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情感控制待磨練 王雅媛


2010-05-11  HKHL





Share V Talk

全 球筆記本電腦印刷電路板龍頭瀚宇博德(667),早前公佈了一個不明原因毛利率大跌的第一季業績,毛利率由去年第四季的百分之十三點五,跌到只有百分之十 點九。因為跌幅太誇張,不像是受原材料價格上升所拖累,因此當時我猜測它是不是因為產品組合有變,所以才導致了毛利率大跌。

出了業績後一星期,有關於集團的新聞、訪問等等便開始出來,管理層亦解釋了毛利率大跌的主要原因。首先,管理層解釋第一季毛利率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是銅箔基 板、玻纖布等材料在首季大漲,加上內地工資調整。這即是代表了我之前的猜測是不對的,集團毛利率下跌的真正原因真的是成本大幅上漲。猜不對的原因是我沒有 想過集團作為全球龍頭,在控制成本方面竟表現得如此不濟。

次季起加價最多10%

不過之後的消息才重要,瀚宇博德表示五月一日起,已經向八成客戶反映首季成本的漲幅,將於第二季起調高產品價格幅度約百分之五至十,其餘兩成客戶預計於六 月起漲價。它更表明若成本繼續上漲,瀚宇博德不排除有第二波漲價行動。在價格調整下,今年毛利率至少可回到去年水準。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印刷電 路板生產龍頭,漲價能力毋庸置疑。若公司代表不是信口開河的話,瀚宇博德今年毛利率將最少達百分之十四點四,與○九年相若。

瀚宇博德公佈了第一季業績後,股價足足跌了超過三成半。如此大的拋售全因第一季毛利率不明所以下跌,不過故事的發展是,現在公司已經出來解釋清楚,還要跟 你說第一季那麼差的盈利純粹意外,今年全年毛利率將回復到至少百分之十四點四,公司生意仍十分好。如果以該毛利率來計算公司市盈率,瀚宇博德現價真是便宜 到不得了。因此,有之前跟我一起拋了瀚宇博德的朋友問我,現價應不應該買回該股?純以基本分析去看,沒有理由不買回。不過從心理因素出發,我是不太想買 回,因為之前被它「騙」了一次那麼慘的,害怕被它再「騙」多次。要成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我的情感控制還有待磨練。王雅媛為持牌人士,

並無持有上述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59

巴菲特最近一年投資一百多家報紙:理智還是情感?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7p2.html

巴菲特最近一年投資一百多家報紙:理智還是情感?
作者 劉建位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時間 : 2012-07-07

新聞的最主要來源一直是報紙,而最近很多報紙自己成了最大的新聞,自己撐不下去了。根據美國國會的報業研究報告,從2008年到2010年,全美有8家主 要報紙宣佈破產,數十家城市報紙關門,有些報紙不得不停止印刷版轉型為網絡出版,只有報沒有紙。原因很簡單,網絡現在成了人們瀏覽新聞的主要來源,導致報 紙的廣告收入大幅度減少。

這個時候,巴菲特卻大舉收購報紙:伯克希爾公司過去35年僅擁有一家日報,就是1977年收購的《布法羅新聞報》。2011年12月份他買下家鄉的《奧馬 哈世界先驅報》。今年5月,他宣佈注資1.42億美元給Media General公司旗下63家報紙,現在又買下了「Bryan-College Station Eagle」和《韋科先驅論壇報》。今年一季度,巴菲特還買入了擁有48家中小型地區報紙的Lee Enterprises (LEE)公司210萬美元。總體來看,最近不到一年巴菲特就投資了115家報紙。

在報紙行業一片蕭條一片悲歌中,巴菲特卻逆勢大量買入100多家報紙,是情感,還是理智?

毫無疑問,從13歲開始送報的巴菲特對報紙有著非常深厚的情感,但這位最成功的投資大師始終非常強調理性,20年前他就預言到報紙的衰落,但是最近報紙收購價格的大跌,使報紙投資的性價比大幅提高,進入了巴菲特投資的安全區。

第一,巴菲特對報紙的情感:不做投資就做記者。

巴菲特說:「我一生都熱愛報紙,將來也會一直熱愛。」他曾經說過,這輩子他不做投資的話,就會做記者。

巴菲特的人生第一桶金,來自於送報紙。他12歲就開始送報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要送500份報紙。結果這個中學生每個月賺的錢比他的老師還要多。

巴菲特的投資第一桶金,也來自於報紙。1973年,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102萬美元,一直持有到現在,長達40年, 2004年底市值增加到16.98億美元,30年的投資利潤為16.87億美元,賺了160倍。

巴菲特投資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是報紙,他每天要看5份報紙。他甚至特意讓郵遞員晚上就把《華爾街日報》給他送到家裡,他有時竟然會等報紙等到半夜也不睡覺。

第二,巴菲特20年前的預言:報紙走向衰落。

20年前,在1991年度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分析了傳媒企業的經濟特權從強到弱的轉變:

「由於零售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加上廣告與娛樂的可選擇數量激增,傳媒企業的經濟競爭力過去一直非常強大,現在卻持續受到嚴重的侵蝕。」

「事實是,報紙、電視與雜誌這些傳媒企業,在其經濟行為上開始變得類似於普通企業,而不再是經濟特權企業。讓我們快速地看一下,把經濟特權企業與一般企業 區別開來的特點是什麼,不過請記住,很多業務介於二者之間,所以最恰當的描述應該是較弱的經濟特權企業或是強大的普通企業。」

「一種經濟特權來自於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的一種產品或服務:( 1)客戶確實需要或期望得到;( 2)客戶認為沒有與其非常近似的替代品;( 3)不受政府的價格管制。產品或服務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就會體現為公司具有定期對產品與服務進行攻擊性定價的能力,從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投入資本收益率。而 且,經濟特權能夠容忍錯誤不當的管理。不適合的經理人雖然會降低經濟特權的盈利能力,但是並不會造成致命的損害。」

「與經濟特權企業相反,『普通企業』想要獲得遠遠高出平均收益率水平的盈利,只有成為低成本經營者,或者是趕上市場非常緊俏供給嚴重不足的好時候。但是這 種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通過超一流的管理,一家公司可能持續保持低成本經營者的地位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即使是如此,還是持續不斷在面臨競 爭對手攻擊的可能性。普通企業,不同於經濟特權企業,會被糟糕的管理徹底毀掉。」

「直到最近,傳媒企業還擁有經濟特權企業的三個特點,因此還能夠既進行攻擊性的定價,又能容忍寬鬆的管理。可是,現在的消費者尋找資訊與娛樂(他們的主要 興趣是後者)時,對於資訊與娛樂的來源可以享受到極為寬泛的多種選擇。不幸的是,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會隨著新的供給巨幅增長而相應擴大:兩億五美國人,還是 五個億眼球,一天還是只有24 小時,需求不可能再增加了。結果只能是,資訊與娛樂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變得更激烈,市場因此分割成碎片,傳媒行業因此喪失了一部分經濟特權企業的競爭力,盡 管遠遠不是全部。」

第三,巴菲特最近3年的突然改變:從堅決不買報紙到大量收購報紙。

在2009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示:「對於美國大多數報紙,我們不會以任何價位來收購它們。」

過了3年,巴菲特卻開始大量收購報紙。從堅決不買,到大量購買,是什麼讓巴菲特做出如此大的改變?

