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518FBI怎樣論功行賞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8/sense%E9%9A%A8%E7%AD%86130518fbi%E6%80%8E%E6%A8%A3%E8%AB%96%E5%8A%9F%E8%A1%8C%E8%B3%9E/

FBI怎樣論功行賞—– 精妙的「衡工量值法」

朝日執筆

即使對美國司法系統沒多少認識的,大概也會聽過「聯邦調查局」的大名吧! 沒聽過的,也至少會知道它的簡稱──FBI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美國是一個「聯邦國家」, 原則上每個州都有其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和執法權,故此各州的治安是由各州「州警」負責的。 不過,若然罪行嚴重,以致「對聯邦造成損害」,又或是罪行涉及跨州行為,則以一州之力,恐有未逮。 這時,就要FBI上場了。

FBI隸屬於美國司法部(即香港的律政司,此與香港警隊隸屬保安局不同。),其職權涵蓋二百多項「聯邦罪行」,主力於偵查毒品、有組織犯罪、間諜活動、暴力犯罪和商業罪行。 FBI會將調查所得資料,上呈司法部,由司法部決定是否起訴,與及以何種罪名起訴。

一般而言,司法部作出決定時會參酌負責該案的FBI探員的意見。 FBI探員由於直屬聯邦,是警界精英,所以在大量影視作品中,都會看到他們對各地州警、縣警頤指氣使,好不威風。

美國是一個講求績效的國度,一切都喜歡以統計和數據來「衡工量值」。***

例如NBA球員的各項統計數據,就是其薪資水平的重要參數。 籃球球員可以用得分、籃板、助功、抄截、封阻的數量來「衡工量值」,那麼,作為執法人員的FBI幹探,其績效又以什麼數據來評核呢? 總括來說,準則有三個。

(甲) 以「破案率」來定高下是非常直觀的想法,也就是以個別探員成功 “偵破” 其所負責案件的百分比,來評定他的成績。*** 不少國家的警察系統也是用這個數值來評定績效的。

然而,「破案率」評核難免會造成「大包圍」現象,就是一個探員不理好醜,反正把人拉回來再算,弄兩下就交上去讓司法部忙,以大包圍trial and error的方法,反正買一百注,總有一注中吧!要是不中,就買夠一千注!

 

{編按:愚見以為, “比率” 需要基數,合理地「破案率」的基數應該是探員接手案件的總數,如上文所言者。

如果交上來(當然要司法部肯收貨才算數) 就當破了案的話, “破案率1” = 上呈案件數目/負責案件數目。 這樣, “大包圍法” 性質上是白撞,並且只是對司法部的白撞。由於雙方都專業,這種做法沒有太大效果,做得過份會翻面。***

常識上,“破案率” 應該是這碼子事。

萬一 “罪名成立” 才算破了案, 那麼 “破案率2” = 檢控成功案件數目/負責案件數目。 這樣,更難 “博懵” , “大包圍法” 更沒有效果。

再者,如果 “檢控成功率” = 檢控成功案件數目/負責案件數目,那麼就與 “破案率2” 合而為一 了。

如果 “檢控成功率” = 檢控成功案件數目/上呈案件數目,如下文所述者,則可以抑制探員白撞。*** 但由於沒有考量負責案件的數目 (即是說,沒有考量失敗案件數量),那麼就不能切實反映他的 “偵破能力” 了。****}

 

FBI是司法部的下屬機構,司法部當然不可能讓FBI如此亂來。 於是想出了以「檢控成功率」,也就是FBI交上來的案卷,最後成功入罪的比率,來代替「破案率」。 如此一來,則探員自會有所顧忌,非有把握不會隨便將案卷上呈。 這樣,令司法部和調查局都能集中資源,去處理「較有機會入罪」的案件,而不至於被浩瀚的案卷所淹沒。

(「破案率論功」還有一個問題。強國也非常重視「破案率」,是以會出現一種所謂「不破不立」的做法,即有人來報案,若警方沒有什麼破案頭緒,乾脆就不為他立案!據說美國一些小縣市也有這種情況。當然,若FBI這樣子「不破不立」的話,肯定會給媒體「插」死了!所以這不構成FBI不使用「破案率論功」的原因。)

然而,無論採用「破案率」抑或「檢控成功率」,都會導致這樣的一個結果: 杮子揀軟的捏,探員必然會在手頭案件中,集中資源揀「輕巧的」來辦。 從大處看,即使真的這樣做,對整個社會也不無好處。 因為這些一來,「警界精英」的不懈努力,必會讓全美國的「小型罪案」大幅減少,美國社會的整體治安必然會有所好轉。 畢竟「五十億元販毒案」或是「百人連環謀殺案」,雖然駭人聽聞,但對一般的社區治安其實沒有多大影響。 不過,這樣以聯邦的精英力量,去搶州警的飯碗,實在是資源錯配。 而更重要的是,就私心而論,社會整體治安改善,美國百姓並不會感悟到這是司法部和FBI之力,不會覺察沒有發生的案件的可怕,而只會身在福中不知福,將良好的治安環境視作必然,甚至痛批司法部每年用了這麼多的預算卻沒有什麼作為!(正如香港人覺得交了「很多稅」,政府卻「甚麼也沒有做」一樣。)

因此,司法部和FBI要「做大案」,而且,(邪惡地希望)「背景治安」越差越好!這樣,民眾才會覺得司法部和FBI的存在「有價值」,覺得他們「幹得好」!如何讓探員們「捨小就大」,專攻大案,專打大鱷呢?

於是,在「檢控成功率」之外,就有了第二個準則──「判刑總量」,def即該探員負責的案件,在一個績效期(一般是一年)內,其結果在法庭成功入罪後,被判的監禁刑期及罰款總量。***

拘捕一個殺人犯,結果判了五十碌,績效就要比拘捕廿個偷車賊,每個判兩碌要好! 這當然是「好橋」!香港證監正是用這招和「邪惡的大鱷」爭人才,也就是被判罰款金額與執法人員的花紅掛鈎。 因此他們辦案非常積極,每每嗅到一點金錢味道,就會主動出擊。 在近來的「酒店項目投資案」,就可以看到證監和其他「被動」執法部門的分別了。

有了這招,FBI的探員們就有 “誘因” 花大力氣去辦大案,就算「三年不發市」,只要大案最終成功入罪,判他罰個一百幾十億,坐個三五七百年──美國法院的確會這樣判,因為這樣子將逐條罪的判刑「分期執行」(而非香港常見的「同期執行」),才能反映罪行的「嚴重性」!──一下子就翻本了!

上面兩個評核準則:「檢控成功率」和「判刑總量」,都合情合理,一般有SENSE者如我野人會眾,應該不難想到。 (編按:非野人會讀者注意,朝日君乃該會 “六連霸” 會長,是以 “筆鋒略帶感情”。)

至於第三個準則,則非對「美國司法 體系/精神」有相當了解,大概是想不到的了。 第三個準則就是,聯邦法官對該探員在績效期中經手的告訴案件,所作的「判詞字數」!!! 乍聽之下,也許會覺得非常「無厘頭」,法官判詞長短跟FBI探員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內中別有深意。 試想,若案件黑白分明,昭然若揭,法官大人還用得著洋洋十萬言去解釋自己的判決理據嗎? 法官寫得越長,表示案情越是錯綜複雜,還有他本人對自己的判決越「心虛」。 同時也說明,此案判Yes或No其實都同樣合情合理。美國是一個遵循「判例」的普通法國家。因此司法部若然勝訴,這案件就是一條「勝利的界線」,即使敗訴,也是「非戰之罪」,而且也為後來者劃出了「失敗的誤區」。總之就係方便以後兄弟做嘢啦!無論如何,此案必將成為一個有「重大價值的案例」!探員付出了無限的汗水,最後雖然失之交臂,但其「成就了」一個重要的案例,已為美國的司法系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值得褒獎的!

FBI對上述三項評核準則有不同的比重,其重視程度如下:
「判詞長度」>「判刑總量>「檢控成功率」。
美國佬實在是太有SENSE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2

SENSE隨筆130517為甚麼要說話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7/sense%E9%9A%A8%E7%AD%86130517%E7%82%BA%E7%94%9A%E9%BA%BC%E8%A6%81%E8%AA%AA%E8%A9%B1/

SENSE隨筆130517

為甚麼要說話

—–有趣的語言起源理論

掌門執筆

 

1考古學家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有石器,但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有木器,因為石頭性格頑固,堅守形骸於大地之上,而木頭脾性易相與,早已腐朽隨風。

語言 “說了算數” ,聽著的人尚且不信,又怎有可能留下痕跡,以供千載之下的考古學家憑弔?

