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讀書劄記141114
毛主義的誕生
執筆人:蟬
「毛主義Maoism」一詞始於學者Benjamin Schwartz 1951年發表的著作《中國的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 他認為 毛澤東的革命戰略有別於正統的馬列主義學說,主要建立在農民群眾的基礎上面。
毛主義之所以備受西方學者關註,除了他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巨大影響,還因為毛氏以馬列主義作為改革的意識形態,取得巨大的成功。 雖然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帶來難以磨滅的陰影,但毛氏作為馬列主義革命家,其成績讓不少西方知識分子感到振奮。
學界一直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多樣性有極廣泛且深刻的討論, 毛主義作為其中一種面貌更是近代的討論焦點。 本文主要援引 溫洽溢博士為 馬思樂Maurice Meisner教授的著作《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中譯本所撰寫的導讀,淺談學界對毛主義的一些基本論述。
〈從馬列主義到毛主義〉
俄國是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革命基礎的地方。 革命家 列寧對於革命為何先發生在工業條件相對落後的俄國,為馬克思主義作出辯護。 列寧在其著作《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中指出,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演化成帝國主義,打破了馬克思的預言。 只要帝國主義強權和壟斷性資本主義繼續剝削中國等國家,資本主義便不可能瓦解。***
另外在《What is to be Done》一書中,列寧討論工人階級奪取政權的策略。 他提出工人階級不論在思想或意誌上都是軟弱的,需要由一群職業革命家扮演先鋒角色,組織革命政黨,灌輸無產階級堅定的革命意識。***
列寧的說法為歐洲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與第三世界和東方民族主義反帝國主義鬥爭找到正當基礎,從而讓馬克思理論吸納了其所忽略的民族主義元素。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建幅度雖大,但仍然是歐洲中心框架: 即以城巿為革命中心,工人階級為革命的首要力量。 這種種變化正是蘇聯和共產國際扶持創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背景。
馬思樂指出毛澤東在其馬列主義實踐過程中顯露出的多種特殊性,足以使其稱為「毛主義」並加以研究。
〈毛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嗎?〉
既然與馬列主義差距如此巨大,到底毛主義只是馬克思主義的另一種面貌,還是以馬克思主義作起點而孕育出來的中國獨有的改革精神? 學界在過去數十年在這個論點上爭持不下。 其中抱持「異端說」的學者當中,以 魏斐德Wakeman、史華慈Schwartz等擔當大旗;而對陣的學者中以「東方專制主義」與「極權主義革命」學說聞名的 魏復古Wittfogel為主角。
這波在60年代的爭論,最終因中蘇分裂與文化大革命而逐漸向異端說傾斜,馬思樂便是異端說的其中一名大將。 馬氏指出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增修在中國一直被視為傳統。 中國雖然響應俄國革命而接受馬克思主義,但其內容有別於歐洲中心的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
馬氏認為毛澤東的社會主義思想深受 李大釗啟發,並不是基於相信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作用力,而是基於相信社會主義能夠引發出潛在的強大主觀力量之上。 李大釗認為中國蘊藏著“剩餘能量”,人的思想、意誌和自覺決定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他進一步認為這種 “唯意誌論”在革命實踐上的含意在於,革命者對於推動歷史前進的經濟力量的不耐煩,以及他們缺乏真正的無產階級的情況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衝動。
此外他提出雖然無證據顯示毛澤東受 車尼雪夫斯Chernyshevsky的影響,但毛主義與俄國民粹主義之間存在著一種「親近性affinity」。 俄國民粹主義者有一種強烈的信念,認為人民集體的意識力量能決定社會現實。*** 與馬克思主義者不同,對於民粹主義者而言,歷史和革命發展的決定因素不是物質生產力的不可抗拒運動,而是人的抉擇和行動。
另外他們更相信,基於這種人的主觀意識力量,俄國的社會主義得以繞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階段。 俄國的民粹主義因此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階段論。***
參考;
《毛主義的誕生:中國共產革命之路》(2007) Maurice Meisner
讀書劄記141121
政治秩序的起源(四) 法治淵源
掌門執筆
福山教授認為現代社會有三大組件:A國家state; B法治rule of law和C 負責制政府accountable government. 前面三篇文章撮要了國家的起源和性質,本文介紹「法治」.
國家,甚或是現代國家,不必定行“法治”, 但必然要有法律.*** 擁有及實施法律不等同「法治」, 專制國家,如中華帝國,法律嚴明高效,但並非法治國家. 然則
〈何謂法治?〉
依字面義Def. “rule of law” 即是“法律本身施行統治”****;而不是“rule by law統治者制訂法律以遂行施政”。此二者,主客之別也。
「法治」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其意正好是 “不由人治”.*** 乾隆曰 “惟以一人治天下”, 點出了「人治」之精髓, 君權無上, 法律是 “王法”, 即「制定法」. 如此, 主權者, 即統治者(無論其為君主或國會) 不受法律之約束; 或者可以任意變更法律.**** 人治效益可以極大, 效率可以極高, 然而並非法治.
這裡引出兩個有趣的問題: a主權者(在現代即是國家) 出現之前必先有 “法律” 的存在,**** 這樣他才有可能成為法律的臣僕, 而不是其反面. 在於現代,即先有憲法或基本法, 後有國會,政府和法院等國家建制. eg. 新中國是依據全國政協制訂的憲法而生成的.
b法律, 準確地說是憲法, 既然先在, 必有源流. 然則其源頭又是甚麼?
合併a與b, 得出: 一個法治國家, 理論上必先認定社會上早已存在著一套 “法律”, 而這國家是依據該套法律生成的, 並由之獲得合法性. 所以, 國家之施治絕對不可以違反該套法律, 否則將失去正當性.*** 這個 “先有法,後有國” 的想法違反直覺, 由奧地利經濟學家 海耶克所提出, 稱為「法律至上主義」.*****
〈法治的歷史淵源〉
為甚麼主權者要相信法律至上主義? 或者這套 “至上的法律” 從何而來? 是個法律淵源的問題, 只能從歷史中窺其究竟. 法律的最初了解, 必然是來自神授, 或者是來自自然. 來自神授則接收者是先知或祭司, 如此將形成神權或教會; 來自自然則必成為古老生活的常態, 即是部落的習俗和慣例.***** 所以, “至上的法律” 源出宗教法或慣例法.
福山提出古代印度、封建西歐和 伊斯蘭中東 三者均有法治傳統, 其源頭亦不出於宗教則出於習俗. 相參照的是傳統中國, 國家早熟, 社會和宗教力弱, 欠缺法治.***
朝日君頃從學於人類學家 科教授, 師曰:「傳統中國有 ‘社’ 有 ‘會’, 但是沒有 ‘社會’; 有 ‘法’ 有 ‘律’, 但是沒有 ‘法律’. 」此說驟耳聽來是語言遊戲, 其實內涵深意, 可作福山理論之註腳. 費正清在《論中國》書中也有此說, 中國社會欠缺中層組織, 除了鄉村宗親會作為統治的延伸工具得到扶掖之外, 一概被朝廷封殺,以利施政. 所以中國的社會力量極其薄弱, 而國家的力量則極其強大, 如此王權不受制約,易生專制和暴政, 而沒法生成民主和法治.
