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進步觀念2.每次選舉 都有逾百萬人被迫放棄權利 讓異鄉客也有不在籍投票權利

2014-12-01  TWM

撰文‧郭淑媛

因應九合一選舉,台大學生會首次與客運合作,在投票前夕開出「台大民主列車」,載學生返鄉投票,以解決返鄉交通不便問題,台大校長楊泮池還出面表示支持。

在部分民主國家,為減少每逢投票日,公民返鄉投票造成國內人口大規模移動所耗費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實施「不在籍投票」,讓選民可以事先向選務機關申請,以其他法定方式行使投票權。但在台灣,這個便民措施卻遲遲推不動。

民主國家保障公民的平等參政權機會責無旁貸,在投票日當天,有些公民因為工作或求學等因素,人不在戶籍所在地,而無法前往指定之投票所投票時,他的投票權是被剝奪的。

目前世界上已有二十幾個國家實施不在籍投票制度,包括民主先進的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以及諸多歐洲國家,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甚至經濟發展較我國落後的非洲國家羅德西亞;投票方式也有很多,包括通訊投票、代理投票、特設投票所投票、移轉投票及網路投票等。

台灣早在一九九六年內政部與中選會即開始研究不在籍投票的可能性,不少立委也先後提出法案,一三年,行政院院會通過修法草案,擬將不在籍投票納入公投、總統大選中,最後不了了之。

內政部一三年粗估,若實施不在籍投票,包括選務人員、執勤軍警、外地工作求學者,共一三四萬人受惠,約占選舉人數七.三%。

朝野政黨之所以無法形成共識,主要是選務機關的中立性仍未獲得普遍信任,以及對這些票源的流動方向缺乏信心。此外,還有人擔心中國因素干擾,如海外台商可能移轉在金門、馬祖投票。不過,投票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人權,台灣應該比照其他民主國家,在國內實施不在籍投票。

儘管不少國家普遍採用通訊投票,但通訊投票目前在台灣仍有疑慮。為了降低政治爭議,確保不在籍投票初期實施的單純性,排除海外的台商和僑民,僅在國內實施「移轉投票」,即選民事先申請從戶籍地移轉到工作或就學所在地的投票所投票,最為可行,這也是花費成本較小的作法。台灣社會,還在等什麼呢?

行動方案

為了降低爭議,排除海外的台商和僑民,僅在國內實施「移轉投票」,讓選民事先申請從戶籍地移轉到工作或就學所在地的投票所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79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債券大佬30億深陷烏克蘭泥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851

571143-System__Resources__Image-632265

被譽為“白衣騎士”的知名債券基金經理哈森斯塔伯(Michael Hasenstab)在烏克蘭國債上半年巨虧30億美元,顯示了抄底這種事的風險真的很大。

哈森斯塔伯管理的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去年陸續購買了70億美元的烏克蘭國債,這些國債的價格最近半年來幾乎腰斬,因烏克蘭東部戰爭持續,且政府財務狀況惡化。

20150201_UKR1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收益率下降,相關不確定性凸顯出的背景下,新興市場投資者面臨著挑戰。許多新興市場投資者都希望購買冷門資產以獲得高回報。哈森斯塔布對烏克蘭作出押註,他大約擁有一半的烏克蘭國債,是該國最大私人債權人。

彭博社報道稱,烏克蘭必須在未來三年時間里償還140億美元的海外債務。這一數字幾乎相當於其75億美元國際儲備的一倍。與此同時,烏克蘭經濟則陷入了雕敝的境地。政府官員預測,繼去年下滑7.5%以後,今年烏克蘭經濟將再度下滑4.3%。與分裂勢力之間的軍事沖突自去年4月份開始以來已經奪走了5000多人的生命,導致該國東部多數地區的企業都陷入了混亂狀況。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除此前承諾向烏克蘭提供的170億美元援助外,烏克蘭將需要再借貸至少150億美元,才能避免債務違約。

