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文南背棄初衷 自毀麻油王國金字招牌鄉親口中的大善人 為何拒絕不了利誘?

2013-11-04  TWM
 
 

 

是一個時時強調「品質」的老闆,也是一個鄉親眼中的「地方善人」,卻為增加獲利,一步步走向奸商之路,把他和父親一手創立的麻油王國毀於一旦。

撰文‧鄭閔聲、林麗娟

「即使再怎麼重視成本,還是要把品質放在第一位!」二○一二年,富味鄉董事長陳文南接受媒體採訪時這麼說道。

這句話正是父親陳百川傳承給他的核心價值,但是這個價值卻在他手中完全扭曲。為了隱瞞用棉籽油混充的事實,擁有一張老實面孔的他,竟一再說謊。

點進富味鄉官網,對於品牌英文名稱Foreway的解釋則是:「Foreway是指高爾夫球在果嶺上,推桿成功進洞的那條路線;意味著Foreway引導顧客走向富足健康與成功。」這一句句強調品質與食品安全的話語,如今聽來顯得格外諷刺。而他也一步步從鄉親口中的「地方善人」,步上奸商之路。

富味鄉步上大統長基後塵,被新北市衛生局查獲將低價棉籽油混入調和油品中銷售。十月二十四日下午,陳文南首次坦承有二十四項進入台灣市場的調和油品摻有精煉棉籽油,並為「未注意修改產品標示」,向消費者致歉;但對何時開始混摻棉籽油,他卻始終閃爍其詞,黯淡的神色與過去的意氣風發判若兩人。

出身窮鄉小村

父親堅持品質打下口碑 為他樹立典範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富味鄉大概是一家難以挑剔的模範企業,如今卻驚傳為增加獲利,寧願自毀商譽,使用低價油混充出售;東窗事發後還試圖以謊言掩蓋真相,讓多年商譽毀於一旦,令人不勝唏噓。陳文南在記者會上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更讓平時對他待人處世讚譽有加的鄉親深感錯愕。

陳文南出身彰化縣芳苑鄉芳苑村,在這個「風頭水尾」(台語俗諺,指海邊風強、缺水灌溉的環境)、土壤貧瘠的濱海小村,多數居民經濟收入來自養蚵與種植花生。陳文南家族從祖父輩開始以手工製油,父親陳百川在一九六五年買下西濱公路上的百來坪廠房,成立建發製油廠,初期仍以製花生油為主;陳文南接手後,於一九八三年成立富味鄉,引進自動化器材並投入芝麻油生產,如今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芝麻油供應商,去年合併營收超過二十億元。

走進芳苑市區,迎面而來的強勁東北季風,差一點讓人睜不開眼,路邊由紅磚黑瓦砌成的破舊平房,卻已在這樣的惡劣氣候下屹立了數十年。一位年長的製油業者走上柏油路,向我們指引建發製油廠的舊址。他回憶,當年陳百川新製的花生油出廠前,鄰居從數十公尺外就能聞到撲鼻香氣,「油的原料好不好,從氣味就能分辨出來,他們家的油,是大家都稱讚的。」除了鄉親肯定外,從一個陳文南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的小故事,更能看出陳百川對油品原料的堅持。

陳文南回憶自己剛回製油廠幫忙時,有一次碰上一批價格比市場行情低一成的花生,他以為撿到便宜,當場全數買下帶回廠中備用。但陳百川看見這批原料,只隨手翻揀了幾下,並且拿起幾顆花生放在掌心端詳,就淡淡地對陳文南丟下一句:「這些花生不能用。」陳文南原本不太服氣,認為父親說得太過武斷,沒想到這批花生泡水炒過以後,形狀竟出現破損,色澤也與平時有明顯差異,直到這時候,他才相信陳百川所言不虛;為避免製出的花生油品質不佳,只好忍痛將這批便宜貨全數丟棄。父親多年前這番身教,讓陳文南體會到品質的重要性。

繼承家業擴展

親訪二十多國覓原料 組「聞香師團隊」上一代傳下的技術與堅持,固然為油品風味打下良好基礎,但富味鄉能從一家地區性小油商,搖身一變成為市場遍及全球的食品大廠,最大的關鍵還是陳文南能在競爭激烈的大豆沙拉油與花生油之外另闢蹊徑,自八○年代起,掌握了麻油海外市場需求這項「獨門生意」,讓業務量持續攀升。

由於早年台灣麻油需求量不高,且芝麻供給量遠不及花生及黃豆穩定,幾乎沒有製油廠願意量產芝麻油;因此,即使陳文南已和海外買家搭上線,若無法穩定取得質量均佳的芝麻,再多的訂單也形同廢紙。原本陳文南是向全球產量最大的印度貿易商收購芝麻,但無論如何嚴格控制製程,芝麻油品質始終無法穩定。

「不為失敗找藉口,要為成功找方法。」信守這句格言的陳文南,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決定親自到國外訪查芝麻原產地;結果發現芝麻不僅品種繁多,就連外觀近似的芝麻,品質也可能有極大差異。從此他隻身走訪全球二十多個芝麻生產國,從當地的土壤、氣候、水質等條件觀察起,逐一收購合宜的芝麻,甚至直接與各國業者簽訂採購契約,終於解決貨源不穩定問題,更有效壓低進貨成本。

