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巨額回購後,蘋果還剩多少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578

在蘋果公司公佈業績報告以來的兩週內,首席執行官Tim Cook和他的領導層已經從市場上回購了大約140億美元的蘋果股票,蘋果股價也被立刻推高了1.4%。而如果算上過去12個月內的動作,蘋果公司在一年內的股票回購數額則達到了驚人的6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市場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回購規模。

蘋果公司大量回購自己的股票一方面是管理層看好公司前景、押注公司發展勢頭的表現,而另一方面則也要歸功於其股東Carl Icahn的積極遊說;持有40億蘋果股票的激進投資者Icahn在股東大會上不斷要求公司積極管理其1600億美元的現金,並稱這麼多錢不用來回購股票簡直是一種「可恥的浪費」,他更是呼籲公司在目前的回購計劃上額外增加500億美元的份額,並號召其他股東就此提議進行表決。

聽起來像是那麼回事,1600億美元放著不動確實很浪費,但問題的關鍵卻是——蘋果公司真的拿得出那麼多錢嗎?

1600億美元清清楚楚地擺在資產負債表上做不得假,去年四季度蘋果推出的最新款iPhone和iPad讓蘋果賺得盆滿缽滿——兩個產品合計收穫了大約120億美元的資金;看起來蘋果確實還是我們熟知的那棵搖錢樹。只是別忘了,它是一家全球企業,想想iPhone在中國賣了多少台我們就知道這1600億美元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全球資金,如果蘋果公司想要將這些全球資金用於國內投資,就不得不承擔巨額的稅負。因此,蘋果公司真正能用在股票市場上的只有那部分國內收入。而在今年一季度140億的回購案後,蘋果的國內資金總額竟只剩下了204億美元,為3年來最低水平。

1600億和204億的差別遠超數字本身,財大氣粗慣了的蘋果從2010年10月以來就再沒這麼寒磣過;於是,在滿足了Icahn的第一次回購願望並守住500美元股價大關後,此刻董事會對於額外回購計劃的熱情一落千丈也就毫不奇怪了。

不過,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國內資金量下滑的影響是相對的。一方面,因為達成了預期目標,董事會繼續回購股票的意願將會變得消極;緩解現金流壓力則成為當務之急,尤其是在公司有意進行國內收購併支付股息的當下時點。而從反面考慮,為了保持國內資金量的充足,公司很可能會轉向債市融資,而一旦從債市中獲取了足夠的資金,那董事會很可能會在未來繼續回購公司股票,畢竟此次回購所帶來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說老謀深算的Icahn真的對Cook及蘋果董事會瞭若指掌的話,那就可以大膽地猜測,蘋果投身債市融資的日子或許不遠了。但若放債終未成行,那大規模的回購案則不大可能出現在未來蘋果的日程表中了。

這也同樣意味著如今被回購案強行推高的蘋果股價恐怕難以持久,用不了多久就會回歸市場的理性定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91

大摩做旗手、股價創新高,特斯拉巨額融資背後的陽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304

週三美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宣佈將發16億美元可轉債以加快美國和國際業務的發展,致力於「千兆工廠」的建設和Gen 3 系汽車的研發。其中2019年及2021年到期的可轉債各8.00億美元。此外其承銷商還將獲得2019年和2021年到期的、各1.20億美元額度、30天期限的認購期權,因此其潛在籌資總額或高達18.4億美元。

      此次籌資將建的超級電池工廠產能可達千兆瓦級,故創始人馬斯克將其稱為「千兆工廠」。該工廠預計耗資20至50億美元,佔地面積達500至1000公頃,可提供6500個就業崗位。完工後將擁有每年30兆瓦的產能,可提供年50萬輛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量。這意味著其不僅是世界最大的電池工廠,產能也直逼現有全球電池工廠總和。電池作為電動汽車中成本最高的部件之一,該工廠的建立或將大幅降低鋰離子電池電動車的生產成本。

      股價屢創新高之際,特斯拉拋出巨額融資方案。而這筆高達16億美元可轉債的承銷商正是其IPO承銷商之一的摩根士丹利。是機緣巧合,還是巧妙安排?讓我們跟隨Zerohedge撰稿人Tyler Durden的腳步,一探始末:

      早前受創始人馬斯克在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透露正與蘋果公司接觸以及宣佈將建超級電池工廠的消息刺激,公司股價躍躍欲上。

      接著是上週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和馬斯克的電話會議:

Jonas:  艾倫,最近公司股價表現很好。眼下有些很好的、高成長的投資機會,不光是汽車領域,非汽車和電池領域你也可以涉足。你覺得我們要不要趁此機會引進新資金以降低風險,或者投資那些領域?

