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媒體平台不同於傳統電商
我不太認為汽車的媒體平台可以做成傳統意義上的電商概念,因為價值導向不一致。它裡面三個核心問題,就是誰要做電商,誰的需求推動了電商的發展,是為了做而做,還是真的有產業需求、用戶需求或者是第三方的想法。
第二個核心問題,汽車電商的價值在哪兒例如,有人想做,這個事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如果不是特別的革命或必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那做它幹什麼?不能為了做而做。第三,如果真的要做,它的實踐方式大概是什麼樣的?現在基本上在很多領域裡都實現了,但是一到汽車這就卡住了,是因為汽車不是按照一般的消費品的銷售方式。
我們看這個產業鏈,廠商、經銷商,像我們這樣的垂直平台或者說是網絡平台還有購車用戶,現在對電商這個概念有一定的需求,但是因為他們角色不同,對需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
就廠商而言,意味著一種新的營銷方式和渠道,意味著比較輕量化的銷售方式,輕資產運作。
所有人都知道,汽車通過4S店的方式,在全國幾百家店的方式是非常重的,沒有必要,最終都攤到車價格合乎營銷管理上。當然它也會帶來新的復合價值,有品牌的傳播、認知,因為銷售效率提高帶來其他方面的關聯效益,所以我們姑且認為廠商具備一定的推動汽車電商發展的動力。當然可以通過這樣的變革優化自身的銷售體系強化品牌價值管理,當然理想還照不到現實中,因為歷史上已經形成了傳統線下的銷售網絡,因為他們的存在。
我從來沒聽說過線下幾百家零售店以同樣的價格同樣的產品在網上賣同樣的關係,諸位如果有反例可以告訴我,我沒見到。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根本沒有這種可能性。所以僅有動力和願望是不行的,能不能照進現實是個未知數。
經銷商更充滿了悖論,他做電商,這個聽起來就太糾結了。汽車電商可以優化經銷商整個銷售環節在競爭中取得優勢,能夠帶來更多的線索導入和降低營銷成本,但是同樣有問題,經銷商本身實際銷售網絡、網點的變成、佈局和傳統營銷模式,都決定了他難以在自身的範圍內去革掉自身的命,本身汽車經銷商在其中,怎麼可能成為自己的團隊主題,自我完全否定式的發展也不太現實,所以他也很糾結,雖然他和廠商一樣有一些動力。
用戶就好辦了,汽車這塊來講,銷售是產品加服務的概念,其中產品核心是價格問題,服務的核心是要落地,電商又不像其他東西,比如電視、快消品,一把一結,但是汽車不是這個概念。用戶有一定需求,但是目前的解決方案不足以支撐他的需求,買了車以後的服務、相關的手續、相關配套措施能否跟進,能否形成一個以汽車電商為核心的服務鏈,如果沒有服務鏈的話,如果僅僅在網上下一個單子就告訴我是電商了,這完全是吃飽撐的,這跟去店裡買有什麼區別?
