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vr.html
重新學習趨勢投資
老頭子投資股票的成績絕對稱得上大師級,對於投資消費股,老頭子喜歡用趨勢投資。
最近老頭子告訴我,他在12、13元附近買入了不少東風(00489),我很疑惑,三年間從低位漲了近10倍,還追?老頭子答:人心所向,
我的實驗成果斐然,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成論文呢?
我覺得自己的論文質量不錯,為什麼學術會議和期刊總是不收錄呢?
做實驗沒日沒夜,實驗後的論文寫作更是夜以繼日,我如何能夠從容地寫作呢?
林宙辰研究員告訴實習生們:「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
為什麼要寫論文——分享與提煉
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所謂正心誠意為先,而後才能齊家治國。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許多學生回答是:老師要求寫,或者寫論文才能畢業。不幸的是,以上答案很少能催生出優秀的論文。
正解是:第一,研究者有優秀的研究成果要分享,並希望在學術圈內製造自己的影響。論文極大地提升了分享的效率,文章在手,重複宣講的煩惱不再有。以前10個人向你諮詢,你要講10遍,現在只是一篇文章,輕輕點擊,發予10人的簡單操作。
第二,寫論文可以極大地幫助自己提煉想法,把粗略的想法精細化。本來思路上也許有盲點,但當你必須考慮如何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幾行論點的草稿自然是不夠的,將所有材料重新進行有機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詩句也說明了寫作對研究者的意義:聽而後忘卻(I hear and I forget)、看而後記憶(I see and I memorize)、寫而後理解(I write and I understand)。
何時開始寫論文
對這個問題的錯誤答案是:現在必須寫了,不寫不能畢業,或會議的截稿日期將近。不幸的是,匆匆趕製的論文往往質量不佳。寫文章頗耗時日,好文章不是3-5天趕出來的。正解是:當材料充分、思考清晰、實驗結果齊備時,動筆時機才成熟。
什麼是好文章——想法好、表達好、語言好
首先,文章要內容好、想法好,不能只靠包裝。所謂內行看門道,論文最終要給同行看,他們自然會把你的想法和現有的想法進行比較,你的想法要經得起推敲。
其次,想法還要語句通順、邏輯連貫地表達出來。好論文首先要結構清楚,邏輯性強,前後呼應。例如,文章靠後部分如果引用一些知識,可以先用文獻綜述 在前方鋪墊好,給讀者一定的知識儲備,避免造成理解困難。其次,解釋要清晰。論文,尤其是工程類論文,要能夠讓讀者重現自己的算法,就要求必須解釋清楚每 一個步驟。論證要充分翔實,要充分地向讀者展現自己想法的價值。
在向讀者展示的過程中,一些輔助手段可以讓文章中的解釋更加清晰,例如圖表、直觀的記號。例如我們學習物理學時使用的符號非常直觀:用希臘字母來表 示角度、小寫字母表示矢量、大寫字母表示矩陣。記號非常有助於思維過程,阿拉伯 數字系統影響巨大,而其它計數法都消亡了,那是因為這種系統對記憶、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如果一定要用其它符號進行表示,對文章內容沒有影響,但讀 者在閱讀時已經對符號所代表意義有所假定,如果改變了現有假定,會造成閱讀障礙。
第三,從語言上說,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一般是英文論文,我們用非母語很難做到文采飛揚,但至少可以語言平實而順暢,杜絕語病和錯別字。單詞拼寫、時態,甚至標點符號也要運用規範,尤其是數學公式裡的標點符號。
寫論文的幾大誤區——想法多、吹大牛、太複雜、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
有人認為「想法越多,論文越好」,但對於論文,特別是工程類論文,中心思想集中非常重要。一般地說,對於會議論文,由於篇幅和審稿時間的限制,一篇 文章以討論一個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為好。對於雜誌論文,其篇幅可以很長,因此可 以深入討論一個方法在不同問題上的應用。如果有很多種方法,建議每種方法寫一篇論文,而且後續投稿所討論的方法,要和先前所投的方法進行比較。
有人認為「吹得越牛,論文越好」,實際上要對自己的論文有正確認識,審稿人作為你的同行可以辨識出作者是否過分拔高自己。另一方面,過分的自謙也沒有必要,因為審稿人不會比作者更願意費心去挖掘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有人認為「越複雜,越顯得我水平高」,但事實上一眼就能看懂,甚至簡單到「愚蠢」的文章反而更好,太複雜的論文很容易被拒掉(後面分析審稿人時,會仔細論述這一點)。
有人認為「引用自己越多,越說明自己是該領域的專家」,但恰恰相反,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說服力比較差。
瞭解審稿人——志願服務、工作繁忙、潛在對手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我們要瞭解審稿人,寫論文才能有的放矢,因為是審稿人決定我們的論文的接收與否。
首先,他們是志願者,在學術圈裡做志願服務,並不因審稿而產生任何經濟收入。他們不一定與你來自同一領域,或研究相同問題,所以,不要直接進入主 題,而是要講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相當於讓他在讀你的文章時,也學到了知識。大家願意做審稿人,是因為審稿是拓展視野的簡便途徑,而且有機會比其他人更早 瞭解到最新的思想。如果審稿人在讀你的文章時感到有收穫,你的文章會因此得分。
第二,審稿人工作繁忙,他們用業餘時間進行服務,常常服務於多種期刊與學術會議,手頭經常會積累很多論文待審,並不是只拜讀你的一篇文章。所以,文章一定要簡明易讀,節省他們的時間與精力。
第三,審稿人經常是會議的領域主席(area chair)或雜誌的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從你引用的論文的作者裡挑出來的。他們一般做相關領域的研究,但是經常不會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所以,不要在文章中對現有工作進行過於苛 刻的批評。寫論文相當於和讀者面對面地對話,你可以提出意見並進行評論,但一定要有禮貌,否則審稿人可能會相當地惱火。
瞭解了審稿人,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審稿。會議和雜誌一般會給審稿人提供評審表,提醒審稿人需要考察哪些事項,比較典型的有:第一,論文是否在本會議 或雜誌的討論範圍之內,如果風馬牛不相及,論文會被立即排除。第二,實驗結果是否能被重現。第三,論文是否寫得好,一般讀者是否能讀懂。另外,引用的文獻 是否太多或太少。當你們的工作和審稿人的工作相關時,審稿人很自然地會關心自己的研究是否被引用,如果不加引用,你的文章將被減分。有些人覺得不引用或少 引用會顯示出文章的新穎性,但是審稿人能看出是否有未引之處。如果被指出重要的文獻有缺失,文章將很難被收錄,因此不要故意隱瞞你所知道的文獻。另外,這 也是一種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
關於審稿人,我們的認識常常存在一些誤區。有人認為審稿人會認真拜讀所審的論文。其實由於審稿人經常同時審多篇論文,如果審稿人能在一篇文章完整地 花上2小時,就算非常負責了。審稿的典型的順序是:題目→作者→摘要→結論→參考文獻→導言。審稿人看參考文獻經常是看他/她的論文是否被引用。至此,正 文還沒看,審稿人就已經有了是否收錄的傾向性,後續的閱讀只是為了找正面/負面的證據來支持他/她的決定。所以,要把所有重點在前面提到的幾個環節中強有 力地展示清楚,使得審稿人能夠盡快正確理解你的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論文的組成部分
論文的組成部分,大致來講,由以下構成:題目——摘要——導言——相關工作——正文——實驗結果——結論/討論/未來研究——參考文獻——附錄。
以下所列的論文組成部分,要視具體的情況取捨,比如附錄,如果沒有數學公式可推導,就可以沒有。次序也可以視具體情況調整,比如「相關工作」有時會 放在最後,因為有時評論前人工作時先需要理解當前論文的工作,如果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審稿人很難讀懂,而如果放在後面,審稿人讀懂評論和比較就會比較容 易。
「題目」就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文章。好的題目有兩個要素。首先,不能有歧義,要能讓審稿人正確聯想出文章做了什麼。其次,要便於記憶,否則讀者 日後要寫論文時,你的論文早已經不知丟在何處,如果有容易記憶的題目,他會優先想到你的文章。要做到這點,題目要短、要有關鍵的字眼。
