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麻煩大了】富士康機器人計劃「難產」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131

對於那個被美國《商業週刊》以亨利·福特作為參照系、加冕「製造你的iPhone」的人,2013年10月10日曝光的新聞或許算不得什麼麻煩事。

西安工程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近2000名學生在校方統一安排下赴富士康位於東北地區的工廠頂崗實習,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1個小時,其間有四人一度暈倒,更有學生反映——不實習不發學位證。

儘管當地的省教育廳已表示介入調查,但從涉事雙方對外宣傳的口風而言似乎都頗為「淡定」。校方稱其與富士康方面簽訂了校企合作戰略協議,此類安排有如過去的「學工教育」。而企業層面亦言詞鑿鑿:已支付加班費用,並保證每週學生有一天休息時間,最重要的,學生有權隨時離開。

郭台銘確實沒有理由為此事煩心,他關心的是如何在即將到來的聖誕消費季之前趕工完成訂單,包括意外走俏的iPhone5S的土豪金款和至今吊足全球玩家胃口尚未面市的索尼新一代遊戲主機play station 4。當端坐那架著名的灣流公務機四處巡視時,他還需要為2014年富士康成立四十年的慶典盤算一二。

自23歲從母親那廂借7500美元在台北郊區的小屋中創業開始,這位山西籍大亨著實見慣風浪。2013年9月23日富士康煙台工業園由於兩名女工引發的上百人鬥毆事件因「無人死亡」而未見絲毫波瀾;2012年同一時間,山西太原的富士康蘋果代工廠安保人員與2000名員工的騷亂雖導致40人受傷3人重傷,也在警方和政府強力干預下迅速擺平。至於某媒體發表「富士康的夜生活」長文,近乎白描式揭露其深圳和鄭州工業園區部分女工兼職賣淫的醜聞,更像是茶餘飯後供人嘬牙花的花絮,不勞郭老闆動肝火。

真正令他一身蟻的還是2010年的那十幾起連跳事件。「工業怪獸」、「無良老闆」、「血汗工廠」,這大概是郭氏1988年起在大陸設廠25年間遭遇的最大危機,以致最後要聘請英國WPP集團旗下博雅公司出面制定公關戰略,然而,無論是扎眼的300萬平方米黃色安全網的安裝,還是此後四次大幅高調提薪——工人收入從900元直升至4400元水平線,甚而超越台灣本土同類員工,都讓他轉危為安贏得一片掌聲。

所謂富士康的魅力,無外乎巨額投資、巨大產出,配套集群效應,還有對本地勞力的黑洞般索求。也正因為如此,積累二十多年招商經驗的地方官員才不惜為其賭上一把。當中國除沿海地區以外諸省紛紛將引進富士康作為「省長一號工程」,除了在土地、稅收上給予最大優惠,甚至連安保和清潔人員都由政府層面出資聘請外,能否確保十萬計的勞動力往往是郭氏去投資的必要條件。在四川,為了這個預計年營收375億、相當於當地13%工業規模的巨無霸能夠安心落戶,地方政府甚至將為其招工納入公務員考核內容,層層下發分派的人頭硬槓槓直接引發了某些縣鄉鎮出台規定:每個公務員完成一人招募獎勵500元,超額完成一人獎勵千元,一旦完不成任務則少一個扣五百大洋。上下動員軍令如山之下,成都富士康據說只用三個月就完成招工定額,而在中國大陸歷史最悠久的深圳在華工廠卻幾乎用足十年才達成這一指標。

為了搞定這個冠絕全球產業垂直整合能力的企業,地方政府幾乎傾盡所有,在校大學生「學以致用」的名義打工並非不能容忍。暈倒了?而今青少年體質太差而已。

然而,如果將大學生臨時工的篇章放諸富士康深圳工廠月前重啟9萬員工招聘計劃的背景下,那麼可咂摸之處就不在於郭台銘是否過於鐵公雞的討論了。一方面,你大可恭喜這家中國大陸境內連續十年最大出口企業收穫了更多訂單,但是,你也可從中判斷出:在工人工資不可逆轉的升高的同時,郭氏一度寄望的百萬機器人計劃恐已夭折。

一年半前,郭台銘與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在台灣有過一次王對王的晚宴。是時,郭對何提及了「提薪目標」,後者的直接反應是皺起眉頭並直言「搶我的人」。事實上,美的的毛利超過兩成,而富士康不過7%尚有虧欠,以量取勝固然成立,但三倍薪資升幅無疑令富士康倍感壓力。那些貼在廠區顯位的郭氏名言,什麼「飢餓者頭腦特別清楚」、「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或許是一種心靈雞湯般激勵,但不會飢餓不懂快感的機器人豈不是一勞永逸?

