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在北京的房地產經紀公司鏈家再次南下“掃貨”,通過並購進行擴張。
9月8日上午,鏈家宣布合並總部在廣州的滿堂紅(中國)置業有限公司(下稱“滿堂紅”),雙方達成戰略合作。對鏈家而言,此次合並意味著計劃中的萬億級房產O2O平臺完成了一線城市布局,正式覆蓋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深圳。
滿堂紅官網資料顯示,這家立足南方房產中介公司成立於2000年,綜合實力居華南市場首位。成立之初是以線上的形式提供地產信息服務,2001年正式進入房地產二手中介行業。就業務區域而言,該公司主要紮根廣州,輻射全國,在廣東省內的經營網絡覆蓋了廣州、佛山、東莞、珠海、中山,2007年起逐步進軍南京、成都、武漢、重慶等城市。
對於此次合並的意旨,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解釋稱,是源於對萬億房產O2O平臺的期許。在他看來,2015年對於房產中介行業來說是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房產O2O領域出現顛覆性變革。
目前,滿堂紅在全國範圍內有500余家門店,8500余名員工。關於合並之後的安排,鏈家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雙方合並實施後,滿堂紅廣東省內的門店將統一啟用“LIANJIA.鏈家”的品牌標識,共享鏈家線上平臺資源。根據鏈家的計劃,到2016年底,廣州將達500間店鋪,佛山、東莞、中山和珠海將店鋪倍增。在鏈家看來,滿堂紅在業務模式上追求多元化發展,除了二手房租賃與交易、新房銷售,還涉及寫字樓租售、商鋪租售、金融等業務板塊,與鏈家房產O2O布局“住”的入口之想法十分契合。
鏈家2001年成立於北京,隨後在北京二手房中介市場打開局面,目前在北京二手房目標市場上占據55%~60%的份額。2015年以來,在謀劃萬億O2O平臺驅動下,鏈家開始密集並購同行公司,從北方大本營向南、向西延展,拓展覆蓋區域。2015年2月9日,鏈家地產與成都伊誠地產合並,布局西南市場;3月1日,鏈家地產與上海中介行業排名第二的德佑正式宣布合並,成為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企業;3月18日,鏈家和中聯地產通過“股權置換”正式合並,進軍深圳市場;9月1日,鏈家宣布與濟南孚瑞不動產達成戰略合作,這是繼大連、河北、天津、青島之後,鏈家進一步完善環渤海經濟圈的布局。
左暉近期在北京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記者采訪時稱,鏈家將大中華區業務區域分為七塊,除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天津和南京,還包括一些二線強的城市,其次是二線弱的城市,再往後是長尾。據他透露的經營目標,2015年年內,鏈家計劃二手房交易額超過4000億元,一二手交易相加超過5000億元,預計2017年之前突破1萬億元交易額是大概率事件。
針對鏈家的這種“掃貨”模式,受訪分析人士表示,通過合並,鏈家能獲得的是這些經紀公司在當地的門店及旗下房源資料,這種方式相對於自己進入新的城市開店,擴張速度更快,避免了不了解當地市場而被“排異”的局面,因此資本推動下的大肆收購成為了鏈家的選擇。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國化工”)3日宣布,願以約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瑞士農業化學和種子公司先正達。此次交易有望成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一筆收購。
中國化工此次大手筆收購,是中國企業近來大舉出海的縮影。根據官方統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
值得關註的是,如今中企出海已經學會利用海外的會計、金融、法律、公共關系等第三方機構,同時又能做到不被老外“牽著鼻子走”。
有央企負責投資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如今企業內部的專業人才儲備已經可以做到和海外第三方機構一起針對同一個項目同時做方案,然後企業比較內部方案和外部方案的優劣綜合出最優方案,這既能有效發揮海外第三方機構的能力,又能防止被個別第三方機構“忽悠”。
中國企業海外最大收購案
先正達3日發表公報稱,中國化工同意以每股480瑞郎(約470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全部股權,這其中包含每股465美元的現金要約價格以及交易交割時支付的每股5瑞郎(約4.9美元)的特別分紅。
收購完成後,先正達總部仍將設在瑞士巴塞爾,公司管理層也將繼續保留。先正達董事會已於2日簽署了交易協議,表示該交易符合公司全體股東利益,並向股東一致推薦這項收購計劃。如果該計劃得到股東批準,中國化工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收購。
多位化工界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先正達是僅次於孟山都和杜邦、排名世界第三的種子公司,是當仁不讓的農業化學品行業巨頭。此前,多家跨國巨頭都垂涎於它,但最終中方是離終點最近的。去年5月,全球最大的種子公司孟山都曾以每股449瑞郎提出收購先正達,但先正達以股價被低估為由拒絕了該提議。
本次交易有望成為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一筆收購,標誌著全球農化行業洗牌加速。
先正達董事長德馬爾說,中國化工提出的收購要約,肯定了先正達的業務質量與潛力,包括其在行業領先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這項交易把可能因收購帶來的運營中斷風險降到了最低,並有助於公司對於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的開發。
中國化工當天也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這一消息。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表示,此次交易不局限於雙方利益,還將保障全球農民和消費者利益最大化,共同為全球市場持續增長和糧食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貿發組織官員梁國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說,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先正達具有特殊的價值。這家公司規模不算大,母國瑞士高度市場化,沒有政府幹預和政治因素,收購容易成功。