看這樣的垂直平台,我們當然有願望聯繫廠商、經銷商和用戶之間,路徑越短越辯解越好,充分發揮我們的作用,我們有N多想法,這事不能皇上不急太監急,我們只能推動他改變,走的太早容易成為先烈,幹不成事一切都白搭,所以踩對點掌握好現實節奏,這是我們需要把握的概念。那是不是就沒有出路了?現在這麼多問題,現實就是充滿需求又充滿問題。
汽車電商的價值在服務和銷售
汽車電商的價值在哪裡,簡單來說這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它簡化降低汽車交易過程,方便群眾服務大家,這都是它的價值,它的價值所在是在於服務和銷售體制,它的價格目前不具備汽車電商的核心價值,因為有這麼強大的銷售網絡在,因為有2萬多家汽車經銷商,凡是以價格為噱頭的所以汽車電商都是偽電商,都是不可持續的。主要還是在服務和銷售機制的價值和創新意義。
服務目前非常大,目前都是一盤散撒,就是金融保險、救援、售後服務,目前還是單點式運作,沒有形成整合的服務鏈。如果說電商要形成不僅是銷售機制的改變,還會改變相關的產業,然後重新的部署和配套,形成一個完整的主題,就像我們說的特斯拉,它造車很簡單,有汽車產業存量,隨便可以造出來車,汽車行業這些年把自己神聖化,如果大家願意造車的話,三年也能造成出去車來。它的問題在於什麼?不僅是如此,造車、銷售體系、服務體系都是一體化的,都是一個服務主體,都是由廠商來控制整個消費和銷售體驗,所以創新不是局部的,應該是體系化的,如果你只掌握其中一段,你創新的努力往往會打水漂,因為改變不了格局優化不了體系,所以會犧牲在改革的路上。
汽車電商的未來可能要調整一下O2O,兩個「O」的關係,目前來看是這樣,銷售機制的價值也取決於整個銷售體系銷售模式的變化。
國內汽車電商亟待產業化升級
我們看汽車電商的實踐方式,先來看是誰在做,經銷商成為不了商業模式的電商平台,太小了。
大的電商平台,像京東、天貓抑或淘寶,像易車這樣的,第一他們具有能力、第二具有需求,可以成為創造新的汽車電商模式的主體。對於電商平台而言,它要做汽車電商也有一定的問題,導致它會缺乏專業化精細化運作的背景或者是內核,互聯網的基因和相關的產業資源這種經驗不太充分,同時他具有濃厚的產業壁壘,對電商平台的介入到他成為主要原價也存在挑戰。目前來看國內比較大的汽車平台對於電商的介入都是小心謹慎、淺嚐輒止。
現在老有風聲說某某企業某某集團要自己構建一個廠商主導的電商機制,其實現在電商也都是基於互聯網的營銷平台,比我們常說的電商平台差的概念很遠,他們會以這個為一個步驟,逐步往這個方向發展,他有這個動作和願望,初期做的還是在線營銷管理,將來能不能發展一個到C端的品牌化電商平台也是未知的,據我們所知家電企業在參加大的電商平台同時也構建自己的電商平台,也取得了相應的成功,我不知道這個能不能在汽車領域被覆刻,我想三五年以後有可能。
但是裡面的問題就是覆蓋面窄,中國汽車有幾百個汽車品牌,這樣太不集約,用戶也不希望一個一個去試,所以還是希望有一個集約化的。
說說我們易車,汽車品牌在這個領域裡已經多年了,所以有一定的資源,無論是C端的資源還是B端的資源,能夠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對內整合行業,對外整合路徑,流量入口、用戶資源,形成一個垂直的核心。這種機制我認為勝算更大一些。