原來不買的原因很簡單,報紙競爭優勢大幅減弱,導致其估值大幅下降。巴菲特20年前就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

「傳媒行業的經濟特權由強變弱,馬上直接影響到傳媒企業的短期盈利,但對傳媒企業的內在價值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對短期盈利的影響。而過去同樣是一塊錢的收 益,股票買方對於傳媒企業的一塊錢收益的估值遠遠高於鋼鐵企業,是因為他們預期傳媒企業的收益將會持續增長(而股東不需要為收益增長再額外投入更多的資本 ),而鋼鐵企業的盈利明顯屬於那些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

「可是,現在市場對於傳媒企業的盈利預期也轉向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正如我們前面所舉的簡單例子描述的那樣,盈利預期的修正必然會導致估值的巨大變化。」

巴菲特現在大量收購報紙,不是僅僅出於情感,而是理性。因為最近10年傳媒企業的價格大幅下跌,很多傳媒股跌到只有原來股價的十分之一,遠遠超過其內在價 值的下跌,投資吸引力變得大多了。巴菲特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過半。《紐約時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超過70%。巴菲特這 次收購其63家報紙的Media General公司的股價只有5年前的1/10。Lee公司股價只有5年前的1/20。

而且我們要注意,巴菲特集中收購的不是全國性大報,而是社區性中小報紙。

巴菲特的投資邏輯是社區性報紙具有更加穩定的經濟特權:「儘管從我收購水牛城日報以來報紙的基本面出現了巨大變化,但我相信那些集中報導他們所在社區新聞的報紙將有一個很好的未來……沒有人會在閱讀一個有關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鄰居的故事時中途停下來。」

「未來幾年伯克希爾可能將會收購更多的報紙。我們偏愛那些喜歡具有強烈社區意識的小鎮報紙或城市報紙,類似於我們即將運營的這26家報紙。如果市民對他們 所在的社區漠不關心,他們最終也不會關心所在社區的報紙。一般說來,對社區事務的興趣大小與人口規模成反比,而與社區人口居住年數成正比。於是,我們將集 中關注屬於歷史悠久社區的小型和中型報紙。」

金融危機後,美國報業持續低迷至今。但地方報的情況似乎比全國性大報要好一些。根據全美報業協會的統計,2011年,全國性報紙和地方性零售報紙的廣告收 入分別是38億美元和119億美元,比2006年分別下跌50%和46%。地方性報紙的廣告收入相比高得多,收入下降速度也更低一些。社區性報紙的客戶黏 性更強,忠誠度更高,這是巴菲特只收購地區性報紙的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說他收購報紙是為了長期持有,因此巴菲特的做法並不一定適合於那些只想要幾年甚至更短的投資者:「我不相信它們會一直虧損下去,我不會糟蹋股東的錢。」

巴菲特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說他投資報紙不是出於情感而是理性:「我投資報紙並非是由於心腸軟而做出的商業決策,這些報紙投資將來也不會為伯克希 爾公司貢獻多少利潤。如果這是一種生產小飾品的公司,我絕對不會投資。儘管我們從旗下報業資產所獲得的利潤,將會只是我們從伯靈頓鐵路那裡獲得的利潤的很 小一部分而已,但從投資收益率的財務角度來看,這當然不是一個愚蠢的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4

【產品觀】好的產品關注功能,優秀的產品關注情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689.html

「好的產品關注功能,優秀的產品關注情感」

產品設計當中的趣味性、愉悅度,這些都是針對用戶情感化設計的領域

功能、實用性,這些需要很強邏輯性的事物很難和情感產生關聯,並不是指這些不重要,它們很重要,它們是基礎,但缺少了情感的作用,很難產生一些東西,像:快樂、愉悅、悲傷、美…

花、大海、春天、小屋… 這些都是很普通的名詞,但將它們富有詩意的組合在一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接受者會投入不同的情緒去理解這樣一個組合。

上面這些名詞就像我們在設計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各種元素,按鍵、菜單、icon、動態效果… 將它以詩意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由此用戶產生了情緒上的波動。

交互設計的本質是對用戶行為的一種設計,直達內心的設計能夠影響用戶自身的情感,從而導致用戶的行為。常會有設計師說將用戶當成是一個易怒、情緒不定、不明理的人,為什麼?因為人的本質是非理性的,邏輯是理性層面的考量,而面對情感這個潛藏在理性背後的東西,需要設計師有深厚的功力,這不是單純技巧上的問題,而是一種時間、感覺、情緒等綜合的圓熟。

針對用戶情感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產品的用戶群,情感設計的應用將會為產品塑造個性,需要明確產品個性是否與目標用戶相符。所以題主需要考慮一下,所說的趣味性是否與產品所預期的個性相符,這很重要。

交互設計中的趣味性如果讓我用一句話表達,我會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扯回到正題,交互設計中,哪些做法可以增加趣味性,或提升操作愉悅度?

btw.自己對有趣的定義可能會與大家不太一樣。

方式1:「延伸現實」

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iOS的慣性滑動效果(或許有同學會不同意,但這真的是我認為很有趣的設計),這樣的一個設計,在我眼中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驚豔,什麼樣的設計師才能夠對周圍世界的觀察敏銳到如此境界呢?讓我們記住這個人的名字吧 — Bas Ording,可以說沒有這個設計可能就沒有iPhone的誕生吧,傳送門:喬布斯最關注的iPhone 專利:慣性滾動

圖1 慣性滾動專利示意圖,專利傳送門(翻牆):List scrolling and document translation, scaling, and rotation on a touch-screen display

這樣的設計見微知著,簡單、有力、充滿樂趣,看似微不足道,但影響巨大,乃至整個iOS的框架就建立在類似這樣的設計之上(多點觸摸,慣性滑動),即便是剛接觸的用戶,也能輕易理解這項設計,同時,對於用戶進行操作時情感影響也很大。ps.由於工作需要多在兩個系統間切換,當從iOS切換至Android時,生硬的邊界反饋常令我索然乏味。

時常在想,如果換成是我,將如何進行設計才能達到與iOS慣性滑動同等的效果?

之後,設計師Loren Brichter在慣性滑動的基礎上延伸了它的功能性及趣味性,下拉刷新,被Twitter收購後最近正在申請這項專利。傳送門:滑動解鎖是蘋果的專利?下拉刷新是Twitter的

從零開始設計出新東西可以是創造,而在已有的基礎上創造也是一種設計。

圖2 下拉刷新

方式2:「觸景生情」

圖3 香蕉汁包裝設計 – 深澤直人

通過視覺的的手段,微妙的啟發用戶的感覺及情緒,這裡用深澤直人的一個包裝設計做一個例子吧(如圖3)。

此類方式也是目前在各APP上應用最多的設計技巧。

對枯燥的事物進行轉變,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進行展示,在不失其功能性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想像力,這樣的嘗試能夠使用戶產生有趣且愉快的感覺,這是一種積極情感,對你的產品也會有正向的幫助。ps.別使用過頭

圖5 微信中的蛋糕雨,快捷酒店管家日房左側的紙巾以及提示圖片

方式4:「保持新鮮感」

人們往往會忽略身邊所熟悉的事物,這是人本身的適應性所造成的,當在熟悉的狀態當中出現新奇有趣的東西時,人們的注意力也會被集中過來。

這種方式常應用在遊戲類的APP當中,增加新的裝備、新的玩法、新的資料包… 令用戶能夠在現有遊戲框架擁有不一樣的遊戲體驗。

還有像,輸入法產品的皮膚,輸入相對是一個枯燥的過程,為了令用戶在這個過程中能投射入一些情感,會為其製作並不斷推出新的皮膚。ps.不過更換皮膚是一種被動的選擇過程。

圖6 百度Mac輸入法皮膚(聽說近期會有品質更高的皮膚出現)

方式5:「充分利用聲音」

聲音對於我們的情感有一些特殊的作用,節奏和旋律的變化都能夠影響到用戶的情感,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單一的聲音,現在請你們在腦海裡迴響一下:QQ新消息的聲音、微博客戶端下拉刷新的聲音、Windows開機時的啟動音…

在你的APP當中增加一些有趣的聲音,實例化一下:設計一款計時器,在時間倒數時出現時鐘的嘀嗒聲,接近結束時出現一種急促聲,引發用戶的注意,結束時出現水壺燒開的聲音(現實生活中,水燒開時的聲音會令你快速產生動作),這會不會讓用戶感覺到會心一笑呢?

