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民見證“119”慘案:今天終於跑贏大盤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11

152868646

見證奇跡的一刻說來就來。周一上證綜指收跌7.7%,深成指數收跌6.61%,股指期貨四個合約集體錄得兩位數跌幅。暴跌之後,坊間相傳由於今天股民大幅割肉,故肉供應量大大增加,豬肉價格將大大下降,不利於豬肉上市公司板塊。

中國夢醒來?

qq-20150119143955,w_640

zhongguomeng

dapan

為什麽會下跌?一張圖完美解釋

wujiandao

butinghua

於是,股市的踩踏就開始了……人多地方不要去,錢多的地方也不能去。

duanzi

caita2

caita3

xinci

萬萬沒想到,無跌停不兄弟?今天最正能量的一句話:如果你今天手里沒個跌停的股票,只能說明你以前一直沒有踏準節奏!今天最負能量的一句話:雖然以前漲的時候我沒踏準,但這次下跌我沒落下!

baodie

meitazhun

laxia

wanwan

恐怖片119之後還有續集120?

119

911

o2o

天臺再次成為熱門勝地

tiantai

buyaotiaolou

林夕:如果再見不能紅著眼,是否還能紅著臉;只愛看央行寬松A股漲停一張臉,那麽莫名其妙,那麽討人喜歡,鬧起來又太討厭…

898

當然,市場總有走勢穩健的股票,比如:

jianyi

QQ圖片20150119160628

最後,如果股市虧了錢,想彌補怎麽辦?新版塊在哪?

zhongguodui

gangtiebankuai

最後的最後,提醒大家:2014.12.09招商年度策略,大盤下跌5.4%,2015.01.19招商香港策略會,大盤下跌7.7%,招商證券上市,大盤熊了五年。招商證券,與您風雨同行。

guaiwolo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001

歐洲央行QE效果:贏家、輸家大盤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32

德拉吉周四宣布歐洲央行實施規模至少1.1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計劃,以抵抗通縮漩渦威脅。此消息帶動債券和股市上漲,歐元/美元則跌至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

歐央行QE將產生怎樣的效果?據彭博社報道,分析師稱,該計劃將繼續支持非核心國家債券和信貸市場,將壓低歐元匯率,但歐元區經濟和德國國債的前景不甚明朗。

非核心國家債券:

息差收窄、曲線趨平,因QE項目的規模和步伐、開放性、出人意料包括30年期債券,比市場預期更具支持性。

丹斯克銀行分析師認為葡萄牙將受益最大,因為相對較高的出資比例、歐洲央行持有葡萄牙國債相對較少;但Cantor Fitzgerald表示SMP項目下的債券對愛爾蘭可能是個問題。

Sunrise表示市場在葡萄牙國債問題上有點過火。雖然葡萄牙今年將發債120億歐元,與歐洲央行按照出資比例將購買的金額匹配,但該國宣布願意通過發債來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今明兩年將發債100億歐元,幾乎完全抵消歐洲央行的購買。

QE計劃的條件意味著在除非延長救援計劃,否則希臘債券將不包括其中,而即便延長救援計劃,收購希臘債券在7月份之前也難實現,屆時新救援計劃必須已經到位。

風險共擔問題上明顯存在妥協,對這個問題的擔心目前似乎已經被抵消;正如蘇格蘭皇家銀行所稱,在歐洲央行決策公布前,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更關註規模而非細節。

歐洲國債、美國國債:

對德國國債的看法更加參差不齊。花旗集團分析師認為,如果通脹預期升溫,當前低收益率可能難以持久;其他人則認為來自歐洲央行的需求將對凈供給產生重大影響。

裕信銀行稱,在歐洲央行的購買規模上,法國和比利時可能不如其他國家。

摩根士丹利認為,鑒於出資比例、國內市場規模,QE對葡萄牙、德國和芬蘭最有利。

歐洲央行QE還可能有利美國國債,因投資者在歐洲QE後的世界追逐收益率。美銀美林分析師稱美國國債可能難以與歐洲脫鉤。

外匯:

摩根士丹利和美銀美林分別將歐元/美元年底預期下調至1.05和1.10;瑞信將12個月預期下調至1.02。

瑞典克朗、瑞士法郎升值,因歐元疲軟;花旗集團預計瑞典央行將啟動QE,但對匯率可能影響有限

新興市場貨幣:

彭博策略師Mark Cudmore 稱,盧布、雷亞爾、土耳其里拉、蘭特、墨西哥比索等短線上漲,但在周末希臘大選之前一些貨幣回吐部分漲幅。

匯率下跌的貨幣都是跟歐元區經濟聯系最緊密的經濟體,例如捷克克朗、匈牙利福林、波蘭茲羅提,市場擔心他們可能采取相對政策以促使本幣貶值。

信貸:

歐洲央行的量化寬松計劃沒有包括公司債,這可能是好事,因為任何購買都可能已經趕跑其他投資者,而這個資產類別仍將受益於對高收益率資產的追逐。

歐洲央行QE將令歐洲信貸息差將進一步收緊,金融債預計將是最大的贏家之一,因它們最近表現不佳。

股票:

QE將多渠道利好股市:法興銀行分析師稱PMI將會觸底反彈,今年晚些時候加速。

法興銀行認為,歐元下跌會促進歐元區企業利潤,法國企業預計受益最大,對收益率的追逐也會支持公用事業類股。

匯豐分析師稱QE改善了三個關鍵回報驅動因素的前景:盈利、債券收益率、風險溢價,這些都沒有怎麽體現在歐洲股票中。

經濟:

策略師Tanvir Sandhu寫道,期權價格顯示,歐洲央行宣布QE之後,對歐洲今年通脹率攀升的押註已經增加。

巴克萊分析師認為QE可以幫助重新錨定通脹預期,強化前瞻指引,在更長時間維持更低實際利率,弱化歐元匯率。

並非所有人都相信該計劃會促進增長、推動歐元區通脹率回到目標。安盛投資管理的Jonathan Baltora在電子郵件中稱,英國、美國和日本的QE說明這類計劃可以促進GDP和通脹率,但長期影響有限,主要效果體現在宣布之後的一年。

Investec經濟學家們對QE促經濟的程度存疑,但他們認為匯率貶值應有助於外向型部門、降低長期通縮風險。

蘇格蘭皇家銀行Alberto Gallo稱QE促進經濟增長是必要但不充分;英國央行QE規模相當,促進通脹率提高0.5-1.5個百分點,但歐洲央行面臨更多挑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91

大盤跌了4天有點慌嗎?那就看看巴菲特老搭檔是怎麼淡定的(轉) 金石楊天南

來源: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6084102

大盤跌了4天有點慌嗎?那就看看巴菲特老搭檔是怎麽淡定的(轉)

2015-02-01程兆民第一財經《財商》

本周我去圖書館查資料,發現有關股市的圖書被借閱數量明顯增加,看來對股票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這就像一種條件反射,指數一漲,刺激了人們的熱情。關於投資,我對技術圖形不感興趣。

本周我拿起一本經常讀的書,又仔細翻了翻,仍不嫌煩。這本書就是美國知名財經記者珍妮特.洛爾的著作,《查理.芒格傳》。


查理.芒格,今年91歲了。1921年1月1日,芒格出生在美國西部城市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芒格的爺爺是法官,爸爸是律師。年輕時芒格選擇了律師業,後來他聽從了朋友巴菲特的建議,投身投資行業,再後來他成為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不是很知名,但熟悉投資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思想和智慧是獨一無二的,他是一位投資大師,更是一位智者。如果你想獲得投資智慧,讀芒格的傳記,是一條捷徑。

對於投資,我發現人們往往會陷入一個怪圈:股票下跌的時候極其恐懼,股票上漲的時候也極其恐懼。恐懼,似乎始終纏繞著人的大腦。如果你想投資有所收獲,我認為要克服的第一條人性,不是貪婪而是恐懼。從這一點看,投資大師芒格的一生,有那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學習呢?

