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務智商(6):不去投資的理由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E4%B8%8D%E5%8E%BB%E6%8A%95%E8%B3%87%E7%9A%84%E7%90%86%E7%94%B1/

即使香港早已是金融都市,一樣有很多人對投資未有認識。很久以前證監會做過一份調查,有關散戶投資者,當中有列出非投資者不投資的原因:

investeducation

1. 太忙或沒有時間

有些人之所謂忙,只是沒有將自己有限的時間作有意義的應用,只關心一些事不關己的事情,娛樂版、政治版、社會版,看得津津有味,卻沒有時間關心自己的未來。

2. 年紀老邁或過於年輕

這是反映人們意識上認為投資具有風險,及投資知識及技巧不是年紀輕的人可以掌握。年齡不應該成為投資的障礙,反而越早學習投資,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圓熟。

3. 不懂選擇產品

在資訊泛濫的年代,篩選無用資訊,善用有用資訊,的確已成為一個難題。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這類書籍,甚至很多外國的大師級經典也是垂手可得,但很多時內容寫得很概括,令到一般人讀起來艱澀難明及難以消化應用。

以現代香港的生活水平,一般受雇者以工作收入的剩餘,不足以作為退休之用。大部份人在有工作收入時已經不易維持理想的生活水平,強積金表現如何大家心中有數,大部份人對於投資的需要性及必要性其實是沒有足夠的認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35

選擇CFA而非MBA的11個理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917

金融從業者們到了一定年齡,都想自我增值,都想自己做老闆。他們往往會面臨這樣一個抉擇:「我到底應該是考CFA呢,還是考MBA?」

這確實是個很大的問題。MBA(工商管理碩士)能帶來各種選擇和人脈,CFA(特許金融分析師)則帶給你精確和嚴謹;MBA需要花幾年全職或兼職的時間並完成畢業論文,CFA則需要多年艱苦卓絕的學習並通過3個等級考試。

但諸位看官不用煩惱,經過仔細比較,我們為您列出選擇CFA而非MBA的十一大理由:

1、便宜

要知道,一所世界名牌大學的MBA價格可以高達10萬美元。而CFA的考試費用卻只有1000至1500美元左右,而且越早報名越便宜。如果掛了科還不用付補考費。當然,上補習班的費用另計。

2、無需離職

許多人在考慮上MBA時為是否要離職糾結不已,CFA完全沒有這樣的煩惱。擠時間學習是件痛苦的事情,但只要你樂在其中,一切都是值得的。

3、無需複雜的申請程序

無需提供成績單,無需準備推薦信,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參加CFA考試。

4、無需團隊合作

MBA會有很多團隊任務。如果你喜歡獨自工作,計劃性強,那你完全可以成為CFA複習的主人。

5、英雄不問出處

CFA就是CFA就是CFA就是CFA……沒人會問CFA的來歷,不存在哈佛CFA和斯坦福CFA的區別。

6、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

「任何人到了一定等級都能夠通過MBA,如果你數學很好,知道如何搗騰公式並且願意花時間,MBA弄不死你。」

CFA需要許多數學和推理技巧……它可能也弄不死你,但它會嘗試這樣做。

7、你將學到華爾街需要的特殊、重要技能

CFA是屬於投資分析師的。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投資組合經理,參加CFA將迫使你熟練掌握投資經理的必備技能,然後給你蓋上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戳,這樣你就受到行業認可。