除聲音外,充分利用身體的其它感官來增加APP的趣味性。

方式6:「遊戲」

遊戲本身就充滿了交互的趣味性,做為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只是如何將遊戲引入到產品設計當中,或將產品以遊戲的方式展示。例如:Android解鎖屏幕,以遊戲、益智的方式實現加密以及解屏的功能,很優秀。

圖7 Android解鎖屏

先寫到這吧,所有的設計其實都已經你的腦中,只是看你如何去發現它們。

ps.從內心深處覺得設計不應該始於技術或功能,但實際往往受限於技術及功能,這是一個矛盾的事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1

聚美聯合創始人戴雨森:要跟用戶產生情感聯繫

http://www.iheima.com/thread-7062-1-1.html
我2008年本科畢業,斯坦福(大學)入學第一天,就在新生Party上就認識陳歐了。陳歐是party上最引人注目的。當時一聊,原來我們都在Google實習過,我之前常玩的遊戲平台GG就是陳歐之前創辦的,我就覺得這哥們兒挺牛X的。

雖然當時在斯坦福那個環境下,很多人都會想創業——你問斯坦福的學生,可能十個人中有九個想創業。但真正創過業的很少,畢業之後能去創業的也很少,大部分人畢業之後還是該找工作找工作,創業風險很大。但像陳歐這樣百分百專注創業,而不是今天討論創業,明天就關心綠卡和找工作的人,絕無僅有。

那個時候我對創業很感興趣,對互聯網也很感興趣,這和陳歐一拍即合。我在斯坦福待了九個月,後面的一段時間基本上都在跟陳歐討論商業計劃,想方案,出去見VC找錢。然後時機差不多成熟,他回國了,我也就休學回來了。這是我第一次創業,在這之前沒有正式工作過。

我們只能專注最重要的事

聚美這從什麼都沒有到完成了網站搭建,只用了兩天時間,現在的LOGO還是我自己設計的。(當然)會有缺陷,(比如)沒法回答用戶的提問。但我們快速試錯,嘗試概念。你如果花三個月(建一個網站),你已經晚了。我們很快發現化妝品團購這個事情比(遊戲廣告)那個事情更值得去做,我們徹底投入。

公司創立時就三個人,我一直負責互聯網產品這塊。那時候,我自己會註冊一些馬甲,在人人網上做營銷。因為既沒有錢請達人宣傳,也沒有人手幹這個活兒,我們就自己研究化妝品使用心得。當時我在人人註冊了一個馬甲,寫了個帖子,那帖子講,我作為一個用了好幾年BB霜的資深達人,我告訴大家,BB霜是什麼,大概有多少種,我對這些商品有什麼看法等。這個文章當時在人人網上非常火,有幾十萬人看過,有幾萬個分享,我們在文章裡面加入了聚美的鏈接,光這個帖子就給我們帶來了幾十萬的銷售額。

要和別的公司一樣什麼都做根本不可能,我們只能專注最重要的東西。

當時聚美領先同行的可能有三點:

第一,我們把產品拍得特別美。女人是個視覺性的動物,男人愛美女,女人更愛美的東西。很多B2C(網站)只是從(品牌商的)官網上抓一個產品圖,不真實,也不夠清晰。當時我們自己搭了個很簡單的小攝影棚,(拍完上線後)把產品鋪排得很大、很高清,用戶看了之後覺得是我們用心拍出來的。

第二,我們把商品描述做得很精細。當時很多公司的商品描述,很生硬,像產品說明書。對消費者來講,既不能摸到商品,又不能聞到,唯一的介質只有一個頁面,要打動她,就要圖文並茂,真正的做為朋友去幫助她。

我們覺得化妝品(消費)其實很多時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創業家》&i黑馬註:在這裡,內容對用戶吸引和維繫,乃至銷售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個消費者之前從不用防曬產品,但她看完商品描述後開始知道,曬太陽的時候是要用防曬的,在室內的時候是要用隔離的,曬完之後還得修復……學到了更多的(美妝)知識,才會買更多的東西;而很多對手,只會價格戰,卻忽略了化妝品的本質是讓人美麗

第三,那時我們每天只推薦一款產品。如果什麼都推薦,等於沒有推薦。我們的對手有幾萬SKU,但沒有個一個SKU挖掘到了賣點,而我們因為專注,每天賣一個也能轉化率很高。為什麼聚美在推新品方面這麼強,為什麼很多品牌跟我們合作?大家上淘寶,可能是需要什麼就去搜。但聚美的用戶基本上都要看一遍我們的推薦列表。我們可以讓幾百萬人同時聚焦到一個產品,這種能力也只有聚美這種商業模式才能夠具備。

內容即營銷

對於用戶來講,用戶想看的是信息而不是廣告,如果他/她覺得這是篇廣告的話,不會去關注、收藏、轉發。信息本身有用,會比一般的廣告有說服力。我們賣的產品有價值,也會自然而然給聚美帶來口碑傳播

現在我們在手機上可以更有效地做這件事情。手機是最私密的、最瞭解你的一個東西,它知道你每天點開什麼軟件,看什麼信息,這些信息我們都會把它利用起來。以前我們推的是熱門爆款,現在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細分,獨家推薦最適合你的商品。2012年,我們的移動App上線。到現在,手機端給我們帶來的銷售額,佔我們營收50%以上。

我們最開始做移動端的時候想,當用戶每天要去刷一個東西的時候,肯定用手機刷更方便。手機購物的場景跟PC不一樣,PC是用戶坐在電腦前面,可能在辦公室,可能在家裡面,而手機則可以是床上、車上、馬桶上。在PC,你還要登陸、打開、查看,手機上,點一個按鈕就可以查看和下單。

我們最近推出了個叫閃購的產品,也就是限時搶購。幾萬用戶同時在一個場子裡,每30秒(聚美)會出來一個東西。現在我們是限量進入,每天晚上8點20發邀請碼,為了防止刷碼,用戶要去玩一個連連看的遊戲,(過關了才能)去搶化妝品。非常多的用戶想搶這個邀請碼進來玩。這件事情在PC上做就很麻煩,天天對著電腦搶,大家會感覺你不是正常人。假如你在公車上面順手來兩把就適合。我們永遠都在尋找方法讓移動端變得更加有趣,更加好玩,驅動用戶自然去傳播。

你不用去打廣告——給你10塊錢你去轉發,沒意思。用戶的幸福感完全不是價格驅動的。我們的用戶中有個投資人,身家上億,在閃購搶到後還會分享到朋友圈:我搶到了,好開心,我打敗了很多人。最近,我們還在推另外一個項目,男神鬧鐘,就是聚美客戶端上有個鬧鐘功能,你可以讓一個你喜歡的男明星叫你起床,比如魏晨、、吳奇隆等。

我們想跟用戶創造一種情感上的聯繫,這樣也能增加用戶粘性。用戶打開聚美並不只是因為要買化妝品,而是覺得聚美是一個時尚、貼心,和用戶有情感聯繫的終端。

現在人人都用手機,手機就是很多人的情感所在。為什麼我們手機(端營收)佔比這麼高?因為我們這些做到位了,消費者願意在我們這兒進行下單,願意和我們發生互動。我們的用戶安裝聚美移動客戶端後,我們的轉化率、留存率都變好了。