汽車電商需要的是整條產業鏈的共同進步才能完成,相當於拔河原理,一個人使勁沒用,得一個隊共同努力,都要自我找到新的位置,如果所有要素都沒有各就各位的話,其中一兩個個別的久違了沒有用,這就會很危險,大家以後做企業搞投資都要注意這點,在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各就各位調整自己的坐標,還得看其他競爭要素準備的情況,所以什麼時候汽車電商能夠成為現實根本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是一個產業升級變化的過程。我們也要做好準備審時度勢觀察機會,扮演好在當前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我來對汽車電商發展的趨勢做一個分析,電商是一個銷售機制,電商是一個新的營銷模式,銷售機制的變化會帶來銷售產品本身的變化,因為剛才我講了汽車是一個產品加一個服務鏈一個服務包的概念,在電商完成所謂的電子化交易,但是落地的服務給誰。解決由於電商化的到來,汽車又具備獨特的產品加服務包的模式,用這種一次性銷售的閉環模式解決汽車電商提供服務,這是所謂一次性銷售。別買車,然後買保險,然後要不要貸款,分別對N的服務營銷主體,一次一次這麼折騰,維修養護也沒完沒了,二手車再來一次,這不是和高級的服務模式。
能不能形成?其實完全可以形成這沒有什麼難的,其實就是一條龍服務。
關鍵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主體代表服務供應方來對C進行服務鏈式的一次性服務解決機制,裡面說的都比較細了,關於維修保養、金融保險,總之建立一個為期五年的閉環銷售模式。在第一個問題上變得更複雜,同樣汽車產品加汽車服務的一次性銷售,需要達成的更多的產業外的資源整合,保險公司、金融公司、二手車服務供應、維修網點,只有當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跨行業高行業的跨行業的整合才能出現,在此意義上才能孵化出新的汽車電商模式,所謂的汽車電商才能夠真正實現,最快也得五六年的時間才有可能見到眉目,現在不好預測,目前還是在摸索期,一家難以整合所有資源。
我非常同意二位的看法。是生意就是要賺錢的,這一點,我從十幾年前跟親戚借5萬塊錢賣啤酒的時候起,就很明白了。
在山西的那些年,我做酒類批發,已經小有所成。2010年到北京做了電商,我發現在花錢這件事上,自己很老土。電商裡的同行,我感覺他們要麼是互聯網公司的高管,要麼幹脆就是精通網絡工具的技術員,好像都沒怎麼做過生意。我賺1個億花了好些年,他們出一個方案就有幾億可以花。
我和他們唯一相同的地方是都想幹大事。之所以做酒仙網,是因為我想做100億元的生意。在賣酒這個行當,怎麼才能做到100億元?搞批發不行,搞連鎖酒行也不行,想來想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做電商。
這是上MBA給我的最大啟發:還有電子商務這個行當。但出身不同,幹起來路子也大不相同。絕大多數的電商,一開始都是在五星級的寫字樓裡辦公,做著做著就挪到居民樓去了;我們一開始是在亦莊的居民樓裡窩著,做著做著做進了現在的五星級寫字樓。
在亦莊鄉下,我們的CEO拿的是3000塊錢的工資,這對那些高管出身、技術員出身的CEO來說,是不可想像的。我忽悠山西的老部下們一起創業,他們是瞭解我的,我手上拿著的那幾千萬,都是自己的錢,每一塊錢都有出處。
我們一開始就賺錢,儘管賺得不多。這跟大多數同行多融錢、多花錢、不賺錢的路子是不一樣的。我也大致知道「在電商搶地盤的階段,賺錢是可恥的」這類說法,我們都感覺很不好意思,因為我們一直覺得只要是做生意,無論啥時候都得賺錢。
事實上,電商燒錢的時候我們也沒錢可燒。我們做電商比較晚,第一次融資是在2011年春天,廣東粵強集團的王總給了幾千萬元。王總是做酒類貿易的,想在我這裡做一個嘗試。這筆錢來了,我們沒敢亂花。那時候,我們一年的銷售額才幾千萬元,還沒做到以前搞酒類批發的水平呢。
我們真正想花錢的時候是2011年下半年,第二輪融資之後。我們原本想把紅杉和東方富海投資我們的錢燒一燒,可遺憾的是,那陣子電商燒錢的時間點好像又過了,投資人開始質疑燒錢的模式。於是,大家也不敢再燒了。既然大家都不燒,我幹嘛要燒?對於這件事,我想對投資人說的是,你們很幸運,如果你們的錢來得更早一些,沒準兒也被我燒光了。
