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格是最佳打工仔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22.html
被拜仁技術性擊倒的那個晚上,我慶幸自己當晚被睡魔戰勝,沒有半夜三點爬起身去睇呢場比賽,不然的話,我心情大概會更壞。

呢幾年,阿仙奴真係好討厭。佢令我「勞氣」既頻密程度,分分鐘比我屋企個百厭仔仲高。

八年無冠差唔多已成事實,做左十七年既領隊雲格受盡壓力。無數球迷高呼「雲格下台」,由「In Arsene we trust」變成「In Arsene we rust」,甚麼叫做悲情人物?從高處滑落至如斯田地,雲格應該算係人版。

某程度上,我係同情雲格既。如果真係要為阿仙奴近年既墮落找元兇既話,我傾向會選擇球會既大股東同董事局,多於走在台前既雲格。

響最近既連番敗仗之後,又有新聞吹出黎,話董事局批左七千萬鎊俾雲格明年用黎增兵買人。我記得今季開季既時候,同樣又有新聞吹出黎,話董事局又批左幾多千萬鎊比領隊隨意使用。呢類新聞,幾乎年年如是。但結果係點呢?雲格又係用左唔知有冇一半budget,買幾件「平貨」番黎算數。球迷已經習以為常,對此,大部份人既解釋係,雲格一向孤寒慳家,而且異常固執。坦白講,我一直都唔相信。我嘗試從常理去推斷:一個打工仔,收到老細既budget去做一個project,舉例一百萬。你唔out budget固然係叻仔,但有一百萬budget,你斷唔會慳家到只用五十萬就算;而且唔係一次半次如是,係一年復一年,都係如此。響商業社會裡面,明明有budget但唔去用,係匪夷所思既事。咪以為慳到錢一定係好,大部份老細批得個budget出黎,就預左你會用得七七八八。下下都用剩一半,老細其實係會爆你的。但係一年復一年,雲格年年用剩一大半既買人budget,不但董事局冇投訴,而且仲無限量back佢,我唯一可以諗既,就係董事局批俾雲格既「真正」budget,根本就冇咁多。多年來果啲對外供佈既買人budget,由頭到尾都係一個PR Campaign,目的只係繼續俾球迷有一個夢。

我相信雲格其實係一個非常稱職既打工仔。佢明白老細既要求,但球迷既需要,跟大股東所需要既截然不同。雲格唔係蠢材,隊波唔夠班、板櫈深度嚴重不足,賣主力會嚴重削弱球會競賽能力…呢啲連一個普通球迷如我都能夠睇得出既事,打死我都唔信經驗豐富既雲格自己睇唔到。然而老細唔批錢之餘仲要你年年有錢賺,自己對住記者傳媒又唔可以埋怨老細,於是唯有講一大堆廢話出黎應酬大家。甚麼「出面搵唔到好球員,可以好過依家個班底…」又或者「阿邊個邊個復出等於一個new signing」,通通都係攞黎講既籍口。籍口講得太多,大家都唔再相信。然而球迷會埋怨雲格越黎越「唔掂」,越黎越「退步」,但我傾向覺得,雲格其實還是當年既雲格,並冇真正退步過。佢今日既狼狽,係經年累月地夾在老細同球迷之間既結果。佢係球會股東意志偏離球迷意願底下既代罪羔羊。

我之所以覺得,雲格係最佳打工仔,係因為佢咁多年黎都無怨無悔地幫班老闆頂晒所有批評。當然佢份人工唔係平,「頂屎」亦理應係人工裡面包左,你情我願。之但係,球迷嗌要換領隊,老實講,我覺得假如球會股東同董事局既大方向唔改變,即使換咗雲格,情況唔會變得更好。

*****

買錯貨

其實我覺得雲格最弱既一環,係臨場既調動。當你班波質素好既時候,呢個缺點唔會好覺既。只係響近年,班波頹既時候,呢個缺點就變得特別明顯。

其中對雲格既一個指控係,佢買人既眼光每況愈下。以前佢有能力平價搵到韋拉、亨利、雲佩斯…依家佢搵到既,幾乎個個都變成flop。阿仙奴係一隻沉緊既船,一個即使係有潛質有質素既球員,去踢一間情況每況愈下既球會,通常只會越踢越沉。曾經係法甲神射手既基奧特係咪真係好唔掂?球迷公敵謝雲奴打國家隊點解又會好過打球會咁多?當然對手不同,表現會有分別,不過我相信球隊同球員既進步/退步,當中有一個互動既關係。雲格既眼光差左,只係大家都見到既表面。不過我響度諗,如果亨利後生十年,近兩年先加盟阿仙奴既話,佢仲會唔會發展得到成為全盛時期既「高貝利大帝」?

*****

朋友見我睇波睇到咬牙切齒,有朋友笑我不如「轉會」,心情可能會好一點。

作為一個球迷,期望球會董事局會「順應民意」改變方向,感覺就好似自己作為普通市民,期望阿爺認真落實全民普選一樣無奈。我唔討厭雲格,對於雲格呢位領隊,我甚至有一點點感同身受。當你既位置,美其名係「管理層」,但實際上係「夾心餅」,呢種感受我每日都無奈地「享受」緊,只係「夾心餅」被人夾下夾下,終有一日會頂唔住,碎到一手都係。到時件夾心餅對於上面班老闆黎講,就再冇利用價值,自然會無奈地被遺棄,然後再換上另一件夾心餅上場。

我承認我是bias的。對於雲格這個人,我是有一點點情意結。我當然希望阿仙奴終有一日會反底,然而我更期望,阿仙奴最終係由雲格帶領之下,從谷底走出來,盡管我明白這一天也許永遠不會來。我覺得世界是需要多一點這樣的故事:一個人從挫敗中復原,憑著堅持再創高峰…errr,我知我知,發夢冇咁早丫嘛。

不過,世界上既奇蹟總係不斷出現的,嘿嘿。

祝大家有個愉快既週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87

西安高校回應強迫學生到富士康打工:和軍訓差不多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037

據《東方早報》報導,近日被曝員工集體鬥毆的富士康煙台園區又捲入使用「學生工」風波,此次事件的另一主角是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該學院被指強制安排千餘名在校學生進入富士康實習,不參加實習者將不予發放學位證。

正在富士康實習的多位學生介紹稱,今年8月,該校大一及大二學生被學校以兩個月社會實踐的名義安排進入富士康科技集團(煙台)工業園,入廠後學生被分配到與專業無關的流水線、物流運輸等簡單體力工種。

上述學生稱,他們不被學校允許提前退出,否則將失去6個技能學分,並無法畢業。

還有人在北方信息工程學院官網發文稱,9月1日到9月10日,一個實習帶隊老師所帶的246名學生中有4名同學暈倒在生產線上,另有兩位同學身體不適送往醫院,分別被診斷為心肌炎併發症和淋巴發炎。

該院一名大二學生王一然(化名)描述了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早上7點20分到7點半開工,中午11點到11點半有半小時的吃飯時間,然後工作到下午4點半結束「早班」,繼續加班的話則是到7點半結束,「一天8加3共11小時工作,上下午各有10分鐘休息時間。」

校方:文科生也得去富士康體驗企業生活

對此,據人民網報導,西安工業大學副校長、北方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張君安回應稱,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屬於三本學院,近九成學生畢業後去了企業。該學院每年與富士康簽有戰略合作協議。去富士康打工屬於社會實踐,是必修課,和軍訓差不多。

該學院有5000多名學生去了富士康,其中有4000多名屬於頂崗實訓,一般在工廠流水線上打工。文科生和會計專業學生也得去富士康,讓大家認識現代工廠,體驗企業生活。

張君安表示,理論上不去富士康社會實踐,無法拿到學分,也就是無法拿到學位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可以選擇對外交流實踐,極少數學生沒有參加社會實踐也能拿到學位證。

他同時強調說,但和富士康合作4年多來,沒有一個學生因為沒有去富士康實踐而未獲得學位證。

前述《東方早報》報導中有學生稱「富士康贊助學校500萬元設備」,坊間也有對校方與企業有經濟利益關聯的猜測。

張君安說,學生工資學校一分沒拿,也沒有收過任何代理費或中介費。「富士康一般會給我們學校一些獎學金、獎教金,我們開運動會一般也有贊助。」張君安補充說,這些費用平均每年10萬以上,大概幾十萬。

