📖 ZKIZ Archives


終極踢爆雨潤(1068)「假大空」

2014-07-17  NM
 
 

 

早前,本刊專欄「壹計就明」一篇文章「雨潤的幾個疑點」,拆解雨潤近年業績如何大走樣兼不合理,不但會計界拍手讚好,更觸動部分讀者的神經。不久之後,本刊收到內地線人報料,踢爆雨潤過去幾年在內地狂燒錢起廠房,當中不少是「假大空」項目。為此,上星期本刊記者根據線報,北上直擊雨潤位於江蘇泗陽及遼寧建昌的兩大「代表作」,其間取得機密合同,揭開雨潤大興土木背後另有盤算。事實上,由基金愛股淪為殘股的雨潤,一直死而不僵,不時藉內需概念炒起。大股東祝義材表面上退出公司,其實仍牢牢掌握著這個「提款機」,更「揸乾」雨潤之名,在內地「東征西討」,發展私人養豬及地產項目,這正是內地劣質民企的典範。豬肉佬和豬肉股,都要一鑊熟!造假

自設廠房,從事豬肉加工的雨潤,近年在內地「大興土木」,而且大多在偏遠地區。其中,位於遼寧建昌的加工肉製品廠房,距離瀋陽四至五小時車程。該縣發展落後,位於郊區的雨潤廠房,四周被荒地包圍。「雨潤專選偏遠城鎮,因為這些地區的官員,為吸引雨潤這種大公司來投資,不但地價非常便宜,還有佔投資金額百分之十的大額補貼。」與雨潤有多年生意來往的線人陳先生表示。

作大數呃地呃補貼

建昌廠房取名「福潤食品」,由雨潤旗下子公司南京雨潤食品持有六成六股權。該廠一一年動工,但翌年即因爆出拖數糾紛而停工。本刊取得一份雨潤提交予當地政府的「工程結算資料」,指廠房面積約九萬一千多平方米,建設所需資金達一億五千多萬元人民幣(下同)。而建昌縣所屬的葫蘆島巿,政府的網站亦指建昌福潤總建築面積達九萬多平方米,與資料吻合。現場所見,福潤廠房外牆已近完工,但眼見的面積比宣稱的面積要小得多。原來,根據另一線人李先生提供的一份雨潤與承建商簽署的「工程施工合同補充協議」,工廠的實際建築面積,只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所需資金亦只是五千三百萬元,規模比雨潤宣稱的「縮水」超過一半。李先生解釋:「雨潤故意對外報大數,一來可以為官員製造政績,吸引他們拍板通過項目;二來規模和投資額夠大,才可以低成本拿地,及取得更多政府補貼。待項目落實後,實際建廠之時,便私下與承建商訂立新的協議書,削減面積及投資額,減省成本。」雨潤以虛假資料,拿取巨額補貼,最後落入何人之手,不得而知,上市公司的資金投放在此等項目上,作為雨潤的投資者,卻被蒙在鼓裡。廠房仍未完工,代表雨潤監工的項目經理焦方波卻十分緊張,看見記者等人在廠房外拍攝,竟帶領十多人驅車前來,二話不說即圍毆記者,並搶走相機。記者力爭下,才取回相機,但記憶卡卻被偷走。行兇者臨走前更指:「把相機還給你們,已經算對你們好了!」

大白象

雨潤不但在投資金額上報大數,近年更有廠房如同荒廢,使用度極低。位於江蘇泗陽的工廠,便是其中一個代表作。泗陽縣距離南京約三小時車程,位於郊區的「泗陽福潤肉類加工有限公司」,也是由南京雨潤食品持股九成。該廠房約於○九年落成,一二年時,泗陽福潤在縣政府網站表示,廠房建築面積為六萬七千平方米,擁有三百名員工。但有份承建的建築商陳先生指,廠房落成後根本從未正式運作,「以前只有幾個雨潤建築部的人看守,近來才有些員工進去做點生產,給來參觀的領導看。」

廠房如同荒廢

現場所見,廠房正門外雜草叢生,亦無看更把守,驟眼看似廢棄多年。走進廠房,偌大的屠宰間沒有運作,空無一人,不見有豬,連電燈也沒開。生產線的組件佈滿灰塵和蜘蛛絲,現場昏暗靜謐,十分詭異。繞到廠房後方的豬隻待宰間,有四位工人正在趕豬隻入欄,數一數,不夠六十隻。有員工表示,泗陽廠房屬於高規格的標準廠房,「這裡最高可以日宰一萬頭豬,現在每天只殺二百頭,因為賣不出去呀,(廠房)完全是浪費了。」該員工透露,一直想來港上市的萬洲國際(前稱雙匯),是雨潤強勁的對手,「現在是給雙匯壓著打,像超巿這些大戶,一般都向雙匯拿貨。」在空蕩蕩的工廠走了一圈,遇到的員工,僅有二十來人。 如此景象,相信在雨潤各地廠房均可看見。根據年報,雨潤上市後一直不停建廠。○七年,雨潤的屠宰產能為一千四百萬頭。○八年起,產能每年以兩成三至四成二的幅度增長。去年底,雨潤年屠宰產能達五千五百多萬頭,但奇怪的是每年屠宰量僅約一千頭,即產能使利用率僅百分之十七點四。陳先生批評雨潤根本無利可圖:「行內人都知道,產能使用率要超過百分之五十,才有盈利。」一○年,雨潤的純利創新高,達二十七億多港元,但之後產能大幅增加,一二年卻錄得六億元虧蝕,去年的純利亦只有四千四百萬港元。撰寫「雨潤的幾個疑點」一文的資深會計師鄔碩晉亦指,雨潤連年擴展產能的做法,根本不合常理,「正常嘅廠佬會算死草,每個地方都計到盡、用到盡。但雨潤嘅原有產能都未用得盡,就去擴建,累計用咗九十一億港元,但對盈利能力一啲幫助都冇,真係難以理解。」類似雨潤這類「製作」燒錢項目,而又能香港掛牌的民企,為數相信不少。錢到了哪裡?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掏空

事實上,雨潤的興衰,一直由大股東祝義材一手操控,當正公司是「提款機」。○五年十月上市的雨潤,受惠內需概念,獲瑞信、瑞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基金熱捧,股價節節上升。這段時期,祝義材透過賣舊股,套現超過六十六億元,持股量由五成三減至不到兩成六。之後,雨潤股價由一○年近三十三元的高位,不斷尋底,祝義材遂使出另一招吸水大法。一二年,他被踢爆懷疑擅自挪用雨潤五十億元資金去投資地產,七月辭去主席職位,改任榮譽主席,並聲稱淡出雨潤業務,但其實,他有後著。同年底,祝義材與雨潤簽訂協議,於一三年至一五年間,向雨潤出售私人養殖的生豬,交易總金額近二百二十億港元,被巿場質疑有關採購價值過高。

「雨潤」之名,被祝義材「揸乾揸淨」,最後一著是發展他的地產王國夢。現時,他持有於上交所上市公司的南京中央商場約七成股權。不過,近年受內地調控政策影響,公司多次傳出財困消息。資料顯示,公司去年現金流錄得淨流出七億三千萬人民幣,總負債更高達一百億人民幣,負債比率高達九成。水緊的祝義材,自一二年八月起,前後五次將手上的中央商場股份,抵押給銀行及信託公司。「他的股份,百分之九十九都抵押了,這是公開的秘密。」線人陳先生透露。

