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據韓聯社報道,LG電子7日發布業績報告,初步核實今年第一季度營業利潤同比增長82.4%,為9215億韓元(約合56.03億元)。鑒於前一季度出現353億韓元的虧損,公司可謂在首季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LG電子銷售額首季同比增加9.7%,為14.6605萬億韓元。營業利潤和銷售額在歷年第一季度中雙雙創下最高紀錄
據分析,第一季度盈利歸功於兩點,一是電視和家電產品部門保持盈利,二是智能手機部門虧損減少。電視和家電部門主打高端商品,得以在家電淡季的利空因素下仍實現盈利。LG電子將繼續主攻高端市場,提高創收能力。
智能手機部門自2015年第二季度起連續七個季度出現虧損,去年下半年通過人事和業務調整,收窄了虧損幅度。LG電子3月10日在韓推出新旗艦手機G6,該款本月6日登陸北美市場,因此G6的市場反響如何將在一定程度上對第二季度的業績帶去影響。
據中新社報道,廣東省國土廳26日透露,該省大幅增加住宅用地供應量,大部分城市相應增加住宅用地供應以滿足需求並穩定市場。今年一季度,全省供應住宅用地976.93公頃,同比上升80.17%。
據介紹,廣東全省一季度住宅用地供應同比增幅在100%以上的地級市有8個,分別是中山、汕尾、潮州、湛江、惠州、清遠、韶關、陽江。
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全省一季度以出讓方式供應土地2478.48公頃;合同總成交價款1008.33億元(人民幣,下同)。全省土地出讓均價4068.34元/平方米,環比上升1.03%;全省土地市場總體穩定。
廣東省國土廳廳長陳光榮日前主持召開會議,分析第一季度工作情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力以赴做好今年保障經濟發展工作。
據陳光榮介紹,一季度以來,廣東加大督促協調力度,全力做好省級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預審和報批服務工作,使項目加速進入用地報批環節。
據統計,一季度,廣東全省審核上報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用地報批件185宗,單獨選址項目用地審核上報用地面積同比上升1530.69%。
通過投資型險種的激增和海外資產的“買買買”,安邦保險集團的規模正在迅速膨脹。
近年來取代產險成為集團“旗艦”及海外資產“買手”的安邦人壽4月26日公布了2016年信息披露報告(下稱“信披報告”)。信披報告顯示,2016年安邦人壽的合並總資產已經達到1.45萬億元,遠超中國太保整個集團和新華保險同期的總資產。
但在規模上升的同時,安邦人壽2016年度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下稱“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20%,而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退保金和賠付支出的持續飈漲所致。
總資產破萬億
安邦人壽信披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末,其合並總資產達到1.45萬億元,較2015年末的9167.6億元同比大增58.44%,在2015年超過6倍的總資產增長基礎上繼續上升。
這一總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中國太保同期的1.02萬億元以及新華保險6991.81億元的總資產水平。
由於2015年安邦人壽獲得了安邦產險48.6486%的股份,因此安邦產險以聯營企業被披露在安邦人壽的報表中。而由於安邦人壽控股安邦養老及安邦資產管理,安邦產險控股和諧健康險以及多個海外保險資產,因此截至發稿時,盡管安邦保險集團旗下其他子公司均還未發布2016年信披報告,但可以通過安邦人壽及其中披露的安邦產險合並總資產相加來估算整個安邦集團下保險相關板塊的總資產規模。
信披報告顯示,安邦產險2016年末的合並總資產為7954.52億元。兩者相加,總資產達2.248萬億元,這家起源於2004年的保險集團的資產規模正在逐漸逼近歷史悠久的“巨無霸”中國人壽2.7萬億元的水平。
細看其信披報告可以發現,安邦人壽龐大的總資產規模源於2015年及2016年安邦人壽充當安邦保險集團海外資產的“買手”及“旗艦”合並了多家海外資產所致。單獨看安邦人壽的單體報表,其2016年末的總資產為5738.09億元。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保監會數據顯示,安邦人壽2016年的規模保費達到3304.87億元,僅次於中國人壽及平安人壽,飛速成長為壽險行業規模保費的“探花”。
正是由於安邦人壽自身在2016年規模保費大幅增長,其總資產較2015年末增長123.97%,單體總資產與集團總資產的比重也由2015年的27.9%上漲至39.5%。
海外資產“成色”如何?
