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老吉的前世今生與廣州藥業的簡單估值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1850430

廣州藥業00874在今年3月份復牌後,公告了吸收合併白雲山藥業及將廣藥集團(00874廣州藥業的大股東)整體上市的方案,以前我多數時候,都會把港股每天的公告全部掃一遍,但今年手頭事很多,人也懶,所以望了一眼標題後就沒有去看它們的公告了。

 

其 實廣藥集團與加多寶之間有關「王老吉」商標使用權的爭議,2年前我就聽說了,因為一直沒結果,後來就把這事忘了,正好今年看電視也少了很多,加多寶換廣告 我也不知道,直到發現有股友公告持倉及看到電視廣告才留意到這事,那會兒00874的股價已經是9塊多了。我瞄了下K線圖,發現股價已經飆升不少,感覺再 追高可能意義不大,所以想偷懶問問別人,看看他們的研究分析,但沒有人答理我。幾天後874就出了公告,仲裁獲勝,股價開盤後一度升到12塊上方。

 

我看到媒體報導說,「王老吉」這個品牌估值1000億,再看874的市值也才90億港幣,所以想補下課,把它毛估估一下,看看價格有沒有到位。

 

一、「王老吉」的前世今生

在估值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王老吉」這個品牌的淵源。「王老吉」涼茶是廣州一個叫王澤邦(乳名阿吉)的人於清道光年間(1828年)發明的,至今已有184年,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有「涼茶王」之稱。

 

王 家的涼茶一直傳到第4代,到1956年,全國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這輪大潮中,王老吉涼茶鋪很快變為公私合營,改為 王老吉聯合製藥廠,不久後被收歸國有。之後,王家人被打成走資派,接受徹底的改造,到第5代時已經與「王老吉」涼茶一點關係沒有了。而「王老吉」這個牌 子,最終歸為國有企業廣州藥業集團所有(注意,不是歸00874廣州藥業所有)。

 

與廣州王老吉後人無緣王老吉涼茶情況不同 的是,香港王老吉後人一直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這個王老吉創始人王澤邦第五代傳人叫王健儀,她是海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王老吉註冊商標持有人。1993 年,她出任香港王老吉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持有公司三分之一股份。同時,她還擔任同興藥業董事長、王老吉合資企業董事長。

 

廣 藥集團擁有「王老吉」的商標權,但這個國企實在是無能,手上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老字號,都不知道如何商業運用和發揚光大。1995年,香港鴻道集團從廣藥集 團取得了紅色易拉罐裝王老吉涼茶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經營權,並在1997年籌建加多寶集團負責運營。2000年,廣藥集團與加多寶簽署協議,授權加多寶 生產和銷售「王老吉」涼茶(紅罐包裝),代價是每年付費450萬元,期限截止2010年。

 

2005年,廣州藥業00874 旗下的全資子公司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吸收了香港同興藥業這個新股東,公司性質由國有獨資變成了中外合資,0874與同興藥業各佔48.05%的股 權,剩餘的股權歸部分職工所有。王老吉藥業除了生產一些中藥外,主要就是被授權生產綠紙盒包裝的「王老吉」涼茶。廣藥集團按銷售收入的2.1%收取授權 費,然後再返回47%給00874。

 

「王老吉」紅罐涼茶自授權給加多寶生產後,由於加多寶運作非常成功,紅罐銷售金額從0開始,10年間劇增到接近200億,而00874旗下的王老吉藥業生產的綠盒包裝,得益於加多寶的紅罐營銷,銷售收入由加多寶宣傳前的幾千萬,增加到去年的近20億。

 

很明顯,「王老吉」涼茶雖然歷史悠久,但它真正大規模商業化,完全是加多寶一手經營起來的。2003年,紅罐王老吉由2002的1億多的銷售額,激增到6億多,2004年突破10億,增長勢頭很猛。加多寶眼看著這個市場潛力巨大,獲利豐厚,不甘心授權止於2010年。

 

加 多寶提前預計到了市場的廣泛前景,於是,它的母公司香港鴻道集團於2002年向廣藥集團原老總李益民行賄港幣200萬元,並於11月簽署第一份補充協議 (時限延長至2013年)。2003年6月再簽署第二份補充協議(時限再延長至2020年),李益民又收受陳鴻道港幣100萬元,隨後李益民落馬被雙規。 延長時限後,加多寶每年應支付給廣藥集團的授權費僅增加50萬元到500萬。

 

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在第一份補充協議簽署時 的2002年底,紅罐銷售其實只有1億多元,所以500萬授權費佔的比例並不低。而2003年6月再簽署第二份協議時,半年的銷售可能已經激增到二三億 了,如果按絕對額來看,授權費仍屬合理,但從增長率的角度看,顯然是很低的。我個人覺得這個補充協議,既有李益民的貪婪問題,但肯定也有廣藥體制落後目光 短淺的問題,因為如果廣藥能預計到王老吉涼茶今天這個規模,李益民再怎麼強權,也不可能簽得了協議的。相比之下,加多寶運營能力出色,戰略眼光長遠。

 

之 後的幾年,紅罐王老吉的銷售一發不可收拾,銷售額不斷突破,特別是08年汶川地震後,由於加多寶捐款1億的宣傳和營銷推動,當年銷售額達到120億元。到 2010年,銷售額增加到150億元。這個時候,廣藥集團坐不住了,開始要求收回商標使用權,理由是2000年簽訂的10年協議到期。

 

按 照合同法,加多寶與廣藥集團簽訂的兩份補充協議,由於採用了行賄手段並損害了國家利益,即合同法所說的一方以欺詐手段,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廣大 公眾或國家利益的合同,應屬於無效合同,自始至終不產生法律效力的。所以廣藥集團最終仲裁獲勝,我想這個結果應在預期之中,就算今天加多寶不服仲裁,再到 北京中院起訴,我認為改判的可能性也極小,加多寶無非是想拖延時間,好讓自己準備充分些而已。

 

通過上邊的歷史回顧,我簡單歸納如下:

「王老吉」涼茶這個品牌,要說道德,廣藥集團和加多寶其實是半斤八兩,嚴格來說,廣藥集團比加多寶還要無恥。因為加多寶畢竟有用心付出,並且做大了品牌,它是貪圖小利而失價值1000億的品牌,如今丟了也算是活該。

 

而 廣藥集團擁有的所謂品牌,原本就是60多年前從王氏後人手中掠奪過去的,在自己手中握了近50年,寸功未建,授權給加多寶,人家幫你做大後,你眼紅找藉口 又奪了回去,這不但有原罪,今日也不光彩。王家第五代傳人王健儀就不服,直指廣藥違背承諾,說原本廣藥答應把品牌還給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而王 健儀是後者的董事長。

 

二、廣藥股份(A股代碼:600332;H股代碼:0874)的估值

我們做為股票投資者,講道德是一方面,但對公司基本面研究和股價分析是另一回事。一家公司或是一個股票,很難用道德去衡量和劃分它,比如暴利的銀行、白酒、地產甚至工程機械,你買不買?

 

廣 藥在吸收合併白雲山前是8.1億股,合併後是13億股,合併後加上從大股東手中購買的其它資產,2011年EPS是0.45元,由於廣州藥業1季報利潤增 長了4成,白雲山利潤增長了12%,所以今年重組後的廣藥,EPS大概可以增長到0.55人民幣左右,或者為0.7港幣。

 

在 仲裁結果還沒有出來前,廣州藥業00874新成立了一家全資子公司,即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專門用來承接紅罐王老吉。昨天,874發佈 公告,決定將紅罐王老吉授權給這家全資子公司來營運,廣藥集團按銷售收入的2.1%提取授權費,然後再返還47%給874,這相當於874下邊的王老吉大 健康只需要交1.1%的授權費給廣藥集團。至於以後品牌的轉讓費用,我們暫時不好估算,但可以肯定是要付一大筆錢的了,畢竟廣藥集團不是874的唯一股 東,874還有5成多的其它股東。

 

按照廣藥的推算,加多寶在2010年5月協議到期後,仍然「非法」銷售了2年的紅罐涼茶,獲利75億元,而這兩年紅罐的銷售收入大概是300億多一點,所以紅罐的淨利率應該有20%以上。

 

考 慮到紅罐本身的增速,廣藥接收品牌後,會與加多寶的涼茶競爭,假設廣藥營運能力很好,照著加多寶建成的品牌和渠道營銷,成本控制也還理想,分到一半的市場 份額即100億元,淨利率按15%計算,那麼一年利潤為15億元,按重組後13億股本計算,EPS1.15元或港幣1.44元。加上本身非涼茶業 務,874的利潤可以達到EPS2.14港幣,按15PE可以估值到32港元,A股考慮到市場整體估值比H股高,按20Pe估到34人民幣。

 

假 設874運營能力一般,這可能也與它目前的體制和實際水平相稱,只能分到原加多寶四分之一即50億的市場份額,考慮到它原先本身有營銷綠盒的經驗,而紅罐 比綠盒價格貴1元多,我假定15%的利潤率能達到,那麼一年的利潤為7.5億元,EPS為0.58或港幣0.72元,合並非涼茶業務後的EPS為1.13 元或1.42元,H與A的估值分別為21港幣和23人民幣。

 

由於這個銷售,完全只是一種估計,沒有實際的營銷依據,所以不 確定性很大。但我想,按廣藥自己豪言壯語5年內300億的銷售目標以及今年(從6月份起開始鋪貨銷售)幾十億的目標,我打個二三折應該還比較靠譜。畢竟 「王老吉」這個牌子已經被多加寶做大做強了,廣藥撿個現成的燒餅,再怎麼白痴也要分幾成份額吧。

 

當然,加多寶肯定不會甘心 讓廣藥撿太多便宜,一定會加強營銷推廣和渠道控制,同時儘量拖延官司,影響廣藥的工作進度。同時,廣藥倉促接手品牌,一邊要加建生產線,一邊要建立渠道, 品牌上還要與加多寶酣戰,短時間內銷售和利潤應該是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的。但是,我認為這只是時間的長和短的問題,以及份額大一些和小一些問題。

 

所以,我認為按第二種估算,即分到4分之1或50億的份額可能性比較大,儘管時間可能要推遲到明年甚至更晚一點,但股價的重估應該是要提前的。以目前A股22.4元的價格看,重估價已經合理,但H股11港幣明顯還是沒有到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1

吐槽廣藥版-王老吉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sfj.html
吐槽廣藥-王老吉

1.8:2 ---7:3---8:2

這是一個算飲料業內的朋友對加多寶紅罐VS廣藥版王老吉 市場份額對比的看法。分別是當下---一年後--3年年後。

我早前在上海的觀察是6:3 --7:3 我那個朋友是全國範圍內的觀察看。所以他比我權威。

我對他的看法很認同。一年後會廣藥版有點小波瀾 長期看一定幹不過加多寶。

普遍的消費者會認同紅罐至於是否是王老吉其實沒所謂。也知道王老吉和加多寶的糾紛。

2.逆天

如果未來的某一天加多寶紅罐VS廣藥版王老吉 市場份額5:5
那麼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錯了。

國有企業如果有活力那麼我們應該回到70年代。

用@方三文 的話說這就是逆天!

