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管會推政策 強邀會計師背書

2011-9-26 TCW


公聽會還沒開,新聞稿就寫好?這是件「預知結果」的怪案。 九月初,金管會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IFRSs(國際會計準則)元年啟動大會。主委陳裕璋出席,強調會計準則跟國際接軌是「當務之急」,「我國企業如採用IFRSs,日後到國際上發行債券、股票……,就不用再重編財務報告。」


明言聽取意見,實已定案 金管會強力推廣國際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當然是美意。但在這「當務之急」推廣的過程,卻推得令許多金融圈人士敢怒不敢言。會計師,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今年二月十一日,金管會發布一則標題為「會計師將善盡專業團體之社會責任協助企業採用IFRSs」新聞稿,文中強 調,「為了解會計師輔導企業推動導入IFRSs情形,金管會邀請國內企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與會計師公會……等,就會計師輔導公司轉換IFRSs之狀況,深入討論並聽取各界意見。」新聞稿後半更強調:「會計師協助企業導入 IFRSs雖有成本考量……表示同意適度調降相關服務之收費,力求收費合理。」

這場會議在證期局大會議室召開。一間會議室約四十人全坐滿。美其名為公聽會,強調要「深入討論並聽取各界意 見」。但據金融圈人士轉述,令人傻眼的是,到場時,金管會官員其實早已寫好新聞稿及會議紀錄。邀請會計師們 來,只是希望他們替政策背書,並透過四大事務所高層轉達,希望大家配合。結果當天會計師們沒人敢發言,「我 們吃了悶虧,也不敢講,」一位出席公聽會的會計師強調。
揠苗助長,有違程序正義 當時金管會是受到業界和民意代表的壓力,對其強推接軌國際會計準則而讓企業成本增加多所抱怨。在各方壓力下,金管會急就章的拿會計師業開刀,要求收費標準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中相對低的會計師降價,共同承擔「社會責任」。

雖然事後有會計師表示,金管會有透過其他管道協助業者,並無真的要求降價,但金管會二月份的做法,明顯違背 馬英九總統多次強調的「程序正義」,難怪會計師們難嚥這口氣,此消息才漸漸在金融圈傳開。民間怒氣會找出口,不會消失,官員心態該改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9

没有“政策伟哥”,家电的日子怎么过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558

吃了四年政府派发的家电下乡政策“伟哥”,家电企业现在得自己寻找蓝色药丸了。

继以旧换新、节能补贴两项政策宣告终结和调整之后,家电下乡政策也在2011年9月19日宣告了大限之期。山东、河南、四川等四省市将于今年11月 30日之前“被终止”,而至2013年1月31日,这项曾令众多家电企业顺利度过“08金融危机冲击波”的政府补贴政策将彻底落幕。消息一出,家电股大 跌。

在各行各业庆祝中国入世十年的日子里,无论海尔、美的、海信、格力这些一线巨头,还是在过去四年中靠所谓OEM、ODM活得还算滋润的中小品牌,现在先别梦想着“和饭岛爱一起晚餐”,倒是把下一顿饭落实才是头等大事。

在过去的黄金十年中,尽管家电掌门人早已被王健林、李书福、马化腾辈夺去了光环,但其在3650天里取得的成绩还是颇值一书:不仅市场总销售额劲增 400%至9642亿元,出口额也拜“入世”之赐从75亿猛增至2000亿元。海尔、美的成功跻身“千亿销售俱乐部”,即便单兵作战玩一招鲜的格兰仕、志 高等君也放出豪言要做“下一个”。

迅速扩大的城市中产阶级,不断扩张的国际中级市场自然是保送中国家电企业在“黄金十年”上垒的“四轮驱动”,而在产业升级、产品上位口号下膨胀的产 能才是真正的发动引擎。假如没有四年前突然引爆并延绵至今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相信这种开足马力、大干快上以规模取胜以圈地为主的战略至少还能坚持到“十二 五规划”末期。

但即便是碰上了经济危机,家电企业们也幸运地得到了以国家名义派送的“蓝色小药丸”。如果说以旧换新补贴和节能补贴还是锁定传统一二线城市的消费 者,那么所谓财政和贸易政策双向突破的“家电下乡政策”就是面对三、四线城市真正的蓝海了。8亿农民,2.1亿户家庭,占中国家庭总数的67.6%,这哪 只是浮财啊,13%国家补贴以及各地低眉顺眼附加送上3%-5%的二度补贴,活脱巴伊老爷家的金库。这颗政策伟哥,给力!

460亿政府补贴不仅直接催生出累计1.8亿台、销售4050亿元的成交额,更在帮助“大部分低收入农民消费升级换代”的愿景下,令一线企业完成了 “销售到村营销网”、“送货到门物流网”、“服务到户服务网”的所谓“三网合一”。“Z”字头标记信步漫游中国广大基层边远市场,家电厂商们不仅赢得了名 声,更赚到了实在利益。那些曾经的库存,只消根据农村用户特点稍加改造就畅通无阻,顺带摆脱了对苏宁、国美如蛆附身的盘剥。数据显示,像海尔这样的领军企 业在过去四年中,其城乡市场份额已趋平分秋色。

当然,其间的不和谐也是有的。不少田间地头的消费者发现,要想拿到这份几百元的补贴,不但要凭身份证、户口本、标志卡和机打发票去所在乡镇财政所登 记备案,还得由乡镇提交县财政,再经后者登录专门网站审核后将花名册发还农村信用社,几来几去至少十五个工作日,敲下十几个红章才算落定——这还不算之前 帮助那些可能从未见过电脑的乡财神突击培训的日子。拿个补贴,似乎比农村结婚仪式更为繁琐。

领补贴的家电企业也不只是恭领圣恩、山呼万岁的。先是原本十几家企业分食的蛋糕均摊给了上百家,尽管有的企业中标后销售为零。后来,家电厂商们发 现,每年年初确定的价格天花板根本挡不住年中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销售额的拉动无法阻止产品毛利率的持续下滑。格力15.19%和美的16.98%的毛 利水平甚至已低于黑电厂家,而这在过去是断不可能出现的。

