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境外“被清盘”太子奶“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15/346182.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实习生 郑佩珊发自上海
曾在国内乳业界叱咤风云的太子奶掌门人李途纯久未露面,他苦心经营的太子奶帝国命悬一线。
香港保华顾问有限公司(BorrelliWalsh)(以下简称保华顾问)14日晚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其已于4月12日接受开曼群岛大法庭 委任,担任湖南太子奶集团(以下简称太子奶)的临时清盘人,“正逐步展开对太子奶各下属及关联公司的通知。”
多方信息显示,美国花旗银行此次 借道开曼提起太子奶的破产清盘,“是外方债权人和股东的一次单方面行动。久拖之后,它们对太子奶已失去耐心,决定止血。”
《每日经济新闻》记 者独家掌握太子奶在开曼、英属维京群岛(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太子奶最终归属于中国太子奶控股 (ChinaTZNHoldingCompangy,以下简称开曼太子奶),李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的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斯坦利、高 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的优先股3.54亿股,开曼太子奶通过在英属维京群岛的100%持股公司——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 和ChinaTZN (BVI)TopriseLimited控制其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涵盖太子奶几乎全部资产。
正是这种股权设置埋下了李途 纯“坍塌开曼”的伏笔。
临时清盘人证实太子奶遭清盘
“太子奶因为30亿元的债务进入临时清算阶段。”太子奶破产清盘的消息,14日空 袭而来。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表示,“保华顾问目前正在和太子奶联络,正在通知太子奶集团以及旗下全部子公司。通知这些公司的行动已在进行中, 但进一步的行动时间表,我们还没有确定,待先通知太子奶后,再进一步展开行动。”
此前,德勤会计事务所的财务报告表示,太子奶的资产是25亿 元,总负债26亿元。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在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后来的财务报告,太子奶已经确定“资不抵债”。
14日,太子奶被指在遭清盘时留下30亿元的债务。对此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昨日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关于太子奶的债务情况, “目前还在调查中,不方便透露。”
相关资料显示,保华顾问主营业务为财务及营运重组、企业复原及破产管理、财务调查及司法会计等,已经手多家 项目,比如雅佳控股清盘人、珠光集团清盘人、APP申报会计师及计划管理人、LG.PhilipsDisplays财务顾问、SKGlobal香港附属公 司临时清盘人、花旗集团财产接管人、中原电力清盘人、香港建设财务顾问等。
李途纯“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为实现上市,2006年,太子 奶引入英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三大投行“对赌”,投行借款7300万美元给李途纯,之后又介绍花旗集团、新加坡星展银行等6家国际银行,为太子奶提供5 亿元人民币的信用贷款。
借助这些资金,李途纯开始扩张。2008年由于扩张过快,太子奶被曝资金链断裂。前述三大投行以再注资4.5亿元人民 币的承诺,取得李途纯所持太子奶的61.6%股权。去年初,湖南省株洲市政府注资1亿元成立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同时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61.6% 股权。
有分析认为,此次花旗向开曼法庭申请太子奶破产,其根源或也出自太子奶当初引入境外投资者时,在股权结构设置时,由李途纯等人和三大投 行共同设在开曼的开曼太子奶掌握了太子奶旗下全部子公司的股权,以致太子奶一旦经营陷入困境,由三大投行引入的外资银行债权人就可以在开曼申请对开曼太子 奶进行破产清算,也就相当于对太子奶旗下的全部子公司可能拥有清算权。
知情人士透露,估计这一次外方债权人和股东已选择了不再容忍,直接展开 了行动。据悉,美国花旗银行是太子奶的最大债权人,此外太子奶在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新加坡的星展银行也有未偿贷款。
最终是花旗银行提起了 清盘申请,这得到了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配合。在2007年初,英联投资、高盛、摩根士丹利以7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太子奶超过30%的股 份。其中,英联投资和高盛分别投资了40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购买了1800万美元的股份。
“太子奶遭遇破产清盘,应该是 几个关键人物‘乐于’看到的进展。”熟悉太子奶的株洲市当地人士透露,“特别是英联投资等投行,它们已经被套3年,太子奶债务持续恶化以及救援的希望越来 越渺茫,它们不愿再等待李途纯和湖南省株洲市方面的步伐,决定止血。”
跨境破产尚存难点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掌握的太子奶在开 曼、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显示,太子奶的最终股东为李途纯、太子奶科技顾问盛延岭和李帅等自然人,以及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
李 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优先股3.54亿股,两方掌控开曼太子奶。开曼太子奶则 100%持股在BVI的公司——ChinaTZN(BVI) SunriseLimited和ChinaTZN (BVI) TopriseLimited。
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和 ChinaTZN(BVI)TopriseLimited这两 家公司再控制太子奶在境内的诸多子公司,包括: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昆山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熟悉破产法的 专家指出,这是一起目前尚无实施细则可依的 “跨境破产案”。据他介绍,太子奶开曼公司的破产,对太子奶来说,仅是未来的控股老板可能从“李途纯和三大投行”,换成一个新的未知接盘者。但新的接盘者 能否处置未来名下的资产,例如太子奶,仍是未知数,“因为这牵涉到非常复杂的‘国际私法协助’。”
2006年新《企业破产法》规定,对于外国 法院的破产裁决,在互惠、有司法协助或国际公约的条件下,中国法院也裁定承认和执行。
太子奶仍在正常生产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昨日在接 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求证电话后,连称“假的、假的、假的……”。李途纯表示正在与工作人员赶着起草一份《律师声明》。
《每日经济新 闻》3月25日曾报道《软银中国插手太子奶 李途纯北上再谋本行》,“老李(指李途纯)在河南新办了两家公司,还是做奶,但已经不是太子奶了。”
据太子奶人士透露,李途纯至今已经3个月未到株洲市参与直接管理太子奶的工作,主要在长沙活动,目前太子奶的主要管理已经落在“5大巨头”身上。“5大 巨头”即太子奶副总裁韩月平、稽查部部长常祝辉、工程部部长候廉雄、董事长办公室主任金萍和财务总监张红。
文迪波表示,并不清楚太子奶即将进 行破产清算一事,“太子奶在高科奶业的托管下生产经营还是一切正常,也有潜在意向方在谈合作。正与新的投资方进行接触,有多家投资方对太子奶感兴趣。现在 尚不便透露意向投资方的具体信息。”
此外,记者就开曼群岛大法庭的清盘通知询问文迪波,他表示开曼的司法并不能判令影响中国境内公司的正常生 产经营。即使破产清算,也只是引入新资金进行重组的一个必要程序。本报曾报道,软银中国正在和高科奶业洽谈,有意从高科奶业手中接管太子奶。
昨日(14日)软银中国方面表示,负责太子奶集团项目的投资部负责人目前正在出差,不愿透露接手进展。
最新消息
太子奶昨晚紧急声明:李途 纯与集团包揽21亿债务
太子奶在昨日(4月14日)晚间终于结束持续的沉默,就遭开曼大法庭清盘作出回应。太子奶承认花旗银行已对其采取行 动,但强调太子奶位于中国境内的子公司不会受影响。
太子奶声明全文:
一、太子奶集团各公司在境内尚未收到任何国内外司法机构有关 太子奶清盘的法律文书。
二、英、美法系的法律不适合中国的法律,对太子奶不构成任何影响;
三、湖南太子奶集团及旗下国内各子公司 均系依据中国法律设立的中国企业法人,其全部资产均在中国境内,权利义务受中国法律管辖。
四、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与花旗银行(中国)有 限公司北京分行借款纠纷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已向其提出了反诉,目前该案正在审理当中。
五、花旗银行的行为 完全是单方面的;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负责。
六、经审计太子奶集团实际资产50.9亿(其中商标无形资产20亿,房产土地30.9 亿),负债21亿(其中银行10亿,其他债务11亿),完全属于良性负债范围。七、一年来,太子奶集团已得到境内外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荷兰银行) 的长期理解和支持,近期正在协商拟定还款事宜。
八、我们已与11亿小债权人签订了3~7年分期分批还款协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债权人的支持,目 前任何人宣布破产都是非法的;
九、太子奶集团及大股东李途纯先生个人一直反对外资恶意收购太子奶,也反对任何人任何机构以破产方式处理债务。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还通过声明宣布,“即日起李途纯本人及太子奶集团对公司21亿债务终身负责,确保一分不少地归还,我们完全有能力归还,90%的债权 人经沟通已达成或即将达成协议,即日起至10月1日止,欢迎未签订还款协议的债权人到公司总部(株洲)可以签订分期分批还款协议,一经签订,我们将按合同 还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2

