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讀世界 獨角獸企業死亡潮來襲?

2016-04-18  TCW

基金公司對新創企業資產減記,引發問題包括:新創公司估值是否漲過頭?資產管理業者是否過度一窩蜂投資?

全球「獨角獸企業」,從39家增至156家,2015年初以來,58家新創企業經歷了「貶值籌資」。

獨角獸企業以前多是上市公司,現在因為許多新創企業延後上市,資產管理業者因此增加對非上市公司投資。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所謂「獨角獸」,是指公司估值(valuation)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企業,而這是過去一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資產管理公司,包括富達(Fidelity)、貝萊德(BlackRock)和普信(T Rowe Price),去年積極投資非上市新創企業,希望把握科技業熱潮中的機會。但是,一年之後,多數基金公司看來不願意談論它們在這方面的投資。

我們接觸過逾二十五家基金公司和創投業者,幾乎沒有一家願意具名談論「獨角獸」。它們更不願意談論它們去年蜂擁投資的新創企業的估值。

新創公司估值過高

「我們將看到很多獨角獸死掉」

在二〇一五年最後一季,許多基金公司被迫減記它們在新創企業的投資,包括在檔案儲存網站Dropbox、圖片傳送應用程武Snapchat和資料庫業者MongoDB的投資。這些資產減記引入關注一些大問題,包括許多新創科技公司的估值是否漲過頭了,以及資產管理業者是否過度積極投資它們不清楚真正價值為何的一些公司。

也有人擔心科技業正在形成泡沫,最終可能導致大量公司破產,包括那些獨角獸。

「我們將會看到很多獨角獸死掉,」雲端運算公司Salesforce創始人暨執行長貝尼奧夫(Mack Benioff)今年稍早在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

監理機關也很擔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主席懷特(Mary Jo White)日前表示,SEC關注一些非上市新創企業「令人瞠目結舌」的估值,以及市場過熱對投資人的潛在衝擊。

在這種環境下,科技新創企業發現,籌資已經變得困難得多。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資料顯示,在二〇一五年最後一季,來自公開市場的所謂「交叉投資人」 (如共同基金和對沖基全),參與了一百六十八宗投資,價值八十一億美元,而第三季則有二百二十三宗投資,價值一百三十五億美元。

不過,該公司的資料也顯示,去年非上市科技公司得到的交叉投資增加了五一%,達到逾四百零九億美元(共八百宗投資)。共同基金以往會避免投資非上市公司,但近年許多科技公司決定延後首次公開發行(IPO),改為藉由所謂的「晚期籌資」籌集資本:這迫使希望投資快速成長科技業者的基金公司考慮投資非上市公司。

創投和購併資訊業者PitchBook副總裁鮑登(Adley Bowden)表示:「資產管理業者以前也投資獨角獸,但在以前,這些獨角獸往往已經是股票上市公司,現在因為許多新創企業延後上市,資產管理業者因此增加了對非上市公司的投資。」

比爾蓋茲示警

貝萊德調降DropboX估值逾20%

CB Insights的資料顯示,受此影響,全球獨角獸從三十九家增至一百五十六家,累計估值達五千五百億美元。不過,自二〇一五年初以來,五十八家新創企業經歷了「貶值籌資」(down rounds),也就是在新一輪的籌資中,公司的估值降低了。

有些獨角獸在IPO時,公司估值大幅縮水。處理信用卡支付的公司Square便是這樣:在二〇一四年的私人募資中,該公司的估值約為六十億美元,但到去年的IPO時,估值已降至二十九億美元。

資產管理業者是否預期新創企業的估值將繼續縮水?業者不願置評,但許多業者已經減記它們的投資,例如貝萊德去年十月便把它對Dropbox的估值降低逾二〇%。

普信也減記了它在Dropbox和數家其他公司的投資,包括數據分析公司Cloudera,以及去年秋天宣布裁員和關掉某些辦公處的職場應用程武公司Evernote。

富達則額外重估了Snapchat和MongoDB的價值。其他資產管理公司也正採取類似做法。

全球最著名的一些科技專家和投資人也表示,投資獨角獸必須非常小心。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日前便警告投資人,投資科技新創企業必須更謹慎一些。

我們接觸的資產管理業者,多數不願談今年是否估計將增加或減少對獨角獸的投資,也不願細談目前科技新創企業是否有投資良機。

瑞士資產管理公司GAM投資總監霍丁(Mark Hawtin)稱:「獨角獸問題必須逐家公司看,我們不能斷然說些什麼。有些獨角獸看來是很好的投資,有些則不是。這要逐家公司評估。」但他補充:「資產管理業者不會放棄這種投資的。」

撰文者穆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5

大讀世界 希拉蕊頭痛 自家人寧投川普

2016-05-16  TCW

最新民調顯示,僅三分之一美國選民對希拉蕊有好感,不喜歡她的美國人高達56%。

希拉蕊的黨內初選對手,信奉社會主義的桑德斯的支持者們,成為她角逐總統大位的一大關鍵。

桑德斯支持者不埋單希拉蕊,因為懷疑她是否有堅定的真正原則,還是為了總統之位可以改變核心價值觀。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在數百名支持者簇擁下,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露出笑容,希望爭取投票給黨內對手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數以百萬計美國人。

「無論你支持桑德斯參議員還是我,我們團結起來的理由遠多於彼此對立,」容光煥發的希拉蕊在贏了四場初選、向取得民主黨總統提名邁進一步後表示。

初選勁敵桑德斯支持者:

「至少川普講話是坦率的」在初選中領先的希拉蕊亟欲團結民主黨支持者,迎向十一月大選,但主張「選桑德斯或拉倒」(Bernic or Bust)的陣營迅速給予無情回應。

桑德斯支持者華里卡(Jake Vavricka) 說:「我寧可川普(Donald Trunmp) 當選而不是希拉蕊,至少川普講話是坦率的,這裡一半的人是這麼想的。」六十八歲的希拉蕊連續贏得多場初選後,只差一百多張代表人票,便能贏得提名。但七十四歲的桑德斯卻讓希拉蕊在初選陷入苦戰;這位信奉社會主義、來自佛蒙特州的參議員在草根階層深受歡迎,希拉蕊陣營一再低估他的實力。