所以 “語言起源” 是個謎。 “謎” 的意思不只於難以獲得解答,甚至對如何思考這個問題,業界也沒法達成共識。

難中之難,便是不知道怎樣界定「語言」。 猩猩為溝通而發的叫喊聲算不算語言? 海鯨魚能憑藉 “發聲” 進行相當複雜的遙距溝通,那算不算是語言? 人類的 “喉音溝通術” 發展到甚麼 “表意水準” 才夠得上稱為「語言」,雖在專家亦無定見。

 

但是古人類學家靠 “憑弔古跡” 吃飯,總能夠想出些點子來 “指點江山” 。

他們運用 “江湖秘技,敲打奉千” 中的 “敲” 字訣,從

a 腦容量急劇增大;(理由是說話極之 “用腦” , “說謊” 更然。)

b工具和工藝急速進步;(發明、使用與傳承工藝都需要語言溝通。)

和 c社會活動複雜頻繁化。(設陷圍獵,洞穴璧畫都需要大規模協作,無語言不能施行。)

三者的同步發展,推敲語言的起源時間和成因。

雖則如此有計,業界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以下是有關這類論題的一些有趣說法。

 

2語言的發生時間

學者Montagu認為工具製作與狩獵活動是語言形成的生活條件****,推論語言形成於100萬年前,即冰河時期之初。

冰河之前,地球氣候炎熱,英國中部是熱帶樹林(所以今日有煤) ;冰河之際,北極冰冠南逼,封蓋了整個 波羅的海,邊沿竟然去到英國中部。

酷寒對原始人類則形成嚴苛的挑戰,但也催生了大量耐寒的大體型哺乳類動物。聰明的人類發明了射程武器獵殺牠們;*** 再加上不起眼但極之了不起的 “骨針” ,*** 用來縫接 “毛衣” ,竟然在寒冷地帶也存活下來,並且社群更為興旺。

証據顯示那時代人類懂得驅趕獸群,使牠們落於阱(一般是懸崖)。 這需要較多人遙距協作才能成功,並非熱帶小型採獵游團所能做得到。

語言就是狩獵活動和社群興旺的產品。***

 

Jaynes則認為傳遞基本工具製作技巧根本不需要語言,語言只會徒增紛擾。***

語言應出現於第四冰河時期,約為7至1萬年前之間。

其時氣候酷寒,生存困難,人類流徙頻仍。 尤其遷入較北地方,夜晚及冬季漫長,穴居生活及夜間狩獵使視覺訊號(如手勢)受到限制。 大量使用工具令雙手應接不暇,口語需求更形殷切。

4萬年前工具製作大爆炸,大部分工具均為右手偏好的人設計***,証明人類左腦經己高度發達,而語言區位居左腦。

 

 

3語言的起源理論

真稱得上千奇百怪,甚或匪夷所思!

A摹聲說 bow-wow theory

語言由摹仿周遭的聲音而生成。命名之道,狗曰汪汪。

此說符合幼兒學語的境況,然未能解釋何以凡物皆有名。

B抒情說 pooh-pooh theory

情緒乃溝通之本原,語言產生於以話聲表達情緒。

此說符合其他動物的溝通形式,然而叫號與語言鴻溝深闊,如何逾越?

C耗力說yo-heave-ho theory

語言產生於體力耗費時喊出的聲音。(服未?)

起碼有一個例子:俄亥俄州得名於河上船夫的叫喊聲 O-HI-O。

D玩樂說

達爾文認為語言產生於玩樂時發出的喊聲。

掌門曰:觀乎希臘sense出於澡堂,此說或較可信。

E抓蝨說

動物行為學暨演化生物學家Dunbar認為語言(看你如何定義) 產生於 人類/猿類 “捉蝨”談心 之際。****

精警!請參閱《讀書札記130221哈啦與抓虱的語言》。

F協議說

亞里士多德認為語言起於人類協議,即約定俗成。

然而 “語言協議” 極度複雜,未有語言,如何達成?

G天賦說

柏拉圖認為語言乃天賦之必然。

他沒有說明 “天賦”如何形成。

H模態說

Janye認為語言是將興奮叫喊修飾,使其形成意義。***

例如:人類因應劍齒虎距離遠近而發出強弱喊聲,喊聲的尾音發展成表示遠近的模態語。*****  好想象力!信不信在你。

 

以上資料出自《人類傳播史》W Schram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3

SENSE隨筆130515「性」,地球上最大的樂透獎。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15/sense%E9%9A%A8%E7%AD%86130515%E3%80%8C%E6%80%A7%E3%80%8D%EF%BC%8C%E5%9C%B0%E7%90%83%E4%B8%8A%E6%9C%80%E5%A4%A7%E7%9A%84%E6%A8%82%E9%80%8F%E7%8D%8E%E3%80%82/

SENSE隨筆130515

「性」,地球上最大的樂透獎。 —–性的演化理論****

資料整理:沙塵仔    資料來源:《生命的躍升》作者 Nick Lane貓頭鷹出版社

 

(甲) 甚麼是「性」? (編按:簡明有趣,必讀。)

晚宴上,一位漂亮的女演員前來向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調侃。「我想我們應該生個小孩才對,」女演員向他建議,「因為如此一來這個幸運的小孩就會兼有你的頭腦跟我的外貌。」 「啊,」蕭伯納有點狡獪地回答說,「但是如果不巧這小孩有我的外貌跟你的頭腦,那怎麼辦?」

蕭伯納是對的。「性」是最詭異的隨機製造者,它的力量足以創造出聰明的蕭伯納和美艷的女演員,可 一旦進一步製造兩位優勝者的混合體,又可能馬上把它們的優勢拆解掉。

由性製造出來的毫無節制的變異,其實有可能直接導致悲劇、疾病或死亡,而完完全全的複製品卻不會。 表面看來,要保存經天擇淬鍊出來的成功基因組合,完全複製的「單性繁殖」才是最佳賭注。****

那麼「兩性繁殖」為何演化出來?又為何成為壓倒性的優勢繁殖策略呢?

這是最為艱深的演化生物學論題。

 

求偶的成本實情非常巨大(大家深有同感嗎?),想想雄孔雀的尾羽,那華麗的羽毛,象徵著牠的生殖力與適應力,其實對於生存來說危害甚大。(那華麗的尾羽,除雌孔雀外,掠食者狐狸最為 “賞識” 。)

再由純粹計算的觀點來看,一個靠完全複製來繁殖的族群,每一代都可以將族群數目增為兩倍,幾代之內就足以完全排擠掉依賴有性生殖的親族。

儘管如此,性卻惡作劇似的分布在幾乎所有複雜的生物之間。 絕大多數的動物跟植物,一定要靠性來繁殖。沒有性,便沒有男人、女人、花、鳥、蟲、魚,沒有眼前繽紛的世界。

達爾文是第一個探討性的優勢的人,他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認為性的好處是「雜種優勢」,由兩個沒有關係的父母所生下來的後代更強壯健康,比較不容易發生先天性的疾病。 對達爾文來說,性的目的是「遠親繁殖」。但這個答案其實只是回答了遠親繁殖的好處而非性本身的好處。***

 

先說一下甚麽是「有性生殖」:

人體細胞含有兩套染色體,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 身體修復或生長由細胞施行「有絲分裂」,即由細胞複製自身,子細胞基因和母細胞基因完全一樣。

但是 身體製造 “生殖細胞”(ie性細胞,精子或卵子。)卻施行「減數分裂」***,母細胞含有兩套染色體,經分裂後,子細胞只含單套染色體(單倍體)。 這種操作方法意在重新編組來自父親和母親的基因****,使染色體上基因的順序位置隨機地自父系或母系取出,變成像是:父親基因─父親─母親─母親─母親─父親─父親…..。

如此,所有性細胞的單套染色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性的本質。*****

 

(乙) 性演化理論  (編按:好鬼死深,讀唔讀自己執生。)

學者認為「性」可以令好的基因突變在短時間內從不同的個體中集結在一起,壞的基因突變則會被天擇消滅,族群的適應性因而更好,比複製繁殖的各自累積,更能加快演化速度。

下述理論由美國遺傳學家 穆勒 (因發現X射線可以引起基因突變,獲得1946年諾貝爾生醫獎。)  提出。

A「穆勒棘輪Muller’s ratchet理論」:

穆勒在果蠅身上引起數千次突變,發現事實上大部分的突變都是有害的。  一個小規模的「單性繁殖」族群,經世代推移,他們將衰退到無以復加,直至滅亡,就像棘輪一樣永遠只能往一個方向旋轉。

是否有機會繁殖,所依賴的不只是基因的最適性,還要靠運氣。 如果突變的適應性較差,但身處食物豐富的地方, “富二代” 還是有機會將基因傳遞下去。  如果一個物種族群極大的話,運氣的影響就變小,根據統計上的機率,最適者才能夠生存。

而性可以解救這一切,它可以把未經突變的良好基因集中到一個個體身上,但也有可能把敗壞的部分拼在一起,因性的運作而受惠的個體永遠會抵消受害的個體,天擇在此作用在族群之上。***   (編按:明白嗎?)