所以單就證券市場上來說只能做空廣藥決計是不能做多的。

有違價值觀的事情。決計是不能做的。價值觀投資應該是最最核心的價值投資。哈

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廣藥是公平競爭以目前的條件。如果加多寶的紅罐的顏色被幹掉行業准入多了壁壘那就是條件發生變化。無法判斷後果。

3.准入-壟斷

這個昨天就寫過
國企--壟斷
民企--渠道
外企--品牌
從飲料類說在中國的發展說

啤酒的青島
紅酒的張裕
白酒的茅台五糧液等等
這些都是國有品牌佔絕對上風

民營的能想到就是金六福

要說理由唯一能像到的是煙酒專賣制度而且煙酒稅收是地方政府的核心收入。所以資源傾斜。資源傾斜的反面就是行業准入。

也就是能否推倒出這一個一個命題即如果沒有行業准入 國企全掛。這個命題符合我價值觀。

比如紡織行業沒聽說過國企。
所以以前的紡織工業部也沒了。現在紡織行業中國絕對是世界第一。
另外說一點。水井坊被外資收購後最大的差別就是外資特別重視品牌相對輕視渠道。

so從上面三點可以得到結論 廣藥版的王老吉最多是曇花一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34

紅罐王老吉今年很可能會出現虧損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0me.html
首先,廣藥的紅罐王老吉現在找的幾家代工廠,從地理位置來說,大都處於中國的東南方。而廣藥打算對紅罐進行全國性的鋪貨。我國的物流成本費用之高,世界聞名。罐裝飲料重量不輕,在飲料行業跨省銷售已經不多見,廣藥進行全國鋪貨相信光是運輸成本已經不輕。

其次,廣藥現在主要針對商超和便利店進行鋪貨。我國的商超市,特別是大型商超絕對不是可愛的灰太狼,而是懂得宰羊的野狼。擺在廣藥面前的是各式各樣的入場費、上架費......這個時候不宰你,什麼時候宰你?連康師傅也不能夠從家樂福的渠道上獲利,廣藥真的可以?

再一點是現在的加工廠已經成了稀缺性資源。據說加多寶今年上半年銷量增長了50%,在大家搶奪加工廠的情況下,加工廠會願意低價承接王老吉的單子麼?說得難聽一點,過幾年王老吉的紅罐存不存在還是一個問題,加工廠又怎麼可能為了所謂的長期前景而低價接單呢?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鐵罐和拉環的供應上。還有生產涼茶的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明顯的上升,這些都對紅罐王老吉的生產成本都形成了實際的壓力。

最大的開銷還不是以上那些,而是渠道建設所帶來的開支。廣藥高調招聘三千名,這些人很多都是高薪搶來的,薪金支出不會少,加上應酬報銷和福利開支,估計每月五千萬是跑不掉的。其他的還有租賃辦公室、廣告、包裝策劃費用......等等。這些開支對於今年只有二三十億元預測銷售額的紅罐王老吉來說,絕對是一筆巨額的開銷。

以上只是根據網絡上各網友的觀點,推測出來的結論。雖然標題有點嚇人,又缺乏數據的支持,有點空泛,但分析的思路上卻相當有道理,有興趣的博友可以理性分析和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88

紅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戰略 哈佛商業評論

http://xueqiu.com/3533335030/22104536
品牌釋名

涼茶是廣東、廣西地區的一種由中草藥熬製,具有清熱去濕等功效的「藥茶」。在眾多老字號涼茶中,又以王老吉最為著名。王老吉涼茶發明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有「藥茶王」之稱。到了近代,王老吉涼茶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20 世紀50年代初由於政治原因,王老吉涼茶鋪分成兩支:一支完成公有化改造,發展為今天的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王老吉涼茶顆粒(國藥准字);另一支 由王氏家族的後人帶到香港。在中國大陸,王老吉的品牌歸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王老吉品牌為王氏後人所註冊。加多寶是 位於東莞的一家港資公司,經王老吉藥業特許,由香港王氏後人提供配方,該公司在中國大陸地區獨家生產、經營王老吉牌罐裝涼茶(食字號)。

背景

2002 年以前,從表面看,紅色罐裝王老吉(以下簡稱「紅罐王老吉」)是一個活得很不錯的品牌,在廣東、浙南地區銷量穩定,盈利狀況良好,有比較固定的消費群,紅 罐王老吉飲料的銷售業績連續幾年維持在1億多元。發展到這個規模後,加多寶的管理層發現,要把企業做大,要走向全國,就必須克服一連串的問題,甚至原本的 一些優勢也成為困擾企業繼續成長的障礙。
而所有困擾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企業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難題——紅罐王老吉當「涼茶」賣,還是當「飲料」賣?

現實難題表現一:廣東、浙南消費者對紅罐王老吉認知混亂。

在 廣東,傳統涼茶(如顆粒沖劑、自家煲制、涼茶鋪煲制等)因下火功效顯著,消費者普遍當成「藥」服用,無需也不能經常飲用。而「王老吉」這個具有上百年歷史 的品牌就是涼茶的代稱,可謂說起涼茶想到王老吉,說起王老吉就想到涼茶。因此,紅罐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並不能很順利地讓廣東人接受它作為一種可以經常飲 用的飲料,銷量大大受限。

另一個方面,加多寶生產的紅罐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後人,是經國家審核批准的食字號產品,其氣味、顏色、包裝 都與廣東消費者觀念中的傳統涼茶有很大區別,而且口感偏甜,按中國「良藥苦口」的傳統觀念,消費者自然感覺其「降火」藥力不足,當產生「下火」需求時,不 如到涼茶鋪購買,或自家煎煮。所以對消費者來說,在最講究「功效」的涼茶中,它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廣東區域,紅罐王老吉擁有涼茶始祖王老吉的品牌,卻長著一副飲料化的面孔,讓消費者覺得「它好像是涼茶,又好像是飲料」,陷入認知混亂之中。

而 在加多寶的另一個主要銷售區域浙南,主要是溫州、台州、麗水三地,消費者將「紅罐王老吉」與康師傅茶、旺仔牛奶等飲料相提並論,沒有不適合長期飲用的禁 忌。加之當地在外華人眾多,經他們的引導帶動,紅罐王老吉很快成為當地最暢銷的產品。企業擔心,紅罐王老吉可能會成為來去匆匆的時尚,如同當年在浙南紅極 一時的椰樹椰汁,很快又被新的時髦產品替代,一夜之間在大街小巷上消失的乾乾淨淨。

面對消費者這些混亂的認知,企業急需通過廣告提供一個強勢的引導,明確紅罐王老吉的核心價值,並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

現實難題表現二:紅罐王老吉無法走出廣東、浙南。

在兩廣以外,人們並沒有涼茶的概念,甚至在調查中頻頻出現「涼茶就是涼白開」、「我們不喝涼的茶水,泡熱茶」這些看法。教育涼茶概念顯然費用驚人。而且,內地的消費者「降火」的需求已經被填補,他們大多是通過服用牛黃解毒片之類的藥物來解決。

做涼茶困難重重,做飲料同樣危機四伏。如果放眼整個飲料行業,以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為代表的碳酸飲料,以康師傅、統一為代表的茶飲料、果汁飲料更是處在難以撼動的市場領先地位。

而 且,紅罐王老吉以「金銀花、甘草、菊花等」草本植物熬製,有淡淡的中藥味,對口味至上的飲料而言,的確存在不小的障礙,加之紅罐王老吉3.5元的零售價, 如果加多寶不能使紅罐王老吉和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它就永遠走不出飲料行業「列強」的陰影。這就使紅罐王老吉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既不能固守兩地,也無 法在全國範圍推廣。

現實難題表現三:推廣概念模糊。

如果用「涼茶」概念來推廣,加多 寶公司擔心其銷量將受到限制,但作為「飲料」推廣又沒有找到合適的區隔,因此,在廣告宣傳上不得不模棱兩可。很多人都見過這樣一條廣告:一個非常可愛的小 男孩為了打開冰箱拿一罐王老吉,用屁股不斷蹭冰箱門。廣告語是「健康家庭,永遠相伴」。顯然這個廣告並不能夠體現紅罐王老吉的獨特價值。

在 紅罐王老吉前幾年的推廣中,消費者不知道為什麼要買它,企業也不知道怎麼去賣它。在這樣的狀態下紅罐王老吉居然還平平安安地度過了好幾年。出現這種現象, 外在的原因是中國市場還不成熟,存在著許多市場空白;內在的原因是這個產品本身具有一種不可替代性,剛好能夠填補這個位置。在中國,容許這樣一批 中小企 業(行情股吧)糊裡糊塗地賺得盆滿缽滿。但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企業要想做大,就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消費者為什麼買我的產品?

