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樣的化學災難 其實台灣常常發生……

2014-08-11  TCW
 
 

 

「當時如果我去現場,會少死很多人,但是如果我去了,不是成為英雄、就是成為菩薩……。」一位中油員工,曾經親身經歷一九九八年北誼興業液態瓦斯爆炸重大工安意外。

那次因氣罐車疏忽引發的大爆炸,造成四位消防弟兄殉職、三十八人輕重傷,如此慘痛的經驗,他萬萬沒有想到,十六年後,高雄竟然發生了比當年更嚴重數十倍的氣體爆炸案。採訪時,他一度難過得說不出話來,為什麼眼睜睜發生的悲劇,卻無法得到教訓?他以自己的專業,呼籲國家成立專門的化學爆炸救災隊,他說,消防弟兄不應該再被犧牲。以下是他的第一人稱告白:

深夜一通電話,趕赴災變現場前就聽到爆炸巨響,我知道一切都完了

七月三十一日當晚,我很早就睡了。半夜十一點五十分接到災變通知的電話,我穿好衣服準備趕到現場,沒想到就在出門的那一刻,驚天動地的劇烈爆炸聲音傳來,我知道一切都完了,這是比當年我經歷過那場北誼興業還要嚴重數十倍的爆炸案。

如果我早一點接到電話,一定會先衝到現場,憑我過去的經驗,化學氣體如丙烯在冒出來的時候,灑水是沒有用,最好的方式就是疏散;因為當丙烯這種比空氣重的氣體在下水道蔓延開來,那種爆炸是蒸氣雲爆炸(編按:是化學工廠最危險、破壞力最強的一種爆炸),這種火根本滅不掉的。

所以,如果我真的到現場,處理得好不好,我不敢講,好的話,死傷人數會降低;不好的話,我可能也是在現場,就走了。

我想,我不是成為英雄、就是成為菩薩,畢竟台灣這種文化背景,你怎麼去疏散,這是大問題嘛,老百姓會接受嗎?不會接受嘛!

長途管線工作很嚴謹,都有SOP本來是有救的事,變得這麼嚴重

這次的爆炸為什麼會這麼嚴重?重點就是丙烯洩漏太久了,從晚上八點多到十一點多,這段時間都沒有作為,而且又是長途管線,操作和管理部門要負很大的責任。

這個長途管線是一個很嚴謹的工作,今天我要送油給你,以我們的SOP(標準作業流程),十五分鐘送多少給對方,對方必須要核對。再來,一般在運送時,壓力是很平穩的,一旦有下降變化,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一定要馬上要追究原因,甚至只要壓力一下降,馬上有警報會提醒。

包括量的核對、壓力的核對,都是SOP流程,如果有一項兜不攏,就要馬上打專線電話過去跟對方核對。如果還是找不出原因,那是要做緊急處理,把兩邊輸送掛斷。你懂嗎?這是很嚴謹的工作。

從晚上八點多就發生壓力下降了,到十一點多為什麼一直都沒有進行處理的步驟,本來有救的事情最後變成這樣,這才是我心裡感到最痛苦的,你知道嗎?我不希望我的名字被暴露,但還是要為台灣社會講一些公道話。

至於為什麼氣體洩漏要進行管制?因為我們身邊有太多起火源了,包括你穿的衣服,如果不是純棉的,你的任何一個小摩擦都會是一個起火源的靜電;因為起火源實在太多了,所以在氣體還沒有爆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進行管制,然後撤離。

為什麼我會說如果是管線破裂,有氣體溢出,第一時間判斷是什麼氣體很重要,因為判斷正確,才能用對方法救災。

就以七月初有一次高雄捷運工程施工挖到中油苯管線來說,那天捷運工程在衛武營附近打樁,結果打到管線,有石化氣體噴出來,剛開始大家不知道是什麼氣體,我本來在外面開會,接到通知就馬上跑到現場。

我一到現場,當時在場的人都說是乙烯外洩,我就跟他們講,以我的經驗當時聞到的就是苯!在確定是苯之後,就先把苯的管線關掉,然後就叫他們應變中心要疏散、要撤離,後來應變中心檢驗出來,果然是苯(編按:苯是有毒物質,如果人體吸入苯,輕則頭痛、顫抖,重則傷及中樞神經,出現嘔吐、神志模糊、昏迷,甚至死亡。),還好人員都已經先撤離了。

運送石化原料的車、船出事很多次,只是大家不知道

目前國內的救災體系,真的是多頭馬車,但最後就是變成沒人管。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一部毒性氣體的槽車在高速公路上發生洩漏意外,你看誰來管?我們政府單位八大部會,你看要怎麼管?

狀況是在高速公路上,毒性氣體的槽車外洩,但是沒有起火喔!好,發生在高速公路是誰管?交通部,對不對?至於毒性氣體是環保署負責;再來壓力容器是歸勞動部管;由於沒有起火,也不屬於消防隊職責,所以就變成沒人去救,甚至每個單位都派人去現場,卻不知道該聽誰指揮?