請注意長時間植根中國大陸市場的郭曾得出的四大趨勢判斷:工資持續上漲、中產階級崛起、機械手臂將替代人工以及生產線更加自動化。其中兩項涉及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而富士康甚至在2011年就自產自銷了一種名為「Foxbot」的機器人——某種意義上這仍是一種機械手臂,只是抓取手機至檢測線上而已,且還事故不斷。

素來雄心大略的郭,每一次拋出的計劃都會令業界震動,涉及千億資金的百萬機器人計劃也不例外。機器人製造企業很興奮了一陣,要知道中國機器人的產值目前才佔到全球的9.6%,而國家發改委提出的目標是至2015年超過15%。

可現實這般骨感,百萬計劃吼了兩年,還縮水至30萬台,但透過富士康一年採購機器人金額僅千萬元級別不難發現,個中問題多多。機器人的不穩定、精確度乏善可陳,以及整條生產線從人海戰術到鋼鐵俠光臨,撓頭皮的事不止一籮筐。自己才像征性每年拿一塊台幣工資的郭能否下這個財務決心,能否掏出這筆不菲代價,天曉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79

【每日一黑馬】樂博樂博:教孩子玩機器人的大生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703.html

樂博樂博主要針對五六歲兒童。與傳統的機器人課程的最大區別在於,樂博樂博將一套機器人程序匯入圖片電子卡中,讓孩子根據圖片內容來選擇讀卡、控制機器人的運行,提高了課程的樂趣,並且允許孩子將教具帶回家,家長可以通過指南手冊引導孩子學習。雖然一些機器人設備還是採用韓國的產品,但是整個機器人培訓的課程開發均由公司自主完成——公司成立前與一些幼兒園進行合作,用了將近兩年時間把課程打磨成型,還出版了多套教材。「這是我看家的東西。」侯景剛說。

樂博樂博的整體收費大概是同類機構的1/3~1/2,這樣的價格優勢得益於侯景剛控制成本的一些小策略:在店址選擇上,青睞高價商業區的對面或者附近,「好找就行」;將銷售的小部分提成攤給老師,調動了老師的積極性,客戶滿意,續費率明顯提升。

樂博樂博2011年8月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之後拓展到16家,目前開始以上海新開的3家店以及21個加盟城市來嘗試跨區域擴張。他們的規劃是逐個城市做直營連鎖,這樣在跨區域的管理上不需要花費太大精力。公司現有150人,高管均來自國內大型教育機構,有豐富的行業實戰經驗,主要的挑戰來自讓用戶和市場理解機器人教育,明白其重要性。侯景剛說他們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好多本來都要倒閉的小型機構,因為我們的努力反而能夠招到不少學員。」

黑馬導師李學凌點評:機器人培訓,其實對小朋友是必要的,隨著課程研發能力的提高,我覺得它還會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它還有個優勢是不需要老師盯著每個人,否則毛利率就上不去,到一定階段就要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1

【趨勢】辦公室工作5年消失?9大職業將被機器人奪走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7/56936.html

人工智能,這個曾經看似遙遠的技術如今正大步邁向現實。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預測稱,辦公室工作將在5年內完全消失,屆時智能機器人將會取代人類員工。而究竟哪些職業將遭遇這個高科技產品的威脅?i黑馬梳理如下。

1、車間工人

實際上,生產車間的許多工作已經開始被機器人取代。早在2007年,有「智能化機械手」之稱的銲接機器人就已現身三一挖機生產線。

不僅三一重工在生產線投入使用機器人,深圳富士康iPhone5生產線上,機器人在數控機床車間成行排列;崑山富士康工廠,機器人負責對iPad後蓋做打磨,原先30人的生產線銳減至5人,留下的工人僅負責按電鈕。

2、行政文書

英國人工智能公司塞拉頓公司首席執行官奧安德魯-安德森表示,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迅速地自動完成勞動密集型的文書工作。而最近研發製作的模型還能夠做出傳統上由人類所做的決定。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大量的文書工作人員了。

