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周四晚間,一場抗議明尼蘇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警察槍殺黑人的示威中,狙擊手槍殺了五名警察,打傷了至少六名警官。
這次事件,再次凸顯美國的種族沖突與警民矛盾。
本周,美國接連發生黑人遭警察槍殺事件並引發全美範圍內的抗議。針對一名警察在明尼蘇達州截查車輛時槍擊一名黑人的事件,明尼蘇達州長要求展開聯邦調查。
此前,數百萬人在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視頻中看到了那名渾身是血、奄奄一息的男子。他的女朋友聲稱,這名男子只是按照警察的要求去取駕照。槍擊事件發生後不久, 他的女朋友錄制了視頻,並進行了現場直播。
這至少是本周第二起警察槍擊黑人事件。在這之前,路易斯安那州一名男子在警察的抓捕行動中被開槍打死。兩次事件的部分片段都被視頻記錄了下來。
周四晚槍擊警察事件,明顯是對這兩起黑人被殺的報複行為。達拉斯警方表示,在對狙擊手進行大範圍搜查之後,他們羈押了兩名嫌疑人。警察局長大衛•布朗說,狙擊手在抗議者的遊行地區對警察實施了“伏擊”。
更早時候,布朗表示,警方曾把嫌疑狙擊手之一堵在一個車庫里,兩名嫌疑者之一“威脅在市區里安置一枚炸彈”。德克薩斯州州長雷格•艾伯特呼籲人們,在達拉斯槍擊事件之後要記住“作為美國人團結在一起的重要性”。
而在警察被襲擊幾小時之前,奧巴馬在華沙參加北約峰會時剛剛針對發生在明尼蘇達的悲劇發表講話,呼籲正視執法部門內部的種族問題,同時也強調應當尊重警察,了解他們面對的危險。
周四晚的襲警讓奧巴馬不得不再次中斷華沙的行程,譴責達拉斯狙擊警方的槍手,並稱這是“狠毒、狡詐、卑鄙的攻擊。” 奧巴馬說:“這類攻擊沒有任何正當理由,任何參與謀殺者都應承擔全部責任,正義將會得到伸張。”
美國種族矛盾引發的警民沖突,在過去幾年中因為各種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更多地暴露在公眾面前,顯得相當激烈。
2013年佛羅里達黑人少年馬丁被協警齊·默爾曼殺死,默爾曼被判無罪釋放。2014年,Ferguson 市18歲的非裔美國青年邁克爾·布朗在未攜帶武器的情況下,遭到28歲的白人警員達倫·威爾遜射殺。
而黑人小販EricGarner 被警察勒死時正好有人將全部過程拍了下來。而這兩名白人警察都免於起訴,引發了全美大規模的遊行抗議, 在Ferguson 發生了黑人的暴亂。後來在芝加哥和巴爾的摩又連續發生此類事件。 在去年4月27日巴爾的摩又發生了大規模的黑人抗議警察過度暴力。
盡管經過廢除種族隔離以及上世紀60年代的平權運動,美國在法律層面實現了各種族之間的平等權利。但是過往奴隸制度和種族隔離的歷史,使得少數族裔尤其是黑人和執法人員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信任。
“這個國家最開始是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的,很難完全克服過去的痛苦和歷史,”美國南方阿拉巴馬洲的黑人中年男性Anthony Philips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是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每一次這樣的事情發生,都讓我們意識到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以克服種族間的藩籬。”
Anthony Philips 在一家醫院做管理工作。他說作為一個黑人男性, 從很小的時候他就被教育,如果想再多活一天的話,在面對執法人員時一定要避免發生沖突。但是種族之間長期的不信任使得黑人在面對白人警官時很難表示出真正的尊重。
另外,美國黑人犯罪率高是不爭的事實,黑人作為一個種族,家庭觀念相對較弱,很多兒童缺乏家庭和學校教育,長大成為問題青年。黑人雖然在美國的政治地位超越其他任何少數族裔,2008年奧巴馬當選為第一任黑人總統就是明證,但是在社會階層中依然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
而美國的槍支泛濫使得情況更加雪上加霜。 美國警察執行任務風險極高,因而權力極大,小小的對抗就可能引發出警民之間的生死對決。
“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知道有可能發生在我身上”, Anthony Philips 說,“而現在又發生針對警察的屠殺,太不幸了,這似乎在成為一個循環。所有的法律都規定了種族之間的平等,但是法律能規範人們的行動,卻不能規範人們的心。”
達拉斯市長麥克·羅林斯在襲警案發生後周五的記者招待會上也表示,種族繼續在分裂著美國。
“我們不會回避作為一個城市,一個洲,一個國家,我們還是在種族問題上掙紮”, 麥克·羅林斯說,“種族繼續分裂我們, 是的,種族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15歲的黑人少年Avenate Willingham 最近向《紐約時報》寫信闡述了他的美國夢。
“我的美國夢是一個對所有人都安全的地方,在街上沒有危險,不用害怕在晚上走在自己家的街區。每個人都能自食其力和平相處。”
這樣的夢想估計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有時候你會覺得種族問題就像是一件白襯衣上的血跡,” Philips 說,“你不停地洗,那血跡會越來越淡, 但是它始終在那里,並沒有消失。也許我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能夠不再面對那印跡。”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市長湯姆·巴雷特14日說,如果在警察射殺非洲裔美國人事件後爆發騷亂,國民警衛隊將待命並被部署在這座中西部城市,以平息暴亂。
在13日夜晚的暴亂中,有6家商店被焚燒,一些警車被毀,一位少女受了槍傷。一些警察也受了傷,其中有一位的頭部受到重擊,引發腦震蕩。有17人被逮捕。
騷亂後的現場(圖:視覺中國)
據BBC報道,當地時間13日,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因警察開槍擊斃一名非洲裔男子而發生大規模騷亂,數百名非裔民眾上街抗議,並與與警方爆發沖突,示威者甚至縱火焚燒警車,並點燃了附近的一個加油站。