在我看來,做電商關鍵的問題不在於燒沒燒錢,而在於能不能賺錢。酒仙網沒燒錢,也幹完了那些燒錢的人想幹的活兒。
我們推行的是烏龜文化,一點點往前挪,每走一步,都比我們能邁的步子慢一些。我們第一代庫房也就500平方米;等拿到第二輪投資的時候,才敢把廣州和上海的倉庫升級到5000平米;直到上個月,我才把上海的倉庫換成15000平米的。
花投資人的錢,我就跟花自己的錢一樣。酒仙網的員工規模也是一點一點往上加。去年我們的員工四五百人,到現在為止也就700多人。據我所知,同等規模的電商早膨脹到2000人了。做生意不能光畫餅。大多數電商的做法是投資前置,今年做1個億,明年規劃5個億,於是從今年年中就開始準備明年的人馬,今年100人,明年就該有500人了。他們的問題是,這5個億根本沒達到,於是一腳就踏空了。投資前置是給自己埋下的定時炸彈。
當然,酒仙網能賺錢,跟我們選擇了白酒這個主品類有莫大關係。在中國,白酒行業天生就龐大,一年好幾千個億。酒這個東西沒有庫存風險,它不像服裝鞋帽存過兩年就沒法賣,而是越陳越香越貴。2011年,我們趕上了名酒大漲價,平均漲了40%,我們的酒全是在之前的價格低點進的。那年我要是有更多的茅台,酒仙網豈不是比鐵道部的網站還要牛? 2012年,名酒又大減價,很多人以為我們要難過了,事實上,我們仍然賺到了差價。不謙虛地說,我們做酒是老行家了,什麼風聲聽不出來?
既然大家坦誠相見,索性就多說點兒吧。雖然是做酒這種大眾消費品,我們做的實際上是獨門生意。我們既是酒廠網絡渠道的獨家代理商,也是他們的其他網絡平台的服務商,幫酒廠做代運營服務。此外,有件事很多人都看錯了,但凡央視、公交車上那些「買真酒就上酒仙網」的廣告,並不是我們投的,而是酒廠投的。在廣告上,我們省了上億的錢。
去年,就像牛社長說的,不賺錢變成可恥的了。投資人開始要求贏利了。酒仙網拿到了第三輪融資。
這個錢,還是不能亂花。
1,選對創業模式,20 歲和 40 歲的人不一樣
2,如果有拖延症,自制能力差,那就給別人做老闆吧
3,很多時候是未知造成的恐慌
4,不能丟了你的價值觀,不能因為做生意而丟掉看待世界的方法
5,你喜歡的東西會成為你日後創業時的積累,比如工業設計對於羅永浩
6,挑好自己的標竿,宜家無從下手,蘋果,恰好,最聰明的喬布斯死了
7,發現一個行業中核心人才最需要的是什麼,比如缺的是懂設計的老闆
8,Google 是科技狂人,別人做火車,它做飛機,那種公司我絕對做不了
9,像蘋果一樣,懂心理學、懂體驗,懂優美,懂用戶感受
10,蘋果做得那麼好,是跟喬布斯本人每天跟產品經理坐在一塊兒摳產品是相關的
11,很多傻逼企業老闆認為談合作談戰略布大局才是重要的,這是非常可笑的
12,產品本身是最重要的,湊巧如果你會營銷,你就賺了
13,自己做企業,不是說每一個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就怕不知道自己的短板
14,招對人很重要,Jeff 來了,同行就知道你是做什麼的了
15,你做一個大項目,就不能找管理幾個人經驗的人來做主管
16,做對事很重要。全球最有錢的公司,上千個最好的工程師,但路子走錯了去做 Vista 依舊會失敗
17,要敢於否定自己,6 個人做 ROM 是件錯誤
18,老闆在核心業務上要有感覺,心裡要有數
19,團隊要穩定,這還是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
20,好東西人人愛
21,不要相信理工男就對好東西沒有感覺,跟所有人一樣,他用過好東西之後就不會再用差的了
22,不要低估小創新,100 多個人性化的小創新完全可以決定價值
23,核心的東西一定要自己做,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用別人的
