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它用縮時攝影相機,切入全球沒人做的市場 營收三億小廠 變台股超額認購王

2015-01-14  TCW

縮時攝影想一機搞定,現在全球只有邑錡做得到,這讓它EPS僅約兩元,掛牌卻能凍結市場資金一百五十億元。

年底IPO熱潮中,超過十家來自半導體、電子、餐飲與醫材等各領域的企業趕著上市櫃。

其中的超額認購王,卻是在十二月二十九日掛牌上櫃,營收僅有約三億元、全年EPS(每股盈餘)約兩元的小公司──邑錡。

它不是這波掛牌熱中的營收王,專攻縮時攝影(詳見小辭典)相機的邑錡,為什麼吸引超額認購達一千三百三十七倍,凍結資金一百五十億元?

其實,依算術邏輯來看,邑錡的超額認購並不令人意外。

以邑錡轉上櫃前最後一天的興櫃股價約一百二十元,對照掛牌價每股七十六元來看,投資人只要中籤,若無意外,每張股票至少可賺約四萬元,是年底這波掛牌熱潮 中,掛牌價與興櫃價價差最高的一支股票。再加上,邑錡此次僅提供一千六百張股票用做抽籤,自然容易形成高倍數超額認購。

每股盈餘僅兩元,掛牌價高達七十六元,本益比約三十八倍,研究光學類股的凱基證券分析師柯良蔚表示,這樣定價並不低。

邑錡敢定如此高價,除了其股本小,它最大的利基,是切入連iPhone與GoPro也都投入的利基市場——縮時攝影相機。

自創品牌,客戶逼出來的

邑錡是目前全球唯一能「一機搞定」,不須外接硬體,也不須再經過軟體後製的縮時攝影相機製造商。

但邑錡走上這條「全球唯一」的路,其實是被客戶給逼出來,在夾縫求生存的結果。

以工業設計代工起家的邑錡總經理陳世哲,八年前受友人請託,接手經營、「入殼」當時負債的邑錡。

陳世哲曾經營工業設計公司,知道若僅有設計代工,成長性十分有限,為了迅速讓營運上軌道,決定雙軌並行,在代工外,也創立自有品牌。「台灣公司要能長久,除了代工,一定要轉型,國外公司能做品牌,我為什麼不可以?」

但像鴻海信誓旦旦不做自有品牌的筆電與手機,台積電強調不自主設計生產晶片,就怕與客戶打對台,訂單將不保。

當時包括微軟、華碩與日本的鏡頭大廠Hoya等國際級企業都是陳世哲的客戶,代工範疇從筆電、手機到光學產品都有。他坦承,要找到一個完全不會與客戶競爭的品項,「等於是大海撈針,很難。」

經過數個月的討論,決定結合公司過去代工經驗,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光學產品」與「低功耗技術」中找交集,同時既不與現有客戶競爭。於是六年前,誕生了邑錡的首款產品,專門以縮時攝影記錄植物生長過程的「花園監控相機」(Garden Watch Cam)。

「當初老實講,市場多大都不清楚,等於我創造一個市場,完全沒有(研調)數字……去國外參展,都還是參加園藝展,旁邊攤位都在賣自動灑水系統。」陳世哲自嘲。

這樣一個利基到沒有任何國際廠商投入的市場,卻意外讓陳世哲闖出一片天。

它的產品,倫敦街頭也用

不斷參展,並委託經銷商主攻歐美市場後,開始有客戶幾千台、幾千台的訂購,陳世哲追問才發現,原來客人將縮時攝影相機拿去做工地監工用,記錄施工進度,也讓他陸續開發專為工地設計的不同機型。甚至英國的政府部門也採購五百多台相機,架在倫敦街頭上,記錄交通情形。

邑錡的產品在每秒自動拍攝一張照片的情況下,能連續拍攝至少四天、超過三十萬張照片都不斷電,續航力比動態攝影的GoPro高出許多。

資本額僅一億七千萬元的邑錡,電源管理技術能勝過當初有鴻海等大廠投資的GoPro,靠的是將許多研發委外,如將軟體開發外包給印度、介面設計委外給中國、電子機構件委外美國,公司內部的研發團隊則擔負統整功能。

該公司二○一五年營收雖比前年成長四成,但因市場小,仍僅約三億元,稅後淨利挑戰三千萬元,不如想像中驚人。

未來,邑錡要面對的挑戰,是市場逐漸長大後,國際大廠若也切入縮時攝影相機領域,該如何持續保有競爭力。同時,手機也能有縮時攝影功能後,到底有沒有這麼多專業的縮時攝影需求,仍是個問號。

同樣開發、製造利基型相機的Memora共同創辦人葛如鈞認為,縮時攝影未來如果能結合智慧辨識、人臉辨識等功能,技術往上升級,才能讓更多人「需要」這類產品,拓寬市場。

邑錡的故事讓大家看到,小國寡民的台灣,或許沒辦法在主流消費性電子產品上做世界第一,但只要找到定位,仍有可能當全球「唯一」。

撰文者 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25

21世紀經濟必懂字:穀倉 全球性的災難一來 為何沒人綜觀全局?

