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4環保行業·工業治汙專題研討會紀要(9月19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43&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Billy 於 2014-9-23 11:08 編輯

2014環保行業·工業治汙專題研討會紀要(9月19日)
作者:王進


目前國家發改委在主導推動環保行業的完善發展,預計相關政策有望逐步落地(或包括差別化稅收/財政扶持措施),一些環保公司微觀感受較為明顯,部分公司已感受到行業治汙需求非常明確,並很可能出現4~5 年的集中釋放期,提標改造等訂單(EPC/BOO/BOT 等)有望持續落地。綜合來看,工業治汙有望成為後續環保板塊行情演繹重要主線之一的判斷,後續政策催化劑將來自第三方治理、水汙染計劃、環境稅等,而微觀層面企業訂單及並購亦有望持續活躍。下面是研討會主要內容:

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駱建華(環境商會)

政策動向:發改委推動第三方治理,財政部力推PPP,未來工業治汙會向第三方治理轉化,汙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相關規劃目前看已經報到國務院,可能這個月開改革小組會議,之後出臺,是近期重要的環保相關政策,對治汙會有很大推動。

汙染治理:(1)城市方面經過十多年努力後初步控制住,包括汙水廠、焚燒廠等;(2)農村比較難,剛起步;(3)工業是汙染嚴重根源,目前還沒有控制住,加上此前執法、標準不到位,統計數據中的90%多達標率參考意義不大,或者是標準有問題,或者是達標率本身有問題,根據部分電力脫硫企業微觀反映,相關設備本身能夠達標的比例只有20%,運行能達標也只有30%;在市政趨於飽和的情況下,如果工業市場能夠打開,並由提供設備向運營服務轉型,則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三點意義:有利於環保部門監管(對象範圍縮小),有利於排汙企業治汙效率提高(專業人做專業事),有利於環保產業快速發展。

四項基本原則:汙染者付費(價格怎麽定是個問題,跟市政不同)、責任共擔(排汙企業承擔主體責任,環保公司承擔合同約定範圍的責任,雙方共擔,實際操作中工藝等經常發生變化,因此邊界責任界定很重要)、集中治理(集中到園區)、全過程監控(在末端治理基礎上往前端延伸,提供服務)。

兩類模式:(1)對存量:老設施的托管運營服務型;(2)對新增量:新建、改擴建的委托治理服務型。

案例:2006年燕山石化和威立雅合作(從供水、汙水到再生水回用做鍋爐補給水,噸水直接費用比用新鮮水低2元/噸,每年節約成本600多萬元);2001年上海化工園區與中法水務合作;巴斯夫走到哪里,蘇伊士就跟到哪里,提供配套環保服務;神華寧煤集團汙水處理委托了萬邦達;對大的企業、園區比較適合推行,而小的企業風險可能比較大。

五類障礙:(1)責任轉移:能否將排汙企業治汙法律責任轉移到環境服務公司,“誰產生、誰負責”改為“誰排放、誰負責”,需要在法律層面加以解決;(2)稅收障礙:以前作為成本,不用交稅,如果治汙項目委托給第三方後,治汙補貼涉及到雙重征稅問題,例如脫硫電價,以後如果改為由脫硫公司和電網直接結算可以避免此類問題;(3)融資障礙:環保企業缺少抵押品,收費權質押不明確;(4)經濟風險:工業企業經濟風險較大,不像政府合同有保障;(5)技術障礙:環保企業工業治汙技術上仍有加強提高,研發投入也較為有限,GE每年環保研發投入占收入比例為6%~7%,重慶長壽工業園區原來是國內一家企業中標的,後來覺得化工廢水難處理而退出,最後蘇伊士接手。

