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亚湾新城探访:一座距深圳70公里的“睡城”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1/2198120.shtml


每经记者 胡廷鸿 发自广东惠州
这里是中国南部的一大“睡城”。
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啥都不长,只长房子”的地方。白天,宽阔的大街上难见人影,两边是一片片崭新的住宅楼;夜幕降临,华灯无法初上,七成以上的空置率,让整个城市就像熟睡的婴儿。
这里是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一座占地2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新城在短短几年里拔地而起。距离深圳70多公里的大亚湾,一直是被看做是高房价压力下深圳人“异地置业”的首选之地——抑或是“炒”出来的“首选之地”。
大亚湾“空城”记
1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站在大亚湾经济开发区的中心街区,偶尔有几辆挂着粤B(深圳)牌照的车辆呼啸而过,留下身后阵阵尘土。宽阔的大街上难见一个人影,两边是一片片崭新的住宅楼。
“这还是周末,平时街上的行人更少。”街边的小商贩告诉记者。
大亚湾位于惠州东南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这里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资料称,开发区有中海油壳牌、和记黄埔、比亚迪等大公司入驻。除 此之外,就是开发商们宣传单中的描述:大亚湾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有大片红树林,海景风光优美……特别是距深圳市区仅70多公里,只需1小时左右车程就可 达到大亚湾。
在外地人看来,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的大亚湾,应该会人流如织,非常热闹。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令记者惊诧不已:没有大型商场、医院和像样的学校,也没有出租车,只有开发区来往淡水镇的小型乡村公交车。
实际上,大亚湾的人口并不多。资料显示,整个大亚湾规划区现有约12.2万多人,其中常住人口7.2万,流动人口5万多人。
“金融风暴前,由于中海油的石化基地项目在这边,有很多人到大亚湾来,但风暴过后人就少了。”黄先生是澳头镇本地人,他说,现在常住大亚湾的人比以前少了近一半。
即便如此,随着深圳到惠州的沿海高速开通,拉近了大亚湾与深圳的距离。交通便利,房价相当于深圳市区的1/4~1/5,大亚湾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深圳市区居民前来购房。但购房的深圳人中,真正用于居住的却很少。
晚上8时许,夜幕降临,街边路灯亮起的时候,记者在大亚湾北城新区的高档住宅楼区看到,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户人家里亮着灯,空旷的小区里偶尔有三两个住户出入,显得冷冷清清。远处,石化大道上路灯一直延伸,形成一条漂亮的光带,道路两旁却是一片黑暗,对比鲜明。
似乎人们早已入睡,但翠堤尚园小区门口的保安告诉记者,这些早已售出的住宅楼里大部分没有人居住,即便今天是周末。“平时在这里长住的人很少,不到20%。”他说。
而在旁边的康汇外商公寓、美林雅苑等小区,也鲜有人家开着灯。据记者了解,在大亚湾地区,一栋栋漂亮华丽的楼盘拔地而起,房价也一涨再涨。用当地人的话 来说,大亚湾什么都不长,只长房子。而且大部分房子都被深圳来的投资客买走了,但他们很少来住,住房空置率超过70%。
若不是车辆开过的呼啸声,置身其中,你会怀疑这就是一座 “沉睡”的城市。
被“套牢”的炒房客
每到周末,一辆辆挂着深圳粤B牌照的小车和看房大巴向大亚湾呼啸而来。“绝大部分车都是从深圳过来的,很多深圳人在大亚湾买房炒房。”路边以摩托车载客为生的老王说。在当地人眼里,粤B车牌就是深圳炒房客的形象化符号。
尽管在澳头镇中心城区很难见到人流,但街道两旁多如牛毛的楼盘销售广告色彩斑斓,不时钻进行人的眼睛,形成了这个城市一道特殊的风景。
“先生要看房吗?我们可以开车接你看房,买房还可入户。”走在街头,时不时有年轻帅气的小伙过来搭讪,递上一张色彩艳丽的楼盘宣传广告单。这仅仅是大亚湾街头随处可见的一幕。
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深圳出台限购令以后,大部分投资客纷纷转战周边的惠州、东莞等地。而大亚湾由于环境优美,地理交通位置优越,成了不少深圳投资客眼中的炒楼“热土”。
“开盘不到一个月,800多套商品房就被抢购大半,现在只剩下100多套。”某楼盘的售楼工作人员以为记者也是深圳来的投资客,不停地向记者推销。
对于到大亚湾炒房的投资客来说,市场的逻辑很简单。“现在大亚湾房子便宜,买来放在那里,半年就会升值。”在一楼盘门口,来自深圳龙岗的投资客李先生对记者说道。
这些深圳投资客或自己驱车或组团前来,大有温州炒房团的气势。就在前几日,李先生的某位朋友就一口气在某楼盘买了5套商品房。
在深圳炒房客的推波助澜下,大亚湾的房价从几年前的均价2000多元一平方米涨到现在的5000多元,涨幅约一倍。
但另一个现实是,尽管预期升值潜力巨大,但“钱景”并非起初投资客们和开发商宣传的那样美好。
一些之前在大亚湾炒房的深圳人在网络上大倒苦水:“深圳关内的房很容易转让出手,关外难一些,而在大亚湾转手就实在太难了!”“没人气,后悔得要死,成 了死钱,想抛连个中介都找不到……”诸如此类的论坛留言,在网络上比比皆是,这与大肆鼓吹到大亚湾投资买房的言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深圳街头随处可见的房地产中介相比,大亚湾城区的房地产中介少得可怜。周末,记者在大亚湾街头看到的中介门店不到10家,且大多大门紧闭,不少还贴出 “有事外出,请电话联系”的告示。
对于深圳投资客来说,一买一卖,转手之后就能获利,但由于大亚湾二手房市场“有价无市”,结果可能就是被套牢。
家住福田区的汤小姐便是这样一位在大亚湾炒楼“被套”的炒房客。去年,汤小姐在大亚湾新天名城买房后,至今未能脱手。由于工作不便,汤小姐平时很少在那里居住,她的住房也就成了空房。现在想卖,根本无人问津。
而对大亚湾人来说,深圳投资客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本地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房价上涨。“现在大亚湾的房子都被深圳人买完了,房价也炒了上去,按照本地人1000多元钱的月工资,根本买不起房。”大亚湾本地人黄先生说道。
泡沫有多大?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1~4月份,大亚湾区新建住宅楼面积增长27.1%,竣工面积增长255%,商品房累计交易3406宗,交易面积28.7万平方米,增长137.8%。
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潮兴起,大亚湾房地产成为了当地第三产业增长的领头羊。惠州政府网站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大亚湾区新房成交量增幅居惠州市首位,商品房销售面积占全市新房成交量的四分之一,而房屋价格增长了23.2%。
房地产俨然成了当地继石化、港口物流、渔业之后,又一支柱产业。包括万科、碧桂园、龙光、光耀、卓越、中海、合生、皇庭在内的地产商在大亚湾竞相跑马圈地。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2010年大亚湾新开售楼盘超过20个。
站在大兴桥上,举目四望,房子、房子,满眼的房子,一栋栋新建和在建楼盘比比皆是。
据当地人老徐介绍称,北城从2008年就开始大规模地建楼了。“10年前,那里还只是几个村庄,现在都修成一栋栋连片的高楼。”老徐指着北城方向说,而为了建房,开发商将原本一座座的山头铲平。
对于当地的房地产热,老徐表示了他的担忧:“现在建这么多房,当地人无论如何也消化不掉。建房多,住的人却很少,就成了一座空城。”老徐认为,大亚湾房地产市场供应远远大于需求。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据中原地产惠州数据,2010年上半年大亚湾有超过50万平方米的新房货量供应,但大多都被深圳的炒房客买走。
而另一个热炒的结果就是,住房被炒房客买走,却不在此居住,导致大亚湾住房空置率上升,城市空城现象出现。据记者了解,大亚湾空置率一度超过70%,甚至更高。
对此,深圳戴欣明营销策略机构董事长戴欣明认为,“从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大亚湾肯定存在泡沫。”
实际上,在大亚湾的发展史上,就曾有过房地产开发热潮。上世纪90年代,有一句口号很响亮,叫做“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当时的大亚湾经济 开发区刚刚成立不久,就成为众多投资客炒楼炒地的热土。由于当初已规划的项目迟迟不落户,在大肆炒作之后,大部分房地产公司纷纷退出,给惠州市留下近百栋 烂尾楼。
大亚湾则是惠州烂尾楼最为集中的地方。“新天地大厦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修建了,但直到2006年才开始重新装修。”市民老王 指着中心城区正在装修外墙并已开盘售楼的新天地大厦称。而就在马路对面,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据老王称,这就是当时炒地留下的,现今成为那个时代泡沫的 见证。
事实上,大亚湾外来人口多,流动人口比率大。对此,一些分析观点也认为,在滞后的城市建设和配套之下,动辄四五千的房价,实际上已经高 估了。同时,由于本地人口太少,住房严重供大于求,对于投资来说,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不过,在戴欣明看来,当地房地产泡沫还远未到破灭的时 候,在投资客的持续炒作推动下,未来大亚湾房价还可能继续上涨,泡沫也会继续吹大。
大亚湾仍在“沉睡”,泡沫也在慢慢积聚,最终的泡沫如何结局,不得而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8

