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內地國企管理人李榮融宏願央企變米高佐敦 李華華


2009-08-06  AppleDaily





 

作 為國有企業的上司,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一向視國企為「共和國長子」,佢近日仲好肉緊咁話,希望將央企打造成美國NBA籃球巨星米高佐敦一樣,喺有需要 時要撐得起場面。相信李主任係忠實籃球迷,前日喺廣州出席一個國企專題報告會時發言,就用咗籃球賽做比喻。佢話國企喺國家經濟中要繼續扮演主導角色,而國 家經濟就同籃球比賽一樣,一定要有巨星,否則好難攞到總冠軍,「美國NBA製造精采,其成功之處,在於有劇情有懸念,那怕前三節落後20分,第四節也能反 敗為勝,而製造劇情的,正是場上的球星。」而所謂巨星,就係能夠承擔責任;就好似最後一球,一定會傳畀巨星佐敦,因為佢一定能夠投入三分波。李主任深明將 央企塑造成為巨星,一定要有良好制度,要政企分家;佢話,過去有個省嘅交通廳長職位接連3個倒下,就係因為制度問題,廳長上任時並唔係壞人,但咁大權力集 中喺佢身上,人哋成日攞住銀紙圍住佢轉,佢唔腐敗都幾難。

有福同享

佢又自認係「好老闆」,因為佢唔會欺負老實人,並且將央企 負責人嘅薪酬跟業績掛鈎,如果人工太少,下面嘅人都會走晒。結果喺2002至07年間,央企為國家帶嚟1500億元人民幣嘅利潤,佢發畀央企1556位副 總以上嘅領導,平均每人每年加4600蚊人仔人工,都算係咁喇。[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47

海螺集团股权转让 引两建材央企终极大战?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29/20090929014824687.html


每经记者  张超  发自北京

        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在水泥领域的势力纷争蔓延到了安徽,这一次被竞争的主角是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海螺水泥(600585,SH)。

        在传出安徽省国资委有意转让海螺水泥母公司海螺集团的股权之后,数家央企积极介入其中,而此前已经开始积极布局安徽市场的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则被认为是  “最有希望的买家”。

        “两家都和我们有接触。”昨日,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电话采访时,安徽省国资委有关人士默认了关于海螺集团股权转让的传闻,但他拒 绝透露股权转让的比例、原因和时间表。有中国水泥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海螺集团的股权归属可能成为两央企持续数年的水泥争霸中“最后一根稻草”。

海螺优质资产引发各方觊觎

        “海螺水泥这么优质的资产,一旦投诸市场,谁都会垂涎几分,因此两大央企感兴趣是必然的。”上述水泥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觊觎海螺水泥的绝不仅仅只有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两家。

        海螺方面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海螺集团目前拥有58家子(分)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总资产达309亿元。“我们已经连续11年在水泥的产销量方面位居全国第一。”海螺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一位女士不无自豪地表示。

        在本周公布的福布斯亚洲上市公司50佳榜单中,海螺水泥是唯一一家入围的建材企业,名列榜单第五名。“海螺目前在全国14个省市设立了分 公司,虽然销售范围不及中建材和中材,但基础网络做得很扎实,涉足区域的销售覆盖率远远高于两大央企。”中信证券水泥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经历金融危 机,2008年海螺水泥仍旧实现利润26亿元。该分析师还表示,海螺水泥几乎是安徽省国资委手中最赚钱的企业,但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政策后,地方政府 急需拿出相应配套资金来支持发展,或许因此才考虑出售海螺的资产。

        但在采访中,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安徽省国资委方面的证实。“国资委应该不会放弃控股权。”有数字水泥网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海螺水泥是安徽省的龙头企业,还是纳税大户,国资委想转让部分股权套现或许有可能,但不会放弃控股这棵摇钱树。

        中投证券分析人士表示,购入股权除了有入股亚洲最大水泥熟料企业的刺激,还可得到近1500万吨水泥的产能。《数字水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作为建材央企两大巨头之一的中材集团已投产水泥产能也只有3200万吨。

投资力度或决定收购结果

        “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这两大央企在安徽市场上将不可避免地进行正面交锋,甚至可能发生‘贴身肉搏’。”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曾对记者表示,而他所言的肉搏即将成为现实。

        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建材、中材集团的人士都明确表达了公司对海螺股权的关注。“还要看(安徽省)国资委的意见,条件成熟我们才会 介入。”有中国建材方面的高管表示。而中材集团人士也表示“我们不反对持股海螺”。不过,两大央企人士都没有透露入股海螺的具体事宜。

        “两大央企争夺海螺股权的传闻由来已久。”中投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海螺的股权竞争不仅涉及到谁可能入主安徽市场,甚至对中国的整个水泥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除了收购价格,在安徽省的投资力度将是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数。

        记者获悉,5月17日,中材集团与安徽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在未来5年内在非金属矿产领域投资100亿元,参与安徽相关企业的改制、 重组、并购等工作。更早之前,中国建材也和安徽省政府签订了开发石英砂等资源的协议,并计划在凤阳规划建设约2000亩的工业园区。

        “中材集团投资100亿元高调进入安徽,不排除有借投资非金属矿产的机会插足安徽水泥产业的可能。”刘作毅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而分析人士也普遍认为,中国建材入皖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水泥。

        昨天,记者就股权收购问题致电海螺水泥证券部人士时,该人士不置可否,“那是集团公司的事情,跟股份公司没关系。”

新一轮市场争夺战升级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此前已经在安徽展开短兵相接。“2007年,中材集团就曾从中国建材手里‘抢’下了安徽珍珠水泥。 ”有《中国建材》杂志的专家告诉记者,为打开安徽市场,两大央企都积极与珍珠集团洽接,但最终中材集团在竞争中胜出,双方还签订了余热发电业务的合作协 议,中材集团也承诺对珍珠水泥已建及待建的全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进行投资建设。

        随后的日子里,两大央企的身影频繁出现于淮北水泥集团、淮南水泥集团等水泥企业。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一位淮北水泥负责人公开承认与两大央企都保持联系,但他拒绝透露具体合作细节。

        “安徽将成为水泥市场的战略要地。”国信证券水泥分析师认为,在中国建材看来,安徽市场是其南方水泥的重要延伸,目前南方水泥已经通过联合重组将100多家企业纳入麾下;而在中材集团看来,安徽市场是其对抗中国建材成立北方水泥的重要部分。