 

當第一個 “真核細胞”「發明」出性生活時,在 “單性繁殖” 的族群裡應該只有少數的細胞進行有性生殖。 為了傳播性行為到整個族群,經由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一定要有某些優勢才行。 換句話說,當初「性」可以傳播出去, 必定是因為它對個體有益,而不是對整個族群有益。***

從這條思路出發,產生下述理論。

B「紅心皇后理論」:

在《愛麗絲鏡中奇緣》裡,快速奔跑著的紅心皇后始終維持在原地,她對愛麗絲說:「現在妳看到了吧!全力奔跑的目的是為了讓 “自己”保持在原地。」

生物學家利用這句話來闡述不同物種之間彼此不斷對抗競爭著,但是誰也沒有真正領先過。這句話跟性的演化特別吻合。

 

1980年代初期,英國演化生物學家 漢米爾 說,寄生蟲的演化速度很快,生命周期短暫,數量又龐大,很快可以適應宿主,而且是從最基本的細節上適應,蛋白質對蛋白質,基因對基因。***

如果宿主族群的基因完全相同,那成功的寄生蟲可以輕易感染全族群,並有可能消滅牠們。 唯有「性」可以令宿主族群的個體容易產生突變基因(我理解為高差異度的基因組合本身),足以抵抗感染,從而與寄生蟲進行演化競賽。***

情形就像免疫系統一樣,它運作的前提是要能定義並區分「自我」與「非我」,如果寄生蟲長出像「自我」的蛋白質,便能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只 有性才能夠令每一代都改變免疫系統對「自我」的定義。****

 

但這理論也有破綻,1994年美國生物學家 萊弗力 說,根據電腦模擬的結果,寄生蟲傳染率要非常高度(>70%)以及它們對宿主適應性的影響要大得嚇人(80%宿主失去適應性),性才有決定性的優勢。 由突變產生分歧,然後再行  「單性生殖」的生物似乎要比「有性生殖」的生物適應得要好。

於是而有

C「紅心皇后穆勒棘輪混合理論」:

萊弗力指出,當此二理論一起考慮時,性的價值就增高,也較接近應用面。

以往的 “模擬參數”有一項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假設物種的族群無限大。 但現實上就算規模大的族群也會受到地理隔斷而碎裂成較小群體。

在一個「單性繁殖」的有限族群裡,

a)因大部分的基因突變都是有害的,根據穆勒棘輪的作用,族群的平均水準將降低。

b)假設一條染色體有500個基因,一個有益的突變將被其他499個基因的弱選擇而被分散掉。 天擇沒有機會看到它,這稱為「選擇干擾」。***

c)假設整個族群裡,有一條染色體散布著50種略有差異的版本。  如果有一個超強的有益突變基因,它會帶著整條染色體一起取代其餘49個版本。

 

而在這個 “單性繁殖”族群裡,帶有此染色體的個體將取代所有其他個體。 整個族群的基因歧異性將消失。

按紅心皇后理論,失去遺傳多樣性的族群,任何選擇機制都會降低有效族群(能有效把基因傳給下一代的個體數量)大小,而讓它們更容易退化甚或滅絕。

性最大的好處就在於它讓好的基因有機會藉由重組,脫離那些共同存在遺傳背景中的垃圾,同時保存了族群裡大量被隱藏起來的遺傳變異性。*****   (編按:利害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04

經濟學130520「上癮」的經濟分析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0/%E7%B6%93%E6%BF%9F%E5%AD%B8130520%E3%80%8C%E4%B8%8A%E7%99%AE%E3%80%8D%E7%9A%84%E7%B6%93%E6%BF%9F%E5%88%86%E6%9E%90/

經濟學130520 「上癮」的經濟分析******

掌門執筆, SoChon推薦.

〈楔子〉

“聽古典音樂” 和 “吸毒” 兩者都會「上癮」,野人會友認識 蕭律師和SoChon 的定當明白。 (編按:蕭律師每天要聽3小時古典音樂,化很多錢買黑膠天碟; SoChon則整天不知幹甚麼,d錢又唔知點解冇清光…..)

撇除毒品破壞健康這點,兩者之於 “行為人/癮君子” 有何相同?有何分別?

聽古典音樂除了較為“高檔”之外,在 “經濟/過癮 效益” 上實質比吸毒優勝嗎?

 

諾獎得主Gary Becker雄心勃勃,欲將經濟學版圖擴張到世界的盡頭。 他在「解讀偏好」一書中以經濟學分析「上癮」行為,著實很有創意。

〈經濟分析1〉

“致癮消費品” 具有以下兩種特性:

A對行為人來說,它是一種必需品。

需求的“價格彈性”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非常之低,**** 即是說需求對價格波動不敏感,這是「必需品」的定義。***

這裡暗含著行為人對它的需求, 先天上必須達到某個 “最低限度的效用總值”,**** , 不夠數是不行的, 所以才不惜高價以補足之。

舉例:米飯是必需品,人們必須 “吃飽” 至某個程度。

“癮君子”願意付出極高的價格去獲得毒品,沒有它過不了日子,正如常人之於米飯一般無異。 ie對癮君子來說,毒品是一種米飯。

 

B在較長時段中,它提供的 “邊際效用”marginal utitility衰退得非常之快!*****

即是說, 同一位癮君子吸食相等的單位劑量,初上癮之時效用很高,毒癮愈深則效用愈降低。

於是為了獲得足夠的總效用,即“過足癮”,他只好吸食愈來愈多的劑量。****

ie毒品愈吃愈不飽。

 

A + B構成了 “致癮消費品” 的定義。

結論: 長時間而言,毒品是一種愈吃愈不飽的米飯,癮君子只得愈吃愈多。

 

〈經濟學原理〉

根據古典 “邊際學派” 經濟學原理,

Th. 個人將收入分配於不同的消費部門,當對每一部門花費的 “最後一個單位貨幣” 提供的效用剛好相等的時候, 即對各部門貨幣開支的邊際效用均等的時候,便達致 “均衡equilibrium”狀態。*****

注意:這裡指陳的不是各部門 “最後一個單位消費品” 所提供的效用,而是 “最後一個單位貨幣” 投入到該部門所產生的效用。*** 兩者請勿混淆。

 

理論甚抽象,舉例可說明:“SoChun八部”

話說SoChun將每月十萬元工資都花費在 住屋、食物、衣著、娛樂…..等八個主要部門上面。 他應該怎樣考量在 “八部” 之間分配那十萬元呢?

第1步,他拿出第1個“單位貨幣”(比方說1000元), 合理地花在報酬(即獲得效用)最高的部門,*** 那當然是食物了。

於是他有了 “一堆”食物 和 剩下“99個”單位貨幣。

第2步,他考慮怎樣使用第2個“1000元”,同理, 亦應該花在當前報酬最高的部門上面。 但要注意在這時點,他已經擁有了一堆食物,根據「邊際效用遞減律」,*** 加購食物的效用比前下降。 不過,一堆食物不夠一個月口糧,他仍繼續花在食物上面。 接著第3步…..

如此這般,很快到了第n步,基本食糧貯滿,他便轉為花費在住屋上面,以免流落街頭。 然後第n+1步…..

如是者,他在八個部門之間不停跳躍,以消耗那100個注碼。 「邊際效用遞減律」不停地發揮著作用,原本高效用的部門(如食物住屋)因連番進貨而邊際報酬大降, 到後來便與低效用的部門(如慈善買書)看齊。

只要步驟足夠多, 愈到後來八個部門的效用回報差異愈趨於緩和。**** 理論上,差異消失之時, 便達致了  “均衡”。

 

〈推論〉

假設 “SoChun八部” 其中竟有一部是 “過癮” , 情況即時劇變!

起初以他的高工資應付每月一萬幾千塊過癮開支問題不大。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癮愈來愈深, 需求愈來愈大. 如此,(相比從前癮未深) 投入額外貨幣到這個部門所獲效用反倒愈來愈高!*****

 

因為效用結構隨著時間改變,**** 錢投入到這個部門愈來愈有效益,於是不停地把原先消費在別的部門的錢扯吸過來。*****  (理論銳利!)

他先是不行善不買書,接著不娛樂,到後來更節衣縮食,唯“過癮”是尚….. 終極時刻, 十萬工資單投進食物和過癮兩部門也不敷支應, 他衣不蔽體, 瑟縮於天橋底下, 還兼營醜業以填補 “經常性收支赤字”.

結論: 同學們, 吸毒是不好的, 不要吸毒.

 

那麼,“聽古典音樂”和“吸毒”有何不同?古典音樂會不會只是一種“高檔毒品”?

Becker的〈經濟分析2〉

“聽古典音樂” 則不然, 這類 “高尚致癮行為” 具有以下兩種特性:

A它也是一種必需品; 惟大不相同的是

B在較長時段中,它提供的 “邊際效用” 反倒愈來愈高!*****

為何「邊際效用遞減律」失效?

