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激辯新股審核——證監會,請去「抓壞人」,別「選美」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554

編者按: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春節後驚人一問「IPO不審行不行」,被業界解讀為是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一次投石問路。其後,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健全完善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一系列的高層言論,預示著新股改革已箭在弦上。

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的新股發行實行審核制,被認為是A股諸多痼疾的重要原因。新股改革無疑是國內資本市場目前阻力最大、也是觸動既得利益者最大的一場變革,是對改革者勇氣和魄力的巨大挑戰。倘若這關鍵一役能成功,將是中國股市又一場里程碑式的改革。

不過,新股改革無法單兵突進,而是必須與退市機制、監管制度、中介問責、司法追溯、賠償機制等一系列配套制度齊頭並進,不然這個沒有出口的市場將變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殭屍」市場。 

審批並未能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反而帶來巨大的利益空間。如果證監會將主要精力放在監管而非審批上,如果中介機構能真正承擔責任,如果造假的成本高到讓人膽怯,證券市場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市場。 

「發財的機會到了,我支持IPO不審。」這是唐君聽到新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提出「IPO不審行不行」後的第一反應,他給一位做私募基金經理的朋友趙 險峰發了條短信。唐君是上海一家券商的投行經理,在他看來,IPO如果不審的話,手上幾個正在等著排隊審核的IPO項目,就能很快進入交易所發行上市的程 序。

私募基金經理趙險峰則對唐君嗤之以鼻,他回覆的短信是,「堅決反對新股不審就上市,否則,冠華股份這樣的造假企業又能矇混上市了」。他所說的冠華股份前不久「二次上會」卻再次被否,按照證監會網站2012年3月15日披露的一份資料,冠華股份被認定為招股書造假。

唐君和趙險峰的爭論,只是由「郭樹清之問」引起的一場IPO改革大爭辯中的一個縮影。這場前所未有的激烈交鋒,還在持續發酵中。

審批制是股市毒瘤?

審批並未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反而帶來巨大的利益空間。

目前中國股市新股審核制下的發行審核委員會(簡稱發審委),被推上這場熱議的風口浪尖。

知名財經評論人士葉檀就認為發審委所起作用並不大,她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現在的新股發行機制裡監審權責不分,發審委審核,又不用承擔責任。保薦人簽字,也不用承擔責任。這麼錯誤的激勵機制存在,怎麼能說審核好呢?

在她看來,由發審委來審核地方性上市公司,還會提供充足的尋租空間,從人情掮客到手握重權者,其中一長串的利益鏈條難以盡數。以目前披露的一系列蹊蹺造假上市公司來看,當初能通過發審委審核實在匪夷所思,「除了尋租之外很難找到合理解釋」。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則直指「審批制是股市毒瘤」。劉認為現在審批制還保留的唯一原因就是腐敗,證券市場已經變成了權貴尋租的理想場所。

事實上,發審委一直飽受利用審批權力尋租的指責。前人大代表洪可柱早在2007年兩會上就直言不諱地建議:「要對發審委歷屆委員進行責任審計,重點 審計是否存在利用職務之便和信息不公開、不對稱通過配偶、子女、親友、學生的關聯交易,在股票發行、上市的過程中無償接受或低價購買原始股獲取非法不正當 收益的問題。」

洪可柱還公開對媒體指責發審委:「中國股市的種種問題的產生,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致使那麼多虧損企業、破爛公司經過精心包裝後上市圈錢。」

經濟學家許小年也在微博中寫道:「堅決支持取消審批制。取消發行審批制是建設公正、有效市場的必要前提,是根治腐敗的有力措施。看看今日市場即知, 審批並未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缺少好公司,股民當然賺不到錢,只能在炒作的遊戲中給內幕人抬轎子。股票和債券的上市與增發如同賣白菜,是公司和投資者之間 的自願交易、盈虧自負,不需要批。」

不少業內人士都認為,審批制扭曲市場供求,造成新股發行出現高價發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資金等「三高」現象。

德意志銀行投資銀行部一位副總裁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在香港,證監會並未設置發行審核委員會。IPO項目也不用向香港證監會申請,而是由交易所核 准,即IPO企業要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然後由聯交所派出一個委員會,每次隨機選出一些成員,由律師、會計師或是企業家組成,向準備上市的公司提各類問 題。

該副總裁還指出,在香港,上市成本非常透明,比如律師費用、審計費用、投行費用等。在內地上市隱形成本非常非常高,付了錢也不能保證一定上市。不同的參與者、監管者有不同的利益。

新股改革單兵突進會是災難?

「只給中國股市製造巧立名目的擴容大躍進,對投資者只會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真問題應該是,為了可以不審IPO,先要做哪些制度設計和改變?」

反對方則認為,現有框架下市場環境和投資者都不成熟,貿然取消IPO審核會引發更多的問題,甚至給資本市場帶來災難。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指出:「我國的發行審批制度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現在,新股發行、再融資發行、債券發行、資產重組和再發行、退市制度、市場的買方機構基金,賣方機構券商,乃至保薦人的資格和通道,樣樣都是審批的。」

華生把「新股發行」形容為最頑固的堡壘,可以比喻為敵人的司令部,「畢竟現在有上萬家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牽涉面太廣,在這個大環境中,如果單搞一個新股發行改革,比如說單從新股定價或發行節奏等任何一點上做,將帶來非常扭曲的後果。」

他此前曾對媒體公開表示:「IPO不審是一個偽問題。在現行市場框架下,新股不審核肯定不行。只給中國股市製造巧立名目的擴容大躍進,對投資者只會是一場巨大的災難。真問題應該是,為了可以不審IPO,先要做哪些制度設計和改變?」

在華生看來,新股改革單兵突進反而會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他以2009年以來的新股市場化改革舉例說,本來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是正確的方向,但在其他方面的改革沒有同時推進的情況下,「單兵獨進」不僅沒有成功,還落得了「偽市場化」的罵名。

如果整個發行審批制度不改革,股市會出現一種畸形後果,華生說:「比如說,只『動』發行價格,就會出現『三高』現象;而人為抑制發行價,就會出現新股爆炒;而只放開發行節奏,就會引來大擴容和股市暴跌。」

財經評論員侯寧也公開對媒體表示:「IPO不審堅決不行,弄不好會崩盤。像美國一樣搞註冊制,是一些人的理想狀態,但這需要有配套的大環境,要有完 善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嚴刑峻法;要有嚴格的退市制度;要有全面透明的監督機制;要有悠久的誠信自律文化傳統。以上這些初創20年的中國股市都遠遠沒有跟 上,因此新股發行仍然需要監管層的嚴格審核監督。」

新股改革應齊頭並進

在香港,聯交所委員會審批一家公司能否上市只看它能否達到一些基本標準,不會出專門政策限制某個行業企業上市。

「我建議目前可以暫停新股發行,進行二次股改。」華生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新股發行的審批制度需要進行一場根本性、整體性的改革,華生對此進一步解釋說,這次改革跟當年股權分置改革的意義一樣重大,可以稱為「二次股 改」。」當年股權分置改革對上市公司進行了規範,跟國際資本市場實現了形式上的接軌,那麼這一次改革就是與國際市場實現實質性接軌。」

對於這樣一場整體性改革,華生認為需要制訂整體方案,「改革不能簡單化,如果總是停留在枝節的修補,反而會帶來副作用」。

華生提出可以考慮採取「先易後難」的改革路徑。首先,可以從再融資發行入手。因為再融資需要有人認購,沒有人買的話,上市公司也沒辦法實現融資,可 以先放開審批。其次,要完善退市制度。因為大多數公司還是不會退市的。當然,也不能僅僅依靠退市制度。最後,就是要對新股發行的審批制度作根本性改革。

對於新股發行改革的方向,華生認為是走向「披露制」。披露制是目前流行的「註冊制」更準確的表述。披露制也有審核,跟現在的審批制是不同的。審批存 在著較多的人為判斷,評委說你不行就不行了。而披露制的審核,就是根據一個標準,一旦達到了,就不能拒絕申請者。這樣等於剝奪了監管部門的「自由裁量 權」,既減少了權力尋租的可能性,也限制了新股發行的隨意性。

德意志銀行投行部副總裁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說,內地經常會有各種政策影響發審委的審核,比如內地現在調控房地產,就會一年內不允許房地產公司在內地 上市。而在香港,聯交所委員會審批一家公司能否上市只是看IPO企業能否達到一些基本的「標準」,不會出專門的政策限制某個行業IPO。所以2009年到 2010年有很多房地產公司赴港上市。到2010年底,股市自己不再接受房產公司的上市,而不是聯交所去打擊或者不審批房地產公司。

葉檀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改革的步驟裡,第一要嚴打內幕交易和造假。第二把上市這塊交給交易所,監管者只負責監管。橋歸橋,路歸路。第三,毫不猶豫、非常堅定推出退市機制,主板也好,創業板也好,必須要有這樣的退市公司出現。」