重新定位

2002 年年底,加多寶找到成美營銷顧問公司,初衷是想為紅罐王老吉拍一條以贊助奧運會為主題的廣告片,要以「體育、健康」的口號來進行宣傳,以期推動銷售。 成 美經初步研究後發現,紅罐王老吉的銷售問題不是通過簡單的拍廣告可以解決的——這種問題目前在中國企業中特別典型:一遇到銷量受阻,最常採取的措施就是對 廣告片動手術,要麼改得面目全非,要麼趕快搞出一條「大創意」的新廣告——紅罐王老吉銷售問題首要解決的是品牌定位。

紅罐王老吉雖然銷售 了7年,其品牌卻從未經過系統、嚴謹的定位,企業都無法回答紅罐王老吉究竟是什麼,消費者就更不用說了,完全不清楚為什麼要買它——這是紅罐王老吉缺乏品 牌定位所致。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拍什麼樣「有創意」的廣告片都無濟於事。正如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所說:一個廣告運動的效果更多的是取決於你產品的定 位,而不是你怎樣寫廣告(創意)。經一輪深入溝通後,加多寶公司最後接受了建議,決定暫停拍廣告片,委託成美先對紅罐王老吉進行品牌定位。

按常規做法,品牌的建立都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基礎展開,因而大家的結論與做法亦大同小異,所以僅僅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並不能讓紅罐王老吉形成差異。而品牌定位的制定,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通過瞭解消費者認知,提出與競爭者不同的主張。

又 因為消費者的認知幾乎不可改變,所以品牌定位只能順應消費者的認知而不能與之衝突。如果人們心目中對紅罐王老吉有了明確的看法,最好不要去嘗試冒犯或挑 戰。就像消費者認為茅台不可能是一個好的「啤酒」一樣。所以,紅罐王老吉的品牌定位不能與廣東、浙南消費者的現有認知發生衝突,才可能穩定現有銷量,為企 業創造生存以及擴張的機會。

為了瞭解消費者的認知,一方面研究紅罐王老吉、競爭者傳播的信息,另一方面,與加多寶內部、經銷商、零售商進 行大量訪談,完成上述工作後,聘請市場調查公司對王老吉現有用戶進行調查。以此基礎進行綜合分析,釐清紅罐王老吉在消費者心智中的位置——即在哪個細分市 場中參與競爭。

在研究中發現,廣東的消費者飲用紅罐王老吉主要在燒烤、登山等場合。其原因不外乎「吃燒烤容易上火,喝一罐先預防一下」、「可能會上火,但這時候沒有必要吃牛黃解毒片」。

而 在浙南,飲用場合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聚會、家庭」。在對當地飲食文化的瞭解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該地區消費者對於「上火」的擔憂比廣東有過之而無不 及,如消費者座談會桌上的話梅蜜餞、可口可樂都被說成了「會上火」的危險品而無人問津。(後面的跟進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發現可樂在溫州等地銷售始終低 落,最後兩樂幾乎放棄了該市場,一般都不進行廣告投放。)而他們對紅罐王老吉的評價是「不會上火」,「健康,小孩老人都能喝,不會引起上火」。這些觀念可 能並沒有科學依據,但這就是浙南消費者頭腦中的觀念,這是研究需要關注的「唯一的事實」。

消費者的這些認知和購買消費行為均表明,消費者對紅罐王老吉並無「治療」要求,而是作為一個功能飲料購買,購買紅罐王老吉的真實動機是用於「預防上火」,如希望在品嚐燒烤時減少上火情況發生等,真正上火以後可能會採用藥物,如牛黃解毒片、傳統涼茶類治療。

再進一步研究消費者對競爭對手的看法,則發現紅罐王老吉的直接競爭對手,如菊花茶、清涼茶等由於缺乏品牌推廣,僅僅是低價滲透市場,並未佔據「預防上火的飲料」的定位。而可樂、茶飲料、果汁飲料、水等明顯不具備「預防上火」的功能,僅僅是間接的競爭。

同 時,任何一個品牌定位的成立,都必須是該品牌最有能力佔據的,即有據可依。如可口可樂說「正宗的可樂」,是因為它就是可樂的發明者,研究人員對於企業、產 品自身在消費者心智中的認知進行了研究 ,結果表明,紅罐王老吉的「涼茶始祖」身份、神秘中草藥配方、175年的歷史等,顯然是有能力佔據「預防上火的飲 料」這一定位。

由於「預防上火」是消費者購買紅罐王老吉的真實動機,自然有利於鞏固加強原有市場。而能否滿足企業對於新定位「進軍全國市 場」的期望,則成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通過二手資料、專家訪談等研究表明,中國幾千年的中醫概念「清熱祛火」在全國廣為普及,「上火」的概念也在各地深入 人心,這就使紅罐王老吉突破了涼茶概念的地域侷限。研究人員認為:「做好了這個宣傳概念的轉移,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紅罐王老吉就能活下去。」

至 此,品牌定位的研究基本完成。在研究一個多月後,成美向加多寶提交了品牌定位研究報告,首先明確紅罐王老吉是在「飲料」行業中競爭,競爭對手應是其他飲 料;其品牌定位——「預防上火的飲料」,獨特的價值在於——喝紅罐王老吉能預防上火,讓消費者無憂地盡情享受生活:吃煎炸、香辣美食,燒烤,通宵達旦看足 球…… 這樣定位紅罐王老吉,是從現實格局通盤考慮,主要益處有四:

其一,利於紅罐王老吉走出廣東、浙南

由於「上火」是一個全國普遍性的中醫概念,而不再像「涼茶」那樣侷限於兩廣地區,這就為紅罐王老吉走向全國徹底掃除了障礙。

其二,避免紅罐王老吉與國內外飲料巨頭直接競爭,形成獨特區隔

其三,成功地將紅罐王老吉產品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淡淡的中藥味,成功轉變為「預防上火」的有力支撐;

·3.5元的零售價格,因為「預防上火」的功能,不再「高不可攀」;

·「王老吉」的品牌名、悠久的歷史,成為預防上火「正宗」的有力的支撐。

其四,利於加多寶企業與國內王老吉藥業合作

正由於加多寶的紅罐王老吉定位在功能飲料,區別於王老吉藥業的「藥品」,因此能更好促成兩家合作共建「王老吉」品牌。兩家企業共同出資拍攝一部講述王老吉涼茶創始人行醫的電視連續劇《嶺南藥俠》。

成美在提交的報告中還提出,由於在消費者的認知中,飲食是上火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辛辣」、「煎炸」飲食,因此建議在維護原有的銷售渠道的基礎上,加大力度開拓餐飲渠道,在一批酒樓打造旗艦店的形象。重點選擇在湘菜館、川菜館、火鍋店、燒烤場等。

憑藉在飲料市場豐富經驗和敏銳的市場直覺,加多寶董事長陳鴻道當場拍板,全部接受該報告的建議,決定立即根據品牌定位對紅罐王老吉展開全面推廣。

「開 創新品類」永遠是品牌定位的首選。一個品牌如若能夠將自己定位為與強勢對手所不同的選擇,其廣告只要傳達出新品類信息就行了,而效果往往是驚人的。紅罐王 老吉作為第一個預防上火的飲料推向市場,使人們通過它知道和接受了這種新飲料,最終紅罐王老吉就會成為預防上火的飲料的代表,隨著品類的成長,自然擁有最 大的收益。

確立了紅罐王老吉的品牌定位,就明確了營銷推廣的方向,也確立了廣告的標準,所有的傳播活動就都有了評估的標準,所有的營銷努力都將遵循這一標準,從而確保每一次的推廣,在促進銷售的同時,都對品牌價值(定位)進行積累。

這時候才可以開始廣告創意,拍廣告片。

品牌定位的推廣

明確了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什麼定位,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推廣品牌,讓它真正地進入人心,讓大家都知道品牌的定位,從而持久、有力地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緊接著,成美為紅罐王老吉制定了推廣主題「怕上火,喝王老吉」,在傳播上儘量凸現紅罐王老吉作為飲料的性質。在第一階段的廣告宣傳中,紅罐王老吉都以輕鬆、歡快、健康的形象出現,避免出現對症下藥式的負面訴求,從而把紅罐王老吉和「傳統涼茶」區分開來。

為 更好地喚起消費者的需求,電視廣告選用了消費者認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個場景:吃火鍋、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條、燒烤和夏日陽光浴,畫面中人們在開 心享受上述活動的同時,紛紛暢飲紅罐王老吉。結合時尚、動感十足的廣告歌反覆吟唱「不用害怕什麼,盡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費者在吃火 鍋、燒烤時,自然聯想到紅罐王老吉,從而促成購買。

紅罐王老吉的電視媒體選擇主要鎖定覆蓋全國的中央電視台,並結合原有銷售區域(廣東、浙南)的強勢地方媒體,在2003年短短幾個月,一舉投入4000多 萬元廣告費,銷量立竿見影,得到迅速提升。同年11月,企業乘勝追擊,再斥巨資購買了中央電視台2004年黃金廣告時段。正是這種疾風暴雨式的投放方式保 證了紅罐王老吉在短期內迅速進入人們的頭腦,給人們一個深刻的印象,並迅速紅遍全國大江南北。

2003年初,企業用於紅罐王老吉推廣的總 預算僅1000萬元,這是根據2002年的實際銷量來劃撥的。紅罐王老吉當時的銷售主要集中在深圳、東莞和浙南這三個區域,因此投放量相對充足。隨著定位 廣告的第一輪投放,銷量迅速上升,給企業極大的信心,於是不斷追加推廣費用,滾動發展。到2003年底,僅廣告投放累計超過4000萬元(不包括購買 2004年中央台廣告時段的費用),年銷量達到了6億元——這種量力而行、滾動發展的模式非常適合國內許多志在全國市場,但力量暫時不足的企業。

在地面推廣上,除了強調傳統渠道的POP廣告外,還配合餐飲新渠道的開拓,為餐飲渠道設計佈置了大量終端物料,如設計製作了電子顯示屏、燈籠等餐飲場所樂 於接受的實用物品,免費贈送。在傳播內容選擇上,充分考慮終端廣告應直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將產品包裝作為主要視覺元素,集中宣傳一個信息:「怕上 火,喝王老吉飲料。」餐飲場所的現場提示,最有效地配合了電視廣告。正是這種針對性的推廣,消費者對紅罐王老吉「是什麼」、「有什麼用」有了更強、更直觀 的認知。目前餐飲渠道業已成為紅罐王老吉的重要銷售傳播渠道之一。

在頻頻的消費者促銷活動中,同樣是圍繞著「怕上火,喝王老吉」這一主題進行。如在一次促銷活動中,加多寶公司舉行了「炎夏消暑王老吉,綠水青山任我行」刮 刮卡活動。消費者刮中「炎夏消暑王老吉」字樣,可獲得當地避暑勝地門票兩張,並可在當地度假村免費住宿兩天。這樣的促銷,既達到了即時促銷的目的,又有力 地支持鞏固了紅罐王老吉「預防上火的飲料」的品牌定位。