為了在國際間「調貨」時溝通無礙,陳文南開始發憤加強語言能力,短時間內就能以流暢英語和外國廠商交談;很多人並不知道,英語能力也是父親早年為他打下的基礎,陳文南透露,剛返鄉接觸家族事業初期,父親就不斷督促他加強英語能力,甚至不惜砸下重金請來家教,一對一指導,「這是父親對我的投資。」陳文南說。

解決原料問題以後,剩下的就是品質管控。為了讓芝麻油香氣具一致性,陳文南從公司各部門中挑選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的員工,組成「十人聞香師團隊」;這批聞香師不僅要經常使用各種氣味的「聞香瓶」,建立共同「品味」,更得不定期接受外訓單位培訊。所有富味鄉產品出貨前,都得通過聞香師把關,確保每一瓶芝麻油的香氣與口味,都在水準之上。

正因為嚴守由父執輩傳承下來、對品質與用料的嚴謹把關標準,讓富味鄉得以成為國內芝麻油第一品牌,更進一步在二○一○年獲選為「國家磐石獎─卓越中小企業」;陳文南本人也榮獲「金商獎優良商人」肯定。

善行鄉親讚美

資助清寒家庭 負擔孤兒三年學費「吃透一粒芝麻,一粒芝麻吃透世界,是所有富味鄉人的期許。」一一年四月,才剛獲得「國家磐石獎」與「金商獎」兩項殊榮,陳文南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時,豪氣干雲地宣示,將進軍印度設廠,未來將朝「成就百年事業、成為世界第一」的目標邁進。

事業規模逐步擴張後,陳百川起家的建發製油廠早已棄置不用,富味鄉將總公司遷往新北市五股工業區後,陳文南與二弟陳錫銘也從此常居北部;僅留下三弟陳瑞禮照顧年邁的母親陳楊乖,並管理位於芳苑路上、仍有一百多名員工的食品工廠。但每當故鄉有慶典活動,或是鄉親發生急難需要救助,陳家仍屢屢慷慨解囊,因此地方上對他們幾乎沒有負面評價,甚至還有人稱陳文南是「地方善人」。

年逾七旬的芳苑村村長洪冬,年少時就與陳百川熟識。他說,在富有家庭屈指可數的芳苑地區,經營製油廠的陳百川,早年已算大戶人家,一家人逢年過節總會添購白米等生活必需品,分送給清寒家庭,讓鄉親十分感念。陳百川臨終前,更曾叮囑子女不能忘記回饋鄉里,陳文南因此以父親名義成立基金會,持續從事慈善活動。

另一位在村長服務處閒談的年長男子也說,陳百川對人和氣,若有同業或員工向他請教榨油技術,他從不吝於分享,好像一點也不擔心別人學走祕方,成為競爭對手,寬大的胸懷令人印象深刻。

而在鄉親眼中,陳文南的待人處世也頗有乃父之風,幾乎是人人稱讚。芳苑村信仰中心普天宮顏姓廟祝提起陳文南,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他很好啊!」對地方事務相當熱心,近期當地籌建新廟宇和添置神像,兄弟三人用母親名義,一捐就是七百二十萬元,「他們來廟裡參拜時,我也見過幾次,感覺一家都是很踏實的人。」捐錢蓋廟在顏先生眼裡還是小事,他曾聽說陳文南會固定捐助母校芳苑國中、國小的清寒學生學雜費;甚至有一位父母雙亡的孩子,國中三年學費都是由陳文南資助,「雖然這對他們來說沒多少錢,但還是很讓人感動。」現仍在職的富味鄉員工也私下透露,陳文南兄弟是會為員工著想的頭家,只要有什麼急難需要幫忙,他們幾乎有求必應,也因此很多員工都願意為陳家賣命、毫無怨言。

一步錯步步錯

在信念與利益衝突中 做出錯誤決定聽見芳苑鄉親對陳文南近乎崇拜的評價,實在很難想像他一手創立的富味鄉,會為了降低成本,放棄父親終身堅持的「品質第一」原則,改以低價油矇騙消費者長達兩年之久,難道人性終究敵不過資本市場的巨大利益誘惑,必然走向扭曲?

位在芳苑路上的富味鄉食品工廠前,擠滿了電視台的SNG車與圍觀的群眾,甚至還傳出有消費者要到大門前舉白布條抗議。原本的「芳苑之光」,如今黯然失色,最沮喪的大概是堅守崗位的員工了,站在大門旁的警衛面對不斷湧來的媒體,也只能搖搖頭說:「唉!我也不知道怎麼出事的?」不願具名的芳苑製油同業表示,製油本來就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行業,只要一個環節不盡人意,就可能失去所有利潤;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憑良心的行業」,陳文南可能就是一時沒想通,才會晚節不保。

「創辦人陳百川先生早年在芳苑即栽種芝麻,創新精研芝麻油品工藝,為當代之先;而現任董事長陳文南先生自幼耳濡目染,精益求精。」富味鄉官網上,至今仍將這段子承父業的故事視為品牌核心價值。然而,在堅守父親信念與利益極大化之間,陳文南未能正確抉擇,造成今天商譽敗壞的難堪處境,也讓他與父親一手創立的麻油王國毀於一旦。「成就百年事業、成為世界第一」的美夢,如今可能化做一場空。

陳文南

出生:1957年

現職:富味鄉董事長

學歷:正修工專(現為正修科技大學)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二女家族握六成股權 股票獲利全家賺!

