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或許面對絕路才能重生

2011-11-28  TCW




或許裸裎相見時,心靈最容易敞 開,最容易聽到知心話,也最容易交到朋友。

在俱樂部洗三溫暖,總會遇到各行各業的朋友,最近就聽到一個極為勵志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清潔公司的老闆,手上有幾百個員工,生意做得很好。按照他的 說法,這可是現在台灣最熱門的服務業,創造了非常多的就業機會,而且幾乎人人可做,只要你願意付出勞力即可。

這是一個我過去從未接觸過的行業,對他為什麼會投入清潔行業極為好奇,沒想到從他身上,我聽到一個人生從谷底逆轉的劇情。

這位朋友是空軍官校正期班出身,原來一心想報效國家,沒想到身體的一個小毛病,讓他無法一圓飛官的夢,因此三十九歲就從軍旅退役,手上拿著服役期間存的一 些錢,開始闖蕩商場,剛開始正好遇上房地產大好,做什麼賺什麼,讓他著實意氣風發了好一段時間。

就在他躊躇滿志的時候,房地產景氣逆轉,他的生意也降到谷底,他剛啟動的一個生意血本無歸,不但賠光了過去所賺的錢,還負債兩千萬元,他的人生從此進入黑 暗期。

因為做過軍人,責任、榮譽是他最珍惜的特質,他決定面對債權人,希望大家給他一些時間,他會努力打工還債,有朝一日他一定會給大家一個交代。

就這樣,在走投無路上,他到一家清潔公司應徵清潔工,他被派在一家日商公司負責清潔工作。他回想起之前的風光,也是一個老闆,而現在竟然在辦公室裡當清潔 工,這對他無疑是極大的折磨,但是他選擇面對,努力工作。

他的認真負責,引起了日商公司老闆的注意,幾年之後,日商的清潔公司合約到期後,日商的老闆就鼓勵他來承包,有了貴人的鼓勵,他就組個小公司開始了自己的 清潔事業,但其實還是以他自己做為主,人力不足,老婆、小孩全部加入,再不足才雇請一些人幫忙。

他沒日沒夜的工作幾年後,生意越做越大,不到十年內,他不只還清了債務,也成為清潔行業中極為專業的公司。

我仔細的描述這個故事,目的在回答一個年輕人的問題,這位年輕人問我,他已經二十好幾,但一事無成,只能在加油站打工,沒有朋友,沒有未來,要怎麼做才能 擺脫一窮二白的困境,賺到錢呢?

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但是這位年輕人的困境,有這個清潔公司老闆生意失敗時慘嗎?當然沒有,至少年輕人身上沒有兩千萬的負債。可是負債兩千萬的人,願意 奮起與環境搏鬥,願意用十年孜孜矻矻的努力,改變一切。

而這位年輕人只能困在加油站,打零工,然後抱怨社會不公平,對未來沒指望,或許這位年輕人,還沒被生活逼到絕路吧!

人無法立即賺到錢,但只要願意努力做一件事,學一件事,加上時間的磨練,一定可以編織出另一個勵志故事。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POPO原創:www.popo.tw/users/feipengh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6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中國光伏困局,或許再無「夏天」 黃金梅麗號

http://xueqiu.com/5970869000/22768922
中國光伏困局,或許再無「夏天」

      近日,關於超日太陽老闆跑路事件、巴菲特斥資百億投資光伏產業的事件接連引爆視點,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巴菲特的注資似乎更讓人看到了光伏產業復甦的痕跡,加上最近美股、港股、A股的光伏股走出低迷,更是讓這一觀點得到印證。但是,我越是研究光伏產業,越是覺得中國的光伏企業可能會迎來喘息的春天,但將再無盛開的「夏天」。

     第一,研究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家史就知道這是一個高度依賴政策的行業,成也政策,敗也政策。事實上瞭解尚德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2001年1月尚德在施正榮和楊懷進的合作下正式創立,創立之初也是依賴楊在推銷光伏的處處碰壁後遇到其老師、後在揚中市政府任職的徐成榮,經其引薦,最終得到無錫市政府的認可。但成立之後的三年慘淡經營,前景未卜。但是2003年,中國提出西部廣泛利用太陽能計劃,這讓尚德贏來爆髮式的增長,同年扭虧為盈,實現1.3億元銷售收入。2004年,德國政府調整能源政策,大力推進「太陽能屋頂計劃」,這一舉措也奠定了日後德國成為中國光伏企業出口重地,也加速了全球太陽能光伏企業進入快車道。可以說,如果沒有2003年、2004年中德政府推出的太陽能光伏政策,尚德或許就撐不過前期創業階段。
查看原圖
     之後光伏產業一直就開始順風順水。借用下球友魔都圓《光伏產業鏈的庫存與賬期》文章裡的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幾年光伏產業的大起大落與歐洲市場的波動有著緊密的關係。其中2008年的衰落主要是西班牙作為當時的「歐豬五國」之一政府無力維繫光伏補貼,導致光伏產業迅速衰落。接著2009年的崛起,受意大利、德國政府對光伏產業大力支持所致,實際上此時中國在4萬億的刺激下,加上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導下,光伏產業園一夜之間全國各地興建。之後故事就是2011年歐債危機爆發,歐洲各國政府紛紛削減光伏補貼,失去補貼後,光伏組件發電的高額成本致使光伏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大減退,開始再次步入寒冬。

     那麼,現階段來看,歐洲各國的光伏補貼是否還會一如前兩年呢?顯然,可能性很低。原因如下:

⑴   德國、意大利本國政府也深陷光伏產業過快發展的泥潭,政府表示未來三年光伏產業的整合是必然的。

⑵   歐盟通過光伏產業「雙反」調查的可能性很大。按照雙反調查9個月的慣例來看,調查結果將在今年6月見分曉。如果真的徵收高額稅收,那麼意味著70%的光伏市場向中國企業關閉,寒冬將更凜冽。

⑶   歐洲經濟的恢復是個漫長的過程,現在來看,2013年預計難以實現回覆。那麼,政府財政依然吃緊,補貼將不會出現上調。

     當然,新興市場的光伏政策補貼也會促進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那麼,真的會如此嗎?新興市場的開發,可能會更加謹慎,但短期內取代原本的歐美市場的可能性太低了。發展中國家對於財政的支出很難都放到光伏產業上,基礎設施上他們更願意投入,說是開拓非洲市場,簡直痴人說夢。

      第二,中國的光伏產業更像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低利潤、高競爭的製造行業。提到光伏產業,群眾的印象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好麼,這不就意味著前景遠大嘛,渡過了這個冬天,再次繁盛的夏天不就很快也要來到了嘛。然而,越是研究,越是覺得我們普遍被媒體、光伏產業者、政府忽悠了,中國目前的光伏產業實質上就是一個打著戰略新興產業的噱頭卻依舊生產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一個低利潤的行業。依舊是借用魔都圓的一個圖來說明下:
查看原圖
       這張圖簡單明了的指出了中國目前的光伏產業實質上就是生產加工硅片、電池組件的產業,幾台設備,一群工人,經過培訓就能完成以上操作。至於戰略新興在哪呢?無非是說能解決能源緊缺問題,可惜是耗費了中國的煤炭、水資源生產出多晶硅綠化了歐美的環境。

