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SIS、國足、外地車——最好的年代和最壞的年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4/152920.shtml

導讀 : 中國商業現在的發展階段,創業企業有著無限的崛起的機會。

這幾日,大雪早來值,霧霾鎖帝都。雙十一的沸沸揚揚還沒過去,中國人質被ISIS殺害,微博上又是一片爭議的聲音。中國足球“做夢都能笑醒”的大好局面,被香港踢醒,美團大眾剛合並,阿里巴巴退出美團,地推人員怒砸支付寶。和我們密切相關的一個消息是,二環以內幾乎禁止外地車進了。

如果說環境,這即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吧。甚囂塵上又熱火朝天,喧囂又孤獨,熱情又冷酷。

說到環境,說到中國的商業環境,我總是會想到一位朋友的幾句話。

前段時間,入口會搞了一場公開大課。美團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的一番發言,我至今印象深刻。在歐美,一個事實是,很多大的電商都是傳統的零售巨頭搞的,而中國的電商,幾乎全部是“純電商”——都是互聯網企業搞起來的。他在分析這個原因的時候,認為是因為當互聯網崛起的時候,歐美的傳統零售業巨頭已經走到了天花板,非常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手段來拉動增長,所以這個時候出現了互聯網,他們是積極擁抱的。而中國則不同,2000年前後,互聯網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商業還在草莽階段,發展正強勁,光靠著傳統的那些方式,它已經發展的很快,吃的很飽了,所以對於新興的玩意,他們是一開始“拒絕的”,因此給了互聯網人很多機會,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純電商”。

每次想到這個說法,我總是會下意識想到:這就是中國商業現在的發展階段啊:大開大合,有著無限的屌絲崛起的機會。

比如手機行業,本世紀初,曾經有一股國產手機的熱潮。“波導手機,手機中的戰鬥機”廣告語言猶在耳,但是隨後幾乎全軍覆沒了,一直處在被壓抑的狀態之中。隨著智能手機崛起,諾基亞沒落,手機江湖沈浮動蕩的時候,才給了中國手機機會,如今的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已經相當強勢了。

不久前,入口會發起了一個“總編為你寫案例”的活動,接到了很多熱情的企業邀請,找我們為他們梳理轉型案例。團隊因此下到了很多地方企業。

這些地方企業,大都是年營業額在一兩億左右的傳統企業。離開北京,來到地方,一個很顯著的感受就是,熱情。

這是一種傳統企業的熱情。和北京的那些互聯網企業不同。這些傳統企業的老板,大都帶著江湖的豪氣,帶著樸素的熱情,以及敢作敢為的魄力。相比之下會覺得,你一直身處的北京那個互聯網圈子,好像顯得熱情不足,理性有余。

這其實很好理解。之前微信微博傳過一個段子,班上最調皮搗蛋的學生最後成了企業家,學習最好的學生成了高級打工仔。這其實是有著嚴謹的中國社會學邏輯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大都熱情、沖動,而又善於搞關系,這正是在中國創業的基本要素。但是如今互聯網卻給了高智商的純技術屌絲無限的機會。

每次進入這些傳統的制造企業,我腦子里都會毫無理由地湧現出一行字:熱情的制造。那轟隆隆的廠房,潔凈的廁所,車間、廠房,統一著裝的工人,都在顯示著制造業獨有的執行力。從無到有制造出一部手機、一部電腦,制造是實實在在的,是奇跡。

幾年前,曾經和一位機械制造企業的創始人聊天。他說,對於制造業,很多制造能力都是靠著一點點的改進完成的,是一種積累,還有那些經過嚴謹培訓有著豐富操作經驗的工人。而不是靠著一套套先進的儀器。

上個月,我們去西安采寫案例,那是一個做鎖具的傳統企業,如今開發出了智能鎖,受到了BAT包括京東的熱烈追捧。我們分析他為什麽能夠在這個時代做出智能鎖,最後的結論就是,因為他早期那些失敗的開發智能家居的經歷,因為這個失敗的經歷,他知道了用戶的真需求,並且積累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研究開發人員。失敗也是底蘊。

每次說到這個例子,我總是會想到華為。媒體總是喜歡奇跡,喜歡傳說,但是世間哪里有那麽多的奇跡。今年針對傳統企業的轉型做培訓,我總是說,互聯網轉型不是顛覆而是融合。很多時候,那些有底蘊的制造業看起來轉身雖慢,但是紮實。一個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是,很多時候,商業不是死於慢,而是死於快。

目今的中國手機行業,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幾乎很少有人再講情懷了。

去年還不是這樣,大幅LED屏幕,類似喬布斯的個性穿著,以及煽情到死的文字,幾乎是手機行業的標配。以至於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看到大屏幕上有一行簡潔裝逼文字的時候都要反胃。上個月的消息,華為銷售額已經超越小米,成為第一。上月雙十一有數據,華為的手機在新聞、微博傳播比小米要低不少,但這並不妨礙它在雙十一的突出表現。

這個故事難道不值得大家思考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402

寶駕租車裁員過半!創始人:告別被資本捧壞的年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5/1130/153022.shtml

導讀 : i黑馬獨家專訪寶駕租車CEO李如彬,聽他回憶那個瘋狂燒錢的營銷年代。

i黑馬 王奕 11月30日報道

坊間傳聞,P2P車輛共享平臺寶駕租車裁員過半,融資也推遲數月;半年前,同樣的車輛分享平臺PP租車,也曝出裁員過半;而行業內,車輛丟失、車主維權的新聞從未間斷。

業內開始有“車輛共享在中國發展不下去”的傳言和推測。而寶駕租車的變動,是敗局已定還是另有深意?i黑馬獨家專訪寶駕租車CEO李如彬,聽他回憶那個瘋狂燒錢的營銷年代。

瘋狂年代

寶駕租車確實裁員了。李如彬說,從600多人,裁到300多人。從資本湧動的熱谷到資本寒冬,李如彬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