陳文南家族表與持股比率

陳百川(歿)

長子

陳文南

26.96%

洪琇美

1.57%

陳昶宏

陳怡方

陳亮瑜

次子

陳錫銘

20.33%

周淑姿

陳信佑

陳信宇

陳郁潔

三子

陳瑞禮

10.72%

王識

陳炯瑜

陳炯全

陳俊呈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今周刊》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06

美國政府資產負債表有個16萬億美元的大窟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435

Rafferty Capital Markets副總裁Dick Bove在CNBC上稱,稱如果一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像美國聯邦政府那樣,那這家企業可能已經倒閉了

他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繪製了2012財年美國聯邦政府資產負債表,顯示聯邦政府資產負債表上的所有者權益(淨資產)為負16萬億美元

簡而言之,包括應收貸款和MBS,以及財產、廠房及設備在內的美國政府「總資產」總共還不到3萬億美元。

佔債務比例最大的是超過11萬億美元的公共債務和逾6萬億美元的公務員薪資福利費用。(而淨資產往往描述的是「家底」,也是最基本層次的償付能力。然而美國政府卻要用「負16萬億」的淨資產擔起「16萬億」的債務——編者注)

不過經濟學家Cullen Roche駁斥了該篇文章,稱Bove的資產負債表過於簡單,且極度具有誤導性

資產那一欄顯示聯邦政府僅有2.7萬億美元資產,如果剔除聯邦政府實際擁有的幾乎所有資產外,這個數據是對的。

我就簡單指出其中幾個嚴重具有誤導性的。首先,美國能源研究機構IER預計,美國政府持有的化石燃料資源總值超過150萬億美元,是Bove在文中列出數額的55倍。

這還只是皮毛,我還沒有對聯邦政府擁有的大量土地和房屋進行調查。此外,還有黃金儲備!

另外,美聯儲的負債一欄中有大量以美聯儲和社保基金作為債權人的債務。我不知道這累加起來共有多少,但淨值至少接近200萬億美元,甚至更多。

上述這些都沒有在這張資產負債表中體現,美國並沒有16萬億美元的大窟窿,除非美國選擇破產,否則我們不會破產,所以沒什麼好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90

Twitter IPO的大贏家不是硅谷,是華爾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174

上週Twitter在公開市場的處女秀讓那些對去年Facebook上市心有餘悸的人總算鬆了口氣。

在11月7日首個交易日,Twitter開盤就先聲奪人,交易價比每股26美元的發行價高出73%,並將這一巨大優勢幾乎保持到了收盤,以收漲72.69%完美收官7日當天,Twitter不但毫無Facebook去年首次公開亮相時那種「破發」之憂,其交易價與發行價的差距還一度拉大到90%以上。

對Twitter來說,這樣的上市成績應該算讓人滿意。畢竟,這家社交媒體巨頭今年前三季度還分文淨利未得,反而虧損1.34億美元。

對那些日後會像Jack Dorsey那樣成立又一個Twitter的創業者來說,Twitter的成功是他們未來必然成功的一個信號,這或許是大好消息。

但全球經濟新聞網站Quartz市場及經濟報導記者Matt Phillips認為,對整個科技業來說,這樣的結果看來已注定輸給他們長期的行業對手——華爾街無疑。

Twitter失去了什麼?

Phillips首先指出,通常一家上市公司只要首個交易日成交價高漲,就會被視為是初次亮相成功。

所以,為了得到像樣的業績,在某家公司的股票公開上市時,負責承銷的華爾街投行銀行家會去儘量平衡供需。換句話說,他們一般會將發行價設得略低。

上市首日交易價高漲對外部投資者來說是好消息,以發行價購入Twitter股票的投資者獲得了15億美元的資本收益。但這對Twitter自己來說沒有什麼直接好處,因為公司在股票公開交易前晚已經得到了資金。也就是說,如果在這次收到6800萬美元佣金的承銷商們可以更盡責一些的話,Twitter本可以拿到更多的錢。

要是再刻薄點評價,上市交易價漲得那麼高對Twitter而言也不是什麼好事,這說明Twitter把利潤都留給市場上的公開投資者了,當了一回「活雷鋒」。

其實事先要預計到需求這麼火爆,Twitter大可叫價再高些,可現在發行價明顯偏低了,也便宜了華爾街的承銷商們。

畢竟最終他們是有優待的客戶,機構客戶一般都會有持股的渠道。

 

硅谷輸給華爾街?