iPad大陸商標權之爭首度對簿公堂 深圳唯冠:蘋果「找錯了賣家」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225/2207579.shtml

  在蘋果iPad掀起搶購狂潮之時,iPad商標所有權的歸屬卻遲遲沒有定論。就在深圳唯冠欲以「欺詐罪」將蘋果公司告上美國法庭之際,未料蘋果公司也「反戈一擊」,一紙訴狀宣告對iPad商標權的爭奪由「口水戰」轉入正面交鋒。
首度對簿公堂
2月23日,蘋果公司與深圳唯冠關於iPad商標權之爭一案在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開庭。
此次訴訟的原告系蘋果公司和英國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 (以下稱英國IP公司),被告為深圳唯冠。兩原告請求法院判令註冊號為1530557的「iPad」商標的專用權歸原告所有,同時判令被告賠償原告因商標 權歸屬調查費、律師費所損失的人民幣200萬元,且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蘋果一方訴稱,2009年12月23日,唯冠國際主席兼CEO楊榮山 授權麥世宏簽署了相關協議,將10個商標的全部權益轉讓給英國IP公司,其中包括大陸的商標轉讓協議。協議簽署之後,英國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 3.5萬英鎊購買其所有的iPad商標,然後英國IP公司以10英鎊的象徵性價格將iPad商標的所有權益轉讓給蘋果公司。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目前深圳中院的庭審已經完成法庭調解和法庭辯論環節,案件還在進一步審理。
所有權爭奪由來已久
資料顯示,唯冠科技集團於1989年在台北創立,於1997年以唯冠國際(00334,HK)的名義在香港上市,深圳唯冠為其在深圳的全資子公司。
此前的公告顯示,唯冠科技流動負債淨額28.7億港元,並有38億港元貸款逾期未還,對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的欠款也高達1.8億美元。據悉,去年民生銀行委託了和君創業擔任唯冠科技的債務重組顧問。
去年10月,和君創業宣稱取得唯冠科技的授權,聯合唯冠科技的8家債權銀行,向蘋果公司索賠100億元人民幣,針對蘋果購得的「iPad」商標所有權問題,以「欺詐罪」向美國法庭提起訴訟。
庭審的兩大爭議
根據庭審的情況,雙方關注的焦點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深圳唯冠與台北唯冠的關係存在爭議。在簽署轉讓協議的同時,台北唯冠以10英鎊的象徵性價格將iPad的大陸商標權轉讓給英國IP公司。但深圳 唯冠的代理律師肖才元表示,台北唯冠無權處置深圳唯冠對於「iPad」商標在大陸的所有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肖才元說,雖然深圳唯冠為 唯冠國際在深圳的全資子公司,但深圳唯冠與台北唯冠是獨立的企業法人關係,相互不存在投資關係,從股東結構及工商註冊等角度看,兩者是不同的主體。
另一方面,「iPad」在大陸的商標權歸誰所有?蘋果一方認為,由於深圳唯冠和台北唯冠的法人代表都是唯冠國際的主席兼CEO楊榮山,所有其與麥世宏簽 署的相關轉讓協議對深圳唯冠也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深圳唯冠一方則表示,蘋果公司只能證明英國IP公司與台北唯冠簽約,但「iPad」在大陸的商標權並不 歸台北唯冠所有。肖才元還表示,蘋果出示的證據中涉及的當事人都是台北唯冠的員工,與深圳唯冠並無關聯。
肖才元向記者表示,在購買「iPad」在大陸的商標所有權時,蘋果公司誤把台北唯冠當作是其所有者,是「找錯了賣家,做了一件愚蠢的事」。他認為蘋果這種「先侵權再談判」的做法實是「對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嚴重侵害」。
而蘋果代理律師楊浩也向記者表示,從目前的庭審情況和前方證據來看,結果應該對蘋果更有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91

中環在線:港富二代買殼內情幫深圳富二代出面互惠互利 李華華

2011-2-24  AD




 

前排有位香港富豪嘅第二代,使咗兩億幾買咗隻殼股。呢位富二代嘅家族,新聞多多,家陣又突然買隻殼返嚟,唔知係咪想整齣大龍鳳,引嚟一班炒友無限憧憬,所以單刁公佈完嘅第二日,隻殼炒到飛天,最多升咗近三成,臨尾收市都升咗超過兩成。

不過,華華收到風,本身已經係上市公司主席嘅呢位香港富二代,無啦啦買多隻殼,並唔係有乜新搞作,純粹係為一個深圳富二代出面。

話 說呢位深圳富二代,年中都幫襯唔少香港富二代間公司,有日,深圳富二代想喺香港搵隻殼搞吓,但唔方便出面,所以問香港富二代可唔可以幫吓手。香港富二代做 生意叻、做人仲叻,絕對唔係一般二世祖,佢明知深圳富二代有錢有面,又係自己個大客,諗過度過,送個人情畀佢日後可能有着數,所以二話不說幫佢搞掂。

預12億買資產注入

華 華仲聽聞,深圳富二代已經搵晒財務顧問,仲開定張12億港銀嘅Bank Guarantee(銀行保函)放喺某大投資銀行,諗住睇啱啲乜就買嚟放入隻殼度。不過,隻殼因為香港富二代入主已經乾炒咗一浸,但市值都係得嗰幾億,一 下子塞十幾億嘢落去,盞畀監管機構開file,所以放嘢入隻殼要慢慢嚟,所以呢單嘢應該仲有下集。

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1

港人釘子戶死守深圳孤城

2011-3-31  NM




香港樓價全球最貴,置業困難,有 港人跨境到深圳起樓放租,一圓業主夢,卻被地產發展商搶地逼遷,其中深圳福田市中心的崗廈村,○八年開始被發展商強以低價收地拆村,一些不肯出讓的港人釘 子戶,包括宋朝名將文天祥後人,兩年來與瓦礫老鼠為伴,無水無電下死守家園,每日提心吊膽與收地逼遷的黑勢力對抗。

深圳福田深南大道,兩旁矗立一幢幢三、四十層高的甲級商住大廈,包括喜來登酒店、大中華證券商廈,中間卻有幅大爛地,儼如地震後的爛樓災場,一堆堆山崗般 高的垃圾滿布四周,垃圾臭味混和排洩物的惡臭籠罩空氣之中,如貓般大的老鼠囂張地亂竄。「災場」中竟然有二十多名居民生活,部分是來此保衞物業的香港業 主。