埋堆李源潮

由豬肉佬變身地產大亨,祝義材一直都是靠雨潤這個生招牌,為私幫生意攞著數。近年新建的項目中,部分是他的私人工廠,卻與上市公司項目包裝在一起。以記者到過的建昌縣項目為例,該項目其實有三間廠,都打著福潤的「名號」,但其實只有福潤食品屬於上市公司,另外兩間——福潤禽業食品及福潤牛業加工,都是祝的私人公司。「雨潤有好幾個這種三合一或四合一的項目,能拿到的地或補貼便更多。建昌三個廠房建在一起,將來投產時,就算用了上巿公司的人手,去運作三個廠房,也沒人知道。」李先生指。雨潤到處「霸地」,目的並非只為起廠,「投不投產不重要,塊地曬幾年後,待該區發展城鎮化,便可耍手段更改土地用途,拿來做房地產。」祝義材善於拿政府補貼「自肥」,而他與政府的關係,亦十分密切。據他身邊人士透露,在江蘇省發跡的祝義材,當年全靠與當地政府打好關係。現任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曾任江蘇省省委書記,與祝義材老友鬼鬼,「祝義材有李源潮手機號碼,打個電話就能找到人。」一三年,李源潮「升呢」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更帶挈祝義材獲當時快要卸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接見。

雨潤玩完

已被「掏空」的雨潤,差一腳就冧棚。一二年開始,公司營業數字急劇轉差,該年更勁蝕六億港元,一三年雖賺四千四百萬,但扣除政府補貼七億元,其實倒蝕六億六千萬。有中資分析員指,雨潤多年來的業績均異於同行:「雨潤早年毛利率一直高過雙匯達四、五個百分點,已經好神奇,一二年突然勁蝕六億,話係瘦肉精事件拖累,但雙匯係冇事喎!」他指聽聞雨潤仍要減價賣豬肉,「產量亦跌緊,所以今年仲未係最壞嘅時期。」表面上,祝義材已淡出雨潤,但知情人士透露,現任主席俞章禮及首席執行官李世保,都是祝的馬仔。根據內地公司註冊資料,俞李二人為多間祝義材私人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另一奇怪的是,雨潤財務總監職位一直懸空,似乎無人敢「孭飛」。看來,真正的「財政總監」,應該靠雨潤「生財」的祝義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40

恐怖組織IS的終極目標是沙特油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98

授權空襲伊拉克約一個月後,奧巴馬昨晚講話明示,要開始空襲敘利亞,以此打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但有分析人士警告,IS的野心絕不僅於敘伊兩國,其最終目的是全球最大儲油國沙特的油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全球能源資訊網站OilPrice駐貝魯特中東問題政治分析師Claude Salhani認為,對IS來說,敘利亞和伊拉克是起步的好地方,但要生存下來,發展壯大,他們別無選擇,唯有把終極目標設為沙特的油田。

而且,IS不只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控制沙特的油田正是眼下IS推進戰爭的方向。

Salhani指出,追根溯源,IS脫胎於基地組織。他們很清楚,要成為中東地區長壽的宗教、政治、經濟和軍事實體,就必須遵循當年基地組織頭子本拉登設定的目標,推翻沙特王室的統治。

IS明白,只有把沙特劃入他們夢想中的伊斯蘭帝國“哈里法”(caliphate),控制沙特的油田,才會有安全感。有鑒於此,Salhani預計IS接下來會采取以下兩步驟的行動:

1、奪取穆斯林世界最重要的國家:沙特。

假如IS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挑起的戰爭吸引了數萬年輕的穆斯林參戰,那麽IS要爭奪伊斯蘭的兩大聖城麥加與麥地那,加入IS的年輕穆斯林很可能多得多。

2、與可能制止其奪取沙特油田的超級大國美國一較高下,最終攻占其他海灣國家。

雖然美國已經決定打擊“每個角落存在”的IS分子,但Salhani預計,

“即使美國可以擊敗IS的武裝力量,任何勝利都只會曇花一現,因為最終美軍會撤離,IS殘部將從各自的藏身窩點冒頭,蠢蠢欲動,就像薩達姆倒臺後他們做的那樣。”

“事實上,美國的幹預甚至會激起阿拉伯世界對整個西方、尤其是美國更大的敵意。一切猶如昨日重現。”

本月9日,哈佛大學貝爾弗爾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員Nawaf Obaid和伊斯蘭研究機構King Faisal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Islamic Studies的研究主管Saud al-Sarhan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沙特是能真正有效打擊IS、並且其他穆斯林會感到其打擊方式合法的國家。

兩位研究者駁斥了一種認為沙特創造了IS並為其融資的普遍觀點,他們寫道:

“沙特不是IS的源頭,而是該組織的主要目標。”

“沙特的領導人擁有形式獨特的宗教聲譽與合法性,所以,假如他們要剝奪IS恐怖分子那套意識形態的合法性,會比其他政府有效得多。”

上月底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美國官員將IS稱為已知的最富有恐怖組織,其主要斂財手法之一就是,在其控制的敘利亞和伊拉克地區掠奪石油再倒賣。

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透露,伊斯蘭國控制伊拉克北部七座油田和兩家煉油廠,敘利亞東部十座油田中有六座為其掌控。IS控制約60%的敘利亞油田和伊拉克的許多產油資產。

伊斯蘭國, 恐怖組織, 伊拉克, 石油, 敘利亞

從這個角度看,IS不斷進犯敘利亞東北部和伊拉克北部絕非巧合。IS無疑野蠻又兇殘,但首先它是一家商業計劃詭計多端的恐怖組織。

占有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油田已經讓IS坐擁充裕的收入源,現在該組織已經孤註一擲。從這個角度看,說IS覬覦沙特也不能算空穴來風。

伊斯蘭國, 恐怖組織, 伊拉克, 石油, 敘利亞

下圖可見一名IS分子手持旗幟,上書“我們不是在邊界,我們在沙特,這是我們的土地”。

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沙特,石油,敘利亞,伊拉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76

QE還是不QE?美聯儲要考慮五個終極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54

過去幾周股市重現大起大落,而下周二至周三的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又將給市場帶來考驗,因為過去一年來,隨著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增加,標普500一路上行。如下圖所示,聯儲提供流動性的QE項目和資產價格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QE,美聯儲,FED,耶倫,美國股市,S&P 500

市場動蕩之際,如果美聯儲決定結束本輪QE,國內市場和經濟是否安然無恙?結束QE會不會啟動更大規模的市場調整?近來美聯儲高官和一些評論人士圍繞是否應該本月就結束QE展開討論,主要涉及以下五大問題:

1、美聯儲高官:經濟和就業預期未變,美聯儲應如期撤銷QE

美聯儲下屬波士頓聯儲主席Eric Rosengren本周說,除非“出了什麽戲劇性事件”,否則美聯儲就應該如期結束本輪QE。Rosengren近幾年是積極鼓吹強力貨幣刺激的高官。本周他說,另一位美聯儲地方聯儲主席——聖路易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提出的計劃支持力度有限。Bullard認為,今年11-12月應該每月保持購買150億美元資產,今年不要結束QE。