事發當天下午,當地警員攔截了一輛汽車進行檢查,車上的兩名男子突然棄車而逃。在追捕中,警方發現23歲史密斯攜有手槍,遂將其當場擊斃。目前,還不清楚另一名嫌犯是否被警方拘留。密爾沃基市市長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有照片顯示當時史密斯將手槍拿在手中,並拒絕放下武器,警察因此對其開槍。
當地媒體稱,被擊斃的非裔男子名叫塞維爾·K·史密斯(Sylville K Smith),有多次被捕記錄,而他當時所攜帶的手槍也是今年3月份偷來的。
奧巴馬:警方和黑人社區要攜手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日前的一場活動上敦促警方和黑人社區走到一起,說這不應該是“我們與他們”。
最近幾周,美國種族緊張局勢的增加,上個月,在達拉斯一次黑人抗議白人警察開槍打死黑人的活動中,一名持槍者殺害了五名警察,
低價一直是酒類電商和白酒企業的矛盾焦點,此前酒企曾多次封殺電商渠道,而酒類電商也在嘗試與線下競合。
酒類垂直電商巨頭酒仙網(833919)8月18日晚宣布,未來該公司將發力互聯網定制酒戰略,以回避標品線上線下價格沖突問題。當天,酒仙網也首度牽手貴州茅臺集團,為其旗下習酒有限公司推出了首個互聯網定制單品。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次發布的定制產品習牌特曲為濃香型,設計為黑色瓶體,區別與習酒正常的瓷瓶和水晶瓶,考慮到酒精度降低的趨勢,首發為52度和42度兩個版本,定價在100元~300元的市場主流區間。酒仙網對這款定制酒也抱以厚望,希望其能成為新的“爆款”,在渠道上酒仙網也給予其重點支持,將通過公司的B2C、B2B、智能酒行、連鎖大賣場等全渠道進行銷售。
酒仙網董事長郝鴻峰表示,該公司年內還有多個定制產品準備推出,定制酒帶來了高營收和議價能力,未來將繼續提高定制酒的比重,作為盈利的突破點。據介紹,目前互聯網定制酒的銷售額約占到酒仙網整體營收的25%,而今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35%,2015年年報顯示,酒仙網營業收入為22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9%。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定制戰略也是為了解決目前白酒企業、經銷商、酒類電商之間的矛盾。
價格優勢一直是酒類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但也是和酒廠矛盾的焦點。目前傳統渠道依然是白酒企業的主銷售渠道,業內認為酒類電商頻頻用大流通標品低價促銷,導致了傳統渠道價格體系混亂。
為了保護經銷商和價格體系,從2013年開始,市場上就不斷傳出封殺酒類電商的消息。2013年9月,郎酒、茅臺先後發聲明終止與部分酒類電商合作;2014年11月,包括茅臺、五糧液、劍南春、汾酒在內的多家酒企宣布封殺酒類電商平臺“雙十一”低價促銷。2015年底到2016年初,瀘州老窖和西鳳酒還在發聲封殺電商渠道。
山東溫和王酒業集團總經理肖竹青認為,此前的低價促銷讓傳統經銷商很受傷,線上5%的產品影響了線下95%的價格體系和心理價位,因此引發大酒企不滿。
“酒廠希望產品價格要穩定,消費者希望價格更便宜,而酒類電商也需要利潤。”郝鴻峰說,之所以推進定制酒戰略,也是為了緩解三方之間的矛盾。目前酒仙網采取的戰略是用敏感產品做形象,幫助酒廠維護市場的指導價;而定制產品酒仙網有議價權自行定價;通過對定制產品大幅讓利滿足消費者對性價比的需求。
記者了解到,酒仙網已和瀘州老窖、衡水老白幹、國臺等多家酒企打造定制產品。區別於傳統定制酒用於收藏和高端市場,酒仙網的定制產品多針對互聯網大眾消費。其中和瀘州老窖聯手推出的三人炫,年銷售額曾達2億元,而國臺、舍得的定制單品也銷售過億。郝鴻峰認為,該數字表明這一戰略已得到了酒企和市場的認可。
而這一模式也讓酒類電商和線下渠道從競爭走向競合。
肖竹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酒仙網開始“與時俱進”,顧及到傳統酒企的底線和核心利益,不再低價銷售各大酒企線下大流通的產品,而定制酒產品也可以通過傳統渠道進行分銷。
習酒董事長張德芹表示,習酒負責保證酒品質量,而酒仙網則負責快速打通企業、商品到消費者的距離,從而幫助企業實現快速銷售。
事實上對於酒仙網來說,定制酒也有利於提高其收益。目前國內名酒企業的標品定價相對透明且競爭激烈,以52度五糧液(普五)為例,出廠價為679元,而電商銷售價格為729元,還要除去人工、倉儲、物流等成本。2015年,酒仙網的毛利率為18.71%,相比白酒企業60%~90%的毛利率要低得多。
朋友圈總有一些相似的文章,每個月都來那麽幾次。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本文4419字,需10分鐘。
推薦理由:我們經常發現人們會重複傳播觀點,也有無數成功的營銷重複利用類似的心理。這篇文章,就講講這一切在消費者心理中,是如何發生的。本文由李叫獸(微信ID:Professor-L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靖。
一
朋友圈總有一些相似的文章,每個月都來那麽幾次。
比如——
《雷軍:不要拿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致那些勤奮的懶人們》
《為什麽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低品質”勤奮者?》
《你是不是用勤奮在掩蓋另一種懶惰?》
(這些文章都是不同作者,分布在幾個月發出來,核心內容全部都一樣,但每次發出來都能重新火一陣。)
我之前有篇文章曾經講過一個概念“月經式熱點”——深存於我們的內心,我們不斷討論、在意並且定期就會爆發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偶然出現的熱點。也建議營銷人更多去借助“月經式熱點”,而不是臨時事件熱點。
而“不要讓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就是一種典型的都市工作者的月經式熱點,更加神奇的是,幾乎所有和知識、成長相關的公眾號,最終都會寫到這個話題,而且每次寫到都能再火一把——它就像武術界的葉問,每個想開宗立派的武行,都要去挑戰一下。
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吃瓜群眾們一次又一次被同一個內容(只不過換了標題和作者)刺激到G點從而轉發?為什麽隔一段時間總會爆發一下?
“月經式熱點”,到底是怎麽來的?