虽然下乡家电品种增至十种并大幅抬高其最高售价限定,变相提高了补贴空间,但自今年4月始,销售台数和销售额已明显呈颓势。五一小黄金周和中秋节的 冲刺也无力改变大局。至8月,两项数据已环比下降7.32%和6.56%。换言之,即便政策补贴延续,这个催熟的市场也后继乏力。

好了,现在国家顺风落帆,财政本已吃紧的地方政府也拱手退出不再奉陪。而那些有一定消费力的农村用户享受到城市家电文明后,几年内不会急于升级换代;没有消费力的,照旧只先担心他们的基本保障问题。

至于借着补贴东风建立起来的基层营销网络,不少是由当地商家自主投资,如若没有补贴的动力,过度密集的网点首先得解决生存问题。近渴已现,远水何在?近期欧美经济二度探底的趋势已然坐实,出口乏力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中国家电企业的未来是否真的“灯光太昏暗,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9月19日至21日的港股已做出了回答。虽然之后有所反弹,但会不会是投资者相信还会有一颗“政策伟哥”出现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3

温州中小老板跑路乱象调查 多项扶持政策将出台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0/1122670.html

款无门,转向年化利率最高180%的高利贷,资金链断裂后跑路;九成家庭个人参与民间借贷;当地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措施。

“十一”长假期间,不少温州中小企业主为民间借贷的资金链危机而忧心忡忡。受访者普遍表示,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逼迫”企业不得不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而温州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如今已经牵连了当地的家家户户。

近期温州越来越多的企业主“跑路”已经引发了高层的关注。随着政府的最终介入和多项扶持政策出台,中小企业阴霾的生存困境或将迎来曙光。

“十一”长假期间的温州,气温骤降,阴雨笼罩着城市上空。不少温州中小企业主的心情和天气一样阴沉,越来越多老板“跑路”的消息和对整个资金链或将断裂的忧虑搅得一些人人心惶惶,熟人见了面都会私下议论着各处听来的最新消息。

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温州调查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明确提出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以及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措施。 至此,已持续半年的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和跳楼情况引起了高层关注。

中小企业主跑路成潮

自今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或者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

“跑路企业主和停工企业的数据没有办法完全统计,有名有姓的都是比较大的企业,那些小微企业根本不在统计范围内。”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对记者表示,加上小微企业,跑路、停工和倒闭的企业远不止上述数字。

“我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呼吁政府部门关注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周德文介绍说,“上半年已经有一些企业处于停工或者半停 工的状态,但这些都是没有名气的小企业,所以没人理他们。”周德文一直向记者重复说,如果早点开始采取措施或许就不会蔓延成现在这种形势。

银行利息高昂融资无门

东信集团董事长王崇焕对本报记者表示,温州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波及的范围很广,从东信集团的感受来看,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过高的银行贷款利率。

“目前企业实际的贷款利息已经达到了15%-20%,而一个正常企业的回报率在10%左右,这就等于所有的利润都不够给银行的,温州企业主为什么不 想做实业了?就是因为做实业总是亏损。”王崇焕称尽管不难从银行中贷到款,但是如此高的利息却令企业难以承受。他算了一笔账,一个企业若贷款20多亿,按 照现在实际的利息算,每年就有3亿左右的利息要交给银行。

“企业的资金越来越紧张,我们这些搞实业的信心都不是很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主对记者表示,目前他的企业从银行中贷款仍然较难,即使贷到款,企业也没有那么高的利润支付利息。

周德文指出,目前大部分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主要是由于银行和民间借贷对企业的逼迫。他介绍,“我们有一个会员企业也倒了,他的事例非常典型。这个企业 主欠银行5000万元,银行承诺先还钱然后再贷给他。因为没有那么多现金,他就先借了短期民间高利贷来还给银行,结果还款后银行变脸不再贷款给他,民间高 利贷还不上,他只有跑路了。”

浙江时代商务律师事务所主任邱世枝认为,除2008年金融危机余震的影响外,4万亿救市政策对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亦是不可推卸的影响因素。“4万 亿下来后,政府加快投资、银行也不计风险地贷款,有些企业经不住诱惑,贷款几个亿投资房地产和太阳能,现在来看这两个行业都一落千丈,信贷用完了,又不能 让企业倒闭,只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高利贷由此进来,也就是毒药进来了。”

庞大的民间借贷市场

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便转向温州发达的民间借贷市场,而跑路或跳楼的企业主或多或少都与民间借贷市场有些瓜葛。温州模式一直被作为民间金融的试验田和榜样,规模庞大的民间借贷为温州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同时也自身具备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性。

随着今年以来国家控制通胀、流动性不断收紧的影响下,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借贷利息一路疯涨。周德文称,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则高达1角,甚至1角5分。年化利率高达180%。

受访者介绍,温州“全民借贷”绝非夸张。有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随着多米诺骨牌的依次倒下,这场借贷危机已不限于浙江,还波及了江苏、福建、河南、内蒙古等省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邱世枝指出,民间借贷市场都是地下操作,很难做准确的统计,在温州有一部分人自己没有钱,募集到钱后以高利息放出去;另一些人本身有做工业的平台, 在温州有很大的厂房就比较容易拿到银行贷款,工业利润下降后,为了补贴工业的亏损就把从银行贷出来的钱以更高的利息放出去。这种现象在温州普遍存在。“温 州的服装业、打火机、眼镜、皮革等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的,所以他们就发展非主营业务,倒卖人民币搞个差价也算是非主营业务之一。”邱世枝说。

“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复杂。”周德文称,由于过高的利润,这个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各路资金,其中有人专门长期从事民间借贷;上市公司的资金;也有国企和公务员的资金。民间借贷的过程也非常简单。

