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經典重溫 —— 如何理解巴菲特 金石

http://xueqiu.com/1175857472/24151059
說起巴菲特,讓人覺得很煩躁,如同小時和某某小朋友爭論一樣,每次他都抬出他爺爺來:「我爺爺說了,就是這樣子的。」

  還是讓我們重新梳理一下從公開信息中能獲知的巴菲特吧,先讓時光倒流53年吧,回到1956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正處於戰後繁榮期的開始,百業興旺,股市剛剛從二戰陰影中走出來,1956年3月,道瓊斯工業指數第一次突破500點關口,並且一路緩慢上行,直到1972年11月突破1000點大關。

 1956年的巴菲特,剛好25歲,從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回到家鄉開始準備創業。此時的巴菲特並不是一個白丁,他已經在股市上賺到了14萬美元。這得益於巴菲特少時的商業頭腦,使得他19歲時,就擁有9800美元的個人財富了。為了清楚1956年的14萬美元大概是怎樣的規模,可以參照巴菲特1957年的全部家庭生活費用開支:大約每年1.2萬美元。

  巴菲特如何將9800美元變為14萬美元呢?幾乎完全依靠格雷厄姆的「撿雪茄屁股」的價值投資方法,以及某些套利交易。當時的美國股市並不是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地方,所以這樣的機會很多。例如,巴菲特在1950-1956年之間買入了這些公司:

  真斯尼谷天然氣公司:這是一家小型的天然氣公司,屬於公用事業行業,經營穩定,買入售價5美元,過往一年實現每股盈利5美元,PE為1倍

  福德斯科特西部保險公司:這是一家區域性小型保險公司,巴菲特買入股價為12美元-20美元之間,每股收益為16美元,PE為0.75-1.25倍。

  新貝德福德聯合市內電車公司:這是一家市內公共汽車公司,公用事業行業,巴菲特買入每股45美元,公司沒有負債,每股持有現金為120美元。每股現金比售價高出2.66倍。

  正是當時美國股市的長期不引人注目,加上基金機構投資者的缺失,導致這樣嚴重低估的情況比較多。加上宏觀經濟的日益繁榮,這樣的低估股票被市場重新認識,巴菲特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僅僅6年(1950-1956),沒有依靠外來注資的情況下,巴菲特6年總收益達到1428%。6年年均復合收益率達到55.9%。

  如果你翻開巴菲特1951年為報刊撰寫的關於城市僱員保險公司(GEICO公司)的分析報告,你很難相信,這是一位年僅20歲的大學生寫的東西。裡面已經隱約看到巴菲特日後的投資和分析思路。大學時代的巴菲特,就已經顯露出很高的天賦,其大學同學回憶說,有一次和他聊起某勞動合同法中的一條法規,巴菲特一口氣告訴他出處在322頁的最後一段,而且全部複述出來,幾乎沒有出錯。

  回到家鄉的巴菲特,於1956年開始籌劃自己的合夥公司,當年成立的第一個合夥公司成員都是家庭親戚,總額達到105100美元,巴菲特只投入了自己的很小部分資產。但真正讓他成功的,並不是奧馬哈的親友,而是格雷厄姆和紐曼的影響力。作為格雷厄姆最優秀的學生,在格雷厄姆和紐曼解散自己的公司後,兩個人都竭力向人推薦巴菲特。紐曼甚至提名巴菲特進入GEICO公司董事會。格雷厄姆作為功成名就的投資領域大師,影響了很多投資人。例如1956年某學院校長,物理學家符馬.道奇,就在格雷厄姆的倡議下,親自千里迢迢趕到奧馬哈,將12萬美元交付給巴菲特。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格雷厄姆解散了自己的投資公司(格雷厄姆也做的很不錯,所以聲譽很高),所以他旗下的客戶,很多就這樣被轉介紹給了巴菲特。

  可以簡單描述下巴菲特自1956年-1969年解散合夥公司期間的情況,按照公開信息和採訪,這13年間,合夥公司總體資本年均複合增長了29.5%-30%,起始資本僅為第一個合夥公司的10萬美元,按照這個增速,1969年的巴菲特合夥公司總資本僅有302萬美元。即便1956年巴菲特募集到100萬美元,按照這個收益率,1969年合夥公司總資本也僅有3028萬美元。但事實上,1969年巴菲特解散合夥公司時,合夥公司總資本高達1.0433億美元!巴菲特個人資產達到2000-2500萬美元。

  換句話說,這13年間,巴菲特是依靠成功的投資回報,但更重要是依靠不斷的資本注入,得以實現的。而這與格雷厄姆的巨大影響力是不可分割的,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對他如此崇敬的原因之一。

  1956年-1969年的13年間,巴菲特另一個傳奇,就是沒有一年虧損,且每年跑贏指數。而同期的例如查理芒格,也被視為投資業的厲害人物,這13年間也有幾年業績是虧損的,而且後續的1973-1974年巨虧30%以上。都採用集中投資的策略,為什麼其他人免不了會出現大幅業績波動,而巴菲特就能安然躲過一次次的整體市場回調?難道長期集中持有的股票,就沒有一年是回調的?

  這裡面當然沒有這麼簡單,VALUE雜誌曾經撰文分析過巴菲特早年的發跡史,對這段時期的巴菲特投資有深刻的分析。從巴菲特早期的股東信中,可以看出很多跡象。當年的巴菲特,也是將債券、套利交易(WORKOUTS)、股票投資(股權/控制)、實業投資結合起來的,並不是完全以二級市場上的財務投資為主。我們可以從1960年巴菲特給股東信中尋找到其中一個關於「控制型」股票投資(類似於實業投資)的例子:

  巴菲特1960年大舉買入一家叫做「桑伯恩地圖公司」的企業,大約佔到整個合夥公司淨資產的30%。這家公司為全美國地圖做修正業務。持續經營歷史超過75年。但在1960年前幾年,由於保險公司的業務變更,對公司需求日益減少,公司經營利潤從30年代的平均每年50萬美元,下降至1958、59年的10萬美元。公司股價一路從1938年的110美元,下跌至1958年的45美元。但公司在30年代將累計的利潤買入了大量證券,高達2500萬美元。公司持有的證券市值在1960年之前達到每股65美元。這意味著只要控制公司,將這些證券賣掉,就能給予股東超過成本的回報。巴菲特也是這麼幹的,他先後用四個合夥公司,合計買入了公司4.6萬股(按45美元計,合計投入207萬美元),而公司總股本不過才10.5萬股。巴菲特當然進入了董事會,並且提出議案,將這些獲利豐厚的證券全部拋出,將獲得利潤進行了分配。從中,巴菲特獲利豐厚。

  正是由於多種形式的投資存在,才使得巴菲特這13年間,避過了整體市場的數次調整。也正是美國50年代的證券市場大量機會造就了巴菲特成功實踐了格雷厄姆的「撿煙屁股」式的價值投資理念。

  從這一點看,幾乎是不可複製的。中國除了早年某些時期,絕大多數時期股市都沒有這樣的機會,能給你尋找到PE接近1倍,或PB接近1/4的嚴重低估的股票。大多數公司股權割裂,且股本市值巨大,一般個人投資者根本無法做到「控制性」股票投資,投資渠道單調,也難以尋找到較多套利交易的機會。

  當1969年解散合夥公司後,巴菲特做了他幾乎最後一筆最大的「撿煙屁股」型價值投資,將個人的2500萬美元資產全部買入了衰退的伯克夏爾.哈撒韋紡織工業公司。1969年合夥公司總資產1.0433億美元,是個驚人的奇蹟了,因為巴菲特合夥公司總資產佔到當時美國GDP的一萬分之一。

  當巴菲特不再依賴外來注資後,另一個領域被他發現了,那就是保險公司的浮存金。從巴菲特1967年第一次買入國家賠償公司(NationallndemnitY)真正進入保險領域開始,巴菲特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利用保險公司閒置的浮存金。據他聲稱,過往數十年,伯克夏爾.哈撒韋公司整體浮存金年均復合增速高達21.9%!後期收購通用再保險公司,更是提供了大量彈藥:僅2003年就免費為巴菲特提供了230億美元的浮存金。正是源源不斷的免費彈藥(巴菲特聲稱伯克夏爾.哈撒韋公司旗下保險公司成本是全美最低的,甚至很多浮存金成本為負,意味著客戶貼錢將資產放入他的公司用於投資。對比可以參照下2007年中國平安接近12%的取得浮存金成本率(網友提供數據))

  在巴菲特和芒格最後在諸如迪姆皮斯特米爾製造公司,這樣的「煙屁股」價值投資上費勁心思後,終於發現,在可利用的浮存金(或者類似藍帶票據公司這樣可以免費提供閒置資金)後,將資金源源不斷投入有經營商譽的,未來增長穩健的公司上,長期獲得利潤遠大於這樣的「撿煙屁股」價值投資收益。更重要的是,經過60年代美國股市的大幅上漲,這樣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以至於鼻祖格雷厄姆在70年代晚年,宣佈自己終生信奉的「價值投資」已經過時。巴菲特在芒格的協助下,完成了從格雷厄姆到費雪的一次大跨度的投資理念轉型。

  而我們中國,具有這樣條件的投資公司和投資者幾乎不存在,鮮有能類似保險公司那樣提供免費彈藥的公司。在這樣的條件下,試圖「複製」巴菲特,本身就是一件空中樓閣的事情。加上,美國從戰後至今的繁榮世紀,提供了大量的可長期投資的優秀公司。為什麼股神會出現在美國,而不是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因為正是美國的崛起稱霸,才營造了這麼一個成功投資的氛圍。想想當年的漂亮50中,包括惠氏製藥、沃爾瑪、麥當勞、吉利、可口可樂,後面哪個不是全球範圍內各行業的絕對龍頭?我們2007年某些機構畫虎的「中國漂亮50」,可否有一家能走出國門?