當地政府曾幫助富士康解決「用工荒」

事實上,西安工業大學在去年也曾被指用學位證「逼」學生到富士康打工。此外,富士康被曝使用「學生工」也並非首次,2012年10月,有媒體稱,山東煙台市所有的高職高專院校都有學生被安排在富士康「實習」。

據《華商報》2012年6月16日報導,煙台富士康招募中心的工作人員稱,帶學生做暑期工人數超過50人,可按照每人150元的最高標準給組織者提取代理費。

而張君安也在當時回覆記者稱,「前兩年我們幾個學校和富士康有過學生自願實習的合作,那時300個學生以下,帶一個學生(代理費)是50元,300個學生以上,每個學生(代理費)100元」。張君安說,這筆代理費是在學生實習期滿後,富士康公司按人數支付的。他強調稱,這筆錢是用於貼補學生實習費用,沒有發給個人。

據前述《東方早報》報導,富士康集團表示富士康與北方信息工程學院沒有經濟利益牽連。而就「富士康是否因缺工,才大量招收學生工」該問題,富士康方面回應稱,「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職工就業來去自由,企業依生產需求進行員工招募。」

據悉,富士康煙台園區缺工問題已經延綿數年,山東當地政府甚至動員行政力量幫助富士康解決「用工荒」。

早在2010年,山東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就發出《關於適應產業轉移和就業形勢需要協助富士康(煙台)公司招聘員工的緊急通知》稱,富士康一線員工缺口將達3萬人,「負責招聘的單位,每介紹成功1人,富士康(煙台)公司給予100元補助。」

而該省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等均在被「動員」之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02

職場點滴(12) :做野叻還要打工叻 脫苦海

http://notcomment.com/wp/3269

凡處高位者,即使是賈似道還是魏忠賢,總有因由。 從來無人規定爬得快升得高的人,一定是工作能力極高,或者建功立業。

比如筆者看《明亡清興六十年》,最會打仗的熊廷弼同袁崇煥, 前者首傳九邊(斬了頭還要到邊界傳閱), 後者凌遲棄市(一刀一刀切死,屍體在街上任人搶),雖然後來所有害過佢地的人連同皇帝在內全部都沒有好下場,對我們亦有一點啟示。

袁崇煥打第一仗「寧遠大捷」就打死了清朝的老祖宗努爾哈赤,皇帝就搵太監監軍; 第二勝仗「寧錦大捷」,論功行賞第一功居然係魏忠賢,然後排一大堆太監,袁崇煥排第86,升一級賞三十兩,然後辭埋職; 第三次日夜兼程由寧遠(今遼寧興城)跑到北京救皇帝,結果比皇帝鋸埋。

就以筆者職場所見,有些人是「打工叻」,有些人是「做野叻」,升職最快的人,每多是前者,甚至同時兼備兩種優點的亦不夠佢地快!兩者俱無者你亦不用為佢地擔心,最慘的人是「做野叻打工唔叻」,有功無得領,有過又要認,平日又無得偷懶。

呢個世界你可以話係唔公平,不過你不如話你唔認識遊戲規則,成功的老細有成功的遊戲規則,失敗的老細有失敗的遊戲規則。你跟著一個失敗的老細,你唔同佢一齊失敗,佢係會唔高興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71

打工仔扮老闆陸羽富豪呷醋

2013-11-21  NM
 
 

 

城中名人飯堂鏞記、福臨門及蓮香樓,近年都爆發股東內鬥甚至是骨肉相殘,劇力萬鈞,看得人咬牙切齒;唯獨座落中環士丹利街的陸羽茶室,過去八十年間營運,無爭產、無家變,恭候八方富豪前來嘆茶。

唯這局面近日出現變化,推開陸羽大門,飄來陣陣「醋意」。有人以「陸羽八十週年」名義,大搞多場晚宴,但原來當中搞手,並非陸羽股東,而是外人,且由一名真正股東的兒子從旁協助;借名「抽水」,有富豪股東呷醋,亦有股東滲出點點怒意。揭開這場風波,其實是股東們「貧富懸殊」的寫照。

翻開公司註冊記錄,當年齊心夾錢、搞起陸羽的二十多個富豪,早已各有興衰。澳門前特首何厚鏵、已故「愛國商人」霍英東、及新世界發展(17)創辦人冼為堅等等,是陸羽股東;家住將軍澳日出康城、元朗YOHO MIDTOWN及銅鑼灣唐樓的師奶阿叔,也是陸羽股東!有人想借「陸羽」牌頭,再起風雲,正好見證富豪們隨香港時局變遷而洗牌。

一向低調,極少宣傳的陸羽茶室,本月初舉辦了一連兩場的「陸羽茶室八十週年清酒晚宴」,菜式有竹絲雞燴三蛇羮、燒雲腿鴿片、鮮草羊腩煲等陸羽的拿手小菜,位位收費八百五十元。記者致電陸羽想報名,但幾個伙記都聽得一頭霧水,轉駁了兩次,才有職員答覆:「唔係我哋搞o架喎,唔會幫你哋報名,係一間叫興隆嘅公司搞,你去問佢哋啦!」

根據公司註冊處記錄,興隆公司的股東,無一個持有陸羽茶室股份。宴會當晚,陸羽二樓坐滿四圍枱,興隆公司董事伍智聰,拿著咪介紹菜式典故,講完故事,話題很快轉到清酒身上,「如果飲完有興趣可以訂購!」原來興隆是清酒代理商。站在旁邊的一名陳先生亦興奮說:「今年已經搞咗六場!招待幾百人次,當中包括劉天賜、鄧達智等,嚟緊十二月仲會有多場,再搞四至八圍!今年八十週年,希望可以累積搞到八十圍!」

打工「第三代」

此名陳先生,原來是陸羽股東陳大炎的兒子陳定漢。陳定漢手頭根本無陸羽股份,卻宛如「老闆」上身。「我哋最重要係質素控制,我每日都會食嚇啲出品,睇嚇水準如何,食得好嘢多,會食到無曬感覺,但食渣嘢,一食就食得出!」訪問期間他又透露:「所有傳媒老闆我都好熟,你哋老闆(黎智英)我都識,你法律部高層都係我朋友。」在外國留學,本是工程師的陳定漢,每日都會在陸羽出入,但他是什麼職位,連伙記都不清楚,他自己亦說:「我唔會派卡片。」有股東透露,「佢打工o架咋,無權無股,籤文件都一定係佢老豆負責番。」陳定漢解釋,找外人籌辦陸羽晚宴,是為陸羽好:「你哋都知,陸羽食客都開始上年紀,由以前行三層都面不改容,到而家要坐輪椅!係時候要搵啲新血。」不過他的好心,卻不是個個股東都受。一名老股東耍手擰頭說:「發癲o架,陸羽邊使搞呢啲嘢!八十週年過咗啦,年頭已經食飯慶祝咗,仲每個員工都出多一個月糧。」提起陳定漢,亦有股東警惕說:「我哋知佢搞好多嘢!好多股東都唔得閒理事,由得佢。你哋喺出面仲聽到啲咩?」

股東進取盡用「陸羽」

現時陸羽由二十多間公司或個人股東持股,每年五月開股東大會一次;而董事局的董事長,是新世界發展的創辦人冼為堅,日常行政授權陳大炎負責。不過陳大炎已八十五歲,除了陸羽每次購入新茶葉會由他試味,平時由兒子陳定漢幫手。事實部分陸羽股東,老的老,死的死,接手的第二、三代,相當進取。「有啲股東覺得陸羽個朵咁值錢,點解唔好好利用?」據知,這幾年間有人提出要到澳門開陸羽茶室分店,亦提及要推出有陸羽嘜頭的T-Shirt和水杯,但都因一眾老股東力阻而暫時擱置。回溯一九三三年,陸羽茶室由茶樓經理李熾南及銀號東主助手馬超萬創立,早期設於永吉街,粵劇名伶靚次伯、國畫大師張大千等都來幫襯。七五年永吉街重建,要另覓地方開業,前中華廠商會主席王寬誠,遂找來廿三位經常在陸羽打躉聚腳的富豪幫忙「夾股」,並以月租四萬元租用現址地下至三樓,營運至今。當時每人限買十萬股,一元一股,故此陸羽股東的股權相當分散,幾乎位位都是佔百分之三點九五,無人能「話曬事」。陸羽發展至今,股東更見「貧富懸殊」!其中富足多代的何添、何賢家族,分別由後人,如澳門前特首何厚鏵,及何厚浠、何厚鏘兄弟接手股份,報住的是山頂福和道及中半山嘉富麗苑,另外還有已故的霍英東、「左派商人」王寬誠家族,及父親為二十年代荷蘭銀行買辦的盧玉樑等。最「落難」的,有報住將軍澳日出康城,及藍田匯景花園等等,他們手頭的陸羽股份,與超級富豪相等。