        “原本只是‘小摩擦’,但海螺水泥股权转让让战斗升级。”上述分析师表示,对于两大央企来说,失去海螺的股份不仅意味着丢失海螺水泥既有的市场,也表明水泥霸主地位的旁落。

        水泥大战,即将在安徽上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8

医药央企“五变三”兑现在即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8/161173.html


国药集团重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下称上海医工院)已无需再做额外猜想。

“在走最后的履行程序,国资委对这件事的态度已经明确,就是支持重组。”1月7日,国药集团负责此事的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切顺利的话,春节前就将由国资委统一发布信息。



将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集团的医药版图,是继去年9月国药集团重组中生集团之后,国药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重要一步。这也意味着,本报2009年4月率先独家报道的,医药央企“5变3”,最终成为现实。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1月底在央企调研中曾表示,要真正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必须真正有几个制高点在手上。大集团要有战略眼光,一定要抓好研发,要积极收购有科研实力与人才的企业或院所,拿住行业制高点。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正是国药重组上海医工院的逻辑所在。

不过,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后,也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问题,之前其作为独立央企序列企业,能够单独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资金支持,但是加入国药后,其是否能再享受到这种待遇,还很难说。

重组进程

“在国药集团现有的医药版图中,已经拥有国药控股(01099.HK)的商业网络,中生集团的生物资源优势,如今再补充进上海医工院的科研资源,可以说国药已经在各个医药产业链都站在了制高点的位置。”上述人士表示,这也符合国资委对于国药央企医药平台的定位和要求。

在这两桩大型重组进行前,国药集团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医药商业领域。中生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上海医工院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科研实力雄厚。两家特色央企的纳入,对于国药集团打造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组医工院,与此前国药重组中生集团的路径类似,即将后者的国资股权无偿划拨给国药集团,国药集团无需掏出真金白银。上海医工院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规划,医工院这种科技型央企必然要进入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而不会单独存在。

同时,国资委为了推动此事,还将专门拨出一笔资本预算金予上海医工院,促进其科研的发展。这也意味着,重组完成后,上海医工院除了从传统的科技部等渠道获得科研资金支持外,还将收到国资委资本预算金的支持。记者获悉,这笔资本预算金高达10亿元。

在此前刚刚公布的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推进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预算支出为59亿元。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至100家。同行业内“大吃小”的并购无疑是减少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1 月7日,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双方的重组,主要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来决定,目前没有太多消息可透露。但记者自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处 获悉,目前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成立了联合重组小组,国药集团这边主要是由总经理佘鲁林牵头负责,上海医工院由院长、党委书记周斌牵头。

定位难题

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为医药科研院所首次并入产业集团。尽管医工院下属有两个企业:现代制药(600420.SH)股份有限公司和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但是在央企序列上,上海医工院的身份是科研院所。

作 为独立的研究院所,其与国内多家医药行业企业都有深入的合作。而且多家医药企业均从合作研发中获得收益。比如,“蒽环类系列抗肿瘤抗生素”使浙江海正医药 迅速壮大;抗高血压普利类新药使华海制药成为“世界普利药物专家工厂”;恒瑞医药借助医工院研发成果成为国内抗肿瘤化学药物领先企业;创新药物“头孢硫 眯”在白云山制药独家生产,每年销售近3亿元。

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重点实验室就设立在医工院,而且国家有关部委也在该院设立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等4个国家级中心。

上 述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其身份也就从央企一级序列研究机构,变成国药集团下属的二级子公司。”其他企业再与医工院合作,也就 必须通过与国药集团打交道。国药集团本身也在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其研发成果是否会与其他企业分享?朱京津对此表示,双方是否重组国资委都未公布,谈这些还 为时尚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6

主动权下放 “央企千亿酒店资产重组”攻坚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3/164832.html
核心提示:超过1000亿的酒店资产将在128家央企间进行“体内循环”,其最终的走向,将取决于大股东与总经理、出让方与接收方的博弈。

2500多家酒店,超过1000亿的资产,超级酒店业央企呼之欲出。

这些目前散落于128家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的酒店资产,即将通过重组,向少数几家“以酒店为主业”的优势央企集中。

但由谁来整合、以什么方式整合,至今悬而未决。2月2日,本报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局综合处了解到,目前,重组方案还在讨论和研究阶段。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本周,国资委将会召开会议,向相关央企解释这一重组方案。而国资委改革局综合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下周一,国资委将召开电话视频会议,对外介绍相关进展。

国 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月31日的表态,是对央企酒店资产整合强势推进的最好注脚。在接受凤凰卫视专访时,李荣融表示,做好主业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央企 的基本要求,央企要严格按照国资委要求,做大做强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而现有的128家央企中,仅有6家主业与“酒店”相关。

2003年 至今,央企的整合一直在沿着两条路线推进——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行业排头兵集中。由此,一方面,央企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至今已从2003年的 196家减少至128家,2010年还将减少至80到100家;另一方面,每个央企的资产都在向其主业集中,并逐步退出辅业。

“股东(国资委)说了算,而不是你总经理(央企管理层)说了算。”这是国资委对自身的定位,也是其强势推进央企重组的基础。但“总经理”亦有自身的考虑。

以此次酒店资产重组为例,出让方不仅希望收回投资甚至获得溢价,还希望藉此摆脱相关的负债和富余人员;而对接收方来说,最佳方案则是,通过“划拨”免费获得此等资产。

这是一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对垒。如何达到平衡?

2月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发展与改革研究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国资委只是引导央企主动进行主辅分离,“并未否认拥有酒店的央企可以主动寻找承接者,以减少重组的阻力”。

体内循环

1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宣布“拟让央企剥离非主业的酒店和宾馆资产”。国资委改革局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李荣融的讲话很明确,央企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的范围包括“不以宾馆酒店为主业的央企”及“其各级子企业投资兴办的各类非主业宾馆酒店”。

“李荣融近期的讲话只是再度强调了这一原则,也希望央企能够明确这一点,不应再进行类似的投资。”一位国资委宣传处人士向记者解释道。

在王志刚看来,央企早年因历史原因所形成的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并不适应于现代企业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梳理,强调专业化运营”,酒店资源势必需要流向适合其专业经营的央企。

目前,几乎所有央企旗下均拥有酒店资产,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力、中国电信、中国烟草、中国航天科技以及三大航空集团等。据中国旅游研究中心副院长戴斌估算,央企拥有的酒店数量预计在2500家以上,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

