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维梧生技基金1937万入股李氏大药厂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3/20090813024317869.html


每经记者  肖晓芬

药品制造企业李氏大药厂控股有限公司(08221,HK)日前宣布,与维梧生技创业投资基金(VivoVenturesFund)达成股份认购协议。

        根 据协议,李氏大药厂计划向  Vivo  VenturesFund发  行30273437股新股,每股作价0.64港元,认购价较2009年8月10 日收市价折让约17.95%。认购股份占李氏大药厂经配发及发行认购股份扩大后之全部已发行股份约6.79%。认购事项之所得款项约250万美元(折合约 1,937万港元),将用作李氏大药厂之业务扩展、资本开支及一般营运资金。

        对于此次认购,除了资金方面的扩充,李氏大 药厂行政总裁李小羿表示,“更重要是让我们能够与于生物科技及医药业务方面富有经验之金融投资者缔结策略伙伴的关系。”据维梧生技创投基金合作人 JamesHuang透露,目前正促成李氏大药厂和其在美国所投资的公司之间进行产品合作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19

李氏「撤資」風波史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737

在李嘉誠的擴張之路上,圍繞他是否撤資,香港媒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炒上一輪。而每有跨國投資,耐心一流的李嘉誠都必聲明:是「投資」,而不是「走資」。

南方週末記者綜合公開資料,整理了李嘉誠在每個關鍵時點的抉擇。發現在此前的幾十年中,他從來沒有真正撤離過香港,但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向世界擴張的腳步。

中英談判期

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消息傳來,股市動盪,到年底,恆指跌幅670多點。

兩年之後,香港最大的英資洋行——怡和突然宣佈:基於香港前途問題,將遷冊百慕大。是日,香港工商界發生動盪,恆指急挫62點。

香港信心危機由此爆發,移民潮洶湧而起。當時媒體報導,代辦移民護照的機構和律師充斥港島中區,赴美的黑市護照炒到50萬美元一張。

彼時李嘉誠已是巨富。據《資本》雜誌公佈的資料,1979-1989年10年間,長實盈利112.4億港元,和黃盈利139.2億港元。

長實系在20世紀80年代的盈利狀況,僅次於匯豐集團,優於怡和。華人財團中,無人可出其右。

在這之前,李嘉誠就已經在海外有了投資。1977年,其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購置物業;1981年,李嘉誠在美國休斯敦斥資2億多港元收購商業大廈;同年,他再斥資6億多港元,收購多倫多希爾頓酒店。短短數年間,李嘉誠的個人和公司,在北美擁有的物業達28幢。

怡和遷冊之後,各大移民國就將目光盯上了李嘉誠。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李嘉誠開始大舉海外擴張。

1986年,他頻頻接觸加拿大政府官員,而加拿大商務官員和商人,為了便於和李接觸,把辦公室搬進了長實當時的所在地華人行。

這引起了香港工商界的不安,李嘉誠被迫站出來表示,投資加拿大僅是本集團投資計劃的一部分,海外投資只佔一成多,至多不會超過三成,本集團仍然以香港為主要基地。

為表達立足香港的信心,1987年1月,李嘉誠與合和主席胡應湘,推出了「西部海港——大嶼山戰略發展計劃」。此舉立即轟動全港,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視——此乃香港開埠以來與地鐵相當的浩大工程。

不過,這個計劃最終被否定,但催促了香港新機場方案的出台。這年下半年,港府成立「新機場發展研究小組」,兩年後敲定方案。

然而,李嘉誠同時也在重新佈局。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通過合營公司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權。

這是當時最大一筆流入加國的投資,引起轟動。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已經增至95%。

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也都加入了加拿大國籍,他本人於1987年應邀加入香港加拿大會所,成為會員。而早在1967年,李嘉誠就已經加入新加坡國籍。

當時香港輿論議論紛紛,有人說他「說一套,做一套」,是本埠華商最大的「走資派」;有人說他大肆收購歐美企業,是隱形遷冊。

就在李投資加國之後,他的好友,同樣是世界級華人富豪的鄭裕彤、李兆基等,競相進軍加拿大,投資領域遍及豪宅、酒店、公共設施等。

李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1992年南巡後

1992年鄧小平南巡,掀起改革開放巨浪。中國內地被看成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李嘉誠便決定,把港外投資的軸心,放到內地市場。

據傳,當時李嘉誠的得力幹將,親英亦親華的首席行政官馬世民,固執地要李嘉誠三思。馬世民曾是李嘉誠的海外投資大使,彼時在投資方向上卻與李嘉誠發生了嚴重分歧。李採取的策略是:換人。

1993年,馬世民辭職,接替的是加籍華人霍建寧。彼時,李嘉誠還表示,和黃以後要多用本地人,並且通曉普通話是必要條件。

這並不是李嘉誠第一次與下屬在投資大方向上產生分歧,也不是李第一次換人。

1984年,馬世民的前任、同為英國人的李察信主張放棄香港,大舉走資海外。最後李嘉誠起用了當時看好香港前途的馬世民。1986年,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國投資的策略,得到李嘉誠的支持,和黃、長實才一起大筆投資海外。

香港回歸前夕

而到了香港回歸前夕,李嘉誠又一次面臨選擇。彼時,悲觀的情緒在香港蔓延。1995年,《財富》雜誌把「香港已死」作為封面,認為香港在回歸後會喪失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文會被中文取代,商界會撤離香港,貪污會蔓延,總而言之,「香港的未來發展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完蛋。」

此時的李嘉誠,事業已經和內地交纏至深。1993年,其內地項目就已經佔到了集團資產的四分之一。因為多次捐贈,他被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1992年,李還被國務院聘為香港事務顧問。1996年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在北京宣告成立,李嘉誠則被任命為籌委會委員。

在此情勢之下,李嘉誠選擇了一個高調的方式:1995年9月,他與李兆基、鄭裕彤、邵逸夫、曾憲梓等多位富豪捐款1億港元,籌建了一個名為「香港明天更好」的基金,以策劃宣傳、推廣「東方之珠」的成就及形象,增強海外人士對香港前景的信心。

此後,李嘉誠繼續加大在港和中國內地的投資。

事實證明,他又一次選對了。12年後的2007年,《財富》完全轉變口風,刊登一篇名為《香港未死》的文章,開篇第一句就是:「啊,我們錯了。」

不過,與此同時,李嘉誠也沒有停下向世界其他地方擴張的步伐。

1988年,和黃的首席行政官馬世民,會見《財富》雜誌記者時就曾說:「若說香港對我們而言太小,這的確有點狂妄。但困境正在日漸逼近,我們沒有多少選擇餘地。」

1992年,李嘉誠和另一位香港商界巨頭郭鶴年,攜60億港幣巨資赴日本札幌發展地產,引起日本商界震動,李嘉誠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國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66

李嘉誠家族七拋亞洲資產西進 英國將成李氏歐洲核心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4

華人首富李嘉誠家族在西進歐洲的道路上狂奔。4月8日,李嘉誠次子李澤楷71億港元拋售北京盈科中心。這是繼去年下半年至今,李嘉誠家族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第七次拋售。

儘管李超人竭力否認自己並沒有拋棄香港和中國內地,但和記黃埔財報數據也許能更真實反映李嘉誠的決絕之心。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英國將成為李氏歐洲商業帝國的核心。和黃如此看好歐洲,究竟為了什麼?