       揭穿這層皮後,還有一個問題更是懸在中國光伏產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那就是作為產業鏈中的光伏製造業並未能賺到錢,即使日後啟動起來,大部分紅利可能還是流入電站運營商囊中,製造業仍然無利可圖,原因無他,產能嚴重過剩導致的惡性競爭,極大壓低了製造業的利潤。
查看原圖
     由上圖可知,在2009年產能開始有過剩陰影時,市場普遍預測2012年太陽能電池產能將在45GW~50GW之間。然而,實質上,2011年時,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已經達到50GW,超出全年需求近25GW。在2010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瘋狂擴張的產能均在2012年投產,加上2012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雙反」調查,實質上在2012年全球達到一個供求差值最頂峰的數值。——似乎這也表明渡過了巔峰,就迎來繁榮了。

     然而,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下,光伏製造業還能不能回到那個2009年暴利的年代,那個淨利率高達30%左右的年代?很顯然,即便未來三年內一些龍頭製造業活了下來,也不可能再出現那個暴利的年代,這種低壁壘的製造業未來的淨利率能保持在7~10%之間就算牛掰了,何況這不可能,期待尚德等的股價再次回歸那個高高在上的價格是痴人說夢。甚至,我可以自戀的認為老巴選擇投資太陽能電站也是看到了這點。為何?不僅是現在的產能過剩,加上未來的技術進步,電池組件的價格下跌是必然的趨勢,既然如此,那麼這意味著電站建設的成本降低,更有吸引力,加上政府補貼,還有太陽能必然在能源應用領域擴大份額,未來太陽能電站投資不僅作為公共產業可以穩定資本,還可以趁現在大家恐懼時低價完成收購,何樂而不為?才不去選擇什麼光伏製造業。老巴投資光伏,可不是任何人可以隨意模仿的。

     第三,最危險的時候或許還未來到,光伏的反轉還在後天。這一點在上文有所提到,就不去詳細闡述了,很簡單,就是歐盟「雙反」還未塵埃落定,就難言光伏反轉。

     綜上所訴,我認為目前中國的光伏製造業更可能像96年火爆過的VCD行業、98年爆發的電視機行業,暴利過去,再無「夏天」。但困境反轉下確實值得謹慎投資下注,畢竟現在是虧損,也沒有死掉的行業,未來只要有盈利,前景依舊樂觀,只是不要痴人說夢了。

     現在我最遺憾的就是沒有美股賬戶,想買點更便宜的光伏製造股也只能望洋興嘆,只好在A股裡折騰。可惜,估值遠高於尚德他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66

關於紅杉資本,你或許不知道的故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4/3669721.html
1968年,當道格拉斯·萊昂內(Doug Leone)來到紐約州弗農山時,這位11歲的意大利移民感到茫然無措。他在學校的一次數學考試中沒有及格,因為「True」(真)和「False」(假)這兩個單詞令他困惑不解。他穿著從西爾斯百貨(Sears)買來的很不得體的休閒褲,惹來同學們的嘲笑。放學後,他一個人在黑白電視機上觀看《麥克黑爾的海軍》(McHale's Navy),希望學好英語口語,以便融入當地社會。

幾年後,萊昂內開始找到人生的方向。「十幾歲時,我在船上打暑期工,揮汗如雨地埋頭苦幹。」萊昂內回憶說,「我可以看到對岸鄉村俱樂部游泳池裡的孩子們。年輕的男孩們與女孩們聊天談心。我對自己說,『我迫不及待想和你們在商業世界裡相見。你們剛剛犯下了大錯,那就是讓我進來了。』」

抱負,脆弱,辯解。很多功成名就的移民在出人頭地的過程中都會克制這些情感。他們隱藏卑微的出身,竭盡所能融入美國上流社會。但萊昂內不是這樣。即使他現在貴為風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管理合夥人,但他的舉止仍然像個出身寒微、為了能獲得第一次可以好好歇一歇的機會而拚搏的奮鬥者。他坦言:「促使我不斷前進的一大動力是恐懼。」

走進紅杉資本位於沙丘路(這條街可以說是硅谷中心的中心)的簡樸辦公室,看看幾位像萊昂內這樣飢渴的完美主義者湊在一起會發生什麼。讓我們從門口說起。那裡掛著98家公司融資文件的鑲框影印本。其中的大牌公司從1980年上市的蘋果(Apple)開始,包括了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雅虎(Yahoo)、谷歌(Google)和LinkedIn等巨頭。它們都是紅杉資本的孩子。自從1972年創立以來,紅杉資本投資了很多創業公司,現在市值之和達到驚人的1.4萬億美元,相當於納斯達克總市值的22%。

然而,紅杉資本在展示其成就時,並沒有帶著你可能會在其他頂級風投公司(更別說摩根大通或KKR這樣的超級巨頭)裡看到的那種光鮮衣著映襯下的驕傲之情。在紅杉資本,具有歷史意義的IPO文件被塞進外觀乏味、質量普通的裱框。紅杉資本合夥人並不喜歡奢華的私人辦公室,而是在寬敞的開放式大廳裡,在站立式辦公桌上埋頭苦幹。廉價的塑料垃圾桶裝點著會議室。彷彿紅杉資本的合夥人們沒有充分意識到他們很有錢。

去年,紅杉資本四面出擊,盈利達到該公司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登上福布斯全球最佳創投人榜的紅杉資本合夥人達到創紀錄的九人,這歸功於對Airbnb、Dropbox、火眼(FireEye)、帕洛阿爾托網絡(Palo Alto Networks)、Stripe、Square和WhatsApp等公司的投資獲利豐厚。位列榜首的是紅杉資本合夥人吉姆·戈茲(Jim Goetz),他在2011年投資了WhatsApp,時間遠遠早於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這家即時通訊公司。萊昂內排在第6位,其後是同事邁克爾·莫瑞茲(Michael Moritz)、林君睿、魯洛夫·博塔(Roelof Botha)、沈南鵬、邁克爾·哥根(Michael Goguen)、布賴恩·施萊爾(Bryan Schreier)和周逵。

紅杉資本的基本工資並不一定高得令人咋舌。雖然該公司九位普通合夥人的工資超過100萬美元,但紅杉資本沒有華爾街式的保證獎金,而且有些較初級的合夥人是減薪入夥。但作出這種犧牲並不是困難的決定,因為資本收益遠遠超過基本工資。

以紅杉資本第11期風投基金為例。2003年,該基金從大約40位有限合夥人(以大學和基金會為主)手中籌集到3.87億美元。11年後,第11期風投基金扣除費用後的收益為36億美元,年收益率達到41%。紅杉資本合夥人獲得其中的30%(11億美元),剩餘的70%(25億美元)歸有限合夥人所有。第13期風投基金(2010年)和第14期風投基金(2012年)的投資回報更加驚人,迄今前者的年收益率高達88%。這兩支基金將分享紅杉資本從WhatsApp收購交易中獲得的大約30億美元。紅杉資本正將其合夥人變成億萬富豪,同時也讓外部投資者心滿意足。

聖母大學(Notre Dame)的投資主管斯科特·馬爾帕斯(Scott Malpass)說:「自從1989年我來到這裡以來,我們先後聘請了200多位外部基金經理。到目前為止,紅杉資本是表現最好的。」