證監會主要是去「抓壞人」

讓監管機構把精力放到監管上,而讓真正的責任落實到幫助上市的機構和人員——比如保薦人、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身上,證券市場才能各歸其位。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我的提議的前八個字是:監審分離、下放發審。證監會的主要職責是『抓壞人』,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審批上。所謂『抓壞人』,是指重點打擊信息披露違法、內幕交易、操縱市場,並嚴懲相關人員和機構。」

在劉紀鵬看來,現在證監會的審批制度是一種實質性的審核,相當於替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選美」,替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報的材料是否合規、是否適合上 市、是否有發展潛力、公司治理結構如何等等,其實誰好誰不好,這是投資人自己的選擇。「如果我們監審不分,把精力都放在了審批上,監管也必然做不好。」

因此,新股發行應該從目前的「實質性審核」調整到「程序上審核」上來,且審核的形式要簡化。劉紀鵬認為這樣調整的好處是可以節省監管層的時間和精力,把重點轉向監管。

劉紀鵬進一步建議:在下放發審上,創業板和未來的國際板的審核,都應該把發審權下放深交所和上交所,果斷走出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目前證監會將主要精力放在主板即可。

目前的新股制度還扭曲了供求關係——現在有五百多家企業排隊等待上市,但每次發審委通過的就那麼兩三家。盤子小,口子小,利益就極其巨大,發行價格自然一路高上了天。

這也讓劉紀鵬頗為擔憂:「這種隱性大擴容非常可怕。明顯的供不應求,290家創業板企業本來只需要募集500億,卻超募得到了2000億元。」

「我的提議的後八個字是:真實供求、做實保薦。」劉紀鵬對此解釋道,可以嘗試打包發行,一次50家同時上市,甚至可以100家或200家一起上。同 時減少發行頻率,最好一年一次,每次多上。一定要從真實供求上做文章,把發行價格壓下來。這不是擴容的「擴容」,因為只要發行價格壓下來,把同樣的 2000億元配給1000家甚至2000家企業,而不僅僅是290家,一方面沒有多花錢,另一方面發行價格壓下來就為二級市場騰出了發展空間。

在這些人士看來,加強對中介機構的問責,也是當務之急。讓監管機構把精力放到監管上,而讓真正的責任落實到幫助上市的機構和人員——比如保薦人、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身上,證券市場才能各歸其位。

而加大對造假者的懲罰,則是接受南方週末採訪的人士們的一個共識。「如果造假者被罰得傾家蕩產,還有多少人敢造假?相信這些人都會聞造假而冒汗。嚴厲、公正的監管,勝過十個發審委。」

(應採訪對象要求,唐君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69

物流、電商激辯 「自建物流」成本賬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6/wMNDE5XzQ1NTMwMw.html

中國物流業的「大客戶」——各大小電商都開始紛紛自建物流以加強成本和效率的管控,這讓傳統物流業開始有些惴惴不安。

6月13日,唯品會宣佈已經遞交了快遞牌照申請,謹慎啟動了自建物流的步伐——它只是第N個試水物流的電商,在此之前,京東、噹噹、Vancl等平台類電商,以及好樂買、酒仙網等垂直電商已經在自建物流上先行一步,

這讓四通一達、圓通等普遍採取加盟制的物流企業感覺到了壓力。

電商推動物流業「削藩」潮

圓通快遞董事長喻渭蛟認為,今年5月1日,快遞行業系列國家標準開始正式實施,以及去年國家郵政局制定了《快遞企業等級評定管理辦法(試行)》針對民營快遞「自營網點覆蓋率應不低於50%」的規定;是近期物流業「異動」的主要緣起。

「按 照這個星級標準來要求,目前,四通一達都沒有達到4星級的標準。」中通快遞副總裁徐建國認為,這個星級標準是快遞企業頭上的一道緊箍咒。喻渭蛟透露說,自 2011年開始,圓通就一直推行直營改革,削藩收權,目前,圓通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20多個城市已經實現了直營,計劃今年,所有省會城市、 貨量大的二線城市也全部完成直營轉型。 圓通的同行們也在迅速行動。據某位四達一通的高管透露,目前,中通直營的省市有19個,匯通達到16個,韻達也有十多個。由於加盟率超過95%,申通的直 營化之路稍顯慢速。

但這其實只是物流業對當年幫助自己快速規模化的加盟模式「痛下殺手」的原因之一。

另一層原因是,加盟模式已經跟不上快速成長的電商客戶的要求。某民營快遞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加盟商為了降低成本,往往選用汽車運輸代替航運,在不少時間內,它們經常無法保證24小時送達。而這樣的派送效率遠落後於京東、Vancl、亞馬遜等電商在一線大城市的配送效率。

四 通一達一位負責人承認,此次變革自然看中了電商的前景。在電商整體營業額每年翻倍式增長的情況下,快遞的基礎建設跟不上,不僅無法分得一杯羹,更可能被拋 棄。據公開的電商數據,由於用戶購買習慣,除淘寶外,其他B2C電商的70%訂單都是貨到付款。而四通一達目前無法提供貨到付款服務,因此許多電商的物流 就只有交給順豐、宅急送、EMS這些直營模式的快遞去做。

「順豐、宅急送、EMS很貴,通常比四通一達貴上1倍至1.2倍,也比自建物流 高。」億邦動力網實電商物流專家郭保衛告訴記者,電商做物流實際上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對電商來說,除了幹線物流都外包、分揀中心租用或自建外,在某一城市 建立配送中心的成本也比四達一通的配送成本高上不少。但目前,四通一達的服務達不到電商的要求,無奈之下,電商只好自建。

從電商到物流, 這裡邊有一個多方博弈的微妙關係:一方面,電商希望尋找服務更優、成本更低的物流夥伴,但是低成本的物流服務能力又較差;另一方面,服務好的物流如順豐、 宅急送成本又太高,電商也難以駕馭——這為四通一達等成本相對低的物流公司留下了想像空間:如何通過加強直營提高服務能力,從而爭取更多的電商主顧?

目前,由於淘寶有支付寶作為交易擔保人,四達一通不需要代收貨款,再加上快遞價格較低,四通一達是淘寶的重要快遞夥伴。另外,另外兩家加盟模式的物流公司圓通、中通亦分別有60%、40%來自於淘寶。

但 是除了淘寶,四通一達還想「吃下」其他B2C平台的快遞業務。「淘寶上都是小賣家,價格需要一家一家去砍,結算週期也比較長。淘寶上的快遞費用還需要給淘 寶平台一部分費用,利潤空間較小。」四通一達高管告訴記者,淘寶上10元的快遞費用,其中快遞公司分得5元,賣家分得3-4元,淘寶平台分得1元。

喻渭蛟也告訴記者,目前,圓通快遞在北京、上海、廣東省開始嘗試進行代收貨款,「目前,我們沒有做跨省的代收貨款,這需要獲得國家支付業務的許可,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

物流業警示:電商慎入「自建物流」

「直 營之後,中通會有10%的儲備人員,與加盟商相比,這些人工成本是額外的。」徐建國告訴記者,增加的成本還包括中轉樞紐基地建設、信息化建設等。據四通一 達的高管透露,四通一達等民營快遞企業已經在全國快遞的主要城市、中轉城市購置土地,每一塊土地的拿地價格加上後期的投入,少則幾千萬元,動輒幾億元。

這些都是成本,但是卻不得不為之。

據 喻渭蛟透露,為了直營後的管控力,圓通將使用IBM提供的解決方案進行IT系統的建設,投入達到5億元。四通一達人士也評價說,中轉樞紐基地的土地往往選 擇一次性購買,配送站也需要自己鋪設完成,這需要進行高額投入。徐建國坦承,四通一達、順豐等所有快遞企業的現金缺口比較大,「大家往往將土地抵押給銀 行,以獲得銀行貸款的方式來獲得資金」。這會給企業經營帶來風險與壓力,但為了將來的飯碗,他們又不得不冒這樣的高風險。

「四通一達如若現在不做出改變,那麼B2C電商的快件,恐怕它們所佔的份額會越來越少。」郭保衛告訴記者,稍微有些資金實力的電商就開始自建物流,對四通一達的衝擊來勢不小。

不 過,對於電商到線下來「搶生意」,徐建國認為,物流的建設需要投入很高的固定成本,如幹線物流需要投入設備、人員、車輛,轉運中心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用於固定資產建設。電商如果自己來做,會消耗很多體力。「目前,電商普遍缺錢,物流的大資金投入很可能拖累企業專注於主業的發展。電商企業還是不要碰物流 為好。」這在京東一位高管處獲得證實,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京東採用自主配送的快件的物流成本是4.5-5元,而使用第三方的成本超過5元。但是除了 這兩個城市之外,京東在其他城市的自主物流成本仍高於第三方成本。

一位精通物流的電商高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物流基地租來的「毛坯房」 一平方米每天需要花費0.8-1元,不管是自建「毛坯房」,還是租用,電商拿到毛坯房之後,還需要投入一筆不菲的倉儲建設費用,才能啟動運營。如果物流企 業使用自動化傳送帶,那麼一條傳送帶需要400萬左右,再加上貨架的資金投入,那麼建設1萬平米的倉,固定成本支出在600萬元。如果再加上IT系統、降 溫、電纜,那麼1萬平米的倉,可能需要1000萬元。