相比之下,古代印度是對立的極端, 婆羅門教源流深遠, 社會滲透力極強. 婆羅門 (祭司) 階層失去政治優勢之後, 仍牢固地掌握著基層社區; 反之,剎帝利(武士貴族)階層雖然掌控了政權, 但對社區的影響力若存若亡. 基於濃厚的宗教氛圍, 政治屈從於社會和宗教, 國家力量極其薄弱. 孔雀之後天下分崩, 一千年未歸統合, 不為無因.
婆羅門教承傳古老的宗教法典, 本土的統治者怎樣強大, 都不敢拂逆聖典,恣意行事, 從這個意思上說, 印度具有法治傳統. 但是婆羅門教出世思想濃厚, 沒有組織過大一統和科層制教會, 所以也未能對王權生出實質的反制力量,*** 如西歐的羅馬教廷那樣.
西歐之所以生成現代的自由民主國家, 歷史原因是羅馬帝國毀壞之後, 漫長的黑暗時代基層社區由教會接管, 大一統和科層制的教會建立了完善的宗教法. 另一方面, 入侵的日耳曼蠻族行慣例法, 建立封建主義國家. 封建的本質為軍閥割據, 於是國家數量多而力量弱. 蠻族政權亦必改宗基督教, 除了利用 “君權神授” 說法外, 還因為基督教是普世教, 包含反部落血緣的因素, 合乎建設國家的需要.*** 基督教與封建主義相互加強, 西歐於是兼有宗教法和慣例法, 在法治上面得天獨厚.****
西歐和印度相同之處是政教分離, 宗教和社會強於國家; 不同之處是西歐的教會強大得多, 制衡國家的能力也強大得多, 所以法治的發展也有利得多. 再看東歐, 同屬基督宗教的東正教會從東羅馬時代起即已臣服君權腳下, 欠缺自主能力, 國家力強而專制, 與中國情況近似, 不利法治.
伊斯蘭中東的狀況較像印度, 人民篤信宗教,教士主導社區, 教法學(單是遜尼派便分為四大家)極為興盛, 由於政教合一,政權屈從宗教律法, 反而具有法治傳統. 福山認為當代中東政權之所以暴虐無道, 並非伊斯蘭教之過失, 反倒是上世紀西風東漸,政教分離的過程中, 軍人簒權, 無法無天, 有以致之.***
〈法治的意義〉
法治的實踐程度, 不僅取決於理論上的認可, 還依賴於立法和執法的建制化. 法治需要某些條件:
a權威的文本, 即法典或憲法;
b法律內容不由政治當局, 而由法律專家確定, 即專業釋法;
c法院獨立, 擁有自己的資源與任免權.
此三者實是一者:廣義的「司法獨立」是也. *****
「法治」的真義是 “司法”超脫 “立法”與 “行政”的覊絆, 甚至淩駕兩者之上, 在仲裁社會紛爭上面擁有 “最終話語權the last word”. 如將立法和行政統稱之為「政治」, 則「法治」便是政治的制衡器, 歷史上與政治對著幹, 從而發展出來的一套社會理念, 其用意乃是對當政者的不充分信賴.
結論:法治是以 “廣義的法律” 規範政治生活, 而不是以 “狹義的法律, 即法規” 處理政治問題.****
就算 包青天(加上南俠展昭) 才德足以伸張社會的“實質正義”, 但那不是法治; 反之, 普通法法庭對嚴重刑事罪行的舉証要求, 達到 “全無合理的懷疑” 高門檻, 經常有損“實質正義”, 但那才是法治. 「法治」的本質是 “程序正義”, 盡可能不涉“實質”, 實質正義要在政治層面解決.
法治的終極真義是不相信世上有包青天, 或者不相信他有能力解決所有社會問題!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福山
讀書劄記141127
政治起源(五) 現代化理論 與 政治衰敗
掌門執筆
〈古典現代化理論〉
韋伯愛徒社會學宗師 帕森思Talcott Parsons在哈佛創建 “比較政治學系”, 雄圖偉略, 有意將經濟, 社會, 政治和人類學共冶一爐, 對全球性 “現代化現象”提出理論解釋. 該派的學風具有規範性價值觀念, 即認為 ‘(西式的)現代化是好的’, 如能爬梳出先進國的經驗, 以利於後來者的實踐, 則善莫大焉. 然而, 壯誌豈易伸…..
早期的現代化理論家(包括帕森思及之前的大家, 如馬克思, 塗爾幹, 韋伯諸子.) 都相信a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現象,***** 即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層面緊密結合, 同步變動. 有如中國武術所言 ‘一動則通體皆動’.
b其步伐是不可逆轉的,**** 即現代化進程一經啟動, 便會生出正反饋效應, 各層面相互滲透加強, 形成良性循環, 直奔終點.
對自由主義信徒來說, 那終點在政治則為民主制度; 在經濟則為資本主義市場; 在社會文化則為自由主義理念. (在美國佬, 當然就是美式社會和 ‘美國夢’了.) 然而, 世事豈會如人意(廣東話: 邊有咁理想)…..
現實無情, 戰後立國的諸多憲制上採行民主制度的亞非拉國家, 其現代化進展卻是腳步蹣跚, 進三退二. 該等國家絕大多數政治腐敗, 貪汙盛行; 更甚者軍事獨裁,法制斲喪, 內戰頻仍,沈屙不起. 這就違背了上述的古典理論, 有需要重新作出解釋了.
〈亨廷頓現代化理論〉
帕森思在哈佛的後繼者是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卻是他摧毀了古典理論而重鑄新說.
亨氏名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雖然炙手可熱, 卻非其學藝之菁華; 《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才是最重頭著作. 亨氏在書中總結出他的理論框架: 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 其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並非一個同步的整體, 而是各有內部邏輯而又互相關聯.*** 當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步伐超越政治發展的時候, 新興的社會群體便會動員起來, 爭取自身的利益, 從而導致政治衰敗,***** 前功廢棄!
危險的例子:最落後的國家,如非洲諸國, 最先現代化的必然是軍事部門.*** 軍隊領袖們無論是出於私心抑或奮發公義, 都有起而奪權的傾向. 這就是軍事政變頻繁的原因, 而其直接後果當然就是制度荒廢了.
南美的慣例:出於承襲, 傳統的寡頭勢力壟斷了地方經濟資源, 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大財閥. 他們結成網絡,操縱政治,*** 遵照法制形式剝削草根階層, 做成極端的貧富懸殊和政治衰敗.
究其成因,現代世界的政治體制由於西方殖民而一體化, 實質上全盤西化.*** 一方面,列強在殖民地施行統治, 多採用本國的行政制度. 另一方面,落後國家要擺脫殖民, 也只有師法先進國制度一途. 二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 建成的所謂 ‘現代化國家’, 除少數伊斯蘭國外, 幾乎清一色採用西式憲政制度. 但是她們的經濟和社會面向完全沒法和新的政治制度相調適,*** (最戲劇化者莫過於前篇提及的巴布亞新畿內亞例子了.) 新瓶舊酒,又怎會成功呢?
亨廷頓因而認為「民主制度」對該等國家而言並非好事.*** 她們決定性地嵌進了全球化商品交易市場, 根據 ‘相對優勢理論’ 成為資源和勞力供應國, 沒有可能固守舊日的經濟形態. 她們也沒有時間在社會內部複製先進國數百年的政治實踐經驗, 以使國家適應民主制度. 如此, 強行民主乃是邯鄲學步, 畫虎類犬.