1972年,脾氣火爆的硅谷芯片行業營銷高管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決定試水風險投資,紅杉資本應運而生。瓦倫丁是紐約州揚克斯(距離萊昂內長大的地方只有幾英里遠)一名卡車司機的兒子,他眼光獨到,能夠發現那些創建偉大企業的特立獨行者。你將在史冊中找到他的名字,因為他在1978年資助了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據瓦倫丁後來所說,當時這位22歲的蘋果公司創始人聞起來有股奇怪的味道,「長得像胡志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瓦倫丁放棄了對紅杉資本的控制權,由莫瑞茲和萊昂內共同接手。從表面上看,兩人毫無相似之處。莫瑞茲起初是《時代》(Time)雜誌的特約撰稿人,這位牛津大學畢業生總是在創造新詞。萊昂內擁有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學位,曾為惠普(Hewlett-Packard)、Prime Computer和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賣過電腦,非常善於闡明自己的觀點。莫瑞茲僅僅用了兩年就成為紅杉資本的全職合夥人,而萊昂內花了五年時間。

不過,兩人都很適合紅杉資本的模式:積極、果決、隨時準備資助世界上的「歷史創造者」。「每次我們投資一家小公司,都是在與逆境搏鬥。」莫瑞茲說,「總是有規模比我們大得多的公司佔據更大優勢,讓我們和創始人們面臨生存困境。但證明其他人都錯了是件極其令人興奮的事情。沒什麼比這更讓你激動了。」

如今,萊昂內是高級合夥人,莫瑞茲仍然是活躍的投資合夥人,但在2012年被診斷出患有某種未具體說明的疾病後就退出了管理工作。他說這種疾病會在接下來的五至十年裡影響到他的生活質量。莫瑞茲在最近接受福布斯採訪時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他接著說,那天早上他游泳游了90分鐘。被問及他的健康前景是否有所變化時,莫瑞茲說:「誰知道命運將會帶來什麼?」

紅杉資本的合夥人每個月會聽200多次推介,而他們通常只會投資兩家公司。無論會面的結果是「接受」還是「拒絕」,創始人都覺得與紅杉資本的接觸是生命中最寶貴的經驗之一。莫瑞茲就像偵探,不放過創始人所做推介的每一個細節,並會提出一些極其深刻的問題。博塔、林君睿和施萊爾就像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想方設法讓面向消費者的初創公司以更快的速度扶搖直上。哥根和戈茲就像技師,利用他們與企業應用科技公司交往25年的經驗來衡量初創公司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然後是萊昂內。這個來自意大利熱那亞的男人喜歡一見面就刁難創始人,好看看他們是否具備達致成功所需的堅毅品格。經驗豐富的硅谷高管托尼·辛格爾(Tony Zingale)回憶說,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一次會面中,萊昂內把辛格爾的簡歷扔到桌對面,吼道:「你對管理初創公司知道些什麼啊?」他們吵了10分鐘,然後萊昂內宣佈:「好吧,現在我們知道你是個聰明的傢伙。現在我們可以開會了。」

如今,辛格爾是Jive軟件公司CEO,這家得到紅杉資本投資的公司提供企業社交軟件。辛格爾說,萊昂內在拒絕時毫不留情,就像是當面打臉。刁難很快被遺忘。萊昂內經常說辛格爾是紅杉家族的一員。「他也是脾氣火爆的意大利人,所以我們很合得來。」辛格爾說。

Medallia公司聯合創始人和CEO博奇·哈爾德(Borge Hald)在2012年見識了萊昂內的「毒舌」功力,當時這家客戶服務軟件公司正在尋求第一筆外部融資。其他的大多數風投公司「都奉承我們,說我們非常出色,無可挑剔。」哈爾德回憶道。「但萊昂內卻對我們毫不客氣。他說我們需要花大力氣加強銷售,還說在一個到處充斥著能量與混亂間較量的世界裡,我們充其量只相當於熵。」萊昂內的尖刻批評收到了成效。儘管那些溫順的競爭對手給出了更好的條款,但Medallia還是決定與萊昂內簽約。

紅杉資本備受創業者追捧,部分原因在於他們願意為了那些最有前途的公司而迅速行動。週一上午向紅杉資本合夥人作推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下午就能得到投資的口頭協議。如果想看投資條款清單,要點就列在一張紙上,而不是律師撰寫的長篇備忘錄。紅杉資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其中包括特斯拉汽車CEO埃倫·穆斯克(Elon Musk)。穆斯克回憶說,當他在1999年創建貝寶(PayPal)時,儘管律師們還沒有完成所有的文書工作,但紅杉資本已經給他匯了500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

「別把生活搞得太複雜。」住宅改造平台Houzz的CEO阿迪·塔塔科(Adi Tatarko)說。她和丈夫阿隆·科恩(Alon Cohen)在2009年共同創建了Houzz,此後一直努力構建這家網站。當Houzz在2011年進行融資時,另一家風投公司給出了更高的估值。但她說,紅杉資本因為「非常直接和快速」而贏得了兩人的心。

塔塔科和科恩在以色列長大,穆斯克生於南非,哈爾德來自挪威。福布斯的分析顯示,榮登全球最佳創投人榜的紅杉資本創投人投資的初創公司中,59%都至少擁有一位外國出生的聯合創始人。如果在世界地圖上插旗,你將發現紅杉資本投資過的創業者出生於烏克蘭、愛爾蘭、芬蘭、希臘、印度、巴基斯坦、委內瑞拉和其他十多個國家。相比之下,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在所有美國初創公司中,僅僅四分之一擁有至少一位移民背景的聯合創始人。

紅杉資本與硅谷最優秀移民人才之間的聯繫很難說是巧合。萊昂內生於意大利,其他合夥人來自威爾士(莫瑞茲)、南非(博塔)、台北(林君睿)和美國東北部擁有悠久歷史的地區(那裡的人也把自己視為移民)。加州本地人在這家公司裡很少見。人人都是外來者,仍然試圖在新的土地上得到接納和成功。

因此,紅杉資本合夥人不介意到破爛的咖啡店和租金低廉的辦公室尋找偉大的初創公司,因為這類公司常常就誕生在這些地方。其他創投人則去圓石灘的高爾夫球場或者達沃斯和阿斯彭論壇等高雅會場尋覓成功。「我們不去那裡。」萊昂內說,「未來的創業者不在那裡。」

風投公司似乎經常內訌,就像卡戴珊的婚姻。雄心勃勃的年輕合夥人與年長的合夥人長期不和。公司內部常常就誰有真本事而不是靠運氣、誰應該獲得收益的大頭以及誰應該被踢走等問題爭吵不休。再加上個人恩怨或者輕率行為,風投公司的爭吵很快就會變成律師們的盛宴。

但紅杉資本長期以來都是個例外。該公司的招聘習慣、日常工作實踐和薪資制度存在某些獨特之處,這使紅杉資本能夠保持內部和諧,並在必要時實現新老更替,而不會產生任何衝突。老一輩合夥人套現退出,新一代合夥人取而代之。該公司的運作符合萊昂內對意大利大家庭的看法:性格多樣,飽經興衰沉浮,但無論如何都會保持團結。女性?目前紅杉資本還沒有女性擔任美國投資高管,但表示希望將來有一天能聘請到一位。

