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國防應用到走入家庭,機器人逐漸影響你我的生活。 不只鴻海在籌組百萬機器人大軍,Google也大舉收購機器人公司,一個屬於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展開。 撰文‧林宏文 機器人又來了!是的,今年機器人議題在國內掀起熱烈討論,得從年初的一則消息說起,那就是鴻海董座郭台銘與Google高層、也是智慧型手機Android之父魯賓(Andy Rubin)在台灣見面,由於魯賓從Android總舵手卸任後,就是接手負責Google機器人計畫,他親自飛到台灣拜訪郭台銘,就為了商談Google機器人量產的可能性,消息一出,自然成了國際新聞大頭條。 但只有這樣嗎?在魯賓抵台前,過去一年來,Google已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連蘋果也傳出砸了一○五億美元,就是要投資工業用的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向來不是個新話題,但真正讓這個冷灶又熱起來的,莫過於中國工資高漲。當時就有外資估算,這將讓鴻海的人事費用增加一○八億元,直接衝擊的就是鴻海的獲利能力,這也讓郭台銘有了百萬機器人大軍的計畫。 為瞭解決工資問題,郭台銘要提升鴻海的自動化程度,已經是這幾年鴻海最重要的計畫之一,像是鴻海就在二○一○年初步投資了三億元,就為打造一座無人工廠,希望能取代百萬名員工,「即使不開燈,整座工廠也能運作。」郭台銘說。 亞太地區市佔最大 韓國使用率奪冠,台灣排名第十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登高一呼,要美國製造業回流,鴻海再次成為第一個備受關注的指標,而鴻海也沒有讓歐巴馬失望,除了本來就在德州設有工廠外,還要在賓州加碼投資十二億元。但有人會說,大陸工資上漲都讓鴻海吃不消了,美國工資更高,為什麼鴻海還願意將工廠設在美國?關鍵就在工業用機器人。 事實上,工業用機器人在全世界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根據統計,一一年全球機器人銷售收入較前一年度成長三五%,創下五十年來新高,雖然至一三年整體銷售量沒有大幅成長,維持全年十六.二萬台左右,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預估,至一六年將繼續出現高成長態勢,並成長至十九.一萬台。 工業機器人銷售大增,連帶的幾家機器人大廠的營收、股價都跟著寫下歷史新高,包括德國KUKA、瑞士及瑞典的ABB集團與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等全球三大機器人龍頭企業,過去三至五年股價都有一至兩倍的漲幅。 由於工業機器人屬自動化設備之一,使用量也成為一個國家製造業先進程度的指標,目前亞太地區是市佔率最大的地區,例如韓國是全球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萬名員工就配置多達三九六台,其次是日本的三三二台,再接下來是德國、瑞典、義大利、丹麥、美國、西班牙、法國,至於台灣則排第十名,每萬名員工平均配置一二九台,比全球平均五十八台多出不少。 雖然目前工業用機器人以東北亞及歐洲使用量最高,但IFR預估,未來美國及中國兩大市場成長性將最大。事實上,在歐巴馬提出製造業回美政策後,已經可以看到從蘋果、Google、福特、日產、寶馬、聯想、三星、三菱核能系統、沃爾瑪,甚至是歐洲的空中巴士等企業,都陸續在美國本土設立新製造生產線,這些新的生產線,不再依賴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反而有大量是以機器人自動化生產來取代。 此外,中國早在一一年的十二五計畫中,特別點名對於機器人產業的重視,IFR也指出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而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在一四至一五年,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單一市場。 貼心幫手及伴侶 拍背、移動、提醒吃藥都靠它相較於高單價的工業機器人,商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這幾年成長更快速,這一類機器人從過去國防、救災、醫療等領域,開始往家庭事務、娛樂、居家照護等功能延伸,美國iRobot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出的Roomba機器人吸塵器,已是近年來竄起最快的家事機器人。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讓居家照護機器人開始走入醫院和家裡,需求已癒來愈大,因為相較於護理之家之類的養護機構或居家照護,大部分高齡及長照患者還是寧願選擇環境熟悉的居家照護方式,會令老人們感覺更溫馨快樂。目前智慧機器人已可協助病人上下床、拍背、按摩,移動至廁所、浴室等,甚至能協助閱讀新聞、提醒吃藥等,成為貼心的好幫手及伴侶。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說,發展智慧醫療機器人,不但可提升我國智慧自動化、光機電整合,及資訊通訊技術水準,亦可創造銀髮經濟大規模商機。