  所以,少將巴菲特「簡單化」、「口號化」。巴菲特不是「長期投資(永續投資?)」的符號,也不是「價值投資」的符號。很多內幕你根本無從知曉,舉個例子:巴菲特對富國銀行的投資,自1989年開始,似乎在伯克夏爾.哈撒韋的年報上顯示,這是一筆長期(長達20年)的投資。很多人都這麼認為,但如果你仔細認真看看,應該知道巴菲特在1993-1994年間曾做過增持-減持的動作。但最終的年報上,你無法知道中間發生過什麼。

  投資領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格雷厄姆如果不是在1976年逝世,那他將見證自己偉大投資理念的破滅:持有大量股權的格雷厄姆,在長期投資GEICO公司後,將在1976年,見證GEICO股價從60多美元一股,暴跌至2美元。也將見證他口中偉大的經營企業家:利奧先生兒子小利奧的自殺身亡。幸虧,這一切,格雷厄姆老先生並沒有看到,他可以帶著對價值投資的信仰,幸福的逝去。

  而躲過此次災難(巴菲特多次投資GEICO公司,並多次波段套現)的巴菲特,才可能以1.3美元多一股的白菜價,重新完成GEICO公司的投資經典教案。而沒有盲從格雷厄姆,在70年代重倉於這家他最中意的保險公司。而在50年代他口中擁有最佳管理層、最低成本率的GEICO公司也都會在過度擴張和定製保險費率出錯中,陷入破產邊緣。這一個例子也證明一點:

  沒有一家公司的「護城河」可以寬廣到投資者可以放心大膽,不聞不問的「長期/永續持有」!

低價位並不確保一樁好交易,公司必須能夠提供良好的價值和不斷完善的基礎。
我們並不需要在掌握了公司的確切底線後才去購買它,但是它的售價必須低於你所認定的資產價值並且必須是一些誠實的,有能力的人在經營著它們。如果你購買了一項價格低於它們目前價值的資產,你對其經營充滿信心,然後你又購入了一批類似的資產,那麼你就要發財了。
投資者無法精確地測算出今後兩年內某一公司每股將會獲利多少。事實上,公司的高層管理者也不能。在這種情況下誰又能夠說清楚一個以正常速度增長的公司的股份究竟被高估到了什麼程度?即便是以最低限度的準確性來解釋。如果增長速度在今後10年中確實這樣驚人,公司的價值會增長4倍,那麼還有必要去關心目前公司的股價是否被高估了35%嗎?關鍵的問題是,必須確保公司價值在今後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我們曾經有幾次以特價買入了一些蛤蟆股,這在過去的報告裡有詳細記載。但是很明顯我們的親吻失效了。在一些王子身上我們曾經做得不錯——只是在購買時它們就己經是王子了。至少我們的親吻不會把它們變成蛤蟆。並且,最終我們也會偶爾成功地以蛤蟆價格買入很容易識別的王子而受益。

許多年後,巴菲特承認說他買的那些股票與格雷厄姆會買的股票一定是不同的。他從本那裡得到的是「一種恰當的關於本質的模式」,那就是,買入價值的原則,蘊含在安全邊際原則下的保守主義以及超脫於每日市場波動的態度。

巴菲特曾經這樣描述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投資者以足夠低的價格買進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有積極的事件發生,使得該企業的財富不斷增長,從而保證投資者賣掉其股票時能夠獲得適當的收益。這種足夠低的價格能夠提供一種安全邊際,投資者也因此避免了遭受長期的資金損失。但巴菲特發現,許多事件將導致公司的財富無法增長,甚至適得其反,導致其財富不斷減少,從而使得投資者要麼割肉賣出自己的股票,要麼被深套而艱難支撐。此外,如果這種事情真的發生,資本利得稅的沉重負擔也會令投資者雪上加霜,很大一部分收益不得不被納稅所吞食。

巴菲特在這種投資方法中的重大發現就是:一個平庸的企業及其可能保持一種平庸的運營狀況,投資者在這種公司股票上的投資也往往平淡無奇,最初以低廉價格購買該股票的種種優勢都將被偏低的投資回報所抵消殆盡。他深知,路遙知馬力時間的沖刷將會使那些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而平庸的企業將逐漸淡出。

巴菲特同樣發現,在經濟狀況方面,優秀的企業和平庸的企業截然不同。如果投資者買入了優秀企業的股票,這些優秀企業的價值將不斷擴展,相比之下,那些平庸企業則往往原地踏步,不能實現價值增長。巴菲特意識到,這種不斷擴展的價值最終將會推動股票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這種優秀企業價值擴展的現象還有另一個好處:如果價值持續增長,那麼長期持有這種投資就比賣出更有意義。這樣一來,巴菲特就將資本利得稅的繳納延期至遙遠的未來,從而可以充分享受複利投資的豐厚回報了。

巴菲特喜歡用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華盛頓郵報》的例子就是其一。1973年,巴菲特花了9731000美元購買了大約1727765股《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此後他一直持有該股。到1997年,這筆投資已經價值6億美元之巨。經過24年時間,巴菲特在這項投資中獲得了相當於18.7%的年複利收益率。儘管巴菲特也承認,在長達24年中,《華盛頓郵報》的股票有時也會以高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進行交易,但他仍然堅持持有這筆投資。之說以如此,是因為他知道這是一隻好股,而要充分發揮複利投資的優勢,就必須將其長期持有。他在蓋可保險(GEICO)的投資也與此類似。巴菲特於1972年購買了該公司價值約45713000美元的股票。到1995年,這筆投資的價值已經增長到約1759594000美元。這樣算來,他獲得的年複利收益率約為17.2%。GEICO也就成為巴菲特所讚賞的又一家優秀企業。

面對價值實現的問題,巴菲特開始意識到,格雷厄姆不分企業性質,只圖便宜而購買任何股票的投資策略並不可取。於是,巴菲特將費雪和芒格的投資理論融入到自己的投資理念中,關注那些優秀企業的擴展價值。巴菲特在芒格的協助下,完成了從格雷厄姆到費雪的一次大跨度的投資理念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26

如何理解美聯儲說的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860

美聯儲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將於今天結束。對於投資者而言,美聯儲政策前景的信號錯綜複雜。在上次會議上,美聯儲重申承諾,繼續QE直到勞動力市場的前景大為改善。溫和通脹前景及處於歷史高位的失業率,給美聯儲留下了維持債券購買規模的餘地。但伯南克也表示或視經濟狀況來決定是否降低債券購買力度,該言論隨即引發金融市場動盪。

彭博社評論稱,收縮QE的決定對於經濟來說可能意味著三件事:

情況好轉;美聯儲並不認為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幫助;或者美聯儲放棄其以往保持QE的承諾。

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共政策和經濟學教授Justin Wolfers認為,收縮QE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好消息: 如果伯南克及美聯儲準備離開QE,那麼我們可以推斷出美聯儲已經看到經濟好轉的曙光了。根據以往研究表明,美聯儲的預測通常比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更加準確。

2.完成任務: 如果明天的結果顯示美聯儲只是細微收縮QE,就業增長保持中等程度。這可能說明美聯儲認為經濟復甦步伐並沒有理想中的那般好。這樣的決定可能預示著美聯儲認為勞動力市場不能提高的更快,或許也表明他們不再相信QE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美國經濟的前景是依賴於美聯儲是否願意放下其「武器」,並宣佈「戰鬥」是勝利還是深感憂慮。因此第二種聲明方式會導致企業在投資前後三思,傷害經濟復甦。

3.誘餌和開關:遠離QE意味著伯南克違背其承諾—刺激經濟知道勞動力市場顯著改善—他承諾開放式的量化寬鬆政策,希望刺激投資。現在投資已經開始了,他並不需要實際實現自己的承諾。

Wolfers同時表示,當你閱讀美聯儲的決定,不要專注於他們決定收是否收縮QE。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這對未來政策有何影響。對於明天給出的結果,Wolfers認為最希望看到的是,如果美聯儲官員採取了真正的革命性的一步:會告訴我們他們會做什麼,然後怎麼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29

一個銀行職員對銀行鬧錢荒的理解 最愛分紅股

http://xueqiu.com/2426780244/24253853
這幾天銀行鬧錢荒。據說有家銀行以程序故障為由推遲交易,表明支付真的發生困難了。

老百姓會問,銀行還會沒錢?一個有上萬億存款的銀行,咋會沒錢支付呢?

