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生節專題】90後女大學生創業:找個男朋友當合夥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7/59307.html

當80後還在感嘆人生迷茫的時候,90後已經上路了,不僅從容開始自己的事業,還美滿的開始了自己的感情,本文女主角俞立穎(下圖右)杭州市雲造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7月成立)創始人是一位純正90後,愛好:開車, 吹牛, 練肌肉,學歷:浙大本科畢業。男朋友浙大研究生3月畢業。本文中的精華在於,女漢子是如何追到她的合夥人的。本文來自《創業家》雜誌2014年3月刊88後創業者專題,想要瀏覽全系列,歡迎關註口述:俞立穎   整理:柯實在浙大開始接受創業教育生於1990,我22歲以前的人生非常標準。2008年從四川地震災區考入浙大,一路用3.9的GPA(平均分數)拿遍了所有獎學金,以最高榮譽畢業生被載入校史,寫文章做研究去美國做交換,接近滿分的GRE和TOEFL能讓我叩開任意一扇北美研究院的大門。繼續做最標準的好學生,讀最神聖的Ph.D(學術研究型博士)?學術研究對我來說從來沒有什麽致命的吸引力。我喜愛那個現實存在的無序世界,厭倦紙面上的文字遊戲和頭腦體操。因為在浙大,所以我很早就開始接受創業教育。大二的時候開始和土豪朋友一起試水做男裝的電子商務,從寧波拿貨,貼自己的品牌標簽,運營淘寶店和開發B2C網站。從大三開始我輔修了浙大的特色班級“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由此結識了賽伯樂的朱磊先生。他也成了我的企業家導師。身邊創業的同學不少,做互聯網的居多,工業機器人、生態農業、餐飲、貿易,各行各業都有。一幫88後之間相互稱“總”,這樣的氛圍雖然搞怪,卻也十分難得。我的創業經歷堪稱奇葩。大學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從事非營利組織,事實上我一心想做的是當時很火熱的社會企業。於是跟隨某NGO到雲南中緬邊境的農村中學去支教,希望自己能夠了解農村社區並做出一些變革。對於一個理想主義者而言,最快地脫離理想主義的方式就是去踐行自己的理想―這段經歷讓我非常直接地學到了這一點。2013年初,我回到杭州,和我的合夥人一起創辦了雲造科技有限公司。找個男朋友當合夥人這里,我得簡單介紹下我的合夥人。我快畢業的時候,看上了浙大學工業設計的一個小夥子。這里的“看上了”,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覺得這小夥子設計能力強,光是設計界的奧斯卡―紅點大獎就得了8樽,一起合夥創業非常靠譜。第二層呢,是覺得這小夥子人好,心眼好,長期做生活上的合夥人也是不錯的。於是三下五除二,把這位學長追到了手,開始了我們生活和事業上的共同創業之旅。雲造是一個設計為主導的公司,這既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短板。在成立之初,我們就明確了一個比較切實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運用我們已經積累下來的設計優勢和客戶資源,繼續幫客戶做VI、UI等外包項目的設計,保證公司的現金流;另一方面,我們著力去開發自己的互聯網產品,爭取完成從乙方到甲方的轉型。在單純的設計外包業務上,我們在杭州的互聯網公司里已經做出了很好的口碑,許多公司都慕名而來,希望做網站、APP或公司VI設計。2013年11月,我們自己的互聯網項目進入開發階段―雲造名片。結合當時微信的熱潮,我們開發了“雲造名片”這個微信公眾號,客戶可以直接通過微信定制名片。我們做的是二維碼的名片,每張名片上都根據客戶輸入的信息自動生成二維碼,掃描後出現可保存的網頁,客戶也可以隨時更改自己的信息。我們的網頁上精選了10款非常與眾不同的名片設計,客戶可以直接下單印刷,降低成本並且提高效率。有部分客戶對自己的名片非常挑剔,我們也可以專程設計和打造。下面講一些好玩的故事吧。夫妻店那些事兒我是個90後,又是個小女生,在商場上會顯得太嫩,是個劣勢。尤其是互聯網圈,“妹紙”是用來欣賞和談論,不是用來幹活的。所以我把自己的微信簽名改成了“英雄不問性別,大壕正值少年”。為了顯得老成和有經驗,我不會穿任何我這個年齡小女生穿的衣服,會盡力選擇深色和沈穩的套裝,有意識地降低聲音和放慢語速。沒辦法,無論是男朋友還是其他朋友,都會評價說我很“強勢”。我想借此機會為所有的事業女性正名:在男性身上是“果斷和決策力”,在女性身上卻變成了“強勢”。任何一個人要承擔責任,推進事情,必然都是很強勢。作為夫妻店,一天24小時膩在一起大眼瞪小眼是很煩的一件事情,工作上和生活上的矛盾是難免的。產品經理和設計師來自兩個星球,男人和女人更來自兩個星球。幸好,我們找到了一種比較理智的溝通方式。在任何問題上有分歧,我們倆都會伸出手來握手,表示進入談判程序和談判狀態。不是小情侶之間的打打鬧鬧,而是兩個正常的成年人坐下來,擺觀點,講邏輯,最後尋求共識。不過,生活上的事情最近談判越來越少了,談多了也煩,就直接動手“幹架”解決問題了。最後,合夥人有多重要我就不說了,講個去年夏天的事兒吧。我的合夥人朋友去參加浙江經視的電視節目《資本相親會》,談著項目,主持人突然發問:“請評委們看看這位選手寫的對另一半的要求。”評委們一看,傻眼了:“具有國際視野,領導才能,卓越的社交能力和與我互補的思維。”這四條是正常人的擇偶標準嗎?於是評委們問:“這種高標準,你能找到另一半嗎?”我的合夥人說:“已經找到了,就是按照她寫的呀。”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俞立穎 | 編輯:liyanglin | 責編:李陽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39

【女生節專題】品友互動黃曉南:我只選男性合夥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07/59288.html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月7日女生節,非常有心的《創業家》雜誌早早的就準備了一組關於女性創業的話題文章,這次,我們關心的是女創業者和她合夥人的關系。女性創業者如何選擇合夥人?她們又如何處理與合夥人之間的關系?這次的案例的選擇,我們的眼光大部分集中在黑馬商圈。本文中的品友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黃曉南堅決只選男性合夥人:除了通常的技能互補,異性之間的包容度也是重要因素。這很可能是女性在選擇創業夥伴時的默認條件。性別之外,她們看重價值觀一致、信任和承擔壓力的能力與勇氣。另外兩篇我們會在今天稍後奉上,黑馬企業調果師投資管理公司聯合創始人肖洪濤、黑馬企業卓美教育集團首席運營官張丹的經歷說明:作為合夥人,女性敏感、有耐心,容易取得同伴的信任,一般沒有太強的權力欲。但她們也更執著,不易妥協,當合夥人無法達到她們看重的價值觀一致等標準,甚至只是有所欠缺,她們對事業的信心會急劇下降,往往導致合夥關系中止。本文源於《創業家》雜誌2014年3月刊,全刊內容精彩,購買索閱請關註口述:黃曉南 整理:《創業家》雜誌記者徐利君選擇合夥人,我個人有4個原則。1.價值觀高度一致。創業就像結婚,合夥人的性格、能力可能不太一樣,但價值觀必須高度一致。2.能力互補。假如說大家都是技術出身,一塊搞技術,搞到最後雙方難免都有意見,那就麻煩了。3.共同的目標。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有人想發大財,有人求小財,有人圖安穩,有人謀大業。如果每個人都把各自的目標帶到公司並上升成公司目標,公司等於沒有目標。4.男性。(如不符合本條,以上三條作廢)品友互動有三位合夥人,我、謝鵬、沈學華。我們年齡相仿,背景相似:都快40歲了,國內名牌大學出身,有過留洋履歷,有大公司工作經歷。但我們在合夥之前並不相熟。Mark(謝鵬)從1998年在寶潔和我成為同事,10年間見過三次面。但作為老同事,我們價值觀比較接近。寶潔人都相信正直,都認為自己會成為領導,強調領導力,認為創新是引以為豪的事,願意冒險。當2008年我跟Mark提議合夥時,他說好,半年後,品友成立。沈學華是經我的天使投資人介紹認識,在2010年加入。其實從創業開始,我就在找潛在的合作夥伴,學華是我見過的人里面最具創業精神的人――從google辭職加入美國一家創業公司,後來又回國尋找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冒險。在品友,我們三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我任CEO,是公司的第一責任人,負責戰略及財務、投資等。Mark負責銷售和商務及運營,鎮守上海。學華在美國數據挖掘領域小有名氣,所以負責品友的技術、數據和產品,駐在矽谷,我作為第一責任人參與各個業務的決策,比如和Mark一起做銷售,和學華一起談產品。如果是跨部門合作或者公司重大戰略問題,由三人共同商議,我做決策。合夥創業,我們三人都希望做一件大事,做一個我們認為能夠改變世界、把一些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東西。當我們面對多項選擇的時候,雖然會有爭辯,但最後大家還是會落到一個點上,就是堅持做我們認為最能夠創造價值的、最能夠發揮我們自己優勢的東西。在創辦品友之前,我曾與一位50多歲的美籍華人共同創業。他的背景、工作經歷與職業習慣跟我差異很大。我當時以為互補性最重要,當這個項目結束後,我得到的教訓就是,互補性、共性、價值觀缺一不可,而且是一個內循環。在一個創業團隊里面,項目發起人很自然成為第一負責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的CEO是不是有能力繼續扮演這個角色,繼續去創造出最大的價值?我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去回答這個問題。我有一種天生的求勝欲,誇張到年會表演節目,我都不允許所在的小組輸。我的業余愛好,都是競技類,打球、下棋,遊泳等,不喜歡看書彈琴之類。我樂在其中,人就是這樣,贏就樂於成功。我願意為了贏付出所有努力,但是我不接受輸的結果。但我對權力沒有欲望。我不會玩弄權術,不會說“我是CEO,你就聽我的!”很多創業團隊到最後,男人的權力欲望都很強,之間的碰撞可能會更加激烈一些,但是異性之間大家的容忍度會更強一些,大家都會尊重性別差異。我們也經常會爭得面紅耳赤,但私底下交流時,也會說:還好,我們都是對事不對人。我們的討論有個基本的前提,就是公司利益最大化。我們之所以能這麽想,是因為相互之間的信任。我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及溝通技巧,各自相信對方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隨著公司的成長在不斷磨合、進化。比如早些年,我和Mark打電話討論事情很難達成共識,摔電話是常有的事兒,然後接下來一天相互不理會。但是現在,我們再打電話時,雙方都會有意識去避免一些可能引起對方反應激烈的用詞或爭議性話題,避免一些沒有必要的沖突,有了默契。我常說,團隊不合適,項目肯定失敗,但合適的團隊不一定成功。創業成功跟中六合彩的幾率是一樣的。品友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幾個人都是相互打氣,“堅持就是勝利”是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最後說說我為什麽不選擇女性做合夥人。首先,我自己是女性,天然上講,肯定是男性更互補。就算有兩位技能水平一樣的人(性別不同),我還是選擇男性。之前提到過,發生爭執時,異性的包容度更強。如果我是男性,我就選女合夥人。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徐利君 | 編輯:liyangli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52

中國建築2013年報分析之4:BT業務專題研究 c

http://xueqiu.com/3727797950/29545586
本打算繼續分析中國建築的負債構成,但因本人能力有限,在負債結構中還未發現可深入研究討論的亮點,因此本篇轉而討論中國建築的BT業務。

在上篇中我們已經提到,過去幾年建築行業的業務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興的BT業務規模迅速擴大,並成為各大型建築公司競相爭取的對象。BT業務是機會還是陷阱,我們需要逐步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1.BT業務簡介

BT(Build-Transfer)即建設-轉讓,是由業主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建設方,由建設方負責項目資金籌措和工程建設,項目建成竣工驗收合格後由業主回購,並由業主向建設方支付回購價款的一種融資建設方式。上面是專業術語的定義,說通俗點就是,政府需要搞市政工程但當期沒有現金支付給施工單位,所以就跟建築方約定:你先墊資把工程建完,等我有錢了再分期回購工程項目,你墊資的利息我也全包了。

一個大型的BT項目從設計招標、開工建設、工程完工,到政府分期回購直至最終移交往往長達數年,這其中涉及到的多項影響因素,如回購方式、回購分期、貸款利息、原材料價格變動等均需在一開始的招標合同中規定清楚。

BT項目與傳統招標項目相比,所改變的主要是資金給付時間和是否需要給付融資回報:傳統的政府建設項目是資金即時支付,且由於不存在墊資,所以不需要支付融資回報,而BT項目中建築商需要墊資直至政府回購款支付完畢,所以政府需要向墊資人支付融資回報。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BT合同中,甲方(一般是政府下屬市政建設公司)承諾的回購款總額中包括了乙方(建築總承包商)從銀行獲取項目貸款的利息支出和乙方自有資金的利息回報;在項目建設完工後的分期回購階段(回購期),甲方也必須支付回購期乙方自有資金利息回報和相應的貸款利息。下面這張圖大致反映了一個BT項目的回購總價構成。
查看原图註:上圖來源自網絡,非本人專利
2.BT業務的高槓桿分析

為什麼說BT業務是高槓桿的業務?以BT模式建造的工程項目,整個建設工期的資本投入都需要由建築承包商提供,建築承包商的自有資金是無法滿足BT項目前期的巨額資本需求的(當然也是不經濟的選擇),針對政府優質BT項目的「項目貸款」(指以項目的資產、預期收益或權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種無追索權或者有限追索權的債務融資,因為BT項目具有了類似政府按期還款的背書,各大銀行也是非常樂意去做的)便應運而生。

從建築承包商逐利的角度出發,因為甲方(政府)承諾為BT項目建設所投入的資金提供利息補償,所以自然是銀行項目貸款資金投入的比例越高越好;但從甲方保證工程質量和工程工期的角度出發,建築承包商自有資金投入的比例越高越好。在實際業務中,按照國家有關投資政策,BT項目投資方的自有資金比例一般不能低於30%,所以BT項目中建築企業向銀行申請的項目貸款比例不能超過投資總額的70%。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建築企業30%的自有資本金投入並不指建築企業的股東權益,而是其現金流投入,或者說是建築企業的貨幣資金或者銀行存款投入。

a.我們首先假設一家剛註冊的建築企業無任何有息負債和其他應付應收款項,其承接了某項BT項目並投入了30%自有資金,另外取得了銀行的項目貸款作為剩餘70%的資金投入該BT項目,那麼在該BT項目中該建築企業的實際資產負債率已達到70%;

b.考慮到項目的實際運營中,企業會產生諸多應付款項(因為企業自己就是資本投入方,所以項目的預付款項不會太多,實際過程中應付款項應該遠大於預付款項),即對上下游的無息負債(應付職工工資、應付材料費等),所以實際運營過程中反映到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負債率遠大於70%;

c.此時我們再考慮這家建築企業在承接該BT項目前已經在槓桿經營並從銀行取得了一些信用貸款或者抵押貸款,該企業在之前實際運營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60%~70%的水平,也即是說建築企業在該BT項目中30%的自有資本投入本身就是具有槓桿的自有資本。這麼算下來建築企業在BT項目中的實際資產負債率將遠遠超過70%。

d.理論上來說,BT項目的槓桿水平應該是普通建築業務槓桿水平的1.7倍(如果普通建築業務採用70%的資產負債率,那麼BT業務可以達到的極限理論資產負債率將是91%),但實際應用中估計小於這個數值。這便解釋了我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為何過去幾年建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一直在上升的原因。

3.BT業務的現金流消耗分析

BT業務的工程施工階段幾乎不產生正的經營性現金流入,因為大部分BT項目合同中規定的回購期都是自BT項目完工之後的年度開始。所以顯而易見,BT項目在完工之前會給企業帶來大量的經營性現金流出,即使BT項目完工後的回購期,政府的回購也是分期進行的(往往回購期在兩年以上),所以當建築企業開始大量承接BT項目時,其開始幾年的經營性現金流會比較難看。
查看原图上表顯示的是2013年中國建築投資業務(已刨除地產業務)的收支比,中國建築的投資業務包括了BT項目、BOT項目、融投資帶動總承包和城市綜合建設項目,其中BT項目投資佔據了投資業務的絕對比例,因此可以將上述業務合併討論。可以看出,2013年中國建築投資業務總現金流支出為418億元,而現金流回款則僅有154億元,投資收支比為36.8%,2013年投資業務的經營性現金流為-264億元。

下面再來看過去五年中國建築投資業務的投資收支和現金流情況:
查看原图我們不難發現:

a.過去五年中國建築投資業務規模在不斷擴張,投資支出逐年遞增。從2009年的不足36億元,到2013年的總投資支出418億元,規模增長了十倍之多,這也從數據層面佐證了BT業務近幾年在建築行業突飛猛進式的增長;

b.投資業務回款情況較弱,投資項目經營性現金流極差。過去五年投資業務合計支出1122億元,而投資業務回款合計僅為286億元,投資業務收支比僅為25.5%。五年合計產生現金流出836億元,這看起來是一個相當可怕的數據;

c.但經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已經明白BT項目承接的初期階段現金流入是極少甚至沒有的,比如2009、2010年中國建築初期涉足BT投資業務時便沒有現金流入產生;隨著初期投資BT項目的完工並移交,過去三年每年的現金流入都在逐漸增加;

d.值得關注的是表格最後一列投資業務收支比的變化,過去三年該數據從17.7%增長到36.8%,呈逐年遞增態勢。一方面我們看到的是投資業務現金流的逐步改善,隨著項目回款期的紛紛到來,BT業務回款再投資實現內生性增長指日可待;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想到,由於總企業資產負債率已達到極限,中國建築或許不得不放棄一些高槓桿高資本消耗的BT項目,在被迫壓縮自己的投資步伐,優先股的試點發行或許能解其燃眉之渴,我們期待中國建築重新調整自己的發展節奏。

4.BT業務的優勢

一項高槓桿、高資本消耗、長週期且低現金流回報的業務為何能夠引來各大建築商的青睞並給整個建築行業的盈利模式帶來巨大的變化呢?關於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本文不再展開討論,僅提供一些定性的意見供大家參考,若有必要會在今後的研究中深入剖析。

a.在BT建築模式下,建築商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建築市場,普通建設項目中建築公司沒有話語權,業主處於絕對強勢地位,建築商的話語權十分有限,而BT項目中建築承包商可通過事先談判確定其在一般項目中難以實現的經濟利益訴求,並以書面形式在合同中體現,後續施工階段建築商便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b.BT項目通過其高槓桿的模式,可以快速擴大企業的資產負債規模,為追求規模經濟和規模發展優先的企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c.無論我們信與否,BT項目可以為建築企業帶來高於普通建築業務的毛利回報,這一方面可能源於BT業務對參與方的高資質要求,將普通建築企業擋在門外,導致競爭不太慘烈?另一方面作為甲方的政府部門對項目成本控制的訴求不高,這中間滋生了一些灰色利益地帶?

d.BT項目建設合同事先已明確規定了項目回購總價款,並承諾了項目資本投資入的利息回報,加之BT項目建設的較長週期,這樣一種長期且穩定的資本回報方式是建築企業所歡迎的?

e.BT合同的甲方為政府所屬的資本運營中心,這種具有政府背書的信用,能夠為項目回報提供更多的保障?