英國就業與技能委員會去年撰寫的報告指出,預計2010年至2020年期間,行政、文書和秘書等職業將會失去數量最多的工作崗位。將要減少的工作崗位共計為38.7萬個。

3、客戶服務經理

今年早些時候,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把超級計算機「沃森」安排在機器人呼叫中心工作。這一人工智能系統扮演起了客戶服務經理的角色。

這種服務利用該公司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收集關於客戶的數據,並確保客戶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沃森能夠根據公司和客戶類型為以後的呼叫服務制定個性化的回覆方案。

4、家政、餐飲等服務人員

據英媒報導稱,今年早些時候,康奈爾大學的學生們發明了一種能夠取送食物和飲料,做家務並完成其他日常工作的機器人。這必然會威脅到餐飲業的服務員以及家政公司保姆人員的就業機會。

5、律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得森管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安德森預測中心主任愛德華-裡默聲稱,一項對加利福尼亞經濟的調查顯示,「機器人對藍領工作的影響在持續,而白領工作也受到了微型處理器的衝擊。」比如一些律師事務所也開始採用人工智能軟件來掃瞄瀏覽堆積如山的法律文件。

6、外科醫生

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機器人。因為它們不僅優秀,還能做到許多人類企圖做到卻做不到的精確度更高的事情。比如使用機器人做手術,比一名高薪聘請的名醫精確度更高,而且病人康復時間更短,併發症更少。

7、新聞工作者

就連「新聞工作者」這個職業,也開始受到威脅。因為有研究人員已經在開發能夠收集事實並會寫新聞稿的程序了。那意味著幾年以後,可能是一個機器人在寫報紙專欄!

8、清潔工

捷克共和國的Neovision公司早在2011年就推出過一款名叫Jetty的視覺引導機器人,它能對空調系統進行清理和檢查,清理通風道系統組件或者工業的通風口,包括極難清理的死角地帶。

Jetty機器人主要使用乾冰來清理系統,不使用任何溶劑就能清除難清理的油污和灰塵。它甚至可以穿過圓形、矩形或者方形截面的管道進行清理,而且可以爬上垂直或者彎曲的管道。

9、專業救災人員

不僅上述職業或將有機器人取代,一些危險的工作在將來也完全可以交給智能機器人。在日本地震救災活動中,就有不少軍用機器人衝到了救援前線。比如蛇形機器人、輪滑式機器人、呼吸探測機器人、無敵機器蟑螂等深入各種危險的、救援人員難以到達的地方探測生命跡象,進行救援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76

【趨勢】谷歌大舉進軍機器人領域:收購七家機器人公司,安卓之父擔任項目負責人!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8/56954.html

當安迪魯賓將Android項目的領導權移交給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時,業內人士就開始猜測魯賓下一步會去做什麼。現在答案出來了:機器人。

魯賓週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負責的機器人項目是谷歌長期Moonshot項目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無人汽車和谷歌眼鏡也是Moonshot中的項目。

魯賓稱:「與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你必須將時間因素也考慮進來。我們需要足夠長的準備時間和10年的長遠規劃。」

為了啟動機器人項目,谷歌已經收購了7家機器人公司,但是至少現在這個項目的範圍還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機器人製造上面。

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對魯賓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佩奇在Google+上發帖稱:「魯賓負責的上一個項目是Android,一開始只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是最終卻在全球數億人的口袋裡裝了一台超級電腦。現在談機器人項目的成敗還為時尚早,但我已經等不及了。」

現在製造行業經常需要用到機器人,比如讓機器人去銲接汽車框架和精確安裝擋風玻璃等。亞馬遜週日宣佈它計劃利用直升機來送貨,這表明技術自動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谷歌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機器人項目也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從硅谷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科技行業的發展是從硬件起步的,之後才逐漸轉移到軟件領域,但是谷歌是一家同時擁有硬件和軟件業務的公司,它建立了自己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生產摩托羅拉手機,也編寫自己的軟件。當機器人行業的軟件和硬件都還不太成熟的時候,由谷歌這樣一家軟硬兼通的公司來開疆闢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谷歌收購的幾家機器人公司包括:由東京大學以前的一個機器人研發團隊創辦的Schaft、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卡車裝卸機器人的初創公司Industrial Perception、生產機器人控制器的Meka、機械臂廠商Redwood Robotics、另一家機械臂廠商Bot & Dolly、兄弟公司Autofuss以及生產汽車動力腳輪的Holomni。