台灣應努力營造「幸福國度」,提高國人幸福指數,發展智慧醫療照護機器人,以補足社工及照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其實生產機器人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人類的生活更好,不管是從工作上,或是居家生活上,機器人的出現都是希望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解決人類無法做的事或人力不足的問題。 只是,過去二、三十年來,科技發展的限制,加上投資金額門檻過高,讓機器人一直侷限於軍事用途,但我們能夠樂觀地說,當年網路從軍隊應用到每個人都能上網,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更多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那一天,似乎也不遠了。
| ||||||
| ||||||
從國防應用到走入家庭,機器人逐漸影響你我的生活。 不只鴻海在籌組百萬機器人大軍,Google也大舉收購機器人公司,一個屬於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展開。 撰文‧林宏文 機器人又來了!是的,今年機器人議題在國內掀起熱烈討論,得從年初的一則消息說起,那就是鴻海董座郭台銘與Google高層、也是智慧型手機Android之父魯賓(Andy Rubin)在台灣見面,由於魯賓從Android總舵手卸任後,就是接手負責Google機器人計畫,他親自飛到台灣拜訪郭台銘,就為了商談Google機器人量產的可能性,消息一出,自然成了國際新聞大頭條。 但只有這樣嗎?在魯賓抵台前,過去一年來,Google已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連蘋果也傳出砸了一○五億美元,就是要投資工業用的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向來不是個新話題,但真正讓這個冷灶又熱起來的,莫過於中國工資高漲。當時就有外資估算,這將讓鴻海的人事費用增加一○八億元,直接衝擊的就是鴻海的獲利能力,這也讓郭台銘有了百萬機器人大軍的計畫。 為瞭解決工資問題,郭台銘要提升鴻海的自動化程度,已經是這幾年鴻海最重要的計畫之一,像是鴻海就在二○一○年初步投資了三億元,就為打造一座無人工廠,希望能取代百萬名員工,「即使不開燈,整座工廠也能運作。」郭台銘說。 亞太地區市佔最大 韓國使用率奪冠,台灣排名第十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登高一呼,要美國製造業回流,鴻海再次成為第一個備受關注的指標,而鴻海也沒有讓歐巴馬失望,除了本來就在德州設有工廠外,還要在賓州加碼投資十二億元。但有人會說,大陸工資上漲都讓鴻海吃不消了,美國工資更高,為什麼鴻海還願意將工廠設在美國?關鍵就在工業用機器人。 事實上,工業用機器人在全世界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根據統計,一一年全球機器人銷售收入較前一年度成長三五%,創下五十年來新高,雖然至一三年整體銷售量沒有大幅成長,維持全年十六.二萬台左右,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預估,至一六年將繼續出現高成長態勢,並成長至十九.一萬台。 工業機器人銷售大增,連帶的幾家機器人大廠的營收、股價都跟著寫下歷史新高,包括德國KUKA、瑞士及瑞典的ABB集團與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等全球三大機器人龍頭企業,過去三至五年股價都有一至兩倍的漲幅。 由於工業機器人屬自動化設備之一,使用量也成為一個國家製造業先進程度的指標,目前亞太地區是市佔率最大的地區,例如韓國是全球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萬名員工就配置多達三九六台,其次是日本的三三二台,再接下來是德國、瑞典、義大利、丹麥、美國、西班牙、法國,至於台灣則排第十名,每萬名員工平均配置一二九台,比全球平均五十八台多出不少。 雖然目前工業用機器人以東北亞及歐洲使用量最高,但IFR預估,未來美國及中國兩大市場成長性將最大。事實上,在歐巴馬提出製造業回美政策後,已經可以看到從蘋果、Google、福特、日產、寶馬、聯想、三星、三菱核能系統、沃爾瑪,甚至是歐洲的空中巴士等企業,都陸續在美國本土設立新製造生產線,這些新的生產線,不再依賴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反而有大量是以機器人自動化生產來取代。 此外,中國早在一一年的十二五計畫中,特別點名對於機器人產業的重視,IFR也指出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而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在一四至一五年,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單一市場。 貼心幫手及伴侶 拍背、移動、提醒吃藥都靠它相較於高單價的工業機器人,商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這幾年成長更快速,這一類機器人從過去國防、救災、醫療等領域,開始往家庭事務、娛樂、居家照護等功能延伸,美國iRobot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出的Roomba機器人吸塵器,已是近年來竄起最快的家事機器人。