採訪、整理 《創業家》記者 和陽 宋江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33

拒絕約炮,單純的情感傾訴軟件怎麽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07/151420.shtml

滿足人們情感需求的產品已經層出不窮,然而多數產品還是無法避免落入約炮神器的窠臼,甚至軟件本身從男性視角出發,將女性用戶拒之門外。“偶爾”創始人元菲決定從女性視角,做一款情感傾訴產品,她拒絕往線下發展,單純解決人們無聊、吐槽、傾訴等一些列的情感訴求為核心。

“偶爾”App今年4月份正式上線,已經獲得真格基金、九合創投和阿里18羅漢之一的吳泳銘等數百萬元天使投資,8月將啟動A輪融資。“偶爾一定不做社交,一定不做兩性往線下發展,我們就是基於人性弱點去服務於你的需求,把這個當成你無聊的時候抽包煙、喝個酒、擼個串一樣的消費。”偶爾創始人元菲在去年雙十一當天從阿里離職,馬不停蹄做了一款情感傾訴產品,她給了“偶爾”一個明確清晰的定位。她認為,情感傾訴與社交存在本質不同,社交的本質是想跟你發生一些曖昧關系,無法解決你此時此刻的煩惱,社交軟件更多的是主動巴結對方,而不是要求別人傾聽。

經過前期的運營,元菲發現,大部分用戶都是在解決兩性情感問題。包括小到十五六歲青春期的躁動,大到成家後的家庭婚姻問題。這部分人對情感的依賴程度非常深,而這些問題或者困惑需要通過活生生的人去化解。

氧氣主是“偶爾”平臺上滿足用戶傾訴需求的服務人員,類似於主播的角色,只是氧氣主並不提供視頻聊天,只能通過文字、圖片和語音三種形式。“視頻容易往色情方面靠,我們軟件更容易把色情的這部分人擋在人外面。”元菲有意識的將情感傾訴與約炮相隔離,不過她坦誠要做到完全杜絕這種現象並不現實。據了解,“偶爾”上的氧氣主已接近2萬名,用戶註冊量超過20萬,每日新增7000,日活躍量超過10%。這些用戶大多在18到25歲之間。

類似於YY主播經紀人模式,“偶爾”也設立了管理員角色,一方面培訓氧氣主們基本的交流技巧,另一方面保證活躍度和續費率。偶爾的變現路徑與YY主播的變現也沒有太大區別——抽取傭金。這些傭金包括時間抽傭,偶爾這一塊上抽取了20%的傭金,還有一類是打賞和禮品的抽傭。

根據其官方公布的價目表,用戶有四種選擇,3元半小時,5元一小時,20元一天和50元三天的價格定位。元菲透露,“偶爾”很快將對用戶進行分層管理,給氧氣主制定價格空間,高質量的氧氣主將設定更高的價格,而不再試整齊劃一的價格體系。在原有的價格體系下,偶爾平臺上平均每位氧氣主能拿到500—600元每月,最多的能拿到3000多元每月。

什麽樣的人願意花錢購買別人的時間?元菲發現,真正願意購買時間的人,他們的目的不是跟對方發生虛擬的曖昧關系,而是存在於三個方面:一是無聊,包括失眠,想找人陪;二是滿足裝逼需求,這部分人通過社交軟件,很少人會搭理;三是傾訴情感和秘密,他們不會跟家人或者朋友傾訴,但是希望能夠得到陌生人理解和撫慰。同時,為了保證雙方隱私安全,全部采用一對一匿名方式。

偶爾的模式很輕,入駐的氧氣主不必像律師、心理醫生那般專業,她們大部分來源於高校的學生,多數人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說話技巧,上來就能服務。“我們不去做心理醫生,但我們也在緩慢切入這個市場,大部分患心理疾病的人都是慢慢積累的,我們其實解決的生活瑣事,每天都是一個出口,不會積累爆發到一個階段,我們切分的是日常生活的點。”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路平,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177

美“記者殺記者”案的 情感糾結與控槍爭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8354.html

美“記者殺記者”案的 情感糾結與控槍爭議

第一財經日報 孫卓 閻彥 2015-08-28 06:00:00

兇手開槍自盡前曾發帖細數與兩名受害記者之間的恩怨,還聲稱遭遇了種族歧視、同事欺淩、性騷擾。

當地時間8月26日清晨,美國弗吉尼亞州莫內塔市的一座購物中心傳出六七聲槍響和一連串尖叫聲,弗吉尼亞州WDBJ7電視臺兩名正在進行新聞直播的記者倒在了血泊中,另有一名受訪者受傷。

警方公布的信息顯示,行兇的槍手為41歲的男性非洲裔美國人韋斯特·弗拉納根(VesterLeeFlanighan),身高1.91米,與兩名受害記者曾為同事。追捕過程中,弗拉納根開槍自盡,後被送往醫院,不治身亡。

在吞槍自殺前,弗拉納根還通過社交網絡發布了行兇時拍攝的視頻,並向媒體傳真了一份23頁的自述。根據自述及調查人員了解到的情況,弗拉納根殺害兩名同事系早有預謀,他還將自己形容為積聚憤怒、只待爆炸的“火藥桶”。

艾莉森·帕克                       亞當·沃德

槍手早有預謀

WDBJ7電視臺屬於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弗吉尼亞州的分支機構,遭遇不幸的兩名記者分別是新聞女主播艾莉森·帕克(AlisonParker)和攝像師亞當·沃德(AdamWard)。

“艾莉森和亞當早晨6點45分遭遇槍擊後不久身亡,他們的遇害讓我們心碎。”WDBJ7電視臺的主任同時證實,槍手弗拉納根之前也是WDBJ7電視臺的出鏡記者,兩年前被解雇後,他一直在個人臉書和推特賬戶上泄憤,表達對電視臺及同事的各種不滿。

據WDBJ7的電視員工透露,弗拉納根極難相處,經常在辦公室高聲發怒,被解雇當天他曾在電視臺大鬧一場,辦公室人員不得不全體撤離,電視臺通知警方到場後才讓情況穩定。

弗拉納根曾在美國多家地方電視臺工作過。2000年時,弗拉納根遭全國廣播公司在佛羅里達州塔拉哈西的下屬電視臺WTWC辭退後,曾向州法院起訴這家電視臺歧視。

美國廣播公司透露,該公司新聞部位於紐約的總部曾在案發後收到一份23頁的傳真,作者自稱“布賴斯·威廉斯”。23頁自述中稱“今天的槍殺是對查爾斯頓教堂槍擊案”的報複。在那一次的槍擊案中,一名白人在當地的一座黑人教堂開槍,造成9人死亡。

“布賴斯·威廉斯”還宣稱,作為一名黑人和同性戀者,他遭遇了種族歧視、同事欺淩、性騷擾等。

案發當天10時左右,這名男子再次致電,稱自己真名叫韋斯特·弗拉納根,當天上午槍擊兩人,正遭追捕。

11時左右,弗拉納根開始通過自己的推特賬號發帖,細數對兩名受害者的怨恨:帕克曾對他說出種族主義言論,沃德初次與他合作後就向人事部門說他的壞話。弗拉納根同時聲稱自己在臉書網站發布了槍擊過程中拍攝的視頻。

此時警方發現,弗拉納根行兇後駕駛自己的福特野馬跑車逃離現場,中途在當地機場換乘一輛雪佛蘭汽車,而這輛汽車他早在本月初就已租好。

約半小時後,警方在弗吉尼亞州一條公路上發現這輛雪佛蘭汽車。追捕過程中,弗拉納根開槍自盡,後被送往醫院,不治身亡。

與其他人的說法不同,20世紀90年代曾與弗拉納根在佐治亞州共事的塔齊亞·布什對他的印象是:一個經常與同事開玩笑的“好人”,“行兇的人不是我認識的那個人。”