此外,上周華爾街日報傳出消息稱烏克蘭已經聘用投資銀行拉紮德協助該國與外國債權人就高達200億美元的債務進行重組協商。

不過哈森斯塔布認為烏克蘭的危機只是短期現象,烏克蘭的長期潛力是很可觀的。他去年四月時表示,“那里有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人力資本和農業補助,而且烏克蘭雄踞歐洲和東方國家之間,無論在地理位置還是地緣政治方面來說都擁有戰略性的重要地位。盡管短期內面臨財政問題,但烏克蘭幾乎沒什麽債務。烏克蘭的債務與GDP比率僅為略高於40%,我們認為這個數字是可以管理的;這一比率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左右,與所謂的‘問題’國家相比更是很小的一個比率。當我們首次考慮投資烏克蘭的債券時,這在我們看來是很有意義的。但在後來,危機就到來了。”

哈森斯塔伯的團隊管理大約1900億美元資產,因其經常投資陷入困境國家的國債,在政府領導人中間獲得了“白衣騎士投資者”的聲譽。他是匈牙利、愛爾蘭和烏拉圭的最大單一投資者。截至去年9月30日,他還持有馬來西亞10%的已發行國債,以及韓國5.6%的已發行國債

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 Inc.)數據顯示,過去10年,鄧普頓全球債券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為8.1%,相比之下,全球債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4.4%。不過在2014年中,哈森斯塔布麾下基金的表現落後於大多數同類基金。彭博社稱這種虧損更多地是來自於烏克蘭債券,而非其他任何國家的債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382

《見字如面》總導演:“大數據”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5/161873.shtml

《見字如面》總導演:“大數據”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
海苔娛樂 海苔娛樂

《見字如面》總導演:“大數據”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

誰在今天說互聯網下賤,用不著三十年,三年之後你就是一個笑話。這就是大眾傳媒的歷史。

本文由海苔娛樂(微信號:haitaiyule)授權i黑馬發布

口述/關正文

整理/海苔娛樂

互聯網不是沒文化

今天演講開始,我們讀了這封吳聰靈至範美忠的道歉信。據說現在在互聯網上,大概有1800多萬人的點擊。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節目的價值觀: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互聯網傳播的偽概念與代際誤讀。

當初我們拿著《見字如面》的方案去騰訊視頻總部闡釋,大概有四十多人聽我說節目構思,聽完大家都很興奮。據說在騰訊內部有一個不記名的評價投票方式,20分是滿分,這個節目的方案得到了19.5分。但後來的事情卻不是那麽順利。當時我們希望和騰訊聯合投資一起做這個節目,但還要再經過兩個最有權重的部門評估:流量評估部門和廣告部門。流量評估部門推測,這個節目在互聯網上單集大概只能產生20萬的點擊量。騰訊的朋友也很無奈。說互聯網就這樣,沒文化,互聯網只要娛樂、只要碎片化。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再往下邁一步。

騰訊無法投資,我們就只好自己做。選擇黑龍江衛視,是因為他們感動了我,說喜歡這個,但龍視季播節目的廣告銷售最多不超過500萬元,頂不了什麽大事。我說我們換一個思路,你是個傳統媒體,我們一起去征戰互聯網。後來又有了環球網,大家一起做。

12月初我們在騰訊釋放第一支單曲,立刻就達到20萬點擊量,然後就是40萬。第二天突破100萬,一路飆升。市場真的很可愛,騰訊是市場化平臺,當節目的市場潛力開始顯現的瞬間,市場機制立刻就被啟動,所有市場資源就開始傾斜性地向這個節目投放。

騰訊一次性拿出了價值六千多萬的推送資源給了這個節目。從上周的數據來看,張國立和王耀慶演繹的曹禺與黃永玉的往來信,達到了2700多萬次點擊。事實證明,互聯網什麽人都有,需求是多樣的、多元的。

互聯網的偽概念:網劇、網綜、網感、網紅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網劇、網綜、網感、網紅。但如果我們的視野稍微打開一點,你就會發現在歐洲、在美國沒有人說網劇、網綜,比如《權利的遊戲》,它在美國是通過傳統媒體傳播的。但在中國是通過網絡傳播,這算是網劇嗎?互聯網平臺對於傳統媒體本質上是一個技術革命,在大眾文化消費中,好戲就是好戲,好節目就是好節目。