如何爭取桑德斯最熱心的支持者,是希拉蕊一大挑戰。雖然希拉蕊已試著向左轉,桑德斯的支持者還是認為她的價值觀與他們截然不同,這可能是希拉蕊接下來與川普角逐總統大位的一大難題(假設川普贏得共和黨提名)。

根據華爾街日報/NBC最新民調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美國選民對希拉蕊有好感,不喜歡她的美國人高達五六%。同一調查顯示,二七%的民主黨初選投票者表示,如果希拉蕊贏得民主黨提名,他們將感到不滿。

喬治梅森大學政治學教授特拉維斯(Toni-Michelle Tranis)表示:「民主黨那邊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根本不信任希拉蕊。他們覺得她似乎總是有必須隱瞞的東西,而且她也迴避某些問題。」

希拉蕊必須把桑德斯的支持者爭取過來,否則他們在選舉日可能不投票,甚至選擇支持共和黨、綠黨或自由意志黨。

而希拉蕊的選情也因為川普而變得更加棘手。川普能在共和黨初選中領先,與他走類似桑德斯的民粹路線大有關係。兩人均攻擊希拉蕊被「大金主」收買;川普還宣稱,他二〇〇五年結婚時,花錢請到當時代表紐約州的參議員希拉蕊出席婚禮。

被批回避政治獻金等議題:「她想爭取選票時就改變立場」

現在,希拉蕊及其支持者已開始討好桑德斯,稱讚他質疑金權勢力腐化政治,並重視美國人所得嚴重不平等的問題。但希拉蕊並末大幅修改政綱,因此至今未能贏得桑德斯支持,也爭取不到他最堅定的支持者。

而且希拉蕊改變口風,使桑德斯部分支持者懷疑她是否有堅定的真正原則,還是為了總統大位可以改變核心價值觀。

在整個初選中,希拉蕊一直未能就她為何接受十萬美元以上的報酬去高盛演講,提出令人信服的說法。

許多年輕選民認為,希拉蕊在一些社會議題上(例如同性戀者的權利和刑事司法改車)後知後覺。

紐約州皇后區學生盧埃林(Erica Llewellyn)就說:「她想爭取選票時,可以完全改變立場。川普或許是很希拉蕊必須乎取桑德斯的支持者,否則他倆在選舉日可能不授票,甚至選擇支持共和黛、綠黛或其他黛。

愛現,但那是他的真性情……,我可能會選川普而非希拉蕊。」川普當然也希望拉攏像虛埃林這樣的選民:他積極爭取桑德斯的支持者,日前還表示,桑德斯應該以獨立身分參選(果真如此頹然封川普有利)。

不遇民主黛領導層相信桑德斯在初選結束後,還是會支持希拉蕊,一如希拉蕊在二〇〇八年時支持歐巴焉一檬。

但在八年前兢選中,希拉蕊是在失敗後選擇輿歐巴馬結盟,結果當上國務卿,使她在二度角逐大位之前能持續受人矚目。她的政治抱負使她得以吞下敗果,幫助歐巴馬當選總統。

但在眼下的這場競選中,希拉蕊沒有什麼手段,可以爭取桑德斯的支持。

桑德斯不是那種人。他不是那種忠貞黨員,會因為希望得到某些東西而選擇顧全大局。我認為桑德斯根本沒有想要得到什麼,L希拉蕊二〇〇八年競選團隊的一名成員表示。

目前在西維吉尼亞州的競選活勤上,桑德斯完全沒有顯露出希望支持者放棄的意思。他繼續批評希拉蕊,指她是「美國最有力政治組織」的傀儡。桑德斯封支持者說:「因為我們在全國各地激起的驚人活力和熟情,這場競選的情況好極了。你們是革命者。」撰文者韋佛、斯瓦斯托普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59

大讀世界 臉書恐讓你得「新聞偏食症」

2016-05-30 TCW

一位前臉書新聞策展人表示,臉書阻止一些保守派議題報導,出現在臉書的「熱門話題」邊欄中。臉書在新聞傳播影響力上,其演算法為客戶篩選即時新聞摘要,是最具影響力的資訊把關者之一。內容業者成功與否,關鍵在經營與大型傳播平台的關係,新聞機構也必須在社群網路上提供內容。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日前在頭版發出怒吼:「你不會在臉書上看到這個!」這標題不是在講當天該報的頭版故事(據稱有個九十二歲的人想辦集體性交),而是在講這份小報的右翼新聞。

從參議院商務委員會的共和黨籍主席到新聞網站Drudge Report,美國保守派最近高聲質疑臉書是否操縱其「熱門話題」(trending topics),剔除右翼新聞報導。

它是資訊把關者!你看的新聞,它用演算法篩選

保守派的怒火是一名前臉書新聞策展人(news curator)點燃的;這個人對科技網站Gizmodo表示,臉書阻止有關羅姆尼(Mitt Romney)、保羅(Rand Paul)和其他保守派議題的報導出現在臉書的「熱門話題」邊欄中。

臉書執行長佐伯格(MarkZuckerberg)表示,臉書並未找到該指控屬實的證據。但他也表示,將「徹底調查」此事,而且他將與重要的保守派人士和其他政治立場的人見面討論此事。

佐伯格講這些話,是希望外界別再懷疑臉書暗中試圖塑造其十億名用戶的政治觀點。

不過,此次爭議已經凸顯了一個事實:臉書這個全球最大的社群網路,在新聞傳播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臉書的演算法篩選無數新聞報導,為用戶提供不斷更新的新聞摘要:這個演算法已成為世上影響力最大的資訊「把關者」之一。

「臉書對資訊的流動有巨大的影響力,」資訊軟體業者SocialFlow執行長安德森(Jim Anderson)說。

一般用戶每天花五十分鐘使用臉書和該公司其他應用程武。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調查顯示,約七?%臉書用戶是在該平台上接收新聞資訊。

問題是:臉書是否必須承擔傳統的編輯責任?