兩名受害記者即將結婚

遇難的早間新聞記者艾莉森出生於弗吉尼亞州,2012年畢業後以實習生身份進入電視臺工作。

“艾莉森對新聞業充滿熱情,她是一個非常好的合作夥伴,她本來有著光明的前程。”WDBJ7電視臺經理傑弗里·馬克斯表示。

在艾莉森的臉書主頁上,艾莉森說自己喜歡交際舞、戲劇和皮劃艇運動。主頁信息則顯示,一周前她剛過完24歲生日。

電視臺員工還透露,艾莉森正與該電視臺的主持人克里斯·赫斯特約會。赫斯特得知這一悲劇後十分崩潰,他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們在一起9個月了,這是我們人生中最好的9個月,我們本來希望結婚的。我們剛剛慶祝了她的24歲生日。”

另一名受害記者亞當今年27歲,目前也正在與電視臺的制片人梅麗莎·奧特約會,兩人已經訂婚。

可悲的是,事發當天是其未婚妻梅麗莎在WDBJ7電視臺工作的最後一天。她本來準備搬到北卡羅來納州,當天電視臺還將為她舉行一個盛大的送行酒會。亞當本來準備跟梅麗莎一起搬到北卡去,還曾表示自己打算轉行,希望以後的生活“離新聞遠一點”。

另有消息顯示,當天接受艾莉森采訪並受到槍傷的是當地商會的主管維琦·加德納,她們正在談論有關旅遊業發展的問題。維琦背部中了槍,目前正在醫院急救。

美國禁槍之爭幾時休?

美聯社報道稱,槍手弗拉納根在槍擊案中使用的手槍是合法購買的,但不清楚他是何時何地買的槍。據說,弗拉納根是在今年6月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市非裔衛理聖公會教堂發生槍擊案後決定買槍的。

2015年的夏天美國已發生多起槍擊案,從田納西州的查特諾加,到路易斯安那州的拉菲特,再到南卡州的查爾斯頓,到今天弗吉尼亞州的莫內塔,每當有無辜生命因此逝去,美國槍支管制的問題總會受到質疑。

極力推動控槍的美國總統奧巴馬26日晚說,這起事件令人心碎。

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從2015年1月1日到7月21日,200天的時間里美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一起槍擊案。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基金會(NewAmerica)的數據顯示,自“9·11”恐怖襲擊以來,總共有74人被恐怖分子所殺害,而死於槍支犯罪的美國人達到15萬人。

美國社會學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966年到2012年全球發生的291起槍擊案中,有31%發生在美國。

在每次的槍擊案發生後,總會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討論槍支管制的問題,一種意見是希望讓槍支法案更加嚴格,這樣可以減少持槍人數和全國槍支犯罪頻繁發生,另外一種意見是讓每個人都持有槍支,這樣一旦遇到襲擊時任何人都可以持槍自保。不幸的是,這兩種觀點一直都沒能在立法上取得任何進展。不僅如此,在槍支暴力犯罪的背後還包含了警方過度執法、種族歧視、仇恨犯罪和民權等複雜的因素。

認為美國槍支犯罪的問題不在“槍”的觀點認為,嚴格的控制槍支並不會讓美國槍支暴力的情況有所好轉。

比如,目前美國槍支管制最為嚴格的地區,包括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等地,雖然槍支管制非常嚴格但卻是美國暴力犯罪最為嚴重的地區,嚴格地控制購買槍支並沒有讓這些地方更加安全,因為“想用槍犯罪的那些人”不會遵守法律,總會有自己的方法和渠道拿到槍支。

反之,在槍支管制非常松散的州,比如在人人都可以持槍,沒有槍支管制法的佛蒙特(Vermont)州,同槍支有關的犯罪率卻在美國最低,也被稱為是美國最安全的州之一。2012年,佛蒙特州全州總共發生過8起兇殺案,只有2起同槍支有關。

然而,美國全國的其他數據卻披露了更複雜的事實,一些槍支管理松散的州也有很高的犯罪率以及與槍支有關的暴力犯罪。作為槍支管制最為嚴格的州,首都華盛頓是最好的案例之一。

1975年,華盛頓特區通過“1975槍支管制法案”,根據這項法案,華盛頓特區的居民禁止擁有和攜帶手槍、自動手槍和高效能武器。到2008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此項法案違背美國憲法第二修訂案,此後“1975槍支管制法案”作廢。

而在1975到2008年間,也就是控槍法案執行的30年的時間里,華盛頓使用槍支引發的暴力犯罪迅速上升,從之前的每10萬人中有26人從事槍支犯罪上升到每10萬人中有81人從事槍支犯罪。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45

人與機器人的情感戲即將成真?

在近期風靡全球的《西部世界》(Westworld)和《真實的人類》(Humans)等一系列連續劇中,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主角。這也引發了針對人工智能不同觀點的激烈沖突。比如馬薩諸塞州是否會率先批準機器人婚姻合法?

機器人總是以美麗動人並且受制於人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比如在Westworld中,純真的機器人Dolores就反複地被野蠻對待;而在今年冬季即將在美國上映第二季的Humans中,楚楚動人的機器人Anita被迫與她的已婚主人發生性關系。

與此同時,在大多數人和機器人的故事中,女性機器人又總是被賦予比較特別的挑釁力,尤其在當下社會的文化氛圍中。比如斯派克·瓊斯執導的電影《她》(Her)靈感就出自斯派克·瓊斯在網上看到的一篇關於人工智能的文章,講述了在不遠的未來人與人工智能相愛的科幻愛情。人工智能系統OS1的化身薩曼莎(斯嘉麗·約翰遜 聲)擁有迷人的聲線,溫柔體貼而又幽默風趣,這讓主人公西奧多與薩曼莎很快發現他們如此的投緣,而且存在雙向的需求與欲望。

當科技脫去冰冷的面紗,被賦予高度人性化和活色生香的情趣時,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就變得更加微妙。在另一部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中,女性機器人Ava向她的人類愛人提出了一個情人普遍感興趣的問題:“當我們不在一起時,你想我嗎?” 她的眼睛充滿了淚水,“有時在晚上,我想知道你是否在通過攝像頭看我, 我希望你是。”

好萊塢著名電影制作人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觀看機器人的情感系時,觀眾往往陷入沈思。機器人本身是沒有情感的,但是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是充滿情感的。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思想過程。”比如AMC新一季的連續劇Human,就以具有人物特征的機器人來探索人與機器人更深層的關系以及機器人本身的身份。在拍攝之前,Human的創作者Sam Vincent和聯合創作者Jonathan Brackley就與包括谷歌人工智能團隊DeepMind的創始人CEO Demis Hassabis在內的技術專家進行討論,希望把人工智能演繹得更加真實。Demis也是這部劇的粉絲。

事實上,從電影《星球大戰》開始,機器人長期以來就一直是電影和電視的主角,但是它們和人類的距離第一次變得如此近。故事線索通常包含人工智能的各個方面。 在當下人類對於人工智能在希望和焦慮的複雜情緒交織的時候,電影的作者和導演們向觀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機器人究竟是英雄,惡棍,或者只是應用程序?