「摘要」就是給出論文的概況,吸引讀者。在這裡要給一些適當的細節,簡略描述你的方法是如何實現的、有哪些組成部分(components)、實驗結果如何、比現有的技術提高了多少。
「導言」部分很重要,首先要講明做本研究動機,講明為什麼本文所述的研究很重要?為什麼該研究是值得做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論證,後面寫得再好也沒有 用,因為大家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用」的東西上。其次,本文的貢獻、創新性要明確突出,不要讓人誤認為你的研究與別人相似。第三,介紹你的方法時要比摘要 詳細些,但是不要給太多的細節。
「相關工作」是為了證明你的工作的新穎性的。因此對前人的研究的引用要完整,並且一定要尊重相關文獻的作者,可以指出其缺點,但一定要禮貌,要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
「正文」用來介紹技術上的細節,終極目的是要讓人理解你的方法並能重現實驗結果。首先,邏輯要清晰,其次,技術上的細節不能缺失。但是,如果細節可 能喧賓奪主,則要適當刪減或挪到附錄甚至補充材料裡,以免干擾正常的閱讀節奏。如果文章比較複雜,可以敘述一下方法的組成部分,畫出框圖,展示方法、內容 及其關係。文章的實驗結果要證明「我的方法的確比現有最好的方法還要好」。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有些同學在文中用紅、綠、藍色來指示對象,但經常圖片打印 出來都是灰色的,對象難以區分,所以最好不要用顏色來指示圖片裡的對象,而要儘量用不同樣式的線型、填充模式等,再打印出來確認不同對象的確是可以區分 的。另外,對於所有的圖、表,要在正文裡加以說明,對於反常規的結果尤其要突出地論述其原因。
「結論」部分是給讀者留下印象的最後機會,要進一步突出自己的貢獻。
你還可以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其實這會讓審稿人留下好印象,並且給其它讀者以提升空間,讓他們沿著你的方向繼續前行。
有一個很不好的做法,就是將摘要、導言裡對方法的介紹和結論用同樣的話進行表述,甚至互相拷貝。文章的摘要、介紹、結論,要在不同的細節層次上介紹你的方法、強調你的貢獻。
文章末的「參考文獻」要完整、相關性要強。當敘述到與本文相關的最新技術或不常用的技術時,一定要頻繁地引用相關文獻,不然審稿人有可能會誤以為你把這些工作聲明成你的貢獻,最終對你的文章產生負面影響。
「附錄」不常有。如果細節特別長,放在正文中影響正常的閱讀節奏,導致讀者讀完細節就已經忘記了前文,則可以放在附錄裡,當讀者希望看細節時再參考這一部分。
如何寫論文——日積月累的好習慣
寫論文這個過程,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要準備材料,其次,在進行思考和實驗的過程中要書寫並保存一些草稿,之後再把細節填充進去。等材料收集齊備, 就可以進行修改。修改有兩種,「大修改」是revise,意思是可以把段落順序進行調換,可以大篇幅地進行刪除、增補,而「小修改」是edit,即「編 輯」,例如對於用詞和標點符號的修改。修改論文時,最重要一點,就是要從一個做相關工作、但不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的人的角度來審視你的論文,只有這樣才 能最佳地組織文章結構、確定需要介紹多少相關知識和技術細節。
寫作順序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完全遵從自己的習慣。你可以從頭寫到尾,可以先寫技術細節再寫導言,也可以先搭框架,再填充細節。但是,需要格外注意 的是,寫論文的功夫在平時,要注意積累材料,注意記錄平時讀文獻時的主要想法、作者、文章題目、頁碼、與其它文章的區別等,另外,實驗結果也要及時記錄。 隨時進行記錄的好習慣,會把你的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讓寫作更「輕鬆」。如果平時只是拚命做實驗,最後三天熬夜寫文章,結果一般都不盡如人意,因為這樣容 易丟三落四,且常常會出現問題,例如有時會發現實驗參數不對,但此時為時已晚。
在修改過程中,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技巧。
要注意,一定不要依賴別人,如果你只會做實驗,希望讓他人代寫論文,你的文章永遠要掛他人之名,你永遠沒有獨立的作品。平時要多積累,可以多摘抄一 些好詞好句。要記錄下自己的錯誤,同樣的錯誤儘量避免犯兩次。請別人幫你改過的版本最好保留下來,多跟幫你改文章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做這些改動的原因。字 處理軟件提示可能拼寫錯誤的詞要重點審查一遍。如果有餘力,申請去幫忙審稿,這樣就可以通過審稿人的角度來看稿件,從而反思自己的論文。
寫作不僅需要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語言也要順暢可讀。我們可以通過遵循以下寫作注意事項,來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如果總是先寫中文再譯成英文,英語很難提高。直接用英語寫作,剛開始可能很困難,可能寫完5行字,就已經花了一小時,但是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 路會越走越順。對於我的學生,我一般會認真指導他們完成第一篇,從第二篇開始,就基本上不用太費心。其次,要用自己最熟悉的、確定不會產生歧義的單詞。不 要用金山詞霸等軟件直接查詞,選擇自己沒有使用過的詞,這樣很容易產生歧義。第三,每段只講一個要點,並且要明確。第四,畢竟是在進行科技文獻寫作,注意 語言要正式,要進行提煉,用語不要過於瑣碎家常。第五,要避免「毫無疑問」(no doubt)、「絕對」(absolutely)、「顯然」(obviously)這類絕對化的用詞。第六,不要使用複雜的語句,要儘量簡單明晰,便於讀 者理解。另外,要注意銜接過渡,選擇正確的過渡詞與聯接詞,還要注意轉折,注意連貫性,避免行文跳躍。最後,現在很多字處理軟件都提供拼寫檢查功能,對於 軟件提示可能出錯的字,一定要仔細再檢查。
結論
首先,寫作不是為了應付任務,而是為了讓你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完整。寫作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趕「deadline」,而是因為有思索、有內容, 想要進行分享。其次,一篇好的論文,是好的內容與好的寫作的結合。第三,決定論文「生死」的審稿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仔細推敲你的文章,因而一定要讓文 章重點突出、邏輯清晰、用語簡明,從而減輕他們的工作量。第四,要養成經常用文檔進行記錄的習慣,將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寫文章的過程才會順利。最後,要 自己首先修改、修改、再修改,而不要想著依賴他人。所謂的「依賴」,就是在自己還沒修改到無法改得更好時,就交給別人。只有對自己的文章負100%的責 任,才能最快速地提高。
以上要點,我們唯有以認真負責之心、多次實踐之行,才能真正掌握,才能寫出好論文。
(本文作者林宙辰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的主管研究員,現在是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中科院計算所的客座研究員和IEEE的高級會員。)
清明節,我們緬懷逝去的親友,同時也會多多少少思考一下自己必然面對的這個人生結局——死亡。
研究巴菲特十多年,我發現巴菲特始終笑對死亡,經常笑談死亡。
1、巴菲特死了也要繼續管理公司。
有人問巴菲特有什麼退休計劃,巴菲特回答說:「退休計劃?等我死了 5 年到10 年之後再說吧。」
1994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說:「我曾經公開宣佈:我打算一直管理伯克希爾公司直到我死後 5 年或10 年。伯克希爾公司實在太容易管理了。」
1985年,有一篇文章談到伯克希爾公司與其收購的公司簽訂了長期協議,巴菲特特別說明:「企業經理人有一份與伯克希爾公司簽訂的協議,因此沒有必須擔心我個人可能過早停止管理伯克希爾公司事務(我給自己制訂的管理年限至少是三位數)。」
2、巴菲特死了也不賣自己公司的股票:
1986年,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說自己死了也不會賣出一股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眾所周知,每年股東大會上都會有人問我這個「卡車問題」。如果我今天突然被一輛大卡車撞了,芒格將會接管伯克希爾公司,我持有的公司股票一股也不會賣出。所有投資繼續照常運作。」