精妙之處在於: 古典音樂是高檔藝術, 欣賞古典音樂需要學習, 與及能夠學習. 聽得愈久, 愈懂欣賞, 效用愈高.

即是說同一位 “樂癮君子” 欣賞相同的樂章,初上癮之時效用很低,樂癮愈深則效用反而愈增高。*****

ie古典音樂原來是一種愈吃愈易飽的米飯!

隨著時間過去,蕭律師欣賞愈來愈少的樂章也可以“過足癮” . 於是他省下大量買黑膠天碟的錢, 倒過來投放在其他消費部門上面.*** 他錦衣美食, 行善讀書, 最後還搬進了豪宅區. 相比SoChun, 簡直是「天國與地獄」!

 

結論: 古典音樂是好的, 要聽古典音樂.

同理, 圍棋和詠春拳也是好的, 要下棋和 “盤手”.

至於炒股票嘛….. 就要看你拿它當古典音樂抑或是毒品辦了.***

忠告: 學唔識? 戒咗佢罷剌.

 

附記

本文是我寫過數十篇隨筆中最精彩的一篇.

我想著, 如果每一篇的sense都達到這水平就好了….. 說不準 “掌門天地” 的版圖就能擴張到華文世界的盡頭。 “哈哈”

當然, sense之所以精全是 貝克宗師 武藝高超之故, 在下不過狐假虎威.

惟是宗師的文章遠沒有那麼有趣, 皆因SoChun君提供了寫作靈感.

“微二君, 吾何能為?”

SoChun謙謙君子, 風流蘊藉, 野人會之明星瑰寶….. 任憑怎樣抹黑也沒問題.

謹以此文獻給他, 祝願早日脫離 “想象中的天橋底”, 搬進豪宅區.

 

讀者諸君如有垂錯愛於本文者, 在下懇請將之流布於江湖之上, 以作 “掌門天地” 宣傳單張之用. 區區私心, 尚祈諒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28

SENSE隨筆130523為甚麼多胖子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3/sense%E9%9A%A8%E7%AD%86130523%E7%82%BA%E7%94%9A%E9%BA%BC%E5%A4%9A%E8%83%96%E5%AD%90/

為甚麼多胖子? —– 體質失調的演化論解釋

掌門執筆

〈楔子〉

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佔人口30.6%),其次是墨西哥(24.2%),再次是英國(23%),斯洛伐克,希臘,澳洲,紐西蘭…..

一個人成為胖子,你說他貪吃準沒錯; 一個國家多胖子便成為涂爾幹式的 “社會事實” ,需要社會學的解釋。 那麼全球人口偏向肥胖又當如何? 德國演化人類學家 Junker 認為由他來解釋最行。

“演化人類學” 顧名思義, 即是以 “演化論” 解釋 “人類現象” 。

〈舞臺〉

人類在演化道路上行走,也曾經歷幾許波折與危機。 其中有四波變化最為巨大,影響最為深遠:

(一)距今6至7百萬年前,地殼變動,形成 “東非大裂谷”, 裂谷東側森林大幅萎縮,成為乾草原。 猿類頓失依憑,生計艱難。 部分弱勢社群被逐出森林,顛沛流離於乾草原之上,有如摩西與族人流落西奈曠野一般。

牠們發展出直立行走的適應方式,九死一生,倖存下來,終於也獲得了上帝的眷顧,演化成古人猿。*** 這變化竟費時四五百萬年之久!

(二) 2百萬年前 “演化之手” 揑造出首批真正的人類「直立人Homo Erectus」。

直立人身體骨骼經已重新裝組,能夠直身站立,持久奔跑。 更重要的是腦容量大幅增加,*** 名副其實是個 “聰明人” 。

(三)20萬年前霸者「智人Homo Sapiens」起於草莽,10萬年前出非洲,取代直立人而有天下。 我們便是智人種。

相比直立人,智人腦容量沒有增加,體魄沒有強化。 他的利害之處是 “社會性”,**** 有文化內涵,懂藝術創作, 征服天下靠的是分工合作。

 

(四) 1萬年前 “仙女木冰期” 結束,生態大變,冰河獸群滅絕。 人類被迫放棄實踐了二百萬年的 “採摘–狩獵” 生活方式,展開 “農業–畜牧”革命。*****

這革命驚天地而泣鬼神,人類由此時起役使萬物,荼毒生靈…..( 被勞役荼毒的也包括了人類自身。)

定居農牧之後全球人口急劇增加,聚落擴張而成酋邦國家,最後出現城市和軍團。是為「文明」。***

 

這四波轉折,一浪比一浪澎湃,一步比一步敏捷。 最近2百餘年 “工業革命” 作為第四波的子浪興起, 人類透過操作機器群獲得控制環境的巨大能力。*** 這能力,以前只有上帝才擁有。

 

〈演化劇目:上帝的報復〉

上帝在漫長的採獵時期譜寫出人類的 “基因圖” 。

在那二百萬年間, “適者生存” ,不適者死,人類的基因和身體徵狀飽受 “天擇之刀” 無情地修訂。**** 何者謂之 “合適” ? 由能否適應那時的生存環境來界定。

舉例:採獵之時看到草葉上伏著一隻蝗蟲,你會怎樣辦?好運氣!一口吃了牠。

《吃蟲違反本性》鐵定是錯的,“不吃蟲違反本性” 才對。

「本性」可以定義為基因設定的具適應性的行為模式。***** 可基因適應的卻是採獵的 “黃金歲月” 。

 

人類一進入農牧年代,立時便「適應困難」!

最明顯的是營養不良,*** 這點很違反直覺,卻是不爭的事實。 由墓葬得知,人類體型縮小,病變大增。 農牧提供大量碳水化合物,養活大額人口,但是聚居地卻沒法提供足夠的其他營養素,如對人體極其重要的疍白質和維生素,體縮病增反映兩者短缺。

 

問題再變為:人體何以不重新適應農牧革命之後的生活環境?

答案有二:首先,相對200萬而言 “ 1萬年不太久” ,天擇的雕刻刀未夠時間工作。

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保護網堅軔有彈力,遮蔽了弱勢個體,*** 免於成為天擇刀下之鬼。 “不適者亦生存” ,這才是體質不再 “進化” 的主因。

人體頑固地奉行 “保守主義” ,但生活方式卻背離採獵愈來愈遠,於是體質長期失適,從未回復到 “黃金歲月” 的健康水平。

〈胖子的宿命〉

進入工業革命,生活環境變化更為劇烈,情況更為糟糕!

一方面,基因固守舊制式。

針對 “糖” 的處理,制式的要害有二:A嗜甜;B胰島素抗阻。

A糖為熱能之來源,活動所必需(尤其腦部活動耗能甚多) 。 嗜甜意在盡最可能貯藏燃料,*** 以備中期取用。

B胰島素抗阻機制用意在於保持血液中 “血糖偏高” ,以濟短期應急。***

生存環境的 “匱乏和危險” 使兩者具有高度 “適應性”, 因而深深刻劃在基因圖譜的上面。

 

另一方面,現代生活環境已變得非常 “富裕和安全”, 反而使人類完全無法適應!**** 機制A導致身體肥胖,B導致 “糖尿病” 大盛。

現代食品工業提供超額糖份(蔗糖和白麵粉) ; “速食文化” 則由超級文化強權「大美國」向全球幅射。 生產商利用基因的強勁驅動力和人性的薄弱意志力,銷售高糖食物和飲食文化以圖利。 推波助瀾,非常收效。

 

胖子和糖尿病患者怎樣才能打破宿命? 據作者所言,計策有兩條:

(一)    將生存環境逆轉為 “天地洪荒” ,這沒有可行性。

(二)    運用意志力壓制基因驅力,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你認為呢?)

〈附記〉

根據掌門的田野調查,意志力堅強的朋友們 “每次” 減肥都是成功的….. 這裡要注意的是 “每次” 。 他歸結出人類學結論:「減肥唔難,唔肥番難。」****

又根據掌門和SoChun的 “冷池實驗計劃”,在10度C凍水內泡浸20分鐘,可以有效抗阻肥胖和糖尿病。 讀了這書,恍然有悟,首先計劃暗合於首條計策;再者,運用 “掌門的意志力” 壓制 “SoChun的基因驅力”,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祝SoChun好運!

