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中國人口降破10億引熱議 "人少"是好是壞?
第一財經網上周刊發的報道《本世紀末中國人口會比現在少一半?》引發讀者熱議,僅在搜狐首頁就有上萬條評論。中國的人口多,過去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如果人口數量真的如個別預測那樣下降那麽多,會給中國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人口枯榮決定國家命運
長期研究宏觀經濟與人口關系、從業於對沖基金行業的學者黃文政發現,人口的規模和結構與創新創業乃至經濟持續發展關系密切。他認為,中國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得益於龐大的人口規模,特別是1960到1990年初出生的大量人口。人口眾多能促成細分、多樣化、競爭激烈的更大市場,也是龐大人才規模的基礎。
“中國高鐵就是憑借著世界第一的市場規模開發出了頂尖的技術;中國互聯網公司也憑借世界第一的市場規模走在了世界前列。但長期低生育率導致的人口快速老化和急劇萎縮將會嚴重削弱中國的優勢。”黃文政說。
人口枯榮往往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命運。有人口學者認為,東北地區目前在長期人口頹勢下出現的經濟停滯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
南京大學人口學者陳友華表示,從過去幾十年人口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看,中國人口正在從過去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變成一個重要的抑制因素。未來養老、適婚年齡人口性別比失衡等問題都是中國必須面對的挑戰。
認識人口新常態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位人口學者發現,對於中國人口在世紀末將會衰減這樣一個預判,人口學者基本認同,只是說到底衰減到什麽程度,還沒有統一定論。
陳友華認為,人口預測基於對生育率等因素的假設,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過去沒有一個學者預測準了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生育率的變化。人口預測的效應更重要的是警示作用,提醒我們提前應對,如果等到結果發生再去調整對策,那就太晚了。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譚克儉認為,預測人口數量需要註意的是,影響生育的因素很多,特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力也不可小覷。但二胎是一個重要的點,就是說,生二胎可能有較大比例的人口,但生多胎的即使全面放開也不會很多。
“以這樣的思路,2100年的中國人口不會少到那個程度(註:即6億)。還有就是國家鼓勵生育政策的作用,如果力度大,對生育二胎也還是有作用的。”譚克儉說。
陳友華則提醒,要註意人口數量與結構之間不是獨立的因素,而是緊密聯系互相影響的。
“如果人口真的衰減到6億或者3億,並不是大家想象得那麽富裕祥和,到時候生育率水平會很低,人口出現嚴重的倒金字塔結構,老人很多,中青年人較少,孩子更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養老壓力嚴重。”陳友華說。
人口與統計學者姚美雄也認為,人口數量的衰減不是同比例進行的,減少的更多是青少年人口,人口結構扭曲將更厲害。
就讀者評論中表達的對人口衰減的歡呼,姚美雄認為,這表明社會有一些人群中還存在舊的“人口是包袱,人多消耗資源多”的觀念,對人口結構扭曲及所產生的危害性認識不足。
“未來人類壽命會進一步延長,老年人口比例進一步增加,青壯年養老負擔進一步增加,他們就更不願意多生孩子,這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老年人比重會更高,社會將演變成又老又窮。”姚美雄說。
人口越少越好?