Rosengren認為,美聯儲的QE已經達到了對外公開的目標,今年9月的非農就業報告顯示達標,他的經濟預期也未改變,就業市場會持續好轉,所以他很放心本月末宣布結束QE。

2、知名評論人:美聯儲還不該結束刺激

知名政經評論家Danny Vinik在雜誌《新共和》上撰文指出,去年美國經濟確實已經好轉,美聯儲有理由讓貨幣政策更趨正常,可經濟還遠未達到全面就業,薪資增長幾乎還和通脹水平一致,等於並未有實質性增長。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上個月還有惡化跡象,中國、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增長都在放緩。投資者擔心,如果經濟放緩,全球決策者、特別是歐洲央行不會積極收緊貨幣。經濟學家也無法確定,目前已經蔓延到歐美的埃博拉疫情會怎樣影響經濟。

3、投行:要避免市場動蕩,全球央行每季度得投入2000億美元流動性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花旗預計,央行的零刺激意味著投資級債券利率增擴50個基點,股票的季度跌幅略超過10%,全球央行目前每季度需要投入約2000億美元才能避免市場大拋售。花旗認為,資產價格泡沫不是央行最擔心的,央行更擔心重陷經濟衰退,他們幾乎別無選擇,唯有繼續寬松。

美銀美林的策略師預計,美股如果再跌10%,可能美聯儲就要推出第四輪QE,因為以往就有先例。2010年和2011年,美股分別大跌11%和16%,美聯儲都啟動了QE。

美聯儲,股市,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

4、業內評論者:QE激化國內的不平等問題

上周五美聯儲主席耶倫演講時提到,近來美國不平等現象持續加劇,這事關重大。曾是華爾街高級並購投資銀行家的William Cohan在《紐約時報》撰文稱, 耶倫強調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但她忽視了,從很多方面看,美聯儲的超級寬松都在讓這一問題惡化。

Cohan認為,QE讓窮人更貧窮、富人更富有。美聯儲故意壓低利率,那些可以利用超低利率獲得融資的人就可能得到超出以往的回報。

5、資深記者:全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可能需要永遠推行QE

英國《每日電訊報》國際商業編輯Ambrose Evans-Pritchard預計,如果各國政府過早撤走刺激,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將遲早重演。

除了經濟蕭條,市場崩潰也是Evans-Pritchard預計的後果。它體現在全球壓力中,因為目前所有工業國家都在避免通縮的陷阱,那是我們應該未雨綢繆的心理門檻。那是經濟學上的十八層地獄,會迫使人放棄一切希望。

而如果相信下周美聯儲會決定如期結束QE,也許必須小心市場拋售。如下圖所示,9月底以來,標普500的漲跌都和美聯儲官員當前的貨幣幹預QE有關。

QE,S&P 500,美國股市,美聯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80

【輕奢主題】Coach、Kate Spade、Michael Korss三大品牌終極PK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3119049


  英國“段子手”王爾德(Oscar Wilde)曾這樣調侃時尚:時尚就是一種六個月不變就醜得沒法看的東西觀念。關於美醜,每個人自有判斷,但時尚業的興衰更叠確實如女人的心情一樣難以捉摸。
  七年前,《緋聞女孩》里時尚教主Serena出場時那個“身著古董外套, 內搭條紋圓領衫,手挎Coach包包”的紐約上東區女郎形象捧紅了$Coach(COH)$ (NYSE:COH)這個來自曼哈頓的輕奢品牌,可短短幾年間它就像這部過氣的肥皂劇一樣,正被人們所遺忘。

《緋聞女孩》S1E1劇照
  Coach失寵是不爭的事實:2007年,Coach手袋一度占據了美國市場26%的份額,位居高端手袋之首,而國際市場調研機構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2年,Coach手袋在美國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已降至17.5%。
  在2001-2010的十年間,Coach的銷售額實現了19.6%的年均複合增長,但近幾年增至卻逐年放緩,2014財年,Coach銷售額已從一年前的50.75億美元降至48.06億美元,庫存增至5261.75萬美元。資本市場顯然也失去了對Coach的信心,自2012年以來,公司股價不斷下跌,目前已跌至2010年初的水平。



  Coach的衰落並非無跡可尋:滿大街的logo、單一的品類、陳舊的設計以經年累月的打折促銷,這些都讓那些曾經喜歡Coach的姑娘慢慢棄它而去,繼而轉向那些看起來更酷更年輕的品牌, $MichaelKors(KORS)$ (NYSE:KORS)就是其中最大的新寵。

  在全球奢侈品業績集體亮紅燈的當下,Michael Kors的表現足以讓任何一個奢侈品大牌眼紅。2013年,Michael Kors凈銷售同比增加了51%至31.7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加了66%至 6.6億美元。目前Michael Kors在美國的品牌認知度達89%,甚至高於Gucci、Burberry、Prada、Ralph Lauren等大牌。

Michael Kors:新“輕奢之王”
  出生於猶太家庭的美國設計師Michael Kors1981年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風格簡約明朗,以大號手提包為主、色調單一而飽滿。

  由於根植於美國時尚傳統,Michael Kors在公司早期就贏得了一批明星粉絲,如黛米•摩爾、朱麗葉•羅伯茨等,但真正使他成名並被大眾所接受的契機是時尚真人秀“Project Runway”(《T臺嬌子》)。2004年,Michael Kors在這檔電視節目上的辣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的同名品牌贏得了廣泛關註。

  近幾年來,Michael Kors的設計團隊緊跟流行趨勢,把先鋒品牌的流行設計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品牌中,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讓Michael Kors背上了抄襲的罪名。
  這也許正是這個美國輕奢品牌在整體奢侈品消費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得以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厭倦了傳統老牌奢侈品的消費者需要新鮮的品牌來滿足他們多樣化的需求,而像Michael Kors這樣的輕奢品牌設計不僅可以同樣新潮時尚,價格水平也更容易接受。
  Euromonitor發布的《2013年奢侈品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的驅動力之一就是輕奢品牌的發展。而如今在中國市場,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的數據顯示,整個奢侈品消費群體中,輕奢侈消費約占到35%,在商場百貨中,輕奢侈品的消費者熱衷度比一線大牌高出25%。
  正是由於看到輕奢侈品市場的發展機會,2004年公司開始引入副線品牌MICHAEL MichaelKors,將產品線從成衣向配飾擴展,並在全球範圍開始了快速的店面擴張。

  最新季報顯示,截至2014年6月28日,Michael Kors共擁有443家零售店,其中北美301家。在批發渠道上,公司通過北美的2518家百貨商店以及海外的1344家百貨商店進行銷售,零售和批發業務都獲得了高速的增長。

小心成為下一個Coach!
  轉眼間,Michael Kors正在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品牌,似乎身邊的每個姑娘都想擁有一只印著“MK”兩個字母的手袋,就像當初她們渴望Coach一樣。輕奢領域最大挑戰,就是在保持品牌的優越性和擴張銷售渠道之間上找到平衡。一旦一個品牌變得觸手可及,那麽它就該擔心是不是要走下滑路了。

  在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Michael Kors的大本營、北美地區的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速降至18.7%,比一年前減少6個百分點。
  雖然Michael Kors在歐洲和日本地區的同店銷售額分別同比勁增54.2%和48.8%,但這並不足以抵消北美的業績減速,因為北美在公司中的業務份額占了足足有八成。
  快速擴張、銷售放緩勢必會帶來庫存高企,在截至2014年6月28日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Michael Kors的庫存約為1000萬美元,比一季度前幾乎增長了一倍。Michael Kors不得不犧牲毛利率、增加打折促銷來處理庫存提升銷售額,這不就是Coach過去的做法嗎?