8、你將學到大學裡學不到的

一個CFA持證者曾說,他發現他的MBA朋友們學的都是大學裡學過的東西,而CFA則教他以前從來沒學過的。

9、CFA的創始人是Benjamin Graham

CFA機構是由有史以來最富傳奇色彩的價值投資者之一Benjamin Graham創立。

10、你可以通過CFA進入買方

獵頭們透露,賣方喜歡MBA,而買方(對沖基金,私募等)更喜歡CFA。

11、薪水更高

下圖的薪水對比將告訴你CFA比MBA更值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58

低估是買入的理由嗎? 深圳價值投資者

http://xueqiu.com/1389365398/25680606
上週末與一老友飯局,此人投資業績驚人,2007年至今有10倍收益,2007年以前不止10倍,簡單計算在其不到20年的投資生涯之中實現了至少200倍的投資收益,當然,我們都是農民出身,白手起家,儘管200倍的投資收益的絕對值還是比不上高富帥,但已經財務自由。
他對我非常瞭解,我近年一直滿倉銀行,業績不佳,對此,此友幾年來一直向我強調一個觀點:低估值不是買入的理由。
我買入股票的理由非常簡單:股票低估,如近幾年一直在低位徘徊的銀行。我BUY AND HOLD。老友反對的理由也非常簡單,低估不是買入的理由,股票低估是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在不確定性因素沒有消除之前,可能一直低估,如銀行低估,並且這些年一直低估,我們投資者要迴避不確定性。可以在不確定性消除之後,公司前景明朗之後介入。我答日::「不確定性消除之後可能沒有這麼便宜的股價了」。老友回答:「在不確定性消除之後,股價可能更貴,但是通常不會貴到無法買入,付出多一點的價錢,迴避不確定性和可能的時間成本,還是值得的。」
我回答::「對於銀行的未來,我不認為有什麼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相反,我認為銀行的未來依舊美好是一件比較確定的事情。」老友回答:「你的觀點無法左右市場。市場價格已經明確指出銀行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我對日:「價值投資就是尋找市場錯價,從市場無效的地方賺錢,市場的價格不是投資的指導,相反,我視之為機會」。
老友回答::「迴避不確定性和時間成本的機會不是更好,為什麼要呆在銀行、航運這些低估但可能繼續低估的股票裡面呢?」
順便舉例說說此友近年來的成功之作吧:1塊多買入03337安東油田,2塊多買入00750興業太陽能。二隻股票都是賺到幾倍的收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52

老兵告訴你23個不該去華爾街的理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496

如果你正在考慮要不要去華爾街,那真得知道你要去的到底是什麽地方。 確實,你會比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收入高,會立即學到新的東西,會馬上介入大生意(好吧,希望是這樣…),你還可能會遇到一幫天才。 但是記住——事物永遠都有兩面。 一位久經沙場的華爾街老兵將告訴你在華爾街工作會如何毀掉你的生活。 1、每周工作超過80個小時,約會?搞笑吧! 在工作的前五年,你每天能做的就是瘋狂工作,想保持一段穩定的關系?沒門。 2、永遠保持你的黑莓手機在開機狀態。 3、盡管你年輕,盡管你單身,但是——別想著出去玩了,你根本沒力氣好麽! 在美妙的周五晚上,單身的你想去幹嘛?什麽都別想了,我就不信你還有精力出去玩。 4、因為你一直在工作,錯過一些重要的事情在所難免。 因為工作跟女朋友分手,錯過兄弟姐妹的婚禮,沒能在奶奶過世前見最後一面——所有人都能說出類似的故事。 5、20幾歲的時候,朋友認為你賺的很多,但事實上遠沒那麽多。 你可能比其他人賺的多,但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多。25、26歲的時候,朋友以為你光獎金就拿了30萬美金,但事實上總共才拿了15萬美金啊有沒有! 6、可能在整個職業生涯都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 7、你明天都幻想下班之後該去做什麽,但永遠沒法實現。 8、如果你一直待在那,最終都會懷疑到底你的工作到底有什麽社會意義。 9、想保持好的體型?嗯,就想想吧。 10、在高中或者大學的同學會上,你可能會覺得尷尬。 那些當護士、當老師的同學給別人的生活帶來影響,那些自己創業的同學給社會帶來影響,我們到底幹了些什麽…… 11、你的金錢觀會被扭曲。 12、簡單生活的願望可能沒法實現了。 13、需要更長時間變得成熟。 忙於工作讓你少了很多機會經歷一些人生的磨難。 14、沒有新人會想要成為跟你一樣的人! 15、跟新朋友聚會的時候不知道怎麽介紹自己的工作。 16、在拼命工作的時候,不自覺會養成許多壞習慣。 17、同事之間關系緊張。 18、當蛋糕越來越小,你們又都要去搶這塊蛋糕的時候更加是。 19、把交易搞砸會讓你變得抓狂。 20、視力會出現危機。 21、無比渴求時間,甚至想用錢買到時間。 22、周圍的人想盡辦法讓你出醜,尤其是你犯錯的時候。 23、你會討厭你的同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05