從針對該報道的評論發現,讀者對世紀末人口衰減最主要的態度是歡迎。典型觀點包括:中國人口太多了,人口少點是好事,人口多對地球資源消耗得快。人口降到3億才能發達國家水平。表示擔憂的觀點則認為,到時候中國人口減少,同時老齡化又很嚴重,養老壓力會比較突出。
對本世紀末人口衰減表示歡迎的不光是普通讀者,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在報道發出次日致電第一財經,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如果本世紀中國人口真能減少到6億,那是“國家幸甚,人民幸甚”。
他表示,看人口不要光看數量,也要看質量。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貢獻絕對高於一個農民工。一個農民工老了就幹不動了,但是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不同。他以自己舉例,目前雖然已經73歲,按年齡標準早就該退休,但是依然應邀到很多地方做演講和講座。
“老齡化確實是個問題,但是並沒有那麽嚴重。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差不多,但是美國只有三億多人。人口不光是勞動力,也是資源消耗者。依我看,中華大地如果能養活6億人是相當理想的了。”周世儉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程恩富是控制人口數量觀點的代表者。他認為,中國應該實行先控後減的新人口策略,將人口逐漸減至適度規模,即5億左右,才能有效緩解我國社會主要經濟矛盾和巨大就業的壓力。
適度人口論1888年由英國經濟學家E.坎南在《初等政治經濟學》中提出。他認為"適度人口"是處於"最大收益點"的人口規模。這一理論得到不少西方人口學者的贊同。中國也有部分人口學者認同此觀點,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人提出中國的適度人口在6至7億。社科院學者李小平則提出中國適度人口在3億。
但是該理論的弱點在於適度人口數量難於精確計算,也不可能實現。以美國的里賓斯坦為代表的一些人口學者多次對適度人口的精確計算作了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譚克儉認為,適度人口只是一個概念,宏觀上人口與資源的適度有一個很大的彈性空間和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沒有規劃價值。局部的適度可能比較顯著,但也在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合夥人當然是好兄弟,但分股權時千萬別犯這個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27/157689.shtml
合夥人當然是好兄弟,但分股權時千萬別犯這個錯
思佳
2016-07-27 10:57
股權分配不是單一的錢的問題,股權的背後對應的是創業成員之間的合作以及公司資源的分配,要把股權合理的分配給對的人,才能使創業公司發展的更長遠。
股權分配是所有創業公司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不合理的股權分配會讓合夥人之間的合作變得愈發艱難,同時也會為公司的長期發展埋下致命的隱患,因此創業初期分配股權應該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
可是有的創業者卻意氣用事,忽略了股權分配的重要性,草草地將公司股份隨便劃分,沒過多長時間就發現種種問題,股東們為了個人利益爭得頭破血流,嚴重創傷了創業企業的元氣,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創業者在分配股權時太隨意,結果埋下了禍根。
不合理的股權分配是個隱形炸彈
股權分配可以反映出合夥人對公司的貢獻值,同時股份的數量也代表了合夥人在公司說話的分量,公司的重大事件需要按程序征得合夥人的同意,公司的盈利要按照合同里面的股權比例進行分配,因此股權分配和合夥人的個人利益息息相關,而不合理的股權分配無疑是個隱形炸彈。
律師Gary Schall曾經見過不少創業公司的合夥人因為股權分配問題最後鬧的不歡而散,他表示:“很多創業公司願意將公司的股份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合夥人,認為這意味著‘公平’,然而事實往往會給這種行為一記響亮的耳光。”
Gary提出合理的股份分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明晰合夥人的責任和權利
當公司股份被平均分配時,合夥人之間的分工與回報就變得十分模糊,出力多的人卻和出力少的人獲得同樣的回報,這種情況下,看似‘公平’的分配機制其實是不公平的。
美國波士頓的一家科技創業公司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這家創業公司由三個合夥人組成,其中兩個合夥人是全職的,負責處理公司的大小事務,另一個合夥人則是兼職的,負責技術研發這部分,三個人在創業初期采用的是平均分配公司股份的方式,然而隨著公司的發展,全職的兩個合夥人認為兼職的合夥人並沒有對公司做出很大的貢獻,而兼職的合夥人則經常行使自己的權利幹擾公司的運營,這時合夥人之間出現了問題,大家為了各自利益開始不顧公司的利益去爭奪股權…
這個案例其實映射了很多創業公司的真實情況,對此,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在分配股份時,應該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到每個合夥人的責任和權利,就像Gary說的:“分配股份時多問問你自己,這樣的分配方式在6個月後甚至是1年後是否還能保證公平。”
2、股份激勵機制實現利益捆綁
很多創業公司會建立一種共贏的股權激勵機制,通過股權激勵,把公司不同立場的群體比如股東和高管、股東和骨幹員工的利益捆綁到一起,因此很多創業公司會給早期骨幹員工不少股份,但是很多創業公司在初期就將公司的股份一下子全分配完,卻沒有考慮公司未來加入的員工的股份分配問題,試想一下,公司發展到第二年第三年有了行政、財務、商務等職位之後,這些職位上的骨幹員工的股權分配怎麽辦?因此,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實行股份激勵機制是件好事,但要預留10%-15%的期權池,為後期加入公司的骨幹員工做考慮。
股權這塊大蛋糕應該怎麽切?