“我覺得,僅就先正達來說,它和中國化工的業務,在農化領域有比較強的協同效應。這個溢價是合理的。”梁國勇說。
海外“買買買”須防“忽悠”
由於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主要是央企,因此這些企業操刀的大並購案也備受關註。其中在資源和能源領域的並購案例是最多的,但在其他領域也呈現全面開花的局面。
在資源領域,五礦集團在2014年完成了中國金屬礦業史上迄今實施的最大的境外並購項目——秘魯拉斯邦巴斯銅礦項目。該項目的最終交割支付金額為70.05億美元。轉入2016年,該項目已經正式投產,第一批銅礦石已經運回中國。
在能源領域,2016年1月6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並購項目正式完成交割。完成這宗價值約合234億元人民幣的水電站項目交易後,三峽集團將成為巴西第二大私營發電企業。
國家電網公司在能源領域的並購則更令人矚目。目前,國家電網投資運營了菲律賓、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亞、意大利、中國香港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骨幹能源網,境外資產突破人民幣1000億元,累計實現利潤人民幣190億元。
在航運領域,2016年的1月12日,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向希臘方面提交了有約束力的收購要約,希望獲得該國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多數股權。此舉有望為現金拮據的希臘政府送去“救命錢”,並將比雷埃夫斯港打造成中國對歐出口的物流樞紐。
在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領域,澳大利亞政府在2015年4月批準了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建築公司約翰·霍蘭德集團。據媒體報道,此次中方共出資1.5億澳元(約合人民幣7億元),收購約翰·霍蘭德集團100%的股份。
國企頻頻出海,會否出現“花冤枉錢”的情況,此前一直是民眾關心的焦點。業內普遍認為,對於中企來說,海外並購不僅是要獲得資源,還要確保並購項目能夠持續盈利。同時,還要廣泛利用海外的會計、金融、法律、公共關系等第三方機構,按照現代化收購的方式對方案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全局布置。
據記者了解,在積攢了多年的海外經驗後,中企“錢多人傻”的局面已經大大改善。前述央企負責投資人士對記者說,如今企業內部的專業人才儲備已經可以做到和海外第三方機構一起針對同一個項目同時做方案,能夠做出綜合比較防止被“忽悠”。
以國家電網為例,近年來,國家電網在海外的項目均取得良好收益,年均投資回報率在12%以上,境外投資項目無一虧損、全部盈利。五礦集團國有資產重組專家劉立軍也曾稱,五礦在2009年成功並購的澳大利亞礦業公司OZ經營情況良好,不僅讓五礦早就收回了成本,而且還是翻幾倍收回來了。
官方數據還只是一部分
中國化工此次大手筆收購,是中國進入資本輸出時代的一個寫照。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幾天前在月度例行發布會上稱,2015年,雖然面臨國際經濟發展低迷的外部環境,中國企業進行國際並購投資仍然保持活躍,呈現出數量多、金額大、涉及行業和國家廣泛等特點,出現了一大批的大型並購項目。
據初步統計,2015年,中國企業累計實現對外投資7350.8億元人民幣 (折合1180.2億美元),同比增長14.7%。其中,中國企業實施的海外並購項目總共有593個,累計交易金額401億美元(包括境外融資),其中直接投資338億美元,占84.3%,幾乎涉及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
由於統計口徑問題,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可能還只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一部分。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曾在商務部負責相關事務。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大量中國企業註冊地在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這樣的地區,這些地區對外投資金額都未能納入現有的中國對外統計數據中。還有一些民營企業的跨境投資並未在商務部門登記,因此也未能計算在總額之內。
如果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數據,由於經濟轉型推動國內戰略並購交易強勁增長,去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增長40%,金額增長21%,均創歷史新高。其中,有114筆並購交易的單筆金額超過10億美元,數量同樣創下新高。
如今,“十三五“規劃已明確提出堅持開放發展新理念,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新目標。規劃強調,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跨國企業。這意味著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將進入對外投資新時代,實現從商品輸出大國向資本輸出大國的歷史性轉變。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尾盤成交額突然放量,還沒等到第三個跌停板的到來,機構就已按耐不住,開始突擊進場掃貨萬科。
7月5日,成交本來寥寥的萬科,由於在收盤前的最後15分鐘成交量突然放大,使得其全天成交達到39.39億元,換手率2.05%。而在買入的資金中,機構的身影已經開始出現。根據深交所公布的數據,當天買入的前五名營業部中,第一、第三名均為機構專用席位,買入金額合計接近15億元。
市場人士此前普遍預計,萬科複牌後具體跌幅雖難預料,但可能會出現三個跌停。那麽,究竟是誰在“冒死”大筆買入?
