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7 NM
身邊有不少朋友,子女今年由幼稚園升到小學。距離開學兩個多月,從社交網站的照片分享,見到這一群小朋友暑假前的天真笑容消失了。許多家長朋友投訴,小學的功課壓力,忽然間增加了不少。也有不少家長朋友投訴,那些小學的功課,莫名其妙的深。
投訴、投訴再投訴,我這些朋友一定被教育專業人員和精英知識分子,標籤做什麼怪獸家長了。
教育專業人員和精英知識分子,將畸形的教育制度,講成是在家長的壓力下變態。不過,我見到的卻是一班很愛護小朋友,但又無能為力的家長。
其實之前我在這裡也講過,香港蘇維埃計劃經濟式的教育制度,將家長、教師和辦學團體放到對立面上。大人互相猜疑,最終受苦的,卻是我們的下一代。
家長根本沒有權力,也沒有途徑去影響課程內容,可是教育專業人員和精英知識分子卻將一切問題,都講成是家長壓力所造成。他們說,教育被「商品化」了。
什麼「商品化」?對不起,我未見過「無得揀都算係商品」的商品。
客觀現實是,學校裡教什麼,家長根本沒有權話事。不過,教師和辦學團體其實也沒有多大的自主空間。 為什麼國民教育鬧出如此爭拗?難道學校和教師不可以基於專業判斷,拒絕教授官方指定的國民教育課程嗎?其實大家都知道,一旦政策已定,學校和教師就只有忠實地去執行。
香 港的教育制度,由內容到教授方法到學校的管理,教育官僚的影響力大到我們難以置信。將香港的教育形容為蘇維埃計劃經濟,一點也不過分。 看看教育最前線的班房,不,應該說是教育工廠的車間,授課的過程,根本是倒模製作。倒模,就是為了令出品全部一模一樣。 所以,名校就是產量多快好省的教育工廠。名師就是手腳勤快的熟手技工。名校的好學生就是倒模出來的精品。公開考試就是品質測檢,名校、名師和名校學生就是 經過這個過程得到政府認證的Q嘜。 就像其他倒模生產的運作,香港的教育制度,有一條標準線。在這條線之下,就是教育制度的失敗者。在這條線之上,雖說是精英,說穿了,其實也只不過是教育官 僚心目中的標準出品。過去十多年來,教育官僚為了增加標準出品的數目,不斷在調整那標準線。那些不是傳統名校和名師的,就無所不用其極去追逐增加標準出品 的數目。結果,一街都是九優、十優狀元,教育的整體質素卻在不斷沉淪。 什麼因材施教,拔尖補底,都是美麗謊言。孩子各種潛能,也被倒模的過程扼殺了。沒有選擇的家長,更加不可以投訴。告訴我,香港的教育還有希望嗎?
2011-11-24 NM
一位非常關心學前教育的朋友在博客寫道:「最近接二連三收到不少熱門幼稚園將於下學年退出參與該計劃的消息。」朋友稱這個現象做「幼稚園學券逃亡潮」;他更質疑,幼稚園有學券與非學券,中小學有直資和非直資,最終造成了階級矛盾。
討論階級矛盾之前,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些更基本的問題:究竟學校的管理、教師的方法、課程的選擇等,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有沒有影響?究竟這個世界有沒有單一個最好的教育方法,適合所有學生?
看似常識的問題,卻是不方便的真相。官僚出於行政方便,必須要有統一的基準。事實上,香港教育管理的僵硬,扼殺了因材施教的可能。官僚更不會公開承認,有些學校根本是資源錯配,以致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說學校管理不善,不代表要校長問責下台。相反,我非常同情這些校長的處境。因為在教育局蘇維埃式的偉大領導之下,學校根本沒有空間去因應學生的需要來改變。
結果,香港的教育變成了輸贏都在起跑線的變態遊戲:名校多收家庭富裕的學生,他們在成長路上,也多點條件;由於名校學額求過於供,容許他們選擇直資,換取更多彈性去進一步提高教育環境質素。
其他的學校,便唯有以有限米煮有限飯!當然,官僚可以偽善地說:「沒有資源和自由,也可以搞好教育。」不過,如果我們相信,不同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效果,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讓所有學校,向直資學校睇齊,公平享有發展的自由?