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讓機器人賦予情感,在人類的世界中同樣具有喜怒哀樂,越來越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流。人工智能本身並不能成為電影打動人的要素,只有當機器人與人類同樣富有情感的時候,電影才變得有吸引力。”

人工智能專家、《機器人的愛與性》的作者David Levy認為,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將使得人類在未來一年左右能夠與交互式機器人發生性行為,此後人類將能與機器人相愛,並且到2050年人類有望與機器人結婚。 他甚至推測馬薩諸塞州將是第一個批準人類與機器人婚姻合法化的州地。Levy曾在2007年時就向《物活科學》出版社表示:“一旦有一個類似‘我與機器人做愛而且感覺很好’這樣的故事出現在《Cosmo》雜誌上,我想很多人都會激動得跳腳。”

好萊塢正在努力抓住現實生活中人機交互的技術。 在Netflix上映的英國反烏托邦系列電視劇《黑鏡》其中一集就探索了讓人們通過社交媒體上的記錄來重建人的聲音和想法,以此來繼續與死去的愛人溝通。 這讓人聯想到初創公司Eternime,它通過挖掘用戶的故事和記憶的數字足跡,來創建一個可以與朋友和上幾代家人互動的“智能化身”。 它能將數據輸入到聊天機器人里,這樣活著的人就能和死去的人在現實世界里聊天。

人工智能技術給人們啟發:當你離開人世之後,依然能夠以數字形式儲存你的記憶和性格特征。在電影《愛情天文學》(Correspondence)中,死去的教授愛德華還能和他摯愛的學生艾米通過短信聊天,讓她感覺自己從未離開,就是利用了教授精心設計的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在設定好的時間點,發送短信和郵件。

人工智能在娛樂行業的繁榮也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讓殺手無人機、無人駕駛車以及人工智能助手Siri和Alexa等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一切成為可能。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電影的預算也節節攀升,去年的《複仇者:奧創紀元》的預算高達14億美元。而類似Ex Machina這樣逐漸崛起的小型項目則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夠嘗試該類主題的電影。

機器人公司iRobot CEO Colin Angle還記得他參與拍攝的機器人電影中的臺詞:“今年冬天209支隊伍參加的機器人大賽最後勝出的隊伍是Connolly和Kazazi。”Colin Angle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在MIT的機器人實驗室工作,後來與他的導師一起成立了iRobot機器人公司。iRobot所制造的掃地機器人Rumba已經出現在多部好萊塢電影中。

但是最令Angle記憶深刻的是,在創始之初,iRobot其實是為了設計和制造登月機器人,並將版權出售給願意註資的電影公司,後來也吸引了好萊塢電影制作人入股。雖然最後登月機器人並沒有被拍成電影,但是Colin Angle的名字最後卻出現在了火星上。Ang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最初的商業嘗試並不是很成功,卻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我們的機器人技術被用於NASA的火星著陸器,展示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如何在探索外星球上發揮作用。”

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投入此類電影的預算範圍將在800萬美元至7000萬美元。他正在和有華誼兄弟和弘毅資本註資的影視制作公司STX合作,制作一部講述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人類和無人機的關系的片子。“無人機並沒有自己的感情,只是模仿人類的行為。我們試圖把科技融入到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Hamel說。

在屏幕上,機器人總是具有暴露人類善良和邪惡的能力。“只要現實世界中有技術進步,人們將繼續關註科幻小說及其中的隱喻,並進一步探索關於機器人的道德難題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人工智能電影《外星人:約定》(Alien:Covenant)的編劇Jack Pagle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相信機器人的故事還沒有講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71

機器人崛起: 情感計算還不過關

讓機器人成為電影《Her》中的人工智能伴侶似乎還有點遠。在大眾消費市場,與機器人的語音互動常常以“我不太明白你在說什麽”終結。Alpha-Go、深藍這些機器學習的尖端算法技術和知識,在計算機後臺形成了豐富的資源,但如果不能跟人類交互,其價值遠遠不能算被充分開發。

現在,情感計算正在幫助完成人機交互這一命題,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術可能為人類創造的價值。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擁有《超能陸戰隊》中的“大白”不是夢,更多場景將會有它們陪伴。

人工智能背後的情感經濟

“AI對我們的定義不僅僅是大數據和算法,還有模擬人的行為方式,能夠理解到人講話的意圖,只有語義的理解還不是真正的AI,還包括自然元素里的情感、意圖的理解。”在由《商業周刊/中文版》主辦的“展望2017”峰會上,竹間智能科技創始人兼CEO簡仁賢告訴記者。

作為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前副院長,簡仁賢曾負責微軟小冰及小娜產品技術的研發,情感計算是其目前研究的重點領域。根據用戶文字或語音對話輸入,深度理解對話主題、意圖與情緒,並結合上下文與對用戶的記憶,進行合情合理的回答,這是情感計算最主要的意圖。

早在2012年,受西班牙財政危機的影響,一家巴塞羅那喜劇俱樂部的夜場觀眾流失了三分之一,為了提升上座率,這家喜劇俱樂部別出心裁地采取門票免費但按照觀眾觀看時的笑容數來收費,結果客源提升了35%,收入也相應增加,負責識別和統計笑容數量的技術就來自於一家名為Affectiva 的公司。

讀懂、聽懂、看懂

這是情感計算的一個片段。在簡仁賢看來,要做好人機交互,首先機器人要能夠做到讀懂、聽懂、看懂。

所謂讀懂就是要解析一句話背後的情感、情緒、心情、感覺,通過搭建情緒模型,並進行深入分析得到答案。此外,對話聚焦主題,並判斷出語言背後的語言行為也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方面,比如判斷這一語言是咨詢問題,還是詢問意見。

看懂,不僅需要理解自然語言、搭建對話系統,更重要的是機器視覺、人臉識別上的技術成熟。精準識別面部表情與動作,能夠判斷一個人情緒變化、情感變化和註意力變化,並能夠在多樣場景上應用。例如一個人走進一個商場,機器如果能夠識別出是緊張的狀態或是憤怒的狀態,就能為安保工作帶來積極效果。

聽懂則更聚焦在語音識別技術上。同樣的話用不同的語調表達,往往能傳遞不同的意思,高興、無奈、憤怒,都是語音能夠傳遞的不同情感。

簡仁賢認為要實現上述目標,類腦對話機器人、機器視覺、語音情感、多模態情感計算成為四個可發展的基礎支撐技術。“多模態情感計算即對語言、聲音、圖像進行綜合計算分析,得出背後的文字情感、語音情感和面部情感的綜合結果。” 簡仁賢解釋道。

精準地判別意圖,才能完成任務。如果一個機器人只能閑聊,就達不到研發者要建立的黏性跟互動。簡仁賢把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對話機器人分為三類——只會瞎聊的、指令式的、只懂垂直知識的。

當前對話機器人的普遍問題,就是局限於關鍵字、詞的處理,單句問答,不能理解上下文。實操過程中,只能用“人工”來處理指令,讓機器人們顯得不那麽“智能”。

沒有記憶也被認為是機器人對話過程中的頑疾。沒有記憶,就不能積累交流對話中獲取的信息,即不能對人產生一個完整、全面的數據畫像,不存在產生理解人喜好、習慣、語言、行為意圖的基礎,就無法做到最人性化、個性化的對話,進一步無法理解人,陷入一個死循環中。

借助場景定制落地

既然情感機器人能夠理解個人行為和商業行為的意圖,那通過抽取不同領域內不同的意圖,就可以使未來的機器人達到高度定制化。

實際上,情感機器人就是實現定制化機器人的技術基礎。它能對不同環境與環境中的人進行有效理解,並完整互動,基於此進行某部分的技術放大和延伸,從而成為適應該場景的定制機器人。

而現在市場上落地應用的機器人很多反應很遲鈍,就跟無法依據使用場景定制、工程化不足有關。盡管諸多人工智能公司宣稱自己的識別技術精度在95%以上,但其產品的使用體驗似乎無法匹配如此高的識別精度。