“是誰在突然買入很難猜,機構投資者、遊資都有可能,也不排除是主要股東在自救。”多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從成交量來看,萬科很有可能在次日打開跌停。但從長期來看,萬科股價尚未達到底部,投資者不必急於抄底。
誰在買入萬科
交易情況顯示,萬科7月5日的成交,主要是集中在下午14:45以後。從2:45開始,不斷有大單在跌停價買入,而14:46、收盤前一刻的短時間內,10億元左右;全天萬科成交39.39億元,換手率2.05%。
根據深交所公布的交易數據,萬科當日的成交量中,買入前五名的營業部買入資金合計20.1億元,占比約為51%,賣出前五名賣出營業部凈賣出資金合計22.1億元,占比約為51.3%。
在賣出方中,機構仍然充當了主力。公開信息顯示,7月4日,有三家機構出現在萬科賣出席位上。而在7月5日萬科賣出前五名的營業部中,除了賣出第一名,剩下的賣單全部是機構專用席位,賣出金額分別為7.3億元、2.69億元、1.979億元、1.979億元。買入第一名則為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該席位賣出金額達到8.238億元,但同時買入了970萬元,凈賣出金額為8.14億元。
“只要進去的稍微早一點,都會有豐厚獲利,雖然每家機構心態不一樣,但萬科股價還是有點高,如果是我的話,肯定會選擇賣出。”深圳私募人士徐嶺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萬科7月5日的大量賣單,應該與機構自救有關。
部分機構大量清倉的同時,也有另外的機構進場。此前的7月4日,就有兩家機構則出現在萬科的買入席位上,但合計買入金額只有542萬元。 但與上一天截然不同的是,7月5日機構買入萬科的數量,幾乎可以稱為跑步進場。萬科尾盤成交放量,亦與機構席位大量買入有關。
龍虎榜數據顯示,當日買入前五名營業部中,第一名、第三名均為機構專用席位,其中第一名買入金額高達11.87億元,第三名亦達3.02億元,在總成交額的占比分別達到30.1%、7.68%,兩者買入金額占買入前五名的75%以上。
“我們以前做過認真的調研,當時判斷萬科複牌後,至少會有三個跌停。”深圳智誠海威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總經理盧源向《第一財經日報》說,第二個跌停板就出現成交放量,多少有點出乎意料。
多名市場人士此前接受本報采訪時均認為,萬科具體跌幅雖然難以判斷,但比較起停牌期間大盤、地產股的表現,萬科複牌後可能會出現三個跌停。那麽,在仍有大量拋盤的情況下,又是誰在“冒死”買入?