從安邦人壽信披報告來看,安邦人壽旗下有一家看著頗為“宏大”的直接控股子公司——註冊地在香港的安邦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從信披報告內容和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來看,這家公司承擔著安邦人壽大部分海外資產“買手”的角色。
在安邦人壽合並層面直接控股的唯一一家海外資產是2015年收入囊中的韓國東洋人壽。但包括德爾塔•勞埃德銀行(現啟用舊名Nagelmackers)銀行、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荷蘭VIVAT保險公司、韓國安聯人壽、香港投資控股公司Mighty Group、Wisdom Express共6家公司,均屬於安邦人壽間接控股的子公司。這6家很可能大部分是由上述這家安邦集團控股子公司“出面”接手。
其中,Mighty Group、Wisdom Express、韓國安聯人壽,以及另一家Strategic Hotel Funding, L.L.C的100%權益為安邦人壽於2016年收入囊中。根據信披報告,前兩家香港的投資控股公司屬於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即是從安邦集團內部吸納而來,另兩家則是外部購買而來。
這些海外資產的現狀如何?
財務數據顯示,Mighty Group和Wisdom Express註冊在香港,主要從事投資控股、酒店服務和物業管理業務。自2016 年1月1日至合並日2016年9月27日止期間,Mighty Group和Wisdom Express在合並財務報表中經調整的凈虧損合計為7.31億元。而Strategic Hotel是在美國成立的公司,主要從事高端酒店資產管理業務。自購買日2016年9於6日至2016年12月31日營業收入為27.39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3.46億元人民幣。
另外,根據安邦人壽信披報告,東洋人壽在集團內部交易抵銷前,2016年凈虧損3.59億元,較2015年的凈虧損0.4億元有進一步擴大之勢(根據信披報告,財務數據經過了合並日公允價值以及統一會計政策的調整)。
而對於另外幾家間接控股的非本年取得的海外資產,安邦人壽信披報告中並未披露這些公司的基本財務狀況。
不過,從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的部分安邦人壽收購的海外資產財務報表來看,也有公司在被安邦人壽收購後出現“扭虧為盈”的情況,例如安邦人壽在2015年收購的荷蘭保險公司VIVAT。
根據VIVAT的2016年年報,2014年VIVATNV錄得6.12億歐元的凈虧損,但在被安邦人壽收購的當年,即2015年實現扭虧為盈,2016年實現1.59億歐元的凈利潤。
值得註意的是,在2016年收購韓國安聯人壽時,安邦人壽再次得以用“低價”購買資產,由此增厚2016年的投資收益。
安邦人壽信披報告顯示,2016年12月31日,安邦人壽支付160萬左右歐元,合1172萬元人民幣,作為合並成本購買了韓國安聯人壽100%的權益。
而這100%權益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為人民幣58.68 億元,合並成本小於取得的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人民幣58.56億元。這58.56億元按照會計準則就被計入了投資收益。
事實上,在2015年,安邦人壽在收購VIVAT時就發生了這種情況。當時,VIVAT的100%股權對應的可辨認凈資產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為89.21億元,但安邦人壽為此付出的對價僅僅為1歐元(等值人民幣8.50元)。
第一財經記者翻閱VIVAT2015年財報了解到,原來在今年2月最先出面購買VIVAT 100%股權的是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隨後安邦人壽控股的安邦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又以“名義價格”1歐元從集團手中將這筆價值89.21億元的股權收入囊中。
運用這種“財技“,使得安邦人壽2015年的投資收益大大增厚。但由於披露信息有限,韓國安聯人壽是否沿襲了這樣的購買路徑不得而知。
不過,2016年這筆58.56億元的“子公司合並成本小於取得的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金額”相比2015年的116.95億元有不小幅度的下降,在2016年安邦人壽460億元的投資收益中比例也不大。
事實上,與其他四家A股上市險企去年總投資收益普遍同比下降超過20%不同,安邦人壽2016年的投資收益在低利率加“資產荒”的基礎上同比增長62.86%。
