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軍火采購,印度是不是有點“冤”?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486

在軍艦上執勤的印度特戰隊員。(姚憶江/圖)

除了遭遇“坐地起價”和無限期的拖延,印度對外軍購另一詬病在於,買了一堆“萬國造”武器兼容性不佳,維修保障各成一體,給後勤和裝備保障以及聯合作戰帶來極大困難。

對於印度而言,“萬國造”要比單一的蘇系、美式或者歐派裝備具有優勢。也是印度防止遭遇一個國家掐脖子導致滿盤皆輸的應對之策。

作為世界上購買武器限制相對較少的國家之一,印度確實曾讓承包商之間展開廝殺,然後坐收漁利。

2016年8月25日,澳大利亞媒體爆出的一則法國造船廠“泄密大案”,幾乎讓印度媒體“炸了窩”:印度從法國進口的“鲉魚”級潛艇的技術資料遭外泄,超過2萬頁的資料包括大量機密信息。這一消息,再次讓印度以無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軍火采辦案中。

此前不久,印度媒體透露,拖延了多年之後,印度最終決定以88億美元“天價”采購36架三代半的“陣風”戰鬥機,讓外界瞠目。

印度幾個標誌性的大項軍備采購案,都面臨超支和延期的指責,以至於不少人嘲笑印度軍火采辦總是吃大虧,多少有些讓人見怪不怪。

在外界看來,印度的軍火市場是典型的買方市場。印度的每一次軍火大單,幾乎都會引來東西方各大軍工巨頭的血拼,但最終似乎並不像一個買方市場應該得到的結果。

88億美元買36架“陣風”?

印度新德里電視臺2016年4月15日報道稱,印度與法國就購買“陣風”戰鬥機達成最終協議,印度將耗資88億美元采購36架“陣風”戰鬥機以及全套的武器系統,這是印度過去兩年內最大單軍火貿易。

蹊蹺的是,僅僅是在一年前, 2015年4月11日,法國《解放報》網站報道稱,36架“陣風”戰鬥機的“項目金額預計將超46.8億美元”。

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報價離奇地翻了將近一番。再仔細看印方最新的報道,便可發現其中玄機:實際上88億美元是一個一攬子計劃。印度媒體稱,作為政府推動本土的軍事研發制造能力的一部分,法國的公司,包括達索公司必須向印度投資30億美元,並幫助印度公司研發隱身技術和雷達技術。

如果將這30億美元減去,那麽58億美元購買36架“陣風”以及所有的彈藥,外加技術轉讓以及物價上升和匯率因素,應該說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價格。畢竟,法國戰鬥機在西方是出了名的貴,這一點不僅僅是針對印度。

除了相對比較貴,這次招標耗費時間之長,也甚為少見。

按照2012年1月31日法國總統府的消息,印度中型多用途戰鬥機計劃(MMRCA)招標工作當時進入獨家談判階段,“該項目的最後合同文本在2月中旬敲定”。然而,在法國人眼中半個月就應該搞定的談判,一直拖了四年半還沒最終簽署!而雙方對這種局面各執一詞,但說到底,還是在價格上談不攏。

為什麽會出現上述問題?

如果從2007年8月份印度國防部正式公布MMRCA采購招標書算起,到現在已經9年了。要知道後來參與競標的飛機基本上都是現成的飛機,或者在現有飛機的基礎上為印度進行了小幅度改進的型號。

當然,從客觀上來看,這與對多型飛機的大量技術性測試不無關系,而組織的無序和反複無常,以及過多的政治幹擾和在大型招標項目上缺乏專業性,也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超日王”成了“超期王”

說起印度軍購,更多人想起了那艘“超日王”號航母。

“超日王”號航空母艦原為蘇聯海軍的“基輔”級航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該艦於1978年12月開工,1987年1月服役。1994年,該艦發生過一次重大事故。當時俄羅斯正處於經濟上最艱難時期,養不起那麽多艦艇,但直接退役又有些可惜,於是想起了印度。

1998年,俄羅斯向印度談到了一個方案:將航母以1美元的價格象征性地賣給印度,條件是印度要掏錢讓俄羅斯企業改裝該艦,並且購買俄羅斯艦載機。聽上去這是一個很劃算的買賣,於是在2000年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印度期間,雙方簽署備忘錄。

然而,原本雙方應在2001年就正式簽署合約,但由於價格談不攏而一度拖延。直到2004年1月20日,印度與俄羅斯終於簽約敲定這筆交易,由俄羅斯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負責改裝工程,總金額15億美元,其中艦體部分的整修重建將耗資9.7億美元,其余5.3億美元用於艦載機的購置,簽約時艦體工期為52個月,也就是應該在2008年5月完工。