境外“被清盘”太子奶“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415/346182.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实习生 郑佩珊发自上海
曾在国内乳业界叱咤风云的太子奶掌门人李途纯久未露面,他苦心经营的太子奶帝国命悬一线。
香港保华顾问有限公司(BorrelliWalsh)(以下简称保华顾问)14日晚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其已于4月12日接受开曼群岛大法庭 委任,担任湖南太子奶集团(以下简称太子奶)的临时清盘人,“正逐步展开对太子奶各下属及关联公司的通知。”
多方信息显示,美国花旗银行此次 借道开曼提起太子奶的破产清盘,“是外方债权人和股东的一次单方面行动。久拖之后,它们对太子奶已失去耐心,决定止血。”
《每日经济新闻》记 者独家掌握太子奶在开曼、英属维京群岛(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太子奶最终归属于中国太子奶控股 (ChinaTZNHoldingCompangy,以下简称开曼太子奶),李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的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斯坦利、高 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的优先股3.54亿股,开曼太子奶通过在英属维京群岛的100%持股公司——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 和ChinaTZN (BVI)TopriseLimited控制其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涵盖太子奶几乎全部资产。
正是这种股权设置埋下了李途 纯“坍塌开曼”的伏笔。
临时清盘人证实太子奶遭清盘
“太子奶因为30亿元的债务进入临时清算阶段。”太子奶破产清盘的消息,14日空 袭而来。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表示,“保华顾问目前正在和太子奶联络,正在通知太子奶集团以及旗下全部子公司。通知这些公司的行动已在进行中, 但进一步的行动时间表,我们还没有确定,待先通知太子奶后,再进一步展开行动。”
此前,德勤会计事务所的财务报告表示,太子奶的资产是25亿 元,总负债26亿元。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在此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后来的财务报告,太子奶已经确定“资不抵债”。
14日,太子奶被指在遭清盘时留下30亿元的债务。对此保华顾问的太子奶清盘项目负责人昨日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关于太子奶的债务情况, “目前还在调查中,不方便透露。”
相关资料显示,保华顾问主营业务为财务及营运重组、企业复原及破产管理、财务调查及司法会计等,已经手多家 项目,比如雅佳控股清盘人、珠光集团清盘人、APP申报会计师及计划管理人、LG.PhilipsDisplays财务顾问、SKGlobal香港附属公 司临时清盘人、花旗集团财产接管人、中原电力清盘人、香港建设财务顾问等。
李途纯“坍塌开曼”迷雾待解
为实现上市,2006年,太子 奶引入英联、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三大投行“对赌”,投行借款7300万美元给李途纯,之后又介绍花旗集团、新加坡星展银行等6家国际银行,为太子奶提供5 亿元人民币的信用贷款。
借助这些资金,李途纯开始扩张。2008年由于扩张过快,太子奶被曝资金链断裂。前述三大投行以再注资4.5亿元人民 币的承诺,取得李途纯所持太子奶的61.6%股权。去年初,湖南省株洲市政府注资1亿元成立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同时从三大投行手中“要回”61.6% 股权。
有分析认为,此次花旗向开曼法庭申请太子奶破产,其根源或也出自太子奶当初引入境外投资者时,在股权结构设置时,由李途纯等人和三大投 行共同设在开曼的开曼太子奶掌握了太子奶旗下全部子公司的股权,以致太子奶一旦经营陷入困境,由三大投行引入的外资银行债权人就可以在开曼申请对开曼太子 奶进行破产清算,也就相当于对太子奶旗下的全部子公司可能拥有清算权。
知情人士透露,估计这一次外方债权人和股东已选择了不再容忍,直接展开 了行动。据悉,美国花旗银行是太子奶的最大债权人,此外太子奶在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新加坡的星展银行也有未偿贷款。
最终是花旗银行提起了 清盘申请,这得到了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配合。在2007年初,英联投资、高盛、摩根士丹利以7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太子奶超过30%的股 份。其中,英联投资和高盛分别投资了4000万美元和1500万美元,摩根士丹利购买了1800万美元的股份。
“太子奶遭遇破产清盘,应该是 几个关键人物‘乐于’看到的进展。”熟悉太子奶的株洲市当地人士透露,“特别是英联投资等投行,它们已经被套3年,太子奶债务持续恶化以及救援的希望越来 越渺茫,它们不愿再等待李途纯和湖南省株洲市方面的步伐,决定止血。”
跨境破产尚存难点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掌握的太子奶在开 曼、BVI及境内3层组织架构图显示,太子奶的最终股东为李途纯、太子奶科技顾问盛延岭和李帅等自然人,以及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
李 途纯、盛延岭等拥有已发行7.79亿股普通股,英联投资、摩根士丹利、高盛则共同拥有已发行优先股3.54亿股,两方掌控开曼太子奶。开曼太子奶则 100%持股在BVI的公司——ChinaTZN(BVI) SunriseLimited和ChinaTZN (BVI) TopriseLimited。
ChinaTZN(BVI)SunriseLimited和 ChinaTZN(BVI)TopriseLimited这两 家公司再控制太子奶在境内的诸多子公司,包括: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昆山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熟悉破产法的 专家指出,这是一起目前尚无实施细则可依的 “跨境破产案”。据他介绍,太子奶开曼公司的破产,对太子奶来说,仅是未来的控股老板可能从“李途纯和三大投行”,换成一个新的未知接盘者。但新的接盘者 能否处置未来名下的资产,例如太子奶,仍是未知数,“因为这牵涉到非常复杂的‘国际私法协助’。”
2006年新《企业破产法》规定,对于外国 法院的破产裁决,在互惠、有司法协助或国际公约的条件下,中国法院也裁定承认和执行。
太子奶仍在正常生产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昨日在接 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求证电话后,连称“假的、假的、假的……”。李途纯表示正在与工作人员赶着起草一份《律师声明》。
《每日经济新 闻》3月25日曾报道《软银中国插手太子奶 李途纯北上再谋本行》,“老李(指李途纯)在河南新办了两家公司,还是做奶,但已经不是太子奶了。”
据太子奶人士透露,李途纯至今已经3个月未到株洲市参与直接管理太子奶的工作,主要在长沙活动,目前太子奶的主要管理已经落在“5大巨头”身上。“5大 巨头”即太子奶副总裁韩月平、稽查部部长常祝辉、工程部部长候廉雄、董事长办公室主任金萍和财务总监张红。
文迪波表示,并不清楚太子奶即将进 行破产清算一事,“太子奶在高科奶业的托管下生产经营还是一切正常,也有潜在意向方在谈合作。正与新的投资方进行接触,有多家投资方对太子奶感兴趣。现在 尚不便透露意向投资方的具体信息。”
此外,记者就开曼群岛大法庭的清盘通知询问文迪波,他表示开曼的司法并不能判令影响中国境内公司的正常生 产经营。即使破产清算,也只是引入新资金进行重组的一个必要程序。本报曾报道,软银中国正在和高科奶业洽谈,有意从高科奶业手中接管太子奶。
昨日(14日)软银中国方面表示,负责太子奶集团项目的投资部负责人目前正在出差,不愿透露接手进展。
最新消息
太子奶昨晚紧急声明:李途 纯与集团包揽21亿债务
太子奶在昨日(4月14日)晚间终于结束持续的沉默,就遭开曼大法庭清盘作出回应。太子奶承认花旗银行已对其采取行 动,但强调太子奶位于中国境内的子公司不会受影响。
太子奶声明全文:
一、太子奶集团各公司在境内尚未收到任何国内外司法机构有关 太子奶清盘的法律文书。
二、英、美法系的法律不适合中国的法律,对太子奶不构成任何影响;
三、湖南太子奶集团及旗下国内各子公司 均系依据中国法律设立的中国企业法人,其全部资产均在中国境内,权利义务受中国法律管辖。
四、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与花旗银行(中国)有 限公司北京分行借款纠纷已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湖南太子奶集团及各子公司已向其提出了反诉,目前该案正在审理当中。
五、花旗银行的行为 完全是单方面的;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负责。
六、经审计太子奶集团实际资产50.9亿(其中商标无形资产20亿,房产土地30.9 亿),负债21亿(其中银行10亿,其他债务11亿),完全属于良性负债范围。七、一年来,太子奶集团已得到境内外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荷兰银行) 的长期理解和支持,近期正在协商拟定还款事宜。
八、我们已与11亿小债权人签订了3~7年分期分批还款协议,得到了绝大多数债权人的支持,目 前任何人宣布破产都是非法的;
九、太子奶集团及大股东李途纯先生个人一直反对外资恶意收购太子奶,也反对任何人任何机构以破产方式处理债务。
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还通过声明宣布,“即日起李途纯本人及太子奶集团对公司21亿债务终身负责,确保一分不少地归还,我们完全有能力归还,90%的债权 人经沟通已达成或即将达成协议,即日起至10月1日止,欢迎未签订还款协议的债权人到公司总部(株洲)可以签订分期分批还款协议,一经签订,我们将按合同 还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3