像這樣的化學災難,其實台灣常常在發生,不只是這次的高雄丙烯爆炸案,有時候是運送石化原料的車子、有時是船,發生過很多次,只是大家不知道,但這樣的化學災難,卻沒有專責的團隊。

為了台灣以後比較正向的發展,是不是應該比照國外,成立一個國家級的專家處理團隊,對台灣以後會有比較大的幫助,畢竟配備不足的消防弟兄們,不應該再成為犧牲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744

做好這四件事台灣才能真正走出災難

2014-08-18  TCW
 
 

 

台灣,禁不起再一次的氣爆事件,歸納專家學者與企業界建議,我們呼籲政府必須要做到四件事,避免慘劇再度發生。

行動一:立即清查、公佈全省管線配置圖

箱涵設置不當、管線操作不當、管線平日沒有確實維修、公部門未將管線納入管理追蹤系統,是肇事的四大元兇。

「只要有預防的觀念,就可以避免與降低災禍發生,」中山醫學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副教授顏慶堂建議,政府應該立即清查國內所有的管線配置,並納入地理資訊系統(GIS),一旦管線出現問題,把資料調出來,就可立即知道哪些管線出問題,以正確方式因應,把災禍降到最低。

高雄市是石化重鎮,支撐高雄就業率的石化工業,短期內很難離開這個區域,「管線輸送還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長榮大學職業安全與衛生學系助理教授何三平說。「可以成立一個由居民、官方、專家與業者組成的監督單位,確實做到管線檢查與維修,」中鋼前董事長、現任中華經濟產業策進會理事長王鍾渝建議。

都市更新研發基金會執行長丁致成提醒,過去工業區土地變更成住宅區或商業區,大家只在意地價是否大漲,卻忽略原先埋在工廠底下的管線有沒有遷走,或土地是否被污染,這都影響日後居住品質。

行動二:成立國家級化學爆炸救災單位

「救災不是光灑水就好,有時候反而會引來反效果,有些消防人員的專業知識不夠,」一位中油資深員工語重心長的說。「知道外洩的氣體、液體是什麼,才知道要用什麼設備與方法來救災,弄錯了反而會讓災情擴大。」中華民國消費設備師協會前理事長何岫璁則提醒,要建立完整的「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並培養各縣市消防隊的化學救災種子部隊。

物質安全資料表為什麼這麼重要?這份資料上清楚列出遇到什麼樣物質災害時,要用什麼方式撲滅。譬如乙醇(酒精)廠失火,必須要用二氧化碳、化學乾粉或是酒精泡沫來撲滅,如果直接用水澆灌,反而會將乙醇衝入下水道,會有引起更大火災和爆炸的可能。

以工業著稱的德國,為了預防林立的化學工廠釀災,在南部的布魯赫薩爾市(Bruchsal)成立了巴登訓練中心。這裡面有石化廠救災的模擬基地,消防隊員對於化學品火災或洩漏的模擬訓練設施。

德國是用國家的力量來訓練消防人員基本功,師法德國,若國內成立國家級救災單位,就可以快速提供正確救災方法,打火兄弟才不會白白犧牲。「救災單位如同急診室一樣,必須在短期內將災禍撲滅,」銘傳大學設計學院都市規畫與防災學系助理教授馬士元說,「災害都是複合性的,必須要有人負責解決跨部門的問題。」

目前,國內毒性化學物質災害防救體系由行政院環保署負責,二○一四年編列了約一億五千八百萬元預算,佔中央政府災害防救預算的○.七%,還遭到立法院凍結一千萬元預算。雖然環境毒災應變隊系統由環保署負責,但受限於組織、人力限制,環境毒災應變隊無法聘用專業救災人員,只好委託給中原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辦理。

毒災應變隊不應該長期採用委外方式辦法,應該成立國家級專責單位或部門,並利用公部門力量培養及訓練專業人員。

行動三:全面修法,推動地下共同管道

「可以學習日本的荷蘭村,他們的共同管道線做得很好,人員可以進去檢修,」曾到日本考察管線配置的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提議。如此可把管線集中在一個箱涵內,節省不斷開挖馬路的成本,還便於管理。

目前,日本共同管道的高與寬分別是二百三十一公分與二百九十七公分,足以讓一個人進出,檢測管線。這個空間的左邊置放電器、通訊管線,右下方置放自來水管(水道)與污水管(下水道),家庭用瓦斯管則放在右上方。每一個區塊還以鋼筋水泥牆做隔間,預防管道同時出現裂縫時,不會影響到其他管線的安全。至於石化管線則與民生的共同管道區隔,避免發生意外,影響到民生安全。

其實,國內從二○○○年就開始推動實施。只是立法之初,只要求新開發地區、重劃區及重大工程時優先試做共同管道。這樣還不夠,老舊的管線更需要管理。所以必須全面修法,從危險程度較高的區域開始推動,讓當地的居民可以住得安心。

行動四:公佈權責單位並嚴定檢測規範

高雄氣爆事件發生後,只見地方與中央互踢皮球,民眾也看得霧煞煞。建議乘此機會,把管線的管理者與責任歸屬釐清,並明訂監督單位,要求管線的擁有者確實做好檢測,若沒依照規定,不得使用管線。

「埋在地下的石化管線,或是滿街跑的槽車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有沒有好好的管理,」顏慶堂說。「建構共同管線的經費很高,政府應該列為國家政策,逐步執行,讓人民居住可以安心,」丁致成說。