那是個瘋狂的年代。

去年,車輛共享行業正處風口,共享經濟這個全新的模式走進中國,正在落地生根,眾人翹首盼望其開花結果。

去年年底,寶駕租車高調宣布A輪融資3千萬美金。那個時候,融資消息都是搶著發布。

年初,寶駕開始了攻城略地。

資本市場正好,當時幾乎每一家公司賬上都有大把的錢,“大家都瘋狂的花錢、燒錢,競爭對手做了很多的宣傳,上了哪個營銷渠道,你就不得不上,為了買百度的競價排名,一花就是好幾十萬”。

李如彬稱,那是個被“資本市場捧壞的年代”,當時他看賬上那麽多錢,就著急。覺得每天花錢太慢,催促下屬說:“你們趕緊花出去啊。”大家天天研究怎麽花錢,怎麽做補貼。

李如彬記得最瘋狂的時候,一天光是營銷費用,就高達五十萬。

同時,寶駕開始大量招人。3個月時間,100人的團隊擴張了600人,進駐21個城市。

資本寒冬來得如此突然,所有人猝不及防。一夜北風起,萬物雕敝。

6月,股災降臨。7月,資本收縮。8月,資本寒冬預兆呈現,李如彬已預感不好了。

寶駕預計的融資計劃受到影響,現金儲備變得緊張。原先設定的估值,開始步步調低。李如彬此時已知道,融資計劃要推遲了。

在資本寒冬到來之際,李如彬是一個冷靜的判斷者,他沒有躊躇或慌亂,迅速將百度競價排名撤下,果斷對人員進行“優化”。

首先,分公司的地推人員,全部裁掉,原有20人的分公司只剩下一半。另外,公司內部“為了燒錢配置的人員”,毫不保留,集中在廣告、營銷、運營等部門。

李如彬的計劃是,半年之內人員、分公司都停止擴張,守著現有的10萬位車主,不再營銷,全靠口碑傳播。補貼也在逐漸減少,開始慢慢向車主收取一定傭金。

行業冬季?

不僅寶駕租車,車輛共享行業目前正在整體收縮。

百度的搜索中,車輛共享的三大player:寶駕、PP、凹凸先後撤下競價排名;第四位player則退出了市場,7月,Cocar正式宣布暫停租車服務;關於融資消息,PP租車雖傳聞C輪融資5億人民幣,但官方從未正面回應;而關於寶駕的融資消息,也已推遲數月。

最近,又頻繁曝出車主丟車新聞,行業的輿論環境變得極差。有人甚至懷疑,共享經濟在中國已舉步維艱了。

確實,與西方已有完整的征信體系不同,中國尚缺乏征信機制,導致共享經濟的創業公司,最大的成本,是建立風控體系和市場培養。

李如彬自稱,寶駕的風控上下足了功夫,接入反欺詐的查詢工具,如閃銀系統和紅盾系統,對接中國道路協會的征信查詢網站,甚至植入人臉識別系統,以確保租車人是本人等。

李如彬承認,寶駕平臺上雖有丟車事件,但因風控到位,其數量要低於業內5到10倍。

這是共享經濟在中國的陣痛期,卻不是絕路。

“共享經濟在中國不是沒有出路,是需要很多家公司去培養社會的共享精神和共享責任。”李如彬說,這一切征兆,並非因為行業進入冬季,而是資本進入寒冬。

回歸初心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半年前,i黑馬在寶駕租車“5.26我愛綠”新聞發布會上,見到了李如彬。他找了一群業內大牛的CEO來幫他站臺,共同倡導車輛共享,經濟環保。

他被一大群媒體包圍,應接不暇。聚光燈下,他笑得太久,有點僵硬。

而此時眼前的他,沒有了當時的張揚,在椅子上微微後仰,笑容不多,清清淡淡。

他曾與行業內其他人聊過,發現大家的窘境是相同的,“上半年花錢花太多,下半年都收縮了,融資脫節,估值也在跌。”

有些人恐慌,有些人奔波於融資,而李如彬在思考。“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資本市場的冬季,創業公司怎麽發展?其實就是回歸創業的本質,把創業做實”。

李如彬也一直在反思,他承認,當年那種瘋狂的燒錢模式“太不值得”。那時,大家拼的不是產品,拼的是補貼和運營。瘋狂的地鐵廣告、電梯廣告、攻城略地的地推,都是用錢砸出來。

“你用心經營你的產品、服務,創造你的價值、內容,最後再去市場上刺殺,以前就是提前刺殺,本末倒置”,李如彬說。

這並非李如彬的第一次創業,他曾是學大教育創始人兼董事長。當年學大教育的三位創業“小夥伴”姚勁波、金鑫和李如彬,而今各有各自的命運。

姚勁波,58同城CEO,與趕集網合並後,風頭正勁;金鑫,留守學大教育,擔任CEO。而李如彬,成了寶駕租車的CEO。

當年,3個小夥伴不到10萬起家,房租、人工都靠他們一分錢一分錢掙出來。7年後,學大教育才融到第一筆錢。“那時候創業就是自力更生,不會打亂市場,各種補貼。補貼根本不敢想,因為一補貼就意味著收入少了,可能就交不起房租。”

一眨眼,PC時代過去,一個全新的創業時代到來。李如彬開始了二次創業,他的初衷單純至簡:身邊的朋友都乘上了移動互聯網的大潮,如果他不上去,可能會被時代拋棄,抱著學習的態度,他上了船。

他看到了一個繁華至極的創業時代。在這個時代,他一直是學徒。他看到行業內各種花里胡哨的玩法,各種補貼、新式營銷,他不得不奉陪到底。

仿佛一個輪回,又一眨眼功夫,一切又恢複原位,回歸了創業的本質,回歸到當年學大的時光。

李如彬“覺醒”得並不晚。在陸續裁員的幾個月,他做了兩件事。他與全國最大的安保集團中城衛合作,如果車主的車輛被詐騙或丟失,由中誠衛幫忙尋回;他與平安保險溝通了數月,為寶駕打造了專屬保險“租車信用險”,如果車輛實在找不回,由保險公司賠償車主80%,甚至車輛詐騙也能賠償。