我看過一個報道,是關於一次在美國舉行的中美“網紅論壇”。兩邊說的完全是兩件事。美國人講的是意見領袖,他的意見如何引導公眾價值觀或消費觀。中國講的是一幫小女孩在那兒要車、要花、要房,還說是文化產業新興的網紅經濟。這也是一個特別荒誕的偽概念。現在那些網紅終於找到她們的變現出口了,都改到淘寶天貓上當售貨員了。這件事跟文化沒什麽關系。我們被一些亂七八糟的資本概念幹擾著,離開了文化的常識。文化資本層面的人不斷制造著所謂投資的風口。文化資本是浮躁的,做文化投資的把文化異化為錢生錢的投資熱土,蜂擁而至。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我們全社會的文化批評都轉化成了商業批評、市場批評。你的電影票房高,甭管你拍成什麽樣,你都是英雄。實際上這是個經濟英雄。我們自己的所謂文化企業因為獲得了資本支持,手里攢著一千多個IP,這麽大數量,它怎麽可能是IP?這些偽概念是在完成著投資人的自我說服工作。

對於網感,這次我們也有特別直接的感受。互聯網上每一次點擊的發生,都是要每個人自己主動去找,跟傳統電視播出完全不同的。傳統電視傳播是靠一個頻道的價值,是靠這個頻道在整個線性播出過程中不斷截留觀眾來形成的。官方數字顯示,70%的人現在是通過互聯網在收看視頻節目,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的傳統電視觀眾總量正在迅速地縮減。

現在電視上播的品種,絕大多數在互聯網上都不會有影響。這時候,你不得不非常認真地想著改變傳播效果,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是不是觀眾感興趣的,每一分鐘的收視是不是在提供利益。這是最核心的改變。

這種改變不光是互聯網時代才有,現在互聯網上的語言傳播形式,實際上往前三十年就可以在王朔身上看到。他以他的精神方式、語言方式更好地在跟大眾溝通,走入大家的內心。而那種所謂傳統套話式的東西,在今天已無法走進大眾內心,走不進人心就完成不了傳播,你說了也是白說。

推薦一本英國的傳媒史請大家去看,它寫了圖書時代向報紙時代的過渡,過去那些書籍精英就大罵報紙,認為書在傳遞思想、論述事件的時候是完整的,報紙是碎片化的,是不負責任的,“一天一樁謀殺案”,怎麽聳人聽聞、怎麽有噱頭怎麽來。但報紙生存三四十年之後成主流了。這個時候電影出來了,圖書、報紙的擁躉又一塊指責電影不登大雅之堂,這是當時的主流評論。又過了三四十年,電影登堂入室了,後來電視、廣播出來了,所有人都罵,說這是下賤的媒體,沒有藝術只會弄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後來電視、廣播都也成正統了,於是,此前的所有媒體集體反過來沖著互聯網說,你真下賤!

但是大家一定知道,這是一個歷史教訓,因為歷史會重複,誰在今天說互聯網下賤,用不著三十年,三年之後你就是一個笑話。這就是大眾傳媒的歷史。

“大數據舒適區”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足

老有人說80後,90後,代際畫像似乎各有特征。這是誤讀,實際上也阻礙了我們對互聯網傳播的認知。

我今天來之前,還在跟騰訊的同學討論,我們這期的導語要怎麽寫。很多人會提議用明星引領的噱頭方式,他們說大數據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都會被這個東西引過去,你看這集電視劇,誰跟誰接吻了,這就是一個點,就能把人帶進去。我說,見字如面這個節目用這招可能沒用,因為觀眾收看動機不同。

大數據不過是我們剛剛開始使用的一個工具。現在網綜也好、網劇也好,都在同質化。因為有大數據告訴你怎麽做消費者最舒服。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從中辨認,那些在舒適區里感到不舒服的人有多少,現在這些人有什麽不滿。因為你沒別的品種供應,數據也就沒有更多導向。

比如說前兩年有很多人在網上吐槽,說怎麽那麽多觸底線的娛樂節目、那麽多感官類的娛樂節目,我們這個民族是要娛樂至死嗎?。在我看來,這是互聯網在內容寬度上提供的可能性。實際上也恰恰是這種寬度給節目品種、文化傳播帶來了真正的多樣性生態。之所以前幾年集中爆發,是因為以前太缺了,有一個代償表現期。當這個代償期過了,人類文化會自動地走回它的常態化狀態中。

