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核電的發電成本及回報率 stockbisque

來源: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4/08/03/nuclear_electricity_roe_cost/

核電ROE
根據申銀萬國2014年4月的核電行業深度報告,核電 “經濟性好,發電成本僅高於大型水電,與煤電成本相當,遠小於天然氣、風電和光伏發電;核電站投資回報高,2012 年核電企業整體毛利率近 40%,在執行新的全國標桿電價 0.43元/千瓦時後,機組發電利潤約 0.09 元/千瓦時,ROE 水平近 26%,遠高於煤電和水電。”

另外,最近瑞銀證券估計大唐發電(991)參股的寧德核電ROE達到20%左右

火、水、風、核電成本比較
以上是近期的資料,以下是前幾年前火、水、風、核電的成本比較。幾年前煤炭價格高企,所以每度火電發電成本要0.4~0.5元。現在煤價大幅回落,每度火電發電成本大約要0.3元,比幾年前低好多嚇。

cost_comparison(註:貨幣單位為人民幣)

[完]



免責聲明: 由於部分資料來自網上或筆者觀點/計算有誤,本圖表/本文內容可能存在錯漏和僅供參考之用。讀者在作任何投資決定前請諮詢專業人仕及自行承擔一切投資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77

光伏產業投資邏輯——基於投入資本回報率的視角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64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24 18:40 編輯

光伏產業投資邏輯——基於投入資本回報率的視角
作者:歐文凱
方法論:自上而下“產業——企業”投資邏輯

市場規模龐大 前景廣闊

產業發展處於成長期 OR 企業發展處於成長期

企業發展處於成長期企業資本回報率(ROIC)>平均回報率≧WACC 利潤驅動增長

1、光伏市場規模

1.1 光伏電站安裝市場規模





1.2 光伏電站累計安裝規模



IEA(2014)預測,在全球努力節能減排的情境下,全球光伏電站累計安裝容量將在2030年達到1,721GW(中國634GW),GAGR達到16%;在2050年達到4,674GW 4,674GW(中國1,738GW 1,738GW),GAGR達到10%。




1.3 光伏電站發電量規模



目前光伏電站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比重低於2%。
IEA:2050年光伏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比重達到16%。

1.4 光伏制造市場規模



預測2020年全球組件產量高於80GW,產值大於2400億元

1.5 光伏市場規模小結

小結:
1、光伏市場規模龐大。目前約6000億元人民幣
2、光伏前景遠大。到2030年累計裝機容量將有 年累計裝機容量將有12倍增長,GARA達16%


2、光伏產業生命周期

2.1 目前光伏產業生命周期特征


1、光伏產業規模占比工業經濟規模較小,發電量占比小於2%


2、光伏產業發展速度快 新進入者多 競爭激烈 集中度偏低(矽料與 光伏產業發展速度快,新進入者多,競爭激烈,集中度偏低(矽料與
矽片環節較高)


3、光伏產業技術發展迅猛,成本下降速度飛快


4、從2000年至今14年的時間里,光伏產業經過


3次大幅波動,但總體趨勢向上:
2004 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達到1.11GW,同比增長93%,首次突破GW級別,達到第一輪光伏周期頂峰。
2008 年,全球光伏裝機6.33GW,同比增長150%,首次超過5GW級別,達到第二輪光伏周期頂峰。
2010 年,全球光伏裝機首次突破10GW 級別,為16.82GW,同比增長126%,達到第三輪光伏周期頂峰。
2014,全球光伏市場全面複蘇。2.1 目前光伏產業生命周期特征


5、光伏電站仍要依靠政府補貼驅動發展。盡管國內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在2014年3季度價格下降到7.42元/瓦,但依然需要電價補貼才具備商 瓦,但依然需要電價補貼才具備商 可行性。






6、光伏發電LCOE與用戶電價持平,但仍遠高於火電、水電等上網電價。在電價高企的歐美發達國家已開始達到用戶側“Grid Parity”,國內光伏發電LCOE為0.7-0.9元/度,也開始與用戶電價持平,但高於火電、水電0.3-0.4元/度的上網電價。




2.2 判定:光伏產業處於初創期後期




2.3 未來跨入成長期的標誌性事件

1、光伏發電LCOE(降40%)接近於火電、水電等上網電價。

2、不依靠政府補貼,光伏發電具備自發商業可行性。



2.4 光伏將擊敗風電,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著名咨詢公司Pöyry(2014):歐洲批發市電平價方面光伏有望擊敗風能。這意味著光伏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







2.5 光伏產業生命周期小結

小結:
1、目前處於初創期後期。
2、約在2020年左右跨入成長期。光伏發電不依賴政府補貼而具有商業可行性,產業贏來新的發展。
3、光伏將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


3 光伏產 鏈投入資本 報率 業鏈投入資本回報率

3.1 投入資本回報率含義

1、企業創造價值的來源:ROIC>WACC

2、投入資本回報率 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息稅前收益(EBIT)×(1-稅率)/投入資本投入資本=股東權益+有息負債,不包括信用借款

3、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債務/總資本)×債務成本×(1-企業所得稅稅率)+(資產凈值/總資本)×股權成本

本例中,為更體現主營業務創造價值(現金)的能力,將投入資本回報率R設定為:V/A。V=EBITDA+減值;A為平均總資產WACC以8%為參考值

3.2 光伏產業鏈投入資本回報率

事實1:開展光伏電站業務的企業在穩步創造價值。光伏制造業除了利基市場的單晶矽片環節外,連續4年未能創造價值。




3.3 光伏輔材輔料投入資本回報率

事實2:雖然光伏輔材輔料的投入資本回報率整體不斷在下降,但仍有生產EVA、背膜和光伏玻璃(原片+鍍膜)的企業在創造價值。福斯特、中來和信義光能的相同點是:市占率較高,已具有一定的定價能力。