“究竟是誰突然買了那麽多?如果從市場力量構成來分析,我認為機構投資者、遊資、主要股東都有可能,可能有人覺得萬科目前已經跌到位了。”盧源說,由於目前信息有限,很難準確判斷究竟是誰在大筆買入。
值得註意的是,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寶能系,在7月4日中午,通過多家媒體放話,聲稱如果萬科繼續下跌,其仍將繼續增持。深圳某資深私募人士認為,萬科大幅下跌,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主要股東,從維護自身利益的角度來看,不排除是主要股東在組織資金自救。
該人士分析,兩名機構席位買入的金額都非常巨大,遊資可能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而華潤又希望奪回第一大股東地位,若在二級市場增持,繼續下跌將會對其十分有利,因此大筆增持的可能性不大。
“一般來說,萬科股價仍處於高位,可能是有些融資盤通過這種方式換手,吸引跟風資金進來接盤,融資盤好趁機出逃。”徐嶺認為,除了融資盤,不排除有些遊資試圖博萬科反彈。
深交所公布信息顯示,7月5日買入萬科前五名營業部中,第四、第五名分別為華泰證券深圳留仙大道眾冠大廈營業部、中信證券上海淮海中路營業部,買入金額分別為9900萬元、9500萬元。
而這兩家營業部,正是遊資聚集地。根據公開信息,僅今年1月4日到1月8日五天,華泰證券深圳留仙大道眾冠大廈營業部就至少五次登上龍虎榜。而中信證券海淮海中路營業部6月24日以來也五次出現在龍虎榜。
跌停或將打開
不僅是成交量明顯放大,賣單也顯著減少。截至7月5日收盤,萬科跌停板上的賣單為507.2萬手,而7月4日則多達777.7萬手。
“從今天的成交量來看,萬科接下來可能還會繼續放量。”徐嶺認為,由於賣盤有多減少,而買盤大幅增加,預計萬科複牌後第三個交易日,打開跌停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能會有所反彈。
這是否意 味著,經過兩個跌停之後,萬科的股價已經進入階段性底部?大筆買入的資金,也避免了短期風險?對於這種略有意外的情況,已有遊資、散戶準備繼續買進。
“我在收盤前最後一分鐘進去了一點,明天準備繼續買。”深圳某手握上億元的投資者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從成交量來看,萬科接下來打開跌停的可能性很大,其準備短線操作“叼口肉就走”。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不是長期底部,短期之內就算有所反彈,反彈幅度也不會太大。”
徐嶺說,和其他地產股相比,目前萬科的股價還是太高,估計反彈幅度最多在5%—10%之間。
上述深圳私募人士也認為,控制權之爭尚未落定,萬科未來走勢尚不明朗,如果管理層出現嚴重動蕩,在價值上,萬科就和其他房地產公司沒有太大區別,其股價也會進一步回落。短期來看,除了主要股東,萬科股價下跌合力已經形成,即便是打開跌停,甚至出現反彈,也難以持久。總體來看,萬科股價下一步將會維持寬幅震蕩。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急於抄底,可能仍存在較大風險。因此,投資者不必急於買進,不妨等到萬科股價穩定之後才進入。
周一開盤,萬科A跳升高開2.94%,隨後震蕩走強,在逾19萬手的買盤拉動上漲停,不久,買盤便升至逾49萬手,開盤一小時成交額即突破70億,當日總成交超78億,換手率達3.33%。
盤後龍虎榜顯示,國泰君安廣州黃埔大道營業部買入7.27億元,華泰證券天津真理道營業部、國信證券深圳泰然九路均再次上榜,分別買入5.32億元、4.22億元。機構席位大舉賣出9.65億元。
有媒體報道稱,目前萬科A股市場上實際流通的籌碼已不足22.61%,如果再剔除部分長期投資者以及可能存在的“暗盤”,萬科A已顯露小盤股特征,面臨退市的股權空間只有不到13%。
據《明報》報道,繼恒大高調入股萬科A股後,新世界集團鄭家純家族的“禦用經紀”鼎佩證券連日來亦頻繁買入萬科H股逾1500萬股,涉資2.78億港元;日前聯交所顯示增持萬科H股至8.84%股權的NexusCApital,市場消息指背後買入者為中渝置地主席張松橋,涉資19.5億港元。
目前恒大持有萬科A股已達6.82%,其持有股權收購總代價高達145.7億元人民幣(約170億港元)。鄭家純、張松橋、許家印三人迄今增持萬科AH股合共斥資近200億港元。
《明報》報道稱,近日多只長線基金已悉售手上持有的萬科H股,轉售予據稱屬張松橋旗下的私募基金Nexus Capital及鄭家純家族旗下的鼎佩證券(VMS Securities)。
中央結算數據顯示,VMS 8月1日起連日增持萬科H股,至12日合共增持1513萬股,每股介乎17.96元至19.96元,持股量升至1.3%,涉資2.78億港元。至於Nexus Capital,據聯交所資料顯示,該基金由8月9日至11日止合共買入9531萬股,每股平均價為20.2港元,涉資達19.5億港元。新世界發展及中渝置地發言人對事件均未有回應。
所謂“大D會”,據悉是因為新世界發展創辦人鄭裕彤熱愛“鋤大D”(一種紙牌玩法),經常與朋友“鋤D”,著名的“D腳”除了許家印、張松橋,還有華置主席劉鑾雄等。過去多年,他們多次連手作多項投資,包括投資新股,並成功協助恒大2009年上市。
如“大D會”此次介入萬科,為護航許家印,則恒大地產超越了安邦,成為科第三大股東。
安邦系再次出手二級市場,目標是建築央企巨頭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建築”)。自11月17日首次舉牌觸及5%紅線後,僅僅一周,再次舉牌持股比例升至10%。
密集舉牌