亨氏認為對該等國家而言政治秩序優先於民主, 進而主張「威權式過渡authoritarian transition」策略, 即先建立威權國家, 實現經濟現代化, 待得中產階層厚實活躍, 然後翻過頭來開放民主競爭.**** 很多國家, 如南韓、臺灣和印尼都奉行這種策略, 其中以南韓成就最為突出. (編按:中國總工程師泉下有知, 想必引為知己.)
福山教授曰:“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一語道出 “比較政治學”的精神與自負! 福山Francis Fukuyama是亨氏的高足, 欲竟先師未完之功業,著作本書, 在其下卷深入探討現代國家的
〈政治衰敗〉現象. 上卷最後一章則是其點題.
根據亨廷頓理論, Def. 「政治衰敗political decay」意指社會的制度化愈來愈弱.***
舉例: 西羅馬滅亡後的 “黑暗時代” ; 西晉‘永嘉之亂’後的 “五胡十六國” .
政治衰敗一般有兩種形式: A制度僵化; 和B制度倒退. 歷史上A形式出現較多較明顯; B形式較隱晦, 但時刻存在. ***
制度的建立最初是為了回應特殊環境的挑戰. 挑戰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如天災或氣候改變; 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 如外族入侵或內部叛亂. (編按:這出自 湯因比的 “挑戰–回應學說”.)
制度一旦形成, 便傾向於保守延續, 那是人類擅長將價值觀註入社會實踐, 使之定型的緣故.****
舉例: 西周發明儒家思想以利施行封建主義.
Def. 每當環境發生重大變異, 即出現新挑戰的時候, 原有制度無法適應, 就是A制度僵化.***
舉例: 西羅馬和西晉不能應付蠻族入侵,於是制度崩潰. 在西歐更達到無法修復的地步.
每當挑戰壓力減緩的時候, 新建立的制度便會受到舊有價值觀的拖拽而鬆脫或變質, 那就是B制度倒退.**** 歷史上幾乎所有制度都持續受到親族主義復辟的威脅或蠶蝕, 皆因人類將利益 ‘傳諸子孫’ 的根性實在太過份了.
舉例: 秦漢建立的國家制度在魏晉受到門閥主義復辟影響而衰敗; 馬穆路克制度因為身份世襲化而毀壞.
在於現代, 則….. 且看福山下卷書.
以上sense出自《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見買若耶溪水劍 明朝歸去事猿公
讀書劄記141202
人種源始 (一) 從猿到人
掌門執筆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體質人類學」的科普書籍相當少見,原因是….. 這學科太沈悶了,欠缺閱讀市場.
本書是一本「古人類簡史」, 跨時度由7M年前的「初始人科動物」, 到1.2萬年前冰河時期結束, 農業萌芽為止. 作者Tattersall是當今美國人類化石研究和體質人類學的權威學者, 又是演化生物學大家,曾與古爾德共同提出「間斷平衡理論」.
看這類讀物的煩惱, 就是年代過於久遠,証據湮沒,缺失環節太多; 甚至某些大事件(如出非洲)的定年也眾說紛紜,一變再變. 常望等到一本由名家執筆,內容完整的面世, 讀之‘一勞十逸’就太好了. 這本書庶幾近之矣.
近年學科發達, 化石考掘增多,定年手段也愈見銳利, 缺失環節於是愈見收窄.*** 本書臚列諸多最新學術成果,廓清一幅人類遠古史畫面, 從枯燥的專業資訊中帶出了興味. 本文摘錄其中具新意的說法,以遂劄記之本意.
〈從猿到人〉
1每當學界意圖定義人類的始源「初始人科動物」(註:即一種現代人類ie智人,和現代猿類的遠古共祖所生成的科種, 而相信與後來的智人系統有關者. 但要註意不必然為智人的直系祖先.)的時候, 就會面臨一個奇怪而又棘手的哲學問題:根據甚麼體質特徵去界定“初始人”呢? 愈近源頭,人與猿的分野愈是糢糊, 現代人類的體質特徵(如直立體架,牙齒樣式,巨大腦容量等)愈是隱而不彰.*** 但是脫離現代特徵,卻就根本不知道怎樣去定義「人」了.
在眾多現代特徵當中,選取何者為初始人的“顯要特徵”又是一個難題. 因為化石稀疏,早期研究連各項特徵出現的時間落差也不清楚.*** (舉例:達爾文曾經猜測直立的演化,是為了空出兩手來製作並攜帶工具. 事實上人類直立了幾百萬年才懂得製作工具.) 而愈久遠的化石,其現代特徵必然愈是依稀難以辨識.
1891年荷蘭醫師 杜布瓦發現“爪哇人”,因其大腿骨構造取學名「直立猿人」.( 註: 現今歸類為「直立人」.) 未幾,關註標準轉移往腦容量方面, 英國解剖學家 基斯將750cm3定為 “人猿腦分界綫”. (註:現代人介乎1,000至2,000cm3,但腦大的人不見得較聰明.) 隨著化石增多,分界綫被迫一再調低,最終被廢棄.*** 後來,學界又將準繩訂於‘行為’方面, 如製作工具,但不旋踵察覺人類相當晚近才懂得各種‘人類行為’. 於是又回到解剖特徵上面, 這次是牙齒,因為生態和食物源改變了,但又….. 數番轉折,當今標準重新回到“直立”, 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 ‘腰板直,有骨氣’!
2隨著地質學發達, 化石紀錄快速增多,對遠古環境的了解也較為明晰. 新証據顛覆了傳統習見,資料顯示所有初始人化石的發現地點, 當時都是林木茂密的棲息地,至少也是混合地貌, 而不是一直以來相信的乾草原.**** 最早的人科動物不是因為森林消失,才被迫落地面演化成直立; 而是先在森林內因某種契機習得直立, 才有能力到平地生活.
現時最早的「初始人科動物」化石是定年7M年前的查德「沙赫人」(2001年發掘). 沙赫人居住在水源豐沛的環境,附近還有座森林. (編按:作者並未提及“水猿理論”.) 化石重建結果認定他是一種雙足動物, 除此之外,所有其他的人類現代特徵均含糊不清.***
然而,沙赫人並非智人的直系祖先. 現時追溯出的智人最遠嫡祖是4M年前的肯亞 圖爾卡納湖「湖畔猿人」(1995), 他演化成2至4M年前的「阿法南猿」,其後成為約1.8M年前的「匠人」(1975), 很晚近成為「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再分支便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了.***
所有關於‘直立’的論証都是從骨架上推斷出來的, 但屬於南猿一脈的3.6M年前坦尚尼亞的「雷托利足印」(1976)則是‘行為化石’直接証據.*** 最佳的腳印在火山灰燼上面筆直行走了25公尺, 幸得整塊地面成為了化石, 足印顯示步姿相當接近現代人,而偏離倭黑猩猩. 與猿類比較, 南猿的其他體質特徵相當近似,益發令人相信‘直立’是最原始人科的顯要特徵.****
還有一點很是有趣, 足跡所在地的遠古環境非常荒蕪,不適合人猿定居, 從而推論他們正在長途遷徙之中.***
〈匠身獨運〉
3匠人多出自化石寶庫 圖爾卡納湖, 其 ‘代言人’ 是1.6M年前的「圖爾卡納少年」(1984), 一具幾近完整的青少年骸骨.*** 根據牙齒研究, 相信死時八歲, 但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發育過程, 其早熟狀況接近猿類. 他的腦部只有中等大小(880cm3), 但體型比例和四肢構造與現代人相當一致, 此點則遠異猿類. 圖少年身高腿長, 適宜健步遠足, 根據 ‘直立’ 判準, 簡直是當「人」不讓.***
阿法南猿與匠人接踵降世, 兩者的體態卻落差巨大, 匠人已非 ‘猿人’. 令人驚異的是, 迄今並未發現任何中間或過渡類型化石, 即是說匠人橫空出世, 在 ‘極短’ 時間內演化出來.**** 根據演化論, 環境必曾施加嚴苛的篩選壓力在這新物種身上. 非洲在6M呈4.5M年前經歷了一場大規模氣候變遷, 森林解體, 草原入侵林地, 許多生活在空曠地形的新哺乳類登場, 匠人也就應運而生了.