不要恐懼投資,滾雪球起步要早。如果你希望通過投資積累財富,要認清時間的重要性,宜早不宜晚。

說起投資要趁早,很多年輕朋友會質問我:股票市場,風險這麽大?萬一虧了怎麽辦?年輕人應好好上班,企業家應安心生產,都去投資了,誰來做實業呢?這些道理確實對,我們應專註自己的工作,老老實實地賺取勞動收入。但是當我研究過黃金的歷史之後,我的觀點略有變化,在老老實實獲取勞動收入的基礎上,我認為年輕人應及早投資,為什麽?

因為我們現在全世界的貨幣體系,不是金本位。如果黃金還是貨幣,那我們賺取的財富,不會有大的貶值,問題是,現在誰能阻止貨幣價格的波動?在這樣的世界,你必須考慮自己辛勤勞動所得財富不被剝奪,所以投資還是要趁早。


芒格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27歲當了律師後,他尋找各種機會,積累資本。他曾投資過一家變壓器工程公司的股權。37歲時,芒格進軍房地產開發行業,在這個行業,他賺到了第一個100萬美元。此後,芒格在巴菲特的建議下,開始了資金管理行業。1962年,芒格38歲,開始管理一家名叫惠勒—芒格的投資合夥人公司。1962年到1975年,14年的時間里,合夥企業的年均回報率達到了19.8%。


芒格說,從起點出發,在沒有本金的情況下積累起第一個10萬是財富建設過程中最艱難的階段。賺到第一個100萬是第二大障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常年保持入大於出。財富的積累,就好像是滾雪球,從一座高山的頂端開始,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投資要擺脫恐懼,前提是用自有資金投資。不要借錢,也不要賣空。只要你恪守這一原則,無論市場風雲變幻,天都不會塌下來。

芒格經營合夥投資公芒格經營合夥投資公司時,經歷了1973年和1974年美國股市崩盤,其投資組合在損失慘重。從投資業績看,1973年,芒格的合夥公司投資業績下跌31.9%,同一年道瓊斯指數僅僅下跌13.1%;1974年合夥公司投資業績下跌31.5%,同一年道瓊斯指數下跌2 3.1%。

這是一段艱難的時光,毫無疑問,芒格也經歷了焦慮不安甚至非常不愉快的日子。有一個新加入的有限責任合夥人在股市下跌前投入了35萬美金,因為恐懼在底部時嚇得退出了,對這個人來說,一半的資金在股市虧掉了。芒格為自己沒有能力說服這位合夥人而苦惱不堪。

《查理.芒格傳》寫道:投資損失從來都不會讓芒格煩惱,不過要匯報合夥人公司賬戶上暫時賬面損失,給芒格帶來了巨大的痛苦,1974年年底,他決定解除合夥人公司,不再為他人管理資產。

芒格經常告誡投資者:不要聽消息,不要頻繁交易,你購買的是一家公司的股權,關鍵是購買價格是否劃算。對於做空,芒格的態度很明確:不值得去體驗這種刺激。他說:“我們不喜歡以痛苦地交易來換金錢。”


投資要擺脫恐懼,在於你要對你買進股票的公司非常了解。最好這是一家優質的、高質量的、好企業。

芒格投資了一家變壓器工程公司之後,才體會到,高科技行業會給投資人帶來各種麻煩。他學會了如何界定優質企業:“好企業和差企業的區別在於,在好企業里你會做出一個接一個的輕松決定,而差企業的決定則常常是痛苦萬分的。”


芒格35歲遇見巴菲特時,對於好生意和壞生意之間的差別已經了然於胸。在他腦海里,不再受購買便宜貨這一投資信條的桎梏。多年來,他一直向巴菲特灌輸自己對於好生意的概念,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以賬面價值的三倍買下了喜詩糖果,開創了好生意的時代。

收購喜詩糖果之後,巴菲特和芒格原來檢便宜貨的投資理念得以進化,巴菲特說,要是我們沒有買下喜詩糖果,我們也不會買下可口可樂。芒格說,我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像當時那麽傻,我們早就應該意識到收購優質資產的優勢。

此後,芒格一直為如何收購更優質的公司而焦慮,他想找到那些具有長期良好收益潛力、不會惹來太多麻煩的公司。回顧一路走來,芒格這樣總結道:“一個人能做出幾次成功的投資然後就袖手旁觀,得到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投資要克服恐懼,還在於你可以通過有目的的閱讀,獲得投資智慧,從而堅定自己的選擇。

通過多學科思維模式來認識世界,並尋找投資標的,是芒格一生投資成功的秘笈。芒格倡導的多學科思維模式,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當然,閱讀範圍不應是隨機的,而是帶著目的去閱讀。

如果你想克服恐懼,你必須不停地問,為什麽?為什麽?同時你還必須將答案和有條理的科學理論聯系起來,這可能會費力一些,但一旦開啟這一模式,你就再也不會停下來。從物理學家那里,芒格學會了通過尋找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來解決問題。從數學家那里,芒格學會了將問題倒過來看,倒過來看。


投資要克服恐懼,當然也要防範風險,因為風險自擔。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看問題,不要只看事情的結果,而是要分析通往這一結果的路徑。

比如你讀芒格傳記,不應只羨慕芒格的財富,而是要思考,芒格通過什麽方法?賺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再比如如果你仰慕芒格的智慧,你同樣可以思考,從什麽時候開始,什麽動因?什麽價值觀?一步步推動芒格成為投資大師和思想家。或許,帶著這樣的思維方式去閱讀,你才會有所收獲。

參考資料: 《查理.芒格傳》 珍妮特.洛爾著

程兆民 財經記者、價值投資者、多學科思維模式倡導者。紀錄片《黃金時代》總撰稿、紀錄片《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二十年》總撰稿。喜歡閱讀,執著於傳播科學精神,探究投資真諦。
(來源:兆民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97

牛市論仍然喧囂,為什麽2015不再推薦大盤股?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03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3 10:58 編輯

牛市論仍然喧囂為什麽2015不再推薦大盤股?
作者:孫建波

進入2015年以來,牛市論更加喧囂。我們堅持我們的判斷:這一輪行情無論多麽劇烈,其性質也是估值回歸,而非新牛市的起點。當A50不再明顯低於歷史平均估值,估值回歸也就基本結束了。


這一輪大盤股行情的來臨,多少有點讓人措手不及。盡管我們在2014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反思:A50的嚴重低估值是否應該回歸。但在滬港通之後仍然估計不足。

這一輪行情到來我們迅速接受。記得12月初在江西的一場投資者報告會上,有投資者問:你們也認為經濟不好,怎麽也看多了?我的回答很簡單:這是一次估值回歸,與基本面無關。估值回歸的觸發因素有滬港通、降息等。

客戶是很實在的,有一位老先生問我:何時賣出?我給的答案是:一個月賣出。理由也非常簡單:歷史上的天量交易行情,一般也就維持一個多月,交易量也就回落了,市場也就開始降溫了。