一句話概括:我認為月經式熱點的形成,本質上來源於我們“虛構信念中的永恒沖突”。
二
我們知道,人類之所以能夠數萬甚至數百萬人通力協作,而其他動物一般最多只能形成幾十或者上百個單位的社群,是因為人類是所有生物中,唯一能夠相信“虛構信念”的物種。——《人類簡史》
比如遠古智人們僅僅因為公共相信一個“河之神”,就能大量團結起來去攻擊其他部落。
也就是說,只有人類能夠相信並討論一些“看不見的事物”(比如正義、國家、平等、民族),而其他動物最多能理解並溝通看得見的事物(比如蘋果、樹木、河流、老虎)。
人類世界的基金經理可以從你口袋中拿走10萬,是因為他許諾到了年底這些錢會變成11萬並再回到你的口袋里(因為我們會相信一些看不見的事物)。
但你無法讓任何一個猴子自願給你10支香蕉,僅僅因為你許諾明天會還給它11支香蕉。
這些大量的“虛構信念”(無論是“國家”、“宗教”、“倫理”還是“自由精神”,本質上是我們大腦想象出來的)保證了我們社會的有效運轉和協作,但這導致了另一個問題:
很多保證我們互相合作的“虛構信念”之間,並不是完全互相兼容的,很多時候不同信念之間存在“永恒的沖突”。
比如西方社會倡導最多的“自由”和“法制”就是一組“虛構信念中的永恒沖突”。
共同相信“人人生而自由”,可以避免我們出現奴隸社會,讓人們更加友好的合作共贏,同時可以激發人的潛力,這個信念對我們顯然是有利的。
共同相信“法制”,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減少各種傷害事件,這個信念對我們人類顯然也是有利的。
但是這兩個信念之間卻是沖突的——自由的提升往往會導致規範的降低,而規範的提升又會導致自由的降低。
這就形成了一種持續存在於人的心理中的“永恒沖突”——自由和法制都是好的,既然他們有些沖突,就一定有人更支持自由一定有人更支持法律。
而這就會引發大量的“月經式熱點”——我們在轉發這些熱文時,往往是站在某對“永恒沖突”的一方,通過轉發內容來支持這一方,打擊另一方。
比如你看到很多人轉發《雷軍:不拿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的同時,也有另一些人在轉發相反的觀點:
《任正非:員工要做好本職工作,不要把精力放在構思“宏偉藍圖”上》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一般的軍事家談戰略,偉大的軍事家談執行。》
《想得再多,不如去做》
這是因為“思考”和“執行”本身就是一組“永恒的沖突”——這兩者對我們都是好的,但經常卻有沖突(精力有限,放在思考上增加,往往放在執行上就會下降)。
而為了在“永恒的沖突”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們就不得不通過演講、轉發、傳播、說服等方式,去支持或者反對某一方。
如果說“思考”和“執行”這兩個信念是“總統大選當中的兩個對手”,那我們轉發朋友圈就相當於一次投票。
所以,這就形成了月經式熱點——雖然幾個月前雷軍剛發布了“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個觀點,但最近很多人又開始喊“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讓思考派的人頗受打壓。
此時作為另一個公眾號,換下案例和描述,發表一樣的觀點(比如“你是不是在用勤奮掩蓋懶惰”),就正中這波“思考派選民”的下懷——“呀!戳中我內心了!”,說著轉發朋友圈,為本來稍顯弱勢的陣營“思考派”投了一票。
不論你是做營銷的還是寫公眾號的,表面上你發出去的是“文章”、“文案”或者所謂的“品牌價值主張”,實際上你是在給你的選民送“選票”——讓他們在某種永恒的沖突中,能夠支持自己的一方觀點(比如通過轉發)。
(等下我會具體講講怎麽尋找“永恒的沖突”。)
三
這不光是當代很多經久不息熱文的本質,還是很多其他傳播、討論行為的本質。
永恒沖突導致“月經式熱點”,從而引發經久不息的針對某些話題的傳播、討論,本來我以為這是什麽移動互聯網時代或者社交媒體時代的新現象,但後來我又發現:
這種月經式熱點自古就有,而且不光是營銷,甚至政治、影視、藝術等眾多領域,也暗藏著各自的永恒沖突。
比如,看過很多古代戰爭片的人,一定對這句話非常熟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從出現在《孫子兵法》之後,總是在歷朝歷代反複被提及。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映了一組在古代君臣將領中的永恒沖突——“自主”還是“服從”。
這兩件事都是好的——提高“自主”,將軍可以最大化自己的潛能,靈活根據戰場情況作出調整;提高“服從”,又可以最大化減少將軍肆意指揮、胡作非為的可能性。
但“自主”和“服從”本質上卻是沖突的——提高自主,必然會降低服從;提高服從,又會降低自主。
於是就引發了數千年的爭論——我想如果古代也有朋友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必然也會每個月換著標題、案例和作者刷屏一次。
更驚奇的是,我還發現“自主”還是“服從”這組永恒的沖突,在廣告營銷圈也存在,甚至連李叫獸自己都中槍了。
比如隔斷時間就會有文章變火,強調“策略性”、強調“創意必須服從品牌大策略”(比如李叫獸寫過《文案的策略性》),本質上這相當於“服從”這方,類似於古代將軍接受大局指揮而不是自主作戰。
此時又會有另外一些文章會變火,比如強調“廣告是創意為王”、“營銷要積極嘗試,不能被高層限制太多”、“精益創業思維”等,本質上這相當於“自主”這方,類似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反正這部分營銷工作教給TA了,就給他自主去積極嘗試唄。
再繼續一看,發現這對沖突也被很多影視IP表達出來。
比如去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內戰》,編劇讓複仇者聯盟分裂成了兩派,就是為了反映這種“永恒的沖突”:各種超級英雄組成的保護地球無敵聯盟,被政府要求增加監管(任何行動需要跟聯合國XX小組匯報,以約束超級英雄),導致整個複仇者聯盟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以美國隊長為首的“自主派”,他們相信超級英雄應該作為獨立第三方去鏟奸除惡,而不能成為政府的工具,不能成為不同國家政治博弈的籌碼,因為政府也不能保證絕對的正義,而且只有獨立自主,才能靈活制定策略殺外星大壞蛋。(PS. 美國隊長是翻版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另一派是以鋼鐵俠為首的“服從派”,他們相信美國司法倡導的“制衡原則”,如果超級英雄不能被其他力量制衡,萬一為所欲為怎麽辦?畢竟很多民眾也有這樣的擔心,所以必須得接受政府的監管。
於是,這個對立就可以火很多年,因為每一代人內心都有“自主”還是“服從”這個永恒的沖突,而每個人都可以在這種對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是支持美國隊長,還是支持鋼鐵俠?
四
如何尋找目標群體中的永恒沖突,以利用“月經式熱點”?
其實方法很簡單:
第一步:找到人的某種基本沖突(比如“自主”VS“服從”,基本上所有人都會面臨這種沖突)——問自己:有哪些人們想實現,但卻又彼此有矛盾的“虛構信念”?
第二步:套用到你的目標群體中。
舉個例子,有一個基本沖突是“為自己”VS“為別人”
這是符合“永恒沖突”的原則“都想實現但彼此沖突”——“為自己”和“為別人”都是有利的信念,但他們經常有沖突。
之所以會出現這組沖突,是由人本身進化決定的。
所有的進化都是為了保證基因的延續,而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保證基因延續不得不在“自私”和“利他”之間取得平衡(如果人人都自私,部落存活不下來,你基因也沒了),所以永遠有“為自己”還是“為別人”的永恒沖突。
為了驗證這一點,我隨便一搜我的“月經式熱點”收藏夾,就發現了這麽多符合條件的熱門觀點: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vs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是的,我就是喜歡錢》 vs 《在這個不要臉的世界,要臉真特麽難!》
《該撕逼就撕逼,別委屈自己》 vs 《既然好人沒好報,我們為什麽還要做好人?》
《創業一定要為了錢》 vs《為什麽創業者越來越不要臉》
《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里》VS《不要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PS. 嗯,你也發現了,有些互相對立的觀點實際上是同一個人寫的,這當然不是作者精神分裂,而是本身需要迎合對立沖突雙方不同群體的需要,所以有時候倡導為自己,有時候倡導為別人)
然後回到你的目標群體,假設你是做商場要賣聖誕禮品的,就需要問自己:“為自己”VS“為別人”這個沖突,在用戶買聖誕禮品時的表現是什麽?