一群人合夥創業,需要的不僅是創業的決心,還需要能力資源上的互補,合夥人中有的提供資金,有的提供場地,有的提供技術,有的則提供銷售和人脈…各個合夥人的貢獻不同,似乎難以通過貢獻值進行合理的股權分配,但是如果沒有明確的分配方式,股權分配將會永遠是個跨不去的難題。
Mike Moyer在《SlicingPie: Fund Your Company Without Funds》一書中首先提出,將合夥人在創業過程中的貢獻值換算成相應的市場價值,然後按照不同的比例折算成各個合夥人的股權比例,比如合夥人在工作時間上的投入、現金和實物、場地、想法、知識產權和專利、資源等,這些都可以換算成市場價值,然後根據市場價值所占的比例分配股權,雖然這種方式比較繁瑣,但對於創業初期的公司來說,省去了公司後續發展的很多問題,同時還能保證相對的公平。
Bill和Frank按照投入的時間和金錢的比例進行股權分配
同時對於那些股權架構不穩定的創業公司,盡量做到定期評估各個合夥人的股權比例,然後進行適當的調整。
拿科技創業公司舉例,在公司發展前期,負責技術的合夥人貢獻值會比較大因此會分配到較大比例的股權,而由於市場還沒開拓,負責市場營銷的合夥人的股權比例會比較小,隨著公司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技術成果後,需要負責市場營銷的合夥人進行擴大市場需求,此時隨著負責營銷的合夥人的貢獻值變大,相應的,他的股權分配比例也應該變大。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如果初創企業在準備融資的階段,則需要相對穩定的股權構架,否則的話投資人看到合夥人之間不斷動態變化的股權結構,會給投資人一種團隊不穩定的印象,從而不願意投資。
因此,對於初創型企業,除了要考慮市場、融資、人才招聘等各種情況之外,還不能忽略了股權分配的問題,如何分配股權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都是因各個公司還有合夥人的情況而決定的,股權分配不是單一的錢的問題,股權的背後對應的是創業成員之間的合作以及公司資源的分配,要把股權合理的分配給對的人,才能使創業公司發展的更長遠。
[本文作者思佳,轉自創新工場(ID:chuangxin2009),文中所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來自123RF。]
股權
贊(...)
分享到:
每週買樂透是好投資嗎?
1 :
GS(14)@2010-09-08 22:56:09 2010-9-6 TCW
Q:請問每週固定拿一千元買樂透好,還是存下來划算?
A:你應該知道,買彩券對你來說根本是個不公平的遊戲,除了中大獎機率趨近於零之外,彩券公司經營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彩券買家的失敗上。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對此早洞若觀火,他說:「從過去到未來,世上絕不可能有完全公平的彩券,也就是所有賭贏的獎金等於所有賭輸的錢,因為純粹公平的彩券不能讓經營者賺錢。」
換句話說,因為經營者會抽走彩券買家一部分的錢當利潤,所以它發出來的獎金絕不會高於所有彩券買家的錢。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張彩券的真實價值,原本就比購買者付的價格還要低。」
亞當斯密的說法,已被近代經濟學家法萊爾(Lisa Farrell)等人證實,他們曾對英國彩券做過研究,以每張價格一英鎊的彩券來說,四五%的彩券收入會付給中獎者,換句話說,人們其實是用一英鎊去買一張平均收益只有○.四五英鎊的彩券。
彩券並不是個好投資,為什麼人們還是願意去買?一個解釋是:像彩券這種遊戲,通常只會花掉小小金額,但卻能獲得比投資回報還要高的娛樂價值。
另一個解釋是:買彩券的人並沒有注意到,下這些賭注的平均損失竟然會這麼大。
買彩券幾乎可確定是個輸錢行為,如亞當斯密所說:「彩券買得越多,越可能輸錢,這在數學上是一個極端確定的命題。把全部彩券買下來,則百分之百確定會輸錢。」這是因為彩券贏家的獎金必會少於所有彩券買家的下注金,這種賭局稱為「負和遊戲」(negative-sum game),這和「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就是下注總金額等於獎金總額,也就是所謂「公平遊戲」是不同的。
如果你是幸運兒,真的讓你中了獎,那也未必能改善你的財務狀況,經濟學家漢金斯(Scott Hankins)對美國佛羅里達州三萬五千名彩券中獎得主的研究,結果發現即使中了大獎(獎金五萬至十五萬美元),這些人在兩年後聲請破產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平均來說這些中獎者五年來有大約一千七百五十人聲請破產,這是因為一來他們當中很多本來就是窮人,二來即使中獎後,人們也很少拿這些意外之財來還債,反而花天酒地,或辭掉工作享受人生,最後就因未積極理財而破產。
如果你每週都想拿一千元來買彩券,這裡有個阿Q式精神勝利法:你可以先把這一千元省下來,在每次彩券開獎時,把你的一千元鈔票放在桌上,等彩券開完獎,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又中了一千元了!這一千元你可以拿來吃大餐、買東西或是存起來,都比你把這一千元拿去貢獻給彩券公司當利潤還要好。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
http://www.bwnet.com.tw/Dr.A/ E-mail:
[email protected] 2 :
vickson(179)@2010-09-08 23:05:10 如果你每週都想拿一千元來買彩券,這裡有個阿Q式精神勝利法:你可以先把這一千元省下來,在每次彩券開獎時,把你的一千元鈔票放在桌上,等彩券開完獎,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又中了一千元了!這一千元你可以拿來吃大餐、買東西或是存起來,都比你把這一千元拿去貢獻給彩券公司當利潤還要好。
good, but一千元(hkd/nt/yuan)??有人用咁多錢咩?