「我係呢條村原居民,諗住將來退休返嚟生活,呢度係我嘅家,點可以咁無法無天拆咗條村。」五十三歲港人文少奇說。這條有七百年歷史的崗廈村,由宋朝名將文 天祥第五房人開墾,約近一半文氏村民已移居香港,文少奇十多歲隨親人來港定居,他每年農曆年都回鄉探望年老雙親。

貪污市長橫手逼遷

十年前,文斥資百多萬於村內興建兩幢分別九層及四層高的住宅,共四十一個單位收租。「喺香港我無本事做業主。呢度太公分落啲地俾我,再向銀行借貸起樓,呢 條村喺正地鐵站口,有三條深圳地鐵線經過,交通好方便,唔少嚟深圳玩嘅香港人租我嘅屋。」任職嘉道理農場雜工的文少奇,月薪萬多元,家鄉每月三至四萬人民 幣的租金收入煞是豐厚。但○六年,深圳前市長許宗衡以「舊城改造」計劃,引入深圳卓越地產發展商發展崗廈村,文少奇與村內五百二十幢大廈的業主,被威迫以 低於市價十五倍,每平方米一萬二千至二萬三千元的賤價出售業權。

許宗衡翌年因貪污罪下台,撤村計劃一度停止,但到○八年又再展開,文說:「發展商無全部業主簽同意書,正常程序出唔到拆遷令,但呢度法律唔知去咗邊,政府 照出拆遷令。如果我簽咗同意書,我所有心血就無晒。」約二十名不妥協出售業權的業主已聯手與發展商進行官司訴訟,但文少奇的單位,卻不斷受到各種逼遷威嚇 的滋擾。○八年起文少奇立即辭工,留太太、女兒在港,孤身回鄉守孤城。

「無業主守住嘅大廈,夜晚會被發展商請嘅保安隊、連同崗廈市公安、城市管理隊,逐家逐戶拍門,呃租客話業主同意遷拆,叫租客快啲搬走。我喺度鎮住,班『爛 鬼』都會衝入屋,藉口話人口普查,滋擾吓。」文少奇說今年初,逼遷滋擾升級,他的租客及其他村民,突然被公安以「莫須有」之名帶走,呆在崗廈公安局三小時 才釋放。到了一月中,整條村被截水電,租客紛紛撤離,此撒手鐧變相截斷業主的租金收入,文少奇的兩名兄長及其他港人業主,都屈服接受賠償拆屋。

保安變賊

村內原有的五百二十幢大廈,一幢幢倒塌「死亡」,瓦礫堆只矗立十多幢無人的空屋,垂死掙扎。「我唔會屈服,我係守住個家,日子幾漫長我都無損失,發展商就 唔同,佢急我唔急,我相信總有一日發展商要同我哋傾合理賠償。」文少奇開始長期抗戰,買了發電機晚上燃亮全屋的燈,至於生存不可缺的食水,他就靠一桶桶兩 公升的蒸餾水飲用,「冬天我五日沖一次涼,沖完涼嘅水用嚟拖地、淋花、沖廁所。」

他揀了頂層單位入住,說方便高空防守,一個單位用作客廳,另一個有大窗的單位放了一張單人鐵架床當睡房,「出面有咩風吹草動,容易聽到。」辭了職又沒租金 收入的文,靠積蓄過活,每天只限用三十元人民幣。早上他與另一名守城的村民,結伴到村口酒樓果腹,「早、午食一餐當兩餐,大解、刷牙喺酒樓廁所搞掂埋,總 之速去速回,離開間屋一陣就俾賊偷鐵偷電線。」

文少奇所說的「賊」,是由發展商聘請守村的保安員,村內大廈的電線、鋁鐵窗框、鋁門二手變賣有價,他目睹部分保安三五成群偷偷拆走,賺取外快。為了自保, 文少奇與一名村民及兩名由荷蘭回來的文氏兩母子自組巡邏隊,分兩隊行咇,拿着電筒,輪流日夜在村中巡邏,以四人之力對抗近百名保安員,「唔使怕,保安仔打 人都要收錢啦,平時上頭無指示,班保安唔會對我哋點,前幾晚有幾個保安仔偷鋁窗,我大聲喝住即刻走啦。」

荷蘭回來保家園

另一對由荷蘭回來保衞家園的文水鳳兩母子亦遇襲。去年九月,文子阿傑凌晨一時被十名保安員毆打重傷入院,頸骨關節移位,至今仍要戴頸箍,但他堅持每日與母 親守衞着家鄉兩幢半的物業。「橫掂都俾人打咗,再無乜好驚。」三十歲的阿傑,於荷蘭土生土長,半唐番的他對崗廈村沒有半點鄉土情,只是去年探望在村抗爭的 母親時,半夜被伏擊。「十幾個人打我個仔,我唔出現,俾人打死我個仔都無人知。」文水鳳激動憶述,當時有兩名警察在現場,竟旁觀不理,若不是她大嗌求助, 有村民及時趕至,兒子性命堪虞。

五十四歲的文水鳳七四年已移居荷蘭,九八年她斥資三百萬起了兩幢物業,另一幢與親人各佔一半業權放租,每月約有十萬元租金收入。本來現已在荷蘭享受退休生 活的她,甚少回鄉,就因崗廈村拆遷問題,○八年她刻意飛回來死守家園,從此天天在廢墟堆生活:「好辛苦,唔識點形容,喺荷蘭間屋有前後花園,而家望住堆磚 頭垃圾,唔識講,天堂同地獄、兩個世界。」文苦笑。

文水鳳由文明國家,走入無法無理的落後祖國,只因她不信強權信公理,「錢唔係最重要,呢個係我嘅屋企,我唔肯遷拆,點可以嚟強搶我?」文氏已與發展商展開 訴訟,正等候法院判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3

深圳控股(604)2010年度分析 金魚佬投資扎記

http://yuloyulo.blogspot.com/2011/04/6042010.html


深圳控股(604)2010年收益有65.8, 同比增22%, 主要因為結轉物業銷售面積及實現銷售淨收入分別上升25%27%. 當中物業發展46.6, 租賃有3.9, 物業管理有7.3.

毛利24.3, 毛利率36.8%, 其他收入及聯營公司貢獻有7.3, 而銷售成本, 行政費用和融資成本支出分別為1.6,6.6億和2.1. 溢利有24.6, 每股賺0.3747, 同比升27%,全年派息0.14, 去年為0.12.

扣除公允值變動之每股溢利有0.1768, 同比反跌18%. 淨負債率48.6%, 2009年底36.6%上升.

2010年的合同銷售43. 2011年目標47, 3個月合同銷售(未計聯營公司)8.33

 

估值:

 

1. 扣除公允值變動之每股溢利是0.1768, 2010年中期只多賺0.037, 明顯2010年下半年的溢利縮水.

2. 土地儲備維持在10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廣東占60%, 安徽13%, 湖南10%, 江蘇8%. 其中深圳的土儲將計畫由130萬平米提升至160萬平米.

3. 中央的調控樓價手段是先出限制需求, 現在又出招調升存備率和加息, 收縮發展商的銀貸, 發展商資金鏈一緊張手上的空盤不可再守, 一定要減價求售. 明顯商品住房市場已給掌握了, 大城市先跌, 而二三市的跌價是遲早的事, 而且幅度一定不小.