這裡面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在下好歹在銀行混了些許年,容俺嘮叨片刻。

銀行的存款多,但貸款也多,一旦貸款超出一定的限度,也就是借出去的錢太多了,就會發生支付困難。當你要去銀行取款時,它就緊張。

這個支付困難是怎麼發生的呢?假如銀行吸收了一個億的存款,交二千萬給人民銀行作為存款准本金,放七千萬貸款,留一千萬備付。這是一個典型的假設。要是在一定期間內取款的人多,金額又大,超出了一千萬,備用的這部分就不夠了,就要向人民銀行或其他銀行臨時借款。要是各家銀行都發生困難,就只有一齊向人行求救。在這種情況下要是人行不放水,銀行就緊張,一些迴旋餘地不大的小銀行就只有關門。目前的人行,好像真的掛出了今日無米的牌子。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保支付不止借款一條路,還可以要人民銀行退回這20%(這個比例經常變動,不是常數)的存款準備金,一個億的存款就是二千萬的準備金吶。但這是行不通的。這是國家政策,國家靠這個準備金來調節社會的貨幣供應量。

那麼,還有一條路,就是收回貸款,即把借出去的錢收回來,再還給存款人。這裡的問題是借出去的錢有期限,期限沒到,人家不還,也沒辦法。這還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問題是許多借出去的錢,就是到期了人家也還不了或者不想還。於是,銀行就出現這樣尷尬的局面:向存款人借來的錢,到期就要取走,借出去的錢,到期要不回來,支付危機由此發生。

分析到這裡,大家一目瞭然,所謂銀行支付危機,根源在於放款多了,而且放款爛了。

首先是多了。如果不放70%,只放50%或40%,那備付金就有30%到40%,情況就會不同。其次是貸款爛了,如果放出去的貸款能夠如期全部收回,自然沒有問題,即便大部能夠收回,只要收回的數額能夠保證支付,也不會發生危機。

朋友們又要問了,銀行為什麼要多放貸款爛放貸款呢?這裡面有個中國銀行的特色在發生作用。這個特色反映在放款問題上,就是三突出,即突出政治,突出效益,突出和諧。

朋友們要是有耐心,就接著看俺的嘮叨。

突出政治,就是銀行從上到下,從北京的總行到縣城的支行都很自覺的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去積極組織資金發放貸款。大夥知道,這些年,我們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出GDP的提升,這就是政治,是最大的政治。緊跟這個政治,銀行就要猛烈放款。在這個總前提之下,中央也經常調整側重點。每有重點調整,銀行就立即跟上。中央強調教育產業化的時候,就向學校猛烈放款;中央提出房地產是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時候,就向地產商猛烈放款;中央大興開發區的時候,就向政府的城投公司猛烈放款。這幾年中央提出要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小微企業,解決就業問題,銀行就聞風而動,下任務要求各分支機構向小微企業猛烈放款。當然,無論往哪兒放款,都要求審慎行事,控制風險。但朋友們知道,我們國家有個傳統,一當什麼事與政治掛上鉤了,就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別的就是說說而已了。這麼猛烈的結果,幾年沉積下來,就有大量的爛帳呆賬了。

要是有人問為什麼銀行的人緊盯著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不按照金融自身的規律辦事呢?有三個原因,一是說到底,銀行是國家的一部分,銀行行長的帽子是黨和政府給的,自然要聽黨和政府的話。二是我們國家的經濟,說到底是政府主導的經濟,緊跟政府的決策可以抓住商機賺大錢。三是緊跟政府的決策投放貸款,即便出現損失也是好心辦壞事,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可以免責。

突出效益,就是緊盯存貸利差儘可能加大貸款投放把當期的利潤盤子做大,賺得盆滿缽滿皆大歡喜。我國的存貸利差巨大,一般總在3%以上,投放貸款當期有暴利。據說去年五大商業銀行的利潤在一萬億以上。巨大的利潤,對高層的管理者來說,是巨大的政績,可以向國家邀功,對低層的經營者和基層的操作者來說,是豐厚的薪酬,可以向家人邀賞。至於這些貸款能不能如期收回,長遠的效益如何,也考慮,但不是最主要,不好意思啦。從北京最大的行長到縣城最小的行長,都是代理人,干幾年走人,要他們完全不搞短期行為,不切實際。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要問了:既然爛貸款連本金都收不回,怎麼還有效益?朋友有所不知,不要說是爛貸款,即便是被騙的貸款,在發放的最初幾年,一般也不會欠息,從賬面上看,效益一樣可觀。一個紅薯的潰爛要一個過程,發現紅薯潰爛了又要一個過程,認定紅薯的確爛了還要一道手續,貸款潰爛的道理一也。這個過程少則一二年,多則三五年甚至六七年。等到貸款爛到表面上來了,已經物是人非了。追究責任?從手續上看,一切合規合法,無懈可擊。從上到下當年因為業績輝煌而晉陞的職位和領取的豐厚報酬,早就融入大家的生活,不可能再要回去了。

突出和諧,就是明知有風險但各級各類風險控制人員為了和諧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銀行各級都設有多層次多職能的風險控制職位,目的是根據審慎的原則批准控制貸款,防止經營人員為了當前利益拚命踩油門狂奔。但這些風險控制人員底氣不足,雖然他們的帽子由上一級頒發,但業績與當地捆綁在一起。更主要的是,全國提倡和諧,大家很忌諱對著干。如果一個風控人員堅持原則拒絕批准自認為不合格的貸款,就會承受無名的壓力,長此以往,上下都不會給予好評。

有了這個三突出,要銀行的貸款質量保持良好,難上加難呵!銀行在這樣的體制下運行,恐怕過七八年又要來一次。幹什麼?剝離不良貸款!

銀行為啥鬧錢荒,你的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66

演說1308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04/%E6%BC%94%E8%AA%AA1308%E7%90%86%E8%A7%A3%E5%AA%92%E4%BB%8B%EF%BC%9A%E8%AB%96%E4%BA%BA%E7%9A%84%E5%BB%B6%E4%BC%B8/

演說1308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掌門執筆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1964)

Marshall McLuhan麥克盧漢

這本書五十年前面世之初,在智識界誘發的震動,有如引爆了一枚原子彈。 憑藉這本書,麥克盧漢的江湖地位上升至「先知」的位階。 他創制了「地球村Global Village」和「訊息時代」這兩個語詞,用來表述他那超前時代的觀念:「媒介即是訊息」。

 

〈傳統sense〉

從常識觀點看來,「媒介Media」負載「訊息Message」,它不是訊息本身。***

訊息的總和構成「內容」,“內容”先在於,並且獨立於“媒介”。

內容於媒介不相干,只是某種媒介“剛巧”負載著它,在人群中往來搬動。 改換為他種媒介,原則上並無不可。****

舉例:一項“召集令”可以用書面、旗幟、呼叫、鼓語或Facebook發出,傳導雖有利鈍之分,而與命令內容不相干。

 

Th. 媒介作為負載內容的工具,是一種鋪陳表述的框架,是一種「形式」。*****

形式不是內容,*** 它是容器,是支架,是編碼法則…..

《清明上河圖》卷軸為例:傳統國畫技法是“媒介”,北宋亡國前夕,汴京的繁華面貌是“訊息”。畫技是“形式”;城市生活是“內容”。

 

Th. 理論上,一種媒介可以負載無限量的訊息和內容。***

舉例:畫技可以摹繪任何有形之物;語文可以描述世間萬象。

 

Th. 一種媒介愈被高度運用,操作的純熟程度愈達到“無意識”的地步,則使用者愈會感覺不到該媒介的存在。*****

該媒介呈現為“透明”,使用者群體以為“直接”交流著訊息和內容,渾忘了中介性編碼系統的存在。

舉例:我們日常運用母語交談,***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們以為直接交流著“意見和sense”,不覺得交流的實質上只是“語言和概念”。 我們思考的時候…..其實也一樣。

 

〈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是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一書首章的標題,也是全書主旨所繫託。 這句說話的用意在於申明: 媒介並不如傳統sense所說的那樣,是透明而不含內容的純架構。反之,

Th.「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

舉例:印刷媒介的內容是文字;文字的內容是語言;語言的內容是思想;思想的內容是意態形態。

換句話說,“媒介à內容” 鏈條上任一單元同時兼具 “媒介和內容” 雙重身份。這是「媒介即是訊息」的第一重意義。

作為媒介,只有“電子數碼”本身才真正不含內容,稱得上是“純粹工具性”的媒介。*** 它的位置正在某條鏈子的最前端。

同理,單純的鼓音碼也不含內容,其位置在“非洲鼓語”鏈條的最前端。

 

Th.媒介本身因其特性,在文化母體解讀和運用的時候,產生自身的內容。*****

作者用了一對比較例子,頗為精闢。

甲例子:傳統油畫畫技運用“透視法”,輔以顏料色調,造成“景深”。 畫中景物於是相當近肖於肉眼所見,被視為高度「寫真」。

但是,在真實世界中,遠山真的矮於近樹嗎? 傳統油畫技法在二維畫布上畫出「透視法幻象」,因為與我們的頭腦和文化相調適,便被賦予「真相」這種“內容”。

相對地,乙例子:畢加索的「立體派」畫技揚棄了 “單一側面透視” 的傳統技法,採行 “多側面鑲嵌” 。 新技法顯示的 “內容” 與頭腦和文化杆格不入,便被解讀為“鑿空荒誕,不切實際”,頂多只算是藝術家的童真塗鴉!