3 :
龍生(798)@2010-09-08 23:48:50 真係好阿Q 囉...
我的高見是....付出的20蚊, 得到的快感比省回20蚊高....
故我仍會買....哈哈哈
4 :
Wilbur(1931)@2010-09-09 00:02:06 3樓 提及 真係好阿Q 囉...
我的高見是....付出的20蚊, 得到的快感比省回20蚊高....
故我仍會買....哈哈哈
宜前細個唔懂事
宜家出黎做野終於明白點解咁多打工仔期期買六合彩
小弟自負,認為自己可以靠投資脫離打工輪迴道
所以仍然冇買六合彩...
5 :
龍生(798)@2010-09-09 03:00:09 shit...你狠狠地插中我要害了
6 :
GS(14)@2010-09-09 21:34:54 2樓 提及 如果你每週都想拿一千元來買彩券,這裡有個阿Q式精神勝利法:你可以先把這一千元省下來,在每次彩券開獎時,把你的一千元鈔票放在桌上,等彩券開完獎,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又中了一千元了!這一千元你可以拿來吃大餐、買東西或是存起來,都比你把這一千元拿去貢獻給彩券公司當利潤還要好。
good, but一千元(hkd/nt/yuan)??有人用咁多錢咩?
是台灣商業周刊的文章=TCW(Taiwan Commerical Weekly)
7 :
GS(14)@2010-09-09 21:35:16 4樓 提及3樓 提及 真係好阿Q 囉...
我的高見是....付出的20蚊, 得到的快感比省回20蚊高....
故我仍會買....哈哈哈
宜前細個唔懂事
宜家出黎做野終於明白點解咁多打工仔期期買六合彩
小弟自負,認為自己可以靠投資脫離打工輪迴道
所以仍然冇買六合彩...
我都無買過,覺得蝕底
NetApp之父 情感管理學 數據儲存一哥 裁員仍是好僱主
1 :
GS(14)@2010-10-17 18:34:14 2010-10-15 HT
由方便的Gmail、好玩的 iTune Store、高端的電子醫療數據,到3D電影《阿凡達》,都亟需優質數據儲存。這個幕後英雄,正是數據儲存一哥NetApp。這家92年在矽谷車房以 100萬美元起家的公司,今日年收入已逾34億美元。其中一位NetApp之父是個「香港仔」,名叫James Lau(劉冠新)。
過去7年,NetApp連年入選《Fortune》「美國100最佳僱主」,近3年更打入首15位,海嘯裁員依然不減其僱主吸引力,何解?