比如最簡單的一個:“為自己”的表現就是多給自己買,少給別人買;“為別人”的表現就是多給別人買,少給自己買。
如果你站在後者陣營,就要激發用戶“別人為你付出太多,你也應該為別人付出”的心理,比如廣告片中出現你童年時,媽媽攢了半個月工資冒著大雪給你買禮物的鏡頭,然後一晃多少年過去,你已經長大成人並賺錢,現在應該回贈自己的媽媽。
而如果你站在前者陣營,就要激發用戶“你為別人付出太多,現在應該多考慮自己”的心理。
比如英國有個百貨商場Harvey Nichols,在聖誕做了“Sorry I spent on myself”的活動,號召人們買點貴的給自己,送點便宜的給朋友,收到了特別多的響應。
除此之外,我們社會中還有大量的這種“永恒的沖突”,可以被重複利用。
比如“平等”VS“自由”、“民主”VS“集權”、“努力”VS“享受”、“冒險”VS“穩定”、“能力”VS“資歷”……
結 語
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能夠想象出本來不存在的事物,並且虛構出信念(比如“宗教”、“正義感”、“國家”),而不是像猴子一樣只能理解具體的香蕉和西瓜,我們才能夠通力合作,形成複雜的社會體系。
但這些維持我們彼此協作的“信念”有很多相互沖突的部分(比如“自由”VS“法制”),這就導致我們不得不永恒地爭論、討論這些永恒地沖突並且支持其中某一方。
所以當我們去轉發這些“月經式帖子”的時候,本質上是做出了“投票”行為,為自己所支持的一方投了一票。
你轉發並怒斥百度的“劉超事件”,是為了並不是因為真的對這個素未平生的人有多大仇恨,也不是他犯了多大的罪過,只不過是在“資歷VS能力”的沖突對決中,投了後者一票——鄙視那些有資歷沒能力的人。
而當你轉發《我為什麽不聘用90後》的時候,又是在沖突對決中,投了“資歷”一票。
所以做營銷的,一定要弄明白你面臨的群體,到底存在什麽永恒的沖突,你到底支持誰反對誰。
畢竟偉大領袖毛主席也說過: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英國武器出口控制委員會呼籲,由於沙特聯合軍在鄰國也門的行動導致也門平民傷亡人數愈來愈多,英國應停止向沙特出售武器。英國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拒絕了這一要求。
梅表示,英國和利雅得之間的緊密合作對於抗擊恐怖主義來說至關重要,與沙特合作“能幫助英國街頭的安全”。
英美議員的相同訴求
議員們起草的一份報告稱,英國向沙特提供的武器“不可避免地”被用在了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律的行為上。也門的多所學校和醫院都遭到了損毀。
據英國媒體報道,在這份報告草案中,議員們表示:“由沙特領導的聯合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律的證據確鑿無疑,這使得我們現在很難再繼續支持沙特”。
這些議員分別來自於商務、國防、外交和國際事務四個議會委員會,他們在報告草案中表示,來自英國的武器“不可避免”地參與到了其中,也就是說,英國違反了本國的法律義務。
首相梅對議員們表示,她已經在G20杭州峰會上和沙特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提過“有關也門的擔憂”。而梅也表示,盡管她已經敦促副王儲對有關侵犯人權的指控展開“恰當調查”,但她也指出說,英國並不想破壞與沙特之間的關系。梅表示,“加強與沙特阿拉伯的關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有助於抗擊恐怖主義。唐寧街首相府稱,“低估”兩國關系的重要性將會是“錯誤的做法。”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當地時間9月7日,60多名國會議員呼籲奧巴馬政府延遲向沙特出售價值11.5億美元的武器和軍事裝備,理由同樣是出於對也門日益增多的平民傷亡的擔憂。
由64名兩黨人士簽署的一份聯名信被送到奧巴馬總統手中。信中寫道:“這場軍事行動已經對平民產生了極為深重的影響,聯合國的相關數據,目前已有3704名平民,包括1121名兒童在這場沖突中被殺。280萬也門人流離失所,該國83%的人口依靠人道主義救援生活。”
上個月,美國國務卿克里出訪沙特,並與沙特國王薩勒曼進行了會晤。克里最近宣布將向也門額外提供近1.89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救援。
從“支持者”到“違反者”
沙特阿拉伯是英國的重要武器出口國之一,去年,英國政府批準向沙特出售價值30億歐元的武器;美國批準了40億歐元,法國批準了140億歐元。
另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2011~2015年間,“美國制造”武器的最大買家是沙特。
上個月,國際發展及救援組織樂施會(Oxfam)公開批評英國政府向沙特出售武器,並稱英國已經從《武器貿易條例》的“積極支持者”變成了“違反(該條例)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武器貿易條例》旨在為傳統武器貿易設定國際性的標準,並防止非法武器貿易現象。簽署該條例的國家應重新審核本國武器出口的相關規定,以確保出口武器不會違反現有武器禁令、不被用於戰爭罪行、人權濫用或有組織的犯罪等情況。
但英國政府方面堅稱,英國的“授權機制是世界上最嚴格的之一”,且目前為止還沒有理由將沙特列入黑名單。至於議員們對於英國違法國際人道主義法律的擔憂,唐寧街表示:“目前我們並不認為存在這樣的情況。”而首相梅支持“沙特領銜的調查團”對也門侵犯人權事件進行調查。
沙特外長朱比爾(Adel al-Jubeir)表示,這場戰爭是“保護合法政府的最後手段,這是一場防禦戰爭……我們有權捍衛自己國家的邊境。”
他還補充說,“胡塞武裝……利用清真寺、醫院和學校作為武器倉庫或指控控制中心,當這些場所被當做軍事目標被摧毀之後,他們就會拍下照片說‘這里是家醫院’。我的意思是,很多時候,看起來像是醫院或學校的地方可能並不是醫院或學校,但人們就此有了誤解,並開始指責沙特。”
也門沖突
2014年,為減少國家財政支出,也門開始能源“改革”,廢除了實行多年的燃油補貼政策,答複提升汽油和柴油價格,令已十分貧困的百姓苦不堪言,人們紛紛上街遊行,反對政府的這一做法。
與此同時,各種反政府勢力乘機大肆活動。胡塞武裝組織借機指責政府內部腐敗現象嚴重,要去解散內閣。2015年1月下旬,胡塞武裝在薩那與總統衛隊發生沖突並交火,占領總統府和總統官邸等政府機構,軟禁總統哈迪和總理巴哈。2月6日,胡塞武裝宣布成立總統委員會和全國過渡委員會,以取代總統和議會治理國家。
2015年3月,哈迪乘飛機逃往沙特首都利雅得避難,也門政府呼籲阿拉伯國家對也門實施緊急軍事幹預。3月26日淩晨,沙特率先對也門境內胡塞武裝控制的目標發動空襲,從而使也門局勢急轉直下。
為打擊胡塞武裝組織,以沙特為首的多國聯軍在也門境內設置禁飛區,並封鎖了所有出海港口,也門國內基本生活物資出現短缺,人道主義危機顯現。
上個月,由聯合國牽頭的和平談判破裂,對也門的空襲因此還在繼續。
陳立仍然覺得羅軍“沒有醫德”,他認為是後者讓他陷入了他最怕的泥潭之中。(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腦癱一定就是傻子嗎?“腦癱就等於一輩子完了”嗎?
這是南方周末5年前的一篇文章,近日被醫療網絡媒體翻出來,標題從《棄子》改成了醫患關系導向的標題,類似《陳立決定去揍一個醫生,那個救活他兒子的醫生》。
我喜歡原標題。因為這個故事,根本不是醫患問題,而是生命觀問題。這也是為什麽5年前的事,還能讓大家感覺到沒有距離。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叫陳立的男人,妻子半夜急診送往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生孩子,進手術室前,醫生告知孩子有腦癱的風險。後來,孩子順利娩出卻重度窒息,醫生羅軍一邊讓護士出去通知陳立一邊搶救嬰兒。幾分鐘後,等護士把陳立“不要搶救”的決定帶回來時,羅軍已經把孩子救活了。之後,陳立一直對“腦癱”極為焦慮,幾天後看到“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他沖到辦公室把救活兒子的醫生羅軍狠狠打了一頓。
羅軍醫生的7歲女兒受了別人的影響,也質問爸爸:你為什麽欺負別人的爸爸?