多项扶持政策将出台

目前,温州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终于引发各级政府关注。9月29日,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多项解决中小企业债务危机问题的措施,其中包括要求银行业机构不抽 资、当地政府抽调25个工作组进驻市内各银行,防止银行抽资压贷导致中小企业资金断链。温州市银监局也已要求当地各家银行调低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不能超过 30%;如企业财务危机牵涉多家银行贷款,银行间要“同进同退”,不得单独抽资。

10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国庆节长假中赴温州考察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他表示,“跑路”和“跳楼”在温州毕竟是极少数。他要求政府明确将小微企 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加强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

次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轰动一时的跑路的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于10月5日回到国内,谈判企业重组事宜。业内人士预言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因政府的最终介入而渐显曙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39

如何落实国务院的小微企业政策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uh3h.html

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六大政策非常英明,及时。我作为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长,想谈谈如何落实第五条,"促进小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首先,我认为大家必须接受市场细分的理论。期望大银行
十分关注小微企业贷款,那是不现实的。大银行官僚主义严重,决策程序冗长,成本高企,弯不下腰来。这是永久的事实。中外皆然我们不要批评,勉为其难。本人在四家外国大银行工作了15年,我发现他们的问题同样严重。最近,我在浙江和江苏调研,听说某国有银行欺骗政府,吹嘘自己发放了多少亿元的小微企业贷款。实际上,他们把对某大企业的贷款分解成对它的若干下属公司的贷款,由总公司担保。所以, 不切实际的政策只能鼓励作假。


小微企业必须依靠小微金融机构,主要是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此外,民间借贷本身是合法的,长期以来它也对社会和经济起到了巨大作用。政府和人民都要肯定这一点。

第二,我们中国人口口声声喊支持小微企业,包括小微金融企业,但是大家睁大眼睛看看我们在政策上的歧视:衙门难进,牌照难拿,费用极高,回报太低。关于小额贷款公司,我本人最痛恨的是如下五大政策。

(1)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存款,而信用社可以,私募基金可以(当然,他们用词不同)。

(2)政府部门给小额贷款公司规定的负债率上限是0.5倍。
银行的负债率是10多倍,担保公司10倍,信用社实际上更高(特别是如果你把他们的坏帐剔除之后更是如此)。大家知道,普通的工商企业不受负债率上限的控制。为什么监管当局要歧视小额贷款公司?政府应该废除这个负债率上限。其实, 即使监管当局允许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和市场上不受任何限制获取贷款,也不等于银行会无限制地提供贷款。政府应该把这个决定权交回到银行,交回到市场。

(3)小额贷款公司不仅要支付获取牌照时的巨大行政费用,还要缴纳5.5%的营业税和附加,缴纳25%的所得税。在监管上,小额贷款公司受到这样和那样的 监管,而民间借贷业者不需要牌照,不缴税,不受监管。你让小贷公司怎样有竞争力呢?很多小贷公司想关门大吉。这不奇怪!如果温州的小微金融机构生龙活虎, 哪里还有地盘留给高利贷业者?我认为,高利贷在某种程度上是监管和政策创造出来的。

(4)对股东的资格规定非常荒唐。为什么必须是本地企业和个人才可以当股东?外地人为什么不行?中国受闭关锁国的
害还不够吗?在其它行业政府为什么要招商引资?为什么股东企业必须要有三年盈利?必要性何在?

(5)还有一个更加荒唐的规定:每个股东的持股比例上限为20%或者30%。首先,这些小贷公司一般只有1到2亿元注册资本,要找到10个以上,并且志同道合的股东很不容易。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为什么要浪费中国企业家的时间
, 逼迫他们去寻寻觅觅, 找来一些根本不认识的人们充当股东?结果是,很多发起人股东请他人代为持股,担惊受怕。毕竟这样做有风险,也犯规。中国那么多聪明人,为什么要制定完全没有道理的政策,然后听任大家违背它呢?这不是把法规当儿戏吗?

那些不愿意
(或者不敢) 找人代持的发起人股东很快也发现,他费很大的力气申请牌照,张罗生意,承担风险,最后他只有20%或者30%的权益。公司做好了,其他股东不感谢他。出了问题,大家责怪他。所以,发起人股东没有足够的积极性,更不有长远的打算。现在的普遍状况是,全国3600家小贷公司基本上是只做短期打算:他们聘请6到8个员工,发放10到20笔大额的贷款,天打麻将。他们能真正帮助小微企业吗?既然我们的制度不鼓励长期打算,谁能怪罪这些人?

六十年来,农村信用社最大的失败就是股权过于分散,结果谁也不关心和维护信用社的利益。而且,政府不允许它们跨地区经营,它们也不需要竞争,结果,它们从来就是一个个弱不禁风的小垄断。股东太多,没有一个强大的主心骨,那些信用社实际上就
全民所有制企业。大家都知道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效率和前途!西方的投资银行即使在破产了好几之后,在需要纳税人救援之时,还要每年给每个高级管理人员几百万美元, 甚至几千万美元的奖金!即使中层干部每年也拿几百万美元的奖金!荒唐至极,根子就在股权分散,股东缺失!

有中国官员辩解说,如果不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的持股比例,他的权力会太大,容易发生关联贷款,或者卷款逃走。其实,大家知道,只要
控制实际的业务,的权力都是同样大,不管他的股份是20%还是60%。如果他想卷款逃走,前者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即,当他只有20%的股份时),因为他的股比太低,诱惑太大。

小微金融机构万万不可走农村信用社的老路, 必须在竞争中成长壮大监管部门要允许小额贷款公司跨地区经营,竞争,兼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冒出来的赢家才有生命力只有这样的赢家才能持续,可靠地服务小微企业现在, 我国的监管思维是非常错误的: 比如, 监管部门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把利润留存下来增加贷款的发放也就是说, 监管部门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长大 这不是完全违背国务院的政策精神吗? 利润与注册资本有何区别? 增资扩股的程序之复杂, 足以让企业管理者发疯

   政府不要指望银行装模作样发放小微贷款政府要允许甚至鼓励银行贷款给小额贷款公司, 然后由小额贷款公司直接贷款给千千万万小微企业 市场分工就是如此 对银行来讲, 这样才是真正的风险分散比如, 一家银行贷款给200家小额贷款公司, 每家小额贷款公司再贷款给3000家小微企业 在这方面, 国家开发银行是银行业的楷模,他们支持10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其它银行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国开行的模式呢?