2016-02-01  TWM

「穀倉」(silo)的意思是在大組織下,各自獨立運作的系統或部門,好處是專業化能讓組織分工無間,但也容易造成視野狹隘,當全球性的危機一來,幾乎沒人可預知。這就是21世紀的金融面貌。

只要張望一下現今的世界,會發現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正陷入一個驚人矛盾。某方面而言,全球變得空前緊密,如同一個共同體,拜全球化與高科技之賜,新聞瞬間傳千里,全球各個公司、消費者與經濟體緊密相繫,或好或壞的點子輕鬆傳播,疾病與恐慌能迅速蔓延,光是金融市場的一個小角落不太對勁,全球都可能天翻地覆。

簡言之,世界正陷入經濟學家伊恩.高登(Ian Goldin)口中的「蝴蝶缺陷」(Butterfly Defect):系統內部高度整合,時時面臨惡事蔓延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說:「世界變得眾聲喧譁,世人變得息息相關,這種高度整合模式很危險,卻是我們時代的特徵。」然而儘管世界變得緊密連結,我們卻過得瑣碎零散。許多大型組織區分為零碎的不同部門,彼此往往缺乏溝通,遑論攜手合作。平時大家泰半活在自己的「小圈圈」,心態如此,舉止亦然,只跟志同道合的對象交談來往。許多國家的政治陷入兩極對立,各行各業變得日益專業,部分原因在於科技日漸複雜,只有少數專家能清楚了解。

這種分化現象在英文有許多描述字眼,像是「猶太區」(ghetto)、「部落」(tribe)等,但我覺得「穀倉」(silo)這個比喻最貼切。這個字源自古希臘文的「siro」,字面意思是「穀坑」,至今仍保有原本的意涵,意思是農場裡用來儲藏穀類的高塔或地窖。

根據《牛津英文辭典》的條目,後來管理顧問借用這個字,表示「獨立運作的系統、程序與部門等。」如今這個字不僅是名詞,也可當作動詞和形容詞(silo-ized)。此外,重點是這個字不只指涉實際體系或組織(如企業部門),也能指涉心理狀態。穀倉存在於體系裡,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與社會團體裡。穀倉帶來部落主義,造成視野狹隘。

優點:促進專業分工

穀倉不見得糟糕,我們也不見得要「廢止所有穀倉!」反之,現代世界需要穀倉,至少需要專業的部門與團隊。至於原因顯而易見:世界非常複雜,因此需要能處理複雜局面的體系。此外,資訊日漸氾濫,組織日漸龐大,科技日漸複雜,對組織管理的需求也更為急迫,而最簡單的作法就是把想法、個人與資料區分開來,分裝進一個個空間、社會與心理的箱子裡。

專業化通常帶來進步,畢竟正如十八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言,勞力分工能讓社會與經濟繁榮昌盛。若無分工,則無效率。穀倉讓世界井井有條,讓生活、經濟與組織妥善分工,促進專職專責。

缺點:造成資訊封閉

可是穀倉有時適得其反。同一個專門團隊的成員可能互相競爭、浪費資源,彼此孤立的部門單位或專家團隊可能溝通不良,因此忽略風險,付出嚴重代價;而過度分工可能造成資訊封閉與創新不易。最嚴重的是,穀倉容易造成狹隘視野或心理盲點,導致愚蠢行徑。

例子俯拾即是。比方說,二○○八年金融海嘯的其中一個肇因,在於金融體系各自為政,幾乎沒人有辦法觀照全局,發現金融市場逐漸高漲的危機。金融巨擘內部劃分為許多不同部門,或說不同穀倉,結果主管對自己底下交易員的舉動卻一無所知。

(本文選自前言,孫蓉萍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464

預付卡市場亂象:拿卡里的錢去炒股也沒人管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03/1018548.html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預收資金只能用於發卡企業主營業務,不得用於不動產、股權、證券等投資及借貸。但預售資金由商家任意使用的情況不在少數,哪怕是炒股也沒人管。

廣東省消委會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廣東2015年預付卡投訴受理案件數量超過7000件。“新華視點”記者在廣東、浙江等地調查發現,目前,在餐飲、美發、美容、健身等行業,預付卡消費幾乎成為“標配”,一些商家用各種手段吸引消費者預存大量現金,但有些涉嫌變相融資、非法集資,甚至出現卷款上億元跑路的現象。

規模日增跑路頻現,廣東3年投訴翻一倍多

  “發行預付卡是商家快速回收資金、吸引客源、綁定客戶的手段,光靠賣次數或者店內消費,現金流根本跟不上。消費者使用預付卡能享受更實惠的價格。”杭州市一家面積千余平方米的健身會所的銷售經理說。

    這一看起來“雙贏”的消費方式,卻面臨重重風險。

  不少消費者反映,預付卡消費有很多“霸王條款”,交錢容易退錢難。廣東省消協3月公布的一批預付卡消費侵權典型案例中,消費者李先生在廣東艾力斯體育健身運動中心辦理了30次遊泳卡,用了11次後,被告之遊泳卡過了九個月有效期,需要再交60元續卡才能使用。李先生表示,辦卡時該中心並未提及有效期一事,且卡上也沒有註明。

  “預付卡存多少、退不退都由商家說了算。”浙江消費者呂先生說,一些會員卡背面還明確印有“一經辦理不予退款”字樣,交錢後服務好不好都只能接受。

  如果遇到公司倒閉、老板跑路,預付卡的錢往往“打水漂”。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近日公布一起案例,深圳市博貝優品文化發展(深圳)有限公司有投訴105宗,投訴該公司關門倒閉,老板跑路,一些家長預付的萬元學費“打水漂”。

  上海知名餐飲連鎖企業“代官山”2015年也上演了跑路事件,5家門店突然歇業,經營者完全失聯,眾多買了“代官山”預付卡的用戶蒙受損失。

  此外,有些預付卡消費甚至涉嫌非法集資,今年初發生的水果營行倒閉事件就是典型代表。這家註冊資本10億元、號稱要做“生鮮電商界阿里巴巴”的企業,通過“充1000元送1000元”“眾籌入股”等方式,一年瘋狂擴張300多家門店後突然倒閉。當時一名水果營行的聯合創始人曾向記者透露,水果營行最終涉及的資金可能在3億元以上。

  隨著預付卡市場越來越大,糾紛也越來越多。去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2014年國內多用途和單用途預付卡銷售規模為9068.8億元,預付卡消費領域問題突出,除了約定不明、服務縮水,更嚴重的是有商家利用其變相融資、集資甚至詐騙。

  來自廣東省消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廣東預付卡投訴案件從2013年的3131件增加到2015年的7195件,翻了一倍多,涉及金額也從3000多萬元增加到5000多萬元。