新環境施加的天擇壓力主要有兩個面向, 其一是 “吃甚麼?”; 其二是 “怎樣才不會被吃掉?” 而以後者更為 ‘要命’.
4那時草原上的掠食者主要是大型貓科動物, 品種和數量都遠比智人時代多. 匠人的身體構造已定格, 適應策略只能是文化上的, 主要有二端: a群居, 集體活動; 和b投擲武器. 這兩種做法又反饋到體質上面.
集體活動演化出溝通甚或語言能力, 投擲必須具備極高水準的手眼協調能力, 兩者都對大腦要求極高.**** 大腦是最 “昂貴” 的身體裝置, 首先是投資成本, 建造大腦需要稀有的omega3脂肪酸; 其次是能源成本, 現代人佔體重2%的大腦消耗20-25%的熱能. 腦容量擴大又事必與食物策略息息相關.***
投擲身眼合一,隔空傷敵, 乃是絕頂武功. 欲練奇功….. 總之代價很大, 但練成之後就可以 ‘縱橫草原’, 欺淩弱小的草食哺乳類動物. 匠人發展出「長程捕獵策略」, 擊傷或驚嚇弱者, 迫使它們在烈日下奔跑, 因而中暑.*** 此中的要害是別人中暑之前, 自己萬勿先行中暑! 匠人的演化策略是脫掉體毛以利散熱, 此即「裸猿理論」.***
奇功還有妙用, 「搜刮型捕獵」***是也: 察覺大貓捕獲獵物, 即以飛彈驅趕之, 奪其收穫.
5 ‘揾食艱難’ 是另一面向, 食物源必須擴大. 匠人雜食, 其咀嚼和消化系統因應大局而全面調整. 已知「用火」對於營養攝取利益極大, 但是 ‘馴化火’ 的年代無法確定. 現時有把握的用火証據最早者在1.8M年前, 而 “受控火堆” 更在其後1M年.*** 匠人會否烹飪? 作者傾向樂觀.
匠人食肉, 但肉從何來? 最安全容易是捕魚和撿拾貝類, 那當然要到溪河湖海之間闖蕩了. 其次是撿食腐屍, 但大貓們也很飢餓….. 匠人聰明, 以石斷骨, 吸食骨髓.
食物源擴大則覓食範圍隨之擴闊, 匠人的活動範圍也要相應拓闊, 根據「群居和集體活動原則」, 可推論匠人的社會組織必較猿類緊密, 而心理上的「親社會」能力定必相應發展出來. 實驗顯示, 除了母猿對其子女外, 猿類對別人的利益漠不關心; 而人類則有濃厚的利他傾向.***
下篇將講到人科動物 “兩次出非洲”, 敬請垂註.
見買若耶溪水劍 明朝歸去事猿公
讀書劄記141202
人種源始 (一) 從猿到人
掌門執筆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體質人類學」的科普書籍相當少見,原因是….. 這學科太沈悶了,欠缺閱讀市場.
本書是一本「古人類簡史」, 跨時度由7M年前的「初始人科動物」, 到1.2萬年前冰河時期結束, 農業萌芽為止. 作者Tattersall是當今美國人類化石研究和體質人類學的權威學者, 又是演化生物學大家,曾與古爾德共同提出「間斷平衡理論」.
看這類讀物的煩惱, 就是年代過於久遠,証據湮沒,缺失環節太多; 甚至某些大事件(如出非洲)的定年也眾說紛紜,一變再變. 常望等到一本由名家執筆,內容完整的面世, 讀之‘一勞十逸’就太好了. 這本書庶幾近之矣.
近年學科發達, 化石考掘增多,定年手段也愈見銳利, 缺失環節於是愈見收窄.*** 本書臚列諸多最新學術成果,廓清一幅人類遠古史畫面, 從枯燥的專業資訊中帶出了興味. 本文摘錄其中具新意的說法,以遂劄記之本意.
〈從猿到人〉
1每當學界意圖定義人類的始源「初始人科動物」(註:即一種現代人類ie智人,和現代猿類的遠古共祖所生成的科種, 而相信與後來的智人系統有關者. 但要註意不必然為智人的直系祖先.)的時候, 就會面臨一個奇怪而又棘手的哲學問題:根據甚麼體質特徵去界定“初始人”呢? 愈近源頭,人與猿的分野愈是糢糊, 現代人類的體質特徵(如直立體架,牙齒樣式,巨大腦容量等)愈是隱而不彰.*** 但是脫離現代特徵,卻就根本不知道怎樣去定義「人」了.
在眾多現代特徵當中,選取何者為初始人的“顯要特徵”又是一個難題. 因為化石稀疏,早期研究連各項特徵出現的時間落差也不清楚.*** (舉例:達爾文曾經猜測直立的演化,是為了空出兩手來製作並攜帶工具. 事實上人類直立了幾百萬年才懂得製作工具.) 而愈久遠的化石,其現代特徵必然愈是依稀難以辨識.
1891年荷蘭醫師 杜布瓦發現“爪哇人”,因其大腿骨構造取學名「直立猿人」.( 註: 現今歸類為「直立人」.) 未幾,關註標準轉移往腦容量方面, 英國解剖學家 基斯將750cm3定為 “人猿腦分界綫”. (註:現代人介乎1,000至2,000cm3,但腦大的人不見得較聰明.) 隨著化石增多,分界綫被迫一再調低,最終被廢棄.*** 後來,學界又將準繩訂於‘行為’方面, 如製作工具,但不旋踵察覺人類相當晚近才懂得各種‘人類行為’. 於是又回到解剖特徵上面, 這次是牙齒,因為生態和食物源改變了,但又….. 數番轉折,當今標準重新回到“直立”, 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 ‘腰板直,有骨氣’!
2隨著地質學發達, 化石紀錄快速增多,對遠古環境的了解也較為明晰. 新証據顛覆了傳統習見,資料顯示所有初始人化石的發現地點, 當時都是林木茂密的棲息地,至少也是混合地貌, 而不是一直以來相信的乾草原.**** 最早的人科動物不是因為森林消失,才被迫落地面演化成直立; 而是先在森林內因某種契機習得直立, 才有能力到平地生活.