 

以上學理出自《達爾文密碼Der Darwin- Code》 Junker & Paul。

本文為「演說1306《達爾文密碼》」的先行文章, 敬請垂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29

讀書扎記130522保守主義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2/%E8%AE%80%E6%9B%B8%E6%89%8E%E8%A8%98130522%E4%BF%9D%E5%AE%88%E4%B8%BB%E7%BE%A9/

讀書扎記130522

保守主義

《Conservatism: Dream and Reality》(1986) Robert Nisbet

執筆人:蟬

政治哲學  評級 C

有別於一般而言的政治上的保守派,「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作為一種明確的政治哲學派別則始於歐洲 啟蒙時代Age of Enlightenment。*** 若非傳統統治力量衰落和新興政治理念抬頭,保守主義可能永遠不會以這種形式呈現。

若要清楚了解保守主義,應先了解自由主義的堀起。建議閱讀《SENSE隨筆130513B古典自由主義》《演說1211當代西方自由主義理論》

A.     背景

def「保守主義」一般指陳在十八世紀末的歐洲,為了反對 “法國大革命” 而提出的一套政治理念,其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大思想家和歷史學家 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柏克於1790年完成《法國大革命的反思 Reflections of the Revolution on France》,書中論述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感及其理據。 柏克與《反思》在 “保守主義” 陣營中的地位,有如小彌爾John Stuart Mill與《論自由 On Liberty》在自由主義中一樣重要。***

十八世紀的歐洲正處於啟蒙時代的高峰。 科學進步與工業革命令 “理性主義”抬頭,教會和皇權的地位遭受質疑。 哲學界人材輩出, “自然權利理論” 發展迅速。霍布斯Hobbes、洛克Locke、盧梭Rousseau和小彌爾等人的著作先後面世,為啟蒙運動提供了道德倫理上的正當性。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加速了城巿化,改變舊有以農業為重心的社會結構。*** 城巿人口密度加大,但人際關係卻變得疏離。 資產階級的冒起令貴族地位飽受威脅,加上財富形式的改變,為法國大革命打造了社會條件。

保守主義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誕生。

B.     理論

1) 以歷史為依據

保守主義最基本的論點是依憑歷史。***** 在理解人類行為問題上,經驗比抽象思考更可信賴,而歷史正是經驗的沉積。***

歷史是過去的社會結構、共同習慣和偏見的持續存在形式。 它是一種研究 “現在”的方法,藉此揭示現存事物的道理。**** 相對較為猜測性的歷史推論,保守主義更著重歷史的具體陳述。***

“自然權利理論” 提出全然虛構的「社會契約論」,作為推翻政權的道德依據,保守主義者毫不認同。***

(編按:當時的 “社會契約論者” 曾經提出過高度理想化的說法,認為在某種“原初社會狀態” 下,人們自願地交出部分私人權利,形成 “公共權力” ,以保障生活順適,以此解釋公權的起源。這種甚囂塵上的說法,當然與歷史全然不符,古代政權的出現,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自上而下強制生成的。)

在保守主義者眼中,國家的合法性只能來自歷史和傳統***,而絕非任何一時一地的思想。

正如 馮哈勒K. L. von Haller所言,理性主義者將 “現在”看成是 “未來”的開端,而保守主義者則將 “現在”看成是 “過去” 在一連串無間歇的發展中達到的最近一點。**** 社會關係是有機的,會隨時間推移而產生必然和不可逆的累積性發展。***

英王查理一世的名言“當事情不必要去改變時,不去改變它就是必要。”***** 恰當地反映了保守主義者對改革精神的抗拒。

柏克指稱改革精神是一種對變遷毫無根據的崇拜,是群眾對無止境的新奇的一種膚淺需要。

“如沒有損壞,就不必去修補”,正好反映保守主義內斂的行事作風。即使有改變的必要,也應以 “最小的改變” 為宗旨。

對於 “自由主義”和 “社會主義” 擁有的改革和行動元素所帶來的魅力,柏克指出人性是複雜的,社會更不在話下,因此沒有一種簡單的權力配置或管理,能夠既適合人的天性,又適合人類事務的特性。****

2) 純理性的限制

啟蒙主義推崇 “純粹理性” 的追求而反對銘刻在傳統和經驗之中的東西。 柏克指出幾何學式的推理在人類事務中的應用極其有限。 人類行為既包含邏輯,但更多地取決定情感,情緒和長期經驗。***

柏克認為 “偏見” 是存在於傳統中的 權威和智慧 在個人精神中的集中體現。*** 而正因為偏見的普遍存在,這種感覺,理解和知識,便不只是菁英階層的獨有稟賦。

按照心理學始祖William James的說法,知識可分為「聞知」 knowledge about和「親知」knowledge of。 「親知」是人們通過經驗和對生活領域的直接接觸所獲得的知識,是實踐性的,偏見便是其中一種**;而「聞知」則指人通過文本,間接暸解而獲得的知識,是可以用抽象或一般的原則表達出來的,它最高的表達方式就是邏輯。***

保守主義對改革家和空想家的批評植基於此:他們雖然擅長於原則和理想,但卻缺乏權術感和實踐性。他們認為啟蒙哲人對偏見的批評,等於否定「聞知」的存在和價值。

英國作家G.K. Chesterton說:「僅有理性的士兵不會願意打仗,而理性的情人也不會願意結婚。」***

3) 國家與權威組織

保守主義認為人類擁有按照自己習俗和傳統而生存的自由,而秩序是自由的條件,維持秩序則需要威權性的機構。*** 但保守主義並不認為國家是唯一的權威機構,社會的中間機構如家庭、宗教、地方共同體、行會和其他團體皆有其權威以履行其職責。

中世紀社會是以社團為單位建構的,權利的擁有者當然亦為社團。 故在保守主義者眼中,“自由” 並不是如自由主義所指者,為 “公共權力”的對立面,自由是一條 “國家—社團—個人 的有機鏈結” 當中的活動形式。****

柏克在1795年回應英國首相 皮特Pitt,指出國家應把自己真正並完全地限制於各項公共事務,而不應介入屬於私人範圍的問題和需要之中。***「自由放任」和「地方分權」是至高無上的原則,是國家應該盡力促成的機宜。

保守主義的 “威權理論” 是封建主義的,它推崇間接政府,不需向國家負責的立法機構,和各種半公共性質的自主性組織。

舉例一)美國聯邦儲備局是一個獨立的半公共機構,總統除了可提名局長外(需參議院通過),局內一般決策和事務基本上不用向政府和總統負責。 聯儲局無需國會撥款,國內商營銀行皆持有聯儲局股份。

舉例二)美國憲法訂立之初便是一部保守主義的作品。 其中最明顯的是將分權的概念體現在聯邦政府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各州事務上面,並以此保護個人自由。

4) 自由與平等

在保守主義的哲學裡,自由和平等是互不相容的原則。*****

“自由” 意味著對個人和家庭物質與非物質財產的保護; 而 “平等” 則是將群體內不平均分享的財產進行再分配。***

盧梭的社約論提出民眾將權力交託給政府,此為保守主義者長期抨擊的想法。 他們認為權力基礎的擴大會自行削弱權力的運用*****,所以 “群眾掌權” 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極有可能導致施行暴政和專制主義。

一位保守主義者挖苦地說:每天早晨,農民剃鬚時總會面對鏡子,見到那張一億分之一個 “暴君”和整整一張 “奴隸”的臉龐。***

還有,深植自由主義中的「個人主義」更讓保守主義者不安。 所謂個人主義,就是把個人視為組成社會的性質相同的原子。***  大革命期間社會中不同的組織被分解驅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缺乏內在社會結構,缺乏傳統和共有的道德價值觀念的大眾Mass。***** 社會的大眾化和社會結構的弱化,似乎是極權主義不可或缺的條件。

總之,保守主義者反對個人化的自由,但強調中間團體擁有自由的重要性。 除了僅僅法律上的平等和憲法所規定的平等之外,各種追求達致平等的機制,似乎都威脅著人和群體的自由,而這都是保守主義者所反對的。

C.     總結

保守主義是啟蒙時代的產物,它反對的是 “以純理性為基礎的社會再建構”。

在權力、國家、自由、財產和宗教等方面,它抱持的原則是一致的:保存社會緊密的結構,並將權力和責任分散在不同的社會團體之間。

由於個人主義和平均主義反團結的性質,它反對 “平等”並擁抱 “自由”。***

在處理人類事務上,它的態度是務實和具體的。 它相信人複雜多變的本質,拒絕相信烏托邦觀念的有效性。***

〈蟬之言〉

巿面上介紹保守主義的書籍不多,另一本近年常見的為Roger Scruton的《保守主義 The Meaning of Conservatism》。 兩書寫作風格皆為傳統知識分子型,繁徵博引,文采風流,對一眾只欲學點皮毛的朋友們可能會有困難。 加上保守主義缺乏明確指導思想的性質,*** 建議先讀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作為背景知識。

本書編排未算完善,但sense密集度高,只可惜筆者水平有限,未能轉達,還望見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30

SENSE隨筆130524亞馬遜前的印刷術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4/sense%E9%9A%A8%E7%AD%86130524%E4%BA%9E%E9%A6%AC%E9%81%9C%E5%89%8D%E7%9A%84%E5%8D%B0%E5%88%B7%E8%A1%93/

SENSE隨筆130524

亞馬遜前的印刷術

執筆人:蟬

 