4. 個人估計公司不能達到47億的銷售目標, 可能只有75%. 2011年每股賺0.28元至0.32, 派息應可維持0.1. 唯一有利的刺激是母公司資產注入, 但一直只聞樓梯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55

劏雞民工變身「深圳首富」

2008-1-31  NM





冷鋒襲港,股市風高浪急,新股集資連環觸礁,連吃正內需股熱潮,概念十足的茂業國際,亦臨門脫腳。茂業國際主席黃茂如頂着「深圳首富」之名把公司上市,繼而進身為百億富豪的發財大計就此落空。

四十二歲的黃茂如,頻頻以煲呔形象,在各大媒體亮相,他出生於廣東潮汕,聲稱以地產起家,大哥黃世再,更有「深圳李嘉誠」之稱。不過,黃氏兄弟背景神秘,對於發跡經過,向來三緘其口。本刊直擊「首富」的鄉下,揭開其過去十幾年的離奇暴富之路。

已進行公開認購,原定二月一日上市的茂業百貨,上週五決定擱置上市。在月中的記者會上,打着棗紅色煲呔的黃茂如一臉自信地大談公司前景,如今搞到縮沙退票收場,只可怪生不逢時。一場環球股災,不但令茂業部分國際投資者抽飛離場,公開發售部分亦未獲足額認購。

主席黃茂如雖然未能再晉一級,一嘗當上市公司主席的滋味,但「深圳首富」之名,總算為其在港打響名堂。現時,黃茂如持有茂業國際七成五股份,若集團成功以上限五元六五定價,黃茂如身家將三級跳,超過二百億元。

這位「首富」的風光背後,卻又十分神秘,招股書內介紹主席一欄,連學歷亦欠奉。原來,持有比利時護照,對出身隻字不提的黃茂如,是生於貧農之家,在過去短短十幾年間,空手建立起百億地產及百貨王國,其間更曾捲入前深圳副市長王炬的貪污案,發跡經過十分傳奇。

出身貧農養豬磨豆腐

黃 茂如的大哥黃世再,近幾年在深圳十分活躍,其控制的大中華國際集團,持有深圳金融區的地標商廈大中華國際貿易中心,以往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曾提及父親是 軍人,母親是大學生,而父親退伍後在深圳布吉買下大量地皮,並分給他們眾兄弟發展房地產,賺到第一桶金。不過,上週三,本刊前往黃氏兄弟鄉下,位於汕頭附 近的惠來縣周田鎮前湖村,在黃家祖屋內,找到黃茂如堂兄黃振平,揭開故事另一個版本。

五十出頭的黃振平表示,黃茂如的父親黃石財,曾在附近 山頭地區的紅軍部隊當兵,但幾年後已退伍在家務農。「叔父(黃石財)除了耕田,還在家做豆腐,養豬,拿到附近的市場賣。茂如母親羅漢妹,只讀過幾年書,並 非大學生……都是農民,生活清苦。」黃振平指着屋內數個已封塵的大瓦缸及石磨說:「這都是當年用來做豆腐的。」

黃振平憶述,黃茂如在七兄弟中排行第六,大哥黃世再,只讀了四年小學,便輟學耕田,後曾與人合資在村內搞粉絲廠,做生產加工,但最後生意失敗,更被債主追上門。「大約欠了幾千元吧,債主還拿鎖鏈來封門,黃世再為了賺錢還債,才跑到深圳打工。」

民工變身地產商

至於黃茂如,在當地周田中學讀完初中,亦到深圳打工。「他先在深圳食品公司打工,宰雞殺羊,後來在南塘市場附近,租了間小店賣水果及雜貨。九○年左右才開始做地產。」至於當中轉變細節,黃振平吞吐地表示並不清楚。「總之他們都是空手出去的。」

記者找到周田中學的黃副校長,他與黃茂如的五哥黃茂展是中學同學。黃校長說:「他們家是有背景的,他的舅父羅武中,當時是深圳對外貿易總公司的副董事長,屬於廳級(相當於省級官員)。」翻查資料,現在的深圳對外貿易集團,屬國有企業,前身更是深圳外貿局。

黃茂如是否靠其舅父帶挈致富,不得而知,但○○年時,轟動深圳的副市長王炬貪污案,便令黃氏兄弟與深圳市政府的密切關係曝光。

○○ 年,深圳市副市長王炬因涉嫌收受賄款而被雙規,罪名包括為地產商辦理土地開發手續、減免地價,以及協助商人出國等,事件中,原規劃國土局副局長龐成鴻等多 名官員亦相繼下台,多個深圳發展商亦受到牽連。當中,黃茂如的五哥黃茂展,亦被當局秘密拘捕,並且遭到雙規,一年後才獲釋。黃世再曾在訪問中承認,○○年 時公司銀行賬戶被凍結,弟弟被抓,自己也要出國避風頭。

兄弟捲土重來

當 時,黃世再旗下,投資超過十億人民幣(下同)的大中華國際貿易中心,成為深圳著名的爛尾樓。○三年,王炬在廣州中院被判監二十年,相反,全身而退的黃世再 兄弟,早於○二年便捲土重來,不但大中華國際貿易中心重新動工,而○三年九月,黃茂如耗費十億元打造,位於羅湖區的世界金融中心,亦正式揭幕出租,兩幢建 築物均成為深圳的地標。

對此,有內地政府消息人士解釋,深圳黨派眾多,而王炬只是「卒仔」,並非幕後主腦。「這件事好可能只是派系鬥爭,王炬只是俾人拿來墊背,作為警戒,這類案件,一般都唔會深究,這是內地官場的規則。」消息人士說。

以 地產起家的黃茂如,九十年代先後在深圳開發茂業城、都市花園、中兆花園,及香蜜湖豪庭等多個中小型住宅項目。九四年,黃茂如經香港入籍比利時,但當時他仍 報住深圳羅湖區的怡景花園別墅。九六年,黃茂如正式涉獵百貨業,在東門及華強北等地區,開設茂業百貨。其實,早於○○年,黃茂如已密謀來港上市,連招股書亦已編好,但因當時正值科網股熱潮,百貨業不受重視而擱置。

為了鋪路上市,近年黃茂如變身「收買佬」,先於○三年底,買入重慶一個爛尾樓,改建為商場。○五年中,黃茂如再出手,以近三億元買入瀕臨清盤的內地上市公司成商集團,將業務拓展至成都,大耍起死回生術,令集團業務迅速拓展,百貨公司數目增至十五個,截至○七年九月,集團九個月的盈利,較○六年同期急升一點八倍,至約三億二千萬元。

東買西購債台高築

不過,迅速擴張,亦令茂業債台高築。根據招股書截至去年九月底,茂業的銀行信貸額已全數用盡,短期及長期銀行債務,分別達七億五千六百多萬及七億五千七百多萬,○六年度利息開支更急增六成六,至五千三百萬元,而同期公司盈 利只有一億七千八百萬元。現時,茂業淨資產值只有五億四千萬,但集資額卻達七十億港元,當中近七成更將用作拓展業務,無意還債。現時全球股市動盪,現有百 貨股今年預測市盈率,跌至二十五至三十四倍,較茂業的三十至三十九倍市盈率,出現大幅折讓,茂業難以吸引投資者,黃茂如精心策劃多年的上市大計,就此胎死腹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15

深圳樓蟹責傷銀行

2008-8-7  NM




內地樓市已進入汰弱留強的關鍵時刻;最近市場屢傳,去年天價投地的內地發展商,因無資金回籠而要將項目撻訂告終。大有大撻、細有細撻,內地銀行最怕的散戶「撻訂斷供潮」,其實已經出現。

其中深圳樓為此中的重災區;過去數月深圳樓的成交量,比去年尾的高峰期暴跌七至八成,部分炒家割價求售,但樓價劈足四、五成依然無成交,結果要斬纜斷供。

回顧過去一年,內地銀行的確「大放水」:零首期、無收入,一手四、五十件貨,一律照借。結果現時樓市崩圍,唯有急急收緊信貸及按中央指示查賬;然而過去亂放貸的爛賬已覆水難收,對銀行業績的影響相信難以想像。