到此為止,倉儲基地的固定投入基本完成,接下來需要支付的是人員工資等可變成本。而 在某一城市,自建配送點也需要做出一筆支出,「一個配送點的輻射範圍是3.5公里~5公里,一般是11位快遞員,1個站長。房租、水電的費用每月1萬元, 再加上每位快遞員5000元的工資,以及配送車輛的費用,配送站每個月需要花費10萬元。」

徐建國告訴記者,快遞行業競爭激烈,毛利只有7%~11%,是微利行業,降無可降,電商要謹慎介入。郭保衛亦提醒說,「電商企業自建物流服務是第一考慮要素,成本應排在其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2

創新還是等死?新版微信引發運營商內部激辯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9/230900.html

8月9日消息,在推出類短信和彩信業務後,馬化騰和他的騰訊終於動了電信運營商「最後一塊奶酪」。

7月19日,微信iOS推出了4.2版,其中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增加了視頻/語音通話功能。在微信2.0版本推出時,業界就曾以文字信息和語音短信對運營商傳統短信和彩信業務造成衝擊展開討論。一年之後的這次悄悄升級,卻令運營商內部陷入激烈爭論。

有運營商員工在試用當晚稱「脊背發涼」,甚至發出「三大運營商將徹底淪為管道」、以及「騰訊的野心就是成為第四大運營商」的哀嘆。另有運營商員工卻認為運營商管道化趨勢不可避免,但騰訊此次一腳踏入「灰色地帶」,是在監管部門的「槍口下跳舞」。

國際運營商對網絡電話態度不一

實際上,利用電信運營商基礎網絡實現語音通話並不是新的技術突破。不過微信之前只擁有語音短信功能,與電信運營商雙向、不間斷的語音通話還是所有區別,而4.2版增加的視頻/語音通話也使其具備了與Skype等類似的網絡電話(VoIP)服務功能。

目前,國內外監管部門和運營商對VoIP業務態度並不相同。如Skype曾在俄羅斯、中東、印度以及荷蘭等多個國家遭遇過「封殺」。

今年6月,瑞典電信運營商TeliaSonera也曾計劃對使用VoIP服務的用戶繳納額外6歐元的額外費用,其中包括Skype這類軟件服務。

不過,美國運營商大多對VoIP服務表示歡迎。美國AT&T公司首席執行官蘭德爾·斯蒂芬森(RandallStephenson)近日在 一個投資者會議上發言時指出:當前移動用戶減少無線語音服務的消費趨勢仍將繼續,並有望在短短幾年內出現智能手機用戶根本不會再使用語音通話服務的局面。 偶爾進行語音通話的用戶則可能會選擇VoIP網絡電話應用程序(如Skype等)。

而韓國運營商則對VoIP服務持限制態度。韓國最大的移動運營商SK電訊近日稱,移動VoIP的增長將「對移動運營商的語音收入產生直接的負面影 響,同時將迫使運營商們出現營收下降,或者停止對網絡維護與升級的投資。」韓國監管機構目前已經批准該國移動運營商們可對over-the- top(OTT)VoIP應用程序的使用進行額外有效收費,或對其進行完全限制。

微信遊走在國內監管「灰色地帶」

在國內,VoIP業務則一直遊走於灰色地帶。2005年為限制VoIP的發展,工信部(當時還是信息產業部)曾出台政策,明確限制國內民營資本進入網絡電話市場運營。此後,網絡電話被歸屬於基礎電信業務,只有電信運營商才有權發展。

不過,VoIP業務在國內一直在灰色地帶迅速發展。直到2009年已有3000萬用戶的UUCALL被監管部門強制停止服務,VoIP業務發展一時遭遇重創。

著名電信分析師付亮對此表示,VoIP業務在國內遭遇監管最嚴的是「電腦-電話」(PCtoPhone)服務,而騰訊QQ、MSN等在國內的「電腦 -電腦」(PCtoPC)語音/視頻服務是一直放開的,而微信目前出現的(PhonetoPhone)是隨著智能手機開始普及出現的新業務模式,目前尚未 有進行監管先例和放行條例,屬於監管的「真空地帶」。

中國移動稱近期不對其分析應對

目前,國內運營商官方對新版微信並沒有表現出明顯應對態度,相反在內部員工層面引發了激烈討論。

在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對手機語音收入的依賴性最高。根據中國移動公佈的數據,其2011年移動用戶MOU(平均每戶每月通話分鐘數)達525分 鐘,同比略有下降;語音業務收入達3642億元,佔運營收入的比例為69%。中國聯通移動語音業務佔其移動服務收入的51.3%,佔運營總收入的比例約為 25.3%。而中國電信移動用戶MOU約為269.7分鐘,移動語音業務佔其移動服務收入的56.6%,佔運營總收入的比例約為15.8%。

原中國移動數據部總經理、現市場部總經理高唸書在與搜狐IT電話連線中透露,中國移動內部目前並沒有對新版微信對手機語音的衝擊進行數據分析,近期也沒有相關計劃。

中國移動內部人員對此表示,語音通話需要聚合群體效應,騰訊本身無法對通話質量進行優化和保障,短期如達到一定量級勢必會對運營商網絡造成巨大壓 力,而運營商對其進行限制也很容易。從長期來看,而中國移動在正在規模部署TD-LTE實驗網絡,未來2-3年內主管部門或將發佈4G牌照,因此並不需要 太多憂慮。

早在2010年,中國移動就曾以「移動QQ以極低代價吞噬移動GSM網絡流量」問題要求與騰訊重新談判合作方式與分成政策,當時有數據稱「僅廣東移動就有40%的數據流量來自移動QQ」,此消息曾造成騰訊股價一度下跌。

運營商員工內部激辯

知名博主、通信專家陳志剛對搜狐IT表示,微信加入語音通話功能在國內監管方面確實面臨一定政策風險,不過從運營商角度來看,目前來看所謂衝擊從心 理層面更大一些。目前使用微信的人都是智能手機用戶,這部分人幾乎都已選擇了運營商包月套餐,從實際使用情況上看對流量轉化為語音通話的需求不大。而視頻 通話更是一個噱頭,中國3G用戶早已超過一個億,可以看到3G視頻通話本身並不被中國用戶所歡迎,即使在3G牌照早發了10年的歐美國家也是如此。

中國聯通相關部門人員對搜狐IT表示,今年集團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展3G用戶與提高利潤率。新版微信無論是語音還是視頻通話功能都離不開運營商的基 礎網絡服務,這對中國聯通的3G網絡是一個優勢,也會對中國聯通發展3G智能手機用戶特別是校園用戶提供幫助,從短期來看應該不會對微信進行限制,對於中 國聯通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加強流量經營。

中國電信內部工作人員則表示,從長期來看,語音業務縮水、數據流量爆髮式增長已成為一個大趨勢,全球運營商管道化已很明顯。不過騰訊在一款應用內置 入網絡電話形式的服務確屬打「擦邊球」,這需要看監管部門的態度。中國電信需要做的就是保障流量增長需求同時,提升數據經營的利潤率。

創新還是箝制?

知名互聯網評論人洪波認為,對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迅速發展,騰訊、奇虎360、小米、盛大與淘寶等互聯網企業都在進行手機即時通信佈局,而語音已成為必須做的一個功能,是一個「標配」,對於騰訊來講監管並不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今年6月,工信部公佈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意味著多年以來封閉的電信行業終於開始逐步向民間資本打開了大門。對於運營商而言,期望監管政策阻撓移動互聯網企業對傳統語音市場的滲透已不現實。

在此之前,國內三大運營商也分別推出了與微信類似的業務,如中國移動的飛聊、中國聯通的沃友,以及中國電信的翼聊等應用,但目前無論從產品、運營, 還是用戶數量都與微信不是一個級別。從更廣的角度看,運營商為應對移動互聯網衝擊所建立起來的基地業務在經歷最初的「高歌猛進」後,目前多數面臨後繼乏 力、生態鏈建設與現行體制衝突等諸多問題。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運營商應該在企業體制、創新激勵、人員引入等方面進行更多反思。從國外發展來看,從kik、viber到tango等類VOIP 應用都已逐步普及,中國移動互聯網需要的不是監管箝制,而是需要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更好地進行業務合作,各自利用自身優勢加速國內產業鏈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5

航運央企退市危機:激辯「求救信」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3/xNNTQzXzUxMzExNg.html
對中遠集團、中海集團、中外運長航集團這三個航運央企來說,難堪的不是眼前的虧損,而是幾乎無力回天的業績前景,旗下上市公司集體走向退市並非不可能。三 大航運集團總資產超過5700億元。目前,中遠集團資產超三千億,中國海運現有資產總額1590億元,中外運長航集團截至2011年底,資產總額為 1210.72億元。

近日中國遠洋宣佈今年上半年業績虧損48.7億元,中海集運虧損12.81億元,中海發展虧損4.95億元。 更嚴重的是長航鳳凰,其虧損4.46億元的同時已資不抵債。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另一家公司,長航油運已經因為連續虧損而ST,今年半年報仍無力轉盈,虧損 達到6.46億元,被逼到了退市關口。