迷霧中迷失方向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6880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更勝上年,美國經濟回穩,中國出口回升,中國本年第一季維持雙位數字增長,但可惜今年至今,國內上證指數卻大跌21%,恆 指也跌了10%,跌幅比許多發達國股市更大,國內收緊銀根,並連續推出政策打壓地產泡沫,歐洲眾小國出現債務問題,由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到匈牙利,出事 的國家一浪接一浪,美國就業數據全無起色,投資者看不見明天,資金流出股市,近月,許多在港股當中的優質二、三線股慘遭洗倉,股價跌幅遠比大市為高。

投資者最怕前景不明朗,在迷霧中不知方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許多人選擇持現金觀望。但長線而言,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遠景未變,現在恆指2010年 估值只是13倍,如果在兩萬二千點樓上搶貨,沒理由現在不加碼,更不可能要沽貨持現金,反手沽空的更是大蠢才。

我一路以來,建議大家以持有大藍籌為主,年頭到現在,這種股票投資組合最多下跌一成多,遠勝那些炒賣消息股與垃圾股的組合,當日被炒上天頂的風頭股 已經掉落地上,大家見滿街鮮血,就算沒現金,也可以換馬至一些被洗倉的優質二、三線股。

下月農行將會上市,一眾內銀股與中人壽昨日開始蠢蠢欲動,跟我長線投資的網友們,我相信大家已經入齊貨,五窮六絕七翻身,大家其實可以唔睇個市一、 兩個月,到時你會發覺無端端發了達,在股票市場上贏錢好簡單,無買無賣勝過炒出炒入,長揸優質股票勝過投機賭博,「求敗」當然好過「求勝」,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65

太子奶前世今生:谁来重组尚为迷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2OMDAwMDE4OTc2OA.html


“太子奶破产了,株洲人尽皆知。”7月29日,株洲酷暑,偶有的士载着客人来到偏远且清冷的太子奶基地,650亩的厂区仿如一座中世纪城堡,成为株洲市西大门株洲大道上独特的风景。

“这些来客主要是要债的、供货的,估计还有部分是记者吧。”出租车司机非常熟练地把太子奶近十多年来从创业、辉煌到没落总结式地介绍了一遍,“曾经是明星企业,这个故事株洲市民耳熟能详,当年进去找份工作都好难的,现在好多工人都还没有拿到工资呢。”

7月23日,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太子奶集团)破产重整。

此 时的太子奶,落魄感在厂区内各个角落蔓延,中央区草坪上的杂草恣意地生长,已停工的第一分厂阴暗闷热,未完工的第四分厂一片狼藉。只有在第二分厂二楼,太 子奶托管方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内,工作人员略显忙碌。“最近非常忙,你们都知道,经销商、债权人、企业员工都要应付。”株洲高科奶业董事长 文迪波对本报记者说。

与此同时,被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选定的太子奶集团破产重整管理人——北京市德恒律师事务所开始着手调查了解太子奶集团的资产债务状况,株洲市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与战略投资方频繁接触。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直到目前,有关太子奶破产重组还没有明确的利益平衡方案,也没有确切的战略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来拯救这个企业。

逝去的太子奶集团

即使门庭衰落,从一幢幢建筑风格优雅的厂房、停放在厂内大院里的员工接送大巴依然能感受太子奶集团昔日的辉煌与热闹。

记者在厂内“红胜火”超市了解到,2007年,该厂区人最多的时候共有2000多人,而现在的总人数只有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以至这家厂区唯一的超市难以持续经营,超市内的货架开始拆卸,仅有不到一半的存货出售。“红胜火”超市或将撤出太子奶厂区。

“2008年底到2009年,经常都有员工闹事,把外面那条进出货物的路都堵了,要求太子奶集团还工钱,后来还是株洲市政府出面,由高科奶业出钱还了一部分。”该超市店员说。

不仅是“红胜火"超市,事实上,太子奶集团也早在今年2月11日被迫撤出了太子奶株洲总部。在二号工厂的二楼,巨幅王熙凤铜版像挂在宣传墙上,“讲话算数,奖罚分明,人财物权集于一身。”显然,凤姐的这套管家本领颇受太子奶集团创始人李途纯推崇。

然旁边的太子奶集团办公室、会议厅、太子奶集团“十年成长史展厅”等房间大门紧闭,皆被高科奶业于2月11日贴上封条。据太子奶集团新闻发言人潘意向记者介绍,“我已经好几个月不涉及公司的这些事情,也很久没去公司上班了。”

这家曾号称最大乳酸菌生产的企业多年来集人、财、物权于李途纯一身,1996年,李途纯创立太子牛奶厂,后逐步摸索出品牌与渠道经营之道。

据太子奶经销商李先生介绍,“2005年前做太子奶渠道的人确实为太子奶的市场推广立下汗马功劳,当然那个时候公司品牌投入量大,给经销商返点也高,大部分经销商都挣了钱。”

据李回忆,太子奶是当时少数采用分级经销商销售模式的企业,“很多其它企业都是采用总代理方式。”分级经销商销售的优点在于根据经销商销售规模分等级进行折扣和返点,刺激经销商开拓渠道,增加进货量,此法类似于直销。

太子奶集团规定,每年年底一级经销商必须将该年销售额度的10%作为保证金一次性打到太子奶账户,太子奶为此支付高于或相当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此后每月进货前经销商必须结清货款,太子奶才予发货。

此举对提升太子奶现金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太子奶的政策是“先打款后发货,卖不掉的货可退回厂家”。经销商除了可获得正常的经销利润和年底返利外,还可获得额外的高于银行的保证金利息。

“2002年我当时签了不到100万元的合同,太子奶奖励一台货车,2003年我打的货款上了100万元,太子奶就奖励一辆桑塔纳2000。”李先生说。

太子奶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零风险经营”模式,而该模式却为李途纯的牢狱之灾埋下隐患。

据李先生回忆,很多经销商拼命多打款,多拿货。打款越多,利息越高,拿货越多,现金折扣也越高。没卖掉反正可以退回去。

2006年,太子奶集团曾公布,其在全国30多个省市设立了100个销售分公司,分公司在销售地区发展经销商,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10万多个二级批发商、400多万个终端零售商,直接参与太子奶多级营销的人员达400万人,已经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经销网络。

太子奶集团于2005年即对外宣称销售额达到15亿元,2007年创出30亿元的历史新高。而今年4月,有太子奶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太子奶史上最好的销售记录还没有超过17亿元。

“这 可能涉及退货的问题。”李先生认为,在2007年前,太子奶的终端消费是在增加的,退货比例不是很高,但2007年后,经销商不再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而 是四处寻找能打入货款的机会,而太子奶集团也利用了经销商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经营性周转。“2007年,太子奶的入账确实很高,但退货比例也增高了,实 际销售率在降低。”李说。

资金诱惑的陷阱

拥有大量现金流的太子奶集团信心急速膨胀。按照李途纯当年的规划,其规划发展的产业包括奶业和非奶业产业,并于2007年开始陆续布局商业、食品、旅游、服装、化妆品等产业。

根据太子奶集团办公室宣传资料显示,李途纯控制的日出江南控股集团旗下拥有12家非奶业子公司,在太子奶集团的企业战略规划中,日出江南控股集团旗下各非奶业产业的未来5年计划清晰了然。从2007年2.2亿元的销售目标起,到2012年增量至17.3亿元。

“5-10年,奶业、食品等发展30个分公司,预计控股11家上市公司。”年过五十的李途纯认为,实现企业1000亿元销售目标,打造世界500强,是个终极目标,“10年不行,20年!一代不行,两代!!!”