之所以选择央企作为承接人,盖因“震动最小,也最为方便”。

王志刚表示,国资委的难处在于,这些酒店资产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优质资产中掺杂着大量债务以及富余人员处置的问题。“这跟以往剥离学校、医院等辅业资产的困难类似。”

在他看来,重组必须要考虑到“资产转移时所一并带去的债务及富余人员”的处置,因此,央企非主业酒店资产的出让和接收,“并不是简单的把产权一卖了之,而是将其众多历史遗留困难一并转手,更需要出让者和接收者沟通协商”。

主动权下放

2月2日,中海集团战略发展部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海已经接到相关文件,并在做剥离方案,“国资委的态度很明显,我们也在积极的配合国资委的要求”。他透露,2月1日,中海集团内部还对方案进行了一次讨论。

但这位人士坦言,至今尚不清楚国资委对此重组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安排。

事实上,早在2007年下半年,国资委便开始筹划“央企酒店资产剥离重组”。但直至两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重组方案,仍未能出台。

据上述国资委改革局人士介绍,剥离的非主业宾馆酒店,将“通过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转让、市场转让等方式,重组到以宾馆酒店为主业的优势央企”。

但三条重组路径,具体如何选择?对于拥有“非主业”酒店资产的央企来说,如何稳妥处置酒店资产并获得相应的溢价,是其考量的重点。而对于酒店资产接盘者来说,通过“划拨”无偿接受,并尽可能减少包袱,才是最优方案。

王志刚表示,三条路径很明确,是给央企自主选择的,国资委并没有做出硬性规定。

他认为,国资委在重组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央企可以根据国资委的要求,主动寻找合适的承接人,双方充分沟通,协商利益点。“只要制定合适的重组方案,说服国资委放行就可以”。

王志刚强调,国资委会充分认可央企的主动权。

千亿资产竞逐

尽管重组方案尚未明确,但接盘者踊跃。那些“以酒店为主业”的央企,纷纷主动表态“自己最适合”。

“我只知道,我们是备选的资产承接人之一。”华侨城副总裁刘平春对本报记者表示。至于谁将与华侨城竞逐这一资格,他表示并不知情。

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管理专家赵焕焱指出,128家中央企业中,有4家的主业明确含有酒店,分别是中粮、华侨城、中化、南光。此外,港中旅、中国国旅以旅游为主业的央企,也同酒店业务相关。在他看来,有6家企业具备承接人的资格。

显而易见的是,上述企业若能获得这2500家酒店,哪怕是其中一部分,将奠立其超级酒店企业的地位。目前,华侨城仅拥有酒店30多家(包括经济型酒店),而港中旅也仅拥有近50家。

刘平春向记者表示,作为“以酒店旅游为主业”的央企,华侨城具备承接人的资格,而且,华侨城已有了非常完备的酒店资产和品牌,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也非常突出,显现出良好的承接人品质。

至于承接方式,“当然,我们希望是划拨或转让的方式重组这些酒店,但若是用市场方式,我们也有资金实力。”刘平春称,华侨城刚刚完成整体上市,这些年在资本市场上的良好运作,使其具备资金实力,满足各种形式的承接方式,包括现金收购。

而港中旅一位负责酒店资产运营的管理层对本报记者直言,港中旅比华侨城还多一个优势:即有过整合国企(中国中旅)的经验,能够顺利重组其它央企的酒店资产。

但华侨城、港中旅等潜在接收方,最终能够取得多大的份额,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与酒店出让方的利益协商。

在赵焕焱看来,酒店资产重组应该采取市场的方式,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来实现,这对资产的估值有益,也有利于那些不以酒店为主业的央企心甘情愿地退出。

不过,“通过划拨,左手倒右手,也是可能的。”某大型央企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资委毕竟是央企的大股东,如果把这些酒店资产划拨给一个以酒店为主业的央企,对国资委来说,也无异于左手倒右手,并无分别。“果真如此,哪个央企会不听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21

港中旅将大力接管央企非主业酒店资产


http://business.caing.com/2010-03-11/100125494.html


  【财新网】(记者 王姗姗 付涛 10日发自北京)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下称港中旅)董事长张学武3月10日向记者证实,港中旅将是承接国资委非主业宾馆酒店资产整合的主体企业之一。他预计到2010年年底,港中旅有可能接收大约20到30家央企剥离酒店。

 2010年1月25日,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对外表示,要对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力争用3至5年时间将中央企业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分离的非主业宾馆酒店将通过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协议转让或市场转让等三种方式,重组到以宾馆酒店为主业的优势中央企业。

  张学武向记者独家透露,有资格承揽被剥离酒店资产的央企应该不只一家,但即将到来的这场整合将“以港中旅为主”。

  张学武表示,国资委对接收央企的条件已有明确解释——首先要以旅游为主业;其次要有旅游酒店品牌;第三要拥有专业化的酒店管理队伍;第四要有对酒店产业的发展战略。

  “针对这四条,我们是最有条件、也最有能力承接剥离酒店重组整合工作的央企。”张学武向记者表示。

  据张学武透露,企业自有的履行培训职能的培训中心,将不属于此次被剥离范围;但那些真正涉足酒店业务范畴的非主业资产,则必然要被列入。现有央 企非主业酒店资产主要以“无偿剥离”的方式实现资产划转。此外,他还透露,港中旅对于那些合资性质的酒店资产也同样有兴趣,可以通过产权收购的形式来实现 接管。

  张学武认为,当前央企非主业酒店资产剥离重组工作的核心挑战是“该交的要交得出来,接的要接好。”他告诉记者,整合工作目前“已经在进行之中”,而港中旅从专业化管理人员、品牌建设以及服务标准化等方面,都已经做好了接收其他央企非主业酒店资产的准备。

  “产权关系比较清晰、容易被剥离、正在经营的这些酒店资产,将会成为首批被剥离出来的对象,”张学武表示。

  港中旅目前拥有覆盖全国主要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的五十多家酒店,分属“维景”(Metropark)和“旅居”(Traveler Inn)两个系列品牌旗下运营,员工超过一万人。其中“维景”以四星及五星级酒店为主,而“旅居”则主攻商务及经济型连锁酒店。2009年,港中旅酒店业 务实现总收入14亿元。张学武向记者表示,这一销售规模在目前从事酒店产业的央企中已经是最大的。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网站显示,该公司创立于1928年4月,是香港四大驻港中资企业之一,目前已发展为一家以旅游为主业,实业投资(钢铁)、房地产、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综合经营”的央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61