歐洲業務利潤首超香港和內地

最近兩年來,華人首富李嘉誠家族大規模拋售香港和中國內地資產,引起全球矚目。

4月8日,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將其掌控的電訊盈科子公司盈科大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旗下北京盈科中心權益售予買方Vinter Star Limited,售價9.28億美元(約合71.94億港元)。

至此,從去年8月至今,李家在內地和香港已經上演七連拋。此筆交易完成後,盈大在內地已無重要資產。

在西進歐洲的「康莊大道」上,李嘉誠和他的商業帝國給東方留下了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從2010年至今,李嘉誠大舉拋售香港和中國內地資產,這些資產的市值,已超過其總身價(2013年為310億美元,約合2403億港元)的七成。

據21世紀網記者統計,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佔李氏總身價的77.34%。在這接近1900億港元的收購資金投向地區中,歐洲地區佔比高達96.75%。

大規模的西進歐洲,在去年和記黃埔的年報業績中,結出了豐碩成果。

去年,和記黃埔歐洲業務的經營利潤,史上首次超過了香港和中國內地利潤的總和。媒體評論稱,「這反映出這家藍籌公司通過多項資產收購拓展歐洲業務的不斷努力。」

2013年,和黃歐洲業務實現息稅前利潤(EBIT)(即營業利潤)239.98億港元,佔該公司總利潤的37%,而香港和中國內地業務的營業利潤佔總利潤的35%,金額為226.86億港元。

相比之下,2012年,歐洲業務為和黃貢獻了34%的營業利潤,以195.56億港元的營業利潤總金額,低於香港和中國內地201.18億港元的營業利潤額。

在開始大規模收購歐洲業務之前,2008年,和黃歐洲業務僅貢獻了12%的營業利潤,而香港和中國內地的貢獻總計達到45%。

去年和黃年報顯示,和記黃埔及其母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歐洲業務,主要包括多家基建(公用事業)和電信公司,這兩塊業務貢獻了167.99億港元的營業利潤,貢獻率佔比為26%(其中基建佔比18.58%)。

從各板塊業務貢獻率看,和黃的利潤來源仍是基建、地產酒店和零售業,其中來自香港和中國大陸的三項業務合計的營業利潤佔比分別為2.34%、20.49%和7.33%,三項業務合計營業利潤貢獻率達到30.16%。

在和黃旗下港口、地產酒店、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六大業務板塊中,零售、電訊和能源為和黃貢獻了最多的收入,貢獻佔比分別為36%、20%和14%。

去年和黃的營業利潤主要來源於地產酒店和基建,貢獻率佔比分別達到21%和27%,兩者合計高達48%。來自電訊和能源的營業利潤貢獻佔比僅為7%和11%。


英國將成為李氏歐洲帝國核心

李嘉誠為何從香港和中國內地大規模撤資,又緣何對歐洲和英國如此青睞?對此問題,坊間觀點不一,評論極多。

在這些評論中,很少有人提到和記黃埔的歷史和其濃厚的英資背景。

公開資料顯示,李氏旗下上市公司和記黃埔資產包括兩大板塊,一是和記洋行,早年從事棉花和茶葉貿易,後來涉足香港零售業,擁有香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百佳超市和遍佈全球的美容保健品牌屈臣氏;另一個是黃埔船塢公司,二戰時亞洲最大的船塢之一,基地位於如今的香港紅磡,它壟斷了華南和香港地區的修造船業。

20 世紀70年代後期,世界船運業衰退,成立於1880年的英資企業黃埔船塢公司業務陷入困境。在香港匯豐銀行的主導下,成立於1860年的和記洋行(英資) 和黃埔船塢兩大英資公司合併,於1977年9月成立和記黃埔有限股份公司,由澳大利亞人韋理斯就任董事局主席。至1981年1月李嘉誠執掌和黃,在其誕生到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都充斥著英國血統。

21世紀網記者注意到,今日李嘉誠和記黃埔的利潤來源,主要為地產和基建,加上在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零售業務,此三板塊的營業利潤貢獻率分別為21%、27%和7.30%,合計達到55.30%。

有評論人士指出,李氏帝國的利潤來源於帶有壟斷色彩的業務,尤其是基建。如其最近兩年在歐洲的投資結構中,基建業務為去年和黃貢獻了18.58%的營業利潤,在歐洲市場中貢獻首屈一指。整個和記黃埔的業務板塊營業利潤結構版圖中,基建以27%的比重同樣佔據第一位。

「和黃在香港的零售業得利於香港特殊的市場形態。」該人士舉例說,「與大陸零售業百家爭鳴不同的是,香港零售業基本由和黃旗下的百佳與怡和旗下的惠康控制,二者所佔市場之和超過70%,李嘉誠所依靠的百佳優勢在於母公司和記黃埔遍佈香港的商業地產。由此可見李嘉誠的經營手段。」

查閱相關報導和公開資料後,21世紀網記者發現,為獨佔香港零售市場,百佳與惠康多次合作,聯合狙擊沃爾瑪、家樂福等外來零售巨頭在香港市場的拓展,甚至不惜使出逼迫批發商不得向外來巨頭供貨的手段。

在西進過程中,英國成為李嘉誠歐洲業務版圖中的核心重鎮。和記黃埔2013年年報顯示,在和記黃埔核心業務的地區營業利潤貢獻度排名第一的歐洲市場,英國貢獻最大,達到25%,實現60億港元的營業利潤額。

從李嘉誠在歐洲的資產落子看,僅在2010年,李嘉誠就先後在英國買下英國電網、英國水務和英國配氣網絡,合計耗資1067億港元,佔其總身價的44.40%,佔其歐洲投資總額的88.93%。2010年至今,李嘉誠在歐洲投資總額約為1807億港元。