因此,李途纯让年方二十出头的儿子李帅掌管红胜火商业、湘味食品、辣翻天等产业,让其前妻负责五仙山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其现任妻子负责太子化妆品、太子童装和传媒业务,为培养下一代打根基。

而 李途纯的个人精力则倾注于太子奶集团的资本运作上。2006年开始,太子奶集团频频受到各路外来资本的青睐。2007年1月,太子奶集团从高盛、摩根等国 外风投公司获得7300万美元的私募资金,并获得离岸公司30%的股权。2007年下半年,该公司又获得花旗银行等6家外资银行5亿元的低息贷款。

李途纯与三家私募投资方还签了一份“对赌”协议: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投资方将降低股权比例;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太子奶集团创办人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

此后太子奶进入“疯狂销售期”。据上述公开信息显示,太子奶集团最多的时候在全国发展了7000多家经销商,是2006年该公司公布经销商人数的2倍多,最多的经销商打款高达1200万元。

此外,太子奶集团开始集约资金全国布局,欲打造8大基地,并于当年基本完成株洲、北京、湖北、成都四大基地的建设,华东昆山基地项目也进入实施阶段。按照建设规划,完成后太子奶集团的总产能达7000吨以上。

而终端消费者不增反降,2007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运输费用的上涨直接压缩奶业的利润空间。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业市场进入寒冬,太子奶的终端更是一落千丈。

“2008年后,太子奶退货率很高,太子奶集团月结收入越来越少,生产浪费越来越明显,但要支付的利息还是很高,所以资金肯定周转不过来。”上述李先生认为。

有接近太子奶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1月份结束后,太子奶集团没有按照承诺完成业绩同比增长30%,后海外三大投行曾一度按照合同拿走了李途纯的控股权,并欲将太子奶集团控股权出售给雀巢集团。

“也可以说是个陷阱,如果业绩保持30%以上的增长,投资银行是稳赚的,如果不到30%,三大投行就相当于帮助跨国集团完成一宗奶业收购。”该人士说。

不巧的是2008年中期开始,包括雀巢在内的跨国巨头都深感市况欲下,收缩扩张战略,拒绝了对太子奶集团的收购。“在李途纯的努力下,三大投行又将股权还给了他,并要求李途纯投入3000万元补给企业,并尽快启动第二轮融资,准备上市。”上述人士透露。

2008年下半年开始,太子奶集团铤而走险!据李先生介绍,2008年中,太子奶集团曾宣称与经销商共同分享企业成长成果,让经销商参股投资新的生产基地,通过这种战略合作,经销商将不再是简单的经销商,而变成了太子奶集团的股东。

2008年,太子奶集团规划许昌生产基地投资1亿元,太子奶集团控股51%,另外49%的股份由三大战略投资者共同持有;宁夏基地总投资2亿元,太子奶集团也是占51%的股权。太子奶集团曾对上述两个生产基地向经销商让出股权。

与此同时,2008年8月,太子奶集团李途纯曾公开对媒体声称,全球十五大银行及财团已经完成对太子奶第二轮私募的调查,将再次注入的资金达1.5亿到2亿美元,促进太子奶快速扩张,从而推动其上市的进程。

由此,很多经销商对太子奶集团上市深信不疑,“当时觉得有机会入股很难得,且投入的资金是建生产基地,都是固定资产,没什么风险。”李先生说。

陷阱一环扣一环。2008年底,第二轮融资并未实现,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六大财团因自身危机提前向太子奶集团催款,并提高借款利息,太子奶集团坍塌。

重组迷局

2009年初,株洲市政府对太子奶集团出手相救,局面开始越来越复杂。拯救太子奶集团的主导权在李途纯与株洲市政府的代表企业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之间此消彼长。

“其实就是谁来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问题,如果由李途纯来引入,他基本上依然掌控企业,掌握控股权,但是高科奶业在托管太子奶期间为其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合理回报;若由高科奶业引进战略投资方,则李途纯将会失去太子奶集团控制权。”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今 年6月中旬,株洲市政府消息称,株洲市公安局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李途纯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株洲市委宣传部通报说,警方初步查明,截至2009 年12月,湖南太子奶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或变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3亿余元,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兑付。

记者从上述知情人士了解到,截至目前,李途纯的儿子李帅、太子奶集团财务总监李颖、日出江南集团法定代表人李舒谦等9名人士都被抓过,但只有李途纯没有能够被保释。

今年6月,在原太子奶集团工程部的四合院里办公近一年半的高科奶业移师二号厂房二楼办公。太子奶集团完全进入后李途纯时代。

太子奶究竟欠多少债?记者联系此次负责太子奶破产重组的管理人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凌云,马表示其调查团队刚刚进驻太子奶,尚未摸清太子奶集团的真实财务状况,同事正在通知债权人前来进行债权登记。之前有外界传出太子奶集团欠债高达30亿元,而李途纯自己宣称为21亿元。

马凌云表示,破产重组首先是要清理资产,查明财务状况,然后征询债权人意见,解决债务偿还问题,最后引进战略投资方盘活存量资产。

文迪波对记者表示,株洲市政府非常重视太子奶集团的重组,从未间断过为该公司寻找战略投资方,凭着“太子奶”品牌、充足的产能及其完善的渠道,很多投资方都有兴趣。

今年年初,高科奶业宣布已经与北京商络财讯数据有限公司及上海明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方组成投资联盟对太子奶战略投入5亿元,高科奶业还曾宣称第一期资金及派驻的管理人员已经到位。

然文迪波对记者表示,“要招商引资把太子奶做强做大,就必须首先完成破产重组,这是前提,否则,没有企业敢来接盘。”

按株洲市政府的规划,破产重组启动后,首先是剥离太子奶的闲置资产,解决过剩债务,使太子奶能够迅速瘦身,即使其资产规模降为3亿-5亿元,负债不超过3亿元。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太子奶集团株洲、北京、湖北、成都、昆山五个基地土地总面积约3200亩,加上许昌、宁夏等小生产厂,总面积近4000亩,建成厂房约3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预算总成本15亿元左右。

此外,同属于李途纯的日出江南控股集团与太子奶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子奶集团与日出江南之间的业务关联度及财务关联度有多大,尚需清盘管理人定论。

而7月14日,太子奶66681.65平方米的北京基地的土地和厂房以8000万元估价拍卖,但参与竞拍方未达到报名数量而被取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47

AIA竞购迷雾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72664&time=2010-08-21&cl=115&page=all

无论是买方的资金来源、团队组合、收购方案,还是卖方的战略意图、价格要求、时间限制,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慧颖 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中资机构集体退出”“友邦交易已经敲定”,围绕友邦保险(AIA)竞购的各种相互矛盾的消息,在8月17日一大早就充斥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

  美国国际集团(AIG)前一日的高层例会,是触发这些消息的根源。对美国政府负有巨额债务的AIG,近一年多以来一直通过出售各种资产还债。其 中经营亚洲寿险业务的友邦保险,是被AIG寄予套现厚望的重要资产。正因如此,AIG始终未能明确其处置AIA的策略,在时间、金额和控制权等几个重要问 题之间摇摆不定,令出售AIA的交易三番四次地搁浅。