深 圳樓價暴跌,曾被狂炒升值兩、三倍的福田、南山區,自然撻得最重。南山區今年六月份的二手樓,總成交面積只有百多萬呎,較去年同期大跌六成多,樓價也跌足 近四成。而一手樓亦不遑多讓,「去年炒得最熾熱的半島城邦,高峰期樓價去到每呎三千元(人民幣,下同),現在回落到一千四百多元,但成交仍然非常疏落。」 一名經紀苦着臉說。

根據置業國際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人投資的內地物業達九千多個,涉資約七十五億元。樓市差,首當其衝的,是一批去 年湧上內地搵食的香港經紀。霍嘉文原是香港置業九龍豪宅部的當紅經紀,去年八月樓市高峰期,高價租了福田區的店鋪,進軍大陸地產代理業。豈料一開業深圳樓 市即拾級而下,店鋪連月蝕過萬元。由於租約有排未滿,故五個月前他索性將該鋪轉型賣衫,「當時(租鋪)係做錯決定,高峰期個個代理商都高價搶鋪開分店,呢 間鋪要一萬四千元租金,而家諗番起根本唔理性。」

賣樓轉型賣衫

霍嘉文過去未賣過衫,但「馬死落地行」,在附近批發商買入平價女裝衫,再請個售貨員便即時開檔。他指時裝店現時仍要月蝕二、三千元,不過已比做地產好,「做地產閒閒哋要請五、六人,賣衫只係請一個人,淨係人工都慳番好多啦!」

部 分深圳代理行,已出現連環執笠潮;仍有工做的經紀已叫好彩,但都只能等運到。入到位於南山區海旁的美聯物業分行,就可感受到「嚴峻」氣氛。數個小時內只有 一人問價,卻嫌樓價未夠低,暫時不入市。在每日的例會中,經紀只能垂頭喪氣罰企,呆聽經理的訓話。「點解第二間行可以做到?我哋一宗都無?千祈唔好放過星 期日來看海嘅人,佢哋可能禾稈冚珍珠o架!」經紀都唯唯諾諾,惟眼見無生意,遂不時走出鋪食煙吹水,又或大啖大啖食荔枝。

樓市「急凍」,全 因中央急剎停。去年六月,人民幣升值、西部通道通車等利好因素,再加上當地發展商、炒家及地產代理的「集體炒作」,令深圳樓「㷫烚烚」。中央遂採取措施, 規定港、澳、台同胞在深圳只能購買一套房自住,後期又落實全市居民買第二套房的首期比例,不能低於四成,且按揭利息大幅上調,增加炒樓成本,令炒家卻步。 眼見樓價跌幅遠多於已投入的首期,未上會的炒家索性撻訂;已上會的,亦不想捱下去而斷供。

劈價四成無人問津

「我不能哭啊!」 在深圳全職炒樓的張先生皺着眉道。他現時手揸二十四個南山區單位,全都是在去年年中高峰時購入。這批「蝕本貨」總購入價四千八百萬,現市值才二千多萬元。 張先生每個單位都只付一至兩成首期,現時在各大銀行每月供款達二十五萬元。「之前南山當炒呀,單位不用一個月轉手就賺四、五十萬。而家?我坐貨都半年 了。」這半年間,他每日走訪不同的地產鋪,「希望經紀幫我大力點推,賣得就賣,租得就租。」

但問題是這些單位無論如何監平監賤,都一樣無人 要。他手上其中一個「半島城邦」第三棟的低層八百呎單位,買入價二百一十八萬元,即每呎二千三百元,張先生減至每呎一千四百元的市價,即劈足四成,但放售 九個月仍乏人問津,後期他轉為放租,並由八千元月租減至四千八百元,但依然無人問。

「放租一定要裝修,但我連裝冷氣嘅錢都俾唔起,之前賺的 都一鋪清袋!條數愈計愈頭痛,就算全部賣出,都抵不了銀行貸款啦,斷供好過!」他知道斷供後記錄會花,銀行無可能再借錢,亦即他難再以炒樓為生。所以現時 他由要求代理行幫忙出貨,變為要求受聘為地產經紀,「在哪裡跌倒便在哪裡爬起來!現在我只想每月有八千元收入過活啊!」

深信樓價無得跌

二手樓無運行,一手樓則更慘,因為業主還要面對大劈價的發展商。資深投資者李小姐,在去年六月份樓市高峰時,不敵經紀的游說,買入寶安區一手樓「泰華陽光海灣」兩個單位,總值二百六十萬元,共付了六十七萬元首期,月供仍要過萬。

最 近發展商見勢色不對大劈價,由原先賣給李小姐時的每呎千三元,下調至每呎八百,李小姐即時變成負資產。與一般內地買家一樣,她認為發展商減價對她「不公 平」,結果在網上聯合其他苦主,到樓盤的銷售中心拉橫額示威,更揚言會與其他業主一同斷供,不過發展商暫時並無任何補償行動。

「我近排日日瞓唔着,因為一斷供就信譽破產。除非我賣晒所有嘅資產還債啦!雖然夾埋都夠還俾銀行,但點都係血汗錢嘛。」她說。

一旦張先生和李小姐等這類大炒家斷供,最大鑊的便是主要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銀行。銀行固然會追究部分買家的責任,及索償斷供後的差價損失;然而更多的職業炒家,都是借朋友身份又或以多張假身份證借貸,這批炒家現在市場上銷聲匿跡。銀行當時無嚴格核實借貸者身份,今日自然亦無從追究。

銀行濫貸響警號

而在中央的宏調政策下,買家本應最少支付樓價的三成為首期,但銀行往往偷雞讓買家做零首期按揭,「樓市高峰期,個個都想做生意o架啦!真係合埋眼都貸俾你,就算係買第四、五套屋,都仲可以做零首期。」一名深圳商業銀行的職員透露。

「以前只要你有張身份證,入息證明書上面只要有個公司印 章,我哋就唔會打電話去核實身份,照樣放貸俾你。」該職員坦言,當時還有不少發展商着員工假扮買家,到銀行貸款做假按揭套現,「一張發展商收據嘅影印本, 佢寫個買家已俾咗幾多錢訂金,同埋話層樓賣價一百萬,就已經喺銀行貸到九十幾萬o架嘞。」在內地,一手樓的業主,曾供款三個月以上才斷供,發展商便沒有責 任,銀行要將所有風險一力承擔。

據知,由於間間銀行的「濫貸」問題都不相伯仲,近日國務院調研組已進入深圳,摸底調查斷供情況,而內地各大銀行也展開「斷供大搜查」。而深圳銀監局早前亦承認,目前深圳個人住房貸款違約率有所上升。為求自保,各大銀行現時紛紛大力揸緊水喉。

收緊銀根自保

一名銀行職員說:「我哋而家好緊張啲風險評估。新婚自住嘅買家,就算只係丈夫做登記人,我哋都會睇埋太太的入息、社保,有啲貸款利息仲高達百分之十七,總之安全至上,如果你係炒家更加唔使諗借錢!」

港 置地產高級營業經理黃燦鑫亦坦言,過往貸款申請九成九都會獲得通過,而現在則只有少於一半的申請獲批核。「現時銀行放貸的配額就像我們的股市一樣,不斷下 跌。而且估價亦嚴重偏低,有時更低至市價一半。」有地產經紀連番慨嘆,不少生意因銀行不放水而未能成交;有部分小型銀行,甚至已暫停所有樓宇按揭及貸款服 務。

對於多月斷供的業主,銀行唯有使出軟招,例如在每月到期日前,以電話短訊發放「溫馨提示」,又或打電話提醒未有依期還款的業主。不願 露面的陳先生,是物業半島城邦的業主,他已斷供物業近兩個月,「銀行應該都不敢逼我,這個月都沒有再催我還款,可能怕逼得愈緊,我們走得愈快。」他說。單 是半島城邦這屋苑,市傳已有五十五宗斷供個案。萬一業主真的斷供達三個月,銀行會向地產經紀埋手,着他們以專業人士的身份,勸業主「樂觀」面對後市,目的 都只是希望業主會乖乖還款,不要選擇斷供這條路。