高雄氣爆事件不能再發生第二次,靠正確的管理與對策,民眾才能無懼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87

SENSE隨筆140903災難後的災難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3/sense%E9%9A%A8%E7%AD%86140903%E7%81%BD%E9%9B%A3%E5%BE%8C%E7%9A%84%E7%81%BD%E9%9B%A3/

朝日子曰:「壞事尚要看清楚才可以做,何況好事呢?」
SENSE隨筆140903
災難後的災難:談「公益事業」的困境
朝日執筆

「冰淋城下」,你找咗數未呀?
大家的「非死不可」版面最近都被洗版了吧!被人點名淋了冰水沒有?找了數了嗎?什麼?沒有人點你的名?…..
這個「Dare or Pay」的連鎖遊戲據說是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也就是所謂「漸凍人癥」籌款的。
其實所謂的「漸凍」,只是一種描述「逐漸僵硬」的象徵,並不是真的很「凍」。 況且稱為「漸凍」也不完全正確,大概百分之十的患者先天就「全凍」了。 只不過我們認識的「ALS界名人」,例如大物理學家 Stephen Hawking和號稱史上最偉大一壘手Henry Louis Gehrig等人都是「漸凍型」患者。 他們若然天生「全凍」,就沒有機會成為名人了。

無論如何,「找數」片段橫飛的同時,善款便大量湧進世界各地與「ALS」相關的組織。以香港為例,「香港肌健協會」已籌得近一千萬元,相對過往平均每年大概只得二十萬捐款。

大量捐款在極為短促的時間內湧入非牟利機構,一般發生在大型災難之後。 各「受惠機構」並不想見到,也絕不會承認,這種山洪暴發式的「忽然善心」對他們往往是一場「災難」!
〈災難後的災難〉
首先發生的是「誠信災難」,*** 趁機出現混水摸魚,發災難財的人。 他們當中有些是假扮慈善團體的職業騙徒,但這類壞影響反而害處不大。 真正讓捐款者氣餒,甚至反感的,是發現善款被慈善團體本身 “中飽私囊”。
這造成了以下幾個現象:一是「慈善事業」在公眾中形象低落,影響到平時的經常收入;二是捐贈者對受助機構的「行政開支」過度關註;三是覺得其他人都不可信,於是親自行動。****

在捐贈者對機構信任度較低的地方(例如某「鄰近地區」),災後往往會出現不少「自發者」親身帶同物資到災區賑濟。 然而,「災難救援」不是把東西帶到放下這麼簡單,而是像軍事後勤一樣複雜的人事管理、物流調度、資源分配的總體規劃。 大量「自發行動」會造成物流壅塞、分配失衡 (通常只能到達受災較小的地區)、資源錯配(帶去的物資不符需要)等「阻住曬」的情況。 只不過政府一般傾向將其淡化,生怕打擊有心人的熱情和興致。

〈競爭無處不在〉
其次是暴露出社會「邪惡的真相」: 「捐贈市場」其實跟「商業市場」一樣,存在著非常激烈的生存競爭。
各「公益項目」之間會產生「排擠效應」。****
原因在於大多數捐贈者拿出來的都是每個月的「消費剩餘」,其數量是有限而固定的。 「捐贈」作為一種「消費方式」,購買的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因此,捐給任何機構都可以。 焦點項目抽吸了大量捐款,對其他「公益項目」必然造成災難性影響。

各「公益機構」之間也會產生「碰撞效應」。***
話說2012年颶風Sandy肆虐美國,關註災難捐款組織Disaster Accountability Project(本身也靠捐款維生)曾要求美國紅十字會在財政年報以外,獨立將這次災難捐款的支用明細公開,卻被紅十字會透過律師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
乍聽之下也許很難接受一個「非牟利組織」竟然「講呢D」。 然而,被要求公開的資料中確實包含了大量籌款、營運和財務訊息的重要線索,足以讓紅會的競爭者「複製」其運作模式,削弱紅會的「競爭力」,這就是所謂的「商業機密」。

〈公益事業的困境〉
公益團體一下子收到太多錢也未必是好事, 他們要面對捐贈者的期望。*** 捐了錢的人都希望看到善款盡快化成災民手中的一袋米、身上的一張棉被, 以完成「功德圓滿」的良好自我感覺。
但是,戲劇性點說,最需要錢的不是災後的三小時,而是災後的三個月、三年,以至三十年。 不過,捐款者一般都沒有這種耐性, 加上前面提到的「誠信質疑」,機構收到錢後不「盡快」支出去,要承受極大的壓力。
這是典型的「代理問題」:(急功的)出錢者和(專業的)用錢者造成的困境。*** 在商業運作中,出資人跟資本管理人有法律契約去解決問題; 但在捐款這碼事上,就出乎意料地棘手了。

「南亞海嘯」之時,「無國界醫生」曾經作出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創舉」,他們在專項籌款達標後,立即宣布不再接受捐款! 雖然他們也曾建議善心人捐款予該組織的其他項目,或者其他「可靠的非牟利團體」,但仍不免受到行家們的非議。行家指出「無國界醫生」以「項目為本Project-Based」的模式運作,加之各項目的服務方式和持續時間都是有限的,當然可以「見好就收」,盡享「道德光環」。 然而,這樣的聲明卻會對「不了解情況的捐贈者」造成「誤導」,認為其他機構「貪得無厭」,對運營期長和多元項目的機構並不公平。 (另外還有部分「正義團體」調侃「無國界醫生」作為「政府傀儡」— 來自各國政府的資助佔總收入達46%,當然可以說風涼話了。)