學 券的精神,就是自由。真正的學券,必須符合三大條件: 一,辦學機構有絕對的權力去決定:收多少學生、收什麼學生、每個學生收多少學費、教育的理念、方法、內容,以及教師的聘用和培訓等的需要和規格; 二,授課方法、進度節奏、評核成績的基準,應該由教師以專業眼光,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學習需要來制定; 三,家長有絕對的自由去為子女選報學校,不應有任何行政限制。當然,取錄學生的決定權,仍然在辦學機構手上。 有貨真價實的學券,教育官僚還有存在價值嗎?教育局單是副秘書長便有六個。不去找學生、家長、教師和辦學團體的麻煩,這膨脹的架構又怎樣說得過去? 打從第一天起,我便叫幼稚園學券做「偽學券」。偽學券扼殺了本來百花齊放的幼兒教育。過去四年,許多幼稚園和幼師,承受了不必要的官僚壓力,令孩子應得的 照料更少了。我也親眼見過非常優秀的幼師,為了專心教育,從學券的幼稚園轉投私立幼稚園。幼稚園逃亡潮,與其說成是階級矛盾,倒不如說,有能力的家長和學 校,終於用腳投票,反抗官僚入侵幼兒教育。 【延伸閱讀:幼稚園學券逃亡潮 http://bit.ly/t80tws】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2011-12-1 NM
沒有大財團,人民的生活真的會比現在更好嗎?反壟斷法,有令人民的生活更好呢?再者,究竟今天我們見到那些的大財團,幾十年之後,又會否繼續是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呢?
邱 吉爾曾經用動物和人的關係,來比喻公眾心目中的企業:「企業,有些人當作狩獵時用的活靶,也有人視為擠奶用的乳牛;只有少數人明白到企業其實是那匹在默默 拖車的壯馬。(Some see private enterprise as a predatory target to be shot, others as a cow to be milked, but few are those who see it as a sturdy horse pulling the wagon)」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唯一可以讓貧窮人口改善生活的機制。我可以大膽講,幾乎所有反對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左派理論家,從來都沒有認 真面對過去一百年地球的歷史。
知識分子只要一見到「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這八隻字連在一起,什麼理性和事實,都可以 丟到一旁。諷刺的是,雖然口裡說痛恨資本主義,不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左派理論家,放棄自由市場給他們的好處。又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沒有自由市場資 本主義的社會究竟是個怎樣的世界? 「富裕社會,製造貧富懸殊。貧窮國家,也被富裕國家和跨國財團剝削。我們不反對自由市場,我們反對的是被大財團和大國壟斷的資本主義。」左派理論家如是 說。 自由市場究竟是什麼? 市場,就是交易的過程。交易中,有來有往;由於家家有求,交易之後各有所得,自阿當•史密夫開始,這便是經濟學入門第一課。自由,主流以米爾(John Stuart Mill)提出的傷害原則(No Harm Principle)為基礎。簡而言之:「人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政府沒有權介入干預。」 兩個概念加起來,自由市場就是:「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進行的交易,政府沒有權介入干預。」
兩個概念加起來,自由市場就是:「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進行的交易,政府沒有權介入干預。」 老實講,我懷疑有多少左派理論家會支持這樣的自由市場。不過,姑且假設左派理論家心無二用,只是一心反壟斷;因為他們的先知馬克思講過,資本集中是一切禍害的根源。 其實,世上早有所謂的反壟斷法。今天特區政府在推動的競爭法,骨子裡其實也是這種以法律條文包裝仇商情緒,希望以政府威權對付財團的反壟斷法。 問題是,大財團真的罪大惡極嗎?難道大財團真的一點貢獻都沒有?沒有大財團,人民的生活真的會比現在更好嗎?反壟斷法,有令人民的生活更好呢?再者,究竟今天我們見到那些的大財團,幾十年之後,又會否繼續是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呢?