書信往來,用不著挽回

有很多人會說到,《見字如面》是不是一個對傳統的、即將消逝的手寫書信的一種挽回。這事,誰也不可能挽回。盡管在我們節目播出之後,有好多人開始用筆給我寫信,我被大家慫恿,也用筆回了一封信,而且還是那種假毛筆——不會使真毛筆。別人就在旁邊拍照片,發到網上。這就是個表演而已。

手寫書信,並不天然具有什麽內容精致性、優越性,海量手寫書信中言不達意的有的是。我們今天各種數字書信非常繁榮,是前所未有的書信時代,如果你真有內容要表達,你的訓練足夠,文筆、品質一樣很高。對書寫書寫的傳統,惋惜只是情緒,改變是不可逆的。

在我看來,大家一起讀信和一起讀書是一回事。信作為一個特殊文體,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這個價值絕大部分來自於書信當時寫的時候不是為了發表,於是就有可能在字里行間儲存更多真實的信息,包括生活細節、事件細節和人性細節。

有很多念了好多書的人出來走道還是東倒西歪,所以讀書不解決氣質問題。讀書最根本的利益是個體生命生存發展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面對下一秒未來,都具有無限的不確定性,誰能不斷持續地在這樣一種不確定性中妥善處理自己的行為,妥善把握自己的位置,那麽他的生命狀態可能就會有所提升。這種妥善處置需要經驗儲備,一個人自己直接的經驗永遠是有限的,於是他要借助他人的經驗。這是我們讀書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讀信的根本目的。

他人的經驗里就包括了對歷史的記載,你了解相關知識以後,不是為了賣弄,而是你能夠知道,人類曾經經歷了什麽,因為歷史可能會不斷重複,於是你再看現在的世界,再看看今天的中國和美國、中國和韓國、我們和臺灣,你就可能想到這件事往下會怎麽發展。當然,更多的是我們身邊的具體事兒,人性沒有太大變化,於是你就可能會知道你老板在幹什麽,你該幹什麽。如果你沒這個能力,你沒法兒應對下一秒,你對周圍的人完全沒有感知能力,你都不知道旁邊的人是想黑你,你還樂呢,這肯定不行。

了解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了解人性,了解他人,同時還要了解自己。這是我們讀書最根本的利益,而這個利益在《見字如面》里得到了非常漂亮和充分的呈現。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是因為那些信實在太好了,太有價值了。

做《見字如面》實際上是一個回到常識的過程。

589128219520394647

見字如面 綜藝節目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94

如果加多寶與蒙牛有不一樣的結局 中糧系誰是最大的受益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8/164856.shtml

如果加多寶與蒙牛有不一樣的結局 中糧系誰是最大的受益方?
港股那點事 港股那點事

如果加多寶與蒙牛有不一樣的結局 中糧系誰是最大的受益方?

加多寶可以重新批上紅裝,熱鬧八卦固然豐富,背後的資本故事可能更為精彩。

來源 | 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

文 | 飛鼠溪

✦   一、中糧將入主加多寶?

2017年8月10日,中糧包裝(906.HK)發布了一則收購公告,中糧包裝擬投資加多寶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清遠加多寶草本植物科技有限公司30%的股權。

不到一周時間,最高人民法院對加多寶與王老吉之間的包裝裝潢糾紛上訴案進行了公開宣判,認定雙方對“紅罐王老吉涼茶”包裝裝潢權益的形成均做出了重要貢獻,共同享有紅罐包裝。這意味著最高法推翻了廣東省高院的判決,後者2014年12月把紅罐判給了廣藥。