應該說,這是一個便宜的幾乎不可能完成的計劃——這也為後來的加價以及拖延埋下了伏筆。

果真,改裝費用一路看漲。

到了2009年,經過一系列討價還價之後,雙方再次達成一致,印度將總共支付23億美元。

更要命的是,工期一拖再拖。

一系列拖延之後,“超日王”號最終定在2012年12月4日交付印度海軍。然而,2012年9月中旬,該航母在測試中卻傳出推進系統發生故障。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表示有3個鍋爐無法以全功率輸出,一些鍋爐的耐火磚在航行中坍塌。

之後的工程與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更換耐火磚,並對推進系統進行相對應的維修與檢查工作,整個工作在2013年2月完成,其間“超日王”停在北方機械制造廠的碼頭,而新的驗收日期定在了2013年4月25日。

印度方面還是過於樂觀了。實際上,在2013年9月下旬,“超日王號”才完成所有海上測試,2013年11月16日於北德文斯克基地移交印度海軍。這時候,距離當初簽署合同已經過去了近十年。

佩戴大磨盤帽的印度海軍錫克族軍人。(廖誌勇/圖)

被詬病的“萬國造”

除了遭遇“坐地起價”和無限期的拖延,印度對外軍購遭到詬病的還有,買了一堆“萬國造”武器,而這些武器被認為兼容性不佳,維修保障各成一體,給後勤和裝備保障以及聯合作戰帶來極大困難。

所謂“萬國造”,世界上大概出點名的武器,印度都有。

目前,印度地面部隊同時使用著來自俄羅斯的T-55、T-72、T-90主戰坦克、BMP-2步兵戰車以及英國的“勝利”主戰坦克,其炮兵則裝備瑞典的FH-77B型155毫米榴彈炮和俄羅斯的M-46型130毫米加農炮、D-30榴彈炮,還計劃購買美國的M777超輕型155毫米火炮。在反坦克導彈方面,則裝備俄制的AT系列和歐洲“米蘭”單兵反坦克武器。

海軍方面,則同時擁有俄制基洛級和法國的“鲉魚”級潛艇;預警雷達則分別來自法國、荷蘭和以色列。

再看航空裝備,印度空軍裝備俄系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9以及蘇-30MKI戰鬥機,也使用歐洲的“幻影2000”戰鬥機、“美洲虎”攻擊機、“鷂”式戰鬥機,在運輸機方面同時裝備俄羅斯的伊爾-76、烏克蘭的安-32和美國的C-17、C-130。印度甚至還打算采購日本的US-2水上飛機。直升機方面,俄羅斯的米-17系列和美國的CH-47也會並肩作戰,防空導彈則混裝了以色列和俄羅斯的裝備。

即便是一個作戰平臺上,印度也可能裝備了不同國家的設備和裝備。以蘇-30MKI為例,該機裝備了以色列的電子對抗裝備和印度本土的玻璃座艙,還在融合本國的空對空導彈。“超日王”號航母完全由俄羅斯改裝,目前還在等待安裝以色列的“巴拉克”導彈。而A-50I預警機則是用了俄羅斯的“殼子”安裝了以色列的任務設備……

如此繁雜的系統,給裝備和後勤保障帶來的麻煩不言而喻。這意味著很多保障設施無法通用,一些裝備的制式甚至都不同。更重要的是,不同體系的作戰平臺之間如果沒有統一制式的數據鏈鏈接,自動化的指揮就很難實現。

不過對於印度而言,“萬國造”要比單一的蘇系、美式或者歐派裝備具有優勢。

實際上,裝備“萬國造”正是印度避免過度依賴某一國家,防止其漫天要價引入的競爭機制,也是印度防止遭遇一個國家掐脖子導致滿盤皆輸的應對之策。一旦發生沖突時,某一大國停止武器供應,印度可以迅速以其他國家的裝備進行補充,東方不亮,西方亮。

在政治上考慮,利益均沾,也有利於印度的外交。所以,印度總是能左右逢源,遊走於各大利益集團之間,甚至借力打力。

印度軍方也在極力解決“萬國造”帶來的負面效應。應該說,後勤保障和裝備維護方面帶來的麻煩還是次要的。以戰鬥機為例,有人認為印度陸軍武器裝備種類之繁雜,來源國家之多,維修費用之高,已讓軍方頭痛不已。但至少維修費用方面,與來源繁雜關系不大。單純來自俄羅斯的5種飛機,並不比5種西方國家的飛機更容易修理。

一方面,印度通過本國的通信技術為這些國外平臺安裝兼容的通信系統和數據鏈,另一方面印度軍方在采購之時就要求生產商按照印度軍方標準安裝相關設備。印度也是很少能夠要求軍火巨頭按規定改造武器的國家之一,很多武器都是專供印度的版本。

印度海軍艦艇哨兵迎接登艦者。(姚憶江/圖)

印度軍購,真的冤?