“一般你看到的識別競賽很多都是學術研究機構的,學術跟研究離落地還很遠,中間有很多細節,包括應用場景和工程上,你有可能在實驗室里達到某個效果,但是時間很長,工程化的時候達不到那個效果。”簡仁賢說。

一項技術如果能制造出5種不同的應用場景,不同場景用不同技術的些微差別去推出,“揚長避短”,這就是定制的本質。

簡仁賢舉例,“例如有些場景可以容忍時間比較長的辨識,那我們就用辨識度最高、時間最多的,有些場景要做到客戶端里面去,就需要時間很短,誤差率比較大,精準度沒有那麽高。場景如果允許誤差比較高,那就需要在性能、成本和技術精準上面做一個平衡。落地化然後應用到不同場景,這個是AI落地必須要考量的很重要的一點,也是很多公司沒有註意到的。”

以微軟小冰為代表的聊天機器人也在加入情感計算功能,在浙江大學教授張宏鑫看來,情感計算可以根據文字對話的上下文找出情緒,優化上下文處理,給出推薦內容,從而進行場景的優化。“互聯網的本質是流量,通過情感因素加入可以提升用戶體驗,進而提升流量。但目前準確率確實不會太高,不過對於對話類的與推薦類型的應用已經足以應用了,對於定制化的場景比較有效。”張宏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打造超級情感機器人並非易事,人在決策過程中的情感往往摻雜太多不穩定因素,還需要機器做大量的學習和探索,但針對特定場景例如自閉癥患者治療、美妝領域的客戶顏值測試,安全駕駛方面的疲勞度甄別等等,懂得察言觀色的機器人正在走來。

(實習記者王媛媛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93

跟智能機器人談情感,選林誌玲配音很重要

在近期風靡全球的《西部世界》(Westworld)和《真實的人類》(Humans)等一系列美國科幻劇中,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主角。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人工智能只是在特定領域使用,但是它正在以語音助理等方式出現在我們身邊,並久而久之讓人們依賴它們。很多人都有和Siri交談的經歷,甚至有網友用盡手段要求Siri演唱爆款神曲PPAP(“筆-菠蘿-蘋果筆”),自己在一邊偷著樂。

“高德地圖因為用了林誌玲的配音,用戶下載數量大增。”上海威盛電子語音交互部門研發總監張國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曾經調查過用戶對於聲音的喜好,品味區別很大。這就好比‘百里挑一’。”

嗲嗲的誌玲姐姐為你導航。

而臉書(Facebook)最新通過網絡投票選出了新的人工智能助手Jarvis配音者——好萊塢著名男演員摩根·弗里曼。人機交互專家認為,弗里曼在《冒牌天神》中扮演天神的角色,並為自然紀錄片《帝企鵝日記》作旁白配音,他的聲音和Jarvis此前的配音者小羅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非常不同,能給用戶帶來新鮮感。雖然也有人質疑弗里曼的聲音“太老了”,不像“助理”反而像“爺爺”。

美國媒體調侃說,這或許是因為紮克伯格害怕使用女聲會冒犯了他的太太。

溫柔體貼的“薩曼莎”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若言(化名)一直把他的任天堂 Wii Fit 語音助手設置成女性的聲音,結果不料一天他開機的時候系統卻自動蹦出了男性聲音,並在開始指導他做運動前說:“你平時的教練今天請假了。”若言對此感到非常不適應。

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我們與人工智能間無意之中建立起來超越人與機器的親密關系。

女性機器人的聲音總是被賦予比較特別的挑釁力,尤其在當下社會的文化氛圍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斯派克·瓊斯執導的電影《她》(Her)。由斯嘉麗·約翰遜(Scartlet Johnson)配音的人工智能系統OS1的化身薩曼莎擁有迷人的聲線,溫柔體貼而又幽默風趣,這讓主人公西奧多與薩曼莎很快發現他們如此的投緣,而且存在雙向的需求與欲望。

這也是為什麽從蘋果iPhone的Siri再到GPS導航系統,人工智能開發者大多選用女聲作為智能助理。微軟最新的人工智能助手微軟小娜(Cortana)和亞馬遜的Alexa也都是女聲。其中,蘇珊·貝內特(Susan Bennett)是蘋果虛擬助理Siri最知名的聲優,已經幫助數百萬iPhone用戶找到了最近的熟食店,雖然在iOS7中她已經被取代。而微軟小娜的聲音則來自簡·泰勒(Jen Taylor)。

使用女聲一方面是因為她們“恭謙有禮,適合於傳統服務者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女聲更能夠吸引男性的註意力。要知道,人工智能助理的使用者大多數為男性,而且他們還傾向於“調戲”智能助力。此外,蘋果、Google、Facebook和亞馬遜等公司人工智能開發部門超過70%的員工都是男性。

不難發現,使用名人的聲音也是這些科技企業在為人工智能助手選擇聲音時首要考慮的。比如為數不多的使用男聲的Facebook的人工智能助手Jarvis之前的配音就是鋼鐵俠的演員小羅伯特·唐尼。美國媒體調侃說,這或許是因為紮克伯格害怕使用女聲會冒犯了他的太太。在很多時候,男性使用女聲助理,會引起伴侶的不滿。

事實上,用明星的聲音俘獲用戶已經成為人工智能助理創新的要素。人們總是傾向於聽到熟悉而且有名的聲音,而不是冷淡的機器發聲。最好的例子就是GPS導航的聲音,“嗲妹妹”林誌玲為高德帶來了更多使用者。

芝麻科技創始人、CEO朱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語音交互系統聲音的選擇最近引起業內廣泛的討論。他說:“雖然眾口難調,不同人的喜好不一樣,但是我想可以有一個分類的方式,比如說根據用戶標簽分類,白領和小資用一種聲音,媽媽或者孕婦用另一種聲音,當然也可以提供多個聲音版本讓用戶自己選擇。”

機器將變成“愛人”

人工智能助理聲音悅耳動聽可以為用戶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是一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富有親和力的聲音能夠提高人機交互的效率。當人們喜歡上人工智能助理的聲音,不僅能夠對它們助理的錯誤更加包容,而且更有意願去和它們的助理互動交流。在“調戲”機器人的過程中,卻能夠幫助機器獲取更多數據,從而起到培訓機器學習的作用。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科技公司都有Facebook、亞馬遜、高德這樣的資金實力去請明星配音。出門問問創始人CEO李誌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會請聲音清甜、普通話標準的口模來對人工智能系統進行配音。大明星花費高,但是好處是人們喜歡聽到自己熟悉的聲音。”李誌飛創建的出門問問推出的TicWatch智能手表就是一款以語音交互為核心的手表。公司獲得來自谷歌的投資,並與安卓系統合作。

一些小的初創公司認為,目前更應該把錢投入到研發中。張國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人機交互的主要技術還是在於語音合成技術,比如如何正確斷句、如何控制語調等。英文相對簡單很多,只有問句才會用到聲調,但中文每個字都有調。”

張國峰所說的語音合成技術,是一種能夠逼真模擬人聲的技術。今年9月谷歌的Deep Mind實驗室剛剛公布在這一領域的新突破。Deep Mind的WaveNet語音合成系統能夠模仿人類的聲音,生成的原始音頻比現有的技術和人類聲音的差異縮小了一半。該技術已經通過了英語和普通話的盲測。聽眾認為,WaveNet產生的語音聽起來比各個現有的語音技術產生的語音更加自然。不過谷歌的研發人員表示,這種語音交互系統需要更加強大的計算能力,近期還不會被應用到真實世界中。