股東「貧富懸殊」

記者找到報住元朗YOHO MIDTOWN的陸羽股東廖太,她說自己是小學教師,股份由姐夫「留落」。其姐夫是陸羽創辦人馬超萬的姪兒馬乃聰,廖太說:「我姐夫十幾歲就喺舊陸羽幫手,做會計及出納,後來馬超萬賣股俾佢。家姐同姐夫過身後,股份就俾咗我!」她指:「今年回報好過滙豐好多﹗不過新潮嘢唔啱陸羽,我哋賣嘅係古色古香。」記者又找到報住銅鑼灣唐樓的梁先生,打開門,只見他穿上破舊T-shirt睡褲,記者也不敢相信他也是陸羽股東,他說:「股份係伯爺留落,我爸爸以前喺澳門做金融,或者係因為識到何賢家族,大家澳門人,為咁而一齊玩啩。」對於陸羽的發展,他未有多瞭解,並說:「依家都交曬俾陳生佢哋打理嘛!」其他「落難」股東,背後各有故事,如報住匯景花園及西環士美菲路四十多年樓齡舊樓的康振、康聲、康宏三兄弟,父親是七十年代地產商康立卿,其兄弟康同倜是早年地產商大隆地產創辦人;但隨著歷史變遷,康氏已不在億萬富豪之列,當中變故已無法考究。留下的痕跡,就是手頭上的陸羽股份而矣!

風波里的茶室

一九九○年,陸羽現址招標,陸羽以七千萬元買入大廈業權,一個月後把一半業權轉讓,現時物業市值已不下十數億!而且估計陸羽每年賺數百萬元,幾乎年年有錢分。所以縱使陸羽股份可自由轉讓,但大多數是親屬之間轉讓,未聽聞公開賣股,亦無人能大手「收貨」,令陸羽獨有的股權結構,維持至今。陸羽還有很多其他的風流逸事,讓人津津樂道。

最有米 每月貼士兩皮

走進陸羽,時間如定格在八十年前。陸羽的一枱一凳,牆上的掛鐘到名畫,都是跟陸羽一樣年紀,就連伙記,年齡都「有番咁上下」。有股東笑言,伙記都唔願走,皆因貼士和味,「人工同出面差唔多,但客人俾嘅貼士,每月可達一、兩萬。」記者就見過不少熟客埋單後,都會把相熟的伙記叫過去,悄悄將一百蚊紙塞入夥記手中。雖然是公開秘密,但做法又猶如秘密交易。有食客笑指,見過陸羽有伙記戴金勞開工,令人心理不平衡!不過這批伙記亦極之醒目,對熟客口味瞭如指掌,每朝準時為他們在慣坐的位置上,預備焗盅及飲慣的茶葉。伙記見客人愛吃的點心出爐,又會自動自覺放在客人面前。而陸羽邊層樓坐邊類富豪,如大老闆坐地下一層方便「較腳」,包租公愛低調專坐二樓,亦是陸羽的潛規則。

最轟動「雪茄林」槍殺案

陸羽茶室最轟動的大事,莫過於○二年「雪茄林」林漢烈被槍殺一案。當時坐在地下一層的林漢烈,被人從後開槍射殺。有股東回憶,一眾見慣大場面的陸羽伙記,未有被嚇倒,到警署落口供後再回來開工。陳定漢說當時他在二樓和朋友飲茶:「可能係落咗滅聲器,好細聲。我做過輔警,當日咁啱同個警司飲茶,有咩好驚啫?」不過事後幾日眾富豪都不敢到陸羽,一度令生意跌八成,「雪茄林」被殺當日坐的十八號「凶枱」,更一度懸空,後來要將枱凳重新執位了事。有股東指,「雪茄林」只是陸羽的「第二槍」,「第一槍」年代久遠,據知並無人死,但射中了一個人的大髀。

最傳奇 南海十三郎鬧事

陸羽門口的印度看更,是其招牌之一,歷年已換過多個看更,但都一樣「識做」。熟口熟面的富豪客,安排坐地下;生面口加遊客,分流至二、三樓。原來陸羽聘請看更亦有段古:一代編劇名家南海十三郎,為粵劇紅伶薛覺先寫了《心聲淚影》而聲名大噪,十三郎亦因而受薛覺先賞識,在陸羽的飲食均由薛覺先結賬,於五十年代成為陸羽常客。但好景不常,戰後十三郎在曲江被人推下火車致神經失常,更曾一身破爛到陸羽搗亂。陸羽為免十三郎騷擾其他客人,便請來「包頭」印度人把門,不讓十三郎進入陸羽。雖然十三郎已不在,但這習慣一直延續至今。變的,只是今天的印度看更已不再包頭。

最肉赤 十八幅名畫被偷

除水滾茶靚,陸羽另一賣點就是多名畫,據知有一名股東愛畫,替陸羽購入多幅張大千及黃永玉的名作,有些則由名家贈送。一九九六年,已故黃霑在其專欄說,到陸羽賞字畫已值回票價,豈知一讚卻令陸羽成為賊人目標,同年被偷走了八幅字畫及十幅扇面畫,當中有張大千、黃君璧、鄧芬的作品。為畫而來的賊人,小心把畫架逐一拆開,只取畫作,唯該批作品至今尚未在市場出現過。不只被偷畫作珍貴,在畫框內墊住畫作的舊報紙亦價值不菲,當中更有報導「七七盧溝橋事變」的舊報紙,可是這些舊報紙亦不知所終。案發後,熟客之一的「隱形富豪」、十多年前被綁票但逃脫的蘇澤棠,為免陸羽的牆壁空空如也,仗義借出私人名畫以供擺設。上了這一課後,陸羽也不敢陳列出太貴的畫作,陸羽其實尚有一幅張大千的作品,但只會私人收藏,不作公開展示。

陸羽股東「貧富縣殊」

當年由二十四個富豪共同持有的陸羽茶室,有的依然富貴;但部分股東離世後,把股份轉讓予下一代,身家地位已經開始沒落,造成「貧富懸殊」的現象。

當年由二十四個富豪共同持有的陸羽茶室,有的依然富貴;但部分股東離世後,把股份轉讓予下一代,身家地位已經開始沒落,造成「貧富懸殊」的現象。

陸羽大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45

美顧問業新風潮 「打工仔MBA」搶市

2013-11-18  TCW 
 
 

 

十月份,《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顧問業生態大轉變,小型顧問公司為搶市祭出「租用MBA」的手法,已經為整體產業帶來結構性影響,市場老大哥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等產業龍頭恐無法等閒視之。

上市專案接案價差十二倍

其中,殺傷力最大的原因就是成本考量。《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舉例說明,一般顧問公司接下新產品上市定價計畫專案,一開口就要價兩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萬元),但租用MBA卻只花一千五百美元就搞定,兩者相差逾十二倍。

所謂租用MBA,概念源自哈佛商學院的課程「鐘點書呆子(HourlyNerd)」,今年二月才成立,至今已吸引來自各大名校九百多位MBA駐站服務,主要是提供「價廉物美的鐘點顧問諮詢」,舉凡新市場進入分析、財務模型建立等,採取鐘點計費的MBA統統都可一手包辦。

根據英國倫敦的臨雇管理協會(Interim Management Association)統計,去年全球企業界對短期的臨時管理諮詢需求增加,業務量成長約一三%,吸引不少MBA加入搶錢一族:根據《彭博商業週刊》,時薪區間低自數十美元,上看百餘美元,勤快一點的接案者月平均收入甚至高達五千美元。

對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的阿札(Abe Azar),和哈佛商學院的慕薩卡雷卡(Marta Mussacaleca)來說,加入租用MBA,除了打工賺外快,更重要的是獲得實戰經驗,充實個人履歷,為將來職涯鋪路。

開創離職婦女就業第二春

此外,租用MBA這類平台也成為離職婦女二度就業管道,像是今年五月才由華頓商學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畢業生創立的技能橋(Skillbridge),執行長潔雅庫瑪(Rajeev Jeyakumar)說,除了正在攻讀學位或初出校園的MBA外,也有一成到一成五的「麥肯錫媽媽」(McKinsey mom):曾經回歸家庭養兒育女,如今正計畫復出職場。