利用機器人來組裝電子產品、包裝產品以及在倉庫中轉運產品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率。當然,機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從生產線上撤下來,他們必須去尋找其他的工作。這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副作用之一。

顯然,谷歌的志向絕非僅僅是利用機器人去製造、包裝和運輸產品。谷歌應該會以一種新的方式來使用機器人技術,它希望機器人技術能夠與搜索、Android和無人汽車一樣,對消費者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響。或許有朝一日谷歌的機器人能夠走出工廠和倉庫,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大展拳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85

谷歌殺入機器人研發,安卓之父變革製造和物流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966

原文:

如果亞馬遜用無人機送書已經讓你驚訝不已的話,那看到谷歌用機器人駕駛自動運行汽車給你送貨的時候,你會不會張大嘴巴呢。

谷歌杀入机器人研发,安卓之父变革制造和物流业

谷歌的高層承認這樣的機器人未來堪比「登月」,但事實上這可能比亞馬遜的無人機送貨更靠譜。據NYT報導,在過去半年裡,谷歌已經不動聲色地收購了7家科技公司以創造全新一代機器人。而負責谷歌機器人項目的是Andy Rubin,他更加為人所知的另一頭銜「安卓之父」,他一手將安卓系統打造成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主宰。

儘管谷歌對其具體方案三緘其口,但其投資的規模顯示出這絕非谷歌的科研嘗試。

至少到目前為止,谷歌在機器人領域的努力還看不出能立刻為消費者服務。相反,據知情人士向NYT透露,谷歌的預期客戶是製造業,比如目前仍然大部分由人力完成的電子產品組裝,以及與亞馬遜在零售行業競爭。

知情專家稱顯示的案例就是現有供應鏈的自動化,包括從生產廠區到運輸點的運送以及將貨物送到消費者的家門。

MIT數字行業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McAfee稱:「這是個巨大的商機。現在仍然是人力在工廠走動,在物流中心搬運貨物,在小賣部後門工作。」

Rubin認為:「與所有的「登月」計劃一樣,你必須考慮足夠的時間因素。我們需要足夠的積累與10年的規劃。」

谷歌杀入机器人研发,安卓之父变革制造和物流业

50歲的Rubin是谷歌負責創新業務的高管,他的職業生涯開端就在機器人領域並且一直對智能機器懷有熱情。在 1990 年代剛加入蘋果公司時,Rubin就是一名製造工程師,在此之前,他則在德國光學和精密儀器製造商卡爾蔡司做機器人工程師的工作。

「我把興趣做成了事業,這世上還有更好的工作嗎?你是工程師,你各種鼓搗,然後你就會琢磨:要是為自己造點什麼東西出來,你會做什麼呢?」Rubin 說道。

Rubin 是硅谷創業圈的一名老兵了,也當過兩回高管。他稱自己對機器人的商業化前景的思考已經不止十年了,而直到最近他才發現,新型自動化系統的商業化所需的一系列技術已經成熟了,變革節點已經來到。

今年早些時候,Rubin 從 Google Android 部門負責人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接著,他告訴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開始新冒險的時機已到,並成功說服了他們,為自己的新嘗試開出支票。不過,他仍拒絕透露 Google 會為他投入多少。

Rubin 把機器人項目與 2009 年啟動的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作了比較:「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剛啟動時,就像科幻小說那樣遙不可及,但看看現在,已經近在咫尺了。」

他也承認,機器人項目還需要在軟件和傳感器等地方取得必須的突破,而硬件層面的問題,比如機動性、手和腳的動作,都已經解決了。

Rubin 低調收購了數家在美國和日本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其中包括 Schaft、Industrial Perception、Meka、 Redwood Robotics、Bot & Dolly、Autofuss,以及 Holomni。

Schaft是不久前從東京大學出來的一個機器人專家小團隊,想要打造一款人形機器人;Industrial Perception是美國的一家初創公司,他們開發了一套計算機視覺系統和機械臂,用於為卡車裝貨和卸貨;Meka和Redwood Robotics是舊金山的人形機器人和機械手臂的製造商;Bot & Dolly所開發的機器人攝影系統則在電影《地心引力》裡派上了用場,被用於打造電影特效;其關聯公司Autofuss專注於廣告和設計;製造高科技車輪的小型設計公司Holomni也被Google收入囊中。