3.4 啟示及小結

1、制造環節。光伏電站在無補貼情況下的商業可行性訴求,使得光伏制造環節仍將以降本增效作為主題。產品未來價格趨勢始終走低,意味著光伏制造企業擴產的投資收益很容易受損,資本回報率很容易低於8%。這也意味著在未達到光伏上網平價的時候,投資光伏制造環節,仍充滿危險。

2、電站環節。政策的設定始終使得整體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率在8%左右。這意味著投資持有光伏電站的收益是有保障的,是被提前鎖定的,資本回報率將始終高於8%。同時,這也意味著EPC企業始終能分得合理的利潤。

4 未來光伏 發展邏輯 企業的發展邏輯

4.1 目前光伏企業發展走向

1、因為投資光伏電站享有較高的收益率,擁有龐大資本和政府資源的企業紛紛跨界而來。中民投 順風國際 恒大 巨人集團 招商局 江山控 業紛紛跨界而來。中民投、順風國際、恒大、巨人集團、招商局、江山控股。

2、飽受低投資回報率的光伏制造企業,向高投資回報率的業務發展,也紛紛進入下遊開發光伏電站。保利協鑫、阿特斯、晶科、天合、愛康、易事特、林洋、信義光能、亞瑪頓。

3、有個別光伏制造企業,專 輝 堅守專業化道路。昱輝、福斯特。

4.2 未來光伏企業發展走向

1、一批企業成為光伏電站專業運營商。具有強大融資能力、投資成本控制能力強和光伏電站建設質量控制能力強三個特點的企業會脫穎而出。

2、湧現出 批光伏電站 湧現出一批光伏電站EPC企業 但整體資本回報率趨於下降和穩定 企業,但整體資本回報率趨於下降和穩定。出現中國版SolarCity。

3、在原有制造業務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又堅守自己核心業務的,在產業跨進成長期階段時(約6-8年時間),即產品價格不再下跌時,這類企業逐漸取得壟斷 ,贏 機 地位 來新的發展時機。


5、光伏產業投資邏輯

應符合開篇的投資邏輯:規模龐大、前景遠大;成長期;高資本回報率

5.1投資已上市光伏企業的邏輯

(1)最優先投資光伏電站專業運營商。未來該領域在5-10年的時間里會誕生千億級市值的企業。重點關註具有強大融資能力、投資成本控制能力強和光伏電站建設質量控制能力強三個特點的企業。如協鑫新能源、聯合光伏、東方能源、江山控股等。(優中選優:能在最好光伏發電條件地區、能在最豐厚電價補貼地區、能在建設成本快速下降而補貼水平未降低的時候獲得最多裝機容量的企業)

(2)次選投資光伏電站EPC企業,重點關註對客戶需求響應快速的、安裝成本控制能力強的、工程質量高的EPC企業。如興業太陽能(若轉型開始持有部分優質光伏電站則更佳)。如中國版SolarCity?

(3)重點留意在原有制造業務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又堅守自己核心業務的企業。在產業跨進成長期階段之前,及時介入投資該類企業。如保利協鑫、福斯特、昱輝、隆基股份、中來股份、陽光電源等。

(4)其他既保持光伏制造業務,又介入電站業務的企業,存在階段性的交易性機會,不作為重點推介。如大部分的光伏電池組件制造企業。

5.2投資非上市光伏企業的邏輯

(1)主要邏輯跟投資上市光伏企業一樣。中國版SolarCity?航禹太陽能?

(2)留意關鍵技術領域的國產化。如光伏銀漿、複合氟背板領域。儒興?

(3)留意低成本的薄膜電池生產企業。如成本可以在2016年做到$0.3/W的碲化鎘薄膜電池企業。科力能源?

(4)留意專業的光伏電站雲運維龍頭公司。淘科?

(5)留意低成本的高效電池組件生產企業。高效電池組件目前仍處於高成本狀態,在土地租金和屋頂租金未成為重要因素之前,相比於轉換效率,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高效電池組件在產業成長期階段(還有6-8年)才可能獲得較好的發展。賽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41

賺瘋了!做空石油一年回報率700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78

石油,期貨,大宗商品,原油,做空

和做空石油的暴利相比,無論是漲50%以上的咖啡,還是漲38%的A股,今年投資哪種資產的回報都顯得弱爆了。如果押對了時間、看準了價格,理論上可以獲得超過700億%的年回報。

以紐約市場2015年1月交割的Nymex輕質低硫原油為例,可以這樣實現如此暴利:

今年7月月中,買入每桶70美元的上述Nymex原油看跌期權,約定執行價格為1美分。截至本周五,這一期權的期權費已漲至12.34美元,五個月內回報率123,000%。以此回報速度推算,一年內回報率可達26億%。

如果標的換成布倫特原油(布油),還可以達到理論上700億%的年回報。具體做法為:

今年9月10日,以10美分買入當時期貨市價每桶80美元的2015年1月交割布油看跌期權。截至本周四,這一期權的期權費達到16.32美元。三個月回報率16,220%。假設12個月的回報增長都是這個速度,一年內回報率高達70,938,273,938%。

以上高回報只是理論上可行,現實中當然沒有那麽高,一方面是因為,看跌期權的買家很可能早在期權合約截止以前就買入了期貨,那樣一來,押註期貨下跌的空頭可以鎖定部分收益,但不會賺到那麽多。即便三個月、或是五個月內回報率那麽高,也不能保證一年內其他時間回報增長都那麽多。

而且,上述看跌期權的家可能就是石油生產商,或者其他希望對沖油價下跌的交易者。所以,購買看跌期權得到的回報還得彌補油價暴跌帶來的損失。一進一出盈虧相抵,未必他們真的賺到錢。