可以這麼說,英國將是未來李嘉誠歐洲商業帝國的核心,如同今日的香港一樣。


香港「李超人」是怎樣煉成的

李嘉誠為何對英國如此重視?真的僅僅是「英國的投資環境好,法律完備」這麼簡單?上述人士指出,這與李嘉誠和匯豐銀行的緊密關係分不開。

與香港船王包玉剛一樣,李嘉誠與匯豐銀行的關係,不但同樣源遠流長,而且雙方緊密的程度,是李嘉誠選擇英國替代香港極其重要的因素。

公開資料顯示,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受時任匯豐銀行董事局主席的沈弼(Michael Saindberg)邀請,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主席,正式成為英資體系中的一員。

沈弼,是李嘉誠成為李超人的關鍵人物,李嘉誠能掌控和記黃埔,與沈弼和匯豐銀行的支持密不可分。

1927年5月31日,沈氏出生於英國,1945年在英國駐印第六長矛騎兵團服役,兩年後調任英國皇家龍騎兵守衛軍,任英國皇家陸軍中尉。

1948年,沈弼退役,1年後加入香港匯豐銀行,12年後(即1971年)升任匯豐銀行總經理。同年,李嘉誠設立長江置業有限公司,淡出塑膠業,專營地產業。

1975年,沈弼領導下的匯豐銀行,向陷入財務危機的和記洋行注資1.5億港元,並在1977年控股了和記洋行與黃埔船塢公司合併後的和記黃埔。

在韋理斯的帶領下,和黃沒有走出困局。早先和李嘉誠結識並有著緊密關係的沈弼,找上了李嘉誠。

於是,1979年9月25日,在華人行(長和系旗下物業)21樓的長實總部會議室,李嘉誠宣佈,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有的22.4%的和黃股權,共計9000萬普通股。沈弼答應,李嘉誠只需要先支付20%的現金,餘下的可以分期支付。

通過此筆交易,匯豐銀行賺了5.4億港元。由於仍擁有大量優先股,故匯豐銀行目前仍是和黃股東之一。

1980年11月,李嘉誠已擁有和黃39.6%的股份,成功入主董事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誠正式出任和黃集團主席,行政總裁為李察信(英國人)。

和記黃埔與怡和、太古、會德豐並稱為香港的四大洋行,具純正英資背景的和黃,在四大洋行中排名第二位。1981年李嘉誠就任和黃董事局主席,這是自和黃誕生、香港成立洋行以來的首位中國人。此舉震動全港,「李超人」尊號,由此產生。

在李嘉誠成為「李超人」的整個過程中,匯豐銀行和沈弼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沒有沈弼,沒有匯豐,就沒有香港的「李超人」。

和黃董事局前主席韋理斯,曾在李嘉誠就任和黃董事局主席時說,「李嘉誠完全是得到沈弼的照應,才得以入主和黃。」

上述評論人士指出,執掌具有英資血統的和黃主席李嘉誠,選擇歐洲和英國作為未來李氏商業集團的後院,已不難理解。


來源:21世紀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20

三星巨變:李氏家族控制權岌岌可危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3/144369.html
以下為文章全文:

當三星集團掌門人李健熙入院治療進入第三個月時,他的家族也陷入了不安,很有可能喪失對自己家族企業的控制權。

72歲的李健熙27年前從他父親手中繼承了三星的所有權,他憑藉著自己的才幹先後超越了索尼和諾基亞,甚至在手機業務上也領先於蘋果公司。然而,他46歲的兒子李在鎔卻很難保持同樣的影響力,主要是因為他要面臨超過50億美元的巨額遺產稅,而且韓國已經不再支持通過交叉持股控制企業集團的做法。

通過一張組織嚴密的交叉持股網絡,李氏家族以不到2%的持股比例,控制著三星集團的74家公司。正當三星電子在智能手機市場面臨嚴峻挑戰之際,從1991年以來一直生活在父親陰影中的李在鎔,不得不放鬆李氏家族的控制權,並降低對外部股東的戒心。

「三星之所以成為世界領導者,完全是因為董事長李健熙牢牢掌握了管理權,使之不受外界影響。」韓國慶熙管理學院教授Kim Houng Yu說,「一旦交叉持股結構被打破,李氏家族對三星集團的控制權便會被削弱,他們將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

韓國大信證券分析師克萊爾·金(Claire Kim)認為,隨著三星電子的現金儲備逐步增加(目前達到580億美元),股東可能會對其施壓,要求該公司增加股息。而隨著業績增長的放緩,他們還有可能迫使三星展開戰略調整或削減資本開支。

新股上市

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李健熙在韓國影響巨大,他一手將三星打造成了該國最有權勢的企業集團,營收規模已經兩倍於排名第二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他還積累了114億美元的資產,成為韓國首富。

在他因心臟病突發住院後,三星集團的繼任計劃便越發迫切。首爾律師事務所Shin & Kim稅法律師Kim Hyeon Jin透露,根據韓國法律,李健熙的繼承人需要支付高達50%的遺產稅,總額達到60億美元。儘管可以通過將股票轉入基金會的做法來避稅,但無論如何,李氏家族可能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喪失對這些資產的控制權。

李氏家族目前正籌劃讓三星集團旗下的兩家企業上市,這將有助於抵消部分遺產稅,同時也可以遵守韓國政府對企業集團收緊的各種限制。其中之一是Cheil Industries公司,該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經營著多家公園和高爾夫球場,還擁有號稱全球最大水上樂園的加勒比灣(Caribbean Bay)。

家族權利

雖然三星電子是三星集團規模最大的企業,但李氏家族的很多權利都來自Cheil,也就是之前的三星愛寶樂園(Samsung Everland)。這傢俬有公司的實質是李氏家族的控股公司,直接和間接持有三星旗下的電子、金融和貿易公司。三星集團的另外一家即將上市的企業是技術服務提供商三星SDS。

Cheil持有三星人壽保險19.3%的股份,三星人壽保險則持有三星電子7.6%的股份。這家手機製造商擁有三星信用卡公司37.5%的股份,而三星信用卡公司則通過5%的Cheil股票完成了這個持股循環。