美國電子商務巨擎 亞馬遜Amazon 於1995年以網上書店起家。

2007年底公司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深信印刷電子化不可逆轉的潮流。 Kindle以特製的電子屏幕模仿紙張上閱讀的感受,企圖在不影響用家體驗的前提下推廣電子書以取代傳統書藉。

2011,亞馬遜電子書銷售首次超過印刷書,Kindle亦在該年大熱賣。

2012年,亞馬遜主席Bezos宣佈電子書革命成功,年內電子書銷售總金額超過印刷書,而且增幅維持強勁。

紙張作為印刷媒體敗象初露,相信今後只得苦苦支撐。

 

印刷的歷史

傳統印刷品的製成需要印刷媒體, 墨水,及雕刻工藝。 早期的印刷品一般以獸皮、莎草紙Papyrus或竹片作媒體。 現代紙張出現之前羊皮最廣為使用。

在先進的中國,東漢太監 蔡倫 在AD 105左右發明以植物纖維製紙的技術,到了唐朝雕版印刷已經相當通行。 1100宋 沈括 的《夢溪筆談》記載 畢昇 發明活字版,當時的活字以陶瓷製作。

由於雕版技術未成熟及中文字元眾多,加上重農輕商,缺乏中產階層,未能刺激社會對印刷品的需求***,以致活字印刷在中國並沒有流行起來。

 

造紙技術經由穆斯林以四個世紀的緩慢速度傳到歐洲。  1275意大利出現第一個造紙中心。 直到十四世紀末, 歐洲紙張才普及,並開始取代羊皮紙,比中國遲了十二個世紀。

1450德國人 古騰堡Gutenberg 集合了各種當時的印刷技術,印製了 “古騰堡聖經” (i.e 著名的42行聖經)。 最初的印刷機皆為手動,由橄欖油壓榨機改裝而成。 直到工業革命,才開始發展以蒸汽甚至電力推動。 墨水則用煤灰和松節油製造。

 

印刷術與新聞的發展

印刷時代前的民間新聞,一般都是口耳相傳的旅遊經歷。 官方的佈告和記錄則為報紙的雛型。 如羅馬的《每日紀聞》及中國的《邸報》。

印刷的流行令歐洲的識字率大幅提升(註:歐洲的書籍總數一百年間由幾萬部增加至兩千萬部),但早期因為技術未精,報紙的時效性及發行量受到非常大的限制。

在君主政制下,歐洲報業皆面臨嚴密監管。發展初期一般皆以新聞時局Coranto為報導內容。即綜合報導數個強國的近期消息,而當中不包括本國之新聞。***

由於當時歐洲政教關係密切,故除對當權者外,對宗教的批評也是禁止的。

舉例:亨利八世最初認為查禁反天主教刋物是他的職責,建立國教會後則改為打壓天主教刋物。

當時政府控制新聞業之四大法門為:許可證、新聞審查、印花稅及絕招“煽動誹謗罪”,此四式歷久常新。 新聞業的發展一般與當權者的統治力度成反比。***舉例:法國大革命期間巴黎的報紙多達350家,執政政府時期銳減至13家,到帝國時期只剩下4家。

 

新新聞時代

瑞典1766通過法案,成為第一個立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 美國的 “第一修正案” 更令該國的新聞人成為世上最自由的從業員。 法國在1881亦通過新聞自由出版法。

在新聞自由的氣氛下,西方的報紙發展為菁英報紙Elite papers及大眾報紙Popular papers兩極。 前者以社會的中上階層為對象,致力為公共決策者報導並解釋時事。 而大眾報紙則以基層人民為對象,以段落短及標題大的報導形式,及寓教育於娛樂的內容吸引讀者。

 

冷戰時期,共產主義為報業帶來截然不同的景象。 領導人深知報紙在推動革命及建設過程的重要性,故報業皆為黨及政府所擁有,成為官方喉舌。 赫魯雪夫說過: 報紙不單要幫助民眾認識和思考,還要指導他們行動。****

 

新聞通訊社

十九世紀,歐美部分報紙已有專員負責外國新聞,甚至聘用國外報導員,但漏報新聞情況仍然相當普遍,「新聞通訊社」因而成立。

新聞通訊社之角色為外判新聞提供者。*** 對當時難以掌握國外動態的報社相當重要。

其中 路透Paul Reuter經營的「路透社」為行業的表表者。其他出色的新聞通訊社包括 “美聯社”, “法新社”等。

共產國家在二戰後為控制及過濾新聞的出入口,紛紛成立自己的通訊社,當中蘇聯的 “塔斯社” 及中國的 “新華社”較為人所熟悉。

 

參考書《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s》 Wilbur Schramm,19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3

說史130525大汗西征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5/%E8%AA%AA%E5%8F%B2130525%E5%A4%A7%E6%B1%97%E8%A5%BF%E5%BE%81/

說史130525

大汗西征 —– 1219第一次蒙古西征

掌門執筆

 

資料出自《蒙古史》作者 (法) 格魯塞

A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 帖木真”

大汗約於1167年出生蒙古 孛兒只斤 氏族,父 也速該 為貴族,適逢作戰時殺死一名塔塔兒人首領 帖木真兀格,因替長子取名 帖木真。***

不久,蒙古為金及塔塔兒聯軍擊敗,父親被塔塔兒人毒殺。 母親 河額侖 為族人所棄,挈子女流落草原。

帖木真在氏族鬥争中長大,某次為鄰族突襲,棄妻逃生,九個月後戰勝該族,奪回妻子,殺參予突襲者三百人。 其妻當即誕下長子 拙赤***,故此拙赤的血統日後常遭質疑。

 

帖木真有領導才能,被推選為本族領袖,稱 成吉思汗,意指 有力,不屈,不可動搖。 當時蒙古並不強大,他的領袖地位亦未鞏固。

他的前半生全都投入族內及族間鬥争,是一位天才策略家,*** 擅長遠交近攻,能委身事大,認強作父,當然最終能夠將乾爹(王罕)及拜把兄弟(安答 扎木合)鏟除。  他對待敵人可以相當寬容,更可以十分辣手,滅塔塔兒時便將全族男子盡誅。

他用了很長時間掃平敵手,统一各部。

1206大功告成,於 斡難河 上游召開 “大會”(庫里臺),立九尾白尾纛,尊為大汗。*** 大汗整軍經武,建立制度,向外擴張。

 

B侵略西夏及金

西夏,吐番種 唐兀人所建國家(1032-1227),定都 中興府(寧夏),漢化很深。 與遼宋鼎足,三分天下。

西夏是大汗攻擊的第一個定居國家,由於尚未掌握攻城的工程技術***,他的猛烈進攻未能取得決定性戰果,只能變成掠奪性戰爭。

大汗於三征西夏,均未能攻佔首府,但仍迫使其臣服,獻駱駝。

 

1211大汗侵金,受阻長城。幸金人內亂方殷,契丹首領 耶律留哥 叛投蒙古。1213攻佔宣德府,並於長城下擊敗金將 完顏綱。 重鎮大同府守將 忽沙虎 棄守,回京弒君另立。 古北口要隘契丹部將開門迎敵,名將 哲別*** 又攻取居庸關,蒙古鐵騎遂長驅直進,圍京城。 城固難下,大汗與金人議和,收重貢退兵。

金主 完顏珣 於兵退後立即出走,渡河遷都開封府。 金軍心大亂,契丹將領紛紛投降蒙古,1214大汗回師佔領北京。 (註:契丹前此為金所滅,又與蒙古種系相近,故投降者多。)

大汗在京得契丹人 耶律楚材,立為首席謀臣。*** 時軍事會議上諸將建議盡殺河北漢人,使農田荒廢,還原為草原狀態,如此有利蒙古鐵騎進出。***** 此議為耶律楚材所諫阻,其諫詞云:「老細,你咁做會唔見好多銀。」

大汗回到蒙古,遣大將 木華黎*** 經略華北。 金人據河頑抗,竟然無比堅韌,木華黎費盡氣力轉戰各地,數年積勞而卒。忽必烈就在那時候跟隨木華黎出身。

(註:) 蒙古人遲至1233才徹底滅金,時大汗己亡故。

1218遣哲別平定東突厥斯坦,時當地穆斯林飽受壓迫,哲別解放他們,宣佈宗教自由,因而大受歡迎。 伊斯蘭世界無法想像两年後大西征時蒙古人的所作所為…..