最後,作為中國建築的小股東,在BT業務上,我們認為近期需要關注的兩個方向,宏觀方面,隨著房地產景氣度的下降,作為政府收入重要來源的政府賣地收入勢必下降,在此情況下各地政府如何保證BT項目的按期回購,值得關注;在微觀方面,隨著前幾年建設BT項目的完工移交,今明兩年BT項目將迎來大規模的回購期,各建築企業BT項目現金流回款情況值得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47

ED藥物專題研究:「中國版偉哥」來襲 誰的機會?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58
7月西地那非中國專利到期,打響抗 ED 藥物搶仿浪潮,而白雲山「偉哥」審批完畢,取名「金戈」奪足眼球,格隆匯會員gogoczx推薦分享了醫藥行業資深專家杜佐遠的專題報告《ED藥物專題研究:色不可戒,搶仿來襲》。
以下為報告內容:

2014 年 7 月西地那非中國專利到期,打響抗 ED 藥物搶仿浪潮。ED 患者大部分不能根治只能改善症狀,因此 ED 治療具有持續性。由於抗 ED 藥物專利藥定價高,抑制了「真偉哥」需求,同時導致低價「假偉哥」盛行。而專利即將陸續到期,仿製藥上市後相較於原研藥的性價比優勢,被抑制的需求和購買廉價「假偉哥」的患者有望轉向購買仿製藥偉哥。2012 年抗 ED 一線藥物全球收入 45 億美元,三大核心產品——西地那非、他達那非、伐地那非全球銷售收入分別達 20.51、19.27、3.07 億美元。預估抗 ED 藥物在中國的潛在市場規模達百億元級別,而目前 ED 正規治療藥品僅 10 億元規模(其中OTC 渠道佔 80%),未來具十倍潛在增長空間。


三「哥」相鬥,預計未來 5 年市場仍由西地那非和他達那非把控

西地那非憑藉先發優勢和輝瑞多年大力推廣,國內市場份額超過 50%。他達那非上市雖晚於西地那非,但憑藉「起效劑量小、起效時間快,藥效持續時間長,不受高脂飲食和酒精攝入影響」等優勢,在禮來的大力推廣下,逐步趕上。而伐地那非,上市雖略早於他達那非,效果也與他達那非差距不大,但因為拜耳營銷投入不足,市場份額一直較小。

核心假設或邏輯的主要風險

1)除白雲山外,大多數申報生產企業僅有處方藥銷售渠道,在 OTC 渠道能否快速上量存不確定性。
         
2)專利到期後,原研藥採取大幅降價策略,從歷史經驗看,短期內原研藥降幅不會超過 50%。

白雲山西地那非仿製藥優勢最明顯,最為受益

市場對「偉哥」到期後帶給仿製藥企業的機會期待已久,同時又對仿製藥能否搶佔專利藥市場份額存擔憂。綜上所述市場空間無憂,而韓國、泰國西地那非專利到期後,仿製藥快速搶佔市場份額也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鑑於西地那非中國專利 2014 年 7 月到期、他達那非中國專利 2020 年到期,預計未來 5 年中,西地那非仿製藥有望蠶食 3 大專利藥市場。過去 10 年有 11 家中國企業參與申報西地那非仿製藥,其中白雲山西地那非仿製藥優勢最明顯——質量技術優勢、OTC 渠道優勢、品牌優勢,尤其是白云山多年經營的 OTC 渠道和品牌優勢,有望搶得先機並佔據可觀市場份額,值得積極關注。

其它或可能受益企業包括常山藥業。維持白雲山「推薦」投資評級。
        
重點公司盈利預測及投資評級         


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預測
         
投資摘要
關鍵結論與投資建議

2014 年 7 月西地那非中國專利到期,打響抗 ED 藥物搶仿浪潮,國內 ED 患者被抑制的需求和購買廉價「假偉哥」的行為將逐步轉移至購買性價比高的仿製藥偉哥,潛在百億元級別市場規模即將激發,市場具 10 倍級別增長空間。
白雲山西地那非仿製藥優勢明顯——質量技術優勢、OTC 渠道優勢、品牌優勢,尤其是白云山多年經營的 OTC 渠道(抗 ED 藥物 OTC 銷售佔 80%,絕大部分申報生產企業僅有處方藥銷售渠道)和品牌優勢,有望搶得先機並佔據可觀市場份額,值得期待。其他可能受益企業包括常山藥業、聯環藥業、海王生物、樂普醫療等。

核心假設或邏輯
1、        ED 患者大部分不能根治只能改善症狀,因此 ED 治療具有持續性。
2、        抗 ED 藥物專利藥高定價,抑制「真偉哥」需求,同時導致低價「假偉哥」盛行。而專利即將陸續到期,仿製藥上市後相較於原研藥的性價比優勢,被抑制的需求和購買廉價「假偉哥」的患者將轉移購買仿製藥偉哥,抗 ED 藥物潛在市場規模在百億元級別(目前 ED 正規治療藥業 10 億元規模,OTC 渠道佔 80%),具 10 倍級別市場空間。
3、        預計未來 5 年抗 ED 藥物仍由西地那非和他達那非把控。西地那非憑藉先發優勢和輝瑞多年大力推廣,國內市場份額超過 50%。他達那非上市雖晚於西地那非,但憑藉「起效劑量小、起效時間快,藥效持續時間長,不受高脂飲食和酒精攝入影響」等優勢,在禮來的大力推廣下,逐步趕上。而伐地那非,上市雖略早於他達那非,效果也與他達那非差距不大,但因為拜耳營銷投入不足,市場份額一直較小。
4、        西地那非中國專利 2014 年 7 月到期,11 家企業在申報生產,白雲山優勢明顯 ——質量技術優勢、OTC 渠道優勢、品牌優勢,有望搶得先機;他達那非中國專利 2020 年 4 月到期,8 家企業申報;伐地那非專利 2018 年到期,無企業申報。

與市場預期不同之處

1、        市場認為抗 ED 藥物市場規模不大,我們認為:專利藥高定價抑制了「真偉哥」 需求,同時導致低價「假偉哥」盛行;而專利即將陸續到期,仿製藥上市後相較於原研藥的性價比優勢,被抑制的需求和購買廉價「假偉哥」的患者將轉移購買仿製藥偉哥,抗 ED 藥物潛在市場規模在百億元級別,具 10 倍級別增長空間。

2、        市場認為仿製藥能否搶佔客觀的市場份額存擔憂,我們認為:1)韓國、泰國西地那非專利到期後,仿製藥快速搶佔市場份額提供了很好的參照。2)白雲山質量技術優勢、OTC 渠道優勢、品牌優勢,尤其是白云山多年經營的 OTC 渠道和品牌優勢,有望搶得先機並佔據可觀的市場份額,值得期待。

股價變化的催化因素
1,專利到期後,仿製藥上市。
2、仿製藥快速佔據一定市場份額。
核心假設或邏輯的主要風險
1、        除白雲山外,絕大多數申報生產企業僅有處方藥銷售渠道,在 OTC 渠道能否快速上量存不確定性。
2、        專利到期後,原研藥採取大幅降價策略,從歷史經驗看,短期內原研藥降幅不會超過 50%。
                    
色不可戒,百億市場待搶食
勃起功能障礙(ED)簡介——大部分不能根治只能改善症狀

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ED)根據歐洲泌尿外科學會(EAU)的定義是指:持續性的不能獲得或不能維持勃起以獲得滿意的性生活。美國馬薩諸塞州男性老齡化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 40 歲以上男性發病率為 52%。我國學者調查結果顯示,40 歲以上男性的發病率為 40.2%,20 歲以上發病率為 26.1%。目前認為, ED 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它與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誘因。同時還有其他原因會導致 ED,如骨盆受傷,心理障礙,前列腺根除術等等。

大部分 ED 患者不能根治,通過治療可以改善症狀,因此 ED 治療具有持續性。少部分患者可能治癒(如精神性的 ED、血管創傷後的年輕患者以及激素原因(如性腺發育不全)等)。


資料來源:《歐洲泌尿外科學會勃起功能障礙診治指南(2009 年版)》,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抗 ED 一線治療藥物——PDE5i 簡介
陰莖勃起是激素參與下的神經血管性反射。陰莖海綿體血管的充分舒張是陰莖勃起反射的重要環節,即在神經遞質的刺激下血管內皮釋放 NO,在 NO 作用下血管平滑肌內 cGMP 形成,從而激活 Ca 離子泵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 Ca 離子濃度下降,最終血管平滑肌鬆弛血管舒張陰莖勃起。在這個過程中,cGMP 的水平受磷酸二酯酶(PDEs)的調控,PDEs 可以促使 cGMP 水解失活為 GMP,從而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PDEs 有 11 種亞型,5 型 PDE(PDE5)主要存在於血管的肌肉細胞中,是影響 cGMP 水平的重要酶。5 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PDE5i)對 cGMP 的水解起拮抗作用,從而維持陰莖海綿體血管舒張保持勃起狀態。但它並不能正向促進 cGMP 的生成,從而也決定了該藥不能自動引發勃起,需要一定的性刺激促進勃起,並可能出現其他部位血管舒張的副作用(如面紅耳赤)。
因 PDE5i 佔據抗 ED 藥物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下面我們僅分析 PDE5i。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潛在百億元市場待搶食
全球 45 億美元,國內約 10 億元市場規模,OTC 銷售為主。2012 年 PDE5i 全球收入 45 億美元,三大核心產品——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達那非先後在美國上市,2012 年全球銷售收入分別是 20.51、3.07、19.27 億美元。2013 年國內利用正規藥物治療 ED 的終端市場規模約 10 億元,藥店 8 億元+醫院 2 億元,「西地那非約 5.6 億元+伐地那非約 0.66 億元+他達那非約 3.2 億元」。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PDB、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實際市場規模遠大於統計數據——因專利藥高定價,導致低價「假偉哥」盛行。
國內 PDE5i 定價貴,1 次(1 粒)費用 100 元及以上,為美國的 5 倍,大大抑制了國內患者需求,同時高價格使得低價「假偉哥」大行於市,患者更依賴零售渠道進行自我治療。「假偉哥」的低價給國人因自卑、羞怯、保護隱私心理的藥店購買行為一個選擇空間,而在藥店購買合法的進口 PDE5i 原則上需要出示二級以上醫院開具的處方,缺乏專業的醫生指導和對 PDE5i 藥品的知識儲備,大部分患者更願意在藥店購買非法摻有PDE5i的廉價「假偉哥」,而這部分數據未計入統計數據。專利即將陸續到期,潛在百億元市場待搶食。隨著 PDE5i 專利即將陸續到期,仿製藥上市後相較於原研藥的性價比優勢,被抑制的需求和購買廉價「假偉哥」的患者將轉移購買仿製藥偉哥,潛在市場規模在百億元級別(下表是市場規模測算)。

國內 ED 患者人數約 1.4 億人,假設 30%接受治療,則接受治療人數 0.42 億人:中國總人口 13.54 億元,男性佔比 51.25%,其中 20 歲以上佔 76.98%,20 歲以上 ED 患病率 26.1%,則 ED 患者人數 13.54*51.25%*76.98%*26.1%=1.4 億人,假設 30%的患者接受治療,則 ED 患者接受治療人數 1.4 億*30%=0.42 億人。

敏感性分析:假設仿製藥上市後定價分別為 20 元/粒,30 元/粒,40 元/粒,50 元/ 粒,60 元/粒(目前 3 個專利藥定價均在 100 元以上/粒),接受治療的 ED 患者每年分別使用 5 次(粒)、10 次(粒)、15 次(粒)、20 次(粒)。則潛在市場規模在百億元級別。



三「哥」相鬥,預計未來 5 年市場仍由西地那非和他達那非把控

枸櫞酸西地那非(Sildenafil Citrate)
是在研發抗高血壓和心絞痛藥物的臨床試驗過程中發現該藥物可以有效引起勃起,因此輝瑞於 1996 年申請了枸櫞酸西地那非的專利,並於 1998 年 3 月獲得 FDA 批准上市,是世界首款抗 ED 藥物。2000 年 7 月,西地那非中國上市,商品名為萬艾可(Viagra),規格有 25mg、50mg、100mg 三種。2012 年全球銷售收入 20.51 億美元,主要貢獻來自美國,因 2012 年美國專利到期,仿製藥大批量上市,導致 2013 年全球收入 18.81 億元,下降 8%。2013 年國內 16 城市樣本醫院的銷售額為 1936 萬元,因萬艾可在二三線城市用量大,鋪開面廣,結合輝瑞報導,推算萬艾可終端銷售額近 5.6 億元(零售 4.8 億元+醫院 0.8 億元)。



鹽酸伐地那非(Vardenafil hydrochloride)由拜耳研發生產,2003 年 8 月獲得 FDA 批准上市,2004 年 9 月中國上市,商品名為艾力達(Levitra)。新的口溶片劑型劑量為 10mg,2010 年 6 月通過了 FDA 的批准,商品名為 Staxyn。該新劑型無需用水送服,在口腔內幾秒鐘後即可溶解,在使用時間上沒有限制,並帶有薄荷香味,是第一種獲准上市的通過口腔溶解釋藥的 ED 治療藥品。2013 年艾力達在全球的銷售額 2.90 億美元,2013 在國內 16 城市樣本醫院的銷售額為 584 萬元。推算艾力達終端銷售額 0.66 億元。




鹽酸他達那非(Tadalafil hydrochloride)由禮來公司研發,2003 年 11 月經 FDA 批准上市,2005 年 6 月在國內批准上市。其商品名為希愛力(Cialis),國外上市的規格有 2.5mg、5mg、10mg、20mg,國內有 5mg、10mg、20mg 3 個規格。 2009 年 FDA 批准他達拉非治療肺動脈高壓(PAH)適應症,2011 年批准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適應症。而中國只批准治療 ED 的適應症。作為全球第三個批准的抗 ED 藥物,憑藉「起效劑量小、起效時間快,藥效持續時間長,不受高脂飲食和酒精攝入影響」等優勢,在禮來大力推廣下,市場份額突飛猛進。2013 年全球銷售收入 21.59 億美元,首次超越輝瑞西地那非,佔據榜首。2013 年在國內 16 城市樣本醫院的銷售額為 1973 萬元,推算終端銷售額 3.2 億元(醫院 2.4 億元+ 零售 0.8 億元)。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資料來源:PDB,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中國市場分析——零售市場西地那非仍領先,但差距逐步縮小;大城市醫院市場已被他達那非超越
整體市場:IMS 統計的國內 27 個城市,2013 年市場格局為:西地那非 58.8%,他達那非34.6%,伐地那非6.6%;而2012年這一數據分別是:西地那非為62.8%,他達那非 32.1%,伐地那非為 5.1%。
醫院市場:近幾年他達那非增速很快,16 城市樣本醫院 2013 年銷售額已超越西地那非。
零售市場:西地那非通過數十年耕耘,佔據國內零售市場近三分之二市場份額,十大樣本城市中,西地那非的零售金額均排在零售藥品金額前十名。他達那非 2013 年底推出每日一次的 5mg 小劑量口服型用藥,價格便宜,它能完全區隔服藥和性行為的時間,從而打破按需服用的治療方式,從心理和勃起時間上緩解了患者的壓力。預計未來更有競爭力的他達那非在零售渠道上將逐步拉小與西地那非的差距甚至有可能超越。
預計未來 5 年市場仍由西地那非和他達那非把控。西地那非憑藉先發優勢和輝瑞多年的大力推廣,中國市場份額超過 50%。他達那非上市雖晚於西地那非,但憑藉「起效劑量小、起效時間快,藥效持續時間長,不受高脂飲食和酒精攝入影響」 等優勢,在禮來的大力推廣下,逐步趕上。而伐地那非,上市雖略早於他達那非,效果也與他達那非差距不大,但因為拜耳營銷投入不足,市場份額一直較小。除了上述三大 PDE5i,2012 年 4 月 FDA 還批准了 Vivus 公司研發的阿伐那非(Avanafil)商品名為Stendra,有50mg、100mg和200mg三種片劑規格, Stendra 起效時間比他達那非和伐地那非更短。








專利到期,搶仿大潮來襲,需求有望大釋放
西地那非:中國 11 家企業申報生產,中國 ED 用途專利 2014 年 7 月到期,白雲山優勢明顯


西地那非專利糾紛歷史——2014 年 7 月中國 ED 用途專利到期,仿製藥可上市

        1991 年,輝瑞意外發現處在研發過程中的一種治療心臟病的藥物,用於治療男性勃起障礙症療效更佳。1998 年 3 月,以西地那非為主要成分的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的藥物萬艾可在美國以處方藥出售。

        1999 年,國內 17 家製藥企業向藥監局申報生產。

        由於部分輿論擔心該藥物可能被作為春藥濫用,國家相關部門對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藥物的應用方式也沒有作出定論。於是,國家藥監局在 1999 年底發文要求對偉哥的開發研究和生產銷售按麻醉藥品管理,同時停止受理新申報。

        2000 年 6 月,輝瑞西地那非獲准在中國上市。國家藥監局對其嚴格要求,比如要求銷售代理商應有二級以上資質,處方必須經縣市級以上醫院相關科室主任醫師以上醫生開出。

        2000 年 11 月,西地那非在歐洲的專利申請受挫,中國企業借此機會要求國家藥監局盡快批准國產藥品上市,並且不要批准輝瑞西地那非在中國申請專利。2001 年 2 月,國內十幾家企業申報仿製藥獲准臨床試驗。

        2001 年 9 月 19 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並公告萬艾可活性成分西地那非的用途專利。國內「偉哥聯盟」的 12 家製藥企業(白雲山、聯環藥業等)迅速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異議,要求宣告萬艾可專利無效。在此之前,此類異議曾在多國奏效。

        2004 年 7 月 5 日,國家知識產權局覆審委以「專利公開不充分」為由裁定輝瑞偉哥專利無效。

        2004 年 10 月輝瑞將覆審委告上法庭,在外媒和中美商會的壓力下,2006 年6 月輝瑞勝訴,歷時五年的偉哥之爭落下帷幕。


西地那非中國化合物專利 2011 年 6 月已到期,而中國 ED(勃起功能障礙)用途專利 2014 年 7 月到期,屆時仿製藥可以上市,並有望快速佔領市場份額。目前報生產企業包括白雲山、常山藥業、聯環藥業、海王生物、樂普醫療等 11 家。

案例:韓國、泰國西地那非專利到期後,仿製藥快速搶佔市場份額。


西地那非在韓國專利保護已於 2012 年 5 月 17 日到期,5 月 18 日,市場上就出現了多達 28 種形態和用量不同的仿製藥,而這些仿製藥的售價僅僅相當於萬艾可的三分之一,而就在當月,輝瑞西地那非銷售額銳減至原來的 43%。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泰國,專利保護到期後,由於仿製藥的售價只有萬艾可的十分之一,迫使輝瑞不得不將價格下調 30%。

白雲山優勢明顯,有望搶得先機並佔據可觀的市場份額,值得期待

質量技術優勢:諾貝爾獎得主、偉哥之父——弗裡德• 穆拉德,擔任廣藥集團旗下廣州醫藥研究總院院長,主持了輝瑞枸櫞酸西地那非專利的研發。因此白雲山版偉哥具備質量技術優勢。
渠道優勢:抗 ED 藥物以 OTC 渠道為主,而白雲山 OTC/處方藥渠道兼具競爭力,不像絕大部分企業僅有處方藥銷售渠道。
品牌優勢:白雲山是全國性品牌,品牌優勢明顯,尤其是在 OTC 市場。





他達那非:中國 8 家企業申報,ED 用途專利 2020 年 4 月到期
他達那非中國化合物專利 2015 年 1 月到期,中國 ED(勃起功能障礙)用途專利2020 年 4 月到期,屆時仿製藥可上市。



伐地那非:中國無企業申報,專利 2018 年到期

投資建議——白雲山優勢最明顯、最受益

市場對「偉哥」到期後帶給仿製藥企業的市場機會期待已久,同時又對仿製藥能否搶佔客觀的市場份額存擔憂。綜上所述,由於假「偉哥」盛行,實際市場規模遠大於統計數據。據初步測算,未來潛在市場達 100 億元,是當前正規渠道市場的 10 倍(未考慮真仿製對假偉哥的替代), 而韓國、泰國西地那非專利到期後,仿製藥快速搶佔市場份額也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鑑於西地那非中國專利 2014 年 7 月到期(11 家中國企業申報仿製)、他達那非中國專利 2020 年 4 月到期(8 家中國企業申報仿製)、伐地那非專利 2018 年到期(暫無企業仿製,可以判斷,在未來 5 年中,西地那非仿製藥有望蠶食 3 大專利藥市場。過去 10 年有 11 家中國企業參與申報西地那非仿製藥,這其中,白雲山西地那非仿製藥優勢最明顯——質量技術優勢、OTC 渠道優勢、品牌優勢,尤其是白云山多年經營的 OTC 渠道和品牌優勢,有望搶得先機並佔據可觀市場份額,值得積極關注。其它或可能受益企業包括常山藥業。維持白雲山「推薦」投資評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79

2014環保行業·工業治汙專題研討會紀要(9月19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43&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3 11:08 編輯

2014環保行業·工業治汙專題研討會紀要(9月19日)
作者:王進


目前國家發改委在主導推動環保行業的完善發展,預計相關政策有望逐步落地(或包括差別化稅收/財政扶持措施),一些環保公司微觀感受較為明顯,部分公司已感受到行業治汙需求非常明確,並很可能出現4~5 年的集中釋放期,提標改造等訂單(EPC/BOO/BOT 等)有望持續落地。綜合來看,工業治汙有望成為後續環保板塊行情演繹重要主線之一的判斷,後續政策催化劑將來自第三方治理、水汙染計劃、環境稅等,而微觀層面企業訂單及並購亦有望持續活躍。下面是研討會主要內容: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駱建華(環境商會)

政策動向:發改委推動第三方治理,財政部力推PPP,未來工業治汙會向第三方治理轉化,汙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相關規劃目前看已經報到國務院,可能這個月開改革小組會議,之後出臺,是近期重要的環保相關政策,對治汙會有很大推動。

汙染治理:(1)城市方面經過十多年努力後初步控制住,包括汙水廠、焚燒廠等;(2)農村比較難,剛起步;(3)工業是汙染嚴重根源,目前還沒有控制住,加上此前執法、標準不到位,統計數據中的90%多達標率參考意義不大,或者是標準有問題,或者是達標率本身有問題,根據部分電力脫硫企業微觀反映,相關設備本身能夠達標的比例只有20%,運行能達標也只有30%;在市政趨於飽和的情況下,如果工業市場能夠打開,並由提供設備向運營服務轉型,則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三點意義:有利於環保部門監管(對象範圍縮小),有利於排汙企業治汙效率提高(專業人做專業事),有利於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四項基本原則:汙染者付費(價格怎麽定是個問題,跟市政不同)、責任共擔(排汙企業承擔主體責任,環保公司承擔合同約定範圍的責任,雙方共擔,實際操作中工藝等經常發生變化,因此邊界責任界定很重要)、集中治理(集中到園區)、全過程監控(在末端治理基礎上往前端延伸,提供服務)。