作為一個7歲女兒的媽媽,我想告訴她:你的爸爸沒有欺負別人的爸爸,他是一位值得你去愛去崇拜的父親,因為他做了一名醫生應該做的正確的事,不僅醫術高超,而且依然保留著對生命的本能,這是醫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品質——人性。
我腦子里揮之不去的,是孩子剛出生時那個細節:由於極度缺氧,孩子完全失去了肌肉張力,但小小的四肢仍微微地顫動著,嘴巴張大,極力地想要吸氣。
這是每一個生命頑強的求生本能,這個小嬰兒努力想活下來。羅軍作為醫生讀懂了這種無聲的求救,然後竭盡全力救活了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本應該為生命的努力而感動的故事,後來的事情發展卻如此狗血。
我在想,如果這個孩子還活著,現在應該5歲了。5年來他會經歷什麽?是否真的患上了腦癱?如果腦癱了,是只有運動障礙,還是出現了智力障礙?他的父母是放棄他了,還是帶著他到處治療,還是走對了康複訓練?又或者,這個孩子很幸運,就是個正常的5歲孩子。
5年後,這件事又在網上引起熱議。與5年前一樣,人們對“腦癱等於傻子”的錯誤認知沒有改變,人們對生命的認識也沒有改變。
醫學知識的普及相對是容易的,而對生命的認識則與社會的文明程度成正比。我們不能不接受這樣一個現實,人們的生命觀還停留在原始的叢林社會:只有完美的生命才被接納,殘缺的生命就應該及時終止,否則只會給家人和世界帶來無盡的苦難。
很多人總喜歡說別人“站著說話不腰疼”,說這話時,仿佛他自己是“坐著的”。
有一句老話,“不要批評人,除非你穿著他(她)的鞋子走了一里路。”其實,除了當事人,誰又不是“站著說話”呢?對擁有一個特殊孩子的家庭,我們能想象卻永遠無法真正懂得他們的艱辛。
因此,對於這個叫陳立的男人,我不想評價,他在對“搖搖欲墜”的未來極度恐懼下,做出自我保護性的“逃跑”決定,以及怪罪並遷怒於醫生的行為。
下面,我們不討論文章的醫療細節,只是想花點時間對“腦癱”做一點觀念上的澄清。
從文章看,讓陳立內心坍塌的是“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的診斷結果,於是他給孩子判了腦癱的“死刑”,而醫生一直在強調只是“可能”。
這種可能性的概率大小,《實用新生兒學》中是這樣寫的:出生時,阿氏評分愈低而持續時間愈長則後遺癥發生率愈高。阿氏評分在10分鐘內0-3分的窒息兒,隨訪到7歲,患腦癱者不到5%,15分鐘仍0-3分者有9%,20分鐘仍0-3分者則為57%。
陳立的孩子經過5-6分鐘的搶救成功後,離開手術室時,阿氏評分已達到了6分。我想,如果陳立非要用自己的孩子去對照,搞清楚後果有多嚴重,應該從醫生那里獲得這樣的資訊。
讓陳立害怕的,應該是以為“腦癱”就是“大腦癱瘓,人廢了”,這是普通人特別容易從字面上得到的誤解。
所以,要澄清的第一個醫學常識是:腦癱不是大腦癱瘓。
腦癱,是一組非進行性遺傳及後天獲得的兒童神經病學疾病,是引起兒童機體運動傷殘的主要疾病之一。通俗地說,就是指孩子在運動發育沒有成熟之前發生了腦損傷,造成了將來持續的運動障礙。
也就是說,腦癱,不是“大腦癱瘓”,而是指大腦損傷導致身體癱瘓,運動障礙程度有輕有重,輕的腦癱可能只是走路踮腳、手僵硬等,通過康複幾乎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樣。
害怕腦癱很正常,但切忌自己隨便百度幾篇文章,就往孩子身上套。診斷腦癱這樣專業的醫學問題還是交給醫生吧。
這個嬰兒剛剛出生沒幾天,盡管一切都還是未知,但在陳立的認知里,腦癱“意味著長達一生的四肢癱瘓、智力低下、口齒不清,也即等同於——白癡,傻子,廢人”。
“腦癱詩人”余秀華大家應該聽說過吧,人家2000多首詩,幾部詩集,湖北省鐘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的身份,比你我大多數“非腦癱”的普通人都聰明。
其實,把腦癱和傻子對等起來,是大家對腦癱的又一個重要的誤區。實際上,有數據顯示,只有50%的腦癱孩子會合並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問題,而輕的腦癱不僅不傻,還可能比你我還聰明。
只有嚴重的腦癱才可能會合並智力問題,同時還可能合並癲癇等其他功能障礙、精神障礙等。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導致的腦癱患兒,部分同時也會有智力低下。
這是大多數人在得到腦癱診斷時的最直接的一個念頭,萬念俱灰。
但小兒神經科醫生告訴你這樣一個事實:腦癱是神經系統疾病中,康複效果最好的疾病,沒有之一。
曾經在姜玉武教授的診室里,親眼見過他給一個1歲的孩子確診腦癱,當時他對孩子父母說:“下次你們不是來找我,而是要去找康複醫生了。”
目前,社會上各種“治療腦癱”的騙局十分盛行,給孩子吃藥、打針、電療、離子、納米的一通折騰,花錢無數。如果孩子真的是“腦癱”,那麽這些治療除了讓你傾家蕩產,對疾病毫無幫助。
因為腦癱的“治療”核心,不是把大腦的損傷治好,因為這些損傷是永遠“治”不好的;而是通過康複訓練,重塑大腦網絡,使運動功能障礙得以修複。
重塑大腦網絡的過程,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腦損傷會導致大腦通路被打亂而出現運動障礙,但通過訓練,大腦神經會另辟蹊徑,反複強化後這就路就慢慢形成了,重塑的大腦網絡使得運動功能得以恢複。
腦癱孩子的康複越早越好,3歲前是最好的時期,1歲前更是黃金時期。因為1歲前是孩子高速發育時期,還可以修改,而一旦大樓全部建好,再改就難了,所以3歲以後再進行康複,效果會大打折扣了。
文章里,用了一種很文藝的描寫:孩子出生前,陳立一直認為迎接生命是“一次美好的旅途”。
但隨後,他就要中斷這個“美好的旅途”,因為生命可能會不完美,還只是可能。他打了醫生,然後在警察的要求下道了歉。
而我想說,他不僅需要向羅醫生道歉,更需要向這個孩子道歉。不過,這個男人不會有這種對生命的醒悟。因為他自始至終都認為這個“可能腦癱”的孩子會毀了他的人生,“我要和一個傻瓜過一輩子了!”所以,他把這一切都怪罪到醫生身上,覺得羅軍“沒醫德”,明知道孩子是個腦癱,還要救活他。他希望:“過兩年,我老婆休養好了,重新要一個健健康康的,全家人就不一樣了。”
當時網上很多人批評羅軍醫生,要“體諒陳立的難處”“養活腦癱不容易”“長痛不如短痛”。現在的評論,依然很多人這麽認為。
這不是是與非,也與道德無關,而是生命觀的問題。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損時,常常會如陳立這樣選擇自保。這是人類本身的罪性,也是社會對弱勢群體缺乏關懷和支持體系的悲哀。腦癱患者的長期醫護,如果只靠一個普通家庭孤軍奮戰,將是無數的苦難之日。
但從我們個人來說,當我們準備迎接生命時,常常只是做好迎接無殘缺生命的準備,而無法接受意外或不完美。一旦出現意外,有人選擇放棄;有人選擇在痛苦中咬牙堅持;有人選擇了堅持,並從中領略到“旅途的美好”。
比如:一位浙江金華名叫羅書堅的快遞員,從去年開始推著腦癱的兒子跑馬拉松。他說:“我只是把雙臂和雙腿借給他使用。能讓小柏快樂,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再比如:揚州大學有位名叫劉大年的副教授,女兒自幼腦癱卻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文字和數字過目不忘,為了讓女兒看到外面的世界,自己改裝了一輛房車,帶著女兒周遊天下。
每一個孩子都不完美,這些身體特殊的孩子,上帝讓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也許就是用這種方式教會我們接納不完美,他們對家庭來說僅僅是不完美,而不是災難。但放棄或者充滿哀怨和憤怒,才是家庭的災難。
不完美的生命才更應該有“美好旅途”,因為除了這個,他們什麽也得不到。
最後,我還是想說,這與道德無關,是生命觀問題。
(作者為媒體人,文中關於腦癱的醫學知識,得到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及兒科癲癇中心主任姜玉武教授指導,以及他的同事張月華教授的幫助,謹此致謝!)