Phillips認為,這次IPO不但不能算Twitter大獲全勝,而且是整個科技業的損失。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科技公司就形成了業內的風氣,他們都按自己的條件公開上市,習慣在納斯達克上市,一般都不會選擇限制更多的紐交所。

而且當時紐交所的上市標準也死板得多。

於是,直到90年代科技股繁榮期,納斯達克都是科技企業上市交易的核心地帶。

谷歌2004年公開上市時科技泡沫已經破了,但這家巨頭也沒有把股票定價權交給華爾街,而是採用了基於拍賣的IPO系統,大體上避免了銀行家收取高額費用。

去年5月紅極一時的Facebook上市也延續了這一傳統,儘量擺脫華爾街銀行家對公司定價的控制,多次提高上市價格區間。結果是好壞參半。

對Facebook的IPO,華爾街承銷商的費率只有1.1%。和Twitter上週向承銷商支付3.25%的費率比起來,Facebook真會「壓價」。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責Facebook的「起點」太高,以至於上市首日險遭破發,上市前三個月股價跌幅超過了50%,三個月裡市值蒸發約500億美元。

對一些砸了大錢虧得叫苦不迭的投資者來說,Facebook的股票跌得這麼慘,這家公司自身就難逃干係。

當然,Facebook自己也確實「點兒背」,納斯達克的交易故障讓Facebook的首航一波三折。

如果IPO當日交易系統順暢,Facebook本可能做個好榜樣,讓硅谷的後輩們看一看:即使不按照華爾街那套規矩出牌,科技公司也可以玩得轉資本市場。

可惜事與願違,後來納斯達克再道歉、再賠償也彌補不了一些人、一些公司的心理陰影。

再說回Twitter。有了Facebook的教訓,Twitter謹慎地選擇了紐交所上市,紐交所保持了全套傳統,當然也包括真人操作交易。

Twitter上市首日,收盤價比發行價高73%,這是有記錄以來排名第六高的漲幅。

分析師統計數據顯示,1990-2009年,IPO首日的收盤價與發行價平均漲幅為22%。

不過,Twitter的高層可能也知道自己公司的股價被低估,但這也許就是他們要讓上市當天迎來開門紅的代價。

還有一種可能:Twitter本來就放任自流,一切都交給承銷商干。

不管怎樣,Twitter上市遵循著華爾街的傳統。

那些自誇有能力打破美國業界傳統干擾力量的硅谷人士恐怕面子要掛不住了,Twitter的「成功」從另一方面看倒是種倒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1

大多頭戰記:那些後金融危機時期的大贏家(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117

五年前,全球金融體系分崩離析。雷曼兄弟轟然倒塌,銀行停止借貸。在美國,止贖的標誌就像是郊區房屋門前草坪上的雜草一樣隨處可見。

亂世出豪傑,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讓鮑爾森、Einhorn等空頭英雄一戰成名,一部《大空頭》更是讓這些做空傳奇的名字家喻戶曉。然而,就在空頭在瀕臨崩盤的全球市場上四處肆虐、投資者無比恐慌之際,有一群人卻在此刻踏入慘烈的戰場,開始自己的戰鬥。五年後,這群人揚名立萬,創下屬於「大多頭」的財富傳奇。

Bruce A. Karsh看到了一輩子只有一次的買入機會,NYT如此形容Karsh當時的想法。

作為一個低調的資產管理者,來自洛杉磯的Karsh整個職業生涯都在分析和交易企業的債券。當全球經濟陷入恐慌後,企業債暴跌,市場的價格跌得彷彿大部分美國行業都將倒閉。

Karsh掌管的Oaktree Capital在此刻將所有的錢湧入了不良債券市場,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投資超過60億美元。

Oaktree的主席Howard Marks在2008年寫給客戶的信中表示:「除非第二輪大蕭條近在眼前,否則如今買入的資產應該會帶來巨大的回報,短短數年後,我們就將在一起感嘆2008-09年的這筆錢是多麼好賺。」

這一策略奏效了。在史無前例的政府救助和刺激政策下,第二輪大蕭條沒有出現,全球衰退也最終遠去。五年過後,Marks的預測已經實現。他們當時廉價購入的所有債券基本上已經恢復了原有的價值。這一交易帶來了難以置信的豐厚利潤,為Oaktree的投資者帶來了60億美元的收益,而Karsh、Marks和其他合夥人則分到了15億美元。

在2008年末最黑暗的日子裡,當其他投資者倉皇拋售持倉或握緊現金時,是誰有膽量在此刻入場,廉價購入資產,隨後高價賣出呢?

當然,股神巴菲特依靠著著名的對高盛和GE的投資在危機中大賺特賺。而其他一些名氣不大的投資者卻依靠巴菲特著名的理論賺到了錢,那就是「在其他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其他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Jonathan Sokoloff和他在Leonard Green的同事們當時收購了大量Whole Foods Market的股份,許多人都認為這些高檔商場在經濟下滑中無法存活。Apollo Global Management的創始人Joshua Harris全力購入一家接近清算的化工企業股票。Oaktree則全盤接下那些被拋售的企業債。

這些抄底投資可以寫入投資學經典教材。但這些人並非逆襲的屌絲。他們本來就是華爾街的高帥富。他們的成功也讓他們的投資者受益,這些投資者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基金會等。

當然,20%的收益分成讓這些富翁更加富裕。Harris近期收購了兩支職業體育球隊,NBA的費城76人和NHL的新澤西魔鬼。

這些大多頭碰巧又有著相同的聯繫--Drexel Burnham Lambert,這個當年一度顯赫的投資銀行以及背後那個著名的垃圾債券之王Michael R. Milken。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6