路徑:環境診斷->治理方案設計->談判與簽署->項目投資或運營,後續可能還存在->糾紛仲裁->合同變更與終止。

政策建議:設立國家環保基金,建議500億元,3年時間用於第三方治理投入,貸款形式,利率比市場低一半、期限長一倍,如果直接投給地方,可能環保公司拿不到,這種形式不是太好;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增值稅即征即退,第三方治理企業所得稅15%,免征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應收賬款、收費權質押等);拓展融資渠道;完善治汙費用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排汙企業可以把錢存入指定賬戶,如果達標排放就支付過去);實施環境保險制度(在發生環境突發事件時,由保險機構負責對汙染損失提供經濟補償);建立誠信檔案制度(黑名單);強化政府責任、嚴格執法;加快相關立法(明確監管部門、排汙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三者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排汙企業和環境服務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

環保企業:國內環保公司此前可能更多事做規模,還沒做內涵式提升,以後可能更多是拼技術(以前可能關系更重要),並購是一個重要途徑,好的技術直接買過來。

激勵措施:正向激勵方面,是把成本打入價格,例如電價、水價等;反向激勵主要是指市場化的領域,提高排汙費、環境稅,目前還是低於治理成本。

水汙染治理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方向 王家廉(產業協會)

行業結構:截至2011年底,規模以上水處理企業6,153家,其中服務業4,992家企業,產品制造業2,336企業,環境保護應該是隸屬於服務業的,或制造性服務業;2011年行業收入1,932億元,利潤207億元,2013年例行統計收入為2,300億元;2011年水汙染治理上市公司為79家,占行業總企業數據1.29%。

相關投入:“十一五”水相關投入規劃為7,400億元,全部投資需求1.7萬億元,規劃總的兌現率最後達到7成可能也就不錯了。

研發經費:2011年水汙染研發投入經費42億元,企業自有資金83%,政府資金11%,金融機構融資貸款5%,其他占1%;大多數環保公司是比較小的,研發投入也不會太大;水務企業一般沒有自己的特有技術,更多是資本運作,而中小企業如果不搞研發就沒有立足之地,因此要有前瞻性。

“水十條”:計劃投入2萬億,預計實現2.6~3.0萬億的環保產業銷售收入;核心是關註飲用水安全和水源地保護,治理工業廢水、汙泥、農村汙染等,一手抓水體水質保護,一手抓汙染減排治理;水汙染比大氣汙染嚴重得多,大江大河一半處於IV類、劣V類水體,地下水80%被汙染,河湖水庫富營養化,由有機汙染向長效化學品、重金屬毒物、激素等類型汙染演化,工業園區問題也比較大,企業納汙場所,畜禽養殖行業汙染也不容忽視;“水十條”已經報到國務院,10月可能不行,預計11月出臺。

資金籌集:重點項目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中央政府予以適當支持,落實企業整理汙染責任;多元化資金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增加信貸等。

發展方向:可能會普遍實行一級A,集中式汙水廠追求高品質出水(例如IV類、V類),提高廢水回用率,工業廢水在政策高壓下向“零排放”靠攏,治理技術創新的發展方向是從末端治理走向清潔生產及過程控制,開發經濟實用的“整體解決方案”。

工業治汙:(1)造紙行業會提新的國標,要求達到80mg/L,現在也就200~300mg/L,目前企業的利潤空間可能支撐不了,因此需要從生產工藝上革命,工業企業必須轉變思路,如果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作革命性變化,過往的發展是以環境為代價換來的;(2)電路板行業清潔生產核心技術包括蝕刻液在線循環技術、銅銀凝膠貫孔技術等,集成性實用技術包括微蝕刻液處理技術、漂洗水回用技術、氨氣凈化回收技術、電路板下腳料回收利用技術等,可以實現汙染物“零排放”,減少95%以上的原物料消耗,降低45%以上的生產成本;(3)過濾、分離、提純是現代工藝的短板,如果不升級換代、光靠末端治理是不行的,降解氧化不如分離利用,形成清潔生產技術。

危險廢物及其處理處置技術  王琪(環科院固廢所)

定義: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大部分是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以及環保治理中產生的飛灰、汙泥等。

特性:傳染性(感染性),腐蝕性,反應性,易燃性,毒性(包括急性毒性,三致毒性,浸出毒性,生態毒性,占比80%~90%),當然很多都是複合性的,例如蝕刻廢液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質。