  最后一点, 我们万穗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做微型贷款, 平均贷款余额12万元 三年来我们创造就业18000人, 交纳税收2300万元我们经常听到外界的赞扬之辞和"减税, 扶持之类的美言, 不过, 现在还没有见到任何效果如果大家想知道我作为董事长需要花多少时间应付上述五项规定和股份转让,过户等杂事, 我明年准备写一本报告文学

  中国小微企业关乎亿万人民的生活,容不得监管当局马虎大意。我紧急呼吁,丢掉那些对民生不疼不痒的坏习惯吧!  (本文纯粹是个人观点, 不代表他人或任何机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4

潘石屹:开发商总觉得限购政策一定会取消

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0-14/110895668.html

  当下房地产市场最关注的话题是下一步继续限购还是取消限购。在过去的一年中,开发商中间已经有很多次传言限购政策马上就要取消了。但每次从政府 得到的消息都是限购不可能取消。我记得有一次去政府开会,领导说限购政策不可能取消,开发商要作为长期的政策去考虑。有位开发商马上反驳说“既然是长期的 政策,你们就应该出台法律,用法律代替这项政策才对”。开发商总觉得限购政策一定会取消。

  几天前,佛山突然出台了放松限购的政策,在房地产市场无疑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如果一个城市取消了限购,其他城市也一定会跟风。哪个城市的地 方政府愿意实施限购政策、绑住自己的手脚呢?虽然佛山这个政策是个短命的,没有过夜就"胎死腹中"了,但市场反应是积极的,认为限购政策有放松的可能。第 二天,开发商的股票大涨,最多的一家涨了14%。

  许多人认为,取消限购政策的前提是房价下跌。现在购房人对房子降价的预期很高。我是乔布斯忠实的粉丝,10月5日乔布斯离世后,我先后发了好几 条悼念乔布斯的微博,其中有一条写道:"苹果董事会应该马上做出决定,生产1000块钱以下的iPhone和iPad,让更多的人用上苹果的产品,这实际 上就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

  在接下来的微博中,我还写道"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他为多少人提供了服务。"我相信人的生命的本质是灵魂的生命,而灵魂的生命 是永恒的。乔布斯的价值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体现在他为多少人提供了服务,真正生命的价值和他的本质与金钱无关、与权力也无关, 金钱和权力都会是过往云烟。

  写完了这几条纪念乔布斯的微博,我和张欣一起登山比赛去了。这次登山比赛中,我创下了从山顶返回山脚45分钟的最好纪录,平时都需要一个多小 时。等我登山回来,打开电脑一看,糟了,很多网友误解了我,转发并评论了我的那条微博,我早饭都顾不上吃,马上删除了这条微博,但已经晚了,网友们对我的 误解太深了,对高价房的不满情绪也太激烈了。大家在网上借题发挥,新的计量单位、新的货币都编出来了,我只好保持沉默。

  第二天我去上海,我们的一个新项目开工,我告诉公司的同事,不要请任何媒体记者,媒体这时关注的不是我们这个项目开工,而是我的那条微博。前来 参加开工典礼的一位领导一见面就对我说,你成计量单位了。在飞机场,几乎所有的人看到我后都捂着嘴笑着走开,好像我没有穿衣服似的。其实这都是大家对商品 住宅房价太高不满的表现。我们公司这些年来几乎没有开发过住宅,大家不满是对住宅价格太高的不满,但我有口难辩。

  在限购的情况下,住宅的价格到底有没有可能降低,现在正处在最关键的时刻。住宅开发商会不会下调房价,从他们的心里来说,只有在资金链出现困 难、甚至断裂危险时,他们才会做出降价的选择,降价是所有办法中最后一个选择。但我们看到,在限购和不限购的两种市场环境中,房价的变化对成交量的影响是 完全不一样的。为了说明这个情况,我在iPad上画了一个示意图和大家一起讨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7

貨幣政策不可放鬆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041_all.html

  如果現在放鬆貨幣政策來緩解投機者流動性緊張的壓力,將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傷害。如果把宏觀政策重點從價格穩定上移開,必將鑄成大錯

謝國忠

 

  當前,很多民營企業,尤其是溫州民營企業的破產,主要是由於借貸資金投機情況的惡化。將這種現象定性為貨幣緊縮擠壓中小企業是完全錯誤的。正常企業不會僅僅因為借不到錢而破產。只有燒錢的投機行為才需要不斷借錢求存。

  如果現在放鬆貨幣政策來緩解投機者流動性緊張的壓力,將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傷害。實際上,2008年至2010年間的過度貨幣擴張,通過成本膨 脹,以及由資產通脹造成的獎勵性投機擠壓了真正的企業。另一波貨幣擴張將會再次放大投機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最後的崩盤將會更加慘烈。

  在很多二三線城市,高利率借貸已經發展成為龐氏騙局或金融傳銷。金融傳銷的破壞性遠遠超過普通傳銷,如果不能及時抑制,明將帶來廣泛的社會不穩定。

  中國正面臨勞動力和能源短缺。要獲得另一輪高增長,中國必須實現經濟再平衡,從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

刺激措施不可重複

  地下借貸在中國興旺已久,原因在於中國國有金融體系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地下融資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繁榮的主要推動力。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業從其融資能力上獲益良多。

  非正式渠道融資是全世界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正規金融機構缺乏能夠有效服務中小企業的成本結構。因此,政府不應該因為非正式融資渠道的弊端而取締之。

  然而,過去五年,中國地下融資已經從實體經濟活動轉向了房地產和金融投機。由於大規模金融擴張,投機利潤很高,同時實體企業由於全球需求疲軟和成本上漲的壓力受到很大抑制。