當然,也不得不面對下一個問題:如果是牛市來了,一個月還要賣出嗎?我的答案仍然是一個月賣出。原因有二:第一,經濟基本面告訴我們,牛市仍然遙遠;第二,如果牛市確認了,更要賣出。大家想想,歷史上每次牛市確認,基本也就是牛市過半了,這時候闖進來的散戶,一般都要熬到熊市的底部才會賣出。例如:2007年漲到4000點之後,散步開始大規模進場,直接幹到6000點。高點賣出了嗎?沒有。跌到5000的時候,等反彈沒賣;跌到4000點的時候,還等反彈;跌倒3000點的時候,麻木了;跌到2000的時候,基本都割肉了。

我們的這一思考得益於彼得林奇的啟發。在1987年股災最黑暗的時刻,彼得林奇發現有一大批道瓊斯成分股的估值在3-5倍之間。以挖掘成長性公司著稱的彼得林奇,敏銳地把握了這次大盤股的機會。林奇在其《漫步華爾街》中大致描述如下:美國的未來,不可能不需要這些公司;無論經濟要經歷怎樣的轉型與創新,也不可能整體消滅道瓊斯成分股中所有巨無霸公司,只能是部分產業或部分公司受到影響。

過去兩年的A50,大致也是如此。尤其當銀行股的估值長期低於5倍的時候,我們就要反思:未來中國不需要這些銀行了嗎?如果需要,他們就應該有相對合理的估值。

進入2015,當上漲綜指站上3300點的時候,我們認為,估值回歸基本到位了。

進入2015年,我們的基調是:估值回歸基本結束,市場重回業績基本面和成長性。既然如此,對於那些因估值回歸而上漲的,如果再漲,該兌現收益了。

進入2015年之後,一帶一路無疑是人們看好大盤股的關鍵。然而,一帶一路,對股市的影響有那麽大嗎?不容否認,一帶一路是了不起的國家戰略,但對相關產業的帶動其實微乎其微。拿通往中亞和莫斯科的高鐵來說,諸位只要看看青藏鐵路的紀錄片,看看地球儀上中亞地區的人口密度,就知道中亞高鐵有多扯淡了。當然,我這說的是十年之內的事情,十年之後,不去預測,因為對當前股市更沒影響了。從墨西哥高鐵事件足以看出,中國的勢力,是很難輻射美洲的。高鐵能修的,結合經濟、地理條件,估計只有越南、泰國等國家了。規模能有多大呢?恐怕總量不及一條京廣線。

我很奇怪,很多人都在鼓吹高鐵是中國創造。我在看一本兒童讀本看到高鐵的介紹,大致如此:1966年,日本新幹線通車,這是全球第一條商業化高鐵;1990年,歐洲之星穿越英吉利海峽隧道;1990年代,歐洲大陸高鐵網基本形成。

高鐵,是中國吸收國外技術,實現國產化的典範。但要走向全球,我們不得不面對兩個現實:第一,發達國家在高鐵領域的競爭仍然很強;第二,第三世界的窮兄弟們,大多數還玩不起高鐵。

往往,市場上漲到高點之後,在那個調整過程中,牛市論仍然盛囂塵上,導致散戶不能及時減倉,甚至加倉。這一次,當估值回歸基本到位之後,牛市論者搬出一帶一路,論證大牛市剛剛起步,放佛不同意這一觀點就是不同意中華民族複興。我愛我的祖國,我憧憬著中華民族的複興,但這與股市是否繼續上漲無關。股市上漲,靠的是企業的利潤率;中國民族複興,靠的是經濟總量。經濟總量靠的不是價格上漲,而是產品數量多、質量好。比如:一個國家的房子無論多貴,都不可能在最貴的時候套現賣給外國人;因此,對這個國家來說,有意義的是房子的質量和數量。房價對於這個國家整體來說,與財富基本無關。

宣揚牛市論是很過癮的行為。但把老百姓都忽悠進來之後,老百姓會虧錢。所以,進入2015年,我不再推薦大盤股,因為估值回歸基本結束。

延伸閱讀:

黑色119解析:冷靜面對估值回歸的終結

上周五,證監會通報了2014年四季度證券公司融資類業務現場檢查情況,對部分涉及違規的券商進行了處理,其中最嚴重的三家券商采取停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處罰。這一監管風暴在經過整個周末的醞釀之後,於周一席卷整個A股市場,大盤股遭遇恐慌性拋售,引發指數雪崩式下跌,截至收盤,上證指數下跌260點,跌幅高達7.7%,創7年來最大跌幅。

遭遇如此的黑色行情,投資者的心情都是沈重的。

19日晚間,證監會通過官網稱:並未聯合打壓股市,並未要求資產低於50萬的融資客戶強行平倉。試圖安撫市場情緒。

是政策誤讀導致了A股的踩踏,還是市場運行自有其自身規律?我們認為,監管風暴只是導火索,本質在於過去兩個月的行情太過瘋狂,A股自身積累的調整的需要。

一、過去兩個月的行情是低估值回歸

回顧過去的兩年,我們可以看到,創業板指數漲了3倍;與此同時,上證50指數基本上一直在低位徘徊。但這一格局在最近兩個月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11月20日開始,上證50指數開始一路飆升,將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遠拋在身後。發生這種現象,不可不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先是股港通激發了低估值股票上漲的要求,緊接著又是一向效果顯著的央行降息,因此大盤股的低估值回歸行情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大盤股大幅上漲後,市場上有兩個論調比較流行,第一個是經濟新繁榮,第二個是A股已進入牛市。反複思考後,我們依然堅守對於“估值回歸”這一上漲性質的基本判斷。我們認為,在過去兩年創業板大幅上升而上證50底部徘徊的情況下,大盤股本身是有估值回歸需求的,只是這種估值回歸之前一直缺乏有效的觸發因素。滬港通於去年11月17日開通,這關鍵的觸發因素就出現了,從此大盤股進入了高歌猛進的估值回升階段。而在這一過程中,充裕的資金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關於這一點,融資融券余額在短期內迅猛增長以至突破萬億就是最好的說明。與此同時,交易量急劇放大,整個A股交易量在12月9日那天終破萬億,達到劃時代新高。其實,我們在12月4日到5日的海口年度策略會上就已經提出,超過萬億的交易量不是夢,而這一預測在幾天之後就得到了實現。

以上就是這輪行情所呈現給我們的,梳理過後不難發現,過去兩個月大盤股上漲的性質是非常清晰明確的,即低估值的一次回歸。這種低估值回歸在後半段上被一種瘋狂的交易行為所推動,而這種瘋狂又集中體現在融資融券這一交易手段上。

二、低估值也是一種基本面,但被炒過度了

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過去兩個月的上漲是有理由的,而且是有基本面上的基礎。基本面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業績,另一個是估值,當估值很低要向上回歸時,它本身也是一種基本面上的投資機會。對於轉型,我們一直強調,轉型並不是說只發展新行業,一個經濟體同樣需要老行業,而且老行業需要被新行業所改造。當老行業被新行業改造之後,老行業還是有機會煥發生機的。歷史上,彼得林奇曾在美國80年代末的股災中發現道瓊斯指數已經非常便宜,便大量買入這些國民經濟的中堅公司。

但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低估值的回歸是要有合理限度的。上漲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資金推動下的急劇上漲在某種程度上是過頭了。為什麽?因為我們的經濟本身並不像很多分析所說的那樣進入了新繁榮,而應該是處於改革整頓過程當中。改革是什麽?改革首先是一種整頓。我們一直在關註整頓的進程,發現當前的經濟不容過分樂觀,經濟增速下臺階仍在繼續。

總結一下,對過去行情的分析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是合理的一面,即上漲本身是有道理的。另一個層面就不那麽合理了,資金推動得太快,而且形成了十分強烈但缺乏有力依據的牛市預期。我們在過去兩個月的周報都始終堅守這一個觀點,即這輪行情就是一次估值的回歸。現在我們的看法是,估值回歸基本到位。