特點:工業危險廢棄物為主,形態複雜(一半是液態),種類繁多,產生廣泛;危害嚴重。

全國年產量:口徑一:2012年全國危廢產生3,465萬噸(2011年為1,000多萬噸,統計口徑變化);口徑二:2007年全國汙染物普查為4,573萬噸,其中醫療廢物為45萬噸;口徑三:危廢約占工業固體廢物3%~5%,按3%比例和2012年32.9億噸工業固廢廢物估計,危廢約1億噸。

市場情況:我國的危廢市場也是近幾年才形成的,始於2002年的非典,之前的規劃投資也還沒有完全落地,各地起步階段,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管理也不成熟,因此數據大多不太可靠,但行業發展趨勢已經出來了。

處置去向:2007年汙染物普查統計口徑,綜合利用35.96%,貯存17.76%,處置47.94%,傾倒丟棄0.08%;2012年環境統計口徑,綜合利用57.85%,儲存24.44%,處置20.15%,傾倒丟棄0.0005%;50%~60%的綜合利用比例還是可以參考的。

處理能力:2011年統計,644個危廢處置廠,設計處理能力為10,576萬噸/年,處置負荷在不斷提高。

行業分布:2010年普查數據更可靠,化學原料和制品(25%),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11%),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11.1%),有色金屬采礦(10%),造紙和紙制品(8%),黑色金屬冶煉和加工(7%),通信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6%),非金屬采礦業(6%),化學纖維制造業(3%),金屬制品業(2%),醫藥制造業(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1%),電力和熱力生產(1%),儀器儀表(1%),其他(3%)。

區域特點:山東、新疆、青海和湖南等礦產地區,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工業發達地區產生危廢較多。

危廢類型:廢堿(21.7%),石棉廢物(20.5%),廢酸(11.3%),有色金屬冶煉廢物(8.0%),無機氰化物(3.2%),廢礦物油(3.0%),其他危險廢物(32.4%)。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規定危廢品種占實際廢物10%不到,還有很多需要完善。

汙染方式:偷排、傾倒等不恰當的處置方式;收集、運輸、處理處置過程產生二次汙染。

汙染形式:視覺汙染、土壤汙染、水體汙染、大氣汙染等。

處理方式:分類、再利用和資源化、物理化學處理、焚燒、填埋;其中,焚燒主要是有機物氧化分解、無機物熔融固化,熱能利用很少;爐型多為10~30噸/日小爐子,超過100噸/日的很少,煙氣中酸性氣體含量高,容易產生二噁英,煙氣成分複雜,燃料工況控制和汙染控制較難;總體來看,危廢技術看似簡單,但真正運用好很複雜。

焚燒爐類型:旋轉窯焚燒爐,流化床焚燒爐,爐排爐焚燒爐,熱解氣化焚燒爐,危險廢物水泥窯協同處理(優點是廢物能量可以充分利用,廢物可以替代部分水泥原料,缺點是不能處置重金屬、氯和硫含量高的廢物)。

填埋處理:一是貯留功能,二是隔斷功能;分為柔性構造和剛性構造;主要處理無機廢物,難以焚燒處理有機物和固態廢物,長期來看可能是受限的一個技術。

美國危險行業情況:2011年統計,產生量3,433萬噸,處置量3,903萬噸,處置設施1,389多個;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危廢產生量最多;全美最大的50家企業處置的危險廢物占總量的85%,第三方商業化處置比例只占15.8%,第三方處置中最大的50家專業化企業接收處置的危險廢物占總量的72%。
美國危廢行業變化:1984年頒布土地處置限制計劃;1999年相比1984年,危廢生產企業從5萬家減少到2萬家,危險廢物經營企業由3萬余家減少至2,000余家,危險廢物填埋量減少94%;地下灌註是最常用的方式,但國內不現實。