兩類模式:(1)對存量:老設施的托管運營服務型;(2)對新增量:新建、改擴建的委托治理服務型。

案例:2006年燕山石化和威立雅合作(從供水、汙水到再生水回用做鍋爐補給水,噸水直接費用比用新鮮水低2元/噸,每年節約成本600多萬元);2001年上海化工園區與中法水務合作;巴斯夫走到哪里,蘇伊士就跟到哪里,提供配套環保服務;神華寧煤集團汙水處理委托了萬邦達;對大的企業、園區比較適合推行,而小的企業風險可能比較大。

五類障礙:(1)責任轉移:能否將排汙企業治汙法律責任轉移到環境服務公司,“誰產生、誰負責”改為“誰排放、誰負責”,需要在法律層面加以解決;(2)稅收障礙:以前作為成本,不用交稅,如果治汙項目委托給第三方後,治汙補貼涉及到雙重征稅問題,例如脫硫電價,以後如果改為由脫硫公司和電網直接結算可以避免此類問題;(3)融資障礙:環保企業缺少抵押品,收費權質押不明確;(4)經濟風險:工業企業經濟風險較大,不像政府合同有保障;(5)技術障礙:環保企業工業治汙技術上仍有加強提高,研發投入也較為有限,GE每年環保研發投入占收入比例為6%~7%,重慶長壽工業園區原來是國內一家企業中標的,後來覺得化工廢水難處理而退出,最後蘇伊士接手。

路徑:環境診斷->治理方案設計->談判與簽署->項目投資或運營,後續可能還存在->糾紛仲裁->合同變更與終止。

政策建議:設立國家環保基金,建議500億元,3年時間用於第三方治理投入,貸款形式,利率比市場低一半、期限長一倍,如果直接投給地方,可能環保公司拿不到,這種形式不是太好;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增值稅即征即退,第三方治理企業所得稅15%,免征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應收賬款、收費權質押等);拓展融資渠道;完善治汙費用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排汙企業可以把錢存入指定賬戶,如果達標排放就支付過去);實施環境保險制度(在發生環境突發事件時,由保險機構負責對汙染損失提供經濟補償);建立誠信檔案制度(黑名單);強化政府責任、嚴格執法;加快相關立法(明確監管部門、排汙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三者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排汙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

環保企業:國內環保公司此前可能更多事做規模,還沒做內涵式提升,以後可能更多是拼技術(以前可能關系更重要),並購是一個重要途徑,好的技術直接買過來。

激勵措施:正向激勵方面,是把成本打入價格,例如電價、水價等;反向激勵主要是指市場化的領域,提高排汙費、環境稅,目前還是低於治理成本。

水汙染治理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方向 王家廉(產業協會)

行業結構:截至2011年底,規模以上水處理企業6,153家,其中服務業4,992家企業,產品制造業2,336企業,環境保護應該是隸屬於服務業的,或制造性服務業;2011年行業收入1,932億元,利潤207億元,2013年例行統計收入為2,300億元;2011年水汙染治理上市公司為79家,占行業總企業數據1.29%。

相關投入:“十一五”水相關投入規劃為7,400億元,全部投資需求1.7萬億元,規劃總的兌現率最後達到7成可能也就不錯了。

研發經費:2011年水汙染研發投入經費42億元,企業自有資金83%,政府資金11%,金融機構融資貸款5%,其他占1%;大多數環保公司是比較小的,研發投入也不會太大;水務企業一般沒有自己的特有技術,更多是資本運作,而中小企業如果不搞研發就沒有立足之地,因此要有前瞻性。

“水十條”:計劃投入2萬億,預計實現2.6~3.0萬億的環保產業銷售收入;核心是關註飲用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治理工業廢水、汙泥、農村汙染等,一手抓水體水質保護,一手抓汙染減排治理;水汙染比大氣汙染嚴重得多,大江大河一半處於IV類、劣V類水體,地下水80%被汙染,河湖水庫富營養化,由有機汙染向長效化學品、重金屬毒物、激素等類型汙染演化,工業園區問題也比較大,企業納汙場所,畜禽養殖行業汙染也不容忽視;“水十條”已經報到國務院,10月可能不行,預計11月出臺。

資金籌集:重點項目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中央政府予以適當支持,落實企業整理汙染責任;多元化資金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等。

發展方向:可能會普遍實行一級A,集中式汙水廠追求高品質出水(例如IV類、V類),提高廢水回用率,工業廢水在政策高壓下向“零排放”靠攏,治理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是從末端治理走向清潔生產及過程控制,開發經濟實用的“整體解決方案”。

工業治汙:(1)造紙行業會提新的國標,要求達到80mg/L,現在也就200~300mg/L,目前企業的利潤空間可能支撐不了,因此需要從生產工藝上革命,工業企業必須轉變思路,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作革命性變化,過往的發展是以環境為代價換來的;(2)電路板行業清潔生產核心技術包括蝕刻液在線循環技術、銅銀凝膠貫孔技術等,集成性實用技術包括微蝕刻液處理技術、漂洗水回用技術、氨氣凈化回收技術、電路板下腳料回收利用技術等,可以實現汙染物“零排放”,減少95%以上的原物料消耗,降低45%以上的生產成本;(3)過濾、分離、提純是現代工藝的短板,如果不升級換代、光靠末端治理是不行的,降解氧化不如分離利用,形成清潔生產技術。

危險廢物及其處理處置技術  王琪(環科院固廢所)

定義: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大部分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以及環保治理中產生的飛灰、汙泥等。

特性:傳染性(感染性),腐蝕性,反應性,易燃性,毒性(包括急性毒性,三致毒性,浸出毒性,生態毒性,占比80%~90%),當然很多都是複合性的,例如蝕刻廢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

特點:工業危險廢棄物為主,形態複雜(一半是液態),種類繁多,產生廣泛;危害嚴重。

全國年產量:口徑一:2012年全國危廢產生3,465萬噸(2011年為1,000多萬噸,統計口徑變化);口徑二:2007年全國汙染物普查為4,573萬噸,其中醫療廢物為45萬噸;口徑三:危廢約占工業固體廢物3%~5%,按3%比例和2012年32.9億噸工業固廢廢物估計,危廢約1億噸。

市場情況:我國的危廢市場也是近幾年才形成的,始於2002年的非典,之前的規劃投資也還沒有完全落地,各地起步階段,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管理也不成熟,因此數據大多不太可靠,但行業發展趨勢已經出來了。

處置去向:2007年汙染物普查統計口徑,綜合利用35.96%,貯存17.76%,處置47.94%,傾倒丟棄0.08%;2012年環境統計口徑,綜合利用57.85%,儲存24.44%,處置20.15%,傾倒丟棄0.0005%;50%~60%的綜合利用比例還是可以參考的。

處理能力:2011年統計,644個危廢處置廠,設計處理能力為10,576萬噸/年,處置負荷在不斷提高。

行業分布:2010年普查數據更可靠,化學原料和制品(25%),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11%),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11.1%),有色金屬采礦(10%),造紙和紙制品(8%),黑色金屬冶煉和加工(7%),通信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6%),非金屬采礦業(6%),化學纖維制造業(3%),金屬制品業(2%),醫藥制造業(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1%),電力和熱力生產(1%),儀器儀表(1%),其他(3%)。

區域特點:山東、新疆、青海和湖南等礦產地區,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工業發達地區產生危廢較多。

危廢類型:廢堿(21.7%),石棉廢物(20.5%),廢酸(11.3%),有色金屬冶煉廢物(8.0%),無機氰化物(3.2%),廢礦物油(3.0%),其他危險廢物(32.4%)。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危廢品種占實際廢物10%不到,還有很多需要完善。

汙染方式:偷排、傾倒等不恰當的處置方式;收集、運輸、處理處置過程產生二次汙染。

汙染形式:視覺汙染、土壤汙染、水體汙染、大氣汙染等。

處理方式:分類、再利用和資源化、物理化學處理、焚燒、填埋;其中,焚燒主要是有機物氧化分解、無機物熔融固化,熱能利用很少;爐型多為10~30噸/日小爐子,超過100噸/日的很少,煙氣中酸性氣體含量高,容易產生二噁英,煙氣成分複雜,燃料工況控制和汙染控制較難;總體來看,危廢技術看似簡單,但真正運用好很複雜。

焚燒爐類型:旋轉窯焚燒爐,流化床焚燒爐,爐排爐焚燒爐,熱解氣化焚燒爐,危險廢物水泥窯協同處理(優點是廢物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廢物可以替代部分水泥原料,缺點是不能處置重金屬、氯和硫含量高的廢物)。

填埋處理:一是貯留功能,二是隔斷功能;分為柔性構造和剛性構造;主要處理無機廢物,難以焚燒處理有機物和固態廢物,長期來看可能是受限的一個技術。

美國危險行業情況:2011年統計,產生量3,433萬噸,處置量3,903萬噸,處置設施1,389多個;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危廢產生量最多;全美最大的50家企業處置的危險廢物占總量的85%,第三方商業化處置比例只占15.8%,第三方處置中最大的50家專業化企業接收處置的危險廢物占總量的72%。
美國危廢行業變化:1984年頒布土地處置限制計劃;1999年相比1984年,危廢生產企業從5萬家減少到2萬家,危險廢物經營企業由3萬余家減少至2,000余家,危險廢物填埋量減少94%;地下灌註是最常用的方式,但國內不現實。

日本危廢情況:2011年,危廢產生量為306萬噸,第三方委托處置量占64%;危廢處置機構共22,868家,其中收集運輸數量占96.2%,單獨中間處置占3.4%,單獨最終處置占0.23%,中間處置+最終處置占0.12%;焚燒處理能力持平,填埋容量逐年減少,1997年至今沒有建設新的危險廢物填埋場(1997年45座,2010年32座)。

東江環保(002672.SZ)

江西布局:江西康泰運營現有處置中心,核準處理規模29,600噸/年,其中焚燒處理廢物4,400噸/年,固化填埋15,000噸/年,物化處理廢物10,000噸/年,含汞廢物收集、貯存200噸/年,擁有600家客戶,收購它是為了提前介入江西市場,利用其用戶及網絡基礎為新項目做準備,也會進行改擴建;江西豐城項目是危廢無害化處理,投資3.5億元,總處理能力8.1萬噸/年,焚燒1萬噸/年,物化處理3.3萬噸/年。

江西泰康虧損原因:規模只有2.9萬噸/年,運行效率不高,從去年開始才慢慢開始運轉起來,屬於私人經營,在運營管理技術投入上欠缺;引入東江先進管理模式和技術整改,能夠承接高級需求,收費標準會高於廣東地區,產能目前達到滿負荷運營,預計明年能夠盈利。

江西後續安排:與政府積極溝通,爭取擴建、適當提高江西泰康處理能力,未來有可能資源化處理能力擴充到20萬噸/年,以應對江西省較大的危廢處置需求;新的處置中心建成後,兩邊將進行整合;後續將形成江西南北的布局,對江西省市場形成較大控制力。

環境工程服務:上半年加大投入與力度,取得了比較多的合同量,主要是工業廢水為主,訂單量1億元,收入5,500萬元,占比6%左右;後續也將走出原有的廣東區域,比如浙江、江蘇;行業層面從傳統電子拓展至印染、紡織等;水領域也會考慮向市政領域拓展,公司引入的匈牙利生物技術效果很不錯,近期中標河源兩個BT市政項目,加上之前城南項目,上半年有7,000萬左右收入。

近期行業變化:政府更加認識到廢物性質及危害程度,管理思路有所改變,對於後續達標更加強化,原來低成本運行生存的企業難以生存,市場競爭趨於良性;資源化采購價格逐月往下走,江蘇地區含銅、含鎳廢液采購折扣回落到六折,已經跟廣東差不多了。

危廢資質:國內企業廢物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可以自行建立處理設施,在石化行業比較常見(例如克拉瑪依有一家很小,但運行欠佳);很多危廢企業無法自己上規模處理,都會交給第三方處理;公司也在考慮在一些大型客戶廠區,建設並委托運營危廢處理設施,進行危廢在線回收,多限於資源化業務。
下一步工作:福建省處於起步階段,設施嚴重不足,獲得批準產能只有10萬噸,規劃依托廈門綠洲項目,輻射全省;新疆以克拉瑪依為基礎,適當去爭取擴展到兩到三個危廢點;廣東省無害化設施嚴重不足,各地在規劃設施;業務拓展是並購為主,但需要整改和整合時間,自建會相對更慢一些,但起點基礎和設施會好很多,兩者會互相結合;人才內部培養和晉升機制很靈活,但不能滿足人才需求,會從並購對象,輸出管理模式,發現和改造優秀團隊。

小貸公司:目前已有1萬家客戶,短期融資需求較為強烈,3億元資本金明年會放貸60%~70%。

首創股份(600008.SH)

公司戰略:2000年上市,定位環境產業並拿到了北京和深圳代表性的供水項目,但公司2006年進入房地產領域,錯過了2007~2010年水務行業大發展機會,2011年公司反思之前戰略並重新聚焦環保產業;2009年進入固廢領域,收購了香港新環保能源,更名首創環境,今年開始盈利。

經營業績:2014年水務領域營收20多億,利潤總額5~6億元,歸母凈利潤3億;固廢主要填埋為主,一年利潤2,000萬;京通路每年3.3億收入,還剩14年經營期,新大都飯店賬面值2個億,每年還虧損1,000萬,道路+酒店合計1個億利潤;每年還有2個億補貼,還剩4年;同時逐步清退土地開發業務,合計每年凈利潤6個億。

轉讓京城水務:水價十幾年沒有調整、收益較低、7.21事件導致的政治層面等諸多因素,轉讓京城水務為無奈之舉,獲得了20多億資金;後續有很多資金需求和投資,水務資產投入今年計劃200萬噸,明年300萬噸;低效資產換成高效資產,後面一些規模不大的整體資產也會進行整合。
蘇州嘉靖:收購蘇州嘉靖後,簽署了有10個億元合同(含嘉靖5億合同),江蘇地區大的合同10億元,小的也有5個億;嘉靖最大的優勢實際上是在0.5噸到2,000噸的設備,它有兩套系列,大概八個產品,現在正在突破2,000~5,000噸汙水處理設備,5,000噸以上會建議做構築物;嘉靖是日本生物凈化槽技術,日本已經用了四十多年了。

汙水&供水機會:一是大中城市的提標改造,一級B到一級A提標改造成本600~700元/噸,公司通過引入歐洲生物處理技術,希望能控制在500元/噸以內;二是村鎮汙水處理項目,浙江、山東、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建制鎮大部分都在全面推進,今年浙江就要做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全覆蓋汙水控制。
小城鎮項目:獨立財政在縣層面,基本思路是以縣城為單位,整體打包,縣政府擔保,提供財政支持;建制鎮規模在3,000~4,000噸/日;公司采用DBTO(設計,建設,移交,運營)模式運營小城鎮項目、遠程監控、無人值守,一個縣最少8個人(巡檢+維修),不超過12個人,每2個月做一次汙泥處理;未來重點在華東、珠三角、京津冀推動,雲南3年也要搞500個建制鎮,今年希望簽10億元,明年希望50億元,一般簽下來3~5年能完成。
農村項目:農村市場還在探索之中,設計不賺錢,大設計院不願意做,真正賺錢還是在建設環節;簽訂委托運營8年,8年總水量和報價後面不再變化;8年以後過程可能會有再一次改造建設,如果不做特許經營,利潤還體現在建設。

困難:工程管理(太分散、土建等需要本地合作商)、模式還在探索、收付費等。

固廢領域:汙泥、固廢都會放入首創環境;收購新西蘭廢物年內不會有任何考慮,未來看運營收益和技術,目前看條件不錯;董村項目已經複工,電子拆解項目也還可以;汙泥業務放在哪里做,目前還不明確。

津膜科技(300334.SZ)

基本情況:公司是從天津工業大學的膜分離研究所產生的,本身是走技術路線;今年6~8月份是最艱難的3個月,並購一個設計院失敗,資本市場有預期落差,但大家還是表現對公司的認可,未來業績增速會逐季好轉。

行業布局:煤化工主要擔憂支付能力,石化稍微好些,其次在印染;未來希望進入醫院、除廢水處理以外的工業膜應用等領域(例如氣體、透析等);目前類似房地產前幾年的黃金時間,要加快周轉,迎來好的資本運作機會;“水十條”中提標、節水/再生水都是重點,微觀感覺地方有規模的水務公司提標改造需求會集中釋放,用膜概率較大,公司也會考慮與其合作,投資建設2年後賣還給水務公司;東營項目工程利潤不會少於5,000萬元,運營期回報也會不錯。

並購方向:公司是技術出身,並購標的選擇更加重視特色技術,不追求體量,純工程的不在收購範圍,帶有資質的設計院可以考慮;負債率只有20%多,融資能力是較強的。

膜產品:生產了國內第一支中空纖維膜,公司技術仍然是最好的,膜組件分為外銷和內銷,公司外銷量也很大,去年7,000多萬元,預計今年還會有30%~40%增長;超濾微濾領域,國內目前和國外在通量、斷絲率上差異不大;會加大新產品研發,例如NF、RO等;與東麗就平板膜MBR等領域也會合作推廣。

人事變化:人事新增3個高管,徐總原來是海德能總代理,目前負責銷售;吳總有17年汙水行業從業經驗,負責工程;郝總原來是做房地產行業,目前擔任董秘和副總經理;銷售、運營的架構上這半年已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對銷售人員更換,同時重新制定了激勵制度,今年開始慢慢的會體現出來它的作用。

浙江津膜科技子公司:江浙地區印染行業非常好,未來幾年會處於集中釋放期,之前有合作方,對方管理出現誠信問題,但強力調整後基本解決,今年中報有了600萬收入確認。

印染行業需求:浙江印染未來每年需求不少於30家企業(不含工業園&印染園),需求非常明確;從工程反饋來看, BOO的商業模式較為理想,後面會對資本由一定需求;若印染集中釋放的話,上市公司具有現金優勢。

印染行業格局:印染類企業單子700~800萬是常態,1,500~2,000萬算大的了;當地競爭對手主要是是天創、開創,從當地項目反饋來看公司工程質量好於對手;印染企業是3個月建設期就能完工,後續運營管理賺錢,占據先發優勢做“批發商”就能夠未來贏得三年的江浙市場。

萬邦達(300055.SZ)

公司優勢:水處理系統全方位供應方案上比較優秀,擁有清晰成熟的商業模式,全部針對高難度汙水,技術要求高,處理難度大;關註技術革新和未來市場變化,與國際巨頭都有良好的應用合作,側重煤化工、石油化工和工業水等比較大的領域。

核心技術:SH-A節能型強化生物脫氮工藝,CBR-R工藝,汙水零排放技術,高濁汙水多層碟盤震動式成套化過濾器的研發,高毒性煤化工廢水的處理,同時硝化厭氧氨氮化工藝的無紡布生物轉盤反應器,好氧硝化顆粒汙泥的制備與修複方法,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等,公司獨家從美國引進了震動膜,這些技術研發項目是為零排放等工程服務的。

膜技術(MBR):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把膜技術應用到水處理,膜技術的劣勢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資成本高、運營成本高)、使用壽命低、易堵塞,而優勢在於對水質標準有保證,COD可達60~80mg/L,與東麗公司在MBR方面展開合作,提高水質穩定標準。

零排放技術:零排放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由發達國家提出的,因為火電廠耗水量大,因此率先在火力發電廠的開展零排放,我國的標準解釋是企業或主體單元的生產用水系統達到無工業廢水外排;零排放技術其中比較關鍵的一步是濃鹽水再濃縮工藝,實現零排放;其中DTRO、DM技術,廣泛應用於濃鹽水處理;公司在濃鹽水濃縮方面目前用的是DM膜技術,技術和產品全部進口,與國外的公司進行合作,未來使用的膜技術可能有所改進。

煤化工零排放:公司非常重視煤化工領域,認為市場規模會繼續擴大,在“十二五”期間新建了十五個煤化工示範項目,總用水量非常巨大,年產的20萬噸的甲醇裝置每小時排的廢水就上百噸,神化寧東煤化工基地循環水裝置的最大處理量就超過北京城區的1.6倍,公司與中煤集團有很多業務往來和聯系;中國煤化工主要集中在在西北地區,缺水導致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做實驗都很困難;零排放技術即使對於大公司也有難度,要求技術高,對公司實力要求高,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零排放,因此這一市場是有很大潛力的。

博天環境(預披露)

公司業務:一是工業汙水處理,主要是在煤化工和石化做的比較多,之前覆蓋過屠宰廢水、食品飲料,醫藥和造紙廢水等其他行業,目前也在尋找工業新區,生活水和工業水混用項目;二是裝備制造,目前也在生產中空纖維膜;三是環境修複,2011年成立博大科技,和美國的美化集團戰略合作,做土壤修複和環境修複,今年已有新疆重金屬汙染異位修複項目在執行,規模在幾千萬。

公司戰略:全國建立了21個分公司,按區域整合為五大事業部,總經理都是在公司工作7、8年時間,充分授權;集團只做財務和法務垂直管理,制定激勵制度,希望每個事業部都能獨立發展成為小博天;其中只有一個事業部主要做煤化工,其他都在針對各自區域內廢水,醫藥廢水,高端紙業,普通化工和市政汙水等拓展;公司會判斷未來幾年國家政策,來提前做好規劃,未來幾年會朝水資源綜合利用發力;並購會選擇特色裝備公司。