還望中央打救

銀行業內人士說,究竟有幾多人斷供,及對銀行壞賬的影響,現時 難以明言。內地經濟學家兼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員易憲容,認為短期難以評價對銀行房貸的影響,但就肯定:「樓價一定會再跌。」中信嘉華銀行中國業務首席經濟 策略師廖群博士則指出:「未來半年樓價仍會有一成下跌空間,相信還會出現更多的斷供個案,這對銀行亦會構成壓力。」

除了業主斷供,銀行還要揹起發展商的風險。皆因去年他們狂向銀行借錢買地拓展,若未能賣樓套現讓資金回籠,恐怕有的發展商便無力清還銀行的貸款。銀行正面臨兩面夾攻,樓市能否有起色令他們渡過難關,似乎又要靠中央打救。

發展商撲水自救

樓市高峰期,各大發展商大批買地,並向銀行大額貸款;現在樓市收縮,有發展商為求自保,透過不同的方式撲水,甚至市傳不少發展商已靜靜賣掉手持的土地散貨套現,以求有足夠的資金周轉。

港人「走數」內地難追

在香港斷供物業,貸款銀行有權收回物業拍賣,並就差價向業主追討。若業主未能償還,則會被申請破產。內地的情況亦一樣,只是無「個人破產」這概念。

熟悉中國法律的劉文律師指出:「根據內地的銀行體制,各銀行間的客戶資料是互通的,若果你斷供,銀行又查到你在其他銀行仍有資產,便有權向法庭申請收回這些資產抵債。」

如香港人在購入內地物業後斷供,銀行會發律師信要求索償。然而港人返回香港並「闊佬懶理」,內地銀行原來不能「跨境」追數。當然若港人返回內地,則有可能在過關時被當局揭發,追討欠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8

深圳:“阳光分配”风暴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70825&time=2011-06-18&cl=115&page=all

经历保障房分配风波,遭遇种种公平分配难题,深圳选择禁止保障房上市交易,从制度上减少骗购驱动
财新《新世纪》 记者 符燕艳

 

  中国保障房制度在遭遇建设、资金之困后,面临更为复杂的分配难题。而深圳,再次走到风口浪尖。

2009年2月19日。深圳市桃源村三期经济适用房。赵炎雄 摄


  6月2日,深圳公布最新政策,明确规定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期间,禁止保障房上市交易。

  对深圳而言,保障房分配波澜不断。保障房申请审查不可谓不严格,但依然乱象丛生,骗购层出。每次公示申请结果,都遭社会舆论质疑。

  因受质疑,深圳住建局不得不在终审后,再次核查并再次公示。《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亦总结称,“十一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不理想,保障性住房开工率、竣工率和分配率都较低。

  一位大型开发商高管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这个现象已引起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重视。“汪洋关心的是,深圳在资格认定和审查上花了这么多资源,还是问题重重,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由于骗购严重,《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出台不足一年,被迫再次修改。新条例加大处罚力度,修改后的条例正待广东省人大审议通过。

  其中,重典惩治仅是手段之一,深圳住建局官员认为,禁止保障房上市交易,才是从制度设计上对骗购加以根本杜绝,防止有些人因“利太厚而铤而走险”。

  对此,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他表示,“深圳土地已少,房价过高,再不做好保障房的分配,政府压力就太大了。”

骗购丛生

  2011年1月,深圳开始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申请,8000多户名单中,出现诸多奇怪的申请人:零资产、异地公务员、富二代、豪宅住户、百万富豪……申请合格率不足七成。

2008年1月14日 , 深圳市民在填写保障性住房资格申请表。车炎/CFP


  5月,深圳公布《关于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终审工作相关情况的说明》称,8148户申请家庭中,5521户为合格申请家庭,合格申请家庭占受理申请家庭总数的比例为67.7%。

  按《2010年深圳保障房申请条件》要求,保障房申请家庭总资产不超过32万元,申请人、共同申请人在深圳或外地也不拥有任何自有形式的住房和建房用地等。

  “在我们审核过程中,发现很多涉嫌隐瞒财产的行为,其中资产最高的一户拥有300多万元。”深圳住建局法规处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

  以零资产申请家庭为例,2010年10月复审合格的家庭中,共有几十个家庭申报的总资产是零。更有甚者,有些家庭2008年、200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都是零。而在今年5月终审二榜中出现的名单,零资产家庭几乎绝迹。

  “深圳将申请人的财产进行公示,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只有公示,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上述法规处负责人称。

  以终审二榜的名单为例,对申请人公示的信息除了居住地地址、住房状况、工作单位,还包括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证券、保险等市值,车辆、商铺、其他资产等财产信息。

  “我们已尽量做到公开透明,也做了很多工作。有些没能查出来,只是手段有限而已。”上述官员不由感慨,“保障房申请出现问题,我们遭受谩骂,实际真正应该指责的是违法申购家庭,因为当事人不诚信申报。”

  上述官员认为,保障房分配很大问题还在申请人的诚信。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查实较为困难。

审查之难

  深圳对保障房制定的是“九查九核”及“三级审查,三次公示”的申请审核程序,较其他城市,其制度更为公开和透明,在全国也算是最严厉的审查制度之一。

  所谓“九查九核”,即指核查包括户籍、房产、车辆、商铺、存款、证券、贷款、保险和优抚九项内容。“三级审查”指街道、区和市三级,同时在街道和市的审查中进行公示,即“两次公示”。后来在实际操作中又增加了区级公示,变为“三次公示”。

  深圳住建局法规处官员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解释,虽然深圳实行三级审核,但市级才能对申请人资产情况全面审查。“街道一级,只是收集材料而已。”

  他表示,获取申请人财产信息耗时耗力。“申请人在银行或券商中的账户信息,必须市级才能沟通获取。有些申请人的资产账户是外地的结算公司,沟通就更费劲。还有,外资银行不会向我们提供这些材料。”

  一名长期从事国外保障房制度建设研究的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国内这种情况确实很难解决。他说,国外保障房申请人的财产很透明,因为和税收挂钩。“国外逃税的处罚非常严厉,一般人不会轻易逃税。”

  令深圳住建局为难的还有,“我们审查人手特别少。”上述住建局官员称,8000多户申请家庭,如果要逐一入户调查,都需要人手。“而入户调查又涉及侵犯居民隐私,因此就要想办法获得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的宋丁对此也深有同感。他指出,保障房分配的问题主要是监督队伍薄弱,基本处于无监管状态。“原来保障房数量不多,现在一下增加十几万套,涉及的环节又太多太复杂,只有几十个人来管理,根本管不了。”

  他认为,至少要建立起匹配的监管队伍规模,同时在保障房的分配中,充分体现民主和阳光的特点。

重典治乱

  早在2010年3月,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锋曾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现在住房保障主要是没有惩罚机制。”他曾希望,中国住房保障法能在2013年出台,这样“有法就有保障”。

  早在国家住房保障法出台之前,2010年6月,深圳便出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对虚假申请做出处罚。其中规定,申请住房保障的家庭或单身 居民,以隐瞒或虚报人口、户籍、收入、财产和住房等状况的方式弄虚作假的,处5000元罚款;并自驳回其申请或取消其轮候资格之日起三年内,不予受理其住 房保障申请。

  但深圳第二次保障性住房申请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说明5000元的罚款不足以震慑。深圳再次对《条例》进行修改,将罚款金额大幅度增加,拟对不符 合条件的骗购人处10万元罚款,并终身不再受理其住房保障申请。同时如果骗购人申请成功后被主管部门发现,则加处1倍罚款,达到20万元。