作者卻認為,較諸“透視法幻象”,“立體派鑲嵌”更為「寫真」。 反倒是文化存有偏見,以致立體派畫作的內容不被賦予真相的位階。

透過兩個例子的比對,相同的畫布顏料,不同的兩種 “媒介” 意圖表述相同的主題:透視法負載的 “內容” 被認為是「真實」的;而立體法卻被認為是「不真實」的。文化賦予兩者的意涵,真是天壤雲泥!

這才是「媒介即是訊息」的精義所在。

 

Th. 麥子曰「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後工具又塑造了我們。」*****

「使用者温馴地接受了媒介,媒介成為囚禁其使用者的無牆監獄。」是否很有佛學味道?

Postman在名著《童年的消逝》中闡發的「形式決定內容」論,轉換為麥老漢McLuhan流語言,就是「媒介決定內容」。**** 直接用麥氏的語言來說,便是「媒介即是訊息」。

 

〈武器篇〉

「理解媒介」第32章對「兵器是肢體的延伸」這一說法的推演很有趣味。

跟據麥老漢的說法:刀槍棍棒是手臂的延伸,*** 近距離的「投擲武器」是其再延伸;冑甲盔盾是皮膚的延展, 城牆堡壘是其再延展。

發明「射程武器」是重大的兵器革命****, 先是標槍,後是弓箭, 最後是手鎗和步鎗。

投擲武器和射程武器的分別是前者以“發力”為主,發的是肩背力度;後者以“瞄準”為主。 瞄準用的是眼,發的是頸力, 所以射程武器是眼和牙齒的延伸。***

進入「火藥武器」時代, 步鎗射程明顯超出日常精準地使用目力的距離, 使用者要對空間存有“透視法”了解,**** 否則不能測算距離,和把目的物從背境中分離出來。據說,擅長弓箭的部落民很少成為優秀的鎗手。

二戰時的機關鎗,和後來的手提輕機鎗, 連續發射能力有了突破性提高。 戰場上射擊觀念由 交义綫條組成的“火力網”,一變而為“環形或球形火力”和“火力牆”。*** 機鎗何需瞄準,計算的是範圍而不是定點或軌跡。它是擁抱,*** 擁抱是觸覺,與視覺無關。

及至「彈道武器」面世,目的物座落在目力範圍之外,透視法無以為功,對空間的了解必需是「牛頓式」的。 運算彈道要用智能,而不以體能操作,所以彈道武器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註:透視法看到的空間不是牛頓空間,請參閱《演說1301博覧會的政治學》第4節。)

 

武器是人類技術進步的泉源。*** 上述武器發展史和人體的關聯想象,真正的用意是論述技術革新對人類社會心理的潛在轉換和影響。

Th. 每一種決定性的技術革新,都會改變社會生活和人際關係,從而轉換了人類的心理和行為。

例子:鐵路擴大運輸的規模, 創造新類型的社會活動,甚至移易城市生態和面貌,當中什麼東西被運送並不重要。

印刷術的興起使人類變成分析性的「理性人」,*** 長於推陳事理而弱於宏觀;社會關係變成等價單子的集合體,行一人一票「民主政制」;心理和行為上屬於「個人主義」。***

電子技術的興起使人類回復為綜合性的「部落民」,長於掌握整體而弱於條理;社會日趨同質,心理和行為上回歸「部落主義」。*** 資訊處理呈現為“採集”和加工形態。*****

舉例:Facebook的訊資傳導習俗明顯地吻合 “採集—加工”形態。

 

據麥宗師的“預言”,武器—–重新定義為競爭的工具,在「電子時代」施用距離愈來愈遙遠,「形象」愈來愈柔軟多變,攻擊針對性也愈來愈由肉體轉向中樞神經。

新興電子技術不是人類肢體的延伸,而是神經系統的延伸。**** 人類將會以「思想」作為武器,他舉出及身見到的明確例子:廣告。***

一種新興技術,作為競爭工具,對所有缺少它的人都構成威脅。 在這重意義上,它就是一種武器。 那麼,「戰爭」可以看作是不均等技術之間取得新平衡的過程。**** 每發明一種新武器/技術,對舊系統使用者來說都是一場社會災難。

新興技術壓倒了舊技術之後,人人都使用著它,於是陷立了同質化競爭狂熱…..

麥子曰:「武器,成為人類社會自我清算的工具。」*****

 

〈遊戲篇〉

「理解媒介」第24章討論遊戲,主旨在於申明人類在遊戲中追求和補足的是“人性的整全”,所以遊戲是“人性的延伸”,就如武器是人體的延伸一樣。

麥老漢這樣定義Def.:「遊戲是人為設計和控制的情景,旨在容許很多人同時參予團體生活中某種有意義的模式。」****

所以「遊戲是大眾傳播媒介,是群體知覺的延伸,*** 容許人們從慣常的生活模式中得到休整。對整個社會而言,遊戲是一種自言自語的行為。****」

 

在現代,大部分人不喜歡“工作”,全部人都喜歡“遊戲”。為甚麽? (少數喜歡工作的人, 皆因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遊戲.)

按照馬克思主義, 工人在工作中不能實現自我, 反而埋沒了本性, 此之謂「異化」alienation。***** 工業社會中, 人為物役, 意無所用, 生產是「返工」, 工作沒有價值意義.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 「人」作為 “生產要素production factor” 被肢解割裂,然後在“勞動力市場”上零散出租。 雇主只洽租了雇員的某部分才能,有時甚至只是體能,有時甚或是色相…..

在職場上,人不是以一個「整全的人格」被雇用的。***** 相反,生產架構必須將人力資源切割歸類,再重新組合調配,以達致效益最大化。***

舉例:公司決策階層是大腦(大腦皮層負責思考),管理人員是小腦(負責協調),專業人員是骨骼(負責技術作業),非技術人員是肌肉(負責作功)。各司其職, 不得混淆, 即是之故, 唯獨決策階層尚似番個人.

在工作架構中,每個人都只被當成「局部的人」, 只能夠顯露那部分的才能和人格。人格的其餘部分必須妥為隱藏, 切勿使之流露出來, 以免干擾執行作業的部分. 這就稱做「專業Pro. 」!*** 夠變態沒有? 所以人不喜歡工作。

 

遊戲與工作根本不同之處, 在於遊戲不是生產活動,*** 即遊戲不是工作.

在遊戲中,人以「整全的人格」參加著。*** 所以人喜歡遊戲。

更有甚者, 人性中有被社會在日常生活中力加壓抑的部分, 如暴力傾向, 可以在遊戲設定的框架中盡情地表露出來,*** 如拳擊. 所以人更加喜歡暴力遊戲。

 

Th. 任何遊戲的「形式」都是它的第一要素。**** 使遊戲與生活相關聯的是它的模式,而不是參加的人,更不是遊戲的結果。

舉例: 拳擊是暴力, 撲克是欺詐, 划艇是合群, 攀山是孤傲. 形式與內容打從開始便渾成一體.

 

遊戲是人們心靈生活的戲劇模式,**** 使緊張情緒得到宣泄的渠道。 他又是集體通俗藝術,具有嚴格的控制程式。

「人生如(遊)戲, (遊)戲如人生. 」對嗎?

遊戲是經驗轉換器。**** 把人生經驗和社會現實轉到遊戲場地上面, 以較不具破壞力的形式重現出來.