他深知,風控和征信體系,是共享經濟的命根。他開始點點滴滴打磨產品,不急不躁。

“這不是壞事,”李如彬認為,行業漸漸褪去非理性繁榮,倒逼企業探索盈利模式,這正是商業的本質。況且,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盡管延遲了3個月,寶駕租車還是即將在下個月完成B輪融資,只是,估值從最高心理預期降到最低值,錢,也不多。

可是,這樣的沈穩年代,是李如彬熟悉的,他也許找到了久違的自信和安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93

縱壞的阿伯

香港「干燶你」全球第一

小孩不壞,阿伯最變態。

早排變態超人阿誠伯,又接受大陸《財新》傳媒訪問,講到香港好似個「縱壞的小孩」,「1997年時香港的GDP跟新加坡一樣,但今天新加坡高於香港最少三分之一。香港一定要提高競爭力。香港若真的走上民粹主義之路,就會像野馬易放難收」云云。誠伯係財經茄哩啡的嘔像,睇完訪問之後,一路喺度諗,究竟香港點解會搞成咁,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又講「Crony Capitalism」,令順叔茅廁個塞頓開。

經濟學人整咗個「Crony-capitalism Index」,即係反映大孖沙「Rent Seeking」有幾嚴重的「圍威喂指數」,排名越高,大孖沙越容易㩒住政府搶錢,干燶你班小市民,結果香港勇冠地球,執返個世界第一,仲拋離第二位的俄羅斯幾條街,威。李氏力場地產霸權天下無敵,名不虛傳耶,此之謂「營商環境」也。

香港經濟之所以可以咁「干燶你」,皆因壟斷行業(香港主要係地產)的大孖沙身家,同GDP的比例,高達接近60% ,相對之下,新加坡唔夠10%,嗱嗱嗱,呢啲就係香港同新加坡「競爭力」最大的分別喇,近十幾年新加坡經濟發展,遠遠超越香港,而家大家明白乜嘢係真正的原因啦,究竟香港係個「縱壞了的小孩」,定係衰在有個(班)「縱壞了的阿伯」呢?


關連文章:
1. 變態超人(上)(中)(下)
2. 買褲送褲袋(上)(下)

伸延閱讀:
1. 財新:李嘉誠伯伯談香港
2. 經濟學人: Planet Plutocrat: Our crony-capitalism index


同場加映:

誠伯: 有朋友做軍火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97

伊朗總統:選擇特朗普和希拉里 是壞與更壞的選擇

據俄羅斯衛星網消息,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日前在評論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時表示,"特朗普和希拉里之間的選擇是壞與更壞的選擇"。

據新華社24日報道,魯哈尼23日在一次由伊朗國家電視臺轉播的講話中,首次對本次美國總統選舉公開發表看法。他說:“你們看了美國選舉辯論嗎?聽見他們說什麽了嗎?他們相互指責、嘲笑。我們的國家需要這樣的民主?需要這樣的選舉?”

“看,美國說自己有超過200年的民主歷史,舉行了50次總統選舉。但是,看看這個國家,哪里還有道德?”魯哈尼表示。

據悉,今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和共和黨候選人、房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被美國民眾評為“最不受歡迎”的候選人。兩人的選戰充斥著揭短抹黑戰術。

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美斷絕外交關系。過去十多年里,雙方又因伊朗核計劃爭鋒相對、勢如水火。作為“溫和派”的魯哈尼就任伊朗總統後,伊美關系出現緩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247

雷軍:小米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 拉開陣勢幹五件大事

“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1月12日上午,在小米公司年會上,小米創始人雷軍如是說。他身後的屏幕上,是一張雷軍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的漫畫形象,旁邊寫著一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幹!”

過去一年,對雷軍和小米而言並不輕松。中國手機市場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已將小米推向了一個微妙的位置:在競爭對手的趕超下,小米已經從手機行業的挑戰者,變成了被挑戰的對象。

雷軍在年會演講中把小米的2016年比作“補課元年”。“前幾年我們沖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跡,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所以,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認真補課,而且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雷軍說。

小米補課背後:透支成長、遭遇缺貨、新零售

不只是小米,“敬畏”、“緊迫感”、“壓力”,似乎是當前手機公司實際操盤者們的共同心態。即使連去年業績快速增長的OPPO、vivo,其負責人也不止一次在不同場合表達過壓力,犯一次錯可能掉隊,而連續犯錯則可能被洗牌。

在這背後,不過四五年時間,中國手機市場從每年100%的年增長跌落到了現在個位數增長,市場天花板效應逐步出現。與此同時,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又迎來一次洗牌,規模和影響絲毫不弱於當年互聯網公司帶給傳統手機公司的沖擊。國產手機公司,從過去的“中華小酷聯”,變成了現在的華為、OPPO、vivo。

從小米自身的發展情況來看,來自IDC等第三方報告顯示,小米在去年智能手機出貨總量被 華為、OPPO、VIVO等趕超。以去年第二季度為例,IDC 數據稱小米該季度1050萬部的銷量較上年同期的1710萬部暴跌38%。

雷軍在年會演講中坦言,過去一年小米經歷的挑戰讓他難忘。小米過去沖得太快,提前透支了成長型,需要降速調整和補課。

例如,小米起家的電商銷售模式在去年遇到了挑戰。眼下只做電商已經不夠,畢竟電商目前還只占社會零售總額10%,雖然手機市場要好一些,也才20%。因此小米要升級商業模式,要把純線上模式升級到線上下融合的“新零售”。

同時,小米去年一度遭遇了四個月缺貨。雷軍坦言,手機供應鏈非常複雜,過去幾年小米在這方面積累還是遠遠不夠,再加上一些客觀因素,這不是靠過去一年努力就能彌補的。

不過雷軍說,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小米要用技術創新和產品說話 。

他同時匯報了小米過去一年的成績單:在專利方面,小米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總量已突破1萬6千項,授權總量已達3612項目,其中涉外專利授權量1767項;線下零售方面,小米之家升級為品牌零售旗艦店。至今已經開通54家,其中上海大悅城店、北京五彩城店、鄭州大衛城店年銷售額破億元;國際化方面,小米印度市場全年銷售突破10億美元,躋身印度手機市場前三;生態鏈方面,2016年小米手機周邊的生態鏈系統全年收入過150億元,連接了超過5000萬臺智能設備;互聯網收入上,實現了翻番;管理方面, 以手機部為例,管理結構調整後,半年內團隊規模翻番,進一步強化了產品研發、供應鏈和品質管理。