臉書以外的媒體消費由電視頻道、報紙和網站之類瓜分,而看什麼由消曹一者決定,但用戶在臉書上看到什麼,則是由演算法決定。演算法根據用戶過去的行為,以及用戶的朋友做些什麼,預測用戶想看什麼。

皮尤研究中心新聞研究主任密契爾(Amy Mitchell)表示,即使臉書沒有人在操縱熱門話題,但演算法呈現什麼資訊,是反映演算法設計者所做的選擇。

因此,即使科技平台無意左右用戶的政治觀點,它們仍可能會產生這種效果。至於臉書上是否有「過濾氣泡」 (filter bubble)問題(用戶只看到反映自身政治立場的資訊),則有相互矛盾的跡象。皮尤一份報告指出,保守派比較可能看到與自身立場相近的新聞資訊,自由派則比較可能根據政治立場封鎖別人。

它讓內容業者靠攏!為吸取讀者,替平台生產內容

臉書不曾鼓勵用戶分享文章,是用戶自發開始這麼做。臉書此後致力迎合在臉書看新聞的用戶,希望他們花更多時間使用臉書。

而臉書急著堅稱自身中立,正是因為希望留住逾十億名用戶。瞼書產品管理副總裁凱斯卡特(WillCathcart)對科技新聞網路The Verge 表示:「我想如果你的產品要為逾十億名用戶提供他們關心的新聞,它是不能對具體的議題和內容業者有立場的。」

臉書與媒體公司不同:它不生產內容,也不公開編輯方針或發表可能影響其員工的聲明。

不過,臉書請了一些來來自CNN和紐約時報的新聞工作者,擔任其策展程式Paper編輯。臉書的新聞策展指南顯示,某些格武的內容(例如直接上傳瞼書的影片)會獲得優先處理。臉書甚至已開始付錢給內容業者,鼓勵他們生產直播影片,因為這是臉書希望推廣的最新內容格武。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數位新聞主任貝爾(EmilyBell)表示,新聞機構現在別無選擇,必須在臉書和其他社群網路上提供內容。

她說:「內容業者成功與否,要看他們能否奸好經營與大型傳播平台的關係。這些平台有錢,也有技術和受眾,控制權已經轉移了。」

貝爾表示,拜社群網路所賜,內容業者要聯繫全球受眾和尋找新讀者比以前容易得多,但這些受眾迄今對增加內容業者的盈利,幫助甚微。

在平面廣告收入急跌,而數位廣告成長未能彌補損失的情況下,內容業者越來越仰賴訂閱收入。

《新聞經濟學》 (Newsonomics) 一書的作者戴特(Ken Doctor)表示,臉書崛起並快速成為閱讀和分享新聞的巨大平台,對內容業者的訂閱收入有重大含義,臉書已插足內容業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

戴特說:「科技平台接管與讀者的關係,這會削減內容業者推銷訂閱和留住訂戶的能力。」

貝爾指出,科技平台正非常快速成長,可能很快將「納入」新聞媒體的每一方面。

她說:「內容業者必須很快做一些事,但他們是否有資源和動力這麼做,則不清楚。」

“科技平台接管內容業者與讀者的關係,這會削減業者推銷訂閱,和留住訂戶的能力。 ”

撰文者庫赫勒、加拉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61

大讀世界 大戶出清對沖基金 投資風向轉

2016-06-06  TCW

紐約市公益維護官說,如果他們真的關心領退休金的人,不會未能兌現承諾,還收取高昂費用。

對沖基金業者表示,今年第一季,是對沖基金有史以來,表現最差的季度之一。

隨著對沖基金報酬萎縮,基金經理人開始認清現實:20%報酬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整個對沖基金界都聽到了這聲槍響。紐約市員工退休基金(Nycers)決定收回所有投資在對沖基金上的錢後,紐約市公益維護官詹樂霞(Letitia James)對該產業講了一句直接取自「占領華爾街」運動的話:「讓他們賣掉避暑別墅和私人飛機,把那些費用還給投資人。」詹樂霞四月說,對沖基金「即使出現投資虧損,也認為自己毫無問題。」如果他們真的關心紐約領退休金的人,「他們根本不會未能兌現承諾,還收取高昂的費用。」

績效令人失望

退休基金撤銷投資,爆贖回潮Nycers的對沖基金投資約為十五億美元,對管理三兆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業不算什麼。但業界擔心,Nycers的做法看來反映了一種趨勢。

研究機構對沖基金研究(HFR) 資料顯示,退休基金和其他大機構目前僅占對沖基金資產四三.一%,低於三年前的四七%。這些機構撤銷對沖基金投資,原因包括民粹政治(對沖基金經理人收取高昂的費用,因此累積鉅富,令許多人憤怒不已)和基金績效令人失望。

公開與對沖基金分

手的第一個大機構是

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

(Calpers),全球最

大的公共退休金系

統。Calpers二十個月

前宣布將撤銷對沖基

金投資,以求降低費用支出和簡化投資。

對沖基金經理人表

示,當時許多人認為

這會引發一波贖回

潮,但因為公共退休

基金董事會通常相當

慎重,贖回潮似乎到現在才要爆發。

麻州正在削減其退

休基金的另類投資

(包括對沖基全等),

並正敦促對沖基金降

低收費,連大型保險

公司如AIG和大都

會保險都已減少對沖

基金投資。

這種情況若持續下

去,將扭轉一股已

有十年之久的投資

趨勢。二〇〇〇至二〇〇二年間,網路泡沫破滅,但對沖基金在這段時期仍有不錯的投資報酬,因此吸引許多機構首次投資對沖基金。一些大學捐贈基金投資對沖基金有成(如耶魯捐贈基金),讓許多機構也積極投入。

研究機構Create-Research執行長拉詹(Amin Rajan)表示:「媒體把耶魯和哈佛捧為機構投資人模範。但它們具有投資高風險資產所需要的管理制度和技術,大型退休基金則沒有。」近年的情況是,在美國市場自二〇〇九年危機後的低點大幅回升之後,對沖基金開始顯得誘人。因為債券和股票都顯得昂貴,對沖基金看來是幾種不錯的投資選擇之一。

這種影響大幅改變了對沖基金業。HFR資料顯示,二〇〇〇年初,有三千一百零二檔對沖基金,共管理四干五百六十億美元資產,客戶多數為富有的家族。今年則有八千四百七十四檔對沖基金,共管理二兆八千九百億美元資產,客戶多數為機構投資人。