  从7月开始,AIG重整出售AIA的思路,制定了Pre IPO私募与上市并行的计划,希望以Pre IPO带动IPO,从而在11月美国中期选举之前解决从AIA套现的问题。这一轮私募,吸引了几路中资资金,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PAG集团董事长单伟 建和原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分别牵头的三家投资团对AIA30%股权提交了报价(参见本刊2010年第33期“谁在竞购AIA”)。8月16日AIG的 高层例会,也因此被视为决定AIA归属的重要程序。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AIG觉得三家的方案都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没法决策。”一位外资投行的高层对本刊记者说,“特别是资金来源的问题上,就算报价再高,没有钱也是枉然。”

  虽然此前郭广昌竞购团曾一度退出,但三家竞购力量还是进入了下一步的入场尽职调查阶段。

  “这么大的交易,不管最后谁胜出,一定要上报国务院,”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说,“而国务院只有见到了最终的方案,才会表态。”

  价值数百亿元的大宗交易,其间的不确定性可想而知。然而,像AIA存在如此多的变数,却亦十分少见。无论是买方的资金来源、团队组合、收购方 案,还是卖方的战略意图、价格要求、时间限制,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是中资作为基石投资者进入,也有可能最终无需引资直接IPO,还有可能是 最终放弃上市、全盘出售,各种可能性都存在。”在8月16日传出中国人寿退出竞购后,一位参与竞购的买方高管表示。

AIG:不清晰的底牌

  8月9日的报价,并没有采取正式招标,嗣后选中一家投资团排他性谈判的方式。各家报价之后,一切仍在开放之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IA战略上的灵活性。

  根据AIG给出的时间表,投资者要在9月2日签署Pre IPO协议,此后AIA在9月底递交上市材料进入上市程序。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AIG并不愿在价格上妥协,谈判变得扑朔迷离。

  一位接近竞购团的人士分析称,AIG由于此前否决了英国保诚的还价(全部股权出售约304亿美元),如果以战略投资者的形式引入新投资方,开价不能低于304亿美元,而从买方的角度来看,这并不够有吸引力。

  “不排除另一种可能,AIG想让各国的投资者给IPO捧场。如果真的投资了,可以减轻IPO的压力,如果没谈成,但是炒热了市场,也可以直接 IPO。”一位投资银行人士分析说,目前的竞购看上去虽然很热闹,但是真正的资金来源并不确定,尤其是一些国际投资者,本身就与AIG有着很长的业务历 史,不排除有烘托气氛的可能。

  但前述接近竞购团的人士则表示,AIA连续几次出售失败,如果此次机构投资者都无法对AIA的价值达成共识,AIA又如何能够说服二级市场上的 投资者?倘若此次AIG坚持较高价格发行,不排除在私募和公募市场上面临双重失败的可能,嗣后亦有可能整体出让给机构投资者——当然,这种步步后退的结局 是AIG极力避免的。

难讲的“中国故事”

  AIA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寿险集团,展业历史超过90年,其服务范围遍及15个地区市场,雇员约1.5万人,独家代理队伍人数超过16万人。截至2009年11月30日,总资产为915亿美元,AIA股东应占总权益为153亿美元。

  在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市场,AIA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在中国,AIA的保费收入也能进入前十名。这对于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而言殊为不易。不过,AIA在中国同行眼中的主要卖点是亚洲业务,而中国人寿、平安集团对它的关注,也是基于此。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AIA的最佳卖点则在于“中国故事”。无论是AIA自己还是曾经收购AIA的英国保诚集团,都曾准备将其在香港上市。在对 华资机构的路演中,保险公司就已经提出过AIA的估值问题,“在香港,只有主业在中国的保险公司才能享受到溢价。给AIA1.7倍内涵价值以上的估值,我 们都觉得很牵强。”

  金融危机之初,AIG曾计划出售AIA的49%股权,自己保留51%的控制权。但这一方案未获得中方投资人积极响应。当时一家中资机构的投资官在接受本刊记者查询时,曾明确表示“对这种卖法不感兴趣”。

  在保诚全面收购方案失败后,AIA新一轮竞购的引人之处,在于30%股权和IPO的一揽子安排。在投资者看来,AIA上市后AIG会选择完全退出,30%股权几乎就可以控制AIA。然而这并非一个已然确定的现实,AIA的控制权谈判事实上亦是此次收购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AIA正在努力与工行、建行等大型国有银行达成银保合作的战略协议,利用这些银行的巨型网络销售自己的保险产品。工行、建行在港的投资银行子公司则顺势提出,要做AIA的IPO承销商。此后,市场上又传出工行可能会参与AIA的30%股权竞购的消息。

买方混战

  相对于卖方的不确定,目前报价的三家竞购团的形势亦十分复杂,这为AIA的收购本身带来了更大的变数。一位投资界人士评述称,目前冲在前台的买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投行,在项目和资金之间扮演中间商,而真正的买卖双方都存有敞口。

  原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近期组建了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其投资方一直秘而不宣。胡祖六在高盛期间,曾主持过平安、工行的诸多项目,因而上述两者被认为是其奥援。坊间还盛传,胡祖六为收购AIA上书外管局和全国社保基金等机构,寻求财务支持。

  由单伟建出面的团队,实力较为雄厚,外方的后援队主要是曾经收购台湾南山人寿的中策投资团,以及中东、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中资的合作对象包括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人寿。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曾经与AIA进行过长期接触,试图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联手,并且为竞购向国开行寻求融资支持,此外还争取了民企界的领袖人物柳传志、马云加入自己的投资团。

  种种迹象表明,信达和中国人寿目前是比较被各方认可的中资出资方。信达成立于1999年,当时承担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使命。近期,国务院刚 刚批复信达进行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择机上市。中国人寿对于AIA的兴趣一直为业界熟知,然而近来亦传出了其退出竞购团的消息,只是在这一场充满了变数 的竞购中,一切都言之尚早。

  中东、新加坡的主权财富投资者,亦是各竞购前台人物共同争取的对象,此前传说的方案是以IPO价格5%的折让参与本轮私募,锁定期三年,这一报价完全没有得到中东投资者的支持。

  除去买卖双方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AIA在亚洲多国展业,出售面临着的监管审批亦有着很强的决定作用,成为各方不得不着力争取的一张牌。在这场竞购大战背后,谁才是真正有实力的投资者,AIA的真实出售方案如何,一切仍有待揭晓。

  本刊实习记者潘林鸿、黄俐铭对此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0

突现PE领域:煤老板张新明案再陷迷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7/xNMDAwMDIxNDkxN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53

“中國森林”迷霧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8/3OMDAwMDIyOTM3OQ_2.html

在中國經濟嚴重依賴資源驅動的過去30多年裡,任何基礎資源的市場化都會帶來巨大的財富聚合效應,以及尾隨其後數不勝數的個人冒險故事。 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開啟、2008年基本完成的林權改革。

 

在2008年中,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2010年改名為芒市)周邊的村子裡經常上演這樣的場景:一輛豪華越野吉普車在山上幾個村子裡進進出出,到處打聽消息收購林地。 條件相當誘人:只要林權證和身份證複印件,每年每畝支付450元。 更重要的是,收購者明確表示林地裡的樹他們不要,村民還可以砍伐。 “這麼好的條件感覺像個圈套。”潞西市城郊鄉河心廠村一位拒絕了對方的村民說。

他們不知道自己拒絕了什麼。 1年後,那群收購者中誕生了中國三大私營自然再生林及人工森林營運商之一,中國森林控股有限公司(HK.930,以下簡稱“中國森林”)。 中國森林的招股書記錄了一個傳奇故事:2003年,創始人李國昌耗資不到60萬元,在四川峨邊縣毛坪鎮高山村小溝六組買下了第一片80公頃的林地。 5年後,在戰略投資者的支持下,中國森林將觸角伸往雲南,斥資近9億元收購了16萬公頃林地,在2009年12月3日上市後這部分森林被估值達78億元。 中國森林2009年度55.2%的淨利率可以與中國最好的互聯網和房地產公司並肩。 而如果算上其人工林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因素,這家公司當年的淨利潤甚至超過1000%。