李氏家族目前完全控制著Cheil。李在鎔持有該公司25%的股權,他的姐姐李富真和李敘顯的持股比例均為8.4%,他們的父親也持有3.7%的股份。剩餘股份主要由其他財閥持有,但他們都與李氏家族關係密切。分析師表示,李氏家族之外的股東可能會在IPO中出售Cheil的所有股份,從而讓該家族獲得全部控制權。

公眾觀點

雖然此次IPO能籌集資金,而且可以應政府的要求提升透明度,但也會將三星帝國的部分隱秘之處公之於眾。Cheil和SDS都必須公佈財務業績和人事決定,因而可能受到激進投資者的影響。

「正是憑藉交叉持股結構,才使得李健熙和他的家族使用這麼少的股份控制整個三星。」韓國商業諮詢公司CEOSCORE總裁Park Ju Gun說,「沒有了這種結構,李在鎔完全無法獲得同樣的控制權。」

三星集團發言人拒絕對繼任計劃和股權結構發表評論,也拒絕讓李氏家族的成員接受採訪。

外界壓力

李在鎔畢業於韓國頂尖高校首爾國立大學,在三星與谷歌和蘋果公司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過程中,他立下了赫赫戰功。不過,韓國商業研究機構Chaebul.com CEO Chung Sun Sup認為,由於幾乎沒有證明個人能力,因此李在鎔難以獲得與他父親相同的尊重和權威。

「沒有了李健熙,市場對三星的未來似乎憂心忡忡。」他說,「無論李在鎔能否接任,繼任者的個人魅力和領導才能是否足以為其贏得李健熙那樣的支持和信任,都將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三星目前為止為止並未面臨太大的外部壓力,這一定程度上源於三星電子已經主導了全球手機行業。但該公司最近卻遭遇了一些阻力,其營業利潤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小米等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憑藉著價格低廉的設備搶奪了三星的用戶,而蘋果則在更加激進地吸引高端消費者。

財閥歷史

三星股價已經較去年創紀錄的158.4萬韓元(約合1546美元)下跌了15%。在2013年下跌9.9後,該股今年以來又下跌1.8%。

「我們無法確切回答三星智能手機業務的未來前景。」漢城大學經濟學教授Kim Sang Jo說,「倘若因為利潤增長放緩導致股價持續下跌,李在鎔的控制權可能就會面臨威脅。」

數十年來,韓國政府都支持三星和現代這樣的財閥,希望以此加速該國的現代化進程。在朝鮮戰爭之後,正是這些財閥幫助該國走出了貧困,使之成為了亞洲第四大經濟體。

但在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這種情況卻悄然改變。由於擔心財閥的權利過於強大,從而阻礙創新,公眾對他們的支持度開始降低。

三星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李健熙因為在向他的兒子出售SDS債券時,人為壓低價格以實現逃稅目的,於2008年被判有罪。但他2009年獲得韓國前總統李明博的特赦。

簡化結構

「這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引發了公眾的批評。」漢城大學的Kim Sang Jo說。

韓國總統朴槿惠已經禁止了新的交叉持股,並且出台了稅收減免政策,鼓勵財閥放鬆現有的結構,增強其持股公司的透明度。

「一家上市公司採用世襲模式是十分魯莽的。」首爾延世法學院教授Kim Soon Gi說,「簡化企業集團的所有權結構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方法得當,將有助於打消人們對透明度和責任的擔憂。」

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去年發佈的報告顯示,李氏家族雖然只持有三星集團1.53%的股份,但卻擁有49.7%的控制權。

《三星文化4.0》的作者Min Jin Gui認為,雖然李在鎔將面臨他父親未曾遭遇的挑戰,但他仍有機會。如果能夠成功幫助三星完成結構轉變,並保住李氏家族對三星的控制權,同時讓業務繼續維持正軌,他就有機會走出父親的陰影。

「解除這種錯綜複雜的交叉持股結構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或許會長達十年。」Min Jin Gui說,「如果李在鎔能夠解開這個複雜的結構,他或許就能樹立自己的聲譽。畢竟,連他父親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01

李氏力場可會提昇英國H3G的4G網絡質素?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5/01/h3g4g.html
關於李實發重組長和系的動機,大概有四種可能。其一是李實發的提昇股價回報之類「(幫你)發達論」的官方版本,其二是主流傳媒鼓吹的撤資反共的「反動論」,其三是筆者拙文「長和系終極信託上市債務重組方案正式出場!」中的「救亡論」,最後亦是順叔的世紀買辦傳奇之「泊車論」。是耶?非耶?!李實發及其李氏力場又豈會是吾等販夫走卒可以理解?!無論如何,純粹以蓆面睇和記黃埔(00013:HK)在未來歐洲4G業務能否食糊乃涉及整個長和榮辱之關鍵。據說李實發在香港可以叱咤風雲,那麼李氏力場可會提昇發揮在歐洲提昇H3G的4G網絡質素呢? 

根據2014年6月和記黃埔(00013:HK)半年業績披露,英國H3G和意大利登記客戶人數分別是9.72百萬人和9.84百萬人,佔歐洲3集團登記客戶人數總額26.94百萬人的36.07%及36.52%,可見英國H3G表現對和記黃埔(00013:HK) 歐洲3集團影響舉足輕重。今天且以若干事頭婆Ofcom的研究報告,看看和記黃埔(00013:HK)的H3G在4G時代營運可有優勢。
2013年上半年,事頭婆Ofcom經過一輪和業界咨詢後正式展開4G牌照和新頻譜(Spectrum)的競投,結果四間原營運商加一間新競投者分別奪得以下800 MHz和2.6 GHz頻譜:

Winning Bidder
Spectrum Won
Base Price
Everything Everywhere Ltd (EE)
2 x 5 MHz of 800 MHz
2 x 35 MHz of 2.6 GHz
£588,876,000
Hutchison 3G UK Ltd (H3G)
2 x 5 MHz of 800 MHz
£225,000,000
Niche Spectrum Ventures Ltd (BT)
2 x 15 MHz of 2.6 GHz
1 x 20 MHz of 2.6 GHz
£186,476,000
Telefónica UK Ltd (O2)
2 x 10 MHz of 800 MHz
£550,000,000
Vodafone Ltd
2 x 10 MHz of 800 MHz
2 x 20 MHz of 2.6 GHz
1 x 25 MHz of 2.6 GHz
£790,761,000


£2,341,113,000

頻譜猶如訊息高速公路,愈多愈濶潛在網絡發展空間愈大。是次公開競投的頻譜分別有較低頻的800 MHz和較高頻的2.6 GHz,低頻的頻譜(如800 MHz)能量較低令訊息載量亦較低但傳送範圍較遠,高頻的頻譜(如2.6 GHz能量較高令訊息載量亦較高但傳送範圍較短。因此低頻和高頻的頻譜各有好處,而H3G奪得較低頻的800 MHz令其較有利以較少資源拓展覆蓋範圍。 