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讓居家照護機器人開始走入醫院和家裡,需求已癒來愈大,因為相較於護理之家之類的養護機構或居家照護,大部分高齡及長照患者還是寧願選擇環境熟悉的居家照護方式,會令老人們感覺更溫馨快樂。目前智慧機器人已可協助病人上下床、拍背、按摩,移動至廁所、浴室等,甚至能協助閱讀新聞、提醒吃藥等,成為貼心的好幫手及伴侶。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說,發展智慧醫療機器人,不但可提升我國智慧自動化、光機電整合,及資訊通訊技術水準,亦可創造銀髮經濟大規模商機。台灣應努力營造「幸福國度」,提高國人幸福指數,發展智慧醫療照護機器人,以補足社工及照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其實生產機器人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人類的生活更好,不管是從工作上,或是居家生活上,機器人的出現都是希望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解決人類無法做的事或人力不足的問題。 只是,過去二、三十年來,科技發展的限制,加上投資金額門檻過高,讓機器人一直侷限於軍事用途,但我們能夠樂觀地說,當年網路從軍隊應用到每個人都能上網,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更多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那一天,似乎也不遠了。 |
| ||||||||
機器人動畫電影《瓦力》裡,有一句台詞是這麼說的:「我不要只是生存,而要活得有意義。」這就是多數機器人公司的開發初衷,機器人已不是一個新的議題,卻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們不只是要做很酷的東西、不只要能賺錢,還要能改變世界!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政諭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打造電影《星際大戰》裡頭的機器人,而他們正一步步地實現夢想,他們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型機器人公司—iRobot。 iRobot位於美國波士頓西北方二十五公里的貝德福德小鎮裡,公司外觀稱不上富麗堂皇,只有建築物外頭大大的招牌寫著「iRobot」。過去這二十年來,他們從營收不到一百萬美元的公司,到如今已是一年營收逼近五百萬美元的機器人大廠,還被美國雜誌《Fast Company》評為全球最有創意的機器人公司。 場景轉換到德國北部,三月初春的氣息瀰漫在漢諾威電子展之中,偌大的展館裡,正展出最新研發的機器人,展場中所有鎂光燈都停在這一幕,那是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 Merkel)與機器人握著手。 機器人,並不是一個新的科技,人們對於機器人的想像,從一九七七年上映的《星際大戰》開始就沒有停過。然而,隨著科技的演進,機器人進入人類生活似乎也不那麼遙不可及。 「先丟掉你對機器人的想像吧!」說話的是iRobot創辦人兼執行長的科林.安格(Colin Angle)。 二十三年前,他與iRobot董事長海倫.格萊納(Helen Greiner)一起創辦了這家公司,那時格萊納不過才二十二歲,而讓她決定與安格一起創業的理由也很奇妙,「我十一歲看了《星際大戰》後,就對裡頭的R2-D2機器人情有獨鍾,甚至還想自己動手做一個機器人。」天真如格萊納,她甚至不知道一個機器人裡頭充斥著多麼複雜的科技。 讓生活更美好 你做不到的事,它都能幫你完成一九九一年,iRobot甫創立,「我們想做一個機器人,得替它裝上無線電,還要有聲控系統、要有觸控功能,而不是只有電池與馬達這麼簡單。」安格說,可是現在不一樣了,iPhone裡頭就內建了語音系統Siri,觸控面板更已經是所有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基本配備,更別說是上網功能了。 「Siri、還有Xbox內建的體感功能,這些技術都已經存在,而我現在只需要專心開發機器人。」安格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當機器人的開發難度降低,外界對機器人的想像也越來越廣。 就拿iRobot熱賣的掃地機器人來說好了,在全球吸塵器市場裡,已有一五.四%的市佔率為掃地機器人所有,讓iRobot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在全球熱賣超過一千萬台,而這個數字還在快速成長中,光看iRobot掃地機器人的年複合成長率達二九.一%,反映出消費者對家用機器人的需求。 然而,iRobot創業之初,最想做的並不是家用機器人,而是像《星際大戰》裡頭,具有性別、情感的機器人,只是技術開發上的困難,並不允許他們這麼做。但這並無礙於安格追求夢想,他們換了個念頭,機器人的存在是要讓人類生活更好,「我們得先去想,到底日常最讓我們感到困擾的問題是什麼?」安格又問,「如果人們不想自己吸地板、也沒時間吸地板,我們該怎麼辦?」這就是為什麼iRobot會開發掃地機器人。 你可能會說,掃地機器人與我們想像中的機器人並不一樣。「掃地機器人剛打入台灣市場時,很多消費者都有這個疑問。」iRobot台灣獨家代理商來思比科技董事長蕭瑞洋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教育消費者,它所達到的目的,和科學家創造機器人的初衷相同,就是要讓生活更美好。 