大量預付卡銷售處於“三無”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雖然有相關文件規定預付卡消費須備案登記,並實行資金存管制度,但實際上大量的預付卡銷售處於“三無”狀態。

  ——無備案。早在2012年,商務部就發布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要求發卡企業在開展單用途卡業務之日起30日內前往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備案。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預付卡銷售只有一半多經人民銀行批準或商務部備案,大量發卡行為未納入監管。上海全市發卡主體近10萬家,而在上海市商務委備案的企業只有351家。

  ——無存管。按照《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規定,規模發卡企業、集團發卡企業和品牌發卡企業實行資金存管制度。其存管資金比例分別不低於上一季度預收資金余額的20%、30%、40%。企業需有專門的存管資金銀行賬戶,當企業超額調用存管資金時,銀行應拒絕並按照備案機關要求提供發卡企業資金存繳情況。

  業內人士表示,這都需要以登記備案為基礎,連登記備案都沒有,何談存管?

  另外,在實際生活中,很多美容美發店、健身房、餐飲店等規模小,還達不到存管資金的標準。

  ——無監管。《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預收資金只能用於發卡企業主營業務,不得用於不動產、股權、證券等投資及借貸。但預售資金由商家任意使用的情況不在少數。

  “錢收上來就是我們的了,留一部分用於日常運營之外,其他的想做什麽都可以,哪怕是炒股也沒人管。”杭州一家美容美發機構負責人說,商家不會主動對這部分資金建立專門的管理賬戶,可以隨意支取,只要不倒閉就不會有事。

  “大量預售卡既無備案,也無保障約束,一旦出現倒閉或老板跑路,消費者只能認栽。”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說。

應建立第三方賬戶監管預付卡資金

  預付卡消費多數在民生行業,出現糾紛涉及面廣。廣東省2015年受理預付卡投訴7195件,涉及消費者8526人,其中群體性投訴22件,涉及消費者超過1000人。

  與此同時,商業預付卡糾紛維權成本高,能最終通過司法救濟獲得實際賠償的少之又少。“法律法規並沒有對發行預付卡的商戶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作出明確規定,民事訴訟即使可以為消費者追回本金,也難以對商戶形成有力的威懾。”杭州楷立律師事務所律師朱煒說。

  朱煒建議,應落實預付卡資金存管制度,盡快建立第三方賬戶監管預付卡資金,改善預付卡資金安全僅靠商家自身信用的“單保險”模式。對30%的存管資金比例可適當提高,一旦商家失蹤或者倒閉,由第三方直接將資金歸還消費者。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建議,對預付式消費進行立法,重點解決預付式消費的準入、規範、監管及維權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探索采用信用監管、推行先行賠付等監管手段,引入行業連帶擔保等制度規範,整治和遏止預付式消費亂象。

  • 新華視點
  • 文多
  • “新華視點”記者魏董華、吳濤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87

陸客減少衝擊大?沒人告訴你的是…… 觀光業應變 五月來台旅客不減反增

2016-07-04  TWM

陸客來台縮減影響兩岸航班!」、「陸客急凍!」自從總統大選後,主要媒體就不斷出現類似的斗大標題,直到五月觀光數字公布,「陸客減少超過一成」更被放大傳播,觀光業果真進入寒冬了?

陸客減少是事實,根據交通部觀光局五月分的統計,陸客減少了一二%,但同一時間,媒體沒有上標、沒有一併說清楚的是,來台觀光的第二大國家——日本成長了一六%、港澳小增○.四四%,韓國也成長一七%,印尼甚至有二四%的成長,而且,五月分整體觀光客來台還比去年同期小幅成長一.八七%,絲毫不受陸客來台大減的影響。

「不要小看台灣觀光產業的應變能力。」中華民國旅行公會全聯會祕書長朱祺雨表示,這就像製造業被抽單一樣,產能空出來,業者就會拚命找新單填回去,其中或許會有業者因此受害,但商業競爭靠的本來就是各自的競爭力。

整體而言,陸客止步的持續效應還有待觀察,但其實許多優質業者早就針對中國觀光客這種「靠政策吃飯」的業務量,做好因應準備。

例如,已經三年不接中國觀光團的國內旅行社龍頭——雄獅旅遊,目前以國人出國旅遊業務為主,今年前五月營收還小幅成長一.七五%。

產業政策好 不怕旅客不來「政府整體的觀光產業政策才最重要。」國內觀光產業龍頭——晶華酒店副總經理張筠直言,晶華接得到其他東北亞、東南亞觀光客的住房訂單,「但如果沒有飛機飛,或機場根本沒有空間停機,觀光客進得來嗎?」張筠說觀光產業不能光靠業者自己拚,一條龍的產業政策要及時跟得上,台灣業者就可以不用擔心任何單一地區臨時縮減業績。

晶華酒店目前陸客住房約占營收八%,日本客約四成,今年年初日本航線與訂票出了一些問題,讓晶華二、三月業績受到些微影響,「這才是業者害怕的。」張筠說。至於陸客大減的五月,晶華業績還成長五.三一%,不受影響。

日前已經傳出,六月、七月陸客還可能持續減少,對台灣觀光業的考驗還在,政府觀光政策如何即時因應,或許比業者競爭力還更需要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92

李宗盛開罵前,很久沒人討論音樂了姚謙對華語流行樂也無能為力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471

姚謙(右)是蕭亞軒(左)多年的制作人。姚謙不讓公司旗下的歌手報名金曲獎,導致蕭亞軒無緣2001年的新人獎參選。那一年四位新人獎提名者,後來都在音樂界有了各自的成就。(視覺中國/圖)

“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是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多。”李宗盛沒說兩句就“開罵”。