2017年8月16日,加多寶發了一個非常有黨性的感謝公告。

2

門外人看熱鬧八卦,加多寶跟廣藥打了這麽多年的官司,伴上了中糧爸爸,問題馬上解決了,白雲山(600332.SH;874.HK)午後開跌,只怪廣藥爸爸不夠厲害。

3

內行人看來,這個劇本里的資本故事要比熱鬧八卦豐富多了。

關於中糧包裝收購加多寶,市場上有種聲音是認為加多寶欠中糧的負債太多,中糧只能通過債轉股的形式,收購加多寶最優質的資產。

但是如果仔細琢磨加多寶的感謝信,這里面的黨性流露分分鐘表明中糧和加多寶之間不是被逼債轉股的無奈,並且其口吻隱約透著中糧的影子。

做個猜測,中糧包裝收購清遠加多寶30%的股權只是中糧集團借著這兩家業務上的相關性自然而然進入加多寶的一個開始,未來大概率中糧將入主加多寶集團。

那加多寶為什麽會願意賣給中糧。五個字概括:提高含趙量

對加多寶而言,由於當年授權程序上的原罪,長年的官司一直被廣藥壓著,在中國特色社會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含趙量不夠。官司時間拖得長,又大部分對加多寶不利,相當影響加多寶的業績。加多寶不是上市公司,沒有詳細的數據。

根據加多寶公布的數據, 2012年公司的銷售額超已經超過了200億元,預計每年保持20%到30%的增速。但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信息,2016年預計銷售額為260億左右,年複合增速遠低於公司的預計。

對加多寶當家人陳鴻道而言,遠遁國外雖然逍遙,但恢複自由身恐怕是更重要的,沒有人願意活在“逃犯”的陰影中。

去年11月,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從一位接近加多寶高層人士獨家獲悉,加多寶在創始人陳鴻道的操作下,結盟北控集團,準備在香港上市。這一消息並未得到證實,不過這些消息傳出來,也說明加多寶在努力提高含趙量,論含趙量,中糧顯然是比北控更好的選擇。

談抱中糧大腿提高含趙量上,不得不提下當年同樣深陷危機的民族品牌:蒙牛乳業。

✦   二、提高含趙量的蒙牛

說起來,蒙牛跟加多寶還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牛逼的營銷實力,驚人的成長曲線......

蒙牛成立於1999年,創始人牛根生原來是伊利集團副總裁,由於與當時伊利董事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矛盾,41歲的牛根生辭職創業。

從0開始,牛根生只用了4年就跨進了乳業三強,蒙牛的銷售額1999年僅4000萬元,而到2007年時達到213億,首次超過了伊利。

4

這背後固然有行業因素,即中國液體奶市場的爆發。根據bloomberg數據,1998年,中國人均液體奶年消耗量不足6千克,到2007年時達到28千克,增長了3.7倍。

但更重要的是蒙牛對市場的敏銳。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也就變成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這一標簽至今仍是。

2004年到2005年,超級女聲成為中國電視界的現象級節目,蒙牛抓住了超級女聲這個營銷機遇,極大地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憑借成功的營銷,又抓住液體奶的爆發增長機會,到2007年時蒙牛的收入90%來自液體奶,並且在液體奶市場的份額自2003年起就一直是第一。

5

根據尼爾森數據,到2007年,蒙牛的液體奶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40.7%,而其他兩名競爭者總共才占28.1%。

6

蒙牛2004年上市,從2004年到2007年,追趕者蒙牛帶給投資的回報遠超伊利。

2008年是個轉折點,2008年9月11日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中國整合乳制品行業危機四伏。蒙牛的股價嚴重縮水,由於牛根生把老牛基金擁有蒙牛乳業4.5%的股份抵押給了大摩,市值縮水導致原先抵押的股權已經有平倉風險。

如果這些抵押的股權被大摩在市場上出售或者出讓給敵意的收購對手,在特殊時期可能成為決定蒙牛控制權歸屬的一顆重要棋子。蒙牛這個迅速崛起的民族品牌就此陷入被外資收購的危局中。

10月18日,牛根生聲淚俱下,寫了份“萬言書”感謝信,描述了牛根生的老牛基金通過從聯想控股等機構得到類似抵押貸款的方式解除了其與大摩的抵押貸款,質押風波平穩落地。

但是受奶粉事件影響,2008年蒙牛虧損了9.24億,同年伊利虧損17億。這里有些奇怪,要知道從2007年起蒙牛的銷售規模是超過伊利的,為什麽同一對行業災難性事件影響下,蒙牛虧損遠少於伊利呢?