《哈芬頓郵報》觀察發現,無可否認,像低價提供等值服務的租用MBA模式,對業界來說是具有顛覆性的做法,因為雖然目前租用MBA的客戶多為中、小企業,但是大企業面對價廉卻等值的服務,遲早也會跟進。

不過,《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卻相對保守,像麥肯錫這種全球頂尖的顧問公司,即使曾經深陷安隆(Enron)事件的假帳醜聞,但它扎根業界的深廣人脈及長期累積的專業,對企業客戶而言,仍是一塊深具魔力的金字招牌,短期內難以被超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24

幫馬雲打工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11-28  NM
 
 

 

形容馬雲為自戀狂,我相信我不是第一個。由初出道,馬雲便顯露口出狂言風格,標榜自成一派,內地傳媒不時以「狂人」稱呼馬雲。阿里巴巴成績驕人,在勝者為王的商業世界,馬雲的「狂」被視為一種優勢。有實質成績支持的狂人,說話特別響亮,我相信不少加入阿里巴巴工作的年輕人,是慕馬雲之名。在公司外,領袖的狂可以是一種魅力,但在公司內,距離較接近,領袖的狂容易變成自戀狂。

自戀狂有很多特徵,例如野心大和樂觀過人,往往定下一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在追求目標過程中,能夠說服員工跟着自己走。自戀狂表面性格多姿多彩,舉動務必有型有款,說話句句金句,大多是關於較虛無的願景。自戀狂需要外間注意,以自我為中心,因此,自戀狂特別願意 冒險。我留意了馬雲幾年,認為他符合自戀狂的大部分特徵。馬雲需要身份象徵、別人讚譽、控制大局的感覺,千方百計令人相信他的一套才是真理。阿里巴巴由零做到千億企業,途中擊倒外資大鱷,旁觀者對馬雲的超凡能力,更加深信不疑。我對馬雲最深刻印象,來自兩件事:第一件是2011年支付寶事件。馬雲繞過阿里巴巴董事局,單方面把阿里巴巴擁有的支付寶,轉移到由他控制的私人公司。馬雲的解釋是,內地政府不發金融機構牌照予外資操控的企業(阿里巴巴大股東是美國雅虎和日本軟庫),因此被迫出此下策,實在是為公司好。非內地人目睹這種明目張膽侵吞公司資產的行為,嘆為觀止。據聞最後阿里巴巴向海外股東賠償,了結事件。最令人震驚,是馬雲不覺得侵吞資產是一回事,還振振有詞解釋他的一套道理。當一個人的價值觀跟普世價值可以相差這麼遠,我不寒而慄。

第二件事是阿里巴巴最近提出以合夥人制度在港交所上市。阿里巴巴的所謂合夥人制度,是讓管理層控有提名董事的權力。五百年來,自公司制在歐洲誕生,公司擁有權從來都是股東,由股東提名董事局,再由董事局委任管理層。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扭曲公司管治制度,假如阿里巴巴的一套是對,全世界須重新理解公司制的真正意義。夠膽提出這種歪理,逆普世價值而行,已經是了不起,馬雲還以堅定語氣指出,假如港交所不與時並進,蒙受最大損失的,是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將來。即是說,全世界是錯,馬雲是對。勝利者的說話,聽上去似是真理,我還是不要糾纏馬雲是否自戀狂。在自戀狂橫行的世界,我們須裝備自己,我想說的,是怎樣跟自戀狂上司相處。我不是在說反話,自戀狂無處不在,對有些公司發展,可能是利多於弊。新成立科技公司便是例子,當生意核心似夢想,相信夢想可能只有自戀狂,很多時就是靠自戀狂的不移信念,及說服別人的本領,才有機會捱出新天地。

跟自戀狂相處,最重要一點是順勢走。順勢意思很明顯,不要逆自戀狂意願,他要行東面,你不要行西面,即使你心裡不同意,不要表達異見。不過,順勢走另一重點是「走」,即是不可坐着不動,被自戀狂視為應聲蟲,須讓自戀狂見到自己有所動作。自戀狂生活在為自己計劃的世界,跟他們相處,千萬不要提醒他們,外面有另一個世界,而這世界的看法未必跟自戀狂相同,例如:「馬先生,合夥人制度好像不是世界主流。」在自戀狂面前攞分,你要順勢走:「合夥人制度假如行得通,是一種突破。」不要誤會我在鼓吹大家做「馬屁王」,絕對不是這種意思。各位留意我建議的順勢走,並不出賣自己的良知和靈魂。假如馬雲真的攣都拗得直,能說服港交所,容許阿里巴巴實施合夥人制度,確實是一種突破(港交所總裁一日是李小加,誰敢說不可能)。我建議的順勢走,自戀狂聽得舒服,自己或可算心安理得。有人說,中國人合群,不標奇立異,自戀是一種接近西方的概念。馬雲創辦阿里巴巴之前,職業是英文老師。

蔡東豪 Tony Tsoi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46

打工學到透 滷味妹變分析師一姊

2013-12-23  TCW
 
 

 

打工小妹、沒喝過洋墨水,負責冷門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卻拿下台灣最佳分析師第一名。這一切,徹底顛覆了過去明星分析師的刻板印象。

打破這項明星光環的,是來自凱基投顧研究部的資深副理翁筱雯。她以後起之秀的姿態,擠下諸多外資一哥一姊,成為二○一三年《亞元》雜誌(Asiamoney)票選台灣最佳分析師榜首。

和翁筱雯同獲殊榮,名列第二、第三名的瑞銀證券分析師程正樺、董成康,是出身名校、喝過洋墨水的外資金童。翁筱雯的出身背景,卻與同業迥異。她念的是淡江財金系,高中畢業時,曾一度因經濟因素放棄學業進入社會,一天打兩份工,當過滷味攤小妹、網咖服務員、櫃台接待生等。

同樣是科技產業,相較於負責重量級領域如IC設計、硬體製造等外資明星分析師,來自本土投顧的翁筱雯,看的是相對冷門的IC封測、載板與印刷電路板產業,約四、五十家公司,堪稱「科技界的黑手產業」。

她懂得尋找藍海耕耘別人不碰的夕陽產業

「要掌握PCB產業,去問Bonny(翁筱雯英文名)就好了!」同業的評語,道出了她的江湖地位。

入行迄今五年多,翁筱雯從打工小妹,變身為印刷電路板產業分析師一姊,靠的是「把冷灶燒成熱灶」的衝勁與熱情。

印刷電路板產業的脈動與大環境連動性很高,翁筱雯入行時,正值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個人電腦(PC)應用需求趨緩,印刷電路板產業一片低迷。

一直到蘋果iPhone開啟了智慧型手機風潮,加上平板電腦熱賣,台灣印刷電路板廠於○九年打入蘋果供應鏈,才帶動整體產業重返榮景。雖然每個電子產品都會用上印刷電路板,但並非明星產業,願意鑽研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分析師不多。

別人眼中的「夕陽產業」,鮮少有人願意投入,這位菜鳥研究員卻埋頭耕耘,當產業從谷底翻身時,她已做足準備,反而找到自己的一片藍海,順勢站在浪頭上。

她學會彎腰奉獻上班八小時,不離客戶電話

其實,為了把冷灶燒熱,翁筱雯下了不少功夫,除了用心寫報告,還要確保客戶收到報告,願意埋單她推薦的股票。

通常,研究員面對四、五百位客戶,報告寫好之後,群組信一按,就送出去了。有別於群組信的冷淡隔閡,翁筱雯寫下報告重點,親自且個別寫電郵給客戶,好讓客戶注意她的報告,結果收到法人客戶回信鼓勵她:「十多年沒看過這麼認真的研究員了。」

同樣的,為了讓公司負責人留下印象,她三不五時前去拜訪公司,遞上名片,見面三分情,後來企業主管跟她打照面時,都直嚷:「怎麼又是妳!」人脈建立後,她對產業的掌握度更高,為客戶提供更準確的報告,形成正向循環。

翁筱雯懂得彎腰,與人為善的個性,可說是高中時期瘋狂打工的磨練造就的。從文具店和唱片行櫃台、補習班工讀生、滷味攤小妹、網咖服務員、保母等服務業,她幾乎都做過,面對形形色色的客人,讓她學會保持低姿態,善於與人溝通的特質,輕易贏得客戶信任。