下個市場:醫療照護 美國開發案不斷,日本市場將達四千億掃地機器人在台灣相當熱銷,「我們的銷售成績在百貨公司家電類,幾乎可以排到前三名。」這樣的成果,讓蕭瑞洋很驕傲,因為跟他們齊名熱賣的產品不外乎是飛利浦刮鬍刀、與象印電子爐這類傳統的家電,Roomba掃地機器人卻是很具未來感的產品。 這些年,消費者對於家事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高,從雨水溝清掃機器人、游泳池清掃機器人、除草機器人等,一個又一個的機器人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它們有的幫助我們打掃家裡,有的讓工廠的生產效率更快,也能夠代替醫生到偏鄉醫院,它們被《經濟學人》稱為「未來的移民」,因為這些機器人,正在一步步地深入我們的生活。 「我們認為機器人要幫人類做的是:當我們無法親自到現場,機器人可以代替我們去。」安格說,iRobot開發的掃地雷、除炸彈機器人,就是希望能夠代替人類去危險的地區。但除此之外,醫生沒辦法親自到很多偏鄉去,可是機器人卻可以代替他們在偏鄉醫院,蒐集資料後再由醫生下醫囑即可。 為了讓更多醫療照護機器人派上用場,美國、墨西哥的地區小醫院都開始採用iRobot推出的醫療機器人,他們讓醫療機器人具有辨識每個房間的能力,這個技術,iRobot的掃地機器人已具備,哪些房間可以進去、哪些不行,都可以透過技術辦到。 再來,他們在機器人身上加裝了視訊功能,即使醫生不用親自到場,也能透過機器人訪查每位病人,就像醫生親臨現場一樣。「今天,機器人產業在改變,機器人產業也在改變其他的產業。」安格說。 這點,我們已經在日本看到全面性的推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助研究員魏聰哲就出具報告,醫療照護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從二○一五年的一六七億日圓,到二○三五年達四千億日圓。像是東京大學就在開發醫療照護機器人適用的材料,希望透過醫療機器人搬動病人,以及代替看護。iRobot開發醫療照護機器人多年,蕭瑞洋透露,許多醫院和保全公司都找上門,讓醫療照護機器人結合家庭監控,一起來搶這塊大餅。 高齡化的福音 照護臥床病患,舒緩長照人力甚至,過去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病人,都有機會透過機器手臂、機器裝備等行動,這一個又一個的開發案,早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實驗室展開。 如果,機器人可以照護老年人與行動不便的病人,對於高齡化的國家來說,長期照護的人力吃緊問題就有可能舒緩,這也是為什麼安格會認為下一個被機器人改變的市場就在醫療照護。 當人類對於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高,機器人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像十年前,我們也不曾想過,一個小小、圓圓的鐵盒,如今能成為家家戶戶都在使用的掃地機器人。 儘管對照十年前,已有長足的進步,但還不夠,誠如安格去年來台演講的結語,他這麼說著:「我們甚至才剛要開始呢!」機器人時代來臨! 走出軍事用途,隨著自動化需求,不僅工業用機器人需求增加,家事機器人、醫療照護機器人,就連無人飛機都全面走入人類生活。 工業用機器人 KR 1000 TITAN 開發單位:德國 KUKA 市場上最強大的六軸機器人。可負荷1000公斤的重物,主要應用於玻璃工業、鑄造工業、建築材料工業及汽車工業。 無人飛行載具 Phantom 四軸航拍飛行器開發單位:中國 大疆DJI 機身小、易攜帶的消費型空拍飛行器,可將GoPro(全方位運動攝影機)或其他微型相機安裝在飛行器上,遠端遙控錄製空中航拍影像。 醫療用機器人 機械小海豹 PARO 開發單位:日本 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全身上下超過100個感應器,對視覺、聽覺、觸覺等都能起反應,用來預防老人痴呆症的機器人治療,能有效減輕壓力和改善憂鬱,日本311震災時就被廣泛運用。 家用機器人 Roomba 780 開發單位:美國 iRobot 全美最暢銷機種機器人吸塵器, 一週可設定7次行程,搭配燈塔虛擬牆可自由限制清掃區塊和依序清掃,並能即時判斷地板狀況,以多樣的計算路徑,做最佳的清掃方式。 整理:楊政諭 富士山腳下的發那科公司!連郭董都去取經除了iRobot被視為機器人產業的關鍵指標外,位於富士山腳下的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所開發的工業用機器人也同樣受到注目,市佔率更擠進前三名。去年,發那科的營收4984億日圓,獲利約為1204億日圓,自有資本比率達9成,零負債,向來是財務模範生。 許多日廠為求降低成本、紛紛前往中國設廠,發那科卻大相逕庭,致力於生產工程自動化,堅持要在日本生產工業用機器人,避免技術外流的同時,還能保有競爭力。 發那科在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投入,也受到鴻海的重視,就連iPhone智慧型手機金屬外殼加工機台,都是向發那科採購。近年拜日本國內景氣轉好之賜,工具機需求增加,加上汽車業景氣回春,讓發那科加大投資機器人部門,榮景可期。 (孫蓉萍)
| ||||||||
2014-04-14 TWM | ||