業務方面,NetApp已躋身業界一哥,90年代初在矽谷車房起家(見另文),親眼目擊科網熱、科網爆破、08海嘯,曾經兩次被迫裁員。劉冠新說:「01年我們要在2,800個員工中,裁減200人,雖說10%不到,但前後討論了3、4個月,決定過程充滿掙扎。08海嘯,更大件事!整個市下滑,我們瞻前顧後,敲定要削減5、6%人手,這決定非常痛苦!」
奇怪的是,就在09年,海嘯裁員後1年,NetApp成為《財富》「美國100 最佳僱主」冠軍,比起過往數年排名都要高。
裁員風暴 離職者心感公平
看似不合邏輯的事,內裏必有原因。劉冠新說:「好多 20-30年年資的經理,加盟NetApp後,碰上大裁員,都說從未見過一間公司,會投資那麼多時間和資源去裁員。」
有些大企瘦身,5 萬人手減5千,分期3個月執行,只求逃過傳媒監察,結果士氣低落,人人自危。更甚者,有大企HR在員工舉家外遊時,第一時間致電通知:「Johnson,下周五就是你的last day了。」
至於NetApp,「C級人馬事前討論了3、4個月,反覆討論經濟差成點?要減幾多人?」因為 NetApp由一家10人公司,長大300倍,全靠人的努力。高層小心翼翼,既不想離去者傷心,亦不願留下者困擾,最後鐵定派信、一對一輔導、團隊支援被裁員工轉職等程序,統統在1日之內搞定,決不拖延到明天。
結果,接信者都說明白公司決定,心感公平。一場裁員風暴,無人含恨離去。
讓員工覺得你最好
劉冠新認為「重視人才」只是基本常識。請教他有何HR秘笈,他引述了兩件事:
NetApp由創立早期到現在,車馬費都是自主申報,不用逐次滙報批核。「因為我們相信,員工會為公司作出最佳決定。」想當年人手緊絀,工程師輪流孭個pager,24小時覆客。劉冠新憶述:「有次洛杉磯有個客壞了硬件,接報者馬上到生產商處取新系統,然後直接驅車落LA,睡在停車場,等客返工時馬上替他維修。好多公司都會問:咁點得!」今日NetApp年入數十個億,但信任政策依然,「颶風Katrina一役,我們也是放手讓當地員工做決定。」
另一次,NetApp在芝加哥舉行年度銷售會議,會後大家步行返酒店,劉冠新與環球銷售人員邊走邊談天,「他們都好震驚,說在職場轉戰多年,只知高層演說後必在後門離去,怎麼可能跟我們一起走路,還有講有笑!」
但NetApp的高層偏偏就是路過接待處都要Say Hi的人。難怪劉冠新說最大衝擊的一次是:有天開總裁級會議,赫然發現過半數陌生臉孔,不再叫得出所有人的名字。
很多NetApp人轉工,見識過外面的世界後又回巢,「我們就像舊生會般親密。」
----------------------------------
港人矽谷起家
想當年,劉冠新跟拍檔David Hitz等像微軟、Yahoo一樣,在矽谷起家。「創業頭1、2年,是有天使基金幫忙,由26個人科款支持。」
車房創業失敗率幾高?「假設創投基金投資10間公司,可能只得1間好成功,2、3間僅拿回成本。所謂成功,是指投資1元,4-5年後上市取回5-6元。要像NetApp這樣成功,十年一遇,機會率僅1%甚至乎0.1%。」92年創業,95年上市,NetApp年收入瘋長至10億美元,科網爆破始滑落。09收入達34億美元。 NetApp三劍俠的創業目標是:5年後營收達0.5-1億美元,然後上市。今日已超額完成。
「我們有少少好運,90年代預期:數據大量數碼化,儲存空間需要勁升。結果一如所料,1. 互聯網普及;2. 數碼消費品如相機、攝錄機像素不斷增加;3. 診斷儀器如MRI(磁共振造影儀)愈趨精密。儲存需要有增無減,令我們的客路源源不絕。」
----------------------------------
《阿凡達》幕後英雄
NetApp是數碼儲存英雄,它成功將《阿凡達》電影製作者Weta Digital的數據管理開支大削95%,儲存方案性價比提高4成。
它的威水史包括:8年前,推出全球首個統一化儲存系統,將NAS、 SAN融合。今年第3季與Cisco、VMware強強聯手,成立動態數據中心。其FCoE儲存方案,是未來趨勢的推手,其光纖通道網絡可助統一數據中心。
2 :
abbychau(1)@2010-10-17 18:47:58 此公司的遠見令我折服
3 :
GS(14)@2010-10-18 21:40:18 2樓 提及 此公司的遠見令我折服
為何令你折服
以理服人:讀書叻一定是好員工? 倪以理
1 :
GS(14)@2013-07-04 22:44: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704/18322224
招聘優秀人才是每家企業的重要工作,過去幾十年傳統,企業皆要求應徵者遞交個人履歷,先以大學及公開試成績篩選,再從面試「揀蟀」。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指出,這些招聘的基本步驟,未必是好方法,有研究發現面試者的成績高低、面試優劣,與日後工作表現,竟然是毫無關係。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我知道最近你對一份關於招聘人才的研究特別感興趣,可以講一下嗎?