日本危廢情況:2011年,危廢產生量為306萬噸,第三方委托處置量占64%;危廢處置機構共22,868家,其中收集運輸數量占96.2%,單獨中間處置占3.4%,單獨最終處置占0.23%,中間處置+最終處置占0.12%;焚燒處理能力持平,填埋容量逐年減少,1997年至今沒有建設新的危險廢物填埋場(1997年45座,2010年32座)。

東江環保(002672.SZ)

江西布局:江西康泰運營現有處置中心,核準處理規模29,600噸/年,其中焚燒處理廢物4,400噸/年,固化填埋15,000噸/年,物化處理廢物10,000噸/年,含汞廢物收集、貯存200噸/年,擁有600家客戶,收購它是為了提前介入江西市場,利用其用戶及網絡基礎為新項目做準備,也會進行改擴建;江西豐城項目是危廢無害化處理,投資3.5億元,總處理能力8.1萬噸/年,焚燒1萬噸/年,物化處理3.3萬噸/年。

江西泰康虧損原因:規模只有2.9萬噸/年,運行效率不高,從去年開始才慢慢開始運轉起來,屬於私人經營,在運營管理技術投入上欠缺;引入東江先進管理模式和技術整改,能夠承接高級需求,收費標準會高於廣東地區,產能目前達到滿負荷運營,預計明年能夠盈利。

江西後續安排:與政府積極溝通,爭取擴建、適當提高江西泰康處理能力,未來有可能資源化處理能力擴充到20萬噸/年,以應對江西省較大的危廢處置需求;新的處置中心建成後,兩邊將進行整合;後續將形成江西南北的布局,對江西省市場形成較大控制力。

環境工程服務:上半年加大投入與力度,取得了比較多的合同量,主要是工業廢水為主,訂單量1億元,收入5,500萬元,占比6%左右;後續也將走出原有的廣東區域,比如浙江、江蘇;行業層面從傳統電子拓展至印染、紡織等;水領域也會考慮向市政領域拓展,公司引入的匈牙利生物技術效果很不錯,近期中標河源兩個BT市政項目,加上之前城南項目,上半年有7,000萬左右收入。

近期行業變化:政府更加認識到廢物性質及危害程度,管理思路有所改變,對於後續達標更加強化,原來低成本運行生存的企業難以生存,市場競爭趨於良性;資源化采購價格逐月往下走,江蘇地區含銅、含鎳廢液采購折扣回落到六折,已經跟廣東差不多了。

危廢資質:國內企業廢物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可以自行建立處理設施,在石化行業比較常見(例如克拉瑪依有一家很小,但運行欠佳);很多危廢企業無法自己上規模處理,都會交給第三方處理;公司也在考慮在一些大型客戶廠區,建設並委托運營危廢處理設施,進行危廢在線回收,多限於資源化業務。
下一步工作:福建省處於起步階段,設施嚴重不足,獲得批準產能只有10萬噸,規劃依托廈門綠洲項目,輻射全省;新疆以克拉瑪依為基礎,適當去爭取擴展到兩到三個危廢點;廣東省無害化設施嚴重不足,各地在規劃設施;業務拓展是並購為主,但需要整改和整合時間,自建會相對更慢一些,但起點基礎和設施會好很多,兩者會互相結合;人才內部培養和晉升機制很靈活,但不能滿足人才需求,會從並購對象,輸出管理模式,發現和改造優秀團隊。

小貸公司:目前已有1萬家客戶,短期融資需求較為強烈,3億元資本金明年會放貸60%~70%。

首創股份(600008.SH)

公司戰略:2000年上市,定位環境產業並拿到了北京和深圳代表性的供水項目,但公司2006年進入房地產領域,錯過了2007~2010年水務行業大發展機會,2011年公司反思之前戰略並重新聚焦環保產業;2009年進入固廢領域,收購了香港新環保能源,更名首創環境,今年開始盈利。