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亦承認現已在考慮如何避免走向退市這一步。他坦承已經寫了多封信件給國務院敦促救市。中國船東協會副會長張守國也表示行業也與國家部委密切溝通當前難題。

「股民和市民需要習慣,央企也可以破產,也可以倒閉。」9月2日,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所副院長賈大山認為,即使國家出手救市也會極為有限,應敦促企業做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增強造血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又是一輪巨虧時

所有公司的解釋都是:「市場不好,真的非常不好。」

\

中海發展的虧損頗為令人錯愕,這家風格謹慎低調的公司一直以低成本運營聞名,因此即使遭遇08年金融危機,中遠錄入過百億虧損,其他航運公司一概虧損,但是唯有中海發展仍能保持盈利狀態。此番告虧,破了該公司自2002年來不虧之身。

比中遠和中海境地更慘淡的是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長航鳳凰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1.05億元,同比減少9.62%,實現淨利潤-4.46億元,同比下降49.13%。同時,長航鳳凰已經資不抵債,資產負債率達到102.46%。

該集團旗下另一家公司長航油運更危險,因為連續兩年虧損早就被ST,今年半年報仍無力轉盈,虧損達到6.46億元,若在未來幾個月內沒法扭虧為盈,很可能成為第一隻被勒令退市的央企股票。

「通過經營扭虧為盈,幾乎沒有誰能做到!」一家航運企業高管透露。

中遠總經理姜立軍指出,2012年上半年,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平均值為943點,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1.3%。值得注意的是,讓中遠巨虧105億元的2011年,BDI全年均值尚有1549點。由此可見,中遠的痛苦深淵,絕不會停留在虧損48.7億元。

而 此前金融危機中讓中海發展避免虧損的國內沿海散貨運輸,今年遭遇前所未有的量價兩低迷,中海發展方面指出,受煤炭需求緊縮、水電增加,進口煤炭增加、煤炭 庫存偏高以及新增運力高位增長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上半年沿海散貨綜合運價指數CBFI均值為1133點,同比下降21.5%,華南、華東兩條主流煤炭航 線市場運價同比下降超過30%。

與此同時,新加坡380CST燃油價格同比上升11.5%,提高了各航運公司的成本。更可怕的是接連而至的交船壓力。據相關機構預計,下半年集裝箱新船交付量約為69萬TEU,下半年干散貨新船交付546艘、4568.8萬載重噸。

要 在供需失衡的市場中獲取利潤,往往需要領頭企業做出表率。比如,提倡控制運力並漲價。集裝箱運輸市場的運力亦嚴重過剩,約佔市場份額15%的馬士基航運在 今年年初帶頭漲價,其後幾乎所有集裝箱航運公司跟隨。一連數月的漲價效應讓集裝箱航運市場扭轉了第一季度的大額虧損局面,在第二季度收入了大量現金流。

中 海集運董秘葉宇芒表示,雖然中海集運的虧損達12.8億,但中報收錄的漲價效應只是在5、6兩個月份,其後7、8月份的漲價已經將虧損額大幅拉低,料全年 扭虧的可能性極大。可是中遠集裝箱公司總經理萬敏卻認為下半年形勢不太樂觀,目前漲價的勢頭已經回落,而且航運公司之間也有了分化,8月份短短幾個星期, 亞歐線的運價已經從1700美元掉至1250美元每標箱,後市很難樂觀。

可是,干散貨與油輪市場卻完全看不到扭虧的曙光。作為擁有全球最大干散貨船隊的中遠,尷尬地發現自己儘管擁有船隊規模卻沒有相應的話語權。

中 遠集團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由於干散貨市場的貨主多為壟斷企業,如淡水河谷等礦山,或各國大鋼鐵廠等,還有煤炭電力公司,近幾年貨主開始延伸上下游,大量 介入自建船隊,國內寶鋼、首鋼等公司都已經組建了自己的船隊,其規模甚至不弱於三大航運企業沿海運力。在貨主掌控運力之後,船公司對運價的決定便失去話語 權。

上述人士向記者透露,干散貨市場目前發生的市場結構重大調整,很可能會影響未來幹散貨市場的格局。中遠已開始適量減少散貨船隊規模。

中 遠散貨運輸集團總經理許遵武表示,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國遠洋運營的干散貨船舶共357艘,3243萬載重噸,較運力高峰期已經減少近百艘。其中 租入船舶130艘,比上季度減少了17艘,該公司準備在下半年和明年再度減少數十艘租賃船舶,將運力收窄,提升效益。「即使沒有世界第一大船隊的名號也沒 關係,要效益不要規模」,中遠集團董事長魏家福說。

救市呼籲浮出水面

即使盡力提升經營效 益,干散貨扭虧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魏家福表示,如果今年再度虧損,中遠將被打上ST的標誌,明年也不見得能盈利,明年仍是干散貨運力交付的高峰期,供 求壓力巨大。按照魏家福44年的航運經驗,航運虧盈週期大致相同,既然2000年開始的航運牛市於2007年結束,則這輪低迷至少要延續到2014年方見 曙光。

可是,中國遠洋明年若再虧損的話,就要被勒令退市了。與之同命運的,還有中海集運、長航鳳凰和長航油運等。

魏家福聲稱已經向國務院寫了數封信請求救市,其內情他並未披露。有證券業人士透露,對於航運企業目前的退市風險,化解之道有幾點。一是國家財稅扶 持,比如減稅或注資。其二是各公司做股權融資,像中遠中海的負債率尚比較低,可以做相應的融資。其三是做資產出售或置換,以換取資金填補虧損窟窿。

第三個措施已經在長航鳳凰上試行,8月29日,長航鳳凰公告為了緩解財務困難,減輕資金風險和償債壓力,決定以零元向上海長航國際海運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有限責任公司等轉讓13艘船舶資產及相關債務。

向政府要求救市的呼籲則被中國船東協會所證實。協會副會長張守國向記者透露,已經聯合其他航企多次向國務院、交通部呼籲救市,並提請了救市措施。因尚在商討階段,不方便透露具體內情。

本 報記者獲悉,接近交通部的人士曾透露建議內情為:推進企業進行戰略性重組,鼓勵支持航運企業與上下游產業的企業之間相互交叉持股,進行戰略投資,或從資本 的角度進行多元化重組。另外在國家層面建立貨載保留制度,大宗戰略物資要給予國輪優先承運權。還有研究有利於航運業健康發展的稅收政策。

其中很可能會督促航運企業與鋼鐵企業、能源企業通過戰略投資交叉持股,做好主營,資本經營適當多元化,而不鼓勵能源、鋼鐵企業自己搞航運。

但 是,也有不少聲音表示反對。一位航運業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國家要救市,需要準備大量的現金,僅上述五家企業,今年上半年已經虧損了近80億元,全年預計 窟窿會超過200億,其他航運公司更是難以統計。而當前除了航運業困難,鋼鐵、造船、汽車等無一不是困難大戶,國家也不能厚此薄彼,如此算來,救市資金將 是天文數字。所以,「這個頭,不好開,開了就是無底洞」。

有證券業市場人士也擔心此例一開,養成央企和國企一虧損就伸手要錢的習慣,而並不因危機做真正改革,提升盈利能力。

全球航運虧聲一片中,並非沒有業績報盈者。

東方海外貨櫃公司今年上半年的淨利潤達到1.167億美元,馬士基集團盈利21億美金。馬士基的盈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危機急速的反應,包括其架構和人事安排上,均在過去數年中有重大調整。

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所副院長賈大山認為,國家在考慮給航運企業救市之時,除了打強心針,更注重考慮其「身體康健的自我恢復能力」,沒有應變能力的公司,即使是央企,也可以被拋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23

激辯互聯網新金融模式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14/100437720_all.html

  互聯網興起,讓一些傳統行業式微。如數字音樂之於唱片業,電子書之於實體書店……現在傳統金融業是否正在滑向同樣的命運,為無傳統中介、無壟斷利潤、無交易成本的互聯網新金融模式讓路?