是次公開競投事頭婆共收23.41億英鎊,而H3G幾乎以最低價2.25億英鎊奪得兩條低頻的800 MHz,相比出價最高的Everything Everywhere (EE)以5.89億英鎊奪得兩條低頻的800 MHz和一條較高頻的2.6 GHz,單以價錢計H3G已經輸了一截。不過要評估四大原營運商(屬於BT Group的新的競投者Niche Spectrum Ventures Ltd初期只有陪跑或租頻譜予其他營運商)網絡質素還應看其本來擁有什麼頻譜以作策略性整合。由於H3G已經擁有較高頻的2.1 GHz頻譜,以廉價奪得低頻800 MHz頻譜是非常合理。不過以整體擁有的頻譜計,Vodafone和EE在2013年競投後分別共擁有24.24%和19.53%的頻譜,而H3G則擁有最少的6.76%。單以頻譜計,H3G在頭婆4G競賽上已經輸在起跑線! 

不過要構建完善網絡除了頻譜,還可以増加基站數量(Cells)或租用其他營運商網絡以補不足。因此除了李氏力場外,H3G的必須要投入不少CAPEX去興建或改善基站提昇網絡質素。但根據2014年11月13日剛出爐的『Ofcom Publishes 4G and 3G Mobile Broadband Speeds Research』,H3G的4G網絡似乎並不出色。 

Ofcom以下載速度、上載速度、下載單一網站平均時間、潛時(Latency)和網絡覆蓋替四大作一評估。H3G在下載和上載速度表現最差,但下載單一網站平均時間和潛時卻是較佳。不過最要命還是4G網絡覆蓋率,EE、O2和Vodafone分別有70.00%、51.00%和51.00%。至於H3G,這份報告除了一句「…Ofcom notes recent data,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by OpenSignal, shows Three has the lowest 4G coverage of the four national operators…」則不予置評!看來李氏力場未能提昇英國H3G的4G網絡質素,未來4G網絡競爭肯定會對新祥和(00001:HK)構成財務上重擔!
順叔的世紀買辦傳奇之「泊車論」亦是筆者最相信的可能性。據猛人提點今次負責重組的正是當年協助長江實業(00001:HK)鯨呑和記(00013:HK)的獅子錢莊(00005:HK)。塵歸塵,土歸土。獅子錢莊(00005:HK)撮合的收購,再由獅子錢莊(00005:HK)安排的分家,這可會是偶然?!天曉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180

李氏王朝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14.html

施政報告用大量篇幅提及房屋、土地,誠意可嘉。

但施政報告同時倡議提供良好生育環境,鼓勵生仔,並建議將部份落成公屋出售,亦跟現實環境政策目標有所抵觸。

目標分先後次序,不能全部一步同位,中環人指,如果香港要繼續發展金融,吸引資金的話,根本不應該暫停投資移民,皆因保險、理財顧問、私人銀行,近年大部份生意靠Mainlander。

施政報告提出要創意,並引用康乃爾大學指,本港創意排名,全球十大。

但世銀全球競爭力報告亦點明,本港創意每下愈況,全球排名二十六而已!!

上述提出幾大自我矛盾,並非突顯大眾判斷對,特施錯。重點在於引用施老闆講法,社會對不同事情,議題看法及分析,已各走極端。Is it worth??

李嘉誠重組上市王國,李嘉誠解釋,變相遷冊純粹公司法配合,在商言商。但本港各界卻認為是為撤資。

同本港相比、內地說法更愈寫愈大,似乎表明阿爺默許,最新連環球時報都用社論形式,加入討論。

引用內文:「客觀說,無論李怎麼解釋,他改註冊地,賣內地房地產,傳遞出來的肯定不是他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滿滿」。

環時屬於半官方,中環人認同,或多或少代表內地對李氏遷冊看法。環時認同李嘉誠是「超人」,但時代在變,靠碼頭、能源、地產發展已屆局限,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馬雲、雷軍大概更容易跟上。

社論結尾,環球時報有一句:「他的確無愧於他那個年代的李超人之稱,但他未必就有力量和雄心做未來風方指標,我們應為過去對他尊敬,而面對未來時,我們或許應當另尋坐標!」

環時到底希望淡化李氏遷冊,抑或變相宣佈李氏王朝已成過去式,時間會有證明。

中環人指,環時無錯,如果香港刻下問題部份源於商家大曬,地產霸權的話,香港應向前看。

以往,鬼叫我唔係李嘉誠咩!! 最衰係佢,搞到的野貴曬,幾乎充斥社會每個角落,李嘉誠包袱解不開,步一日未能移,從另一角度,長和的成立,標誌香港人要解下李嘉誠包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38

三星系兩家公司合並獲股東批準 李氏家族成功固權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7/931058.html

據外媒報道,掌控三星集團的李氏家族周五在與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Associates LP的博弈中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公司股東批準了兩家三星系公司規模80億美元的合並交易,該交易旨在鞏固李氏家族法定繼承人李在镕對三星集團旗下最重要企業三星電子的控制。

據外媒報道,掌控三星集團的李氏家族周五在與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Associates LP的博弈中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公司股東批準了兩家三星系公司規模80億美元的合並交易,該交易旨在鞏固李氏家族法定繼承人李在镕對三星集團旗下最重要企業三星電子的控制。

在李氏家族與Elliott進行了長達數周的艱苦爭鬥後,合並交易終於在一場支持票占69.5%的表決中獲得通過,但這並不會消除李在镕所面臨的壓力:不滿的小股東對他的期望增加,同時他可能面臨來自對沖基金Elliott的長期法律訴訟。

三星集團的實際控股公司Cheil Industries Inc.和三星集團旗下建築及貿易子公司三星物產的合並將有助於簡化三星集團複雜的股權結構。三星集團由大約70家公司組成,這些公司通過複雜的交叉持股聯系在一起。

報道稱,通過上述合並交易,李在镕將直接控制三星物產在三星電子所持的4.1%股份。李在镕目前持有Cheil Industries 23%的股份。三星電子是以銷量計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商。李在镕試圖在繼承父親的財產前提高他對三星電子的影響力。李在镕的父親李健熙是三星集團董事長,目前臥病在床。李健熙持有三星電子3.4%的股權。