現時最早的「初始人科動物」化石是定年7M年前的查德「沙赫人」(2001年發掘). 沙赫人居住在水源豐沛的環境,附近還有座森林. (編按:作者並未提及“水猿理論”.) 化石重建結果認定他是一種雙足動物, 除此之外,所有其他的人類現代特徵均含糊不清.***
然而,沙赫人並非智人的直系祖先. 現時追溯出的智人最遠嫡祖是4M年前的肯亞 圖爾卡納湖「湖畔猿人」(1995), 他演化成2至4M年前的「阿法南猿」,其後成為約1.8M年前的「匠人」(1975), 很晚近成為「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再分支便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了.***
所有關於‘直立’的論証都是從骨架上推斷出來的, 但屬於南猿一脈的3.6M年前坦尚尼亞的「雷托利足印」(1976)則是‘行為化石’直接証據.*** 最佳的腳印在火山灰燼上面筆直行走了25公尺, 幸得整塊地面成為了化石, 足印顯示步姿相當接近現代人,而偏離倭黑猩猩. 與猿類比較, 南猿的其他體質特徵相當近似,益發令人相信‘直立’是最原始人科的顯要特徵.****
還有一點很是有趣, 足跡所在地的遠古環境非常荒蕪,不適合人猿定居, 從而推論他們正在長途遷徙之中.***
〈匠身獨運〉
3匠人多出自化石寶庫 圖爾卡納湖, 其 ‘代言人’ 是1.6M年前的「圖爾卡納少年」(1984), 一具幾近完整的青少年骸骨.*** 根據牙齒研究, 相信死時八歲, 但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發育過程, 其早熟狀況接近猿類. 他的腦部只有中等大小(880cm3), 但體型比例和四肢構造與現代人相當一致, 此點則遠異猿類. 圖少年身高腿長, 適宜健步遠足, 根據 ‘直立’ 判準, 簡直是當「人」不讓.***
阿法南猿與匠人接踵降世, 兩者的體態卻落差巨大, 匠人已非 ‘猿人’. 令人驚異的是, 迄今並未發現任何中間或過渡類型化石, 即是說匠人橫空出世, 在 ‘極短’ 時間內演化出來.**** 根據演化論, 環境必曾施加嚴苛的篩選壓力在這新物種身上. 非洲在6M呈4.5M年前經歷了一場大規模氣候變遷, 森林解體, 草原入侵林地, 許多生活在空曠地形的新哺乳類登場, 匠人也就應運而生了.
新環境施加的天擇壓力主要有兩個面向, 其一是 “吃甚麼?”; 其二是 “怎樣才不會被吃掉?” 而以後者更為 ‘要命’.
4那時草原上的掠食者主要是大型貓科動物, 品種和數量都遠比智人時代多. 匠人的身體構造已定格, 適應策略只能是文化上的, 主要有二端: a群居, 集體活動; 和b投擲武器. 這兩種做法又反饋到體質上面.
集體活動演化出溝通甚或語言能力, 投擲必須具備極高水準的手眼協調能力, 兩者都對大腦要求極高.**** 大腦是最 “昂貴” 的身體裝置, 首先是投資成本, 建造大腦需要稀有的omega3脂肪酸; 其次是能源成本, 現代人佔體重2%的大腦消耗20-25%的熱能. 腦容量擴大又事必與食物策略息息相關.***
投擲身眼合一,隔空傷敵, 乃是絕頂武功. 欲練奇功….. 總之代價很大, 但練成之後就可以 ‘縱橫草原’, 欺淩弱小的草食哺乳類動物. 匠人發展出「長程捕獵策略」, 擊傷或驚嚇弱者, 迫使它們在烈日下奔跑, 因而中暑.*** 此中的要害是別人中暑之前, 自己萬勿先行中暑! 匠人的演化策略是脫掉體毛以利散熱, 此即「裸猿理論」.***
奇功還有妙用, 「搜刮型捕獵」***是也: 察覺大貓捕獲獵物, 即以飛彈驅趕之, 奪其收穫.
5 ‘揾食艱難’ 是另一面向, 食物源必須擴大. 匠人雜食, 其咀嚼和消化系統因應大局而全面調整. 已知「用火」對於營養攝取利益極大, 但是 ‘馴化火’ 的年代無法確定. 現時有把握的用火証據最早者在1.8M年前, 而 “受控火堆” 更在其後1M年.*** 匠人會否烹飪? 作者傾向樂觀.
匠人食肉, 但肉從何來? 最安全容易是捕魚和撿拾貝類, 那當然要到溪河湖海之間闖蕩了. 其次是撿食腐屍, 但大貓們也很飢餓….. 匠人聰明, 以石斷骨, 吸食骨髓.
食物源擴大則覓食範圍隨之擴闊, 匠人的活動範圍也要相應拓闊, 根據「群居和集體活動原則」, 可推論匠人的社會組織必較猿類緊密, 而心理上的「親社會」能力定必相應發展出來. 實驗顯示, 除了母猿對其子女外, 猿類對別人的利益漠不關心; 而人類則有濃厚的利他傾向.***
下篇將講到人科動物 “兩次出非洲”, 敬請垂註.
讀書劄記141205
人種源始 (二) 海德堡人 和 阿舍利手斧
掌門執筆
人類曾經兩次“出非洲”已成定論, 但是對於何時出走?循何路綫?帶著幾多盤川上路? 等等則莫衷一是. 況且化石証據層堆疊出,學說也就日新月異, 以下是本書整理出來的前沿見解.
〈初出非洲〉
6 第一波走出非洲的「人屬」物種是「直立人」種, 舊日的明星人物是 “爪哇人”(定年1.5M年前)和 “北京人”. 然而江山代有化石出…..
不久之前,根本沒有行家預期非洲以外的最早人類化石會在此地出土: 黑海和裏海之間的 喬治亞(ie格魯吉亞)廢城 德馬尼西. 取名「格魯吉亞人」(1991)的「直立人」定年1.8M年前, 其身體形態與上篇提及的「匠人」高度相似,而與任何南猿均大為不同. 即是說人類幾乎是剛剛改變身型,就立即走出非洲! 這比之前的所有猜想都早出許多.***
格魯吉亞人還有兩點出奇之處, 首先是腦容量竟然較匠人(880cm3)還要細小,約為600-775cm3, 此點違反直覺, ‘咁死蠢都出來行?’. 其次,與此相一致的是所用石器極度原始,而且持續使用了1M年而沒有變化. 這又顛覆了早前的流行學說:直立人是挾著新型石器的威力, 石堅斧利, 而東進闖天下.****
7 新環境並沒有刺激創造力, 技術革新反而在非洲內部發生, 原始石器終於因為「手斧」的出現而面貌維新. 手斧是「阿舍利文化」的靈魂. 阿舍利,法國遺址地名,手斧初次出土的地點. 但阿舍利遺址定年只在0.5M年前,因此手斧是長期持續移民潮的後來者從非洲攜帶出來的新科技. 手斧文化在非洲橫掃全域之後,再遍傳天下, 成為此後長時段人類社會的主流文化.*** 那時代普世行採獵,文化同質; 文化分殊是農業革命之後的事情.