特區政府所謂競爭法,將所有一直在與民爭利的機構統統豁免。請問,將大財團變成大政府,人民的生活會更好嗎?競爭法,是特區政治經濟的基因突變。按照這框架發展下去,最終對市場有影響力的單位,恐怕清一色全是政府特准的機構。難道左派理論家,其實根本就不是反對壟斷? 當拖車的壯馬,換了手執皮鞭的酷吏;未來的香港,究竟誰當活靶,誰被擠奶,誰去拉車?
李兆富
2011-12-5 NM
衞生署提出要規管嬰幼兒奶粉的宣傳,負責的助理署長梁士莉講得坦白:「作為一個專業人員,我認為全部都應該禁止!」(明報 2011年10月20日)。 毫無疑問,有些奶粉廣告是低級趣味。那些什麼DHA和AA的成分,也未必對嬰兒成長有幫助。不過,這些根本不是重點。立法禁止嬰幼兒奶粉廣告,背後目的絕 對不是為了令消費者有更準確的資訊。
一般人,尤其是男人,很少留意到奶粉的廣告。以前我在報紙工作,意外發現,所 有包括廣告及新聞照片中,一字排開的奶粉罐,永遠都不會展示供六個月大以下嬰兒用的奶粉(俗稱「細仔奶粉」)。 幾經查證,我才知道有個霸道非常,但牌頭異常可愛,叫愛嬰醫院的組織。他們愛嬰兒嗎?我不知道。表面上,他們的任務是宣揚母乳好處;但背地裡,要是有任何 奶粉公司在宣傳中展示了細仔奶粉,甚至乎,只要有任何人公開說對奶粉有任何正面的評論,愛嬰醫院一定會發動投訴攻勢,構造出人奶白色恐怖。 奶粉商也以為,只要自律,不讓細仔奶粉上鏡,退一步便海闊天空。 常識告訴我們,如果只是關心母親的知情權,孩子的健康,實在沒有必要如此激進,誓必要將奶粉趕盡殺絕。白紙黑字,有證有據的事實是:一,香港的人奶白色恐 怖,思想行動皆源於國際的人奶極權運動。二,有些人奶極權分子,其實借反對生產奶粉的大財團,來反對資本主義。三,也有些人奶極權分子,認為乳品業消耗大 量地球資源,不環保。更有人奶極權分子,迷信Malthusian末日主義,相信「不自然」的奶粉令人口膨脹,加速人類滅種。
說 到底,人奶極權分子最終目的是要徹底地殲滅乳品業。禁止廣告宣傳,只不過是手段,就像當年對付煙草業一樣,先將企業滅聲,進而妖魔化消費者。其實,人奶極 權分子早已在有意無意之間,將用奶粉的母親,抹黑成不稱職,沒有盡責的次等媽媽。 老總,要是這篇文連累你收投訴信,對不起,還望你接受我預先的道歉。(總編輯按:不用道歉。)我覺得就算被人奶極權分子口誅筆伐,我也為常識和言論自由站 出來,道義上我也覺得自己有責任要為各位母親講句公道話。
母乳真的最好嗎?這個問題可以理性討論嗎?無可否認,有 些婦女因為健康理由無法餵哺母乳,難道她們就沒有資格做母親?放眼國際,落後國家的婦女以奶粉換取勞動力和一家生計,也令寶寶得到溫飽,反奶粉的人奶極權 跟慢性種族屠殺又有什麼分別?人奶的政治正確,害到不少初為人母的媽媽,差點得到有產後抑鬱。什麼對嬰兒最好,為什麼不可以由各位母親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 去決定? Enough is enough。媽媽和寶寶之間只應有愛,容不下任何政治。
2011-12-15 NM
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危機,拖了差不多兩年。就算剛剛在上週的峰會,也不見得有什麼真正的轉機。
過去兩年,整個 歐洲充斥各種謊言。不,正確一點講,從○三年起,也就是歐元正式面世四年不到,歐元區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不論是國債上限,抑或政府財政赤字對國內生 產總值的比例,都違反了《馬城條約》的規定。最諷刺是,其中兩個帶頭犯規的國家,就是今年主導了歐洲政治的法國和德國。 坊間一般的分析認為,只要德國「下決心」,願意讓歐洲央行「做點事」,一切問題便可以永遠得到解決。另一個主流的觀點就是,歐洲應當統一,只要將權力都收 歸中央,也不會出現各國政府違規的情況。最後,就是任何抗衡歐洲一體化的想法都是錯的,無論所持的理由是什麼。所以當英國決定不再商討所謂的更緊密財政安 排,旋即被口誅筆伐,彷彿是什麼千古罪人。
說到底,很多人心底裡相信,政府能人所不能,大政府更能做到小政府做不 到的事。所以,比起各自為政的國家政府,統一歐洲的大政府,自然可以逢凶化吉。 其實創立歐盟的時候,本來有一個非常基本但又緊要的原則,叫做「輔助性原則」(Principle of Subsidiary)。在這個原則之下,問題要是能夠被最低層次的政治單位所解決,就不要往上推。簡單一點講,鄉里之間的事,保長村民要是能夠處理,就 不用國家出面;國家有能力擺平,就不用驚動歐盟。但是當歐盟實權在手之後,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時刻都構想如何去統一歐洲的各樣事物,包括這一次,希望 能夠將各國的財政權收歸中央。
