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左腦清晰思考 右腦理性執行 你的投資決策勝率將大幅提高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g50.html

左腦清晰思考 <wbr> <wbr>右腦理性執行 <wbr> <wbr>你的投資決策勝率將大幅提高

原創 2016-08-23 姚斌(一只花蛤)    
                                                                                        來源|樂趣投資(ID:lequtouzi)

全文約230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相對於《光環效應:何以追求卓越,基業如何長青》,《左腦思考,右腦執行:管理者如何做出制勝決策》可能不是那麽有名。這本書出版於2014年,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戰略及國際管理教授菲爾·羅森維的第二本書。

它依然延襲了一貫勇於挑戰權威的風格,為管理者、創業者和投資者帶來了制定偉大戰略決策的最佳思路:偉大的制勝決策就是左腦的清晰思考和右腦的理性推理。

左腦思考意味著:

①清楚自身的可控範圍;

②明白絕對表現和相對表現的差異;

③知道是應該采取行動且接受失敗,還是應該什麽都不做等等。

右腦執行則意味著:

①具備高度的信心,甚至是過度的信心;

②超越以往成就,挑戰極限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等等。

之所以高度重視這一點,是因為羅森維認為真實世界里的決策,要求我們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

偉大決策的第一點:
弄清事情是否能夠自己掌控

偉大決策的第一點是,弄清楚你要決定的事情是否能夠為你所掌控。有些事情你無法影響,而有些事情你可以施加控制。能夠施加控制的事情當然很好,但是無法控制的事情最好還是保持清醒,並客觀獨立地看待問題。

宏觀經濟的繁榮或衰退、大盤指數的上漲或下跌,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是總有太多的人經常表現出可以掌控的樣子,有時甚至連他們自己也非常清楚那是不可能的,但還是一如既往,這就是典型的“控制錯覺”。對於那些無法控制的,他們總是試圖做得跟能夠控制的一樣,而對於能夠施加影響的卻做得很不好,比如持股時間太短、看小道消息隨大流、企圖總是有所作為。

在實際控制程度低時高估自己,而在實際控制程度高時卻低估自己,這其實已經涉及能力圈的問題。知道什麽是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什麽是做不到的,對於一個投資者而言非常重要。應該無所作為的時候卻偏要作為,則容易“誤做”;有所作為的時候卻不作為,則容易“漏做”。這樣的事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不容易。

偉大決策的第二點:
盡力做好還是比對手做得更好

偉大決策的第二點是,必須清楚,我們是盡力做好,還是需要做得比對手更好。有人只想“盡力做好”,但有更多的人總是希望“做得比對手更好”。

實際上,在投資領域,如果你是個人投資者,在做投資決策時,並不需要做得比對手更好,非要超越對手不可。即使是一位股市新手,只要他牢記行情波動是隨機的,連續幾天的利好既不意味著次日還會繼續上漲,也不說明調整的時候到了;不天天盯著股票組合的變動;不嘗試通過預測大盤,來尋找具體的買入或賣出的時機;定期查看自己股票的資金分配,並做出調整;做長線投資的同時,遵循“買入並持有”的策略,就有可能會獲得穩健而長期的收益。

實際上,打理個人的投資組合涉及的是絕對表現,只要管理好自己的贏利情況即可,無需考慮他人的盈利情況如何,這其中並不存在競爭的因素。

當然,假如他是一個基金經理,那麽他就必須完全圍繞相對表現而展開。在許多競爭的環境里,表現都是相對的,投資領域也不例外。對於一個基金經理來說,做得好還遠遠不夠,只有做得更好才行,因為他必須考慮競爭維度。而一旦引入競爭維度,事情就將變得複雜起來,就得小心謹慎了。

羅森維認為,一個非常明智的戰略選擇就是,通過明白對手最有可能實施的行動而采取方案應對之。弄清回報的分配方式尤其重要。當整體回報相當勻稱時,偏態分布的程度就會很低,此時只要盡力做好就可以了。(偏態分布是統計學上的概念,即統計峰值與平均值不相等的頻率分布。)

問題是,在投資領域這個競技場里,回報往往會相差懸殊,因此比對手表現得更好就變得非常重要了。當偏態分布的程度越高時,競爭者就越要表現得比對手越好,而此時所要冒的風險程度可能也越高。

如果一個基金經理有要超越對手的強大壓力,然而事實並未如此,那麽他就有可能“誤做”,因為他可能高估了偏態分布的程度。而如果表現的是絕對的且回報分配高度傾斜,而他卻沒有想方設法超越對手,那麽又有可能“漏做”,因為他可能低估了偏態分布的程度。如果回報的分配方式,呈現出一種千載難逢的“贏家通吃”的大好局面,彼時甚至可能需要孤註一擲,就像查理·芒格先生所說的“下大註”,但是那時又有幾個人敢做敢為?因此,在長期視野下,要持續地做一個成功的基金經理相當不容易。

塞思·卡拉曼在他的《安全邊際》一書中,曾經指出價值投資哲學包含了三個要素,其中的一個要素就是,“價值投資追求的是絕對表現,而不是相對表現”。過去我對此常常迷惑不解,現在就相對清晰了。

對於一個價值投資者而言,應該追求的是絕對回報,而不需要太關註短期內投資的相對回報。但是對於像基金或機構而言,則需要追求相對回報。價值投資者只關心是否實現了自己的投資目標,而不是把自己的投資回報與整個市場或者其他投資者相比有怎樣的表現。他們通過買入低估的證券,然後當價格越來越體現價值的時候賣出,以獲得出色的絕對回報,這才是他們唯一關心的事情。

一般來說,以絕對表現為中心的投資者通常眼光看得更遠。而追求相對表現的投資者,比如大多數基金經理,一般不願也沒有能力忍受長期表現不佳的狀況,因此他們會投資當前流行的證券。如果不這樣做,他的短期業績會面臨著危險。這就是絕對表現和相對表現不同哲學的區分所在。

大概五年前,我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曾經談及絕對回報和相對回報。記得那時有人對我說,即使是價值投資者也應該追求相對回報,而非絕對回報。我清楚地記得那時我無法反駁他——只能說明我讀書太少或者不會思考。一直到五年後的今天,我才總算把這個問題弄明白,要不是讀了羅森維的這本書,恐怕我永遠無法弄清楚。

實際上,要對一個理論正確與否進行驗證解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如有人在1991年讀到卡拉曼的《安全邊際》,而在2014年才有幸讀到羅森維的《左腦思考,右腦執行》,其中對一些問題可能充滿了疑惑,但是要得到正確的答案,卻可能要在二十年之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