找未來:五個戰略和一個小目標

2017年小米怎麽幹?雷軍說,今年,小米要聚焦5大核心戰略和一個小目標。

其中五大戰略分別是: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五大部分。一個小目標,是指2017年小米整體收入破千億元。

雷軍稱,五大戰略中,前三點小米在去年就已經全力投入,並取得了階段性成績,在新零售上,今年小米計劃開200家店,未來三年計劃開通1000家小米之家。

而在後兩點上,以人工智能為例,AlphaGo去年出人意料地輕松大勝頂尖棋士李世石,最近又套了Master的馬甲60連勝橫掃全部人類高手。雷軍稱,AlphaGo吹響了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生活的號角,讓所有人都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廣闊前景。

雷軍透露,去年小米人臉檢測新算法在FDDB人臉檢測準確率榜上拿下第一。“當人類信息以指數級別爆發增長時,我們需要有能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有力協助,幫助我們讓人類生活更加便捷輕松,這顯然是我們的使命。”

在人工智能之外,金融也是小米今年要拉開陣勢幹的大事。2016年最後幾天,新網銀行成立,小米是第二大股東。除此之外,雷軍稱小米其實已經組建起300多人的團隊,在金融領域已經完成貸款、保險、證券、理財和支付等全領域布局,還拿到多種金融牌照。

這對小米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將來,所有的商業巨頭都是互聯網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未來的金融都將建立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基礎上。”雷軍預計。

在透露1000億營收目標的同時,雷軍再次強調了小米的更重要的價值觀:真誠和熱愛。他稱新的一年小米要繼續真誠地和粉絲做朋友,這是小米之所以是小米的核心。

以下是雷軍演講實錄:

各位小米的同學們:

大家新年好!

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所有小米人來說,正如習總書記在新年致辭中講到的“是非凡的一年,也是難忘的一年。”。

2016年是小米的“補課元年”,我們主動降速調整,依然取得了一系列繼往開來、影響深遠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6項。

一、堅持技術創新,突破手機高端市場

小米是一家工程師文化主導的公司,“探索黑科技”是骨子里的追求。2016年,小米5在全球首發四軸光學防抖和3D陶瓷。小米5s在中國首發超感光相機,單位像素面積達到1.55um,還在全球首發無孔式超聲波指紋。年底的小米Note2率先采用雙曲面柔性屏,而小米MIX在全球首發全面屏和全陶瓷機身。

我們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總量已突破1萬6千項,授權總量已達3612項目,其中涉外專利授權量1767項。

正是有這些持續的技術創新,我們才能突破並站穩高端手機市場。

二、新零售高歌猛進

2016年我們依然是手機電商之王,天貓“雙十一”四連冠。我們還把小米之家升級為品牌零售旗艦店。至今已經開通54家,開一家火一家,其中上海大悅城店、北京五彩城店、鄭州大衛城店年銷售額破億元。今年我們計劃開200家店,未來三年計劃開通1000家小米之家。

三、國際化業務高速增長。

2016年,我們的國際業務取得突破性進展,10月印度市場銷售135萬臺手機,全年銷售突破10億美元,成功躋身印度手機市場前三。

四、以小米手機為核心的生態鏈整體崛起

2016年,小米手機周邊的生態鏈系統全年收入過150億元,連接了超過5000萬臺智能設備。小米也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孵化生態。

五、互聯網商業模式得到充分驗證

去年,我們的互聯網收入實現了翻番,國際戰場和生態鏈業務也大獲成功,小米的商業模式已被充分驗證。

六、管理升級、效率提升

以手機部為例,管理結構調整後,半年內團隊規模翻番,進一步強化了產品研發、供應鏈和品質管理。與此同時,我們也在強化公司治理的信息化,以此為基礎,全面推進精細化管理。

盡管困難很多,我們依然取得了耀眼的成績,感謝所有小米人的銳意進取和辛勤付出,感謝大家!

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取得的成績非凡,而經歷的挑戰則是難忘的。前幾年我們沖得太快,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成長奇跡,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長性。所以,我們必須放慢腳步、認真補課,而且早補要比晚補好,文火慢補要比急火猛藥好。

小米起家的電商銷售模式也遇到了挑戰。眼下只做電商已經不夠,畢竟電商目前還只占社會零售總額10%,雖然手機市場要好一些,也才20%。小米是一家有雄心的公司,不安於只做一家不錯的電商手機公司,所以要升級商業模式,要把純線上模式升級到線上下融合的“新零售”。

同時,我們去年遭遇了四個月缺貨,手機供應鏈非常複雜,過去幾年我們在這方面積累還是遠遠不夠,再加上一些客觀因素,這不是靠過去一年努力就能彌補的。不過,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用技術創新和產品說話,我們去年比前年強大,今年肯定比去年更強大!

五大核心戰略和一個小目標

2017年怎麽幹?“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幹!”

今年,我們要聚焦5大核心戰略,分別是: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五大部分。

前三點我們在去年就已經全力投入,並取得了階段性的出色成績,在這里我重點說說後兩條。

AlphaGo去年出人意料地輕松大勝頂尖棋士李世石,最近又套了個叫Master的馬甲60連勝橫掃全部人類高手。去年3月我就寫過一篇文章,AlphaGo吹響了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生活的號角,讓所有人都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廣闊前景。

去年小米人臉檢測新算法在權威的FDDB人臉檢測準確率榜上拿下第一。當人類信息以指數級別爆發增長時,我們需要有能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有力協助,幫助我們讓人類生活更加便捷輕松,這顯然是我們的使命。

在人工智能之外,金融也是我們今年要拉開陣勢幹的大事。2016年最後幾天,我們家也開起了銀行。新網銀行成立,我們是第二大股東。除了這個大家都知道的新聞,我們其實已經組建起300多人的團隊,在金融領域已經完成貸款、保險、證券、理財和支付等全領域布局,還拿到多種金融牌照。