中央集權,盲點在於以為由上而下施點壓力便自然成事。不過,在政治的現實中,尤其是減滅財赤這種高度政治化的題目,越是由基層做起越容易。事實上,由上而下最大的問題除了山高皇帝遠,還有親疏有別的主觀考慮。 試想,以下各種情況,那個更易接近整體的收支平衡:(一)三萬個私人屋苑業委會,(二)三百個一百萬人的城市,(三)五個六千萬人的國家,(四)一個三億人的政治聯盟。
政 治的單位規模越小,理財的方針也傾向越保守。顯而易見,「輔助性原則」也好,權力下放也好,是出於實際的政治可行性,並非單純對原則的執着。《馬城條約》 的規定,也是出於對這項原則的信念而提出,希望各國可以盡力令到歐元成為一個可行的貨幣制度。可惜,歐元還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實驗。始終,歐洲大政府的文化 根深蒂固,不可能貫徹由下而上的民主。諷刺是,二次大戰後構想政治和經濟一體化的歐洲,目的是避免不穩和衝突,現在反而是為了統一粗暴中央集權,恐怕離歐 洲小國寡民的本性是越來越遠了。
李兆富
2011-12-22 NM
講電力市場,鄰居林本利老師是高手,恕我無謂班門弄斧。搞到全城沸騰的電費事件,究竟是電力公司無良心賺到盡,還是政府蠢人當道,又或者是有其他更值得香港人反思的問題,我還是期待拜讀林老師的精彩分析。
不過,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我只知道,價廉物美永遠是最好的。作為一個私下研讀經濟學的人,歷史告訴我,自由市場競爭永遠是令到貨物越來越平,質素越來越好的唯一保證。 遠的不說了,就以智能手機市場為例。消費者趨之若鶩的iPhone,質素不斷進步,價錢卻可以一直維持在同一個水平。難道,智能手機市場有政府在後面價格管制?還是競爭法確保智能手機一定要鬥個你死我活? 要是行內人就知道,在電訊業和做軟件開發公司口中,蘋果是一家霸道非常的公司,經常濫用支配市場的能力。而蘋果的對手,個個都被打到無還手的餘地,唯一例外,就是另一家巨無霸谷歌,以近乎免費的作業系統,進行掠奪性定價式的競爭。
我想請問現在正大力推銷競爭法的蘇錦樑局長,根據現時的草案條文,有法律專業資格的他要是當了未來的競爭委員會話事人,究竟他會選擇去蘋果總部拉人封艇兼全城禁售iPhone,還是到谷歌去翻箱倒槓搜集證據? 又或者,香港會秉承一貫的填鴨式教育傳統,總之有殺錯,冇放過,大包圍,只要人家外國執法機關一動,香港便有理無理,封、查、拉、禁、罰? 老實講,香港填鴨式教育訓練出來的官僚精英,有時就是有種蠻勁,很嚇人的。不過,這些填鴨式教育的盲點是,只要有另一條法則放在他們眼前,令他們自我催眠,認定了是上帝頒布下來的真理,就是兩件有嚴重邏輯矛盾的事情放在一起,他們都可以堅稱兩者都是真理。 記得上一輪競爭法的角力,當時的局長是馬時亨,常秘是鄭汝樺,消委會主席是陳家強,法例的名稱更畫蛇添足多了兩個形容詞「公平」加在前面。我有幸在一個辯論會上當反方,問了同場的鄭汝樺一個問題:「電力又你管,競爭又你管,政府為何不先開放電力市場?」
好多年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答案。 不,應該講,就現在立法會審議的競爭法,政府大模廝樣豁免所有專營和國營企業,潛台詞卻講得很清楚:政府造成的壟斷,有如天命難違,你們賤民,還是逆來順受吧。 競爭法通過之後,香港就會有個權力比廉政公署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競爭事務委員會,隨時可以封、查、拉、禁、罰私人企業。 不過,奇怪的是,幾百萬市民被明目張膽的剝削,例如強迫金,瓜分市場的電力公司,繼續是特區恩准的壟斷,做永不蝕本的生意。 我還是忍不住要問蘇錦樑:競爭法可以開放電力市場,造福香港七百萬人嗎?政府的雙重標準,是可恥,還是可悲?民營企業做得大,就要封、查、拉、禁、罰,回歸後的香港,越來越似新宗主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嗎?