經營業績:2014年水務領域營收20多億,利潤總額5~6億元,歸母凈利潤3億;固廢主要填埋為主,一年利潤2,000萬;京通路每年3.3億收入,還剩14年經營期,新大都飯店賬面值2個億,每年還虧損1,000萬,道路+酒店合計1個億利潤;每年還有2個億補貼,還剩4年;同時逐步清退土地開發業務,合計每年凈利潤6個億。

轉讓京城水務:水價十幾年沒有調整、收益較低、7.21事件導致的政治層面等諸多因素,轉讓京城水務為無奈之舉,獲得了20多億資金;後續有很多資金需求和投資,水務資產投入今年計劃200萬噸,明年300萬噸;低效資產換成高效資產,後面一些規模不大的整體資產也會進行整合。
蘇州嘉靖:收購蘇州嘉靖後,簽署了有10個億元合同(含嘉靖5億合同),江蘇地區大的合同10億元,小的也有5個億;嘉靖最大的優勢實際上是在0.5噸到2,000噸的設備,它有兩套系列,大概八個產品,現在正在突破2,000~5,000噸汙水處理設備,5,000噸以上會建議做構築物;嘉靖是日本生物凈化槽技術,日本已經用了四十多年了。

汙水&供水機會:一是大中城市的提標改造,一級B到一級A提標改造成本600~700元/噸,公司通過引入歐洲生物處理技術,希望能控制在500元/噸以內;二是村鎮汙水處理項目,浙江、山東、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建制鎮大部分都在全面推進,今年浙江就要做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全覆蓋汙水控制。
小城鎮項目:獨立財政在縣層面,基本思路是以縣城為單位,整體打包,縣政府擔保,提供財政支持;建制鎮規模在3,000~4,000噸/日;公司采用DBTO(設計,建設,移交,運營)模式運營小城鎮項目、遠程監控、無人值守,一個縣最少8個人(巡檢+維修),不超過12個人,每2個月做一次汙泥處理;未來重點在華東、珠三角、京津冀推動,雲南3年也要搞500個建制鎮,今年希望簽10億元,明年希望50億元,一般簽下來3~5年能完成。
農村項目:農村市場還在探索之中,設計不賺錢,大設計院不願意做,真正賺錢還是在建設環節;簽訂委托運營8年,8年總水量和報價後面不再變化;8年以後過程可能會有再一次改造建設,如果不做特許經營,利潤還體現在建設。

困難:工程管理(太分散、土建等需要本地合作商)、模式還在探索、收付費等。

固廢領域:汙泥、固廢都會放入首創環境;收購新西蘭廢物年內不會有任何考慮,未來看運營收益和技術,目前看條件不錯;董村項目已經複工,電子拆解項目也還可以;汙泥業務放在哪里做,目前還不明確。

津膜科技(300334.SZ)

基本情況:公司是從天津工業大學的膜分離研究所產生的,本身是走技術路線;今年6~8月份是最艱難的3個月,並購一個設計院失敗,資本市場有預期落差,但大家還是表現對公司的認可,未來業績增速會逐季好轉。

行業布局:煤化工主要擔憂支付能力,石化稍微好些,其次在印染;未來希望進入醫院、除廢水處理以外的工業膜應用等領域(例如氣體、透析等);目前類似房地產前幾年的黃金時間,要加快周轉,迎來好的資本運作機會;“水十條”中提標、節水/再生水都是重點,微觀感覺地方有規模的水務公司提標改造需求會集中釋放,用膜概率較大,公司也會考慮與其合作,投資建設2年後賣還給水務公司;東營項目工程利潤不會少於5,000萬元,運營期回報也會不錯。

並購方向:公司是技術出身,並購標的選擇更加重視特色技術,不追求體量,純工程的不在收購範圍,帶有資質的設計院可以考慮;負債率只有20%多,融資能力是較強的。

膜產品:生產了國內第一支中空纖維膜,公司技術仍然是最好的,膜組件分為外銷和內銷,公司外銷量也很大,去年7,000多萬元,預計今年還會有30%~40%增長;超濾微濾領域,國內目前和國外在通量、斷絲率上差異不大;會加大新產品研發,例如NF、RO等;與東麗就平板膜MBR等領域也會合作推廣。