〈節儉就是美德嘛!〉
慈善機構在短時間內收到大量「衝動型捐款」,為了要「盡快投放」,往往只能用到一些原本並不熟悉的範疇上面,例如醫療機構兼搞建設項目,造成效率低下。他們也可能多開幾個新項目,但在「熱潮」過後,便無以為繼,對受助者造成了「二度傷害」。 更有甚者,這些不假思索的計劃大有可能「好心做了壞事」。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捐贈者傾向低估這些機構的「行政開支」。公眾似乎都有一種錯誤印象,覺得「非牟利機構」的員工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義工,辦公室是向「有心人」業主用一元租回來的,日常用品全是「熱心企業」慷概捐贈的….. 反正我既然為了公益「無私地獻錢」到你手上,你也應該為了公益「無私地獻身」。 「非牟利機構」本身的沈默加深了這個印象—- 畢竟,誰願意讓「金主」知道,他的一百元捐獻只有三十元「直接交到受助者的手中」!

「捐款效率」—-「直接交到受助者手中的錢」佔總捐款的比例,成了最重要的評比指標。 為此,「非牟利機構」就有極大的誘因去壓低行政成本,「做靚盤數」。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機構內的受薪員工。***
義工固然負責了很多工作,但他們一般「穩定性」較低,而且缺乏專業知識。 一個穩定而專業的受薪團隊,對每個希望「有所作為」並持續發展的機構,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統領數千誌願者和員工,調度上億資源的「非牟利機構」的總幹事,相比同等規模的牟利企業的CEO,前者承受的壓力和工作量並不會比後者為低,所需的能力和經驗也不會比後者遜色;其他中低層職位也應等量視之。 不過這點卻不為太多的捐贈者所理解和接受。
因此,「非牟利團體」都傾向壓低員工的薪金,以「獻身邏輯」,用「道德光環」作為誘餌和藉口去剝削員工。然而熱情總有用盡的時候,結果是把優秀的員擠走,機構效率趨於低下,並且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捐贈者對「捐款效率」的過分重視,還會導致另一種災難—「淺薄」!***
機構會傾向舉辦短期的、簡單的、一次性的、立竿見影的「服務」,例如「派米」,以便減低「行政開支」;而不去發展長期的、動態的、持續性的、釡底抽薪的「項目」。 顯然易見,後一種模式的行政成本大得不得了,幾乎沒有多少錢會「直接交到災民手上」,而且曠日持久,要費時數年才初見成效。
不過,相信各位也會同意,後者對受災居民的長遠幫助會比前者大得多。 然而,從「捐款效率」來看,前者的賬目就「好看」多了!這令機構寧願淪為膚淺的「轉遞者」,而不願作紮實的「深耕者」!

還有一種相當常見的「災難」— 造假賬!為了滿足捐贈者對「低行政成本」的期望,以便在籌款競賽中勝出,不少機構會在年終報表上將行政開支「寫得少一點」。
若然機構的財政收入長期穩健,倒還沒有大問題。 要是遇上諸如經濟不景等因素導致赤字大幅擴大時,為了繼續圓謊,可能就要用更「激烈」的手段了。在美國一般是隱瞞應課稅收入,在臺灣則是漏繳員工的福利保險之類。至於香港,就不多說了….. 不過「以謊圓謊」總有「爆煲」的一日,到時候又是一場「誠信災難」!

〈錢多得用不出去了!〉
還有一樣違反直覺的是,突然收到很多捐款,有可能會令機構出現赤字。***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一些被傳媒廣泛渲染的「突發悲劇」,由此衍生的捐款大多數會「指定用途」。 不過捐贈者沒有想到的是,「派錢」這個動作本身也是需要用錢的。 「指定用途」的錢進來得越多,「用來派錢的錢」就越顯得捉襟見肘。為了誠信,當然不能將「指定用途的錢」撥作「用來派錢的錢」。
做個「有錢的窮人」有多痛苦,你懂嗎?

最後引用著名人道主義行動家、公益籌款家Dan Pallotta的說話作為總結:「不要看他們省了多少錢,關鍵的是他們做了些什麼?」下次掏錢前,何妨用點心思研究一下各機構「真正的」善款使用效率呢?

http://www.ted.com/talks/dan_pallotta_the_way_we_think_about_charity_is_dead_wrong?language=zh-tw

朝日子曰:「壞事尚要看清楚才可以做,何況好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72

公關自製公關災難 佟 若喬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0/07/prdisaster/

佔中遍地開花,戰線由金鐘延至網絡。

雨傘運動發展至此,社交網站消息極速流竄,更多的是雙方支持者在Facebook罵戰,繼而互相unfriend。公關界最熱烈討論的,莫過於周大福(1929)公關阿姐在自己Facebook的留言,成功自製公關災難。