一大波輕奢品牌湧來
  相比因有深厚品牌底蘊而擁有忠誠顧客群的老牌奢侈品,“輕奢”消費者更容易對一個已經熟悉的品牌產生厭倦,需要不停地尋找新鮮感。在“輕奢”這個領域,美國匯聚了一批有實力品牌,比如Tory Burch, Marc Jacobs, Diane von Furstenberg,它們各個都摩拳擦掌,覬覦Michael Kors的市場地位,其中就包括籠絡了大批年輕粉絲的$FIFTH&PACCOSINC(KATE)$ 。

  Kate Spade由紐約時裝的常客Kate Brosnaham於1993年創立,明亮的顏色、精致的心形、圓點圖案、粉色泡泡袖、蝴蝶結還有蕾絲,KS以年輕、活力、鮮艷贏得了大批年輕女孩兒的青睞。
  2006年,創始人將這家公司賣給了美國老牌服飾公司Fifth &Pacific Companies(當時還叫 Liz Claiborne), Fifth &Pacific旗下有近40個品牌,短短七年間,經歷了股價從近40美元跌到1美元左右,一度面臨破產,2008年在CEO Craig Leavitt的帶領下又重新煥發生機。

  為全力開拓蒸蒸日上的輕奢侈品市場,Fifth & Pacific 相繼賣掉旗下的表現乏力的品牌,只保留Kate Spade,並在今年2月將公司更名為Kate Spade。2014年上半年,Kate Spade銷售額同比增長46%至4.9億美元,成為輕奢領域里又一個受人矚目的“潮”牌,股價也新高。

  花旗集團2014年初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全球手袋市場,Michael Kors的市場占有率為1.7%,約為Kate Spade的4倍,但Michael Kors在全球範圍內擁有400多家門店,Kate Spade只有170多家,發展空間更值得想象。
  對了,不要徹底忘記Coach。為了改頭換面,提升品牌形象,2014年2月,Coach從西班牙皮具品牌Loewe挖來了創意總監Stuart Vevers,推出涵蓋手袋、鞋子、成衣在內的廣泛品類,並將品牌定位從之前的“觸手可及的奢華(Accessible Luxury)”轉為“摩登奢華”(Modern Luxury)。
  與此同時,Coach正在逐步關閉稀釋品牌價值的工廠店、減少折扣優惠,並增加較高價位產品的比例,提升平均單位的零售價,希望從Michael Kors、Kate Spade那里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但一旦某個品牌失去消費者的心,挽回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不管Coach能否重新贏得戰役,它對於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何在追求市場的同時,依然維持品牌的獨特性,是所有輕奢品牌的挑戰。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48

貨幣寬鬆的終極猜想:終結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9a4.html

   早晨瀏覽新聞,提及日本國債市場在央行宣布擴大QQE規模後陷於死水狀態,日元對美元的高貶值幅度在突破TOPIX指數後,將會造成日元和日元資產的瘋狂下跌,全線崩盤。

    記得早年間有讀者不理解的問我,說老王你認為人民幣如果大幅度貶值,人民幣資產不是會有保值的功能,房地產反而會漲嗎?怎麽你會認為房地產會崩盤呢?

     我回答這個問題,大意是如果衡量財富的貨幣成了廢紙,資產也就成了廢紙,房地產只是一堆爛磚頭而已。到那時,市場會瘋狂的尋找安全資產,也就是強勢貨幣,比如美元,或者黃金這類天然貨幣。

     在這里我貼過一個自己設計的三周期模型,後來在橡谷論壇也講過,但當時為了讓嘉賓多講,我就沒有詳細闡述。

     這又回到經濟學架構,其中還摻雜了我對人類行為心理學和宗教哲學的認知。

     一切皆有價格,衡量價格的是什麽?

    是信用。

     信用的標度是穩定的貨幣。

     貨幣的質量在於數量和成本,也就是利率。

     世界各國政府完全忽略了貨幣的本源,他們以為貨幣是萬能藥,只要拼命寬松,壓低利率,降低貨幣成本,就可以刺激經濟上行。

     但是市場是一個平衡市場,貨幣必須建立在與市場平衡的基礎上,才能夠發揮效應。而在現代經濟體系下,人們不能無約束的印刷貨幣,導致貨幣失衡,因此各國政府和央行會以借貸的形式向未來借錢,並壓低成本,灑向市場。

     這已經超出了市場的容量,導致人們將低成本貨幣投向虛擬資產市場,而非實際的真正經濟市場。

     然而虛擬資產也是一種信用,當資產到達一個頂峰,然後向未來借貸的錢不能夠在預期的未來得到平衡後,貨幣的成本就會上升,從而導致實際利率上揚,於是資產崩塌,信用消失。

      此時貨幣尚殘存信用,人們離開資產市場,保留貨幣。

       但經濟迅速下滑。

       於是,央行們試圖再次寬松,到達另一個臨界點,貨幣失效。

       這就是日本面臨的終局可能,日元崩潰後,整個日本資產市場崩塌。

       不僅僅如此,中國也面臨同樣問題。

        人民幣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以另一種形式出現,那就是以人口紅利換房地產市場,貨幣流動性泛濫導致除了宇宙間最偉大的房地產市場外,絕無其他市場可以得到青眼。

       起初,積累二十多年的改革紅利以房地產財富的迸發,伴隨著真實的居住需求,使得房地產良性循環。

       但在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不得不與美元共舞,且在美國為消除經濟周期危機而貶值和升值美元的遊戲里,被動跟隨升值,且被迫在美元貶值時升值,低利率和高匯率導致房地產成為貨幣扭曲的表象。

        然而地產和土地財政的良性循環過了臨界點,就變成惡性循環。

        到今天,整個經濟不僅僅要承受地產經濟留下的十萬億利息,而且房地產的綁架,使得上層投鼠忌器,不得不一再在整個利益集團要挾下,釋放貨幣支撐。

        但貨幣走向終局,也將是日本式的。當人口結構改變,貨幣實際成本上升,其他國家的貨幣和資產更具備吸引力,房地產內在的信用失效,整個經濟也就瞬間崩塌,讓我們用個經濟詞匯,也就是硬著陸。

        此時,如果央行和政府也會步日本的後路,進入宿命,大規模寬松支撐,未必再說是房地產,而是大水漫灌,則人民幣的信用進入某個臨界點的時候。

        崩塌也就出現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11

李亞鵬:創業是人生的終極旅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5027.html

但是對創業者而言,沒有終點,我們之所以成為一個創業者,我們之所以創業者,對於創業者而言,我們從來不會在意階段性的成功,我們總是希望給自己梳理新的方向、新的目標,讓我們在這條道路上一直的走下去。