「我們想招募那種出身貧寒、渴望成功的人。」萊昂內說,「我們想建立那種員工願意同甘共苦的企業文化。」紅杉資本確實聘請了一些畢業不久的商學院學生擔任沒有投票權的初級合夥人,而該公司把更加重要的合夥人職位交給了經驗豐富的科技高管,比如來自Zappos的林君睿、來自谷歌的布賴恩·施萊爾和來自AdMob的奧瑪·哈默伊(Omar Hamoui)。這些人都是熟人,他們曾在紅杉資本投資過的公司裡工作了多年。

例如,施萊爾在2008年向紅杉資本推介了他的三個創意。莫瑞茲都不喜歡,尤其是那個倉促構思出來的、讓手機配備大按鍵以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創意。但莫瑞茲現在回憶說:「施萊爾最出彩的地方在於他的個性。」大按鍵手機可以以後再說。紅杉資本認為,施萊爾那種真誠、謙遜的性格正好適合該公司。

每週一早上8點,紅杉資本合夥人都會聚集一堂,討論投資前景,並對現有投資組合中的公司進行評估。謙遜是不成文的內部規則。「關鍵是作出正確的決策,而不是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吉姆·戈茲說。新合夥人(Clearwell公司前員工)艾瑞夫·希拉里(Aaref Hilaly)說:「如果你一次講話超過90秒鐘,那麼你可能說得太久了。」

吉姆·戈茲(一財網配圖)

不同於華爾街的積極參與型投資者(他們鼓動大規模重組,希望藉此使公司股價在一天之內急速上升),紅杉資本合夥人對企業的不懈幫助著眼於不值得為此發佈新聞稿的點滴之處。當WhatsApp難以招到工程師時,戈茲與至少6位候選人及其配偶共進晚餐,向他們保證這家低調的初創公司確實擁有光明的未來。當23歲的Stripe聯合創始人約翰·克里森(John Collison)希望獲得幫助以便將其公司的支付服務推介給東海岸一家大型財務公司時,紅杉資本的莫瑞茲陪他進行了兩次排練,就如何加強推介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當紅杉資本合夥人與初創公司創始人琢磨細節問題時,談話中的很多內容都涉及到該公司在42年歷史中所積累的「部落知識」。例如,Dropbox定期邀請紅杉資本合夥人、谷歌工程部門前主管比爾·庫格倫(Bill Coughran)就如何在不斷擴張的同時避免亂成一團而分享他的看法。

在最近一次拜訪中,庫格倫靠在塑料椅上,回憶了谷歌搜索部門的四大工程需求,當時「排名」似乎備受追捧,而「索引」似乎死氣沉沉。有人需要索引嗎?當然,庫格倫說。當他談到谷歌希望在未來7年時間裡使其索引能力提升30倍時,索引突然也變得火爆起來。Dropbox工程主管阿迪特亞·阿加瓦爾(Aditya Agarwal)笑了。現在,他有了讓人們也對Dropbox搜索服務感興趣的新方法。

如果紅杉資本試圖提供過多的建議,這會遭到創始人的牴觸。計算機安全公司帕洛阿爾托網絡的創始人尼爾·祖克(Nir Zuk)說,他曾告訴戈茲:「如果你想到我公司當產品經理,我會立刻聘請你。但你不能每隔6周就跑來參加董事會會議,並對我說你比我們的專職產品經理更加懂行。這樣可不行。」但祖克說,總的來看,他最喜歡紅杉資本的地方就是其合夥人也是創業者,「經歷了我們所經歷的東西,他們瞭解我們。」

紅杉資本並非事事如意。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期間,eToys和在線雜貨零售商Webvan等公司破產倒閉,使紅杉資本損失慘重。後來,該公司對照片應用Color投資了2,500萬美元,但Color卻關門大吉,最後虧本賣給了蘋果。即使是2003年成立的、取得驚人成功的第11期風投基金,也曾給紅杉資本帶來1億多美元損失,因為該基金投資的某些初創公司以倒閉收場。

有時遭遇投資失敗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令紅杉資本更加惱火的是,在與未來的著名創始人會面時,在推介的最後,這家公司對他們說「不」。它錯過了Pinterest,以及Twitter。2007年,紅杉資本原本有機會獲得10%的Twitter股份,當時這個成立不久的網站估值只有2,000萬美元(現在Twitter的市值是這個數字的1,000多倍)。

生活就是不斷地學習。2011年,紅杉資本投資者自我檢討,試圖找到他們在分析Twitter時所犯的錯誤。結論是:他們的理想目標是獲得初創公司20%至30%的股份,但他們對這個目標太過執著。Twitter CEO傑克·多西(Jack Dorsey)只想出售較少的股份。博塔說,從事後來看,紅杉資本應該接受。如果以後再遇到異常出色的初創公司,他們願意以高於平常的價格獲得較少的股份。

最大的失誤發生在2006年,當時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前來討論他的古怪副業Wirehog。他不僅開會遲到,而且穿著睡褲,戲耍了紅杉資本一通。作家大衛·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後來報導稱,這次如同鬧劇般的演示以「強行要紅杉資本接受」的方式進行(那時扎克伯格聽從同為創業者的肖恩·帕克的建議,後者與紅杉資本也有過節)。胡鬧結束,扎克伯格贏得了加速合夥公司(Accel Partners)的投資。這筆交易最終為那家風投公司帶來了大約300倍的回報。

如今,紅杉資本與Facebook的關係已經修復。自從2012年以來,這家大型社交網站已經斥巨資收購了紅杉資本投資的Instagram和WhatsApp。就連親身經歷了那次睡褲演示的莫瑞茲也說,這使他更加欣賞馬克伯格的勇氣。莫瑞茲回憶道:「在他的最後一張幻燈片上寫著『馬克·扎克伯格出品』。我記得當時我個人非常欣賞這句話所包含的勇氣和自信。我在他那個年紀絕對不敢做這樣的事。」

其他創投人欽佩紅杉資本的成就,但他們也禁不住要對其風格吹毛求疵一番。「紅杉資本極受敬重。」格雷洛克風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的大衛·斯澤(David Sze)說,「我們都全身心致力於創造巨大的成果來改變世界。他們更加刻薄一點,我們更加親和一點。」

數年前,當Kayak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哈弗納(Steve Hafner)和保羅·英格里希(Paul English)推介他們的旅遊搜索引擎時,哈弗納讓紅杉資本合夥人提供機場代碼(比如肯尼迪國際機場的代碼JFK或者舊金山國際機場的代碼SFO)來幫助他測試這項服務。當萊昂內猶豫不決的時候,某個愛說笑的人插了句話:「道格可不知道任何機場的代碼。他坐的是私人飛機。」這句話是在暗中挖苦極其節儉的萊昂內,他那時主要乘坐美國聯合航空(United)的班機,而且剛剛帶點哆嗦地同意通過NetJets每年租賃幾個小時的私人飛機服務。但哈弗納不知道這些。他「嚴重分心」,演示草草收場。最初兩人遭到拒絕,但第二天英格里希不約而至,說服公司給了Kayak第二次機會。

風險投資家在企業遭遇困難的時候過於苛刻,在進展順利的時候又過於匆忙地套現退出,這已是硅谷的陳規舊習。但紅杉資本反其道而行之。商業智能軟件公司Birst的布拉德·彼得斯(Brad Peters)等多位CEO說,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紅杉資本會給予他們時間和指導以解決難題,但在看到他們表現出色並認為他們可以做得更好時,紅杉資本會「永不知足」。