同時,在針對中間商的促銷活動中,加多寶除了繼續鞏固傳統渠道的「加多寶銷售精英俱樂部」外,還充分考慮了如何加強餐飲渠道的開拓與控制,推行「火鍋店舖 市」與「合作酒店」的計劃,選擇主要的火鍋店、酒樓作為「王老吉誠意合作店」,投入資金與他們共同進行節假日的促銷活動。由於給商家提供了實惠的利益,因 此紅罐王老吉迅速進入餐飲渠道,成為主要推薦飲品。

同時,在針對中間商的促銷活動中,加多寶除了繼續鞏固傳統渠道的「加多寶銷售精英俱樂部」外,還充分考慮了如何加強餐飲渠道的開拓與控制,推行「火鍋店舖 市」與「合作酒店」的計劃,選擇主要的火鍋店、酒樓作為「王老吉誠意合作店」,投入資金與他們共同進行節假日的促銷活動。由於給商家提供了實惠的利益,因 此紅罐王老吉迅速進入餐飲渠道,成為主要推薦飲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79

廣藥紅罐王老吉之花將會凋謝還是盛放? 山頂洞人投資手記

http://sddr2010.blogspot.hk/2012/09/blog-post.html
自今年五月至今,廣藥能否運營好紅罐王老吉,市場一直有爭議。最近,據說連在合併重組的股東投票會中,也有與會者質疑廣藥的紅罐鋪貨能力和產能。近兩三個交易日,廣藥A股價持續下挫,跌穿了上一次的調整低位,看看東財網廣藥吧的小散的留言,就知道怨氣有多大。

理性投資的最大基石之一,還是集合可用資料對企業的發展和盈利前景進行評估吧。

先看看產能。

經過六月至八月的沙塵滾滾、如煙似霧、迷離莫測其真,現在,廣藥的一些企業發展因素倒是相對較明朗化了。而一直含羞答答,不願以全面貎示人的廣藥紅罐王老吉產能,也有了較明確的公開資料(希望廣藥的高層不要再發放太模糊而足以誤導人的數據了,不然在下可能要動用中指了^-^)。

且簡單搬弄一下「數據」。



最新數據


2012年:
較早前個人比較樂觀,受到了一些偽造資料的誤導。目前粗略看,估計本年的紅罐銷售量和淨利率難寄厚望。

代工
據吳長海透露,目前每天產能接近40萬箱,實際約30多萬箱,每月近1000萬箱。而據國信證券七月中的報告,當月的產能約為每天20萬箱。從今年6月至12月,我亂估,各月每天產出箱數分別依次約為2萬、20萬、25萬、30萬、31萬、32萬、33萬,假設11月底前產出的85%可在終端售出,12月的10%可在終端售出並能入帳,合計約售出30乘以122.3萬(以每月30天計)箱,即3669萬箱,每箱24罐,以不含稅每罐2.5元計(引用國信證券的計法),折合2012年能入帳的銷售額約為22.014億元人民幣。

借道白雲山線
每月產能30萬箱,十月投產。假設10月至12月共銷售45萬箱,折合2012年能入帳的銷售額為0.27億元

合計
2012年入帳銷售額約為22.284億元。雖然前期開支很大,但是面子問題,而且看中績,似乎已經開始在綠盒方面「做功夫」,也許紅罐能「做」個5%的淨利率?即貢獻約1.1142盈利?
假設廣藥2012年除紅罐以外的原有業務能貢獻約4.1億元的盈利,加上近1.1142億元的紅罐盈利,或合計利潤約5.2142億元人民幣,以8.11億計,每股港幣盈利$0.78左右。

2013年:
若說2012年的盈利對於評估廣藥的價值作用不大但可能影響其短線股價走勢的話,那麼,2013年的銷售和淨利率預期將能直接關涉到#874今年最後一兩個月和明年全年的股價表現了。

代工
假設全年每天產能平均達到38萬箱每月1140萬箱,再假設該年11月底前產出的80%可在終端售出,12月的10%可在終端售出,合計全年約能售出1.0032億箱加0.0114億箱,即1.0146億箱,每箱24罐,以不含稅每罐2.5元計,折合2013年能入帳的銷售額約為60.876億元人民幣。

白雲山線
假設期內會略作擴建或增線?產能達到每月40萬箱,假設全年共銷售320萬箱,折合2012年能入帳的銷售額為1.92億元

泰州線
號稱年產能約3.3億罐,產值約10億(應是以每罐含稅出廠價3元算)。投產日期未明,估量或在明年年中?以能在終端銷售1億罐算,折合2013年能入帳的銷售額約為2.5億元

合計
以上三組合計入帳銷售額為65.296億元。假設有一定的價格戰,但由於規模擴大,一定程度抵銷尤其像廣告等開支後,可得約10%13%之淨利率,我取11%,則或能全年貢獻7.18億元。假設除紅罐外原廣藥業務的盈利為5.04億元(增長動力來自狂犬疫苗和綠盒),則全年盈利或達12.22億元,折合港幣每股盈利約$1.838。又假設明年跟白雲山能通過所有程序得以合併,股本達12.91億之數,又假設今年白雲山盈利為4,明年為4.8,則新廣藥的總盈利或達17.02億元,折合每股盈利港幣為$1.6。若綜合醫藥和快消業務,給予保守的16倍市盈率估值,則大概為$25.6,若有人願意給予20倍市盈率估值,就是$32了。

2014年及以後
紅罐代工產能或許不會明顯增加,因為泰州線、白雲山線已成熟運營,加上2012年年底至2013年期間,有可能再落實兩至三個地區的生產線,或許能在2014年年中前投產,而號稱年產能達10億罐的南沙線也可能在該年年中後陸續分階段落成投產。如此,該年的總產能有可能超過40億罐之譜,而2015年則可能達到50億罐之譜。而以50億罐之產量,大概15%18%的淨利率不成大問題了吧。而且,在這一年,綠盒業務該已能全面回歸新廣藥而獨佔其全部盈利了……



凋謝還是盛放?


上述推估的數據,可能準確,也可能非常脆弱。^-^

不是上帝,也沒有水晶球,一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見步行步」地掂量和推估。

可 見未來,加多寶涼茶是個最大的變數。紅罐裝潢權的爭奪和塵埃落定,背靠人物或機構的差異和角力,廣藥搞紅罐的營銷攻堅能力,消費者的背向,都是重要因素。 廣藥紅罐王老吉能否或在何時可以擠佔涼茶市場的半壁江山,不易說。廣藥的大南藥、大健康計畫,能否全面順利實施,能否有效地整合資源、節省成本,狂犬疫苗 業務能否再急速擴展,乙肝疫苗的試驗進展,華佗再造丸有沒有「發大達」的戲,白雲山品牌能否持續創造輝煌,都能直接影響市場往後數年對廣藥或新廣藥的估 值。

現在,紅罐王老吉這株花實際上已長出了蓓蕾……花色如何花姿如何,天色仍有點暗,未看得很清……這也是大概投資市場暫時不敢很樂觀的緣故吧。

粗略看,個人還是保持審慎樂觀。

有一些有趣的想法和計算值得提一提:

1.      若以6月至9月中算,若我得到的資料是靠譜的話,實際上流出市面和存在經銷商倉庫裡的紅罐王老吉,很可能合計不足5億罐,若光以流出市面的算的話,數字自然更小。同時,加多寶今年年初以來狂產,若以6月至9月中綜合看的話,可能壓在經銷商和流出市面的至少20億罐,若以今年前九個月算的話,很可能40億罐, 而且它在市面的滲透率是相當強勁的!又同時,若許多紅罐王老吉一出市面就給消費者幹掉的話,那麼普羅消費者確是很難「遇見」和買到廣藥紅罐的,加上鋪貨不 全面,滲透率未深,那麼股東們根據表象,質疑廣藥的產能和營銷能力,是很自然的事。但若廣藥最新的數據是真確的話,其實過去數個月一般民企乃至大部分國 企,的確都沒辦法做到過去廣藥所做的功夫。那問題在哪裡?主要仍是時間……
2.      廣藥近幾個月向公眾披露的數據和訊息相當讓人光火。當年張化橋新任深控的財務官時,馬上認 認真真向投資者「曬冷」,惟恐投資者不瞭解深控的底蘊。而廣藥會聚了國內多少投資者和輿論的注意,卻一直以來黑紗罩身,其集團官網的資訊何其多,但能完全 釋解股東問題的資訊卻是一波一波的來,來了,又不足夠,任由不同報章你抄我我抄你,數據時常不盡不實,又多人胡亂評論,真他媽的不知是真做得不到家還是有 意讓某些人玩「蠱惑」!況且明年的年產能已達35億罐之譜,以扣稅後的出廠價計2.5元一罐也已達85億以上的產值或潛在入帳銷售額(當然不可能全賣掉),居然有高層向報章說明年以終端價(約4元一罐)計銷售目標為60億元,那麼另外產出的近一半紅罐難道都壓在倉庫和工廠裡等發霉嗎?
3.      近兩個來月逛東財廣藥吧,真是光怪陸離。狂妄自大胡吹亂說傻兮兮者多(本想撰文對這些人的投資心態和能耐剖析一下,但發現太無聊太低能,遂放棄),卻罕見真正思慮圓熟能真正運用理性來投資的人(比熊貓還要少),真難怪國內A股市場神經兮兮、古靈精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25

王老吉品牌可能會慢慢消失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6krn.html

不論市場對廣藥有多麼美妙的預期,都改變不了王老吉這個「金子招牌」落在廣藥手中後逐步衰敗的未來。
這個結論也許在之前還很難下判斷,但是自從綠罐「王老吉」蓮子綠豆湯一出,王老吉品牌的未來就越來越清晰了!