預計Elliott將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法院沒有裁定該合並交易無效,外界關註焦點將很快轉向三星系另外一家公司Samsung SDS Co.,李在镕持有該公司11%的股份。

長期以來分析師和投資者一直預計李在镕會尋求最終將Samsung SDS與三星電子合並,這將進一步提高他在三星電子的持股。

三星物產和Cheil在聲明中表示,他們將聆聽交易反對人士的意見,並承諾改善與股東之間的關系,並對他們的建議和反饋持更加開放的態度。

此前三星和該對沖基金的交鋒已經持續了六周,雙方爭相尋求持有三星物產一半以上股份的國內股東和外國機構的支持。

如果發生並購交易,Elliott所持三星物產7.1%股份將被稀釋,該公司可能就並購交易有效性發出挑戰。一位知情人士稱,近幾個月,Elliott購買了持有三星物產股份並且投票支持交易的兩家三星關聯企業1%股份。

這1%的股份讓Elliott有權代表這兩家公司提出要求。Elliott可能會辯稱支持並購交易不符合股東的最佳利益。

Elliott的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感到失望,上述並購交易的批準似乎違背了很多獨立股東的意願,同時為三星保留了所有可以自行采取的方案。

根據並購交易條款,三星物產股東將用每股三星物產股份換取0.35股Cheil Industries股份。新公司將保留三星物產的名稱,將在9月1日完成法律意義上的合並,9月15日重新上市。

  • 中國新聞網
  • 李怡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61

【策劃】李氏父子海外投資版圖:英國有3900億港元資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9651.html

【策劃】李氏父子海外投資版圖:英國有3900億港元資產

第一財經日報 胡易 2015-09-22 23:27:00

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版圖已遍及歐洲、開曼群島、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其在英國的投資,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

編者按:9月中旬,長實地產在香港的銷售總額已超過250億港元,提前完成了今年年度目標,並有望突破去年成績。這個成績或許一掃因香港股價低迷導致的長實地產重組上市以來股價下跌的陰影。

事實上,始於上半年的李氏商業帝國大重組,或許已經開啟從超人父親過渡到守業兒子的時代。250億港元的業績,是李氏二代交出的第一份李氏商業帝國地產業務的成績單。無論是內地及香港地產業務的不斷收縮,還是海外投資步伐的加快,戰略布局及投資風格的變化,無不顯示出李澤鉅的風格與特點。而近兩周前的長江基建合並電能實業,或將為李氏父子大規模海外並購準備更加充裕的資金。

而除了李氏父子,九龍倉、新鴻基等其他港資房企在內地也出現了戰略布局的分化與調整。這背後共同的原因是內地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與轉折期,黃金十年的結束、白銀時代的到來,必將引發更多的房企加入到調整的陣營。

在商言商,是永恒的商業規則。無論是李嘉誠還是其他港資房企,都將遵循這一規則。

制圖/張逸俊

華人首富的賬,永遠算得精;超人的謀略,永遠是先見之明與深謀遠慮並存。

自1986年,李嘉誠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後,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投資之旅就再也沒有停止——1996年將Orange電訊公司在英國上市;2010年長江基建以9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電網公司,當年2月又將奧地利第三大移動通信公司收入囊中;以1550億港元收購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產,13億歐元收購奧地利3G通訊業務,7.18億港元收購加拿大電廠資產,97億港元購入荷蘭能源公司……至今,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版圖已遍及歐洲、開曼群島、亞洲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其在英國的投資,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

隨著近年來不斷拋售內地及香港的商業物業資產,李氏商業帝國也加速了海外投資步伐,2013年至今,這一節奏明顯加快。投資遍布電信、基礎設施服務、港口、商業零售、地產等領域。

2013年1~6月份,李嘉誠相繼收購了新西蘭Enviro Waste廢物管理公司、亞洲貨櫃碼頭全部股份、荷蘭AVR-AfvalverwerkingB.V.廢物轉化能源公司、愛爾蘭O2業務。公開資料統計顯示,僅2013年上半年,和記黃埔110億港元的資本開支中,有76億港元投到歐洲地區,占比高達69%,香港與內地則僅占14.3億港元。

今年以來,除了長實地產重組上市、長江基金合並電能集團兩項大的資本重組計劃,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步伐仍然快馬加鞭。

2015年8月,《華爾街日報》的消息顯示,長江和記實業公司(CK Hutchison Holdings Ltd.)將把旗下3 Italia業務與俄羅斯電信公司VimpelCom旗下業務Wind Group進行合並。

今年早些時候的3月下旬,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與李嘉誠旗下公司和記黃埔達成最終協議,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將斥資約102.5億英鎊(約合956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該項交易也將成為迄今為止李嘉誠最大規模的海外並購案。公開資料顯示,O2是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目前擁有約2200萬名用戶。

O2創立於2002年,西班牙電訊2006年收購該公司時斥資180億英鎊,而9年後,李超人以便宜近80億英鎊的價格買入。由此可見,李嘉誠及接班人李澤鉅的商業謀慮。

由於多個歐洲項目均以較低價格買入,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投資也被冠以“抄底”。

媒體報道及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李氏商業帝國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3900億港元,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其中,在倫敦市區還有一個3500套住宅的樓盤開發項目。

在愛爾蘭、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均有電信業務的投資收購;在荷蘭,則有連鎖藥店業務。

而經過旗下公司重組,有長實地產、長江基建等多家公司的註冊地騰挪到了開曼群島、百慕達群島等地。

在抄底歐洲、收縮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同時,李嘉誠並沒有放棄亞洲。據韓國當地媒體的報道,2013年12月底,李嘉誠部分所有的新加坡亞騰資產管理公司(ARA Asset Management)一份監管文件中披露,將收購澳大利亞麥格理集團韓國地產公司,該公司通過兩家私有房地產信托管理著5884億韓元的物業。此外,亞騰還將收購麥格理旗下一家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10.02%的股份,但亞騰並未透露交易價格。當時,亞騰首席執行官林惠璋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收購的目的是“充分利用韓國房地產領域巨大的投資機會”。

除了北亞地區,李氏父子的商業嗅覺還觸到了馬來西亞。

2011年,李氏父子把產業投資焦點轉向馬來西亞購物中心領域。媒體報道顯示,當年斥資2.45億馬幣,從德國產業金法蘭克福資產管理公司和馬來西亞當地發展商Puncakdana集團手中,收購了位於雪州阿拉白沙羅(Ara Damansara)的The Citta Strip Mall購物廣場。同年5月以4.5億馬幣成功競標3家購物廣場。近年又先後收購梳邦再也高峰廣場(The Summit USJ),以總價7.1億馬幣收購馬六甲Aeon Bandaraya廣場和第一滿家樂(1 Mont’Kiara)。

梳理李氏父子的海外投資路線圖,不難發現,在商言商及資本利益最大化,永遠是商業的本質。這些低價或抄底的投資行為,也不斷印證著從商60余年、投資從未失手的超人特質。

相關閱讀

策劃長實地產的李澤鉅時代:謹慎更勝李嘉誠?