Musk:主意很好,我贊成這一明智之舉。 下個星期我們可以仔細談一下,順便討論「千兆工廠」的計劃。現在電話談不方便,總之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

Jonas:好的。不過關於「千兆工廠」我還想問一下,融資是建電廠的先決條件麼?

Musk:  如果要在3年內實現的話,我覺得還是要先融資。

 

      隨後,Jonas發表研報,基於公司光明的前途,大膽而富有想像力地給予2013至2016年10倍,2016至2020年30倍,2020至2028年60倍的收入增長,並以此作為估值基礎,大幅上調特斯拉的目標價至320美元。研報發表後,公司股價應聲大漲。此時,公司可轉債計劃終於浮出水面。

      儘管摩根士丹利披露了未來3個月將向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數十家公司收取投資銀行服務費用的信息。但Durden認為如果包括CNBC在內的主流媒體只為大投行代言,那麼二級市場投資者們依然很難聽到像這位投資者一樣的聲音:

    「分析師總是慫恿小散去高位接貨,股東權益被大幅稀釋,股價最終走向崩潰。我映像中沒有一次增發之前,分析師不提高目標價的。」

      對於此類現象,《金融時報》的Dan McCrum表示了他的擔憂,「長此以往,1999年那樣的泡沫破裂或難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41

4億美元! 華爾街投行分食阿里巴巴IPO巨額承銷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1630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阿里巴巴赴美IPO的規模或將高達200億美元以上,將超越2011年Visa上市時創下的196.5億美元的記錄,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IPO。據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此次IPO,承銷商將獲得4億美元的傭金。 2012年Facebook上市之時,上市費用占IPO總規模的1%。而一般來說,在美國進行規模超過10億IPO,付出的上市費用一般會達到IPO總規模的4%。阿里巴巴上市的費率或介於兩者之間。 目前,阿里巴巴上市路演還沒有開始,關於上市總規模的傳聞還僅僅是猜測。然而投資者普遍表示,此次阿里巴巴IPO超過2012年Facebook上市時的161億美元的規模是確定無疑的,並可能會以250億美元的規模創下史上最大規模的IPO。 如果阿里巴巴的IPO規模真的能夠達到200億美元,那麽付給投行的承銷費將高達4億美元,這4億美元將由負責阿里巴巴上市的投行團隊來分享。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阿里巴巴的上市投行團隊包括瑞信、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和德意誌銀行,花旗銀行也將參與其中。 4億美元的上市費用在IPO歷史上排四位。據來自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11年Visa上市時的承銷費為5.337億美元,創下上市費用的最高紀錄。Visa上市總規模為196.5億美元,上市費率為2.8%。 牽頭銀行將在下周與阿里巴巴召開會議協商上市的安排和費用等事宜,下次會議將在4月份的第一周舉行,之後阿里巴巴將向美國證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此次上市預計將在今年夏天完成。 目前阿里巴巴雖然已經宣稱將赴美上市,但還沒有說明在哪一家證交所上市,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阿里巴巴傾向於紐約泛歐證交所。 來自Dealogic的統計顯示,自2010年以來,香港上市的平均費率為IPO總規模的2.3%,美國的平均費率為3.9%。由於亞洲證交之間的競爭相對比較激烈,所以香港的上市費用相對與美國的費率要低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85

足球經濟學:馬云為何選擇一個價值如此低劣的行業進行巨額投資?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02
6月5日的上午,廣州恆大御景半島酒店內,許家印拉著馬云,笑盈盈地講 述他們「一見鍾情」的牽手故事……馬云宣佈以12億元投資獲取廣州恆大50%的股權,兩位腰纏萬貫的資本大鱷,為何要選擇一個價值如此低劣的行業進行巨額 投資?