巴 菲特在1993 年致股東的信中公開宣佈自己死了也不賣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我死之後,如果我太太蘇茜比我長壽,我所擁有的所有伯克希爾公司股份將會交給她擁有,萬一她 在我之前去世,我所擁有的全部股份就交給一家基金會。不管任何一種情況,都不會發生由於遺產和遺產稅而必須賣出相當多股份的問題。」
巴菲特如此推測伯克希爾未來股價:「我離開人世的那一天,伯克希爾的股價將會上升 4 分之1 到半個百分點。如果我死那天公司股價大漲,我會非常傷心的。」
3、巴菲特死了也要給自己的保險公司省錢:
每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都會有投資者問巴菲特卡車問題:如果巴菲特被一輛卡車撞了,會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巴菲特每年會給出不同的機智回答。
1996年股東大會上,一位投資者問:如果巴菲特被一輛卡車撞了,會對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股東們經常提出類似的問題。巴菲特有時會用一句俏皮話回應:「我經常會回答說我為那輛卡車感到難過。」
2000年股東大會上又有人問,巴菲特說他可不希望被汽車撞,除非……「只有不是我們旗下 GEICO 汽車保險公司保險的汽車就行。」
1995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有位股東說:「我正在考慮買入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但是我非常擔心你會發生什麼意外,我可受不了你出現重大意外事件的風險。」巴菲特回答:「我也受不了。」
4、巴菲特死了也要打牌。
橋牌是巴菲特一生最愛的遊戲。他甚至專門找了一個世界冠軍專業教練指導,讓他的橋牌技術上升到了新的水平。他如此酷愛橋牌,以至於他說:「任何一個年輕人,不會玩橋牌,就是犯了一個大錯。」
巴 菲特酷愛橋牌到死了也玩的程度。他的牌友《福布斯》雜誌的出版人馬爾科姆·福布斯( Malcolm Forbes )是一位生活奢華喜歡炫耀的大亨,就在他死於心臟病的前一天晚上,他還在和巴菲特等牌友們一起打橋牌。牌局安排在福布斯在倫敦的豪宅裡,由美國對陣英國國 會議員代表隊。美國隊成員包括:巴菲特,福布斯,貝爾斯登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阿倫·格林伯格( Alan 「Ace 」 Greenberg,) CBS 的董事會主席勞倫斯·( Laurence Tisch),以及其他幾個美國人。他們從上午一直打到下午,美國隊先是輸給了英國上議院隊,後來雙輸給了英國下議院隊。
巴菲特說:「我打橋牌時專心致志,其他什麼事也不會想。」「我經常說:如果關在同一間牢房的三個犯人都會打橋牌,就是和他們一起坐牢,我也心甘情願。」
5、巴菲特死了也要吃美食。
巴菲特最喜歡點的一道菜是一種名為「 Dusty Sunday 」的菜。他在香草冰琪淋上倒上很多好時巧克力槳,然後又在上面撒上麥芽奶粉。他用數學計算飲食的卡路里,以此作為他合理飲食的依據:
「我 這樣混合調製出來的食物所產生的卡路里數量多少並不重要。假設你的基礎代謝是每天消耗 2800 卡路里。簡單的數學運算表明,你能夠,事實上你必須每年至少吃下具有 100 萬卡路里的食物,才能避免由於飢餓而過早死亡。這意味著,如果再活上 25 年左右,我就需要至少吃下約 2500 萬卡路里的食物。既然我需要吃下這麼多,為什麼我不能享用只有這樣一頓只有這麼一點卡路里的美食呢?」
6、巴菲特死了也要私人飛機和可口可樂陪葬。
巴 菲特曾經買下一架公務機,起名為「無可辯解」(「 The Indefensible. 」)號的公務機。他曾經考慮把飛機命名為「查理•芒格」號,以向芒格致敬,因為這個傢伙每次坐飛機時堅決只坐經濟艙。巴菲特說:「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架飛 機。我死的時候要用這架飛機來陪葬。」
巴菲特說:他的死亡甚至會為伯克希爾的一些企業部門帶來很多好處:「可口可樂的銷量將會短期大漲, 因為我要把我的公務機裝滿可口可樂給我陪葬。」可口可樂的銷量大漲,飛機的銷量也會提高:「只要我一死,伯克希爾公司的利潤馬上會增加 100 萬美元。因為芒格這傢伙肯定不顧我要讓我的公務機無可辯解號陪葬的願望,我死的第二天他就會把飛機賣掉。」
但是,再深的愛有時也會終止。 1995 年巴菲特收購的 NetJets公司之後,他就把自己的私人飛機賣掉了。他和芒格都開始使用這家公司提供的公務機分享產權分時使用服務。現在巴菲特經常高聲讚美這家公司,肯定不會再用公務機陪葬了。
不過,可口可樂,巴菲特肯定是死了也要喝的,陪葬越多越好。
7、巴菲特死也不願意去的地方。
巴 菲特在2010 年致股東的信中說:「很久以前芒格立下了自己最大的願望:「我唯一想知道的是我將會死在什麼地方,一旦知道後我就永遠不去那個地方。」芒格這番話是受到了 偉大的德國數學家雅各比 (Jacobi) 的智慧啟發,雅各比將『逆向逆向總是逆向』作為解決難題的方法。在伯克希爾公司,我們運用了芒格的這個思想。」
8、巴菲特死了也不願意霸佔住領導位置做蠢事。
巴 菲特提前和董事會安排好自己的繼任管理者繼任問題,這不僅僅是預防自己突發意外離開人世,還要預防自己儘管還在人世由於年紀衰老思維和精力衰退得無法正常 管理公司,他寧願死也不願意自己明明沒有能力管理公司卻還霸佔住領導位置做蠢事。我們來看看巴菲特在2005 年致股東的信中首次公開對自己繼任者作出妥善安排:
「作為伯克希爾公司的所有者,你們自然會十分關心,如果我的精力開始日漸衰退之後是否會繼續堅持擔任 CEO ,以及如果果真如此,董事會將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你們也想知道如果我今晚突然與世長辭公司將會如何?」
「第二個問題十分容易回答。我們旗下絕大多數公司擁有強大的市場地位、強勁的發展動力、非常傑出的經理人。伯克希爾獨特的企業文化已經深植於下屬每個企業之中,即使我去世這些公司的業務經營也不會半點差錯。」
「此 外,在伯克希爾我們擁有三個相當年輕而且完全勝任 CEO 的經理人。這三位經理人中的任何一位在我的工作範圍之內的某一管理方面都要遠勝於我,但是不利的一面是,他們之中沒有一人具備我所獨有的交叉性經驗 (crossover experience) ,這種經驗使我在商業和投資領域都能從容地做出正確決策。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要組織內部指定另一位人士專門負責有價證券的投資工作。在伯克希爾這是一件 十分有趣的工作,新的 CEO 毫無問題將會選擇出一位聰明能幹的人士來負責這項投資工作。實際上,這正和我們過去 26 年在GEICO 公司所做的完全一模一樣,我們這樣做的結果簡直好極了。」
「伯克希爾董事會已經充分討論過這三位 CEO 候選人中的每一位,而且就在如果現在必須接替那麼接替我的最終人選已經全體一致達到決議。董事們就此問題繼續根據最新情況對決議進行更新,如果情況變化可 能將會改變他們的看法,新的管理明星可能會升起,原來的管理明星則會衰落。重要的一點是董事們現在完全知道,而且未來也總是會完全知道,如果需要的話他們 應該做什麼。」
「另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是,如果更換 CEO 的需要不是由於我的去世而是由於我的衰退,尤其是與這種衰退隨之而來的是我虛妄地認為我正處於個人管理才華的一個新的高峰時,董事會是否將會準備好做出變 化。在伯克希爾下屬企業中,我和查理一次又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人老化的速度差別非常大,但或早或晚他們的智力和精力都會衰減。有些經理人在進入 80 高齡之後仍然生龍活虎 ----查理本人就是一個 82 歲的神奇經理人 ----但其他經理人剛剛年滿 60 歲之後就明顯衰退。當他們的能力衰退之時,他們自我評估的能力也往往相應衰退。有些經常還需要在其耳邊鳴笛警告。」
「當這種情況出現在我 的身上之時,我們的董事會將不得不出面接替我的工作。從財務的觀點來看,董事會成員很少有此動機如此行動。據我所知在整個美國沒有其他任何一家公司董事會 中的董事與股東們的財務利益如此完全緊密地結盟在一起。少數董事甚至關係更為緊密。可是在私人關係層面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告訴別人尤其是一個朋友他 ( 她) 已經能力不濟實在是特別難以啟齒。」
「如果我開始成為得知這一信息的候選人,我們的董事會將善意地實言相告。我所擁有的每一 股股票都已經事先指定捐贈給慈善事業。我希望整個社會能夠從這些生前贈予和死後遺贈收穫最大限度的好處。如果由於我的合作夥伴們逃避責任沒有告訴我應該離 開了 ( 我希望他們說得溫和一些 ) ,那將是一場悲劇。但不必為此擔心。我們擁有一群非常傑出的董事,他們總是能夠做出對於股東來說最為正確之事。」
「當我們談及此事時,我感覺好極了。」
讀到這裡,我們中國人會緬懷鄧小平身體力行帶頭退居二線多麼難能可貴!