在這種成長態勢中,贖回行動看來微不足道:投資人去年第四季贖回十五億美元,今年增加到一百五十億美元。

但許多人擔心,情況還將惡化。對沖基金業者Third Point的羅布(Daniel Loeb)表示,今年第一季是「對沖基金有史以來表現最差的季度之一。」不過,趨勢並非一面倒。事實上,一些大投資人已增加了對沖基金投資。機構繼續投資對沖基金的關鍵因素,可能是它們別無選擇。顧問公司Mercer的全球投資研究總監克拉克(Deb Clarke)便說:「人們就是想要一些不同的東西:債券現在很貴,而股票也不便宜。」

收費站不住腳

低獲利高報酬,投資人失耐性對沖基金收費是個容易令人激動的問題。典型的收費是「二/二〇」:無論績效如何,每年收取相當於資產二%的管理費,另加投資獲利分紅二〇%。這種收費遠高於共同基金和大型退休基金可選擇的其他投資工具。

但隨著對沖基金報酬萎縮,這種收費看來越來越站不住腳,許多機構投資人正失去耐性。基金業者諾爾特(Ray Nolte)說,基金經理人開始認清現實二〇%報酬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但是,拉詹指出,降低收費可能解決不了對沖基金的問題。他說:「基金收費高,不代表你做了錯誤的選擇,只是你被剝了一層皮。但主要問題在於對沖基金未能兌現它們對投資人的承諾。」“Create-Research執行長拉詹指出,降低收費解決不了對沖基金問題,問題在,它未能兌現對投資人的承諾。”

撰文者奧瑟茲、蔡爾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91

大讀世界 操控全球糧食的地獄交易

2016-06-13  TCW

地球之友分部執行長:孟山都是環保界最憎惡公司之一,它的同儕包括殼牌和艾克森美孚。

綠色和平農業專家表示,拜耳絕非模範公司,畢竟他們的商業模式與孟山都相同。

歐盟自2013年12月起,暫時禁止3款主要新菸鹼類殺蟲劑,其中兩款是拜耳的產品。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這是近來全球最具爭議的國際購併案,德國拜耳(Bayer)日前宣布希望以六百二十億美元收購孟山都(Monsanto),環保人士隨即發起抗議,當中一些人馬上把該計畫貶為「地獄製造的婚姻」(a marriage made in hell),德國最大請願網站Campact甚至出現了「阻止那家妖怪公司」的要求。

拜耳買「骯髒」孟山都?

環保人士:兩家公司都一樣如果拜耳收購成功,合併而成的農業化學集團必將成為許多團體的抗爭目標,因為這些團體原本就認為這兩家公司(尤其是孟山都)體現了企業的罪惡。

孟山都逾二十年前便積極從事基因改造作物研發和商業推廣,引來許多團體攻擊,指責這家美國公司威脅野生生物以至人類健康。

拜耳激怒環保人士,是因越來越多人關注新菸鹼類殺蟲劑(neonics) 與歐洲和北美蜜蜂數量減少有關。

拜耳和瑞士的先正達(Syngenta)是最大的新菸鹼類生產商,此類產品全球年銷售額約為二十億美元。

「孟山都是環保界最憎惡的幾家公司之一,它的同儕包括殼牌(Shell)和艾克森美孚,」地球之友英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分部執行長班內特(Craig Bennett)說。

「拜耳尚未如此聲名狼藉,但近兩、三年來,該公司持續試圖阻止人們辯論新菸鹼類產品對蜜蜂和其他傳粉者的影響,激起環保人士聲勢日大的反對。」孟山都以拜耳出價太低為由,拒絕收購提議,但願進一步洽商。拜耳出價前兩天,從布吉納法索到比利時,都有團體上街抗議孟山都;這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反孟山都全球遊行,抗議者對該公司的基因改造種子和Roundup除草劑非常不滿。

有些德國人認為前述購併計畫是「乾淨的」拜耳收購「骯髒的」孟山都,但綠色和平農業專家齊默曼(Dirk Zimmermann)表示,環保人士不認同這看法。

他說:「拜耳絕非模範公司。畢竟他們的商業模武與孟山都相同:他們也賣對他們生產的除草劑有抵抗力的基因改造種子,這種做法興永續農業的概念不相容,至少和我們所理解的永續農業不相容。」他補充說,相對於基因改造作物。

綠色和平目前更關注新菸鹼類產品。「拜耳在這一行是很大的公司,而這些產品非常賺錢。」若干研究產生的證據,促使歐盟自二〇一三年十二月起暫時禁止三款主要新菸鹼類殺蟲劑的多數用途,其中兩款是拜耳的產品,但齊默曼預期業者將遊說當局明年放寬限制。

拜耳對《金融時報》表示:「我們確信新菸鹼類產品若根據指示負責任的使用,對蜜蜂是安全的。」但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生物學教授、蜜蜂專家古爾森(Dave Goulson)不同意。他說:「大多數獨立學者確信這種殺蟲劑對傳粉昆蟲有害。」相對於新菸鹼類產品,獨立學者對基因改造作物較放心。代表英國科學界的皇家學會日前發表一份指南,當中的學界共識是基因改造技術本質上無害:「作物不會只因經過基因改造便損害環境。」塞恩斯伯里實驗室(The Sainsbury Laboratory)資深植物學家鍾斯(Jonathan Jones)則說:「無論作物是否經過基因改造,監理機關都應該評估每一種新作物的優缺點。」

半年內就有三大購併案

少數幾家公司將控制全球糧食不過,環保人士擔心拜耳和孟山都可能合併,並非只是因為他們反對基因改造作物和殺蟲劑。他們認為全球種子和農業化學品產業的權力本已高度集中,購併將令問題惡化。這是六個月內出現的第三宗超大型購併案,之前是美國的陶氏化學和杜邦打算合併,以及中國化工宣布收購先正達。