少陽談看好日股的理由(上)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737916

我們看好日本量寬的正面影響近一年,現在看來新一波量寬亦正準備在2014年推出,相信不難填補美國聯儲局的退市影響。今天,我們轉載林少陽一篇分析文章,分析日本推出「安倍經濟學」後,當地經濟以至銀行業的近況,從而讓大家進一步瞭解看好日股的理由。

……內銀股的估值其實不比海外上市銀行股便宜,因為全球的銀行股近年的市帳率,都是處於歷史性的偏低水平。以經濟規模與中國相當的日本為例,兩國的銀行股平均估值,都是大約在0.81.2倍市帳率之間;雖然以市盈率計算,內銀的普遍估值都比日本銀行低,但是那是由於內銀的呆壞帳撥備率,遠比日本銀行進取,換言之,日本銀行的資產負債表,隱藏的呆壞帳風險,遠比內銀為低。

自去年底安倍經濟學射出第一支箭以來,日本經濟復甦已初見成效:截至2013年9月底止半年,日本企業的破產總金額跌至1991年上半年以來的新低水平,企業破產總金額自2000年 3月底止財政年度創出歷史新高的30.5萬億日圓(按當年1美元兌111.15日圓算,折合約2,744億美元)後,近年相關破產數字已有持續下降的趨勢,直至2008年雷曼事件及2011年日本海嘯及核災難後,相關數字又再度惡化。

去年安倍晉三第二度當選日本首相,隨即與日本央行攜手推出將日本通脹目標定於2%水平的貨幣量寬計劃,印刷天量貨幣推低日圓刺激日本出口工業復甦。截至今年9月底止半年,日本企業破產總額,已大幅縮減至只有1.8萬億或以年率計只有3.6萬億日圓(按目前匯率98.5日圓兌一美元算,約值365億美元)的水平,大約是2000年度高峰期的1/8

高峰期的主要破產金額,來自金融及保險行業(38.5%)以及房地產相關信貸(20.3%),不過,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相關行業佔破產總額已急跌至7.8%5.6%,取而代之的是建築及製造行業,分別佔27.7%17.4%,但若以絕對值來說,這兩個行業於上半年度的實際破產金額,只是微不足道的0.5萬億及0.31 萬億日圓,與高峰期的金融保險及地產行業的11.74萬億及6.19萬億日圓,不可同日而語。

2001年以來,日本銀行的整體平均呆壞帳比率為2.36%,而截至今年七月底止四個月,呆壞帳比率已跌至較為健康的1.75%,但與內銀只有0.51%的撥備比率相比,還是頗高的水平。目前偏高的呆壞帳比率,一方面顯示日本的經濟尚未全面復甦,亦同時顯示日本銀行的潛在盈利改善空間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呆壞帳率最低的是房地產貸款。

另一個可喜的現象,是日本企業過往每次出現經常性盈利上升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只會想到減債,即使在無債可減的情況下,亦寧可不斷累積淨現金,都不進行大額的資本投資。過去一年的情況,已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不少日本企業盈利開始復甦,但是銀行的總借貸金額,卻同步增加,顯示企業已開始重新擴大資產負債表。