煤化工觀點:從2013年開始,設計院訂單開始下降,對大型煤化工批複下降,今年煤制氣項目停批了,批準的項目有的是遺留的,有的是給了路條但未核準的;煤制甲醇,煤制烯烴已經從鼓勵名單中取消,陜煤化,中煤,神華上的煤制烯烴上臺後MTP和MTO行業會基本飽和;主要問題是煤化工對水消耗太嚴重,節水是未來煤化工的核心指標之一,未來西部會鼓勵精細化工、重化工等;能源局今年開始到目前,開了很多次會議,總體觀點是煤化工行業要規範有序發展,不能停止發展,不宜過熱發展,不能無序沒有規律發展,要達到一定規模(煤制油100萬噸/年、煤制氣20億立方米/年)。

市場情況:提標改造是趨勢,包括工業、市政等;城市汙水廠的汙泥、除臭問題需要解決,市政汙水循環利用供給工業,城市水資源整體規劃等;工業方面,醫藥廢水提標改造、造紙廢水、石化等。

訂單情況:去年新簽訂單18億,今年目標是20~30億,1~9月完成60%~70%,還是按計劃推進;大型煤化工項目延後,但還是會開標的;模式上在拓展EPC+EC,通過持續設計服務獲取運營服務,去年已經拿到7、8,000萬元合同。

員工人數:2013底900人,現在為1,300人;其中設計院團隊300人,因為一個單子上億或者幾個億的話,施工圖設計就要幾十號人。
應收賬款較少:選的對,選好客戶,目標行業前十優質客戶;管的嚴,內部審計管理的嚴格;做的好,工程質量過關,總體解決方案最優。

中信觀點

總體感受:(1)市場需求啟動確定性高:與城市和農村相比,工業是造成我國汙染現狀的重要根源(此前的達標率數據實際參考意義不大),因此蘊含著廣闊市場空間,並有望在嚴格執法、標準提高、反向激勵(排汙費/環境稅)等因素驅動下逐步釋放,而大氣治汙領域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剛剛公布,對於東部、中部地區新建及存量燃煤機組實現超低排放的要求便將助推進一步提標改造需求興起;(2)第三方治理趨勢明確:目前發改委在主導推動,預計相關政策有望後續落地(或包括差別化稅收/財政扶持措施),推動“汙染者治理”向“汙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轉化,國家還有望成立環保基金以低息、長期貸款形式支持第三方治理推廣,當然,排汙企業和環保公司責任如何界定、稅收存在障礙等因素有待進一步厘清;(3)環保公司微觀感受較為明顯:以浙江為例,部分環保公司認為其印染紡織等行業治汙需求非常明確,很可能出現4~5年的集中釋放期,提標改造等訂單(EPC/BOO/BOT等)有望持續落地。

綜合來看,我們維持工業治汙有望成為後續環保板塊行情演繹重要主線之一的判斷,後續政策催化劑將來自第三方治理、水汙染計劃、環境稅等,而微觀層面企業訂單及並購亦有望持續活躍,具體投資主線包括:

——廢水:重點推薦萬邦達、津膜科技、碧水源,建議關註中工國際、東江環保、維爾利、中電環保、中滔環保等
——危廢:重點推薦東江環保,建議關註桑德環境、維爾利、萬邦達、格林美等
——廢氣:重點推薦龍凈環保、菲達環保,建議關註中電遠達、國電清新、龍源技術、京運通等
——監測:建議關註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等

(源自:中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05

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28&page=1&extra=#pid5788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9-25 22:49 編輯

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
作者:格隆匯


都說A股垃圾股炒作瘋狂,但是比起A股績差股爆炒背後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不同,港股經常有一類股票你不知道什麽原因股價就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股價漲起來的時候,你不知道為什麽,漲完了,你也不知道為什麽。股價漲跌完全找不到理由,拿著睡覺也不安穩,這樣的股票不少人寧願選擇回避,但是股價炒升後也引來不少人去關註,技高一籌者能獲利不少,不過要是技術稍差,操作慢了一步,可能讓你一分鐘就從天堂直接墜入地獄。

對港股市場上那些股票借殼後,基本面突變,股價暴漲如光啟科學,尚可理解。而有些股票動輒漲十倍,比如中國天然氣、德普科技、漢能太陽能、中國微電子、奇峰國際、信利國際、萬威國際、匯銀家電、巨星國際、康健國際、漢基控股、確利達國際等等,大幅上漲的理由並不充分。

請問格隆匯朋友:

1,這些股票為什麽能漲十倍?
2,誰在推高股價?
3,股價推高後的結果?
4,你買過這類股票嗎?
5,你知道關於這些股票不為人知的秘密嗎?

歡迎廣大的會員分享關於這類股票的體會和看法。分享請發至:[email protected]。我們隨後將把分享的內容整理出來,反饋給大家。
本期港股那點事先和大家探討一下最近一個月飆漲3倍,但今天一度大跌70%的中國天然氣(00931)。



中國天然氣今日盤面走勢
該股825日前5個月一直在0.4-0.8元,825日收盤0.88,今天925日最高價3.02元,漲了3.4倍。但是下午兩點開始放量加速跳水,盤中振幅達75.8%,最大跌幅達70%,完全抹掉近一個月的累積升幅。最終收盤收跌36.84% ,成交額28.71億港元,成交量完全秒殺騰訊(成交額21.5億港元)、工商銀行(17.39億港元),市值單日蒸發118億港元,盤中巨幅震蕩大量成交為近幾年罕見。

中國天然氣暴跌可謂觸目驚心。公司之前股價暴升的底氣來自哪里?

先來看看公司的基本面:

公司年初還名為「宏通集團」,6月才正式易名為中國天然氣,業務集中在物業、證券投資,中報公司主動提到的資產只為香港三處住宅物業。大股東簡誌堅持股逾73%,過去他出身會計業,並在多家小盤股公司任董事。

公司去年盈利只有2,060萬元,今年上半年同比轉賺2.8億元,主要受惠出售持有的上市公司可換股債獲厚利所致,燃氣業務仍然分文營業額都未有進帳。

公司現有的實際資產除了在古洞、半山及淺水灣的三處住宅物業,就只是六、七份省市、企業之間的天然氣合作框架協議。

此外,據彭博數據,公司至6月底只有8名員工,與已上軌道的內地燃氣公司員工,人數以兩、三萬計,相距甚遠。

不過這並不影響市場對公司前景產生幻想:


公司大股東簡誌堅曾於2004年曾入股中國燃氣(00384),獲發1.8億份認購證,每服行使價0.66元,到2005年就分多次出售股份,平均作價約1.23元至1.52元,一年間獲利逾倍。

另外,公司今年3月公布與中海油雲南合作,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正式為發展天然氣打開門路。一紙公告引發無數聯想。

還有新聞報道,已故日本股神邱永漢“徒弟”、京華創業株式會社董事徐學林來香港考察多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就是中國天然氣。

市場猜測大股東的人脈以及與油企合作可以讓公司脫胎換骨。

燃氣業務還沒見到影子,不過而公司馬不停蹄簽署訂單,給投資人畫了一個大餅,股價一路狂升,市值超越300億,一舉超過經營了十余年的港華燃氣(01083),這讓港華情何以堪。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升勢驚人,估值同樣令人咋舌。公司歷史市盈率高達1188倍,就算今年下半年與上半年盈利看齊,市盈率仍達57倍。

圖片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而就在昨天,公司就股價及成交量上升發聲明指,正就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於內地若幹省份與獨立第三方及政府部門商討若幹框架協議。此外,近期正處於商討階段框架協議為在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然而,至今框架協議尚未落實。

當投資人的美夢破滅,股價大幅下挫也令人觸目心驚。

其實,在中國天然氣暴升的過程中更,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

香港經濟日報稱,市傳簡誌堅當年助中國燃氣引入中石化(00386)等策略股東,但據內地資深燃氣業人士指,當年中燃策略股東都是管理層親自引入,與簡誌堅無關。有曾與簡誌堅接觸的基金經理指,他個多月前從新加坡回來後,便表示有主權基金有興趣入股,而新加坡只有兩只主權基金,但直至現在仍未有聲氣。

不過在股價大漲的時候,質疑的聲音被掩蓋了。

類似的故事今後可能還會上演,尤其是這波港股細價股炒作熱潮破滅後。誰會是下一只?



相關閱讀:中國天然氣 1個月飆3倍之謎
一絲氣都沒的燃氣股如何一飛沖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36

在線旅遊深度專題報告:藍海市場 格局未定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9&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28 09:16 編輯

在線旅遊深度專題報告:藍海市場 格局未定
作者:曾光 鐘瀟

投資要點:

(一)在線度假是在線旅遊最具活力的領域,持續高增長

在線度假市場內涵豐富,滲透率低(僅9.2%),未來3年仍有望保持30%以上的較快增長。並且,在線度假領域直銷占比也很低(估算不到10%),為OTA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由於在線度假參與者眾多,加之各種產品標準化程度差異較大,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主攻優勢領域,另辟蹊徑,都有可能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

(二)線上度假OTA各有特色,互避鋒芒求發展

在線度假領域,綜合型OTA龍頭偏重自助遊(相對輕資產),其中攜程自助遊占其在線度假交易額近3/4;而同程網自助遊占比更接近9成,主要依靠門票/周邊遊(占比74%)發力,13年增長40%。專註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OTA則主要依靠在細分市場精耕細作,比如途牛發力在線跟團遊並打造尾貨平臺,驢媽媽發力門票+景區營銷組合拳,欣欣網發力旅行社行業的淘寶模式和B2B,遨遊網則依托青旅優勢發力出境遊+自由行(出境遊占70-80%,自由行占50%),互避鋒芒求發展。目前來看,各自呈現不錯的發展趨勢。

(三)國際旅行社龍頭的電商之路:縱向一體化是關鍵,官網是核心

我們重點分析了知名的國際旅行社龍頭(歐洲TUI、韓國HANA,臺灣鳳凰和雄獅旅行社)成長之路及線上擴張的得失,從中發現:1、對於大型旅行社龍頭,向上遊控制資源以及跨區域的渠道擴張是其成長壯大最重要的發展路徑;2、在市場激烈競爭中,在有效成本控制下,一定程度的以價換量有助於市場份額的較快攀升,後來居上;3、在線上擴張方面,官網的完善是核心,而其他OTA收購,關鍵在於能否與官網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否則仍待觀察。

(四)風險提示

各種系統性風險、技術漏洞帶來的相關風險,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

(五)看好在線度假子行業,依次看好攜程、途牛、中青旅、眾信

從在線度假角度,長期堅定看好掌握較強平臺資源優勢、與同程等強強聯合的攜程,“機票+酒店+其他”的協同效應有望強化其在線度假OTA的龍頭地位。與此同時,也較為看好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龍頭。由於在線度假市場廣闊,產品相對複雜,另辟蹊徑,結合自身的先發優勢重點發力,特色OTA有望鞏固細分市場的領軍者地位,分享細分領域的高成長,建議逢低增持途牛。從傳統旅行社角度,夯實官網和縱向一體化是關鍵,建議關註遨遊網在中青旅資本支持下的發力,以及眾信旅遊未來極可能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之路。


投資摘要

1、關鍵結論與投資建議

維持OTA行業推薦評級,建議重點關註在線度假子領域。從在線度假角度,我們長期仍堅定看好掌握較強平臺資源優勢、與同程等強強聯合的攜程,“機票+酒店+其他”的協同效應有望強化其在線度假OTA的龍頭地位。與此同時,我們也較為看好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龍頭。由於在線度假市場廣闊,產品相對複雜,另辟蹊徑,結合自身的先發優勢重點發力,特色OTA有望鞏固細分市場的領軍者地位,分享細分領域的高成長,建議逢低增持途牛(在線跟團遊第一,且在發力旅行社尾貨市場,同時還在進行多模式創新)。從傳統旅行社龍頭的線上化擴張角度,借鏡知名國際旅行社龍頭成長的得失後,我們相對更關註其對預訂官網的優化和改進,以及能與主網站形成良好協同效應的收購擴張。此外,旅行社龍頭的縱向一體化擴張(向上遊收購地接社等資源)以及跨區域收購擴張控制渠道也是其成長壯大的關鍵。鑒於此,建議關註遨遊網在中青旅資本支持下的發力,以及眾信旅遊未來極可能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之路(民企體制+資本平臺)。

2、核心假設或邏輯

1、相比機票和酒店等標準化產品,在線度假市場內涵豐富,滲透率低(僅9.2%),未來三年仍有望保持30%以上的較快增長。並且,在線度假領域直銷占比也很低(估算不到10%),為OTA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

2、在線度假參與者眾多,既包括專註於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OTA(如途牛、驢媽媽、螞蜂窩等),也包括積極進行產業鏈延伸的綜合OTA龍頭(如攜程、同程等),同時還包括傳統線下旅行社的線上擴張(國內如遨遊網、眾信旅遊網)等。同時,由於在線度假領域涉及到的產品較為豐富,且標準化程度各有差異,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結合先發優勢主攻細分領域,另辟蹊徑,都有可能鞏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地位。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

3、與市場預期不同之處

市場上極為關註傳統線下旅行社龍頭在OTA領域的收購擴張,我們也重點分析了知名國際旅行社龍頭(歐洲TUI、韓國HANA,臺灣鳳凰和雄獅旅行社)等的成長之路及線上化得失,從而發現:1、對於大型旅行社龍頭,縱向一體化擴張是其成長壯大最為至關重要的發展路徑(包括向上遊控制地接社等資源以及跨區域的渠道擴張等);2、針對競爭較為激烈的不利環境,在一定時期內以價換量或者在所難免。在有效的成本控制下,以一定程度上的價格犧牲也可以獲得收入和凈利潤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後來居上,並通過市場份額的提升獲取規模經濟帶來的優勢;3、在線上擴張方面,官網是核心。對其他的OTA收購,如果未能與其官網或者度假品牌的核心網站有效整合從而形成良好的協同效應,盈利貢獻可能低於預期。因此,我們相對更為關註傳統旅行社龍頭未來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以及其官網的優化改造。

4、股價變化的催化因素

第一,OTA企業在產業鏈相關領域的並購擴張以及彼此之間的強強聯合;

第二,移動互聯領域業績超預期;

第三,新的業務模式興起。

5、核心假設或邏輯的主要風險

第一,各種系統性風險。

第二,技術缺陷帶來的聲譽風險、支付安全風險等。

第三、行業競爭加劇的風險。

一、在線度假:內涵豐富、高速成長的藍海市場

本文是國信旅遊小組繼推出《在線旅遊專題研究:OTA企業盈利模式PK誰主沈浮?》、《在線旅遊專題之景區篇:門票在線化序幕拉開下的景區股投資邏輯再分析》兩篇專題後,在線旅遊系列專題的第三篇,重點分析在線旅遊市場中目前備受關註的在線度假領域。我們希望通過對在線度假中各產品和各參與者的分析(既包括國內積極在在線度假領域發力的綜合及特色型OTA,也包括國外知名線下旅行社龍頭發展及線上化的實踐),為投資者分析研究這個細分市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在線度假:低滲透、高增長、內涵豐富,參與者眾多

1、低滲透。國內在線旅遊領域,度假產品相比機票、酒店等標準化的產品,明顯更為複雜,包括了遊客出遊前,出遊中、出遊後等各種服務,其滲透率相對較低。如下圖1所示,參考勁旅咨詢的數據,2013年,國內在線度假行業目前在線滲透率僅9.2%,明顯低於機票(42.6%)和酒店(20.6%)的線上化水平。


2、高成長。在這種情況下,在線度假行業近幾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13年及以前增速均在40%以上,明顯快於在線酒店和機票的增速。受此推動,在線度假產品在在線旅遊領域的占比也逐步提升。2013年,國內在線度假交易規模已經達到303億元,占在線旅遊市場份額13.9%。

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伴隨OTA近兩年強化在在線度假領域的爭奪以及在線度假滲透率的提升,加之景區等供應商有意識借助移動互聯等手段強化其產品銷售,我們參考艾瑞網的預測,預計未來三年,在線度假市場仍然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


3、直銷占比低,為OTA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從直銷和分銷的情況來看,在線度假的直銷占比明顯低於機票和酒店等容易標準化的產品。如圖5,參考艾瑞網等的數據,我們粗略預計分銷渠道占在線度假市場的份額有望近90%,景區等供應商的在線直銷占比仍然極低。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是由於景區對在線渠道銷售的重視程度仍然相對不足,二是由於很多度假產品都以打包產品的方式出現,景區主動設計類似打包產品線上銷售的動力也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各OTA企業擁有廣闊的發揮空間,加之其產品豐富,湧現了眾多細分領域的佼佼者。

4、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攜程雖仍排第一,但相對優勢不及其他在線旅遊領域突出。2013年,在線度假市場中,攜程的市場份額為21.6%,雖然也處於第一的位臵,但相對優勢不及其他在線旅遊領域突出。總體來看,目前攜程、途牛、同程網、遨遊網以及悠哉旅遊網等前五家OTA合計占據了半壁江山,後續有望持續發力。


從在線度假的界定來看,在線度假包括了在線旅遊領域除了機票、酒店等核心要素以外的眾多旅遊產品,內涵極為豐富。

具體來看,從產品要素來看,在線度假包括了景區門票(包括景區內各種休閑娛樂項目的門票)、租車(包括代駕)、遊輪等眾多產品,且每種產品的特性(包括上遊供應商)也差異較大;從組織形式來看,在線度假包括了在線跟團遊和在線自助遊;在目的地方面,在線度假又可以分為國內遊(分為周邊遊和國內長途遊)、出境遊和入境遊等產品。我們在下一節將逐一進行介紹。

正是由於在線旅遊的內涵豐富,國內參與者也非常多,既包括積極進行產業鏈延伸的綜合型OTA龍頭(如攜程、同程等),也包括專註於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OTA(如途牛、驢媽媽、螞蜂窩等),同時還包括傳統旅行社的線上擴張(國內如遨遊網、眾信旅遊網)等。同時,由於在線度假領域涉及到的產品較為豐富,且標準化程度各有差異,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主攻優勢領域,另辟蹊徑,都有望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導者。在這種背景下,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

(二)在線度假產品要素分析之:門票/租車/遊輪

從產品要素的角度,在線度假包括了機票、酒店、門票、租車和遊輪等各種產品。由於我們在今年4月18日的行業專題報告《在線旅遊專題研究:OTA企業盈利模式PK誰主沈浮?》中對機票、酒店產品已經進行了很詳細的介紹,因此本文側重介紹後面三種產品要素。

1、門票:在線化程度極低,打包產品的核心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景區眾多,僅A級景區就達6000多個,景區門票整體市場空間也較為廣闊。根據環球旅訊的相關報道,全國景區門票2012年交易額達1300億元,2013年整體市場在1300-1400億元之間,市場空間極為可觀。但是,由於國內景區公司多以國企為主,體制原因導致系統化、互聯化程度不足,景區門票在線滲透率極低。2012、2013年,景區在線化比例分別約為1%、2%,處於極低水平。

2014年以來,景區門票作為OTA設計打包度假產品的重要要素,成為了OTA發力在線旅遊領域的重點。為了搶占在線門票市場,幾大OTA紛紛開始門票領域的價格戰,其中尤以雙程大戰最引人註意。但是2014年4月底,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攜程入股同程,二者化敵為友,合作共贏。我們認為,攜程主動的握手言和,一方面與其在門票市場屬於後進入者的角色相關,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汲取了酒店市場價格戰廝殺的教訓,體現攜程發展戰略思路的改變,更有利於市場整體蛋糕的做大。

在各大OTA的積極推動下,門票在線預訂量呈現高速增長趨勢。根據攜程發布的春節、清明、五一和端午門票在線預訂報告,今年以來的幾個節假日,門票在線預訂量均保持爆發式增長,除端午受多因素影響增長600%外,其他時段增長在800-900%。並且,門票通過手機APP預訂在高峰期的占比還超過50%,極為可觀。比如清明期間,當天買當天可以用的訂單中,手機預訂占比達70%。




從門票產品的特點來看,雖然景區數量眾多,也不像機票行業的寡頭壟斷,但因為一個區域景區資源的相對稀缺,尤其是5A級景區,壟斷優勢仍較為明顯,且多以國企為主,對互聯化的重視程度相對不足,所以景區的簽約和覆蓋仍然需要時間,換言之,簽約景區數量越多,先發優勢越明顯。從這個意義來看,如圖8所示,同程網由於在門票領域布局較早,簽約門票景區數量最多,截止2014年5月簽約景點數達到5350家,在這個業務的相對優勢較顯著。


其次,雖然國內景區個數眾多,但銷量差異較大,這一方面是要積極布局發達區域周邊遊景區資源(消費頻次高,如上圖9,2012年全國客流高的景區中前8名均在發達地區),另一方面是要緊緊把握知名景區尤其4A、5A級景區資源。如圖10所示,根據《2011年中國旅遊景區發展報告》,在國內A級景區中,4A、5A級景區雖然數量占比僅35%,但接待的遊客量占比達68%,貢獻的門票收入占比約79%。其中4A級景區尤為關鍵。

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4A、5A級景區,OTA整體的覆蓋數據,僅從5A級景區的覆蓋來看,驢媽媽的覆蓋率相對更高,且可直接預訂景區標準門票的占比也較高。這與驢媽媽近兩年的戰略重點有關(公司近兩年在切入景區尤其是重點景區業務時,並不單純的洽談門票銷售的返傭,而是包括了營銷推廣,節慶活動等方案,從而強化了驢媽媽與上遊景區供應商的合作關系)。