這是2016年6月22日,金曲國際音樂節上的論壇,主題叫“藝人的自我經營之道”。音樂人姚謙擔任主持。開腔之前,李宗盛先問了臺下觀眾的“成分”,姚謙告訴他,大約四分之一是媒體,四分之三是音樂圈的人,唱片公司主管居多。李宗盛說:“那好,把這個行業整成這個樣子的人都在。”臺下又笑又叫好。

姚謙覺得李宗盛是聰明人,“繞個彎,也是讓大家重新討論音樂。”“如果沒有《我是歌手》,在大陸、在臺灣很久沒有人討論音樂了。”姚謙說。

過去在唱片公司做制作人,姚謙不許旗下的歌手報名金曲獎;現在任職樂視音樂高級副總裁,他卻在第27屆金曲獎前夕,認真翻檢過去26屆金曲獎的資料、影像,做了三集的專題片《金曲問》,在樂視播出。

翻檢這26屆,很容易從中發現一些“八卦”:誰家里的獎杯最多,誰是金曲獎里的“小李子”;一些“遺珠”說出來驚人:李玟就沒拿過金曲獎;張雨生過世後才拿到最佳演唱唱片獎,他的父親上臺為他領獎,鳳飛飛也是身後獲得金曲獎終身成就獎。姚謙是資深的創作人和制作人,也沒拿過金曲獎。

2001年的金曲獎,四名歌手入圍最佳新人:孫燕姿、範瑋琪、戴佩妮和周傑倫,頒獎時分一同上臺亮相。主持人吳宗憲逗他們:誰有自信得獎的,往前走一步。三個女歌手都老練,齊齊後退一步,周傑倫反應慢了半拍。得獎的是孫燕姿。周傑倫憑借首張專輯《Jay》獲得了流行音樂最佳演唱專輯。那年金曲獎其實出了六個新人,另兩位是蕭亞軒和蔡依林,後來都成了名。

三集專題片,每集推薦一首歌。第一是李宗盛的《山丘》,姚謙認為這是近幾年把商業與創作整合得最好的作品。然後是2015年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的《不要放棄》,阿美人歌手舒米恩用母語創作演唱。最後是林強在1992年獲得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的臺語歌《向前走》。

林強後來是世界知名的電影音樂制作人,常與侯孝賢、賈樟柯合作。1980年代末姚謙是點將唱片的一線制作人,林強是公司的小小業務員。1990年林強在滾石唱片出了第一張專輯《向前走》,一曲成名。肥水流到外人田,老板生氣問姚謙:公司年會他上臺唱過歌,你沒覺得他能唱嗎?

“我說我被你派到門口招待貴賓去了,沒在現場。”姚謙笑著回憶舊事,那個年代音樂行業環境也並不好,但大家卻都有朝氣,《向前走》的MV,臺北火車站剛蓋好,看上去很簡陋,林強和舞蹈演員在大廳里歌唱起舞,往來旅客就在四下圍觀,“我覺得特別感動”。

歌手在最後端連網紅都不如

南方周末:最初為什麽抗拒金曲獎?

姚謙:金曲獎基本是透明的、沒有商業介入的評獎。我2000年開始不參加,因為老是用我們市場好的唱片公司來支持獨立音樂。那是庾澄慶、張惠妹這些歌手最好的時候,都是連續五年入圍,每年至少有一個專輯會入圍,就會配合宣傳,到場子坐,收視率高……但獎給的全部是獨立音樂。

即使我們掙很多錢,但是我們心里在意(金曲獎),我們願意調整自己,努力試著音樂的可能性,但就是不給我獎。最後一次,金曲獎幾乎80%還是給獨立音樂人,我說我不跟你玩了。隔年全部“維京唱片”的歌手都不要報名。林憶蓮蕭亞軒江美琪的粉絲都來罵我。大概在第三年,我就讓主管決定,我不參與。

這幾年我幫不少大陸藝人用我的公司,或者推薦給臺灣的唱片公司去報名。唱片一定是發大陸才能掙錢,但為了報名金曲獎,臺灣一定要是全世界首發。

南方周末:金曲獎對音樂工業的幫助有多大?金曲獎新人日後能成為中堅力量嗎?

姚謙:很多人拿了新人獎之後,後繼無力,包括林俊傑、陶喆,新人獎拿完之後,都是隔七八年才再拿獎。

新人紅了一個電影作品,馬上就有新戲拍,會接到很多廣告。從金曲獎出來,因為你是歌手,廣告不見得會找你,歌手絕對在最後端的,連網紅都不如。但也好,這就回到本分,你有沒有辦法拿出好作品來。

這次新人獎挺特別,雖然有蘇運瑩這麽強的人,結果還是一個小男生得獎。他叫謝震廷,2007年參加《超級星光大道》,12歲,唱著很流氣的張宇的那種情歌,排了第八名。但是他早早過氣了。再出來,看得出來這十年間有大量的挫折,戰戰兢兢的一個文藝青年。但是作品挺好——他形容自己的生命是個燈,當你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把我關掉。這個挺打動人。沒有金曲獎,我也沒有看到他,媒體也沒出現過。

當她意識到自己是明星,就是謀殺

南方周末:網紅里好像確實很少有通過音樂一下子紅了的。

姚謙:靠音樂成名,在這個時代是最費勁、成功率最低的。我也想過,像Papi醬,等上市之後,資金到位,起碼作品沒那麽好玩了。一個人意識到她是明星的時候,那個意識經常是謀殺。你看她最近的照片會發覺,她的眼神里沒有了無懼,充滿了某種自憐。

南方周末:電視選秀節目究竟為流行音樂帶來了什麽?

姚謙:音樂人越來越多工作,特別多工作都在大陸,有工作的時候就咨詢我——他們都知道我這十幾年都住在北京。最典型的是李玟,《我是歌手》幾乎每期錄完,電話就來了,問我的意見。她銷聲匿跡一段,又突然被《我是歌手》邀出來比賽。面臨整個拍攝的方式、美學的要求,她充滿了慌亂。

這次李宗盛在論壇上談到《我是歌手》,也是想告訴臺灣這些人:你們別以為,現在出唱片、做音樂工作就是把歌手送到《我是歌手》去。音樂要靠自己,最後回到作品。

南方周末:李宗盛說現在流行音樂的內容“大多數是垃圾”,能否理解成一種精英藝術面對大眾俗藝術的表態?