24,我們不太依賴什麼群眾智慧之類的東西,他們給你想到的主意你來實現和完成的時候充其量是讓他滿意的,而不是帶來驚喜的。
25,精英團隊如果做得足夠好,是可以給群眾帶來驚喜的
26,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有 50% 是軟件交互。這個才會讓用戶對你產生粘性
27,不要相信焦點小組,自己團隊判斷總是會比調研要准
28,但有時候會出現偏差,喬布斯也會犯錯,比如……噢,原來女人不在意手機很大,因為本來就已經很大了
29,不要相信粉絲文化,粉絲文化很低級
30,當然不排斥由某個人群來帶動消費潮流
31,要關注那些帶來生活品質改善有價值的事
32,很多有錢人也會買很多粗糙的東西,很多窮人也會買很多精緻的東西
33,有粉絲意味著擴散的基礎比較好,但是擴散開還是靠產品本身
34,不要怕開會,開會的問題在於溝通效率高
35,不放過任何一個思考的機會,並把思考結果記下來
36,VC 是聰明人扎堆?跟任何一個群體一樣,80% 的投資人都是笨蛋
37,「膽敢」跟富士康提各種要求
38,有人欺負你,記下來,勵志用,以後「挨個收拾」
39,做好最悲觀的打算
40,不要做虧心事,想騙過幾億的人,這個是不可能的
41,不管你覺得自己知識多高、多牛逼、多橫,很多也都是運氣成分
42,不用太在意對手
43,不要忘了初心,從「東半球最好用的智能手機」到做「全球最好用的手機」。
「想要在巨頭的世界裡存活,只能是獨特滿足強需求」
無論選擇在任何領域創業,最重要就是選擇一個足夠大的市場,而且需要有足夠強的需求。所謂強需求,就是該需求在人群或者場所中比例特別高,且花很多的錢,很多時間。輸入法本身每個手機都需要這個東西,雖然它還不是手機上第一應用,但是幾乎是手機上的第一工具。因為輸入方法出現的時間佔據了所有文字關聯的場景,所以它的使用場景非常多,佔據用戶的時間也很長。
但目前在國內提到輸入法,可能大家想起的就是搜狗輸入法或者百度輸入法,這裡確實是一片紅海。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獨特滿足強需求」。首先輸入方法是一個強需求,但滿足強需求還是沒有機會,因為已經有了搜狗百度。那更進一步地,微創新滿足強需求我覺得也還是沒有機會。想要在巨頭的世界裡存活,只能是獨特滿足強需求。所以,我們希望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輸入法。
隨著移動設備的興起,用戶對輸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PC時代,大家用鍵盤輸入,是因為語音的技術尚未成熟,加上PC的場景並不適合語音輸入,所以語音輸入在PC上並未得到廣泛應用。但是智能設備的興起,我們發現語音輸入比例變得越來越大,因為語音輸入比鍵盤輸入更加快捷。但語音輸入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語音輸入,要修改也十分困難。所以語音適合於原始的聲音文件,但很難將語音轉化成可視的文字。語音要自動化的地變成文字,對場景、背景噪聲、口音的識別都會有一些問題,所以它不是一個很可信的通道。
那麼,「智能設備上的輸入需要像語音一樣便捷」就是用戶的需求。但是怎麼化解語音輸入的不足,我反過來的思路就是:有沒有可能做一個智能設備上的鍵盤輸入方法,但是它可以同語音輸入一樣便捷。這就是我們一開始做章魚輸入法時的思考。
「越接近1就是越好的產品」
智能手機走到今天,如果要使輸入方法做的像語音一樣快捷,輸入按鍵最少,那麼它有兩個核心的消費價值。一是按鍵次數越少越好、二是目標候選詞就在第一個。
第一個是按鍵的次數越少越好,包括修改的過程的按鍵次數要少。漢字輸入的極限值是什麼?就是你輸了一百個漢字只按了一百次鍵,輸了一千個漢字只按一千次鍵。實際上這一極限永遠不可能實現,只能說,越逼近1就是越好的產品。