這對小米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將來,所有的商業巨頭都是互聯網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未來的金融都將建立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基礎上。今天我們還是一家創業公司,但我們也一樣有這樣的雄心和能力。

說起來還有點小激動。新年里,我們也“定個小目標”——2017年,小米整體收入破千億元。

比1000億營收更重要的是價值觀

真誠和熱愛就是小米價值觀。真誠就是踏踏實實用真材實料做品質過硬、價格厚道的產品,和粉絲做朋友,用心傾聽用戶需求;熱愛就是聚攏一批追求極致產品的兄弟姐妹,大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松、千難萬險不回頭,享受創業樂趣。

這是小米之所以是小米的核心。如果不真誠,做事不厚道,再高明的忽悠也長久不了,用戶總會看穿離你而去;如果不熱愛,你肯定沒法堅持創業長跑中孤獨寂寞和玩命死磕中的痛苦,肯定做不出真正讓人感動的產品。

我們的願景是讓所有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如果自己都不能想享受這個過程,怎麽可能讓用戶享受結果?

其實,我們的真誠與熱愛,已經深刻的改變了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了幾億人的生活。

回顧小米創業這7年,我們消滅了山寨機,激活整個手機業界的品質提升,硬件生態鏈還提供了一系列世界級產品,提供了數百種優秀的產品,徹底改變了很多行業的面貌。

從小米誕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懷著一顆成為偉大公司的夢想。相比追求利潤,我相信追求產品體驗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層層加價,我相信真材實料定價厚道終究會更得人心。這註定是一條布滿荊棘的榮譽之路,經得起磨難,受得了委屈,才能奔向我們夢想的星辰大海。

感謝小米所有的兄弟姐妹,感謝你們過去以及將來將要做出的巨大付出。幾十年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豪地說,把青春與熱血貢獻給了,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偉大事業。

雷軍

2017.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16

銀行全面進攻“校園貸”:這個被玩壞的市場如何重生?

裸條借貸、欠貸自殺、暴力催債……“校園貸”這個此前曾經混亂不堪的市場隨著正規軍的持續進入,有望得到一絲清明。

5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宣布首發“金蜜蜂校園快貸”,與此同時,中國銀行也宣布在華中師範大學試點推出小額信用循環貸款產品“中銀E貸•校園貸”,另外,本報記者了解到,多家銀行的校園貸產品也在積極籌備中。

“裸條”時代的終結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校園貸這一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平臺應運而生。比如,按照廣東200萬名在校大學生的基礎、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000元估算,校園貸的市場容量可達上百億元。

2013年7月,第一家互聯網校園借貸平臺後,互聯網金融看到校園貸這片藍海,並將目標紛紛瞄準校園,校園貸由此開啟了其野蠻生長之路,2014-2015年校園貸進入高速發展軌道,特別是2015年開展校園貸業務的互金平臺急速增長並達到頂峰,做校園貸業務的平臺達到了108家。

但與此同時,一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利用在校大學生認知能力較差、防禦心理弱的劣勢,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和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

有些“校園貸”利率是銀行的20-30倍,諸如放款門檻較低、申請主體審核不嚴、多頭授信、隱私泄漏等問題時有發生,甚至出現了“裸條借貸”、“欠貸自殺”、“暴力催債”等影響惡劣的行業事件,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註。

2016年,這一現狀得到了遏制,校園貸迎來了巨大轉變。2016年3月,一則關於鄭州一名在校大學生因百萬債務纏身無力償還在山東青島跳樓自殺的新聞,使當時風頭正勁的校園貸立刻成為輿論焦點。後來出現的“裸條事件”再次將校園貸推上風口浪尖,校園貸甚至成為“校園騙局”的代名詞。

2016年4月,銀監會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宣傳、財務、網絡、保衛等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各銀監局等部門要密切關註網絡借貸業務在校園內拓展情況,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存在安全風險隱患、未經學校批準在校園內宣傳推廣信貸業務的不良網絡借貸平臺和個人,第一時間報請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各銀監局、公安、網信、工信等部門依法處置。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明確提出用“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隨後各地監管層及自律組織也陸續出臺當地規範校園貸的政策和相關文件,重慶地區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明確給出“八個不得”的紅線。

今年4月10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7〕6號)要求,重點做好校園網貸的清理整頓工作。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將不具備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納入營銷範圍,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47家校園貸平臺選擇退出校園貸市場,可見2016年校園貸市場的整頓對校園貸平臺的影響之大。曾經知名校園分期平臺趣店(原趣分期)就於2016年9月宣布退出校園市場,轉型向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費金融領域發展。

銀行如何轉動“校園貸”

在整頓不良校園網貸平臺的同時,監管層也在喊話引入商業銀行,旨在“把正門打開”,新任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17年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明確指出,銀監會及銀行業對整治校園貸有責任,商業銀行應研究如何“把正門打開”,把對大學和大學生的金融服務做到位。

根據目前兩家銀行已經推出市場的校園貸產品來看,均具有期限靈活、利率低、申請便捷等特點。

其中,“中銀E貸•校園貸”充分考慮學生收入不穩定的特征,率先推出中長期貸款政策,業務初期最長可達12個月,未來延長至3-6年,覆蓋畢業後入職階段。同時,還將提供寬限期服務,寬限期內只還息不還本。貸款金額最高可達8000元。大學生可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提取資金、隨借隨還。

而建行的“金蜜蜂校園快貸”則是按照現行快貸產品利率5.6%執行,日利息萬分之一點五,於重大節假日推出專屬優惠利率;可全額提現,在1年內隨借隨還,按使用天數計算利息;貸款審批、簽約、支用和還款等環節通過建行手機銀行自助完成。

另外,招商銀行最近也表態,招行信用卡積極響應監管部門的呼籲,並已做好重返校園的準備。特別是針對“校園貸”的審核、風控、管理三大缺失,招行信用卡有一套嚴格的系統。在審核方面,招行信用卡依托龐大的消費數據,建立起一套“數、算、器”的智能核心系統,並隨著數據維度的增加,不斷加入更多評分模型。

事實上,銀行近幾年也一直在嘗試著如何開拓校園這個具有龐大消費人群的線下場景,此前多家銀行也推出過針對校園發行的信用卡。比如中行曾聯合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網、支付寶推出“中銀淘寶校園卡”;建行也推出過“龍卡名校卡”。