2011-12-29 NM
過去一千五百年,人類文明至少經歷過兩次大規模倒退。 公元四七六年,西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被外族武官罷廢。隨着這個末代帝王被放逐,歐洲正式步入中世紀。
從 考古學的發現,可以見到中世紀歐洲人生活水平嚴重倒退:古羅馬人生活在大城市,有政治生活,有自由市場,一般人也重視沐浴,講求飲食的材料和煮食方法,住 屋有區分作息煮食的間隔。進入中世紀,一切幾乎完全消失:絕大多數歐洲人變成鄉下佬文盲,許多人一生只食用幾種食材,從不洗澡,住處只是一個有四幅外牆一 個頂的泥屋,起居飲食人畜大小二便全部在同一個空間解決。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到了十八世紀左右,才漸漸回復到之前的水平。有些生活習慣,例如沐浴,更是在過 去一百多年才漸漸變成平常百姓的生活一部分。 人類文明另一次大倒退,發生在宋末。 中學歷史課程,將宋代描繪成被外敵不斷侵擾,偏安一隅的弱國。不過,客觀的事實說明,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的萌芽時期。農務專業化,釋放出的勞動力,造就手 工業的發展。宋代的瓷器不但出口,更會就不同市場作出不同設計。絲綢和茶葉,也是主要出口產品。思想上,宋代在文史哲都是中華文明的頂峰。社會上,生活在 城市的宋代婦女,有一定的自由和尊嚴。政治上,宋代的文官政治,雖然偶爾會推出錯誤的政策,但大體上都可以做到有錯便改,這種文明的氣氛,恐怕今天中國也 比不上。 據經濟歷史學家推算,古羅馬帝國跟同期漢代的社會發展水平大致相若。由五世紀開始,中原一帶的增長拋離了歐洲的軌跡。一直到宋末,中華文明遭遇到第一次嚴 重破壞,往後四百年發展停滯了。十九世紀開始,中華文明和經濟第二度倒退,到一九五○年,中國的人均經濟產值,只剩下一千八百二十的三分之一。 長期大規模的倒退,很多人直覺認為是因為武力征服摧毀文明制度。不過實情是,文明倒退不是發生在朝夕之間,過程也複雜得多。人類兩次文明的崩潰,歷時遲滯 了至少一世紀,其間社會上最明顯的轉變包括:政府膨脹至極權,自由貿易的萎縮,人民從城市的分工生活,倒退到鄉郊式的粗作自給生活等。 宋末和古羅馬後期,政府窮奢極侈,導致貨幣貶值,經濟崩潰。○八金融海嘯之後,越來越多人提出,這次經濟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的危機,處理失當,結果將會是 現代文明的終結,情況就有如上兩次的文明災難。 我相信,歷史沒有必然重複的道理。借用新古典經濟學奠基者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講法:我們不應機械式地將人看成不變的常數,不去考慮到人的行為和市場也會因應環境轉變。展望新一年,相信轉變在所難免,但只要政府 權力受控,人們有選擇的空間,我始終相信,最終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文明的生命力,源自於一個概念:自由。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
||||||