其實,在那些被認為印度人當了冤大頭的采辦案中,印度人並不像外界想象的那麽冤。

作為世界上購買武器限制相對較少的國家之一,印度確實曾讓承包商之間展開廝殺,然後坐收漁利。

英國《空中力量》雜誌曾經透露:MMRCA項目招標階段,原本2009年8至9月規定好,各候選機型只在印度班加羅爾和賈伊瑟爾默兩地進行濕度環境和高溫環境測試,但印度國防部卻突然通知各競標商,MMRCA項目增加測試內容,所有樣機要送到列城進行測試,考察飛機能否克服高原氧氣稀薄等困難,全武器載荷起飛作戰。

印度國防部抓住招標書中有一段“飛機、部件和附件必須執行最新生產標準,且必須是最新生產”的描述,不斷要求給競標飛機添加新儀器設備,把投標企業弄得疲於奔命。

2010年4月28日,按計劃印度應該宣布MMRCA項目的最終獲勝者。然而印度人就是“任性”,一直不確定哪家公司的戰機中標,以至於之前6家公司提出的報價宣告作廢,一切談判重新開始——看在一百多億美元的份上,各大公司也只能“逆來順受”。

當達索公司確定將被賦予這項合同之後,地位開始悄悄地反轉。法國人開始把投標時的遭遇連本帶利地奉還。畢竟,印度最初提出的方案還是略顯粗糙,就像是裝房子一樣,在進一步的談判中間,印度又提出了不少“增項”,比如要求將印度國產導彈整合到“陣風”戰鬥機中。

這種增項的價格,就由不得印度了,這就為“達索”公司擡高價格創造了機會。同時,達索也開始出“幺蛾子”,他認為印度制造的戰鬥機質量不可控,不願為印度組裝的“陣風”作擔保。就在這樣你來我往中,時間拖延了。其間的匯率變化,也變相增加了成本。

在僵持中,印度以取消采購相威脅。2015年7月份,美國彭博社報道,印度“正式宣布”放棄從法國引進126架陣風戰鬥機項目。緊接著,俄羅斯媒體也於8月份稱,印度正式恢複與俄羅斯合作研制T-50戰鬥機。不過後來證明,這很可能是印度方面放出的“煙幕彈”。

采購俄羅斯的航母,印度也不算冤。畢竟,印度首艘國產航母、排水量4萬噸的“維克蘭特”號及其艦載機總值高達70億美元。相對於“超日王”20億美元的報價,印度即便不會偷著樂,也沒必要抱怨了。

改造超期,恐怕也不是俄羅斯所樂見的,畢竟時間拖得越久成本就越高。俄羅斯在改裝“超日王”的時候,顯然是低估了其難度和造價。相比“基輔”級巡洋艦,“超日王”號除了在甲板和艙室上大動筋骨外,其核心動力裝置也進行了更新換代,該艦8個鍋爐全部換裝為新造的鍋爐,燃料也從原來的重油改為柴油。此外,還更換了2400公里長的各種纜線。應該說,這已經和建造一艘全新航母差不多了。

實際上,據瑞典斯德摩爾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今年公布的報告顯示,過去5年間,印度以占世界14%的武器進口量位居全球首位,上述采購案在印度整個軍備采購中比重不大。從俄羅斯進口T-90、米-17以及從美國進口C-17、C-130遠遠沒有那麽多波折,大部分印度軍購還算比較正常。

更重要的是,和印度本國的武器發展項目相比,即便是最坎坷的軍事采購,都已經是快速度了。在延誤和成本提升這方面,印度本國的武器項目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LCA戰鬥機、阿瓊主戰坦克、“藍天”防空導彈的技術含量並不高,但都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研發和試驗,最後還面臨服役即落後的局面,以至於印度軍方對於采購這些武器都有極大的抵觸情緒。

造成這種拖延的局面,與印度國內的腐敗問題以及印度人國民性格不無關系。印度本國媒體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印度陸軍內部派系鬥爭、防務公司玩法律花招、國防生產能力低下都是這種亂象的原因之一——當然,顯而易見的還是腐敗。“糾正這些現象需要對國防采購系統進行徹底的改革,而不僅僅是憤怒或警示”。《印度教徒報》曾這樣評論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