 

加多寶此前之所以將普普通通的涼茶(沒誰敢說王老吉涼茶是對上火有特別療效的,路邊的老字號涼茶一大把)賣到如此之火,一個是靠營銷廣告(「怕」上火,喝王老吉,這個太妙了,是「怕」,而不是用的「上火,喝王老吉。這意味著一種心理暗示,而非實質性的效果)、二靠渠道,加多寶的渠道無疑是快消品中做的非常好的,不論是賣場或者是小賣店等傳統渠道,又或者是飯店等餐飲渠道,鋪天蓋地。

 

根據麥肯錫的市場調查,中國的「品牌忠誠度」是全球排名靠後的,但是中國人對「品牌」的熱衷程度也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別高估了消費者對單一品牌的忠誠度。即便這種忠誠度也還需要不斷的反覆通過廣告宣傳等來「教育」才能維持。

 

上月回成都,朋友聚會吃火鍋,一問女士們飲料,跟服務員說:「來幾瓶王老吉吧。」結果呢?上來幾大罐「加多寶」。朋友們嘀咕著:「知道吧,加多寶就是王老吉!」。看了菜牌,上面只有「加多寶」。這種情況在很多餐館都看到。

 

這說明幾點:一、消費者在加多寶反覆的「教育」下,已經開始接受「加多寶,就是王老吉,就是以前的正宗涼茶代表。」二、王老吉的渠道,或者是製造能力未能跟上以前加多寶的深度和廣度。一時間很難將製造能力和營銷能力與品牌相匹配。在這段「空白時間」內,加多寶不惜一切的進行了反擊:廣告狂轟濫炸,各類活動層出不窮。

 

在這種背景下,廣藥又缺乏對品牌運營的經驗,因此為了盲目沖業績(國企的通病),不惜將王老吉品牌進行授權,並多元化。「綠罐」的王老吉綠豆蓮子飲料、固元粥相繼問世。這是廣藥最致命的敗筆!在超市看到紅罐「加多寶」和綠罐「王老吉」綠豆蓮子飲料並排銷售,你知道消費者會怎麼想嗎?

 

「喔,加多寶的確還是涼茶,王老吉?嗯,可能是綠豆蓮子湯,也可能是粥,或者是不太清楚的東東!」

 

品牌的定位非常重要,必須在消費者的腦海裡不由自主的浮現相關的「標籤定位」,例如以前的王老吉,看到就浮現:「正宗涼茶」、「預防上火」(「怕」上火就要喝)、「歷史悠久值得信賴」、「有責任心的企業」(08年巨資捐款和背後的事件營銷)。這種印象的烙印,必須反覆的打造,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加多寶運作「王老吉」時,您見過其廣告詞有變化嗎?常年累月的灌輸消費者,這個印象:只要「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毫無疑問,從0開始接受全國知名的品牌,廣藥在涼茶業務上短期收入和業績無論如何都會有較大的爆發增長。但是照著目前廣藥這種無頭蒼蠅一般的橫衝直闖,毫無長遠競爭策略走下去,「王老吉」這個金字招牌,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在消費者的腦海中。「王老吉」在消費者腦海中的定位,會慢慢變為:「不知道里面裝啥的飲料,可能是涼茶吧?」。

 

廣藥會醒悟過來,並停止這種瘋狂自毀長城的做法嗎?我覺得很難。至少趨勢在向著加多寶有利的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90

王老吉的困境(原創冷笑話)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2na.html
斌旦很久沒有提廣藥了,不會是學了董建華,不提就是不存在了吧?

最近股市有點冷,創作一段冷笑話讓大家輕鬆一下吧!

一燒烤攤老闆重倉了廣藥,於是決定只賣廣藥的王老吉。

來了一桌客人,"老闆,來兩罐加多寶。"心想,加多寶與王老吉還不是一樣,送上來兩罐王老吉。"不好意思,我們不支持卑鄙的國企",說罷轉身向隔壁燒烤攤要了兩罐加多寶。

又來了一桌客人,"老闆,來三罐王老吉。"老闆心裡想,識貨!
送上來了。"不好意思,叫習慣了,我們想要加多寶。""......$&€£@"

斌旦來了。"斌旦斌旦,你終於來了。(感動中)"說罷老闆立馬送上王老吉。
"最近喝太多正宗涼茶了,有點涼。還是來一罐假的吧!"".....$&@€£!!!!"

操!叫加多寶的不要王老吉也就罷了,叫王老吉的也不要王老吉,現在連斌旦也不要王老吉了。這貨還怎麼賣呀?

這裡面包含了廣藥王老吉的三大難題。
這一段是廣藥王老吉體制上的弱點。
第二段是品牌的認可度太差(不是認知度了),兩面針認知度夠也高了吧?
第三段是廣藥真把王老吉當中藥了,藥效太歷害,連我南方人都受不了,更別說北方人了。不適合作為常規快消飲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68

說說王老吉的差異化突破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e02q.html

近期廣藥王老吉終於有種找到北的感覺,欣喜於他們的進步。

 

對於2012年的紅罐王老吉的銷量,網上新聞有兩種說法;

《每日經濟信息》:12月27日,廣藥透露今年罐裝王老吉銷售涼茶約23億元

《中國經濟網》:26日,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在京宣佈,包括冠名《開門大吉》在內,王老吉在2013年將投入20億元展開整合營銷。該公司市場總監張為民表示,廣藥王老吉在2012年的銷售收入接近30億元,機構分析人士則向網易財經透露準確數據應在28億元左右。 

不管是哪種數據,都好於我的預期。更重要的信息:

在今年10月,廣藥集團就已經推出500毫升和1.5升的王老吉涼茶。而今天下午,廣藥集團再次高調宣佈將進一步延伸涼茶新品,推出固體涼茶、低糖涼茶和無糖涼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廣藥推出的固體涼茶有杯裝和袋裝產品,頗類似香飄飄等奶茶產品。

此外,廣藥同時還推出涼茶直飲機。據悉,廣藥此舉正是直供餐飲渠道而出。不久前,廣藥與中式快餐連鎖品牌真功夫簽約,在餐飲渠道搶奪中走出重要一步。

 

加多寶目前的紅罐和其掌控渠道,是一塊硬骨頭,品牌切換也做的非常成功。關鍵是其高額的利潤,為其鋪天蓋地的廣告提供了資金。正面的戰爭,王老吉處於弱勢或者成本巨大。

廣藥不侷限在正面戰場,在包裝、渠道等方面的創新和差異化的突破,相信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策。至少有兩個作用:

1)避其鋒芒,曲線進攻。畢竟,王老吉的品牌價值目前還是遠大於加多寶。在涼茶領域的包裝、渠道的一些創新和差異化容易收穫成功。也曲線打擊了加多寶紅罐的利潤率和市場份額。

2) 通過阻擊加多寶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率,削弱加多寶品牌的重建力度和能力。

兩者是環環相扣的。

 

因為自知之明,一般不太對公司的戰術指手畫腳。外行人給內行人提建議,先不說能力,光掌握的信息優勢,也不是一個層面的。

忍不住分析一通,說不說由我,對不對大家評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42

紅罐王老吉---少的不止是那點氣! 同福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6nj.html
今天去樓下的超市又仔細的看了一遍,貨櫃上依然殘存著一罐被捏的很扁的王老吉,我用手輕輕加了一下力,罐子又另外一個方向扁下去,我拿起傍邊一排一排的加多寶,如何的用力都難壓扁!問題不是誰捏扁的,更深的問題出在,王老吉的罐子為何這麼容易捏扁,而加多寶卻不能?

加多寶完成涼茶向飲料的過度,裡面加了增壓的氣體!這就是秘密。 


加多寶味道上甜潤,改良了涼茶,去掉了其中一半的苦澀,製造工藝向可口可樂學習,人天性還是喜歡舔的東西。而王老吉的味道和配方還按照涼茶在做,裡面沒有增壓氣體,生產工藝似乎也不是濃縮原汁灌裝,這些細節上的缺失是這個產品最大的失敗,廣告做的再大,不能把握大眾飲品心理的習慣,也是失敗的,穿上一個王老吉的馬甲也不行!正宗不正宗不重要,重要的加多寶的配方和生產工藝是適應現在人群的消費趨向的,甜潤一點,又有降火的心理暗示。

補充一點:一個朋友說目前王老吉使用馬口鐵的罐子成本高,遲早要用鋁罐,鋁罐就可以加氮氣了。或許王老吉目前未能這樣做,主要是受制於代工廠家的生產線,自己有了生產線加氮氣使用鋁罐都不是問題了,畢竟馬口鐵罐子成本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99

加多寶VS 王老吉全面戰爭

2013-04-01  NCW
 
 

 

商標戰、廣告戰、包裝戰、渠道戰、成本戰,惡鬥三年,涼茶戰爭誰是贏家?有何教訓?

◎ 本刊記者 屈運栩 文開庭時間是2013年4月,地點是廣州,廣東省高院將審理加多寶集團(下稱加多寶)和廣州醫藥集團(下稱廣藥)王老吉大健康公司(下稱廣藥王老吉)對訴紅罐包裝設計侵權官司。這是雙方在2010年就王老吉商標使用權興訟後,又一場至關重要的訴訟戰,也可能是最後一戰。

“如果這場官司再打輸了,就沒天理了,我們不玩了。 ”加多寶董事長辦公室總監馮志敏表示。

起初,為了打贏這場硬仗,加多寶精心選擇在北京起訴。此前的類似判例中,北京的法院似乎更傾向于包裝設計與商標分離。廣藥則仍在廣州起訴加多寶。加多寶後來又申請在北京和廣州之外的第三地審理。最終,最高法院裁定此案交由廣東高院審理。

此前,加多寶和廣藥的數次訟戰,加多寶都輸了。

——商標仲裁案,加多寶丟了王老吉商標,加多寶迅速啓動“加多寶”新品牌預案,將廣告打到了大街小巷 ;——廣告訴訟接踵而來,加多寶再遭法庭禁令,不得不更換全部廣告用語。

訴訟戰連戰連敗,廣東曾是加多寶發家之地,從此是險途。

另一邊的廣藥,雖然在訴訟上一路高歌,市場進展卻不盡如人意。收回王老吉商標後,新建廠房,爭奪渠道,除了品牌,一切從零起步。雖然廣藥總經理李楚源對外宣稱,2012年,廣藥王老吉完成60億元銷售額,但業界認為,即使加上綠盒包裝,廣藥的王老吉整體銷量應該也只有40億元左右。新公司不計成本在產能、渠道和廣告上與加多寶較勁,整體利潤僅3000多萬元。

誰是贏家?

加多寶從廣藥租賃王老吉品牌,苦心經營18年,將一個作坊式的地域老字號,做成了占中國飲料市場7%份額的全國品牌,至今仍占據著市場優勢,亦贏得輿論相當多的同情,在法庭上卻一再輸給廣藥,是法不容情,還是行政干預市場與司法的又一例?是加多寶在為過往的過失和管理疏漏支付代價,還是外企國企不公平競爭的標誌性事件?