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傳統基礎設施領域 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工作導則》(下稱“PPP工作導則”),對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的操作細則進一步規範。
部分PPP市場人士發現,發改委的PPP工作導則和近期財政部出臺的公共服務領域PPP項目操作細則有些沖突、“打架”現象,引起了一些擔憂。
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劉飛參與了PPP工作導則部分起草和討論工作,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發改委PPP工作導則和財政部相關文件並不存在直接沖突。
市場人士認為,發改委PPP工作導則沒有提到PPP項目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可承受能力評價(下稱“兩個評價”),而這是財政部近期文件里著重強調的內容,因此發改委在弱化財政部力推的兩個評價。
劉飛解釋,雖然發改委PPP工作導則沒有提到上述兩個評價,但其他部委(如財政部)有相關規定還要適用其規定,不存在弱化兩個評價的含義。
PPP工作導則提出,為提高工作效率,對於一般性政府投資項目,各地可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包括PPP項目實施專章,內容可以適當簡化,不再單獨編寫PPP項目實施方案。
對此,部分市場人士認為,財政部強調的PPP項目實施方案被並入了可行性研究報告。
劉飛認為,發改委文件里提到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可以包含PPP實施方案,但只是針對“一般基礎設施項目”,而且是“可以”而非“必須”,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自行選擇是否將PPP實施專章並入可行性研究報告。
另外,有專家認為,發改委PPP工作導則規定只有通過招投標方式選定的社會資本,在實施過程中采購工程和設備時不需要再招標。這與財政部近期文件沖突,財政部規定通過其他方式選定的社會資本在采購工程和設備時不需要再招標。
劉飛表示,發改委只是重申了招投標法的現行規定,而財政部近期公布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對於涉及工程建設、設備采購或服務外包的PPP項目,已經依據政府采購法選定社會資本合作方的,合作方依法能夠自行建設、生產或者提供服務的,按照《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九條規定,合作方可以不再進行招標。所以,兩者並不存在沖突。
在PPP推進中,財政部和發改委非常重視統籌協調合作。今年財政部和發改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共同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進一步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積極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順利實施。
有分析人士認為,近期財政部出臺的PPP項目財政管理辦法和之前征求意見稿相比做了很大改動,特別是減少了涉及其他部門職責的內容。同樣,發改委PPP工作導則對財政部職權範圍的事情都沒有提到,這說明兩個部門比較克制,沒有正面沖突。在PPP項目執行階段,兩部門的很多觀點趨向一致。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21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透露,20日緬北民地武與政府軍間的武裝沖突致使零星流彈落入中方,並導致一名中國邊民手臂受傷。中方已向緬方提出交涉,要求緬方采取措施加強邊境管理,保護邊民人身和財產安全。
有記者問,據報道,緬甸果敢、德昂、若開和克欽武裝組織20日與緬軍在猛古地區交火,期間有流彈落入中國境內。請問是否有中國公民傷亡?中方采取了哪些措施?緬方是否向中方通報有關情況?你如何評價當前緬甸局勢?
耿爽回答,11月20日,緬甸部分民地武與政府軍在緬北地區臨近中緬邊境的緬方一側發生交火。部分沖突地區有零星流彈落入中方,一名中國邊民手臂被流彈擊傷。中方已向緬方提出交涉,並采取措施加強邊境管理,保護邊民人身和財產安全。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已提醒中國在緬公民註意安全,盡量避免前往沖突地區。
耿爽表示,中方正繼續密切關註形勢發展,並與緬方保持溝通。我們強烈希望沖突雙方保持克制,立即停止有關軍事行動,避免局勢升級,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恢複邊境安寧,並防止出現損害中方主權和邊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事情。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緬甸政府國務資政部發布消息:20日淩晨至15時,政府軍與少數民族地方武裝之間至少發生11次交火,沖突已致8死29傷。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發布,在緬中國公民可聯系使領館求助,中國駐緬甸使館0095943209657、駐曼德勒總領事館00959259172726。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將於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但是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對中國貿易和匯率所表達的批評立場,以及在過渡期間和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通話,這些因素已經昭示著未來一段時期內的中美關系提前進入了一個起伏更劇烈的不確定期。
從奧巴馬時代到特朗普時代,中美關系將面臨哪些變與不變?特朗普任內對中美關系最可能發力的焦點又將是什麽?中美在南海和亞太地區的博弈是否會加劇?這些問題都成為判斷未來中美關系的關鍵切入點。為此,第一財經專訪了南京大學中國南海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朱鋒教授。
出現在紐約街頭的中國形象廣告
南海局勢仍“風高浪急”
第一財經:您如何解讀2016年12月15日中國海軍在南海有關海域捕獲美國海軍一具無人潛航器的事件以及中美對此問題的表態?