「手斧:對稱狀淚滴型石斧」是全新的“概念設計型”工藝品,***** 用途廣泛, 號稱「舊石器時代的瑞士軍刀」. 有別於之前的原始石器,都是因應材料而隨機敲削出來的鋒利薄片,然後量其形狀使用之. 由於生產哲學上的突破,原始石器是由生產者隨身攜帶著石材,到達使用場所之後才製造出來的; 而新型石器則是在石材原產地附近的「工場」批量生產的.****
這項技術革命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但其傳播過程卻很曲折難明. 已知最早的手斧案例在肯亞,定年1.8M年前, 即是匠人現身後的不久. 但驚世發明卻使用者稀, 要等數十萬年之後,才急速冒起成為全非洲的主流器具.***
〈腦大能容〉
8 遲至2M年前,即南猿屬末期,腦容量(400-550cm3)仍與猿類相差無幾. 而在人屬的「匠人」種(非洲種屬)和「直立人」種(亞洲種屬)身上,初次看到腦容量(600-850cm3)的躍增.*** 到了0.5M年前再增至725-1,200cm3; 更晚近的「尼安德塔人」種,腦容量(早期1,125-1,390cm3;晚期平均1,487cm3)已相當於現今「智人」種的水平(1,000-2,000cm3). 總趨勢大致上是每1M年翻一翻.***
關於腦容量及其變動,歸結出兩條重要的sense.
sense甲:同一年代,不同地域的化石, 腦容量落差巨大,反映主人公分屬不同的世系.***
sense乙:所有世系在時間軸上都呈現明顯的腦容量擴大趨勢.*****
如此可以推導出sense丙:大腦容量具有演化優勢.***
sense丙看似直觀,但是內藏複雜, 因為從同一世系內部的腦容量(相對溫和的)差異,完全看不出行為上的優劣, 即腦大未必聰明; 但比較不同的世系,行為証據強力支持腦大比較聰明. (註:比較不同物種的時候,就更成為鐵律了.)
這關乎腦部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相當神祕.
〈海德堡人〉
9 德國海德堡遺址出土的「海德堡人」(1908),定年0.6M年前,腦容量1,166-1,325cm3, 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的前輩. 海人是首個遍佈整個舊世界的人科動物.*** 近年海人江湖地位冒升,皆因海派遺址魅力十足, 其全新文化型態迥異於直立人的老舊模式.
最惹人註目的是住屋群和火爐. 法國尼斯的 特拉阿馬塔遺址, 定年0.38M年前, 搭建了許多大型遮蔽物, ‘屋基’是石塊排列成的橢圓環, 每環皆有缺口. 業界猜測石塊是用來鞏固插在地上的樹枝 ‘柱子’, 樹枝在頂端交會, 蒙上獸皮, 便成為 ‘棚屋’ 了. 而缺口除了是 ‘門口’ 之外, 還是 ‘通風口’, 環內地面挖出淺坑式火爐, 內裡找到燻黑的鵝卵石和獸骨.*** 這是最古老的火爐遺跡, 註意那是火爐, 不是火堆.
德國舍寧根一處厭氧泥炭沼澤,遺址定年0.4M年前, 保存了最早的木製工具, 還有十隻遭到屠宰的馬匹和大量其他哺乳類遺骨. ( 註: 其次早的工木只有0.125M年.) 其中最矜貴的是幾支精心打造的長矛,顯然是投擲武器, 長踰180cm, 形似標槍, 重心在前端. 配合大型哺乳類遺骸, 暗示海人埋伏狩獵技術經已成熟.***
舍寧根遺址還有一項犀利的工藝, 便是「複合式」工具: 由一個以上構件組合而成, 那是技術史上的重大突破. 証據是三段處理過的冷杉樹枝段落, 長度從幾cm到30cm, 每一段的一端都有 ‘槽口’, 相信是某些工具, 如榔頭,的 ‘把手’.
海人才是挾著高科技闖蕩江湖的人物. 但他們雖然智能強大, 卻只是直覺式,而不是陳述式的思維. 他們不懂得運用符號, 也沒有語言和藝術.****
海德堡人在0.2M年前滅絕,*** 歐洲進入尼安德塔人獨霸的時代.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讀書劄記141205
人種源始 (二) 海德堡人 和 阿舍利手斧
掌門執筆
人類曾經兩次“出非洲”已成定論, 但是對於何時出走?循何路綫?帶著幾多盤川上路? 等等則莫衷一是. 況且化石証據層堆疊出,學說也就日新月異, 以下是本書整理出來的前沿見解.
〈初出非洲〉
6 第一波走出非洲的「人屬」物種是「直立人」種, 舊日的明星人物是 “爪哇人”(定年1.5M年前)和 “北京人”. 然而江山代有化石出…..
不久之前,根本沒有行家預期非洲以外的最早人類化石會在此地出土: 黑海和裏海之間的 喬治亞(ie格魯吉亞)廢城 德馬尼西. 取名「格魯吉亞人」(1991)的「直立人」定年1.8M年前, 其身體形態與上篇提及的「匠人」高度相似,而與任何南猿均大為不同. 即是說人類幾乎是剛剛改變身型,就立即走出非洲! 這比之前的所有猜想都早出許多.***
格魯吉亞人還有兩點出奇之處, 首先是腦容量竟然較匠人(880cm3)還要細小,約為600-775cm3, 此點違反直覺, ‘咁死蠢都出來行?’. 其次,與此相一致的是所用石器極度原始,而且持續使用了1M年而沒有變化. 這又顛覆了早前的流行學說:直立人是挾著新型石器的威力, 石堅斧利, 而東進闖天下.****
7 新環境並沒有刺激創造力, 技術革新反而在非洲內部發生, 原始石器終於因為「手斧」的出現而面貌維新. 手斧是「阿舍利文化」的靈魂. 阿舍利,法國遺址地名,手斧初次出土的地點. 但阿舍利遺址定年只在0.5M年前,因此手斧是長期持續移民潮的後來者從非洲攜帶出來的新科技. 手斧文化在非洲橫掃全域之後,再遍傳天下, 成為此後長時段人類社會的主流文化.*** 那時代普世行採獵,文化同質; 文化分殊是農業革命之後的事情.
「手斧:對稱狀淚滴型石斧」是全新的“概念設計型”工藝品,***** 用途廣泛, 號稱「舊石器時代的瑞士軍刀」. 有別於之前的原始石器,都是因應材料而隨機敲削出來的鋒利薄片,然後量其形狀使用之. 由於生產哲學上的突破,原始石器是由生產者隨身攜帶著石材,到達使用場所之後才製造出來的; 而新型石器則是在石材原產地附近的「工場」批量生產的.****
這項技術革命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但其傳播過程卻很曲折難明. 已知最早的手斧案例在肯亞,定年1.8M年前, 即是匠人現身後的不久. 但驚世發明卻使用者稀, 要等數十萬年之後,才急速冒起成為全非洲的主流器具.***
〈腦大能容〉
8 遲至2M年前,即南猿屬末期,腦容量(400-550cm3)仍與猿類相差無幾. 而在人屬的「匠人」種(非洲種屬)和「直立人」種(亞洲種屬)身上,初次看到腦容量(600-850cm3)的躍增.*** 到了0.5M年前再增至725-1,200cm3; 更晚近的「尼安德塔人」種,腦容量(早期1,125-1,390cm3;晚期平均1,487cm3)已相當於現今「智人」種的水平(1,000-2,000cm3). 總趨勢大致上是每1M年翻一翻.***
關於腦容量及其變動,歸結出兩條重要的sense.
sense甲:同一年代,不同地域的化石, 腦容量落差巨大,反映主人公分屬不同的世系.***
sense乙:所有世系在時間軸上都呈現明顯的腦容量擴大趨勢.*****
如此可以推導出sense丙:大腦容量具有演化優勢.***
sense丙看似直觀,但是內藏複雜, 因為從同一世系內部的腦容量(相對溫和的)差異,完全看不出行為上的優劣, 即腦大未必聰明; 但比較不同的世系,行為証據強力支持腦大比較聰明. (註:比較不同物種的時候,就更成為鐵律了.)