中國建築公告稱,於24日收到安邦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邦資產”)通知,截至2016年11月24日,安邦資產通過“安邦資產-共贏3號集合資產管理產品”持有公司普通股3,000,000,009股,占公司普通股總股本的10.00%。
正如安邦一貫以來的生猛風格,這一舉牌在意料之中,但是來得尤其迅速。就在三天前,11月22日,中國建築公告稱,中國建築主要股東安邦資產計劃自2016年11月18日起12個月內,增持公司不低於1億股份。
從18日至21日,安邦資產通過二級市場買入方式增持公司普通股3.63億股,增持股份已超過增持計劃數量下限的50%。截至11月21日,安邦資產持有公司普通股 1,862,707,908股,占公司普通股總股本的6.21%。在兩個交易日內安邦增持3.63億股,占總股本約1.21%,交易金額約為31億元。
安邦資產第一舉牌觸及披露紅線發生在11月17日。中國建築11月1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截至11月17日,安邦資產通過“安邦資產-共贏3號集合資產管理產品”持有公司普通股15億股,占公司普通股總股本的5%。
第二大股東“易主”
對於安邦資產增持股份的目的,公告稱,主要是出於對中國建築未來發展的看好,推動保險資金通過資本市場進入實體經濟,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獲得長期穩定財務回報,實現保險資金的增值保值。
中泰證券認為,安邦連續增持中國建築主要是看中公司優質的基本面和估值。公司過去五年業績複合增速23%,當前估值處在板塊最低,分紅率約23%,預計2016年股息率2.9%,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當前險資舉牌地產股評估PE約14倍,大型建築央企(剔除中國建築)平均PE約為15倍,而中國建築PE僅有7.8倍。
地產股歷來是險資青睞對象。從中國建築股權結構來看,截止到三季度末,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以168.79億股占有絕對控制權,持股比例為56.26%。中國證券金融有限公司和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分別以7.05億股、4.26億股位列公司第二、第三大股東之席,持股比例分別為2.35%、1.42%。
如今經過三次大舉增持,安邦資產持有中國建築股份達30億股。如果在未來的一個多月內股東和其他流動股沒有大舉買入計劃,“安邦系”登上公司第二大股東席位基本已成定局。
安邦資產是“安邦系”重要的投資平臺。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有安邦資產52.50%和47.50%的股份。
龍虎榜數據顯示,中國建築買一機構席位巨額買入77.33億,疑為險資再度增持;另外,五家機構今日合計賣出706305.52萬。
保監會將進駐前海和恒大人壽。(東方IC/圖)
險資在2016年末再度開啟年末大掃貨模式時,其形象已經從2015年末的救市“白衣騎士”變成了“野蠻人”。
險企投資上市公司20%股權或擁有參與決策的權力後,這部分投資收益將只受到被投資上市公司凈資產、凈利潤變動的影響,二級市場估值的波動將不會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和凈利潤等指標。這也是險資頻頻舉牌的原因。
一紙禁令,宣告了前海人壽萬能險突進的終結。
2016年12月5日晚間,保監會官網公告針對前海人壽采取停止開展萬能險新業務的監管措施,責令其整改產品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禁止公司三個月內申報新的產品。
這並不讓市場意外。在此兩天前,證監會、保監會官員就已陸續放話。
12月3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指出,投資者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舉牌、要約收購上市公司,作為對一些治理結構不完善公司的挑戰,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不過,這些資金來源必須合法合規,否則就是在挑戰監管和法律底線。
次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財新峰會上表示,對股東進行有效制約,不能由某一家股東或者控股人實際控制,為所欲為。
不少業內人士對這一天的到來並不奇怪,“利潤薄一點沒關系,但是活得久才是最重要的”。
與去年底的故事既相似又不同。以寶能系與萬科董事會相爭為標誌,2015年年底險企舉牌上市公司進入白熱化狀態。而到了如今的2016年底,險企同樣奇襲多家藍籌股,但卻遭遇監管層的無情打壓。
去年底險資大搶購源於“救市”。2015年6月開始A股整體大幅下跌。不僅原先估值較高的創業板、中小盤股票價格下滑,許多大盤股、藍籌股股價也出現大幅下滑。
為穩定市場情緒,監管層陸續出臺相應政策穩定股價,並制定了具體的目標和措施。
2015年7月,保監會頒布《關於提高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保險資金投資股市,尤其是藍籌股“救市”作出規定。