  應當批評地下融資本身創造了泡沫嗎?事實並非如此。沒有金融機構可以對抗宏觀環境。即使是管理最好的銀行也很難在寬鬆不變的貨幣環境中生存下來。沒有金融機構可以對抗宏觀環境。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當前的歐元債務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中國的貨幣擴張發展成為房地產泡沫的過程中,銀行發揮了主導作用,地下借貸則起到了支持作用,常常為獲得銀行借貸資格所需要的虛假股權融資。

  地下融資市場的借貸利率從20%到100%不等。幾乎所有實體經濟企業的利潤都難以負擔如此高的利率。其借款人只能希望通過資產升值來償還貸款。

  比如,在貨幣緊縮限制了銀行借貸的情況下,土地所有者就轉向高息貸款來保有土地持有量。例如,2008年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把緊縮看成是暫時的, 因此把高息貸款看成是捱過短期緊縮的橋樑貸款。緊縮很快結束後,一如他們所願,土地價格大幅上升,遠遠高於他們所要支付的利息。

  銀行借貸限制和地下融資市場高利率所反映的流動性問題,是由於需求過高,而不是供應過低造成的。當前的貨幣增長在正常情況下是足夠的。過高的需求主要來自房地產行業。根據去年的價格,真正開發中的房地產價值超過了GDP50%。

  走出當前流動性問題的途徑是房地產業要緊縮。價格下降之後,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需求就會減少。相當一部分開發商的破產是必要的。若非如此,緊縮政策就會無效,經濟就會像往常一樣依靠泡沫獲得增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中國政府的思維,從打擊通脹轉向了支持發展。這一決定似乎並不明智。中國的勞動力短缺在當時已經非常明顯了。經濟 刺激大大加劇了通脹問題,同時,由於實體經濟機會短缺,貨幣增長基本上都已經進入房市。當時不明智的經濟政策造成了現在的很多困難。

  期望政府現在能夠放鬆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是極不明智的。另一輪像2008年那樣的刺激措施將會在中國引發超級通脹和超級投機。後果將不僅僅是另外一場泡沫,而是可能會導致全面的政治變革。很難想像中央政府會如此鋌而走險。

  高息借貸的繁榮始於房地產市場,近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場「龐氏騙局」。由於實際利率過低,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受到抑制,並且實體經濟活動利潤率也很 低,儲戶們便會輕信像高息借貸這樣的機會。他們擔心銀行存款按實值計算會貶值。同時,20%至100%的利率會帶來迅速致富的希望。許多人寧願相信其可持 續性,夢想幾年之內即可致富。

  「龐氏騙局」就是一場再分配遊戲。不幸的是,最後拿著袋子的人常常是最脆弱、最容易受騙的人群。這是傳銷首次在中國成為金融問題,中央政府現在就應當調動安全機構處理此事,控制風險,以免釀成災難。

通脹仍是主要挑戰

  在正常情況下,中國當前的貨幣增長水平可謂綽綽有餘。今年8月,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了13.5%,遠低於前幾年20%的水平,但是仍然遠遠高於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中國儲蓄總資產是2011年GDP的2.3倍。因此,高於經濟潛在增長率的貨幣增長將變成通脹。

  另外,目前的M2增長率可能低估了真實的貨幣增長幅度。商業銀行積極從事表外活動,以應對更嚴格的貸款限制;信託業蓬勃發展;地下高息借貸市場方興未艾。這些都並未完全體現在貨幣統計數據中。如果把這些都考慮進來,我懷疑廣義貨幣增長率將達到16%。

  通脹仍是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過去十年間,貨幣供應大幅增長,正在造成通脹的後果。現在的貨幣增長尚未低到可以消除通脹的水平。中國仍然沒能真正控制住通脹問題。

  結構性調整讓中國經濟更容易發生通脹。持續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減少了現在的勞動力供應。中國體力勞動力供應完全沒有增長。除非能夠大幅降低增長率,勞動力短缺只會更加嚴重,從而推高通脹。

  能源短缺是推動通脹的另一個因素。包括超過政府批准份額之外的生產在內,2011年煤炭消耗總計約為40億噸。建立在如此高消耗基礎上的兩位數 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運輸系統也將運力不足。同時,各個產地的生產水平可能都已經達到頂峰。中國增長模式是高能源密集型。如果煤炭消耗增長率仍然在如此高的 基礎上保持兩位數增長,能源價格將會持續通脹。

  儘管月度通脹數據可能會有波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冷卻跡象,但基本力量依然是推動通脹的。如果把宏觀政策重點從價格穩定上移開,必將鑄成大錯。

放緩沒有不利影響

  跟十年前不同,現在的經濟放緩不會帶來什麼不利影響。體力勞動短缺仍在加劇。放緩不會造成就業問題。將要破產的中小企業可能會讓員工下崗。但是,受到影響的工人可以很快在別處找到工作。

  每年大約有600萬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至少在剛入職階段,大學畢業生和非大學畢業生工資幾乎沒有差距。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白領工作,只能在家待業。考慮到他們父母為大學教育所支付的費用,情況難以令人接受。這是一項社會不穩定因素。

  然而,在當前模式下,建築業和製造業是推動增長的力量,它們需要的是藍領工人。大學畢業生就業不足的解決之道在於增長模式向高附加值業務轉型。

  中國下一輪增長必須降低勞動力和能源密集程度,否則通脹將會破壞任何推動增長的努力。中國必須推進經濟改革,更多發揮市場和民營行業的力量。如果仍然由國有企業主導,勢將造成大項目主導型增長,這很容易造成通脹。

  中國經濟再平衡的起點應該是限制政府收入。2011年財政收入和國有企業利潤佔GDP的30%。考慮到國有企業的資本支出遠高於其利潤,地方政府也在增加純借款來加大支出,可以得出結論,政府和國家花掉了經濟一半的錢。

