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從國家統計局網站獲悉,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803.2億元,比上年增長8.5%。
2016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443.5億元,同比增長2.3%,增速比11月份回落12.2個百分點。
對此,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進行了解讀。
一、全年工業企業效益明顯好轉
與2015年相比,2016年工業企業效益呈現明顯好轉態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全年銷售增長明顯加快。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4.9%,增速比上年加快4.1個百分點。
二是利潤由降轉增。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實現增長,扭轉了2015年利潤下降(-2.3%)的局面。
三是利潤率上升。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97%,比上年提高0.19個百分點。
四是采礦業利潤降幅收窄,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增長加快。2016年,采礦業利潤比上年下降27.5%,降幅比上年收窄30.7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利潤增長8.4%,增速加快4.4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增長14.8%,增速加快5.9個百分點。
二、工業領域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取得積極成效
2016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工業領域重點改革任務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
一是庫存水平有所降低。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比上年增長3.2%,增速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13.8天,比上年減少0.4天。
二是杠桿率有所下降。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三是單位成本略有降低。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
三、局部因素和短期因素使12月份利潤增速回落
2016年1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比11月份回落,原因主要有:
一是局部因素的影響。2016年12月份,少數大企業因產品結構調整、資產重組計提減值損失、投資收益波動等,利潤明顯下降。數據顯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利潤同比下降10.5%,而11月份則增長45.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利潤下降13.9%,而11月份則增長17.3%。專用設備制造業下降6.3%,而11月份增長17.9%。上述三個行業影響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落7.1個百分點。
二是短期因素的影響。因原油和成品油價格波動,2016年12月份,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18.1%,增速比11月份大幅回落144.6個百分點,向下拉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1.9個百分點。
盡管2016年工業企業效益有所好轉,但與上年利潤下降形成的低基數有一定關系,兩年利潤平均增長尚不及生產增長。目前,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工業經濟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結構不合理、回款難、費用高依然拖累企業盈利。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加快積蓄經濟增長新動能,進一步鞏固企業效益向好的態勢。
以下為全部數據:
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803.2億元,比上年增長8.5%。
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75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76.9億元,下降4.2%;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7196.8億元,增長8.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351.9億元,增長12.1%;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4325.3億元,增長4.8%。
2016年,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1825.2億元,比上年下降27.5%;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62397.6億元,增長12.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4580.4億元,下降14.3%。
2016年,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9個行業利潤總額比上年增加,1個持平,11個減少。主要行業利潤情況如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2.2倍,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5.5%,紡織業增長3.5%,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1.6倍,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0.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1.2%,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3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42.9%,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0.2%,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1%,汽車制造業增長10.8%,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2.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2.8%,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7.5%,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由同期盈利轉為虧損。
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5.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4.9%;發生主營業務成本98.5萬億元,增長4.8%;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97%。
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106.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1%;負債合計59.6萬億元,增長6.3%;所有者權益合計47.2萬億元,增長8.2%;資產負債率為55.8%。
2016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6%;產成品存貨39752.1億元,增長3.2%。
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每百元資產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13.7元,人均主營業務收入為125.3萬元,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13.8天,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36.5天。
2016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443.5億元,同比增長2.3%,增速比11月份回落12.2個百分點。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2017年2月份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就近期跨境資金流動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2017年1月份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壓力明顯緩解,請問2月份數據表現如何?
答:2月份我國外匯供求基本平衡。一是銀行結售匯逆差繼續收窄。2017年2月份,銀行結售匯逆差101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47%和70%。其中,企業、個人等非銀行部門結售匯逆差101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36%和71%;銀行自身結售匯逆差0.2億美元。二是銀行遠期結售匯差額由逆轉順。2月份,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匯簽約環比增加58%,遠期售匯簽約下降52%,遠期結售匯簽約順差47億美元,上月逆差80億美元。綜合考慮即遠期結售匯差額情況,2月份我國外匯供求呈現基本平衡。三是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由此前連續19個月逆差轉為順差。2月份,非銀行部門涉外收付款順差19億美元,上月逆差97億美元。其中,外匯收付順差74億美元,環比增加3.3倍,人民幣收付逆差55億美元,收窄52%。
主要渠道的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均有所好轉。首先,貨物貿易項下跨境資金保持凈流入。主要受春節因素影響,2月份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小幅逆差,但年初以來企業出口回款有所增多,貨物貿易項下跨境收支和結售匯均呈現順差。其次,企業外匯融資繼續恢複。2月份,企業海外代付、遠期信用證等進口跨境外匯融資余額環比增長93億美元,已連續12個月增長;企業償還國內外匯貸款購匯規模創2010年3月以來新低,環比下降35%,當月國內外匯貸款余額上升53億美元,較1月份增幅進一步擴大。再次,境內主體購匯意願更為理性。2月份,銀行客戶購匯與涉外外匯支出之比為66%,較1月份進一步下降5個百分點。其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投資收益等項下購匯有所減少;個人境外旅遊、留學等購匯繼續下降,個人外匯存款余額也由升轉降。
我國跨境資金流動趨向均衡的經濟基本面更加穩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開局良好,進一步增強了市場信心。例如,2017年2月份,官方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環比上升,且連續7個月處於擴張區間;進口同比明顯增長,映射出國內經濟活力。未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內產業結構將繼續升級,我國經濟增長也會更有質量、更有效率;隨著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取得新進展,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入將更加均衡,抵禦和適應外部環境調整的能力不斷增強。
每經實習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曾健輝
7月21日下午,樂視網公告,孫宏斌以全票通過當選為樂視網第三屆董事會董事長,任期自董事會通過之日起至第三屆董事會屆滿之日止。
對孫宏斌而言,他同時成為了兩家上市公司——融創中國和樂視網的董事長。
連日來,孫宏斌在談及樂視時,多次提及只要賈躍亭退出,好多人願意接盤,他本人也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流露出“不願意”的想法,表示對操盤樂視網並不感興趣,主要精力還是在融創。
此次孫宏斌當選樂視網董事長只是過渡還是真槍實幹?一人分任兩職的他該如何做到兩手抓?