話雖如此,目前有一半的Topix非金融類成份股,仍然是處於淨現金狀態,他們重新擴張資產負債表的潛質,仍然是極之龐大。與此造成極之強烈對比的是,中國的大型企業(主要為國營企業),自2004年開始,持續擴大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即使是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後,在前任國家領導人的推波助瀾下,大型國企進一步推高已經非常偏高的負債比率。目前中國上市大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的穩健程度,很可能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系中敬排末席。相比之下,即使個別日本跨國企業於2011311核災難後經歷過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企業虧損,目前大部份的日本跨國企業(其實大部份美國及多家歐洲跨國企業亦如是)的財政狀況,都是遠比中國大型企業良好。

安倍經濟學的「三枝箭」,第一枝為於截至20143月底止年度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一倍。到目前為止,日本央行的購買日本國債計劃,執行速度較原來的預算快了38%。在美國進行量寬之前,美國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大約相當於當時美國GDP20%,而日本央行在量寬之前的資產負債表則是日本GDP30%,但是現任日本央行行長黒田東彥在退任前,其目標為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將擴張至佔GDP60%。換言之,日本央行購買國債的金額,大約相當於美國聯儲局,但是日本經濟規模,不過是美國經濟的三分之一。換言之,日本央行的行動規模,其實是美國聯儲局量寬手術的三倍!

日圓貨幣供應急升,已於過去一年內顯著推低日圓匯率。下圓為日本自1994年以來的年度平均匯率。自今年41日至今,日圓的平均匯率大約為98.8兌一美元,相對截至20133月底止年度的83.15,美元已累計兌日圓升值近19%。可是,目前美元兌日圓匯率的水平,仍然只是剛剛重返19951996年度對上一個週期底部的水平。

一旦日本央行購買國債的決心持續,不排除日圓匯率,將重返100120日圓兌一美元,即過去二十年的正常波幅範圍!隨著日圓持續偏弱,日本出口企業盈利開始復甦,資產價格亦開始見底回升。

Picture 

安倍的第二枝箭,將是推出刺激經濟的基礎建設計劃。在東京主辦2020年奧運會時,日本將有超過1/3的隧道及1/4的橋樑,均已超過二十年歷史,有必要重新建設。據地理學家推算,圍繞泛太平洋的「火圈」(Pan-Pacific Fire Rim)存在一個大約100週年的地殼活動週期,由本世紀初開始,日本便踏入一個歷時長達2025年的地震活動上升週期。自2011311超級地震之後,日本已出現了超過2萬次強度超過黎克特製3.0級的地震,日本政府無論是為了刺激經濟,還是為了實際的需要,都有很大的誘因,增加基礎建設投入。

由於政府的收入緊絀,日本的公共開支自二十年前開始便持續減少,由於基建設施老化,近年公共開支已縮無可縮,並有重新上升的趨勢。

安倍第三枝箭為日本的經濟結構改革。為了刺激私人企業加強資本投資,日本政府早前宣佈,將企業利得稅由38%減至35.6%。為免減稅方案影響政府稅收,日本同時增加消費稅由5%加到8%。兩個稅制改革,同時由明年41日開始生效。

由於過去二十多年來,日本企業盈利持續不景,而獲利最豐厚的出口商則主要盈利來自海外子公司,日本政府難以向他們施以重稅,因此即使日本的稅率奇高,政府實際的稅收卻不多。事實上,現時只有27%的企業,是需要支付企業所得稅,減稅或有機會減少企業避稅的誘因,同時刺激企業盈利及股票價格上升,安倍的目的是希望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推動經濟重拾升軌。

出乎大部份人的意料,日本目前的失業率,其實是眾多成熟經濟體系裡最低的,而且失業率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持續改善之中,現時的失業率其實不足4%,相對美國是7.5%,而德國則是略低於7%。日本的失業率偏低,主要是因為勞動人口持續下降,不過由於過去經濟處於通縮階段,工資並沒有向上升的動力。

隨著日本今年第二季開始告別通縮,加上日本企業盈利復甦,我們已開始見到企業重新派發花紅,而職位空缺亦在加速增長,預期工資上升週期將有機會於短期內重臨,這將有效減低消費稅增加對國民消費力的負面影響。預期增加消費稅對國民消費力的消極影響,預期政府從消費稅的增加,將提供足夠的財政資源,進行基礎建設投資,同時抵銷減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第一部份完) 』刊於1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28