她日前於私人Facebook上留言「非禮?記住唔好報警;革命要犧牲」,更指「佢哋係『和平』嘅非禮」。10分鐘後再出post「『有事就差人,無事就衰人』,咁威自己走!」。此言一出,當然引來大量網民口誅筆伐。所謂「寧得罪小人,莫得罪高登」。一經高登人肉起底組出手,輕易在LinkedIn找到她正是周大福公關部的Deputy head。事件燒到公司頭上,可大可小,她於淩晨2時隨即於自己Facebook耍冧,繼而在翌日連Facebook及LinkedIn帳戶也刪除了,公司亦趕忙於其官方Facebook帳戶及網站發聲明澄清,與她劃清界線,其「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絕不認同此等言論」,又指對個別員工在私人Facebook 發表個人言論而引發群眾不滿「深表遺憾」。當然,網民之火未熄,Facebook被洗版抗議,到目前為止,單是那個聲明已有超過2,000個留言,其他不相關的posts一樣遭殃,更有網民發起罷買行動。結果她都要「起身」,是辭職或被辭職也沒分別吧。

IMG_0372

公關的工作是替公司應對傳媒,為公司「拆彈」。但這位公關阿姐卻為公司自製公關災難,於公關界已成為一時「佳話」,花生友口痕,笑言有可能連那個澄清聲明都是她自己draft,自己post。中環傳聞,這位阿姐一向出名涼薄,今次惹出禍來,其他公關組同事無辜被受牽連,單是要清理幾乎淪陷的Facebook已經有排煩,因此大家在背後都口下不留人。不過,講真,公司之前做幾多CSR(企業社會責任),賣幾錢廣告也彌補不了這次對企業形象的破壞。

這次事件令我想去年底,美國擁有超過150個網站,包括Ask.com, Vimeo, About.com的互聯網公司IAC的傳訊部總監Justine Sacco去非洲旅行時,在私人twitter帳戶貼文:”Going to Africa. Hope I don’t get AIDS. Just kidding. I’m white!” (中譯:我將要到非洲,希望不會感染愛滋病。說笑而已,我是白人!)。此帖一出,引起網民極大迴響,轉發近3,000次,要求Justine Sacco為其種族歧視留言道歉。IAC亦果斷回應,同樣發聲明指其言論不代表公司觀點及價值之餘,亦即時手起刀落,開除這個口不擇言的公關阿姐。

IAC前公關總監在私人Twitter帳戶發表涉及種族歧視的留言,最終被公司開除,以平息眾怒
IAC前公關總監在私人Twitter帳戶發表涉及種族歧視的留言,最終被公司開除,以平息眾怒

Old news is so exciting.

到底,公司公關在私人社交網站發表的言論是否代表公司呢?對不起,公關101都知,公關雖然不是什麼公眾人物,但一定是公司代言人,Facebook個人言論,可以完全跟公司劃清界線嗎?你懂的。也許只能用「政治敏感度不足」來形容她。就正如特首用「個人名義」簽名反佔中,特首夫人以「私人身份」回應齊昕事件,已是政界笑話。特首、特首夫人本身已是公務身份,什麼「私事」或「個人身份」根本不存在。雖然公關阿頭未至於是公務身份,但一言一行總代表公司。

IMG_0370

也許,大公司在花錢賣廣告建立公司形象之時,也要做好員工使用社交網絡的培訓。

另,成也風雲,敗也風雲,LinkedIn將你的resume輕易傳開,也將你的個人資料完美公開,大家update profile前請三思。

佟若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76

普京:俄羅斯正為油價“災難性下跌”做準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735

20141114putin

俄羅斯已經開始為油價“災難性下跌”做準備。

據彭博,普京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參加G20峰會前,接受塔斯社采訪時表示:“我們正在考慮各種情況,包括所謂‘災難性下跌’的情形。不過我們得承認, 這種可能性很小。”

近幾個月,由於歐美聯合制裁和油價暴跌,俄羅斯經濟深陷泥潭,市場普遍認為俄羅斯三季度經濟將受到嚴重影響。俄羅斯央行本周預計,明年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可能降為零。

今年以來,盧布累計下跌了28%,這加劇了俄羅斯的通脹壓力,促使資本外流,使俄羅斯公司更難償還外幣債務。

不過,俄羅斯三季度GDP同比增0.7%,雖較二季度的0.8%有所下滑,但遠好於市場預期。根據彭博調查,21名華爾街經濟學家對俄三季度經濟的預期為0.3%,為2009年以來新低。

由於全球需求減弱,美國頁巖油供應增加和歐佩克拒不減產影響,國際油價下半年來一路下滑。自今年6月觸及一年來新高115美元之後,布倫特原油已經累計下跌28%。

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的經濟對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非常敏感。該國有一半的財政支出依靠能源出口來維持,目前的油價下跌讓俄羅斯財政“壓力山大”。

不過,普京對此顯得信心十足:“對我們這樣一個國家來說,這種情況很容易應付。為什麽呢?因為我們是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我們在處理黃金和外匯儲備時非常謹慎。”

普京表示,俄羅斯有著“足夠多”的儲備,足以滿足對社會的承諾,維持財政預算和經濟穩定。

南非標準銀行新興市場首席策略師Timothy Ash表示:“如果油價真的跌至每桶60美元,俄羅斯經濟將陷入極端困境。這將導致深度衰退,大規模的經常帳和財政赤字,巨額資本外逃,並對銀行構成巨大壓力。”