  這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謝平的最新觀點(相關報導見本刊2012年第24期「互聯網新金融模式」)。他以2011年中國銀行業、證券 業利潤1.1萬億元,員工薪酬1萬億元等數字為例,認為這是社會為現行金融模式付出的極為昂貴甚至有些多餘的交易成本,而互聯網新金融可以消減這些交易成 本,提升全社會的效率。

  謝平認為,以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為代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在20年後形成一個既不同於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於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運行機制。

  謝平不是第一位觀察到互聯網新金融模式的人,卻是當下中國首個提出這個新模式會顛覆傳統金融形式、現有支付結算甚至貨幣政策體系的人。以謝平曾多年擔任央行研究局局長的身份,帶來互聯網引致金融脫媒時代到來的宣告,更顯重磅。

  是顛覆還是改變?8月12日,學術界、金融界、IT界的主流人士們就此論斷展開了一場頗為激烈的辯論。

  IT界人士自覺受到鼓勵躍躍欲試;傳統金融界人士則提出,互聯網金融不能代替貸款風險的主觀評估、亦無法創造貨幣;來自央行、銀監會的官員們贊同技術變革給金融業帶來便利,但也謹慎地提出,互聯網新金融的系統性風險很難避免、也很難實施貨幣政策助力宏觀調控。

  中國銀聯創始人、國泰君安證券董事長萬建華認為,互聯網此前被銀行、證券作為技術工具,未來不乏可能反客為主,主宰未來的金融業,自金融、自投資、自融資的方式將是主流。

  中國寬帶資本基金董事長田溯寧直言傳統金融業人士過於保守,並以自己在電信業的經歷坦承過去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想像力不夠,他提出,應該選取幾家創業公司試點,給互聯網新金融模式充分的試驗空間。

  謝平強調:現在談互聯網新金融模式,主要是要解放想像力。

  這樣的觀點開始逐漸影響到了傳統銀行業人士。9月12日,招行行長馬蔚華在天津達沃斯論壇上表示,傳統銀行業要有變革的緊迫感,否則,未來「人人可以做金融」。

替代者

  什麼是互聯網新金融模式的理想狀態?

  謝平稱,搜索引擎、大數據、社交網絡和云計算極大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資金期限匹配和風險分擔的成本,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可以消失, 貸款、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網上進行。這個市場可以充分有效,接近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無金融中介狀態。

  謝平的結論無異於拋出了一顆殺傷力巨大的炸彈,「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不需要經過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

  十年前,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公開宣稱,銀行是21世紀最後的「恐龍」,並計劃收購銀行,但被美國花旗銀行等遊說國會而以擔憂壟斷之名反對,微軟網絡銀行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如今,這一設想在中國有了載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小貸。

  「如果監管者批准發給阿里小貸商業銀行牌照,那麼阿里的小額貸款有可能超過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謝平說。

  截至2012年2月末,阿里小貸已經累計為10.3萬戶小微企業發放信用貸款,累計放貸超過260萬筆、170億元,不良率為0.9%,遠低於 商業銀行的同類貸款,被認為是目前最賺錢的小額貸款模式。阿里小貸以網上交易數據庫為基礎,來評估發放小額貸款。每一個阿里巴巴店主在阿里網上經營的信用 記錄、交易、投訴糾紛情況等百餘項信息,都被阿里小貸納入評估系統中計算分析,作為貸款的評價標準,這解決了傳統金融業對個人及小企業貸款存在的信息不對 稱、流程複雜等問題。目前阿里小貸還會在網站上公佈建設銀行授權發佈的違約企業名單。

  一位資深監管官員認為,銀行的存在是處理信息,積少成多,形成集聚;如何面對信息不對稱,通過信息搜索整理找到成熟的客戶,「我認為互聯網技術可以替代實現銀行的這一條功能。」

  Lending Club、Prosper是美國網絡借貸業的開創者,自然人之間通過互聯網平台彼此提供借貸,無需通過銀行作為中介。中國也有一些類似公司出現,如人人貸、宜信(相關報導見本刊2011年第33期「貸款脫媒試驗」)。

  不光商業銀行的借貸功能、支付功能可被互聯網公司替代,保險公司的銷售功能也被互聯網銷售部分替代。8月24日,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確認,阿 里巴巴董事長馬云、騰訊董事長馬化騰及他本人,三方已成立了網上保險公司,試水互聯網金融,馬明哲在新公司中佔15%股份。「三馬」公司雖尚未營業,但帶 來的無窮想像,引起業內轟動。上海大家保網站在創立一年內,成為上海瀏覽量最多的保險搜索和定製網站,估值1億元。

  相對而言,投資銀行的功能尚未在國內找到合適的替代案例。但謝平提到美國已出現,即CrowdFunding(眾籌融資)。於2009年4月成 立的美國Kickstarter公司,通過網上平台為設計、音樂、電影、遊戲等領域的創意項目融資,到2012年年中已為2.4萬個項目籌資2.5億美 元,共吸引了200萬名投資者。

  2012年4月,美國通過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允許小企業通過crowdfunding方式獲得股權融資,可在12個月內融資不得超過100萬美元,並且投資人的每份投資不得超過2000美元或本人年收入的5%,以減輕欺詐和倫理風險。



如何脫媒

  傳統銀行業認為,風險評估本身有一定主觀判斷的成分,不能完全依賴互聯網數據庫來評估信用風險。銀行業人士表示,金融的本質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傳統銀行業要求看著你的眼睛,握著你的手放款,企業主家裡的親戚是否涉及黃賭毒,信貸員都應該很清楚。

  高盛研究部的董事總經理馬寧認為,互聯網完全代替目前金融業模式還是過於理想化,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會用電腦,而且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不能完美消除,計算機的數據不能完全替代人的行為,計算機的數據也不能完全預測整個經濟的行為和金融行為。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互聯網金融不是第三種金融模式,只是給資金供求雙方提供脫媒的條件。「不管在哪個時代,金融不完全是一個技術實現的問題。商業銀行也好,投資銀行也好,都有自我更新能力,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次次新生,次次蛻變。」

  「人人貸(P2P)的自融資時代,怎麼解決融資過程的風險評估?如果個人和機構來借款,怎麼瞭解對方信用資訊?資信擔保問題怎麼辦?云計算和社 交網絡時代怎麼獲得這些信息而且共享呢?一個人貸過多少款,他有沒有違約的記錄,他現在有多少貸款,貸給誰,資金怎麼使用,這些信息怎麼公開化?」

  不過,互聯網金融公司認為自身的信用評估流程在不斷建立和完善中。一些獲得阿里小貸貸款的企業主,在貸款前經過了阿里金融網上視頻約談、現場到 訪、供應商和代理商電訪等流程。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會員、賜成紡織的總經理陳園園說,她申請第一筆50萬元貸款時,阿里金融的工作人員通過視頻訪談來提了 很多企業財務的問題,還到訪了企業庫房,並電話聯繫了她的大客戶確認,此後她才獲得了貸款42萬元。

  互聯網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行業正在興起,可能深刻地改變社會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工銀瑞信的首席經濟學家陳超如此預言。田溯寧則介紹說,美國個人信 用評分FICO系統、Acxiom公司還有Spokeo網站等一些數據提供商,正是從事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收集個人的電話、住址、收入、消費行為、貸 款、工作等各種信息來判斷個人的工作生活狀態,並據此分析以幫助企業更好營銷和社會公共產品建設。

  知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為最大股東的海銀資本一位人士說,他們已經投資了數家數據挖掘公司,有的公司正在挖掘上市公司高管的個人日常信息,如財產 狀況、經營情況、消費習慣、信譽行為等,以分析其勤奮工作指數,並以此預測上市公司股價和盈利前景。微眾傳媒一位人士表示,該公司基於微博的數據來幫助小 米手機成功營銷,從而發現了數據挖掘行業的寶藏,目前該公司估值1億元。

支付新未來

  銀監會一位高級官員說,如果給支付寶十年自由發展時間,中國的銀行業的支付結算功能可能就被替代了。

  在謝平的這套構想裡,更認為憑藉央行在2011年整體上線的超級網銀系統,可能取代目前商業銀行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甚至改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無異於石破天驚。

  無論是支付寶還是超級網銀,都帶來了支付方式的革命。謝平認為,首先是支付便利,互聯網金融模式以移動支付為基礎,個人和機構都可在中央銀行的 支付中心(超級網銀)開賬戶(存款和證券登記),即不再完全是二級商業銀行賬戶體系;證券、現金等金融資產的支付和轉移通過移動互聯網絡進行;支付清算電 子化,替代現鈔流通。

  而移動支付則更幫助這種支付形式脫離了傳統的銀行業。浦發銀行在最近的一次定向增發中引入了中移動,引發外界對二者合作的無限遐想。浦發銀行戰略與發展部總經理李麟表示:「移動支付是個好技術,但會不會就此替代銀行?這是我最擔心的。」

  「電信才是銀行業共同的敵人。」一位銀行界人士如此引用國外銀行家的觀點,並認為未來互聯網和移動支付替代銀行櫃檯的那一天,不是沒有可能。世界第一大銀行卡組織VISA的大中華區總經理張楷淳也表示,銀行卡未來的共同對手是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超越了銀行。M-Pesa是目前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手機支付系統,由肯尼亞最大電信商Safaricom推出。截至 2011年末,M-Pesa的用戶已達到1400萬。在肯尼亞,M-Pesa的匯款業務已超過其國內所有金融機構的總和。M-Pesa需要身份證或護照認 證,資金存放在銀行,移動運營商提供提現和轉賬服務,沒有特殊硬件要求。「因為手機滲透率超過了正規金融機構的網點或自助設備,以及移動通訊、互聯網和金 融的結合,手機銀行的功能已從手機支付延伸到存貸款等基本金融服務。」謝平說。

  央行一位官員評價互聯網會為金融業帶來支付、供需匹配和風險評價等便利,但是他認為,超級網銀並非互聯網金融模式所必需。「清算銀行的模式比超 級網銀的模式好。終端用戶在清算銀行開戶,清算銀行在中央銀行開戶,每一個商業銀行都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平台提供金融服務,未來商業銀行形態會有變化,不單 是吸收存款放貸款,可以讓客戶自動地匹配供需,匹配完了銀行幫辦資金轉移支付的手續。」