在知乎上有條這樣的帖子,這或許給上述虧損以及後續發展差異提供了解釋。

7

但這恐怕不是全部,對於做營銷厲害的蒙牛和牛根生,沒有不知道渠道重要性的道理。不全部吞下損失更有另一種可能: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蒙牛當年經歷了一連串危機,作為民營企業,背後可沒有背後“爸爸”無限的支援,寒冬有多久沒人知道,很有可能抗一波責任後,現金儲備不夠就被拖死了。活下去和扛過去,誰更重要,作為民營老板,相信很多人的決策都會一樣。

2009年2月,蒙牛又發生了特倫蘇OMP事件,致使蒙牛在香港市場上股價大跌超過12%。

2009年7月6日,中糧集團宣布聯手厚樸基金共同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糧持有70%),以61億港元收購蒙牛公司20%的股權,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2011年6月,牛根生正式辭任董事會主席,創始人團隊離開了經營一線。

從2008年9月奶粉事件爆發,到2009年7月中糧入主,不到一年時間。盡管牛根生表示蒙牛不是因為資金問題和中糧合作,但這一年的變化顯然讓蒙牛意識到提高含趙量的重要性。

不過,令人失望的是,提高了含趙量的蒙牛並沒有保留其老大的位置。2009年之後,伊利的業績快速複蘇,並且在2012年超過了蒙牛,重新奪回大哥的位置。

8

從盈利能力看,伊利的毛利率一直高於蒙牛,自2013年起更加明顯,凈利率自2013年後也遠高於蒙牛。

9

這背後是因為伊利新產品推出帶來的產品結構的升級,高端產品占比提升。尤其是,這一時期,伊利營銷非常敏銳,抓住了非常火的電視節目,提升品牌影響力比如安慕希冠名《奔跑吧兄弟》,QQ星冠名《爸爸去哪兒》,伊利金曲冠名《我是歌手4》。

而蒙牛提高了含趙量後,在營銷上似乎變得不如過去那麽敏銳了,而大眾消費品牌,營銷就是一條重要的生命線

結果是,目前伊利市值1390億,而蒙牛只有670億,不到伊利的一半

✦   三、加多寶會不同?

就蒙牛的故事來看,似乎提高含趙量的加多寶並不值得多看幾眼。但是,人是否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呢?

加多寶的營銷團隊實力有目共睹,中糧不大可能再次犯渾,打亂其營銷隊伍,畢竟蒙牛那只有伊利一半市值的數字天天在那里閃爍著。中糧集團新一任高層到位後,蒙牛也掀起一輪新的人事變動,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出現在蒙牛戰略及發展委員會名單中,雖未重回一線,但是這個變動也體現出:新中糧領導層對團隊的重視。

因此,中糧極有可能不僅不會去擾亂加多寶的隊伍,還可能給予其意想不到的支持。而最大的支持,莫過於讓陳鴻道回來重新操盤。

做一個猜測,陳鴻道拿出了核心資產清遠加多寶(生產濃縮液)以示誠意,所圖是的啥呢?陳鴻道最渴望的是啥呢?

如果加多寶進入了中糧系,並且加多寶的結局與蒙牛不同,那於投資者而言,中糧旗下這麽多殼,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第一眼看,中糧包裝顯然是個受益者。肥水不流外人田,目前加多寶約有40%的兩片罐是中糧包裝生產的,未來將會增加到70%。加多寶如果憑借紅罐重新興起,中糧包裝這塊的業務也會做大。中糧包裝已經是混改完成的股權結構,中糧集團、公司員工、奧瑞金三方制衡,後續資本運作的空間已經比較少了。

0

不過這只是業務上的,如果往資本整合的角度看呢,尤其是,目前本來就是中糧集團改革的時期。如果沒有更大的交換,中糧怎麽會擺平官司,保下加多寶的正當性,僅僅一個濃縮液的公司來看,籌碼也太少了。

因此,未來中糧集團必然與加多寶有更深層次的合作,才有可能配得上中糧出面保下加多寶,入股濃縮液公司、官司和解,只是在順序上比較早兌現的事件,後續必有更重磅的合作。

展望未來,中國食品(506.HK)可能是更大的受益方

中糧集團2016年7月公布的改革試點方案,簡單概括就是合並同類項,專業化運營。從中國食品目前的資產騰挪路徑來看,毫無疑問是奔著這條方向去的。中國食品原來旗下主要有四塊業務:可口可樂瓶裝廠業務、長城葡萄酒、福臨門、金帝匸克力。四塊中可口可樂業務貢獻了最主要的利潤。