截至北京時間今晚21:20,布倫特原油報78.62美元/桶。

20141114brent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01

制裁最大的災難在哪里?俄羅斯人的餐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58

俄羅斯,CPI,普京,通脹,食品

本周俄羅斯國民聽到兩大壞消息:一是政府官方預計明年經濟就會陷入衰退,比經濟滯漲更糟;二是上月國內消費者價格(CPI)通脹率同比上升9.1%,創2011年6月以來最快增長。

本周一,俄羅斯經濟部公開警告,明年國內GDP增長可能收縮0.8%,將是2009年以來首次正式陷入衰退。經濟部副部長Alexey Vedev預計,到今年年末,俄羅斯國內通脹率為9%,明年年底會回落到7.5%。

即使明年俄羅斯通脹形勢有所緩解,眼下俄羅斯人還不得不為滿足基本生活忍受荷包“大失血”。今年盧布暴跌使進口商品價格猛漲,國內通脹形勢惡化,各類物資價格飆升。而且,俄羅斯的食品價格壓力更大。

作為針對西方制裁的反制裁政策,俄羅斯今年8月宣布停止進口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挪威生產的農產品,約等於90億美元進口食品訂單取消。據《莫斯科時報》報道,俄羅斯農業部長Nikolai Fyodorov當月表示,食品禁令意味著俄羅斯要加大開發國內農業,預計未來三到四年,需要增加1370億盧布(約合38億美元)農業補貼。但即使如此,俄羅斯也需要至少五年擴大農業生產。遠水怎麽解近渴?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俄羅斯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上月食品價格通脹高於當月國內整體通脹水平,漲幅超過12%。一些日常消費食品漲價驚人,新鮮的西紅柿價格上漲35%,白菜和土豆的漲幅分別達到24%和21%。漲得最兇的還屬蕎麥。截至11月,今年蕎麥均價上漲50%以上。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但俄羅斯市面出售的蕎麥大多是國產,至少不會受到西方制裁的直接影響,為什麽還漲得這麽兇?BBC的報道指出,有兩種可能。一是俄羅斯國內有蕎麥歉收的傳言,引起了恐慌性的搶購;二是蕎麥的地位相當於俄羅斯民眾心理的晴雨表,在陷入內外交困的危機時,俄羅斯人就開始囤積這種主食。無論到底是哪種原因,或許還可能是兩者皆有,以下BBC拍攝的搶購前後俄羅斯當地超市貨架圖都可以體現出,俄羅斯的經濟受到西方制裁怎樣的打擊。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獨立民調機構Levada公布的上月民調結果顯示,85%的受訪俄羅斯民眾認為,食品進口禁令並未對他們產生嚴重影響。但如果禁令和市場價格上漲持續得越久,俄羅斯的商家就越不願支持政府同西方對立。

本周一,盧布再度跳水,以6%的單日跌幅創1998年以來新高,今年以來跌幅已接近40%。盧布貶值的同時,國際油價五個月來跌入熊市,使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遭到雙重夾擊。

三天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承諾,要以“嚴厲”的措施懲罰攻擊俄羅斯本幣盧布的投機者。次日俄羅斯央行公布數據顯示,在本周一拋售7億美元以後,本周三又投入19億美元抑制盧布下跌。盡管聲稱允許盧布的匯率自由浮動,俄羅斯央行仍堅持,只要認為盧布匯率威脅金融穩定,就有權幹預匯市。

盧布持續貶值已經惹惱俄羅斯商界人士,使金融界與商界關系緊張。本周五《莫斯科時報》報導,在普京發表上述懲罰投機者的表態一天後,俄羅斯第二大銀行VTB的行長Andrei Kostin威脅,誰要是還指責VTB押註盧布下跌,就和那些人“拳腳相見”。如果俄羅斯超市空空如也的貨架和市面商品價格飛漲的問題繼續惡化,俄羅斯國內矛盾激化,政府就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71

OPEC前主席:油價下跌是災難 OPEC束手無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10

Kuwait+refinery

英國《每日電訊報》援引海灣國家官員表示,在防止石油價格進一步下跌上,OPEC無能為力。現在,OPEC希望與俄羅斯、挪威和墨西哥達成協議,止跌油價。

OPEC前主席Abdullah bin Hamad al-Attiyah告訴《每日電訊報》,OPEC無法像以前一樣獨自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是一個不同的世界。俄羅斯、挪威和墨西哥與OPEC都必須坐下來,討論削減產量。

然而,他不認為OPEC將會召開緊急會議,除非OPEC以外的生產商同意控制產量。他補充說,目前的石油市場正在遭受每日200萬桶的過剩,其中大多數是來自OPEC以外的生產國。

al-Attiyah 表示,

這是一場災難。OPEC應該會見非OPEC國家解決這個問題,但美國不會減產。

OPEC上次會議決定維持每日3000萬桶產量不變,這導致油價下跌。過去6個月,布倫特原油已經下跌44%,至每桶64美元。

過去20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OPEC的市場份額不斷減小,目前,OPEC約占到世界原油產量的1/3。

al-Attiyah的表態顯示出了中東石油經濟體的焦慮。海灣國家——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科威特、阿曼和巴林——都將原油出口作為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14