這篇文章回顧了90年代以來國際足壇的「政治經濟史」——從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借助AC米蘭鞏固政治地位,寫到俄羅斯資本借助英超拓展歐洲市場,縱橫十萬里,上下幾十年,無論你是不是球迷,相信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啟發。
  


要理解大佬們的選擇,還要從4年前說起。
  
時間回溯的2010年,當年許家印1億元收購廣州廣藥,正式開啟了他「抄底中國足球」之路。
  
此後的三年間,許家印每年對恆大近10億元的投資,讓球隊迅速網羅了當 時國內在各個位置的一線球星,恆大的成績也扶搖直上。
  
2011年,球隊實現中超奪冠,同年千萬美元簽下巴甲聯賽MVP孔卡,當時 這位阿根廷人直逼同胞梅西的年薪也引起行業內一片驚呼。
  
2012年,恆大實現中超衛冕,同時意大利世界冠軍教頭裡皮駕臨,成為球隊戰術上的掌舵人。直到2013年,恆大順利實現中超三連冠的同時,也第一次 染指亞冠冠軍,球隊榮譽達到了巔峰,許家印和他的恆大品牌一時間名聲大噪。
  
只是面對商業價值低劣的中超聯賽,如此大手筆的瘋狂投入,恆大的投資 回報又在哪裡?
  
這正是許家印這位足球「門外漢」投資中國足球的獨到哲學。借助足球巨大的傳播力和爆炸力,恆大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和業績在過去三年間實現了急速膨脹。
  
2010年,公司的銷售業績為504億元,到了2013年就已迅速突破千億;同 時,在2010年僅有1044億資產規模的恆大,在2013年末資產總額達到3482億 元。相當於恆大每在足球上投資1元錢,其資產規模就擴張近100元。
  
2013年11月9日,亞冠之夜恆大對陣韓國首爾FC,當日先是新聞聯播史無前 例的播報了4分鐘,而後恆大如其奪冠成為全國輿論關注的焦點。許家印投資中 國足球的意圖也漸漸明朗,相比此前每年區區數十億元的投入,足球帶給恆大 品牌宣傳和影響力的回報要高出太多,對許家印來說足球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經。
  
同年,許家印當選全國政協常委,恆大也隨即宣佈推出恆大冰泉,利用足 球積攢起的品牌影響力,開始向地產之外的行業擴張。
  
實際上,利用金錢集聚頂級球員並在短期內迅速實現擴張以錄得收益的方 式,許家印並不是「先驅」,在國際足壇也早有先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治下的AC米蘭,依靠強大的資 本力量,聚集了包括荷蘭三劍客、馬爾蒂尼、巴雷西等多位頂級巨星,球隊也 借此稱霸歐洲數年。俱樂部在國內積攢起的超高人氣,讓貝盧斯科尼在此後的數次意 大利大選中獲益,成為其馳騁意大利政壇近20年的關鍵。
  
2004年入主英超切爾西的俄羅斯資本大鱷阿布拉莫維奇,同樣是走巨額金 元足球的模式,持續單賽季過億元的引援投入,球隊成績迅速實現擴張。借助 英超聯賽的火爆影響力,阿布在俄羅斯國內能源產業向英國擴張打開了渠道, 為其佈局歐亞大陸做下鋪墊。
  
足球本身特有的屬性,和政治經濟的關聯,讓其背後的投資者的收益往往 在球場之外。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云和阿里入主恆大更像個PE的行為。一方面恆大和足球的聯姻漸無新意,需要新的資本和活力注入,而阿里的介入將會為許家印添 柴加火。同時,阿里也看準了恆大的品牌影響力,利用其在足球圈的巨大傳 播,在未來坐收名利。
  
對許家印來說,阿里是第一個「獵物」,但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其未來的戰 略是,繼續增資擴股,引入戰略夥伴,最終募得資本實現整體上市的野心。
  
可以想像的是,在不久的將來,已經更名為「恆大天貓」或者「餘額寶恆大」的 球隊會繼續引入世界級大牌球星,在亞冠賽場開疆拓土,甚至擊敗皇馬、拜 仁,拿到世俱杯的冠軍,從而站在世界之巔,讓恆大品牌享譽世界。
  