把上述這七家公司湊在一起,打造可靈活移動的機器人所需的技術就有指望了,Rubin 表示還會收購更多必要的公司。

和Google著眼未來的X 實驗室不同,能早日出售產品是這個機器人項目看重的。Rubin稱,公司還沒確定是為它成立一個新的產品組,還是乾脆單獨成立一家子公司。

在起步階段,Google機器人小組會把總部設在Palo Alto,並在日本開設辦公室。除了收購外,Rubin 也已開始招聘機器人專家,並引入 Google的其他程序員給予協助。

儘管Google 還未公佈長遠的機器人計劃,但 Rubin 明確指出,機器人科技還沒能充分服務於製造業和物流市場,而這是清晰可見的機會。

在 Rubin 看來,現在電子消費品行業之複雜讓他備感頭疼,而他希望機器人行業會更簡單些:「我覺得機器人領域還很新,我們一手造硬件,一手造軟件,我們做的是系統,一個團隊就能把整套東西給弄懂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23

谷歌打造機器人時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987

幾個星期前,亞馬遜CEO, Jeff Bezos亮相「 60分鐘」節目 ,宣佈他的公司計劃為客戶提供自主無人機快遞業務。此後不久,谷歌也發佈了公告—— Android前負責人Andy Rubin表示,公司正在「努力創造新一代機器人」。上週末,谷歌展現了其真正的野心:谷歌購買了Boston Dynamics(波士頓動力),一家機器人技術公司,該公司旗下的知名產品很多,如Big Dog(「大狗」),能攜帶貨物跨越崎嶇的地形,還有Cheetah(」獵豹」),它可以跑的比博爾特更快。如果亞馬遜和谷歌的計劃能獲得成功,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可能會迎來人機交互的新時代,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公共場合還是在私人場合,我們將越來越多地和機器人面對面接觸。一些分析師一開始以為谷歌的目標只是為了實現更徹底的自動化,但現在很明顯的是,谷歌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正試圖製造真正靈巧的自主機器人,能夠行走在人行道上,可以背著包、推著嬰兒車……在收購​​Boston Dyanmics之前,谷歌已經在短短六個月內收購了7家初創企業,這些機器人公司製造了一些性能最為卓越的機器臂、機器手、運動系統和視覺處理器等。谷歌最近收購兩家公司Meka和Schaft ,其所設計的機器人能與人們在工作和家庭環境中有效互動。作為谷歌收購第八家機器人製造公司,Boston Dynamics可以稱為這個星球上最有成就的機器人製造公司之一,其創造的機器人能夠跳躍、跑步和攀爬,而且往往比人類做得更好。其最新的研發項目「全身機器人」,能夠穿著核生化服,使用為人類設計的各種工具。機器人兵工廠可能產生的影響是驚人的:谷歌公司可能會在全社會佈置各種機器人。   如果機器人充斥社會,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一家美國無人機公司C.E.O.這樣描述她看到的未來情景:她在公園剛跑完晨跑,一架無人機提著兩瓶水飛過來。試想一下現場,你慢跑著穿過公園,頭頂上儘是無人機嗡嗡聲,如同 「機器人煙霧 」。由於沒有關於機器人行為準則的聯邦標準,機器人所具的備知識和能力對我們來講是未知的,我們很可能會體驗尷尬的互動——機器人能明白我的話嗎?它是通過眼神交流的嗎?如果我詛咒它,它會為難我嗎?如果機器人盯著我,是因為它要想要交流,還是在等待我走開?我不太瞭解機器人,但機器人知道我的一切。如果它是亞馬遜的無人機,它會知道我的名字,我的地址,我的閱讀和購物習慣。如果它是谷歌機器人,而我用的又是Android手機,那它會知道我在哪開過車,我在哪裡吃過飯,我明天約會安排。這些都將是我們需要通過深思熟慮來解決的問題。事實上,機器人將會超鏈接到雲端,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獲取關於我們大量存儲信息,同時,它們可以作為高度分佈式的傳感器,不斷地將我們的信息反饋給企業和政府數據庫。日常的智能手機已經將主人移動數據傳遞出去,具備計算機視覺的機器人將能夠追蹤我們的視角,通過面部分析來辨別我們的情緒,並通過手勢識別來閱讀我們的身體語言。正如市場分析師收集和研究我們上網瀏覽行為一樣,通過對人類世界數據分析,將會使亞馬遜能夠部署高度針對性的廣告。如利用無人機所「看到」的後院遊泳池,家庭車庫,和糟糕的菜園,從而提供水池清潔劑,泊車輔助,肥料的廣告。有人警告說,谷歌和Boston Dynamics的聯盟,將使世界上擁有最豐富信息的企業突破其數據的疆界,似乎預示著類似「終結者「系列中邪惡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誕生。但事實可能會非常平淡:也許你準備過人行道,你發現了一個閃亮的機器人直視著你。你匆匆走過馬路,沒有時間來理會這個推銷機器人,突然你看到兩個機器人向你迎面而來,這時你的手機響了——然後你聽到他們說:「放心。我們只是運送你的新Android智能手機。接聽來電表示您接受我們的新服務條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50