財新記者近日遍訪各方,事件複雜性遠超想象。

惡鬥三年、戰線不斷綿延的這場涼茶戰爭,已到了決定命運的時刻。由此引發的對於市場規則和法理尺度的思考和爭議,卻沒有結束。

風生水起

這場涼茶戰中,當事雙方可能惟一一致的觀點是,沒有加多寶就沒有王老吉品牌的今天。

故事從頭說起。涼茶流行于兩廣地區,由中草藥熬制而成,有清熱、去濕等功效,屬藥茶。王老吉品牌由王澤邦于1837年在廣州創設,百餘年後,1956 年公私合營,國家以贖買形式獲得王澤邦後人擁有的王老吉產業(包括店面、人員、土地等);王澤邦部分後人後出走香港,在海外註冊了王老吉商標。

接收了王老吉祖業的國營單位,很長時間沒有真正經營涼茶生意。到1992 年前,中國內地市面上惟一以王老吉命名的商品是袋狀顆粒而非液態涼茶,生產商是羊城滋補品廠。據這家工廠的原工作人員回憶,1992年,廠里開始生產王老吉罐裝和盒裝涼茶,但銷量不振。

1993年元旦過後,廠里通知說已經註冊了王老吉商標。

由此,境內海外,出現了兩個王老吉商標。

1995年,廣東省招商引資,引來了香港人陳鴻道。陳鴻道的鴻道集團和羊城滋補品廠簽訂了為期五年的商標租賃協議。由於之前國營廠經營王老吉情況不理想,商標租賃未採用按銷售收入提成,而是收取固定租金,每年不到30 萬元。 “其實當年這個價格都可以的啦,誰也不能保證就賺錢。 ”上述原羊城滋補品廠工作人員稱。

陳鴻道50歲出頭,並非香港本地人,原籍廣東東莞長安鎮,早年“游水”偷渡到香港,貿易起家。1995年,拿到王老吉商標後,陳鴻道在東莞成立了加多寶集團,為鴻道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專事王老吉的生產營銷。他拿出2000萬美元在老家長安鎮投資建廠,當年也算大手筆。同年,加多寶生產的王老吉涼茶,採用紅罐包裝,以區隔于原來的綠盒包裝。

廣東市面上涼茶品牌林立,但叫得上名的老品牌都以傳統涼茶鋪形式經營,做到幾十家連鎖店已屬不易。陳鴻 道一開始就以標準工業化生產大幅提高王老吉產量,再跳出原有銷售模式,廣建渠道,把涼茶鋪到雜貨鋪、街邊攤、餐廳、 商場等各個飲料終端。到1999年,生意興隆,陳鴻道再次投資在東莞擴建廠房。

這期間,1997年廣州市整理國有資產,羊城滋補品廠資產被劃給了廣藥,國內的王老吉商標所有權人也隨之易主。廣藥和陳鴻道於是再擬合同,廣藥副總經理倪依東告訴財新記者,合同的租期和其他條件一概不變。

據財新記者查閱,這份合同同樣以五年為期,約定加多寶有權在2003年前使用王老吉商標。

一位接近陳鴻道的內部人士透露,陳鴻道1999年擴大投資,很大程度上是知道商標續簽不成問題。果然,到2000 年,鴻道集團和廣藥集團再簽商標租賃合同,租期十年,仍約定固定租金,每年租金提到500萬元左右。其時,陳鴻 道已將王老吉做到年銷售1億元的規模。

加多寶將王老吉從一個廣東的地域品牌做成了全國知名品牌,市場營銷與廣告策劃功不可沒。

2003年,陳鴻道拍板,採納營銷顧 問的建議,將原本在“藥”和“飲料”之間游走的王老吉定位到飲料市場,並推出了 “怕上火, 喝王老吉” 的系列廣告。

當年將廣告預算從1000萬元追加到4000 多萬元,在中央電視台和廣東等地方強勢媒體推出廣告 ; 2004年再斥巨資購買 央視黃金廣告時段,使紅罐包裝的王老吉品牌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之前,王老吉銷量在1億多元規模上徘徊,2003年從前一年的1.8億元飆升到6億元,2004 年又增至14.3億元, 2005年翻到25億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加多寶捐款1億元,引起公衆關注和稱讚。加多寶旋即打出了“要捐就捐一個億,要喝就喝王老吉 !”的廣告,網上也出現了“封殺王老吉,上一罐買一罐”的網絡營銷 帖子。當年,王老吉銷售額從90億元迅速升到150億元。

與廣告攻勢同步,2003年起,加多寶在全國擴張,先後在北京、浙江紹興、廣東南沙、福建石獅等地建廠。加多寶品牌部副總經理王月貴告訴財新記者,2004年,加多寶在廣東經營近十年後開始試水全國市場,加多寶生產的紅罐王老吉進入福建和長江地區。

至廣藥與王老吉對簿公堂之時,王老吉在2010年底已經年銷售2500萬噸,總銷售額170億元,超過了罐裝可口可樂在中國地區的銷量。

改變合作軌跡的受賄案

就在加多寶集團在全國大展拳腳的同時,陳鴻道也開始為長期使用王老吉商標謀劃鋪路。

此時,在廣藥掌握話事權的是李益民。李益民在廣藥已經幹了20多年,從1998年開始擔任廣藥副董事長、 總經理。

根據後來李益民在法庭上的供述,2000年9月的一天,李益民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女兒被游樂場大型遊戲機砸成重傷。李益民赴澳大利亞探望女兒,返程途經香港時,約見了陳鴻道,開口借錢。

于 是,2001年8月、2002年8月、2003年6月,李益民在香港渣打銀行的個人賬戶上收到陳鴻道打來的三筆錢,每筆100萬港元,共計300萬港元。

而陳鴻道作證說,當時公司租用廣藥旗下王老吉的商標, 將于2003年到期,公司正與廣藥談判,要將商標使用權加簽十年。李益民在這個時候以女兒出事為由提出要300萬元港幣,陳鴻道擔心不給錢會影響公司業務,只好同意。

陳鴻道確實從廣藥拿到了一個新的十年合約,加多寶有權使用王老吉商標到2010年。但財新記者查閱合同發現,這份合約簽于2000年5月,在雙方供述的李益民女兒出事之前。租金開始為每年450萬元,兩年和七年後分別上浮5% 和7%。

隨後,2002年11月和2003年間,廣藥和鴻道集團再簽兩份補充協議,協議 將加多寶對王老吉商標的使用權又延長了十年,至2020年。租金從第11年至第13年506.14萬 元, 第14年 至 第17年521.33萬元,第18年至第20年537萬元。

正是2002年和2003年簽署的這兩份補充協議,在後來的商標爭奪戰中成為了抗辯焦點。

2004年,李益民因經濟問題被“雙規” ,2005年判決入獄,轟動一時的廣藥腐敗窩案爆發。判決結果顯示,在多項受賄行為中,最大一筆正是來自陳鴻 道的行賄。此案之後,2005年10月2日,廣東公安邊防部門將陳鴻道抓捕歸案,當月19日,陳鴻道取保候審,後棄保潛逃,至今仍不敢回內地。

此案改變了雙方合作的軌跡。在李益民案之後,雙方合作基礎動搖,摩擦不斷。

首先是加多寶開始在廣東以外設廠,讓王老吉在廣東的稅收價值打了折扣。其次,王老吉名氣越大、銷量越廣,就越凸顯2000年及其後兩年補簽合同的短視。這些合同與早年所簽合同一樣,都是固定租金模式,廣藥無法從王老吉的銷量暴增中分享收益,而李益民受賄詳情的公開,更加重了廣藥方面的落差。

醉翁之意

廣藥副總經理倪依東告訴財新記者,2005年前後,廣藥開始就王老吉商標使用情況給加多寶發函,要求加多寶對商標做出更正,包括字體大小、顏色等。

規範商標使用只是由頭,廣藥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們在包裝上不斷淡化商標所有人,卻一再突出加多寶,早有了竊取商標的意圖。 ”廣藥副總經理倪依東後來說。廣藥發出的信函一直沒有得到回音。倪依東稱,雙方的溝通直到2008年才得以恢複。

加多寶董事長辦公室總監馮志敏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2005年李益民入獄,但商標的使用情況一直正常,從未聽到廣藥有收回商標的意圖。

表面上看,加多寶方面合約在手,對關係的惡化似乎沒有足夠重視,不但沒有回應廣藥對商標使用規範的質疑,還在廣告和渠道推廣上放開手腳。2007 年到2009年,加多寶生產的紅罐王老吉連續三年成為罐裝飲料銷售冠軍,收入突破百億元。到2010年,紅罐王老吉打敗可口可樂,成為廣州亞運會合作伙伴。

不過,在生意場上浸淫多年的陳鴻 道,已經明顯感覺到了來自廣藥的不滿。

他嘗試過用商業談判來解決分歧。據接近加多寶人士稱,2005年前後,加多寶曾提出將商標租賃費用提高到每年5000 萬元,同時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遭廣藥拒絕。

談判告吹後,陳鴻道又試圖拓展增量部分鞏固雙方的合作關係,求取共贏。

2005年,廣藥旗下生產綠盒王老吉的王老吉藥業引入香港同興藥業資本1.7 億元。增資擴股後的合資公司,同興藥業和廣藥各占48.0465% 的股份,其他股份為職工持股。

同興藥業專為合資而成立。廣藥網站當年的新聞顯示,同興藥業五位出資人都是香港政商界頭面人物 :徐展堂是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上市公司北海集團主席 ;任同興藥業董事長的李祖澤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報業大亨;黃光漢是全國政協常委、華豐國貨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國春是全國政協常委、香港裕華百貨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宜弘則是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

五位出資人中多人與陳鴻道素有交往,李祖澤和陳鴻道一樣篤信佛教,兩人過從甚密。在出任同興藥業董事長之前,李祖澤從未涉足醫藥圈。黃光漢祖籍福建泉州,2005年陳鴻道去福建石獅設廠時,正是黃光漢陪他考察。

包括廣藥高層在內的多個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同興藥業五位出資人背後的實際牽頭人是陳鴻道。 “陳鴻道用廣藥商標那麼多年,還是希望可以有更深一層的合作鞏固雙方關係,資本合作顯然最方便。 ”廣州藥業董事會秘書龐 建輝告訴財新記者。