人事變化:人事新增3個高管,徐總原來是海德能總代理,目前負責銷售;吳總有17年汙水行業從業經驗,負責工程;郝總原來是做房地產行業,目前擔任董秘和副總經理;銷售、運營的架構上這半年已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對銷售人員更換,同時重新制定了激勵制度,今年開始慢慢的會體現出來它的作用。

浙江津膜科技子公司:江浙地區印染行業非常好,未來幾年會處於集中釋放期,之前有合作方,對方管理出現誠信問題,但強力調整後基本解決,今年中報有了600萬收入確認。

印染行業需求:浙江印染未來每年需求不少於30家企業(不含工業園&印染園),需求非常明確;從工程反饋來看, BOO的商業模式較為理想,後面會對資本由一定需求;若印染集中釋放的話,上市公司具有現金優勢。

印染行業格局:印染類企業單子700~800萬是常態,1,500~2,000萬算大的了;當地競爭對手主要是是天創、開創,從當地項目反饋來看公司工程質量好於對手;印染企業是3個月建設期就能完工,後續運營管理賺錢,占據先發優勢做“批發商”就能夠未來贏得三年的江浙市場。

萬邦達(300055.SZ)

公司優勢:水處理系統全方位供應方案上比較優秀,擁有清晰成熟的商業模式,全部針對高難度汙水,技術要求高,處理難度大;關註技術革新和未來市場變化,與國際巨頭都有良好的應用合作,側重煤化工、石油化工和工業水等比較大的領域。

核心技術:SH-A節能型強化生物脫氮工藝,CBR-R工藝,汙水零排放技術,高濁汙水多層碟盤震動式成套化過濾器的研發,高毒性煤化工廢水的處理,同時硝化厭氧氨氮化工藝的無紡布生物轉盤反應器,好氧硝化顆粒汙泥的制備與修複方法,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等,公司獨家從美國引進了震動膜,這些技術研發項目是為零排放等工程服務的。

膜技術(MBR):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把膜技術應用到水處理,膜技術的劣勢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資成本高、運營成本高)、使用壽命低、易堵塞,而優勢在於對水質標準有保證,COD可達60~80mg/L,與東麗公司在MBR方面展開合作,提高水質穩定標準。

零排放技術:零排放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由發達國家提出的,因為火電廠耗水量大,因此率先在火力發電廠的開展零排放,我國的標準解釋是企業或主體單元的生產用水系統達到無工業廢水外排;零排放技術其中比較關鍵的一步是濃鹽水再濃縮工藝,實現零排放;其中DTRO、DM技術,廣泛應用於濃鹽水處理;公司在濃鹽水濃縮方面目前用的是DM膜技術,技術和產品全部進口,與國外的公司進行合作,未來使用的膜技術可能有所改進。

煤化工零排放:公司非常重視煤化工領域,認為市場規模會繼續擴大,在“十二五”期間新建了十五個煤化工示範項目,總用水量非常巨大,年產的20萬噸的甲醇裝置每小時排的廢水就上百噸,神化寧東煤化工基地循環水裝置的最大處理量就超過北京城區的1.6倍,公司與中煤集團有很多業務往來和聯系;中國煤化工主要集中在在西北地區,缺水導致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做實驗都很困難;零排放技術即使對於大公司也有難度,要求技術高,對公司實力要求高,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零排放,因此這一市場是有很大潛力的。

博天環境(預披露)

公司業務:一是工業汙水處理,主要是在煤化工和石化做的比較多,之前覆蓋過屠宰廢水、食品飲料,醫藥和造紙廢水等其他行業,目前也在尋找工業新區,生活水和工業水混用項目;二是裝備制造,目前也在生產中空纖維膜;三是環境修複,2011年成立博大科技,和美國的美化集團戰略合作,做土壤修複和環境修複,今年已有新疆重金屬汙染異位修複項目在執行,規模在幾千萬。