  中國民營企業和家庭部門在過去十年被邊緣化了。消費只佔GDP的一小部分,因為家庭部門沒有能夠支撐高消費的現金流。除非政府能夠從經濟中少拿錢,把更多的錢留給家庭,大項目建設就會繼續主導經濟。

  同時,當前的經濟結構把盈利機會大都留給了國有企業。留給民營企業的都是低利潤行業,比如輕型製造業和零售業。只有房地產業能夠通過地價高漲帶來較好的回報。這就是大量民營企業轉向房地產發展的原因。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民營部門會更加壓縮。

  中國經濟再平衡應當始於並且止於限制國有部門的規模。舍此之外的其他舉措,都只是在轉移注意力。要限制政府規模,首先需要減稅。比如,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應當從45%降至25%,增值稅稅率應當從17%降低到12%。

  通過再平衡,中國經濟將會轉向高附加值的增長。只有到那時,中國的高增長率才不會引發通脹。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6

新居屋政策 癱瘓居屋市場 林本利

2011-11-10  NM

在中央官員的指示下,特首曾蔭權在最後的一份施政報告中,顯示出「政治觸覺」,提出復建居屋。
但他所推出的新居屋政策,即時擾亂整個居屋的自由市場和第二市場,製造種種不公平現象,令市場交投幾乎陷於癱瘓,並且進一步分化社會。


自1982年居屋計劃第3B期起,居屋業主在轉讓限制期屆滿後,必須先行繳付補價才可以在公開市場出售。過去房委會出售居屋,一直都有考慮申請人的負擔能力。當私人市場樓價高企時,居屋折扣率便調高;當私人市場樓價低迷時,居屋折扣率便調低。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居屋折扣率高達47%,之後跌至八十年代中的20%左右。到97前,私樓價格急升,居屋折扣率上調至50%,甚至60%,兼且 可以讓買家自行選擇,到樓價大跌後,折扣率又調低至30%。由此可見,不同時間認購居屋的業主,享受到的折扣率可以相差一、兩倍之多,政府的資助額相差很 大。
曾特首要求房委會考慮在計算補價方面,以單位購入時的資助額視為對業主的貸款,不會跟隨日後物業市場的升跌而作出調整。換言之,倘若居屋單位市價 是400萬元,折扣率是50%,即售價只是200萬元,白表居屋業主支付一成首期20萬元後,向銀行貸款九成即180萬元,槓桿比率是9倍。現在其餘的 50%樓價資助額亦視作貸款,即業主總共貸款380萬元,槓桿比率變成19倍,真可算刀仔鋸大樹。日後樓價稍為下調,居屋負資產便大增。
這個新的居屋補價措施,很明顯對現有居屋業主不公,他們自然會要求享受同樣優惠,即是以購入價的資助額計算補價。但過去30年,樓市大起大跌,在 不同時間入市的居屋業主當時獲得的資助額,與現在以市價計算的補價可以出現巨大差距。倘若在20多年前認購居屋,樓價不過數十萬元,政府的資助額不過10 萬元左右,即使要計算利息,與現時的市值補價可以相差100萬元,甚至200萬元。
而那些在97年樓價高峰期認購居屋的業主,政府資助額可以達到100萬元或者200萬元。現在樓價回到97水平,即市值補價與原先的資助額相若。若然原先的資助額要計算利息,補價可以較以市值計算更高!若要計算利息,又如何計算呢?
居屋新補價措施對那些奉公守法的居屋業主最為不公。過去多年總共有6萬多個居屋業主以市值補價,之後才可以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出售或出租。現在政府 突然改變政策,這些業主卻無法享受補價優惠,他們肯定要求政府「回水」。由於26萬個仍未補價的居屋業主正觀望政府推出新措施,看看有沒有「着數」,以致 整個居屋市場,不論自由市場抑或第二市場,幾乎陷於癱瘓,令原本已經萎縮的成交量再進一步下挫。
其實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後,已有不少人士(包括筆者)提出意見,容許居屋業主將未補價的居屋出售給「白表合資格人士」。若要在自由市場出售,依然要 補價,居屋業主出售單位後,只要仍然符合白表資格,便可以在第二市場認購未補價的居屋單位。這才可以鼓勵那些無力購買私樓的居屋業主,將居屋單位出售,再 認購合適的居屋單位,達到真正活化居屋的效果。

林本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79

一孩政策遺禍 左丁山

2011-11-01  AD

世界傳媒經常將中國與印度比較,睇吓邊一個國家制度能夠令經濟發展得最快,社會發展得合乎西方標準(在廉潔,司法,民主自由方面),比較之下,原來中印兩 國同樣貧富懸殊,同樣有大量貧困人口,同樣咁貪污,不過印度係實行具有印度特色的資本主義,司法與選舉制度跟英聯邦國家差唔多,而中國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要永遠共產黨一黨專政,黨大於法,故此西方國家普遍與印度同聲同氣。
單純講經濟,印度據講有不少專家研究中國,不斷研究方法跑贏中國, 但中國就冇乜印度專家噃,中國學者着重學習西方,那有時間去研究印度,根本就懶得理會印度。三十年來,以至未來二十年,中國仍有壓倒印度嘅優勢,但二十年 後,中國一孩政策如果不改,會步入老化時間,男多於女,社會經濟因此而失衡,相反印度無人口政策,生育率高,全國年青人佔多數,以後在人才供應方面,勞工 數量方面會趕過中國,大有可能迎頭趕上。當然,印度人口不斷增加,現在已有十二億四千萬人,亦會構成糧食不足問題。
中國一孩政策產生後遺症,已在 年青一代湧現。現任中國國家隊教練甘馬曹係以前西班牙皇馬嘅國腳、中場主將,踢法勇悍,屬於硬漢型,十月十二日中國在深圳迎戰伊拉克(世界盃亞洲分組 賽),賽前就對西班牙傳媒講,中國球員全是家中獨子,在球場上表現唔夠勇悍,好驚受傷。場波踢成點,無謂講,伊拉克長時間在客場以十人迎戰中國十一人,贏 咗二比一,中國隊想去巴西( 2014)踢世界盃,機會頗低。
然後到咗十月二十四日晚,俄羅斯一間小學足球隊在北京對地壇小學校隊,地壇小學據講 係中國少年足球強隊,球員年紀比對方大一至三歲,身高比俄羅斯小學生高一個頭。俄羅斯話比賽九十分鐘,地壇小學堅持只踢四十分鐘,結果就在四十分鐘之內, 慘敗零比十五。原來中國小學生踢咗二十分鐘已經氣喘喘,跑不動。為何如此?家中獨生子吖嗎,平時上體育堂受傷少少,學校就會俾家長鬧到死。一方面中國在奧 運奪取大量金牌,另方面在小學全民體育就因為孩子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溺愛,不願拼搏,下一代中國人點同印度人打拼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58