答:最近大家都在問,究竟big data(大數據)如何改變企業的管理方法?前兩周,Google的人事部老總Laszlo Bock接受訪問指出,Google做了一項大數據的研究,分析了過去幾萬份面試紀錄和員工工作表現,得出兩大發現。
第一,他們發現員工上班後的表現跟應徵時的GPA(大學成績平均分)沒有任何的關係。第二,如很多企業一樣,Google本來認為一定有某些管理層,比較善於分辨人才,因此希望從研究中發掘一些招聘紀錄比較卓越的管理人員。
經過一輪分析後(面試者對於不同應徵者的評分,與入職後工作評分的比較),得出一個結論:是沒有人可以長期地分辨出人才的!亦即是說,在Google內一班所謂的experienced recruiters(招聘專家),是不比一般的員工對於應徵者的判斷來得準!
考試成績 與工作表現非掛鈎
問:我記得,去年有一本書叫《Are You Smart Enough to Work at Google》,指Google利用腦筋急轉彎的解謎題目(brain teaser),測試應變和解題能力。這樣測試難道也不管用?
答:無錯,是完全無用。Bock的說法是這類面試方法,只會令面試考官以為自己好叻,其實無助分辨人才。
問:Joe,聽起來Google研究對人力資源部的影響好深遠。
答:影響就大了!Laszlo Bock在面談中提到,Google以前請人的時候一定會要求查閱學校的成績表和公開考試的考分,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取消了這個規定,因為他們發現成績根本跟公司員工未來的表現沒有關係。
唯一例外是剛剛畢業而未有工作經驗的學生,Bock指成績跟工作表現還是有一點輕微的關係(slight correlation)。
問:Joe,這個研究結果,跟你自身經驗是否一致?
答:其實對於我來講,這理論真的讓我思考了一會。我們這一類專業的行業,往往是在最優秀的學校,招聘成績較好的學生,對於員工成績要求是很嚴格的。
我自己在求學時的成績都不錯,因此我本身對於在學校努力過的人,確是存有一定的好感,因為我認為這個人是有付出過的。但是我覺得Google這樣的科學研究絕對有一定的啓發性。
Bock解釋說,工作表現跟讀書成績沒有根本的關係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在職場裏所需要的能力,跟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況且員工過了兩三年,他們也變成另一個人,他們成長了,思維也改變了。
Bock亦認為,學校是一個「artificial environment(虛擬的環境)」,要成績好就要對於教授的模範答案有一定了解和洞察。因此在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都是一些鍛煉了在這個環境裏脫穎而出的樣辦,但是Bock覺得在Google裏,他們需要的是一些渴望、喜歡解答沒有明顯答案的員工。
Google工作小組 14%冇讀大學
問:Google聘請員工方面,還做了甚麼改變呢?
答:Google現時招聘人才,會利用case scenario的提問,測試面試者碰到困難會如何處理,去分辨員工的領導能力、EQ(情緒智商)以及AQ(逆境智商)等,可能更有效分辨人才。我相信,Google未來會繼續研究,去判斷這些是否準確的好員工指標。
不單是不看大學的成績,現在Google的工作小組裏,有14%的成員是沒有讀過大學的。在現今這個所謂knowledge society(知識型社會),這個數字真的很驚人!
這讓我想起我們公司最近在韓國做的一項研究。我們發現韓國家庭花在子女教育上的費用是非常龐大的,私辦教育的消費接近GDP的9%。韓國家長都認為子女去最好的大學是出路,因此兒童從小時候就補習,一直補到入大學。但是我們發現有部份大學生畢業時卻找不到工作,大學生的失業率更比vocational school(專科學校)高得多!我們算過,平均一個韓國的大學生一世人薪酬的NPV(淨現值,就是他未來一輩子的薪酬減除今天要給的學費,用今天的價錢去算),竟比不上一個中學生。
請不要誤會,我絕對不是提倡不應該讀大學!但是我想今天企業社會已經認知到,其實找到適合的人才,不單單是從大學找人,也不單單是看成績的優劣。
坊間經常說有些學生「高分低能」,我想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僱主需要的是可以快速適應環境、快「上手」、有持續的鬥志、可以面對困境的員工。這些素質跟GPA看起來沒有多大的關係。
問:一般的人力資源部門不會做這樣的大數據分析的,他們為甚麽有這樣的舉動?