根據通知,只要滿足上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20%、投資藍籌股票的余額不低於股票投資余額的60%兩個前提,保監會允許險企投資單一藍籌股票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的監管比例上限由5%調整為10%;投資權益類資產的余額占上季度末總資產比例達到30%的,可進一步增持藍籌股票,增持後權益類資產余額不高於上季度末總資產的40%。
同時規定,保險資金投資的藍籌股票,應當符合保險資金權益投資相關規定,在境內主板發行上市,市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且具有較高的現金分紅比例和穩定的股息率。
與過去相比,不僅險企投資單只藍籌股的比例上升一倍,保險資金整體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也上浮10%。
根據民生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本輪舉牌潮開始於2015年,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在2015年下半年,上市公司被舉牌的次數達到了130次。其中以保險和私募基金占絕大多數。
而2015年下半年險資舉牌次數激增,則主要源於政策放開。
行業數據顯示,自股市大幅波動開始至7月8日,保險機構持續凈買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股票累計凈買入574.2億元,股票型基金累計凈買入548.42億元,合計凈買入1122.62億元。其中,保監會重點監測的6家重點公司凈買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151億元。
隨後各大中小險企紛紛主動“請纓”救市,除去承諾不減持外,諸如中國人壽、安邦、華夏人壽、國華人壽等險企均公開表示欲增持A股,“為國護盤”。
如果說起初的舉牌行為是純粹的救市之舉,此後險資的密集進場則更像是對實際利益的考慮。
尤其進入到2015年末,市場關於險企舉牌上市公司的消息此起彼伏,安邦、陽光保險、生命人壽等險企紛紛開啟“掃貨”模式,舉牌上市公司。
不少市場人士仍對2015年12月初險資的集體“暴動”記憶猶新。
12月8日當天,安邦就連續舉牌了三家A股上市公司,分別是有中國風電第一股之稱的金風科技(002202.SZ)、同仁堂(600085.SH)以及萬科A(000002.SZ)。生命人壽亦在當日宣布持股浦發銀行(600000.SH)達到20%。此前不久,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前海人壽宣告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中青旅(600138.SH)、京投銀泰(600683.SH)、承德露露(000848.SZ)三家公司也先後公告稱獲陽光保險集團旗下陽光人壽、陽光財險增持舉牌。
直到2016年臨近尾聲,格力電器(000651.SZ)公告遭前海人壽舉牌,安邦舉牌中國建築(601668.SH)並成為第二大股東,以及不久前恒大人壽對多只股票“買而不舉”的操作,讓市場驚覺熟悉的一幕似乎又再度重演。
不同的是,這次險企面對不再是“白衣騎士”般的歡迎,更多是對“野蠻人”的喝止。
為何險企熱衷於年末掃貨A股市場?
“年底做業績可能有一些壓力吧,為讓賬面上好看一點,這是原因之一。”上海楓潤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明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此前曾在人保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裁助理一職。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定,投資方因追加投資等原因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或實施共同控制但不構成控制的,原持有的股權投資由按公允價值改按權益法核算。其中重大影響,是指投資方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持股達到20%,或對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比如擁有董事席位。
某大型財險精算師張力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通常情況下,險企購買的股票資產計入財報中交易性金融資產一列下,其估值按照當前股價計算,因買進賣出出現的盈虧也計入當期利潤表。而一旦按照權益法計量被計入長期股權投資後,其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要轉入改按權益法核算的當期損益。
權益法計量下,險企的投資利潤取決於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並按照其股份份額計算,所以股價上漲得越多,意味著當期投資收益越高。
換句話說,險企投資上市公司這部分投資收益將只受到被投資上市公司凈資產、凈利潤變動的影響,二級市場估值的波動將不會影響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和凈利潤等指標。這也是險資頻頻舉牌的原因,只要資金支持,快速舉牌至20%以上股份,就能更快享受上市公司經營帶來的紅利。
一般險企都會在年初設計當年的投資收益指標,尤其像安邦這類以投資見長的險企,其年底的投資業務任務也較重。在年底加速舉牌上市公司,可以一定程度上美化公司當期財務賬目。