石油,期貨,大宗商品,原油,做空

不論怎樣,理論上的巨額回報都說明,今年押註國際油價大跌獲利驚人。Tyche Capital Advisors的基金經理Tariq Zahir評論認為,除了“歷史性”,也找不到其他什麽詞適合形容這種利用油價大跌的交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68

標準回報率以下,即使資產折讓,也不吸引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13.html

巴黎:

唔知幾時開始,筆者選股已經不著眼PB市賬率

試以互太解釋,互太的PB有3.74倍多,這可能嚇到一些價值投資同道朋友。

但互太的ROA資產回報是20%,2013年息稅後盈利是11億元,而行業對手連7%ROA也沒有,都是3一5%回報率,互太大幅領先。

現互太的總資產約為55億,減除長短負債的16億,資本淨值便是39億左右。

它的市值現在是145億,PE是13倍,表示投資者和筆者願意多付了106億(145-39=106)。

為何要多付資產溢價的道理如下:

假如有對手B公司同樣要賺11億元,但ROA只有5%,長短負債和互太同比例約是65億,它的資產便需要220億,即股東資本淨值是155億(220-65)。如果現在以折讓8成出售,市值僅為120億,PE也是11倍。

大多數人認為B公司只需付120億就能獲同樣11億元利潤,又較互太資產實心和多些,買入應該較化算。

但筆者認為,ROA公司低的公司,通常是一些未能善用科技、管理有效利用資產的企業,他們較受通漲困擾。例如若彼此公司每年都需要10%更新機器資產設備,而通漲率是8%,其它東西不變的話,互太第二年的盈利會下降4千4百萬至10億5千6百萬(55億x10%更新x8%通漲),但對手盈利卻會下降1億7千6百萬(220億x10%x8%),新盈利是9.24億較原11億利潤下降16%,B公司次年的PE馬上增加至13倍。

若大家都派9.24億股息,對手便無錢再加大資產產能,而互太卻仍有1.32億(10.56億減9.24億)去加大產能2.4%(1.32除以55億),有更大條件在通漲下維持或擴大産能,且相同的現金下,對手所增加的產能,因利用率低,比例上亦大幅低於互太,年復一年,對手碗飯就會越食越細。

高於行業ROA的公司的內在價值,會隨每年上升,而低於平均ROA的會一路下降。

道理是非常簡單和明顯,卻很多人忽略,而筆者認爲這是選好股最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筆者漸漸把低資產回報率的上市公司的資產不當成資產,也就不覺得折讓出售有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14

2009-2014中國電影投資回報率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36757302一.宏觀背景

2001年,中國相繼放開了民營電影投資、民營院線投資等限制,在隨後的幾年,中國電影業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
2001年-2014年,14年間,票房從9億增長到300億。從2004年到現在11年裡,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張速度只有07年低於30%。


2014年中國人均票房消費達到了23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中國電影市場從2004年開始高增長,至今已經11年,但似乎票房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全球GDP的排名與全球票房的排名其實很像。


電影票房與一個國家的人均經濟實力的雖然不是非線型的關係,但也應該是正相關的。
各國人均GDP與人均票房關係

如果說之前的人均票房看起來中國還低的可憐的話,這張圖上,相較於GDP,中國還算在合理範圍。
圖中選取的這幾個國家是目前全球票房排在前15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這當中大多數國家這個比值是在4~7之間,而對於多數國家似乎難以踰越7。至於韓國與阿根廷兩個特例很突兀地「相約」達到了10.8是什麼原因,暫時不得而知。
如果用人均票房來看,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持續了11年的快速增長似乎無可限量,但如果以GDP為參照,中國的增長空間有多大呢?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增長35%,人均收入名義增長10%,中國人均每萬元GDP票房消費5.6元。如果依舊按照這個速度,2015年將會到達多數國家的峰值「7」,而在2017年,這個比例將會成為世界第一,與阿根廷、韓國兩個「特例國」平起平坐。如果再繼續下去就是奇蹟了。
無論中國以「7」為標準還是以「10.8」為目標,未來五年的電影市場增速都應該是逐漸趨於緩和,一直從目前的35%下降為10%左右。
高增速變為低增速的過程往往會比較辛苦,因為高增速意味著高預期,預期一旦落空就會死得像《一步之遙》。


二.2009-2014國產電影票房前24名回報率統計


一般來講,一部電影的票房由發行商抽成7%-10%左右,院線抽成約47%-50%,電影投資方大致抽成40%-45%。每部電影的票房,院線與投資方的利益非配方式不一樣,但是投資方的比例大多都在這個範圍波動。為了計算方便,統一按照43%的抽成比例。
其次,很多電影都是多個投資者的聯合投資,而每部電影的每個投資者的參股比例的統計工作量比較繁重,因此下文表格中的「出品方」指的是主要投資人或者是我們關注的投資人。而表格的另一項「回報率」總體來說--受到參股比例的影響較小,不過,回報的絕對金額不能直接用票房分成與回報率計算。
另外,以下表格的票房排名是按照內地票房排序,而有些國產電影的主要票房市場在國外,如2014年的華誼作品《狂怒》。海外票房會選取一些重要作品以以「+」的形式註明。


2009年

這一年,《建國大業》一舉成為票房冠軍,在那麼多明星的跑龍套的情況下,成本只有3000萬。這樣模式的高額票房與回報率自然是不可複製的。而曾經在《十全九美》上獲得驚豔回報率的王岳倫,在這年的作品《熊貓大俠》上剛剛回本,僅排在國片的第24名,褪去了光環。

