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債市開放加碼:外資湧入,持倉占比猛增七成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國債數量達到8388.99億元,連續16個月攀升。過去的一年中,境外機構持有量在全市場的占比已經從3.88%提升到6.74%,持倉占比較去年同期增超7成。

機構分析稱,盡管人民幣近期相對於美元貶值,但相對於大部分其他貨幣在升值,人民幣資產相對於其他資產依然有一定吸引力。尤其是近期歐洲政局不穩,一些資金重新從歐洲分流出來,加上新興市場的動蕩尚未結束,這些分流出來的資金除了回流美國以外,一部分可能會流入中國。

隨著金融業開放持續推進,境外機構參與國內債市的途徑不斷拓寬,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增加,境外機構不斷增持我國債券。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隨著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境外買家將成為我國債市日益活躍的參與者。

外資競相布局

近日,瑞銀資產管理在中國設立的的外商獨資企業(WFOE)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已正式推出了其首支境內固定收益基金產品。

瑞銀資產管理(上海)基金經理樓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境外機構增持中國債券主要來自於兩方面因素。一方面,中國債券市場的體量是在世界上排名僅次於美國、日本,這是一個龐大到讓國際投資者無法忽視的的一個市場。

“對投資者來說,在日本、美國債券市場玩了這麽久之後,需要這麽一個體量來支撐業務的增長和多元化。”樓超對記者介紹稱,瑞銀資管非常堅定地看好中國債市,目前在海外的投資重點就是中國的債券市場,這是瑞銀資管業務的增長點之一。

另一方面,2015年人民幣加入SDR,而國內債券市場機制也日趨成熟化,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著力推進銀行間市場的開放,RQFII以及直接的銀行間準入的機制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導致了資金的持續流入。

樓超介紹稱,瑞銀對於中國債市的布局不僅僅通過QFII、RQFII,近年也獲取了銀行間市場的牌照,可以通過CIBM(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這一渠道投資中國債市。

另外,彭博於3月21日宣布,計劃在中國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完善數項計劃中的配套措施後,於2019年4月開始分步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根據截至2018年1月31日的統計數據,將有386支中國債券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在該指數53.73萬億美元的市值中占比達5.49%。

根據興業研究測算,全球大約有3萬億美元資產跟蹤巴克萊全球指數,以此估算,5.49%權重將帶來資金流入1647億美元。倘若20個月按每月5%比例納入,則2019年、2020年資金流入增量分別為741億美元(約合4701億元人民幣)和906億美元(約合5748億元人民幣)。

記者註意到,已有境外機構在追蹤彭博巴克萊指數方面先行布局。6月6日,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布推出華夏彭博巴克萊中國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券指數ETF,這是香港首只追蹤中國國債及政策性銀行債券表現的ETF,該指數系彭博巴克萊中國綜合指數的細分指數。

人民幣資產仍顯強勁

4月以來,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包括阿根廷、巴西等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匯率紛紛遭遇重挫。相比之下,人民幣匯率以及人民幣資產仍顯堅挺。

中金公司固收部在近期調研中發現,境外機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投資者。第一類投資者資金來源更多是美元計價的,在中美利差壓縮和美元重新走強的情況下人民幣資產與美元資產相比,吸引力確實有所下降。

而第二類包括央行類機構和全球的大基金在內的投資者,他們更多講求全球資產配置。那麽盡管人民幣近期相對於美元貶值,但人民幣相對於大部分其他貨幣在升值,人民幣資產相對於其他資產依然有一定吸引力。

而如果不考慮匯率因素,人民幣債券是跑贏全球絕大部分國家債券的表現的。這使得這類型投資者仍願意將資金配置一部分到人民幣資產上。尤其是近期歐洲政局不穩,一些資金重新從歐洲分流出來,加上新興市場的動蕩尚未結束,這些分流出來的資金除了回流美國以外,一部分可能會流入中國。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盡管對美元貨幣有所回調,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仍顯強勢。6月7日當周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7.33,較年初升2.56%。

為何美元走強的背景下人民幣仍顯堅挺?中金公司固收部認為,一方面,過去兩年貶值環境中,中國企業囤積了大量美元頭寸,這些美元資產在去年美元貶值的背景中出現了明顯的匯兌虧損。在今年人民幣融資難度上升的背景下,企業是希望將一部分美元資產轉換為人民幣來使用的,因此每當人民幣出現兌美元走弱,企業的結匯需求就會釋放,從而重新支撐人民幣。

另一方面,今年境外資金更大量的流入人民幣資產,也對人民幣起到了一定支撐作用。同時還有今年境外美元債發行規模上升,企業境外發債募集到美元之後,也會結匯回到境內使用,也增強了對人民幣的需求。所以,在新興市場貨幣中,這一輪人民幣表現遠遠好於絕大部分其他貨幣。

金融開放不斷推進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邁出新進程,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債市的途徑正在不斷拓寬,基礎設施建設也正在不斷完善。

在債券市場投資渠道方面,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稱,一方面,QFII、RQFII的投資額度逐步擴大,截至2018年5月30日,QFII投資額度達到994.59億美元,同比增長7.26%;RQFII投資額度為6158.52億元,同比增長13.39%。另一方面,“債券通”打開了境外機構入場國內債市更為便利的新渠道,因其沒有投資額度的限制,因此部分受QFII、RQFII額度限制的境外投資者轉向“債券通”。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8年5月2日,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二期投產,在實時全額結算模式基礎上引入定時凈額結算機制,實現流動性更為節約的混合結算機制求。同時,系統支持人民幣付款、付款交割(DvP)結算、人民幣對外幣同步交收(PvP)、中央對手集中清算和其他跨境人民幣交易結算等業務。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5月底,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國債數量達到8388.99億,連續16個月攀升。過去的一年中,境外機構持有量在全市場的占比已經從3.88%提升到6.74%,持倉占比較去年同期增超7成。

樓超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外資加速布局中國債市,人民幣匯率的企穩回升只是助推因素之一。而根本原因在於外資長期對中國債券市場的看好,持續的資金湧入是長期趨勢,外資在中國市場目前的占比上升空間仍然很大。

根據亞開行2018年3月發布的《亞洲債券監測報告》,日本和韓國境外投資者持有國債占比為10%左右,而印尼則高達38%。

“近期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明確了金融業下一步開放的時間表,許多政策已經落地,其他政策正在有效、有序地推進,金融業擴大開放推進速度超預期。”明明表示,目前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債市的途徑不斷拓寬,同時目前國際形勢下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增加,境外機構不斷增持我國債券,積極探索投資結構。未來隨著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境外買家將成為我國債市日益活躍的參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