伯南克最後講話看點:影響市場的新工具、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07

美東時間本月3日,本月31日將屆滿卸任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做了任內最後一次重要講話。在這份24頁的演講稿中,伯南克為自己領導美聯儲期間採取的超常寬鬆措施辯護,對今年美國及全球增長感到樂觀。

他認為,美國政府需要讓財政政策配合貨幣政策促進增長,提到美聯儲今後能以回購利率這類新的利率為目標影響貨幣市場,未來華爾街會面臨更嚴格的銀行監管,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否過去的危機長期傷害了美國勞動者的生產力,解決這個謎題對美聯儲預計長期增長很重要。

業內擁有「美聯儲通訊社」(Fedwire)之稱的資深記者Jon Hilsenrath總結了伯南克「臨別講話」的5大看點:

1、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向好。

伯南克認為,過去4年經濟增長面臨的負面因素現在影響減弱,預計增長可能回升。

講話提到:

近期聯邦政府層面的財政政策依然有限制,但經濟增長受限的程度可能2014年有所下降,2015年甚至會進一步減少。

同時,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的預算形勢已經改善,再次大幅削減指出的需求降低。

房產泡沫破滅的後續影響也在減弱,按揭貸款利率上升了,房價卻反彈了,止贖房屋、拖欠按揭和市值不及按揭額的房屋數量均大幅下降。

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明顯好轉,家庭負債降至幾十年來最低水平,借貸水平也有回升跡象,可能獲得按揭貸款仍面臨障礙。

企業財務狀況良好,大企業尤其如此。

今後幾個季度,房產市場回暖、財政限制減少以及持續貨幣寬鬆將使美國經濟增長受益。

2、暗示美國國會及白宮應負起促增長責任。

伯南克重申,聯邦政府的稅收與支出政策過去幾年限制性太強,已經抑制了經濟復甦。

講話提到:

2001年衰退期至今,美國增加就業者將近60萬人,當前復甦期內,政府用工減少約70萬人,就業崗位淨差額約130萬個。

同時政府投資也在減少,稅收又在增加。

長期的財政持續性固然是重要的目標,但近期過度緊縮的財政政策可能適得其反。

最重要的是,財政與貨幣政策背道而馳,若完全以財政政策為導向,復甦勢頭會比現在更弱。

可是,在利率很低的時候,當前政策混雜的問題尤為嚴重。

利率接近於零時,貨幣政策的空間更小。

利率維持低水平時,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能效果更大,增加負債的成本更少。

如果政策更均衡,也可能避免超低利率產生的一些成本,比如無需犧牲就業和增長也可以穩定地融資。

3、生產力謎團難解,影響長期增長預期。

困擾美國前景的一大問題在於,過去幾年的經濟動盪是否長期摧毀了美國勞動者的生產力。

目前已知,過去7年裡,勞動者生產力的增長率有5年都不足2%。7年前這一增長率長期超過3%。

伯南克無法解釋,但列舉了可能有哪些成因:

這也許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後果,比如信貸吃緊遏制了創新和提高生產力的投資。

或者可能只是體現在銷售增長放緩,這導致企業減少密集使用資本和勞動力,甚至還可能源於錯誤衡量。

美國的生產力增長顯然也滯後於許多深受金融危機打擊的國外經濟體。

另一種可能是,生產力增長數據體現了與經濟衰退無關的長期趨勢。

解開這一生產力謎團的方法對我們制定長期增長預期很重要。

Hilsenrath指出,解答這個謎題對伯南克的繼任者耶倫(Janet Yellen)來說相當重要。

與生產力迅速增加的經濟體相比,生產力下滑的經濟體更容易通脹上升,經濟快速增長的能力更弱,預算產生的限制影響也更大。

美联储, FOMC, 伯南克, QE, 利率,美国,生产力

4、美聯儲會利用新的政策目標。

金融危機以前,美聯儲以聯邦基金利率這一短期利率為目標。

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使銀行系統的聯邦準備金規模大增,也變得更難以控制短期利率。

今後如希望收緊信貸,美聯儲可能要將目標利率換做其他利率,如向銀行支付準備金利息的利率,在信用市場交易證券的利率——所謂回購利率。

講話介紹:

美聯儲現在擁有有效的工具,在條件有保障時,能無需依靠出售資產就讓政策恢復正常。

可能上調超額準備金的利率,這將會給短期利率帶來上行壓力。

美聯儲還能利用其他工具,如固定利率的隔夜逆回購協議、定期存款或定期回購協議。

如經證實有必要,將用這類方式減少銀行的準備金,嚴格控制貨幣市場的利率。

因此,在適當時候,美聯儲將能再度主要通過調節短期政策利率推行貨幣政策。

但可能美聯儲操作框架的某些方面會有變化。

不久的將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會考慮這一問題,將考慮到從資產負債表擴大和管理利率新工具中吸取的經驗。

5、美聯儲會增強銀行業監管

伯南克制定了美聯儲推出新規的日程,以避免今後出現金融恐慌。

這些規定包括,隨著經濟進一步擴張,對銀行的資本要求限制會更多,按揭貸款的貸款與價值比要求更高。

講話指出,美聯儲可能使用哪些工具:

潛在的宏觀審慎估值工具可能用來解決正在出現的金融失衡,它們是另一類優先使用的選擇。

比如新的巴塞爾III監管資本框架包括反週期性資本緩衝,它可能有助於在刺激信貸增長時讓金融界內部增強恢復力。

對於上述方式及週期敏感性按揭貸款的貸款與價值比等其他監管工具,美聯儲的工作人員正在調查操作可能性。

多個發達及新興市場經濟體已經採用這類措施,他們的經驗應該有指導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95

全球複蘇將取決於少數持有巨額現金的大企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527

昨天,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美國企業的負債和現金均創下歷史新高,事實上,不僅僅是美國,全球非金融類企業手上的現金都在增加,而且日益呈現兩極分化。雖然市場普遍期待企業2014年能增加投資,推動經濟進一步復甦,但決策權卻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手中。比如蘋果就坐擁1500億美元現金。

據FT,諮詢公司Deloitte研究顯示,全球最大的三分之一非金融企業擁有2.8萬億美元現金。這將影響到2014年企業資本投資和收購是否能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該公司併購部門主管Iain Macmillan警告稱:「展望未來,是否會出現新一波投資潮的決策權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上。」

標普全球1200指數的企業中,持有25億美元以上現金的公司擁有所有現金的82%,該比例至少為2000年來最高。而在2007年時,該比例僅76%。僅蘋果一家公司在上一個財年末就擁有1500億美元現金,佔1200家企業現金總量的5%。

相比大公司,規模偏小的公司更樂意為增長進行投資。Macmillan評論稱:「現金持有量少的公司通常更有進取心,願意增加投資以追求營收增長,他們的股價表現也比競爭者要好。」

目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呼籲企業增加資本支出。美銀美林週二的一份面向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58%的投資者投票希望企業增加投資。有67%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在過去幾年的投資「低於平均水平」。

標普公司最近的研究顯示,如果非金融企業在2012年至2013年按照往年的正常水平進行投資,那麼這兩年期間全球投資將增加9000億美元。

據FT,一些分析師預計,在投資者的擔憂和期待下,2014年企業將增加資本支出。美銀美林歐洲投資分析師John Bilton表示:「企業可能會更加努力地獲取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97

游族上市:借助資本的大IP戰略與國際化發行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02
i黑馬註:當前手遊行業的繁榮已經不侷限在日流水的非理性上升,越來越多的手游企業已經開始走向資本市場,希望能夠在手游發展的最後良機內尋找到雄厚的靠山,以站穩手游界地位。據黑馬哥瞭解,靠頁游起家的崑崙萬維,已經通過了A股IPO的審核,許多這兩年火起來的小公司也紛紛為IPO做準備。昨天,游族網絡已經成功上市,他們希望借助資本實現大IP戰略。


6月6日,借殼上市之後完成更名的游族網絡(002174,在上海舉辦上市答謝會,並發布其全新的品牌形象。游族董事長兼CEO林奇、COO陳禮標也先後發表演講,對游族未來的發展戰略做了詳細的解讀。

在6月5日,梅花傘公告將正式更名為游族網絡,這意味著游族網絡完成了借殼上市的最後一道程序,股票代碼保持不變。值得關注的是,游族網絡實際控制人、80後董事長林奇,憑藉持有的1億股權,身價超過60億。

目前游族運營產品近20款,其中《女神聯盟》、《大俠傳》、《大將軍》等多款遊戲是國內收入排名靠前的頁游產品。同時游族網絡目前力推手游,其最新手游《四大萌捕》於6月5日進行IOS正式公測。

據游族網絡副總裁方師恩透露此次《四大萌捕》市場預算達3000萬量級,足以表明游族網絡對《四大萌捕》這款產品信心十足,而《四大萌捕》公測日官方所對外的產品活動也是相當亮眼,除去玩遊戲送萬元Google眼鏡,玩遊戲即送話費外,更是爆出遊戲內直接派送海量「YOUZU」股票,玩家可在遊戲內直接用元寶兌換。

游族網絡董事長林奇表示,公司將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新平台,堅持精品化、全球化、品牌化方向,在研發、運營以及全球化發行方面縱深拓展。此次發佈新標識、公佈企業戰略、啟動研究院,為公司全球化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未來游族網絡將圍繞+U計劃,依託「大IP」和「全球發行」戰略,將游族的輕娛樂產品輸送至世界每個角落,最終實現「全球領先輕娛樂供應商」的願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12