少陽談看好日股的理由(下)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746236

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於第三箭遇到樽頸,市場難以從結構改革中找到即時利好因素,因此,繼續以弱日圓作為炒作指標。但事實是,一些蛛絲馬跡顯示日本號列車正由駛向死胡同的方向緩慢轉向,我們會從今天這篇文章繼續看林少陽分析他看好日股的理由。

『……無論是經濟學者、投資者或普羅大眾,至今對「安倍經濟學」的成效,至今仍未達成任何共識。看淡日本經濟的學者及公眾,主要的論據來自日本的人口結構。

眾所周知,戰後日本人口增長速度於1975年見頂,過去二十年來,日本的出生率一直持續下降。但是,由表一可見,除了194019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直至2010年之前,日本的總人口仍然每隔五年,錄得不同程度的升幅。自2010年日本總人口於1.281億見頂之後,便開始逐年回落,於2012年底,日本的總人口已回落至1.267億人,兩年內人口減少近140萬人,減幅超過1%

Picture 

雖然如此,一個很多投資者忽略的數據,是自2012年開始,日本的出生率竟然在這個時候開始回升。2012年的數字是每個女性平均生育大約1.41個小孩,而20012005年日本歷來出生率最低的時候,該數字是1.32

本欄有一個暫時未獲實證考驗的理論,就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會隨著經濟發展的情況變化。個人會因應自身的利益,調節自己家庭的生育計劃。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增長營養吸收改善,加上社會醫療設備及技術的改良,已發展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國民要為自己更長的退休年紀,提供更充裕的財政儲備。

另一方面,社會教育持續普及化,令每個小孩的生育及教學開支佔家庭收入的比率,相對我們的上一代大幅增長。在預期壽命延長及教育經費幾何級數上升兩大壓力之下,出生人口出現結構性的減少,是全球成熟經濟體系必然出現的現象。在經濟持續下滑的年份,受薪階層工資有下調壓力,生活朝不保夕,計劃生育這項重大的長線投資(娛樂開支?),當然是押後進行。

不說不知,由於社會人口減少,加上老齡化的問題,日本工作人口正逐年減少,令日本成為已發展國家中,其中一個失業率最低的國家。截至2012年為止,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已由1990年的12%,急升1倍至24%。部份統計學家甚至預言,到了2060年,日本將有一半人口為老年人。

這是人口長線結構性變化的力量,要扭轉形勢並不容易。不過,正如2012年日本的出生率竟然絕地反彈一樣,世事的變化,往往是出乎(常人)意表的,因為常人應用的是想當然直線思維邏輯,他們忘記了歷史的演變,其實是曲線而非直線進行的。

隨著日本核災難之後,災後重建的動力,推動了出生率的週期性反彈。情況其實與香港2003年沙士之後,出生率便見底回升一樣。出生率的回升,有助經濟活動的復甦,而經濟活動的復甦,亦推動就業率、工資增長及生育下一代的慾望。

當然,我不是說日本的人口結構,將於未來五年內,出現極之奇妙的變化,這是不大可能會於短期之內發生的。我只想指出,即使是出生率的變化,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經濟週期同步發展。

因此,安倍經濟學的精髓,仍然在於其能否扭轉群眾對通縮的期望。因為在通縮的環境下,延遲消費提升現金購買力,延遲消費變成一個最理性的行為。但是一旦通縮結束,消費者的行為便會出現微妙的變化。正如已故貨幣經濟學大師佛利民(Milton Friedman)所言,通脹只不過是一種貨幣現象而已。只要印刷足額的貨幣供應,一個經濟是不愁沒有通脹的。

很多投資者忘記了一個傳媒不敢寫的事實,就是貨幣的匯率,從來都不是純經濟學現象,而是國際政治經濟角力的結果。日本受到美國的軍事及政治保護,匯率政策當然要聽命於美國。因此,當2008年美國大佬有難的時候,日圓率先犧牲本國國民的利益,急速升值,以配合美國的金融海嘯的災後經濟重建計劃。