承接央企酒店剥离港中旅先拔头筹?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312/20100312015909432.html


每经记者  肖晓芬  发自上海

        近期,千亿央企非主业酒店资产分离重组的主体的归属一直引人关注。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港中旅)董事长张学武日前对外界证实,港中旅将是承接国资委非主业宾馆酒店资产整合的主体企业之一。他预计,到2010年年底,港中旅有可能接 收大约20~30家央企剥离酒店。

        此前,业内普遍猜测同时成为整合主体可能性比较大的还有中粮集团、华侨城等企业,不过目前这几家企业均未对此做出明确表态。

        据统计,国资委旗下128家央企中,只有港中旅、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南光集团、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国旅集团6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中涉及到酒店、旅游业务,业内普遍猜测,这几家央企将成为承接央企剥离酒店资产可能性比较大的受让方。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上述6家央企中任何一家都不太可能独吞或者均分其他122家央企剥离的酒店资产。

        昨日(3月11日),港中旅集团一位负责酒店项目的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方面正在准备这方面的工作,具体的运作还没有正式开始,详细情况还不清楚。

        据 了解,目前上述6家央企中,就酒店经营方面来看,港中旅集团和华侨城集团拥有覆盖面较为完整的酒店品牌系列。中粮集团在星级酒店管理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南 光集团的酒店管理起步较早,但较多局限于澳门,中化集团旗下方兴地产侧重于豪华酒店投资。中国国旅集团尚无酒店管理经验,但在旅游相关产业链上具有先天优 势。

        对此,中投证券分析师曾光分析指出,港中旅集团、华侨城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有可能成为未来3-5年央企非主业宾馆酒店资产分离重组的主要受益者,而中国国旅集团和南光集团则可能分享到这场资本盛宴的一杯羹。

        张学武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现有央企非主业酒店资产主要以“无偿剥离”的方式实现资产划转。

        业 内人士分析,由于经营不善,许多央企下面的酒店效益较差,有些甚至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因此,这部分酒店被剥离出去问题不大,而部分央企旗下经营情况良好 的优质酒店资产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此外,产权不明晰将成为央企辅业酒店资产分离重组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97

国资委“禁令”可能难抑央企高价拿地


http://business.caing.com/2010-03-18/100127859.html

这并非首次就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禁入房地产行业表态;3月15日夺得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地块的世博宏业,母公 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即不在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之列


  【财新网】(记者 李慎 18日发自北京)3月18日下午,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除16家以房地产业务为主业的央企外,还有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 正在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完成企业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这并非国资委首次就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禁入房地产行业做出表态。1月8日,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会议上表示,央企要 慎重进入股市、房地产和期货等高风险领域,已经进入这些领域的,要规范程序,严格考核。

  1月22日,国资委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在计算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对企业非经常性收益按减半计算,其中 包括主业不是房地产的企业在房地产方面的收益等。

  这也意味着今后即使央企在投资房地产等非主业项目中获得丰厚利润,央企领导人的业绩考核也将大打折扣。不过,国资委此前的几番表态似乎并未被央 企们认可。

  3月15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下称中兵装备)下属公司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世博宏业)以17.6亿元的价格夺下北京市海 淀区东升乡地块。国家烟草专卖局(下称中烟)下属的中维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亦参与了当天的土地争夺战。

  世博宏业3月17日晚召集部分媒体记者说明情况时表示,世博宏业是基于商业考虑拿下了海淀区东升乡地块,与大股东中兵装备无关;并且世博宏业是 该地块的一级开发商,为此投入了约1.5亿元资金和四年多的时间。

  国资委内部一位专家表示,允许从事房地产业务的16家央企,包括保利、中建、华润等,中兵装备不在其中,而中烟则不受国资委管辖。

  对于此次国资委高调下禁令,上述专家表示,可能会令一些主业非房地产的央企不敢像之前那样太出风头,但能否将他们从房地产行业彻底“清理”掉, 尚需打一个问号,毕竟相对于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很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16

央企退出房地产后或被清退酒店业务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3/323772.html


据香港媒体报道,继央企被要求退出房地产后,预计下一批要清退的行业将是涉及资产达千亿元的酒店业务。

报道称,国资委要求央企退出房地产的决定,符合早前国资委制定的央企退出非核心业务的“主辅分离”原则。

而目前央企拥有的酒店资产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可能成为国资委下一批“主辅分离”政策的目标。

早在今年1月,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就曾发出通知,要求央企从今年起全面开展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工作。通知指出,今后未经国资委批准,不以宾馆酒店 为主业的央企,将不得再投资新建宾馆酒店。

上月初,国资委又召开了一次关于酒店业资产重组整合的会议,并要求央企在2月底上报“二次摸底”的资产情况。

报道引述证券行分析指出,若重组启动,预计中旅(0308)母公司港中旅集团、华侨城集团、中粮集团、中化集团将成为主要受益者。

此前中旅董事长张学武接受传媒访问时已透露,他预计到2010年年底,港中旅有可能接收大约20到30家央企剥离的酒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30

央企地产版图:怎一个退字了得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xMMDAwMDE3MTExMg.html


央企重组地产业务,漩涡暗涌。

国资委规定78家央企制订退出房地产的时间表临近尾声。一批央企地产股权正在北京 产权交易所挂牌之中。

3月26日,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对国资委公布的78家不以房地产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对非在建工程为 抵押贷款的一切项目,不受理授信申请,已授信的要保全,并要停止对其新增授信。

“国资委就像是警察,78家主营业务并非房地产的央企就像小 偷,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则是大盗。”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资委此次出台的“退出令”实际上 是抓了小偷却放了大盗。“有作秀之嫌,而国有资本应该全面退出房地产领域。”

甚至还有业内人士指出,“退出令”只是在将国资委管理下的房地 产资源“左手倒到右手”。央企与房地产的利益纠结并未因为78家央企的退出而清晰。

退出路径

3 月24日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现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由于符合“退出令”的特殊身份,魏家福自然成为了焦点。

3月 19日,魏家福曾对外表示,中远香港集团将在半年内退出所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的股权,成为“退出令”后首家表态的央企。据了解,目前,中远集团间接拥有远 洋地产股份约为8%。“股份这么低,中远集团不参与远洋地产的决策,只是分红权而已。”魏家福他只是透露,作为中远集团代表的李建红,已经辞任远洋地产董 事局主席及非执行董事职务,“我们是一步步往前在走。”