去年底我發起了一個讀書會。每個 月,讀書會成員會一起讀一本經濟學著作。剛剛過去的一月,我們揀了羅斯巴德(Murray Rothbard)的《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 讀書會分享討論時,我問:「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是什麼?」大多數人答:「稅收。」當然,在香港這獨特的時空,也有少數朋友說:「土地收入。」稅收,從來不可 靠。遠的不說了,就看南歐諸國,稅率雖然夠高,不過漏稅的人更多。古代,官僚機器更加簡陋,要徵重稅又談何容易?其實綜觀過去二千年的人類文明,統治者最 重要的收入,是發行貨幣;越是揮霍無度的統治者,就越要依賴發行貨幣來埋單找數。貨幣多了,如果貨物一起增多,物價自然不變。不過,當太多的貨幣,追逐太 少的貨物,結果就會是物價的上升。物價持續地上升,那就是我們認識的通貨膨脹。由古羅馬到滅六國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再到宋、元、明、清然後到今天的歐美和各 國政府,歷史說明統治者只要有機會,都想偷偷地多發一點貨幣,當見到物價升了,庫房不夠使用,又再多發一點貨幣,一直循環到系統承受不了通脹不斷加大力 度。走到最後一步,古代的結局叫改朝換代,現代版就是茉莉花革命。通脹令貨幣的購買力不斷削弱,製造了贏家,也有輸家。通脹的贏家,是有能力發鈔的統治 者,有能力借錢做槓桿的投機者,以及那些有能力從統治者手上拿到新銀紙借出去的銀行家;而通脹的輸家,就是那些老老實實去儲蓄,希望以勞力換取安穩收入的 打工仔。 通脹,是一種看不見的稅,是劫貧濟富的稅。通脹的日子越長,對社會文化的根本影響也越大。通脹鼓勵投機,卻懲罰殷實工作的人。不過在現實中,不是人人都會 投機。結果,這些放棄了工作的人,索性變成依靠社會救濟的政治動物。久而久之,社會上又多了一群靠政治投機為生的既得利益者。政府要安撫這一班人,要搞福 利,也要搞貿易封閉政策,結果,開支又大了,貨物卻更少。香港實行聯繫匯率,所以物價升跌,也是由美元的強弱主導。雖然香港沒有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但這 並不代表通脹帶來的財富轉移不存在。許多人理所當然地覺得,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是土地,甚至將所有問題都說成是高地價的後遺症。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高 地價只不過是通脹稅在香港展現的一種模式?高通脹下的輸家和贏家,也是高樓價高地價下的輸家和贏家。畢竟,高地價源於高租金,高租金背後的動力就是太多貨 幣追逐太少貨物。其實九九至○三年,美元強勢,這個模式被雪藏了好幾年。不過○八金融海嘯之後,美元又轉弱,忽然間,香港又回到從前的模樣,樓越升越炒, 越炒越升;庫房更加多錢到「使唔晒」。這些一切問題,都是源自貨幣被操控。可惜作為香港人,無奈是我們對這一切,一點影響力都沒有。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
大家樂燒鵝飯,賣得比達官貴人光顧的老牌酒家的外賣飯盒還要貴。經報紙一講,網民一鬧,快餐店就停售燒鵝飯。當然,大家樂說停售,是供應問題。 領匯搞市場推廣,不知是什麼人想到的餿主意,學人家大玩集體回憶,招惹一班反資本主義的赤貧才俊口誅筆伐,結果又是腰斬收場。
赤貧才俊的邏輯是:凡是賺錢、加價和減價,一律是資本主義的惡果。賺錢,就一定是剝削消費者。加價,就一定是牟取暴利。減價,就一定是搶佔市場。難道只有蝕錢,才算惠澤社群?