從工業用的機械手臂,到自己開發掃地機器人,還讓日廠找上門來談合作,這裡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開發基地,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大廠盟立、鴻海旗下的賜福科技,都是從這裡技轉出去,他們是工研院的機械所。 撰文‧何佩珊 「旋轉、夾起、插入,生產線上,數百支機器手臂整齊劃一地重複著相同動作,同時自動載物車載著產品和原料從這頭送到那頭」;另一個鏡頭,「掃地機器人四處巡邏,正在清除客廳的髒汙」;再將畫面轉到醫院,「一名脊髓受傷,下半身癱瘓的病人藉由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簡稱行動輔具機器人)的幫助,正跨出他傷後的第一步。」三個不同場景,但相同的是,這些機器人都來自工研院,也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研發團隊。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一九八三年啟動第一波機器人開發計畫,目前負責機器人開發的,主要有智慧機器人技術組與智慧系統技術組兩大團隊,總計約有一百四十人。 若沒說,外界可能不知道,目前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廠商盟立、鴻海集團旗下的賜福科技,就連已經被研華購併的控制器廠商寶元,創始團隊成員主要都來自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團隊。 更別說是那些工廠內的自動化產品、設備或產線,很多成果也是工研院與廣運、台達電等大廠的合作結晶,光是近三年工研院自動化相關技轉案例即多達一百六十六件,技轉金就達二.二五億元。 其實,機器人不是個新話題,只是早期因應台灣工業化發展需求,工研院資源都投注在產業型機器人,但四年前工研院副院長吳東權提出慈悲科技的理念,促使他們將過去多年來累積的研發能量,轉移到弱勢族群相關應用,無心插柳,短短一年半就開發出行動輔具機器人,並在國際上一戰成名,未來全球逾七百萬名傷友都有機會受惠。 你能想像一個全身癱瘓的病人如何重新站起來嗎?靠的就是行動輔具機器人。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蔡禎輝形容,「這就像人在電梯裡面沒有任何感覺,實際上卻可以移動一樣,這套機器人就是癱瘓者的電梯。」目前工研院除了已經有掃地機器人突破日本市場,機械與系統研究所經理巫震華說:「我們的行動輔具機器人也是少數能打進日本市場的產品。」就在三月底,日本服務機器人大廠天目時科(tmsuk)已經與工研院簽下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展開行動輔具機器人的臨床研究。 機械手「有感覺」 加裝感應器,能感受溫度、壓力巫震華說,天目時科對行動輔具這類服務型機器人有很大的企圖心,甚至還計畫要在台灣建立機器人製造基地,打造服務型機器人供應鏈,就連未來的客戶和合作醫院,天目時科也都已經找好了。 「它(指天目時科)找我們,主要是看我們的技術滿完整的。」蔡禎輝說,從關鍵零組件到機械系統,再到系統應用,只要透過工研院這一個團隊就可以把產品整合出來,相比之下,「這如果在日本開發絕不只現在這樣的經費,而且對民間公司來說,要整合出這樣的產品也不容易。」更有趣的是,工研院受歡迎的程度連AIST(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和研究所)都吃味。蔡禎輝透露,AIST內部人員就曾經問過日本廠商:「為什麼要跑到台灣跟工研院合作,不與我們合作?」能夠得到日廠賞識,對台灣機器人發展絕對是很大的肯定,畢竟在機器人領域裡,台灣的整體能量還是沒有日本這麼強與成熟,但蔡禎輝也不妄自菲薄,「台灣能做的,絕對有我們的獨特點。」舉例來說,工研院現在能把冷冰冰的機械手,做到「有感覺」。從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支機械手臂,然而,工研院在機械手內部加上一層與紙一樣薄的感應器後,機械手開始感覺到溫度、壓力等,再與視覺功能搭配整合,就可以做出挑揀等更細膩的動作。 這個感應器,就是機械所和量測中心、電光所等工研院好幾個單位一起開發出來的成果,同時也凸顯未來機器人的競爭核心價值不是硬體,而是在軟體。 不過,他們也沒有因此而滿足,還在研究如何讓行動輔具機器人更輕量化,或是讓清潔機器人不再只是「家用」產品,機器人的想像已經越來越廣大,「以後可以爬到牆壁上、玻璃上也說不定。」蔡禎輝笑說。 儘管短期內工研院多數的資源還是會投注在與台灣產業變化需求相對應的產業型機器人之中,但蔡禎輝很有信心,以長遠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將相對具有爆發力,誰說台灣只會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一條能夠為消費者服務的機器人產業鏈,正在台灣成型。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 成立時間:1969年 負責人:張所鋐 主要業務:智慧自動化、智慧電動車、綠色製造等研發成績:近三年自動化相關技轉數量166件,技轉金額2.25億元 | ||
| ||||||