但投資收益的同比大幅上升與其較2015年大幅增長2.5倍左右的規模保費也有很大關系。從投資收益子科目來看,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及利息收入、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利息收入是最大的增長項。而在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中,安邦人壽此分類下的基金投資和股票投資余額分別同比增長了71%及30%。
值得註意的是,與2015年及2016年的“買買買”不同,安邦集團在去年主動放棄撤出喜達屋收購之後,今年收購美國信保人壽的交易也被終止。
退保、賠付金繼續飆升
盡管安邦人壽的投資收益同比大幅增長超過60%,但安邦人壽合並的歸母凈利潤還是同比下降20%。
分析其2016年合並利潤表,除了與保費增長及可能的折現率假設變更導致的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大幅增長外,退保金、賠付支出等科目呈現比較大的上升幅度。
其中,安邦人壽2016年的退保金在2015年同比上升11倍的情況下再次同比上漲2.58倍,賠付支出在2014年為1650萬元,2015年變為50.94億元,2016年再次上漲至249.72億元。從賠付支出的明細看,集團合並層面的滿期給付及年金給付占其中的大半部分。
雖然退保金的上漲和賠付支出與其規模保費上漲有關,但由於安邦人壽這兩年投資型保險占據“半壁江山”的保費結構使得其流動性風險成為一大挑戰。
安邦人壽2015年和2016年的規模保費中,代表投資型險種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分別占比42.64%及65.45%。
在“開門紅”時期的1月中旬,第一財經記者曾走訪多家銀行,發現安邦保險的投資型保險產品出現的頻率最高。
安邦人壽對於保戶儲金及投資款的期限分析中,1年以內及1~5年的相關剩余合同未折現的預期現金流量占比為42%,即截至2016年末所有未到期的保戶儲金及投資款所對應的未折現現金流中有42%將在5年內面臨償付。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型業務確實是“資產驅動負債”型保險公司擴大規模的“利器”,但該類型險種占比較高的業務結構對資本消耗較大,在如今低利率、資產荒的投資環境下也會面臨較大的利差損、流動性等風險,而為了追求高收益,可能一些保險公司會進行“短錢長投”,同時容忍更高的信用風險,使得投資資產風險也相應加大,並且在2016年的“償二代”下也可能使得償付能力充足率較“償一代”下降。
安邦人壽也表示,其部分保單允許退保、減保或以其他方式提前終止保單,使其面臨潛在的流動性風險,集團的銀行業務有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不過,經過其對於流動性風險的測試,安邦人壽表示:“2016年4季度末,公司三個月內的綜合流動比例為841%,流動性覆蓋率大於300%,凈現金流大於0。本年度公司的凈現金流、融資回購比例、流動性資產比例、綜合流動比例和流動性覆蓋率等相關指標在年度內均未突破閾值,尚無超限額情況發生,本公司流動性保持穩定。同時,公司分別通過基本情景和壓力情景下對公司整體、傳統保險業務、分紅保險業務和萬能保險業務的現金流量進行測試,測試結果與實際結果基本符合,不同情景下流動性風險均在安全和可接受範圍內。”
隨著“一行兩會”的金融監管框架落地,金融監管改革拉開序幕。這意味著,加強監管已成為金融科技行業的主旋律。而對於互聯網金融而言,2018年也將成為行業合規元年。
近期,樂信、趣店、拍拍貸、宜人貸相繼公布2018年一季度財報。從總體情況來看,在強監管的背景下,上市互金企業營收同比增長,維持盈利,但逾期率與上個季度相比,樂信、趣店、宜人貸均有所上升。
趣店凈利下降、宜人貸主營業務成本增加
根據幾家公司的Q1財報,雖然監管和信用環境充滿挑戰,但幾家上市互金企業總營業收入均呈現同比增長趨勢。
從營業收入來看,2018年一季度上述幾家互金企業增幅迅猛。樂信總營業收入達到16億元,同比增長31%;趣店一季度總收入17.17億元,同比增長105.6%;拍拍貸一季度營收達9.168億元,同比增長37.1%;宜人貸一季度凈收入15.93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56%。
從凈利潤來看,2018年一季度,樂信實現凈利潤1.46億元,同比增長160%;趣店凈利潤達3.16億元,同比下降32.10%;拍拍貸凈利潤為4.37億元,同比增長5%;宜人貸調整後凈利潤為6.69億元(調整金額為3.9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91%,但在主營業務成本方面,宜人貸一季度成本為1.43億元,主營業務成本占當期促成借款總額的1.2%,較2017年同期的0.8%有所上升。宜人貸對此表示,主營業務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本季度加強了對逾期借款的催收。