美帝國會有關香港民主前途的大預言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7/blog-post.html
『…The civil liberties of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remain largely intact. …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in Hong Kong is still strong, but also faces challenges … Recent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 appear to reflect some apprehension about th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ur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rends. … Underlying many of these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 is a redefinition of Hong Kong by its residents, indicating a closer identification with China. …』 - Hong Kong: Ten Years After the Handover (2007)
2007年6月29日,美帝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發表了『Hong Kong: Ten Years After the Handover』的報告,當中若干有關香港民主發展的前景和中港關係的伏筆,其實已經預言了之後七年甚至直到2047年前中、港、美關係乃至民主發展的宿命。近數年來海峽兩岸三地興起的反對在社會經濟上融合的政治運動(如蝗蟲論和龍獅仔的出現),亦反應了這份報告中那沒有明言的「真知灼見」!
昨天七一筆者跑步完畢後和家人到了深井午飯,這時Facebook、WeChat、Whatapps等等慘遭左仔和反共垃圾訊息的騷擾。其中有不少筆者當年所謂天子門生均高興地把和年幼的兒女七一遊行照Post上面書,假期過後又會各自返回自己的工作為人民幣服務(其中一名棚友是專幫共匪民企做IPO以協助幕後貪官洗錢兼套現的Wolf of Wyndham Street),這也是香港這個多元開放的社會中一個有特色的寫照!關於七一遊行人數(也包括每年64晚會人數)歷來被吹捧為反共匪反特衰政府的寒暑表。不過筆者在分析任何政經現象,更喜歡用不同渠道的數據和資料互相求證,得出的結論其實和七年前『Hong Kong: Ten Years After the Handover』的報告一樣,販民的政治前途其實不容樂觀。 
關於左仔建制派和販民支持力度最佳和最可靠的指標,便是自香港淪為共匪殖民地之後五次垃圾會地區別直選的投票數據。自2008年第一屆至2012年第五屆垃圾會選舉,登記選民人數由2,795,468上升至3,466,201,升幅22.57%。投票人數由1,477,490上升至1,810,984,升幅23.99%和登記選民人數升幅大致相同。
不過以左仔和販民得票數字升幅計,兩者分別是71.68%和4.02%,可見共匪的左仔爪牙在香港竟然愈來愈得民心。更要命的是,販民得票的波幅亦較左仔大得多(有點似股票市場中高波幅股票往往亦是低增長)。以得票率計,左仔由16.10%上升至22.29%,反之販民則由35.03%下跌至29.39%。不消到2047年前,一旦共匪忽然良心接受符合「(所謂)國際」標準選特首,勝出的分分鐘是元秋蔣麗芸而不是民主女神余若薇。

把直選議席一併考慮,情況更是悲慘。販民和左仔直選議席比率由15:5跌至18:17。當中最關鍵的原因是販民在得票率沒有上升下,激進販民的興起令他們自相殘殺。以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計,代表激進販民的人民力量和社會民主連線得票共264,247,佔販民票倉25.94%。倘若加上工黨的112,140,則共佔販民票倉36.95%。在比例代表制之下,販民因自相殘殺而愈撈愈趨縮不難理解。倘若筆者沒有估計錯誤,支持販民者有三派,其中是為了表達對特衰政府不滿而投販民的游離票,其二是愈來愈內聚和激進的販民,其三是不斷被左右夾撃而得票率不斷下跌的溫和派。七一上街人數的變化,其實是反映了販民票倉兩極化後,支持民主抗共的中堅份子會更堅決透過上街和激進行動去向共匪攤牌!

筆者較支持民主的原因是在資訊開放下,選民可以一時愚昧,但最終始終會由實際利益去選擇自己心儀的候選人。在互聯網絡和社交網絡興起下,受傳統利益集團操控的舊媒體愈不能隻手遮天做王。『Hong Kong: Ten Years After the Handover』已經清楚指出隨著中港政治、經濟、社會愈來愈融合,共匪和左仔在香港邪惡力量便會愈來愈強大,近年販民反高鐵、反蝗蟲、反東北甚至佔中背後的原因亦不難理解。可是販民這種以斷人米路的政治操作根本是政治自殺,除了把原本游離的反政府票送給左仔禮義廉,販民為了爭取愈來愈縮的販民票倉,一於你激我更激。因為在得票和議席萎縮的情況下,癱瘓垃圾會和開出一個根本沒有可能實現的雙普選方案才是販民最佳選擇。弔詭的是這又正正符合共匪拖延選舉的願境,香港沒有普選希望便是共匪和販民在政治博奕中微妙的「共識」!
倘若邪惡的共匪和特衰政府在2047前仍然訖立不倒,不濟的販民又繼續被陰乾,這名當年陪父母日曬雨淋和小女孩長大後要揾工,應該如何選擇呢?做私人機構要和共匪狼狽為奸,做特衰政府等同做狗官,要移民又未必有資格。這個難題還是留給她的父母去解答。對於口味低俗而層次低的筆者來說,和家人去深井食燒鵝來得更有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31

股市分析(61):完美的大茶飯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7038

筆者2012年也曾寫過香港如何可以發生「完美風暴」,如今財爺有另一演繹,在他的網誌中指出,美國聯儲局可能提早加息,加上國際地緣政治風險,倘若香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向上的情況下,如果再加上本地政局不穩,將可能引發一場完美的金融風暴。

筆者在「泰國亂局的啟示」也曾提出類似警告:

 

……「佔領中環」公民抗命之後,香港的未來會更好嗎?香港人會否從中得益仍是未知之數,但究竟益了誰?

你一面愛與和平,外圍市場在另一面Halleluyah! 香港政治動亂,若如泰國經濟停頓,資售,港元匯率應該貶,聯繫匯率肯定遭受襲擊!未見其利,先見其害,未見官先打三十大板,香港情況真的差到要自殘換取不知的未來嗎?

像泰國最壞的情況發生,有錢的可,無錢的只能看著自己的錢消失

 

不是嚇人,看看現時形勢!