9、巴菲特死了也要愛
我們日日夜夜和金錢打交道,非常容易為錢所迷,過不了金錢關,一生難以真正幸福。很多人痴迷到死了也要錢。
巴菲特的投資工作全部是和金錢打交道,他過去追逐的成功目標也是賺錢、賺更多的錢。但他選擇投資工作並不只是為了錢,更是為了自由:「吸引我從事證券投資工作的原因之一是,你能夠自由自在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你不用天天為了成功而打扮。」
巴菲特確實非常喜歡錢,但他比賺錢更喜歡的是不斷戰勝市場的快樂:「並非是因為我只想得到錢,而是因為我覺得賺到錢並且看到錢生出更多的錢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每天早上去辦公室時,我就感覺我要去西斯廷大教堂畫壁畫一樣。」
巴菲特只做自己愛做的事,前提是自己喜歡,而不是為了別人喜歡:「我有一個內部的記分牌。如果我做了什麼事,別人不喜歡,但我自己很喜歡,我會感到高興。如果我做的事,別人紛紛誇獎,但我自己並不滿意,我不會感到高興。」
巴菲特年輕時確實非常重視金錢,但後來受到他的妻子蘇珊的影響,他開始轉變:「金錢在某種程度上有時會讓你的處境更好一些。但金錢既不能改變別人對你的愛,也不能改變你自己的健康。」
2003年他妻子重病手術後兩個星期, 73 歲的巴菲特到喬治亞州理工學院演講時說:「等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衡量你的人生是否成功的真正標準,是看看你希望愛你的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愛你。」
「我認識一些非常有錢的富人,有人為紀念他們舉辦盛大的宴會,有人在醫院大樓的外牆上刻上他們的大名,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人真正愛他們。如果你活到我這把年紀,卻沒有人發自內心地說你好,不管你銀行賬戶裡的錢再多,你這輩子都活得太失敗了。」
「愛, 這個東西,最麻煩的是你有錢也買不到。你可以用錢買到性,買到宴會,買到媒體對你的讚美和宣傳。但是得到愛的唯一方式是讓你自己值得被愛。擁有很多錢是很 令人討厭的事。你總以為自己可以隨時拿出一大把金錢:我要買幾百萬元的愛。但事情根本不是這樣的:你付出的愛越多,你得到的愛越多。」
正 因為愛,巴菲特才會在 2006 年宣佈,把自己 99%的個人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事業。所以他才會在 2010 年和比爾蓋茨公開號召所有富人生前捐獻出一半的財產給慈善事業。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世人,要想心理健康,就一定要明白,最重要的不是金錢,而是愛: 「所謂成功,就是得到你想要的人的愛。」
很多人死了還要錢,巴菲特卻活明白了,死了也要愛。
10、巴菲特死前最大的願望
在1995 年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有位股東問巴菲特:「現在你已經是美國最富有的人,你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巴菲特回答:「我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美國最長壽的人。」
看來這是巴菲特有生之年最後一個也是最大一個目標。
2010年 8 月30 日,巴菲特 80歲大壽,不但不言退休,還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說:「我打算工作到超過 100 歲。」
你有沒有想過,巴菲特 1930年出生,現在 82 歲了,還在第一線管理總資產超過 2 萬億人民幣下屬公司幾百家員工總數超過 27 萬人的伯克希爾公司,為什麼他的身體和大腦還如此健康呢?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巴菲特非常重視保持身體健康。
巴菲特給大學生演講時,經常用一個比喻:
假如我只能擁有唯一一輛車,我要用上一輩子,那麼我會如何對待這一輩子唯一的一輛車?
巴 菲特給大學生演講時經常講這樣一個故事 : 「16 歲時,我只關心兩件事:女孩子和車子。和女孩子交往不是我的強項,於是我把心思都放在車子上。 16 歲那年,一天晚上,一個神仙出現在我面前,對我說:『不管你想要什麼樣的車,我都會給你。明天一大早,這輛車就會紮上紅綢綵帶送到你家裡。』聽了神仙的 話,我謹慎地問:『會有這樣的好事,有什麼條件嗎?』神仙回答:『只有一個條件。這是你這一輩子能夠得到的唯一一輛車,你要用上一輩子。』」
「要是真的發生這種事,我會像照顧嬰兒一樣細心照顧這輛車,因為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輛車,我得用上一輩子。對待你的身心,應該和對待這輛車一模一樣。你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只有唯一的一個身體,你得用上一輩子。如果你好好對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會用上很多年。」
「我 會把操作指南仔仔細細研究五六遍,我絕對會老老實實把這輛車停在車庫裡,決不會隨便把它停在外面風吹日曬。哪怕稍微碰了一點點小坑,或者稍微有一條細細的 刮痕,我都會馬上去修補好,因為我擔心會進一步生鏽腐蝕。我會像照顧嬰兒一樣細心照顧這輛車,因為這是我這輩子唯一的一輛車,我得用上一輩子。」
「對 待你的身心,應該和對待這輛車一模一樣。你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只有唯一的一個身體,你得用上一輩子。如果你好好對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會用上很多年。但是 如果你不好好照料自己的身心,過了 40 歲之後,你的身心就會成為破銅爛鐵千瘡百孔,就像一輛開了 40 年卻沒有好好保養的老爺車一樣。」
最 後,劉建位要「胡說巴道」一下:我們都知道自己必然會死亡,但我們卻很少思考這個必然的問題,總是只關心如何生存生活的問題,好像我們會永遠活下去一樣。 但是巴菲特卻能理性地看待死亡,妥善地應對死亡,樂觀地面對死亡,讓我們一起學習巴菲特,好好保持身體健康,儘可能長久地戰勝死亡。死亡,必然的,但是金 錢、快樂和愛,必須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4-6/3OMTI1XzQxNTc3OQ.html1.「這是問題的本質嗎?」
我是在日本京都大學讀的本科和碩士,從大四開始接觸研究,導師是長尾真(Makoto Nagao)教授,方向是自然語言處理。長尾先生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做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工作,在學術界很有影響。他後來成為京都大學校長,現在是日本國會 圖書館館長。長尾先生是我的啟蒙導師,我從他身上學到許多東西,讓我印象深的是他經常強調做本質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例會上,我們向他介紹研究的進展,他 經常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這是問題的本質嗎?」當時,我對這一點理解並不很深。後來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越來越體會到它的重要,對問題本質的探索其 實是做科學研究的精髓!