華誼兄弟:在08年推出《集結號》和《功夫之王》後,在09年顯得比較沉寂,能拿出來的都是中小成本製作:《風聲》和《游龍戲鳳》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博納影業:2009年是想要大干一番的,然而兩部大製作影片《赤壁下》和《花木蘭》都票房慘淡,只有《十月圍城》尚可。而《竊聽風雲》、《非常完美》兩部中小製作電影算是這一年博納的亮點。

小馬奔騰與新畫面:兩家公司都是僅僅依靠一個導演做出令人矚目的票房成績。相比新畫面依靠張藝謀的名氣毫無技術含量地撈錢,小馬奔騰與寧浩這個新人的合作則差點把小馬奔騰從一家小公司一路做到上市。

光線傳媒:這是進入電影業的第三年,兩部漂亮的小成本高回報的電影堅定了公司繼續走下去的自信,那一年王長田對媒體說道「2010年將會是光線的豐收年。」


2010年


華誼兄弟:在2009年沉寂了一年的華誼兄弟在這一年迎來大爆發。《唐山大地震》與《狄仁傑通天帝國》兩部過億投入的大製作電影獲得了很可觀的回報率,一掃去年博納大製作電影的慘敗陰霾。而《非誠勿擾》也用了中成本電影獲得了漂亮的成績。

博納影業:上一年的大製作後,這一年迎來「小年」。這一年與上一年相同,博納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參與中小成本電影的投資,唯一參與的一個中大製作電影《大兵小將》則依然失敗,而博納相信中國未來的電影市場會越來越大,大製作也不會停止。

光線傳媒:王長田在上一年的佳績後撂下狠話,聲稱這一年將會是豐收年。然而,現實卻打了他打臉。《精武風雲》與《全城戒備》兩部頗有野心的參股投資均慘遭失利,只有小成本的《花田喜事2010》漂亮成績挽回了掩面。從09年的《家有喜事》、2010的《花田喜事》,小成本喜劇開始成為了光線的獨門絕技。


2011年


由於2009年中國電影市場增加了40%,2010年增長了近70%,再加上當時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電影市場,以至於2011年的電影市場形成了一個混戰局面。當年國片前24部電影分別是由20撥不同的投資者完成,集中度非常低,競爭異常激烈。
這一年,張藝謀與新畫面公司的最後一部作品---投資了6億的《金陵十三釵》雖為票房冠軍但依然慘敗,而成本僅2000萬的《失戀33天》獲得3.6億票房,回報率668%;跟風《畫皮》的東方魔幻電影《白蛇傳說》讓投資方淨虧一個億,而同樣跟風《畫皮》的《畫壁》卻得到了106%的回報率。

華誼兄弟:在2010年經歷大片年之後,2011年也在激烈的競爭中折戟。中型成本的《雪花秘扇》與《開心魔法》都遭遇慘敗,不過當年唯一一部大製作《新少林寺》在內地和海外市場均獲得佳績,力挽頹勢。

博納影業:繼前年後,博納又推出了2億的大片《龍門飛甲》,9%的回報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亮點依然在於中小成本影片。《竊聽風雲2》延續了第一部的佳績,《財神客棧》成為博納的一個驚喜。

光線傳媒:2010年,王長田的「豐收年」被打臉之後,這一年又虧掉了《極速天使》,但這是當年唯一不賺錢的電影。《畫壁》的大獲全勝開啟了光線「東方魔幻」的思路,而傳統的《最強囍事》「閉眼賺錢」把光線小成本喜劇這把劍磨得更加鋒利。

小馬奔騰:這一年小馬終於靠寧浩以外的導演獲得了漂亮的成績。


2012年


在2011年的軍閥混戰實際上也是一種自然而然地清場,2012年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了很多。而《泰囧》的12億歷史性票房,也是市場集中度提高的一個側面。另外台灣影片《那些年》的成功,引起了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關注。

華誼兄弟:上一年不太成功的經歷讓華誼在2012年憋足了一口氣,用連續地高投入製作吹響進攻號角,《畫皮2》與《十二生肖》的成功,《1942》《太極》《逆戰》的略微失敗,《楊家將》的慘敗-----雖然綜合起來算是成功了,但沒想到那麼多的大製作卻被光線傳媒搶了風頭。

博納影業:《大魔術師》的中規中矩無法挽回《大上海》與《河東獅吼二》失利的顏面,剩下的幾部文藝片也沒有想過用他們賺什麼錢。這幾年的交鋒下來,似乎只要華誼大片一發力,博納大片就沒戲,

光線傳媒:《泰囧》的成功並非偶然,是09年-2011年三年低成本喜劇的積累。《泰囧》的5000萬成本看似成本不小,但實際上有一半都用在了宣傳發行上。一部代表作,讓光線傳媒成為了中國市場是不可忽視的角色。不過,《泰囧》的成功依然掩蓋不了《銅雀台》的悲劇,好像光線參與的電影,製作成本一旦上億就很難賣了,2010年的《精武風雲》、《全城戒備》就是例子。除此之外,《四大名捕》實際上是上一年《畫壁》開啟的「東方魔幻」的題材延續,成為未來光線的一大重點。


2013年


2013年起,國片鬥爭不再是博納、華誼兩家巨頭,光線的正式加入使市場形成了三強鼎立的局面。不過僅僅就這一年來說,博納的沉寂讓市場變得好像只有華誼與光線的摔角。
此外,《北京愛上西雅圖》為代表的都市愛情片的成功,又成為了市場的新的風向標。

華誼兄弟:最先開始的一部《西遊降魔》的票房直逼《泰囧》,為華誼贏得開門紅。隨後的《私人定製》依靠馮小剛的名氣最後再玩了一把,延續了上一年的強勢。而作為引領了東方魔幻風潮的華誼在《西遊降魔之後》再出《狄仁傑》系列,成績也是不俗。而《等風來》與《控制》兩部中成本電影卻遭遇滑鐵盧。