個別日本的出口商,甚至被美國及國際傳媒刻意抹黑,有事實為證安全可靠慳油實惠大方的日本車,竟然被指安全係數不足,整個世界幾乎同一時間被傳媒威嚇到不敢買日本車,改買正在申請破產保護只懂生產大食冇型不見得特別安全的美國車,當然歐洲車亦間接受惠於美國佬的日本車負面宣傳,但不要緊,美國有其他的辦法對付歐盟,歐盟的銀行已於2008年前,被利慾驅使買入了大量的美國毒債,當然德國總理受到美國CIA的長期監聽而不自知,則是後話。

去年底,安倍上場後,日圓持續大幅貶值,我們猜測那是獲得美國首肯的。基於我們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解,我們幾乎可以肯定,今次日圓貶值,不會像對上幾次一樣那麼兒戲。

另一個看淡日本經濟一派的理據,是日本政府的負債佔GDP的比率,為所有成熟經濟最重的,目前已超過2倍的GDP。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安倍宣佈由明年41日開始,要增加消費稅至8%。對上一次增加消費稅,已是1997年的事,但是增加稅收之後,日本仍然是OECD國家中,消費稅率最低的國家(圖一),明年增加至8%之後,亦只是加拿大之後第二低稅率的OECD國家。

Picture 

2012年底之前,日本的樓市為過去30年最低的水平,個人置業的意欲不足,地產商銀行及地產經濟,都沒有生意好做。隨著近期的通脹開始重返正數,並向著2%的通脹目標邁進,日本樓市已開始有復甦的跡象。個別日本的REITs及地產商的估值,已因此率先升至天比高的水平。反觀,同樣受惠於日本通脹重燃及樓宇信貸復甦的銀行業,則仍然處於1倍帳面值的水平,估值甚至比很多香港投資者以為很便宜的內銀股更加便宜。

正如上期本欄所言,日本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已經見底回升,企業開始減少囤積現金,增加企業投資,未來日本的信貸需求已見底回升,這對日本銀行業是一個很正面的訊息。

除了銀行及地產業之外,日本的出口業同樣受惠於日圓的見頂回落。雖然TOPIX及日經平均指數今年5月見頂之後,已調整一段時間,但是個別股份仍然持續創出新高,反映雖然目前沒有明顯的資金流入(尤其是日本的民眾,到現在仍然對政府的連串刺激經濟措施無動於衷),但是留在市場的資金,仍然在積極找尋受惠於上述宏觀形勢的投資機會。

日本股市今次的週期性復甦,很可能是一個五至七年大型資本市場牛市的初步階段。』刊於11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25

蘋果會後悔沒收購Nest的3個理由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8/58037.html