其三,從盈利來看,根據環球旅訊對驢媽媽CMO王小松的采訪,門票業務的傭金率一般在8-15%之間,次於酒店,高於機票業務。但其中越是5A級景區,議價能力相對較強,加之對互聯網的重視也不足,傭金率可能相對越低。並且,門票單張的價格一般在300元以內,按此估算,一張門票如果按照平均150元計算,單張貢獻傭金僅12-22元(單張機票的傭金一般40-50元,中高端酒店的傭金一般也有50-70元),如果不能形成足夠的規模,考慮其相應的人工投入,盈利貢獻可能並不高。尤其是今年一季度門票的價格戰,進一步影響了各家OTA門票業務的盈利水平。2014年一季度,攜程打包度假產品銷售量增長了50%,但收入只增長10%,主要是因為價格戰的支出抵扣在了收入中(不過或許也正是因此,攜程主動與同程走向合作,推動市場的良性競爭)。其實,門票產品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旅遊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構建打包產品的有力武器。通過門票構成各種打包產品,可以推動產品的綜合銷售。以同程為例,它依靠門票業務的相對優勢,積極拓展套餐產品銷售業務,2013年,同程酒店預訂量同比增加60%,酒店銷售額同比增加70%,其中一半是來自套餐業務。與此同時,門票作為一個多頻次消費的產品,也是激活和推廣旅遊APP的最有利武器。需要說明的是,門票在線化流程仍有待優化。由於多數景區公司的系統化程度都不高,因此很多景區門票在線化預訂後最終都需要現場取票,且很多景區沒有專門的取票窗口(支持二維碼門票直接入園的景區並不多),憑短信取票仍然要排隊,若價格優惠也不足,也會影響門票在線化的進度。

2、租車:成長較快,相對重資產,盈利待觀察

首先,由於我國租車市場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租車市場滲透率(租賃車輛數占車輛總數比例)還很低。羅蘭貝格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租車市場滲透率只有0.4%,而同期的日本有2.5%,美國1.6%,韓國1.4%,巴西1.3%。伴隨我國乘用車保有量的較快發展(下圖14),租車市場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頭。根據羅蘭貝格的統計,2008-2013年,國內租車市場年均複合增速達29%,其中短租市場(單次租期在30天以內)年均複合增長達32%。羅蘭貝格還預計,到2018年,國內租車市場規模將達650億元,其中短租市場規模有望達180億元,年均複合增速25%。


並且,從行業集中度來看,國外租車行業的寡頭壟斷特征鮮明,前五名幾乎壟斷了近90%的租車市場,而中國租車市場的集中度還很低,CR5僅14%,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其中短租市場的占有率相對較高,達44%,但與美國、德國等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換言之,在較低的市場集中度下,國內租車龍頭在品牌和資本支持下,憑借先發優勢,增速有望超越行業平均水平。


從目前國內租車市場的發展來看,為了保持足夠的盈利空間,租車行多以直銷為主(線上和線下),分銷主要體現為“攜程收購一嗨租車/易到用車等以後,其官網租車頻道直接嵌入一嗨租車的租車信息、而預定機票等界面會直接出現易到用車接送機服務的信息”等類似情況。

從租車產品的特點來看,首先,租車業務的毛利率一般在30%左右,但相比其他產品,租車業務相對重資產,需要持有一定規模的車隊,且一定的線下服務點做支持。由於需要持有一定規模的車隊,因此資金壓力相對不低,以神州租車為例,2011-2013年,其融資成本分別達到1.4、2.7、3.5億元,財務費用率分別達17%、17%和12%(2013年財務費率下降與2012年7月獲得2億美元的風投有關)。當然,這種相對重資產帶來的資金壓力也為行業後進入者設臵了較高的壁壘。此外,租車平臺流量的壓力相對也不低,尤其是對行業的後進入者,在品牌優勢尚未形成之前,流量也是個問題。這也是國外租車平臺行業集中度極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能有效地上市公司融資,對於解決其資金壓力至關重要。此外,對於短期獨立上市較難的租車平臺,“傍大款”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聯想給神州租車的貸款利率比銀行貸款低1%。)。攜程先後收購易到用車和一嗨租車,在提供一定資金支持的同時,也有助於內部流量的共享,從而盡快獲得協同效應(攜程這兩項收購更多是為了布局租車,包括海外自駕業務,盈利貢獻估計短期不顯著)。

其次,相比歐美,國內租車行業也面臨較大的政策差異,從而影響車輛的使用率,進而影響盈利水平。國內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都相繼出臺了限牌和限行等規定。前者影響車隊的規模擴張(等待搖號或拍賣手續,時間較長),後者則影響車輛的使用效率。此外,國內外在車輛違章方面的處臵政策也不同。在美國,出租車輛的違章責任記在租車人名下;而中國則與車輛掛鉤,且不僅有罰款,還有扣分的問題。這就導致了神州租車近兩年都會有不少的車輛無法通過年檢,處於閑臵狀態,影響其運營效率(2013年每月平均有7624臺車輛因為不能通過兩年一次的年檢而暫停租賃業務,產生2.985億元的閑臵成本)。不過,根據公安部、國家質監總局《關於加強和改進機動車檢驗工作的意見》,自2014年9月1日起,試行非營運轎車6年內免檢,或許為租車行解決年檢問題帶來了曙光。


綜合來看,租車業務未來幾年也有望持續帶來較快成長,其中租車龍頭通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有望增長更快。不過,租車業務的盈利能力較為依賴規模效應,因此這些租車公司盈利預計仍有待時日,其中如果能上市融資,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公司,盈利能力可能相對更有保障。

不過,在常規的租車產品以外,還有兩類服務值得關註,一是地接交通,主要包括機場、酒店等的接送等,這種在打包產品或者自助遊的組合產品中較為多見(攜程通過易到用車提供上述服務);二是代駕服務,相對常規租車服務定位可能更高端,不過市場空間仍待觀察。

3、遊輪:急速爆發下批發商面臨去庫存壓力

遊輪產品在歐美較為流行(如下圖21所示,歐洲和北美構成了全球遊輪客源的87.5%),這一是由於歐美人的假期足夠長,可以支撐眾多長線的遊輪產品,二是從文化休閑習慣來看也較為接受遊輪產品這種方式;三是與區域海洋條件相關(海洋氣候條件太過顛簸就不適合設計遊輪產品)。從我國來看,我國遊輪消費者主要在一線城市,且以中等收入家庭為主,其他城市的目前滲透率不高,提升也有待時日,且受國內帶薪休假不足的制約,時間約束產品內容,導致中國的郵輪產品雷同化過於嚴重,多集中在日韓線,二次消費率比較低。


由於遊輪產業相對重資產,全球遊輪產業寡頭壟斷特征突出,名列前茅的是嘉年華遊輪(歌詩達遊輪2003年正式加盟嘉年華集團,擁有20多艘大型豪華遊輪)、皇家加勒比遊輪、麗星遊輪等,國內的海洋遊輪產品也多為上述公司提供(本土遊輪公司此前多經營內河航線(比如三峽遊為主打的世紀遊輪)。本文這里主要關註海洋遊輪產品的分銷情況。

從分銷商的角度,如果希望控制遊輪產品的采購價格獲得更高的利潤,批發商往往需要提前包船,如攜程今年以來包船航線近15條,驢媽媽今年也推出5條包船航線。不過,提前包船會面臨銷售的壓力(根據Travelzoo中國區總裁洪維的介紹,船方一般會要求包船商上座率必須達到70%-80%以上,如未能達到這一上座率,包船商需要支付1000元/人的罰款)。還有一種則只做遊輪產品的分銷,比如途牛,相對沒有庫存的壓力,但分銷商的傭金率可能也偏低,盈利能力受到限制。

今年以來,由於遊輪旅遊市場十分火爆,包括遊輪巨頭在內的各大遊輪公司也紛紛加大了在華的投放。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勁旅咨詢的統計,僅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2014年將靠泊郵輪239艘次,預計遊客將超100萬人次。但是,遊輪供給短期的較快上升導致目前呈現出供大於求的局面。並且,在這種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包船的批發商也面臨一定的壓力(每艘郵輪的席位從1500-4000不等,而郵輪每30名遊客就需要一名領隊),有的不得不低價甩賣,以北京商報的報道為例,為保證郵輪上座率,分銷商不得不低價甩賣,歌詩達郵輪原價7899元/人的產品甚至以千元/人甩賣(歌詩達郵輪大西洋號陽臺房3500元/人已經低於包船成本價)。不過,這種情況下反而為途牛這樣的分銷商提高了較好的銷售機會,尤其是尾貨產品獲得了有力支撐。

(三)在線度假產品組織形式分析之:跟團遊/自助遊

從組織形式來看,在線度假產品可以分為自助遊(包括半自助遊)和跟團遊。自助遊:增速快,綜合型OTA更占優勢。從下圖可以看出,相比在線跟團遊,在線自助遊這幾年持續保持50%或以上的高速增長。2012年開始,在線自助遊占比超過了50%。OTA在自助遊領域的積極發力是推動在線自助遊的核心原因。具體來看,在線OTA結合自身優勢,順應客戶需求,推出各種“機票+酒店”,“地接+酒店”、“門票+交通”以及眾多一日遊的產品,供客戶自主選擇,從而有效地推動了在線自助遊的高速增長。


我們認為,在線自助遊的發展對機票、酒店以及目的地交通、門票等的采購能力要求較高(規模優勢形成價格優勢),因此,攜程、同程這樣的綜合OTA平臺會占據相對優勢,因此在自助遊市場的份額也明顯更高。對於其他OTA,關鍵在於在某個細分領域做出特色。

從在線跟團遊的情況來看,雖然近幾年自由行的快速上漲使跟團遊的占比不斷下降,但跟團遊作為旅遊中的一項重要的出遊模式,其存在仍有其必要性,尤其對中老年遊客、交通相對不便的區域出遊或者出境遊旅遊等還是非常重要的。從臺灣可以看出,雖然其國內遊跟團遊的比例非常低,在3.5-5%之間(小國模型的特殊性,且其區域內交通已經較為發達),但是臺灣的出境遊中,跟團遊的占比仍然達到80%,也說明了這一點。

具體來看,從旅行社的角度,跟團遊涉及到組團社和地接社。組團社即客源地的組團社(包括批發商和零售商)。地接社指的是旅遊地負責接待、服務的旅行社,與組團社相對應,主要是對目的地產品進行打包設計。

首先,從組團社來看,客源地的批發商主要通過采購目的地地接社的產品,並打包整理後,銷售給各個分銷渠道(包括旅行社以及OTA等),多以線下旅行社為主。規模大的批發商可以通過直接采購旅遊目的地的航空公司、住宿、門票、交通等產品,自行打包設計產品即繞開地接社這個環節。眾信旅遊作為批發商,其對於歐洲主要的旅遊目的地多可以直接采購,但對歐洲少數目的地,以及北美等其他目的地,則仍需通過采購地接社來完成產品的設計。零售商則是指直接將旅遊產品銷售個個人或者企業(集團采購)的機構,包括OTA和線下旅行社門店。中青旅、眾信等線下旅行社的線上銷售平臺遨遊網、眾信旅遊網某種意義上來說屬於批零一體的業務模式(銷售自身產品為主)。


從零售商的角度,途牛、攜程、悠哉旅遊網以及欣欣旅遊網主要是線上分銷商,其中途牛在在線跟團遊市場排名第一(專攻旅行社產品的線上銷售),2013年跟團遊交易額在20億元左右。隨著品牌影響力的逐步提升,途牛通過匯總終端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采取OEM的方式,向上遊旅行社定制和采購產品(自助遊產品則自行采購)。不過本質而言,途牛仍然是一個跟團遊產品的在線零售分銷商。攜程雖然重點發力在線跟團遊的時間相對較晚,但憑借其OTA行業龍頭的地位和品牌影響力,打包產品的銷售規模也上升得很快,2013年市場排名第二。其三為悠哉旅遊網,商業模式與途牛類似,主要側重華東線的旅行社產品在線分銷,並以出境遊產品為主(占比60%)。

從批發商的角度,目前也出現了專門的旅遊B2B線上平臺,為旅遊批發商和零售商提供溝通和銷售的橋梁,如八爪魚(華東線的旅遊B2B平臺)、旅遊圈、百事通,欣旅通等。

具體來看,蘇州八爪魚在線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是成立較早的B2B平臺,註冊資金1000萬元,目前是華東地區在線旅遊綜合分銷平臺的領導者。目前八爪魚在線已經進入的蘇州、無錫、南京和安徽市場,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在蘇州的市場幾乎是100%(所謂覆蓋100%就是所有的門店只用一個終端,供應商也只有一個終端,都是八爪魚在線,這兩頭都是100%)。目前“八爪魚在線平臺”上的供應商有接近1000家,分銷商大約4000家,處於快速增長期,但目前尚未盈利。

2013年11月10日,八爪魚在線正式宣布獲得嘉禦基金和軟銀中國資本約1.5億人民幣融資。憑借這一資金支持,公司CEO袁棟表態,接下來八爪魚平臺將剝離現有的自營產品,真正向平臺轉型。

旅遊圈是上海匹匹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在線旅遊同業分銷B2B平臺,成立於2013年,產品覆蓋出境、國內、周邊,核心業務為專出境旅遊產品,全面涵蓋多地出發的跟團遊、自由行、簽證及各項境外單項旅遊服務產品(門票、八達通)等。平臺除了提供產品交易,為分銷旅行社提供微信營銷服務,提供網站銷售服務,幫助旅行社建立O2O(推出“收客寶”等產品),提升其銷售能力。雖然旅遊圈成立僅1年的時間,但目前已覆蓋上海80%的旅行社,並已經向周邊城市輻射。2014年初,旅遊圈獲得千萬風投。

其次,從地接社的角度來看,國內地接社提供的產品主要是景區門票、當地導遊和相關交通、導購等產品服務,而出境遊對應的地接社所提供的產品則相對複雜,包括簽證、旅遊咨詢、機場接送、家庭旅館、商務包車、旅遊租車、華語導遊、散客拼團、行程食宿、購物購票等多種服務。地接社多數是憑借區域優勢,與上遊供應商聯系緊密,加之批量采購,從而可以依靠規模經濟獲益。

總體而言,組團社尤其是組團社中的批發商發展壯大後,往往會向上遊延伸,要麽繞開地接社直接采購產品,或者通過收購地接社快速進入其他市場(參考後文途易的成長歷程)。而地接社做大後,也不排除向組團社延伸,比如海航旅遊旗下的凱撒旅遊其實最早就是德國地接社起家(後拓展為歐洲最大的幾家華人地接社之一,再拓展至國內組團社業務)。

從我們重點關註出境遊地接社情況來看。據國際旅遊交易網統計,出境遊地接社數量總共有10652家,其中歐洲地接社(所在地和業務均在鋪張)5369家(包括境外地接為4439家、境外地接駐華代表處864家、入境地接社59家、其他地接業務6家)。在歐洲各國的分布情況如下表所示。總體而言,希臘和德國的地接社數量最多,其次是意大利和法國,都是歐洲經典的旅遊勝地。換言之,這些地方的地接社競爭也相對激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為國內組團社采購上遊產品包括未來可能的對地接社的收購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旅遊目的地分析之:出境遊/周邊遊/國內遊,出境遊和周邊遊增長較快

從旅遊目的地來看,在線度假可以分為周邊遊、國內長途遊和出境遊(入境遊近幾年明顯萎縮,且國內OTA涉及較少)。其中周邊遊雖然占比略低(2013年占比達到28.6%,主要是因為消費單價較低),但增長最快(如圖27所示在三類產品中增長最快,近兩年增長都在50%以上),且因為消費頻次高,消費人群龐大,空間也極為可觀。出境遊增長較快(近兩年增速在40%以上),交易額占比也最高(2013年占比38%),與出境遊行業整體景氣較好,且客單價較高相關。其三為國內長途遊,2013年占比1/3,但這幾年增速明顯放緩,既有出境遊分流的因素,也有很多遊客選擇通過“大交通+周邊遊”的方式出行的因素(分流了國內長途遊)。


二、線上OTA:各有特色,互避鋒芒求發展

(一)攜程:依托OTA龍頭地位,主打在線自助遊

度假業務:2013年以前持續高增長,今年Q1因多因素放緩。從攜程的情況來看,2007-2013年,在線度假業務一直是攜程各項業務中增長最快的一項業務(圖29)。2013年,在線度假產品收入9.36億元(包括代銷傭金以及部分交易額),占公司收入的比重為16%。不過,2014Q1,受在門票價格戰的影響,加之馬航事件和東南亞的政局動蕩影響了遊客赴東南亞旅遊的熱情,低價促銷較多,因此,雖然攜程一季度在線度假業務銷量增長50%,但收入僅增長10%。


攜程的度假業務盈利能力及構成。具體分析攜程的在線度假業務,2013年,攜程度假業務的交易額大約在65-68億元之間(綜合艾瑞網和勁旅咨詢的估算數據)。雖然攜程報表上的度假業務收入9.36億元包括了代銷傭金以及部分交易額,但我們估算其整體收益率仍有望達到10%左右,盈利能力相對不低。從組織形式來看,攜程依托自身綜合OTA平臺優勢,側重通過“交通+地接”的方式,主打自助遊(在線自助遊領域排名第一,市場份額26.7%,圖24)。如下圖所示,在2013年60多億元的度假業務交易額中,攜程的自助遊交易額占比近3/4。


從目的地來看,攜程的度假業務中,預計出境遊占比在50%以上,主要以“自產自銷”的自助遊產品為主,尤其側重港澳和東南亞的產品。目前,攜程在線度假的客戶仍然相對以一線城市占主導(這與其之前的中高端定位與商務定位有關)。結合目前攜程在機票和酒店領域開放後臺引入第三方產品的模式(在預訂時以旅行套餐的形式註明),我們預計公司未來在度假業務上也將開放後臺,引入其他第三方的產品,進一步豐富線路數量,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出,攜程的度假業務中,周邊遊和國內遊占比相對較低,尤其是周邊遊產品(含門票預訂)估算僅占10%-15%左右。我們預計這也是攜程入股同程,加強合作的重要原因(同程在周邊遊領域最強)。

從攜程未來的發展來看,預計產業投資在平臺化戰略下仍有望高速增長。在2013年的數次收購戰略布局基礎上,2014年4月29日,攜程宣布將以2億美元入股同程網,將成為同程第二大股東,攜程將把景點門票的現付業務全部接入同程,並支持同程獨立IPO。隨後,攜程宣布於4月27日與途牛達成協議,將在途牛IPO完成時以發行價收購途牛價值1500萬美元的股份。


我們認為,去年和今年以來攜程頻繁的資本運作反映了攜程戰略思路的改變。通過參股等方式進入潛在的競爭對手,化對手為盟友,攜程可以改變以前直面惡性低價競爭的局面,從而將可能的惡性競爭更多轉換為相對良性的競爭,共同將市場蛋糕做大。並且,攜程與這些盟友的合作,還可以有效彌補自身的不足(參股同程獲得同程的現付門票資源,可以有效的支持周邊遊業務發展;參股途牛也可以獲得其跟團遊等產品優勢),進而有助於推進自身的平臺化)。雖然攜程這樣既有直銷產品,也有分銷其他第三方產品的平臺會面臨優秀展示資源沖突的問題,但從目前的操作來看,攜程運作的方式還是可圈可點的。比如在機票和酒店方面,攜程在官網中在自身直銷產品基礎上,也提供了一些相對低價的產品,但第三方產品以旅行套餐的方式提供,從而也可以爭取部分價格敏感性的客戶。與此同時,由於旅行套餐在行程單和發票方面存有劣勢,因此商務客戶還是會選擇其原有產品。換言之,通過有選擇性的互補,攜程這一平臺可以同時滿足商務客戶和休閑或價格敏感性客戶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推動其未來的成長。我們仍然對攜程這樣的平臺化發展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二)途牛:在線跟團遊的領導者,積極發力在線旅遊“唯品會”模式

途牛旅遊網目前在在線度假領域市場份額排名第二,主要包括在線跟團遊和在線自助遊兩種業務(其他業務主要包括門票、簽證以及廣告收入),2013年交易規模約30億元,其中尤以在線跟團遊為主。


具體來看,途牛依靠篩選旅行社線路,以旅行社的線上銷售平臺起家(以網站和呼叫中心的方式銷售旅遊線路,與線下旅行社門店差異化競爭),主打跟團遊產品(與攜程等OTA龍頭的發力重點也形成差異)。隨著品牌影響力的逐步提升,途牛進一步匯總終端消費者的需求,采取OEM的方式向上遊定制和采購產品。2013年,跟團遊收入增速高達116%,並且在剔除跟團遊的采購成本後,跟團遊帶來的收益貢獻仍然達67%。2013年,途牛在國內在線跟團遊市場份額達17.60%,處於龍頭地位(見圖35)。

在線自助遊方面,途牛主要是針對一些容易做自由行的海島遊產品,直接從上遊資源方(國際航空公司、酒店)采購產品(簽協議保障在多少個座位範圍內保障一定的上座率),自行組合銷售及相關服務,其中在馬爾代夫等目的地具有絕對的市場領先地位。此外還有一部分產品是從此前跟團遊的機票、酒店預訂中拆分出來的,價格相對便宜,但時間和方便性上不占優勢,主要針對部分對價格較為敏感的客戶。