更重要的是,在償付能力二代體系指標下,險企一切業務幾乎都與償付能力掛鉤。只有償付能力達到一定標準,才可以持續經營某些業務、維持投資。償付能力越高,證明有充足的準備金用來賠償理賠,經營風險也相對小。
由於償二代測量取決於風險因子數值,數字越大,面臨的風險相對越高。例如在股票投資中,滬深主板股、創業板股和中小板股的基礎風險因子分別為0.31、0.48和0.41,這意味著持有100元的股票,公司要準備31元至48元的資本金。所以險企在選擇上市公司進行投資時,會優先選擇主板,因為風險因子越小,對資本金的占用就越少。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險企將對上市公司的投資納入“長期股權投資”,成為聯營企業後風險因子可以降低至0.15,對償付能力有更為積極的作用。
除了財務上的考量,險資頻繁舉牌藍籌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壓力帶來的資產荒,使得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相比其他傳統資產具備更高的配置優勢。
陳文輝在不久前的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提出,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經濟“L”形由降轉穩的特征明顯。但未來較長時間,市場利率還將持續在低位徘徊,“資產荒”問題突出。
保監會數據顯示,行業資金運用數額還在不斷創新高,2016年前10個月這一數字已達到歷史性的128286.19億元,較年初增長14.75%。
然而根據2016年美國壽險業統計報告(Life insurers fact book of 2016)統計,美國壽險公司近15年來的股票類投資均占其資產機構規模的30%左右,這一數字在國內目前僅為14.42%。
長期低利率環境下,占險企投資近半的銀行存款、債券類投資收益並不樂觀,險企能夠指望提高收益的投資品種並不多。
一邊是好的資產少、可投優質項目有限,一邊是保費持續增長帶來的資金量的激增,險企面對的投資壓力可想而知。
更複雜的是,低利率環境對保險行業和保險資金運用帶來了現實挑戰,尤其是對壽險行業,長達10—30年的保費繳納讓險企的負債成本難以下降,每年新增保險資金投資,以及大量資產到期資金再投資的需求很大,更進一步加大了壽險公司的資產配置壓力。
如何應對這類風險,不同險企也采取了不同策略。
以安邦人壽、華夏人壽、前海人壽等為代表的投資風格較為激進者,均是權益類資產(股票基金)和另類資產配置較高的壽險公司。東吳人壽、瑞泰人壽和信泰人壽等公司,則以傳統銀行存款和債券類等傳統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為主。以平安、中國人壽等為代表的綜合性投資險企,介於前兩者間,其資產布局一般較為分散,沒有特別偏向某類資產。
安邦、前海人壽等公司充分把握住了保監會投資政策放開的機遇,高配權益類資產和另類投資資產,公司資產規模擴張迅速。然而壽險的長期經營特性在這類投資方式下容易造成“短債長配”,存在資產負債錯配隱患。一旦資本市場波動過大,投資的上市公司股票沒有計入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而在其他交易性金融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中,權益價格波動會影響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而影響公司正常經營。
而像東吳人壽等保守型投資者,雖然能較好滿足資金的流動性和安全性要求,但對投資盈利存在巨大考驗,如果投資端的投資收益難以覆蓋其負債成本,就會導致“利差損”風險。
“投資股市還有個好處,一些股票雖然股價波動並不大,但是年度分紅比較可觀,每年一筆的分紅對險企而言相當於‘無風險收入’,對於資產長期配置的保險公司來說也是一筆收入。”某大型財險資管資深人士劉深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根據民生證券上述報告,保險公司對股息率有偏好。保險公司舉牌的34家上市公司中,多數均派息。其中,14家公司股息率在1%以上,8家公司(占24%)股息率在2%以上。
當下,不少險企自詡為巴菲特的信徒,意圖通過模仿巴菲特“保險+投資”雙輪驅動模式締造自己的商業帝國。
在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集團中,保險板塊是重要的一部分,巴菲特投資的股權和並購業務資金絕大多數都來源於旗下保險業務的浮存金。
簡單理解,浮存金是指保戶向保險公司交納的保費。由於保險業務“先收費後理賠”的經營模式,導致收入和支出費用之間出現時間差,同時實際收入和實際賠付產生了盈余,由此便產生了大量沈積於險企賬戶的盈余,形成浮存金。
多數人認為保險平臺是巴菲特成功的關鍵,故近年來保險牌照申請量激增,不少企業想模仿伯克希爾哈撒韋這一模式,將保險公司作為投資經營的錢袋。
然而,巴菲特的成功並不僅僅在於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優秀的投資眼光上,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成功也並非僅僅是模式上的成功,更多在於其獨特的經營手法。
譬如巴菲特對承保的成本十分看重,如果負債端無法覆蓋,巴菲特寧願放棄這部分保費收入。相比國內,不少公司為迅速做大規模,大量銷售中短期產品(如萬能險、分紅險),其投資的資產本身流動性較差,容易導致“短債長配”導致的流動性錯配風險。