2015年,招商銀行推出Young信用卡(校園版),但該卡0信用額度,也就是說該卡只支持先存錢再消費的模式,這對於急於用錢的大學生來說意義不大。

另外,農行的優卡也是針對高校學子打造的信用卡產品,據了解,信用卡額度普遍較低。

工商銀行則是曾針對學生群體推出集借貸、消費於一體的線上金融服務,相當於“準信用卡”。例如工行於2015年9月份發布了“工銀e校園APP”,為學生提供低息貸款、免費匯款、免費通話、免費兌換、公益活動等服務。APP中的“提前享”即是為大學生提供的綜合貸款服務,北京地區985及211院校學生可在線申請,最高額度6000元。

但相對互聯網金融來說,傳統金融機構往往存在機制不夠靈活、客戶體驗不足、渠道難以下沈等特點,在拓展校園市場方面,部分銀行也選擇與該細分領域正規的網貸平臺進行合作。

樂信集團CEO肖文傑近日對本報表示,目前已經在跟多家銀行深度合作,把互聯網消費金融優勢與銀行強強聯合,為校園群體提供更高性價比的消費金融解決方案。

肖文傑認為,中行、建行等更多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進入校園金融領域,監管部門支持銀行進校園,也體現了監管層對校園消費金融市場用戶需求、社會價值的認可。更多的正規金融機構進入校園後,共同對用戶進行市場教育、信用安全教育,才能把不良網貸、非法高利貸徹底趕出校園,有利於校園金融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但他同時認為,行業應該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機制。“因為只有打通各個放貸主體之間的信息孤島,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系統,才能從總體上控制大學生的負債情況,避免‘多頭借貸’引發的行業風險,保證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他說。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20

酷派生死劫:一個好人是如何把一門好生意做壞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6/164646.shtml

酷派生死劫:一個好人是如何把一門好生意做壞的?

酷派生死劫:一個好人是如何把一門好生意做壞的?

1年前,搭上賈躍亭夢想號的酷派,可能快沈了。

來源 | 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ID:hstl8888)

文丨李雲飛 

編輯丨陳光

作為國產手機鼻祖級大佬、喊出“非蘋果即酷派”的郭德英,曾憑一己之力讓酷派成為“中國的黑莓”,深度影響了國產手機的進程,但他卻將一副好牌越打越爛了!

1992年1月17日,從北京駛出一趟沒有編排車次的特殊專列,車上坐著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恐怕當時沒有人能預想到,這場南巡不僅重穩了改革船頭,也催生了一批後來被稱為“92派”的企業家。

001

當時,正在深圳大學任教的郭德英,深受南巡講話影響。在深圳,鄧小平講了一句讓郭德英銘記至今的話: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點,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

一年後,郭德英就扔下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毅然下海經商。

1993年,郭德英創辦了宇龍計算機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業務重心是賣股票BP機、編碼器、尋呼臺基站發射機。

一方面,他大學讀的是通信類專業,幹這行最順手;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當時國人對股市巨大熱情背後孕育的市場先機。

1992-1994年,是中國股市震蕩最激烈、最驚心動魄的時刻:上證指數波幅為378%。深指波幅度也一度瘋狂達到了162%。股市沈浮間,有靠倒賣“國庫券”成為中國股市第一人的楊百萬,也有一夜暴富後又一無所有的跳樓者。

郭德英懂得規避最大風險,他更願意成為證券市場門外“賣茶葉蛋的老太太”:悶聲發大財。

依靠知識儲備和市場嗅覺,郭德英的通信生意賺得盆滿缽盈。

憑借技術實力,他還拿下了與巨頭思科聯合開發呼叫中心操作系統的活兒。這個系統作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基於IP的呼叫中心,被中國聯通總部專門“禦用”。

起步早、技術強、人脈廣,郭德英走在一條無比正確的道路上。

1999年,郭德英在加拿大多倫多出差的一次機緣,徹底改變了酷派的航向。

002

為了工作需要,郭德英花399美元買了一款黑莓的郵件收發器。看著手里這個小玩意,他不禁吐槽:“黑乎乎的一個小東西,價格還挺高!”

但吐槽歸吐槽,科班出身的郭德英對技術有著天然的警覺性。仔細一琢磨,他發現,黑莓不僅外觀吸引眼球,其功能也是異常超前!

現在我們提起黑莓就聯想到的黑莓手機,其實只是其後期設備發展時加入了“手機”功能。其整體包括服務器(郵件設定)、軟件(操作接口)以及終端(手機)實時電子郵件服務。

郭德英發現,酷派早期的尋呼機,和國內同行大同小異。而黑莓與酷派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尋呼機不僅按鍵功能更多,而且帶收發E-mail的功能。就是這種功能上的小“偏差”,讓黑莓的產品動輒就是大幾百美金,酷派卻還要在國內血拼價格戰。

這次經歷後,郭德英對於多功能終端產生了興趣,也萌生了做手機的想法。2001年,美國“911事件”更讓他斷定,手機行業將是未來的新貴族。

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災區的通信設備幾乎全線癱瘓,不僅普通民眾聯系不上家人朋友,政府高層也是焦頭爛額。但唯獨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切尼有辦法,他成功連接了無線互聯,隨時接收災區的一舉一動——穩坐釣魚臺的背後,只因他用的是黑莓手機。

一時間,美國掀起一陣黑莓熱。美國國會為每位議員購買一臺黑莓,專門用於處理政務。在企業高層乃至華爾街,黑莓成了成功人士的標配。

環顧國內市場,中國手機還處於從國外買方案,簡單貼牌生產的原始期。這讓郭德英下定決心,將企業的產品重心轉向手機行業——做中國的黑莓。

2003年,郭德英與聯通聯手,正式推出第一款WCDMA手機。

一年以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推出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手機。同年,一片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郭德英將呼叫中心和BP機業務砍掉,全力進攻手機市場。