公司戰略:全國建立了21個分公司,按區域整合為五大事業部,總經理都是在公司工作7、8年時間,充分授權;集團只做財務和法務垂直管理,制定激勵制度,希望每個事業部都能獨立發展成為小博天;其中只有一個事業部主要做煤化工,其他都在針對各自區域內廢水,醫藥廢水,高端紙業,普通化工和市政汙水等拓展;公司會判斷未來幾年國家政策,來提前做好規劃,未來幾年會朝水資源綜合利用發力;並購會選擇特色裝備公司。

煤化工觀點:從2013年開始,設計院訂單開始下降,對大型煤化工批複下降,今年煤制氣項目停批了,批準的項目有的是遺留的,有的是給了路條但未核準的;煤制甲醇,煤制烯烴已經從鼓勵名單中取消,陜煤化,中煤,神華上的煤制烯烴上臺後MTP和MTO行業會基本飽和;主要問題是煤化工對水消耗太嚴重,節水是未來煤化工的核心指標之一,未來西部會鼓勵精細化工、重化工等;能源局今年開始到目前,開了很多次會議,總體觀點是煤化工行業要規範有序發展,不能停止發展,不宜過熱發展,不能無序沒有規律發展,要達到一定規模(煤制油100萬噸/年、煤制氣20億立方米/年)。

市場情況:提標改造是趨勢,包括工業、市政等;城市汙水廠的汙泥、除臭問題需要解決,市政汙水循環利用供給工業,城市水資源整體規劃等;工業方面,醫藥廢水提標改造、造紙廢水、石化等。

訂單情況:去年新簽訂單18億,今年目標是20~30億,1~9月完成60%~70%,還是按計劃推進;大型煤化工項目延後,但還是會開標的;模式上在拓展EPC+EC,通過持續設計服務獲取運營服務,去年已經拿到7、8,000萬元合同。

員工人數:2013底900人,現在為1,300人;其中設計院團隊300人,因為一個單子上億或者幾個億的話,施工圖設計就要幾十號人。
應收賬款較少:選的對,選好客戶,目標行業前十優質客戶;管的嚴,內部審計管理的嚴格;做的好,工程質量過關,總體解決方案最優。

中信觀點

總體感受:(1)市場需求啟動確定性高:與城市和農村相比,工業是造成我國汙染現狀的重要根源(此前的達標率數據實際參考意義不大),因此蘊含著廣闊市場空間,並有望在嚴格執法、標準提高、反向激勵(排汙費/環境稅)等因素驅動下逐步釋放,而大氣治汙領域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剛剛公布,對於東部、中部地區新建及存量燃煤機組實現超低排放的要求便將助推進一步提標改造需求興起;(2)第三方治理趨勢明確:目前發改委在主導推動,預計相關政策有望後續落地(或包括差別化稅收/財政扶持措施),推動“汙染者治理”向“汙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轉化,國家還有望成立環保基金以低息、長期貸款形式支持第三方治理推廣,當然,排汙企業和環保公司責任如何界定、稅收存在障礙等因素有待進一步厘清;(3)環保公司微觀感受較為明顯:以浙江為例,部分環保公司認為其印染紡織等行業治汙需求非常明確,很可能出現4~5年的集中釋放期,提標改造等訂單(EPC/BOO/BOT等)有望持續落地。

綜合來看,我們維持工業治汙有望成為後續環保板塊行情演繹重要主線之一的判斷,後續政策催化劑將來自第三方治理、水汙染計劃、環境稅等,而微觀層面企業訂單及並購亦有望持續活躍,具體投資主線包括:

——廢水:重點推薦萬邦達、津膜科技、碧水源,建議關註中工國際、東江環保、維爾利、中電環保、中滔環保等
——危廢:重點推薦東江環保,建議關註桑德環境、維爾利、萬邦達、格林美等
——廢氣:重點推薦龍凈環保、菲達環保,建議關註中電遠達、國電清新、龍源技術、京運通等
——監測:建議關註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等

(源自:中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