【行業觀察】從李嘉誠撤資看港資房企內地布局策略的變化

策劃長江基建合並電能實業:為大規模海外投資鋪路?

策劃李嘉誠內地撤資路線圖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71

港燈被搾乾進貢李氏父子 (2015/9/24) 林本利

2015-09-21

近月李嘉誠的長和系又有新搞作,今次是宣布長江基建吞併電能實業,李嘉誠兒子李澤鉅在記者會上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自從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李嘉誠集團便動作多多,美其名是重組業務,實質是遷冊海外,在港套現,將資金轉移至其他西方民主國家。

2013年9月,電能宣布分拆港燈獨立上市,並於2014年1月完成,出售近五成股權,獲利500多億元。港燈上市前向銀行舉債近500億元,部分用作償 還電能貸款,讓電能突然多了數百億元現金。而港燈則由一間擁有大量現金流的公司,變成一間背負重債的公司。2014年3月,和黃出售約25%屈臣氏股權給 新加坡政府旗下投資基金淡馬錫,套現440億元,絕大部分用作派發特別股息給長實及和黃的股東,大股東李嘉誠可以分得近80億元。今年1月,長和系宣布世 紀重組,今年6月完成,長實改名為長和,和黃上市地位告終,取而代之是長實地產。長地向銀行舉債500多億元,用作注資長和。長實和黃合併,長和從合併中 獲利800多億元,令今年上半年盈利超過千億元。長和世紀重組完成後,內地及香港股市大幅回落,一些在高價接貨的股民損失慘重。

今次長建吞併在港註冊的電能,合併後改名長江基建實業,在海外註冊。至此,李嘉誠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全部遷離中國,在海外註冊。長建吞併電能,除了藉此遷 冊外,還可以協助李嘉誠進一步套現,將資金投放至海外業務。長和系未重組前,李嘉誠持有四成多長實,長實持有近半和黃,和黃持有七成多長建,長建持有近四 成電能,故此李嘉誠只能分享到電能約6%(43.4%×49.9%×75.6%×38.8%)的盈利及股息。今年六月長實和黃合併後,李嘉誠持有三成長 和。現在長建又吞併電能,日後長和將持有近半新公司股權,李嘉誠將可分享到新公司約15%(30%×49.2%)的盈利及股息。現時電能持有近700億元 現金,日後近一半會屬於長和。而合併後新公司將派息194億元,95億元歸長和所有,而李嘉誠可獨得近30億元。今次長建吞併電能,電能股東每股可以換到 1.04股新的長建股份,換股比率是以截至9月4日前五個交易日兩間公司的平均收市價(電能:65.9元;長建:63.4元)計算。但翻查資料,過去一年 (截至9月8日),電能平均收市價為74元,較只得61.5元的長建高出20%。倘若有內幕人士趁低吸納長建,肯定可以從中獲取巨利。

至於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看來言過其實。事實上,長建及電能旗下海外聯營公司及合資企業,早已負債纍纍,六間澳洲及英國公司合共負債近 3,000億元,過去因長建及電能分別持有不足五成股權,這些負債並未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長建電能合併後,倘若新公司持有這些公司五成以上股權而成為附 屬公司,負債便會浮現在資產負債表上,負債比率將會激增。近月有內地媒體指李嘉誠在內地經濟下滑的時候,不停拋售資產及物業。在香港,港燈及港人,同樣被 搾乾搾盡,讓李氏父子套現離場。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60

李氏樓刁(下)



開咗個頭,已經過咗三個月,係時候埋單,HEA埋佢。

兩單李氏樓刁,仲未大結局,勢估唔到,順叔幅改圖會批中,長實(0001)誠伯件雍澄軒,擺出一副摟屌姿態,結果「APEX」真係變咗「appendix」,分拆「闌尾級」酒店出售的偉大創舉,已經爛咗尾;嗰邊恒地(0012)四叔要捐出「環尾」級農地,幫後生仔上車,不過俾你做政府地政,一嚿「環尾」豪過嚟,冇路冇配套,要又唔係唔要又唔係,拖得就拖,大東北計劃當然仲係冇突破。

有心人可以計吓數,誠伯唔可以分析酒店出售,對腸實財務有乜影響;四叔私人向恒地股東購回農地,價錢係咪合理、對恒地新界農地的價值有乜影響咁。不過呢啲數字遊戲,留返俾分析員做,財經茄哩啡最有興趣的是,兩單李氏樓刁的結果,對兩位最有錢的「李」日後在香港的運程,有乜啟示。

之前兩篇李氏樓刁重覆提及,誠伯及四叔兩單樓市大刁,好有弦外之音,同香港的政治變奏,絲絲入扣。

四叔善心大發,放細魚鈎大魚,同一招式已經出過好多次,最經典例子,包括在1995年,在天津發展所謂「微利房」,變相捐錢幫天津搞基層房屋福利,一年後恒基中國就上市,今次捐農地,唔使問阿桂,舊曲重彈,為咗早日推動大東北的發展,而呢個位處中港之間新市鎮的,正正係融合中港社會經濟的重要規劃項目之一。

掉轉頭,誠伯分拆酒店出售,從供應角度出發,最重要弦外之音,查實就係香港市區唔少土地,用咗嚟起酒店,如果香港政府願意拆牆鬆綁,容許分拆酒店出售,即時會有大量市區住宅單位應市,不過代價就係,要放慢內地遊客自由行的步伐,換句話講,同四叔推動大東北計劃、令香港社會經濟向大陸靠攏的方向,完全相反。