例如,最近在舊金山與10多位投資組合裡的公司CEO共進晚餐時,紅杉資本的林君睿問他們,有多少人使用淨推薦值來衡量客戶的熱情程度。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現在,你們中有多少人會思考你們的評分為什麼是這樣的?」他問道。

「只有在數據不佳的時候才會注意。」一位CEO回答說。

「你們為什麼不在進展順利的時候注意這些數據呢?」林君睿反問道。這就是他擔任Zappos首席運營官期間該公司成功公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做最能取悅客戶的事情,CEO們就能將強勁的擴張變成迅猛的增長。

對於投資組合中表現優異的公司,紅杉資本會執著地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1979年,紅杉資本將僅僅持有了18個月的蘋果股份出售,他們不會再犯那種錯誤)。與經營10年期有限合夥投資基金的其他風投公司不同,紅杉資本常常會想辦法將期限延長到16或17年。紅杉資本在谷歌上市後繼續持股近兩年,在上世紀90年代對雅虎的持股時間甚至更長。

向企業客戶提供幫助台服務的軟件公司ServiceNow使紅杉資本買入並持有的意願面臨嚴峻考驗。2011年7月,一個出乎意料的收購方提出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紅杉資本在2009年成為ServiceNow的重要股東,領投了一輪4,100萬美元的融資,萊昂內借此進入董事會。那時套現退出的話會給紅杉資本帶來大約10倍的投資回報。

ServiceNow的大多數董事都覺得那個價格很有吸引力,只有萊昂內將之視為羞辱。他召集幾位同事,製作了一份12頁的分析報告,聲稱即使是按照40億美元的估值,這也相當於「將公司拱手送人」。在他看來,雖然當時ServiceNow尚處於增長曲線的早期階段,但屬於快速發展的軟件即服務行業,因此其潛力比外人看到的更加巨大。

經過討論,ServiceNow的董事們拒絕了那個收購要約。一年後,ServiceNow上市,估值為20億美元。萊昂內似乎錯了,但ServiceNow的股價在上市後開始大漲。目前市值:83億美元。

簡單一算就會發現,萊昂內的執著為包括創始人弗雷德·魯迪(Fred Luddy)在內的ServiceNow股東多帶來了近60億美元財富。但更為重要的是,像萊昂內這樣的人仍然記得游泳池裡那些享受著輕鬆生活的富家子。在把老對手遠遠拋在身後之前,沒有理由放慢腳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55

“狼”真的來了? 美股這波下跌或許非同以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50

美股還沒有脫離牛市的軌道,不過最近出現了拋售,昨日繼續收跌。分析人士警告,這次下跌可能意味著市場由看多美股轉變為看空。

券商BTIG首席全球策略師Dan Greenhaus認為,過去五天美股下跌2.3%,這並非小幅回調,而是體現了市場由看多轉向看空的速度。新聞報紙、電視評論和與客戶交流的結果都顯示出,情緒稍有改變。

Greenhaus指出,這意味著,可能大家沒有像一些人認定的那麽放心自己的看多立場。考慮到還未確定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到底會表現得多積極,這是耐人尋味的現象。

Greenhaus的警告不無道理,美國國債市場也有市場預期改變的跡象。

如美聯儲聖路易斯聯儲下圖所示,2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已升至近幾年高位,不再像過去那樣長期維持下行的低位,而是顯示了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的持續上行。

美國股市,加息,美國國債,美聯儲,美元

雖然本月美聯儲FOMC會議依然認為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超低利率,但以上美債利率走勢變化顯示,市場並未預計美聯儲會長期擱置加息,首次加息更有可能提前,而不是延遲。因為短期利率上升說明美聯儲已經開始收緊利率。

美國利率上升的同時,最近美元一度創下四年新高,這是否代表美股的牛市會結束?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摩根士丹利近來報告提到,歷史上,美元和美國兩年期利率同時走高時,股票和企業債表現通常向好。只有當美元走強而兩年期利率下行時,風險資產才會表現不佳。

換言之,摩根士丹利認為,如果經濟基本面好轉,即使短期利率和美元都走高,也不會給美股帶來負面影響。不過,現在投資美股還不如歐股和日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元,美聯儲,QE,加息,新興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78

小心,牛市初期的「空頭陷阱」或許就在不遠處! 羊城第一牛

來源: http://xueqiu.com/9167346918/32769031

上周五滬指意外大漲突破2400點重要關口,單日爆出近2500億量能這一異常現象讓我感到些許不安,因此產生了其一旦繼續放量便堅決減倉大撤退的打算。
然而,本周滬指的表現比我預想的要強勢一些,今天雖然領跌各大指數,但依然站在2400點上方,量能也還是很大,顯然,在大盤藍籌股的帶動下,市場人氣正被進一步激發,後知後覺的場外資金和嘗到甜頭的融資盤正源源不斷地買入股票,滬指2000點時隨處可見的懷疑與恐慌早就被連續出現的陽線一掃而光。
對我來說,這種亢奮行情的出現既在意料之中,卻也不免有所警惕。
我在年初就預判,A股今年將進入萬馬奔騰的全面牛市行情(《
2014年A股:萬馬奔騰OR萬馬齊喑?》http://xueqiu.com/9167346918/27031291),雖然@老刀101 @傻蛋001 等空方陣營的朋友一定還有堅實的理由來反對這一觀點,但下半年的大盤走勢已經充分驗證了它的前瞻性。
然而,正如我在9月19日曾轉發的那篇熱門帖《下一輪牛市路線圖》(http://xueqiu.com/9167346918/31667280)中所說,任何一輪牛市都不可能是直線向上的,必然會有很多波折,總結起來,通常可以分成潛伏期、醒悟期、狂熱期和幻滅期。因此,任何時候都必須保持冷靜,方能不被市場非理性情緒所裹挾,從而準確判斷行情所處的位置。
拿今年的滬指走勢具體分析,所謂的潛伏期說白了就是上半年那樣讓人絕望的熊市行情,“黎明前的黑暗”最適合潛伏,但沒多少人能看得準,更別說付諸行動了。幸運的是,我在年初作出牛市將至的判斷時,便奉行知行合一的原則加足融資杠桿全力做多,及時占得先機。
很明顯,三季度至今則屬於潛伏期之後的啟動階段,滬指從2000點到2400點的強勢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因此,這期間有眾多懷疑者踏空,而這些懷疑者醒悟之後奮起直追,又讓大盤漲得得更激動人心,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量能的不斷放大。
股票市場有一個鐵律,那就是“行情總是在猶豫中發展,在狂熱中結束”,即便是在一輪大牛市的起步階段,這一規律依然有效,一旦漠視,很容易吃大苦頭。這是為什麽歷史上所有大牛市起點不遠處都會挖一個大坑的原因之所在——也就是“牛市路線圖”上特意標明的“初次回調”。
從中長線來看,初次回調所導致的“空頭陷阱”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指標,因此我們應該樂見其到來,這幾個月的行情究竟只是一次幅度較大的反彈,還是奠定了新一輪大牛市的起點,都必須由一次充分的調整來驗證。
問題是,如果延續前幾個月重倉做多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加防範,那麽很可能沒看到這一驗證的結果就被市場淘汰了,所以我對此保持足夠的警惕,隨時做好撤退避險的準備,雖因提前潛伏,這幾個月坐享擡轎有點戀棧,但顛簸大了,下來走走總不會錯,等到下一個平坦路段再上轎不遲。
總之,我要在此慎重提醒自己:牛市初期的“空頭陷阱”或許就在不遠處,就像2000點寧願多套一點也要堅決做多一樣,接下來寧願少賺一點也要堅決避險。
當然,具體什麽時候該減倉撤退,什麽時候該做空對沖,什麽時候該重新上轎,那就視行情走向隨機應變吧,知道怎麽做就行了。
@今日話題
$銀輪股份(SZ002126)$$中炬高新(SH600872)$$順絡電子(SZ002138)$$東旭光電(SZ000413)$$遠光軟件(SZ002063)$$吉林敖東(SZ000623)$  $海特高新(SZ002023)$$雙鷺藥業(SZ002038)$$金螳螂(SZ002081)$
$友邦吊頂(SZ0027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62