從盈利能力來看,如圖36,途牛目前銷售跟團遊產品的毛利率大約在8-10%左右,自助遊的毛利率大概在4-6%左右。

從資金周轉來看,由於客戶在預訂旅遊線路時需要付全款,而途牛與供應商之間有40-45天的賬期(服務不滿意可以不付款,保障服務體驗),因此途牛的現金流實際上較為充分,近三年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均為正。良好的運營模式使途牛也沒有庫存的壓力。同時,充足的現金流優勢使途牛未來不排除通過向互聯網金融等方面發展而獲利。

由於目前公司跟團遊以出境遊為主,自助遊也多傾向於東南亞等海島遊,因此公司的業務以出境遊為主,占比達60-70%。


從客戶分布來看,與攜程在線度假客戶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不同(占比估計近80%),途牛比較看重向二線城市的滲透,註重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均衡分布,其一線城市的客戶占比約50%+,而二線城市的占比達到40-50%。並且公司還發現,在中心城市周邊設立了途牛的服務點往往有助於該中心城市業務量的較快增長。

尾貨模式。2014年以來,途牛開始積極探索旅遊的庫存清貨銷售模式,結合旅遊產品時效性高的特點,重點打造特賣頻道,以低價尾貨吸引消費者光顧(這方面與窮遊網、來來會的模式比較接近)。由於旅遊產品時效性強,淡旺季差異下淡季旅行社庫存壓力也相對較大,加之這塊產品的線上化程度相對較低,在其線上滲透的過程中,途牛憑借上市後的資金品牌優勢,有望分享這一市場的高成長。並且,近兩年,由於去三公和旅遊法的影響,許多旅行社都重點發力出境遊尤其是門檻相對較低的東南亞遊,提前采購了相對不少的東南亞酒店和航線庫存,但2014年由於馬航事件和東南亞的局勢問題,東南亞遊遇冷也使旅行社面臨一定的庫存壓力,近期眾多東南亞遊的特賣也正是源於此。

我們認為,途牛今年重點發力去庫存的模式,對其今明兩年收入的增長還是有重要意義(公司2013年收入規模也僅20億元),值得重點關註(公司預計旅遊尾貨市場空間50-100億元)。並且,尾貨模式在吸引流量上作用尤為突出。但是從盈利能力來看,尾貨由於原本屬於特價產品,傭金收入估計極為有限,單產品的盈利能力估計較弱,只有形成了足夠的規模(比如占尾貨市場的30%)才能實現較好的盈利貢獻。

在攜程入股之後,公司未來與攜程在度假領域的競爭將更多體現為良性競爭,一是可以在酒店導入方面與攜程強化合作,二是可以共同控制上遊資源,比如遊輪等產品,提高議價能力;三是代銷攜程的度假產品,提供一個銷售的平臺。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公司除了發力尾貨產品以外,未來還會推出其他特色產品(如預付模式)。未來業務版圖中,公司希望自由行占比30-40%,跟團遊50-60%。

並且,隨著公司規模的提升,在傳統的代銷旅行社產品和自助遊自行采購這兩種業務模式之外,公司還在嘗試新的兩種業務模式:一是開發後臺,允許旅行社在途牛上開店銷售自己的產品(類似於淘寶平臺模式);二是B2B模式,成為連接批發商和零售商的橋梁(類似於前文提到的八爪魚等模式)。


(三)同程:門票領先,綜合發力

目前同程網以8.9%的市場份額,在線度假領域位列第三。參考勁旅網的統計口徑,同程網作為一個綜合型的OTA平臺,2013年機票銷售領域排名第二(未考慮去哪兒平臺的收入),酒店銷售排名第五(未考慮去哪兒平臺的收入),綜合實力尚可。


結合我們此前的分析,對於綜合型的OTA,其度假業務相對以自助遊為主,同程網亦不例外。具體參考艾瑞網等的數據,我們估算同程網的度假業務交易規模大約在23-27億元左右。其中主要以自助遊為主,占比接近九成。並且,公司自助遊業務仍然呈現快速增長,2013年,自助遊交易額增長仍然達到40%左右。


具體來看,公司自助遊業務的較快增長主要得益於其門票業務優勢(參考前文分析,截止2014年5月同程簽約門票個數最多,達5000多個)。公司通過以門票產品為核心,主打周邊遊產品切入相應業務線(周邊遊產品統計中包括了門票的銷售),並進行業務拓展,2013年周邊遊的交易額占其總度假交易額的比例達到74%,處於周邊遊市場排名第一的領軍者地位(2013年周邊遊市場份額達23%)。並且,公司的周邊遊業務保持高速增長,2013年增長60-70%(見圖43),明顯高於國內長途遊和出境遊。我們預計2014年公司周邊遊業務仍能保持40%以上的增速。此外,同程網的國內長線遊也多以“機票+酒店”等自助遊為主,只不過定位相對中檔,且這部分市場面對來自攜程等的競爭,目前僅占比11%。

根據同程官方提供的數字顯示,2013年,同程的門票業務規模是1000萬張,平均利潤率為10%,公司CEO吳誌祥預測2014年同程景點門票的覆蓋人數將達3000萬人次。2014年,同程通過與攜程的合作,可以獲得其現付酒店資源,有效彌補其酒店業務短板,有助於其綜合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在出境遊產品方面,目前占比約15%,2013年增長30%。公司側重通過發力遊輪等產品推動出境遊業務的快速增長(遊輪有包船4個航次,也有分銷產品)。公司約11%的跟團遊主要都體現在出境遊方面(包括遊輪產品),也主要是由於出境旅遊的特點所決定的。


此前,在攜程入股同程時曾表示支持同程獨立IPO。公司也曾表示擬在兩年內重啟IPO。如果公司繼續考慮爭取在A股上市,那麽追求收入和盈利的雙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四)遨遊網:重點發展出境遊、自由行

作為中青旅旗下的官方網站,遨遊網的突出優勢在於有強大的線下旅行社資源做支撐,其在線產品質量較有保障。2013年,公司70%的產品來自中青旅自身。

從遨遊網近幾年發力的重點來看,一是著重發展出境遊。2013年,中青旅遨遊網2013年營收10個億左右,其中出境遊收入占比70%-80%。如圖44所示,2013年中青旅遨遊網在線出境遊市場份額7.7%,排名第三,也顯示了其出境遊業務方面的相對優勢。與此同時,公司也結合其“百變自由行”產品的優勢,積極拓展線上自由行產品。2013年。自由行產品占比50%,發展也相對較快。與之相應的,2013年,公司在線自助遊市場的份額3.6%,排名第四,也相對不錯。


2014年,遨遊網憑借中青旅的資金支持(再融資中獲得了3億元的資金支撐),積極推動全國化、平臺化、移動化,目前流量月均20萬UV,相比同程、途牛等百位以上的月均UV流量仍然不小的差劇(不過遨遊網的轉化率相對不低)。在全國化方面,在公司已有分子公司布局的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出發的產品),公司主要以自身的產品為主,即“中青旅出品”;在其分子公司尚未覆蓋的領域,則主要通過篩選有品質保障的旅行社產品,即“中青旅擔保”(如成都、廣州等口岸城市)。在平臺化方面,目前機票產品已上線,門票和簽證未來也會上線,以及上述中青旅擔保的產品也會進一步豐富。從移動化的角度,目前公司無線端訂單占比10%,未來貢獻還有望進一步提升。

我們認為,在目前國內OTA行業高增長,競爭也相對激烈的背景下,OTA中的後起之秀要獲得較快發展,關鍵在於尋求自身有相對優勢的細分領域重點發力,從而通過互避鋒芒,分享行業的高成長。而遨遊網的優勢在於其線下旅行社的強大網絡和多年的旅遊產品服務經驗,且在批量采購上依托線下旅行社的平臺,價格優勢也可以逐步發揮。公司如果借鑒已有青旅總社的品牌優勢,強化遨遊網的宣傳,同時進一步提升其出境遊、自由行等產品的競爭力,未來仍然有望在國內龐大的OTA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五)驢媽媽:以景區門票分銷為切入點,自助遊起家

驢媽媽旅遊網由洪清華2008年成立於上海,主要立足於自助遊,在發展中以景區門票作為重要的切入點。由於驢媽媽的母公司景域集團是從旅遊景區及目的地做規劃起家,在目的地的資源渠道積累比較深厚(已經完成1000多個景區及目的地相關規劃項目),因此公司在切入在線旅遊領域主要以景區為主。並且,在於切入景區營銷時,公司並不單純的洽談門票銷售的返傭,而是包括了營銷推廣,節慶活動等方案,從而強化了驢媽媽與上遊景區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因此,驢媽媽在景區營銷中尤其註重與重點景區的關系維護。從前面圖11可以看出,驢媽媽在全國5A級景區的覆蓋率相對最高,也可以看出驢媽媽在這方面的優勢。公司目前開發的“二維碼訂單”和“E景通”已經成為與景區後天對接的重要方案,既可以方便遊客憑借含有二維碼的手機短信,能順利地通過景區驢媽媽的專用通道進入景區,實現數字化通關,同時也可以實時監測到進園、出園人次。從下圖也可以看出,在其擁有的景區資源中,相比攜程和同程網,驢媽媽擁有的僅支持預付的景區預定資源最高,也可以看出公司在這方面的優勢。

並且,伴隨2014年5月雙程下架在去哪兒的門票業務(參考2014年5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去哪兒的門票業務由驢媽媽主要提供。去哪兒可以憑借驢媽媽的門票資源較好地彌補自己的業務短板,而驢媽媽則可以較好地依托去哪兒這個平臺提升規模,並獲得較好的流量支持。



與此同時,驢媽媽還嘗試進一步延伸旅遊度假的產品線,一是推出遊輪產品,二是推出帳篷客度假產品。在遊輪產品上,相比攜程和同程等,驢媽媽推出遊輪的時間較短,但目前上量比較快(目前已經達到5個航次),均是以包船的方式(以日韓線為主),雖然低於攜程的15個航次,但高於同程網的4個航次。而帳篷客則是公司結合景區住宿推出一類新產品,其集團的第一家帳篷客酒店位於浙江安吉的白茶園,投資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預計2014年7月可正式開業迎客。公司未來是希望與景區進行合作,景區來投資,公司負責設計和運營。

目前,驢媽媽的收入來源以“門票分銷+景區營銷”為主,主要來自:1、景區門票傭金(采用了盈利折扣返還和差價兩種方式);2、在線廣告收入;3、會員費用及為旅遊企業提供的精準營銷傭金。根據《南方都市報》2014年03月13日以及鳳凰網的相關報道,2013年,驢媽媽在門票業務上的銷售增幅仍然接近450%,達10億元左右;2014年保守估計有200%的增長。無線端訂單量2013年與2012年相比增長了12倍。其中,通過無線端進行門票預訂,最高峰已占到整體訂單量的50%以上。此外,2014年初,公司獲得中信銀行10億元的授信,其中5億元用於景區門票業務的推廣,3億元投入發展無線客戶端,預計2014年公司門票業務和無線端均能繼續保持較快的收入增速。

(六)悠哉旅遊網:華東區域跟團遊零售為主

悠哉旅遊網由上海悠哉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與途牛的業務模式一致,悠哉旅遊網主攻旅行社產品的線上銷售,2013年跟團遊占比80%。其毛利率水平也與途牛相當,2013年在10%左右。

由於公司由上海的旅行社建立,因此業務主要以華東地區為主。雖然公司成立時間早於途牛,但因為此前在品牌推廣和發展上風格相對穩健,發展速度遜於途牛。2013年,悠哉旅遊網的交易規模約9億元,較途牛30億元的交易規模差距較為顯著,同時業務覆蓋城市也與途牛有一定差距。

從目的地來看,悠哉旅遊網的業務以出境遊為主。2013年,公司以郵輪產品為突破口(分銷為主),積極推動出境遊業務的增長,其中2013年郵輪產品的增速達到800-1000%。



需要關註的是,根據2014年5月14日品橙旅遊的報道,近期,萬達集團旗下北京萬達旅業投資有限公司正著手收購悠哉旅遊網,雙方已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萬達集團在2013年下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期間先後收購多家旅行社資源,包括上半年收購湖北新航線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環行五洲旅行社、江西亞細亞國際旅行社、深圳中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即深圳國旅新景界等。但僅布局線下還是非常不夠的,因此萬達集團也力圖發展線上資源,擴展線上渠道和入口,實現萬達在旅遊產業O2O閉環。

我們認為,如果上述收購可以完成,憑借大連萬達集團雄厚的背景,不排除會通過階段性輸血的方式推動悠哉旅遊網的發展,從而可以給這個OTA平臺未來的發展帶來有力的支撐。

(七)欣欣旅遊網:B2B平臺&B2C平臺

廈門欣欣信息有限公司創辦於2009年2月,旨在幫助傳統旅遊企業實現在線化的互聯網技術開發公司。欣欣旗下運營兩大平臺:欣欣旅遊網(B2C平臺)和欣旅通(B2B平臺)。


欣欣旅遊網主要是為旅行社提供銷售產品的平臺(也會協助客戶獲得預訂後享受旅行社提供的各類旅遊服務),類似於淘寶平臺或者去哪兒的模式,與途牛網的OEM向旅行社定制並采購產品的方式還是存在較大區別(買斷產品)。參考公司官網分析以及創業之家提供的資料,欣欣旅遊網的運營模式為:將旅行社的線路資質收集整理到線上(由旅行社上傳)——提供線路——消費者預訂繳費——旅行社獲得顧客——旅行社購買服務,欣欣旅遊網獲得收入。

並且,針對中小旅行社技術實力有限的特點,公司2012年12月開始推出“欣內欣外”,即采用“欣內網店+欣外網站”的“1+1”模式,幫助旅行社輕松建立自主品牌網站,實現雙店數據同步管理,雙向更新,且可以對百度、谷歌、搜狗、搜搜等主流搜索引擎進行推廣排名的優化。

從盈利模式來看:欣欣旅遊網主要的盈利來自於機票、酒店頻道的合作返傭、旅遊企業的廣告收入以及旅行社年費收入。在傭金方面,采取“單次有效點擊成本為3分錢,支付傭金比例起始點為0.6%”的收費模式。對加盟的旅行社收取年服務費,主要采用“淘寶旺鋪模式”,費率為旺鋪一年6000元,標準網店免年費。據欣欣旅遊網透露的數字,目前在其網站註冊的商家超過5萬家,超過2000家開通旺鋪,其中有超過500家優秀服務商(資料來源:賴潤星-旅行社網店經營-欣欣旅遊網)。

欣旅通(www.cncn.net)則是公司為順應旅遊B2B需求正旺的發展趨勢,2014年4月面向旅遊企業推出欣旅通旅遊同業供銷平臺(即B2B平臺)。目前萬達環球國旅、重慶新幹線、中國婦女旅行社等首批品牌供應商的招商入駐已經完成,2014年4月15日到6月1日為試運營時間。根據欣旅通官網的最新數據,欣旅通供銷平臺中擁有56923家旅行社,旅遊同行90545位,同行詢價130584家。並且,在欣旅通這一平臺上,公司堅持只做技術,不參與交易的原則,保持中立性。同時,欣欣還聯合支付寶,推出行業金融保障計劃,打造欣旅通同業信用體系,每筆交易都會以雙方最後的互評作為交易終結以及資金分流依據,爭取為誠信經營的用戶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信用平臺。

從欣旅通的盈利模式來看,公司主要是通過對某些項目收取服務費盈利,而註冊會員並不收取費用。如果從網站流量來看,參考2014年5月CNITresearch的監測報告,欣欣旅遊網以34.2萬月均UV排名8位,雖次於同程旅遊、途牛、攜程等,但優於淘寶旅行,總體還是不錯的。

在APP市場份額方面,根據市場上主流的在線旅遊APP(安卓版)下載量進行統計與分析,截止至2013年12月21日,去哪兒網、攜程、螞蜂窩占據在線旅遊無線客戶端的前三甲,欣欣旅遊網以0.05%位列末端,說明其無線端發力相對較弱。


我們認為,欣欣這種B2B&B2C的模式,對中小旅行社的吸引較大。但對客戶而言,由於產品的來源不統一,服務質量可能差異較大,因此客戶的體驗也有待提高。最關鍵的是,公司的知名度目前還有待提升,流量導入會有壓力,而現有的盈利模式需要形成足夠的規模才有可能盈利。不過,作為一個兼具B2B和B2C業務的綜合平臺,公司的平臺力量還是較為突出的,未來不排除通過價值鏈的延伸來獲利。


三、線下旅行社龍頭成長及線上擴張的國際借鑒

在關註典型OTA的同時,我們也關註傳統線下旅行社龍頭的線上化戰略。我們期望通過對國際旅行社的代表企業如歐洲旅行社龍頭——途易TUI、韓國旅行社龍頭——Hana旅行社和臺灣旅行社龍頭——鳳凰/雄獅旅行社的發展以及線上擴張的情況的分析,為分析國內線下旅行社龍頭發展及線上擴張前景提供借鑒。

(一)歐洲旅行社龍頭途易:積極縱向一體化擴張,線上擴張有得有失

途易TUI是全球最大的旅行社集團、2013年全球品牌500強中唯一的上榜旅行社。從其發展歷程來看,1968年德國四家中等規模的旅遊經營商簽訂了合作聯盟協議成立新公司(TouristikUnionInternational,即國際旅遊聯盟,簡稱TUI),即途易的前身。公司抓住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跟團遊產品盛行的趨勢,采取積極的收購擴張策略,進行了較快發展。

一方面,公司強調進行縱向一體化的發展,積極向上遊供應商地接社乃至航空、酒店、遊輪等擴張(1960-2000s)。在地接社方面,截止2005年底,途易在30個國家的主要目的地,擁有37家地接社的股份,包括:西班牙途易(TUIEspaña),多米尼加途易(TUIDominicana),葡萄牙途易(TUIPortugal),希臘途易(TUIHellas),土耳其途易(TUITürkyie),保加利亞途易(TUIBulgaria),以及集團在塞浦路斯、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地接社等。同時,公司還通過購買部分飛機、包機或者參股部分航空公司的方式,控制了上遊航空資源。公司認為,控制飛機如遇客流不景氣可以改變航線,控制酒店如果客流不景氣壓力較大,因此主要是布局一些一線度假勝地的酒店資源(主要是Riu和羅賓遜等品牌,多為4、5星級酒店,且以歐洲地中海等度假勝地的酒店為主),對於其他酒店多數資源,更多傾向於合作的方式。同時,公司還與遊輪公司合作,比如2007年12月,途易與意大利皇家加勒比郵輪公司合作成立途易郵輪公司,掌握了部分遊輪資源。

另一方面,為了控制零售分銷渠道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公司也進行積極的並購擴張,包括在1998年收購了世界知名旅行社托馬斯庫克ThomasCook25%的股份,隨後又增資到50.1%;1999年接管德國最大的連鎖旅行社FirstReisebüroManagementGmbH&Co.KGofD1sseldor等。在2000年,以30億歐元收購收購英國第二大包價旅遊運營商湯姆森旅遊集團(ThomsonTravelGroup)。並購買了奧地利GTT控股公司75%的股份,該公司旗下的旅遊運營商GuletTouropaTouristik是奧地利最大的旅遊運營商之一。2002年TUI又收購法國領先的旅遊經營商NouvellesFrontière100%的股權。2007年,公司又收購了在歐洲排名前列的FirstChoiceHolidaysPLC,進一步壯大集團規模。

換言之,為了世界領先的大型旅遊集團,途易積極通過收購擴張的方式向旅遊的上下產業鏈擴張。目前,途易旅遊已經成為旅遊業的巨無霸(從旅遊中介成長為旅遊要素的控制者),其業務範圍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每年為來自超過30個客源市場,近3千萬的遊客提供專業且優質的全方位旅遊服務。截至2013年9月底,途易在全球擁有約74,400名雇員,1,800家旅遊門市,232間酒店(以地中海等度假勝地的酒店為主),130架客機以及7艘豪華遠洋郵輪。

目前,途易的公司組織結構如下圖51所示。


在途易近些年的發展中,面對在線化帶來的沖擊與挑戰,公司也積極采取了各種措施。除了重點打造自身的官網(www.tui.com)以外,2008年,公司關閉了英國部分線下旅行社,以節省成本。2014年,公司又推出新一代的實體旅行社(線下體驗店,顧客可以在門店內進行線上比較分析,充分了解產品,在店內下單)。同時,公司先後收購了Laterooms.com、Asiarooms.com和Malapronta.com等線上業務,進行擴張。2013年2月,公司還收購了Isango(目的地旅遊和活動提供商),並將其整合與其在線品牌進行整合,通過其現有的B2C網站來提供Isango產品和內容,並在TUI除了德國以外的區域所提供的代理預訂系統中顯示其內容。其中,公司收購Aisarooms.com和Malapronta.com,旨在布局新興市場(TUI主要的業務均集中在歐洲)。


然而,2014年6月27日,英國途易旅遊公司(TUITravel)公告與其德國母公司德國途易合並(TUIAG,英國途易是德國途易最主要的旅遊分部)。在合並的方案中,英國途易卻準備將其住宿及目的地(主要為線上酒店批發和酒店OTA)和專家及活動(主要為戶外探險等方面)兩個板塊的業務進行剝離待售。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部分OTA業務盈利欠佳,且公司希望集中精力發展主業相關。