綠色和平英國執行幹事邵文(John Sauven)表示,全球作物種子和農業化學品市場由寥寥數家公司控制,是「非常不尋常」的情況。他說:「如果世上只剩三家銀行,人們將非常不安,但我們現在談的這個產業,最終控制了世界的糧食。我們很難想像監理機關同意這些購併。」德國綠色和平的齊默曼擔心,拜耳若與孟山都結合,支持基因改造作物、迄今未能取得重大進展的遊說陣營將聲勢大振。

他說:「如果最大的基因技術公司變成一家歐洲公司,歐洲政界承受的壓力必將加重。」“全球種子和農業化學品產業權力高度集中,環保人士擔心,購併將令問題惡化,並非只因反對基因改造作物和殺蟲劑。”

撰文者庫克森、克拉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06

大讀世界 星巴克迎戰東南亞地頭蛇

2016-07-04  TCW

星巴克在印尼、泰國等國,穩居最受歡迎咖啡店,但在越南僅6%受訪者這麼認為。

若從消費產業角度來看,印尼和越南的長期潛力最大,因為,兩國人口狀況有利,且人均消費水準高。

印尼雅加達是顯著例子,當地人均咖啡消費,正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加。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二〇一三年,星巴克(Starbucks)進入胡志明市後不久,當地名為「福隆」(Phuc Long)的咖啡連鎖店便直接迎戰這個國際品牌。

星巴克在胡志明市第一郡李自重街一個大路口開了一家店,福隆的店則開在幾步之外。

福隆的商標同樣用綠、白兩色,店內裝潢一樣走質樸和現代風格,而且它賣的卡布奇諾比星巴克便宜不少。從那時起,這家越南連鎖集團便在胡志明市各大型辦公大樓和購物中心開店,致力吸引星巴克的潛在顧客。

星巴克看來一點也不怕競爭。「雖然越南飲食業的競爭已變得相當激烈,但星巴克在胡志明市和河內共有二十家店,而且業績很好,」掌管星巴克越南業務的簡毅倫(Alain Cany)說;他任職於擁有星巴克越南專營權的香港怡和洋行。「我們打算在年底前,增加越南商店總數至三十家。」

越南人不愛星巴克

近半受訪者喜愛本土品牌

儘管遇到當地業者挑戰,星巴克仍被越南中上階層視為高級品牌,雖然胡志明市已經是亞洲最多元的咖啡市場之一 (大量的獨立咖啡店和當地連鎖品牌提供非常多樣的新鮮烘焙咖啡),這市場仍有進一步成長的空間。

但根據金融時報集團研究部門FT Confidential Research) 二〇一五年,針對東協新加坡以外五大經濟體所做的季度調查(每個國家訪問一千名消費者)顯示,儘管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星巴克皆穩居最受歡迎咖啡店龍頭,但在越南,因為當地品睥中原咖啡(Trung Nguyen)和高地咖啡(Highlands Coffee)大受歡迎,在調查中僅六%受訪者說他們最常光顧的咖啡店是星巴克,以極大差距落後中原咖啡的四九%及高地咖啡的二六%。

餐飲新勢力進軍

麥當勞、星期五、全家遍地開花而除了咖啡業之外,東南亞消費潛力,也使該地區餐飲競爭有加劇的跡象,例如擁有麥當勞專營權的Colden Arches Development)便打算,今年在菲律賓增開三十至四十家店,使全國總店數超過五百家。麥當勞加入戰局,讓已在菲律賓建立穩固地位的本土快餐連鎖品牌快樂蜂(Jollibee Foods)受到威脅,麥當勞近來就成功奪取了快樂蜂的部分市場,尤其是在早餐這部分。

此外,FTCR的菲律賓調查主管薩沃沙(Felipe Salvosa)指出,也有新勢力加入競爭。

當地餐飲集團如Bistro Group正在馬尼拉開設一些休閒餐廳,包括替美國品牌如星期五美式餐廳(可能還有德州鮮切牛排Texas Roadhouse和Denny's開店。

此外,有些餐廳也越來越受歡迎,包括Vikings Luxury Buffet——該品牌在菲律賓購物中心日益常見,提供食物加酒精飲料的套餐。便利超商如全家、Lawson、Ministop和7一Eleven 也都進入了熟食市場。

獨立咖啡店積極擴點

寮國、柬埔寨成新一級戰區對許多以東南亞為目標的消費產業來說,印尼和越南的長期潛力最大,因為兩國的人口狀況比較有利,而且人均消費水準較高。

儘管星巴克和其他國際連鎖品牌在東南亞的領導地位相當穩固,但一些主要城市湧現許多獨立咖啡店,對大型的知名品牌構成長遠的挑戰。

印尼首都雅加達便是顯著的例子:當地人均咖啡消費正以每年約五%的速度增加。印尼咖啡連鎖品牌 如Coffee Toffee、Ngopi Doeloe和Anomali Coffee正積極擴張,獨立咖啡店和有機咖啡概念也已在當地建立了穩固的根基。而根據FTCR 調查,吉隆坡、馬尼拉和曼谷也出現了類似趨勢。

獨立連鎖品牌也正在東協的新興市場成功擴張業務,包括Dao Coffee Shop在寮國、Brown Coffee在柬埔寨,以及Coffee Circles和Espressonite在緬甸仰光。

雖然這些國家的都市中產階層規模仍然較小,但星巴克、Costa Coffee和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最近全都首度涉足柬埔寨首都金邊,區域連鎖品牌如泰國的Black Canyon 也正在柬埔寨和緬甸擴張業務。

因此儘管星巴克來勢洶洶,但在這個一級戰區,爭搶市場大餅的一場咖啡大戰可能還有得打。

本土咖啡品牌大軍,強壓星巴克星巴克在東南亞地位穩固,但主要城市湧現的獨立咖啡店,對大型知名品牌構成了長遠挑戰。

撰文者鮑令Gavin Bowr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56

大讀世界 中資瘋好萊塢 新一波 「蠢錢」?