章魚輸入法提出的了手機輸入法「一字一鍵」品類。通過輸入首字母,就能實現詞組或整句式輸入,使3字詞、4字詞或更多字詞語的輸入擊鍵簡化到了1:1。
第二個是侯選項就是第一個,這是特別重要。不管我們講的是豐富的詞條,就是我們在手機裡面放很多的詞條,比如原來幾萬條,現在變幾十萬條,或者我們再去放語言模型,統計語言模型,這種二元三元的統計語言模型的東西放在手機的前段,通常這裡面會放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這種統計語言的關係在中間,都是為了使侯選項變成第一個,第一個侯選項就是用戶想要的。
「我們還做了一些其他功能的微創新」
除了「一字一鍵」外,我們還做了一些其他功能的微創新。
其中一個叫做「節奏感知」的功能,就是根據用戶輸入的節奏判斷用戶所需的文字。據觀察,每個人按鍵的過程中是有節奏的,按鍵和按鍵之間總會有一個時間間隔,這個時間間隔在哪個地方長一點,哪個地方短一點,我們發現絕大部分的場景下在你開啟那個新拼音的時候,下一個拼音的時候中間空格的時間最長。我們根據這個功能可以識別出同樣按鍵順序的不同詞語句子。
還有另一個功能叫做「場景感知」。「場景感知」,就則是突破細胞分類詞庫的概念,假定用戶需要使用的詞組是與「場景」id關聯的。用戶上班下班的生活路徑是「場景」、用戶周邊的同事朋友等也是「場景」。用戶的用詞會受到位置因素的影響,附近的一群人的用詞概率也正相關。比如安徽有一個縣叫無為縣,甘肅有一個市叫武威市,如果拿著我們的手機輸入方法到安徽,輸「WWYZ」,它就會出「無為一中」;而如果你去甘肅,出來的文字就是「武威一中」。這個其他輸入法,將大量的詞語存在云端的「云詞」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章魚具有單個詞條自動感知,不需要你搞分類詞庫,這些東西都是自動的,你不需要去下載一個詞庫。
場景感知的第二特點會將輸入詞組跟你周邊的人關聯在一起,我們的場景感知的裡,如果在這個區域內,比如一萬個人的小區,只要一個人造了一個詞組,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人都可以用,並且實時動態更新。
第三個特點則跟用戶在手機上使用輸入法的的位置有關係。例如,你在「當當網」裡面做搜索輸入時,我給你的侯選項都是書名。在京東,我給你的都是商品名或者商家的名稱,當然這個還得繼續探索,但是這些都是我們在創新的方向。
在往後的功能迭代當中,我們會做更多的嘗試。類似於搜索引擎中的知識圖譜的概念,或者詞簇的概念。比如在世界盃期間,你在輸入巴西隊A球星的名字,其它球星的名字自動上浮,隨著你個人當前使用的東西詞條內容自動在變化。
「我們是輸入法老兵」
我們算是輸入法的老兵,在輸入法領域深耕了很多年。團隊中,陳波從1993年就開始中文拼音輸入法的語言設計,到現在做了快二十年了。其實,我們擅長的東西是在統計語言模型方面,對大量的文本語言做統計分析。按照今天的說法,可以叫大數據的文本分析,這是我們團隊從九幾年就擁有的技術專長。
我們在2005年提出的手機數字九鍵輸入,能夠輸入連續詞組。並取得了九宮格詞組輸入方法的專利,該專利專業的說法叫「一種在數字小鍵盤上,基於拼音的多字連續輸入的方法」。
但是,現在輸入法做出來的卻是搜狗,我們錯過了過去幾年。因為原來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做軟件授權的技術公司,技術我們都有,但是我們必須得把我們的技術授權賣出去,就是賣軟件授權的方式獲得利潤。我們的客戶全是手機商商,設計公司或者芯片廠商。由於戰略定位的問題,我們未能在C端市場上有影響力。但我不想錯過下一個機會。
口述/章魚輸入法 創始人馬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