2.什麼是本質的研究
真正的科學研究是探明問題本質的研究,其成果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經得起實踐檢驗;
(2)有堅實的理論基礎;
(3)簡單明了;
(4)實用的(僅限於工學)。
因為如此,本質的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
波普爾(Karl Popper)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理論在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波普爾認為任何學說 要成為科學理論,其必要條件是它必須是可證偽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反例來驗證其真偽。「天鵝是白的」這個命題是可證偽的。如果找到一隻黑色的天鵝,這 個命題就會被證明是錯的。「如果我從小開始學鋼琴,現在一定能夠成為一名鋼琴家」,這個命題是不可證偽的,現在的「我」無法重新走一遍人生,也就無法驗證 其真偽。只有經過無數次驗證,不能被推翻的理論才能成為科學。即使是成為科學的理論,某種意義上仍然是假說。萬有引力定律也好,相對論也好,只是目前沒有 被推翻的、現在暫時被大家承認的「假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被人們當作真理達一千多年,後來發現它是錯的。誰能保證我們現在堅信的學說將來不被證偽?科學 家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斷試圖推翻自己建立的學說,尋求對自己學說的批評,探究更正確的學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接近真理。波普爾的哲學因此被稱為批 判的理性主義。
我們現在談到科學,往往意味著真理。好像科學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科學。其實,十八世紀產生於歐洲的科學,即所謂的science,是狹義的科學,僅 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科學是數學化的自然學,工學是數學化的技術學。科學的目的在於探求自然的奧秘,工學的目的在於改變人類的生活。但是,兩者都需 要抽象,都需要建立數學模型。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工匠,完成了長城、大運河、故宮等偉大工程,但是缺的是把技術總結上升為理論的想法。工匠們死了, 他們的手藝也就失傳了。
科學與工學需要抽象,就是說把最核心的概念提取出來,忽略其它要素。在考慮物體運動時,我們把物體看作「質點」,因為這時物體的其它特性都是不重要 的。抽象也意味著一定的近似。做萬有引力實驗的時候,是不可能造出一個只有兩個物體相互吸引,而沒有其它物體干擾的實驗環境的。如果我們要精確地驗證萬有 引力定律,往往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並不完全相符。因為世界錯綜複雜,研究中的近似總是必要的。同時,科學與工學需要數學模型化,只有建立在數學理論基礎上 的科學、工學才具有普遍意義,因為數學是系統的、嚴格的。
本質的東西往往是簡單的。所謂奧卡姆剃刀原理,主張在所有可能解釋現象的理論或模型中簡單的理論或模型是最好的。
愛因斯坦說:「Make everything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儘量把所有事情變得簡單,以致不能更簡單)。他的 E = m c^2 公式是個典型的例子。為什麼會有奧卡姆剃刀這樣的普遍原理存在,不得而知。從統計機器學習的角度來看,是可以解釋的。複雜模型往往會對已有數據進行很好的 預測,但對未知數據的預則就會有很大誤差,相反,簡單模型對已有數據的預則並不那麼好,但往往擁有更好的推廣能力,對未知數據的預測會更準。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研究不需要考慮實用,但是工學研究是要考慮實用的。這裡有一個笑話:一個醉鬼天黑時在路燈下找東西,別人問他:「你在找什 麼?」他說:「我在找鑰匙。」問:「你在哪裡丟的鑰匙?」答:「那邊。」問:「那為什麼在這邊找?」答:「因為這邊比較亮。」實用研究切忌「在已有的燈光 下找東西」,它必須是因所要解決的問題而驅動的。
抓住本質的研究是有生命力的。波爾茲曼提出了熵的概念,闡明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統計特性,是熱力學的奠基人。但是,最初他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得到 的卻是同行們的猛烈抨擊;大家並不認同他的學說。波爾茲曼晚年憂鬱沮喪,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波爾茲曼長眠於維也納,墓誌銘非常簡單,僅寫著熵的定義 式:S = k log W;但這是對他一生最好的總結。波爾茲曼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理論卻是永恆的。
3.如何做本質的研究?
怎樣才能做本質的研究呢?前輩們曾分享過他們的觀點。
胡適提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研究的兩個基本步驟。首先要能標新立異,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新的想法。之後,要能對提出的假 說做嚴格的論證或實驗,去偽存真。曾在博文《科學家的小故事》中談到科學家的基本素質,其中包括想像豐富,思想深刻。這兩點是科研工作者必備的,也是科研 工作有別於其他工作的地方,因為只有想像豐富,思想深刻,才能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卡耐基·梅隆大學金出武雄(Takeo Kanade)教授著書《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提出同樣的想法,並給出很多具體實施方案。
笛卡爾提出:懷疑一切。在他的《方法論》中,笛卡爾說: 「我相信的第一個法則是,如果不是確信如此,不承認任何事情為真」(The first law I believed was never to accept anything for true which I did not clearly know to be such. )不能因為是權威人士說的,大家公認的,就一定正確,並不加思索地接受。懷疑一切的態度在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
有一位日本教授總結了做研究的三階段:守、破、離。對科研工作者,特別是研究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研究在於創新,但是上來就否定已有的理論、方法,多半會走彎路,因為你對已有的科研成果理解不夠。應該採取的策略是:
1.守,先假設已有的理論、方法是正確的,謙虛地學習並掌握它們;
2.破,發現已有理論、方法的問題缺點;
3.離,建立自己的新理論、新方法,甚至是全新的理論、方法。
另外,功底紮實也是做好研究的必要條件。
可以看到:做研究不難,做好的研究難!正如開發產品一樣:做產品不難,做好的產品難。
(作者介紹:李航博士,微軟亞洲研究院互聯網搜索與挖掘組高級研究員及主任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電氣工程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研究方向包括信息檢索,自然語言處理,統計機器學習,及數據挖掘。)
彼得•桑茲(Peter Sands),渣打集團(Standard Chartered)
CEO,帶領渣打集團實現連續第九年的創紀錄盈利。
星巴克(Starbucks)
CEO,舒爾茨善待員工,為兼職員工都提供了健康福利。他說,「我始終堅信應當在股東價值與社會良知之間保持平衡。」
馬呂斯•高瑞思(Marius Kloppers),必和必拓集團(BHP Billiton)
CEO,2007年上任,擁有工程學博士學位,習慣吃素食保持體形。
--------
來源:《巴倫週刊》:全球最佳CEO,http://cn.wsj.com/gb/20120409/eoe075031.asp?source=whatnews
|
||||||