孫宏斌:融創轉型的一部分
對於樂視與融創之間如何權衡,孫宏斌表示肯定是相互支持。
“將來我們每個房子里面放個樂視的電視,這個是什麽概念,將來我們把所有的內容(不光是樂視的)都放進來。”這是孫宏斌說到的最直接的支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孫宏斌曾多次強調文化旅遊以及內容,他也提到,“我的邏輯是要投一個大旅遊、文化、影視和內容,互聯網大屏這將來是方向。”
7月18日的麗思卡爾頓酒店里,孫宏斌說了這樣一句,“要麽我幹,要麽找人幹。要是我自己幹的話就是我們(融創)轉型的一部分,要是別人幹的話做個二股東”。
很顯然,孫宏斌不甘心只做二股東。
孫宏斌坦言,“樂視本身業務沒有那麽難,方向和戰略也沒那麽難,從我來說下一步會選怎麽思路。”
一位不具名的投行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融創當初選擇投資樂視時的想法是房企轉型的一個方面,從房地產開發的角度來說相對利潤比較薄,這也是快周轉的弊端,尤其是在調控的情況下,利潤也沒那麽高,這個時候轉型做一些比如文旅項目等風口上的業務,包括樂視網的東西,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回報來看也還可以。
新樂視:孫宏斌面臨的問題
“我們現在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孫宏斌的到來,能讓樂視網利潤的改善、資產負債表的更健康和現金流量表的好轉。”一位樂視網的小股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他對孫宏斌的期待。
他表示,孫宏斌有可能會為樂視網產生很正面的積極影響,“因為上市公司也開始缺錢了,現金流惡化比較嚴重,他可能會帶來資金上的幫助”。
該股東回憶起7月17日股東大會,並告訴記者,“他(孫宏斌)應該是準備做債權融資,而不是股權融資,也就是先把債權穩定,然後再借一部分錢幫助樂視解決危機。”
根據樂視網2016年年報,截至2016年末,樂視網負債217.52億元,其中,流動負債合計124.83億元,非流動性負債合計則有92.69億元。2017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樂視網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6.37億元~6.42億元。
前述投行人士也分析稱,針對目前樂視的現狀,如何組織人力和物力去盤活上市公司將是孫宏斌面臨的一大考驗。
因此,留給孫宏斌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主導樂視網的重組,包括業務重組、債務重組及整個樂視體系的債務重組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債務重組包括將樂視上市公司業務、資金、債務與非上市公司切割,建立嚴格的防火墻,並恢複金融機構的信心。
上述投行人士也表示,在盤活上市公司時資金上的成本壓力非常大,需要先把債還了;除此之外就是人,如何留住團隊中的人很重要,總體來說困難是有的,但機會同樣存在。
他表示,雖然融創受到頗多爭議,但從股價反應上來看還不錯,現金流狀況還能夠支撐其發展,再加上接手萬達資產包,融創下半年完成3000億元的銷售目標應該不是問題。
近期,上市銀行2018年一季報集中披露。截至4月28日,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一季報均已發布;股份行中,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先後披露一季報;城商行如北京銀行也在2017年業績發布會上一並披露了一季度業績。
從上市銀行今年一季度業績看,多家銀行資產質量進一步好轉。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與北京銀行今年一季度不良率與上年度末相比進一步下降。農業銀行雖然不良率最高,為2.08%,但在披露一季報的上市銀行中不良率降幅最大,下降0.09個百分點。此外,建行、交行、民生、光大四家上市銀行不良率均與去年末持平。
上市銀行撥備覆蓋率則呈現顯著提升態勢。第一財經記者梳理8家上市銀行一季報發現,8家銀行一季度撥備覆蓋率均比上年末提高。其中,農行升幅最為強勁,上升26.75個百分點。工行、建行、交行、民生、光大銀行撥備覆蓋率也有10個百分點以上的提升。
4月9日,銀保監會掛牌首度披露全行業走勢,一季度開局向好。銀保監會稱,銀行業資產規模穩步增長,流動性進一步增強,貸款質量保持穩定,資本和撥備穩中有升,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大行日賺31億,息差小幅改善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去年五大行凈利潤總和達9668億元,平均日賺26.48億。截至2018年3月末,五大行第一季度凈利潤總和已經達到2810億元,平均日賺31億。
其中,工行繼續保持領頭羊地位,截至一季度末凈利潤790.69億,但4%的凈利潤增速在四大行中墊底;農行、中行、建行一季度均保持了5%以上的凈利潤增速,其中農行凈利潤增速5.85%,發力最猛;而交行一季度實現凈利潤200.91億,凈利潤增速僅為3.97%。
兩家股份行民生銀行與光大銀行一季度分別實現凈利潤149.42億元、90.71億元,凈利潤增速均在5%以上,分別為5.23%、5.49%;城商行中,北京銀行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增速更是達到6.24%。