赤貧才俊問:「為什麼不可以做到不蝕不賺?像那些社會企業,都是為了公益而設,但以商業原則運作,我覺得,是未來社會的大趨勢。」
我答:「既然社企的理想這麼偉大,敢問一句,為什麼你不快快去搞一間,讓天下寒士盡歡顏?」
赤貧才俊回答:「搞生意要資本呀!所以,我希望新一屆政府,可以提供資本,讓社企發展。」要注意, 廢青的理想國,只不過是理想,會落手落腳去試行的,其實已經不算是十足十的廢青。
我
續說:「不過,政府的錢,最終不是土地收入,就是你們口中的什麼奸商繳交的稅款。如果全世界都是社企,敢問,錢從何來?」
千萬別誤會,我不是反對社企。大前提是,請不要向政府攤大手板。港式A貨社企,拿了政府的錢,就沒有資格在道德高地上妖魔化別人。可以不用靠打劫納稅人但
又能持續發展的社企,才是真正的社企。
赤貧才俊問:「社企要兼顧其他義務,怎能跟牟利的商人競爭?」
說穿了,赤貧才俊眼中,牟利的商人,就沒有構成任何社會價值。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領匯將破落的房委會商場,提升人流和價值,變成今天可以讓更多基層就業
的地點。他們更加不明白,二、三十年前的城市規劃,設置房委會商場,目的是為了創造地區就業。幾十年來沒有做到的社會任務,差不多被人完全遺忘,諷刺的
是,民營化之後,反而成為了罪狀。
赤貧才俊說:「快餐店賣得超貴的燒鵝飯,應該沒有什麼社會道義可言吧?」
快餐店賣的燒鵝飯要是超貴,讓消費者去用腳投票吧。據我所知,大家樂的一哥燒鵝飯,只在寫字樓區有供應,針對那些時間寶貴的高收入白領。我也親眼見到,其
他在中低收入區的大家樂,下午茶時段,是許多退休人士、學生和家庭主婦的聚腳地,食客「打躉」,一般只要不阻礙做生意,店員大多不理會。我更記得,建華七
年,經濟蕭條,許多失業一族,整個下晝在那兒過,也沒有人干涉,有時更免費送上清水一杯。試問,有社企提供這種義務嗎?
「香港差一點就要搞文革。」近來,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跟我這樣講。這句話,可能說得重了一點。不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民眾被引領到地獄之路,既不是一朝一
夕的事,帶路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在好心做壞事。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作者網誌: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
有兩位中國富豪的婚姻不約而同失敗了。他們是李兆會和杜雙華。這倆哥們很有「緣分」,一個是山西首富,一個是山東首富,且本行都是「煉鋼」的,前者 是海鑫鋼鐵集團董事長,後者乃日照鋼鐵集團董事長。他們婚姻破裂的風格迥異。李兆會是2010年1月和電影《非誠勿擾》中那個扮演「一年一次」之性冷淡女 的演員車曉結婚的,但2012年春節過去不久,坊間就傳出倆人9個月前已離婚的消息;杜雙華和妻子宋雅紅的離婚訴訟去年鬧得沸沸揚揚,他們的分手之路堪稱 離奇——宋雅紅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離婚時,發現自己在七年前就已經「被離婚」了,那個時候,杜雙華也算個富人,但真正的「首富之旅」才剛剛開始。
如果要問李杜二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答案很簡單,李兆會是「80後」,杜雙華是「60後」。年齡段不同,婚姻特徵和擇偶觀一般會有不同。
李兆會娶車曉的時候,已經是身家百億級的山西首富。海鑫鋼鐵是他的父親李海倉創辦的,但李兆會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富二代」,因為李海倉2003年 1月被人槍殺。當稚氣未脫、在海外留學的李兆會回到山西臨危受命做起家族企業新掌門,雖說有爺爺奶奶的威權開路,也有六叔李文傑(海鑫集團總經理)等人的 輔佐,但李兆會不俗的個人能力和商業技能很快顯現。父親去世到他結婚的7年間,企業規模不但翻番,而且在資本市場上也走得越來越遠。2009年5月一次到 山西拜訪李家,李文傑喝了不少酒後對我說,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他的侄子仍然從資本市場斬獲了十個多億。我不知道這是酒後的胡話還是真言,但他對李兆 會的讚許之情溢於言表。