一個工作超過十年,表現極為傑出 的主管,忽然間提出休假三個月的要求,由於事前沒有任何徵兆,代表此事絕不尋常。 我試圖要瞭解狀況,並且協助他,我問他:為何要休假三個 月?這三個月要做什麼?他沉吟不語,代表了他對我並不信任。 我嘗試展開話題:是工作遭遇瓶頸了嗎?「有點累,我喜歡做書、編書,但現在做的 多是管理、管人的工作,但我發覺我不是位好主管。」終於有回應了。我告訴他,我也不是好主管,到現在還在摸索,而且知道反省自己不是好主管的人,才有可能 變成好主管,壞主管自以為是,從來不知自己是壞主管。 接著我問,休假三個月要做什麼?他又沉吟,我只好導引他:要出去旅行,放空一下,還是 要去上課,學些新東西?「都給你說中了,我想全台灣走一走,拍些照片,寫寫感受,徹底放空一下,也會去上些課。」 他接著反問:何先生,你都 沒想過要去休個假,玩一玩,放空一下,或是去進修嗎? 好問題,我正想分享我的經驗:「我無時無刻不在玩樂,所以我不會想放假去;我也無時無 刻不在放空,所以也不會想去放空;我更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所以也不需要專程去學習。」 或許這個答案十分意外,我需要進一步說明。工作、挑戰 新事物,是我最大的樂趣,所以我在工作中就是玩樂,當然我也會去旅行幾天,找個地方玩一玩,但不會休長假。 至於放空,人是需要放空,但我把 轉換環境與情境,當作放空,我去日本開會,我去上海談事情,時空轉換,離開例行工作,這對我而言都是放空。我在家的時間,看各種與工作無關的書,也都是放 空,所以我也不會需要長時間放空,以解答自己的人生疑惑。 而進修學習,從學校畢業後,我幾乎沒再進過課堂,可是我每天在改變。在工作中、在 生活中,面對每一件事,我都十分好奇,追問緣由,找專家詢問,閱讀,從書中找答案,我在許多領域變成專家,修煉成我自己的「自慢」絕活。幾天的課程,我去 上過,但幾乎從沒想過長時間再去學一件什麼事,因為在生活與工作中,我每天都學不完了。 聽完我的話,他問:這樣的境界,是要靠時間去完成 呢?還是轉念?這個年輕人確實傑出,有慧根,能夠問出這樣的問題。 「轉念與時間都需要,但要先轉念,再實踐」,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我並不 是知道才這樣做,我年輕時,是因為要工作、創業、拚命,根本沒時間休假、放空、學習,所以我只好用這種方式來休假、放空、學習。剛開始,只是心靈上的自我 療癒,可是後來真的用這種方式去找到答案,一切就改變了。 我同意他休一個月的假,去旅行、去拍照寫作,希望他能找到他要的答案,我期待,也 祝福!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POPO原創:www.popo.tw/users/feipengho |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一書中提出極其簡單的估值方法,就是用流動資產扣除所有負債即淨流動資產作為公司最保守估值,每股股價低於每股淨流動資 產的股票就是真正的廉價超值股:「如果能夠以分散方式買進一組普通股,股票價格低於每股淨流動資產,即流動資產扣除全部負債的同時,將固定資產與其它資產 的價值視為零,那麼投資結果應該會比較理想,只是這種做法看起來非常簡單。」
很多人會懷疑格雷厄姆所說的「廉價超值股」投資業績如何,是否真的能夠賺到錢又不用冒嚴重的風險?格雷厄姆給出的數據是:「按照投資經驗來說,30 多年來情況確實是如此,比如從1923年到1957年的期間。不過唯一例外是1930年到1932年的大蕭條市場行情。」但格雷厄姆表示需要注意兩個條 件:「一是股票數量必須足夠多,足以組成分散的投資組合;二是投資者必須有足夠耐心。」
格雷厄姆最得意的弟子巴菲特26歲獨立創業,親戚朋友湊10萬美元成立一家投資合夥公司。他投資組合中最主要就是按照格雷厄姆的估值,尋找公司絕對價值過於低估的股票。
「第一類投資由過於低估類的股票組成,多年來,這類投資一直是我們組合中佔比最大的投資。過去在這類低估類股票上賺的錢,要比其它兩類投資多得多。 通常,我們會在5到6只低估類股票上建立相當大的倉位(大約佔合夥基金資產總額的5%到10%),在其餘10-15只低估類股票上建立相對較小的倉位。」
巴菲特認為這類投資組合的成功,正好滿足格雷厄姆所說的兩個條件,個股具有足夠安全邊際,組合股票數量較多,足夠分散化:「每次股票交易中,大幅超 過市場價格的股票價值,都能創造出足夠的安全邊際。分散投資於多只股票,這樣構建的投資組合既有安全性的保證,又有升值性的潛力,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組 合。多年來,我們對買入時機的選擇要遠遠強於對賣出時機的選擇。買入這些低估類股票,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賺到最後一分錢,股價不漲到估算的價值水平就不賣 出。」
巴菲特使用絕對估值方法以評估資產價值。巴菲特在1963年致合夥人的信中介紹,對登普斯特公司用的就是格雷厄姆提出的淨流動資產估值方法。
「從定性分析來看,這家公司不值得買入,行業競爭激烈,管理層能力並無過人之處。但從定量分析來看,這只股票絕對具有投資吸引力。經驗表明,可以買 入100只類似的公司股票,其中70到80只股票會在未來1-3年賺到相當不錯的盈利。」巴菲特平均購買成本為每股28.34美元,1961年下半年持股 比例達到70%。直到1963年底賣出,不到兩年半期間的投資收益率高達280%。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一樣特別強調,採用這種最簡單的估值方法投資廉價超值股必須有極大的耐心:「對登普斯特公司的投資經歷體現如下投資理念:投資操作 要求極大的耐心。我們的投資組合與那些看似前景無限美好的成長股組成的投資組合完全不同。在這些成長股受到市場追捧時,我們會顯得非常遲鈍笨拙。當我們正 在買入股票時,這些股票幾個月甚至幾年沒有好的股價表現,這反而是件好事。這一點表明,衡量投資業績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建議3年為最短的業績衡量期。」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從我的用戶名不難看出我對老巴的崇拜。巴菲特是不世出的天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下面這些觀點以前在雪球上表達過,這裡算是一個總結吧。
所謂的學老巴在這裡指學習老巴現在的操作方式,即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公司的方法
記 得多年前念大學的時侯有一種說法: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我想學習巴菲特也要經歷類似的四個 階段:不知道不能學老巴,知道不能學老巴,不知道能學老巴,知道能學老巴。坦白講,我覺得大多數人還在大一,這篇文章希望能幫一些人進入大二。
為什麼學不了老巴?學老巴有什麼難的?有那麼多書籍資料可以研究,核心概念又那麼淺顯易懂:把股票當作生意的一部份,市場先生是為你服務的,要有安全邊際,公司的內在價值是其未來現金流的現在價值,要買有護城河的公司,在價格低於價值時買入等等。
RichardFeynman是上個世紀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諾貝爾獎得主。他有一個用來解決疑難問題的「費曼算法」,其步驟如下:
把問題寫下來
使勁想
寫出答案
這絕對不是開玩笑,他就是這樣解決複雜的物理問題的,問題是我們行嗎?牛頓20歲時就發明了二項式定律,有一天閒來無事,我把牛頓當時要解決的問題和他的解法放在一起看了很久,最終只能承認就算給我答案我也想不出牛頓最初是怎樣發明該定律的。這就是天才和凡人的區別吧。
強調一點,這裡決不是讓大家放棄學習,而是希望大家對問題的複雜程度有清醒的認識。
再舉一個不十分貼切的例子,假設我們入伍三五年,當了連排長,就算我們天天學習歷史上最優秀將領的戰例,我們真的能夠指揮大規模的集團作戰嗎?
如果學習老巴很容易,那麼該有很多人成為新的老巴。你能舉出一個例子嗎?要求很簡單,這個投資人要有自己發現的可口可樂,GEICO,以及富國銀行。
SethKlarman 是美國基金界傳奇之一,旗下基金自創立來年均回報超過20%.巴菲特曾說過如果有朝一日他決定退休,那麼他的錢會給三個人管,Klarman是其中之一, 可見老巴對Klarman的欣賞程度。在前不久的一個訪談裡,Klarman說了以下的話:「巴菲特是比我更好的投資者,他能發現偉大的公司,而我卻不 能,我還停留在撿煙蒂的階段。」
如果Klarman不能,我們是不是至少該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可以?
我想我已經充分的說明了學習現在的老巴是件困難的事情。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覺得這件事很容易?