 

西征前的小插曲:次子 察合台*** 質疑拙赤血統,二人毆鬥。 察合台揚言寧服三子 窩闊台*** 亦不服拙赤。 窩闊台為人寬宏大量,眾人皆服,拙赤自卑出身,亦不與三弟爭。

 

C第一次西征—– 聲震天下的凶殘屠殺

花刺子模 為新近崛興於阿富汗的軍事強國,信奉伊斯蘭教。 始創蘇丹 摩訶末 與大汗同時代人。

1219大汗發兵15-20萬,携四子親征花刺子模。 出征前徵兵西夏,西夏人拒之,且出言不遜,大汗隱忍不發,自誓必滅其國。

蒙古行軍神速,花軍集結不及,兵力雖多而分散各處,只能採取守勢。 又花國多用突厥佣兵,每喜臨陣逃脫,蒙古軍進程順利。

蒙古人一路對意圖抵抗的城市居民實施有系统屠殺,****又殺了若干伊斯蘭長老。 此等行為被說成宗教迫害,那是誤會,其實蒙古人不理解宗教戰爭,他們信奉薩滿巫,為原始多神教,無武力傳教想法。 他們對一切宗教都抱有迷信性質的敬仰心。

 

以下為首次西征事件簿:

(一)1220攻名城 撒馬耳罕,突厥守兵願降,大汗偽允之,出其不意地將降兵盡殺,理由是他們背叛舊主。 由於該城的教士沒有作出抵抗,大汗赦之。

(二) 圍攻 烏爾犍赤 半年,作戰艱苦。其間拙赤表現平庸,察合台斥責他,二人又争吵。 大汗命二人皆聽從窩闊台指揮,窩闊台和婉地使二人服從軍紀,確立了繼承人的形像。

1221春城破,居民除工匠外一概被屠殺,工匠被發送蒙古。 這是典型的蒙古手法。***

(三)同年四子 拖雷***破大城 馬魯,居民除四百工匠外概被戮。 拖雷據坐金交椅,在平原上監視這場屠殺。 某城曾擊退蒙古軍並射殺大汗女婿,拖雷破城,除工匠外盡殺居民,毀壞全城。屠殺由寡婦監督。

(四)圍攻 八米俺 城時察合台之子,大汗愛孫被射殺。 傳說大汗不戴頭盔親自參予攻城,城在猛攻下失陷。 大汗下令不赦一人,不取一物,牲畜盡屠,花木全摧,此城從此荒廢,永不恢復。 屠城及於牲畜花木,可謂極致。***

 

(五)巴魯安敗戰

花國亡,英勇的王子 札闌丁*** 逃入興都庫什山,重建一軍,下山挑戰,殺蒙古軍千人。 蒙古將領 失吉忽都忽 率師往攻,雙方於 巴魯安 激戰两天。

第三天清晨,失帥命騎兵在從馬之上放置毡做假人,扮作援兵己至,施行突襲。  但為札帥臨機識破,蒙古軍大敗,損失慘重,是為西征首次重大敗戰。

大汗聞悉敗戰,神情表現得堅強而自制,顧左右曰:失仔慣於常勝,從未受過劣運的考驗,此後應該比較謹慎。

 

(六)壯烈之單騎渡河

大汗親率大軍前往追剿,札帥兵寡不敢正面交鋒,引兵向印度退走。 大汗在印度河前追及之,札帥凭着個人勇氣背水死戰,一度擊退大汗自將的蒙古中軍。

札帥最終不敵,他寧死不屈,竟然披甲躍馬入河,在亂箭交射下(一說大汗感其英勇,下令止射。)渡河生還。 大汗滿心歎賞,命諸子以札帥為榜樣,但仍不放過被俘的札帥諸子。(其實札帥的殘酷度亦相當,巴魯安之戰的蒙古俘虜全被鐵釘貫耳殘殺。) 大汗又下令屠殺支援札帥的山區居民,這場屠殺歷時七日。

1222一次西征收科。 大汗留阿富汗两年才回到蒙古,其間召見 長春真人 邱處機,禮待之。

 

(七)哲別和速不台西進

戰争進程中蘇丹摩訶末往西逃走,哲別和 速不台**** 領命追擊,直至裡海。

聞知蘇丹已死於島中,二人相議更改行程,繼續西進高加索,演變成偵察性行軍。

此次行軍盡顯二人將材,以及蒙古策略性殺人的本色。 他們在異地沒有一定的行為準繩,就地給養,順應情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

他們應遜尼派之請求,滅什葉派城市 忽木,盡殺居民。

沿途諸城抵抗者屠殺,及時投降輸款者得免。

他們抵達黑海北岸欽察人***的草原,欽察人原先與周邊部族結成連盟進行抵抗。 蒙古人狡猾地分給欽察人部分戰利品,使他們遵守中立,等到擊敗周邊部族,便回師擊潰欽察人,奪回戰利品。 此乃「假途滅虢」之計。

羅斯諸侯應欽察人之邀將兵八萬自 聶伯河 前來參戰。 蒙古兵少,佯作退走,等到羅斯騎兵疲倦,師疲陣散之際,再回頭挑戰,大敗羅斯軍。時為1222年。

他們不作久留,以刼掠克里米亞 速答黑 城熱那亞人金庫為滿足,返回亞洲。

二人詳盡地記下沿途地勢民情,軍事習風,二次西征時大派用場。 事實上十四年後出征的參謀總長正是名將速不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87

說史130531傑弗遜與開國英賢(三) 費城制憲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31/%E8%AA%AA%E5%8F%B2130531%E5%82%91%E5%BC%97%E9%81%9C%E8%88%87%E9%96%8B%E5%9C%8B%E8%8B%B1%E8%B3%A2%E4%B8%89-%E8%B2%BB%E5%9F%8E%E5%88%B6%E6%86%B2/

說史130531

傑弗遜與開國英賢(三) 費城制憲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二)

允文允武的 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與「費城制憲」

「費城制憲」

獨立戰爭結束後,十三州之間在戰時一度被擱置的矛盾又重新浮現,建立一個「有實權的中央政府」以調解各州的衝突,似乎已是刻不容緩了。

在1786年9月召開的「修補聯邦政府缺陷委員會議 」Meeting of Commissioners to Remedy Defect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一般以其召開地點稱「安納波利斯會議」Annapolis Convention)上,紐約州代表 漢密爾頓 與維珍尼亞州代表 麥迪遜James Madison(後來成了美國的第四任總統)成功說服與會代表,通過建議十三州各派代表舉行會議,對既有的《邦聯條例》作出修訂,並由漢密爾頓撰寫會議結論。

1787年在位於費城的 賓夕凡尼亞州議會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制憲會議」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正式召開。 漢密爾頓對促成是次「制憲會議」居功至偉,按理本應是紐約州代表的必然之選。 然而,「恃才傲物」往往都是不世奇才的通病,漢密爾頓在紐約州議會內的人緣相當不佳。 他岳丈幾經周折,賣盡面子,方才讓漢密爾頓得以在三名代表中敬陪末席。 漢密爾頓與另外兩名代表的想法格格不入,私下的人際關係也非常惡劣。 結果,「制憲會議」開不了幾天,另外兩名代表已忍無可忍,憤然決定丟下漢密爾頓,逕自返回紐約,臨行前更特別聲明,漢密爾頓不能代表紐約州投票。

 

曾與漢密爾頓聯手,促成此次「制憲會議」的維珍尼亞代表麥迪遜,很自然成為會議的焦點人物。 在會議上,維珍尼亞州長 蘭道夫Edmund.J.Randolph提出麥迪遜早己擬定好的「大州方案」Large-State Plan*** (又稱「維珍尼亞方案」Virginia Plan或「倫道夫方案」Randolph Plan),主張成立兩院制立法機關,議席按各州人口或納稅額的比例分配,下院由公民直選,上院則由下院選舉產生。 行政機構亦由議會選出,其功能僅為確保立法機關的決議得以忠實執行。此方案亦包括建立一個擁有一定否決權的司法機構。

「維珍尼亞方案」無疑有讓大州「欺壓」小州之嫌,作為「小州」之一的新澤西州代表 柏德遜William Paterson針鋒相對,提出「小州方案」Small State Plan***(又稱「新澤西方案」New Jersey Plan或「栢德遜方案」Paterson Plan)。該方案主張按照原「邦聯條例」的原則,各州在議會內應擁有均等的議席;並認為經修訂後的《邦聯條例》和協定應為全國最高法律,建議增加行政機構的權力,讓聯邦行政部門有權通過武力手段,強迫各州服從國會通過的法律。 另外,亦建議設立最高法院,作為全國性事務(如訂立條約等)的最終上訴部門。一切都突顯各州的平等原則。 此方案當然立即遭到以維珍尼亞為代表的各大州的反對。兩派方案一時間鬧得不可開交。

漢密爾頓雖然只是一名沒有投票權的代表,但他還有「發言權」!他覺得這兩個方案都不能建立一個真正「有為」的政府,1787年6月18日他在會上滔滔不絕地發言超過五小時,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史稱「漢密爾頓方案」Hamilton’s Plan。***

方案同樣倡議兩院制,人民院由人民直選,任期三年,元老院則由人民選出的「終身制代表」(可視為「民選貴族」)互選產生。 全國行政首長由各州指派的「選舉人」選出,如「任職期間行為良好」,當為終身職。 行政首長對國會通過的法案有絕對否決權。 各州州長人選由國會建議,再經行政首長任命。 國會及該州州長對州議會通過的議案均有絕對否決權。

