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蘋果公司公佈業績報告以來的兩週內,首席執行官Tim Cook和他的領導層已經從市場上回購了大約140億美元的蘋果股票,蘋果股價也被立刻推高了1.4%。而如果算上過去12個月內的動作,蘋果公司在一年內的股票回購數額則達到了驚人的6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市場上任何一家公司的回購規模。
蘋果公司大量回購自己的股票一方面是管理層看好公司前景、押注公司發展勢頭的表現,而另一方面則也要歸功於其股東Carl Icahn的積極遊說;持有40億蘋果股票的激進投資者Icahn在股東大會上不斷要求公司積極管理其1600億美元的現金,並稱這麼多錢不用來回購股票簡直是一種「可恥的浪費」,他更是呼籲公司在目前的回購計劃上額外增加500億美元的份額,並號召其他股東就此提議進行表決。
聽起來像是那麼回事,1600億美元放著不動確實很浪費,但問題的關鍵卻是——蘋果公司真的拿得出那麼多錢嗎?
1600億美元清清楚楚地擺在資產負債表上做不得假,去年四季度蘋果推出的最新款iPhone和iPad讓蘋果賺得盆滿缽滿——兩個產品合計收穫了大約120億美元的資金;看起來蘋果確實還是我們熟知的那棵搖錢樹。只是別忘了,它是一家全球企業,想想iPhone在中國賣了多少台我們就知道這1600億美元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全球資金,如果蘋果公司想要將這些全球資金用於國內投資,就不得不承擔巨額的稅負。因此,蘋果公司真正能用在股票市場上的只有那部分國內收入。而在今年一季度140億的回購案後,蘋果的國內資金總額竟只剩下了204億美元,為3年來最低水平。
1600億和204億的差別遠超數字本身,財大氣粗慣了的蘋果從2010年10月以來就再沒這麼寒磣過;於是,在滿足了Icahn的第一次回購願望並守住500美元股價大關後,此刻董事會對於額外回購計劃的熱情一落千丈也就毫不奇怪了。
不過,對於蘋果公司來說,國內資金量下滑的影響是相對的。一方面,因為達成了預期目標,董事會繼續回購股票的意願將會變得消極;緩解現金流壓力則成為當務之急,尤其是在公司有意進行國內收購併支付股息的當下時點。而從反面考慮,為了保持國內資金量的充足,公司很可能會轉向債市融資,而一旦從債市中獲取了足夠的資金,那董事會很可能會在未來繼續回購公司股票,畢竟此次回購所帶來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說老謀深算的Icahn真的對Cook及蘋果董事會瞭若指掌的話,那就可以大膽地猜測,蘋果投身債市融資的日子或許不遠了。但若放債終未成行,那大規模的回購案則不大可能出現在未來蘋果的日程表中了。
這也同樣意味著如今被回購案強行推高的蘋果股價恐怕難以持久,用不了多久就會回歸市場的理性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