  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政策在互聯網新金融模式下怎麼實施?上述官員表示困惑。「以前是人民銀行通過對國有企業貸款,或者收購糧食、收購金銀、買賣外匯,把貨幣投放出去了。在未來超級網銀模式下,中央銀行的貨幣怎麼投放?給誰貸款?」

監管之憂

  2011年8月,銀監會曾公開發布通知提示人人貸風險,要求避免銀行資金通過網絡借貸流向民間借貸體系。這被看作是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防禦性表現。

  阿里巴巴至今也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那張網絡銀行的牌照。對此,有銀監會官員回憶說:「我們當時的考慮是,已經有這麼多商業銀行,幹嗎還需要一個網絡銀行?」

  「無論有沒有牌照,阿里現在能做的業務都可以繼續做,為什麼一定要拿一個商業銀行的牌照?」另一位銀監會官員告訴財新記者。

  互聯網新金融既然具備傳統銀行業的一些功能,有負債經營的特點,就有道德風險和較強外部性,監管是必要的。

  「現在每個大中型銀行,有六七百億的交易量是來自支付寶的。一旦支付寶出問題,銀行就出現壞賬了。」

  互聯網金融模式利用云計算、歷史數據建立風險評價的模型,問題是產生了風險以後怎麼吸收風險?這位官員說,現代金融體制就是各個銀行自己風險撥備自己吸收風險,保險公司和存款保險制度作為公共的吸收平台。

  「互聯網新金融,也應解決風險吸收問題。應該設立有公用準備金,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出現損失,按照何種的條件吸收損失要規定好。如果有競爭性 的平台,每個競爭性平台也要提供一定額度的損失準備,萬一發生業務損失需要自己彌補。」上述官員表示,如果互聯網金融公司能夠具備損失保險制度,有風險應 對體系,這會減輕監管者的擔憂。

  互聯網存在的各種風險,監管者比較擔憂。「現在銀行實現數據大集中,但還是非常脆弱的,太難了。存儲會帶來很大的成本,還有很難找到成熟和穩定 的外存電量。網絡收集的信息,應該有徵信條例來保護個人隱私,包括膚色、指紋、資質,因為從支付清算過渡到信貸,如何識別有效客戶,如何反洗錢,都充滿了 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反過來就是風險。」

  謝平則表示,「我去馬云那裡做過調研,支付寶上沒有出現過毒品交易、槍支交易、人體器官交易。一發生這種交易電腦會終止,也就是說電腦技術可以做到甄別異常交易。無論交易者用什麼暗號,支付寶監管方可以判斷出來,而且在不斷做技術改正,可以制止一些非法交易。」

  萬建華表示:「關鍵是監管部門應該給這些新的金融模式、金融機構合法地位、名分。否則,互聯網金融創新有可能被說成在搞破壞,破壞金融秩序,隨時可以被打壓。如果確認了這是未來的方向,監管者應起草新規和調整舊規給予互聯網金融創新者以合法地位。」

  目睹這場激烈辯論的一位觀察人士說:「作為可能為中國最普通民眾提供便利、為幾十萬小微企業提供低廉金融服務的互聯網新金融模式,理應得到監管者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8

中移動副總裁李正茂激辯張維迎:我們那裡壟斷了!微信才壟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327.html

張維迎:「中國移動要人家跟你合作,就必須打破壟斷。」

張維迎的這個觀點並沒有得到李正茂的認同。

「張教授你說出這個觀點,我倒覺得可以跟你稍微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李正茂稱,現在,老是有人給我們「扣帽子」說我們壟斷;其實,身處電信行業的同仁都知道,現在中國有三大電信運營商,分別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其實,我們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他舉例說,每年秋季新生入學的時候,在校園市場的爭奪真是白熱化,世界其他市場都很少見。

「這是什麼呢?說明競爭是很厲害的;說(中國移動)壟斷,我們的很多同事、很多員工都不理解。」李正茂表示:雖然中國移動在移動用戶客戶的市場份額方面確實是比較高,在三大運營商中佔據約2/3的客戶份額;但是三分之二並不意味著我們壟斷。

似乎意猶未盡,李正茂進一步表示:相反,騰訊微信目前是處在一個壟斷地位。「在座的有多少人正用微信啊?這個比例比我們三分之二的比例要高得多,因為其他產品沒有幾個能夠跟(微信相比)。」他進一步表示,目前來講,什麼叫壟斷?這才叫壟斷。

張維迎立即回應指出,出現上述觀點是由於許多經濟學家錯誤定義了壟斷的結果。

張維迎表示,所謂壟斷是什麼?就是政府以某種行政命令法律的辦法讓一部分人做,不讓另一部分人做,這叫壟斷。現在不是誰想做通信就可以做的,所以中國移動還是在壟斷。

「如果允許任何人都可以做電信,中國移動是其中一家,你就是競爭的。」對於李正茂提出的三家企業的「競爭」,張維迎指出,這是市場共佔,而非競爭。

就騰訊與微信,張維迎則指出,騰訊是在競爭中推出了新的服務,如果馬化騰半年都在睡大覺,不想怎樣創新與競爭,騰訊馬上會死掉,而壟斷企業則不會。

騰訊的衝擊

騰訊之所以總是躺著也中槍,和這兩方面的原因有關:一是它確實衝擊了傳統運營商的利益。二是它深深威脅到其它互聯網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OTT業務對於傳統語音、短信業務的衝擊,在三家電信運營商身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工信部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整體基礎電信企業話音業務收入實現2630.2億元,增速為0.9%;點對點短信量累計達到2313.7億條,同比下降11.7%,降幅同比擴大了8.1個百分點。而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短信業務收入規模同比減少4.5億元,連續12個月出現負增長。

而互聯網企業主的壓力也可見一般。

今年8月的易信發佈會上,網易CEO丁磊曾對媒體記者表示:「微信的一家獨大,以及它的閉環特性,對其他互聯網服務商來說,是件特別恐慌的事情。」

丁磊同時稱,網易希望通過與運營商的這種合作模式,以及更好的產品體驗,來打破目前騰訊微信在移動社交領域的相對壟斷格局;「除中國電信外,網易也將在數月後與聯通、中移動採取合作,來擴大易信的規模。」

雖然微信常常被稱為 「一家獨大」,但其究竟是否屬於壟斷呢?

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主要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三種情形。

判斷企業是否屬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核心在於如何界定相關市場、市場支配地位是否達到和是否具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大要素,才能被認定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構成壟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41

Twitter上市 :市場激辯,這是泡沫化的節奏?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8/56214.html

【導讀】Twitter的敲鐘者並不是創始人。如果你轉頭看講台,會看到一個小女孩、一個中年女子,以及演員帕特里克·斯圖爾特。Twitter上市受全球媒體關注,自然也落不下黑馬哥,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騰訊科技(王鐘婉)的文章,供需不足致使股價水漲船高,科技股是否會走向泡沫化?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華爾街上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所門口掛著白底印有藍色小鳥的大旗幟,從地鐵站看板到紐交所交易大廳地板上,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只代表Twitter的藍色小鳥以及交易代號」TWTR」。上百名媒體記者不到八點就早早湧進紐交所,等待九點半股市敲鐘。

誰是敲鐘者?

出人意外的,三位Twiiter的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比爾•斯通(Biz Stone)與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以及CEO迪克•科斯特羅(Dick Costolo)現身在交易大廳而不是敲鐘台上。如果你轉頭看講台,會看到一個小女孩、一個中年女子,以及演員帕特里克•斯圖爾特(Patrick Stewart)。

以擔任電視劇《星際迷航》(Star Trek)系列企業號艦長一角帕特里克•斯圖爾特儘管擁有Twitter帳戶僅一年半的時間,但已經擁有超過72萬名的粉絲。他號稱,Twitter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也讓觀眾看到他不是屏幕上一板一眼的艦長形象。

穿著藍色洋裝、名為薇薇安•豪爾(Vivienne Harr)的小女孩雖然沒有廣大的粉絲群,她一手打造的Make A Stand Lemon-aid檸檬水攤,已經成功為終止奴役孩童的活動募得十萬元。

敲鐘的中年女子則是波士頓警察局公關謝爾樂•菲亞達卡(Cheryl Fiandaca)。她與波士頓警察局利用Twitter帳戶在四月波士頓馬拉松大爆炸時,讓民眾得知這次恐怖事件的情況。

不像Facebook CEO扎克柏選擇親自敲鐘,Twitter巧妙地選擇了三個不同面向的用戶,從娛樂、慈善公益和政府宣傳三個角度來體現該公司的價值。

Twitter上市受全球媒體關注

紐交所COO 拉里•雷博維茲(Larry Leibowitz)在紐交所現場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說,」Twitter並不是我們經手IPO的唯一一家公司,其實今天還有另外三間公司也正式IPO;他們的金額也不是最大的,只有7000萬股。」