姚謙:這是很好的一個思路。像《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的成功絕對不單是作品帶來的,更多是作品發現整個商業利益鏈,成功樹起一個商業模式。

在30年前,歌詞是通俗文學。那時候哲學性、宗教性才是主流的高尚的價值。《山丘》中年後的失落感,這些個人情懷是通俗文化的,但現在我們認為是高級的、精英文化,是我們價值觀在改變。

南方周末:在你看來,流行音樂當下最應該做的是什麽?

姚謙:我最近看一個日本電視劇《寬松世代》。1990後出生的叫“寬松世代”。他們成長過程不窮,也沒有緊迫性,但是一直在一個不樂觀的未來的暗示里成長。

這一代人成長,到30歲,價值觀、審美觀是什麽樣?我們和他們都活在這個時代,共同聽哪一首歌會舒服、感動?我覺得如果流行音樂一息尚存的話,這是我們值得去努力的一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45

沒人要的舊衣服 如何變成好生意?一個窮老師的點子 打造全美網路二手衣王國

2016-08-08  TWM


編按:對投資人而言,這世上最無趣的投資標的,大概莫過於「二手衣」了。至少這曾經是詹姆斯·萊恩哈特(James Reinhart)、奧立佛·魯賓(Oliver Lubin)與克里斯·荷莫(Chris Homer)三人的切身感受。三人曾在七年前向創投業者提出開一家網路男子二手衣交換市集的商業計晝,結果遭到所有二十七家創投婉拒。

這三位ThredUp共同創辦人於是迅速變把戲,改做孩童及女性成衣,終於在這個數十億美元的龐大市場揚名立萬,成為全美最大網路二手衣店。今天,這家設在舊金山的公司有七百五十名工作人員,他們大多數在它的配送中心工作。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執行長萊恩哈特對《Inc.》說明他這家公司的緣起與運作方式。

有一天早晨醒來,我打開衣櫥,看到裡面一大堆早已不穿的衣物。那是二00八年的秋天,當時我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念書,也因此原本是老師的我,不但沒有積蓄,還欠了一大筆學費。缺錢的我,從衣櫥拿了幾件衣服到一家寄賣店,想換一些錢。但店員對我說,「喔,對不起,我們不收這種東西。」我才發現,我帶的那幾件雖是J.Crew與Brooks

Brothers等知名男裝,但卻找不到地方可賣。我心想,這幾件衣服可都是名牌,總該有些價值。

我開始向所有認識的人打聽,「你的衣櫥裡,有多少衣物是經常穿的?」得到的答覆是平均三成。創辦ThredUp的構想就這樣萌生了。

找到正確目標

轉攻女裝、童裝市場

0九年推出ThredUp時,我們做的是男裝。當時我們在新聞媒體上炒得熱鬧滾滾,還號稱是「男裝界的網飛(Netflix)」、上了電視節目。結果新聞搞得轟轟烈烈,生意卻做得一場糊塗。問題在於我們選錯了顧客對象。投資人不斷對我們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點子。我幫自己買衣服時雖不會這麼做,但我會為孩子這麼做。」於是我們改變目標,開始以兒童與女性為對象。

但即使經過這種轉型,仍然沒有人願意投資。於是我決定,「我們一定得想個辦法,讓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從衣櫥中搬出那些他們不穿的衣物,打造一個有史以來最先進的網路二手衣店。」

我們努力打造一個比eBay更好的平台。我們要客戶把他們自己的衣物分門別類裝箱,直接寄到要買這個箱子的客戶手中。但這種客戶對客戶式(C2C)的業務成長速度不如我們預期。

解決客戶問題送回郵塑膠袋貨源大增

我們於是找上客戶詢問,「我們能用其他辦法幫你們嗎?」當時有許多人對我們說,「原本的方式很麻煩。我能不能只管丟掉不要的衣服,之後一切由你們來處理?」一開始,我想,「這算什麼建議?」但我已經學到教訓,知道做生意不能一味堅持己見。

於是我們買了一百個便宜塑膠袋,附上回郵標籤,對客戶說,「只要把不穿的衣服裝在裡面,寄回給我們就行了。」在這個首次的嘗試中,我們回收了七十個袋子。當時是一一年,這一招改變了一切。

我們的辦公室,在舊金山一棟沒有電梯的辦公大樓二樓,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科技公司,做的是網路事業。

但沒多久,送貨員拎著第一批送回公司的兩個袋子,來到辦公室前問我們,「這兩個袋子怎麼處理?」第二天,他又拎來十個袋子,我們才恍然大悟:「該死,我們做的其實是貨運生意!」我們立刻租了一間有九千平方英尺(約二百五十二坪)的庫房,預付了六個月租金。當時我們連誰來分類衣服的問題都還沒解決,一夥人整天只是忙得昏頭轉向,我也不斷自問:「我們為什麼挖坑給自己跳?」

高價、廉價都收可處理兩萬五千種品牌

做了六個月後,我們搬到加州聖蘭洛(San Leandro)一處六萬平方英尺(約一六八六坪)的庫房。我們聘了原先在網飛擔任作業工程負責人的主管,把這座庫房轉變為配送中心。這位主管說,「庫房是堆貨的地方,配送中心是獲利的地方。」今天,配送中心是ThrcdUp的心臟。

我們有一組接收團隊,負責對送進來的每一個袋子進行掃描處理,處理過後,負責商品檢閱與攝影的員工把衣物拍照,輸入我們的系統。然後送它們上線,進行交易,之後送出去。我們現在在全美各地有四個配送中心,庫房總面積達六十萬平方英尺(約一萬六八六一坪)。我們每賣一件東西都從中抽成。