业内人士分析,中远集团极有可能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房地产行业。股权转让或将成 为符合“退出令”央企的主要退出路径之一。

据记者了解,国资委下发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令”后,已有2家开始行动,通过产权交易所转让旗下 的房地产业务。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上显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3月19日已挂牌转让下属的北京新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8%股权;此前一天,中国航天科工 集团公司已经将其旗下三级子公司北京金中都置业有限公司80%股权挂出。

尹中立还指出,对于直接有地或有项目的情况,符合“退出令”的央企 还可能采取项目转让的方式。极有可能还是一种国有资本的内部兼并重组,即符合“退出令”央企的房地产资源将被纳入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当中。

中 国房地产商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国资委提出要做大做强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对于78家主营业务非房地产的央企旗下的房地产业 务则采取“兼并重组”方式退出。

15日以内制订退出工作方案或许不难,但大规模的迅速退出则不现实。据记者了解,虽然“退出令”时限已过 半,但大多非地产主业央企的房地产业务还在正常运作当中。如宝钢集团、东方航空等央企,当前也仍有大量房地产项目在开发。

加剧垄断

78家央企房地产业务的退出,标志着16家央企盛宴的开始。

“如 果按照上述内部重组型的退出模式,意味着16家房地产央企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尹中立指出。

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也表示,本来央企在房地产 中的量主要集中在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手中。“这种做法反而会让16家央企的能量更大。”

过去的一两年里,16家央企在房地产市场 的表现已令业内担忧。保利地产和中海地产是典型代表。

据统计,保利地产在2009年新增土地储备1338万平方米,地价款总计460亿元, 总土地储备超过了3000万平方米。

今年以来,目前已经公布的中海地产拿到的土地,包括天津、大连、北京、中山、苏州、珠海等城市的地块, 总计花费百亿元。而整个2009年,中海地产新增土地储备约1000万平方米,总的土地储备已达约3164万平方米,去年购置土地的花销也在500亿元左 右。

记者在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数据中看到,2009年企业新增土地建筑面积排行榜中,位于前十名的企业,前三名的背景均为16家主营业务为 房地产的央企,保利地产(1312万平方米)、中海地产(1076万平方米)、万科地产(1057万平方米,大股东为华润集团)。土地储备总量前十名 中,16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占到了三位,中海地产(3210万平方米)、保利地产(3012万平方米)和华润地产(2610万平方米),记者也注意 到,符合“退出令”的央企无一进入两个排行榜的前十名。

据不完全调查显示,2009年,央企和地方国企买地金额超过2300多亿,其中16 家央企的买地金额超过1400亿,78家央企房地产企业和地方国有房地产企业的购地总花费不过800多亿,不到保利和中建两家房地产公司花费总和。

就 资产而言,78家央企非主营地产企业和16家主营房地产央企的调查显示,16家主营房地产企业的总资产达到5616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企业的 85%;2009年的销售收入达到1899亿元,占86%;净利润更是达到188亿元,占全部央企房地产业务的94%。

用尹中立的话说, “符合退出令的78家央企的房地产业务只是小鱼小虾,另外16家央企的地产业务才是真正的大鳄。”

一方的退出意味着另一方的垄断,这是国资 委下发“退出令”的用意所在?还是政策从一种尴尬意外地走向另一尴尬?

央企应全部退出地产?

尹中立认为,现在已不是哪类央企 退出的问题,而是国有资本是否应退出地产的问题。

“央企融资的本质本身就已经给房地产形成了不公平。”尹中立指出,央企正是有了国家信用和 老百姓信用,使得绝大多数的银行贷款都集中到了央企以及地方政府经营的国有公司里面,这种金融资源的垄断很容易导致土地市场上国企的垄断,使得地价和房价 双双高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3月15日,远洋地产子公司北京远豪置业以40.8亿元取得朝阳区大望京1号地块,楼面地价达每平方米 2.75万元,成为望京历史上单价最高地块。拍卖结果一出,业界一片惊呼。而仅仅一天之后,保利地产以50.4亿的总价拍得大望京村4号、5号地,折合楼 面地价每平方米17949元。

虽然说远洋地产与保利地产分属“退出令”围城内外,但其对区域房价的拉动却都是事实。根据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 究部的数据,两个“地王”一出,该区域二手房价当即上涨两成,有业主预期甚至上涨万元。在业内专家看来,“地王”是一个涉及房地产业务的所有央企中的普遍 现象,跟主营业务是否为国资委指定没有根本关系,而其对资产价格推波助澜的作用却毋庸置疑。

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的数 据,2010年北京拍出的29块非住宅用地计算,六成以上地块为国企获得,而且国企拿地的均价超过11385元,超过民企拿地成本三成以上。

“在 金融资源和土地资源依然被少数国企垄断,并由他们掌握楼市定价权的情况下,开发商很有可能将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成本转移到房价当中,出现越调越高的情况。” 资深土地问题专家邹晓云认为。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字,1月至2月,北京四环路以内住宅期房均价为每平方米31220元,四至五环路均价为 每平方米17254元,五至六环路均价为每平方米11776元,六环路以外均价为每平方米10409元。

就这个角度而言,尹中立指出,国有 资本应该一视同仁地全部退出房地产行业。邹晓云也建议,央企和国企至少应退出商品房市场,更多地参与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一线开发领域。在尹中立看来,16家 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央企退出更是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否则,就只能像是警察抓住了小偷之后又把他们组编到了大盗队伍中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华 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78家本来就不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起主导地位的还是这16家。数量减少几个并不解决核心问题,也解决不了 国企拍天价地的问题。

国资委原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周放生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虽然不认为央企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但也不 赞同央企进入房地产行业。周放生指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央企是否推高地价房价,而是央企究竟是否应该进入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国资委允许的16家,还是禁止 的78家,它们的尴尬是一致的。

但这仅仅是一种呼吁。

治本之策

业内人士认为, “央企地王”只是一个派生现象,“央企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体制。”

“现在的舆论都说是央企制造了地王,我觉得任何一件事都要找源头, 如果没有地皮竞拍怎么会有地王出来?关于地王问题,要从源头上找原因,谁在这个时候提供地皮?这才是源头。”魏家福3月24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不管什么企业拿地王,都与土地招拍挂价高者得的体制有关。”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朱中一告诉记者。