宜人貸財報顯示,自2018年1月1日起,根據美國公認會計準則,宜人貸開始采用新的收入確認準則ASC606,核算與客戶之間的合同產生的收入,並按照不完全追溯法對之前年度的財務數據進行調整。新收入確認準則主要影響公司分期收費產品的收入確認時間。根據之前的收入確認準則,公司在月度服務費收到之後才會確認收入,但根據ASC606準則,公司在完成合同義務之後即可確認收入。受新收入確認準則影響,公司對2018年第一季度留存盈利的初始余額進行了16.97億元的調整。
值得註意的是,拍拍貸與趣店也調整了相應的確認收入準則。從2018年起,拍拍貸與趣店也均采用ASC606準則。據悉,相比於此前的ASC605準則,ASC606允許借款合同簽署後即可確認大部分收入。
為了始終保持監管合規,幾家互金企業一季度也對業務運營進行了一些調整。“本季度,公司的信貸和財富管理業務發展穩健,機構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為了始終保持監管合規,我們在本季度對業務運營進行了一些調整,包括信貸產品的定價調整和質保服務計劃的升級。”宜人貸CEO方以涵稱。
“在去年年底行業政策調整之後,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經歷了行業性收縮區間,我們迅速采取了措施,通過暫時收緊信貸標準來控制風險。“趣店集團創始人、CEO羅敏表示。
趣店集團CFO楊家康則指出,趣店正在拓展合作的金融機構數目,致力於成為一家依靠數據和技術的公司,幫助資金提供方合作夥伴向用戶發放消費貸款。“未來轉型的方向是將消費金融業務從重資產轉向輕資產,從信用中介走向信息中介,從高金融風險走向低金融風險,將自身的重心定位為流量分發、場景連接和技術服務。”
從用戶量和成交量來看,一季度末,樂信用戶數達到2640萬人,同比增長94.8%,促成的借款金額148億元,同比增長98.3%;趣店方面,一季度末註冊用戶數由2017年底的6242萬人上升至6530萬,其中授信用戶從2620萬人上升至2750萬人,活躍用戶為410萬人,同比下降13.9%,放款筆數為1090萬筆,同比下降44.6%。
拍拍貸方面,一季度末累計註冊用戶數達到7142.4萬人,累計借款用戶數為1128.2萬人,一季度共為250.1萬借款人提供了服務;宜人貸2018年第一季度,宜人貸為17.4128萬位借款人促成借款總額119.57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65%,其中23.1%的借款金額來自於重複借款人。
風控,下一攻堅戰
“我們主動控制了交易量,但是我們成功地降低了賬面風險,並且只迎來了一個短期的、可控的逾期率的增加。”羅敏表示,從資產質量來看,監管政策收緊給互金行業帶來了較大沖擊。
在逾期率披露方面,截至一季度末,樂信促成借款中超過90天的逾期率為1.44%,而截至2017年底,樂信促成借款中超過90天的逾期率為1.14%,逾期情況略有上升;根據趣店披露,當期可觀測M1+(逾期30天以上)逾期率保持在低於1.7%的水平,而根據其2017年年報,截至2017年底M1+逾期率則低於0.9%。
拍拍貸方面,一季末,15天至29天、30天至59天的逾期率分別為0.87%和2.11%,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這兩類逾期率分別為2.27%和2.21%,逾期率較上季度下降;截至3月31日,宜人貸15天至29天、30天至59天、60天至89天借款的逾期率分別為0.8%,、1.6%和1.3%,而截至2017年底相對應的逾期率分別0.8%,、0.9%和0.7%。宜人貸逾期30天至89天的借款逾期率較上季有所上升,主要因為2017年12月起借款人信用風險出現了短期波動。
然而值得註意的是,上述4家上市互金企業作為行業內的頭部公司在運營過程中均有逾期產生,但行業內卻有多家企業公布的逾期數據為0。業內人士對此表示,行業數據透明度及真實性均存在疑問,業績的真實性、準確性、可持續性還有待檢驗。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截至5月23日,共有120家互金機構接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但仍有很多企業披露的項目逾期率、金額逾期率均為0。這與上述幾家頭部互金企業的數據披露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業內專家表示,一些網貸平臺基於獲客角度,會在逾期率上進行一定程度的粉飾,選擇性的披露成為互金企業的通病。而對於投資人而言,決定是否投資的重點參考標準之一就是平臺的逾期率。因為逾期率代表著平臺風控的整體運營情況。