機器人的時代,你會失業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52

機器人的技術不斷進步,過去許多不能想象的功能正漸漸被實現。但看來為生活帶來便利的機器人,事實上可能是造成你失業的元兇。在英美兩國,中等收入者正漸漸被機器人所替代,很多技能正漸漸喪失價值。一個充滿機器人傭人的未來或許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必須盡快的改變我們的學校來適應這種變化。 1997年8月29日,一個控制美國核武庫的計算機系統Skynet獲得了自我意識。恐慌的運行員試圖關閉它。Skynet在感知到了威脅之後,發射了導彈,摧毀了人類文明,開啟了一個機器人統治的世界。這是1984年的電影終結者的故事。 事實上,沒有電腦在1997年獲得自我意識。最多也就是二流超級計算機Deep Blue擊敗了世界象棋冠軍Garry Kasparov。幾十年來,關於機器人接管的憂慮從未停止,但機器人從未起義。 或許2014會有所不同。谷歌似乎是這樣認為的。谷歌在12月初購買了一家軍事機器人生產商Boston Dynamics。這些機器人被命名為“大狗”,“野貓”或“寵物人”,聽起來完全不像終結者中的機器人。現在,管理著你電子郵件,了解你互聯網搜索和跟蹤你手機的位置的谷歌公司將向你提供這些噩夢般的機器。 雖然Skynet式的谷歌和Boston Dynamics的結合令人不安,但這結合本身並不意味著機器人技術會改變世界。然而,經濟學界卻越來越重視這種可能性。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我們熟悉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聲稱計算機的能力將迅速和指數式的增長。我們已經習慣了快速增長,但我們還沒有完全適應指數式增長帶來的影響——這意味著剛剛發生的事會立刻被即將發生的事蓋過風頭。 寬泛的來說,摩爾定律是指今天的計算機比兩年前(甚至僅僅18個月前)的計算機強大兩倍。今天的手機就好像曾經的尖端遊戲機。而這些遊戲機又比終結者電影中的超級計算機要更強大。 軟件的效率也在不斷提升。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了,因為微軟旗下的Word與20年前相比,似乎沒有變的更快。但是手機上運行的國際象棋程序Pocket Fritz 4已經可以擊敗象棋大師。而這些手機的運行速度遠低於Deep Blue。一個會下國際象棋手機並不會帶領機器人起義,那我們為什麽要關註這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他們的新書叫作“第二個機器時代”)認為機器人和算法正準備進入勞動力市場。 計算機已經開始解決日常問題,也恰恰是最難的問題。在2004年,計算機駕駛汽車或許是個可笑的主意。在當時150英里的計算機駕駛比賽中,最好成績是在開出7英里後撞車。而現在計算機已經可以安全的駕駛汽車。 2008年,機器人還在為“Slam”的問題中掙紮。Slam全稱是“同步本地化和繪制地圖”(simultaneous localisation and mapping)。這是一個自動繪制新地點地圖的能力,包括分別出身邊危險的能力。 2011年,Slam的問題被專家用Kinect成功解決。微軟的Kinect遊戲中心,利用一系列傳感器和處理器,解決了Slam的問題。這項技術在之前非常的昂貴,而現在突然間變得廉價又小巧。語言識別以及Slam等問題,目前制約了機器人與人類一起工作或完成不精確定義任務(例如給不同大小的包裹封上膠帶或著打掃廚房)的能力。但機器人的性能真的在不斷提升。 “Baxter”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需要大量資本投資:出於安全原因,巨大的機器被與人分隔開來。相比之下,Baxter聲稱能夠完成工業機器人同樣的工作,卻更便宜,能安全與人類工作,並能(根據生產者宣傳)更直觀的再編程。即使Baxter目前還不能做到這些,摩爾定律意味著他的繼任者(五年內處理能力提高8-10倍)將會做到。 發人深省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技術對就業市場影響的證據。倫敦政經的Alan Manning十年前創造了術語“工作兩極分化”。當時他發現在英國,收入處於頂部和底部的工作機會有所增加。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的律師和煎漢堡的人。而中等技術的工作正在消失。同樣的趨勢也發生在美國。這趨勢對工資的影響顯而易見:高收入者薪資強勁上漲,低收入者薪資漲幅一般,而中等收入者的薪資增長停滯。 針對這一趨勢最主要的解釋是:技術變革使某些技能變得更有價值,而使另一些技能失去了價值。打字員,書記員,旅行中介以及銀行櫃員會發現他們的技能正在貶值。機械化目前主導了農業,大規模建築業和制造業。很多美國人認為制造業就業機會流失到了中國;事實上,中國制造業就業人數也一直在下降。即使中國人也必須擔心機器人的影響。當然便宜,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工帶來了許多好處,並在未來會繼續造福人類。問題是我們是否為未來做好了準備。未來將會有許多願意並且具有工作能力的人發現自己沒有被雇傭的價值。 等到現在10歲的孩子們大學畢業的時候,電腦會比現在便宜並且聰明一百倍。一個充滿機器人傭人的未來或許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必須盡快的改變我們的學校來適應這種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3