即便如此,Twitter受到的媒體關注還是極為罕見。雷博維茲表示,媒體如此關注Twitter,不只代表關注單一公司的上市,也意味著市場關注互聯網經濟的大方向,」它很特別,對於上市的時機與價格,大家已經討論很久,以及這個品牌本身帶來的相關效應,」

在紐交所長達三十年的交易員彼得•柯斯塔(Peter Costa)則有不同意見。」我認為這對其它公司來說很不公平,我不會評論紐交所,當你有家公司擁有2億多美國用戶,一定會變成媒體寵兒,許多人熱愛並相信它,並把它當成工具,Twitter也很會運用媒體的報導,你們記者跟我們都要負同樣的責任。」

供需不足致使股價水漲船高

在九點半敲鐘過後,紐交所交易大廳氣氛開始熱絡起來。買家與賣家各佔一邊集中在指定的股票經紀人Barclays的攤位前,大聲吆喝。看著估價從40美元到44美元,往上跳到42美元到46美元,再跳到43美元到47美元,最後到了45.5美元與46.5美元。兩個數字越拉越近,最終在10點50分,敲定開盤價為45.1美元。

從26美元飆升到45.1美元,柯斯塔分析這代表了兩件事,」當他們四處向投資銀行兜售股票時,投資者並不滿意他們所釋放出來的股票數量,當你是一個退休帳戶或投資帳戶的經理人,想要把Twitter放入自己的股票組合中,你當然就會出高價買下;另外還有一些小額投資者也對這支股票非常有興趣。」

科技股是否走向泡沫化

有了Facebook和其他科技股在IPO當天衝出高價後,隨即跌破開盤價甚至發行價的慘痛先例,許多人擔心Twitter也會步上後塵。

柯斯塔說,重點在於」收益與成長」。如果投資者認為這個公司有完善的商業模式,用戶穩定成長,股價就會穩定甚至上漲;當投資者覺得有更強的競爭對手切入市場或營收不如理想,股價就會下跌。當然股價有可能會下跌,或降到接近初始價格,這背後一定有理由。

這些投資機構在今天大賺了一筆後,在某一點他們一定會出場,75%的利潤已經相當高,我認為26元是相當合理的價格。」

對於科技股是否已經走向泡沫化,在紐交所工作超過30年的柯斯塔同意這個說法。他說,看看上個月推出的高科技股就可以知道,然而現在就說Twitter受到這波風潮的打擊還言之過早,畢竟Twitter擁有兩億一千萬名用戶,況且目前市場上沒有其他對手。

他說,」我不認為這會是曇花一現,最糟的情況應該只是跌到接近IPO的價格,但其他的公司我覺得就有泡沫化。」

Twitter上市對於中國互聯網也有指標性的意義。中國股民們也在觀察這個微博始祖的走向如何,能否以此預測中國市場。柯斯塔認為這個想法絕對適用。他說,」Twitter上個季度雖然損失2億元,可是當你擁有平台,且有適當的管理層,並找到賺錢的方式,成功只是遲早的事。中國市場也是同樣情形,一旦抓到機會,利潤就會相當可觀。」

可是他也提醒,與美國市場不同的是,目前新浪微博在中國市場已經受到微信威脅,如果不將公司迅速帶入市場,對手很快就會拉走用戶的注意力。以最初的社交網站MySpace為例,

當初每個人都以為MySpace是歷史上出現過最棒的社交網站,但Facebook出現後就滅絕了MySpace,他說,」科技與社交媒體,改變可能就在一夜之間,所以投資者一定要謹慎。」

誰是最大贏家?

45.1美元的開盤價,首日收盤的漲幅高達72.7%。最大的單一贏家是聯合創始人,41歲的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他把這個原本名為Twttr的簡單140字短信服務概念,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新聞與資訊服務系統。身為Twitter早期CEO的威廉姆斯是該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他擁有10.6%的股權。但是威廉斯預估在IPO時,只會賣掉手上1.6%的股票。

36歲的傑克•多西(Jack Dorsey)持有3.4%的股份。如果他創辦的移動支付公司Square在明年也順利IPO,《福布斯》分析他的身家應該在11億美元左右。

41歲的投資人 彼得•菲騰(Peter Fenton)與他擁有的Benchmark資本公司,現任CEO ,50歲的迪克•科斯特羅(Dick Costolo)均因擁有較多的Twitter股份而獲利匪淺。其他在IPO當中獲利的大贏家還包括Rizvi Traverse Management、J.P. Morgan、Spark Capital、Union Square Ventures 和 DST Global。

Twitter在全球約有2300名員工,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過去兩年內招進來的,但分析師估計有超過700名持股員工必須至少等180天才能將手中的股票脫手。

週四早晨的激情過後,部分投資者表示,Twitter對於IPO初始價格採取保守的定價策略,主要是為了避免去年Facebook IPO的後塵。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財務資訊公司Sageworks的總裁布萊恩•漢密爾頓(Brian Hamilton)就認為Twitter被高估。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標售價格明顯過高,入果利用這個算法,他們IPO的市價比Facebook當時IPO的價格還高。但是Twitter仍然虧損,至少當Facebook上市時,他們是賺錢的。」

他同樣也建議投資人必須把焦點放在現在而非未來。」Twitter股票的擁護者會說該公司潛力無窮,但多數上市的公司都有潛力,所以這個論點毫無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86

美聯儲內部激辯加息 前瞻指引修改成焦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45

fomc-img-1-jpg

數位美聯儲官員相繼表示美聯儲前瞻指引關於利率的內容需要更改,近日圍繞這一問題,美聯儲內部展開了激烈辯論。

在過去的幾天里,美聯儲上上下下集體發聲,從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擁有投票權的成員、鴿派或是鷹派,到地方聯儲主席,再到華盛頓官員,相繼呼籲改變前瞻指引措辭。

這些人的講話提醒市場,在本月的FOMC會議上,加息措辭可能產生一些變化,盡管目前共識一致程度還不高,真正的轉變可能要等到10月份會議。

說到修改措辭,其中最關鍵的一句便是,美聯儲在前瞻指引中一直表示,將在10月份結束QE後維持低利率“相當長一段時間”。但是隨著美國經濟數據延續穩定出色的表現,聯儲內部不斷有人發聲暗示明年初可能就需要升息。

美聯儲理事Jerome Powell上周四表示,“FOMC聲明里一些重要部分的措辭需要改變。克利夫蘭聯儲主席Loretta Mester同日也表示,“美聯儲需要調整對利率的前瞻性指引,這樣才能更好反映出聯儲在實現經濟目標方面的進展。”

Powell和Mester是美聯儲的溝通政策委員會四位成員中的兩位,他們對前瞻指引的擔心也反映在FOMC內部鷹鴿兩派爭論之中。

波士頓聯儲主席Eric Rosengren上周五表示,隨著失業率逐步靠近“充分就業”的目標,美聯儲應當停止發布貨幣政策調整時機的指引。Rosengren是美聯儲貨幣刺激政策的堅定支持者。而他的“對手”費城聯儲主席Charles Plosser、著名鷹派,在本周六講話稱,“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改變現在前瞻指引里的用詞,要讓市場知道我們將快於預期加息。”

市場目前有傾向將美聯儲升息時間定在2015年二季度,但美聯儲自己的觀點還是加息應完全參照經濟發展情況決定,並沒有具體日期。

美聯儲主席耶倫今年6月時警告強勁的數據可能導致提前加息,並在8月份會議上對就業市場給予了更加中性的評價。這顯示出美聯儲今年的對外聲明的轉變趨勢。

FOMC官員將在9月會議上更新經濟預期數字,盡管上周五的非農就業數字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但官員們還是有可能普遍上修自己的預期,並且在會議上還有可能提出一些具體的退出策略。這些內容將反映在耶倫的會後聲明中,值得投資者關註。

屆時耶倫的講話中“維持低利率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措辭被直接拿掉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美聯儲最不希望看到的事之一,便是市場的加息預期過於提前。但是耶倫可能會為這句話加上一個限定條件,比如“低利率將維持相當一段時間,除非勞動力市場發展速度較預期更快”。

另外一種情況是美聯儲可能釋放出模糊但讓市場比較放心的言辭,比如Rosengren周五說的話,“美聯儲在縮減刺激性貨幣政策方面必須有耐心。”

美聯儲的措辭最終會怎麽變化仍然是個難以捉摸的問題,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即自去年12月削減QE開始,美聯儲內部維持了大半年的“和平”氛圍將逐漸消散,隨著加息問題的升溫,鷹鴿兩派的辯論將越來越激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96

多空激辯——中國經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02

20140915Quarreling

過去一段時間內,國內越來越多的經濟數據不及預期,中國經濟似乎走到了一個關鍵轉折點,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們開始重新審視經濟環境,多空觀點激烈碰撞。

值得註意的一點是,無論是唱空還是唱多,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們都預期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經濟措施出臺。

華爾街見聞曾提到,自中國政府2008年推出刺激經濟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以來,中國經濟從未像這樣多個指標示警,跌回金融危機深重時水平。中國經濟正面臨嚴重的下行風險。