  上述《条例》的修改,已获深圳人大的审议通过,只待广东省人大通过即可正式实施。宋丁深感欣慰:“重罚是非常必要的。”

骗购根源

  然而,重典能否治乱?深圳住建局法规处一官员不以为然。他认为,重典可以某种程度上治乱,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保障房骗购,最终需要通过制度的合理设计来加以根本杜绝。他认为,骗购现象的发生,根源在于保障房可上市交易。

  就取消保障房上市交易,深圳一直意见不统一。有人认为该上市,有人认为不该上市。这次修改的《条例》并没有取消保障房上市交易的条款。上述官员 透露,一是时间紧迫,先要解决处罚力度的问题,其他不完善地方还待后续修改;二是在是否取消保障房上市交易问题上,观点有分歧。

  目前,深圳保障性住房采取租售并举的做法,大致可分为安居房(含经济适用房)和公租房(含廉租房)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济适用房五年后可获得产权并可上市交易。

  “如果只租不售,保障房后续建设资金的压力就很大,不能实现保障性住房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政府后续监管也面临更大压力。”上述官员表示。

  不过,保障房若可上市交易,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有申请人弄虚作假,也很难避免出现寻租式分配。“获利空间太大。不少人稍有一点利润就可以铤而走险,何况这个事利润成倍。”这位官员说。

  6月2日,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规定在2011年-2015年,禁止保障房上市交易,由政府 以扣除增值收益的价格回购,并重新分配。这份最新文件显示,在保障房遭遇公平分配种种困难面前,深圳将从制度入手,从制度上杜绝骗购驱动。

  宋丁表示,禁止保障房上市交易是大势所趋,不少地方也有同样想法。

  中原地产代理(深圳)有限公司二级市场常务副总经理玉家雄认为,深圳保障房就制度层面而言,相对清晰和透明,未来能否做好,“主要还是在执行层面,尚有很多改进空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49

揭秘深圳小貸公司暴利:年化利率超50%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728/2411810.shtml

 近幾年來,小額貸款公司發展迅速,僅深圳就有幾十家小貸公司,網點達數百個。然而,小貸公司是怎麼運作的,其利率到底有多高,一直是個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通過調查深圳多家小貸公司,揭開暴利謎團。
實際利率超基準四倍
記者先後電話諮詢了5家小貸公司,稱想借款10000元,一年期。得到的答覆基本雷同——貸款需扣除2%的手續費,實際到賬9800元;利息按月算,每 月1.3%,外加1%的管理費,兩者加總為每月2.3%;每個月還款1063元(含本息等所有費用),共還12個月(期)。
對於折合年息,小 貸公司均避而不答,只說客戶多是短期貸款,皆以月計算,沒有以年計算的。某從事財務工作的會計人員經過計算,給出的答案是(年息)高達60%左右!而記者 使用中國銀行官網上的貸款計算器進行試算,結果顯示,資金流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到款9800元,每月還款1063.03元,共償還12個月),計算器顯示 的年化利率高達51.71%。
上述會計人員表示,估計中行官方用的是簡要算法。「主要是因為小貸公司的計息方式是全額計息,而銀行用的是餘額 計息。在銀行分期付款,你這個月還了一部分本金,下個月計算時候就按未償還的本金計算;而小貸,雖然你每個月都還了833元的本金,本金應該越來越少,但 它每個月計算的時候仍是用10000元的本金乘以月息1.3%,即使你的本金只剩下1元未還,仍然按照10000元計息。」上述會計人員解釋說。
記者獲得的一份小貸公司貸款合同顯示,其每月還款額的計算方法為:每月償還本息合計=[〔貸款金額×月利率×貸款期限〕+貸款金額]/貸款期限;每月還 款額=每月償還本息合計+每月行政管理費。上述月利率按1.3%來計算的話,貸款金額為10000元,貸款期限為12個月,每月償還本息合計為963元, 加上1%的100元行政管理費,月還款額為1063元。也即,上述公式10000元貸款本金對應的貸款期限為12個月,而實際上的貸款本金由於每月還款而 逐月遞減。
《深圳市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管理暫行辦法》對小額貸款利率上限作了規定:「貸款利率上限放開,但不得超過司法部門規定的上限。」
而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則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
小貸公司顯然對法律規定有所應對。據瞭解,在每月2.3%的費用中,利息為1.3%,另外1%被稱為「管理費」。最新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 6.56%,四倍基準利率為26.24%。如果簡單用小貸公司所說的月息1.3%計,年息為15.6%,低於四倍基準利率;但如果加上所謂的「管理費」, 按2.3%的月息計,年息達27.6%,已超過四倍基準利率這一上限。
但上述月息只是小貸公司宣稱的利率,按其客戶實際的月還款計算,真實利率水平已遠遠超過四倍基準利率。
按該例子,即使只計算小貸所說的1.3%月息,客戶的成本也達到了31.6%,超過了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6.56%的四倍。算上管理費,更是達到了基準利率的近八倍!
「民間借貸中,銀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以上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法律工作者張先生明確表示。
提前還貸:違約金+利息?
而對於提前還款,根據一家小貸公司工作人員的回覆,如果還了6期(也即1063×6=6378元)之後,提前還款,需要一次性還款5879元。
記者計算了一下:剩餘本金是10000-833×6=4998元,違約金是10000×3%=300元,兩者共計5298元。而5879-5298=581元。這581元的差額是怎麼回事?是否合理呢?
深圳市亞聯財小額信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財聯)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提前還款時的還款額包含「本金、利息、行政管理費、提前還款手續費、罰息、複利等其他費用」。記者又追問具體計算方法,他稱「很複雜,電話裡說不清楚」,並強調「與銀行的計算方法一樣」。
記者致電某銀行貸款客服熱線,客服人員表示,客戶分期付款的利息是按餘額計息的,若提前還款,銀行只會收取實際使用期間的應收而未收的利息,而是否收取違約金則和貸款品種有關,有的貸款是不收違約金的。
「如果客戶支付了違約金,就不應該再支付利息,歸還剩餘本金即可。」上述法律工作者張先生質疑小貸公司的這種做法。
《合同法》第208條規定:借款人提前還款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應當按照實際借款的期間計算利息。
根據記者得到的資料,小貸公司和客戶簽訂的合同中確有一頁「提前還款清算表」,那麼表中的「提前還款應償還金額」雙方是怎麼約定的呢?
「簽合同的時候就只給了一個提前還款清算表,我根本沒有細看,更沒有和我們商量。」一小貸公司的客戶稱。
對此,上述張先生表示,這屬於不合理的格式條款,消費者有權提出異議。提前還款,償還剩餘本金是理所當然的,支付違約金是有道理的,畢竟打亂了借款人的資金使用計劃,但是既然已經支付了違約金,還要再支付其他額外費用就不合理了。
小貸公司暴利之嫌
儘管利息如此之高,但小貸公司的壞賬率並不高。
深圳市金融辦發佈的「2011年1~5月份深圳金融運行情況」顯示,32家小額貸款機構自開業以來,為社會解決206.69億元的融資需求,營業收入 5.28億元,淨利潤2.63億元,本年度新增貸款63.10億元,貸款餘額40.51億元,不良資產餘額1.34億元。以此來看,小貸公司的不良資產率 確實不高。
既然壞賬率不高,高利率的另外一個可能是小額信貸的展業成本過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獲悉,小貸公司員工的待遇 偏低。業務人員只有1000多元的底薪,提成一般是客戶貸款量的1%到2%,這個成本被客戶的手續費——貸款額的2%(如上文所述,貸款10000元,先 扣200元)所覆蓋;內勤人員的月工資不過3500元左右,一個網點內勤人員合計不超過10人。
與之對應,每個網點的收益卻很高。業內人士透露,生意稍好的小貸網點,每個月可放款400萬元,貸款存量可達4000萬元。貸款存量一年的利息 (51.71%)收入就高達2068萬元。
亞聯財官網顯示,該公司發展迅速,今年以來在深圳的網點從28家增加到35家,且在瀋陽、大連和昆明等城市新設立了分支機構。
「銀行的利率低,但很難貸。」從事五金生產的王老闆說出了苦衷:「除了繁瑣的程序,很多銀行貸款人員會暗示你給『好處費』,這個太費精力;小貸利率高,但它確實方便。」
民生銀行貸款顧問邢炯泳提醒:「部分客戶可能不瞭解銀行的情況。中小銀行針對小微企業的創新產品不斷推出,但不為市場所知,造成了銀行找不到客戶、客戶找不到銀行的尷尬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6