你家隔壁的小寄賣店可能接受五十到一百種品牌。我們能處理兩萬五千種品牌。我們之所以能接受包括廉價品牌在內的更多品牌;是因為我們的觸角遍及全國,而且成本比寄賣店的租金還低。

找異業合作對兩個品牌都加分

我們建了一個專利系統,根據品牌、類型、尺寸與其他細節,決定究竟應該如何為商品定價。對大多數商品,我們會先將貨款付清,或贈送ThredUp點數,讓客戶去換其他衣服。對金額超過六十美元的商品,我們以寄賣方式處理。我們基本上等於建了一套二手成衣買賣系統。

而這套系統不只有我們公司可以用,我們也在向外擴張。梅西百貨(Macy’s)在紐約市的賣場,現在正推出副品牌的ThredUp袋。當顧客把裝了衣服的袋子寄給我們時,我們給的不是ThredUp點數,而是梅西百貨的禮券。

我們已經完成與婦嬰用品購物網站Diapers.com,以及大型連鎖百貨Target的實驗性夥伴關係。零售業者如果能為消費者提供清空他們衣櫥的方式,就能藉由這種額外的服務,為他們的品牌增色。

我們現正全力擴大一切流程規模,以處理更多的二手成衣。我們已經「升級再造」了一千多萬件成衣,預計到今年年底時,我們每個月要處理兩百多萬件成衣。

最讓我驚訝的是,客人一旦習慣這種模式後,他們就會自動不斷寄衣服來——我們甚至不用花一塊錢確保貨源。讓我與我們的投資人同感興奮的,是這種源源而至、永遠不虞匱乏的貨源。

作者 Liz Welch 譯者 陳曉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82

險資敲門上市公司 | 高盛、KKR比陽光更早在乳業跑馬圈地 為何沒人喊野蠻人來了?

陽光保險集團增持伊利股份(600887.SH)至5%,“狼來了”的擔憂此起彼伏,被當做“野蠻人”的陽光保險,那份郁悶就不用說了;要說金融資本投資中國乳業,陽光保險並不是第一家。

現代牧業(01117.HK)和中國聖牧(01432.HK)兩家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乳業公司,先後引入了大量的金融資本,正是借重圈外的資金,實現了上市。

2008年到2009年,投資機構KKR、鼎暉等先後四次,總計投資約13.8億元人民幣獲得了現代牧業約50%的股權,其中KKR旗下公司一度控制了現代牧業34.5%的股權,鼎暉獲得了11.5%的股權。

大名鼎鼎的KKR, 是國際上老牌的杠桿收購機構,被稱為金融史上最成功的產業投資機構之一 ,業務遍及全球,總部設在紐約,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1310億美元。

擔心美國人會控制中國乳業上遊的聲音,並沒有在輿論圈響徹雲霄。

這種聲音前幾年有過,當時熱傳高盛養豬,中國的飯碗有被華爾街控制的風險。

高盛在中國乳業也有投資。

2013年底,高盛聯手霸菱投資6.85億元入股中國聖牧,各獲得約7.7%的股權。

在中國聖牧的股東名單里,還有紅杉資本、中銀國際投資等中外投資機構。

不管是金融資本,還是乳業的圈內人投資,身份不重要,能讓一家公司持續平穩的發展,這是根本。

乳業圈的人對金融資本也不是毫無警惕。現代牧業就白紙黑字規定,作為股東的金融資本不參與該集團業務的日常管理,也不參與該公司日常營運的決策過程。現代牧業業務策略、管理方式及決策過程不受到引進金融投資者的影響。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的經營管理層能夠按照自己的意誌管理企業。

引入了金融資本的中國聖牧,2011年到2015年,收入和盈利的增長曲線幾乎是教科書的翻版,2015年中國聖牧的收入已經達到31億元,利潤10.8億元。

現代牧業的業績在2015年之前,收入總體持續增長,年收入一度突破50億元,2015年回落至48億元。

荷蘭皇家菲仕蘭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楊國超表示,在中國香港上市的一些乳企,在股份改制的時候,有很多金融資本參與,幫助企業完成上市,募集資金,擴大生產,讓企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

陽光保險此次增持伊利股權,楊國超認為,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時機選擇的不錯。從去年開始,整個國際乳業和乳品的價格,處在一個發展周期里的低谷階段,大部分國際乳企面臨很大的挑戰。伊利在國內的表現非常好,但是股票在二級市場不高,很有投資價值;陽光保險的這次出手,表明看好中國乳業,會迎來一個往上走的階段。

與現代牧業、中國聖牧不同,伊利股份股權高度分散。第一大股東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為8.79%,第二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6.22%,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則持股3.89%。在陽光保險最新一次舉牌之後,陽光保險已超越潘剛躋身前三大股東。

金融資本插足實業上市公司,並不總是和風細雨。上海家化(600315.SH)在中國平安入主後,董事長葛文耀、總經理王茁先後去職,惹起不小風波;同樣是中國平安,主導汽車之家後,創始人團隊出走。加上已經持續整年的萬科寶能之爭,對於很多公司的管理層里說,插進一腳的險資,讓人不寒而栗。

陽光保險已經明確自己是財務投資,但是有沒有後續動作,是不是野蠻人,需要“聽其言,觀其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70

50億歐元沒人領 中企歐洲退稅需要“帶路黨”

希利(Joe Healy)是愛爾蘭Taxback international稅務服務公司(下稱“Taxback公司”)的負責人。9月22日,跟隨愛爾蘭金融服務國務部長歐文•莫菲一同來到中國的他正式宣布,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於北京設立了辦公室,專門為在海外有業務的中國企業提供增值稅退稅服務。

根據歐盟提供的數據,2015年歐盟國家可退而未退的稅額高達50億歐元。大量企業並不知道退稅的相關政策,但事實上,合法退回的稅費每年可以幫助企業省下10%~20%的境外商務成本。