增資擴股後,廣藥王老吉迅速投資興建工廠,並廣鋪渠道,原本市場很小的綠盒王老吉銷量節節攀升,到2012年銷量達20億元。加多寶曾有助力,初期曾派部分人員去幫助管理運營。加多寶原銷售部經理陶應澤,就曾去合資公司幫忙開發市場。但2010年,商標戰爭徹底爆發後,加多寶方面撤回了所有人員。興建合資公司的另一目的是共同開發海外市場。在加多寶方面的運籌下,2009年底,王澤邦第五世孫王健儀出任合資公司董事長。王健儀告訴財新記者,她的家族企業香港王老吉擁有王老吉商標在海外40多個國家的經營權。

事與願違,由於爭奪管理權,合資公司不僅沒有理順利益分歧,反而惡化了矛盾。廣藥和同興藥業作為最大股東,約定每三年輪換一次董事長。2005年,李祖澤任董事長 ;2008年,廣藥方派出董事長; 到2010年,換回同興藥業坐莊。

這一次,代表同興藥業出場的是王健儀。

不過,據接近加多寶的人士透露,雖然王健儀出任合資公司董事長,但公司運營和財務都已被廣藥掌控。而缺少了王健儀的支持,合資公司計劃的海外業務至今沒有展開。2010年,廣藥新任總經理李楚源提出整合綠盒王老吉涼茶和白雲山涼茶的銷售渠道,引起王健儀公開對香港媒體表示不滿。

白雲山涼茶由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下稱白雲山和記黃埔)生產,而白雲山和記黃埔正是李楚源此前在任職白雲山中藥廠廠長期間與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

至此,廣藥與加多寶的矛盾已無法掩蓋,陳鴻道通過合資公司“曲線救國”的努力失敗。

就在加多寶上下準備廣州亞運會宣傳時。2010年5月,加多寶收到了廣藥的來函。加多寶董事長辦公室總監馮志敏稱, “這是一封很正常的信函,稱亞運期間,要求我們規範商標使用,包括將豎寫的王老吉三字改為橫向,沒有提到收回商標。 ”這是又一次的通牒,但仍舊沒有引起加多寶足夠的警惕。此時,廣藥方面已經厲兵秣馬,而加多寶僅在紅罐王老吉的亞運會廣告宣傳中打出 “JDB生產”字樣,有為轉型做鋪墊之意,為時已晚。有備而來李楚源是王老吉戰爭中的關鍵人物。李楚源曾任白雲山和記黃埔總經理,並兼任廣藥副總經理。2010年8月升任廣藥總經理。李楚源上任當月,廣藥發出律師函,要求加多寶停止使用商標。

李楚源,廣東潮陽人,1965年生,與陳鴻道年紀相若,內部評價為能幹敢幹。1999年,他接手當時岌岌可危的白雲山中藥廠,改革人事,推出新產品,之後又與和記黃埔成立合資公司。2010 年,他離開合資公司到廣藥任職時,合資公司收入已過8億元。

這期間,他獲得過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一系列“勞模”榮譽。李楚源的新浪微博名即為“勞模李楚源” 。

2010年11月10日, “勞模”李楚源在人民大會堂高調宣佈王老吉品牌價值高達1080.15億元,是全國第一品牌,並稱王老吉涼茶當年銷量將達150億元,廣藥將依托王老吉品牌向“大健康產業”進軍,當場宣佈為“王老吉大健康計劃”全球招聘行政總裁。整個新聞發佈會,李楚源隻字未提紅罐王老吉生產商加多寶。

這一次,加多寶坐不住了。三天後,加多寶發佈公告稱 :紅罐王老吉為香港鴻道集團旗下的加多寶企業生產和銷售,廣藥與加多寶之間無任何隸屬關係。

2011年3月,加多寶發現在成都舉辦的全國糖酒交易會上,廣糧推出了王老吉牌固元粥、綠豆爽等產品,產品包裝和加多寶生產的王老吉涼茶非常相似。廣東省國資委下屬的這家企業對外宣稱,已獲得廣藥授權使用王老吉商標生產非涼茶類產品。

廣藥和加多寶自此全面撕裂,只能對簿公堂。

2011年4月,廣藥向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認定鴻道集團對王老吉商標的使用權限到期。2011年12月,正式進入仲裁程序。雙方的爭議點主要落在了合同期限上。

加多寶主張,根據2002年和2003 年的兩份補充協議,商標使用期應該是2020年到期。廣藥以2005年的李益民受賄案為由提起仲裁,已經過了法律約定為兩年的訴訟時效。但廣藥方面堅稱這 兩份補充協議是通過行賄獲得,符合合同法有關合同無效規定中的“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團或者第三者利益” 。

2012年5月,兩份補充協議被仲裁無效。

仲裁委員會認定:行賄受賄和補充協議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此外,2000年協議中,兩次許可費上調幅度為5% 和7%,2002年內補充協議中第二個十年(從2010年起)兩次上調,總增長幅度為6.1%,低於第一個十年許可費的總體增長幅度9.2%。且補充協議的年平均增長率低於2000年協議的年平均增長率。

而此前,1997年協議費是1995年約定協議費的19倍,2000年協議費相比1997年提高了80%。仲裁委員會因此認為,補充協議做出了對廣藥集團不利的調整。此外,仲裁書稱, “從2000年到2002年補充協議簽訂,王老吉正在快速發展。陳鴻道和李益民作為各自公司領導人,對市場信息和經驗判斷應有豐富經驗。這個時期簽訂的補充協議對下一個十年的協議費對廣藥不利,使仲裁庭產生質疑的是受到了正常商業活動之外因素的影響” ,因此確定廣藥集團因行賄受賄承受了利益損失。廣藥是國有獨資,所有者權益歸國家享有,因此仲裁庭認為廣藥利益損失導致國家利益損失。

至於訴訟時效問題,仲裁認為合同無效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在商標之爭中,加多寶面對的對手並不只有廣藥。廣藥副總經理倪依東告訴財新記者,因為涉及國家利益,廣藥使用的律師所是廣州市政府指定的。仲裁結果發佈後,廣州國資委也出現在發佈會現場,對廣藥表示支持。

加多寶在輿論場中找到了較多的同情。不少法律學者認為,此案在法理上有爭議性 :經過董事會同意的合同是否能被宣佈為無效?國企利益是否等於國家利益?訴訟時限對雙方價值判斷發生了多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王老吉銷量的暴增主要發生在2003年後。2002年之前,王老吉的銷量一度陷入增長瓶頸。

倪依東對此不以為然,他對財新記者打了個比方: “廣藥收回王老吉,就和中國收回香港一樣,這是主權問題,英國人把香港管得再好,它也是屬於中國的,到期就要收回。 ”

關鍵的紅罐

2012年5月,商標仲裁結果剛下到雙方手中,廣藥即宣佈在廣州藥業(600332.

SH)下面成立王老吉大健康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生產王老吉罐裝涼茶。

此時,廣藥甚至沒有自己的生產廠,罐裝涼茶全依賴代工。當年6月,第一罐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生產的涼茶上市,包裝和此前加多寶生產的紅罐王老吉區別 甚小,都是紅底黃字。

加多寶方面,在商標仲裁還未結束前就為品牌轉換鋪路。以往的紅罐包裝上兩面王老吉被改為一面王老吉,一面加多寶。此後,加多寶正式推出加多寶品牌涼茶,紅罐裝潢不變。一時間,市面上兩種紅罐涼茶並架而立。

加多寶和廣藥都深知紅罐包裝對於這場涼茶戰爭的意義。

加多寶董事長辦公室總監馮志敏緊握紅罐加多寶告訴財新記者 : “商標沒 有問題不大,因為本來手一握商標的字就看不到了。惟獨這紅罐,消費者一看

就知道是涼茶!”

廣州藥業董事會秘書龐建輝也指出,公司對紅罐包裝十分看重。就連超市里的銷售人員也告訴財新記者 : “對涼茶企業而言,紅罐包裝比商標更重要,誰丟了誰的日子就不好過。 ”為了保住紅罐這張牌,雙方再度興訟。2012年7月6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加多寶訴廣藥王老吉侵犯包裝裝潢權。三天後,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也立案受理廣藥王老吉訴加多寶包裝侵權。

對於紅罐包裝的歸屬權,馮志敏稱,涼茶紅罐包裝由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董事長陳鴻道設計,並于1997年申請專 利,從加多寶生產第一罐涼茶至今,使用紅罐包裝已經17年。倪依東則找出和加多寶此前簽訂的合同告訴財新記者:“白紙黑字寫著廣藥授權加多寶生產及銷售紅色罐裝及紅色瓶裝王老吉。紅罐不是我們的又何來授權?”北京地區一位專利法律師告訴財新記者,加多寶選北京,廣藥選廣州都做足了功課。據以往北京地區的案例,商標和包裝傾向于分割,廣州的案例則顯 示,判決結果往往支持包裝跟著商標走。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湧則表示,關鍵在於雙方簽訂合同時,關於王老吉商標的描述中是否包括了紅罐一項。從財新記者看到的2000年合同來看,其中並沒有關於商標的詳細描述。

就在各路法學專家討論雙方勝算幾何的時候,2012年12月,最高法院通知兩家公司, “為便於當事人訴訟和便於人民法院審理案件” ,紅罐侵權案將交由廣東省高級法院審理。

加多寶方面被逼上懸崖。

外包裝上雙方互不讓步,那邊廂關於誰有王老吉“正宗秘方” ,又引發口水戰。這一次,王老吉第五代孫王健儀再次選擇站在加多寶一邊。

從2011年3月開始,王健儀多次公開表示將手中的王老吉涼茶秘方傳授給了加多寶,而非廣藥。王健儀提出秘方說之後,廣藥多次回應,一開始稱涼茶無秘方,最近一次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倪依東的回答是: “王澤邦的後人又不止王健儀,當年國家贖買時就獲得了配方。 ”他還稱,紅罐王老吉和加多寶使用的配方並不相同。

2013年3月26日,王健儀帶領第六代孫等多名王氏後人在深圳召開記者見面會,指責廣藥未經同意用王澤邦及其後人頭像註冊了四個商標。王健儀還對 財新記者表示,涼茶秘方除了配方還包括製作工藝等,歷代口口相傳。