澳大利亞外資政策求變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153_all.html

   除了口頭上的信心,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長弗格森帶來的最實際的禮物,是澳大利亞可能放寬技術工人簽證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蒲俊

 

  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dation)的研究,中國在2005年至2010年的海外投資中,對澳大利亞投資金額位居首位。自2007年開始,中國已經累計在澳投資700億 澳元。2010年,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三大投資者,四分之三的投資流向礦業領域。不過,最近兩三年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開始聚焦非洲、拉丁美洲和加拿大。澳大 利亞感受到威脅了嗎?

  儘管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Martin Ferguson)對這一問題不置可否,競爭的壓力是實實在在的。2011年11月6日,在天津召開的第13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的開幕式上,緊隨弗格森之後發表演講的加拿大資源部部長奧利弗(Joe Oliver)在發言裡強調:「在加拿大沒有意外。」在熟悉澳大利亞礦業的人士看來,這句話頗有針對澳大利亞礦業政策變化之意。

  2011年11月2日,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向議會提交了爭議一年有餘的礦產資源租賃稅(MRRT)法案。11月8日,經議會投票,政府力推的碳稅法案以36票支持32票反對的微弱 優勢獲得通過,正式成為法律。當天在北京與各路投資者會面的弗格森表示,「政府將要採取新的稅收機制,這會給大家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可投資者並不這樣看。「這肯定對中國在澳大利亞的礦業投資有影響。」台下一位在澳大利亞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士悄聲說,現在有不少資源類企業都在評估兩項新稅法對其盈利帶來的影響。

  第七次訪問中國的弗格森在接受財新《新世紀》專訪時表示,他堅信澳大利亞對中國投資者將繼續保持吸引力。除了口頭上的信心,弗格森帶來的最實際禮物,是澳大利亞可能放寬技術工人簽的消息。

新稅爭議

  MRRT脫胎於前任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2010年5月提出的資源超額利潤稅(RSPT)。這項旨在讓更多澳大利亞人享受資源行業繁榮紅利的政策,卻直接導致陸克文下野。吉拉德上任 後,迅速與大的礦業公司達成妥協——只對鐵礦石和煤礦徵稅,稅率下降至30%。如獲議會通過,這一新稅種將從2012年7月1日開始實施。

  弗格森特別強調,徵收MRRT並非不鼓勵投資,因為只對利潤超出行業正常水平的企業徵稅(起征點為5000萬澳元),而且這將最大程度上確保將資源帶來的利益留給澳大利亞子孫後代。

  這個起征時間對於中國投資者很不利。過去幾年是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投資高峰期,不少項目將在2012年後逐步投產,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中信泰富從2006年開始投資開發的中澳磁鐵礦項目(SINO IRON)。

  國家開發銀行向中澳磁鐵礦提供了一筆數量不小的貸款。一位國開行內部人士對澳大利亞稅收政策變化評論說,「一點招都沒有,這種事談判前如能鎖定應儘量鎖定。成本上去後,將來如果鐵礦石價格下來了,還貸就困難了。」

  不過,弗格森解釋說,MRRT徵收的利潤指標與成本有關。「如果你仔細看看稅制,會發現中澳磁鐵礦以MRRT名義繳納的稅金將會很少。」他還表示,「在新舊稅制轉變期間,我們會提供協助,確保中信泰富的投資保持盈利。」

簽證有望放鬆

  政治穩定、法制健全、市場開放自由,是澳大利亞吸引外資的優勢所在。但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力供應是最大的挑戰。西澳和昆士蘭州是澳大利亞礦業項目集聚的兩個省份,目前都面臨港口、公路和鐵路運輸瓶頸。今年6月,中國中鋼集團公司宣佈,暫停在西澳的Weld Range鐵礦項目,停止與之相關的所有工作,並對在建項目收尾,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沒有鐵路,而基礎設施的建設權又不在手中。

  此次弗格森訪華,在各種場合均強調歡迎中國企業投資澳大利亞的基礎設施建設。

  可是,在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郭濂看來,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澳雙方都需要進一步的規劃。中方企業在澳為了項目建設和運輸,自行修建公路等設施,效率低、投資大,而澳大利亞的多數公路並不收費運營,因此對中國投資者無較大的吸引力。

  今年5月,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一份關於企業移民協議(Enterprise Migration Agreements)的倡議。對於價值超過20億澳元且在用工高峰期工人超過1500人,但在澳大利亞無法找到足夠技工的項目,將可以引進海外勞動力。11月4日,在北京參加東方礦業俱樂部晚宴發表演講時,弗格森也強調了這一政策變化對外國投資者的好處。

  這對於中國企業不啻為一個好消息。此前,參與中澳磁鐵礦建設的中冶集團總經理沈鶴庭就多次公開向澳方呼籲,向中國工人發放特殊簽證,引進他們到 西澳礦業項目,但總有不少澳大利亞官員表示難以接受。必和必拓中國區前總裁戴堅定認為,工會出身的弗格森能如此為礦業企業著想,殊為難得。

對話弗格森

  財新《新世紀》:作為資源和能源部部長,你認為澳大利亞在資源能源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你將如何解決?