答:這個絕對不是偶然的。其實Google的人力資源部也在嘗試不同的做法。Bock提出了「Three Thirds」的理論,就是HR部門的構成,需要三分之一的傳統人力資源經理,三分之一是理解業務的「顧問型」的人,最後三分之一是做數據分析的博士生。他說:「這樣,業務的同事就會改變對傳統HR的看法,我們也可以通過與不同背景的同事共事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種文化未必適合每一家公司,但是這種人力資源的mix and match,優化招聘制度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陳景祥﹕基本法第107條 是好東西
1 :
GS(14)@2016-08-16 06:18:59 【明報專訊】由於政見和利益不同,某些人或會對《基本法》內某幾條條文特別反感,但如果要公開宣稱擁護《基本法》,意思應是整體認同這部法律文件,不能說某些條文可以例外、毋須「條條同意」。
最近引起風波的,是《基本法》第107條,此條文關乎香港的公共財政,並不特別「惹火」,但近幾年有評論指特區政府內有守財奴,坐擁大筆儲備卻什麼都不做,這種「不作為」的理據(或說是擋箭牌),就是源自《基本法》第107條;該條文要求特區政府的預算要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基本法》草議時大家認同審慎理財
第107條的「初心」,是認為香港政府一直以來審慎理財、避免赤字的公共財政原則有可取地方;香港政府是少數不舉債的政府,令香港很難發展債券市場,然而財政健全、儲備豐厚,才能令香港安然度過多場危機,包括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政府的豐厚儲備成為了對抗國際大鱷的有效武器。
在起草《基本法》的年代,社會各界是認同香港政府審慎理財的,但是隨着政制愈來愈開放,參加選舉的代議政客以及民粹訴求,有可能要政府大搞福利、先使未來錢,為了堵塞漏洞、未雨綢繆,於是有人提出在《基本法》條文內應該明確規定所謂「審慎理財」的原則,這就是107條的由來。
政客拋出議案 未必從社會福祉出發
具體提出此議的,最早應該是林行止先生,他引用公共選擇學派大師布肯南(James M. Buchanan)的學說,認為可以考慮在憲政層次的文件中加入限制政府「亂使錢」、或先使未來錢的條文。到底林行止先生的文章對後來《基本法》草擬出第107條有多大影響,我沒有確實答案,然而公共選擇理論的假設,往往都能切中時弊:政客或者官僚,和其他芸芸眾生一樣,在實踐政治時,也是由自利之心驅動的。政客在實踐政治時,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或是增加已有的權力,他們不一定會做出那些有益於公眾福利的事情。歐洲在2008年爆發的債務危機,就是此說法的最佳例證。選舉的人,尤其應該珍惜第107條。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02&issue=20160816
同憶蓮《歌手》師徒對決 杜麗莎:說明我是好老師
1 :
GS(14)@2017-01-24 03:00:14 前晚借住「被消失」嘅張敬軒成功炒番熱嘅《歌手2017》(前名《我是歌手》)終於播咗第一集,一如以往,台下反應一樣咁「熱烈」,觀眾交足戲,又喊又嘟嘴又係咪都起身拍手掌歡呼……真係想頒個最佳新演員獎俾呢班觀眾呀!而台上嘅7位歌手(未計軒仔),其實都係落力演唱嘅,其中就有唱功絕對係頂尖、教唱歌嘅杜麗莎!佢喺節目入面排喺光良後面出場(原本兩人中間係軒仔唱),揀咗唱約翰連儂(John Lennon)嘅英文歌《Imagine》,先唔理台下觀眾聽唔聽得明英文,但就俾同場嘅歌手互選中,成為咗並列第一位。講起同場嘅歌手,其餘幾位參賽者入面,就有林憶蓮同袁婭維跟過杜麗莎學唱歌,三位喺《歌手》入面師徒對決,第一集就俾林憶蓮領先排第二位,杜麗莎就得第三,袁婭維暫時就包尾。其實杜麗莎之前喺大陸記招已經講過,要同林憶蓮分勝負唔會尷尬,仲超級大方話:「如果真的被她打敗了,說明我是個好老師,教出的學生夠棒。」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123/19906207
職場慧眼:死到臨頭 如何是好?