具體來看,公司對LateRooms.com的收購一度也非常成功,曾兩年內成功將該網站的價值增長了五倍。然而近幾年,該OTA的成長則相對放緩。目前Laterooms在英國零售旅行市場位居第12,月份額0.9%。2013年,Laterooms間夜數下降6%。相比之下,在線旅遊企業的領軍人物如Booking.com和Expedia同期在酒店業務卻呈現兩位數增長。結合與Laterrooms.com模式比較接近的LastMinute.com(Sabre旗下,總部位於英國,其規模和價值是LateRooms.com的2倍),其盈利也欠佳,我們認為,除了OTA自身經營的問題和技術系統整合不力以外,這與特價酒店的模式可能有一定關系,酒店庫存受限,前期成長易,但真正做大到足夠的規模比較難。

Aisarooms.com(亞洲廉價酒店為主)和Malapronta.com(巴西第四大OTA,純酒店OTA)的盈利相對不理想,我們認為或許與互聯網時代贏家通吃,排名相對靠後的OTA盈利相對承壓有關。

此外,公司還希望出售TUI旅行中的專家及活動中的探險業務(全球最大的探險旅行業務運營商,與IntrepidTravel是合作夥伴)、極地旅行業務、TCS(一個利用私人飛機的度假產品),核心原因也是盈利貢獻的不顯著。

從股價表現來看,由於英國途易是由德國途易的旅遊部門及首選假日旅遊公司合並而成,於2007年9月在英國倫敦交易所上市,之後由於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危機,所以股價表現也相對平平(直至2012年底旅遊景氣有所複蘇後才有所改觀)。考慮到途易旅遊縱向一體化擴張以及橫向並購主要集中1998-2002年之間,我們也可以觀察到這一期間德國途易的股價走勢也持續上揚。由於德國途易的業務較為複雜,不僅包括旅遊業務,還包括從事航運貨櫃公司的赫伯羅特股份公司,因此2007年以後,受到全球經濟危機下,航運業務近幾年的不景氣拖累,途易德國2007年以後的股價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小結:縱觀途易這一歐洲旅行社龍頭的成長擴張,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

1、對於大型旅行社龍頭,縱向一體化擴張是其成長壯大的關鍵。這既包括向上遊的擴張,有效控制地接社等資源,也包括積極控制分銷渠道資源,進行跨區域的收購擴張等。

2、在處理線上OTA和線下門店的關系來看,目前尚未有最終的定論。雖然途易2008年有收縮其部分線下門店,但此後也嘗試進行線下實體店的轉型,進而與線上化趨勢相結合。在線上化擴張方面,官網是核心。對於其他的OTA收購,如果能與其官網或者度假品牌的核心網站有效整合,協同效應較為顯著。而在一些新興市場的OTA布局(排名並非第一、第二),以及在歐洲本土特價酒店的OTA,目前看來盈利貢獻則並不理想,公司也已經表示要進行沽售。

3、對於探險業務等小眾業務(全球最大的探險旅行業務運營商),或者並不特別適合途易這樣的大型集團經營,反而更適合一些小而精的公司獨立經營。

(二)韓國旅行社龍頭Hana:做強官網,B2X2C經營

Hana旅行社(HanatourServiceInc,官網www.hanatour.com)成立於1993年1月,目前是韓國第一大旅遊公司,分支機構遍及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員工總數超過2,500人。公司2002年率先在高斯達克上市(KOSDAQ:039130),2006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LSE:TOUR),成為第一家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KOSDAQ上市公司。



公司以出境遊業務為主(小國模型的特殊性),業務模式以批零一體化業務為主(B2X2C經營模式),其中批發業務上是韓國最大的旅遊批發業務商,經營範圍涉及旅遊產品、航空、酒店預訂等業務,通過29個全球分(子)公司進行業務管理,通過規模經濟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產品定位上,Hana的產品覆蓋高、中、低等不同級別,均使用HANATOUR的品牌,但由於公司在韓國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極高,因此其產品的綜合競爭力較強,加盟商和分銷商均有動力進行銷售。

從Hana旅行社的收入規模來看,2013年達2976億韓元,約合16.96億人民幣(最新市值43.43億元人民幣),是韓國第二大旅行社-Modetour(成立於1989年,以批發業務為主,側重機票和打包產品銷售)收入規模的2倍左右,但市值是其2.45倍,略有溢價。


從公司收入的構成來看,主要來自跟團遊產品和自由行(機票+酒店)預訂產生的傭金。如下圖所示,公司的收入以跟團遊為主,占比在80%左右,但從2007-2012年的變化來看,自由行的貢獻逐步提升,2012年占比18%。


從各產品的盈利能力來看,打包產品毛利率約20%左右,相對較高,主要得益於規模經濟和韓國旅行社龍頭的有力談判地位。酒店產品的傭金率也較高,約17%,其他一日遊或租車等產品,毛利率也在20%左右。從機票產品來看,2010年以前,機票產品的傭金率一般為7-9%(但扣除給下遊代理人的傭金,批發業務僅留存1.5%左右),2010年後,眾多國際航空宣布0傭金化,導致機票產品代銷的傭金率大幅降低。但是如圖56,我們從Hana旅行社的收入變化中,發現了以下幾點:

1、對比2007和2012年,雖然機票的基礎傭金率大幅下滑,在銷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基礎傭金收入仍明顯下滑。但是,扣除支付給下遊代理的傭金後,公司留存的傭金收入變化卻不大。

2、在航空公司大幅下調基礎傭金後,後返獎勵的力度則明顯增加,反而有利於Hana這樣的龍頭批發商,因此其從機票產品中實際獲得的收入反而是明顯提升的。


從這個角度反而印證了我們前期觀點,機票代理基礎傭金率的下滑反而相對有利大型批發商收入的提升,通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分享高成長。

從公司整體盈利能力來看,公司凈利率仍然達到11-12%(收入按傭金等計算),保持相對良好的凈利率水平。

從Hana旅行社的收入變化來看,公司近兩年銷售收入(統計口徑為代理傭金和跟團遊產品毛利)增速在15%左右,與韓國出境遊增長近兩年相對平穩有關。但是,如下圖所示,公司接待的遊客增速總體上均高於韓國整體出境遊人數的增長,行業龍頭規模經濟的優勢逐步凸顯。正因此,如圖57所示,公司的市場份額也逐步提升,從2005年的10%左右提升至2013年的20%左右。需要說明的是,Modetour的增長趨勢也有類似之處。伴隨出境遊行業的持續增長,Modetour的行業集中度也逐步提升,從2005年的5%左右提升到2013年的10%左右。


從銷售渠道來看,與臺灣鳳凰旅行社主要依靠分銷不同,公司的銷售渠道則是分銷與直銷同時推動,主要依靠下屬網點、加盟商、官網和夫妻店形式的分銷網點4個渠道。其中,加盟商貢獻的交易額占據近半壁江山,2013年占比47%,不過近幾年占比有所下降(但加盟商數量則從2011年的1170個略增至1210個);分銷網點(夫妻店)的占比這幾年還有所提升(其數量從2011年的6744個縮減至2013年的6096個,說明單體貢獻在上升);公司下屬網點的銷售占比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2013年占比約11%,14年以來進一步下滑,反映公司在直屬線下網點上有所收縮(下屬網點從2011年的306個縮減至2013年的281個);而公司官網的貢獻則在穩步提升中,2013年收入貢獻16%。


具體從其官網來看,HanaTour.com是韓國最大的旅遊門戶網站,日均訪問量達150000人次。據Alexa統計,公司網站在韓國的綜合排名524,全球排名44079,每個訪客綜合瀏覽量達到6.1,訪客中韓國人占94.1%。從產品類型來看,主要覆蓋了出境遊所需的團隊產品,自由行產品,票務產品和酒店產品等,形式多樣,可以滿足遊客出遊的大部分需求。

從股價走勢來看,作為韓國最大的旅行社,Hana旅行社的股價表現也是極為可觀,從2000年11月28日至2014年7月22日,股價累計上漲73倍(年均上漲約37%)。此外,韓國第二大的旅行社Modetour,股價表現也較為良好,從2005年7月27至2014年7月22日,股價累計上漲5.26倍(年均上漲近23%)。


小結:分析Hana旅行社的成長歷程,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作為行業龍頭,公司堅持批零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一方面做大批發業務,提升行業集中度和議價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多種直銷分銷渠道,推動產品銷售。

2、公司的線上擴張主要是依靠官網,通過在官網上提供豐富、有競爭力力的產品,兼顧團隊和自由行遊客的需要,推動銷售的增長,在韓國在線旅遊市場占比也較高。不過,公司並非單一側重線上,而是註重線上線下結合,批零一體化的道路,推動收入的穩定增長。

3、機票傭金率下滑背景下,大型機票批發商可通過市場集中度的提升獲得傭金收入的大幅增長,這點對國內航空公司降低基礎傭金率引發的疑問有借鑒意義。

(三)臺灣旅行社龍頭雄獅PK鳳凰:後來者居上

從鳳凰旅行社來看,臺灣鳳凰國際旅行社是臺灣旅行社業的龍頭,臺灣首家上市旅行社。公司成立於1957年,以入境遊業務起家,1988年增資改制為綜合旅行社,目前包括線上線下旅行社業務,並且以出境遊尤其是歐洲線出境遊業務為主(臺灣本土面積狹小,國民出境遊占比高,而歐洲線的客單價相對最高,盈利能力最強)。


公司的業務雖然遍及全臺,但以臺北為主(見下圖,臺北地區的銷售2013年占比67%),這與公司的產品定位相對中高端,且臺北是臺灣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相關。公司主要以批發業務為主(上遊采購國際航空公司、地接社、酒店和票務等),其批發業務在臺灣旅遊市場處於龍頭地位,直銷占比相對不高,主要通過與其他線下旅行社合作以及OTA合作分銷自身的產品。


從上圖可以看出,公司股價主要是在2005年之後大幅上漲,這主要是由於公司旗下子公司雍利2005年成功收購了玉山票務(全臺最早的網絡旅行社),並在2006年對雍利企業(全球航空、航遊周邊事業及貨運的專業代理)和玉山票務進行整合,此後又受益於2008年大陸遊客赴臺政策的逐步開放(公司是接待大陸遊客首發團的三個旅行社之一)。此外,為了推動收入和業績的增長,公司2010年底布局保險業務,成立雍利保險,帶來的盈利貢獻也較為可觀(2013年凈利率近30%,盈利貢獻超過玉山票務)。

不過,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玉山票務的情況,我們發現除了2006、2007年以外,玉山票務的收入和盈利增長並不理想。除了2008年年底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以外,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玉山票務的主要以國際機票和自由行為主,由於外部競爭日趨激烈,航空公司傭金率逐步降低影響,加之航空公司也將機位與旅遊目的地產品進行整合,推出“長榮假期”、“蘭花假期”、“港龍假期”等自由行活動,使玉山票務的業務受到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綜合來看,鳳凰旅行社目前的收入和盈利仍然主要來自其傳統旅行社業務,尤其是出境遊批發業務,收購玉山票務更多體現在優化了其主頁鳳凰旅遊平臺(增加技術支持),以及增加國際機票銷售帶來的協同效應,但對其整體盈利模式的影響相對有限(或者與公司相對穩健的經營思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受外部競爭激烈(臺灣旅行社行業惡性競爭相對激烈,承包掛靠體制盛行,行業仍相對不規範)和臺灣本地出境遊人數增長相對不景氣影響,加之公司定位相對中高端,為了維持較高品質價格相對不低,因此公司整體近幾年收入和凈利潤增速也相對平平,股價表現也較為平淡。


從雄獅旅行社的情況來看,公司成立於1977年6月6日,董事長為王文傑。公司目前是臺灣服務業一千大企業中的第111名,也是旅遊業中的第一名。2013年,公司在海外出遊的團隊和個人遊市場占有率均在10%以上。2012年上櫃,2013年9月24日,公司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要發展沿革如下所示。


從發展來看,雄獅發展起步比鳳凰晚,上市時間也遠遠遜於鳳凰旅行社,但是,雄獅的發展速度較快,收入和凈利潤增速高於鳳凰,呈現明顯的後來居上之勢,目前在臺灣旅遊市場上排名第一。2013年,雄獅的市值是鳳凰的2.4倍,收入是鳳凰的5.3倍,而凈利潤是鳳凰的2倍。


具體來看,在臺灣整體出境遊市場相對不景氣的情況下,雄獅能後來居上,取得高於鳳凰旅行社的增速水平,我們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價格策略上,鳳凰旅行社一直保持相對較高的定價策略(定位較高端),但雄獅旅行社的定價策略相對更為激進,以一定程度上的犧牲價格來換取量(從上圖可以看出,雄獅的凈利率明顯低於鳳凰),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臺灣這樣的旅行社競爭較為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雄獅這樣的以價促量對收入的提升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有效地提升了雄獅的市場份額,也推動其規模經濟的提升。

二是在線上拓展上,雄獅旅行社一直領先。早在1990年,董事長王文傑果斷引入陳憲祥和裴新佑兩位骨幹組建IT部門,目的即為了更好地管理旅遊預訂所需要的各種信息,推動了公司E化的開始。1994年,全臺旅遊電腦聯網系統連線開始啟用。2000年,雄獅旅遊的官網推出,開啟了E-service,線上業務開始發力。2001年,公司80億營收中來自網站的收入有2.4億元,占比3%。2002年,與入口網站PChomeOnline合租聯盟旅遊網站。結合商業價值(環球旅訊)2011年的報道,公司近50%的票務業務收入來源於電子商務;而包裝式旅遊中高達70%的收入份額由電子商務貢獻。電子商務也成為公司最重要的營銷渠道。並且,針對公司直銷和分銷各占半壁江山的情況,公司針對各類客戶(下遊經銷商、個人客戶、企業客戶)的需求,還推出了B2B、B2C和B2E模式的線上平臺,推進了公司業務的進一步電子商務化。2012年,公司還並購了雄獅資訊(技術支持),為雄獅旅遊提供資訊系統開發及維護服務,進一步提高其線上業務的競爭力。

在這種情況下,雄獅的股價表現也明顯優於鳳凰,自其2012年10月上櫃以來股價累計上漲165%,較其2013年9月上市以來股價也上漲了15%。


(四)眾信/青旅:國內旅行社龍頭線上布局的幾點思考

1、借鑒國際旅行社龍頭的成長之路,總體而言,積極縱向一體化,向上遊延伸控制資源(包括收購地接社等)以及跨區域控制不同的渠道資源,不斷提升規模經濟對公司的盈利貢獻,是其做大做強的關鍵。

2、針對競爭相對較為激烈的客觀環境,在一定時期內以價換量或者在所難免。在有效的成本控制條件下,以一定程度上的價格犧牲往往可以獲得收入和凈利潤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後來居上,並通過市場份額的提升獲取規模經濟帶來的優勢。

3、在OTA的發展上,首先是做強官網主站,通過產品的多樣化,滿足團隊和自由行等不同需求客人的需求,使主站對收入的貢獻逐步提高(Hana達到15%,雄獅達到50%),成為其最重要的單體銷售渠道(眾信目前的占比僅6%左右)。在OTA的收購擴張中,最好能與主站形成較好的協同效應(比如可以直接整合到主站中,或者是收購一些技術團隊),對公司的發展相對更為有利。與之相比,盲目收購一些協同效應有限,且其所在子領域排名並不特別靠前的OTA,可能盈利貢獻並不一定理想。

四、看好在線度假子行業,依次看好攜程、途牛、青旅、眾信

國信旅遊小組繼前期推出《在線旅遊專題研究:OTA企業盈利模式PK誰主沈浮?》、《在線旅遊專題之景區篇:門票在線化序幕拉開下的景區股投資邏輯再分析》兩篇系列專題後,本專題主要關註目前在線旅遊最具活力的領域——在線度假市場。相比機票和酒店等單一化產品,在線度假市場內涵豐富,滲透率低,國內參與者也非常多,既包括專註於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OTA(如途牛、驢媽媽、螞蜂窩等),也包括積極進行產業鏈延伸的綜合OTA龍頭(如攜程、同程等),同時還包括傳統線下旅行社的線上擴張(國內如遨遊網、眾信旅遊網)等。同時,由於在線度假領域涉及到的產品較為豐富,且標準化程度各有差異,各個參與者依據自身特點,主攻優勢領域,另辟蹊徑,都有可能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領導者。在線度假市場整體還處於藍海狀態。我們仍維持OTA行業推薦,建議重點關註在線度假子行業。

從在線OTA的角度,我們長期堅定看好掌握較強平臺資源優勢、與同程強強等聯合的攜程,“機票+酒店+其他”的協同效應有望強化其在線度假OTA的龍頭地位。與此同時,我們也較為看好在線度假領域的特色型龍頭。由於在線度假市場空間相對廣闊,其他OTA可以獨辟蹊徑,結合自身的先發優勢重點發力,進而鞏固細分市場的領軍者地位,未來成長空間仍然頗具期待,建議逢低增持途牛(在線跟團遊第一,且在發力旅行社尾貨市場,同時還在進行多模式創新)。

從傳統線下旅行社龍頭的線上化擴張的角度,借鏡國際旅行社龍頭成長的得失後,我們相對更關註其對預訂官網的優化和改造,以及推動線上線下發揮合力的流程優化。對於其外部的收購擴張,我們相對更看好能與主網站形成較好協同效應的收購標的(相對更有利推動公司的中長期發展)。與此同時,線下旅行社積極進行縱向一體化,向上遊擴張掌握資源(包括地接社等),跨區域擴張控制渠道,也是其發展壯大的重要路徑。在這種情況下,建議重點關註遨遊網在中青旅資本支持下的發力,以及眾信旅遊未來極可能的縱向一體化擴張之路(民企體制+資本平臺)。


(作者供職於國信證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53

【滬港通專題】財說主題投資之港股稀缺標的——彩票股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290402

這兩日彩票股可謂出盡風頭,先是騰訊3.5億入股$華彩控股(01371)$ ,再是中國賽馬會成立,$九龍山(SH600555)$$武漢控股(SH600168)$$珠江實業(SH600684)$  等A股市場上的賽馬概念股漲停,$鴻博股份(SZ002229)$ 等A股彩票股也漲幅喜人。隨著滬港通來臨,您知道港股中有哪些彩票股嗎?是否存在投資機會?今天財說就為您一一細數。$第一視頻(00082)$  $新濠環彩(08198)$ $眾彩股份(08156)$ $禦泰中彩控股(00555)$ $亞博科技控股(08279)$@今日話題

彩票行業受益於世界杯呈現井噴式增長

  在看彩票股之前,了解行業概況必不可少,先來看組最新的行業數據。2014年前八個月 在世界杯的推動下全國彩票銷量高達2471.55億元,同比增長24.4%。預計到10月份即可突破3000億元大關。


2014年1-8月份樂透數字型、競猜型、即開型和視頻型彩票銷售量分別占彩票銷售總量的64.5%、16.2%、9.4%、9.9%。


2014年前8個月數據可以看到,樂透數字型福彩同比增速最快達38.9%,其次為樂透數字型體彩和競猜型體彩,同比增速分別為25.6%、16.2%。
2014年前8月各彩種同比增速情況


香港彩票股大盤點

華彩控股(1371.HK)

  隨著騰訊的入股,華彩絕對是家值得重點關註的公司。華彩作為首家港股彩票上市公司,是中國公益彩票行業彩票系統、終端設備提供商。業務涵蓋視頻彩票、電腦票與基諾型彩票,以及新媒體彩票等各個領域。於2001年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8161.HK),2013年10月16日成功由創業板轉往主板上市(1371.HK)。
公司發展歷程:


公司的核心優勢:

1.獲得了中福在線/VLT終端機設備的獨家合約

2.有基諾型彩票【開樂彩/KENO】的系統、遊戲和終端設備的首期十年並可續約的獨家合約

3.唯一一家為中國福利彩票提供全國性票種的系統、終端機、技術運營的上市公司。

4.獲得福彩、體彩兩個彩票機構許可的電腦票供貨商。

可以說華彩在體彩、福彩兩個品類上有強大的資源布局,而這些也正是騰訊所看重的。
公司主要業務:

投資亮點:
1.公司財務狀況穩步增長:營收增長33.4%,凈利潤增長35.2%



  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4.605億港元,同比增長34.8%。中福在線業務、電腦票業務、新媒體彩票業務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82%、9%和9%。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為5,490萬港元,同比增長35.2%,毛利率因受中福在第三代機折舊費用和新媒體彩票業務的傭金及手續費的增加影響同比下降了3.1個百分點至72%。

2.作為中福在線獨家供應商受益於其銷量的大幅增長
  2014年上半年,中福在線銷量達人民幣176.37億元,同比增長28.5%,遠高於同期全國彩票銷量整體19.2%的增幅。這一銷量創歷史新高,是中福在線六年來首次銷量占全國彩票總銷量的10%
分省市來看:
規模上:浙江省銷量最高。
增速方面:共有15省銷量同比增長超30%,河南、江西、四川、上海、貴州5省銷量同比增速都在50%以上,其中貴州銷量同比增長高達76%。
占比來看:已成為各省福彩銷量快速增長的主力。
2014年上半年主要省市中福在線銷售情況表