在其他與會代表看來,這根本就是把英國的體制照搬過來,只是把「國王和總督」換成「行政首長和州長」而已 (備註:「總督」和「州長」的英語同樣都是Governor),是以此方案又稱為「英國方案」British Plan。

漢密爾頓的方案甫提出,即引起會場的一陣騷動,然而很快就回歸平靜,甚至連一些像樣的討論亦不曾引發。 這個要求各州徹底放棄主權的「準君主制」模型,實在太違背「常識」了。

他的前度盟友麥迪遜,這時也清楚漢密爾頓雖然與自己一樣,想建設一個「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漢密爾頓心中的「中央政府」,也實在是太「有力」了! 麥迪遜事後這樣憶述當時的情況:「紐約來的紳士,風度翩翩……發言委實是精彩絕倫,在響徹會場的如雷掌聲中,卻聽不到一絲的共鳴!」

 

在「大州」和「小州」的爭論中,康涅狄格州代表 謝爾曼Roger Sherman(他是唯一同時有份簽署美國建國四大文件──《大陸盟約》Continental Association、《獨立宣言》、《邦聯條例》及《美國憲法》的人。 傑弗遜曾稱讚他「一生未嘗說過一句蠢話!」Never said a foolish thing in his life !)提出了妥協的方案,史稱「康涅狄格妥協」Connecticut Compromise****(也稱「1787偉大妥協」Great Compromise of 1787或「謝爾曼妥協」Sherman’s Compromise)。

這個方案的主要精神,是以不同構成比例的上下議院,平衡大州與小州的利益。**** 下院按每州人口比例分配議席數目,上院則保持各州擁有均等的議席。而且,還以「五分之三」的方式解決了「奴隸代表權」的問題。(據說因這個「五分之三」太過邪惡,以至特拉華州代表 迪堅遜John Dickinson在會議上對此大力抨擊。 曾為該州最大奴隸主的他,更於會議後憤然解放了自己所有的奴隸。)此議案經過多番的激辯和修訂(其中包括富蘭克林幾條重要的修訂,增加了「大州」的權益),其基本原則終於獲得各州與會代表的接納,寫入後來的《憲法》之內。

 

「制憲會議」結束後,漢密爾頓與麥迪遜、傑伊John Jay等人,以古羅馬執政官普布利烏斯Publius Valerius Publicola為筆名,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系列對《憲法》的評論和解釋文章,其中三分之二的文章出自漢密爾頓手筆。 這些文章中的精彩篇章,後來被合輯成《聯邦黨人文集》***(又稱《聯邦論》)Federalist Papers,被認為是美國史上,僅次於《獨立宣言》和《憲法》,重要性排行第三的政治文獻。

 

《憲法》草案總算是協調出來了,然而,讓草案得到各州議會的接納,才是關鍵。雖然當1788年6月21日新罕布什爾州通過《憲法》草案時,接受《憲法》的州已達九個,按照《憲法》第七條的規定,原則上《憲法》己經生效。 然而,以當時的北美政局,若沒有「南維珍,北紐約」兩個實力最強的州支持,《憲法》即使「生效」也沒有多大意義。

由於紐約州在「制憲會議」內並無投票代表,故在《憲法》於各州表決通過的階段,紐約州議會對《憲法》草案表現得並不熱衷。 雖然《憲法》所建設的「新國家」並非漢密爾頓的理想國度,但至少也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漢密爾頓儘管心高氣傲,終究知所輕重。 他降低姿態,努力游說一眾紐約的菁英賢達,加上麥迪遜在維珍尼亞通過草案後,即親赴紐約襄助,1788年7月23日,《憲法》終於在紐約州獲得通過。(僅以53%「低空掠過」!)漢密爾頓忍辱負重,捨小就大,對《憲法》得以在紐約州通過,實在功不可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29

SENSE隨筆130527「老子浪費得起」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5/27/1726/

「老子浪費得起」—–奢華儀式的演化價值

掌門執筆

 

古今中外,為了舉辦奢華的 宴會、婚禮和葬禮 花費超額的金錢,甚至不惜舉債,乃是一種普遍現象,被認為是值得的 “社會性投資”。***

吊詭的是「奢華」本身卻被視為 “惡俗”,*** 為通行道德所指責。

元前四世紀雅典城邦為了限制宴會規模,設立監督員來樽節進場人數; 共和羅馬曾立法制止“豪門夜宴”; 十四世紀初英王 愛德華二世 規定貴族宴會只能上幾多道菜,耗用幾多肉食。

然而奢華風氣卻屢禁不止, 那麼 “鋪張浪費” 價值何在?演化人類家Junker又有話說。

 

〈奢華的演化價值〉

Th以色列演化生物學家 扎哈維Zahavi 提出「不利條件原理」*****,用來解釋「性選擇」演化中,不利存活的 “誇耀性徵狀” 為何形成。

千古一例:雄孔雀華麗修長的尾羽有礙存活,卻能增加繁殖機會。

純屬誇耀性質的尾羽要証明的是:天敵狐狸莫奈我何,寄生蟲傷不了我….. 一句講哂,老子利害!妳不跟我跟誰?

它傳遞的訊息只有一條:資源?  “我浪費得起” ! ***

 

Th人類高度社會化之後,「不利條件原理」的運作溢出原初“性與繁殖”的範圍,擴展到其他追求合作機會的場合。*****

應用面1:“鋪張浪費”是世家大族的本色,*** 不如此怎配當領主。

中世紀西歐行封建主義,世家大族年中要抓緊機會舉辦盡可能多的盛宴。 除了遠近薄有名聲的人都一概請來,或者許其不請自來之外,女主人還要準備吃不光的食物,將廚餘分給家僕和領地內的窮人。***

它傳遞的訊息是: “鋪張浪費” 証明本堂口實力強底子厚,你們還不趕快埋堆? 起碼不敢和我們作對吧。

 

應用面2:較為個人色彩的 “置生死於度外”“玩命” 等英雄氣慨, 本質上乃是一種終極的 “浪費生命”,則是 帶劍貴族/江湖大佬 的本色,*** 不如此怎配當大佬。 (有興趣可看看《冷池書簡130313生死置於度外》。)

漢唐遊俠,現代賽車手、跳傘和玩笨豬跳的人….. 以身犯險,膽氣過人,對常人形成莫大的吸引力。 更重要的一點,這樣子玩命還沒死掉,老子是不是十足利害?

為何如此做作? 皆因 “封建主義”和“江湖主義” 傳統上帶有軍事性格,其核心制度是「人身依附」。*****  “領導人” 仗義輕財,視死如歸,意在誇耀作風和實力。 一句講哂,老子利害!你們不跟我跟誰?

 

從延伸的“演化論”角度來看,這種 “鋪張浪費”和“英雄氣慨” 的行逕雖然有損財富與健康,對人身直接構成不利,但在 “文化選擇” 的壓力下,卻大有可能獲得社會性的支持。 只要當得穩 領主/堂口大佬,便可透過“高槓杆”作業,連本帶利一票賺回來,因而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更廣闊的應用面3:

〈藝術和宗教的社會功能〉

對社會性動物來說,為了應付不同群體(無論是相同物種或不同物種)之間的生存競爭,群體內部緊密合作是成敗存亡的關鍵要素。**** 軍隊球隊如此,蟻群國家如此,它們必須強調「團隊精神」。

 

問題變為怎樣才能培養「群體精神」?

自古以來,國家社會不斷透過意識形態作業,灌輸價值觀念,*** 如 “忠君愛國” 、 “克己復禮”….. 以教育成員緊密合作。其中有兩種主流手段,表面看不出與此有關,那便是藝術和宗教了。

「藝術」具有以下四種特質:

a美感的表達形式;合乎潛意識對環境安全、性與生殖力….的响往。

b非實用性功能;奢華無聊,暗示富饒、閒暇….

c象徵主義文化意涵;感性與生活目標,個人的延展表現….

和d幻想元素。超凡脫俗,驚世絕倫。

凡此種種,皆非直接的、個人的現世利益,但對整個社群而言, 卻能提供潛意識的溝通渠道和語言,**** 所謂「潛移默化」, 日子有功, 養成 “共同體” 的感覺.

舉例:  “國旗國歌” 是藝術涉足世俗領域的露骨典範, 廟宇殿堂, 豐碑盛典, 雕塑地標….. 皆是顯例. 還有 “國樂” “國畫” “國術”…. 藝術何以有國界? 反証 “想象中的共同體” 是何等有力.

這裡要注意的是, 藝術家當初為何從事創作無關宏旨, 演化只按績效結果挑選適者, 而毫不理會其出發動機.***

 

本文到此為止, 宗教的社會功能容後再行論述.

以上學理出自《達爾文密碼》Junker & Paul

本文為「演說1306《達爾文密碼》」的先行文章,敬請垂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