例子:撲克Poker表現了高度競爭性社會中一切複雜態度和不便明言明的價值觀念—–精明機敏,咄咄迫人,弄虛作假,不奉承人。利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025

我對復星的理解 ukon

http://xueqiu.com/2282006086/24737489
1、復星的核心競爭力是投資。這個按照吳軍的說法就是一個企業的基因,輕易不會改變。葛總所認為的「復星還是首先要明確到底定位於PE還是產業公司,不能再兩者之間搖擺,這或許是未來發展的最大變數」,這個問題其實不存在。因為復星並不是家族醫藥企業起家,也不是原來的國有醫藥企業轉制,就是資本玩家介入實業的結果。可以看到,研發不是復星的強項,至少現在不是,投資才是。
或者說,如果復星沒有2004年7.94億元投資國藥,或許復星實業就不一定是醫藥行業了,也許就是復地集團A+H股上市了。
對於復星和上藥哪個好的問題,不能多說,得罪人。但是,復星的總裁姚方以前是上實醫藥的總裁,現在用腳投票,2010年來到了復星。
2、復星的軟肋在於內生增長不足。雖然有很長的產品線,好些產品還是年銷售過億市場份額居前的,但是毛利不算高,至少和其他幾個明星藥企比不高。
到目前為止,復星沒有一個自主研發的重磅新藥。值得期待的是江蘇萬邦的重組人胰島素及類似物,雖然已經SFDA通過了,但是產業化進度很慢,大約要2015年才能完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難道是因為新版GMP?其他值得注意的就是類美羅華Rituxan的單抗,這個今年進入臨床,一切順利也要2016年。
和中小藥企不同,類似譽衡、雙鷺、百靈這樣的企業,都是一招鮮吃遍天。先是有一個優勢產品維持利潤和現金流,再收購或自主研發後續產品。雙鷺是研發出來的,譽衡是銀杏內酯B和秦龍苦素始終出不來。但是都不妨礙這些品種獲得40-50倍的市盈率。復星的這些後續品種,包括最近一兩年披露的合作研發和收購項目,要是放在中小藥企上,連續漲停都是很正常的。可以試想一下要是魚躍醫療出資15億人民幣收購了ALMA激光,市場會以如何的積極性來面對。
所以說,復星需要時間。復星旗下的研發單位,諸如復宏漢霖、漢達藥業這樣的,需要時間才能出成果。如果像譽衡或者海正那樣,從大學或者研發公司買個新藥半成品,一方麵價格不會便宜,另外一方面市場也不會因此提高復星的估值。
3、復星的PE是投資的副產品。復星PE 的這些品種,諸如海翔藥業、羚銳醫藥、東富龍之類,應該從兩方面看。其一,原股東不願意全盤出售,只能接受出售小部分股權;其二,即便全盤拿下並表,其實多數業績不算特別好。即便是對上藥來說,如果給持股東富龍原始股20%的機會,相信無論哪個做總經理都會進場的。既然不能買斷,分享成長也很好啊。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巴菲特,能有很多機會全盤買下類似亨氏、BNSF這樣的公司。
我的理解,復星旗下的核心資產不多,包括國藥控股30%的股權,重慶藥友、江蘇萬邦、錦州奧鴻、ALMA、雅立峰、洞庭藥業。復星旗下的這些其他非核心資產,都是可以證券化的,只不過復星沒有運作而已。看看濟川藥業借殼洪城股份,不要看股價看交易內容,就可以知道郭老闆真的是業界良心。
比如復美和金象,作為醫藥零售其實沒有多少利潤,但要是搞個南京醫藥或是海王星辰定向增發股份購買,復星的資產就盤活了。包括花紅藥業、頸復康、海南亞洲製藥、山河藥輔都是可以推上資本市場的。以這個標準,復星旗下的可上市資源其實比魯信創投只多不少。
4、復星的管理層確實很不錯,有能力,知進退。舉兩個例子。
其一,2010年10月18日,為了減少關聯交易和規避同業競爭,南鋼股份向大股東南京鋼聯發行股份,收購其所擁有的南京南鋼產業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南京鋼聯在重組時做出業績書面承諾,預計南鋼發展2010年淨利潤為7.3億元,2011年為7.92億元,2012年淨利潤為8.93億元,若業績未達到預測淨利潤數額,將進行補償。2013年5月,南鋼股份公告,收到大股東南京鋼聯支付的盈利承諾現金補償款1.056億元。
其二,自2011年起到去年底,復星集團對民生銀行的投資達到29.65億元,直接持股比例為1.51%,通過戰略性部分退出回籠8.76億元,累計獲得分紅1.82億元。也就是說,截至目前復星集團投資民生銀行獲利超過10億元,回報率達到49.1%。
南鋼的例子,其實賬務處理把南鋼減虧或者盈利是可以做到的,中遠洋中鋁不都在做?但是復星還是比較有擔待的。民生的例子,其實當時復星醫藥剛剛港股上市,手上大把港幣,看到賺錢機會郭老闆沒有一擁而上,這個很不容易。
市場冷嘲熱諷的外灘地王,其實是證大一塊高質高價的外灘地皮想要脫手,找不到買家,郭老闆不斷的殺價,證大不斷妥協。突然SOHO中國想進場摘桃子,郭老闆作為上海的地頭蛇當然要力挫過江龍。證大和綠城當然樂得多賣錢,支持SOHO很正常。
5、復星的下一步。復星國際的CEO梁信軍去年有個演講,說的非常好。具體復星投FF、ALMA都是這個思路。同濟堂、分眾傳媒、還有先聲藥業,復星都可以大賺。
大規模的投資目前有幾個系統的機會,第一,我們稱之為中國動力全球資源的機會。我們找到那些中國的市場未來會佔全球20—25%的行業,在這些行業找到全球數一數二的品牌,這些主要的市場來源在歐美,歐美沒有成長,所以它的利潤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降下來,甚至減少,所以它的PE就很便宜。我們最近買了幾家,基本上PB都是低於1的,PE基本上6—8倍,非常便宜,龍頭企業。找到這些公司,你成為它的全球第一、第二大股東,協助他把中國的事情搞好,中國佔了全球25%,你把中國市場一搞好,歐美損失掉了可以在中國找回來,只要中國一增長全球就增長,基本上就是這個邏輯,這個模式可以不斷地找,可以找到很多大的項目。第二個是什麼呢?中概股的做空。我對自己的股價是不滿意的,低於淨資產。280多家中概股,至少有10%是非常傑出的企業,現在被連累連帶做空了,我認為應該大膽地反做空,我們現在就是這招,我把事情研究清楚了,只要你敢賣我就敢買,買到你不敢賣為止。第三,金融跟互聯網跟資源的機會,因為大家都怕了,怕了之後這個行業反而有機會,這個方面值得認真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30