包凡:投行將死 ,我十年後或許就是恐龍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8/147807.html

導語:VC與投行親手投資出許多顛覆世界的互聯網公司,但為何它們始終沒有被互聯網顛覆?這種情況還會一直持續嗎?

華興資本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包凡已經在金融圈摸爬滾打了二十年,他運作了超過兩百個融資、IPO和並購項目,一手促成了京東和騰訊的合作,深度參與了聚美優品、唯品會的上市。然而這樣一個人,卻對他最愛的行業越來越感到困惑,越來越充滿質疑。他為何會有這些困惑和質疑?

\以下是i黑馬整理的包凡演講實錄。

剛才91金融的許澤瑋描述了一個美好的金融未來。華興資本作為中國最大的關註於高科技與互聯網的投資銀行,是互聯網金融堅定的信仰者。在過去的兩年,我自己看了無數跟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案子,也考察了很多跟互聯網金融相關的商業模式。但是坦率說,我看得越多,自己越困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困惑。

這個困惑來自於哪里呢?我感覺到金融有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澤瑋做的代表未來的、充滿了商機和變化的世界,大家可以利用新的技術做支付,可以做借貸,可以做投資,甚至可以把VC的事在互聯網上就辦了。

但是我每次回到公司(就是另一個世界)。看我們的業務,我就覺得很沮喪。我是1994年入行做投資銀行的,我第一年做分析師,那個時候用的工具是WET,寫PPT的工具就叫PPT。1994年到現在,20年過去了,這個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投行從WET變成了word,PPT還是PPT。我做第一年分析師的時候,主要的工作就是給人打電話,安排會,經常做一些特別無效的工作。過了20年,我們公司的分析師小朋友都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小孩,幹的還是同樣的事情,花一半的時間打電話,約會,花另外一半時間做很多無用功,只不過他們每年拿十幾萬美金幹這些事。

我入行的時候,華爾街IPO的成交費是7%到9%,經過了20年以後,今天的成交費還是7%、9%,每次IPO定價完之後到分配的時候,大家打得焦頭爛額,不是說價高者得,而是依據每家投行最核心的客戶為他爭取資源。我1994年入行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經過了20年,還是這個樣子。1994年,我第一次去紐交所參觀,看到紐交所人來人往,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著我看不懂的手勢,歷經了20年還是這樣,一堆人穿著小馬甲打手勢。那個時候,PE的規模只有幾億美金,分成是20%,管理費是2%,現在管理的都是上千億的資產,但是拿的管理費還是2%,分成還是20%。

所以一方面我們在這邊看了很多讓人特別興奮的互聯網與金融的交接,在互聯網做了很多創新的事,但是回到傳統投行領域,20年了,幾乎沒有變化,還是跟以前一樣,這就是我的困惑,難道我們這個行業就是脫離於這個世界之外嗎?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不受互聯網影響的嗎?我們這個行業就不會被新的商業模式顛覆嗎?

我最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首先,投行未來是不是還有存在的必要?當初的投行存在是在於說能夠解決市場流動性的問題,能夠幫助市場解決一個資本的配置問題。到了互聯網這個年代,當信息變得越來越對等的時候,當一個身價只有幾十萬人民幣的人,能夠跟身價幾十億的人享受同樣的信息,甚至享受接近於同樣服務的時候,是不是還需要像投行這樣的機構扮演這樣的角色?這是我問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之所以有投行,是借助大的交易平臺商。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平臺無非是交易所,中國有上交所、深交所,美國有紐交所、納斯達克,還有很多場外交易,還有很多做固定收益的交易,這是投行的平臺。我們是在平臺上參與這個投行的玩家。那麽所謂的交易所是不是真的適合幹深入的事情呢?今天在紐交所里市值最大的公司是5000億美金,最小市值的公司是幾百萬美金,這兩家公司為什麽要在同一個交易市場里?這個交易市場可以解決它們同樣的需求嗎?

第三個問題,自從金融危機以後,大家都在說金融監管、金融風險控制的問題。我也在想,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在同一個市場里解決,怎麽能夠解決監管的問題?這也許是個無解的事情。這些都是我思考的一些問題。我沒有答案,坦率說這兩年我的困惑越來越多。

雖然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有幾個基本的想法。

第一,今天的整個金融體系,尤其我們所從事的這塊所謂機構的金融體系,以前在金融世界里面永遠分為兩塊,一個是機構的市場,一個是零售的市場。為什麽要分兩塊呢?因為機構是化零為整,所以有信息上的優勢,有規模上的優勢,有各種各樣的優勢,零售就是那塊針對個人零售的業務。我覺得,首先,在以投行為代表的機構市場里,以今天的系統,存在太多的低效點,存在太多的不合理性,所以這個應該被改變。

第二,它之所以沒有改變,是因為金融是一個公共商品,是一個被監管的商品。我們這個行業之所以沒有被互聯網技術顛覆和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今天的遊戲規則的制定者,或者說監管者在保護這個行業。沒有一個行業對政治的影響超過華爾街,超過投行,所以很大程度上我們這個行業是受監管保護的,才造成有今天這種商業模式。

第三,剛才第二點的現象是不合理的,把行業真正的遊戲規則重新顛覆和改寫,才可以推進整個體系的發展。我覺得地球是圓的,事肯定是會動的。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對未來投行的展望,我很大程度上期望的是十年以後的某一天,像我這類傳統投行家,就沒飯吃,丟了飯碗,我成了恐龍。也許那個時候的世界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謝謝大家。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06

窩窩團向美SEC提交IPO申請,“流血上市”或許只為圓了上市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0/148837.html


今日淩晨消息,窩窩團(已改名為窩窩商城)周五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提交了招股書文件,擬通過IPO交易募集最多4000萬美元資金。這次,窩窩團計劃登陸納斯達克全球市場,股票代碼為“WOWO” 。這是窩窩第二次提交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窩窩團2014年前9個月凈營收為2064.2萬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為2763.3萬美元;毛利潤為1512.6萬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為2289.4萬美元;凈虧損為3244.7萬美元,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凈虧損為2112.1萬美元。

在凈虧損和凈營收相當的情況下,窩窩選擇此時上市顯然並不能講一個好故事,創業數次的徐茂棟,這次的上市更像是在融資無望的情況下,要圓了自己的上市夢。
 

\徐茂棟的上市夢

徐茂棟是誰?他是一個連續創業者,也是一個天使投資人。他從1994年開始,連續創辦了山東齊魯超市、凱威點告、百分通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0年,創辦了窩窩團。