“我是李亞鵬,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創業者。”今天上午,在2014黑馬創交會上,黑馬營企業——大家寶合夥人李亞鵬登上前臺,講述自己的創業感悟。真誠平時的語句,感動得臺下很多正在創業路上的鼻子酸酸,李亞鵬自己也一度眼角紅潤。他坦言,創業是人生的終極旅程,途中會遇到很多幹擾,但無論善意惡意,這都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程。

以下為新鮮出爐的點評實錄。

賣門票讓我賺到人生第一個4萬

李亞鵬:很抱歉!今天的時間有點晚了,耽誤大家吃飯,但既然有這個環節,我還是要在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今天站在這個舞臺上跟以往的感覺非常的不同,這是我第一次跟如此多的創業者們共聚一堂。

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我自己,也許是另外一個李亞鵬,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創業者。

我從小跟我工程師父親學習無線電,到了高中我是一個理工科的學生,我90年報考了哈爾濱工業大學,但命運的改變我走進了電影學院表演系,那個時候我們是一個很單純但又極富激情的年代,那是一個屬於搖滾樂的年代,所以我也是搖滾樂狂熱的愛好者。

92年我借了一點生活費,懷揣著一張大學的身份證,我敲了70多家公司的門,最後拿到了97000塊的資金贊助,帶著10幾個學生,在烏魯木齊市一共銷售了14萬多的演唱會門票,最終唐朝、王永在烏魯木齊成功的舉辦了兩場搖滾樂的演唱會。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賺到了四萬塊錢,後來我把這些錢印了海報和T恤衫,向烏魯木齊所有的公眾派發了。

嚴格意義上那不叫第一次創業,而是我第一次跟社會的接觸,完成了一次年輕理想的實現。

融資50萬美金創辦了第一家公司

在98年我在舊金山,恰好是在矽谷拍一個電視劇,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斯坦福的一些學生,他們都是那個年代第一批IT的創業者,三個月拍戲結束之後當我回到北京,帶了第一筆50萬美金融資,成立了一個以婚禮服務為核心的互聯網企業。

那時候開始我真的很忙,一邊拍戲、一邊要去公司上班,我剛才進來的時候聽見,因為我確實比你們在座很多人年齡都大,我聽見有幾個年輕人說,李總你好!說我們是從小看著你的戲長大的,我也想說,其實我也是從小被你們看著長大的。

大概在2000年拍完《笑傲江湖》之後,我說我要尋找新的人生方向,我說每年只拍三個月,剩下的時間去創業,在這10年當中我做了大概七八家企業,有影視傳媒、有雜誌、有咨詢、有旅遊,等等等等,當然在我女兒出生的時候我也創辦了嫣然天使基金、嫣然天使兒童醫院。在2012年,我也找到了我新的人生方向,在我39歲的時候,我要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動。

雖然有這麽多經歷,但很遺憾沒有更多成功經驗跟大家分享,甚至某種角度而言也沒有成功經驗值得宣講的,因為每個人不同、所處的行業不同,甚至你切入這個行業的節點不同、資源不同,等等一切,就像剛才在論壇上紅方跟藍方的辯論,我覺得辯論有價值,但讓我在這兒宣講,確實很遺憾沒有更多的閃亮點。

轉山讓我想到的那些事兒

但是,有一些感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今年8月,我帶著醫療隊去西藏阿里為孩子手術,去了四天以後想去轉神山,高原反應導致我發燒,在打了6個小時的點滴之後,我決定還是要去完成我的計劃。我拖著非常疲憊之極的身體,乘車來到了神山腳下。海拔5千多米,高原反應很嚴重,我甚至不敢說話,因為我要保持自己每一絲的力氣,因為我要完成兩天的轉山之旅,這段旅程像極了我們在創業路途當中最艱難的那一刻。而我想,那一刻的感受,是值得我們記憶和玩味的。

我前兩天寫過一篇文章說,左腳、右腳,左腳、右腳,平穩住呼吸,我的目光註視著我自己的雙腳,行走在青藏高原的一條山路上,數千年來,無數的信徒曾經行走在這條山路上,來完成自己人生的一段終極旅程。

在這樣一個極致旅程當中,要想到達目標和終點,必須要學會保持自己的體力,要尋找自己的人生節奏和步伐。因為在你的兩旁,有無數的同行者,大家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在前行者,而只有我們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和節奏的時候,才有可能達到我們的終點。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有時候會有一些外界的幹擾,比如說同行轉山的人會打個招呼、吃點兒東西、甚至合影留念,但你會發現每次被打斷這樣的節奏,再次啟程的時候必須重新尋找你的步伐和節奏,你必須苛刻的要求自己,拒絕一切的幹擾,哪怕這種幹擾在你的創業或人生之路上是善意的,因為這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程。

有些時候,這種幹擾會來自於我們自己,看著前後左右同行的路人,我們想去超越他,我們要加快自己的節奏,也許一瞬間我們曾經超越了別人,但是慢慢你又會發現,在超越之後,你又要重新調整你的呼吸和節奏,需要更多時間休息,而這樣一個過程中可能你再次被別人超越,而你重新回到了自己原來應有的位置上。

也許人生中根本就沒有超越,也許人生中根本就無需去超越,我們每個人只要按照自己的步伐、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慢慢的到達自己的終點。

再分享最後一個,第一次轉山、爬山,所有也有好朋友叮囑我說要帶兩個登山杖,在我極度疲憊的時候抓在手里,它打破了我的節奏成為了我的負擔。我去使用它,同樣,因為兩個手的不均勻,我沒有使用過登山杖,也依然覺得它是我的累贅。左思右想,我在決定把它扔掉之前想了想,我再做最後一次的嘗試。

慢慢的開始尋找這個感覺,我似乎找到了能夠運用它的方法,單臂向前的時候無需使力,順便把登山杖帶到前方,順勢利用推力它會幫助你向前,慢慢我找到了那個節奏,它幫助了我,它成了我轉山旅途中的一件工具。

它也許也是我們創業過程中的一件工具,創業過程中我們需要很多人、事、物的幫助,他們都是我們創業的工具。但在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要麽你學會使用它,要麽你要學會放棄它,每一件工具是為我們所用的,它不能成為阻礙我們通往終點的障礙。有時我們要放棄,因為註定人生之旅、創業之旅,不是一場風花雪夜。

經過很多努力,我們終於來到了山頂,對人生旅途而言,那一刻的成功不是最炫目的,因為你必須要學會如何從那個高點再安全的走完後半程,回到你山腳下起點,這才算是完成了一個真正的轉山之旅,像是一段人生之旅。

但是對創業者而言,沒有終點;對於創業者而言,我們從來不會在意階段性的成功,我們總是希望給自己梳理新的方向、新的目標,讓我們在這條道路上一直的走下去。

這是我的一點點創業感悟或者人生感悟,最後也祝願大家在各自的創業之路、人生之路上,能夠尋找到自己的步伐、節奏,堅定的朝著你們的目的走去。


(編輯:余佳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54

一個物流人的終極夢想:幹死馬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30/148666.html

i黑馬:今年,眾多知名不知名的創業者,拿著投資人拋下的現金,跳進物流的創業大潮中。其中有互聯網出身的,有傳統物流出身的。有的是滴滴模式,重點搞空車配貨,有的是菜鳥模式,重點提升物流效率。有的天使剛融完兩天,A輪的錢就湧了進來,4-5個月時間,公司估值就到達了10億元。
 

\試問一句,如果這還不算泡沫,那怎麽才算泡沫?當然,有泡沫也是好的,它說明物流行業的變革期真的到了。

12月6日,黑馬哥推出報道《物流顛覆者的三國殺:滴滴模式幹不死傳統物流》,采訪了幾個明星公司,如囧鹿物流、運滿滿、騾跡物流等。讀者的熱情是巨大的。眾多的創業者加進了i黑馬的創業群,討論起一個話題——互聯網怎麽改變物流行業,這個環節應該怎麽搞,那個環節怎麽搞?