我對投資的認識和理解 歲月的腳註

http://xueqiu.com/8942683099/24870514
本人是草根階層,要說和別人唯一不同的就是對股票投資的熱情始終不減。自從07年5月進入股市以來,拿自己很小的資金跌跌賺賺6年多,雖然沒賺到多少錢,但是還是學了一些經驗。今年突然想在投資行業找個工作(研究分析類或投資管理類或其它均可),但苦於自己的學歷比較低(中專),同時本人在投資行業又沒有人脈,所以一直沒能如願,今日我在雪球網上發貼,希望各位雪友(朋友)大力支持小弟,如能給小弟指點迷津,小弟將感激不盡。我還懇請各位投資界的前輩老師能提攜一下,關注一下,給後輩一點指點和鼓勵,學生將更為感激。
    現在將我6年來股票投資的實踐和從他人那裡學習的對股票投資的一些理解和認識寫出來,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投資就是用嚴格的原則和紀律來控制過程的遊戲。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股市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我們作為投資者能控制的就是操作方法和我們自己的情緒。操作方法就是按照自己的投資系統進行操作。控制情緒就是培養自己不受外界環境和他人幹擾,獨立思考,堅持操作方法。我的投資系統是建立在一系列原則的基礎之上的,我的原則有很多,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點:(1)每個人的認識都有偏差,當人們的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偏差過大,也就是說反映過度的時候就是最佳的買入或賣出時機。(2)風險比收益更重要,控制住下行的風險,收益自然會找上門來。(3)對於自己和他人的錯誤(或虧損)要極度重視,從每次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是學習進步的源泉。(4)投資中最重要的信息都是隱藏的,需要深度思考推理才能獲得的,很容易得的信息都不重要,或者說沒有多大意義。(5)股市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還有人們的認知存在的偏差,我們應該為自己的錯誤和未來的不確定性留下餘地,也就是安全邊際原則,等等。
      避免失敗(虧損)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想在股市投資成功,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總是避免不了七虧二平一賺的命運。既然股市有如此之多的人虧損,我為何不反向思維,不先學習如何獲得投資成功(因為樣本小,偏差太大,不能作為有用經驗。)而應該先學習如何避免投資虧損(投資虧損的人數很多,樣本巨大)。把別人和自己的失敗經驗列成清單,很有借鑑意義。比如作為散戶失敗的典型錯誤:(1)頻繁交易。(2)聽取小道消息(或內部人消息)而操作。(3)總是試圖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4)受近期信息影響過度,恐慌性賣出,等等。這個錯誤清單很長並且還在添加中,只要你逆向思考,避免錯誤。你就邁出了投資成功的第一步。
      散戶與機構的博弈:找到自己相對的競爭優勢。對於機構投資者的競爭優勢是顯而易見的:(1)巨大的信息優勢。(2)專業的研究分析團隊。(3)規範的資金管理體系。(4)以專家的形式左右媒體的信息,以專業、權威的形象引導大眾,以對自身有利,等等。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作為散戶的我們該怎麼辦呢?機構的優勢就是散戶的短板(劣勢),那麼機構的劣勢就是我們散戶的優勢了。我現在梳理一下機構的劣勢:(1)機構受到業績排名的影響,對短期業績比較重視,由於影響短期業績的因素主要是宏觀經濟,大眾心理的變化,等等,所以機構為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2)由於利益使然,機構比較在乎資金的規模大小,而不是投資的收益。比較在乎相對的投資收益而不是絕對的收益。(3)機構受限於既定的規則。比如,如果你是股票型基金,你不可能持有50%的債券。在比如保險公司的資金不能多於15%的股票等等(4)機構一般都滿倉操作,這樣能最大化收益(同時能提高排名),但是會錯過一些很好的建倉機會。(5)機構資金量巨大。進出投資標的很不方便。所以對投資標的有要求,同時導致投資比較分散,等等。我們散戶不是機構,所以我們不必按機構的遊戲規則來行事(由於媒體宣傳的影響,很多人其實是按照機構的方式來行事的,由於沒有機構的優勢,所以後果可想而知),而應該以對我們散戶有利的方式來行事:(1)對於散戶來說,短期的投資業績無關緊要,只要長期的業績(比如幾年,甚至十幾年)好即可。我們不必向其他任何人交代,只要自己滿意就行。這樣可以讓我們把時間精力大部分放在企業的基本面上,用自下而上的價值投資方法來行事,而不必在意短期業績的波動。(2)以追求絕對收益為目標而不在意相對的業績比較。(3)可以跨界靈活配置資金。比如在股市的高點,可以賣光股票只持有債券,還可以吧債券和股票以一定比例配置,動態調節,以降低風險。(4)可以拿很大比例的資金集中持有一類股票來提高投資業績,等等。
     取得超額收益的方法:規避風險。在股市中取得平均收益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容易的就是持有指數基金,指數基金的優勢就是能規避個股風險,但是不能避開系統性的風險。我們的目標是取得超越指的收益,現列舉幾種方法:(1),定投指數基金,這樣你就能取得平均成來,此法簡單易行,貴在堅持。(2),優化型的指數基金,比如近期將產能過剩的行業從指數中去除或減小權重。(3),將股票和債券按一定比例配置。比如50%對50%,隨著價格的波動,調節以維持比例不變,從而對衝風險(降低風險)。(4),將(3)中方法優化,根據大盤的估值水平高低,動態的分配股票和債券的比例。比如大盤高位時可將股票的比例降為20%,低位時加大到80%。(5),分散買入5-8家不同行業的股票,以年為期檢驗業績。買入時採用分批買入,越跌越買的原則,不用預測股價點位的高低,選股遵循低價買入好公司的原則。同時採用(4)中動態配置策略。這就是我的方法。以上方法從易到難,越往後對投資人的投資技巧和心態要求越高,換而言之,越到後面操作失誤的風險越大,你的業績波動性越大。所以我們要先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和侷限,並時刻保持一顆懷疑的心,把風險放在首位。正視風險並學會駕馭它。
     投資的檢驗標準:制定收益目標不重要,重要是價值。很多人總是以價格為導向,比較每天,每週,每月的業績,以此判斷自己的收益或虧損。其實這並不是個好方法。雖然此法簡單,直觀,但是缺陷很明顯:心理壓力大,容易陷入相對比較的怪圈,導致頻繁交易。我們的投資檢驗以價值為核心,專研企業的基本面,而不在意短期的波動。以年(最好以企業的經營週期)為檢驗週期。收益的高低取決於你的期望值。但是你不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那麼收益多少最合適呢?6%-25%之間。為什麼?收益的6%為無風險利率,是最低的機會成本。美國股市長期淨收益為7%,上市公司每年保持ROE 15%以上都是不錯的成績。25%包含了資本收益的部分。至於最高的收益是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下行的風險降到最低,剩下的就是上漲的收益了。最理性的收益標準是:不在意短期內的收益波動,以取得長期價值為核心,長期而言取得超過指數的收益。
     複利與均值回歸。理解複利的艱難和其巨大的影響,我認為是理解投資精髓的關鍵一步。保持連續穩定的複利的方法:(1)由於股市的波動性與不確定性,你不能輕易離開股市,也就是常說的雷劈下來就必須在場。(2)儘量不要虧損,要取得正收益。一次的大幅大虧損會抹掉很多年的好業績。(3)每年適度穩定的低風險收益(比如15%)比大起大落的高收益要好的多。從研究股市,個股,行業的週期與歷史情況,來規避大熊市的慘烈下跌,是保持高複利增長的關鍵。每個事物的發展都有週期,企業也一樣,業績經過幾年高增長後,還能持續高增長的概率就會低很多,而會向行業平均業績靠攏。這就是均值回歸。樹不能長到天上去,很少有股票的價格歸零就是這個道理。比如,持續10年復合15%的增長後,我們預期應該是回歸每年7%的增長,而不是15%-20%的高增長。
     估值與安全邊際。價值就是企業創造自由現金的能力。價格就是「市場先生」給出的報價。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差額就是安全邊際。如何給企業估值是門學問,就像投資大師所說的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對於估值我們遵循以下原則:(1)對於不能理解或很難理解的公司直接放棄,不論前景多好,多麼誘人都一樣,這就是能力圈原則。(2)估值要儘可能的何守,不要被美好的前景所迷惑,記住均值回歸。(3)估值也是動態的,只不過變化比較緩慢。基本面發生變化,其相應的估值也會跟著變化。安全邊際越大,潛在的獲利空間越大,並且風險越低,同時能為主觀的錯誤留下緩衝的餘地。當股價下跌,安全邊際增大時,逆向加倉是理性的選擇,這需要無比的勇氣。但這是反人性的,你總會找到藉口拒絕做某事。所以投資真的不簡單。
      理解報表的關鍵:數字與現實之間差距。企業的年報,季報以及其它的各種統計信息是對企業過去的經營現狀的概括式的反映。是在一定的假設的基礎上對企業現實靜態和動態的概括性的描述,它與企業的現實真相之間會有偏差,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對於報表的分析就是儘可能的還原企業的真實面貌。對於報表與企業現實偏差太遠的標的給予放棄,因為沒有意義。對於易於操縱的項目給予較低的權重。對於不易操縱的項目,給予較多的考量。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的動機,也就是說企業會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操縱報表,所以對於報表分析至少要三年以上,並做橫向縱向分析,對於期限過短的報表,比如季度報表不能過於看重。
    我對公司研究內容和方法:(1)定期蒐集上市公司定期報告,以及公司網站信息等原始資料,我不用二手資料;(2)公司業務及產品分析;(3)行業現狀,可能的成長空間以及行業特性分析;(4)公司股權結構,管理層分析;(5)公司競爭力分析,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為框架;(6)財務分析,進行同比和環比分析。對於我有想法的股票我先關注,如果覺得合適投資就深入研究,研究後覺得這是我想要的投資標的,就會進入我的投資重點品種,如果不合適就作備選。
    寫了這麼多,如果能帶給你一點點的新東西,那麼我就很滿意了。其實說了這麼多思維層面的東西,你不僅要問,你能做到嗎?從想到,到做到中間還夾雜著很多心理和環境的因素在裡面。我只能。說我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96

聊聊對生意的理解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5067715
由於中報發佈的原因,最近雪球有較多關於貴州茅台的文章,我閱讀了其中一部分。我注意到,很多茅台投資者有一個理念,比如@唐朝 文章提到「投資的關鍵是看好企業的生意模式」。我認為這是個非常棒的理念。作為一個非著名茅黑,想結合茅台案例,在這裡談談自己對生意的理解。

一、天下的生意

在我諸多黑茅台的文章後面的評論裡,茅粉們經常會舉一個例子,意思大概是「寶馬降價,豐田遭殃」。我以為從生意的角度看,這個觀點肯定是大謬。因為,保時捷、寶馬和豐田這三家公司的生意,雖然有巨大的差別,卻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是「正常」的生意。近年保時捷的銷量大概是14萬輛,寶馬是百萬輛出頭,而豐田則是千萬輛級。不同的生意模式,定位不同,戰略不同,售價不同,成本不同,費用結構也不同,但最後的經營成果或效率,對於優秀者而言,其實橫比是接近的。並不是說保時捷的售價比豐田貴10倍,保時捷就會有著「不正常」的利潤率,資本市場就會給予「不正常」的市銷率。保時捷或寶馬若是大幅降價,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他們可能會倒閉,或者股價在資本市場崩潰,而和豐田沒有任何關係。

不僅如此,也很難說上述那個生意的前途更好。當然雪球的人會說,現在保時捷、寶馬和豐田已經沒有什麼好比前途的了,應該是他們和特斯拉比,都out了。好吧,那我說說消費品。LVMH賣著奢侈品,而優衣庫都是廉價貨,哪個更是好生意呢?我是看不出來。

醫藥行業也一樣。比如原研藥,可能是超高毛利率的典型代表,但是這並不代表專搞創新藥的生意是好生意,而只搞仿製藥的製造生意是壞生意。搞一個新藥,很可能要花十年時間,累計投入50億美元,一家醫藥國際巨頭的研發支出,可能一年高達百億美元。因此,作仿製藥的企業,雖然毛利率很低,但並不一定是壞生意。就股票看,以市銷率來說,輝瑞健贊或強生諾華,也就二三倍的市銷率。