作為空方的代表,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

目前來看,如果宏觀調控繼續延誤,則經濟增長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短期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即便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不大,但可能觸發房地產的深度調整,從而引發金融動蕩,這個風險不能不防。

當前最令人擔憂的是投資。今年,決策層與市場都將投資寄予厚望,希望通過穩投資起到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但令人失望的是,1-8月固定資產投資回落至16.5%,低於全年目標1個百分點,創2002年2月以來的最低值。

出口強勁背後已有隱憂,即海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增強,美國勞動力市場時好時壞,歐元區面臨通縮壓力以及烏克蘭地緣政治風險,日本GDP回落超出預期,這預示著未來海外形勢有可能反轉,出口向好態勢恐難持續。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表示:

“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警鐘,提醒中國政府需要推出更多政策。中國政府正全力達成經濟增長目標,如果他們從現在開始推出更多寬松刺激,這個目標也不是一定做不到。但風險在於,他們可能會低估所需寬松的規模。”

高盛經濟學家宋宇表示:

“數據非常清晰地表明,經濟形勢正在嚴重惡化,政府需要防止其進一步惡化。政府的底線是,他們需要維持一定程度的增長,以便推動改革。進一步降息或降準的可能性正在大幅上升,不過最有可能的仍然是定向降息或降準,而不是全國範圍內的寬松。”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認為:

房地產投資與基建投資的下滑拉動了經濟整體向下,高存貨在實體經濟需求不振的情況下拖累工業增加值增長,基數效應的邊際加重使得經濟更進一步陷入黎明前的黑暗。高庫存、高基數、弱地產的局勢未變,9月份經濟大幅改善的空間有限,但基於刺激政策將發力、基數效應將減小、庫存去化壓力將減小的幾大判斷,經濟不會陷入衰退式寬松,3季度經濟大概率見底。GDP難以跌到7%的增速水平。

我們認為8月份經濟下滑幾乎是必然的,是舊常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的後果。我們認為,對於舊常態下獲益,新常態下受損而可能出現經濟金融風險的省份,助推新型城鎮化以幫助他們去庫存、減小產能過剩對其經濟的拖累將是重要的政策措施,以此來看,區域性定向投資刺激計劃將會加碼。

華泰證券高級經濟學家、首席研究員俞平康表示:

最值得警惕的是總供給增速下滑,即總供給曲線的向左收縮。解讀8月數據的最大難點在於,如何解釋工業增加值增速的大幅下滑,但價格通脹數據僅略微低於預期?總需求的疲弱是貫穿今年的長期現象,但總供給的萎縮是8月剛剛初露端倪的獨特現象。總需求的調整可以相對迅速,但總供給的調整一般比較緩慢。

總供給增速為何下滑?有兩點推測:

a)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生產的邊際成本增加。這在金融數據中得以體現。M2增速大幅低於預期,社會融資總額也仍然低於預期,表外融資持續收縮。對於7月的金融數據我們點評時說過,信貸供給因政策收緊而出現的一次性擾動,對實體經濟幾乎不會產生影響。但不幸的是,8月金融數據顯示,信貸供給並未全面恢複,風險管控政策將持續偏緊。持續的信貸資源緊張必然影響生產和投資決定。

b) 在沒有持續刺激政策加持之下,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很快得以下調,產成品庫存積壓,原材料庫存削減,市場信心受損,減產就是必然的選擇。當然,這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經濟中的市場機制還是相當靈敏的。

國信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鐘正生認為:

本輪穩增長的政策效應已基本發揮,增長的舊動能消耗殆盡,新動力尚待開發。因此,經濟企穩正經歷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但我們也不必急於下結論,認為宏觀調控政策即將“變天”。畢竟,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剛打了一劑預防針,決策層還會在“微刺激”的路上摸索著走下去的。工業生產下一點,政策劑量加一點好了。但就像我們在尋尋覓覓預判拐點一樣,決策層也在小心翼翼地試探底限。

現在需關註的是,三季度GDP數據能否平穩。這是決定“微刺激”是否會向“強刺激”轉化的關鍵指標,也是現有中性偏穩的貨幣政策基調會否實質轉化的關鍵。在此之前,市場將在關註高頻數據,以及揣測政府“心計”中惴惴不安一段時日了。考慮到基建投資受到財政預算約束難有較大空間,繞道國開行定向支持棚改或是托底增長的可行選擇。從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釋放的信號來看,今年新增就業基本完成目標,後續無論是貨幣還是財政刺激都無需大幅放量,定向維穩仍是主要政策基調。

招商證券認為:

總體來看,各項指標均低於預期,尤其工業增速令市場大跌眼鏡,觀察近期匯豐PMI動量指標,結合發電量、粗鋼等中觀數據,判斷經濟下滑或將持續,穩增長政策增加全社會債務水平、制約實體經濟複蘇已經初見端倪,我們維持三季度經濟增長回落至7.2%的判斷。

在經濟數據惡化的同時,近期匯豐就業指數終值下調至48,位於50臨界線下方,或將再次觸發穩增長政策。在政策工具的選擇上,我們認為全面降準或是首選。依據有:1)降準可以釋放更強的政策信號;2)匯改後外匯占款低速增長的態勢已經確認,降準可以彌補基礎貨幣供應缺口。

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徐高認為:

當前,最優政策選項是立即開展下一輪的定向貨幣寬松和定向財政微刺激,在總供給過度收縮前,將總需求增速拉回。

我們預計短期內,貨幣政策發力仍將以定向為主,一是因為全面的降息降準將催生風險投機、不利於市場出清,二是因為美國加息在即,我國必須維持人民幣高位以防資本外流。但一旦9月數據顯示出經濟持續加速下滑,全面的降息降準的幾率將大大增加,一是因為刺激政策必須加碼才能需求拉回,而是因為中國風險利率的下降有待銀行業表內信貸的全面改革,其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短期內為降低融資成本只能從降低無風險利率下手。當短期下行風險被新一輪政策對沖後,我們仍然維持對中國經濟中期看平的觀點。

一直堅守在“多頭”陣地的國泰君安證券這一次也仍然沒有改口風,其認為:

未來通過改革構築 5%的新增長平臺,比現在靠刺激勉強維持的 7-8%的舊增長平臺要好,對於 8 月工業大跳水不必過於悲觀。

這背後的邏輯是:地產基建融資下降促進無風險收益率下調,這種調整將延續,無效融資需求收縮,從而系統性降低全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長期看,無風險收益率的下行可能不是貨幣政策松緊調整主導的,而是市場自發出清主導的,牛市催化劑或已出現。

另外政策只需兜住就業底和金融底即可,無需兜住經濟底。盡管傳統增長引擎正在失速,但就業和服務業整體向好。由於 10 月建國65 周年國慶和四中全會的來臨,有維穩和諧要求,9-10 月托底式寬松可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77

秘密行動還是常規做法?分析師激辯中國央行5000億SLF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35

中國人民銀行,SLF,貨幣寬松,QE

是央行為了對付暫時的流動性短缺進行的正常操作,還是在中國面臨硬著陸危險時提振經濟的秘密行動?近日中國央行進行5000億元“常備借貸便利”(SLF)的市場傳言引起分析人士爭議。

SLF是中國央行去年年初創設的貨幣政策工具,去年6月開始實施操作。昨晚傳言稱,此次央行向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進行各1000億元SLF,其效力相當於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

中國央行並未公開確認傳聞,但傳出央行起用SLF時,統計局公布8月工業生產等經濟數據還未滿五天,2008年“四萬億”刺激以來那些數據指標還從未如此糟糕。高盛、瑞穗證券等投行的分析師都將SLF與那些體現中國經濟下滑危機的跡象聯系在一起。

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報告中提到,上述SLF是在“秘密地寬松”,“可能有助於支持面臨硬著陸風險增加的經濟。”

高盛高華經濟學家宋宇認為,註入流動性的SLF標誌著央行“對疲弱的8月數據首次做出清晰的政策回應”。

但巴克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常健認為,SLF是“正常的流動性操作”,主要目的是針對銀行系統未來幾周可能出現的流動性短缺,預先行動,提供流動性。

常健指出,增長速度加快下滑產生了政府提供刺激的壓力,投資者可能將SLF的消息理解為寬松政策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真正的原因是十一假期臨近和新股申購導致資金需求增加,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報告中提到,原因既有經濟疲弱,又有十一長假的流動性波動。

分析人士一致認同的是,SLF大致相當於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而真正的降準影響力更大,因為它沒有限期,SLF為期3個月。

蘇格蘭皇家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Louis Kuijs預計,雖然上述SLF會讓金融環境變得寬松,但影響可能是微軟的。他認為中國政府立即降準和降息的可能性都在減少,可能推出支持基建和房產市場的措施。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動用透明度相對不高、也不那麽高調的工具SLF體現出,中國希望,支持經濟的行動不要被視為“強刺激”和全面寬松。

中國央行至今未承認上述SLF操作,但市場反應活躍:今日A股溫和反彈,上證綜指重回2300點上方,恒指早盤一度漲334點,收升240點,漲幅1%。人民幣匯率結束四日連跌,一年期互換利率跌至6月以來最低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