三、新的震蕩區間形成:3300之上不看多,2800之下不看空。

上周四的時候,我們還在開新三板峰會,當天A股暴漲。很多客戶會議期間打電話問我們:未來是不是還有很大一段行情?我們給出的建議是,3300點之上應保持謹慎。這是基於我們對行情性質做出的判斷,估值回歸是有度的,它是讓過於便宜的股票達到一個較為合理的均衡水平,而並非戴維斯雙擊之下的持續牛市。市場仍將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經濟並沒有進入“新繁榮”,而是仍處在改革和整頓過程當中。

說到今天的黑色行情,完全“歸咎”於監管風暴是不客觀的,資金推動過度後需要對過度的估值回歸做一個合理的糾正。暴跌是兩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一種是監管本身改變了投資者對資金面的情緒,一旦投資者將監管風暴解讀為監管部門打壓股市的手段,那麽踩踏事件也就在所難免了;另一種是當估值回歸做過頭以後,市場自然產生一種力量引導它回歸正常狀況。估值的新均衡在哪一個點位上是比較合適的?這需要市場在震蕩中摸索,但走到3400以上可能是過頭了。怎樣使估值回歸到一個相對正常穩定的狀況:這同樣需要一些觸發事件來實現,而這次監管風暴就成為了觸發事件。

我們在最近一期周報中寫道,估值回歸已經進入新的平衡,沒有更大的空間了。從今天的市場情況來看,我們認為監管風暴改變的是資金的情緒,一直未變的是估值回歸進入新平衡的趨勢。由於監管要求,兩融業務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而大跌之下也有止損的需要,所以這種余震可能在短期內是難以消失的,市場將延續震蕩。

今天也有一些客戶詢問,大盤股是否會回到原點?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先回顧一下,有兩個在上漲行情到來之前就被提出的問題,當時的提問情景是這樣的:第一個是銀行股8倍合不合適?大多數人都會說合適,因為8倍確實不貴。第二個是銀行股由4.5倍漲到8被合不合適?那麽大多數人又會說不合適了,經濟那麽差,銀行股怎麽可能漲這麽多?出現兩個自相矛盾的答案,是由於過去的兩年,大多數人已經忘記了市場上還有銀行股,自然也忘記了他們的估值,不知道原來他們已經如此便宜。

以銀行股為代表的低估值大盤股始終有回歸的需求,如果覺得銀行股8、9倍太高了,那麽6、7倍也是可以接受的,以前5倍以下的估值應該是很難再見到了。其他行業也類似,過去兩年的低估值水平已然成為歷史。也就是說,A股的估值中樞已經被擡升了,只是最近擡升的幅度過大了。

監管風暴過後,A股會重新尋找新的平衡,這種平衡肯定不是前兩年的水平,而當前的估值水平可能也不十分平衡,畢竟經濟還在下滑中,還在改革和整頓中,暫時還沒有進入新繁榮。我們對於經濟本身可能還要相對謹慎一些。

四、後市展望:藍籌震蕩尋找平衡,成長需要時間消化估值

展望後市,既然估值回歸已經有所過度,而對於資金面的情緒短期內又受到較大影響,可能往下的調整也會過頭。比如說,假設我們認為銀行股7倍合適,那麽就也有可能調整到6倍。我們預期,A股將在震蕩中尋找新的平衡點。對於2015年,我們在年會中已經非常清晰地闡述了,整個經濟將在改革過程中走向成熟,但從經濟增長來看還是要下滑的。兩個月以前,原本我們認為2015年大盤股是有支撐的,但最近的行情表現得太過火爆,所以今年整個市場將更可能呈現一個區間震蕩的形態,並在震蕩中尋找新的均衡點。

今後大盤股可能會逐漸回到一個相對平靜的狀態,到那時關註點主要就回到公司的盈利。過去兩年中策略研究中被拋棄的一些分析方法,如盈利比較、行業景氣比較,可能會重新起到有效的作用。

2015年的市場可能是比較艱難的,大盤股可能波動不大了,艱難主要體現在小盤股,小盤股前兩年已經有了很大的漲幅,能否在2015年延續存在問題。大部分公司可能需要時間來消化估值,但少部分公司也並非沒有機會,我們建議關註新科技、國企改革和休閑服務業,尤其是等到下半年迪士尼開園之後休閑服務也可能會有一個較好的發展。

五、2015年的機會在A股之外,新三板是通向未來的金鑰匙

對於今後的投資機會,我們認為不能僅僅只盯住A股,可能應該更多地去關註新的市場,也就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新三板。上周四的新三板峰會,我們籌備時預計150人,實際到場達200人,說明市場的熱度在不斷提升。與會專家向我們介紹,新三板將成為一個非常活躍的市場,它的建設標準基本是按照納斯達克來進行的。

對於2015年,機會可能更多的在A股之外,大盤股在震蕩過後尋找到新平衡並逐漸歸於平靜;大部分小盤股需要時間來消化估值,機會可能出現在新科技、國企改革、休閑服務或其他新興的產業。所以,我們對投資的建議是在謹慎中尋找機會,並堅持這輪行情屬於估值回歸這樣一個本質。(來自銀河證券)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72

全球商業間諜案大盤點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4/149091.html

黑馬說:2015年新年伊始,中國在線英語教育的兩大公司(VIPABC和51Talk)爆出“無間道大片”。
2月2日, VIPABC召開發布會,指控51Talk向其派出商業間諜,竊取商業機密。VIPABC稱,公司前員工王某在任職期間竊取了公司資料,並以生病為由離職,隨後加入某同行業公司(指51Talk,編者著)。目前,公司已正式委托律師向警方提交證據。因案件還在處理中,具體細節不便透露……


\文/周群鋒 綜合整理
編輯/i黑馬


所謂兵不厭詐,在激烈的商戰中,利用間諜獲得情報已成為戰勝競爭對手的一大法寶。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商業間諜們往往不懼鋌而走險。

本文盤點全球知名商業間諜案,和讀者一起回顧這些沒有硝煙的商業戰爭。
 
 
1、力拓間諜案
2009年,力拓4名中國員工被捕,上海市國安局稱,起因是在中外進出口鐵礦石談判期間,力拓采取不正當手段,通過拉攏收買中國鋼鐵生產單位內部人員,竊取了中國國家秘密,對中國國家經濟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損害。
2010年,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胡士泰等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侵犯商業秘密案作出一審判決,胡士泰被判有期徒刑十年,並處沒收財產和罰金人民幣100萬元。
 
2、威盛涉嫌商業間諜案
2003年12月,威盛董事長王雪紅、總經理陳文琦被起訴,涉嫌派遣商業間諜盜取同業研發的電腦程序著作。檢方將王雪紅、陳文琦夫婦起訴,並各要求判刑4年,涉嫌擔任商業間諜的張至皓則被要求判刑3年。後來不了了之,坊間傳言,此事由威盛花費17億新臺幣擺平。
 
3、愛立信5職員涉間諜案
2002年11月8日, 瑞典愛立信公司宣布,公司5名職員因涉嫌參與一起間諜案。愛立信稱,這3名被捕的嫌疑犯是或者曾是該公司研發部門的職員,另外2名職員因向間諜嫌疑犯提供信息而“違反了愛立信公司內部安全和保密的規定”,於被停職。
 
4、通用、大眾商業間諜案
2002年5月,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名前主管被起訴。據調查,他在1996年攜帶著通用的一些重要文件,包括新車型計劃、供貨價格和即將投產的一條新車型生產線的詳細方案加入德國大眾公司。有關方面認定,該名主管所帶走的那些資料對大眾有著重要的情報價值。最終,作為了結,大眾公司向通用公司賠償了1億美元。
 