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在行業合規監管落地後,對於互金企業來說,是否具備好的風控及運營手段將成為互金企業的下一個攻堅戰。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國債數量達到8388.99億元,連續16個月攀升。過去的一年中,境外機構持有量在全市場的占比已經從3.88%提升到6.74%,持倉占比較去年同期增超7成。
機構分析稱,盡管人民幣近期相對於美元貶值,但相對於大部分其他貨幣在升值,人民幣資產相對於其他資產依然有一定吸引力。尤其是近期歐洲政局不穩,一些資金重新從歐洲分流出來,加上新興市場的動蕩尚未結束,這些分流出來的資金除了回流美國以外,一部分可能會流入中國。
隨著金融業開放持續推進,境外機構參與國內債市的途徑不斷拓寬,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增加,境外機構不斷增持我國債券。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隨著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境外買家將成為我國債市日益活躍的參與者。
外資競相布局
近日,瑞銀資產管理在中國設立的的外商獨資企業(WFOE)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正式推出了其首支境內固定收益基金產品。
瑞銀資產管理(上海)基金經理樓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債券主要來自於兩方面因素。一方面,中國債券市場的體量是在世界上排名僅次於美國、日本,這是一個龐大到讓國際投資者無法忽視的的一個市場。
“對投資者來說,在日本、美國債券市場玩了這麽久之後,需要這麽一個體量來支撐業務的增長和多元化。”樓超對記者介紹稱,瑞銀資管非常堅定地看好中國債市,目前在海外的投資重點就是中國的債券市場,這是瑞銀資管業務的增長點之一。
另一方面,2015年人民幣加入SDR,而國內債券市場機制也日趨成熟化,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著力推進銀行間市場的開放,RQFII以及直接的銀行間準入的機制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導致了資金的持續流入。
樓超介紹稱,瑞銀對於中國債市的布局不僅僅通過QFII、RQFII,近年也獲取了銀行間市場的牌照,可以通過CIBM(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這一渠道投資中國債市。
另外,彭博於3月21日宣布,計劃在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完善數項計劃中的配套措施後,於2019年4月開始分步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根據截至2018年1月31日的統計數據,將有386支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在該指數53.73萬億美元的市值中占比達5.49%。
根據興業研究測算,全球大約有3萬億美元資產跟蹤巴克萊全球指數,以此估算,5.49%權重將帶來資金流入1647億美元。倘若20個月按每月5%比例納入,則2019年、2020年資金流入增量分別為741億美元(約合4701億元人民幣)和906億美元(約合5748億元人民幣)。
記者註意到,已有境外機構在追蹤彭博巴克萊指數方面先行布局。6月6日,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推出華夏彭博巴克萊中國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券指數ETF,這是香港首只追蹤中國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券表現的ETF,該指數系彭博巴克萊中國綜合指數的細分指數。
人民幣資產仍顯強勁
4月以來,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包括阿根廷、巴西等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匯率紛紛遭遇重挫。相比之下,人民幣匯率以及人民幣資產仍顯堅挺。
中金公司固收部在近期調研中發現,境外機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投資者。第一類投資者資金來源更多是美元計價的,在中美利差壓縮和美元重新走強的情況下人民幣資產與美元資產相比,吸引力確實有所下降。