這關乎腦部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相當神祕.
〈海德堡人〉
9 德國海德堡遺址出土的「海德堡人」(1908),定年0.6M年前,腦容量1,166-1,325cm3, 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的前輩. 海人是首個遍佈整個舊世界的人科動物.*** 近年海人江湖地位冒升,皆因海派遺址魅力十足, 其全新文化型態迥異於直立人的老舊模式.
最惹人註目的是住屋群和火爐. 法國尼斯的 特拉阿馬塔遺址, 定年0.38M年前, 搭建了許多大型遮蔽物, ‘屋基’是石塊排列成的橢圓環, 每環皆有缺口. 業界猜測石塊是用來鞏固插在地上的樹枝 ‘柱子’, 樹枝在頂端交會, 蒙上獸皮, 便成為 ‘棚屋’ 了. 而缺口除了是 ‘門口’ 之外, 還是 ‘通風口’, 環內地面挖出淺坑式火爐, 內裡找到燻黑的鵝卵石和獸骨.*** 這是最古老的火爐遺跡, 註意那是火爐, 不是火堆.
德國舍寧根一處厭氧泥炭沼澤,遺址定年0.4M年前, 保存了最早的木製工具, 還有十隻遭到屠宰的馬匹和大量其他哺乳類遺骨. ( 註: 其次早的工木只有0.125M年.) 其中最矜貴的是幾支精心打造的長矛,顯然是投擲武器, 長踰180cm, 形似標槍, 重心在前端. 配合大型哺乳類遺骸, 暗示海人埋伏狩獵技術經已成熟.***
舍寧根遺址還有一項犀利的工藝, 便是「複合式」工具: 由一個以上構件組合而成, 那是技術史上的重大突破. 証據是三段處理過的冷杉樹枝段落, 長度從幾cm到30cm, 每一段的一端都有 ‘槽口’, 相信是某些工具, 如榔頭,的 ‘把手’.
海人才是挾著高科技闖蕩江湖的人物. 但他們雖然智能強大, 卻只是直覺式,而不是陳述式的思維. 他們不懂得運用符號, 也沒有語言和藝術.****
海德堡人在0.2M年前滅絕,*** 歐洲進入尼安德塔人獨霸的時代.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讀書劄記141209
香港簡史(六) 風雲長遣動心魂
魚尾執筆
近日,因政改問題而爆發的群眾運動(雨傘運動)攪得香港滿城風雨,朋友間常因立場不同引發爭拗,社會出現撕裂現象。
這次是近幾十年來香港最激烈的社會運動,然而比起五十和六十年代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其激烈程度卻是小巫見大巫。
〈1956雙十暴動 〉又稱 九龍暴動
(29) 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大量逃避共產統治的中國人來到了香港,很多親國民黨難民聚居在山邊的木屋區。 木屋區衛生環境惡劣,還隨時發生火災。政府在1952年有意推行建屋計劃,然而遭到華人精英反對,因為他們會是負擔成本的階層。***
“大火”終於1953年尾在 “石硤尾”發生,超過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 事件使得政府決心推行公共房屋政策,華人精英階層恐怕社會動盪,再也不敢阻撓。
大量徙置房屋在九龍興建,因居民多屬親國民黨難民,所以在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時候,社區內常掛滿青天白日旗。
1956年10月10日,徙置區事務處職員撕去了李鄭屋村徙置區的青天白日旗及徽牌,引發居民不滿及集結,警察出動鎮壓。
暴亂很快擴散至其他區分,隨後演變成襲擊左派工廠及工會,工聯會助護更遭到輪姦。
10月12日,港府出動英軍鎮壓及戒嚴。 10月14日事件平息。 事件做成59人死,443人入院,超過1,000人被補,部分人士被逮解出境,前往臺灣。
有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周恩來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當時港督 葛量洪反駁,認為北京幹預香港內政,好一句熟悉的「幹預內政」!
〈1966天星小輪事件〉
(30) 1958-62年間,中國大饑荒引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人口高達五百萬,對社會造成沈重的壓力。
1966年4月4日,因為天星小輪頭等(二樓)加價五仙, 年輕華人 蘇守忠絕食抗議。 第二天警察以阻街為由拘捕他,引起其他青年騷動,向警察擲石。
4月6日及7日晚,群眾再度聚集,放火燒車,搶掠商店,並攻擊警察。 政府出動英軍鎮壓,發射了772枚催淚彈,62發木彈及62發實彈! 一人被殺,超過1,400名青年被補。
吊詭的是,事後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指稱騷動並非由經濟,政治或社會現況引發,但卻不提出任何解釋!
深層次社會問題未得舒緩,為次年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暴動埋下了火藥。
〈1967 六七暴動〉
1966年5月,中國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當時國內的指導方針是:不要在香港發動文化大革命。***
平靜的局勢到了1967年5月1日終結。
勞動節傳統上是工人慶祝和遊行的日子, 兼且4月份香港人造花廠的勞資糾紛還未解決,這天,是三場罷工的開始。
5月6日,罷工演變成暴力衝突,警察拘捕21名工人。
5月11日,事件終於演變成政治運動,在新蒲崗有人貼出大字報及揮動毛語錄,又唱革命歌。 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石頭和玻璃瓶,警察則以木製子彈及催淚彈還撃。 12日,工聯會宣布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
到5月中,暴動蔓延到整個九龍和香港島, 此時謠言四起,如即將停水停電及大罷工等,市面物價飛漲。各行各業,甚至一些政府部門都爆發罷工。
到6月尾7月初,中港邊界沙頭角的華界村民用炸彈及自動武器襲擊警崗,做成五名警察殉職! 而在香港其他地區的暴亂,也有一名警察殉職。
7月中,香港及九龍實施宵禁。 因有警員殉職,警察及英軍用更激烈的手段掃蕩懷疑是共產黨的活動中心,收繳武器,炸彈和宣傳品。 而左派也改變戰術,開始以炸彈襲擊警署及其他政府建築物,最後擴至戲院,街市及公眾地方。
到了8月份,左派由策動暴動改為襲擊反對他們的人,甚至在一次英軍的掃蕩行動後,改為把炸彈放在兒童容易接觸的地方! 更伏擊批評左派的播音員 林彬,把他活活燒死!