希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企業在可退稅的國家發生差旅費用、參加會議的費用以及旅行社相關的費用等,所產生的增值稅都是可以申請退回的。當然,可以退的部分是服務稅,而不是貨物稅。這里的退稅也並非是個人在境外消費的退稅概念,而是企業在境外采購服務所產生的增值稅部分。

舉例來說,如果一家中國企業的員工在英國出差,期間產生的住宿費、交通費以及餐飲費都會被當地收取增值稅。“英國的增殖稅率為20%,也就是說,假設這名中國員工在倫敦出差一周在食宿上花費了1500鎊,其中大概就會有300英鎊是增值稅。如果中國公司每個季度都有將近100名員工前往英國出差,每年大約就會有400次商務出差,增值稅的數目相當可觀。”希利說。

今年5月,中國才開始全面實施“營改增”。因此不少中國企業並不知道在境外產生的商業用途的增值稅是可以退回的。再加上語言的障礙,退稅也成為了一件並不輕松的事。

希利表示:“利用現在的雲技術,客戶只需要在手機的App上做一些簡單的信息登記,就可以自動錄入刷卡等信息。我們就可以直接幫客戶完成分析和後續退稅的操作。由於中國是最近才有了增值稅的概念,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企業它們可以退回多少稅,並幫助它們拿回這些稅。”

根據希利他們的經驗,規模較大的企業每年在境外能退回的增值稅金額最高能達到300萬歐元,少則2~3萬歐元,平均基本在20~30萬歐元。由於各個國家政策不同,整個過程包括提交材料等等一般需要3個月左右。

哪些企業可以申請退稅?

(1)在公司註冊的國家必須有稅務登記;(2)在申請退稅的國家沒有進行稅務登記;(3)這些是出於商業目的產生的費用。

哪些費用可以申請退稅?

(1)酒店、交通、餐費中的增值稅:當企業在可退稅國家發生差旅費用,包括酒店、交通、用餐的費用中都會收取增值稅,這部分增值稅都是可以申請退回的;

(2)展位費、會議註冊費中的增值稅:當企業在可退稅國家中參加展會或者會議,包括展位租賃費、裝修費、水電費、註冊費用收取的增值稅也都可申請退回;

(3)旅行社相關的增值稅:中國的旅行社在德國、荷蘭和北歐國家發生的酒店費用、地接費用被收取的增值稅;

(4)公務機公司在進行國際飛行的時候,在法國和德國進行加油的時候也會被收取航油稅,此種類型的稅費也是可以退回的。同時在英國和法國航油中還會被收取增值稅,這部分增值稅也可以退回;

(5)貨物出口產生的進口增值稅(Import VAT)

當企業用DDP(Delivered Duty Paid,即“完稅後交貨”)的方式將產品出口歐洲,通常海關會基於貨值收取進口增值稅,這部分增值稅同樣可以申請退回。

哪些是中國企業可以申請退稅的國家?

這些國家主要在歐洲,目前約有20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盧森堡、荷蘭、瑞典等。可退稅國家的信息會因為雙邊的稅務協定發生變化。在這些國家退稅需要準備的文件包括境外供應商開給公司的發票原件以及公司的營業執照複印件和稅務登記複印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89

沒人要的Twitter很受傷 或將被迫進行大規模裁員

據路透社報道,由於Twitter難以找到潛在買家,公司可能不得不進行大規模重組和裁員。

本月早些時候,Twitter曾聘請投資銀行幫助尋求買家。雖然吸引了Salesforce.com、迪士尼和谷歌等科技和傳媒公司的興趣,但最終卻無人出手競購。

Twitter如今已不到Facebook的1/5的用戶數量,甚至低於Facebook旗下照片共享應用Instagram的用戶數量。

對此,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David Hsu稱:“Twitter需要采取一些激進措施。要繼續維持Twitter的廣告和消息平臺業務,不需要太多的員工。”

美國投資銀行太陽信托銀行分析師Robert Peck則表示,Twitter的成本結構最初建立在更龐大的用戶群基礎之上,但由於用戶增速停滯不前,他們需要降低額外的成本。如果Twitter可能裁員10%,每年可節省約1億美元。

而當前,Twitter擁有約4000名員工。

但是,重大裁員會影響到Twitter在舊金山的形象。在那里,競爭對手紛紛在招募工程人才。Peck認為,Twitter可能率先拿銷售和營銷人員開刀。因為在這方面, Twitter的投入明顯高於競爭對手,但效率並不高。

今年上半年Twitter銷售和營銷開支達到了4.73億美元,占營收的約40%。相比之下,雅虎的該比例為19%,Facebook為15%,谷歌母公司Alphabet為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757

百麗為何沒人買

其實,這是兩年前寫的文章了,無奈拉到今天依然灰常適用。24日公布中期業績後,百麗遭到各大賣方分析猿的無情downgrade,股價兩天還沒過完就快沒了10%(還好這次沒被人烙下口舌說,這又體現了外資投行在港股的畸形定價權)。


 

占據著中國女鞋半壁江山的百麗,堂堂港股大藍籌,四百多億的市值,現在的股價基本上都要下探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的歷史低位了。


 

想想公司PE也就10倍,股息率差不多快到6%了,真的是低估了麽?