而第二類包括央行類機構和全球的大基金在內的投資者,他們更多講求全球資產配置。那麽盡管人民幣近期相對於美元貶值,但人民幣相對於大部分其他貨幣在升值,人民幣資產相對於其他資產依然有一定吸引力。
而如果不考慮匯率因素,人民幣債券是跑贏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債券的表現的。這使得這類型投資者仍願意將資金配置一部分到人民幣資產上。尤其是近期歐洲政局不穩,一些資金重新從歐洲分流出來,加上新興市場的動蕩尚未結束,這些分流出來的資金除了回流美國以外,一部分可能會流入中國。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盡管對美元貨幣有所回調,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仍顯強勢。6月7日當周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7.33,較年初升2.56%。
為何美元走強的背景下人民幣仍顯堅挺?中金公司固收部認為,一方面,過去兩年貶值環境中,中國企業囤積了大量美元頭寸,這些美元資產在去年美元貶值的背景中出現了明顯的匯兌虧損。在今年人民幣融資難度上升的背景下,企業是希望將一部分美元資產轉換為人民幣來使用的,因此每當人民幣出現兌美元走弱,企業的結匯需求就會釋放,從而重新支撐人民幣。
另一方面,今年境外資金更大量的流入人民幣資產,也對人民幣起到了一定支撐作用。同時還有今年境外美元債發行規模上升,企業境外發債募集到美元之後,也會結匯回到境內使用,也增強了對人民幣的需求。所以,在新興市場貨幣中,這一輪人民幣表現遠遠好於絕大部分其他貨幣。
金融開放不斷推進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邁出新進程,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債市的途徑正在不斷拓寬,基礎設施建設也正在不斷完善。
在債券市場投資渠道方面,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稱,一方面,QFII、RQFII的投資額度逐步擴大,截至2018年5月30日,QFII投資額度達到994.59億美元,同比增長7.26%;RQFII投資額度為6158.52億元,同比增長13.39%。另一方面,“債券通”打開了境外機構入場國內債市更為便利的新渠道,因其沒有投資額度的限制,因此部分受QFII、RQFII額度限制的境外投資者轉向“債券通”。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8年5月2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二期投產,在實時全額結算模式基礎上引入定時凈額結算機制,實現流動性更為節約的混合結算機制求。同時,系統支持人民幣付款、付款交割(DvP)結算、人民幣對外幣同步交收(PvP)、中央對手集中清算和其他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等業務。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5月底,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國債數量達到8388.99億,連續16個月攀升。過去的一年中,境外機構持有量在全市場的占比已經從3.88%提升到6.74%,持倉占比較去年同期增超7成。
樓超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外資加速布局中國債市,人民幣匯率的企穩回升只是助推因素之一。而根本原因在於外資長期對中國債券市場的看好,持續的資金湧入是長期趨勢,外資在中國市場目前的占比上升空間仍然很大。
根據亞開行2018年3月發布的《亞洲債券監測報告》,日本和韓國境外投資者持有國債占比為10%左右,而印尼則高達38%。
“近期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明確了金融業下一步開放的時間表,許多政策已經落地,其他政策正在有效、有序地推進,金融業擴大開放推進速度超預期。”明明表示,目前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債市的途徑不斷拓寬,同時目前國際形勢下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增加,境外機構不斷增持我國債券,積極探索投資結構。未來隨著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境外買家將成為我國債市日益活躍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