“只要拍地 就会产生地王,这跟谁参与没有关系。”顾云昌指出,之所以有这么多地王,最主要的还是土地供应不足。“这是一个体制原因。”

“为什么会土地 供应不足。”顾云昌指出,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非常有限,而农村宅基地及建设用地却是城市建设用地的4倍,我国二元制土地经济使得 城乡建设用地无法流转,形成了一个断桥。

“如果不解决土地供应量不足的现实问题,天价地还会继续出现。”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说,连续几年 的土地供应量都呈下降趋势,供求关系是解决价格的主要因素,只有改变现在土地供应量严重不足的现状才是根本。

SOHO中国董事局主席潘石屹 也认为,在市场经济中,重要的是供求关系。土地的需求量大,供应量少,一定会出“地王”。重要的还是国家的货币政策,央企从银行得到钱太容易了,不管从利 息还是从发债来看,央企资金的成本比市场上的其它企业低许多。

除此之外,地王背后还涉及到一个分配制度和信贷投放的问题。尹中立指 出,“1998年的纲领性文件提出70%的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将由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加以解决,但2003年的18号令提出房地产是经济支 柱产业,之后,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比例更是只有3%左右。这导致了市场结构性的供需重大失衡。”

尹中立还认为,2009年我国广 义货币供应总量为60万亿元,而GDP是33万亿元,货币供应量几乎是GDP的2倍,货币流动性严重过剩。“如果整个分配制度得到改变,并有效控制货币供 应量,其他什么税收、按揭贷款以及土地都不是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0

央企产融化蕴含系统风险


http://www.p5w.net/newfortune/hygc/201003/t2870524.htm


 财务公司热中的监管之忧

  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之下,国资委鼓励各大央企设立财务公司,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使得2009年企业设立财务公司的热情高涨。与国外相比,国内财务 公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功能定位于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参股集团内财务公司,与财务公司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联关系;实际运作中,部分 财务公司还成为集团进军金融行业的投资平台,从而带来了新的运作风险与监管挑战。从股市投资者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资金交由集团财务公司统一调配,也容易导 致关联交易和大股东占款问题重燃,这一趋势已日益引起监管层的关注,如何对财务公司的业务边界进行重新规范,值得重视。

  2008年备受金融危机与衍生品亏损困扰的大型央企,在2009年可谓时来运转,信贷倾斜、争当地王、海外扩张等热点不断,作为“共和国长 子”,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赢家。与此同时,2009年的央企发展中还有另一条不为人关注的暗线—成立财务公司,这一举措不仅将对央企的资本运作模式带 来深远的影响,也同样关系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财务公司风生水起
  由于国内企业普遍存在资本金不 足、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问题,国资委一直鼓励央企建立财务公司,以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伴随着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反思,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增强企业抵御金融风险能 力被进一步强调,以至于2009年,设立财务公司的央企越来越多。当年2月,中国海运集团与旗下中海海盛(600896.SH)、中海集运 (601866.SH)、中海发展(600026.SH)、广州海运合资设立中国海运财务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6月,中外运长航集团宣布将与旗下长航油 运(600087.SH)、外运发展(600270.SH)等6家子公司合资成立中外运长航财务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
在央企的带动下,其他企业 集团也掀起一轮财务公司热。在中国,第一家民企财务公司—万向财务公司于2002 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此后,直到2008 年11 月后,民企财务公司才密集成立,当月,银监会相继批准成立红豆集团、南山集团分别成立全国第二和第三家民营财务公司。到了2009年4月,美的电器 (000527.SZ)公告称,将与美的集团、广东威灵电机设立美的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8月,新希望(000876.SZ)公告称,拟与 新希望集团、南方希望、新希望化工及山东六和集团共同设立新希望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9月,紫金矿业(601899.SH)与联华国际信托 投资有限公司出资成立的紫金矿业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开业,注册资本5亿元。10月,华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村级财务公司。
有 数据显示,仅2009年获批筹建的财务公司已达17家。银监会的资料则显示,截至2008年末,能源电力、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等基础 产业的大型企业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财务公司。同时,全国83家财务公司(包括4家外资财务公司)掌握的资产总额达到9752亿元(不包括委托资产3722 亿元),负债总额8566亿元,所有者权益1186亿元,资本充足率超过10%的规定标准,不良资产率仅为0.62%(附图)。



2009年以前成立财务公司的83家企业中,90%为国企,民营和外资企业仅占10%左 右,拥有财务公司的央企覆盖了国资委划分的25类行业中的13类。这与财务公司最初作为我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配套政策有关。从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 工业财务公司1987年成立至今,已有22年,而直到近两年,财务公司才进一步走热,这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
国资委助推财务公司 热的一大理由,正是危机带来的央企现金流趋紧。根据国资委的数据,央企2008年底的资产负债率达58.43%,到2009年8月,央企的累计利润还在下 滑,偿债能力在减弱。在“保卫资金链”的背景下,鼓励央企建立财务公司、完善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系统,被列入了国资委的2009年央企工作重点。各地方国资 委则进入了具体部署阶段,2009年10月,湖北国资委提出,争取辖下企业两年内全部实现资金集中管理。
与此相配套,财务公司的进入门槛近年 也在降低。2004年7月,银监会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新办法”),降低了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颁布的旧管理办法确定的财务公司设立 标准,如将原来并表核算的成员单位总资产不低于80亿元降为50亿元;将“连续三年每年总营业收入不低于60亿元”改为“连续两年每年营业收入不低于40 亿元”;同时将母公司的成立期限由3年放宽至两年。但此后不久,银监会又出台了《申请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操作规程指引》,将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作为设立 财务公司的必要条件,导致政策收紧。2007年,银监会取消这一规定,降低了财务公司设立的难度。
2009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 《境内企业内部成员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境内企业通过内部财务公司对内部成员开展外汇存贷款、境内外汇划转等业务,无须再经外汇局核准。长久以 来,由于外汇管制的存在,国内企业难以实现跨币种或者跨国资金调剂的局面得以改观。至此,国内财务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已基本扫除政策障碍。在方方面面的政 策扶持下,经历了曲折成长的中国财务公司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挑战银行信贷
  央企财务公司的大发展,首先对银行信贷业务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与财务公司的定位息 息相关。
在中国,财务公司的功能经过了几番调整,其中,中国人民银行于2000年颁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旧办法”)将财务公 司定位于“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同时规定其可以“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 款”。2004年公布的银监会新办法则对财务公司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 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对比来看,新办法将财务公司基本定位为集团的资金结算中心和资金管理中心。银监会明确表示,对财务公司的考核应首先立足于为集团 节约和减少成本;其次才是风险调剂后自身的资产回报率。
在资金集中管理为主的定位下,各财务公司纷纷将集团成员单位的多余头寸集中起来,构建 现金池,在集团内部有偿调剂使用,以降低集团及子公司的财务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9月,财务公司已成为仅次于四大商业 银行的信贷投放主体,来自财务公司的新增贷款总额已从当年8月的近228亿元大幅跃升到约870亿元,占当月金融机构信贷总量的比例从8月的约5.6%上 升至近17%。
央企一般是银行放贷的大户,央企普遍设立财务公司,使得一些银行开始担心这些企业对自己的依赖度降低。同时,一些财务公司往往 给予子公司的存贷款以优惠利率,更增强其相对银行的竞争力。如根据大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的公告,其对于集团成员单位的贷款按央行同期基准利率下浮10%执 行。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中远财务公司给集团子公司的存款利率为1.89%,较同期银行存款利率0.72%高出1.12个百分点,并且,子公司向财务 公司贷款还可省下10%的手续费。
当然,商业银行也并非不能从财务公司的设立中受益。财务公司的资金结算与管理等功能的全面实现,仍有赖于合 作银行的支持,2007年即已推出财务公司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招商银行,已为多家财务公司提供了系统搭建、业务模式设计等服务。同时,财务公司的发展也为 管理软件公司带来了新的机遇。