  2014年上半年,公司已完成生產中福在線三代機超過34,000臺,陸續向各省發放33,000多臺,共發貨超4,500臺三代機。預計2014年全年將發放8,000至10,000臺三代機

3.電腦票業務(簡稱CTG)仍將積極拓展
  福彩電腦票業務也就是樂透數字型福彩,目前分別是廣東省及重慶市福彩電腦彩票終端機的供應商之一。今天上半年銷量為709.6億,同比增長14.2%。公司下屬公司廣州三環服務的廣東省電腦票銷量為56.6億元,同比增7.8%,服務的重慶市電腦票銷量11.54億元,同比增20.8%。
  體彩電腦票業務也就是樂透數字型體彩,今天上半年銷量為463.6億元,同比增長15.1%。公司下屬公司廣州洛園中標甘肅省、貴州省、安徽省及浙江省的終端機采購項目,過去分別為這些省份提供了200 臺、200 臺、400 臺及500 臺終端機。今年的2 月份、6 月份及8 月份, 華彩又二次中標:分別為甘肅省提供600臺終端機、貴州省提供450 臺終端機及浙江省提供1500 臺終端機。

4.隨著騰訊入股未來新媒體業務可期

  公司已與10 個省份、3 家電訊營運商及多家金融機構有合作: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銀聯等。今年8 月份, 華彩更開始與微信合作;在微信平臺上銷售彩票及引進微信支付等新的業務模式。隨著騰訊的戰略入股,公司可利用騰訊的巨大平臺來推廣公司的彩票遊戲產品,提高有效流量,特別是利用微信彩票的超大流量入口,未來新媒體彩票業務的增長可期

眾彩股份(HK:8156)

  公司創立於1999年,並於2002年11月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公司獲授權在中國18個省市和地區運營彩票業務及為各銷售中心提供彩票彩票設備、軟件及相關服務。持有博眾集團51%的股權。而博眾集團為中國第三大的福利彩票軟件及硬件綜合服務系統供應商。為黑龍江、浙江及深圳的福利彩票中心提供服務,並為上述地區提供超過 13,000 臺投註終端機。

投資亮點:

1.積極革新推出高利潤率的自助互動彩票解決方案,通過從提供彩票方案至彩票店營運的一站式業務模式,以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已授權於12個省份及地區推出互動自助式方案。
a.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攜手開發自助銷售之手機應用程式
b.與北京中投視訊和瑞怡文化攜手開發手機彩票市場之市場推廣及銷售平臺
c.與領先智能電視供應商TCL集團進行合作,通過其智能電視平臺以無紙方式提供我們的互動自助式彩票方案,以及協助其於智能電視上進行彩票行銷及推廣

2.發展O2O付款系統業務:
已與雲博產業攜手,為所有彩票分銷點配備雲博產業的非現金線上線下付款系統,包括中國電信的翼支付平臺,可使用於手機支付、中國銀聯及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卡種支付。

3.2014財年公司營收同比大增145%,且扭虧為盈

2014財年(截至2014年6月30日止)營業收入為9580萬港元,同比增長145%。營收同比增速較前幾年出現大幅回升,主要是由於彩票收入增速明顯,同比增長110%至8200萬港元。凈利潤為1500萬港元元,由2013年度的4200萬元轉虧為盈。


分地區來看,2014年來自中國的收入占比高達85.57%,而這一比例在去年高達99.86%,可以說這是家名副其實的中國公司!


分業務來看,2014年彩票收入占比達85.6%,而去年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9.6%。是家純粹的彩票公司!



在凈利潤和毛利率方面2014年業績較之前也獲得大幅改觀,終於扭虧為盈,2014年凈利潤為1490萬港元。


第一視頻(HK:00082)

  第一視頻這家公司相信不少投資者比較熟悉,其可謂是集“彩票”、“手遊”、“互聯網視頻”等眾資本市場熱點於一身。旗下有第一視頻網、v1品、彩票業務、手機遊戲等,其中旗下子公司中國手遊已赴美上市。
  旗下的彩票業務也亮點多多,其中收購的中國足彩網是和500彩票網、澳客網齊名的中國互聯網彩票老三家;彩票365客戶端在移動端市場份額領先,最激進的PE機構給的估值甚至可以比肩500彩票網!雖然第一視頻彩票業務的數據在業內一直被詬病有水分,但是相比現在A股重點熱炒的彩票股鴻博股份,第一視頻的互聯網彩票成色無疑更足。
  彩票365成盈利利器:2014年上半年彩票365成為國內首個下載過 5000萬次的手機購彩應用程序,單日最高下載量超120萬,2014年前兩季度市場占有率更是超23%,為行業第一。此外還推出了理財產品彩金寶,並與酷派、聯想、華為等多個手機廠商合作。
  財務業績方面,2014年上半年公司彩票業務收入為1.03億港元,同比增長116%;彩票業務凈利潤為2491.6萬港元,同比增長109%。

禦泰中彩控股(HK:00555)


  公司前身是“禦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當時經營證券、貸款等業務。後在2009年開始收購中國從事彩票業務的公司。其本質上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不過其投資的附屬公司卻實力強大,持有深圳市思樂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最大的褔利電腦彩票供貨商)、廣州市樂得瑞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開發及生產體育彩票機、相關的操作軟件系統和網絡)、深圳市金帆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一家開發及生產中國體育彩票系統之公司)100%股權,以及北京戈德利邦科技有限公司(內地唯一即開型褔利彩票系統供貨商) 的50%股權。此外,公司還成立了深圳市禦泰中彩投資有限公司集中拓展彩票配送業務。
  2014年上半年公司彩票機及相關服務收入為12.5億港元,去年同期為11.5億港元。2014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為6.28億港元,去年同期為5.3億港元。

公司從事的業務如下圖所示,大致分為系統及遊戲開發業務和配送與市場業務兩大板塊



投資亮點:

1.福彩電腦票業務(CTG)壟斷全國17個省

從事該業務的旗下子公司:深圳市思樂數據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福彩電腦票技術及設備供應商和運營商,目前福利彩票CTG機的開發及銷售業務全國每個省只有一個牌照,公司在全國共32個省里面取得了17個省的牌照。開發有SN-3000系列彩票投註機、 “SN-ONLOT電腦彩票熱線發行管理系統”和“SN-ONLOT思樂電腦彩票熱線投註系統”等交易系統。此外,福彩中心需要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及數據的可追溯性,因此政府用其他網絡來替換現有的彩票系統終端網絡的可能性非常低。

2.福彩即開票認證及印刷業務占據近100%市場份額

公司擁有北京戈德利邦科技有限公司(戈德利邦)50%股權(另外50%由即開票系統及遊戲供應商Scientific Games Corporation持有)。戈德利邦主要從事福彩即開票的認證及印刷業務,且憑借其專利2D條碼防偽技術,成為中國福利彩票市場之刮刮樂系統及彩票獨家供應商。另外公司還與石家莊市膠印廠(作為三家獲認可印刷福彩即開票廠家之一)訂立合作協議,從而參與福彩即開票印刷業務。



  公司提供的彩票產品及服務包括:省市體彩市場的管理和營銷顧問;彩票專營店和連鎖渠道的管理及營銷顧問;研究、設計和開發彩票遊戲軟件及系統及供應彩票銷售終端機與配套。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6944.1萬港元,去年同期為9719.4萬港元;2014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為-8743.4萬港元,去年同期虧損為8743.4萬港元。公司的核心優勢在於旗下的e球彩與幸運賽車遊戲,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兩款獲國家批準的快速開獎以及固定返獎虛擬體育彩票遊戲。

投資亮點:

1.虛擬體育競彩彩票預計將在全國推廣



下屬公司亞博泰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與英國Ladbroke Group建立的長期合營企業)先後於2011年和2013年推出幸運賽車和e球彩兩款全國僅有的快速開獎以及固定返獎虛擬體育競猜類彩票遊戲。幸運賽車以計算機仿真一級方程式賽車為主題,新一代國家高頻遊戲平臺已經搭建完成,馬上將在該平臺上銷售並推廣至多個省份。e球彩以足球為主題,並在中國最大的體育彩票省份江蘇省推出,且返獎率高達69%,預期將與國家體彩中心攜手合作在全國推廣。

2.彩票硬件市場份額達48%

下屬公司北京亞博高騰科技有限公司是體彩及競彩終端機的制造商和供應商,先後贏得河北、吉林、天津、安徽等省份的體彩終端機招標,截至2014年7月17日占到終端機供應市場份額的48%。公司還計劃拓展南非等國際市場,並積極研發視頻彩票終端機。

3.電話、手機及互聯網業務也在布局

下屬公司深圳市銀溪數碼技術有限公司為電話及手機彩票服務商,業務產品涉及手機短信、電話語音、手機客戶端、12580、WAP等全部無紙化途徑.

新濠環彩(HK:08198)

  談起新濠環彩,不得不先提一下新濠集團。新濠是香港老牌上市公司,主要從事休閑娛樂和博彩業務,在博彩、娛樂業涉世頗深。2007年新濠將彩票終端機業務註入新濠環彩的前身威發系統,為突出彩票業務及與新濠關系,公司在2008年更名為新濠環彩。
  新濠環彩最大的收入來源為終端機分銷業務,主要提供與彩票業相關的設備系統。2012年7月份,收購了北京電信達公司部分股權,同年9月又收購了香港寶加公司,此外公司還獲得世界三大彩票供應商之一的Intralot授權在中國使用其彩票技術,更重要的是通過Intralot的授權,新濠環彩獲得了為重慶福彩提供快開型彩票遊戲時時彩的多媒體內容分發系統。此外,新濠環彩還有彩票零售的承銷與分銷業務,做一些銷售店的管理和即開票銷售業務。
  財報業績方面,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254.2萬港元,去年同期為3148.8萬港元。2014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為-2082.1萬港元,去年同期虧損為670.9萬港元。

中彩網通(HK:08071)


  公司在2010年8月收購了深圳環彩普達有限公司51%的股權並開始涉足彩票業務。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64.9萬港元,去年同期為293.1萬港元。2014年上半年凈虧損-834.1萬港元,去年同期虧損額為2598.2萬港元.

結語

  財說認為港股中的彩票股多為投資公司,大多在2005年左右看到彩票盈利模式清晰之機會開始大舉投資大陸擁有彩票終端機供應資質的公司。目前這些彩票股已形成壟斷優勢。尤其是彩票行業受政策影響較大,那些長期與各省市福彩、體彩中心有良好合作關系的終端機供應商有著天然的優勢。不過近年來隨著各傳統行業紛紛觸網,彩票也成了互聯網巨頭們不容忽視的領域,未來各彩票公司都在積極發展新媒體業務,誰能抓住先機,那麽誰就能率脫穎而出!

以下為香港彩票股一覽表



下圖為該主題投資今年以來市場表現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到香港彩票股投資組合股價表現在世界杯結束之後每況愈下,目前跌幅已超15%。但又不失為伺機抄底之好時機。

上財說,給您一張財富綠卡,讓您暢享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34

莫名其妙暴漲暴跌股專題探討之二:中國微電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4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18 09:51 編輯

莫名其妙暴漲暴跌股專題探討之二:中國微電子

作者:格隆匯 Angelia


滬港通開通前,細價股炒風洶湧,但風潮過後,難免一地雞毛。之前,格隆匯《莫名其妙暴漲股專題探討之一:中國天然氣》中提到的中國微電子(0139.HK)今天午後突遭洗艙,暴跌46.59%,股價在短短1個小時內腰斬。

下面是中國微電子今日暴跌的走勢圖:




該股今年多數時候在0.2以下橫行,一直到7月30日傳出廣西金海集團主席符如林入主中國微電子之後股價從0.2元起步,在短短一個月內大漲近5倍,8月29日,中國微電子宣布,與控股股東符如林訂立諒解備忘錄,建議收購集付通支付公司全部股權,其在中國全國範圍內進行互聯網支付服務和在廣西省、廣東省和雲南省三省範圍內進行預付卡發行及受理業務,收購完成後將改名為中國金海國際集團, 消息刺激股價創出1.23元新高之後回落,當日振幅接近30%,最後收漲6%。隨後一個月的時間,該股在0.9-1.1之間震蕩,但是午後風雲突變,股價在一個小時內腰斬。想要翻版瑞東在439(當時的英發國際,現更名為光啟科學)的保興資本(1141)受牽連難逃被洗艙的命運,股價三級跳水,全天大跌32.5%。


符如林是何許人?

根據公開資料,符如林是廣西金海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掌舵人,旗下有投資管理、實業、百貨,及商務酒樓等業務,涉及便民超市連鎖店、農資物流連鎖店、連鎖店式廣告業務、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及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系統設備產研及維護企業。他在資本市場中最早被人知曉是因為舉牌在上交所上市的南寧百貨。南寧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南寧百貨,600712)2012年2月2日晚公告稱,自然人符如林舉牌,目前已持有公司1730.7186萬股股份,占南寧百貨總股本的5.08%。根據2011年三季報,此次增持或將使得個人股東符如林躍居第三大股東。公告顯示,符如林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多次買入賣出南寧百貨。其中,2011年9月,他以8.698元/股至10.18元/股的成交價格買入105.5995萬股,並於去年10月份以8.44元的成交價格全部賣出。此後,符如林於2011年10月、11月分別以10.27元、9.011元的價格連續兩次買入100股、43.3913萬股,並於11月以9.1元的價格將買入的43.4013萬股全部賣出。2011年12月,符如林以6.661元/股至8.808元/股的成交價格再次買入727.9647萬股,並於當月賣出36.44萬股。今年1月,符如林以7.324元/股至7.386元/股的成交價繼續賣出2.4779萬股,並以6.833元/股至7.398元/股的成交價買入1041.6718股。以此計算,符如林該項買入耗資約7000萬元。

不過他的舉牌並沒有讓南寧百貨的走勢得以逆轉,舉牌後的兩年里,基本處於被套的局面,到今年的二季報割肉離場,退出了前十大流通股東。如果全部清倉了,那以南寧百貨二季度最高價4.13來算,每股起碼虧損2塊以上,而且從南寧百貨三季度的走勢來看,符如林正是割肉割在了地板上,他因此錯過了至少一波至少50%的漲幅。


他進入香港市場,一戰成名的是炒作中國金融租賃,今年2月14日,符如林耗資1461萬港幣入股中國金融租賃4048萬股,均價0.36元,當天,股價急跌26%,橫盤兩周後才開始啟動。中間3月11趁跌勢再度增持。股價再往上漲翻倍後,就甩手減持1310萬股,套現1211萬港幣基本上收回成本。之後不停有新股東增持,一路將股價打到3塊錢,現在符如林手中持有3184萬股中國金融租賃,成本幾乎為零,以今天收盤價1.77港元計算,凈賺5 635.68萬元。而中國金融租賃的市值也從開始的2億左右市值一路暴漲至將近18億。

開始提到保興資本,又不得不說說之前格隆匯梳理過的殼王系列:高振順和孫粗洪。(詳情請登錄格隆匯網站查閱香江股市幕後的那些殼王系列)

高振順今年最得意之作——光啟科學借殼英發國際令其控制的瑞東集團股價一天最高漲5倍,不過讓市場憧憬能翻拍瑞東的保興資本(孫粗洪控制)在中國微電子遭洗艙的時候也難逃一劫,股價大跌三成。

令人蹊蹺的是,保興資本(Poly Capital Holdings)從8月7日開始增持中國微電子,多數增持的時候都是股價大漲的時候,甚至可以說是每次中國微電子大漲,都有保興資本做推手,所以,這次中國電子洗艙他難逃大跌,也是這個原因吧。

最近幾年,一些內地的炒家湧到香江,成為細價股的炒作新軍,其中不乏猛人,例如“炒底王”鄭建明、王平等,不過作為投資者,一旦參與這類股票炒作,就淪為案板上的魚肉,多少人能自信在這些炒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動作中得以全身而退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25

婷夢話聊企業淨利潤(專題) 婷夢

來源: http://xueqiu.com/1965949492/33155567

上篇給大家介紹了毛利,說到毛利就是公司銷售產品,收入扣掉成本就是毛利,毛利全部歸屬於公司,但是並不完全屬於我們這些股東。公司生產產品除了這些產品的直接成本以外還有銷售、管理、財務等費用,而這些費用卻不能直接歸屬於某個產品。毛利扣除這些費用之後最後得到的才是利潤。利潤呢,扣除應該繳納的所得稅之後才是完全歸屬於我們股東的凈利潤。

舉個例子,我和@金融之王 在新疆輪臺縣合夥開了家大盤雞店,我們店一年銷售收入有50萬元,但是我還是要買做拉寬面的面粉,我還要雇人,當然還要交房租,這樣滿打滿算花掉了20萬的成本,算了一下1年賺了30萬的毛利。當然這毛利並非是我和金融之王能拿到手的凈利,我們還要去裝修這個大盤雞店,還要在時光廣告上做宣傳,我們當時為了湊50萬還要問銀行借錢,還要給銀行利息,我們把這些類似的銷售費用、財務費用扣除之後才是利潤,拿到這些利潤之後,輪臺縣稅務局又把我盯上了,我還得交所得稅呀,扣除這些稅金之後,剩下的那點錢才是我和金融之王這兩個股東享有的凈利潤。

說到這里大家自然對凈利潤該明白了。那麽我們怎麽樣才能提高咱開的大盤雞店的凈利潤了,只有兩種辦法,增加收入和節約成本 怎麽樣增加收入了,如果咱家的大盤雞做的色味俱佳,而且非常具有特色,其他大盤雞店根本就學不來,這樣吃的人多了,我就可以提高大盤雞的價格,從而提高毛利,大家知道現在人愛吃,只要做的好,就不怕給大盤雞定價。同時,還要盡可能的節約一些成本,例如今年我們店掙了20萬,金融之王很嘚瑟,立馬花16萬買了一輛哈佛高配H6,第二年又掙了80萬,又拿70萬去買高層樓,我幾次勸他節約成本,他都不聽,他把這些錢花在奢侈品上,而不拿這些錢再去投資,再去擴大規模,你們說這樣的管理層你們會看中嗎?投資當中有句話,買公司股票就相當於買了半個管理層,管理層如果不加強管理,不想法設法的去降低一些沒必要的成本,而是那樣去揮霍,這樣的公司我是不會去買的。試想想如果我們大盤雞店的經營成本控制的比較好,我們是不是就比別的店具有優勢。(@金融之王 可別往心里去,只是講個故事[笑]

一個公司的成長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凈利潤增長率,在選擇一個長期投資目標時,凈利潤增長率的預測尤為關鍵。例如我們這個大盤雞店,過去5年的凈利潤複合增長率為35%,後面2年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70%,90%,這家大盤雞店的股票你會買嗎?所以我們買股票就是買業績,買的是未來。在個股選擇上,預期凈利潤增長高的就是我們的投資標的,要以業績為主選股,如果有業績支撐,個股的風險就比較小,買進後我們也比較放心。市場上炒的所有的題材也都是以業績展開的,只有以業績為中心的題材才能長期引起人們的追捧,有業績才是硬道理。

凈利潤複合增長率 = [(現有價值/基礎價值)^(1/年數) - 1] x 100%

三年利潤複合增長率=[(年末利潤總額/三年前年末利潤總額)^1/3 -1)] x100%

例如大盤雞店2011凈利潤50萬元,2014年凈利潤200萬元,則11-14年的複合增長為200/50,然後再開3次方根,再去減去1,再乘以100%。

接下來在這里就舉兩個例子:格力電器與康美藥業

格力電器的凈利潤從1994年的7931萬做到2013年的108.71億,期間凈利潤的增長幅度是驚人的,格力就是從一個小市值公司經過20年的時間逐年成長為1個大市值的公司。凈利潤增長如此驚人,股價可想而知。其實如果有些細心的朋友在2004年凈利潤大幅增長124.76%時買入格力持有至今那回報也是相當驚人的。


康美藥業從1998年的凈利潤1267萬做到2013年的18.8億,期間凈利潤的增長幅度真的是不敢想象,但是中間幾個年份凈利潤增長速度也有放緩的時刻,股價也有低迷的時期,但是有幾個人會一直長相廝守與康美。這16年的股價走勢已經完全反映在了業績表現,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還是有借鑒之處,對於我們散戶而言,竟可能的在熊市中去選擇成長預期良好的個股,提前埋伏才是真正的投資之道。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一味的去殺跌。例如2010-2012年12月創小板好多優質成長股股價萎靡,10億-40億市值之間優質公司滿市場都是,當時這些優質公司被大多數人都叫罵,然而現在了,都去追捧。

  在這里大家去選擇一個長期投資目標時,如果一家公司凈利潤增長率連續3-5年能保持穩步的上漲,並且具有較好的預期,那麽基本可以斷定,這個公司就具有較強的投資價值。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待良好買點的出現(最好是大調整的時候)和但斌寫的《時間的玫瑰》。

昨天寫了“毛利率”專題,好多人對此產生爭論,今天結合凈利潤增長率去看,效果會好點。分析一家公司不是單靠某個指標就能判斷的,要結合好多財務指標去看,當然還要結合公司所處的行業,國家的政策導向等方方面面去看。  今天只是從凈利潤的角度分析公司,大家在討論時就不要在拿別的指標說事呢。

寫的好了,就給點雪幣吧![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