俄政府前經濟顧問:俄羅斯正邁向災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23

moscow_1375008c

本文原載於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客,華爾街見聞整理,略有刪節。作者Anders Åslund為彼得森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博士,對俄羅斯、烏克蘭和東歐經濟有深入研究。他在1991年至1994年曾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1994年至2005年在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俄羅斯和歐亞項目工作,最初為高級助理,2003年開始擔任主任。

俄羅斯經濟正受到三大力量的沈重打擊:糟糕的結構性政策,西方的金融制裁和國際油價暴跌。而且這三種力量互相作用,相互強化,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普京的裙帶資本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限制了俄羅斯經濟增長。且自今年七月以來,西方制裁已經讓俄羅斯無法從國際市場獲得融資。此外,六月以來油價和盧布都暴跌近50%。這兩個跌勢可能仍將延續,因為市場往往會過度反應。油價有可能持續位於60美元,許多空頭甚至已經看空至40美元/桶。以上每個因素都可能將明年的GDP拖累2%至3%,預計俄羅斯經濟明年將萎縮4%至6%

目前的情形讓人想起1990年蘇聯主席戈爾巴喬夫長達500天的“休克療法”改革失敗。十個月後他被趕下臺。已故經濟學家Rudiger Dornbusch告訴我們:“金融危機的到來往往比人們預期的還要晚,但崩潰一旦開始,其速度將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在大多數人看來,俄羅斯的外債並不多。據摩根士丹利統計,截至9月底,俄羅斯的所有外債僅6780億美元,僅占其GDP的三分之一。盧布開始貶值之前,俄羅斯的GDP大約為1.9萬億美元(2008年)。但盧布貶值了40%之後,俄羅斯的外債占GDP的比例上升至55%(計入9%的通脹)。貨幣的進一步貶值還將提升該比例。

如今的俄羅斯,現金為王。西方的制裁讓俄羅斯所有的國際融資“突然停止”,甚至連中國國有銀行都忌憚美國而不敢為俄羅斯提供融資。

在外界看來,俄羅斯的外匯儲備似乎非常充足。截至11月28日,俄羅斯的官方外匯儲備高達4205億美元。但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儲備中一半以上流動性並不好。這其中有450億美元是黃金儲備,還有1720億美元屬於兩只主權財富基金,而這兩只基金由財政部管理。這些資產要麽流動性不足,要麽不屬於央行控制。

fig1-20141120-aslund

事實上,俄羅斯有效的外匯儲備只有2030億美元,考慮到俄羅斯經濟部預計2014年將有1250億美元資本凈流出,外匯儲備將更加雪上加霜

明年的資本外流可能會更加嚴重。國有企業已經無法獲得任何融資,但必須償還到期債務。私人公司不僅必須償還到期債務,而且很願意提前還債,因為盧布預計將進一步貶值。

俄羅斯的富人們也都希望在政治、經濟形勢惡化之前能夠將資產撤離。隨著資本外流的加劇,資本管制勢在必行,而這一預期又將進一步加快資本外流

很多俄羅斯私人企業的“外債”,其債主都是海外的俄羅斯大亨,但他們可不會將錢輸送給俄羅斯。他們更有可能冒險將錢轉移出去。沒有國家能夠幫助俄羅斯解決這個內部危機。

有分析認為,俄羅斯不可能發生崩潰。比如摩根大通就指出,俄羅斯銀行業積累了2920億美元國外資產,並稱這些資產大多數屬於主權財富基金。但考慮到如今盧布貶值的大環境,大概沒有銀行會自願放棄這些“硬資產”。那些私人持有的外幣儲備就更是如此了。

最近,許多西方和俄羅斯金融界人士都認為歐美的制裁可能會於明年七月開始放松。但彼得森研究所的Gary Hufbauer和Jeffrey Schott對二戰後西方經濟制裁的經驗研究表明,制裁往往是有惰性的,它們在達成目的之前很少減輕,所有案例中只有30%的制裁最終減輕。除非俄羅斯將武裝力量撤出烏克蘭,否則西方不可能取消制裁。

目前,俄羅斯的預算平衡,公共債務和經常性赤字都還沒有問題,他們看起來堅如磐石。然而,我們卻看到它的貨幣開始貶值,通脹開始上行,經濟開始下滑。為了對抗通脹和貶值,俄央行被迫不斷加息。油價下跌40%讓俄羅斯出口下滑了20%,也即1000億美元,從而拖累了國內的投資、消費和GDP。雖然俄羅斯銀行被認為資本充足,但許多銀行註定會受到貨幣錯配和盧布貶值的沖擊,而銀行一旦崩潰,國家財政勢必成為最終的買單人。

俄羅斯國內的資源分配已經變得越來越敏感。從1999年至2008年,俄羅斯的實際收入翻了10倍。但自2009年以來,該國的真實GDP平均增速僅1%。在2010年之前,克里姆林宮將財政優先放在養老金等方面,但隨後開始轉向軍事、情報、政府等領域,教育、醫療的撥款都在減少。