朱鋒:這一事件最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加強在南海海域針對中國的情報搜集,這些行動對中國的海上安全和國家安全都構成了嚴峻挑戰。無人潛航器的捕獲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中方對美國加強在南海軍事情報搜集與巡航不斷上升的戒備與憂慮。
從國際法角度來說,因為潛航器在國際水域,中國進行打撈認證,符合相關的國際海事規則。因為在國際海域,一國的船只在國際海域發現不明物體,有責任、有權利來進行驗證和確認,因為不知道這一物體的性質和危害有多大,也有義務澄清這一不明物體的功能與來源,以便避免這類不明物體對國際航行安全與航行自由的威脅。中國海軍打撈美國潛航器的行動符合相關國際慣例。
另一方面,因為無人潛航器是一個高科技的、類似海上“無人機”的設備,具有很明確的軍事情報信息和數據收集功能,盡管是在國際水域,靠近菲律賓一側,也並非在中國執法範圍,但這些設備的投放事關中國的國家安全。如何在這些設備的投放和使用問題上協商和建立相關的國際規則,這是此次事件可以提供的重要警示。對目前具有軍事偵查功能的無人機和海上無人潛航器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公認的國際規則,目前在國際海洋法上仍屬“灰色地帶”。這一事件對中美兩國來說客觀上提了一個醒:美國軍方認為其在國際海域可以自由投放這類軍事裝置,並免受他國的幹預;中國則要基於國家安全與國際海事規則去驗證其是否為有害物體。這就需要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共同商討規則制定的問題。
總的來說,這一事件可大可小,美國媒體炒作,把這一事件視為中國南海政策“咄咄逼人”的例證,看作是中國對特朗普試圖在“一個中國”問題上挑釁中國的強硬回擊,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有意在特朗普未上任前測試未來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我認為這樣的報道未免“過度炒作”。
第一財經:特朗普上臺後,是否會改變美國此前對南海的介入戰略與政策?具體可能表現在哪些方面?
朱鋒: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南海問題還會繼續在中美關系中長期存在。南海問題不僅是南海島礁和海洋權益的爭議,目前已經變成了亞太地區大國博弈競技場。在南海爭議管控和局勢穩定的進程中,美國究竟想要扮演一個“支持者”還是要按照自己的地緣戰略利益來扮演“攪局者”?這對特朗普政府時期南海問題在中美關系中扮演的角色,將會產生重大作用。
1月20日即將上臺的特朗普政府,在對外政策和亞洲政策上難以從一開始就在南海問題上發難,也難以迅速將南海問題列為亞洲政策的優先事項。原因之一是美國新政府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團隊,從2017年3月開始還將面臨一系列中高層官員的提名和國會任命。在這個過程結束之前,整個外交政策將處於評估和規劃進程中。二是美國即便想要對中國施壓,也不可能不意識到中菲關系的改善以及2016年7月之後中國與東盟的務實管控給南海局勢帶來的行之有效的“降溫效應”。但五角大樓、美國軍方和太平洋總司令部仍將南海問題列為目前美國西太平洋安全與戰略的重點。2017年的南海局勢整體而言還會“風高浪急”。
特朗普政策和奧巴馬有何不同
第一財經:特朗普的上臺,對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將有哪些影響?
朱鋒:特朗普上臺後,中美關系肯定會有實質性的變化。第一,特朗普是一個很另類的總統,與奧巴馬政府相比,他的風格、個性、經歷、眼光以及對整個外交政策關註重點的選擇都會有明顯的調整。特朗普似乎更強調美國優先,美國的事情第一、利益第一以及美國的政策選擇第一。這一背景下,特朗普對美國的中國和亞洲政策到底會做出怎樣的選擇?目前一系列的動向問題不得不讓人擔憂。比如把強硬的反華鷹派彼得·納瓦羅任命為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把“鷹派中的鷹派”放在處理美國貿易問題的顯赫位置,特朗普看中納瓦羅思維中非常極端和反全球化的觀點和主張。特朗普政府現有政策的人選,不得不讓人擔憂,特朗普政府在亞洲和中國政策上會做出怎樣的重大調整。
第二,特朗普的內外政策也在進行新的評估和調整,從目前來看,強調減稅、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反恐力度和大力打擊非法移民、擴大核武器的數量、進一步增加軍費等一系列政策目標將成為特朗普政府內外政策的優先事項。特朗普政府將明顯與奧巴馬政府在整體的外交與安全態勢以及具體的策略等問題上拉開差距。這個差距目前最大的表現是,奧巴馬宣稱要令世界無核化,而特朗普則大力主張擴充核軍備;奧巴馬要制裁和施壓俄羅斯,特朗普則頻頻對普京示好;奧巴馬要繼續推動美國主導的亞太和跨大西洋自由貿易,而特朗普則強調美國要給世界自由貿易規則“重新洗牌”;奧巴馬要求重振美國制造業,特朗普則要求將美國的海外制造業投資盡可能地“拉回”美國。按照現有的內閣部長人選和政策言論來判斷,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後,其內政外交將使得冷戰結束25年以來,美國以往積極推動的自由主義國際政策(liberal internationalism)面臨重大的倒退。
第一財經:特朗普上臺以及中美關系的變化,將給亞太地區政治經濟與安全形勢帶來哪些連鎖反應?
朱鋒:特朗普上臺後的中美關系新變化,一要看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基調,尤其是如何為“一個中國”政策背書。目前國內媒體高度關註特朗普的“一個中國”政策。特朗普再三發聲為自己辯護,強調為什麽不能接蔡英文電話和為什麽非要受“一個中國”政策制約。但我仍然認為,特朗普上臺後難以將“一個中國”政策作為對華關系的發力點。
現在特朗普還處於侯任時期,他還不是真正的美國總統,“一個中國”政策不僅是中美關系的基礎,也反映了過去8任美國總統的共識。特朗普要想推翻“一個中國”政策,他在美國國內不會得到眾多支持,甚至會引起廣泛的反對。因為稍微有點頭腦的美國人都很清楚,拿臺灣問題去激怒中國,對美國只會得不償失。
盡管如此,特朗普在對華關系上不惜惹事、挑事的態勢仍然令人擔憂。美中兩國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兩國關系的穩定合作,涉及到地區和世界的穩定與和平。特朗普故意激化中美矛盾,甚至不惜引發中美對抗,這種態度對未來中美關系絕非利好。特朗普多次強硬表態,要提高中國出口美國產品關稅,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又重用反華鷹派納瓦羅出任貿易部門要職。未來中美兩國在經貿領域是否會出現貿易戰?即便沒有貿易戰,雙方在經貿領域是否會出現激烈的對抗?這對中美關系同樣是非常重大的挑戰。
特朗普上臺後兩國關系最大的不確定是,中美是否在地緣戰略和地緣經濟兩個領域同時出現沖突。這在以前的中美關系中還沒有過,我們必須做好必要準備。
特朗普如果真的要挑起貿易戰,在經貿領域打壓中國,對整個亞太地區都將是非常消極的因素。其結果,不僅將破壞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進程,對於經貿領域內的全球治理體制也將帶來消極的沖擊。世界都在觀察和審視特朗普政府究竟會用什麽方式來撼動全球化和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這一大格局。無論是從國際關系的歷史還是從國際關系理論的視角來看,經貿領域內“以鄰為壑”的倒退性政策,只會加劇地緣政治的對抗。這將對中美關系帶來更加全面和長遠的影響。
中美經貿關系或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
第一財經:特朗普上臺後,中美最有可能在哪些領域產生分歧甚至摩擦?哪些領域可以尋求共識促進合作?