01

2016年中國食品完成了金帝巧克力的剝離,2017年已經宣布剝離福臨門,預計年底之前會完成。從合並同類項,專業化運營角度看,長城未來是要剝離的,與酒鬼酒合並成酒類業務。

這樣,中國食品就只剩下了一個非常幹凈的可口可樂飲料業務。不過,這里多少存在政治上的不正確,公司號稱中國食品,卻只有一個美國味道的可口可樂業務。如果把涼茶品牌或者說民族品牌加多寶註入,這樣才有可能對的上“中國食品”這個馬甲。

回去細看加多寶官司和解後的聲明:“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做大做強涼茶產業,在世界各地推廣傳播中國涼茶文化。”這種這麽有黨性的聲明,你是否又看懂了?一直以來,沖在一帶一路第一線的都是國有企業,作為消費品行業的中糧集團在政治上也極其需要一個好的案例,如果真的拿下加多寶,以中國食品(506.HK)作為經營主體對外產能輸出,左手可口可樂,右手加多寶,無往不利。

相信事情推演到這個份上,絕大部分的人都能得出唯一的結論。

前段時間聯通的華麗混改方案驚艷了市場一把,而中糧集團、中國食品、加多寶公司、可口可樂公司之間可不可能也上演一個驚艷的混改方案?目前中國食品的股權還是以中糧為主,業務幹凈,股權清晰,有足夠的混改空間,未來會不會真的有此驚喜?

02

✦   結語

加多寶可以重新批上紅裝,熱鬧八卦固然豐富,背後的資本故事可能更為精彩。無論是從加多寶自身業績還是加多寶當家人陳鴻道需求出發,提高加多寶的含趙量都是上上之選。中糧包裝借助業務的相關性參股加多寶只是中糧進入加多寶的第一步,未來大概率中糧會入主整個加多寶集團。蒙牛的前車之鑒就像市值的差距那樣醒目,如果加多寶真的像蒙牛一樣獲得一個同樣的開始,大概率結局也是不同的。

對投資者而言,目前如果僅從線索來看,中糧包裝(906.HK)是受益方;但如果從更長期的資本動作角度看,中國食品(506.HK)更可能是最後以及最大的贏家。

加多寶 中糧包裝 中國食品 蒙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29

講風講水:同庚生有發有不發

1 : GS(14)@2017-10-29 23:58:45

上周論「命」與「運」,今周再補充一些概念:「命」就如打麻雀一開十三隻牌的模樣,有人一開牌便十三隻萬子(好牌),有人一開牌就鴛鴦六七四(爛牌),然好牌爛牌只屬於靜止狀態的比較(命),遊戲繼續的話就是動態(運)。一手好牌的可以食唔到糊,甚至出銃而輸錢(有好命而無好運);一手爛牌的人可以摸到好牌,越砌越靚最終食埋糊收錢(無好命而有好運)……然一開始揸一手好牌仍然屬於有利,如果再能夠食糊的話,自然可以贏大錢(命好運好)……箇中比喻一講就明。凡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人,命理上簡稱「同庚生人」。假設甲、乙二人同為男命,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紫微斗數命盤亦相同。理論上二人「命」「運」皆相同,若為富命的話,理論上甲硂乙皆發富,但實際上仍然會有出入,皆因所謂「運」實有分天運、地運和人運。由出生年日時起的「運」稱為天運,屬出世即定下來不可改變;地運即指出生地及陰陽宅風水;人運則指影響命主的其他人,包括六親、朋友、同學、同事、老師等等。地運人運帶有後天性,而甲乙二人同庚,屬命與天運相同,而地運硂人運當不盡同。所以即使甲乙二人雖同是富命,「富」的質和量自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一個發另一個不發未定。命理上說,富貴貧賤關乎「命」,枯榮得失(更)繫乎「運」,屬至理明言。琛明大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5/201939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3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