我 猜這跟幾個方面有關:首先看法人人都有,反正不上稅。就像茶餘飯後談論國事,或者軍事票友指點江山一樣,每個人都能對公司是否優秀,是否有核心競爭力發表 看法。其次,大多數人都低估了這個世界的複雜程度,瞎子摸象而已,而且摸的很自信。再者,就算最初的判斷出現了偏差,還可以找藉口說服自己,本來價值投資 就是長期的嘛,本來價值投資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嘛,正如芒格所說,最容易的就是自己騙自己。最後,所謂專家推波助瀾。
要想瞭解老巴現在的做法難在哪裡,就要真正理解其精髓,並把它和其它投資方法作以比較,同時理解老巴投資方法發展的過程以及原因。下面我從幾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請注意這裡的所謂投資方法僅僅包含了價值投資領域的一些方法,不包含宏觀經濟方式或索羅斯的「智慧投機」。雖然我是價值投資者,但我不會盲目排斥其它經過實踐檢驗的投資方式,唯一例外是技術分析
第一個角度,著眼過去現在,著眼短期未來,以及著眼長期未來
巴 菲特的老師Graham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thefuture is essentially something to be guarded against rather than tobe profited from.」, 大意是說我們不該寄希望於從未來獲利,而是應該確保不被未來傷害。這也體現了格老的投資哲學。
未來是複雜而多變的,如果你有能力看得遠,那麼可能有很好的回報,但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大多數人還是著眼於歷史以及現在為好。
Graham 最推崇的投資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低P/E,第二種是Net-Net,即股價低於淨資產甚至現金。這兩種都是著眼於一個公司的歷史成績以及現狀的,完全不 涉及預測未來。有人可能會說,老巴說過,不能一直看後視鏡投資。對於單一公司確實是這樣的,但對於一個投資組合來說,是可以看後視鏡投資的,因為有一種力 量叫做回歸均值(revertto mean). 有質疑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書,WhatWorks on Wall Street, 裡面有詳細的數據 統計,證明低P/E長期是跑贏大盤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Greenblatt的「神奇公式」,也是建立在對公司歷史以及現有情況的分析上,不涉及預測未來,一樣跑贏大盤。
可以說著眼於歷史以及現在是一種很穩妥的投資方式,它的缺點是回報率不夠高。所以大多數基金經理採取第二種方式,著眼於短期未來,即未來兩三年的贏利狀況。
為什麼只是未來兩三年?因為更長時間太難了。
這 裡我舉JoelGreenblatt作為例子,大家可以看看他的書,裡面他清楚的闡述了自己的投資方式,即尋找有把握預測其未來兩三年贏利狀況的公司或情 形,然後根據現有價格決定是否投資。這裡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市場在短期內是無效的,但如果你給市場先生兩三年的時間,通常它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給與 糾正,使公司真正的價值得以體現。如果要具體例子,大家可以參看我以前在雪球上分享過的HDSN的例子。
著眼於短期未來的方式回報率很高,Greenblatt的基金年化有40%,他基金的規模在10億美金左右,並不能算小。這種投資方式的回報率甚至高於著眼長期未來型。
這種方式的潛在缺點有以下幾個,首先是你得想好什麼時侯賣。這不是廢話。使用這種方法時買比賣容易,你覺得一個東西5毛錢肯定是便宜的,但有時侯卻很難準確估計它的價值到底是9毛,1塊,還是1塊1,如果你擁有的是可口可樂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因為你永遠不會賣。
另一個缺點是如果你的資金量非常大,注意是非常大,至少數百億美金以上,那麼這種方式可能不適用。
還有,使用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不愉快的經歷,這裡主要是指有些時侯公司價值不能得到體現的原因來自於管理層,所以投資人必須和管理層進行鬥爭,爭取自己的權益。如果擁有的是偉大的公司如可口可樂,則此類問題完全不存在。
基於以上原因,老巴選擇了的三種方式,著眼於長期未來。這裡的長期指至少10年以上。
使用這種方法的關健是你要有把握所選擇的企業10年後仍然存在,仍然提供很高的資本回報率,換句話說,你要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非常精僻的瞭解和認知。
談 到核心競爭力,似乎大家都能列舉幾條,無非是壟斷或區域性壟斷如當年的報紙,消費品商譽(Goodwill)如可樂和喜詩糖果,最低成本製造商如內不拉斯 加傢俱城,規模優勢(advantageof scale)等等。我的問題是,Klarman哈佛商學院畢業,Greenblatt沃頓商學院畢業,為什 麼他們說他們做不到?是他們把問題想複雜了還是我們把問題想簡單了?
第二個角度,相對於資產低估進行投資和相對於盈利低估進行投資
相 對於資產低估進行投資就是所謂的低P/B,Graham是開山鼻祖,他的Net-Net即撿煙蒂法就是針對資產低估的一種投資方式。另一個典型代表是巴菲 特的好友,同是Graham學生的WaterSchloss,Schloss幾十年來一直堅持Graham最初的低P/B方法,一樣取得了出色的成績。關 於資產和盈利,Schloss如是說: 「Ireally have nothing against earnings, except that in the first placeearnings have a way of changing. Second, your earnings projectionsmay be right, but people's idea of the multiple has changed. So Ifind it more comfortable and satisfying to look at book value」
相對於盈利低估進行投資包括針對歷史盈利,針對短期未來盈利,以及針對長期未來盈利(這裡包括盈利增長)。
總的來說,盈利比資產難以評估,針對盈利投資的方式難度更大,但潛在回報更高。
很顯然老巴現在多數情況下是採用針對長期盈利低估的投資方式的
第三個角度,獲益於別人的錯誤和獲益於自己的遠見
這個角度界限不是很分明,因為犯錯誤也可以被當作是沒遠見,或者你的遠見是別人的錯誤,大家領會我想表達的意思就好。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是老巴年青時侯套利可可豆的事情,這個案例可謂經典,不清楚背景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這裡老巴之所以賺錢是因為其它人犯了錯。第二個例子是可口可樂,這裡老巴賺錢是因為他比別人都看得更遠,更準。
其實縱觀老巴投資方法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從著眼過去現在到著眼未來,從投資資產低估到投資盈利低估,從獲益於別人的錯誤到獲益於自己的遠見這一軌跡。從易而難的軌跡。
為什麼有如此轉變?第一是因為資金量越來越大,第二是因為除賺錢外其它考量的加入,比如同自己欣賞的管理層長期共事等。
現 在老巴的投資方式是基於他幾十年的經驗(注意,就算你把1970年作為老巴開始使用現在方法的起點,那時侯的老巴有已經擁有近20年的投資經驗了),以及 常人所不具備的洞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力之上的。這就是現在的我們無法學習現在的老巴的原因。我們沒有那些經驗積累,我們也未必有那個天賦。就像降龍十八 掌,簡單又無敵,但沒有幾十年功力還是不要用為好。(題外話,個人覺得郭靖資質那麼差,不應該能練成的,難怪大家都說他是金大俠筆下最不真實的人物)
另,如果你覺得老巴不是天才,請考慮以下事實:老巴這一生從沒用過計算器,無論多複雜的計算,他都是心算而已
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可能有朋友會問,如果現在的我不能學現在的老巴,我該怎麼辦?這取決於你想達到什麼目的以及你原意付出多少努力。
對於一般個人投資者來講,買指數是最佳選擇,輕鬆,回報也不錯。
對於願意下一些功夫的個人投資者,可以考慮低P/E或者Greenblatt的神奇公式,從某種程度講這些也是指數,只不過是挑選過的指數,回報也比指數好。
對於更積極的個人投資者或者規模不大的基金(小於10億美金)的經理來說,應該充分發揮規模小的優勢,投資小盤股或者中型企業以及特殊形勢如拆分,破產,併購,重組等。重點使用針對盈利低估以及針對短期未來的投資方式。
如果你是很大規模基金(數百億美金)的經理,那麼你管的錢太多了,請聯繫我,我很願意為你分憂。