本周一,Google 公司以 32 億美元高價收購智能調溫器廠商 Nest 的消息震驚了智能家居市場和科技行業。鑒於 Nest 的創始人 Tony Fadell 是前蘋果公司高管之一,更被人稱之為“iPod 之父”,所以有人在這個消息出來之前都認為,Nest 理所當然會被蘋果收購。然而消息披露,蘋果甚至都沒有參加過競標活動。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作者認為這會讓蘋果以後感到後悔。有以下三個理由:1、數據Google 很清楚,收購公司其實收購的是數據平臺,這才是科技的未來。科學技術越來越能預測到消費者的需求。只要你稍微關註一下 Google 搜索引擎的開發歷程,你就會明白確實如此。如果你還是不同意,請穿越回 5 年前使用 Google 搜索引擎,然後再回來使用一遍,你便知道 Google 充分地利用了隱私數據、地理位置信息、臨時文件和環境因素等數據來讓搜索結果更加精確,這一切都是數據分享和篩選的結果。Nest 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平臺。雖然目前只是一個一個設備貢獻的單一數據,但是隨著設備數量的增加,Nest 可以充分地利用放置在消費者家中的傳感器,向 Google 提供消費者生活、習慣、需求等與之相關的信息。再結合 Google Now,那將是巨大的創新。2、設計團隊如果其他兩個理由的說服力不夠強的話,那麽光憑這一條,蘋果就應該收購 Nest。蘋果的現金儲備可以買下它想買的任何公司。Nest 已經在市場上火爆了,只要收購,立刻就開始盈利。即便 Nest 單獨發展,也能成為物聯網、智能家居領域的一霸。既然這樣,為什麽蘋果不拿出點錢來買下 Nest,讓 Tony Fadell 再一次為蘋果提供更好的設計理念來應對快速變化的產品市場呢?蘋果沒有收購 Nest,其實跟“放虎歸山”的道理差不多,Nest 落入 Google 的懷里,為 Google 提供更好的、更具競爭力的設計,勢必會在市場上對蘋果造成威脅。3、產品線創新蘋果在計算產品上做到了極致,手機、平板、筆記本、臺式機,各種各樣的計算產品,但卻一直在這個範圍內跳不出來。把產品做到極致固然很好,但是除了計算機之外,還有更多的內容、更多的產品可以去追逐。它們大多是具有單一功能的設備,但是卻種類繁多,或許市場潛力沒有計算機大,但在物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卻至關重要、無處不在。到現在為止,蘋果在物聯網市場上沒有一絲立足之地。Apple TV 或許是跟物聯網沾邊的產品,但是卻沒有 iPad、iPhone 那麽成功,市場反響一般。探索未知的市場需要巨大的決心,而且前途未蔔。Google 已經踏上了探索新市場的路,或許這個市場不會因為 Google 的摻入而發生變化,但是如果 Google 找到了突破口,那麽蘋果作為後來者將徹底失去優勢。上面所說的並不是蘋果一定要去收購 Nest 或者說蘋果不收購 Nest 一定會帶來壞結果,但卻給蘋果提了個醒,是時候應該轉變一下方向了。但 Google 收購 Nest 足以嚇到蘋果,因為 Google 不僅收購了 Nest 這家公司,還有它旗下的 100 多名前蘋果雇員。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張瓏馨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38

阿里巴巴應該收購Snapchat的十個理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932

今年春節讓微信紅包著實火了一把,看著微信以星火燎原之勢讓數千萬的用戶成功綁定了銀行卡,在移動社交方面失了先機的阿里巴巴或許會心驚肉跳,搶紅包並不是微信的發明,支付寶和微博早就玩兒過,只不過借助移動端的社交平臺,這個“遊戲”才真正成了“全民運動”。不少人總結,阿里巴巴修好了路,微信在上面跑起了火車。 在阿里巴巴的來往依然未有起色之際,馬雲或許還有一條路可以選擇——收購Snapchat。以下是美國太陽信托銀行(SunTrust)分析員Robert Peck給出的十點理由: 1,阿里巴巴完全有財力收購這家公司,而且阿里巴巴正籌劃上市,其估值高達2000億美元,這也將會給Snapchat的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好處。 2,在移動社交應用軟件方面,擁有龐大用戶基礎的幾個應用提供商之間競爭逐漸白熱化,在亞洲有騰訊的微信、韓國的KaKao Talk和LINE,美國有Whatsapp等等,阿里巴巴很清楚占領移動通訊平臺以及社交網絡的重要性,其以5.8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便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3,阿里巴巴將美國視為增長強勁的市場,並且已經開始進行投資,例如不久前阿里巴巴就牽頭了美國電商配送服務ShopRunner的最新一輪總額2.06億美元的融資。 4,如果真如傳言所說,雅虎的CEO Marissa Mayer有意收購Snapchat,她或許能在戰略上建議阿里巴巴做出這樣的選擇,鑒於雅虎擁有阿里巴巴24%的股權。 5,阿里巴巴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在社交網絡中引入電子商務一直是包括Snapchat、 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絡平臺所希望搶占的市場制高點。 6,Snapchat可以借助阿里巴巴拓展在中國的用戶基礎。 7,Snapchat可以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通過移動端的電子商務交易來獲利。 8,不少人預計阿里巴巴將會在今年大力耕耘美國市場,那麽一個快速增長的社交網絡將可以幫助阿里巴巴挑戰強大的本土競爭對手,為其服務和業務的拓展提供支撐。 9,如果阿里巴巴想要收購Snapchat,最好是在成為上市公司之前抓緊行動。谷歌和亞馬遜沒能收購Snapchat的一大因素是他們需要征求股東的同意,而阿里巴巴當前還是個私營企業,尚沒有太多這方面的顧慮。 10,阿里巴巴與像Snapchat這樣的社交通訊平臺強強聯合,可以增加未來潛在的商業機會,例如將訂閱、視頻內容與商業結合,共享社交網絡等等。 Snapchat是一款“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用戶拍的照片在發送給好友後會在幾秒內自動銷毀,這款應用在美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報道,去年Snapchat拒絕了Facebook至少30億美元的全現金收購要約。此外還有消息稱騰訊也打算30-40億美元的收購Snapchat,結果也遭拒絕,谷歌想以40億美元收購也未能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28