5、寶潔、聯合利華間諜案
2001年初,寶潔公司和聯合利華公司之間爆發了情報糾紛事件。
2001年4月,面對聯合利華的強烈質疑,寶潔承認,該公司員工通過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徑獲取了聯合利華的產品資料,而這些機密文件中居然有相當比例是寶潔的情報人員從聯合利華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後來,寶潔公司歸還了那些文件,並保證不會使用得來的情報,沸沸揚揚的“間諜案”不了了之。
 
6、維爾康藥業技術偷竊案
1999年,4名維爾康藥業(華北制藥集團旗下公司)“臥底”分布在江山制藥的4個生產車間,分別對應VC生產過程中提取、發酵、轉化等4道工序。直到2001年5、6月間,江山制藥才初步察覺到技術失竊事件的存在。事後,江蘇警方逮捕了唐清海、毛雷等5人,另外在網上通緝了其他兩位維爾康員工。
 
7、日美商業間諜案
1982年6月23日早7時,6名日本人被FBI警員押解。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電機兩家著名電氣公司的6名雇員,另有12名雇員被美方發出逮捕令,理由是“非法獲取有關世界頭號計算機生產商IBM的基本軟件(OS操作系統)和硬件的最新技術情報,並偷運至美國境外”。1983年2月,三菱公司在承認雇員有罪的前提下與原告方達成和解。經此一役,IBM的OS操作系統的著作權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認。
 
8、杜邦訴克里斯托夫商業秘密侵權案
上世紀60年代,杜邦公司在德克薩斯的比爾蒙特開設了一家工廠,計劃生產甲醇。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傭,比爾蒙特的攝影師克里斯托夫兄弟駕駛飛機,在空中對杜邦公司的新建廠房進行了拍攝。沖洗後交給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杜邦公司就對克氏兄弟進行起訴其商業機密。法院最終判決該公司正在建設的廠房屬於商業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當手段竊取信息,屬於侵犯杜邦公司的商業秘密,同時要按照杜邦的要求披露其雇傭者。
 
\相關鏈接之一:

商業間諜需要負什麽法律責任?


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商業間諜罪,而是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罪”
《刑法》 第二百一十九條規定: 有下列侵犯商業秘密行為之一,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
 
 
相關鏈接之二:

公司如何防控商業間諜?


在信息化時代,商業間諜無所不用其極。商業間諜威脅也並非防不勝防,除配置防火墻等傳統方法外,企業更可采用多種方案進行防控部署:

1、職責或職務的分離。
應確保企業之中的重要信息及業務至少2人以上方可具體實施。例如,可設立一員工啟動某重要信息或業務,但另設立其他員工具有授權的職能。這種檢查機制可以有效防止惡意雇員及商業間諜的不良行為。

2、重要數據加密。
將重要數據加密,可以確保惡意攻擊者即使已經成功截獲數據並將其帶到網絡外部,也可通過顯示亂碼等形式確保數據不被查看與竊取。例如國富安安全文檔管理系統(GFA EFS)。部署之後,只讀、修改、另存、打印、內容的複制粘貼、以及屏幕拷貝錄制等操作均可設立權限。

3、為員工設立"身份生命周期",細化權限管理
即企業為企業員工建立賬號生命周期,設定相應權限和訪問控制。例如,部署集中安全管理系統(GFA IAM)之後,合法員工入職後可獲得賬號,企業可為員工設置相應權限,保證核心機密安全;用戶行為審計功能可以收集和記錄用戶訪問行為,方便實現監管;員 工調職或離職後,IAM更將快速反應,進行更改和刪除的操作,從而整體防護內部網絡的安全。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期權時代來臨,A股大盤影響幾何?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4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7 10:32 編輯

期權時代來臨,A股大盤影響幾何? 
來源:今日早報

大盤藍籌股活躍性將增強,券商股受益最大

下周一,A股將迎來期權時代。

從海外市場看,個股期權的推出能夠刺激股票價格,這一結論幾乎適用於所有交易所,其中日本等國家股價的反應最為激烈,美國等成熟市場表現則較為平穩。個股期權的開通對A股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個股期權的交易機會和風險又在哪里?早報財富寶專家團的成員們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希望能夠給投資者一些參考。

招商證券李浩天:短期內影響微乎其微

期權的推出對目前市場會有多少影響呢?券商實務的操作層面看,期權推出短期內對市場影響將微乎其微。

首先,期權推出初期受管理層設置的高門檻限制,參與投資者寥寥。如合格投資者“金融資產要超過50萬元”,根據中證登公司2014年12月統計數據,擁有A股流通市值50萬元以上的自然人一碼通賬戶數量僅占5.95%。此外,投資者還應達到指定交易滿6個月、擁有融資融券交易資格或股指期貨交易經歷、具有期權模擬交易經歷、通過上證所相關的期權三級分類考試等硬性門檻。本次交易所倉促推出個股期權,券商普遍反映客戶準備儲備不足,期權模擬交易經歷較為倉促,從而開戶時間緊張。據估計2月9日當日能開通參與50ETF期權交易的客戶全市場或將在百千位數。

其次,期權試點對期權經營機構、投資者的持倉限額作了規定,單個投資者的交易金額也極為有限。

綜上分析,期權推出初期,期權市場交易投資者及交易金額相比目前現貨市場每天5000億、滬深300期貨市場每天逾萬億的成交量,都顯得微不足道。

中航證券董吉新:個股的波動幅度將放大

眾所周知,個股期權作為股票的衍生品,其價格是受股票影響的。然而,在期權交易活躍的市場,期權不僅僅是受股票市場影響,它亦會反過來影響股票市場。

期權對股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股價的聚集效應:有期權的股票,其價格在期權到期日更容易收盤在某一期權行權價附近。這個聚集效應主要是期權做市商對沖行為以及期權投機客對股價的幹預所共同造成的。二是股價(收益)的波動幅度。期權做市商為了對沖期權風險而進行股票的買賣,這一對沖行為短暫影響了股票市場的供需關系,從而影響了股價的波動幅度。另外,股票的流通股數量、股票的價格水平以及做市商的頭寸都會影響股票市場的供需結構,而供需關系決定著股價的波動幅度。

從A股表現看,預期初期由於參與人數少和投資品種,對市場影響不會太大,但會增加50ETF相關個股的活躍度,長期來看對市場的影響應該是雙向的。

申萬宏源證券李青:會增加活躍性,但不會改變趨勢

股票期權的推出,對A股市場走勢而言,中長期屬於中性;短期看,會增加標的品種如50ETF的活躍度和波動性,但不會改變標的品種的趨勢,這與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類似,或有一定助漲助跌作用。

股票期權對於證券市場相當於實體的保險,比如投資者買入備兌期權,可以鎖定下跌風險而充分享受上漲帶來的收益;當看好市場而資金不足時,可以通過買入認購期權,相當於支付少量保證金獲得杠桿性的收益。所以期權對市場特別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具有重大意義,但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來說,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既有機會也有風險,特別是對於大多數個人投資者來說,參與期權交易都是投機性交易而非套期保值或避險,更需註意風險控制。

所以期權並不適合大多數普通投資者,比較適合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或機構,交易所因此也設置了較高的風險等級和準入標準,投資者需要對期權進行充分的學習和了解後,掌握期權專業知識和具備風險控制意識,才可參與。

金元證券陳笑談:對指數的沖擊更多在心理層面

期權在美國市場上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有期權的股票,其價格在期權到期日更容易收盤在某一期權行權價附近。二是當期權凈頭寸是空頭或多頭時,相對應股票的短期波動會放大或縮小,且長期看,個股的波動幅度會縮小。結合期權在美國市場上的這兩個特點,我們來分析下,期權會給A 股市場帶來什麽變化。