黑馬哥說,莫吵了莫吵了,幹脆搞一個沙龍,不如當面吵。物流沙龍創始人潘永剛聽完很不屑,說,沙龍太小了,要搞就搞大的,搞個峰會吧,規模至少500人。

經過半個月的策劃,活動終於要落地了。1月17日,在深圳馬哥孛羅酒店。國內物流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都來了,除文章里的幾個主角外,還有神盾快運、寶供物流、易流、OTMS、綠螞蟻... ...

到現在,只差宣傳了。黑馬哥說,總不能寫篇軟文吧。那麽回歸初衷,當時寫這篇報道,最早是受囧鹿物流創始人何劍的啟發。那麽好,於是委托他寫了一篇文章,當做是發起文。(文後有報名鏈接)

文章幹貨眾多,多是何劍數年來的實踐經驗,尤其是結尾,流露出內心的真情實感。如果你是物流創業者,一定會有所觸動。
 

以下為具體內容,部分來自何劍與某VC合夥人的內容節選:

總有一天,互聯網會幹死物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滴滴模式,做空車配貨。一種是菜鳥模式,對貨車精準管控,兩種模式我都試過。


試錯空車配貨

APP空車配貨基於一個場景,貨主和司機信息溝通不暢,貨主找不到車,車主找不到貨。APP把車、貨的信息找全了,直接信息匹配,幫車找貨幫貨找車,取代配貨站,建立一個移動互聯的配貨平臺。

囧鹿網絡也是在這個背景下嘗試的,我們先把所有配貨站的貨源搬到了APP上,然後再去找車源。結果發現,大多數司機都不需要空車配貨。

今年9月,我開始找線上的車源,如配貨站和配貨APP,一共30萬條,排重後為6萬個手機號,電話驗證後有2萬多個為過期虛假,只有38000名司機真的需要找貨。

線下又是什麽情況呢?根據我們的地推實踐經驗,使用配貨網和傳統中介的司機比例大約為1:9,也就是說,大部分司機基於安全需要選擇了配貨站,通過老鄉熟人介紹。這部分司機大約在36萬左右。

兩者相加,需要配貨的貨車總數在40萬左右,而國內的貨車總數有1300萬量(公路運輸業協會),二者相差甚遠,難道其余1260輛貨車都不需要配貨?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很偶然,我在濟南一個小型物流公司遇到一個司機,他給了我第一個答案:保持足夠的待運車輛是常規做法。

那天,他要從青島空車返回濟南。物流公司老板要求12點前到濟南待運,擔心路上堵車遲到,他連夜返回。最終,他提前了4小時到達。

我就問他,為什麽要空車返回?哪怕配點貨、便宜點兒也好。他說配貨很難,還要按時到達,否則在物流公司老板心中,他的信用就會降低,別人就不找他了。司機給我的印象坦誠、踏實,值得信賴。

這家物流公司規模不大,但業務紅火,屬於小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老板的所有精力都花在找貨上,保持足夠的空閑車輛是常規做法。

後來通過分析全國的車主與貨主,我找到了第二個答案:需要找貨的司機都是淘汰運力,需要找車的貨主都是淘汰貨主。

貨車方面,全國有1300萬輛貨車,其中重型卡車有380萬輛,中型卡車為400多萬輛,它們是長途運輸的主體,大部分為個體所有,被物流公司協議使用。貨車里有分為生車和熟車,熟車更受物流公司青睞。淡季時,熟車與生車的比例分別為87.5%、12.5%。到了旺季,熟車不夠用了,與生車的比例分別為71%、29%。

司機又分為長工和短工,我在濟南遇到的那位公司就是長工,踏實可靠,是老板們喜歡的。旺季時,長工開始不夠用,於是需要很多短工。此外還有一種司機,既不屬於長工,也不屬於短工,不為物流公司接受,只能依賴配貨站,甚至配貨站都嫌棄,是司機中的遊民。我們在實踐中發現,他們在人際交往、信用等情商方面存在問題。

而就是他們,成為我們APP的忠實用戶,他們大都是淘汰運力。

以上是車的情況,現在說說貨。我們發現,主流的貨都被第三方物流和專線運走了,配貨站的貨很邊緣化。舉兩個栗子,東北一個地區玉米豐收了,本地賣不出去,需要拉到其它地方賣。玉米便宜所以運費低,大部分司機聽了都直搖頭。

江蘇宿遷有一個工廠,生產電腦包裝材料,需要把貨拉到蘇州,一車貨值8000元,產品成本6500元,正常運費需2300元,返程車1500元。一些老板告訴我,經常遇見返程1000元的車,司機走到半路被交警查了,要罰3000元並扣車一周,除非私下給1000元才放行。老板無法辨別真假,只好多付1000元。

APP的典型貨主都是這些。它們今天存在,但沒過多久就會倒閉。

至此,答案就出來了。總結一下,過去運力緊張時代,貨主需求是保障運力,是空車配貨發展的黃金時代。但這個時代是7-8年前,現在運力早已過剩,這也是行業空駛率達40%的主要原因,就沒那麽多貨。另一個原因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比如援藏物資,大量水泥鋼材運進去,再沒有水泥剛才運出來。

綜上,簡單信息匹配解決不了問題。貨主需要的是專業服務,目前,在3萬多億運費中,第三方物流和專線占了2萬多億元,貨主自己找車、辦運輸的時代已成為過去。
 

轉向打倒馬雲

這時該怎麽辦?只能把以前做的全部推翻,順從趨勢的創新。

在市場進化趨勢中,貨主要求越來越高,方向往門到門一站式服務靠攏。比如,德邦的價格是普通專線的4倍,但業務量仍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德邦與歐美的成熟市場是一致的,車輛均是自己持有、精準管控。

未來,我無法判斷國內市場是否會跟歐美、德邦一樣,車輛全部自己持有,但有一點我是能確定的,車輛一定需要精準管控。

實現精準管控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國內的現狀是,由於行業利潤太低——平均利潤率2.3%,98%的普通中小物流難以自我提升。德邦的高價格、高利潤,才造就了其攻城略地、高速發展的神話。

所以我們的打法是,讓98%的小物流公司,都有條件成為千千萬萬個德邦:用移動互聯網創新模式建立一個智能物流服務體系,滿足未來貨主的需求。先從中小物流公司入手,進而取得整個行業的話語權,這套模式與菜鳥物流模式相近。

琢磨到這兒,我開始敬佩馬雲的高瞻遠矚,菜鳥網絡點明了未來物流的方向。剛開始我是很怕的,擔心要跟馬雲競爭。後來我跑了100多個物流園,有一天,在跑到第50個左右時,我就不怕了。

在一個物流園僅有四面墻沒有屋頂的廁所里,我站在大糞坑旁,面對遍地的尿液,我想自己的人生怎麽如此悲催,要與屎尿為伍。

但轉念一想,突然間我不怕了,馬雲根本就不會到這種地方來,他的職業經理人也不會到這種地方來,我們根本就不在同一個世界,就像《雪國列車》里的上等車廂和奴隸車廂,就像MSN做不成FACEBOOK,我的內心從那一刻起不再恐懼菜鳥。

另外,菜鳥執行層面的第一步臭棋就給了我們機會。過去曹操需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馬雲可以直接用商業帝國皇帝的身份號令天下:“我需要倉儲中心,付你錢,使用我的遊戲規則!”