她的上司、凱基投顧總經理朱晏民形容:「每次經過她桌位,都看見她掛在電話上。」翁筱雯話匣子一開,就講不停,上班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幾乎把時間花在與客戶溝通,主動提供產業最新訊息。

直到下班後,翁筱雯才有時間開始寫報告,剛入行時,寫報告較慢,還會寫到清晨五、六點。朱晏民表示,分析師除了寫報告,也需要服務客戶,但面對這些法人客戶,光憑親和力是不夠的,專業能力也不能少,才能說服他們。

很早就因和翁筱雯討論印刷電路板產業而結識的外商投信執行副總經理詹祖光指出,當產業分析師,必須要有研究的熱誠,才能發掘不同的新思維,「翁筱雯不僅熱愛研究,還喜歡分享她的發現,讓許多法人都想知道她的看法。」

做足準備功夫的她,在二○○九年至二○一○年,印刷電路板從夕陽產業翻身為當紅炸子雞時,一路喊進景碩、台郡等公司,股價一路從谷底翻揚,最高站上百元價位,台郡甚至漲了十倍,整體產業也獲得重新評價(re-rating)。

她珍惜磨練機會工作一個月,開始出報告

從她纖瘦的外表,很難看出,她打從年少就自食其力。高中畢業時,父親因病休養、無法工作,整個家族頓失支柱,加上家裡有七個兄弟姊妹,排行老二的她,決定放棄學業,從高雄北上,到台北找工作。

「當時只想要一份兩萬元薪水的工作,卻找不到。」求職屢次碰壁後,她更加體認到,學歷很重要,是踏入社會的第一張門票。為籌備學費繼續升學,她打兩份工,每天從早上七點打工到凌晨一點,省吃儉用,伙食盡量利用打工店裡的剩食,一個月才花一千元。

努力存錢兩年多,她考上淡江大學財金系,雖然比同學年紀大上兩、三歲,卻更珍惜念書的機會,以第一名畢業,同時甄試上政治大學金融所和財管所。當她選擇財管所時,也為日後的分析師工作拿了號碼牌。

朱晏民回憶,當初面試翁筱雯,對她豐富的打工經驗留下印象,特殊經歷讓她被錄取為凱基投顧儲備幹部,「她曾經辛苦,若給機會,她會抓住。」

沒想到,一畢業就碰上金融海嘯,○八年七月,翁筱雯去凱基投顧報到時,金融業風雨飄搖,當時她資歷最淺,很擔心被裁員,於是更拚命要早點搞懂原本一竅不通的印刷電路板產業,工作一個月後就開始出報告。

她扭轉自己命運讓父親為榮,奪最佳分析師

五年多下來,她對產業研究透徹,從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時可見一斑。嚴重的災情對印刷電路板產業打擊甚鉅,甚至出現供應鏈斷鏈危機。「當時大家很恐慌,好像PCB完蛋了。」IC載板大廠景碩科技發言人穆顯爵被產業研究員追著跑,翁筱雯卻顯得淡定冷靜,讓穆顯爵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印刷電路板產業因蘋果而暴紅,卻也因蘋果而低迷。今年蘋果新產品銷售不如預期,加上筆記型電腦、面板等產業「落漆」,印刷電路板做為電子之母,股價表現低迷。展望未來,翁筱雯指出,「明年PCB產業會比今年好。」蘋果將推出大尺寸智慧型手機,挹注印刷電路板產業的成長動能。

面對產業低迷,她卻熱情不減,就像年少時面對人生拮据,她也不曾放棄。「不要在乎自己的背景,社會給你很多機會,但你自己要努力把握。」她認為,只要把自己準備好,機會來了,就能扭轉命運。

從菜鳥研究員到印刷電路板產業分析師一姊,以冷門產業晉升為台灣最佳分析師,翁筱雯證明了,學歷、出身不是成功的關鍵,而是態度。來自單親家庭,父親養育長大的她,當年皮夾裡藏著一張字條:「我要讓爸以我為榮」,如今,她做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88

【案例】周黑鴨周鵬:打工仔如何將小攤生意做成全國連鎖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5/59850.html

耍小聰明,險些賠掉菜場小生意

「蝸居」在武漢銘新街菜市場幫大姐醬鴨攤點打雜的19歲的周鵬怎麼也沒想到,10多年後竟然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全國連鎖品牌——周黑鴨。回想起周黑鴨的辛酸起步史,周鵬還感慨萬千。

半夜起床鹵鴨子,早上整理、裝鹵鴨;把十隻、八隻鴨子挨個往酒店送,沒時間吃早飯;送完貨後已是中午,買鴨、宰鴨、醃製,晚上六七點鐘去酒店結賬,已是別人吃晚飯的時間,回想一下,自己竟然一頓飯還沒吃上,這時才感覺到餓。最辛苦時,周鵬中午買五毛錢兩個的面包,加六毛錢一瓶的汽水,算是犒賞。做小生意初期,周鵬的夢想就是賺錢改變這種窮苦的生活狀態。

1995年,周鵬第一次創業是在大姐滷菜加工坊的旁邊架起爐子,露天煮醬鴨,跟姐姐零售走不一樣的銷售渠道——往酒店送貨。這一招其實是模仿一個溫州的醬鴨店老闆。在周鵬看來,溫州老闆的生意超好,又往酒店送貨,一天下來能賣一兩百隻,對比每天只能賣10多只醬板鴨的自家生意,這可是個天文數字。

周鵬很清楚,論顏色、味道、知名度,自己做的醬鴨肯定跟「溫州老闆」差得遠。這時他耍起小聰明,「當時屬於投機倒把」。他拿溫州老闆的醬鴨充當樣品送給酒店老闆,以低價優勢供應給酒店。剛開始酒店每天能賣掉幾隻醬鴨,後來銷量慢慢減少,半個月後竟然一隻也難以消化,當酒店老闆發現周鵬作假後,斷絕跟他合作,還拒絕支付之前的賬款。

「用騙取的手段不可能贏得長久的生意」,周鵬體悟到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令很多人難以真正明白的道理。原本不好的生意變得更糟,周鵬一度陷入缺錢的危機。為圖廉價,周鵬在大姐家旁邊租了一間連窗戶都沒有的破房。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面。身無分文的周鵬那天晚上睡得很沉,早晨醒來卻發現衣服被小偷釣到外面,最要緊的是為聯繫生意特意花1800元重金買的BP機也丟了。陷入「經濟危機」的周鵬又遭此一劫,「走投無路跟朋友出門搶劫的心都有了」。

賠掉生意又丟掉長輩看來本不該買的BP機,心急如焚的父親罵著「敗家子」趕兒子回家謀事,好強的周鵬跪著苦苦哀求才算留下來:「在哪裡摔倒的就在哪裡爬起來!」一連串的打擊讓周鵬暗下決心:「做不好醬鴨死也不回家」!

頻繁跑香料市場,找香料老闆請教香薰料的味道、功效,借來香料古書逐字研究到深夜,買數百隻鴨反覆試驗,「明明覺得自己的調味味道很正,但鹵出的鴨子卻不好吃。」周鵬特意買回溫州老闆的醬鴨,後來發現土鴨生長週期長,「耐煮、入味、肉緊致。」克服這項「技術難關」之後,周鵬的鹵鴨出鍋時是晶瑩的巧克力色,在空氣中暴露、氧化後便成黑色,鴨肉辣中帶甜,獨具特色。周鵬花費幾個月終於找到一種讓人吃後難忘的味道。這種味道源於小時候經常讓周鵬流口水的滷菜香,以及嘗到父親當年趕集帶回惟一一塊甜到心頭的糖果香。

充足的現金流多麼重要

好不容易做起來的小生意還得繼續,沒現錢買鴨只得賒賬。當時有個老闆願意以16元/只賒給他生鴨,每隻高於別人2元錢。時至今日,周鵬仍特別感激那位老闆:「如果不是他願意賒賬讓生意繼續維持,就不會有今天的周黑鴨。」

「做生意現金回流很重要。」周鵬總結說。做酒店生意時,倒閉小酒店跑賬、大酒店賒賬、拖賬現象很嚴重,最讓周鵬傷心的是一家挺大的酒店不但不給貨款,還把上門要賬的周鵬暴打一頓,「他欠我賬,我還要挨打!竟然還有這種道理!」無奈的周鵬開始反思做酒店生意存在很大風險,手頭現金難以快速回流。1996年底時,周鵬開始考慮:「送酒店的生意不是我的出路,在菜場擺攤零售比較有保障。」那時周鵬放棄很多酒店合作,只挑選幾家信用度高的酒店繼續供貨。