言歸正傳。對於後來跟馬云、魯偉鼎、王中軍等人一起玩耍的李兆會而言,按說對很多事情應該看得開一些,格局大一些。沒錯兒,他在商業上甚有氣魄,但 到了婚姻上,一切都回歸傳統,他希望車曉能夠扮演一個在家裡相夫教子的賢內助的角色。其爺爺奶奶更希望如此。李海倉被殺的陰霾在他們腦海中消散不去,悲劇 不會重演,家族則當更強更壯,他們非常希望盡快看到李兆會和車曉為他們生下重孫,並早早把他培養成一個小男子漢…但對於車曉來說,她太愛演員這個職業了, 雖然她只能算做是三線明星,但她在演藝路上的野心不小,出生在軍人世家的姑娘從小受到的家教以及潛移默化養成的性格大抵如此:心直口快,不達目的不罷休。 記得婚後有次記者問她,你是不是會「息影」啊,她一下子就急了,「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這個行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厭倦了,和我結婚無關。「
生活有時候就是個圍牆,就像個悖論。人生如戲,但你總不能時不時來一句,噢,我演得不好,再來一遍吧。再演一遍不是沒可能,協商協商再協商,問題是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裡,耐心是奢侈品。常見的將這場戲繼續下去的方式是:換一個演員。車曉和李兆會離婚後,有人說她獲得了3億的補償,她在微博上看起來很有 風度地回應:「3億人民幣?有人想錢想瘋了吧。對方的家產是人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我不要。」
同樣是拘謹的婚姻,杜雙華走的是另外一條路。他和宋雅紅結婚是在1980年代末,那個時候他還是首鋼的一個業務員。而那一代人,在彼時的學生風波和 幾年後鄧公南巡的影響下,內心無一不萌生發奮圖強、主宰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求。他後來下海經商,如魚得水,遂愈戰愈勇。如果當年沒有離開首鋼,他的婚姻也許 小有波瀾,但至少不會大動干戈。現在,他想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商業王國,這涉及到的環節之一便是對伴侶的重新定位。他希望宋雅紅首先成為自己事業上的助 手,然後再考慮家庭主婦的角色。但彼時宋在商業上的興致並不是很高。用後來杜雙華在「萬言書」中的話來說,就是「貪圖安逸、小富即安」。杜雙華後來到河北 老家創業,兩人之間便開始出現罅隙,直到宋生第他們第二個兒子的時候發現杜雙華感情已經有了新歸宿,這成為壓垮他們的婚姻之最後一根稻草。後來杜的生意越 做越大,考慮到離婚要分財產,事不宜遲,便「未雨綢繆「,導演了一場「沒有女主角」的離婚大戲。2008年9月我在日照調研這位後來成為當年富豪榜上最大 的黑馬時,有人給我說他是「鑽石王老五」,我差點就信了。
財富多寡與社會地位、個人安全感直接掛鉤。通向大富的多是男人,這個社會說到底是個男權社會,社會裡的另一件稀缺品是妥協的勇氣。看到最近海鑫鋼鐵 和日照鋼鐵都參與了日照港的定向增發,我就想,如果李兆會和杜雙華坐在一起,倆人一起拉拉家常,聊聊自己曾經的婚姻,他們一定會尷尬一笑。試想一下,如果 兩組婚姻標本錯下位:車曉像宋雅紅一樣樂意首先干起傳宗接代的活,或是杜雙華像李兆會一樣不強求妻子在事業上給自己多大幫助,情況會是怎樣?
當然這樣的假設意義不是太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婚姻宿命。就像你也不能據此就說,還是70後的婚姻比較靠譜,因為他們要志同道合,也要家庭和諧。 「找個70後或75後的『高富帥』吧」,我確曾聽一位姑娘這樣向自己的姐妹們倡議。這個命題首先又回到了原點,外在俊醜和財富多寡決定婚姻幸福與否?似乎 有些荒謬。不過我理解當下一些年輕人的擇偶觀,當「快餐式婚姻」流行起來,和「高富帥」在一起的時間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邊際刺激效應」是最大的。但 人總是會老的,你又能邊際刺激幾次呢,再說十年後70後一定處在與今天的60後類似的一個婚姻坐標。所以說到底,一切外在條件都是浮云,冷暖自知,屌絲的 婚姻可能是美滿的,首富一樣可能包攬原本以為只有屌絲婚姻才享有的各種悲催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