當科技褪去冰冷的面紗,被賦予高度人性化和活色生香的情趣時,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就變得更加微妙。人類已經能夠實現與機器自由交談的夢想,未來人與機器的關系還有可能“更近一步”:人工智能助理未來將並不僅限於“助理”的角色,甚至能夠成為未來的“愛人”。在近期另一部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中,女性機器人艾娃(Ava)向她的人類愛人提出了一個情人普遍感興趣的問題:“當我們不在一起時,你想我嗎?” 她的眼睛閃著淚光,“有時在晚上,我想知道你是否在通過攝像頭看我,我希望你是。”

日劇《我的機器人女友》劇照。

人工智能專家里維(David Levy)預測,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在未來一年左右能夠與交互式機器人發生性行為,此後人類將能與機器人相愛,並且到2050年人類有望與機器人結婚。他甚至推測馬薩諸塞州將是第一個批準人類與機器人婚姻合法化的州地。里維曾在2007年時就向媒體表示:“一旦有一個類似‘我與機器人做愛而且感覺很好’這樣的故事出現在《時尚》雜誌上,我想很多人都會激動得跳起來。”

與此同時,好萊塢正在努力抓住現實生活中人機交互的技術。在視頻網站Netflix上映的英國反烏托邦系列電視劇《黑鏡子》,其中一集就探索了讓人們通過社交媒體上的記錄來重建人的聲音和想法,以此來繼續與死去的愛人溝通。這讓人聯想到初創公司Eternime,其口號是“讓你獲得虛擬永生”。它試圖通過挖掘用戶的故事和記憶的數字足跡,來創建一個可以與朋友和上幾代家人互動的“智能化身”。它能將數據輸入到聊天機器人里,這樣活著的人就能和死去的人在現實世界里聊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90

後真相時代:情感太多,事實已經不夠用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102

2016年11月30日,廣東深圳,一篇《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事件發酵後被指是營銷炒作,成為全民熱議事件。圖為羅一笑的父親羅爾現身,接受媒體訪問。(東方IC/圖)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觀點。我們見過太多網絡事件的反轉:安徽女子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傷;江蘇教師監考中猝死,學生平靜做題;安徽女大學生稱扶老人被訛……

上海姑娘刺痛著割裂的社會,羅爾讓我們體驗到疾病的恐怖又讓我們感到人性的狡詐,被稱冷血或自稱被訛學生直指社會冷漠道德滑坡。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2017年,我們該怎麽處理情感與事實。

2016年我們已經看慣新聞反轉,但羅爾事件還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力。

從最初接力轉發刷爆朋友圈,到被質疑炒作和詐捐,再到被指重男輕女,最後其女羅一笑因病去世,羅爾捐獻女兒遺體,輿論幾經反轉。事實上,羅爾事件中最不缺的就是情緒,但我們對於很多細節都並不知曉,也不辨真假。

這種建立在模糊或扭曲事實基礎上的感情紐帶很容易因為新的事實細節浮出水面而斷裂,乃至轉向,然而,不管是最初的同情還是反轉後的憤怒,情緒都是真實而滿溢的。

《牛津英語詞典》選中的2016年度詞匯post-truth(“後真相”)所指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fl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簡而言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真相有時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情感和觀點。

還記得2016年春節期間,那件刷屏的小事嗎:上海女子跟男友回江西老家過年,見到第一頓飯後想分手。

事件一出,幾乎吸引了全民的關註和討論,有人批判,有人支持,有人想講講自己的故事:

咪蒙:什麽門當戶對,不就是愛得不夠;

陳嵐:上海姑娘,不是逃飯,是逃命;

和菜頭:上海姑娘,你的問題是沒教養;

魏春亮:上海所姑娘逃離的,是我的父老鄉親們每天賴以生存的日常。

但就在所有人都極力帶入角色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候,我們被告知這一事件其實是假新聞。事實上如果回顧事件起因,我們也會發現,這一事件所有的源頭只是一則網友講述自己經歷的網帖,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信源。然而,它又是如此地“真實”:城鄉、貧富割裂的鴻溝,真切地橫貫在寒門子弟面前。

(新華社/圖)

重要的是共鳴

咪蒙在分享其自媒體寫作經驗的《如何寫出閱讀量100W+的微信爆款文章?》一文中總道:

大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眾不是想看你怎麽表達你自己。而是想看你怎麽表達我。

我想在你的文章中看到我自己,我在朋友圈轉發這篇,是因為“這就是我”“我就是這麽想的”“作者幫我說了我想說的”。

所以,好的文章,要體察到人性的痛點,表達大眾的情感共鳴。(註:原文如此)

深知粉絲心理的咪蒙,就上海姑娘事件寫了《什麽門當戶對,不就是愛得不夠》,希望所有女生都嫁給真愛,然而就在這一事件的三個月前她還推送了另一篇文章:《夫妻之間最大的矛盾是什麽?階級!》。

一個人也並不是決然不可能寫兩篇觀點明顯對立的文章,然而對於一個價值觀早已確立的成熟寫作者而言,觀點立場出現急劇變化如果不是遭遇重大變故,否則必定是“另有隱情”:

你說話很溫和,你觀點很中立,你性格很寬容。那你不要寫公號文章了。你不適合。你看了《烏合之眾》就會知道,任何時代的領袖,包括意見領袖,都是特別偏激的。偏激的觀點才具有煽動性。你的標題必須簡單粗暴,情緒明確。

愛憎特別分明的人更適合寫新媒體文章。(註:原文如此,出處同上)

諳熟自媒體寫作和傳播規律的咪蒙深知觀點偏激才能引發讀者情感共鳴,一篇《致賤人:我憑什麽要幫你?!》幫讀者罵了那些不管你方不方便就找你幫忙的人,然而在自己孩子失學後又當了一回賤人,請人幫忙才解決問題。

不必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咪蒙,她只是放大了情感,去引發共鳴,但在偏激的路上走得太遠,難免回不了頭被打臉。

不過,對於其讀者(或者說粉絲)而言,在他們看到這些帶有激烈觀念或情感的文章時,內心一定是有共鳴而深信不疑的,不會理會這些觀點或情感實際上是相矛盾的,更不管論證推理的邏輯是否經得住推敲。

後真相時代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紛繁複雜的信息讓人目不暇接,註意力早已成為各種媒體爭奪的稀缺資源,自媒體也越來越嫻熟地去迎合大眾心理吸引點閱、引導輿論,對事實的核對、對客觀的追求、對理性的崇尚早已成為明日黃花。

我們見過太多網絡事件的反轉:安徽女子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傷;江蘇教師監考中猝死,學生平靜做題;安徽女大學生稱扶老人被訛……

最初,每一起事件都是在情感訴求中形成輿論共同體,然後,又在新的事實出現後突然轉向。當我們事後置身事外思考時,會突然發現我們當初所置身其中的環境是如此地荒誕,當初越是確信不疑,這種荒誕感就越是強烈。

讓我們爭論不休的上海姑娘根本就不存在,讓我們接力轉發捐贈的羅爾名下還有幾套房,被我們罵冷血的學生當時就采取了措施,安徽女大學生稱被訛則恐怕永遠是羅生門。

與其說我們是在看新聞看文章,不如說我們是在尋求情緒的共鳴,而這些事件和文章都恰好適時引發了共鳴。

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烏合之眾》寫道:給群體提供的無論是什麽觀念,只有當它們具有絕對的、毫不妥協的和簡單明了的形式時,才能產生有效的影響。因此它們都會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這種形式,它們才能為群眾所接受。

上海姑娘刺痛著割裂的社會,羅爾讓我們體驗到疾病的恐怖又讓我們感到人性的狡詐,被稱冷血或自稱被訛學生直指社會冷漠道德滑坡。

這些單純而強烈情感的力量當然比現象背後複雜多維的社會現實更富有傳播的魔力。

傳播中需要的是這些符合情感信念的事實。

情感的需求太強烈,事實都不夠用了。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