只是在這種金元加舉國體制模式下,本就羸弱的中超聯賽會更加混亂,除 去恆大的其餘15支球隊獲取資源的能力進一步減弱,可憐的中國足球在看似熱 鬧的市場中不會有實質性改變。
  
多年以後,人們記住的或許只有許家印、馬云 和他們的恆大阿里品牌。

作者:劉溪若
文章來源:娛樂資本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887

巨額債務難倒足壇常青樹 阿根廷欲向中國和俄羅斯求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8876

在2014世界杯球場上底氣十足、風光盡顯的阿根廷,卻不得不向國際金融市場低頭求援:自從打輸了與美國對沖基金的官司之後,該國就面臨債務違約的窘境。總統克里斯蒂娜打算向中國和俄羅斯求援。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為了向美國對沖基金償還債務,總統克里斯蒂娜希望在中國和俄羅斯兩國領導人本月訪問阿根廷期間尋求經濟支持。7月31日正是阿根廷向這批對沖基金償還15億美元債務的最後期限,否則,阿根廷將陷入12年來的第二次主權債務違約。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2001年阿根廷發生創紀錄的950億美元債務違約,一批對沖基金以極大折扣購買了大量阿根廷主權國債。隨後幾年,這些對沖基金拒絕參與阿根廷債務互換方案,並將該國政府告上法庭,要求對方100%全額償付本息。上個月,美國最高法院維持阿根廷敗訴的原判。這些基金被阿根廷稱為“禿鷲基金”。 分析師預計,中俄兩國訪問阿根廷,最大的興趣點可能在於該國龐大的Vaca Muerta頁巖層油氣田。面積達740萬英畝的Vaca Muerta地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頁巖區之一。阿根廷國營能源公司YPF公司去年預計,Vaca Muerta頁巖油氣田擁有6610億桶石油,以及1181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資源。 但阿根廷咨詢公司Elypsis經濟學家Eduardo Levy Yeyati懷疑,中俄領導人訪阿期間,未必將宣布在該國開展新的能源投資。此前,市場傳言俄羅斯天然氣寡頭Gazprom可能對投資Vaca Muerta有興趣。 此外,早就進入阿根廷市場的中海油也遲遲沒有做出投資Vaca Muerta的承諾。2010年,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成功購得阿根廷能源公司Bridas Corporation 50%的股份。中海油是中國最大的離岸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Bridas Corporation則擁有世界一流的油氣資產組合。 中國是阿根廷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主要進口阿根廷大豆之類的谷物,而阿根廷又是中國電子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區。自10年前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以來,中國對阿根廷投資涉及多個方面,比如能源、礦產、金融和基建設施。 圖:中國和俄羅斯2005年至2012年期間的對阿投資情況(圖片來自英國《金融時報》) 對於阿根廷與美國對沖基金的債務紛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7月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中方理解阿根廷在“禿鷲基金”債務問題上的有關關切,希望這一問題早日得到妥善解決。 7月11日—16日期間,俄羅斯總統普京將訪問包括阿根廷在內的拉美國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月17—23日期間對包括阿根廷在內的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進行國事訪問。 實際上,就在阿根廷國家隊縱橫馳騁國際球場幾十年以來,阿根廷卻在國際融資市場大門外徘徊了13年之久。2001年,該國曾爆發全球金融史上罕見的經濟和社會危機,政府宣布950億美元的主權債務違約,從此阿根廷再也沒能成功進入國際市場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84

認列福聚能巨額減損 利空一次出清?榮化要過氣爆風波 還有兩大關卡

2014-08-25  TWM  
 

 

榮化因同步認列轉投資公司福聚太陽能的巨額資產減損,造成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EPS)負九.二元,每股淨值也滑落至十六.一八元;但經過一次性打消,福聚能未來可能成為榮化的「有利條件」,接下來,就看銀行團願不願意支持福聚能與榮化了。

撰文‧鄧 寧

李長榮化工(簡稱榮化)公布半年報,受到轉投資公司福聚太陽能(簡稱福聚能)在第二季一口氣提列資產減損八十九.四九億元影響,持股六四.九%,且握有控制權的榮化,依會計原則也須同步認列虧損六十六.七億元。

雖說這筆帳沒有現金流出,純粹是帳面上的數字變化,但也造成榮化上半年稅後淨損七十八.四五億元,每股淨損九.二元,幾乎虧掉一個股本,每股淨值掉到十六.一八元,十九日收盤價則為十二.五元。