如果誠伯代表「兩制」,四叔代表「一國」,兩位最有錢的「李」,大唱對頭戲,成件事會變得好有意思。

先講少少歷史。

誠伯同埋四叔,聽講以前係老友底,廿幾年前的富豪八掛新聞,仲講到兩條友係高而富波友,同埋鋤大弟鐵腳,呢啲傳言唔知有幾真,不過可以肯定誠伯及四叔,在香港某時空曾經有重大共同利益及合作空間,前身係嘉諾撒聖心書院中學部(而家搬咗去置富)的西半山嘉兆臺,就係合腸實恒地兩大地產商之力的杰作,樓盤合都結合咗誠伯及四叔兩大孖沙大名,八十年代尾,誠伯帶隊衝出世界,去咗加拿大重建溫哥華世博會舊址項目,四叔同埋新世界(0017)彤叔,都係中標發展商太平協和的主要股東。

腸實及恒地,近廿年已經冇話有乜合作項目(查實誠伯已經好少同其他孖沙合作,西九同新地合作的「活力星」係罕有例外),早幾年四叔「亞洲股神」上身,日久日公開講股經,誠伯忍唔住向傳媒暗串四叔,可見兩位孖沙近年可能已經冇乜計傾,甚至臉阻阻。

可能2007年炒股太容易賺錢,四叔可能開心過籠,「亞洲股神」一度上身,除此之外,以佢超級富豪身分,算係非常低調,不慍不火,對人和和氣氣,甚至帶少少傻戇,扮豬食老虎,好少話同人公開嗌交,四叔同誠伯,為咗商業利益公開拗手瓜,只有兩鑊,包括1993年,四叔靠人情牌,擊敗誠伯及中信泰富(0267)紅太子榮智健,成功收購美麗華酒店(0071),連首席香港大孖沙及紅色資本第一紅人都可以砌低,四叔行情看漲,1995年曾經一度超越誠伯,成為FORBES有銀榜的華人首富。如果話美麗華酒店一役,誠伯及四叔都仲係良性競爭,1995年腸實及恒地,在馬鞍山兩大樓盤對撼,同時搶客散貨,就擺到明互砌,當年壹仔的壹仔封面,大字標題二李「決戰馬鞍山」。

商場上明刀明槍,已經唔係咁多,政治暗戰又有冇?

唔係冇,不過冇乜痕跡,又或者好多人都唔記得。

2003年港交所更改權益披露要求,持股5%的股東要公開身分,公眾赫然見到誠伯持有東方海外(0316)近10%股權,披露咗誠伯早在十幾廿年前,已經押注在董建華,不過當年的董伯伯,未成為「江握手」之前,只係一隻冇乜人留意的黑馬,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問鼎首任特首大熱門人,叫做羅德丞(何東外孫),本來係港英陣營重量級人物,突然倒戈幫北京做嘢。

四叔向來俾人的感覺,不問政治,但當年羅德丞係恒地副主席(聽講四叔係羅德成老母契仔,即係大羅契細佬),大羅住四叔樓下(麥當奴道惠苑),大羅個「新香港聯盟」(當年梁振英係中堅份子之一)的麥當奴道會址,更加係四叔名下一口釘,友情價租俾大羅使用,雖則話四叔唔多出現「新香港聯盟」的活動,不過大家可以想像下,如果香港首任行政長官,唔係好好先生的董伯伯,而係行事霸道、深諳英國佬管治秘術兼情治陰謀的羅德丞,回歸後的香港管治,會唔會較為順暢,回歸之後,「李氏力場」又會唔會咁霸道?

好喇,歷史恩怨講完,到咗今時今日,除咗今日兩單李氏樓刁,仲有邊個戲棚,見到四叔及誠伯,喺度唱緊對台戲?答案係越搞越柒的佔領中環。

面對敏感的政治話題,四叔當然彩你都傻,唔會公開阿吱阿咗,不過好似當日同大羅的關係咁,唔高調出聲,唔代表冇落注。

今年三月人大兩會期間,四叔大仔家杰,平時木木納納,唔好話論政,在香港絕少浦頭見記者,以政協身份去到北京開會,據傳媒報道,竟然破天荒大鬧香港後生仔,「搞對抗」、「搞唔掂就將所有責任推到政府」,更加直拆揮舞「英國旗」的人「豈有此理」,最激一句,鬥埋佔領中環的人,是「想攬住香港一齊死」,心態唔好咁話。

有冇留意,由以前的港英二奶四萬陳師奶,到誠伯跟班霍建寧,以至好似四叔大仔的富二代,在香港唔多出聲,去到天子腳下,特別生猛多口水,好鍾意在北京酒店見記者?斷估班友的目標聽眾,唔係普通香港蟻民,而係北大人,北大人有心要聽的話,亦冇需要透過香港傳媒的二手料,而係直接現場原汁原味收音(偷聽),所以四叔大仔在北京的一席話,仲有四叔舊年去北京捐錢時接受香港傳媒訪問(見李氏樓刁第二集),其實已經算係交咗心。

當然啦,「一國」同「兩制」之間的拉扯抗迎,又點會只係誠伯同四叔的遊戲,九倉(0004)船王女婿吳乾淨,早日已經大大聲就佔中表咗態,近年在澳門跑到好出的銀河娛樂(0027)主席呂致和,亦都公開呼籲唔好阻人搵食,新世界純官去咗扶貧,好似個個都吼住誠伯首席大孖沙個位咁。

誠伯嗰邊,以前佢揸正牌做香港辦事人的時候,成日掛住咀邊一句,就係嫌香港事事太政治化,影響投資者信心、營商環境咁,無他的,「港人治港」的港人,由行政長官到港交所主席,個個都係自己友,李氏力場法力無邊,又有邊個想變,俾你都會大大聲講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係咪?

早幾個月腸實禾米記者會,例牌又係誠伯答問大會,有人問到誠伯,點睇佔領中環,誠伯個答案竟然係:冇好答案!呢個「冇好答案」的答案,嗱嗱嗱,去到呢啲位,財經茄哩啡唔識分析咁多,呢度借用咗佔中嗰位戴學者的說話,「首富李嘉誠日前無明言反對佔中是玄機所在,相信對方正採取觀望態度,一旦運動成勢,就有機會歸邊。」

咁係咪即係話,佔領中環呢個遊戲,等緊誠伯歸位,等住「主場」同「力場」滙流合體呢?

得閒再講。

關連文章:
1. 李氏樓刁(上)(中)(下)
2. 大話東北遊(下)

伸延閱讀:
1. 九倉吳光正: 佔中是與中央爭權
2. 恒地李家傑: 佔中如「攬住死」
3. 新世界純官: 佔中屬違法行為
4. 嘉華呂致和: 佔中礙繁榮不應支持
5. 香港倒後鏡: 末代貴族羅德丞


同場加映:

四叔:李家誠係我個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