  弗格森:目前,澳大利亞已經取得了大量的投資,挑戰是建設這些項目並確保有足夠的熟練和半熟練技術工人進行長時間的施工。這正是澳大利亞政府就勞工培訓追加30億美元投資的原因。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力來解決目前的短缺問題。

  此外,基礎建設投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及時修建港口、公路和鐵路設施滿足礦業項目和運輸的要求,確保我們的礦產品和其他產品順利到達中國和其他地區。

  財新《新世紀》:澳大利亞政府近期正在推行碳排放稅。這一政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有怎樣的機會?

  弗格森:和中國一樣,澳大利亞也已經承諾向低碳經濟轉型。這不僅僅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也是通過改 善空氣質量來改善生活質量。作為政策制定者,我們也已經推出一些措施鼓勵企業在減排技術領域進行投資,並鼓勵可再生能源在澳大利亞的發展。這也為中澳兩國 企業的合作創造新的機會。最大的贏家將是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者。

  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能源供給中的20%將來自可再生能源。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清潔能源領域正在進行投資,一個價值50億澳元的項目 正在進行中。很多中國企業正在和中國政府、不同的機構以及澳大利亞的大學合作,並可能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突破性的表現。中澳兩國通過合作,可以在出口、 擴大市場份額、減少排放以及降低成本方面獲益。

  財新《新世紀》:BP的研究認為,澳大利亞將取代阿聯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氣)出口國。你對此預測有何評價?

  弗格森:到2015年-2016年,澳大利亞將成為世界第二大LNG出口國,這當然會帶來進一步的投資。目 前我們每年大約出口2000萬噸LNG,到2015年-2016年,可能會達到7000萬噸。澳大利亞目前有很多這一領域的投資,所以會成為最大的LNG 出口國。但這不是關鍵的問題,關鍵在於我們要吸引投資,並確保成為可靠的供應者,這是目標。

  財新《新世紀》:中國企業漢龍礦業的管理層在澳大利亞涉嫌內幕交易的行為,是否會對中國企業投資的審批造成影響?

  弗格森:澳大利亞證券監管委員會的工作與海外投資本身並無關係,實際上這是對澳大利亞企業的監管,這並不事關中國投資,而是法律對澳大利亞企業運營的要求,最終將使海外和澳大利亞的投資者受益。

  財新《新世紀》:你出身工會的背景對現在的工作有何影響?如何平衡礦業企業和勞工之間的利益?

  弗格森:處理勞工關係是管理層的職責,而非政府的職責。我們會有一個制度框架,對企業如何自我管理給出一些指引。但生產和勞資關係是管理者的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8

新居屋政策 衝擊私樓市場 林本利

2011-11-24  NM

2002年,樓價從97年高位下跌超過六成,政府正忙於救市,避免負資產數目不斷急升。當時私樓平均呎價不過2,000多元,政府若容許居屋免補價 在自由市場出售,或者以購入時的資助額補價,可以幫助那些以高價購入居屋的業主脫困,又可以刺激樓市,市民反對的聲音相信不會太大。


但時移勢易,特首曾蔭權現在提出居屋補價優惠,若推廣至26萬個現存居屋,相信會對私樓市場產生一定衝擊。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去年底本地私人住宅總存量約110萬個單位,當中包括6萬多個已補價的居屋單位,但不包括超過10萬個村屋。這110 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當中89萬個,即超過八成是實用面積少於753呎(建築面積大約900呎)的中小型單位。餘下不足兩成是面積較大的單位,實用面積超過 1,075呎(建築面積大約1,300呎)的大單位只佔總數7%左右。倘若把村屋(以每層約700呎計算)在內,中小型私人住宅單位所佔的比率將更高。
從數字可見,香港並不缺乏中小型住宅單位,最缺乏的反而是面積較大的單位。隨著市民收入上升,自然期望居住環境有所改善,生活空間較以前增加。


但過去十年,地產商興建大量發水樓,建築面積過千呎的單位,實用面積只得六、七百呎。市民付出巨額金錢購入千呎新樓,入夥後才知道被騙。日後政府若立法規管二手樓買賣,要求以實用面積定價,這些實用面積偏低的新樓自然缺乏競爭力,新樓小業主將會蒙受損失。 政府一旦落實居屋補價優惠,居屋業主可以低於市值補價,當然有誘因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儘快出售套現,私樓市場將突然間多了20多萬個單位的潛在供應,勢將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的樓價造成一定的衝擊。 曾特首提出的補價優惠,原意是希望方便居屋業主在私樓市場轉換單位,以及在物業市場向上流動。然而,這20多萬個居屋業主,以優惠補價在私樓市場上出售單位後,市場上又有沒有20多萬個面積較大的單位讓他們向上流動呢?


由 於面積較大的單位供應有限,居屋業主若然一窩蜂加入市場,導致需求大增,勢必推高這類單位的售價。結果是中小型住宅單位與面積較大的單位,兩者的價格差距 (以平均呎價計算),將進一步拉闊。私樓業主想在物業市場向上流動,將更加困難。 加上過去一年,政府推出一些限呎和限量的住宅用地,要求地產商增加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日後這類單位的供應量勢必大幅增加,對樓價的衝擊將會更大。 過去數十年香港市民努力工作和儲蓄,實在值得享受到較大的居住空間。政府推出土地拍賣時,實不應要求地產商集中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令日後較大面積的單位 出現「人為」短缺,推高這類單位的樓價。 事實上,正如施政報告所述,現時的住宅單位數目共有260萬個,遠高於235萬個住戶數目。只不過本地的地產商,將新樓包裝成豪宅,吸引內地人認購,呎價 動輒過萬元,完全脫離本地市民的購買力。而這些落入內地人手的住宅,空置率特別高。政府若不正視本地樓市「豪宅化」、「內地化」和空置率高的問題,即使大 量撥地興建私樓和居屋,相信也無法化解香港市民在住屋方面的怨氣。

林本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