平庸投資顧問的終結者:機器人投資顧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63

機器人投資顧問已經在籌資發起基金。Wealthfront, Betterment, SigFig, Personal Capital等公司均提供獨特的依賴算法的財務管理金融服務,機器人財務經理向大眾提供專業級水準的財富管理服務,並且幾乎不收取任何費用。 金融顧問Joshua Brown認為,對於投資者而言,機器人投資基金容易發起,維持費用低廉,外界因素相對難以影響其投資策略。 1. 投資管理公司發起這種新類型服務是合理的,因為機器人相比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做決策存在優勢。我將很樂意看到機器人提供面向大眾的財富管理或服務。 2. 它可能成長為一個非常成熟的模式,但是最終的贏家可能只有一兩個。機器人投資經理的競爭將很快趨於激烈。 3.目前機器人基金每筆籌資額僅為1千美元。現在它可能很難吸引到大筆資金,因為富人知道可信的會計師、律師和財務顧問的價值。但是對散戶投資者而言,他們無力雇傭有良好聲譽的財務顧問,而那些巧言的投資顧問只會向每個人推銷同一種產品。這使得機器人財務顧問有市場空間立足:機器人的對手將是那些在線經紀人,而不是傳統的大型財富管理公司。 4.如果能夠看到未來成長空間的話,Fidelity或者Schwab這類基金巨頭可能會購買一些機器人投資公司,或者用自己版本的機器人殺死其他的市場參與者。 5.所有的機器人投資公司紙面盈利看上去將非常瘋狂(風險資本認同這一點),但是實際上他們仍然需要相當規模的“人力”金融顧問,這將導致其最終的盈利同預期相差甚遠。 6.在牛市中,那些按照現成的、有紀律、低成本並且不需要幹預的組合模型工作的機器人可能管用。但是在熊市中,投資者可能需要基金經理人為把控。在最恐慌的時候,市場瘋狂的行為將主導投資者的情緒,按部就班的選股將不再是最重要的。所以熊市將是對機器人投資經理的真正考驗。我認為機器人投資公司也會像其他大型金融公司一樣,組建大型的金融顧問呼叫中心,否則憤怒的投資者可能會把他們絞死。 7.當某一個人在機器人投資顧問處積累了大量財富後,他最終還是會轉向人類財富顧問,所以不管機器人的投資組合多麽出色,或者其界面如何漂亮,Betterment 和Wealthfront 這類投資公司仍然只能管理中等規模的資金。從人類歷史上來看,那些有錢人(國王、王子、軍閥、暴君、商人、企業家、繼承者、彩票贏家還有公司高管)都會尋找律師,或者謀求某種形式的咨詢保護自己的金錢和地位。所以,即便是那些對機器人投資經理非常滿意的投資者,也會在資金累積達到某個限度後選擇離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5