首先推出的是上證50ETF期權,在股指連續下挫的現在,如果上證50看多期權活躍,則有助於市場情緒穩定,指數或企穩反彈,反之,若看跌期權更搶鏡,那麽情緒會進一步下挫,使空頭氣氛更盛。此外,期權的推出,給了市場另一種做空工具,2010年4月,在一片看好聲中推出股指期貨,然而隨後不到3個月超800點的指數跌幅,讓人記憶猶新,短期市場在推出個股期權前走出下挫走勢,也在情理之中了,但期權的可組合形態顯然要比期貨更靈活,個人認為,期權對指數的沖擊,僅在心理層面。最後, 500ETF期權或成為機構的練兵場,前期,期權開戶門檻極高,個人投資者大部分被推出門外,其次,500ETF成分股中,大量的機構有現成的籌碼,推出期權後,這些籌碼的獲利能力有所加強。但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操作相對個股時,獲利難度將更加大。

信達證券楊雲:活躍藍籌股券商股最受益

嚴格的開戶制度和限倉制度可能使下周的期權交易參與度有限,期權本身是一款風險管理工具,對市場的影響是中性的,但從長遠看,期權將改變市場交易結構,機構投資者將占據主導地位,交易模式或將從跟蹤資金流向轉為構建組合策略。

從其他市場經驗看,香港市場期權推出之後,短中期內股票年化絕對漲幅和超額漲幅都比較顯著,上漲數量也過半,同樣歐洲和美國市場在股票期權推出後短期內也出現上漲。個股期權的推出能夠活躍藍籌股和大型ETF基金的交易。從海外經驗看,個股期權的標的證券主要是大盤藍籌股,加之個股期權具有雙向交易、杠桿放大的特點,以及一定的“T+0”交易替代作用,因此在推出後往往可以吸引大量短線資金參與,交易非常活躍。這有利於改善目前A股市場大盤藍籌股市盈率較低,交易不活躍的現狀。

數據上看,國外股票期權交易額占現貨成交額的比重都在10%以上,A股市場投機之風濃厚,權證交易額占現貨比例最高達26%,按占比15%測算,每年將給券商帶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傭金收入,因此,券商股或最受益,此外,對期貨概念類、交易軟件類和期權標的類股票構成利好。






懶人投資法 跟著大盤簡單賺11%

2015-01-09   TCW 
 

 

俗稱懶人投資法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在二○一四年大顯神威,首度打敗主動式操作的台股基金,登上冠軍寶座,今年一月ETF的成交值占台股比率,更衝上六.一四%的歷史新高水準。

  就連高雄百年餅店舊振南董事長李雄慶,也在一月底的媒體餐敘上,大方分享多年來投資ETF的理財策略:每個月固定扣款五萬元投資台灣五十,當報酬率達到一五%至一八%時停利再買,以此推估,十年下來已經大賺一百三十三萬元,是放定存的二.五倍。

  投資ETF有多熱門?根據證交所統計,二○一三年ETF成交金額約新台幣二千八百二十三億元,僅占台股成交值不到二%水準;到了二○一四年底,ETF成交值已推升至四千三百三十三億元,成長幅度達到五三.四九%。

台灣》台灣五十年化報酬率勝定存

  現在,就連金管會也看好這波行情,打算開放周邊十五家金融機構的基金可投資台股ETF。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認為,除能藉上億資金為台股注入新動能,台灣五十發行十二年來,平均年化報酬率高達七.八三%,遠超過銀行定存。

  然而,ETF在台灣雖然已有十多年歷史,但也是在去年,以追蹤台灣資訊科技指數的富邦台灣科技ETF交出二八.四八%報酬率,大勝主動式操作績效最好、永豐領航科技的二二.三八%後,眾人才見識到被動式基金,居然也有主動式操作的威力。

  元大寶來投信執行副總經理黃昭棠觀察,ETF通常在跌深反彈或行情的初升段表現最好,特別是在多頭情勢確立,但是主動式基金經理人仍然躊躇不前時,不帶主觀判斷的ETF,往往會在滿倉的情況下脫穎而出。

  而二○一四年正屬於多頭行情,全球在貨幣寬鬆下資金氾濫,台灣因匯率相對穩定,加上良好的配息政策,吸引大量外資湧入,其中又以大型權值股為主要標的,使指數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達到一一.一一%,比一般股票型的平均報酬率高出近四個百分點。

美國》去年績效贏86%共同基金

  這股趨勢在美國亦然,根據晨星統計,二○一四年超過八六%的共同基金被ETF擊敗,而美國生技類基金,排名前三都由被動式ETF囊括,第四名才由主動式生技基金獲得,在科技類基金中,前十名中就有三檔是ETF。

  美國前兩大基金管理公司《Vanguard》研究指出,過去十年,不論股市或債市、已開發市場或新興市場,共同基金輸給ETF的機率皆在六成以上,大型綜合指數超過八成的共同基金或輸給ETF。

  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主動式操作的共同基金具有鐘擺效應,不可能永遠維持同樣高檔的績效,通常今年的冠軍基金,隔年就會成為落後指標,隨著時間的累積,緊貼大盤走勢的ETF最終會脫穎而出。

  惠理康和ETF入息組合基金經理人張裕昇以台灣五十為例,一年的報酬率為一○.四五%,在一百七十檔台股基金中排名第六十位,贏過六成共同基金,時間再拉長至五年來看,報酬率約三六.○六%,在一百五十五檔基金中排名第四十名,贏過約七四%的共同基金,如此驚人的成績單,卻因為每年表現貼近大盤,而長期被忽視,直到近幾個月的陸股牛市燃起了一波ETF熱潮。

中國》新ETF兩倍做多獲青睞

  去年十一月,中國人行無預警降息,上證指數迎來五年來新高,與陸股連結的多檔ETF甚至創下掛牌以來的歷史高點,在成交量持續擴大的情況下,寶滬深ETF甚至飆出單日逾十七萬張的歷史天量。

  張裕昇觀察,過去的ETF以複製大盤的方式操作,然而去年下半以來,市場陸續出現正向、反向與兩倍做多的新形態ETF,當陸股漲了五成,槓桿ETF就能漲到一倍,成功吸引投資人目光,也讓去年台灣ETF衝出新台幣一千六百零五億元的規模。

  實際上,ETF規模擴大,早已是全球趨勢。黃昭棠指出,目前全球的財富板塊,主要都被戰後嬰兒潮掌控,如今這批人大多進入退休生活,要求的不再是一年二○%的高回報率,而是如何減少交易的摩擦成本,同時享有長期穩定的收益。

ETF因為管理費低廉,幾乎沒什麼週轉率,一年可比共同基金省下約三.五%的成本,也代表基金經理人必須要比大盤還高出三.五%的表現,才可能不被ETF超越。

操作建議》留意淨值高低,避免大賠

  然而永豐大中華基金經理人盧正穎也提醒,千萬別忽視ETF滿倉持股的特性。今年一月中旬,上證指數大跌七.七%,也讓連結上證指數的陸股ETF紛紛大跌,其中又以兩倍槓桿的上證2X跌幅最深。

  黃昭棠則建議,投資ETF是買黑賣紅,當下跌的時候越要加深部位,行情看好時再高價釋出。此外,隨著ETF交易火熱,投資人也要留意市價與淨值是否偏離,當ETF高於淨值時,可以在次級市場以市價賣出,賺取價差;如果ETF低於淨值時,則是在初級市場以淨值贖回。