郭德英曾在《致酷派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回憶舊時的輝煌,“2003年全球第一款智能彩屏CDMA 1X手機、2005年全球第一款雙網雙待手機、2012年首款LTE 4G手機成功突破北美市場且同年整體市場份額進入全國前三、2014年‘領航4G’市場份額全國第一、累計八千項發明創造技術專利……”

酷派轉型初期,國內手機市場大多是草莽,沒什麽技術和資金壁壘,郭德英用5000萬元和做尋呼機留下的技術底子,一躍成為國產手機鼻祖級大佬,風光一時無二。

早期,郭德英主打高端產品線,堅持只做4000元以上的市場,酷派手機的利潤非常高。

但隨著國內市場群雄並起,其利潤開始被擠壓。時至2008年,酷派第一次遭遇比較大的危機,是年虧損7600多萬港元,利潤下滑140%。

003

酷派陷入掙紮的最主要原因,是競爭對手越來越多且局勢愈發複雜。2009年前後,iPhone 3G/3GS悄然擡頭,Android系統業已成型,智能機的大勢清晰可見。

郭德英知道,在非主流智能手機一條主線上耗下去,將是死路一條。他大筆一揮,將手機從Windows全面切換到當時占全球僅有4%份額的Android系統上。

時任酷派的副總裁張光強說:“以往企業精力在Windows投入那麽大,突然推倒重來的難度可想而知;還有在Android系統上如何做到差異化,這兩個問題帶來的壓力都很大。”

但郭德英是個善於打硬仗的人。他專門在東莞黃江包下一個酒店,安排酷派500名研發人員入駐,200天時間,晝夜不停,進行秘密開發。

“這場硬仗的結果是,酷派花了7個月時間,幹了國際廠商一年半到兩年的活。”張光強說。

這場戰役,讓酷派在國內Android系統時代又搶到了先機。2010年,酷派上半年凈利潤高達2.37億元,手機市場份額進入前三。“中華酷聯”被外界認為是國產手機的四大巨頭。

趁著安卓和運營商定制的東風,2009至2013年的5年時間里,酷派的年營收幾乎以翻番的速度急速增長,從2009年的26.05億港元,一躍增至2013年的196.24億港元。

但依靠定制機、合約機銷量飆升的背後,酷派對運營商的過度依賴隱患開始慢慢發酵。

早年,憑借銷售BP機,郭德英和運營商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由此成為電信運營商的第一批合作夥伴。2008年,電信上馬3G,急需大量定制手機,郭德英不僅拿到大訂單,還獲得高額補貼,受益匪淺。

有業內人士回顧稱,“80%的出貨量都是來自運營商渠道的酷派,它被運營商深深綁架了。”

2012年伊始,帶著互聯網基因的小米出現,華為逐漸放棄運營商渠道,甚至當時光景不如酷派的OPPO、vivo也開始擺脫運營商體系,重金攻占線下渠道,只有酷派不為所動。郭德英或許看到了苗頭,但長年依靠運營商訂單的體系,使得酷派難以調頭。

好日子很快終結。2014年7月,國資委一紙批文,令酷派的形式急轉直下:電信運營商在三年之內大幅削減20%左右的銷售和營銷成本,並降低定制機、合約機的補貼力度。

更可怕的是,郭德英更錯過了最好的轉型期,他一步步目睹小米崛起,OPPO、vivo開始橫掃界內,華為逐漸坐穩老大席位,卻無力改變大勢。

2014年,“搶占4G時代”成了郭德英彎道超車的唯一機會。

0004

他開始大量囤積4G芯片,鎖定核心資源;並分散企業註意力,將品牌按渠道類型三分天下,分別成立單獨的公司。

但預想並無他設想的那樣美好,外界的格局已經慢慢定型。無力從行業內部破局的郭德英,將目光轉向了外界,希望轉借外部資源,幫助酷派翻身。

2014年12月16日,郭德英與360周鴻祎簽訂一紙“婚約”:360註資4億多美元,與酷派旗下手機品牌“大神”成立合資公司奇酷科技。

雙方在東莞松山湖的利益捆綁,被外界稱為“松山湖的愛情”。

初期看,一切都很美好:2015年5月,奇酷手機正式發布。但這個節骨眼上,不願意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郭德英,又與樂視賈躍亭走到了一起。

6月28日,樂視花費27億港幣,從郭德英手中拿下了酷派集團18%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這一合作惹得周鴻祎勃然大怒,一向強勢的他在淩晨2點的朋友圈里惡狠狠寫下:“誰在我背後捅刀子試圖Screw我,我的原則是一定Fuck回去。”

其後的9月8日,360突然發難,宣布已書面通知酷派公司,要求酷派按照股東協議內容,購買360在奇酷中所持有的價值約14.85億美元、49.5%的全部股權。

周鴻祎的理由很直接:若酷派引入競爭者,360可以選擇以半價收購酷派所持奇酷股份,也可選擇讓酷派以兩倍價格收購360所持奇酷股份。

瞅準了郭德英資金短缺的最大軟肋,周鴻祎選擇了後者。

360索要“青春損失費”事件,正式演變成了酷派、360與樂視的複雜“三角戀糾紛”,松山湖愛情褪去了原本美好的外衣。

期間,酷派集團副董事長蔣超號召員工“不要畏懼邪惡的力量”,並發下毒誓:樂視入股酷派,全程都征得了周鴻祎的同意。自己所說的若有假話,將不得好死,如果周鴻祎否認,也同樣不得好死。

是非曲折,外界不得而知,但商業糾紛的最終,妥協都是關鍵詞——酷派所持奇酷股份從50.5%下降到25%,而360持股將增加到75%。

持續糾紛中,郭德英不僅失去奇酷的話語權,其重金打造的線下渠道ivvi品牌,也在與360、樂視的不斷消耗中,失去了最後的超車機會。

4G時代再敗後,2015年開始,郭德英逐漸淡出公眾視野。業界一度流傳,郭德英要退出江湖。

2016年8月,傳言終被證實:郭德英辭去董事會席位,僅握有酷派9.23%的股份,賈躍亭以酷派28.9%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並獲任酷派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

005

外界對此猜測不斷,酷派高層的解釋是:郭德英看到了樂視模式重現酷派輝煌的可能性。“他看到兩個企業具有比較強的互補性。實際上做了這麽久,還是希望重新回到增長。”