光線傳媒:當一些小片商想再複製《泰囧》的奇蹟時,光線受到《那些年》的刺激,參與了《致青春》。也為2014的青春愛情電影埋下伏筆。這一年,光線的傳統項目--《廚子戲子痞子》的低成本的諜戰喜劇也再度刷出了恐怖的回報率。同時《賽爾號》的成功也讓他們嘗到了動畫片市場的甜頭。

博納影業: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的不成功讓人都有些懷疑他的巨頭地位。

小馬奔騰:小馬給了寧浩平台,而寧浩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小馬。但是《無人區》的歡慶卻成為了寧浩與小馬的最後的晚餐。由於分賬的分歧,寧浩在2013與小馬解約。


2014年


如果說2012與2013是博納消失的兩年,那麼2014就是博納絕地反擊的一年,也是華誼消失的一年。如果要總結2014年的國產電影市場,那就是博納與光線傳媒的雙雄爭霸。而票房冠軍卻是寧浩的《心花路放》,既不是光線也不是博納。

博納影業:被消磨了兩年存在感,博納終於在2014年大爆發。傳統題材上《竊聽風雲3》的收益率在意料之中,而《澳門風雲》終於又找到了在傳統項目上賺錢的感覺。《後會無期》應該是看到了《小時代》的粉絲電影的商業價值。而《智取威虎山》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感謝《一步之遙》的「自作孽」,如果當時遇到的姜文是《讓子彈飛2》說不定《智取威虎山》都很難做到這個成績了。

光線傳媒:面對博納的大爆發,光線雖然在票房總量上差個兩三億,但光線的回報率確實有些驚人。即使是《我就是我》《怒放》這樣血本無歸的電影拉了後腿,也拖不下來它的總體收益率。《爸爸去哪》噁心了大家但是獲得了超額收益,《分手大師》則是其低成本喜劇的傳統菜餚,《匆匆那年》與《同桌的你》趁著大家還沒膩繼續消費青春。

華誼兄弟:想到過華誼在連續爆發兩年後會休息一年,卻沒想到票房最高的電影竟然僅僅排在了第18名。公司在2014的大製作《一個人的武林》虧得很慘,反倒是兩部中小成本的都市愛情片獲得了較好成績。不過也不能說華誼在2014年毫無作為,投資的好萊塢作品《狂怒》在海外票房獲得了11億票房,雖然說回報率只算一般,但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恆業電影:是2013年、2014年湧現出來的新秀。兩年內三部影片排進票房前24,且都有亮眼的成績。未來值得期待。

三.三家公司歷年的平均回報率
平均回報率與綜合回報率沒有計算參股比例,不代表真實的回報率,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公司的眼光與運作能力。

光線傳媒的投資回報率非常驚人,其擅長小成本博高票房,以《泰囧》為代表作。但是,隨著其體量的增長,如果一直做小成本電影,可能會導致資金利用率較低從而使得總的回報率降低。
光線傳媒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成功的大製作。
不過,光線傳媒是靠綜藝節目製作起家的,如果大製作電影的運作依然沒有學會,光線傳媒或許會反哺綜藝節目。

四.歷年成功失敗的電影題材


喜劇與都市愛情是這幾年的常勝將軍,而東方魔幻也有不俗的成績,不過也有如《白蛇傳說》般的慘敗。
相反,中國曾經的特色作品,歷史與動作題材在這幾年卻失敗得很徹底。

五.結論


光線傳媒很有特點,嗅覺也很靈敏,2012-2014這三年裡非常成功,因此給予賣出評級。不管是經營上還是估值上,豬都應該趁肥殺。
華誼兄弟在2014年沉寂一點,不太成功,但是不用擔心,華誼在2015和2016可以打得牌太多。只是太貴。
博納影業沉寂兩年後,即使2014的絕地反擊,我依然不太看好博納。不過博納在市場中獨樹一幟問題不大。

$光線傳媒(SZ300251)$   $華誼兄弟(SZ300027)$   $博納影業(BONA)$   
------------
如果2015-2020,中國電影市場果不其然出現增速大幅下滑,大量投資人的預期落空後,那一輪淘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巨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8

不同回報率的策略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_31.html

8月份第一場的工作坊紙條當中,有不少無留名及電郵地址的,所以唯有先安排在blog內回應這些紙條。今天拿起這張紙條中的問題,其實有點不太明白,發文討論一下參與者的想法。




工作坊參與者問題:

5%,10%,15%的年回報率,你分別的策略會是什麼?


止凡回應:

這問題簡而精,但到底是什麼的概念呢?我會反問一個問題,若你能賺取15%的回報率,為什麼你會選擇5%的回報項目呢?若你能取15%,你大概不會對5%回報的投資項目有興趣,及為它對一個策略吧。

其實,我應該大概明白這位參與者問題的出發點,相信大概是持著一般坊間的金融概念吧。平日我們被金融銷售灌輸了太多這類知識,就是回報與風險成正比,風險越高,回報越高雲雲。所指的風險就是價格的波動性,波幅。

還有,風險承擔能力跟年紀有關,年老的就要多買債券及持有現金,因為這些資產風險較低。而年輕人就可以承擔多一點風險,所以可以追求高一點的回報,在組合內買多一些股票。今天,連金管局都在宣傳這類概念,大家的想法都唯有依這思維了。

我一向到銀行時,聽到這類東西,都會盡快聽完算罷,轉身離開,因為我根本不認同這類概念,而對我作出銷售的職員亦身不由己,可能她自己賣什麼都不太清楚,總之公司要她說什麼,演練十次之後就跟客人推銷一番。

實際上,投資所涉及的風險,大概有兩個,第一是投資者本身對投資項目的了解,即投資者對投資項目越是了解,這個投資的風險就會越低。第二就是投資者對這項投資的控制能力,若投資者越能控制所投資的項目,代表風險又會越低了。