開 篇的時侯舉了大學四個年級的例子,從賺錢的角度講,大二就夠了。如果你把投資當作一種智力上的追求,非要繼續大三大四的話,那麼應該儘量多的瞭解各行業關 於核心競爭力的方方面面。努力修煉內功,也許有一天能夠使用老巴現在的投資方式。但請記住,到現在為止,全世界只出了一個巴菲特。
1999年,巴菲特管理伯克希爾公司只取得了0.5%的收益率,遠遠落後於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21%的漲幅。這時網絡股最熱門,巴菲特卻一股網絡股也不買,依舊繼續重倉可口可樂、吉列刀片等傳統行業股票。很多人批評巴菲特的投資策略過時了,巴菲特卻不為所動。
「我可以理性地預期投資可口可樂的現金流量。但是誰能夠準確預期10大網絡公司未來25年裡的現金流量呢?如果你說你不能準確預期,你就不可能知道這 些網絡公司的價值,那麼你就是在嗐猜而不是在投資。對於網絡企業,我知道自己不太瞭解,一旦我們不能瞭解,我們就不會隨便投資。」
2000年網絡股泡沫破裂,三年股市暴跌50%。而巴菲特不與市場爭搶熱門的網絡,卻能三年盈利10%,相當於領先市場60%。這正如《道德經》所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二、《道德經》大智慧
《道德經》第22章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我理解大意是:生活中我們常說委曲求全,忍受一時的委曲,反而能夠得到最完整最全面的好結果。生活中我們常說矯枉過正,其實生活中的事不能做過頭,過 猶不及。不嚴格要求一板一眼,不過於講求規規矩矩,反而能夠長期正常進行,就好像我們騎自行車一樣,你不可能永遠走一條直線,但在車子小幅的左右搖晃中, 反而能不斷快速前進。看看大地上低窪的地方,反而能夠把水聚得滿盈盈的。
中國人常說做人要低調,反而能夠得到更多的好處更多人人的稱讚。舊的東西,反而更能適應新的情況,比如老馬識途,在迷途中老馬反而容易找到正確的路, 在迷惑中我們往往找老人指點,儘管他從來沒有遇到我們這樣的新問題。在碰到新的大困難大問題時,我們反而最依賴我們的老朋友。我們的慾望越少,我們追求的 越少,反而容易得到。我們想要一次得到太多的東西,反而會一無所得,所以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吃得太多會消化不良。
電影《讓子彈飛》中師爺說的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太大了蛋痛,容易摔跤。想要同時實現太多的願望,反而一事無成,所以一次只做一件事。選擇越多 越容易迷惑,到超市幾十種牙膏幾十種洗髮水會讓你不知挑什麼好。所以聖人教育我們要用一個全面系統整體的眼光來看事物和問題,不能只看事物的一時一面一 點。不過於自我表現,反而能夠讓更多人注意你。不過於自以為是,反而讓更多認可你。不要過於自己誇耀自己,反而會讓更多人把功勞歸於你。不過於自大自滿, 反而能夠長盛不衰。正是因為你不爭強好勝,反而天下沒有人能夠和你相爭。
古人所說委曲求全,可不是什麼空虛的大道理,真的是,忍一時的委曲,最終全部的好處都會歸到你這裡。其實說來說去,就是一個矛盾問題,事物都是矛盾,相反相成,必須從相反的兩個方面來看問題,尤其是要學會從相反的角度來看問題。
三、劉建位「胡說巴道」
分析巴菲特的股票投資策略,核心可以歸納為兩個字:不爭。
第一,曲則全:巴菲特從不爭搶那些熱門股,反而委曲求全,買入那些低估的冷門股:「大部分人都是對大家都感興趣的股票有興趣。無人對股票感興趣之日,正是你應對股票感興趣之時。熱門股票很難賺到錢。」
第二,枉則直:市場總是爭搶那些股價穩定波動性小的股票,巴菲特總是願意接受那些股價波動性巨大的股票,以追求長期更高的收益率:「我寧要波動巨大的15%年收益率,也不要平平穩穩的10%的年收益率。」
第三,窪則盈:巴菲特總是在股市非常低迷時,沒有人要時從容出手:「我總是在一片恐懼中開始尋找。」「只有資本市場極度低迷,整個企業界普遍感到悲觀之時,獲取非常豐厚回報的投資良機才會出現。」
第四,敝則新:巴菲特從不爭搶那些新潮的新興產業新 公司,更喜歡那些歷史悠久經營穩定的百年老店:「你會注意到我們重倉持股的美國運通公司和富國銀行都是由Henry Wells和William Fargo兩個人共同創建的,美國運通創建於1850年,富國銀行創建於1852年。寶潔公司創建於1837年,可口可樂公司創建於1886年。創業投資 並不是我們玩的遊戲。」「研究我們過去對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資時,你會看到我們偏愛那些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和產業。」
大多數人總是願意遵循傳統的做法,追隨大眾的 主流,爭搶最熱門的股票,巴菲特卻不與大眾相爭,總是從相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總是逆向投資,選擇沒有人爭的公司股票,從容地低價買入這些冷門股,忍受一 時的股價低迷,獲得更高的長期回報。在你羨慕巴菲特過去47年5131倍的投資收益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天天在市場裡爭來搶去的你,什麼業績遠遠不如與 市無爭的巴菲特呢?
作為普通股票投資者,最想從股神那裡學的是投資成功之道。我發現,巴菲特今年回答問題時,又傳授了投資10招:
風險第一
巴菲特談到繼任者時說:「我是伯克希爾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也是首席風險官,我要負責在任何情況下公司不會以任何方式陷入任何巨大的災難性風險之中。我 的繼任者也要擔負同樣的責任。我們絕對不會選擇任何一個不具有這些巨災風險控制能力的人來做這個職位。」巴菲特投資,風險第一,盈利第二。
關鍵是耐心
巴菲特說:「耐心是投資成功的關鍵要素。那些明白市場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顧問的人,長期而言投資將會做得很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市場經常是錯的。那些能夠牢記這一點的人就能充分利用股票市場的優點,比如,透明的價格和很高的流動性。」
利用市場
巴菲特說:「我們管理伯克希爾公司47年了,曾經有過四五次我們認為伯克希爾股價明顯過於低估了。股市的美妙之處在於愚蠢的過於低估的價格會一次又一次出現。我和芒格正是利用這樣的機會投資致富的。」巴菲特對付市場先生的名言是:「要利用市場,而不是被市場利用。」
別迷信理論
巴菲特批評商學院說:「讓我非常吃驚的是,商學院總是關注一個又一個風行一時的潮流。有時是金融理論,有時是別的東西。但是一旦這些理論進入大腦之中 形成定勢思維,就非常難以改變」。巴菲特說:「投資只需要學習兩門課程就可以了,一門是如何評估企業價值,一門是如何看待股市波動。」
不懂不買
巴菲特說:「我們努力迴避開那些我們不明白的公司。我在買入之前需要確定未來5年或10年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剔除掉那些你不能理解的公司,最後你會發現你需要關注很少一些公司就夠了。」
不提供管理建議
巴菲特說:「你看看我們的前四大重倉股,我們和這四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每年交流次數平均不超過兩次。我們做的事情不是給公司高管提供建議。如果我們認為,對一家公司投資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我們給公司高管提供建議,我們會遠離這些公司。」
不要過多後悔
有人問:如何把錯誤減少到最小程度?巴菲特回答說:「我們過去犯過很多錯誤,我們將來還會犯下很多錯誤。我從來不會過於擔心犯錯,我不會坐在那裡不斷 反思我的錯誤,不斷思考將來我會採取什麼不同的做法。」巴菲特說過,投資最重要的是避免出現重大錯誤。他這裡的意思是,要把精力用在避免犯錯上,而不是反 思錯誤上。總結一句話,事先不要怕,事後不要悔。
遠離失敗者
有人問:如何投資那些正在衰退的企業?巴菲特回答說:「我從來不會花費很多時間,努力讓一個衰退的企業重新復甦。把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它企業豈 不是更好。」巴菲特以前說他的投資秘訣是投資業務一流、管理一流、業績一流的超級明星企業。有好的,何必再要那些不好的呢?
投資只為價值
在回答關於伯克希爾回購股票的問題時,巴菲特談了公司之所以回購股票的幾個理由,最後他總結成一句話:「我們將來回購股票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們回購 股票之後能夠提高我們公司的內在價值。」你買股票時想過沒有,這家公司股票大幅低估了嗎,你長期持有公司能夠不斷增值嗎?
不穩不買
有人問巴菲特為什麼不投資谷歌和蘋果,這兩家企業和他投資的IBM有什麼不同?
巴菲特回答說:「簡單地說,投資IBM最終出錯的可能性要比投資蘋果或谷歌更小一些。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評估谷歌和蘋果的價值。」看來,巴菲特最看重的是公司發展的穩定性,而不是成長性。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