榮化原本投資福聚能的金額為七十八.三億元,因福聚能持續虧損,截至今年首季,這項投資的帳面價值僅餘三.六億元,如今再認列損失,這項投資變成負五十九.一億元,榮化稱此為「超額認列」,其財務協理魏正誠並強調:「未來如果太陽能產業行情回溫,這筆損失就可望回沖。」

福聚能機器仍可運轉

若景氣回溫 可望回沖

財報知識部落格板主張漢傑指出,依據新的國際會計準則(IFRS),會計師應固定每期對公司進行資產測試,若資產帳面價值低於可回收金額,就必須提列資產減損,通常虧損公司在虧損的第一年不會徹底執行減損,但到虧損第三年後,就不得不嚴格審視。

但張漢傑特別指出,福聚能雖提列固定資產減損,機器設備仍可繼續運轉,只要未來景氣反轉,這筆八十九.四九億元的減損就有機會回沖,反而變成有利條件,屆時損益大幅波動必會影響股價;公司在高雄氣爆發生後做此決定,一次將炸彈炸完,不排除有刻意操作提列虧損的可能性,主管機關應請福聚能與榮化解釋動機,方是較公允的作法。

若從產業角度分析,《台灣經濟新報》研究員李冠皓指出,福聚能的總成本結構以電費和設備折舊攤提為主,去年和前年認列的折舊費用都超過十三億元,「公司選擇一次性提列資產減損,大概是覺得長痛不如短痛,之後福聚能的營運成本將以電費為主。」換句話說,市場認為福聚能繼續運轉會拖垮榮化的假設,現在其實不必太過擔心,因為「虧也不會虧太多」;但在做愈多賠愈多的情況下,市場傳出福聚能已經停工,對此,福聚能總經理吳銜晉鄭重否認,他指出,多晶矽設備一旦完全停工,將會影響未來的使用,即使市況不佳,福聚能仍將維持小量生產。

吳銜晉表示,從今年五月起,多晶矽的月產量已縮小至幾十噸,至多達一百餘噸(滿載年產能為八千噸,換算月產能約六百餘噸),以維繫與下游矽晶圓客戶間的關係。

但若從財報面檢視,因福聚能一筆原訂將於二○一六年底還清的聯貸案,今年上半年遭銀行團要求提前至一五年六月底償還,影響所及,使得榮化的流動負債大增,從去年底的一七六億元遽升至二六二億元,流動比率也從去年的一五五%,驟降至九九%。

雖然財務數字令人擔心,但九九%的流動比率代表公司流動資產尚能勉力應付短期負債。

至於社會大眾關心榮化「賠不賠得起」高雄氣爆,雖說具體賠償金額仍有待法院裁決,但照目前態勢發展,榮化已不是唯一肇事者,況且,榮化淨值還有十六.一八元,業界普遍認為榮化應該可以負擔。

關卡一》可獲銀行團支持?

總而言之,榮化本身並無太大問題,最大的黑洞還是在福聚能身上,由台北富邦銀行主辦的一○七億元聯貸案即將在一年內到期,參貸的第一銀行已針對福聚能四億餘元的授信部位提存九成準備金。

但公股高層也表示,增提呆帳準備不代表要對福聚能抽銀根,一切還得等債權銀行團協商後決議。簡單說,福聚能可否獲得銀行團支持,讓公司在債務到期後再循環借款,是接下來最重要的發展。

至於榮化,由於背書保證對象不包括福聚能,簡單地說,榮化並不是福聚能借款的保人,倘若福聚能還不出錢,榮化在法律上無須負連帶賠償責任;但業界人士亦指出,榮化自己也需與銀行往來,若不顧金融道義,坐視福聚能倒帳,也可能影響銀行團之後對於榮化的態度,並非理智選擇。

關卡二》下游爆轉單潮?