  當ETF已成全球投資顯學,台灣還處於多元商品嘗試的初階段,緊抓趨勢才能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延伸閱讀】一次看懂各類ETF》槓桿型、反向型 ETF,多空都能賺

  隨著ETF逐漸蔚為投資潮流,商品種類也逐漸豐富,基本上,可以將目前國內ETF分成「現貨ETF」和「合成ETF」,同為ETF,兩者投資邏輯卻大異其趣。

  「現貨ETF」是直接投資該標的指數成分證券現貨,以追蹤指數表現,相對單純,且若股票配息,投資人亦可每年領取股利,如台灣五十、FB(富邦)金融等,一向被視為「懶人投資」利器。

  「合成ETF」則不直接投資於指數成分標的,而是買入衍生性金融工具來複製或模擬指數的報酬率。

  以寶滬深為例,主要追蹤中國的滬深三百指數,但是並未直接持有其股票,而是投資由其他合格境外投資機構(QFII)發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AXP(China A-Shares Access Products,簡稱CAAPs或AXP),但投資人可能暴露於其信用或流動性風險,也因為無直接持股,投資人不會領到股息。

  合成ETF還可細分為不同的產品種類,寶滬深屬於「連結式ETF」,主要連結滬深三百指數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另外還有「槓桿型ETF」、「反向型ETF」。

  槓桿型為追蹤標的指數收益正向倍數的ETF,舉例來說,如槓桿倍數兩倍、指數上漲七%,該槓桿型ETF則上漲一四%。反之指數下跌七%,ETF則下跌一四%。

  「槓桿型ETF」產品有像是分別追蹤台股、上證指數正向兩倍的T50正2、FB上證2X。

  「反向型ETF」則追蹤標的指數的反向表現,反向倍數一倍時,標的指數上漲七%,該ETF跌七%;指數若下跌七%,ETF則漲七%。 T50反1、FB上證反就分別反向追蹤台股、上證指數。

  受惠於市場看好陸股走多頭,FB上證2X上市以來買氣頗熱,近兩個月以來,規模最高一度突破新台幣百億元。

  後來陸股回檔,部分投資人憂心虧損加倍而縮手,截至一月底,規模小幅下滑至約新台幣九十六億元。但這也讓上證反向型ETF的規模更穩定成長,超過新台幣二十一億元。

  (整理●張舒婷)

【延伸閱讀】ETF基金績效,打敗逾6成主動式基金—主動型基金績效輸指數型基金的比重

ETF績效打敗:● 逾8成 大型綜合股票基金● 逾8成 小型綜合股票基金● 逾6成 新興市場共同基金

  註:統計自2003年至2013年資料來源:Vanguard整理:夏嘉翎

【圖表】全球ETF成顯學,10年暴增4,856檔——全球ETF近10年資產規模與發行檔數


大盤節後五大猜想,布局投資方向正當時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424

大盤節後五大猜想,布局投資方向正當時
作者:陳傑


今年春節假期結束後緊接著就是“兩會”的召開(3月3日),這將是窺探“十三五規劃”的一次重要時機,對於投資者布局全年乃至更長期的投資方向都意義重大。因此,我們想簡單談談對春節之後的全年策略節奏的一些猜想。


猜想一:在“存量經濟”的環境下,分母因素(估值)仍然遠重要於分子因素(盈利),政策面和流動性的變化仍將是市場的主導力量。今年1月以來,隨著A股市場陷入震蕩格局,很多投資者認為A股轟轟烈烈的估值修複行情已經結束,接下來市場趨勢將主要受基本面影響,即市場的核心驅動因素將由“分母因素”轉向“分子因素”。但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已從“增量經濟”模式轉向“存量經濟”模式,作為“分子因素”的基本面將始終處於窄幅波動的格局,不管其是向上還是向下,對市場的影響權重都不會太大。相反,隨著中國經濟步入產業轉型和改革深化的階段,宏觀調控的基調、流動性的松緊、產業政策的導向都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雖然不會很快作用於基本面,但卻會迅速改變投資者的預期,從而對股市和行業的估值產生更為劇烈的影響。因此,我們相信2015年仍將是“分母因素”遠遠重要於“分子因素”的一年。


猜想二:春節後的兩個月,大盤指數有望從“垃圾時間”進入“蜜月期”,但可能也是大盤藍籌股最後的估值上行階段。今年年初的時候,投資者情緒本來十分高漲,但隨後市場卻陷入震蕩,且行業表現也非常紊亂,要想賺錢實為不易。我們此前也在多篇報告中提出了“三步走”邏輯(第一步:規範流向股市的資金渠道;第二步:加快新股發行;第三步:再一次貨幣寬松),其中前兩步是“垃圾時間”,而第三步邁出後市場有望重拾強勢。如今來看,“三步走”的邏輯已幾乎全部完美兌現,接下來還未兌現的就是大盤指數是否能夠重回強勢,在這一點上我們仍然充滿信心。原因在於:


1、在春節後隨著現金回流銀行,流動性環境將非常寬裕(從下圖可以看出,幾乎每年春節後兩個月的銀行間資金利率都處於全年最低的水平);


2、近期發布的宏觀數據仍然很弱,加上CPI和PPI再創新低,這意味著央行貨幣寬松通道將會明確打開,隨時可能出現再次降息或降準;


3、在前幾年里,“兩會”之前往往市場會在樂觀預期下出現明顯上漲,因此等到“兩會”真的召開之後又經常出現因為低於預期而下跌的情況。但今年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至今仍沒有看到市場因為“兩會”樂觀預期而推升的上漲,那反過來想,我們是不是也就沒有必要太擔心“兩會”召開之後會有什麽低於預期的事了呢?


就風格上來看,春節後兩個月我們將更偏好大盤藍籌股,但這也可能是大盤藍籌股最後的估值上行階段,因為我們相信隨著大盤股的上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趁著股價高位推出新的再融資計劃,而傳統行業的再融資並不會帶來什麽成長性,市場遲早會對過度再融資做出負面反饋;且再往後看,隨著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對大盤股的推升效果也會邊際遞減。


猜想三:對於未來一個季度的配置思路,應從“受益於成本下行”的視角轉向“受益於價格回升”的視角:化工、油服、煤炭、有色、新能源汽車。去年以原油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大幅的回落,這也使很多行業的成本端出現明顯改善,不過受會計核算、庫存調節等其他因素影響,這種成本改善帶來的業績上行很可能會延後到今年的財務報表中才會體現出來。因此很多投資者在關註今年哪些對成本敏感的行業會出現業績的大幅改善。但我們認為,股市總是領先的,那些對成本敏感的行業確實可能在今年出現實實在在的業績改善,但在去年他們的股價也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航空、航運等)。而近期隨著油價的觸底反彈以及全球貨幣寬松的加碼,今年資源品價格上行的概率反而更大,這時候由於股市有領先性,很可能會轉向關註那些受益於資源價格上漲的行業而不是成本敏感的行業,尤其是那些一方面積累了大量低價庫存、另一方面又跟隨性漲價的行業,盈利彈性將會非常大。因此,在傳統行業中,我們建議投資者關註化工、油服、煤炭、有色,在新興行業中,我們建議關註新能源汽車。