深圳保障房棄選風波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24/100309000.html

「安裝最小的灶台、最小的水池後,以我這樣的體型,在廚房炒個菜轉身都困難。」在諸多棄選松坪村三期經適房的理由中,她的理由最奇怪,卻更打動人心。

  楊小姐是深圳第二次保障房合格申購者中的一員。他們在2009年底開始申請,但直到2011年9月才最終獲批。但當他們面對政府所提供的房源,卻大呼上當,認為是「九審仍被騙」。

  南山區松坪山寶深路南側的松坪村三期,共有數千套正在施工中的住房,是這次經適房的主要房源。但與他們概念中的經適房大相逕庭。「以前是簡裝 修,現在是毛坯房;以前是現房,現在是期房;以前面積70平方米-90平方米,現在變成48平方米-60平方米,面積縮水了?廉租房改為經適房?現房哪裡 去了?」

  「不公平」是這批申購者最大的不滿。不少申購者組織起來進行遊行上訪,並宣佈棄購。在9月15日選房的現場,深圳政府甚至出動警察維持選房秩序。

大房為何被雪藏

  9月15日至30日,是上述申購人選房的日子,但他們棄購的呼聲甚高。

  這批合格申購家庭,共計5612戶,絕大部分申購的是經濟適用住房,符合條件的家庭5030戶,符合公共租賃住房租賃條件的家庭582戶。而政府共籌集房源6073套,其中經濟適用住房4488套,公共租賃住房1585套。

  其中,松坪村三期提供經濟適用住房3647套,預計交付時間2012年11月30日。建築面積為48.63平方米-60.46平方米,戶型為兩 房一廳。60平方米基本集中在東區,基準售價4762元/平方米,48平方米則集中在西區,基準售價4722元/平方米。而西區的房源將近2000套,而 已被選購的,基本上都是東區的房源。

  申購者經過實地測量樣板房,發現建築面積為48.63平方米的使用面積不足29平方米,使用率不足63%。

  財新《新世紀》記者在松坪村三期樣板房現場發現,政府提供的樣板房數據顯示,建築面積48平方米的戶型,套內建築面積約34平方米,使用率71%。不過,當中並沒有使用面積的數據。

  多名申購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不是不想要,是真的沒法住。」「一看到房源就鐵了心放棄了 。」

  不過,這批申購者發現,2010年深圳保障性住房竣工1萬套,2011年計劃竣工1萬套,其中有許多是大戶型。但是這些房子並沒有拿出來分配。

  深圳政府的公開資料顯示,「十一五」期間,截至2010年底,保障性住房竣工(含籌集)約2萬套,實際分配8209套,向全市企事業單位提供約7000套公共租賃住房。這意味著,截至2010年,政府手裡的現房約5000套的房源尚未分配。

  這些大房子是為誰所蓋呢?據瞭解,其中並沒有正常輪候的申購人,主要是一些特殊人群。

  一部分是搭上福利分房末班車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主要是老師、醫生和基層的公安人員。1998年,國務院決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 住房分配貨幣化。但深圳2001年最後一批福利分房時,符合條件的大概1萬人,當時房源只有3000多套,「將近7000人沒有房」。

  為解決這個所謂的「遺留問題」,深圳明確,2002年12月31日前符合購買全成本微利房條件但未購房的職工,由政府規劃建設一定數量的經濟適用房出售給他們。

  不過,直到五六年前,僑香村和深云村才以經濟適用房之名先後開工,並於2009年和2010年相繼竣工。

  這兩個小區,房屋建築面積以90平方米為主,其中僑香村有少量戶型超過100平米。僑香村竣工後,因其地段和面積被視為豪宅,一時社會輿情兇猛。

  但深圳市住建局一名主管官員表態稱,當初符合條件的7000多人,無論現在「有幾套房,都一定要分給他們」。

  至於2011年計劃竣工的1萬套房源,則多數又屬於另一類人——大企業的職工。深圳市住建局副局長胡建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解釋,其中 6600套均是屬於中興通訊公司的項目。而另有1000多套,是梅山苑二期項目,也是小戶型,為40-50㎡,主要是想用於公租房的用途。

  按照深圳的政策,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在內,各類人才的住房需求,產業園區配套的公寓和宿舍,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均統一納入同一保障房體系。不過,其中這些特殊人群的保障房分配並不需要經過公開的申購程序。

24萬套的挑戰

  現房雪藏的爭議背後,是深圳市保障房緊缺的現實。

  松坪村三期在2007年的規劃中,是作為經濟適用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兩種用途,後來卻全部改為經濟適用房項目。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是「保障房建設壓力大,新的房源不出來,舊的不夠分」所致。

  這一調整所釀惡果,也許深圳住建局也始料未及。「如果五年前早知道住房這麼緊缺就好了,這樣我們會把48平方米的全部改成60平方米。」胡建文無奈苦笑,坦承「全社會都缺房,實在一下子也造不出房子來」。

  據深圳住建局統計,深圳保障房的缺口是,根據常住人口1000萬的比例,目前保障房解決的比例是9.1%,「十二五」期間該比例將提高到19%;如果按照戶籍人口計算,目前保障房已解決的比例是37.6%,「十二五」期間將提高到52%。

  即便如此,在胡建文看來,「缺口還很大,低收入,夾心層,全社會都面臨困難。光是夾心層,即各類人才,初步估算大概有20萬人面臨安居困難問題。」

  「房價是近幾年才上漲起來的。此前,對保障房需求不像現在這麼突出,因此不如現在這麼重視。」胡建文說。他指出,「十一五」期間,深圳保障性住房竣工(含籌集)約2萬套。但到了「十二五」期間,深圳計劃建設和籌集保障性住房24萬套,是「十一五」的10倍之多。

  保障房的建設困難重重,是各地政府必須面臨的現實。「十一五」期間,深圳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籌集16.9萬套,僅開工7.9萬套,竣工(含籌集)約2萬套。

  胡建文承認,在深圳,資金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土地資源緊缺。不過整體來說政府是優先供應,而建設週期,少則需要3年-4年,多則需要5年-6年。胡建文認為,今後通過開發商代建的形式有望加快建設週期。

  供應不足,並非保障房的全部問題所在。關於保障房的標準,在供應和需求之間顯然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建議將松坪村三期西區的兩房改成一房一廳。兩房的太不適用了,會造成浪費的。」一名申購者說。

  9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公租房面向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以小戶型為主,單套建築面積以40平方米為主,租金標準由市縣政府結合當地實際、按略低於市場租金的原則合理確定。

  原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曾建議,保障性住房建築標準是,少於三人的家庭,廉租房面積應為30平方米,公租房為40平方米,而安居房 是60平方米;三口之家,廉租房面積應為40平方米,公租房為50平方米,安居房是70平方米;而三口以上的家庭,廉租房面積應為50平方米,公租房為 60平方米,而安居房應為80平方米。

  但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一名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一般做建築設計時,不是按照人居,而是根據政府規劃要點,以容積率為根據。

  面對需求和供應之間的標準差異,胡建文表示,深圳將建立保障性住房輪候制度。屆時,對於保障房的需求將會一清二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