拉回榮化的本業經營,魏正誠表示,榮化上半年若不包含海外轉投資,石化本業仍獲利五億餘元,若將虧損的中國惠州橡膠廠、李長榮科技算進來,仍有獲利三億餘元。

而自八月起被高雄市政府勒令停工的大社廠,公司估計一個月營業額損失約十五億元,已占總營收三成以上,看似影響嚴重,但業內人士評估,大社廠並非氣爆的主要原因,重點仍是在管線清查,故工廠在安檢過後應該就可以復工,預料營收下滑僅是短期影響。

但也有業者直言,榮化短期營業額短少事小,長期影響接單事大,「不管是社會觀感,還是公關應變能力,坦白說榮化這次處理得並不好,如果高雄市府不讓大社廠早日復工,下游客戶說不定會另尋其他供應商,也就是轉單。」對這家老牌公司,能不能挺過這次風波,有待觀察。

體檢榮化上半年重要財務數字每股淨值 毛利率 負債比率 淨資產負債率 流動比率 速動比率16.18元 0.66% 77% 335% 99%67% 高於8月19日收盤價12.5元 去年同期為6.02% 去年年底為61% 去年年底為155% 短期償債能力略有隱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33

巨額美元債務是否會引爆新一輪亞洲債務危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64

亞洲為首的新興國家欠下的美元歐元債務已飆升至前所未有規模,這或為未來一場新的債務危機埋下導火索。

IMF一項研究顯示,新興國家持有的海外債務已經出現了巨額錯配。

EM-debt-residence-vs-nationality-2

在良性假設下,只要美元(或者歐元)不會迅速對借款國的貨幣升值,這些債務還能夠被如期歸還。但是風險在於,如此大的錯配可能導致市場逼空,並導致美元變得極度稀缺。這正是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發生的事情。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亞洲地區債務風險正急劇增長。據數據提供商CreditSights的統計,自2008年以來,亞洲(排除日本)借款人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飆升。

今年前9個月亞洲發行的美元債券已超過去年全年發行量,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CreditSights-Asia-exJapan-HY-issuance

CreditSights-Asia-exJapan-IG-issuance

其中超過一半的債券(包括投資級和高收益率債券),是由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中國臺灣企業發行。韓國發債人提供了約17%高評級債券,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發行的垃圾債占比達到11%。金融和房地產公司是最大的借債人。

發達國家資產缺乏吸引力,是推升亞洲發債飆升的最主要原因。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歐洲和日本投資者通過投資共同基金和ETF基金,把大量資金註入新興市場,並持有了大量債券和股票。(見下圖,數據來自瑞信)

CS-inflows-into-EM1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Michael Pettis在《The Volatility Machine》一書中解釋了這種趨勢。

“富國經濟條件的改變讓資本流向窮國。我們想知道如果美國經濟回升,安倍經濟學見效,以及歐洲央行遏制了通縮勢頭後,新興國家是否還能依賴持續的外部資金流入。最近美元上漲(盡管相對較緩慢)的趨勢必須引起關註。”

“即便最後的結果不是危機,新興國家決策者也要警惕美國儲戶(或者歐洲儲戶,雖然其規模較小)回撤資金對本國投資和商業的沖擊。如果這真發生的話,那麽亞洲發行美元債券最多的國家,正是那個非常想遏制過度投資的國家:中國。但現在的問題是,發債數據表明中國的企業還沒有拿出一個預案,停止借入他們賺不到的那種貨幣計價的債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02

委內瑞拉對華債務違約 巨額資金打水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19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委內瑞拉已經對多個債主違約,而最新的違約對象是中國。鑒於中國是委內瑞拉最親密的盟國之一,此事頗令人驚訝。

長期以來,委內瑞拉獲得中國的巨額貸款支持,其獲得的貸款量占到中國對拉美貸款總量的二分之一,自2006年以來,該國接受了500億美元石油支持貸款。委內瑞拉以石油償還貸款。

金融時報提到上周委內瑞拉全國性報紙公開稱,該國不再需要每日向中國出口33萬桶石油以償還貸款。相反,小型投行BancTrust表示,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現在向中國出口石油量的多少,完全由其自己決定。另外,貸款期限已在當前的3年基礎上延長,可能是無限期的延長。中國商務部後來已證實了這一變動,並指出這是應委內瑞拉的要求而做出的。

據華爾街見聞從商務部網站找到的公開信息,10月10日公布的官方公報顯示,中委基金調整協議內容,第四修正案中取消石油輸出至亞洲國家的最低額度。該協議此前規定每日運輸23萬桶原油到中國用於償還A和B兩部分貸款,10萬桶用於償還C部分貸款。修正案還取消了3年內還清中國貸款的期限。