他讀書時就有了“做個企業主”的夢想,並自學了工商管理條例。在畢業後看到機會的徐茂棟,在家鄉山東創辦了齊魯超市,認為“沃爾瑪的模式才是超市未來真正的業態”,一個人陪十幾個供應商喝酒,“喝完酒成了哥們兒,賣完了再把帳結給他們”。曾經,齊魯超市在山東很多品類做到第一,一個月就把濰坊百貨站的渠道截斷了。徐茂棟狼性十足。

齊魯超市不僅沒有做到“全國最大”,甚至還沒有出山東地界,就被一間間掉,“全國最大民營超市”壯誌未酬。徐茂棟的事後反思是:沃爾瑪的商業模式看似容易複制,但在中國新的區域很難做起來。

1999年他創立了凱威點告,選擇可以向其收費的企業客戶,做B2B短信。那個時候,新浪、騰訊、網易、搜狐四大門戶剛在電信運營商的支持下玩起了B2C的短信業務。他對上市的渴望在這時顯露無疑——他以為這是一門比超市快得多的生意。

7年以後,徐茂棟於2006年3月將凱威點告賣給了當時正在全國擴張的分眾傳媒,同時自己也進入分眾,任分眾無線CEO和分眾傳媒執行副總裁。

2008年315事件後,徐創立了現在由澳洲電訊控股的百分通聯。2011年他忽然放棄投資人的身份,以43歲的“高齡”殺入團購行業,同時,徐茂棟把自己在百分通聯的股份減持到3%,套現約10億人民幣,向團購生意輸血1億美金。

“徐茂棟善於觀察市場,但看到機會後他只懂得使用一種方式——三年股份、快速收攏、很兇悍地執行,做到一定的規模,然後去上市。”一位熟悉徐的投資人曾這麽說。

團購玩家的分道揚鑣

團購自2009年興起,短短5年多的時間內,經歷了從膨脹發展到市場衰弱、洗牌、沈寂的過程。

隨著團購市場的格局變化及團購本身的模式缺陷,活下來的團購玩家開始逐漸擺脫團購始祖Groupon的模式,向不同的方向進行轉型。

作為市場老大的美團,已先後切入電影票、外賣、酒店等垂直市場,不再只依賴團購,而是要做一個O2O平臺,從團購衍伸出優惠、外賣、旅遊等各類業務。創始人王興認為,O2O里面信息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引導用戶完成交易。

大眾點評張濤在年底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大眾點評未來的主要盈利模式並非依靠交易,而是積累大量商戶和用戶之後,通過推廣的方式獲得收入。去年,大眾點評推出了移動廣告平臺,啟動移動流量的變現,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糯米網2013年8月宣布接受百度1.6億元的戰略投資,2014年1月,百度全資收購糯米股份,糯米網改名為百度糯米,並與百度業務進行整合,作為百度O2O戰略中的一個入口。

曾數次嘗試IPO未果的拉手網,在2014年10月被三胞集團收購,根據收購方三胞此前透露的規劃,拉手將收縮團購業務,與三胞集團的銷售業務進行整合——成為三胞集團旗下零售業務的線上銷售渠道。

窩窩團在2011年大規模擴張,從交易額的角度看一度成為行業領頭者,從2012年後開始由團購模式向商城模式轉型,2014年5月,徐茂棟透露,窩窩團原股東團隊向窩窩團再次註入5000萬美元資金,約合3.1億人民幣,其中徐茂棟投資占比50%以上,以推進窩窩團向生活服務領域縱深發展。

窩窩要講一個什麽故事?

團購的出現,本質上體現的是一種將線下折扣放到線上售賣的方式,通過技術手段將商戶和用戶的交易流程變得更加信息化,並以此形成一種服務用戶的非平臺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團購網站以這種流量的帶入,實現在商戶與用戶間連接的價值。

但隨著生活服務的飛速發展,團購原有的這種非平臺模式,因為僅僅滿足的是商戶淺層次的拉新需求,也遭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尤其是無法對商戶和用戶形成深度黏性,這必然催生出平臺模式。

近日,團購鼻祖Groupon宣布轉型電子商務平臺,向亞馬遜看齊,Groupon CEO埃里克·萊夫科夫斯基想要把Groupon打造成一個交易市場,為用戶提供與亞馬遜類似的購物體驗。

“窩窩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團購網站,現在團購業務只占我們整個收入的一小部分。”窩窩團自2012年1月改名窩窩商城,創始人徐茂棟在前幾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窩窩商城目前主要定位生活服務電商平臺,從之前主要給商戶提供網上專賣店,升級到窩窩專賣店+商家自有移動店鋪客戶端,形成網上直銷、會員運營、廣告、促銷多種服務的電商服務平臺,團購只占一小部分比例。

看來,窩窩是想要講述一個由團購平臺成功轉型為電商平臺的故事。

轉型為電商平臺後,窩窩將自主經營權交還給商家,幫助商家完成互聯網化的工作,想要建立“服務業的天貓”。但問題是,大多數生活服務商家缺乏運營的能力和經驗,要想建起“服務業的天貓”這個生態系統,平臺方除了提供工具,更要提供服務。但問題是,本地生活服務顯然不同於標準化的電商產品,更多的需要垂直領域的縱深,這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努力。

不管怎樣,這次招股書遞交讓沈寂許久的徐茂棟又一次出現在媒體面前。作為創業者和投資人雙重身份的徐茂棟,還在不停的忙碌和追趕,追趕這個時代,追趕他自己。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756

美元與全球金融危機周期:這或許不是巧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30

金融博客Zerohedge展示的以下圖表顯示,20世紀70年代中葉以來,美元指數同比上漲的高峰期與多次金融危機重合,比如20世紀90年代亞洲與俄羅斯的金融危機、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和土耳其金融危機、六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兩年前的歐元危機。而美元指數明顯下跌正碰上美聯儲少數幾次收緊貨幣。

美元,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歐洲債務危機,美聯儲

從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霸權至今,美元主宰全球經濟已近70年。憑借“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關系,美國牢牢地將全球供需和分工體系維系在美元體系上,位於經濟金字塔的頂端。

去年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美元在全球各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從十年前的55%下降至33%,俄羅斯、法國、中國、伊朗和其他亞洲國家都開始加速“去美元化”,美元的支配地位頻頻受到挑戰。

近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公布,人民幣於去年11月取代加元和澳元,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僅次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去年12月,人民幣付款價值的全球占有率為2.17%,2013年11月僅0.63%。過去一年,人民幣支付價值總額上漲102%,同期所有貨幣僅增長4.4%。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去年在文章中提到,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去美元化”都在加速展開。但“去美元化”依然任重道遠。人民幣國際化要真正引領中國由貿易大國、金融小國走向貿易強國和金融強國,在其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87

從公司到生態,或許這才是張濤密謀已久的O2O決戰戰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3/151138.shtml

大眾點評與美團的決戰正在步步逼近。

在今天下午大眾點評宣布麗人事業部成立的發布會上,大眾點評CEO 張濤公布了醞釀多時的“生態戰略”——生態做大、平臺做強、總部做小。未來,大眾點評會堅持平臺開放,公司總部會變小,主要管控平臺級的基礎能力部分,再以一個個垂直行業的事業部切入具體業務。在這種開放策略下,大眾點評最終會長成什麽樣:從一家公司成為一個生態,有的垂直業務可以是獨立子公司,有的可以是合資,有的可以是多方合作。