1997年,周鵬把二姐從四川請來幫忙,在武漢航空路電業集貿市場朋友的屋簷下支起一個帶玻璃罩子的鐵皮貨櫃散賣醬鴨,玻璃罩上貼著「週記怪味鴨」的招牌。剛開業時,一隻醬鴨賣22元。那塊是菜場最冷清的地段,跟其他攤位上琳瑯滿目的產品相比,周鵬攤位上的幾隻醬鴨顯得孤苦伶仃,提不起人胃口。一個月下來,生意最好的一天才賣了132塊錢,最慘的一天只賣掉一隻,明顯虧本。「沒賺到一分錢,真的灰心起來,有打退堂鼓的念頭。兩個月的房租都交了,只能硬著頭皮再撐兩個月」。如果不是剛交完兩月房租,周鵬就被迫敗撤回老家了。

擠掉如意鴨賺得第一桶金

接下來的一個月,生意更加難做,菜場一條街上竟然陸續來了三家競爭者。多數攤位的生意都很冷清,唯獨剛進來的一家叫「如意鴨」的生意異常火爆。如意鴨新開張時營銷策略讓周鵬見識了一把。開業第一天如意鴨又發傳單又賣鴨,竟然只賣10元/只,遠遠低於20多元的市場平均價位,等著買鴨的三四十人的隊伍要拖到自家門口,每天2點多就能第一個收攤。心焦又眼羨的二姐再三說服心灰意冷的周鵬:「你去看看,他們哪裡找的貨源能賣10元一隻的鴨子?」

下午三點多鐘,對生意不抱有任何希望的周鵬很不情願地跑去菜場,發現都是別人挑剩下的鴨子,不過這些鴨子可真的很便宜,周鵬討價還價後以6.6元一隻的價格一口氣購回62只。

第一天,他們鹵了去賣10元一隻,生意抵不過如意鴨,但略有所好轉,一天下來還能賺到點小錢。二姐做生意很有經驗,她告訴周鵬,如果比如意鴨早到菜場就能爭取到上班族和不願意排隊的一些顧客。第二天,周鵬和姐姐7點半就到市攤點開始吆喝起來,比頭天提前兩三個小時開張。二姐這招還真靈,這次比頭天又多賣了好幾隻。一週後,如意鴨促銷活動結束把價格調整為12元/只,而周鵬的鹵鴨依然保持在10塊錢,價位優勢很明顯。

合理分配商品價格,周鵬這次找到了訣竅。他買回來的鴨一般5塊到8塊錢一隻,但賣出去的價格肯定是10塊錢。通過價格調整,鮮明的價格優勢讓生意突然變得火爆起來。幾個月後,如意鴨成為週記怪味鴨的手下敗將,以關門告終。

年底結算,周鵬賬面上有一萬多塊錢。到了1998年,周鵬的生意超好,因為味道很好,即使後來調高價格依然能賣得不錯。生意最好時一天賣掉500多只,很多時候賣到下午兩三點鐘就能收攤,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生意越做越好,周鵬接著又在大江路菜市場開設了第二個攤點,還請來幾個老鄉幫忙。據周鵬透露,那年他賺了30萬塊錢,第一次感覺到做生意很有成就感。那時小作坊也只有幾個員工。

小生意直入谷底

1999年,有一件令周鵬周鵬莫齒難忘的事情。那時生鴨漲價,生長週期在240天的正常生鴨價格要17~18塊錢,鹵後賣23元一隻。購鴨成本上升,周鵬看到一表兄買養殖時間只有兩三個月的仔鴨只需6塊錢一隻。買一隻仔鴨就能節省10多塊錢,累積起來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周鵬實在經受不住誘惑,隨後他陸陸續續囤了一萬多只仔鴨。

那段時間,周鵬又迷戀打牌,對生意也少於過問。1999年冬天,醬鴨銷量從100多只掉到10多只甚至幾隻,後面幾乎沒有了生意。顧客也不斷抱怨:「你們的鴨不如以前好吃了。」開始二姐只能以「料沒配好」等一系列理由掩蓋用仔鴨作原料這個「秘密」。終於有一天,姐姐實在按耐不住,給周鵬講道理:「弟弟,用一萬多只仔鴨你多賺了十幾萬,卻賠掉了生意啊!」

看著風風火火的生意即將毀於一旦,從牌局中清醒過來的周鵬意識到已經犯下一個致命的錯誤。這次教訓讓他刻骨銘心地記住:「堅決不做假貨。」儘管下決心時幾乎丟掉生意,但周鵬明白及時改正總比賠掉所有的生意好。為扭轉生意,周鵬不再賣醬鴨單品,開始經營起鴨翅膀、鴨脖、鴨掌、雞翅尖等。生意很快好轉,但醬鴨單品的銷售還是不如以前。

運氣不好,7天生意賠掉50萬

2000年慘淡的生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遍地都是的假冒怪味鴨的衝擊。周鵬萌生出樸素的品牌保護意識。於是他去專利局申請專利,但很長時間也沒辦下來,後來才知道,他應該去的是工商局,註冊商標!

攤點生意直走下坡路,生產作坊也極不穩定,一年內他輾轉搬家三次,後來終於花40多萬在漢口火車站旁邊買下一塊地,修建起了四層樓房。那時小作坊已有三四十人規模,小作坊有了生食、熟食的簡單劃分。

新的場地,新的開始,周鵬有了想做大的願望。一老鄉每次回京都要帶上週鵬鹵的鴨子,備受歡迎。2002年,周鵬從首都切入,準備開拓大市場。2002年周鵬就為北上宰了價值30萬元的鴨子。2003年春節一過,準備大展拳腳的周鵬就拉了一車宰好的鴨子奔赴北京。

不巧的是他趕上了「非典」。當時政府對家禽類的食品店管理相當嚴格,營業執照根本不可能獲批。到北京後一個月都沒有開張,人已被拖得精疲力竭。一個月後,「非典」風頭一過,掛名為「周黑鴨」的醬鴨店終於開張。無照經營每天都讓人擔驚受怕,遇到陌生人詢問就特別緊張。店面剛營業到第七天時,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店面被查封,一二十萬元的設備被沒收一空,醬鴨店被強制性關閉。

把幾十萬塊錢的鴨子再運回武漢?他不想就此放棄,周鵬回到冷凍鴨子的庫房籌備再度開店。但接下來的一幕讓周鵬萬念俱灰。冷凍出了問題,鴨子變質全部壞掉。周鵬被迫放棄所有凍貨,更狼狽的是還花費幾千塊錢清理變質鴨。進軍北京,周鵬以損失50萬元告終。

據周鵬觀察,幾個月後做鹵鴨生意的「來雙揚」和「久久丫」紛紛進軍北京市場並遍地開店。周鵬只能感嘆自己運氣差了點,偏偏遇上「非典」。「遠征」吃一敗仗,武漢後方生意因為沒人管理也開始不盡如人意,周鵬開始意識到內部管理的重要性。

30萬元買「開加盟店」教訓

2004年時,周鵬有再次做大周黑鴨的意願,那時他瞭解到重慶有家做滷菜的「棒棒雞」已經有幾十家店面,這家店有個特點:只做直營,拒絕加盟。滷菜居然也能做這麼大?!周鵬突然對周黑鴨品牌有了十足的信心。

開加盟店是企業快速擴張的路徑之一。周鵬看到一同行開出34家加盟店,「我們的味道比他們好,質量比他們高,並且有很多親戚想加盟。」2006年,信心十足的周鵬一下在南昌開出11家加盟店,快速賺進20多萬元。

「假貨漫天,加盟店質量難以掌控,儘管都是親戚管理店面。」這是盲目開店吃到的苦果。周鵬立馬採取行動,嚴懲問題店面,又花幾十萬塊把剩下的店面高價回收上來。「我們這個行業最大風險是食品安全危機,做加盟難以掌控質量」,這是周鵬花30萬元買回的教訓。後來一個寧波的朋友幾次電話願意以100萬高價加盟周黑鴨,依然遭到周鵬拒絕:「我堅決不能開這個口子!周黑鴨如果不做加盟也能做得更好、更大,那不更好?雖然我們現在開店很慢,但睡覺不會心驚。」在南昌搞加盟時,周鵬整夜睡不踏實。「基於上次的教訓,今天周黑鴨的200多家店面都是以直營店的形式出現。」周鵬說。