由7月1日至8月6月,資金不斷流入導致港元匯價迫近強方兌換保証,金管局24次向市場註入港元,合共註資753.25億港元。

整個7月,資金流入情況最為頻密,當中資金包含傳說準備滬港通十月實施時入市,和俄羅斯避開歐美加凍結資金而轉來買港元。

港股由7月2日23,549上升至7月31日24,757,上升幅度5.1%,每日成交額亦上升至700至1000億,流入的資金明顯推高了股市,俄羅斯公司說避難資金泊在中資銀行,金管局強調流入的資金與滬港通無關,因為資金可直接以美元轉人民幣,而無需美元轉港元,再轉人民幣買上海A股。

值得一提的是7月上升的股票都是大藍籌,其中941中國移動7月至今升了14.6%(圖一),推升重磅藍籌原因當然是要推升指數。

(圖一)中國移動(941)

20140812-941

 

如果以陰謀論來看,整個7月香港都沈醉於佔中公投、佔中預演,然後7月尾是反佔中,8月爆出黑金門…….

看看圖表(圖二)走勢又那麼遇著剛剛!!!最吊詭是8月升市成交跌,跌市成交升,派貨格!! 升市是為跌市鋪路,如此類推,至10月滬港通啓行,恆指升至27,000-28000,佔中一但發生,加上在10月聯儲局完成買債,大家便可以吃完美的大茶飯!!

 

(圖二)6月至8月的恆生指數和成交額:

20140812-388

 

 

 

 

1,221 total views, 60 views today

以上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投資涉及風險,應先考慮個人因素,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12

視頻:如何衡量視頻網站的大劇營銷價值?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4/145431.html

i黑馬:在各大視頻網站內容戰略趨同的背景下,如何衡量不同視頻網站的大劇營銷價值?品牌主選擇投放平臺的標準有哪些?采用何種投放策略,才能深挖大劇的市場潛力?本文將結合2014年各大視頻平臺下半年的大劇內容策略,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度梳理和觀點分享。

現如今,視頻營銷已經成為數字營銷的主流,而優質大劇則占據了視頻營銷的價值高地。根據Millward Brown《視頻廣告投放趨勢洞察》數據,在線視頻60%的用戶流量由大劇貢獻,優質大劇的營銷價值,已經獲得了廣告主的公認。
  
一、熱播劇占有率:“品質兼優“的大劇資源
 
優質的內容,是視頻網站的根基所在,也是廣告主傳遞品牌信息的主要載體。熱播大劇的占有率,則是衡量視頻網站大劇營銷能力的最基礎指標。視頻網站只有擁有足夠數量且“品質兼優”的大劇資源,才能為品牌廣告營銷提供豐富的可能性及傳播機會。
  
2014年,行業四大玩家在暑期內容儲備方面,都非常豐富,但從頂級大劇的占有性以及自制內容的精品性維度,各家表現不一。
  
事實上,大劇不僅能夠在同時間覆蓋更大範圍的用戶,高品質的內容和明星陣容,還更能獲得追求相同調性的品牌廣告主的親睞。哪家平臺的頂級大劇占有率高,誰家就算是拔得了頭籌。

 

 
四、視頻平臺的廣告產品創新:如何拓展ROI最大化
  
相較於電視,視頻網站吸引廣告主投放的一大特點是:精品大劇的海量性,為品牌主創造豐富的營銷機會的同時,品牌主也面臨著選擇的難題。大劇營銷耗資不菲,客戶同樣存在“堵劇”風險。
  
基於此,行業各家也為廣告主推出了不同的創新性大劇營銷產品,為廣告主“分憂解難”。優酷土豆從用戶維度分別推出“陽光劇場”和“青春劇場”,將熱門劇目品牌化組合,保障流量穩定性。搜狐視頻的“金狐劇力”分享計劃,通過優質劇集的整合,與廣告主共享聲量覆蓋。
  
騰訊視頻的解決方案則是“鉑金劇場”,客戶可以按照劇目播放量排名購買大劇貼片廣告,即把廣告完完全全投放在每日前十熱播大劇,系統會根據每日大劇播放量排名自動更新客戶廣告投放的劇目。這也就降低了廣告主的賭劇和押臺風險,更簡單、直接和精準的投放策略,充分保障客戶在投放期內的大劇營銷投資回報率。
  
五、視頻平臺本身的品牌價值:如何與廣告主達成Co-Marketing
  
目前來看,大劇營銷過於商業化植入,影響劇集品質和傷害用戶體驗的問題,日益被廣告主所認識到,跳出內容圈子更多聚焦平臺價值成為新的大劇營銷趨勢。
  
優質的視頻平臺,本身就已具備相當的品牌價值,能夠與廣告主的品牌相互借力,形成品牌價值共振,最終實現廣告主與視頻平臺的Co-Marketing。
  
總之,品牌主在策劃大劇營銷方案時,除了要關註大劇本身的品質和內容吸引力,也要關註大劇播出平臺的運作能力、社交互動體驗、用戶覆蓋和構成、廣告產品創新以及視頻平臺本身的品牌價值。大劇營銷的影響力,是由大劇和大劇所依附的運作平臺共同決定。只有綜合考量了以上五大指標,品牌主才能更為明智地做出大劇營銷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