從東京秋葉原搭乘築波快線,一個小時後,我們抵達茨城縣築波市,日本最接近未來的地方。 以築波車站為中心,半徑五公里的範圍內,是日本國內唯一的機器人實驗特區,也是唯一一個允許機器人在公共道路上行走的地方。 這裡的機器人不僅有專屬車牌、專用車道(與行人、腳踏車共用),甚至可看到搭乘式機器人Segway的專用借還站,類似台北YouBike借還方式。 築波,日本的科學研究重鎮,國內三○%的研究機構聚集於此,不只有日本最大的研究機構——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簡稱產總研),還有超過兩百家新創公司。實驗需求,催生築波機器人特區。 築波市政府科學技術振興課組長小川英男說,在築波市二十萬人口中,每十人就有一人從事研究工作。築波市民早就對機器人見怪不怪,「在別的城市,要市民能接受機器人在街上行走,恐怕沒這麼容易。」 但是,即使是對機器人接受度超過八成的築波,機器人要完全融入生活,都還有一段距離。 在Segway巡邏隊出發的同時,我們注意到車隊旁,仍有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在側,「沒辦法,根據日本法律規定,為避免事故發生,使用機器人時,一定要有一個人隨侍在側,協助注意交通狀況,」小川英男苦笑著說。 同樣的畫面,也出現在每一個機器人的現場。即便是如Hospi等為協助人類而生的服務型機器人,在Hospi搭電梯送藥時,電梯旁的螢幕也亮出標示:「避免危險,請勿與機器人共乘電梯」,讓病患家屬只能暫時讓到一旁,改等下一部電梯。立法與機器人共存,跳脫零和賽局 機器人的出現,本該讓人的生活更便利,但為什麼在日本,每當提起機器人,出現的形容詞都是「危險」?人和機器人,一定要保持適當距離?「日本人很清楚自己需要機器人,但為了那個可能的、千分之一的意外與不完美,寧可用重重法律來限制人與機器人接觸,」早稻田大學人型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高西淳夫說。 原來,在日本機器人普及的背後,仍然存在的,是害怕「被背叛」的心理課題:他們享受機器人做為同事,帶來的效率、幫助與自由,但又害怕機器人做為機械,一旦失去控制所帶來的傷害。所以,設立安全距離,是目前日本人所找出人與機器人最好的共存方式。 但是,預見十年、二十年後機器人在職場普及化所帶來的影響,日本人已經想得非常透徹。 「只有人類才能做的事」、「讓人去做更重要的事」、「人不想做的事」、「機器人更擅長的事」??,在我九天的採訪裡,無論是在東京最繁華的新宿區,或福岡縣宗像市的稻田旁,這幾句話在不同的受訪者口中,像繞口令一樣,反覆出現。 但結論很一致,日本人已經跳脫零和賽局,開始思考:如果機器人注定崛起,那,我比機器人做得更好的事情是什麼? 安川電機公關小田由輝子,是這樣描述的:「如果有一天,有非常厲害的家事機器人出現,可以幫媽媽完成洗碗、掃地等工作,難道就代表我們不需要媽媽了嗎?絕對不是,機器人的出現,是為了讓媽媽去做只有她能做的事,讓她能騰出時間、空出手來,去照顧孩子、和他們說話,這才是機器人存在的意義。」 |
| ||||||
一趟發那科之旅,讓我們看到製造業與自動化結合時,可以發展的極致。 但,你可能沒想過,它,還將翻轉全球經濟勢力版圖,以下五大關鍵問題,你必須瞭解。 Q1:你手上的蘋果何時會Made in USA?動用國防資源發展,機器人接手下一波革命 這問題其實也將牽連「美國製造」何時再起?美國何時能重登製造業第一大國? 眾所皆知,全球的世界工廠都在中國,美國因為人力成本,自一九八○年起將製造業大量外包。目前,製造業之於美國GDP比重不到一五%,中國則約三○%,中國製造業總產值也在二○一○年超越前者,終結美國超過百年的製造業龍頭地位。 但現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喊出製造業回流口號,目標在二○一六年前創造百萬個工作機會。此趨勢若成真,《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鮑伯.鮑爾(Bob Baur)指出,這將讓中國經濟奇蹟不再,全球勢力鐘擺從中國盪回美國。 別小看美國的決心。 「美國最聰明的地方,就是用國防、軍事來培植機器人產業,」早稻田大學人型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高西淳夫分析。第一波,一九六○年代,全球網路技術就是從美國國防部的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開始,這讓美國在IT產業持續領先四十年,從一九九六到二○○○年間的全盛時期,美國生產力成長率從每年一.四%增加到二.五%,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由IT業貢獻。 這一次,接手的就是機器人。 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已經派出超過千台無人機、軍事機器人進行掃雷或攻擊,很快,這些機器人經過調整、商品化,就能從戰場進入工廠,終至家庭。 這些戰爭,其實已經幫美國養出大量的機器人供應商。Google於去年下半年收購的八家機器人公司中,擅長研發能克服各類地形、自由行動的機器人Boston Dynamics,其最大客戶就是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 而美國現在需求量每年成長九%、全球第三大的機器人市場,就是最好的練兵場所。 「可以說,機器人就是美國要推動的下一波工業革命!」台大電機系教授羅仁權說,從掌握能源(頁岩氣),到生產方式改變,可以看出,為使製造業回流美國,達成歐巴馬「讓蘋果產品回美國生產」的夢想,政府已經做好準備。 Q2:王者日本只剩下十年優勢?過於謹慎小心,讓龍頭企業走向死胡同 在日本,我們看到了發那科的奇蹟。但是,在後續美國炒熱的機器人大戰中,做為產業先行者的日本,還能夠繼續贏嗎? 「日本的好光景,大概再十、十五年!」羅仁權分析,日本目前最大的優勢在國內擁有完整供應鏈,也就是說,全球唯有日本可以不用進口任何零組件,就自給自足完成國產機器人,如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減速機,目前便由日本兩家廠商壟斷,全球自動化產線都要看他們臉色。 