這意味著美團與大眾點評兩家公司在戰略上正式分道揚鑣,一個向左一個向右。2014年開始去團購化的美團像一個戰士,以資金與渾身是勁,沖進各個垂直領域四面開戰。點評也在深入垂直行業,張濤卻從一開始就給點評設計了不那麽重的打法,做平臺、要合作共贏而不是彪悍地去戰鬥。

做生態是一個看起來更加遠大的商業理想,如果成功,張濤和點評也有機會勝出。現階段美團看起來被圍攻,點評則需要速度,還有一點點運氣。

QQ截圖20150722181501

O2O 2.0時代低價不再是核心

張濤日前宣布大眾點評正式成立麗人事業部,同時梳理了大眾點評的進攻戰略。

按照張濤的判斷,整個O2O正在進入2.0時代——一個全新的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並不斷激發線下商業和服務模式創新的新階段。所謂O2O 2.0,就是線上平臺與線下商業深度融合,對線下服務和消費體驗進行流程再造和業務模式重塑,推動線下產業的升級,打造最優的垂直行業用戶閉環體驗。以餐飲為例,線上平臺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從團購正逐漸拓展到預定、排隊、點餐、支付等消費體驗的每一個節點,提供閉環服務,甚至還會為線下商家提供開店選址、金融等附加服務。

實際上張濤背後的潛臺詞,是時代變了打法也早應該隨之改變。舉個例子,1.0時代,線上平臺只是單純告訴用戶,哪里有優惠,價格便宜,引導用戶去消費。在2.0時代,雖然有時也會提供優惠,但是更加全面,比如一個理發店,即使沒有優惠,卻能讓用戶在線預約熟悉的發型師,選擇美發過程中用到的商品。單純的低價已經不是O2O的核心,進入2.0,價格在決策中占有的權重在降低。信息決策、交易與服務正變得同等重要,共同為用戶提供品質生活的消費體驗。

張濤對於O2O形勢分析相當值得玩味,這意味著點評的決策根源。點評仍然會集中精力陷入與美團的市場份額爭奪之中,但它對消費者的忠誠度與黏性實際暗藏巨大期待。2015年大眾點評年會上,張濤就曾經說過,2015大眾點評不僅靠高速換胎,還想改造其他團購業務,依靠“服務”取勝。

布局邏輯 信息決策與交易服務並行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大眾點評迅速進入十幾個垂直行業,包括餐飲、電影、KTV、購物、麗人、健身運動、酒店旅遊、親子、教育培訓、裝修、結婚……但是回頭來看,點評的布局不是看起來那麽簡單。

按照張濤的想法,業務戰略中一直堅持兩條線:信息決策線、交易與服務線,兩條線同等重要去發展。判斷是否進入一個垂直領域,至少會遵循兩個標準,一是信息決策。一般與品質生活相關的行業,提供的往往是差異化而非標品的服務,這種屬性決定了一定是重信息決策的行業,這讓大眾點評將信息決策作為門檻的同時,提供閉環的交易和服務具有可行性。二是從高頻與低頻業務並重,通過餐飲等高頻業務,向中低頻業務導流,作為平臺,具有天然的優勢,效果也會更好。

進入垂直領域之後,點評的打法也在有意和美團化出分割線。比如在瘋狂的外賣市場,美團沈浸在與餓了麽等的補貼大戰中,點評采取的是更迂回的方式,與既有投資人一起以8000萬美元投資“餓了麽”。 “O2O太複雜,不可能每一個行業都能做好,而且每個行業需要的能力都不一樣,這和電商不一樣,電商是基礎平臺搭建好,只要物流能承載,擴充品類就可以,但是O2O公司沒進入一個行業,都要對非常深入到行業的業務流程中去,而且很多經驗和做法行業之間是不可複制的,”張濤認為 。

大眾點評進入諸多垂直行業之後一般會做三件事:一是幫助商家改造業務和服務流程,提升營銷和運營效率;二是和行業的上下遊有關,比如圍繞從業人員、商家、用戶之間的關系,提出一些創新業務,或者從供應鏈上為商家提供增值,甚至一些融資服務;三是從B端為商戶提供閉環服務。

在此之前,大眾點評推出戰略級產品“閃惠”時,張濤就說,“大眾點評的盈利模式並非提成模式,而是希望通過廣告加服務費賺錢,類似淘寶的模式。”在點評之前,提倡做平臺做生態的,有阿里巴巴。

點評牌局 全系生態對攻單打獨鬥

現在需要看看,點評到底有多少機會能打掉美團?

易觀智庫剛剛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生活服務全平臺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大眾點評市場份額達29.5%,較去年同期上漲8.5個百分點,而美團51.9%的市場份額則較去年同期下降4.1個百分點。兩者合計貢獻團購市場超過八成的成交額。但如果按照易觀的數據則是,美團的市場份額和GMV增速在連續下滑。

一種可能是,美團和大眾點評這兩個以不同方式在搶攻O2O市場的老對手市場份額正在接近,時間能更好的說明一切。目前美團需要克服的是,如何在四面征戰的當下,有效化解對資金的饑渴、提高利潤率,繼續電影、外賣、酒店等垂直業務的領先位置,而點評也正在刻意拉開和美團的差異。

從戰略上看,大眾點評的業務戰略中一直堅持兩條線:信息決策線、交易與服務線。美團則是以交易驅動,一切以交易為最終目的。兩者定位不同,直接導致兩者進入的行業不一樣,美團進入的行業都是高頻行業,點評選擇的行業都是重決策,追求品質生活的行業。

從盈利模式看,兩者也逐漸產生分歧。點評更多是導流,提供服務。一定程度上,點評更偏廣告模式,不管怎麽收費,本質是做導流,這是平臺模式決定的,這一點和微信和淘寶很像。也有評論認為,美團這樣的交易模式收入形式比較單一,就是交易提成。而且這類平臺的廣告價值比較低,因為用戶對價格敏感,忠誠度較低,只要有更便宜的價格,很快就會遷移。因為競爭激烈,毛利也在下降。所以美團這兩年一直在燒錢和融資,目前來看仍然沒有找到很好地賺錢模式。

戰略和盈利模式的不同,直接導致兩者一系列打法的不同。美團關註的電影、酒店、外賣等垂直領域都是高頻行業,高頻的業務一般都是標品,用戶對價格敏感,價格成為用戶消費決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客戶以追求低價為第一目標,客戶忠誠度較低。由此帶來的門檻低,往往成為各方廝殺的焦點。這也是美團一直在多線作戰四面樹敵的的重要原因。

決戰之前,張濤和王興的想法顯然已經各奔東西。張濤希望做平臺,從一家公司成長為一種生態。王興仍然堅持靠單打獨鬥,認為自成一隊能夠活下來。這還不包括在O2O潛伏巨大野心的BAT,百度以200億給糯米續命,阿里60億重資複活口碑,留給鬥士美團的時間很緊迫了。

當然,我們都是時間的孩子,無論點評抑或美團,笑到最後才是笑的最好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冠雄,著名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王冠雄。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2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