 

曾經,百麗是賺女人錢的主力軍,百貨商場女鞋層一半的品牌全是百麗的;雖然你們要說最近幾年流行運動小白鞋,但是在中國,百麗也是NikeAdidas的分銷商哦,所以要買鞋還是避免不了百麗。但是品牌分化已經越來越明顯了,今年百麗的體育品牌分銷的收入,第一次高過他原本的女鞋收入了。


 

體育服飾業務現在當然還很賺錢,唯一的小bug是:在行業剛複蘇時候,品牌商給予渠道較多的折扣,現在體育風辣麽火,球鞋動不動都會饑餓營銷了,品牌商給分銷商的折扣也會變小啊。這在報表中的表現就是零售折扣率正在正常化


 

也就是說,為百麗業績做了好幾年盔甲的體育服飾業務,之後賺的會少一點。Anyway,你們那麽聰明,要是真的看好體育用品,上至體育品牌,下至上遊代工工廠、下遊分銷商,隨便看看都是pure player的對不對。

 

百麗的問題呢,就回到了蝸牛妹兩年前的標題了,沒人買啊。

 

雖然你不一定能數的清百麗旗下多少自家品牌女鞋、講的清楚每個品牌有什麽不同,但是你肯定知道,百麗過去做的最好的就是渠道端但已經笑而不語的馬雲爸爸又出現了,他不僅賺了女人的錢,還把線下零售的份額也順便搶占了啊。很不幸,現在才提出來把網店收入占比提升至10%百麗,就跟著百貨店一起狗帶了呀


 

況且,2011-2014年,內地女鞋是供大於求,店面增長52%,但市場僅增了13%(女人買鞋也是克制、看性價比的!)。


 

在電商分流和競爭激烈兩大負面因素影響下,留給女鞋的就是量價齊跌


 

其中市場份額丟失最大的,就是國內中高端品牌——百麗


 

好吧,作為一名二級狗,更多的應該展望未來對不對。那麽兩年前的問題再問一遍,未來在哪里?

 

百麗仍然沒有經典款價格又不便宜,瑞信的數據,2015年百麗整體的折扣為26%,行業其他品牌為31%,貴的5%難道就因為你是街邊的名牌麽?(怎麽有種公號狗內容創業的感覺,沒有持續的原創能力,哪里留得住粉絲、接的了廣告、融的了資,可惜百麗又不能在淘寶上買個刷流量增粉服務)


女鞋的內生增長不指望的話,那走出國門去收購?但是你要去哪找個高增長標的,撐起來大藍籌的估值呢?

 

短期就只剩降價這一條路了。但你是鞋王,你降價了別人能不降麽?能避免價格戰麽?(不是所有人都是我們央媽,貶值不貶信用的)

 

雖然很難說出口,但百麗面臨的是一個很難的結構性問題。雖然過去幾年交易的角度,一旦同店下滑十幾個點收窄那麽一點點,那就立馬出現一個小反彈;或者同店下滑十幾個點,但是利潤又沒市場預期那麽差,又會出現一個小反彈;理由都是10倍的估值,6%的股息啊。但是女鞋收入一直在下滑,你看到底了麽。


 

管理層既沒有剝離體育用品業務;定價策略和關店在財報上又沒有怎麽看出來;賬上現金那麽多,現在又不著急開店,能沒給投資者多派息。所以到底你們想怎麽樣嘛?難道還要再這麽不思進取的躺五年麽?


 


最後一字未改的兩年前豆腐塊,《百麗為何沒人買》(原來的鏈接我放在原文鏈接里了)。

 

女人對鞋的情結,男人只需要記住兩點。第一,沒有男人能夠決定女人鞋跟的高度,第二,沒有男人能夠決定女人願意在鞋上花出多少錢。除非,這個男人是盛百椒。

 

女鞋市場是絕對的剛需市場,做一個簡單的調查,女生平均擁有鞋子的數量約為15雙,換季時候可能還會再買些新款補充下存貨。考慮到一年四個季,一周有七天,衣服顏色萬紫千紅,鞋跟經常磨損,以及工作、逛街、派對等等不同功用,這個數量其實較為合理(請男性同胞給予理解)。

 

但是市場需求不代表市場欣欣向榮,股價說話。2013年至今,百麗股價跌了54%,達芙妮跌了68%,九興(就是StellaLuna)跌了11%,對應市盈率分別為11.99倍,5.83倍,15.25倍。基本面來看,百麗的純利去年勉強升了3.21%,毛利率進一步改善至57.5%,鞋類業務的毛利率更升至68.7%,為何市場如此悲觀?

 

有男基金經理表示,原來百麗的強項在百貨店,但是現在已經出現弱勢的苗頭,電商競爭是其一,其它小品牌的低成本競爭是其二。百麗自身的毛利率已經接近頂部,百麗1.31萬家的自營店實在太多,加上旗下12個自有品牌區分度實在是區分不大,總結陳詞為,實在看不清楚百麗,他已經不再跟蹤了。

 

男基金經理表示看不清楚百麗未來,不如女消費者告訴你為什麽我們不再買百麗。對女人來說什麽是好的女鞋?真正好的女鞋會有修腿作用,不止是因為鞋跟高低,好的設計會顯得腿直、或者白、或者提升整體氣質,這條標準比較,歐美版女鞋明顯勝出。

 

女生出街什麽最重要?造型氣場最重要!想象下,H&M;牛仔褲加小背心,腳踩紅底鞋,足夠。但反之,你能不能保證穿著香奈兒的小黑裙,腳踩百麗,走出同樣的氣場?

 

雖然把百麗和高跟鞋之王相比有不公平,但是明顯,包括百麗在內的很多女鞋經過了這麽多年沈澱發展,仍然沒有自己的經典款,以至於現在都走向了抄襲化。進店逛一逛,不難發現各大高跟鞋大牌的經典款,幾乎都能在百麗旗下品牌中找到失散多年的姐妹款。這個問題不如這樣理解,你是願意花上一千塊穿一雙抄襲明顯的經典款,還是攢錢買原款,還是幹脆就去淘寶淘一雙A貨呢?答案請參考百麗疲弱的同店銷售,以及雖然發盈警但是股價調整幅度明顯更小的Stella

 

一個鞋櫃已經爆滿的女性,不會再貿貿然沖動就買一雙“就那樣”的鞋子了,如果不能足夠性感、足夠驚艷、或者足夠性價比,我想想,還是算了吧。所以,盛總,不好意思啦,現在就連您也決定不了女人穿什麽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