舉個例,六福主席黃偉常先生對六福的投資,與一位欠缺財商的普通散戶被銀行推銷而在債券上的投資,哪一個投資操作較高風險呢?相信答案不難感受得到,黃先生對六福的了解極深,亦對六福有極大的控制權,他於六福的投資可以講是風險不大的,當然風險絕對是有的,因為做生意的變數很大吧。

相反,欠缺財商的普通散戶,被銀行推銷債券的投資,大家可以聯想到迷債事件,其實這些投資者自己買了什麼也不清楚,對這些產品的控制權亦十分有限,後果如何?大家應該記憶猶新。

很有趣,在金融界的定義,債券的風險大大低於股票,即代表普通散戶投資迷債的個案所承擔的風險,是遠遠低於黃先生的六福股票,這樣的邏輯,實在接受不來,與金融銷售人員溝通不來,還是算了吧。

若沒有控制權,有些人會選擇分散投資,有些人會選擇尋找安全邊際,有些人會兩者皆選,更有些人只會投資於自己有充足控制權的東西之上,所以物業投資這麼受歡迎,可能這也是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說了這麼多,只想帶出一個道理,就是投資者絕對可以找尋風險低但回報高的投資項目,決定的因素在於價值、價格、了解程度、控制權、安全邊際,拿捏好這些因素,找到15%回報的話,為何會選個只得5%回報的項目呢?真的因為低回報就會承擔低一點的風險嗎?想清楚,當年迷債的回報其實不高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79

2月份價值組合今年至今YTD投資回報率

價值組合今年至今YTD投資回報率是負6.38%, 同期盈富基金回報率是負12.67%.


以下是8大持股今年的表現, 按表現優劣排序.


價值組合8大持股當中, 有6支表現跑贏大市, 有2支跑輸大市. 表現最好的是367莊士機構國際, 今年回報率有21.18%, 集團今年至今共用了2,307.676萬元回購2,522.4萬股, 可見回購股份對冷門股股價有提振作用.

今年表現不太好的主要原因是太早滿倉, 以致股票大出血時, 只有太少資金可以加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65

印度租房市場回報率僅1% 創客闖入這一全球最難領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063.html

印度的房屋租賃胃口越來越大了。但這一規模達到200億美元的房屋租賃市場卻因為所謂的“信任赤字”,存在著巨大的供求不平衡。

回報率為何只有1%

“看到房子時,我馬上聯想到車庫——房子空空如也,門開大一點的話,剛好可以停一輛汽車和一輛摩托車。”德里的留學生吳順綿回憶了自己在印度的租房經歷。他說,印度人租房子的一大特點就是,房子里面什麽都沒有。

待租房屋空空如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房東怕租客把所有東西都搬走,這也是印度房東最擔心的一點,因此,房東會把出租房屋內所有的財產都鎖上或者幹脆統統搬走。

事實上,租客也同樣有著強烈的危機感,他們擔心的是那些缺乏信息驗證的房屋中介或房東,有可能會拒絕返還押金。

從歷史上看,印度的房屋出租市場是偏袒租客的,不僅僅是法律法規如此,房東能獲得的租金回報率也只有1%~2%。再加上“信任赤字”可能導致的麻煩,有房一族向無房者打開大門的積極性實在有限。

2011年的普查數據顯示,印度共有1100萬套空置房和80萬套未售房產。另一方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印度的城市地區存在1900萬套房屋的短缺。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很多試圖抓住商機的印度企業最終卻以失敗告終。原因是,當地的房產中介機構既沒組織,也還未形成網絡。

創客進入全球最難市場

正在打破這一傳統市場的是那些創客和互聯網技術。

例如,英國的初創企業RedGirraffe.com就在印度推出了一個平臺,依靠技術抓住了房東和租客兩端的信息,並通過搜索為雙方匹配資源,完成租賃交易。除了租房合同,這個公司還提供一整套超越合同的服務。比如,專門的房產經紀人,7X24小時的呼叫中心和實時透明的交易記錄等。該公司采用一種專用的算法為房東和租客提供最匹配的服務。

“結合技術的全面執行是我們的賣點。我們把信任擺到了桌面上。”RedGirraffe.com的創始人兼CEO奈爾(Manoj Nair)表示,執行是成功的關鍵。“我們意識到,我們正在進入世界上最難的一個市場,並且選擇了印度最沒有組織的領域——房地產。我認為,打入印度的不同城市將會是艱巨的任務,因為這里的土地是國家所有,每個邦的法律也都存在差異。”

目前,RedGirraffe.com與印度本土頂級銀行和印度的國際性銀行簽約發行了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因為這些合作,公司不僅可以讓房東和租客雙方作為信用違約保障的資金鎖定在銀行里,而且還可以給雙方提供更多利潤。該公司目前已經和印度最大的銀行之一達成了技術性的合作。通過這一戰略,公司可以為房東、租客、銀行和地產代理商提供超過預期的服務,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效率。

房屋租賃市場大部分在城市

印度的房屋出租市場大約有200億美元的規模,其中135億美元的市場在城市,8億美元的市場在郊區,另外57億美元在非印度居民(NRI)的房地產經紀人手里。這一巨大市場已經吸引了大量的科技初創企業,它們旨在解決印度房屋租賃市場的供求問題。

但是,這些零散的解決方案缺少整體性和成本效益,很少提供後期交易和長期的專業客戶服務。

最近,擁擠不堪的房屋租賃市場已經開始發生顯著的變化。尤其是獲得了不少投資的著名初創企業Housing.com宣布退出了房屋租賃市場。Housing.com成立於2012年,由12個來自印度孟買的年輕工程師創立,快速成為印度最大的買房租房門戶平臺。