不惜血本廣告戰

更大的戰場還在法庭之外。加多寶和廣藥對紅罐涼茶的廣告宣傳鋪天蓋地,寸土必爭:加多寶巨型廣告牌占據著廣州機場 A 區出港位置,王老吉則在 A 區 入港通道豎起了牌子,沒過幾天,旁邊大型的液晶廣告屏上又滾動出了加多寶的廣告。同樣的藍底紅字,加多寶說“怕上火喝加多寶” ,王老吉說“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雙方最大的區別只在於,加多寶強調銷量,表明中國每賣10罐涼茶7罐加多寶,王老吉則抓住歷史,稱傳世185年,獨家秘方,正宗涼茶。

加多寶不願透露廣告具體投入,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12年加多寶涼茶廣告總投入不會低於10億元。但“不差錢”並不能讓加多寶搞定所有的廣告市場。

據加多寶方面稱,加多寶涼茶推出後長達半年裡,都無法在廣州的公交車站做燈箱廣告。廣告代理商白馬廣告公司告訴加多寶 : “相關部門說了,不能代理加多寶廣告。 ”2013年元旦後,加多寶幾經努力,終於把廣告鋪進廣州公交車站。但到底如何打通關節,公司相關負責人稱“涉及政府關係, 不便透露” 。

在廣州,類似事件還發生在店鋪的燈箱廣告上, “工商局強行拆掉我們的燈箱,左邊店鋪是百事燈箱,右邊店鋪可口可樂燈箱都不拆,就拆加多寶的。

加多寶品牌部副經理王月貴稱,商標案之後,在廣州常常遇到這樣的事。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戶外廣告受挫,加多寶在電視上有了意外收穫。

王月貴透露,2012年5月, “中國好聲音”節目組和浙江衛視找到了加多寶尋找贊助。當時這個項目已和很多企業談過,但沒有企業能下決心。加多寶卻很快接手, “整個項目只用了兩周, 第一次見面,一周後簽約。接下來的一周加多寶團隊進入節目,包括廣告牌的放置等都親自參與。 ”王月貴說。因為找贊助不易, “中國好聲音”6000萬元的冠名費還給加多寶打了折。誰也沒想到,這個節目火了。

“一個中國好聲音,讓90% 的中國人都知道了加多寶。 ”王月貴對此頗為得意。

到“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加多寶以2億元才保住這塊廣告陣地。

就在加多寶搞定“中國好聲音”幾天後,廣藥告訴媒體,王老吉已經大規模開始廣告投放。包括央視三套的“開門大吉” ,以及湖南衛視年底的三台晚會。但最終,加多寶提前和湖南台簽約 拿到了湖南衛視元旦晚會的冠名。

“廣藥和加多寶都是金主,廣藥在央視砸的錢更多,加多寶和地方媒體合作更多。 ”某地方衛視廣告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

加多寶很擅長見縫插針。 “相比一個成功的案例和電視上的硬廣告,軟廣告效果更好,比如在節目間隙出現的有加多寶宣傳性質的提示語。 ”王月貴表示,這類資源是和電視台多年合作的結果,不是用錢可以搞掂的。

廣藥也是不惜血本。李楚源一開年就表示,2013年,王老吉市場推廣的預算是20億元。巨額投入已占到2012年全年紅罐和綠盒銷售總額的一半。在快速消費品行業,通常廣告投入占收入10% 到20%。

為了壓制對手,雙方在廣告上也打起了官司,這一次,加多寶又輸了一陣。

加多寶于2012年7月在重慶提起對廣藥王老吉廣告語的侵權訴訟。 “怕上火喝王老吉”是加多寶公司從2003年開始使用的廣告語,加多寶曾一度將這個廣告作為品牌塑造最成功的案例。不過,起訴的同時,加多寶卻沒有同時申請訴中禁令。王老吉商標被收回後,加多寶公司將廣告語中的王老吉換成了新品牌的名字。但讓加多寶意外的是,廣藥王老吉也開始使用怕上火概念,電視、戶外等廣告上都寫著“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

廣藥集團副總經理倪依東則認為廣告里有四個字不相同,他告訴記者: “現在有很多涼茶品牌都用怕上火概念,怕上火喝 ××× 的廣告誰都在用,他們

告得過來麼?”

加多寶在重慶的訴訟尚未開庭,2002年11月30日,廣藥王老吉在廣州中院針鋒相對地提起了加多寶虛假宣傳的訴訟。廣藥稱“王老吉改名為加多寶” 、“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為加多寶”等宣傳行為為虛假宣傳,要求侵權賠償。同時還向法院申請訴中禁令,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使用上述廣告詞。

馮志敏和加多寶代理律師姚嵐對這 起訴訟的不滿溢於言表。姚嵐稱,加多寶方面周四下午接到聽證會通知,而聽證會召開的時間是周二上午, “廣州中院只給了三天準備時間,且中間兩天是周末,這對加多寶準備材料非常不利” 。

兩次聽證之後,廣州中院于1月31 日下發訴中禁令,同時在官方微博發佈,廣藥第一時間將禁令發給了全國50多家媒體。馮志敏介紹, “廣州中院的人開車來東莞送禁令,他們剛到,網上的消息已經到處都是了。 ”訴中禁令稱,如果加多寶勝訴,針對禁令廣藥只需要賠償500萬元。 “一個禁令,我們的廣告全部要換,損失何止500萬元!”盡管不滿,加多寶方面還是快速更換了廣告,這一次,他們用的廣告詞是 : “每賣10罐涼茶7罐加多寶。 ”廣藥集團副總經理倪依東強調,廣藥集團接下來還要求加多寶方面就“虛假宣傳”造成的損失做出賠償。

渠道巷戰

和訴訟連連失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加多寶較廣藥王老吉在銷售經營和渠道建設上明顯占優。2012年6月,正式推出加多寶涼茶後,公司穩定住了原有渠道和經銷商隊伍。加多寶運營紅罐涼茶多年,渠道上已經覆蓋現代(如沃爾瑪等連鎖超市) 、批發、小店、餐飲、特通(例如團購)五大渠道類別。

加多寶的分銷網絡採用 RMS 系統(線路管理系統 ),業務人員每月15日和30日要上報其所掌控的五個渠道的客戶資料。後勤將數據錄入 RMS 系統。由於 RMS 系統能夠避免客戶資料重複錄入。加多寶可以隨時瞭解全國上萬名前端銷售人員的工作量、工作進度,以及某地區的人均產值。王月貴稱對於渠道的掌握公司可以細到辦多少個點、貼多少海報,都有電子表格,而每一個貨架、每一個冰箱上怎麼上貨都要通過單位面積的經濟效應來確定。

“我們的前端人員在推廣時連說的話都是有標準的,五句話,一個字都不能差!”王月貴說。

與很多飲料商把市場交給成熟經銷商去開發不同。加多寶的渠道都是自己跑,業務團隊和網絡去打通第二層批發客戶、餐飲客戶和小店客戶等終端渠道。

加多寶的經銷商只負責後續配送。

加多寶迄今最強大也最有把握的是餐飲渠道。 “邊遠的餐廳能否買到加多寶” ,是公司衡量業務員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

通過廣告的大量投入和配合,加多寶經營多年的渠道為新品牌貢獻了巨額回報。國家統計局2012年12月8日發佈《報告》數據顯示,加多寶紅罐涼茶市場份額占到整個涼茶行業的72.96%。

廣藥在收回商標後,李楚源即對外宣佈2012年銷售任務為60億元。話音未落,麻煩來了。

就在2012年5月王老吉大健康投產時,市場上用于涼茶生產的諸多原材料價格成倍上漲,且無供貨,其中涼茶主要原材料雞蛋花的價格從每公斤60多元漲到了200多元。 “供貨商跟我們說和加多寶簽了協議,東西都賣給他們了。 ”倪依東回憶。

拖著不是辦法。廣藥最終硬頂上,2012年6月至8月的近三個月間,廣藥以比加多寶高2倍多的進貨成本維持著生產,直到供應商價格趨穩。

銷售渠道上,廣藥王老吉是白手起家。廣藥董秘龐建輝介紹,為了迅速打開局面,王老吉大健康挖來了部分原加多寶的經銷商,另一邊則和啤酒經銷商合作打市場。

而王老吉大健康董事長吳長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紅罐王老吉在2012年已發展了6000名前端銷售人員,為了激勵,全年加薪超過10%。2013年計劃前端人員數量過萬。加多寶前端目前也有上萬人。在各地促銷活動中,常常上演雙方銷售人員的全武行。

成本高企、巨額渠道投入,讓王老吉大健康和母公司廣州藥業的收入和淨利潤都不太好看。王老吉大健康銷售經理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紅罐和綠盒涼茶按出廠價算,2012年收入各20億元。廣州藥業2012年年報顯示,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年淨利潤僅為3096萬元。

財報中雖未提及紅罐涼茶的銷售數字,但根據王老吉大健康公司與廣藥集團于2012年5月簽訂的 《商標許可合同》 ,王老吉大健康公司需將銷售淨額的2.1% 支付給廣藥集團作為商標許可使用費,支付時分別按53% 和47% 直接支付給廣藥集團和廣州藥業。2012年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向廣藥集團支付上述商標許可使用費1903.6萬元。如此計算,王老吉大健康公司2012年銷售收入大約在17億元左右。

李楚源對外稱,王老吉如期完成了60億元的銷售計劃,並稱2013年銷售任務是100億元。對於數據之間的差額,龐建輝解釋為按出廠價統計和前端銷售統計的口徑有所不同。

2013年開始,加多寶和王老吉在渠道上的競爭更加激烈。小店和餐飲渠道往往和商家簽訂排他協議。廣州僑園超市的黃老闆告訴財新記者,他的兩個超市分別和加多寶、紅罐王老吉簽了銷售的排他協議。加多寶業務員給的優惠是每月送兩箱,而王老吉的優惠則是每箱便宜2元錢。 “他們打他們的,我們賺我們的,沒什麼不好。 ”但他也說,就算在廣藥的大本營廣州,王老吉的業務員也還沒有加多寶多。

批發渠道的戰爭則更多體現在價格上。在廣州最大的東旺國際食品批發市場,財新記者瞭解到加多寶和王老吉每箱的批發價格相差2元。批發門市的老闆說現在更願意賣王老吉,因為利潤更高。 “王老吉的進貨價比加多寶低6元,今年3月又開始返箱回利的促銷,這兩個月銷售明顯起來了。 ”涼茶戰爭沒有完。

本刊記者符燕豔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