很多中巴,特別喜歡輕資產運營公司,而鄙視重資產公司。其實從生意的角度,仍然沒有什麼道理。英特爾、三星和台積電一年的資本開支(不含研發)大概分別是120億、180、90億美元,這僅僅是固定資產方面的投資,他們是壞生意麼?微軟是輕資產的的代表,比英特爾高貴?我看不出來。微軟的市盈率(TTM)是13倍,還靠今年上漲40%。從生意的角度,微軟2012年的研發支出是98億美元,額度和台積電相當。這筆投資,那個更容易打水漂,很難說啊!(耐克也一樣啊,投入巨大,市盈率或市銷率也不高。)

在一個國家裡也如此,各行業之間也是「正常」的。曾經一度A股有個概念,即海外買礦,在某一段時間很熱,類似現在的遊戲概念。實際上,「開採海外的資源」並不是一個多麼好的生意。澳洲是富礦國家,為什麼該國資本沒有蜂擁而至去採礦呢?原因很簡單,在澳洲,養羊或牧牛,賣漢堡包或經營咖啡館,這些生意並不比採礦差。因為澳洲對礦區的環保要求之高,是國內無法想像的,而澳洲更沒有國內常見的「黑窯奴」「塵肺病」等等人權或福利方面的缺失,而礦工的工資高得簡直離譜。考慮這些成本,採礦業只是一個很普通的行業而已,只是在景氣週期相對好一點罷了。

從歷史去看,也很難說,卡耐基時代的鋼鐵生意,和喬布斯時代的智能手機生意,那個更好。1901年卡內基鋼鐵公司生產的鋼鐵已經佔全美鋼鐵銷售總量的25%。在事業高峰期時,卡內基是世界第二富豪。今天他更被視人類近代歷史上第二富,僅次於與他同時代的洛克菲勒。即便是今天,發達國家仍然是有鋼鐵業的,比如瑞典的特鋼,就活的很滋潤。無非是因為時代的原因,這買賣做不大了。

依我看,正常的話,這世界上並沒有天然的好生意,僅有經營得好的生意,以及做得大的買賣。如果非要說好壞,那往大了說,是否順逆時代這一點非常重要;往小了說,是否契合經濟週期,供需週期比較重要;落到優秀的企業自身,研究它生意時,則區分潛伏階段、爆發階段、沒落階段等等的不同時期,相當重要。

二、中國的生意

以上論述,放在中國,有點例外,因為中國很「不正常」。

在中國最好的生意是什麼?掌權!其他啥也比不上。可以稍微展開一下聊聊。

如果你是一個商人,無論是搞工程,做設備買賣,還是系統集成,只要是做官家生意,基本上不出如下套路。首先得打關係,拿錢鋪路;然後接業務,利潤還需靠假冒偽劣或偷工減料;打點各方,從稅務質檢到審計,當然最主要是甲方掌權者。按這套路走下來,生意還沒做好,毛利潤的一半已經已經沒有了,自己需要焦頭爛額對付各種問題,支付全部營運費用外,最後還要墊上質保金。勞神費力不說,關鍵是最後拿的往往是小頭。而有權人,神清氣爽、高高在上的、輕輕鬆鬆的拿了大頭。

那在中國最好的行業是什麼?壟斷!其他啥也比不上。這就不展開聊了。說多了,變成說「三觀」了。那在中國,為什麼有著天然的好生意,而和經營基本無關呢?當然是因為體制如此。而這體制,對生意的影響,到底體現在哪裡呢?按上一節的邏輯,細化來說,就是影響了售價、成本和費用結構。銀行、石油或其他,皆如此。

比如茅台中報,@唐朝 的小結是,該生意毛利率95%,淨利率超50%。這還是在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加總,在比去年大增的情況下發生的。去年同期費用不到10%,今年逼近15%。他說:「四五億的費用增加,足以顯示昔日的皇帝女兒,今日也要捲起褲腿下地干活了。」

我以為,這個比喻不是很合適。皇帝的女兒,在憲政國家,也是普通人,她並不須要下地干活,但總是須要獨立,須要以能力證明自己可以好好生活、工作或交際,她是「正常」的人。而茅台,如今的售價、成本和費用結構仍然是「不正常」的。

這不正常,體現在二個方面。

一是行業生態不正常。幾乎所有的「正常」消費品,其下游渠道,都是有正常盈利空間的。而現在茅台的下游是沒有的,茅台的渠道,目前加起來也只有10%左右的毛利率。不要和我說,茅台就是有權「不正常」的長期維繫強勢。渠道無非在等待,形勢決定一切,渠道資本自會隨著做出選擇,資本永遠是逐利的。正常的體系,才能長久。

二是成本費用結構不正常。這有二層意義。首先為什麼成本僅有5%比例的商品,會賣出奢侈品的價格來呢?無論是瑞士手錶還是愛馬仕包,都不是這樣的成本結構。其次是費用結構不合理,費用依然不到15%。輕資產類型的牛逼公司,都需要花大量的費用,以建立和維繫品牌價值以及市場競爭力。這二個數據目前都仍然極其「不正常」。

茅台的問題其實是:茅粉們堅決認為,可以以寶馬的價格,賣出豐田的銷量,並以仿製藥企業的成本費用,獲得創新藥企業的毛利率。——那麼未來的可能性是什麼呢?

一是茅台的終端價格可能走高,這樣分給渠道的比例也會提高,真實出廠價不變,同時銷量總數減少,以及費用繼續小幅度提高。由於分攤基數變小,成本以及費用率仍然會趨高,從而變得正常;由於毛利率明顯提高,這樣渠道也可以穩定。(類似保時捷的生意,老窖1573似乎是這個意思。)

二是茅台的終端價格可能走平,但是反給渠道的比例會提高,真實出廠價下降,同時銷量總數保持,甚至還可能提高,但費用則將繼續大幅度提高。由於分攤基數不變或略變大,成本以及費用率也會趨高到正常;由於毛利率明顯提高,銷量也不錯,這樣渠道也可以穩定。(類似寶馬的生意,五糧液或洋河不知那些會走這條路)

不談三觀,不談政治,但是,「好」生意,首先須是一個「正常」的生意。在2003年,茅台的生意就正常的多。

三、茅台動銷堅挺的可能性原因

我在一二個月前《茅台的命門》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427471裡提到,茅台今年上半年股價異常堅挺,和上半年動銷還不錯有關係,讓茅台投資者仍懷希望。事實上看中報,銷量確實沒有萎縮,而這個業績的實現,在高端酒整體寒冬的大環境下,則是搶了其他品牌的份額所致。我給出的答案是:茅台的降價,契合了社會送禮活動的下沉,所以動銷還不錯。比如以前在政商領域才送喝茅台,如今則在入學看病找工作都開始送喝茅台,對應了近幾年社會問題的激化。

那為什麼送喝活動的主流會用茅台呢?茅粉們當然是認為其超凡的內在品質決定的。新聞聯播是中國最具廣告價值的節目,也有著超凡的內在品質?當然,這種爭論沒有意義,關鍵是:從投資的角度,再「好」的生意,從「不正常」向「正常」的漫長回歸中,股價是傷不起的。


註:本文似乎可以作為《聊聊對市值的理解》的姐妹篇。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23199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62

張維迎:創新的關鍵是理解人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008.html

我把企業家分為三類。

第一類企業家,能夠識別出消費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這是最偉大的,他們創造產業。比爾·蓋茨、喬布斯,就是這樣的企業家。

第二類企業家,能夠更好地滿足已有的需求。他們可以以很低的成本進行大規模製造。

第三類企業家,按訂單生產,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人家把設計都做好了,你生產就是了。

中國最多成功的企業是第三類,做OEM,其次是第二類。我們有多少人可以稱為是第一類企業家?很少!

其實,企業創新說到底,就是對人性的理解。喬布斯做任何一個東西,都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這個東西我是客戶我會滿意嗎?什麼是對我最方便的?他要手機用一個手指就可以操作,工程師說技術上不可能,但喬布斯說不可能也要做到。最後做到了,這就是一種對人性的理解,對真善美的理解。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家的必備條件。藝術家、科學家都要有這個因素,但是對企業家更重要。

創新就是讓同樣的資源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我們看到大量的戶外廣告,一個合同就是一年,花上比如說200萬。但比如說,對賣羽絨服的而言,冬天來臨之前廣告才有用,夏天的時候廣告沒有意義。我的一個學生就想出分時傳媒,按月甚至按週刊登廣告,客戶只需要在最有價值的時段做廣告,原來這個廣告200萬,他分給兩個人,每個人收150萬,客戶少支付50萬,他多賺100萬。商業模式、技術進步最後關鍵都是看你能不能給客戶創造價值。

還有,創新是創造性的破壞。很多的企業認識不到這一點。索尼公司最成功的產品是什麼?walkman。但當MP3、MP4出現時,索尼公司不願意推,因為推MP3、MP4的話,walkman就完蛋了。而發明walkman的這個人在索尼公司內部地位沒人敢挑戰,誰都害怕得罪他。結果虧損得一塌糊塗。尤其是,現在技術進步、技術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導致什麼結果?企業的壽命越來越短,以後做企業別指望長生不老。柯達破產了。5年前諾基亞紅得不得了,現在也不行了。以前索尼不把三星看在眼裡,現在三星不把索尼看在眼裡。

企業追求基業常青是可以,但是要做到很難,就是因為創新是創造性的破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66

如何理解「大數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063.html

最早提出「大數據」概念的學科是「天文學」和「基因學」,這兩個學科從誕生之日起就依賴於「基於海量數據的分析」方法。

大數據可以說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結合的產物,計算機實現了數據的「數字化」;互聯網實現了數據的「網絡化」;兩者結合才賦予了「大數據」生命力!