同時,巴菲特作為價值投資的倡導者,善於捕捉被嚴重低估的資產,買入後長期看好很少減持,並且在購入股權更多追求的是財務投資而非實現控股和收購。
然而在國內,部分險企舉牌上市公司存在為單一控股股東利益所驅動、高昂成本買入的現象,明顯有違巴菲特模式的初衷。
“有的公司還好,對上市公司的投資一般都是長期的,而且選擇股票的質地還不錯,有業績、估值低,投資相對審慎。但有一些公司完全是拿散戶遊資的手法來做保險,就是在炒作。”吳明遠說。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萬能險的逐步規範化是必然的。
自2016年以來,保監會密集出臺了《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於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等多項規定,對萬能險的規模、經營管理等進行了限制和規範。
同時對中短存續期業務超標的兩家公司下發監管函,采取了停止銀保渠道躉交業務的監管措施;並累計對27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大、占比高的公司下發了風險提示函,要求公司嚴格控制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
“對行業整體影響有限。萬能險受限後,只是對幾家新公司有影響,但是對大部分公司影響不會特別大,畢竟傳統業務也在發展,你這塊(萬能險)不行了,後面還是會有資金跟上的。”吳明遠表示。
(因采訪者要求,文中張力、劉深均為化名)
春節假期後,A股市場成交逐步回升,而港股市場更是熱鬧,連續幾天內地汽車股、黃金股、保險股、地產股、香港本地券商股輪番表現,大有新一輪牛市重啟的味道。而不少資深市場人士也繼續看好港股走勢,認為相比A股的繼續去泡沫,估值依然較低的港股更值得投資者青睞。
2月8日,港股通已用額度達到近15億港元,連續五天凈流入,顯示南下掃貨資金熱情高漲。本地券商股接棒炒作,耀才證券暴漲超過11%,港交所漲近5%,母公司即將赴港上市的國泰君安國際也漲近5%,AH股溢價指數連續幾天下降,回到121.4的水平。
1月20日,國泰君安國際稱,1月18日,其母公司國泰君安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主板上市。國泰君安去年9月傳出計劃在2017上半年來港上市,集資至少20億美元。2016年10月初,招商證券赴港上市之前,港股整體也經歷了一波強勢上漲行情,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國泰君安赴港上市也渴望造就港股一波“春季行情”。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關於近日港股板塊輪動,與市場環境還是有一定的關聯性,近日加大比較關註的是退休基金、養老基金入市,故此保險板塊受到追捧,追捧是有原因的,並非無故。而地產板塊,同樣是受到上述消息及部分投資者看好有關,始終在春節後,流動性回歸,市場對上周五的所謂央行“加息”擔憂有所退減,股市表現得熱情也相對較好。
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認為,無論是港股的國企藍籌股,還是所謂的消費龍頭,其估值均比A股便宜。同時,港股的監管層也在更好的呵護市場,諸如打擊老千股,降低交易費率等方面措施均有效的提升了市場人氣,相反A股方面仍有較大的政策改善空間。
耀才證券認為,近日美股上升,主要受科技股及消費類股份帶動,主要指數再創新高;但油價下跌,拖累能源股,限制大市升幅,外圍市況對港股該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目前市場欠缺明確方向,但港股成交金額持續改善,勢頭該有利短期後市之發展,恒生指數仍有望再創年內新高。
海通國際則稱,美國總統特朗普這兩星期就職以來已簽署了二十多項總統令,當中放寬金融行業監管的行政令對市場的影響最為正面。但一些新移民政策及貿易保護主義為市場帶來忍憂。雖然美國近期的經濟資料如失業率、非農就業增長、PMI等已轉趨穩定,但美匯指數已連續一周低於100關口,加上特朗普的新政較激進,為後市增添不確定性。
港交所5日數據顯示,雄安新區概念股金隅股份(02009.HK)登榜滬、深兩市港股通成交最活躍股,南下資金成交占該股成交總額近4成。其中,買入近7.55億港元,凈買入達2.89億港元。另外,天津港發展、北控水務集團均登榜港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躍股。
日前,最高決策層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新區規劃範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在定位上,雄安新區與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比肩,被稱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這一重磅消息迅速催熱當地房地產市場,同時引發股市狂歡。本周一港股市場開市交易,金隅股份成為港股領頭羊。該股當日高開23.84%,隨後股價一路走高,最高時上漲45.5%,創2009年上市以來最大升幅。公司收盤上漲20.45%,當日成交額達20.46億港元,亦創下上市以來新高。截至今日收盤,金隅股份A股漲停,H股漲10.57%收於4.81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