但僅僅一年後,事實便證明,賈躍亭也不是酷派的救世主。

在產品上,加入樂視體系的酷派,先後推出Cool1和改變者S1兩款產品,但從設計語言到內部UI,幾乎是樂視手機的翻版,並沒有成為爆款。

樂視不僅無法提供酷派急需的資金,反而有將其賣身的風險。

企業2016年度的財報拖了半年才發布,結果是巨虧42億多港幣。剛發完財報,平安銀行又公開上門追債,稱酷派欠了8000萬元沒還。

對比華為、O&V、小米等其他國產手機品牌,酷派可謂極度深寒。

今年8月3日,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在微博上宣稱:“酷派終於要被樂視賣了,傳深圳地產公司接盤酷派上市公司,近期公布。”

《第一財經》更是在隨後證實:“最近一個月,樂視已經與多家地產公司談判,包括恒大、碧桂園等。”

對郭德英而言,酷派相當於含辛茹苦養育多年的孩子,搭上周鴻祎的車,只是希望在退隱之前為酷派尋找一個可靠的保證。但顯然,周鴻祎並不是他眼中腳踏七彩祥雲的意中人,而後他又試圖借助樂視模式,進行最後一搏,但結局同樣悲慘。

這個曾經的大牌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在國內市場,酷派已然跌出前10榜單,但占據其60%-70%的海外渠道仍有條不紊地運營中;印度、非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仍有需求,酷派未嘗不可分一杯羹。

除手機業務外,酷派在土地資源上仍握有王牌。其深圳南山高新產業園、東莞松山湖生產基地、西安高新區,土地面積加起來超過2000畝,估值高達上百億。

酷派或許仍有翻身的機會,但就手機業務而言,留給它的時間和選擇已經不多了。

酷派 賈躍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94

最壞的打算 最好的準備 黃國英 (Alex Wong)

1 : GS(14)@2011-08-19 08:13:48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5150
2 : Sunny^_^(11601)@2011-08-19 10:58:27

佢好似睇得淡左D...
3 : 清風詩人(3217)@2011-08-19 11:02:07

2樓提及
佢好似睇得淡左D...

maybe he is right. no one knows .
4 : GS(14)@2011-08-19 16:02:03

我自從跌破2萬以後就看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802

壞的身教 張嘉雯

1 : GS(14)@2013-05-07 01:38:49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A%AB%E6%95%99/92195
在月台上排隊候車,中間給到站乘客下車的位置本不應站人,卻來了一對父子。他們不願意排隊還心急想上車,大家都見怪不怪而沒理會。我只是替那位父親給孩子立了壞榜樣而感到可惜。
列車還未到,他常探頭去看,目的是要顯示他只是心急,想看看為甚麼列車還沒來,是心理上明知自己不應該不排隊,故以行動表達只是為了查看而站到中間來。大家心裏明白故沒作聲。
跟在父親身後的孩子,也學着探頭去看。在學校要排隊,教孩子要守秩序的課題都被他拋諸腦後,因眼前有他父親的身教。
身教與言教同樣重要,但透過模仿學習則更加容易。
列車將至,月台上的協助員上前提提孩子說:「小朋友,別站出黃綫。」父親回頭看看誰在「教訓」他的孩子,然後回他一句:「只是看看,哪有站出去?」
人家做好本份,反遭他不服氣地回敬一句,大家都看在眼裏,小孩子更是看得一清二楚。小孩站在父親身旁,沒有退後兩步,當然是因為「我父親說得對」的心理反應和行動反射。
遇到別人一心為你孩子的安全着想,同時亦起教育你孩子的作用時,應向對方表示謝意,但不少人卻為了自尊而強詞奪理。
(二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21

八十後投機客: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1 : GS(14)@2018-01-15 03:31:55

“When I see a bubble forming I rush in to buy, adding fuel to the fire. That is not irrational.”這是索羅斯在科網股時代過早預估泡沫爆破後的結論。相信沒有人反對現今最大的兩個泡沫出現的可能性會發生在股票市場和加密貨幣。最令人覺得又愛又恨的相信是最近兩個泡沫融合的可能性。最近香港市場內出現以區塊鏈作名的小型股份不在話下,而國際上如柯達等比較著名的公司更參與發展區塊鏈,希望在加密貨幣的泡沫中分一杯羹,令股價急升一倍。相信香港市場中將會有不少公司複制這個模式繼續在市場上售賣夢想。而加密貨幣在政府打壓下很多人都擔心會泡沫爆破,不過回顧歷史,國家/政府往往口裏不會說支持泡沫的形成,在資產價格上升之時會不斷推出逆周期措施,不過有辦你睇,香港或是內地政府一路對樓市推出逆周期措施,樓價便越禁越升,政府的措施最多只能減慢資產的上升速度,或是減低流動性而不能亦不希望完全阻止該資產的上升。本來在各國政府打壓、入場方法牽涉技術含量和交易費用昂貴情況下,加密貨幣的泡沫未必能影響實體經濟,而即使泡沫吹得多大短期內亦難以和股市、債市等成熟交易池比較,但“Life will find a way”,最終加密貨幣市場參與者要排洪、解決政府打壓等問題和找出大流通性的市場獲利,亦會找上股市。兩個泡沫的融合是否會出現價值,成功機會又有多大,除了未來人,相信無人得知,但是對信奉趨勢的投資者而言,反映的可能是加密貨幣的泡沫可能會更大眾化而令泡沫出現reinforcement,越吹越大。而加入股市的加持後,更令政府在加入逆周期措施時多了一重考慮,同時免費為加密貨幣作出宣傳,引入更多人在無形間間接投注了在加密貨幣之上,如果越來越多公司參與,相信會是一個很恐怖的泡沫。要估泡沫何時爆破,即使強如索老,亦稱難矣,最好的方案,可能是衝入泡沫,先賺一轉,在爆破時未到損手爛腳前回吐一點給市場,盡早退出來。身處泡沫之中,對我們投資者來說,只能用大文豪狄更斯的一句總結:「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灝昇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4/20274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