2005年周鵬考慮擴張時琢磨:產品質量肯定沒問題;但第一缺人,第二缺場地。「開幾十家的店面,七八十平方米的生產廠房怎麼夠用?」直到2008年,他們共找到90畝地,現在工程已經建了5萬多平方米。「2005年~2006年周黑鴨只是停留在思想萌芽狀態,變成真正的企業是在2007年以後。」

剷除家族弊病,小作坊完成蛻變

2006年,周鵬成立湖北周黑鴨食品有限公司期待向現代化企業轉型。他感到自己管理44人的公司難度在增加,「做大生意,我的腦袋瓜不行,小學畢業,沒有文憑,又不會管理,肯定要請人」。40個人裡面多半是家族的人,難以管理,這是周鵬最關心的問題。「我聽到過很多家族企業倒掉多半是過度放權,企業一旦做大就被蠶食掉。」有段時間,除了主動接受企業管理的培訓外,周鵬也在尋找合適的企業管理人選,他找到曾任職於武商量販總部高級經理朱於龍加入到核心團隊。

「腦子燒壞了?花那麼高工資請外人來管自家生意,用自己親戚多可靠?」家人很費解。朱於龍剛接手內部管理時,很多人不服氣,幾個親戚管理層曾經拿著刀闖進辦公室威脅朱,這批人的最後結局是被開除。為了得到大家的理解,周鵬還把《孫武練兵》中被授權的孫武殺掉皇帝最心愛妃子的片段反覆播放給家人看。「我是想警告大家,任何人都必須服從統一管理。」經過自上而下的整頓,現在公司高管團隊中沒有一個家族人。「我們家裡人很勤快,很能做事,做基礎工作還是很好的」,周鵬相信朱的管理能力,感覺心裡很踏實。

2007年,周黑鴨開始組建新的核心團隊,管理團隊擴充為五人,生產流程也進一步細化。「企業不能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狀態,其實在2005年時有些簡單分工,但很不完善。現在整個過程還在完善中。」醃製、烤制、滷製等流程需要分解,按照標準化操作。「就像麥當勞中央廚房裡一樣,大師傅沒有手藝,只要按照標準生產周黑鴨的口味就可。」

「現在公司很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工藝流程和設備改造」,而這塊正是多年從事鹵鴨製作的周鵬周鵬擅長之處。工廠每個車間均設有生產控制點,鴨子有批次和記錄,從生鴨處理到熟食車間,再到品控和包裝,每道工序都有專人負責。包括滷水和調料的配製也是經過嚴格的標準化把控,以保證周黑鴨味道和品質的持久穩定性。「一隻鴨子從半成品到成品,需要8小時36道工序。」周鵬說。

公司又根據市場調查對產品重新定位,產品由原來的餐桌食品轉化為以鴨類產品為主的休閒零食,消費群聚焦在15~25歲的女性。然後圍繞這一群消費群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品牌推廣。「將來也可能會考慮針對這一群消費群以外的人群開發新產品,不排除會考慮在周黑鴨下面設立新的品牌,或者尋找到合適的目標進行收購;未來三五年需要考慮快速做大,實現產業的大整合。」周鵬說。

2008年,公司進入快速發展的一年,員工規模從60多人快速擴張到400多人,店面也由8家增長為50多家,銷售額也突破億元。「這都是現代化管理收到的效果」,周鵬嘗到了做企業的甜頭。現在店面已經有200多家,遍佈湖北、江西、湖南、北京、深圳,他們在武漢、深圳、南昌還建立了生產基地。

周鵬是一個很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人,學習能力超乎大家想像。「因為沒有文化,非常渴望知識,像海綿一樣本身沒裝水,別人倒點兒水便很容易被吸收。融資、IPO方面的書都要看,跟投資人談,最起碼要知道哪些地方誰佔了便宜。」

「當初連商標和專利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搞不清,吃了沒商標的虧,遭到假店排擠,這個也很刺激自己要學習。現在我們已經在港澳台、新加坡、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韓國七個地區註冊了商標,在歐美國家的商標也在申請當中,這是準備走出國門的第一步。」

周黑鴨的企業文化是「樹根文化」:「我們不想讓『樹葉』快速生長,一下開幾千家店;我們應該踏實把管理團隊、產品質量這些『根』文化提高上去,根深才能葉茂。」 這是周鵬經營公司的心得。

現在滷菜行業市場比較混亂,不管是產品、經營模式還是品牌管理,都是屬於初級階段,周黑鴨看到了更多機會。「我認為周黑鴨能從作坊走到品牌,都因為有個夢想。開始可能純屬為賺錢,現在的夢想就是想樹立行業標竿,引領行業變革,儘管還未實現,但我們一直努力朝這個方向去走。我們的目標是做百年老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97

全球第一手機玻璃廠藍思搶掛牌 巿值上看兩千億 神祕打工女 11年磨出超級蘋概股

2014-05-19  TWM  
 

 

為各大3C品牌生產表面保護玻璃的藍思科技,受iPhone帶動高速成長,若順利在蘋果新機推出之際掛牌,可望成為兩岸三地市值最大的蘋果概念股之一。這家十一年前的小工廠,如何躍升為年獲利上百億的代工集團?

撰文‧周岐原

再等不到一百天,蘋果(Apple)便將推出最新手機,這是全球矚目、3C玩家們引頸期盼的大事,全球各地蘋果概念股也有望演出慶祝行情;不同的是,這一回在資本市場中一同歡慶新機上市的成員可能多添一家,藍思科技。

五月八日,藍思向深圳證券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準備登上創業板。由於藍思是蘋果重要供應商,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去年也曾到廠區視察,市場預期一旦藍思掛牌,市值可望上看新台幣二千億元。如果達到這個規模,屆時藍思可能成為兩岸三地市值最大的蘋果概念股之一,挑戰生產聲學元件、市值都超過二千億元的瑞聲和歌爾聲學。

以往名不見經傳的藍思,憑什麼在資本市場引起轟動,甚至一亮相,市值就被看好將超越可成、台泥等台灣掛牌的績優股?原因有三。

蘋果與三星 佔銷售逾八成第一,業績倍數成長。藍思的主要產品,是行動裝置防護玻璃,受惠於全球行動裝置需求爆發,藍思生產的玻璃近三年出貨量飛快成長;以手機防護玻璃為例,二○一一年藍思共銷售一.八億片,到了一三年已成長到四.五億片。相當於短短三年間,年複合成長率達三六%之多,而高成長向來就是令資本市場買單的保證。

原因二,獲利能力可觀,是藍思受重視的另一特點。近三年來,藍思的營業利益率均維持在二成上下,若與直接競爭對手台灣正達、浙江星星科技衡量,就可看出三家廠商明顯消長。

藍思的稅後淨利在過去三年間剛好成長一倍,從新台幣六十九億元增長到一三九.五億元;早一步在深圳創業板掛牌的浙江星星科技,已從小賺轉為小賠新台幣七.五億元。至於台灣上市公司正達,雖然營收同樣連年成長,年獲利卻由一一年八億元,轉為去年虧損十二.七億元,和藍思的落差日益擴大。「正達去年比較缺乏關鍵性的訂單。」一位法人研究部主管一語道破藍思獲利連年成長的關鍵。

再者,客戶都是一線品牌,對藍思的實力也有加分效果。相較供應鏈中其他業者絕口不提「A開頭廠商」,而是以代號稱呼客戶,在藍思上市申請文件裡,一連披露主要客戶三年來的銷售比重,與應收帳款金額,無論是客戶名稱或實際金額,均毫不掩飾,也讓投資人「驚豔」。

舉例來說,去年藍思最重要的品牌客戶,前三名分別是蘋果、三星與LG,其中光是蘋果,佔藍思銷售比重就有四七%,再加上三星,更達八四%之多。此外,諾基亞、亞馬遜、黑莓和華為等知名品牌,也在藍思出貨前五大客戶榜上有名,顯示藍思實力早已受國際大廠肯定。

令人玩味的是,蘋果即將發表的新手機,究竟會不會採用堅固但昂貴的藍寶石玻璃,目前眾說紛紜。但在藍思的上市申請書中,似乎已透露玄機。

掌握關鍵製程 吃定大單藍思指出,股票上市募集的資金,除了投入觸控玻璃產線,另一個重點,就是興建藍寶石生產及終端應用產線。由於藍寶石產線所需資金,就佔本次籌資金額三分之一、達人民幣十八億元(約新台幣八十九億元),可能意味著新iPhone將打破市場傳言,採用新的藍寶石玻璃。