1 :
GS(14)@2017-05-13 01:29:40 「公司的同事如一盆散沙,之前辛苦建立的團隊精神盪然無存,老闆又消極對待,說不會炒人但也不會留人,如何是好?」好一個如何是好!同樣處境題,不如我問你應該如何是好好不好?原本一條在航道中正常航行的船,突然停航在海上飄浮,船長消極對待不置可否,不會推船員落海但不阻止船員放救生艇逃生,原本合作無間互相信任的船員全部亂作一團,你是船員的話,你會如何是好?船長擺到明棄船,就算這條船沒有沉沒的危險,船上面的食物食水資源能源能撐多久?繼續守下去,能守得出一條活路嗎?船員之間只能是困獸鬥,為了沒有明天的苟延殘喘可以喘多久?你在這間公司工作了多少日子?死到臨頭,你還能如此悠閑懷緬過去眷戀昔日?這樣的事,不是一時三刻突然發生,可以完全沒有警覺性?你在這個根本不應該可能舒適的舒適圈,還要發夢發幾耐?坦白講,其實得罪我都要講,你根本不是真的為未來擔憂,反而很享受大家可以遊手好閑懶懶閑地上班過日子。我相信只要你老闆一日有糧出,你是不會有要走的意欲。只不過除非你老闆是傻的,又要錢多到喜歡白白浪費的,否則他的消極遲早一日會變積極決定拉閘閂門。又或者其實你看來的消極,往壞處想,可能是你老闆希望你們會自動波走人,他可以省回一筆遣散費。往好處想,可能是給你們時間可以慢慢找另外一份新工作;亦有可能是老闆想為公司換新血的一個藉口,順便看清楚誰可留誰該走。凡事總有代價,貪圖安逸的後果都只能是自負。看來我真的老了,火氣無復當年了,你是當事人都不急,我這塘邊鶴有甚麼好着急?張慧敏
http://www.facebook.com/HKcareerdocto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0/20016265
立論:一股都冇 如何是好
1 :
GS(14)@2018-01-28 18:45:46 周二港股再創歷史新高,恒指升幅逾500點,月初至今累計升逾3,000點,日均成交金額已貼近2,000億元,的確是有點熱鬧過正常的水平。翻查過往多年港股紀錄,每逢港股單月波幅超過3,000點的月份,下個月的低位,有很大機會起碼較當月高位低超過1,000點。由於本月(及本年)首日開市是裂口高開,而且至今仍未填補年線圖上的裂口,本月至今波幅是2,902點。本月尚餘5個交易日,如無意外,本月波幅超過3,000點幾乎成為定局。讀者有所不知,自2009年初至今為止,每逢港股單月波幅超過3,000點的日子,下個月的低點較當月高點低至少1,121點(2009年8月),最多更是翌月低位較當月高位大跌5,809點(2011年9月),平均跌幅3,487點。筆者做完統計之後,自己都被這麼大的下月跌幅嚇了一跳。畢竟,統計數字不是真正的科學,不過是歷史紀錄而已。何況,筆者引用的數據,亦只不過得11個數據點而已。如果再將數據往前推,自1990年初至今,歷史上曾出現過24次單月波幅超過3,000點的月份,翌月的低位平均波幅高達3,924點,惟當中曾有兩次是翌月低位跌幅少於1,000點的,分別是2007年的9月及10月,而該兩個月的最後一個月,正好是港股過去十年屢攻不破,剛剛被衝破的31958點前歷史高位所在。
入市不應急於一時
因此,除非港股現正處於異常瘋狂的大牛市末段,否則至今仍然未入市的投資者,本欄當下的忠告是:既然連續兩年的升市都錯過了,那就不要在目前牛氣衝天的市況之下,才來趁這趟渾水了,如果下個月仍未能出現一個較為像樣的調整,即使錯過了,只要能多忍受兩三個月,就會知道,那其實一點也不會覺得太過可惜。多年投資經驗告訴我,對於滿手現金,一股都沒有持貨的投資者來說,現在肯定不應急於一時大舉入市。假如讀者仍然(或者是終於)認同筆者過去近兩年的市況觀察,相信這個牛市仍然有排都未game over,又同時仍然一股未買的話,頂多亦只能在現水平淺嘗一口(例如投入原來打算入市資金的10-20%)。投資是沒有捷徑的,新手亦不免要交一點學費,最好的學車時間是大市交投低迷估值便宜的時候。如果仍然抵受不住升市的誘惑,最好是有紀律地設定一個最高的試盤金額,即使在這輪升市中賺大錢,亦不要貿然加注,直至下個熊市,股票乏人問津之時,才大舉入市。這樣的話,相對在今次牛市所學到的寶貴經驗,新手所交的學費,應該會是物超所值的。當然,最好的經驗,仍然是新手在第一次大牛市中,狠狠地輸一鋪,這樣才能在下一個牛市中,真正的成長。林少陽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4/2028421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