生活點滴(26):十大執包袱的理由 湯姆

http://notcomment.com/wp/?p=15547

又有社會名人「被執包袱」,無講錯,係被動的,在電視機看到紙皮箱已經pack好,直送到當事人家中,作為打工仔,只能夠講一句:So sad!

打咗咁多年工,見盡悲歡離合,甚至見過人突然死亡:Annual Diner仲好地地上台領獎,無幾日就人去位空,真係涼薄!

總結多年來見到有人炒魷(包括自己),理由都不出以下九項(可選擇多於一項):

1. 公司唔掂,裁員
2. sales唔到數
3. 做咗犯法野
4. 得罪咗高層
5. 得罪咗好多人
6. 亂搞男女關係
7. 對內/對外講錯野
8. 偷公司料賣比人/自己用
9. 純粹因為就黎夠十年(要比長期服務金)

如果只係衰其中一樣,已經危危扶,有時見啲人衰幾樣,都替佢地擔心。

但係又見過,有啲人九樣中咗五樣,都唔死得呢個世界真係神奇!

打工有時又真係無乜保障,一份工做到五年已經算係萬幸,十年就簡直要燒香還神。
咁無計,唯有留多幾條後路,真係Motorola,可以去煮野食拮魚蛋囉!

P.S. 咦?又話係十大理由既?原來即使上面九個理由,都不及screen cap那個理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67

給你加薪的理由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pvvm.html
該不該加薪,總得有個標準。鄙人的看法如下:

(1)你說你有兩個碩士學位。但這根本不是加薪的理由。多學位只是笑料而已。即使你學貫中西,又如何?我們還得看你的實際貢獻。你為社會創造了什麼?

(2)你說你天天加班,週末不能得到休息,領導隨時召喚,你做PPT也很利索,等等。但這也不是加薪的理由。你的效率如何?你做的事情有價值嗎?你在幫倒忙,還是在為社會添磚加瓦?

(3)你說你的月薪只有3000元,不好意思參加老同學聚會。但這哪裡能夠成為加薪的理由呢?

(4) 你說你從不貪污受賄。但是,這算什麼?這只是最起碼的要求。

(5)你說,現在生活費用一直在上漲,你買不起蔬菜,或者這個那個。但這完全不是給你加薪的理由。

(6)你說,你多年沒有加薪了。那算什麼?如果沒有貢獻,減薪甚至裁員也很正常。

所以,說到底,該不該加薪,只有一個標準:你的實際貢獻,再扣掉你的辦公室租金和水電費用,差旅費,社保,醫保,等等。咱們每個公民都可以為自己算一算。

也許,用正確的標準來衡量,你確實應該加薪。也許應該加倍。這都可以。只是,大家的討論必須首先把標準弄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