其實,藍思從○四年成立,到如今申請股票上市,經營歷史只有短短十一年。在這段期間,藍思從數十名員工的小工廠,快速發展為員工近六萬人、年獲利上百億新台幣的大型代工集團,背後的靈魂人物,就是藍思董事長周群飛和她的夫婿鄭俊龍。

今年四十四歲的周群飛,本來在深圳打工,她從事手錶玻璃生意多年後,掌握了特殊玻璃的生產製程。周群飛認為,本來應用在手錶的特殊玻璃,因為硬度強,應該有機會套用在手機上,因此創立藍思,並於○六年進駐湖南瀏陽。

幸運的是,蘋果iPhone首度推出全螢幕觸控的使用模式,藍思在行的玻璃加工,剛好符合蘋果需求,於是來自蘋果的大筆訂單,讓藍思迅速壯大,短短幾年間,便成為全湖南省出口金額第一大的企業。如今藍思掛牌在即,持股多達九成的周群飛夫婦,可望成為身家上千億新台幣的富豪。

藍思走入資本市場,兩岸三地蘋概股是否因此遭受資金排擠的衝擊,值得觀察;但無論如何,周群飛從打工仔搖身變為千億富豪的傳奇,或許也是另一種「中國夢」的實現。

藍思科技

成立:2004年

資本額:約6億人民幣

董事長:周群飛

主要產品:手機表面玻璃、

觸控防護材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63

保利博納於冬:電影公司都將給BAT打工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203
市場有了新方向,行業思維尚不匹配

這十年,有兩個快速增長:電影產業(大銀幕)迅猛發展;小屏幕迅猛發展——客廳、iPad、移動互聯網,這十年發展迅猛,尤其是近三年。電影院現在正向著IMAX巨幕、體驗式視聽感受的方向發展,小屏幕正在走向碎片化的內容,提供更強烈的信息量,幾乎淹沒了我們的生活和的消費時間。

未來的十年會是什麼樣的?現在還沒有清晰的答案。

現在,萬達已經佔到將近20%的電影市場份額,最近它投下去100億元建電影院,還不算購物中心。但它的票房在一年之內就被類似像格瓦拉售票系統這樣的在線售票追趕。去年光格瓦拉在江浙滬地區的售票就接近10億票房,超過了很多院線,很快它可能會超過萬達的銷售額,在線銷售將超過門店銷售。

中國有20%的電影票去年是通過在線銷售的,今年可能會達到40%,這些是給這個行業帶來的新的衝擊和變化。

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現在在考慮,我們是不是還硬要請明星製作電影,今年《爸爸去哪兒》四天半拍攝的電影衝擊了春節票房市場,拿走了7億票房,這是令導演們、製作人們很氣憤而又無奈的事情。今年又來了《爸爸去哪兒2》,還要來!電影同仁們是否做好準備迎接它的挑戰了?因為輸了會很難看,對傳統電影的衝擊是有的。

還有一個現象,今年導演協會的頒獎特別有意思,有兩項大獎空缺,一個是最佳影片,一個是最佳導演。馮小剛是評審主席之一,李少紅導演是非常令人尊重的優秀導演,他們覺得一批新電影衝擊市場帶來票房的成績,《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都帶來了榮譽,比如新導演獎,比如突出藝術貢獻獎,但為什麼不能給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因為他們認為這還不完全是藝術的代表,他們的成績不能以票房來衡量。

雖然馮小剛沒有給自己的《1942》最佳電影,但是兩個空缺還是體現了現在電影語境的變化、評獎標準的變化。導演們還在堅持過去從電影學院學來的第四代、第五代傳承藝術表達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但是市場、年輕人選擇了新的語境方式、新的表達方式。這些都是以前我們所不屑一顧的表達方式,為什麼在今天這個市場可以取得7億的票房?沒有答案,我也很困惑。

我預言:未來內容產業將給BAT打工!

現在是一個多屏時代,對於內容產業公司來說,要牢牢抓住內容生產製造這個環節。作為一個有規模的集團影業公司,應該滿足三個方面的內容需求:

一、院線電影,這是迅猛增長的潛市場;
二、電視劇,這是中國非常龐大的製造群體,也有龐大的播出平台;
三、網絡劇。

我總是分不清什麼是電視劇,什麼是網絡劇。《紙牌屋》不是網絡劇,是美劇;《來自星星的你》也不是網絡劇,是韓劇,只是我們沒有引進,在網絡上播出的。

我覺得網絡劇和電視劇的區別就是,電視劇的女主角如果死了,她不可能再活,網絡劇可以根據粉絲的要求讓她再活——這就是互動,網絡劇可以互動,電視劇不能互動,因為產品已經生產完了。

未來的電影公司的發展,就是滿足BAT(百度、騰訊、阿里)三家的需求,BAT要什麼我們就干什麼!院線是我們的基礎陣地,線上線下賣票都可以,剩下的就是電視劇和網絡劇。

未來BAT三家統領的視頻、多屏產業的發展,內容差異化是必然的。不要覺得現在阿里在迅速佈局產業,騰訊也在佈局,百度也在做。

今天我把話放在這裡,最終內容產品的差異化,一定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放同樣的節目,這是我們行業未來十年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未來平台鋪完之後,剩下的就是內容產品的爭奪和人才的爭奪。

我們傳統是靠簽約、靠片約或者靠分股份、靠交情,將來這些都沒有了。未來這些平台化公司直接去地裡摘棉花,哪塊棉花種得好,直接下地摘,不需要合作社,不需要供應商,所以這對我們傳統行業影響巨大。

我覺得今後中國的「八大公司」可能最後變成三大公司,就是BAT的三大電影集團。內容是一個創意產業,需要更多的人才創意,但是要形成規模化、平台化的產品線。BAT已經給我們確定了平台受眾——我們叫「觀眾」,他們叫「用戶」,如果把兩個打通,BAT已經是未來最終的歸屬。

我們現在僅存的優勢是什麼?就是現在要迅速把規模做上去,沒有規模的電影公司是沒有未來的,獨立製片最終都會歸屬到BAT去,因為他們是用顛覆式的方式在梳理整個產業。下一步是內容產業的重組。現在這個產業是真正的機會到來了,未來的十年是互聯網引領產業革命的十年。

未來的行業發展引擎是內容,需要政策支持

現在是一個院線快速增長和互聯網用戶的階段,未來我們需要更多的內容產品。

現在要積極佈局全球化的產品,而不是很本土的電影。現在有一點爭論,就是我們是不是拍小成本或者所謂「接地氣」的電影,就放棄了大銀幕市場?這有很大爭議。從《爸爸去哪兒》之後,包括《同桌的你》取得的好成績,使得很多公司轉型拍這類電影。等航母大片來的時候,我們會束手無策。

中國蓬勃發展的院線市場,很快建立了這麼多IMAX巨幕、3D巨幕,很快變成了國外大片的快速通道。這個問題上沒有辦法——不去從內容產品上去解決問題,就沒有辦法。

從內容上解決,實際上有很多問題。我們的電影產業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所謂深水區,就是過去十年我們能改的都改了,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所有簡單的問題、不觸及利益集團的問題我們都改了,現在真正觸碰利益集團的深度問題,沒有辦法改。

現在到了關鍵時刻,比如說分級制的問題,人家色情網站早就解決了,用戶登記然後收費,就是分級制。

電影票房從過去的9億到去年的217億,今年有可能突破280億,甚至300億。未來十年,我們的產業可能會達到1000億,五年後我們將超過美國。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基礎,未來十年,是靠內容。

過去十年我們靠兩樣東西:一個是房地產,是王健林這幫人先把購物中心的大殼子建立起來,迅速增長的動力靠房地產拉動;第二個動力是數字化的低門檻,我們過去傳統拷貝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到全國同步,傳統輪次排片膠片非常昂貴,現在北美改造速度緩慢,我們是新興市場,一步到位2K,拉動了電影市場迅猛發展。

現在大殼子建不動了,購物中心模式在萎縮,三四線城市靠社區型影院,不需要那麼大的萬達廣場,可能是社區超市生活必需品,或者是餐飲和電影院休閒娛樂方式的集群,這種方式更適合三四五線城市。

下一個電影動力就是內容,就是分級制,就是內容產業的鬆綁,或者更多不同需求的內容產品的出現,包括進口影片的數量。

來源:廣電獨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