如今,削減開支的情形日益嚴重,導致上個月醫療和教育官員提出了抗議。同時,克里姆林宮還玩起了老把戲:讓地方政府承擔開支,收入卻集中在中央政府。目前,該國大多數地區的財政都吃緊,教育、醫療系統面臨裁員的壓力。俄社會學家Natalia Zubarevich警告,俄羅斯的社會穩定性正在受到威脅,那些人口在25萬至100萬,總人口占到全俄30%的大型工業城市首當其沖。

這些問題會促使普京改變現有政策嗎?未必。自從執政以來,普京就不斷地受到政府中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警告。最開始,他還聽從他們的建議,但2003年開始就不再搭理他們,在2008年之前俄羅斯的GDP仍能持續增長。普京更願意把俄羅斯的經濟問題歸咎於“邪惡西方”的攻擊。

自從2011年9月Alexei Kudrin辭職之後,自由派經濟學家的聲音就日漸消沈。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沒有經濟官員,普京的私人顧問里也沒有。秘密警察接管了一切,在局面變得不可挽回之前,他們絕不相信會發生金融危機。現在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普京政府看起來已經是騎虎難下。理論上他們確實有退出的可能,但克里姆林宮的“盜賊集團”卻一直抵制這麽做。最可能發生的是俄羅斯金融體系崩潰,導致經濟崩盤,最後政治垮臺,而統治者對此卻無能為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014

芝加哥聯儲主席Evans:過早加息可能是“災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76

美國芝加哥聯儲主席Charles Evans表示,即便經濟和就業市場改善,美聯儲也不應急於加息,因為通脹可能連續多年位於目標以下。

據彭博,Evans在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Lars Peter Hansen討論時表示:“我認為我們不應該急於加息。”他認為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Evans關於“災難”的說法讓美油和標普500指數期貨應聲上漲。

20150107_bwuahahahah1_0

Evans的表態反映了FOMC委員會的情緒,他今年擁有投票權。昨天公布的美聯儲12月會議紀要顯示,4月前不大會加息;FOMC認為“耐心”指引可以提供更大的政策靈活性。許多與會者認為,海外經濟形勢惡化或導致美國經濟增速放緩。

絕大多數與會者同意將前瞻指引中“相當長時間”措辭改為“耐心”,並認為“耐心”意味著1月和3月會議上不太會加息。FOMC委員們認為,需要強調首次加息時間取決於經濟數據。

Evans稱,他對美國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他預計今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為2.6%,非農就業每月將保持在20萬人以上。但他認為美聯儲需要三到四年才能實現2%的通脹目標。

他表示,美聯儲需要密切監測油價下跌對通脹的影響,房地產市場也沒有呈現出他預期的強勢增長。與美聯儲通脹目標相對應的工資增長應該為3.5%至4%。

昨天的會議紀要顯示:“一些與會者擔心,當前能源價格暴跌,可能導致更長期通脹預期走低;另一些與會者指出,基於市場的通脹預期表明,通脹預期已經開始下滑了。”

目前,美聯儲最關心的通脹指標PCE價格指數截至去年11月為1.2%,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CE為1.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599

薩默斯:美聯儲過早緊縮將把全球帶入通縮災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12

larrysummers

前美國財長薩默斯在出席達沃斯論壇時表示,目前全球經濟正面臨通縮和增速停滯的風險,如果美聯儲過早采取緊縮措施的話,將會導致全球陷入難以逆轉的螺旋式通縮。

薩默斯指出,

全球經濟正處於相當危險的境地之中,唯一的經濟引擎美國已經連續七年擴張,而七年通常是一個經濟增長的完整周期。過去五十年,包括IMF和美國財政部在內,沒有任何人/機構成功提前預測經濟擴張和衰退的轉變。

目前最大的擔憂在於,如果衰退出現,美國可能需要降息3-4%才能挽救經濟。然而目前美聯儲已經沒有了降息空間。

在長達6年的零利率和QE政策之後,美國的就業市場依然面臨困境:最迫切需要工作的25-54歲男性失業率處於高位。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可能會關閉。而對於歐洲來說,單一的結構性改革也不太可能改變就業市場的情況。

當下任何錯誤的決策都可能導致難以逆轉的螺旋式通縮。我不認為美聯儲有充足的理由開始緊縮。在沒有通脹壓力的情況下,美聯儲過早緊縮將把全球帶入通縮災難。

對於薩默斯的觀點,IMF主席拉加德表示,

如果美國陷入困境的話,全球經濟將遇到大麻煩。因此我希望薩默斯的擔憂不會成真。IMF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年中加息。

薩默斯的看法得到了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創始人Dalio的認同。Dalio表示,

和1980-1985的美元大牛市相比,目前央行已經沒有更多的降息空間來避免通縮,因此金融市場可能會面臨極度危險的情況。

在歐洲央行QE的問題上,薩默斯認為QE不會有壞處,不過對於經濟的幫助可能也比較有限,因為歐版QE來的太晚了。

歐洲央行做的太多要好於做的太少,但是認為QE是萬能藥的話就大錯特錯了。

薩默斯還認為造成歐洲經濟問題的根源是嚴苛的財政紀律。

德國認為財政紀律將倒逼結構性改革,但是結果卻是經濟萎靡不振和政治極端主義的崛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