  央企产融梦的实现载体
  尽管监管机构对财务公司的功能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但在实际运作中,越来越 多的大型国企不安于仅仅将财务公司作为资金管理平台,在产融结合的冲动下,众多财务公司开始成为国企的金融股权投资操作平台。
目前参股金融机 构的国企中,既有中石油、国家电网、宝钢等央企,也有安徽出版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等地方国企,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都通过下属财务公司,出手收购拟上 市国有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权。以国电集团为例,国电财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注册资本 13亿元,控股股东为国电集团(35%),国电电力(600795)和长源电力(000966)分别持股20%、15%。截至2008年底,其资产总额为 107.76亿元。今年以来,国电集团逆市扩张,积极布局金融业,不仅和中信信托共同发起设立了中电资产管理公司,还接手了上广电所持的广电日生人寿的股 权,同时在筹备设立一家注册资本金10亿元的财险公司。这一系列操作都在国电财务公司层面展开。以这种模式参股金融业的,还包括中石油、中粮集团、天津港 集团等。
财务公司本身具有产融结合的特征,但国外财务公司的产融结合并无超出集团主业的范畴(附文)。如大众金融服务公司虽然跨足银行、租 赁、保险等多种金融业务,但所有业务都只限于为大众集团的汽车销售提供金融服务。通用金融(GE Capital)作为著名的集团外部附属公司,也并未自由发展,其资产比重超过50%、发展最为迅速的还是为通用电气(GE)子公司提供的设备租赁和消费 信贷业务。从海外的经验看,只有将金融业务与集团的产业背景紧密结合,财务公司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之对比,中国财务公司产融结合的程度和方向均有“过 界”之嫌。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资金管理平台,如果同时从事金融业的投资,监管机构很难判断企业投资使用的是自有资金还是贷款,这就为企业作弊 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同时也使得需要严格监控的金融业务部分脱离监管层的视线。而且,中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相关经验与人才仍相当欠缺, 财务公司是否有能力承载各大集团的金融控股梦想,也存在疑问。此外,在金融危机冲击后,投资未来上市预期不减、行业景气度预期不变的金融机构,进行产融结 合,看似抄底的好机会,实则暗藏风险。大型国企每年利润高企的背后,多半靠的是政府投资、行政垄断、银行资金扶持,如果其主业竞争力得不到增强,产融结合 程度又比较高,会酝酿较大风险。
大型国企通过财务公司持有银行、保险、信托等股权,财务公司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集团的金融控股公司,在一定程度 上背离了监管者对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同时,在中国金融业分业监管、金融控股公司法律体系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财务公司愈演愈烈的金融投资热,对 监管部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业务边界急需重新规范。

  值得警惕的关联交易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更值得警 惕的是,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母公司对旗下上市公司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带来了关联交易的隐患。而且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旗下的财务公司不只是兄弟 公司的关系,还通过参股集团财务公司,形成了上市公司、财务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多重的关联关系。财务公司资产额在国内名列前茅的三大石油公司和国电财务莫 不如此,其中,中石化(600028.SH)持有中石化财务的股份比例更高达49%(附表)。这更使上市公司面临财务和经营的双重风险,为上市公司监管带 来了新的挑战。