隨著互聯網如同空氣、水、電一樣無處不在地滲透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加上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可穿戴聯網設備的普及,新的「數據」正在以指數級別的加速度產生。據說目前世界上90%的「數據」是互聯網出現以後迅速產生的。

不過,拋開數據的海量化生產和存儲這種表面現象,我們更加要關注的是由數據量變帶來的質變,這種「質變」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數據思維

大數據時代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在下一代成為社會生產中流砥柱的時候就會帶來產業的顛覆性變革!

- 分析全面的數據而非隨機抽樣;

- 重視數據的複雜性,弱化精確性;

- 關注數據的相關性,而非因果關係。

歷來的商業變革都是由「思維方式的轉變」開始的,舊的經濟體制和傳統的商業理念面臨新的商業思維邏輯的時候,如果大腦不能與時俱進,吸收並轉變為順應潮流的新思維,通過新思維重新組織企業組織的戰略、結構、文化和各種策略,那麼貌似強大的體魄反而變成了企業前進的累贅。這種新思維顛覆巨頭的案例最先發生在信息技術的傳統領域,然後滲透到傳統的商業領域:黑莓(Blackberry)、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雅虎。。。案例比比皆是!

當然,這些企業的沒落並不是因為沒有「數據思維」,但他們都是被「新互聯網思維」淘汰的昔日巨人。「數據思維」是最新的思想,其影響力還沒有發展到導致巨頭轟然倒塌。但是,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下一波沒落王國的名單中,可能就會有你!

2)數據資產

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更加全面的數據來提高分析(預測)的準確度,因此我們就需要更多廉價、便捷、自動的數據生產工具。除了我們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使用瀏覽器、軟件有意或者無意留下的各種「個人信息數據」之外,我們正在用手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項鏈等各種可穿戴數碼產品生產數據;我們家裡的路由器、電視機、空調、冰箱、飲水機、吸塵器、智能玩具等也開始越來越智能並且具備了聯網功能,這些家用電器在更好地服務我們的同時,也在生產大量的數據;甚至我們出去逛街,商戶的路由器,運營商的WLAN和3G,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電子眼,百貨大樓的自助屏幕,銀行的ATM,加油站以及遍佈各個便利店的刷卡機都在收集和生產數據。

在互聯網領域,我們喜歡說「入口」這個詞,「入口」對應的直接意義是「流量」,而流量在互聯網領域就意味著「金錢」,這種流量變現可能是廣告,可能是遊戲,也可能是電商。在大數據時代,「入口」這個詞還有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數據生產的源頭」,用戶通過某個APP或者硬件產品滿足某種需求的同事,也會留下一系列相關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合理使用可以讓擁有這部分數據的企業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所以,在「大數據」時代,意識到「數據也是資產」的公司都已經開始在各個「數據生產的源頭」進行佈局,可能是一個解決剛興需求的WEB網站,也可能是一個單純的工具APP,還可能是一個可穿戴的數碼產品!

3)數據變現

有了「數據資產」,就要通過「分析」來挖掘「資產」的價值,然後「變現」為用戶價值、股東價值甚至社會價值。

大數據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預測」,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機器學習」相關的各種技術和數學建模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並採取相應措施。預測股價、預測機票價格、預測流感等等。

「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繼續往下延伸,就可以通過適當的「干預」,來引導事情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比如亞馬遜和所有的電商一樣,都會基於對用戶的喜好及消費能力分析來推薦「商品」,引導用戶提高消費金額;Google等互聯網巨頭也會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試圖向不同的用戶展現不同的廣告,並稱之為「精準營銷」,由此來提高點擊率(公司收入);網遊公司也會在運營工程中通過玩家行為數據的分析來及時調整遊戲關卡及計費點等設計。

最後,如果你看了這段文字還不能更好地理解「大數據」時代的「預測未來」能力,那麼我推薦你看看熱播美劇《疑犯追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76

你真的理解巴菲特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05

(以下內容來自InvestorPlace.com編輯Jeff Reeves

這句投資金句,貌似是投資真理,其實是投資殺手,或者說「投資你所懂的」策略至少在2013年並不足以讓你獲利,坦率的講,也許永遠都不足以讓你獲利。當下金融媒介對所謂的「選個股的投資市場」(「stock-picker's market」)的推崇又一次不絕於耳。

正如過去所發生的一樣,對於大多數交易者而言,期許通過選股獲利美好的願望往往以失敗的淚水而收場。

對於如何選擇個股,普通投資者們永遠不會具備足夠知識。公司的急劇變化時有發生,投資者曾瘋狂追捧的公司諸如Borders (美第二大連鎖書店)、Blockbuster(美影碟租賃公司)已經破產。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你永遠不會知道公司不想讓你知道的的東西,無論是Worldcom(世通 )還是近些年Groupon(團購網站)的財務作假醜聞,都導致了股價的大跌。

每家公司都有風險。以為能夠完全「理解」所投資的公司其實是自負的表現,投資者們為自負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慘痛的財富損失。

讓我們不要忘記學術研究成果,跨投資領域和資產類別的分散投資策略不僅能夠降低投資風險,如果你堅持使用這種投資理念,最終將給你帶來更多的財富。

就算是從短期來看,這也是正確的。根據S&P的研究數據顯示,2012年,63%的大盤基金經理表現低於基準,80%的中型基金表現低於基準,還有67%的小型基金表現低於基準。

你是不是認為這些基金經理不瞭解他們所投資的公司?或者說你是不是簡單的認為你能夠比他們做的更好?

承認自身侷限性是件困難的事情,對於這點我深表認同,特別是像我一樣認為自己是特別聰明的人們來說,做到這一點尤為困難。

但是,承認自己的侷限性對投資者來說是痛苦而又重要的一課。

我在2009年犯了一個典型的錯誤。一家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叫Thoratec,從事人工心臟起搏器的研發製造。而恰巧,我有一個朋友是心臟病專家,他有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 他讓我觀察這家公司。我發現這家公司是盈利的而且產品利潤持續增長。進一步說,心臟病是全美第一大殺手,移植器官並不充足,病人們需要等待移植器官, 而Thoratec的人工心臟能夠讓病人維持數月生命。

同時,這家公司並不是那類股份可能變得一文不值的,執著於瘋狂技術的創業公司。這是一個成功的美國夢故事,它即是醫學奇蹟又現實可行,而且EPS可預見將繼續走高。我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於是我買進了。2009年,我和朋友以30美元的價格買進了Thoratec的股份,然而一年半以後,我們以28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更令我們痛苦的是市場在這個時間段上漲了大約30%。

 「投資你所懂的」在這裡不是最好的策略。對此,我們深有感觸,而且對此的理解比一般投資者更深。

巴菲特忠告的正真含義

在你拿出可口可樂來捍衛巴菲特,或者質疑我的個人投資決策能力之前,請讓我先把話說清楚,我的最主要的觀點是你永遠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一隻股票或者市場,不論你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或者商業模式有多瞭解,你都不能否認市場存在固有風險。

事實上,巴菲特的粉絲們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他們拒絕承認市場不確定性這一殘酷的事實。

巴菲特投資理念的金句簡單調整後將更具有說服力, 「不要投資你所不懂的」

這細微的調整強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它是投資的「警告」而不是投資的「發令號」

儘管這樣的描述看上去這沒有那麼有力量,但這卻是對巴菲特投資策略更為客觀和真實的闡釋。

回顧一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1997年股東大會吧,巴菲特發表了著名的演講,

「如果你對一門生意的理解達到完美程度,並且你知道這宗生意的未來趨勢,那麼你只需要非常小的安全邊際。」

對於這句話,你可以這麼理解,如果你對的研究非常有自信,你可以在這只股票上下重注。但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句話是警告,它讓我們在投資時更注重安全。

畢竟,誰可以真正完美的瞭解一宗生意,誰又可以真正預知未來呢?

是的,我們都覺得我們自己是聰慧的,只要我們更努力地開展我們的研究,我們可以擊敗市場。其他人的研究可能會是無效的,而我們的不會,我們的研究是具有意義的。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特別是在當下市場,伴隨「選個股」又一次成為投資者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時,對那些認為「投資你所懂的」是投資「發令號」的人來說,更要引起重視。

因為有的時候,你只是真的不知道「你不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