如不出意外,中國森林將成為中國2008年以來林權改革商業化的探路先鋒,亦為當下最熱的西部大開發概念的受益者。 此外,中國森林還得到了知名PE凱雷的背書。 凱雷亞洲成長基金是李國昌之外的中國森林的第二大股東,在其上市前分兩次注入5500萬美元。 在凱雷內部,亦將中國森林看作是其投資中國西部企業的標杆案例。 同時,鑑於凱雷此前投資的聖奧陷入股權詐騙、中科智也涉嫌造假欺詐,中國森林某種程度上是其挽回投資聲譽的機會。

然而,這一切都已無法演進了—在過去的近兩個月裡,中國森林這個明日之星陷入了難以明辨的漩渦之中。

1月13日,中國森林CEO李寒春減持中國森林股份1.19億股,套現近3.8億港元,拖累中國森林股價第二天一度下挫19%。 這一舉動與此後不久香港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發現中國森林存在可能不合規事項聯繫起來。 1月26日,中國森林盤中緊急停牌,2月18日李寒春被免職,在此之前的2月3日,其套現資產亦被香港法院凍結。

2月20日,現年54歲的中國森林董事長、一家知名藝術廊的擁有者李國昌在北京接受《環球企業家》採訪時,將這一事件歸結為職業經理人的操守問題,表示要加強“管理人員的道德、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但他也強調說:“不能一個公司出了一隻蟑螂,就把整個公司都看成了蟑螂。”

事情正如李國昌總結的那樣發展。 3月2日,停牌35天的中國森林發佈公告稱,李寒春因涉及盜用公款約3000萬元人民幣,於2011年2月24日被中國貴州省公安局扣留。 由於中國森林主要附屬公司昆明錦德的部份銷售文件被李寒春帶走,或令其延遲刊發年報,最遲將於3月30日刊發。 一同公佈的還有中國森林持有約23億人民幣現金的情況,這大大撫慰了其在去年11月22日所發行的3億美元優先債券的持有者。 在中國森林停牌以來,這一債券在二級市場一度下挫了50%。

看上去,在處理完李寒春的個人問題以及公佈重組的現金流後,中國森林有望重入坦途。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元宵節前後,中國森林董事會獨立調查委員會委派的一支十幾人的調查小組前往雲南省德宏州。據悉,調查小組核心關切的是中國森林在雲南當地的森林收購和儲備情況的核實,並一度向當地林業部門對森林儲備和採伐數據提出印證請求。 李寒春也曾於2月下旬在雲南配合調查,其中包括找德宏州林業部門開具證明,以證實中國森林雲南分公司昆明錦德在當地擁有的森林資產。 但這一舉措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未起效。

《環球企業家》記者在北京、香港、昆明、雲南德宏州、潞西(芒市)等地調查後發現,中國森林在其最主要砍伐地的雲南潞西的森林儲備及林權證均存在諸多疑點,其背後是一條通過層層代理收購林權擴大儲備鋪就的林業上市公司速成之路。 顯然,這遠遠超出了李寒春的職業素養範疇。

在李寒春被捕前兩天,本刊記者在昆明一家酒店的咖啡廳內找到了他。 儘管已卸任中國森林CEO,但他仍在雲南當地配合調查、拜訪林業局官員。 他語速很快、低沉,不停地抽煙。 他表示,如需要一個人出來做出交代,作為CEO他願意承擔管理責任。 但“如果真有違法行為,該誰承擔誰承擔。”

紙上林地

 

2月17日,本刊記者從昆明搭乘50分鐘的飛機,到達位於滇西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再轉乘1小時的汽車,顛簸30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風平鄉平梁子村。 這個海拔1299米、只有40餘戶人家的村子裡,用石頭壘砌、竹棚遮頂的房子錯落立在山上,各家各戶院門虛掩,青壯年村民幾乎都去山里劈柴,整個村子異常清靜。 只有四處散養的雞群顯示出一點活力。

一切都很正常,但又很反常。 因為這個只有200多人的村子,按照中國森林招股書上公佈的數字,已經擁有3960萬的財富,人均資產近20萬元—該公司以此代價換來了9萬畝林地30年使用權。

一位背著竹筐正要去劈柴、約30多歲的革姓村民,顯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走錯路了吧。”該村村長及村民介紹,平梁子村實際只有6000畝左右林地,且絕大多數都未出讓給任何人。 即使賣出去,因為是公益林,也很難辦理採伐證。 相比較而言,他們更看重國家對公益林每年每畝給予5元的補貼。

同樣蹊蹺的事發生在距離潞西約2小時車程的梁河縣勐養鄉芒軒村。 中國森林稱在該村斥資8600萬元,買入​​了近20萬畝林地30年的使用權。 當本刊記者將這一消息告知該村村支書李文革時,他覺得非常可笑:“他們在吹牛,我們根本就沒那麼多。”他透露,芒軒村只有2萬多畝林地,其中私有林1萬多畝,均未曾出租或出售。 2011年該村的砍伐指標也只有300立方米。

中國森林招股書上顯示,其在潞西六個村(勐養鄉芒軒村、遮放鄉拱嶺村、三台山鄉邦滇村、風平鄉平梁子村、五岔路鄉灣丹村、中山鄉大竹坡村)擁有的森林蓄積量在1200萬立方米左右。 而根據2009年11月雲南省潞西市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顯示,整個潞西市林地面積約為20.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也只有1200萬立方米左右。

其中,中國森林號稱在邦滇村的森林蓄積量約為143萬立方米,但官方數據顯示,該村所在的三台山鄉的森林蓄積量也僅為44.6萬立方米;灣丹村號稱擁有的177多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是其所在的五岔路鄉的3倍;大竹坡村271萬立方米,是其所在的中山鄉的1.5倍。 另外的兩個村拱嶺村和平梁子村,其號稱的森林蓄積量也均大於其所在鄉鎮的總體蓄積量。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9165&time=2011-05-14&cl=115&page=all

海航的大新華宣佈募集巨資成功,也招來業內懷疑之聲:這是不是又在「講故事」?
財新《新世紀》 記者 鄭斐

 

  大新華航空一舉私募80億元!這個消息令業界震驚。

大新华平台中究竟装入了哪些资产,亦不为外界所知。童国强/CFP
大新華平台中究竟裝入了哪些資產,亦不為外界所知。童國強/CFP


  這或許正是大新華航空的母公司海航集團希望達到的效果。5月5日,海航集團網站主頁上登出這條醒目的新聞:「大新華航空獲申銀龍盛基金80億元入資」,並稱該基金規模200億元,此次融資「為未來包括但不限於赴香港主板上市等計劃鋪平道路」。

  彷彿是為了回答業界的狐疑,五天後,合作方浙江龍盛(600352.SH)發佈了澄清公告,表明其作為申銀龍盛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東身份,並稱80億元將在2011年7月15日之前悉數打到大新華航空指定的託管賬戶。其中20億元進入註冊資本,60億元進入資本公積。

  大新華航空原名新華航空控股有限公司,系由海航集團與揚子江投資控股於2004年7月12日共同投資成立的中外合資公司。此番引資前,大新華航 空註冊資本為60.08億元,海南省國資委旗下的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佔24.97%、海航集團佔23.11%、境外實體Starstep Limited佔9.57%,

  根據浙江龍盛的公告,截至2010年末,大新華航空經審計後的總資產797億元,淨資產194億元,註冊資本60.08億元,營業收入239億 元,淨利潤33.7億元。據此計算,此次大新華航空私募的市淨率為1.23倍,而市盈率為7.13倍。對於重資產的航空行業而言,這樣的市盈率並不算低。

  如此利好消息,並未得到二級市場的充分認可。此次公佈大新華完成80億元私募之後,海航集團的龍頭上市公司海南航空(600221.SH)連續走出幾天的陰線,直至5月10日浙江龍盛發佈公告後,才在下行通道止步。

  海航集團頻繁和複雜的關聯交易、資本運作,被投資圈一些資深人士稱做「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海航集團立志要做「吃住玩游購娛一體化」,旗下包括航空、地產、旅遊、酒店、金融等多個產業板塊,自身多元化擴張與資金鏈緊張的矛盾現狀持續了多年。

  「海航一直在講故事,故事多到話題的邊際效用一直遞減。」國泰君安的航空業分析師宋偉亞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正如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曾經對外所言:「誰也看不懂海航。」

誰投資了大新華

  申銀龍盛對於PE界是個陌生的名字。同在重慶兩江新區註冊的一位PE負責人表示對其「聞所未聞」。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金融部門相關人士僅表示:「基金註冊信息不能對外披露。」

  數額如此巨大的單筆股權投資,不僅在私募投資圈頗為罕見,即使將大型項目融資計算在內也算是大手筆。投資方申銀龍盛基金在PE界亦屬新兵,何以擁有如此雄厚之實力?誰是投資者?又為何對大新華青睞有加?