分析人士稱,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下跌意味著委內瑞拉需償還給中國更多石油。委內瑞拉短期內石油產量提高可能性不大,因此委內瑞拉政府申請延長償貸期限。

華爾街見聞此前還介紹過,委內瑞拉現在的日子很難過,因為面臨嚴重的物資短缺,該國加入朝鮮和古巴的行列開始施行食品配給制。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油價在上周跌到了四年新低,原油出口占委內瑞拉出口總額的95%,這對該國稅收構成直接打擊。

哈佛學者Ricardo Hausmann上月稱,委內瑞拉已對其許多供應商、石油服務合同商以及國民違約,此外,哈佛經濟學家Carmen Reinhart 和Kenneth Rogoff也曾警告稱,幾乎可以確定,委內瑞拉外債將違約。這加劇了市場對委內瑞拉會違約的擔憂。

但金融時報認為,中國同意債務延期,可能是因為中國的銀行認為應該放眼長遠。委內瑞拉畢竟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所以總有一天它將償還債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51

厄瓜多爾明年將迎來中國巨額融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67

159808118

厄瓜多爾財長Fausto Herrera周二稱,預計該國明年將收到36億美元中國提供的貸款。這些貸款是厄瓜多爾Rafael Correa政府自2010年以來與中方達成的。

Herrera還表示,其中16億美元貸款的使用並無限制,其余的都歸屬於特定的項目。貸款期限介於5-15年之間。

據《華爾街日報》,自2008年以來,厄瓜多爾違約了近32億美元的外債,中國成為該國的主要放貸者。中國提供的資金大部分與厄瓜多爾的原油銷售項目相關,其中部分貸款需通過(向中方)預售原油作抵押。

截至目前為止,來自中國的貸款已經為包括水電站在內的大型基建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此外,還包括為興建糧倉和灌溉系統等中型項目提供融資。

《華爾街日報》還援引非官方數據稱,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承諾為厄瓜多爾提供超過11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包括一筆2010年簽署的、金額達17億美元的、用於興建Coca Codo Sinclair水電站的貸款。

近期,Herrera表示該國政府正在向中國尋求再次獲得15億美元的授信以幫助(平衡)該國2015年的財政預算。

總統Herrera上周提交給國民大會的2015年財政預算為353億美元,包含赤字54億美元,占該國GDP的4.9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989

5700萬美金!美國銀行前員工告發老東家獲巨額獎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89

Whistle-tmagArticle

美國銀行前員工因揭發美銀出售劣質按揭貸款和相關證券而獲獎近5700萬美元。

《華爾街日報》美銀今年8月被判向美國政府支付166.5億美元的和解金,其中約3.5億美元與美國銀行全國金融部門(Countrywide)前高管 Edward O'Donnell的揭發有關。上周O'Donnell與政府達成協議,允許其獲得3.5億美元中的約16%(近5700萬美元)作為獎勵。

紐約聯邦陪審團去年10月發現美國銀行涉及民事舞弊控訴,稱美國銀行將全國範圍內劣質的房屋貸款經過一個叫做“Hustle”的過程,然後售賣給政府抵押貸款按揭兩大巨頭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 和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司法部稱這起舞弊案導致兩房損失金額高達8.48億美元。

這起訴訟案正是因O'Donnell的揭發而引起。他當時稱美銀內部有一個叫“飛天大盜”或者“高速通道”的計劃,該計劃允許這些貸款不通過他們的質量檢查,美銀以此向兩房出售有缺陷的貸款。O'Donnell在2003-2009年任職於Countrywide部門,Countrywide曾在美國房貸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於2008年早期被美銀收購。

O'Donnell的律師David G. Wasinger近日告訴《紐約時報》:

我認為,O'Donnell是讓美國銀行支付和解金以及讓華爾街負起責任最為相關的人。

盡管5700萬美元數額很大,但並非美國政府獎勵給揭發者們最高的獎金。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2012年,瑞銀前銀行家Bradley Birkenfeld因向美國當局舉報瑞銀逃稅案而獲得美國國稅局1.04億美元的獎勵。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