2016-06-27  TCW

重點摘要:

• 25年來日、法、印投資人,湧進好萊塢這個娛樂產業之都,現在輪到中國了。

• 好萊塢對中資持開放態度,這可能有助它們繞過配額限制,得以在中國放映更多電影。

• 外資投資好萊塢失敗居多,日本Sony、松下集團有切膚之痛,印度集團至今沒製作出賣座電影。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著名編劇威廉.高曼(William Goldman)曾警告:有關好萊塢的成功訣竅,「所有人都一無所知,」但樂觀的國際投資人早就忽略了此一警告。

近二十五年,日本、法國和印度的投資人一波波湧到這個娛樂產業之都,深信可以靠自己的資金和本事,在這個浮華世界挖到金礦。

中產階級渴求娛樂

中國首富買《環太平洋》製作公司現在輪到中國了。近來全球電影圈最夯的話題,莫過於由熱門遊戲改編而成的《魔獸》掀起一陣旋風,在中國上映兩天票房就超過人民幣五億元。但不僅這部電影讓好萊塢人士震驚,中國一波波湧向好萊塢的資金,也同樣令人關注。

日前,由中國網路公司騰訊支持、商人唐偉創立的Tang Media Partners,宣布收購好萊塢電影融資暨銷售代理公司IM Global,參與交易的還有黎瑞剛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 M C)和華誼兄弟媒體集團。

而五個月前,中國首富王健林付出三十五億美元收購傳奇娛樂(Legendary Eentertainment)控股權;該公司製作過《哥吉拉》和《環太平洋》等電影.

這只是中國資本湧向好萊塢的其中兩宗交易。CMC的黎瑞剛之前便與製片公司華納兄弟有交易,而國家控股的湖南電廣傳媒也投資了獅門娛樂(Lions Gste Eentertainment),後者製作過《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和電視劇《廣告狂人》。

中國人均所得一個世代問成長二十倍,規模日大的中產階層渴求娛樂,因此中國投資人希望借助美國娛樂業,把握相關機會。

中國電影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中國電影票房近年未受經濟放緩拖累,新的多廳影院不斷落成,銀幕總數持續增加;據會計師事務所PwC估計,中國到二〇一七年時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奸萊塢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持開放態度,因為這可能有助它們繞過中國的配額限制,得以在中國放映更多電影。

但外國資本投資好萊塢歷來失敗居多,中國投資人能否避免這種情況,目前還無法斷定。二〇〇八年,富豪安巴尼(Anil Ambani)控制的印度集團投資史蒂芬史匹柏的夢工廠(Dream Works),好萊塢某大人物便說:「好萊塢有吃掉外國人,然後吐出骨頭的悠久歷史。」

日本、印度失敗前例多

松下收購環球,五年就急脫手首波國際投資潮出現在一九八九年,來自日本,當時Sony寫斥資三十四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影業及其姊妹公司TriStar Pictures 。Sony 把收購回來的公司改名為索尼影業,並請來彼得斯(Jon Peters)和古柏(Peters Guber)管理公司;這兩人之前分別製作了《蝙蝠俠》和《雨人》,是一九八〇年代票房最成功的其中兩部電影。

古柏和彼得斯後來以揮霍著稱,掌權期間公司接連在票房上失敗。Sony最終為此次收購認列了逾三十億美元損失。

日本松下集團的運氣也沒有比較好。一九九〇年,松下收購了華瑟曼(Lew Wasserman)的MCA Universal, 稍後更名為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希望借助該公司的內容和主題樂園,刺激松下電器銷量。但隨著日本經濟衰退,松下削減投資,五年後便賣掉環球影業。

安巴尼旗下公司Reliance Big Entertainment

二〇〇八年三億二千五百

萬美元的投資,儘管與史蒂芬史匹柏的夢工廠建立關係,Reliance至今仍未能持續製作出賣座電影。

現在中國人來了。CMC的黎瑞剛參與了IM Global的交易,他是最積極投資奸萊塢的中國人之一。他與華納兄弟建立了旗艦影業(Flagship Entertainment),共同製作電影,最近並入股朗霍華(Ron Howard)和格雷澤(Brian Glazer)主導的製片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

新製片公司STX Entertainment得到中國私募股權公司弘毅投資的投資,而華納兄弟前高層羅賓諾夫(Jeff Robinov)創立的製片公司Studio 8,則獲得中國企業集團復星國際的投資。

眼下這波中國投資,未來可能淪為新的好萊塢笑話;奸萊塢把富有但幼稚的海外投資人提供的資金,稱為「蠢錢」。

但有些人認為,這次可能不一樣,部分原因在於這次的投資焦點在於收購內容而非製片公司本身。

PwC主管娛樂業顧問服務的沃爾莫(Christopher Villmer)說,中國投資人「看來具備許多成功條件。」“這波中國投資,未來可能淪為新的好萊塢笑話。但有人認為這次不一樣,中國看來 「具備許多成功條件」 。”

加拉漢、桑德爾

Matthew Garrahan、Henny Sender

《金融時報》記者

撰文者加拉漢、桑德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73

大讀世界 英脫歐 綠能產業苦日子開始?

2016-07-18  TCW

脫歐陣營的主要領導人,反對以風力發電廠和其他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電廠應付氣候變遷問題。

去年英國再生能源產業,市值160億英鎊、雇用11.7萬人,但脫歐恐傷害跨黨派對抗全球暖化共識。

脫歐對綠能產業的可能好處,例如歐盟保護鳥類和野生動物的規則,將不再束縛英國。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因此衍生的財務不確定性幾乎使每一個產業為之戰慄,其中歐洲再生能源產業特別不安。

領導脫歐陣營的幾個政治人物反對為了應付氣候變遷問題,以風力發電廠和其他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電廠。「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的創始人勞森爵士(Nigel Lawson)便是脫歐陣營策略委員會的成員,而該智庫認為氣候變遷的科學研究「未有定論」。

脫歐指標人物嗆聲: 痛批風力電廠是「金星人入侵」

脫歐派代表、前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曾在某個多雪的冬天質疑全球暖化論,並把風力發電廠比作「可怕的金星人入侵」,正「摧毀我們的風景」。

而競逐接替卡麥隆出任首相的人,也沒有一個積極支持再生能源,當中戈夫(Michael Gove)更曾被指控試圖在國民學院課程中貶低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在英國政局陷入混亂的情況之下,未來的政府將有何表現目前並不清楚。但脫歐派的勝利,令人擔心多年來跨黨派的對抗全球暖化共識可能受損。