盡管各家上市銀行一季度凈利潤增速保持高速增長,但反應盈利能力指標的ROA與ROE卻參差不齊。例如,民生銀行一季度ROA 1.02%,同比上升了0.04個百分點,但ROE一季末為16.28%,同比則下降了0.43個百分點;中國銀行ROA為1.05%,同比下降了0.04個百分點,但ROE為13.92,同比上升了0.18分百分點。
不過,大部分上市銀行盈利能力指標呈進一步下降態勢。其中,農業銀行ROA為1.11%,同比下降0.01個百分點,ROE為17.22%,下降0.27個百分點;交通銀行一季度末ROA為0.88%,下降了0.03個百分點,ROE為13.23%,下降了0.12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17年商業銀行ROA、ROE分別為0.92%和12.56%,較2016年分別下降了0.06個和0.82個百分點。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的《2018年二季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稱,二季度中國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將有所回升,但盈利能力持續下滑。
根據奧緯銀行業研究報告,隨著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進,2014年至2017年,中國銀行業凈利差持續收窄,從2014年的2.42%收窄至1.89%,下降了0.53個百分點。
不過,第一財經記者發現,近年來困擾銀行的息差收窄問題,今年一季度有所好轉。例如,中行一季末息差為1.85%,提升0.05個百分點;建行息差2.35%,息差提升了0.22個百分點;北京銀行一季末息差為1.59%,上升了0.06個百分點。
8家上市銀行2018年一季度部分指標數據
資本充足率達標但“吃緊”
盡管資本充足率均滿足監管要求,但多家上市銀行一季度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吃緊”。
工行截至一季末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與資本充足率分別下降了0.13個、0.14個與0.05個百分點;中國銀行三個資本充足率指標則分別下降了0.21個、0.24個與0.32個百分點。
農行一季報顯示,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7%,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08%,資本充足率為13.77%,其中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了0.16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了0.18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微升0.03個百分點。
不過,建行一季度資本充足率則呈現出上升態勢,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與資本充足率分別提升了0.03個與0.13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與去年年底持平。
隨著去年銀監會對銀行業市場進行重點整治,銀行同業、理財、表外等影子銀行亂象收斂,但資本壓力凸顯。此外,G20提出銀行關於總損失吸收能力(即系統重要性銀行吸收損失的總體能力)的要求,系統性重要銀行都在抓緊補充資本。
4月17日晚間,農行發布公告稱,該行非公開發行A股方案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核準,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用於補充資本金。
中小銀行中,北京銀行一季末資本充足率12.41%,2017年北京銀行已經完成206億元非公開發行,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36個百分點。
奧緯咨詢大中華區金融業務董事合夥人翁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些風險沒有被適當的價格覆蓋,未來定價方面銀行需要做更多工作,使定價能夠覆蓋風險。以前銀行盈利更多通過“吃利差”放貸款,這個傳統模式占用了很大的資本,最後還要算到風險資產里面。現在銀行轉型,更多需要做一些“輕資本”的中間業務。
3月12日,銀監會、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和國家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意見》,支持銀行補充資本工具創新。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影子銀行回表,新資本管理辦法過渡期結束以及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追加要求都使得銀行資本“吃緊”,國內合格資本工具匱乏,需要豐富資本工具種類,給予商業銀行更靈活的資本補充機制,此外,擴大投資主體範圍,降低風險集中度,最後優化資本創新工具發行流程,提高資本補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