但其實一手好牌的日本,現在正站在尷尬的十字路口。 原本,日本在服務業與製造業使用的機器人領域,都是第一。現在,眼見工業機器人市場逐漸成熟,各國加入競逐行列,日本的下一個機會,理應是用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優勢,轉進和高齡化社會息息相關的農業、看護、物流用服務型機器人;日本產業經濟省甚至預估,到二○二五年,全球的服務型機器人產值將超越工業型機器人。 但,日本人的謹慎性格,卻可能讓他們錯失戰局。 看看日本唯一的服務型機器人企業天目時科(tmsuk)的故事。 在日本媒體眼中,天目時科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專業公司,丹麥大使館、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沙烏地阿拉伯學界都指名合作。但從二○○○年起,其竟慘賠近十年,去年才進入損益兩平階段,今年還要在丹麥首賣輪椅機器人。但估計,前十年的債務,起碼要二十年才能還清。 連很有競爭力的公司,都虧損連連?天目時科社長高本陽一說,日本人民族性保守,對服務型機器人這類新崛起的商品,不敢嘗試,還沒有發生問題前就先設好嚴密法律防堵,這讓服務型機器人光要過檢核,就必須花上超過一年時間,是工業機器人的兩倍。 從本田(Honda)、松下(Panasonic)、豐田(Toyota)等大型企業的經營角度看來,服務型機器人這樣高風險的商品,必須有高獲利來補償,但若無法普及、量產,就會放棄開發。環環相扣,讓日本服務型機器人走向死胡同。 發明穿戴式機器人、可減輕農作負擔智慧型作業服(Power Assistant suit)的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遠山茂樹也說,今年至今不過三個月,但為了和台灣工研院洽談合作,他已經跑了台北三次,只因「台灣法律沒有那麼嚴格,比在日本更有機會普及。」 獲二○一三年日本機器人大賞最大獎的Panasonic機器人實驗室,就是因為看不見未來,發展七年仍選擇暫時關門熄燈。 「日本真的很可惜!」是我在採訪中最常聽到的感嘆。從目前全球普及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是美國iRobot的打掃機器人Roomba,而不是日本商品看來,日本人當初應該沒有料到,自己落後的關鍵,竟在於「太小心」。 Q3:中國還保得住世界工廠招牌?躍升機器人最大消費國,以維持製造優勢 美國政府推動「Made in USA」重返市場,影響最大的,除了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外,美國最大宿敵——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也將受到嚴重考驗。 從國際機器人協會公佈的二○一二年數據顯示,中國自行購入的機器人台數,成長幅度達二五%,為各國之最,預計將在今年躍升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國。 現在,外銷佔中國GDP約二七%,中國透過大量購入機器人,減少工資每年調漲約一○%的衝擊,維持中國製造的優勢,同時扶植具國企色彩的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不放棄自製機器人的可能。 飛利浦首席執行長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說:「只要中國人開始用機器人,製造業重返西方的夢想就不一定能成真。」 最起碼,單要在中國目前佔GDP三五%、約新台幣九十六兆元的龐大內需市場裡競爭,便足以構成各廠投入自動化的誘因。中國產業研究機構中研普華指出,若能透過機器人解決缺工問題,將大幅提升勞動生產力達三○%,釋放大量人力轉向服務業,加速中國產業轉型。七年間,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已提升四倍,未來十年將再成長八倍。 只是,中國機器人供應鏈切入時間較晚,機器人製造技術已幾乎被歐、日廠壟斷,二○一二年中國市場市佔率前十大製造商,只有新松勉強擠入第七。因此,若中國想阻止美國發動機器人革命,目前看來仍是力有未逮。後續,中國還有一場硬戰。 然而,對於多數在中國的台商而言,卻已直接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大上海地區擁有三千家台商客戶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表示,投入自動化等於新增資本支出,這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從實務來看,外銷導向的台商,公司毛利率在二○%至二五%以上,才有投入自動化的財務實力;如果毛利率只有八%或一○%,除非接單量大如鴻海,投入自動化反而會加速滅亡。 當中國缺工與工資問題上漲趨勢未歇,而客戶又無法順利轉入自動化,劉芳榮都會建議對方考慮撤出中國,搬遷到越南等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地區。其實,國安會出具的報告就表示,二○一二年底中國的台商因為整體獲利負成長,已經有三成面臨倒閉,三成仍在苦撐或是倒閉。 Q4:韓國憑什麼成為最大黑馬?傾力投入汽車業,帶動機器人強大需求 在科技業,韓國始終是台灣最強的對手。但在未來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戰爭呢? 