結果現在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買了那麽多低價土地去自建倉儲中心,他放棄了制定遊戲規則的機會,與全國其他倉儲中心形成競爭。既然皇上不來統一天下號令,那麽我們就來統一。

另外,當我剛開始接觸投資人時,我小心翼翼地說著想法,他們一聽“啊?你要和菜鳥競爭,你瘋了, 我不會投你。”我回答道,菜鳥低價買地和其他倉儲現成競爭,投資卡行和其他專線形成競爭,投資日日順和其他配送形成競爭。菜鳥是一張以自我為中心的骨幹網絡,我要做的就是去中心化,我是趨勢。

投資人說,“有點意思,但是我不懂,我要想想。”再後來我說,我們會有千千萬萬個德邦,我會攜天下草民脅迫皇上,投資人說:“好,我們就喜歡賭大的!”我認為我們會打敗菜鳥,但打敗菜鳥的不是我們,是趨勢,是天下,是他自己。

而對於可能會出現的跟隨者,我們有180天的時間,我們會用好這個窗口期。我認為,我們一定會成功!

==============================================

讀完文章後,還是有必要推薦下物流論壇,是收費活動,由聯合主辦方物流沙龍評估成本後擬訂的價格,用的是五星級酒店,凡是參與者都是貴賓,並包含一頓自助餐,門票為1200元,是黑馬會員的可優惠200元。想了解怎樣加入黑馬大家庭或是想報名的,可以:

聯系人:婁子妍

微信&手機:18911527465

報名鏈接:http://t.cn/RZAkBZa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616

長和系終極信託上市債務重組方案正式出場!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10.html
香港開埠以來被捧為史上最強,名博客順叔好友李實發於2015年1月9日發表了長江實業(00001:HK)及和記黃埔(00013:HK)重組方案的『公告』引來不少揣測。順叔立即撰文『我的好友李嘉誠』贈慶,這篇鴻文的考證及分析乃殿堂級極品。珠玉在前筆者也不敢獻醜,反而由『公告』和長江實業(00001:HK)及和記黃埔(00013:HK)的年報去剖析一些大眾乃至傳媒均忽略的一些真相。 倘若香港的良心傳媒把長和系重組焦點放在拜拜乃至什麼反共議題,筆者非常好奇有多少這班作(大之)家有看過『公告』呢?
一直以來,長和系應用了垂直控股去管理李實發的商業王國。不知甚麼原因,李實發十多年前遠征海外生滋業務(3G)嬴得一屁股債,為了令這些鉅債不致爆煲,這十年來長和系透過不斷應用信託模式上市套現兼把債務一點一滴射入這些信託公司。在成個長和系垂直控股中,頂層以李實發不敗超人威名搭長江實業(00001:HK)地產業務鎮住,椿腳以長江基建(01038:HK)的基建現金流(其實主要是電能實業(00006:HK)或更正確來說是港燈信託(02638:HK))和近年石油有價有市的赫斯基能源公司(HSE:TO)去維持高派息,加上和記黃埔(00013:HK)無(暴)利可圖的零售透過以供應商數期(Account Payable)去減少鉅債利息成本(見拙文「財技層層疊」),勉強把長和系的債務危機頂了多年。 
不少人把長和系重組焦點放在拜拜或看淡香港撤資之類的看法,卻忽略了重組方案有四部曲,依其執行次序分別為赫斯基能源公司(HSE:TO)股份交換,換股方案(即長江實業(00001:HK)及和記黃埔(00013:HK)股東將分別換取1.000股0.684股新的祥和股份(又係叫00001:HK)和今次真正的戲肉以介紹方式把長地集團分拆上市(每股新的祥和股份獲發一個股新長地股份)。
重組後長和系有兩大焦點,首先是長和系由垂直控股模式轉為水平分控模式(令筆者回憶起當年大清北洋艦隊由一字形排開變成排成尖峰形,如今長和系重組剛好掉轉由尖峰形改為一字形排開)。重組後前李實發持有43.42%長江實業(00001:HK)股份,而長江實業(00001:HK)又持有49.97%和記黃埔(00013:HK)股份。重組後則分別擁有專注地產業務的長地和非地產業務祥和(00001:HK)的30.15%股份。如此安排第一個直接影響便是李實發實際上對新長和系的控制減少,這會否替將來的(策略性或敵意)收購開了一個方便之門呢?!
長和系重組第二項焦點,亦是『公告』似乎沒有披露的重要事項,便是原長和系的鉅債將如何在長地和祥和(00001:HK)之間分配。筆者猜想祥和(00001:HK)將會繼承原長和系「財技層層疊」以椿腳長江基建(01038:HK)和赫斯基能源公司(HSE:TO)的生水去維持高派息兼繼承原長和系鉅債。『公告』強調增加派息是有其深意,因為沒有增加派息便不能託起已剝掉地產業務的祥和(00001:HK)股價。說穿了新祥和(00001:HK)其實還是沿用了李實發近十多年的舊花式 - 長和系的終極信託上市。至於長地,大概一點像哥頓胡的合和實業(00054:HK)一樣,攪了咁多年乜春多元業務又國際化,還是游不出鯉魚門回歸地產老本行。也許李實發明白一旦美國進入漫長的加息期和自己終有一天會去和新鴻基地產(00016:HK)郭老先生聚舊,原長和系「財技層層疊」模式會有爆煲之日。於是留下長地這個地盤給苦命兒大公子Victor作為安家之用,至於祥和(00001:HK)將來如何,No body would bloody cares(見拙文「大公子Victor有話說…」)!
如果李實發是港燦一個光輝時代的鉅星,恒生指數、長江實業(00001:HK)及和記黃埔(00013:HK)近十年的走勢已經可以說明為什麼港燦地位日漸衰落。作為一名市井,筆者若要做債務重組可以揾邦民女Kama。李實發的長和系要做債務重組可能要揾他的好友順叔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16

終極能力圈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4/04/blog-post.html

能力圈概念是價值投資的核心組成部分,股神畢菲特曾多次提及能力圈,示意投資者應該始終堅持在自己的能力圈內進行投資決策,如此才能獲得最好的長期投資結果。

投資者多半能理解並認同這個理念,然而真正做到的卻不多。如果給所有人每人發一份考題,並聲明只解答懂得的題目,評分規則是答錯就扣分,那麼相信很多人能做得很好。把這件事放在做投資上就出現很大的不同了,人們難以只做已經懂得的題目,是什麼造成這種不同?就是誘惑。市場上經常出現不同的誘惑,誘惑使人們不期然產生一定的期望,慾望,人們就在慾望的驅使下不知不覺的走出了自己的能力圈。