根據再生能源協會(Renewable Energy Associsntion)的資料顯示,英國該產業去年市值一百六十億英鎊,雇用十一萬七干人。目前,歐盟最大型的一些綠能公司認為不必太擔心英國綠能產業,但針對英國脫歐,再生能源產業看法不同,也都各有不同因應方案。

丹麥能源公司Dong Energy正在興建英國最大的其中幾座離岸風力發電廠;該公司財務長雲霍特個Marianne Wiinholt)表示,Dong從英國離岸項目得到的補助,是基於該公司與政府之間固定的私法契約,「因此不受脫歐公投結果影響。」

至於英鎊重挫的問題,雲霍特說,Dong在其正常的匯率避險作業中,已為二〇一六和二〇一七年的多數現金流做對沖。

不過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廠商之一德國西門子,則指脫歐公投結果造成的不確定性,最終可能阻礙西門子的一個長期計畫:從它在赫爾(位於英格蘭北部)投資一億六千萬英鎊的新工廠出口渦輪機葉片。不過,赫爾投資項目本身是安全的。

而擁有其中一座全球最大再生能源電廠的公司Drax則是表示,它在北約克郡巨大的煤和生質燃料電廠是從美國進口大量木粒,而公司為此有長期的避險安排。

《氣候變遷法》是最大防線 卻無法阻止反對者試圖削減補助

不過,一如許多歐盟再生能源發電業者,Drax的業務策略是基於英國政府一系列的氣候政策承諾,包括生質補助和在二〇二五年前逐步淘汰燃煤電廠。英國能源大臣魯德(Amber Rudd)是留歐派要角,她日前在一個氣候變遷會議上表示,現在政府仍決心維持那些政策,儘管脫歐公投結果令英國「較難」處理全球暖化問題。

她指出,英國二〇〇年的《氣候變遷法》 (定出英國在二〇五〇年之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八〇%的目標)獲得跨黨派支持,而且「脫歐派已明確表示仍然支持減排目標」。

該法律的目標比某些歐盟目標更深遠,Dong便強調這一點。但是,這條本國法律並末阻止再生能源反對者試圖削減政府對綠能的補助。

為免這些人得逞,一些政府部長強調英國在法律上有責任協助達成歐盟整體的氣候和能源目標,也就是在二〇二〇年之前提高再生能源比率至二〇%。但英國一旦退出歐盟,將不再受這些目標約束,遑論歐盟在去年十二月巴黎氣候協定下王二〇三〇年的新目標。

英國可以跟隨挪威的做法:挪威不是歐盟的成員,但已同意受歐盟的氣候目標約束。但沒有人能確定英國會這麼做。

但法律專家指出,英國脫歐對綠能產業可能也有些好處,例如歐盟保護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規則將不再束縛英國。受歐盟的鳥類和棲地指令影響,英國最大的一些風力發電廠計畫已縮減規模或遭取消。

律師事務所Pinsent Masons規畫專家巴蘭坦(Jenifer、Ballantyne)表示,這種案例凸顯了歐盟法規造成風力發電廠受到「過度規管」的問題。

不過,這些法規的命運目前還未明確,一如歐盟政策衍生的所有其他法規。

英國或許會跟隨挪威做法:挪威非歐盟成員,但已同意受歐盟氣候目標約束。

撰文者克拉克Pilita Clar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79

大讀世界 中國正在熱二手電商「閑魚」

2016-07-11  TCW

若在淘寶看到喜歡的裙子,到「閑魚」上找同一條,通常可以用更低價格買到幾乎全新的。

「閑魚」是數位跳蚤市場,主要用戶為30歲以下白領和學生,自2014年來賣出1億7千萬件商品。

為鼓勵用戶建立互信,閑魚根據用戶興趣和地點建立「魚塘」,這些社群除了買賣東西外,還可聊天。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張珍(音譯)自稱是中國「剁手黨」的一員。所謂剁手黨,是指沉迷網路購物、有時會想剁掉自己的手以免繼續買下去的人。

但這名來自天津的二十六歲女生,最近找到一個應付購物癮的方法:二手貨電子商務。「如果在淘寶上看到喜歡的裙子,我會到閑魚上找同一條裙子,通常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幾乎全新的,」她說。

新觀念!二手貨非次等

閑魚交易量,兩年增加15.6倍

淘寶和閑魚都是中國電子商務集團阿里巴巴的交易平台。淘寶是中國最大的線上市場,閑魚則是一個數位跳蚤市場,對中國許多消費者來說是個新概念。

在英國,時尚潮人會去倫敦布里克巷(Brick Lane)之類的二手服飾店購物;在中國,別人不要的東西很少有人當作寶。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二手商品是次等的,但在大城市,年輕人的心態比較開放,而且這種觀念正在改變。

「我媽知道我在網上賣出價值二十一萬元(人民幣)的二手貨時,覺得很震驚。她無法想像買別人不要的東西,」杭州三十九歲的公務員沈江安(音譯)說,他用閑魚來買賣家電和電子產品。

阿里巴巴表示,三十歲以下的白領和學生是閑魚的主要用戶。自二〇一四年以來,閑魚的交易量增加了十五·六倍,賣出了一億七千萬件商品。阿里巴巴今年表示,將再投資一千五百萬美元在這個平台上。

從國外趨勢來看,今年三月份,上線僅三年

的日本二手交易平台

Mercari宣布七千五百萬美元D輪融資消息,成為日本第一個獨角獸新創企業,估值超越十億美一元。而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的《2016分享經濟發展報告》指出,中國的閒置市場規模已達人民幣四千億元,中國市場相較日本更大,前景更受看好,可望成為分享經濟下個引爆點。

因此,類似閑魚的平台正在中國湧現。紐約上市的58.com開發了「轉轉」,不到一年便吸引了三百萬名用戶。「空空狐」是一個二手時尚商品交易應用程式,以二十幾歲的女性為目標用戶;該公司表示,去年籌集了一千八百萬美元的資本。

新模式!建「魚塘」社群

供同好分享聊天,刺激更多交易

上海萬擎商務諮詢首席執行官魯振旺表示,中國千禧世代的購物習慣正在改變,「他們愛買新東西,但很容易對手上的商品失去興趣,因此不斷在丟棄舊東西,同時繼續尋找新商品。」萬擎專門提供中國電子商務顧問服務。