國際機器人協會年報直指,二○一○年起,韓國泛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甚至首度超越日本,達每一萬名工人,就有三百九十六台的人機比(編按:因各國製造業規模不同,故採人數與機器台數比計算機器人的配置密度,為普及化指標),排名全球第一,台灣則勉強排入第十。 自動化指以機器取代人力作業的生產方式,採用可模擬人類行為、自動執行任務的工業用機器人(如機器手臂)為其中一種方法,因此,自動化程度,等同製造業的先進程度。羅仁權分析,因南韓工業政策齊頭並進,造船、車業、電子業、機械業產值佔比都各約整體工業的二○%至三○%間,分攤風險。製造業高度自動化,也牽動GDP成長,二○一三年,南韓GDP成長率達三%,便被認為與製造業成長、出口強勁有絕對關係。 工研院IEK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分析師黃仲宏指出,雖然目前韓國機器人產值僅二兆一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一十億元),但因汽車業需求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只要一個國家的車業實力強,機器人就沒有弱的理由。而且從二○一二年韓國現代(Hyundai)擠進中國機器人市場第十名的成績來看,象徵隨現代汽車的全球市佔率逼近一○%,韓國機器人產業也已經小有成績,成為最大的黑馬。 Q5:七十分的台灣機會在哪裡?錯失核心技術先機,需關稅優勢打中國市場 IT世代,台灣扮演重要代工角色,讓電腦普及,快速改變全球至少二十七億人的生活。那麼,機器人世代呢? 多次以機器人球隊在國際賽奪得前三名的台大資工系副教授王傑智認為,機器人的構造包括控制關節的馬達、外觀的塑膠開模沖壓等技術,雖然台灣業者都具備,但要讓機器人蒐集外部大量數據、即時做出適切反應的關鍵──高階感測器,卻是台灣業者還沒有的技術,目前多掌握在日本、德國業者手上。 以參加球賽的機器人為例,一個感測器要價近新台幣二十萬元,比一整個機器人還貴,但只有日本業者能夠供應,「台灣現在發展機器人有兩個問題,就是『成本』跟『技術成熟度』,」王傑智表示。 黃仲宏分析,台灣缺乏具規模的汽車工業,造成機器人產業發展先天不良,的確是台灣最大的限制。 「我們的機會在市場,」他認為,因中國將躍起成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市場,只要能分到一杯羹,都有活的機會。而台灣因有ECFA保護,和歐、日大廠相比具關稅優勢,將是上銀、台達電等台廠的機會。「雖然別人的機器人可以做到九十分,我們只能做到七十分,但便宜、夠用,將是台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機會。」 當各國已經為新一波的競逐展開軍備賽,台灣若已經失去掌握核心技術的先機,接下來,精準想清楚自我定位,已是不能迴避的功課。 【延伸閱讀】機器人佈局競賽,亞洲仍佔上風 機器人製造市佔,日本遙遙領先第1名 日本 2011年全球市佔率約40% 代表企業:發那科、安川電機、川崎重工、不二越等 第2名 瑞士 2011年全球市佔率16.1% 代表企業:ABB 第3名 德國 2011年全球市佔率7.5% 代表企業:KUKA 車業自動化日本遠勝歐美第1名 日本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562 第2名 法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7 第3名 德國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3 第4名 美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1 第5名 義大利 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0 機器人消費力,中國正急起直追第1名 日本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8,700 第2名 中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3,000* 第3名 美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2,414 第4名 韓國 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9,400 第5名 德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7,500 工業自動化韓國高居第一第1名 韓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96 第2名 日本 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32 第3名 德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273 第4名 瑞典 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64 第5名 加拿大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3 資料來源:國際機器人協會、工研院整理:郭子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