有些認同能力圈概念的投資者把精力花在拓寬自身能力圈這件事情上面,這看起來是積極可取的,然而,我認為這種努力並不如其表面看起來那般正面積極,它可能起反效果。為什麼?能力圈概念之所以存在,是要提醒投資者不要隨意離開它,這就需要投資者認清能力圈的邊界。能力圈越小越容易認清其邊界,能力圈越大其邊界也將變得越難以認清,也就是說在努力拓寬能力圈的同時能力圈的具體範圍變得越來越難以掌握,這種負面作用隨時可能抵消甚至超過努力拓寬能力圈的正面作用。

認同能力圈的投資者幾乎都渴望獲得終極能力圈,我認為能力圈的終極狀態,也就是最好的狀態不是能力圈的大小,而是在能夠清楚認清其邊界的前提下的最大化。從實踐中我發現獲得終極能力圈的方法應該是最小化能力圈,而非最大化能力圈。畢菲特說他自己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才真正懂得應該用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是最好的,這句話在我看來正是最小化能力圈的表現。讓一個普通人找一家優秀的公司,我相信十個裡面有十個能找到,而且是非常短時間內就能找到,即無需通過仔細閱讀財務報表或者通過任何股評人的建議,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其實就是最小化能力圈,因為他們幾乎是脫口而出一家優秀公司的名字而不是通過任何學術性的思考研究,沒有運用任何特殊方法等於最小化能力圈。所謂合理的價格,其實也不用通過計算,或者假設自己完全不懂數學,連阿拉伯數字也不懂,什麼價格算合理呢?市場氣氛中性或偏向悲觀時價格就算合理,而辨別市場氣氛這件事情任何普通人都能輕易辦到,換句話說就是能力圈最小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916

高盛大宗商品終極策略 冬天最寒冷的時候到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36

高盛再出牛氣沖天的史詩報告,對大宗商品價格的預期做出了全線下調,並且對每一種商品的市場態勢都給出了詳細分析和模型研究。如果要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那就是——2015年,大宗商品仍舊逃不脫命途多舛的周期,然而,寒冬越是肆虐侵襲,春天越是步步臨近。

華爾街見聞對這份44頁的報告總結如下:

高盛調低對礦業大宗商品價格的整體預期,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正在發生以及預期還會持續的成本通縮(cost deflation)現象,另一方面是需求增長的疲軟。下圖中的資產價格預期全面下調(括號中是原預期值):

屏幕快照 2015-01-26 下午3.51.27

全線下調,原因何在?

高盛解釋稱,進一步看跌大宗商品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通縮,這主要是由美元強勢、能源價格下跌、輸入成本下降、以及礦業生產力改善預期等因素驅動的。

高盛對此前幾輪大宗商品周期的分析顯示,生產力方面的增長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能夠抵消近期牛市中的效率損失(如圖)。這樣一來,工業成本曲線就將轉而下行,並趨於平緩。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02.16

此外,中國和歐洲的需求低於預期,也是高盛看跌大宗商品的原因之一。

類似的市場勢態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都有出現過,但是2014年的成本通縮速度更急,同時還伴隨著油價和外匯市場的劇烈動蕩。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1.10.05

 

 

高盛對基本金屬類大宗商品(銅、鋁、鎳、鋅、鋰)價格的短期預測如圖: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1.54.55

背道而馳的周期暗示未來大宗商品價格前景的低迷,這與2000年代“超級周期”時代恰好相反:在美國頁巖油革命的蓬勃發展下,油價不斷下滑,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美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導致大規模寬松政策逐步退出舞臺,進而導致新興市場的需求逐步減少,同時大宗商品的供應方面又不斷擴張,進一步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周而複始,這一切又將進一步支持頁巖油革命。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01.36

不得不接受的——中國“新常態”

中國的經濟轉型仍在繼續。中國要改變由固定資產投資驅動GDP增長的經濟模式,轉變成更為依賴對大宗商品需求相對較少的模式,比如依靠服務業來驅動。而信貸增長疲弱以及打擊腐敗的行動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長趨緩,從而使得大宗商品需求減少。目前為止,受影響較大的是鋼鐵產業,高盛預計,2015-2016年間,銅也將成為重災區。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15.11

接下來,華爾街見聞對高盛報告中每一項大宗商品的情況分析做了匯總。

一方面,銅的主要生產國貨幣兌美元的貶值預期非常明顯;另一方面,銅的開采成本開始縮小:主要由能源價格下降(影響力占8%)、消費價格下降(32%)、服務價格下降(25%)、潛在的動力價格下降(10%)、勞動成本下降(25%)等因素驅動。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27.19

基於種種分析,高盛認為2015年對於銅來講又將是艱難的一年,即使中期來看,價格也不太有可能上升。但是長期來看,目前這一階段正是在為遠期價格回升做準備,高盛預計2017-2018年銅價會有所上漲。圖為高盛對未來幾年銅價的預期: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36.24

經過長達7年的熊市,鋁生產量的削減終於要在市場上有所反應了。

在中國之外的地區,鋁的供應量已經不再過剩,高盛預計價格會大幅上漲,漲幅可能會達到2007年以來最高水平。然而也不能夠忽視近期需求下降的問題,此外,還需註意中國的鋁供應量還在持續走高。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39.18

高盛對鎳的前景比較樂觀,認為目前的價格暗示了一個非常好的買入機會,尤其是相比於銅來講。雖然高盛下調了短期(3-6個月)鎳價預期,但是12個月內的價格預期並未調整,並預計更長一段時間內價格會有所上升。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45.43

高盛此輪對鋅價格預期的調整相對較小。一方面,全球需求在下降,但是另一方面,許多鋅礦(大於全球2%的礦)面臨停產。

高盛預計2015年鋅價小幅下滑,隨後的2016、2017年,鋅價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2.49.16黃金

雖然2013年中以來金價一直在下跌,但是下跌幅度小於高盛此前的預期。近期,有幾個因素有利於對金價提供支撐:

1.美國經濟數據不及預期

2.歐洲央行推出歷史性的QE

3.瑞士央行意外宣布瑞郎與歐元匯率脫鉤

然而,高盛仍然預計2015-16期間,金價將持續下跌。預計2015年第三季度起,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開啟,金價將重回下跌趨勢中。歐洲和日本經濟失速的局面,也是高盛看跌金價的理由。

高盛預計,未來6個月內、12個月內的金價預期目標分別是1270美元/盎司和1175美元/盎司,預計2015年底目標為1190美元/盎司,2016年底為1000美元/盎司。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3.03.53

 

石油

過去6個月間,油價大幅下挫50%,幾度崩盤。

高盛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油價將會反彈,到2017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可能回升至7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3.07.02

高盛對其他一些大宗商品前景的分析

鐵礦石:成本縮小加之產能過剩,意味著鐵礦石價格將進一步下跌。

鉑金:汽車生產增長疲弱,抵消了Euro 6帶來的積極影響,此外,南非蘭特兌美元的疲弱也限制了鉑金價格的上升潛力。

鈀金:是2014年成功避免被拋售的少數大宗商品之一。受地緣政治風險(烏克蘭危機)以及南非礦業罷工等因素的影響,高盛對鈀金的前景較為樂觀。

屏幕快照 2015-01-27 下午4.29.53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