  據海航消息披露,申銀龍盛是一傢俬募股權基金,管理機構為「中央匯金旗下的申銀萬國投資公司和重慶龍盛玖智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下稱龍 盛玖智),申銀龍盛的主要投資方向則為「擬上市的國企、央企,基礎設施、交通運輸以及社會消費等行業」,基金總體規模將超過200億元。

  如果不是申銀萬國四字讓人聯想到了滬上知名券商,這個橫空出世的基金將可謂籍籍無名。

  「我們旗下有這麼大的基金?我沒聽說。」一位申銀萬國證券公司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券商參與PE最大、最知名的當屬中信產業基金,亦為PE界翹楚,人民幣基金規模不過90多億元。

  申銀萬國總部相關人士在數小時查詢後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申銀萬國投資公司是申萬旗下的一個獨立法人的控股子公司,你還是問他們吧,這個基金的事情我們不清楚。」

  根據這位人士給出的查詢電話,連日來財新《新世紀》記者多次致電申銀萬國投資公司,但一直無人應答。

  5月10日浙江龍盛的一紙公告,看似為申銀龍盛正本清源,也為誰投資了大新華的問題留下更大的謎團。

  根據公告,浙江龍盛通過持股龍盛玖智成為申銀龍盛基金的管理人,同時有通過持股申銀龍盛基金成為公司型基金的出資人。

  申銀龍盛設立於2011年3月22日,註冊資本1000萬元,其中龍盛玖智出資600萬元,持有60%股權,浙江龍盛出資400萬元,持有40%股權,龍盛玖智的有限合夥人亦為浙江龍盛。

  公告顯示,浙江龍盛對龍盛玖智出資240萬元,佔其當前出資額40%,杭州九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其普通合夥人。申銀萬國投資有限公司和龍盛玖智為申銀龍盛基金資產「聯合管理人」。

  該公告甚至未確認申銀萬國投資公司在基金管理公司層面的出資。「申銀萬國很可能就是被借個名頭,或是幫助介紹客戶投資。」一位曾介入大新華私募的業內人士分析。

  根據浙江龍盛披露的信息,目前基金募集已進入簽約階段,浙江龍盛及一些國內大型企業,將以增加註冊資本金的形式認購申銀龍盛的股份。

  一位接近大新華的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此次大新華私募的主要「兜售」對象是央企或大型國企財務公司,投資者包括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投資控股公司等,但是以信託方式注資。包括中信產業基金在內的一些PE看過大新華,但最終並沒有出手。

  浙江龍盛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一季度,賬面貨幣資金餘額15.87億元。根據公告,申銀龍盛目前尚處於「簽約階段」,這意味著其他投資人的資金並未到位,且公告並未提及海航宣佈的整個基金號稱200億元的規模。

  80億資金之巨,2個月內到帳,究竟是誰投資了大新華,現在仍然成謎。

第幾輪私募

  「怎麼可能?單筆80億?你確定?」一位私募投資業資深人士在聽到這樣的消息時,深表驚訝。

  對於海航集團而言,類似消息並不新鮮。一位接近海航集團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08年,海航集團旗下旅業板塊曾啟動一輪私募,擬融資金額高達3億-5億美元,對價則是海航旅業集團旗下酒店控股公司超過40%的股權。

  該知情人士透露,對這一融資項目進行比較深入接觸的投資人,包括十餘家境內外知名PE基金,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融資並未完成。

   一位香港投資界人士則表示,早在2007年,大新華航空曾赴港為H股上市拜訪金融機構,有意在上市前進行一輪私募融資,但結果始終撲朔迷離。

  2010年9月,大新華航空啟動新輪私募融資,擬融資金額達100億元。一位PE投資界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大新華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內部重組整合、購買飛機、擴充航線、購買其他優質資產及併購境外航空公司等。

  「這次私募啟動以來,仍然不順利。」一位熟悉大新華此次私募的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大新華方面原定的私募完成時間是2011年3月,但實際進展原本並不理想。孰料進入5月,突然發生了一舉完成80億元募資的大逆轉。

  海南航空的業績從2010年開始呈現上升態勢,今年一季度也表現良好。對此,國泰君安的航空業分析師宋偉亞認為,一方面整個航空業進入了上行盈 利週期,另一方面,海航集團為圖進一步資本運作,也有動力釋放業績。但宋偉亞同時表示,海航去年提出了20%的擴充運力計劃,但從今年一季度的情況而言有 所縮水,增長率僅在10%左右。

  多位業內資深分析人士都表示,儘管多年研究海航,但一直感覺很難把握這家公司。「當然,不得不承認,從1000萬元的啟動資金,到現在數百億元的規模,這需要很大手筆的運作。」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對浙江龍盛的公告直言「疑點多多」。他認為,如此大規模的基金交給一家不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讓人難以理解。在他看來,這是海航集團的一則「變相廣告」,「把私募變成公募,弄得天下皆知」,目的還是「進一步融資」。

  2011年3月,大新華私募融資的消息即有放出,但海南航空在A股市場的反應平平。「也就是一兩天的小陽線吧。」某券商航空業資深研究員表示,海航航空今年惟一相對反應較大的上漲表現,是在4月下旬傳出大新華H股上市擱淺、A股整體上市的傳聞之後。

雙退出方案

  「大新華提出了兩大退出方案,」一位接近大新華的知情人士透露,「一個是大新華H股上市方案,另一個是利用A股上市的海南航空反向吸收合併大新華資產,實現在A股的整體上市。」

  「海航(集團)的資金鏈的確一直非常緊張,急需融資。」某航空行業資深研究人士表示。

  2009年7月,海航集團斥重金購買舟基集團旗下金海灣船業50%股權,更名為金海重工。一位券商併購部門負責人表示,海航提出過金海重工的獨立上市,意圖打造一個大新華物流的上市平台,並為未來的整體上市打下基礎。

  2010年,海航集團頻頻出手:1月收購澳大利亞飛機租賃業務;5月收購兩家快遞公司;10月,收購挪威GTB投資公司和海洋重型運輸公司,並討論增資聯訊證券等;12月,海南航空發佈董事會決議公告;15億元增資海航國際旅遊島開發建設公司;15億元增資新華航空;投資4億元成立擔保公司等。

  2011年4月,海航集團與漢鼎資本合作成立私募基金,總額高達50億元,重金發力物流業。

  一連串令人目不暇接的資本運作,海航集團需要給投資人、合作方一個清晰的願景:如何退出實現回報?

  大新華平台中究竟裝入了哪些資產,亦不為外界所知。「這些不能講,因為這涉及整個上市方案。」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對此類問題諱莫如深。

  大新華在2010年11月時的私募材料顯示,大新華私募裝入資產的標的包括航空主業、地產板塊和金融板塊。其中航空主業承諾整合包括海南航空、 祥鵬航空、天津航空、香港航空、西部航空、首都航空等航空業資產,地產板塊則包括大英山地塊、海航曲江新城等航空地產,金融板塊主要是天津渤海租賃股權以 及其他金融租賃公司的參股。

  一位曾接觸大新華私募的業內人士表示,核心資產仍是目前持有的41.6%的海南航空股權,而地產和金融租賃業務,「目前很難看出收益性」。

  他同時透露,2010年10月大新華新輪融資啟動時,除海南航空股權外的其他金融資產、土地和金融資產都並未裝入,新的大新華實體甚至並未成立。

  一位海航航空板塊的知情人士亦確認,承諾整合的首都航空資產至今尚未裝入大新華。

  在去年底的計劃中,大新華預計今年3月完成私募,年底前完成H股上市。中國證監會國際部有關人士表示,大新華H股的上市文件從未正式報送到證監會,能否通過,要看材料的具體情況。一位航空業資深研究人士表示,「現在投資大新華還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本刊記者張冰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國汽車租賃行業錢景背後顯迷霧

http://news.imeigu.com/a/1323860169668.html

中國範圍內與大消費概念相關行業一直是投資人所熱衷的領域之一,汽車租賃行業即是借助此水漲船高。近兩年來,中國汽車租賃企業被部分投資機構所廣泛 關注,同時也成為眾多相關行業佈局之點。隨著中國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大中城市限購限行相繼實行,企業及政府運營成本及支出管控加強,加之各類垂直領域 車輛需求增長,面向個人及企業用戶的汽車租賃行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巨大的蛋糕引得無數英雄竟折腰,行業發展是好是壞?究竟值得多大投入?