RedGirraffe.com宣布,公司還打算對其印度的業務進行交叉補貼上的創新,並在2019年初打入倫敦房地產市場。奈爾表示,在印度市場打拼的痛苦和挫折是無法想像的。他們保守地計劃,可以在5年內占有3%的市場份額。

為了縮小當地住房市場的供需鴻溝,印度政府已經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印度所得稅法案1961(Indian Income Tax Act 1961)22和23條的延伸法律規定,所有空置的房屋(除了私人所有的)都將根據當時市場上的租金征稅。這一法案可以刺激空置房產對外出租。與此同時,政府也提出了Model Tenancy Bill 2015,在法律層面確保不偏袒租客。盡管已有這些措施,印度的“信任赤字”仍然在供求不平衡的問題上發揮影響。這不僅僅會剝奪房東的租金收入,而且也阻礙了租客快速且高效地租到理想中的房子。

另一個事實是,多數初創企業目前還主要集中在圍繞首都新德里的區域。這也意味著,上述英國的初創企業在印度這個極具挑戰的國家未來混得如何還有待觀望。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單一的科技初創企業在印度的房地產領域獲得了開創性的投資回報。如何重塑不受監管卻又極其本地化的房產經紀人網絡,將會是巨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70

從企業視角看投資回報率的下滑 中國成“5-30法則”唯一例外經濟不會硬著陸

目前,中國整體的投資回報率較11年前下降了10個百分點。數據顯示,2005年投國家資回報率是18%,即投資100元,對GDP的拉動效果是18元,而現在僅能拉動8元。與之相對,增量資本產出率在上升,從1990年-2010年間平均增量資本產出率的3.4%,上升至近年的5.4%,截至2015年已經接近6%,這一數字代表著每個單位GDP所需的資本量在過去十幾年里增長了60%。

撇開宏觀經濟,站在企業的視角來看一下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

在會計里有一個普世的分析方法被稱之為杜邦分析法。其中,投資回報率即投入產出比在企業中被稱之為凈資產收益率ROE。根據杜邦分析法,將ROE分解成三部分,ROE=凈利率*周轉率*權益乘數。其中凈利率的反映企業成本控制水平,資產周轉率代表著資產使用效率,而權益乘數則反映財務杠桿的運用。由此可發現,資本回報率由三個因素決定即成本、效益和杠桿。因此從該角度想要提高投資回報率就要降成本、增效益、加杠桿。

中歐-世界銀行中國普惠金融中心主任芮萌指出,從上述三個因素可以發現,中國過去七、八年中,投資回報率下滑首要原因是成本上升,即核心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作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如今中國的制造已經不再便宜。”芮萌表示,在過去10年中,勞動力平均工資持續上漲,到2015年已經上漲至平均5.5萬元,與之相伴的是,人民幣的匯率相對於美元升值了30%,而發展中國家貨幣匯率相對美元卻下跌了30%。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後映射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早在2009年中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就已經開始下滑。

對應凈資產收益率公式中的第二個因素,成本上升之外的第二個導致投資回報率下降的因素則是產能過剩。“衡量一個行業產能過剩的標準是其設備使用效率。”芮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世界範圍內設備使用效率的平均水平是75%,而中國已經從80年代初期資產產能利用率接近100%下滑至今天的60%。現實是,任何一個行業,產能利用率低於75%低於都被稱之為產能過剩行業。

如何解決?從杜邦分析法來看,最簡單的方法即增加杠桿,而這也是過去中國十幾年增長的秘訣。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5年,全社會信貸總額占GDP比重從150%上升到了250%,同時全社會信貸總額從不到20萬億增長到了當前的150萬億。

由此部分西方學者根據“5-30法則”判斷未來中國經濟將硬著陸,即過去5年,一個國家社會的負債占GDP比重超過30%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大規模的系統性風險。這一法則在泰國、日本、墨西哥、西班牙等國家身上一一印證,而中國則成為唯一的例外,從2008年至今的五年中,中國負債占GDP比重依然超過30%但是並沒有出現系統性風險。

企業融資為主體、高儲蓄率以及合理的外匯結構三大因素讓中國成為了這唯一的例外。

全社會信貸的流出口共有三個,分別是居民、政府以及企業。“目前,中國居民負債率僅30%左右,政府借債占GDP比重也僅在20%左右,相比日本的242%、美國的100%,處於較低的水平線。”芮萌稱,因此可以發現,中國高負債流出的主要方向為企業。

中國企業的融資特征決定了企業負債的高比例。融資渠道可以分為以公司發行債券、股票為主要途徑的直接融資和向銀行借款的間接融資兩種方式。目前,中國企業融資結構為間接融資占據社會融資比重的87%,僅有13%來自於直接融資。

芮萌指出,當前想要解決這一問題,短期內去杠桿或無法實現,只有調整負債結構。基於此,2016年年初,周小川曾提出增加家庭負債,調整整個社會負債結構。

社會融資結構之外,系統性風險並不會發生在中國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國儲蓄率處於高位,目前中國儲蓄占GDP比重為50%,位居全球第一。此外,從配置資產角度可以發現,美國將資產大比例配置在股票市場,背後延伸的邏輯為經濟下行導致股票下跌帶來居民財富縮水進而停止消費,而中國的資產51%為儲蓄,18.2%為銀行理財,兩種而相加將近70%,該類資產變現能力極快。