猜想四:下半年“註冊制”有望落地,但並不會就此宣判成長股的“死刑”。相反,我們認為這將真正打開A股市值結構向實體產業結構接軌的窗口——新興行業不再小眾化,而將成為市場主流。對證監會來說,讓“註冊制”落地是今年的“頭等大事”。而本周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也確認註冊制改革方案初稿已完成並上報國務院。很多投資者擔心註冊制實施後會造成新興行業“放量供應”,從而擠破已上市成長股的高估值“泡沫”。但我們認為,在此前核準制的發行規則下, A股市值結構發生嚴重扭曲,大量效率低下、產能過剩的“夕陽產業”是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而隨著新一屆政府堅定產業轉型的措施逐步落實以及經濟自身演進的規律,我們相信國內實體產業結構將會越來越向新興產業和服務型行業過渡,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迫切需要一個為“朝陽產業”直接融資提供通暢渠道的股市。在註冊制實施之後,接下來我們很可能看到的是:新興行業通過股市直接融資擴張的速度很快,但這些產業自身發展擴張的速度更快,融資市場和實體市場相輔相成,和諧共生。因此,我們並不認為註冊制的實施會壓垮成長股,反而會使成長股的市值規模和投資者認同度都大大提升,逐漸成為A股市場真正的主流產業,並分流此前駐守在大盤股的資金。


猜想五:今年下半年以後,市場風格也許將長期不再偏好大盤藍籌股,新興成長行業進入數量和市值的快速擴張期,屆時我們建議關註那些符合中國產業轉型方向、資本開支正在迅速擴張的服務型行業——軟件、醫療、環保等。對於這些新興行業的推薦邏輯,大家可參考我們在去年12月3日的年會報告《迎接供給革命》中做出的詳細闡述。我們的建議是等到上半年大盤藍籌股估值修複過程結束以後,下半年再去重點配置這些新興行業。因為目前這些行業由於可投資公司的稀缺性造成估值過高,短期並不安全。而隨著下半年註冊制的落地,這些行業將註入很多新鮮血液,且剛好能吸納從大盤股分流出來的資金,從而迎來真正的行業市值大擴張階段!




來源:虎嗅網


港股窪地:小盤股處於風口,大盤股估值趨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17

港股窪地:小盤股處於風口,大盤股估值趨同
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投資要點:

3月27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提出基金管理人可以募集新基金,通過滬港通機制投資香港股票市場,不需具備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資格。在此消息的帶動下,恒生指數連續上漲超過11%,恒生小型股指數更大漲25%。

港股相對A股處於估值窪地

歷史上A股的估值長期高於港股。2002年以來上證指數和恒生指數的相對估值的均值是1.7倍,即上證A股的估值比恒生指數成份股的估值高70%。港股與美股的相關性更高,2002年以來的相關性達到46%,而港股與A股的相關性僅為16%,主要是香港市場的海外機構+個人投資者占比超過45%,而其中美國投資者超過30%。

兩地估值的差異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制度層面的硬約束,包括上市制度、交易制度、投資者限制的差異;另一方面是市場層面的軟約束,包括流動性、資金成本、風險偏好、相對需求差異等。短期資金流向的變化改善港股的流動性以及風險偏好,但硬約束以及資金成本等差異仍然存在,因此兩地估值差異不會完全消除。

短期:小盤股處於風口

短期港股在自我增強的預期下仍有上漲空間。恒生指數目前11倍市盈率,仍大幅低於上證指數19.7倍的估值,隨著“南下”資金放量,而且撬動香港股市所需的資金量遠小於A股,兩地估值差異有望收窄。但公募基金並不是港股的解放軍,內地資金流入的蜜月期之後(6月份之後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需要關註外資流出的風險。

基於資金流向,我們建議關註以下投資主線:1、A-H價差最大的H股,資金南下有望降低A股溢價率,關註昆明機床、北辰實業、山東墨龍、浙江世寶等。2、港股特有、A股稀缺品種,A股稀缺的方向包括無線電信、電力貿易、個人用品、多元金融服務、燃氣、多元電信服務等,關註中國通信服務、元征科技、騰訊控股、天鴿互動、博雅互動、慧聰網、聯眾等。3、下半年深港通有望推出,預計恒生小型股指數有望成為投資標的,關註191支恒生小型股指數成份股,包括京信通信等。4、與A股行業龍頭對標的H股,其估值有望向A股看齊,關註金山軟件、比亞迪股份、長城汽車等。5、主題相關,“一帶一路”、國企改革、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新能源汽車相關個股,關註濰柴動力、中興通訊等。

長期:大盤股估值趨同

長期來看,隨著國內主導產業進入成熟期,而且內地交易制度趨於市場化,保險、社保等長期資金以及海外資金的再配置過程中,A股和港股的資金雙向流動逐步消除套利空間,基本面、制度層面和資金面共同推動大盤股的估值趨同。

基於估值趨勢,建議關註“恒指ETF”(513600)。“恒指ETF”跟蹤恒生指數,投資者能獲得恒生指數的長期收益,而且因采用港股通模式,在所有港股上市基金中費率最低。當然“恒指ETF”並不適合用於套利交易,套利周期更短使得“恒指ETF”即使出現溢價也不會高於10%,遠低於其他QDII類型ETF。



【興業策略】大盤震蕩無礙小盤股重估——港股周報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76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8 11:23 編輯

【興業策略】大盤震蕩無礙小盤股重估——港股周報
作者: 張憶東吳峰翁湉


上周港股市場表現回顧:恒指V型走勢,香港創業板逆市走強

——恒指上周震蕩收高0.9%,國企指數和紅籌指數分別下跌0.3%和0.6%。成長股走強,資訊科技業大漲5.0%,居各行業漲幅之首。
——滬港通北向和南向交易日均使用額度分別為-0.1%和9.3%。恒生AH股溢價下跌0.6%至127.4。
——美元指數回落至93.3,港幣兌美元收於7.7505,仍處於強方兌換保證附近。


恒指受大盤藍籌股拖累,但小盤股重估行情已啟動
——恒指本月迄今下跌1.1%,明顯受到了由外資主導的藍籌股的影響(表現為國指跌2.9%和中國ETF資金流出),顯示出外資對中國的基本面擔憂。我們認為海外對於中國經濟前景可能過於悲觀而忽略了經濟基本面在下半年出現二階拐點,即經濟可能從快速下滑過渡至平底鍋的階段的可能性。根據興業宏觀團隊判斷,可能出現(1)房地產投資快速下滑後降速趨緩;(2)由去庫存到不去庫存的轉變;(3)持續的流動性寬松。若經濟邊際企穩,將改善海外對於中國資產的預期,對港股流動性以及大盤藍籌乃至指數形成正反饋。

——在大盤出現回調時,小盤股如我們所預期的行情如火如荼,恒綜小型股指數跑贏中大型股,香港創業板更是逆市大漲走出六連陽。我們重申《A股溢出效應,港股小盤重估》報告觀點:小盤重估有望成為2015年下半年港股主旋律之一:(1)在中國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代表的大盤藍籌估值有天花板,而積極轉型的中小企業在政策背書下有更大活力和成長空間;(2)相較定價權掌握在外資手上的大盤藍籌,內資更偏愛小盤股、題材股;(3)深港通及滬港通擴容的預期,將有更多小盤股標的納入投資範圍。


投資策略:利用短期震蕩加倉調倉,等待深港通事件催化
——投資策略:短期市場受制於基本面或進入雙向震蕩階段,指數型機會可能要等到經濟數據的環比改善。但調整恰恰是逢低布局和優化持倉結構的好時機。深港通有望成為繼續上漲的催化劑。

——投資機會:(1)小盤價值股,以“三低”(低市值+低估值+機構低配)為安全邊際,以流動性改善/改革預期為看漲期權;(2)兩地掛牌的高折價H股,尤其是估值處於歷史低谷的金融、地產、能源股;(3)近期政策利多頻頻以及騰訊等龍頭業績靚眼帶動的科網股;(4)港交所以及經營港股業務的券商。(5)深港通潛在開放標的。

(來自興業證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