目 前,中國主要存在三大汽車租賃運營主體。一是,擁有汽車生產、汽車銷售服務等資源的企業前向拓展汽車租賃服務的企業,如鄭州日產、一起大眾、廣汽集團、東 風日產等汽車生產企業,又如中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廣匯汽車服務等。這種汽車租賃主體擁有成熟的汽車及客戶群資源,憑藉成熟的銷售網絡布點可以快速的鎖 定目標用戶。二是,海外汽車租賃公司通過合資公司等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從2005年11月,錦湖汽車租賃(北京)公司作為北京汽車租賃業的第一個合資項目 成立,再到2010年11月,日本三菱商事與浙江車友汽車租賃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協議,共同成立海納國際汽車租賃公司,乃至目前美國汽車租賃公司赫茲中國 業務的廣泛擴張,姑且不考慮項目的成敗,但是國際同業巨頭憑藉其成熟的行業運營經驗及資金實力,其競爭力不容小覷。三是,純粹本土第三方汽車租賃企業,如 一嗨、神州、至尊、瑞卡租車等連鎖租車企業,更如眾多區域性的小型汽車租賃公司,這部分企業是中國汽車租賃市場的主要構成之一,其管理與發展也最需規範。

據 汽車租賃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汽車租賃產業正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5年,全國租賃車輛需求將達到30萬-40萬輛,營業收入將達到 180億元。巨大的產業蛋糕及發展前景必然引資本側目,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06年以來,已經披露的中國汽車租賃行業投資事件共發生11起,其中,7 起披露投資金額共計為1.80億美金。具體投資案例如下:

清科研究中心認為,中國汽車租賃行業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看似錢景光明的市場卻暗藏危機,監管缺失加之行業無序競爭均成為行業發展的硬傷。中國汽車租賃發展市場發展面臨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 先,行業監管極其不完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各自為政,並未形成全國統一的監管政策法規,尤其是針對代駕服務的行業監管,遲遲未見;另一方面,行業監管部門 較多,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等部門並未形成統一意見,甚至對於融資租賃,還涉及到金融監管部門,更是成為監管的灰色地帶。

其次,誠信體系不健全導致汽車租賃流程冗長且不安全。目前,汽車租賃尤其是面向個人的汽車租賃需要戶口本等重要證件作為擔保,交易雙方的不信任高築用戶進入壁壘。

再 次,企業市場競爭亂象叢生,價格戰成為「損人不利己」且又不得不追隨的競爭策略。從目前中國租車市場企業參與者來看,以小型且地域性的汽車租賃公司為主, 缺乏規模化及網絡化運營的基因。此外,汽車租賃行業其實是一項重資產服務業,對於企業資金實力要求較高,盲目的價格戰可能會使企業身陷囹圄,甚至步入部分 電商盲目燒錢打價格戰的後塵。

(本文來源:投資界網站 )


中國汽車租賃錢景背後的迷霧

http://www.xcf.cn/qwyj/tt/201112/t20111223_223705.htm

    2011-12-14  中國範圍內與大消費概念相關行業一直是投資人所熱衷的領域之一,汽車租賃行業即是借助此水漲船高。近兩年來,中國汽車租賃企業被部分投資機構所廣泛關注, 同時也成為眾多相關行業佈局之點。隨著中國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大中城市限購限行相繼實行,企業及政府運營成本及支出管控加強,加之各類垂直領域車輛需 求增長,面向個人及企業用戶的汽車租賃行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巨大的蛋糕引得無數英雄竟折腰,行業發展是好是壞?究竟值得多大投入?
 
目 前,中國主要存在三大汽車租賃運營主體。一是,擁有汽車生產、汽車銷售服務等資源的企業前向拓展汽車租賃服務的企業,如鄭州日產、一汽大眾、廣汽集團、東 風日產等汽車生產企業,又如中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廣匯汽車服務等。這種汽車租賃主體擁有成熟的汽車及客戶群資源,憑藉成熟的銷售網絡布點可以快速的鎖 定目標用戶。二是,海外汽車租賃公司通過合資公司等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從2005年11月,錦湖汽車租賃(北京)公司作為北京汽車租賃業的第一個合資項目成立,再到2010年11月, 日本三菱商事與浙江車友汽車租賃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協議,共同成立海納國際汽車租賃公司,乃至目前美國汽車租賃公司赫茲中國業務的廣泛擴張,姑且不考慮項 目的成敗,但是國際同業巨頭憑藉其成熟的行業運營經驗及資金實力,其競爭力不容小覷。三是,純粹本土第三方汽車租賃企業,如一嗨、神州、至尊、瑞卡租車等 連鎖租車企業,更如眾多區域性的小型汽車租賃公司,這部分企業是中國汽車租賃市場的主要構成之一,其管理與發展也最需規範。
 
據汽車租賃協會數據顯示,我國汽車租賃產業正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5年,全國租賃車輛需求將達到30萬-40萬輛,營業收入將達到180億元。巨大的產業蛋糕及發展前景必然引資本側目,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2006年以來,已經披露的中國汽車租賃行業投資事件共發生11起,其中,7起披露投資金額共計為1.80億美金。具體投資案例如下:
 
時間
投資方
被投方
投資金額(US$ M)
投資幣種
投資輪次
2006-12
海納亞洲、麥達基金
至尊租車
5.00
USD
A
2007-12
啟明創投、海納亞洲、麥達基金
至尊租車
50.00
USD
B
2008-01
聯想投資、凱鵬華盈、CCAS
神州租車
N/A
N/A
A
2008-03
啟明創投、Ignition
一嗨租車
5.00
USD
A
2009-07
鼎暉、集富亞洲、啟明創投
一嗨租車
20.00
USD
B
2010-08
高盛、啟明創投、鼎暉創投、Ignition Capital、集富亞洲、漢理資本
一嗨租車
70.00
USD
C
2010-11
三菱商事
車友租車
20.00
USD
A
2011-02
海納亞洲
至尊租車
N/A
N/A
C
2011-08
晨興創投
易道用車網
10.00
USD
A
2011-08
富達亞洲、紅杉
瑞卡租車
N/A
N/A
A
2011-10
高通
易到用車網
N/A
N/A
B
來源:清科數據庫 2011.11     www.zdbchina.com
 
清科研究中心認為,中國汽車租賃行業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看似錢景光明的市場卻暗藏危機,監管缺失加之行業無序競爭均成為行業發展的硬傷。中國汽車租賃發展市場發展面臨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 先,行業監管極其不完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各自為政,並未形成全國統一的監管政策法規,尤其是針對代駕服務的行業監管,遲遲未見;另一方面,行業監管部門 較多,交通運輸部、商務部等部門並未形成統一意見,甚至對於融資租賃,還涉及到金融監管部門,更是成為監管的灰色地帶。
 
其次,誠信體系不健全導致汽車租賃流程冗長且不安全。目前,汽車租賃尤其是面向個人的汽車租賃需要戶口本等重要證件作為擔保,交易雙方的不信任高築用戶進入壁壘。
 
再次,企業市場競爭亂象叢生,價格戰成為「損人不利己」且 又不得不追隨的競爭策略。從目前中國租車市場企業參與者來看,以小型且地域性的汽車租賃公司為主,缺乏規模化及網絡化運營的基因。此外,汽車租賃行業其實 是一項重資產服務業,對於企業資金實力要求較高,盲目的價格戰可能會使企業身陷囹圄,甚至步入部分電商盲目燒錢打價格戰的後塵。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