美銀美林製造業死亡十字:「我們看多機器人,看空工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880

機器人洶湧來襲,人類要當心了。美銀美林分析師Michael Hartnett的最新圖表顯示,40年來全球製造業機器人數量從無到有,迅速增加,2015年將達170萬,而同期美國製造業的工作崗位卻從2000萬驟降至約1100萬。

雖然近幾年奧巴馬動作頻出,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製造業就業,但從大趨勢來看,工人被機器人取代的趨勢似乎無可避免。他最後評論稱:「我們看多機器人,看空工人」。

 美银美林的制造业死亡十字:“我们看多机器人,看空工人”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製造業,目前連投資顧問,律師都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科技公司谷歌也大舉進軍機器人行業機器人成為人類競爭者的時代已經指日可待

前不久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牛津大學教授Frey和Osborne發佈了一份名為「未來就業:就業對人工智能的敏感性分析」的報告,研究了人工智能代替各行各業工作的可能性。他們的發現令人瞠目結舌:有將近一半的美國現有就業崗位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看來不僅是製造業,各個行業都應該感到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83

谷歌的未來:機器人大作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200

從最近收購的Nest、持續開發的谷歌眼鏡和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看來,顯然谷歌想要締造一個帝國。與其競爭對手忙於購買新興軟件公司和計算機工具不同,谷歌最近專註於能直接影響消費者生活的產品。 考慮到谷歌的在線平臺和營銷實力,購買這8家公司無疑讓谷歌更接近他們的目標──讓谷歌機器人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下為谷歌接連收購的8家機器人公司: 1. 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 谷歌去年購買了諸多機器人公司,而其對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收購則真正讓公眾關註到了這家科技巨頭的新動向。 波士頓動力公司是谷歌收購的8個公司中最有名的一個。這主要得益於其“大狗”等項目在社交媒體上被瘋狂轉載。過去幾年來,波士頓動力公司一直在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工作。DARPA是美國軍方的研發實驗室。他們負責研發了雙腳獨立站立的機器人Petman。Petman能夠行走、偽裝和處理化學災害。 2. MEKA Robotics Meka機器人的網站上的消息顯示:“我們已被谷歌收購,正在進行一場機器人革命。請再來。”  Meka因創造了類人機器人夢想者(Dreamer)而聞名。夢想者可以模仿人類的面部表情。Meka的成就之一是創造了與人眼同樣功能速度的機器人眼。 3. REDWOOD ROBOTICS 如果在未來,你有能力買一個機器人管家,那他的手臂很可能是Redwood制造的。由Meka和另一家公司共同創立的Redwood正集中於創造完美的機械臂。據最新報道,該公司正在研制價格低於5000美元的廉價機器人手臂。 4. INDUSTRIAL PERCEPTION 該公司的座右銘是:“為機器人提供他們需要的技能,讓他們在未來取得成功。” INDUSTRIAL PERCEPTION聽起來像是一個機器人大學。該公司正在研究3D視線系統。這一系統使其機器人在工作時看起來好像Wall-E。 5. HOLOMNI  機器人設計師Bob Holmberg Holomni正試圖重新定義輪子。他們創建了一個全向機器車輪,這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平行停車的問題”。當全向機器車輪被運用到機器人身上時,其活動能力將得到巨大提升。 6和7.  BOT&DOLLY和AUTOFUSS Bot 和 Dolly創造的機器人被戲稱為“當好萊塢遇到底特律”,並將徹底改變電影行業。通過預先設定的全自動拍攝,機器人相機消除了大型電影項目的大量人工需求。 Autofuss是Bot&Dolly的設計部門,該部門還幫設計了谷歌的Nexus系列平板電腦。 8. SCHAFT SCHAFT的機器人在最近DARPA搜救機器人能力競賽中獲勝。 能夠開車,越過碎石和使用鏈鋸,它可能在未來的災難中挽救人類的生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6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