朱鋒:中美兩國存在爭議和沖突的“清單”很長,特朗普上臺後,最令人憂慮的還是中美雙邊經貿關系。首先,在貿易金融領域的全球治理,2016年中國剛剛主辦了杭州G20峰會,中國政府願意為全球治理的發展提供更加活躍和積極的“中國角色”。戲劇性的是,特朗普政府可能在全球治理上要“另起爐竈”,有可能要全力推銷自己新的算盤。經貿領域內的全球治理體系可能因為特朗普的上臺而產生重大裂痕。如果特朗普上臺要單方面對中國增加關稅,WTO機制甚至將面臨崩潰。面對特朗普沖擊,中美經貿關系未來面臨的問題很可能不再是一些例如人民幣匯率、市場準入、解決貿易逆差等局部問題,而是經貿領域內全球治理體系所面臨的嚴峻而深刻的問題。
第二,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美中合作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雖然有爭議,但關鍵是回應爭議的方式和途徑。這也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再三強調中美之間要加強合作、以合作應對分歧、以合作來管控爭議的原因。自奧巴馬的第二任期以來,中國一直在推動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但奧巴馬政府臨近尾聲還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即將上臺的特朗普政府又虎視眈眈地想要在經貿領域對華發難。所以,或許中美經貿關系將在2017年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嚴峻時刻。
第三,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我們絕對不會坐視美國挑釁和破壞“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問題在特朗普上臺之後雙方必須進行嚴肅的溝通和對話,特朗普需要為前段時間在“一個中國”問題上造成的對華沖擊給個“說法”。否則,特朗普執政之際,中美關系就不可能有安寧之日。
第四,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我們還需要觀察特朗普的對朝政策會如何實施。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2321號決議(註:決議要求朝鮮放棄核武器並對其施加貿易限制)。中國已經拿出了巨大的合作誠意。推進朝核問題打破僵局,不只是要制裁和孤立朝鮮,說到底還是要和朝鮮談判。特朗普會接受與朝鮮的對話嗎?金正恩政權是否會在特朗普上臺後給美國發個“紅包”,宣布一些妥協性舉措,以便實現朝美接觸、扭轉當前平壤日益深化的困局?我們還需要等一等、看一看。
第五,南海問題可能仍處於兩場暴風雨之間的“間歇期”。美國對於中國島礁建設和所謂“軍事化”的關註究竟會演變成什麽樣的應對行動,中美在南海的戰略博弈能否得到管控,這值得我們高度關註。
第一財經:中國有自身發展的需求與目標,面臨美國及全球政治經濟的新變化,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朱鋒:從大格局來看,2016年之後,世界政治和經濟正在面臨冷戰結束25年以來最大的變局。
首先,我們要對這個新的變局有全面、深刻、準確的分析、判斷和把握。國際局勢“多變”、“多亂”,中國一方面要積極進取、把握機遇、努力塑造有利於中國的國際環境。這是中國外交近幾年來已經展示的強大的內在生命力。但另一方面,機會的把握不僅取決於如何在局部問題上尋找好的對策,更取決於我們能否對大局走勢形成前瞻性的、客觀的、準確的分析和判斷。
2017年,世界政治顯然將進入周期性發展的新階段。冷戰結束已經25年,世界政治在這個25年的周期里正在面臨終結,世界政治的新周期即將開始。這一新周期的發展軌跡、內在動力、主要問題到底是什麽,我們需要好好捋一捋、想一想、看一看。對這種大勢的判斷和把握是我們應對特朗普政府最需要做好的準備。無論美國和亞太其他國家怎麽變,中國既要登高望遠,要牢牢把握未來新的世界政治經濟發展周期的動力和內在要素,又要抓住細節,對美國新政府的新政策、新套路和新戰術做好深入、細致的準備。
第二,中國的發展說到底是統籌兩個大局。這不僅是戰略選擇,也是中國崛起到今天這個程度不得不處理好的“兩條戰線”。國內建設和對外關系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做好外交、搞好對外關系,說到底需要我們調整自己。調整自己的關鍵,則是加速在體制機制上創新、全面激發社會活力和創造力、形成從政府到社會、從國家到個人都能更加主動、積極和充滿建設性地應對國際挑戰、壓力和機遇的新局面。面對新的國際大局“變革自己”、“激活自己”,這是中國正在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戰。
第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堅持推進全球化的既定方針,堅持和周邊國家與國際社會的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堅持利益、責任和命運共同體建設。堅持這些原則,就是堅持中國對世界和人類的貢獻,就是堅持發揮我們的相對優勢。
2016年12月1日在美國印第安那州印第安納波利斯拍攝的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一場活動中發表講話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路透/圖)
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24日宣布,將解散以自己名義創立的慈善基金會,以避免與其總統身份產生利益沖突。不過,因基金會正接受調查,美國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指出,它目前不能關閉。
特朗普基金會成立於1988年,是一個以慈善為名的非營利機構。
不過,美國媒體近日披露,特朗普的基金會“黑幕”重重,挪用他人捐贈的善款為己謀利,把錢用於擺平官司、購買畫像等。
美國紐約州總檢察長埃里克·施奈德曼9月表示,他的辦公室已對特朗普慈善基金會展開調查,以確認該基金會是否曾違法捐款給佛羅里達州總檢察長、收買後者幫特朗普“消災”。施奈德曼又在10月下令,由於特朗普基金會沒有按規定在該州進行登記,必須立即停止在該州的籌款活動,否則將被視作“繼續欺詐”。
特朗普24日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對其基金會數年來募集的善款數目“相當自豪”,強調該基金會“幾十年來基本沒有成本開銷,資金100%用作慈善事業”。
“(特朗普)基金會數年來為支持退伍軍人、兒童等群體和組織貢獻了數百萬美元,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特朗普在聲明中說,“但因我將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擔任總統、解決美國和全球面臨的諸多問題,我不想讓善事扯上可能的利益沖突。”
他表示,自己已指示過渡團隊顧問著手采取解散基金會的必要步驟,但沒有透露其將關閉的具體時間。
此外,特朗普23日在“推特”上發文稱,兒子埃里克·特朗普名下的慈善基金會也因可能出現的“利益沖突”受到影響。他說,由於外界擔憂,捐款者有走特朗普家族後門之嫌,埃里克的基金會不得不停止籌款活動,這“既荒謬又恥辱”。
“由於我的總統身份可能帶來的利益沖突,我優秀的兒子埃里克將無法繼續為患有癌癥的兒童籌集善款,”特朗普在“推特”上說,“他很愛這些孩子,已經為他們籌集了數百萬美元,但現在必須停下來。”
近期,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如何與其商業帝國進行“切割”成為輿論關註焦點。法新社評述,解散特朗普基金會是其為避免潛在的利益沖突“風暴”邁出的“重要一步”。
不過,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卻對此提出質疑,稱特朗普做得遠遠不夠。
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發言人埃里克·沃克在一份聲明中指出,特朗普解散基金會一舉實質是“遮羞布”,為了掩蓋其“少得可憐的慈善捐贈記錄”。而且,關閉基金會無法作為特朗普與其商業帝國進行“切割”的“替代品”。
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則表示,特朗普基金會眼下無法合法解散。
“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還在對特朗普基金會進行調查,直到調查完成前,基金會無法合法解散,”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發言人埃米·斯皮特爾尼克在一份聲明中說,她沒有提及有關調查預計完成的具體時間。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