此外,中國被釘在“經濟硬著陸”釘板上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在2015年中國外匯儲備相對值下降了5127億美元,部分西方經濟學家將這部分外匯歸為熱錢外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芮萌指出,下降的外匯儲備詳細拆解可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類為外債結構優化,這部分減少的外匯儲備為3513億美元;第二類為企業“走出去”,包括對外直接投資(ODI)和對外貸款,共計2353億美元;第三類為“藏匯於民”即居民,即增加流動性金融資產,共計1733億美元;第四類為個人購匯流出,即居民用於出過讀書、旅遊的外匯,近年境外遊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這部分外匯流出額約為1000億美元左右。而真正熱錢外流,即通過貨物貿易途徑導致外匯量減少的體量僅為1300億美元。這與2016年7月7日,央行公布的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為3.2億美元相比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

由此,根據杜邦分析法,宏觀經濟調整的三個核心因素即成本、效益和杠桿。

在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下實施三去一降一補。首先要減低勞動力成本,當工資持續上調並無回調可能下,唯有增加供給,即放開二胎,同時簡政放權、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去成本之外,去庫存和產能的路徑包括城鎮化、一帶一路以及區域化發展。

最後是去杠桿。“我們不能去杠桿,一旦去杠桿會出現經濟硬著陸。當前,很多企業用新債還舊債,一旦銀行停止借新債,舊債就無法償還。”芮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去杠桿的唯一路徑就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通過包括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路徑深化金融改革,讓企業從依賴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從而實現融資渠道多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50

希臘急求外商投資 稱私有化項目回報率超過15%

希臘國有資產私有化創造了許多絕佳的投資機會,希臘知名房地產企業Lamda Development首席執行官阿薩納修(Odysseas Athanasiou)認為海外投資者應該要有更多信心。

他表示,私有化項目提供了大量的投資機會並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我們的回報率能達到15%,並且這是風險加權的回報率而不僅僅是絕對回報率。如今已有14座機場以及比雷埃夫斯港實行了私有化,最近議會也批準了海林尼肯機場(Hellinikon)的項目,我們有理由對此持樂觀態度。”

首要任務是吸引投資

在這種信心的背後,更多是希臘政府希望通過投資來提振經濟和增加就業的急切心願。

“我相信,希臘政府已經意識到創造就業機會是使希臘經濟重振的首要辦法,而只有投資才能增加工作崗位。”阿薩納修表示,“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引海外資本以及樹立外國投資者對希臘的信心。”

在這位希臘企業家看來,希臘應該更積極地尋求與外國投資者的合作,因為私有化不僅能恢複國家的聲譽,而且也能使人們相信希臘是一個言行一致的國家。

目前的希臘正在為了獲得經濟增長、實現改革目標而努力掙紮。為了獲得來自歐盟的860億歐元救助貸款,接受這一救助計劃的希臘執政黨——左翼聯盟執政黨(Syriza)也被迫吞下了從養老金系統改革到售賣國有資產等嚴格條款。救助計劃要求希臘進一步削減公共開支、改革養老金、勞動力市場和稅收制度,並對國有資產,比如機場和港口等進行私有化。為了挽救處在谷底、負債累累的經濟,政府不得不執行私有化政策。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最近強調,希臘經濟正處於結束衰退走向增長的轉折點,政府將制定未來五年經濟發展規劃,分五步實現經濟複蘇向公平發展轉變,即落實余下的改革前提措施,盡快開啟第二輪評估;根據歐元集團會議相關決定,制定希債減記具體舉措;參與歐央行量寬政策,幫助希臘減少借貸成本、恢複流動性、逐步放寬資本管制、重回債券市場;實現2017年經濟正增長的預期;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財富的公平分配,惠及人民生活。

中國企業參與希臘私有化

2015年7月,希臘私有化基金(TAIPED)批準了新的國有資產私有化商業方案。有三個項目處於私有化方案的優先地位,分別是14個區域性機場、賽馬的特許經營、天然氣輸送網絡運營商(DESFA)66%股份的轉讓。14個區域性機場的經營權已於2015年8月出售給了德國法蘭克福機場集團。這也是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所領導的政府做出的第一個私有化決定,該協議價值12.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92.3億元)。比雷埃夫斯港務局、薩洛尼卡港務局和鐵路公司(Trainose and Rosco)的私有化也在其中。

此前,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以3.68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7.6億元)收購比港管理局67%的股權。希臘議會批準這項交易後,中遠海運將首先向發展基金支付2.8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1億元),購買比港管理局51%的股權;此後5年中,中遠海運將再出資88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6億元),購買另外16%股權,並投資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2.5億元)用於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中新社的報道,自中國遠洋海運集團2009年投資經營比雷埃夫斯港(下稱“比港”)以來,該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已從2010年的88萬TEU(標準集裝箱)增長到了2015年的336萬TEU,吞吐量排名也從全球第93位大幅提升到第39位。給當地帶來了超過1200個新的直接工作機會,增加了希臘的財稅收入,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時報》也報道稱,2013年比港吞吐集裝箱約316萬個,其中80%拜中遠船隊所賜;中遠海運計劃準備進一步擴張該港口,使其吞吐量到2016年突破600萬個集裝箱。

根據希臘私有化機構共和國資產發展基金(HRADF)發布的公告, Lamda Development牽頭的國際財團以9.15億歐元的報價,成為雅典舊機場Hellinikon SA及附近海濱改造項目的唯一投標者。該報價比初始報價高25%,也高於項目獨立評估機構的估值。該項目包括奧特萊斯、住宅、辦公室、休閑設施、酒店以及賭場和碼頭的建設。公司認為該項目每年能吸引100萬遊客,將會創造1萬個工作崗位,並在5~7年內進一步提供7萬個工作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此項目獲得了中國複星集團、阿布紮比鷹山公司(Eagle Hills)和希臘拉奇斯公司(Latisis)的投資。阿薩納修表示,這一項目將改變希臘市場的遊戲規則,作為歐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再生項目之一,該項目的能源、垃圾和水務管理等基礎設施都將重新建設,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海濱公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