中国资本市场设立以来,“关联交易”经常与“隧道挖掘”、“掏空”上市公司相连,一直为投 资者所诟病,也是监管的重中之重。上市公司将资金存放于集团财务公司,不能不使人担心财务公司会不会成为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新手段。2007年4 月,中海油(00883.HK)独立股东就投票否决了该公司董事会将现金存于中海石油财务的提议。2008年10月,中国石油(601857.SH)提高 持续性关联交易额上限的议案,也遭到了个人投资者和H股股东的阻击,最后仅以51:49的微弱优势勉强过关,这是历史上央企在境内股东大会上遇到的最强阻 击行动。
从《公司法》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资金存放于财务公司,由集团统一调配,势必使上市公司的资金流动受到财务公司和集团层面强有力的干 涉,确有侵害上市公司独立法人财产权之嫌。与此同时,集团内其他非上市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容易通过统一的资金链条转嫁给上市公司,引发连锁反应,一损俱 损,一荣俱荣。而上市公司若参股集团财务公司,还要承担财务公司经营不善的风险。中国过去就不乏因财务公司倒闭而连累两家上市公司的案例。
2002年12月,华诚财务公司因违规吸收个人和多家集团外企业资金,投资房地产等项目,损失惨重,导致资金链断裂,成为第一家被摘牌的财务公司。华诚财 务与华诚集团的另一核心企业华诚投资相互持股,互为第一大股东,且华诚投资为华诚财务提供了大额的债务担保。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早在2000年11月, 作为岳阳恒立(000622.SZ)第一大股东的华诚投资,就被迫将其持有的3870万股转让给湖南成功集团,成为深市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因承担担保责任 不得不将股权易主的首个案例。华诚财务破产后,华诚投资所持有的华纺股份(600448.SH)8474万股控股权又被法院冻结,直至2009年6月1日 华诚投资申请破产清算乃至今天,这部分控股权花落谁家尚无定论。而华纺股份2002年的报表显示,来自华诚方面的欠款达6360万元。
在类似 案例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无疑是中小投资者。因此,一直以来,证监会都要求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实行业务、资产、财务、人员、结构“五独立”。新形势下上市公 司与财务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形式的合法性和违规行为的隐蔽性,日益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2006年12月,深圳证监局发文要求辖区内上市公司自查整 改,其中特别明确相关报告应包括在大股东附属财务公司存款的情况说明。2008年中,各地证券监督机构先后发动了严防“大股东资金占用”反弹的调研,再次 警示上市公司千万别碰“资金占用高压线”,强调“发现一起、检查一起、处理一起”。2009年11月6日,深交所发布《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向各上市公 司征求意见,拟对涉及财务公司关联存贷款等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予以规范,其中严格规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应专户存储,不得存放于财务公司”、“上市公司 存放于存在关联关系财务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不得超过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等条款。
事实上,监管部门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据统 计,2009年上半年,39家财务公司净利润合计为37.34亿元,同比下降25.32%。2008年上半年,仅有中国一拖集团财务公司出现531.47 万元的投资亏损,2009年上半年则有中船财务有限公司、兵器装备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出现投资亏损。而且,随着大型国企拓展金融投资业务,以及越来 越多财务公司涉足股市,成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财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从另一角度看,上市公司参股集团财务公司,固然可 使上市公司更加清楚掌握财务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对其财务和经营风险及时作出应对,然而,在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和财务公司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对财务公司运作 的话语权受到了较大限制。其次,国内财务公司定位于为集团整体利益服务,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上市公司参股这样一个公司是否合适,也值得商榷。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出于扶持国企做大做强的目的,为财务公司大开绿灯,自有其道理;而证监会、交易所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者,对财务公司进行严 密监管,谨慎放行,更具有必要性。尽管由于身份和出发点的不同,相关部门对于财务公司有不同的视角,但对于财务公司而言,如何服从监管要求,妥善处理与上 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问题,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避免市场以更为惨痛的教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对风险的防范,无疑是其健康发展课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本 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海外财务公司的运作
中国财务公司的设立借鉴了海外的经验,而由于制度背景不同,国内外财务公司在功能定位、发展路径、运作模式等方面存在着 较大的差异。


与中国最初以行政主导的方式批设财务公司不同,海外跨国公司一般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自发地设立财务公司。此外,与国内财务公司以内部结算、资金集中 管理为主要功能不同,国外多数财务公司的功能集中于消费信贷、财务顾问和外部融资等方面。而在中国金融业严格实行分业监管的背景下,这些功能发展缓慢。
从 美国看,财务公司主要集中出现于汽车、机械等制造产业。财务公司设立之初,监管当局就给予其明确的功能定位-主要从事销售、消费金融服务,从而避免与其他 金融机构的功能雷同。其业务主要是向经销商、最终用户提供信贷,信贷方式包括对经销商提供以其库存或应收账款为抵押的贷款,或通过购买生产企业及经销商应 收账款的方式为其融资,对最终用户则提供各种形式的消费信贷和融资租赁。
从运作模式看,海外财务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其中包括同样定位于产融结 合模式、但按照与母公司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而划分为内部附属型的福特模式、附属外部型的GE模式,以及定位于国际资金集中管理的西门子模式。


产融结合的两类模式
福特信贷公司、克莱斯勒财务公司(CFC)等集团内部附属型的财务公司,往往在母公司所属的汽车制造业内积极发展消费信 贷,使产品销售环节的效益保留在本集团内,从而拓展母公司的价值链。从全球来看,大众、欧宝、雷诺、宝马、丰田等几乎所有著名车商,都拥有自己的金融服务 体系,通过开发各类金融产品为外部消费者提供便利,促进集团产品的销售。
附属外部型的财务公司如通用电气(GE)旗下的通用金融,也不如人们想象 的那样脱离主业自由发展。1980-2000年间,GE金融的资产额从50亿美元快速成长到3700亿美元,业务遍及42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过程中,发展 最快、占比最重的是与其主业联系密切的业务,即为内部子公司提供设备租赁和消费信贷业务,而与集团没有太大联系的专业融资、中间市场融资等业务,呈逐步下 降趋势。
上述两类企业的运作目标不同,但均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金融业务与公司的产业结合紧密,财务公司配合集团的战略来定位自己的金融运作,以强 化集团的竞争优势。这与中国部分财务公司脱离公司主业的金融投资业务有所不同。
在海外,对于汽车制造等生产最终消费品集团下属的财务公司而言,消 费信贷是其最重要的功能;而在中国,由于政策法规、资金来源、配套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缓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截至 2008年底,国内金融机构发放的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中,汽车财务公司余额318亿元,只占20%。而在欧美市场,超过50%的汽车消费信贷由 汽车金融公司提供。


西门子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在中国,由于企业间的金融行为被严格禁止,企业集团在资金的调拨使用上必须通过银行渠道、花费巨额的结算费用,或 通过设立财务公司才能实现,因此,国内的财务公司基本定位于资金管理型。海外大型企业的资金归集一般通过集团内部的资金中心进行,采用财务公司进行国际资 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企业,可能只有西门子一家。
根据中国财务公司协会的考察,西门子金融服务集团(SFS)定位是西门子集团的国际融资服务提供商, 扮演着企业与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的中间人角色。其特点是通过集约管理,把全球附属企业的金融业务进行内部汇总,以实现规模经济。SFS掌管着集团成员在全 球70家银行的2500个账户,业务涵盖25个币种。每发生一笔结算业务,成员单位通过电子系统传达给SFS,划归到指定账户;通过对每种货币的现金集合 管理(现金池),SFS对成员的银行账户资金实现零余额管理;通过层层汇总至地区资金中心,直至最后产生一个全球净流量。如为资金净流入,则将资金拆出或 投放到资本市场;如为资金净流出,则到资本市场融资进行补充。
值得中国财务公司借鉴的是,西门子集团只对控股公司(持股在50%以上)进行资金集 中,SFS由于提供了比银行更优惠的服务,对所有的股东更为有利,因此,尽管西门子也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多个国家交叉上市,并没有小股东借口关联交易问 题对SFS垄断西门子集团的内部金融服务而提出反对意见或者限制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