三十四歲的諶偉業是閑魚的首席執行官,曾在淘寶當過六年產品經理。他承認,閑魚創立時,他曾懷疑這構想是否可行,「中國人考慮買什麼東西時,面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他解釋道。

為鼓勵用戶建立互信,閑魚想出了「魚塘」的概念:根據用戶的興趣和地點,建立了數以千計的社群。用戶除了買賣東西外,也會聊彼此的興趣和嗜好。

杭州的沈先生表示,閑魚吸引他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高級音響器材愛好者的社群。「我喜歡用不同類型的音響設備,但總不能每次都買一套全新的。」

天津張小姐則領導「省錢新娘」這個群組,其成員很熱中在這個「魚塘」分享她們的結婚和蜜月照片。

「二手的新娘飾物和結婚用品有銷路,」張小姐說,但也表示其群組成員對二手結婚禮服仍有保留。

空空狐也建立了許多社群,希望有助促進交易。一如在Instagram上瀏覽,用戶會被邀請對時尚用品按「讚」和發表評論,也可以追蹤其他用戶,而不是被催促結帳。

數位跳蚤市場雖然快速成長,但魯振旺認為「仍有很多問題」,例如假貨。「必須有比較好的認證平台來證明商品是真貨。」

“中國千禧世代愛買新東西,但很容易對手上的商品失去興趣,因此不斷在丟舊東西,同時尋找新商品。”

撰文者Gloria Cheu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99

大讀世界 梅克爾跳票 難民補不了人才荒

2016-08-01  TCW

德國去年接收的外來人口中,三分之一是敘利亞難民,優先施政目標,就是盡快將他們融入德國勞動市場。

去年難民危機達高峰時,德企高層對難民在德國的前景樂觀,認為可為德國下個經濟奇蹟奠下基礎。

如今對難民來填補人才缺口,這樣的期望已大幅縮減,主要問題在於,難民缺乏專業資格與德語能力。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日前一項調查顯示,德國三十家頂尖企業總共僅雇用五十四名難民。德國副總理隨後寫信給這些公司的管理層,要求他們雇用更多難民。

去年德國接收了約一百萬的外來人口,當中約三分之一為敘利亞難民,梅克爾(Angela Merkel)政府以將盡快把難民融入德國勞動市場列為優先施政目標。

德頂尖企業僅用54位難民因多數人未受過科學、職業訓練雖然德國勞動市場有大量職缺(六月時達六十六萬五千個),難民就業已證實比想像中困難。

《法蘭克福彙報》調查德國三十家頂尖企業,發現它們總共僅雇用五十四名難民,而且當中五十人是由德國郵政(Deutsche Post) 一家公司雇用的。

德國副總理暨經濟部長、社民黨領袖嘉布瑞爾(Sigmar Gabriel)在寫給這些大公司的信中表示,撐起德國中產階層的中小企業已致力替難民融入就業市場鋪路。「但因為沒有你們這些德國旗艦企業的參與,這條路尚未完成,」他寫道。請大家證明一件事:本國最大規模的公司不但擅長營利,還很懂得協助難民融入社會。」不過德國製藥集團拜耳(Bayer) 一名發言人表示,雖然難民態度積極而且願意學習,「但他們來自不重視科學教育的國家,你必須懂科學才能在拜耳工作。」他表示,拜耳迄今一名難民都沒雇用。

去年難民危機達到高峰時,德國企業高層本來對難民在德國的前景相當樂觀。汽車廠商戴姆勒的執行長蔡澈(Dieter Zetsche)當時表示,這些難民可能為「德國下一場經濟奇蹟」奠下基礎。

但是在此之後,人們對難民填補德國人才缺口的期望已大幅縮減,權威人士表示,主要問題在於難民缺乏專業資格與德語能力。

官方統計顯示,在目前登記求職的近三十萬名難民中,七四%不曾接受職業訓練,四分之一甚至沒有學校畢業證書,僅九%有學位。

另有證據顯示,數以萬計的人未能得到制度的保障,既失業又失學。

德國聯邦就業局六月三十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三萬一千名難民失業之餘,未能獲安排就學或接受職業訓練。

賓士等公司設實習計畫

難民不想當學徒,有缺沒人來《金融時報》接觸的一些德國公司駁斥副總理嘉布瑞爾的批評。德國軟體業者SAP一名發言人表示:「對許多公司來說,關鍵在於成本,他們必須衡量自己是否負擔得起請一個沒有相關資歷、語言能力也不足的人。」戴姆勒一名發言人則暗示,嘉布瑞爾不切實際。他說:「人人都想有馬上解決問題的方案,但現實中沒有這種東西。」數家公司表示,它們已為難民設立特別的實習和學徒計畫。戴姆勒的計畫幾乎是最大的,上半年有三百名尋求庇護者通過該公司為期十四週的「過渡實習」計畫。

戴姆勒表示,四十名在斯圖加特附近的賓士車廠工作過的實習者,多數已在汽車業找到工作,或可以選擇在戴姆勒當學徒。

鋼鐵業者蒂森克虜伯

(ThyssenKrupp)巳則是特別為難民增設二百三十個實習職位和一百五十個學徒位置。

但在多數其他公司,這種計畫的規模小得多。例如德國公用事業集團Eon為難民提供為期九個月的職業訓練課程,只有十五個名額,另有四名難民在該公司接受入門訓練。

該公司一名發言人表示,問題之一是難民不想長期當學徒。「許多難民希望很快開始工作,他們也確實有此必要,但訓練需要頗長的時間。」柏林科技集團Rocket Internet表示,該公司為難民提供兩個實習位置,但卻找不到人。拜耳的進階訓練課程有二十個名額,但現在仍有十個懸缺。

有人把問題歸咎於德國的官僚規定,尤其是對難民居住地點的嚴格限制。

SAP發言人說:「難民往往因為住得太遠,無法去願意請他們的公司上班。對我們來說,如果難民可以自己決定住在哪裡,這將大有幫助。」“許多難民希望很快開始工作,他們也確實有此必要,但訓練需要頗長的時間。”撰文者查贊、馬基Guy Chazan、Pat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