到了九月,本地左派開始失去北京的支持,眼看大勢已去。 警察乘勢查封許多左派大本營。 同時間,英國繼續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中英關係也得到改善,中國依照新協議,每天二十四小時向香港供水(暴動期間供水量有所減少)。
左派的暴力鬥爭路線一直得不到廣大市民的支持,騷動到1968年初大致平息。騷動做成51人死亡,802人受傷,1,936左派活動分子被檢控,更涉及1,167個炸彈!
記否上文敍述雙十暴動時,中國政府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今次暴動,中國政府也有說話,只是將「要求」改成「譴責」而已! 即「中國政府強烈譴責港英政府鎮壓暴動」!!
六七暴動對香港是關鍵的轉捩點,港英政府雖然顯示它不會容忍這種動亂,但也明白到官民之間的鴻溝非縮窄不可,從此在政策上更關心及照顧低下階層,包括往後推出的免費義務教育,制訂更多的社會福利和勞工法例。 (例如: 1970年實施的每週一天的強制休息日。)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M. Carroll
讀書劄記141208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執筆人:蟬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1992) Francis Fukuyama
此書為美籍日裔政治學者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的成名作,在剛滿40歲時出版,奠定了他在美國政治學界的地位。 近期推出學術生涯顛峰之作《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及《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在歐美學術界再次引起關註。
此書的立論在推出時引起極大迴響,招來猛烈的批評。 雖然結論甚具爭議性,但福山深厚的歷史和政治學功底在書中表露無遺。 儘管難以擺脫英美學界過度吹捧民主政制的習性,但富創意及大膽的理論風格對於了解民主為何成為正義的 “代言人”甚有裨益。
書中某些論點在福山1995年的著作《Trust: Social Virtues and Creation of Prosperity》中已有所改變,承認文化在歷史和政制的過程中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故此本文內容並不反映福山現時之觀點。***
在本書中福山認為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了人類統治的「最終型態」,並構成「歷史的終結」。*****
相對過往的政制如 世襲君主制、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等敵對意識形態,民主政制沒有導致這些統治形態最終崩潰的重大缺陷和非理性的內在矛盾。 雖然自由民主制也有自己的問題,但其問題來源於民主與自由的「雙胞胎原理」,而非民主政制本身。即便如此,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有所改良。***
本書的核心理念可以透過書名去理解:即所謂「歷史與其終結」,和「最後一人」。
〈歷史的終結〉
「普遍史universal history」是指把整個人類社會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的過程和經驗視為一個整體的歷史。*** 與世界通史不同,普遍史並不是人類萬事萬物的百科全書, 而是嘗試在人類社會整體發展中尋找有意義的規律和類型。***
基督教很早就嘗試撰寫普遍史,雖然只聚焦在人類的救贖和神意的體現上面,但對於歷史有明確的跨度,即由神創造人類開始,直到最後救贖為止。 地上的歷史應終於天國之門打開之日,而那日即是 “歷史的終結”。普遍史把人類史比喻為一個人的一生,故一定會包含 “歷史的終結”。***
福山指出德國觀念論的傳統曾認真地嘗試書寫普通史。 康德在1784年撰寫了不足16頁的論文《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史理念》,他認為在混沌無比的人類史中存在著規律性的運動,顯示長期緩慢的進化。 由於知識的累積,人類得以將潛能發揮。 康德認為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類潛能的終極指向是 “自由的實現”,也是歷史進程的最終目標。既有目標,遂有終點,所以歷史亦是定向性的。***
近代科技除了提供決定性的軍事優勢,也對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帶來廣濶而劃一的可行性。 這歷史進程令人類社會逐漸趨向均質化***, 所有謀求經濟現代化的國家都變得越來越相似。 這些國家都以中央集權體制為基礎,謀求國民的整合,推動城巿化,將部落、教派、家族這類傳統的社會組織轉換為有效率的功能性經濟制度。
然而這不足以闡釋民主現象。雖然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成功的民主國家,但近代科技並不必然把人送到「應許之地Promised Land」;而高度工業化也不是產生政治自由的必然理由。 不論過去或現在,都可看到市場資本主義和政治威權主義並存的情況, 威權主義國家有能力完成民主社會沒法達成的經濟成長。
作者以此建構出一種對歷史的經濟詮釋,是一種唯物史觀。 但它並不像馬克思所預言那樣走向社會主義,反而是導向資本主義。 要掌握人的整體圖像,需要回到人的基本“需要”上面。
〈承認鬥爭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自由主義建立在 “人是欲望和理性的存在” 這一假設上面***。但福山指出人若如此單純,理應甘願活在威權主義的統治之下,但事實卻非如此。
黑格爾認為人除了慾望和理性,還需要 “他人的承認”,尤其希望被承認為「一個人」,一個有價值或尊嚴的存在。**** 此價值觀令人樂於為聲名鬥爭而冒生命危險, 而只有人這種動物才能克服最基本的自我保存本能,追求更高貴抽象的理想和目標。
這種見解首先出現在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氏指出人的靈魂有 欲望、理性和「氣魄thymos」。 欲望讓人追求,理性導出手段,「氣魄」是希望他人承認自己的價值。 如果沒被承認便會「生氣」; 不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便會感到「羞恥」;能以符合自己價值的方式看待自己,便會感到「驕傲」。***
黑格爾認為歷史的進步不是來自理性的穩定發展,而是源於情感盲目的相互作用,情感把人導向對立、革命與戰爭。 這就是黑格爾著名的「理性的狡智Cunning of reason」。
黑格爾認為追求認同的欲望, 驅使歷史起點上的人類奔向追逐聲名的血腥之戰,使人類社會分化為願冒生命危險的主人階級和屈服於死亡本能恐懼的奴隸階級。奴隸不被認為是 “人”,而主人也不會因得到 “不是人的奴隸”的認同而高興。
透過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奴隸變成自己的主人,民主革命確立人民主權和法治原理,掃除了主從的區別。 主僕本質上不平等的認知狀態被普遍的互相認知取代,每個巿民都承認其他巿民的尊嚴和人性,而個人尊嚴也透過「權利」的讓渡而為國家所承認。
黑格爾因此主張,歷史因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走向終結,因為驅動 “承認鬥爭”的願望,在以普遍而交互的承認為特徵的社會中已然獲得了滿足。 沒有其他人類社會制度更能夠滿足這種願望,所以今後根本不可能再發生歷史變化。*****
既然歷史走向終點,那歷史的始作蛹者—人類又走向哪裡?
〈最後一人〉
霍布斯提出的 “自然狀態”:人活在無盡的危險與暴力當中,過著毫無保障的生活,需要不擇手段去保衛性命財產。 活在這種虛構的自然狀態中的人被稱為「第一人」。
尼采認為近代民主主義不是以前的奴隸變成自身的主人,反倒是指奴隸和一種奴隸道德獲得全面性的勝利。 自由民主制度中的典型巿民是「最後一人」, 這個人由近代自由主義調教出來,為保存舒適的自我,甘願放棄值得驕傲的價值信念。
自由民主創造出「沒有胸膛的人men without chests」,由欲望和理性組成,但缺乏「氣魄」。 這種人經過長期私利的精打細算,聰明地找到某些方法去滿足細小的需求。 這個「最後的人」毫無獲取 “他人承認”的慾望,沒有欲望,人就不可能有任何優越性和成就。 這種人只滿足於 “幸福”,對自己不能超越細小的欲望一點也不感到羞恥。
總而言之,「最後一人」放棄做為一個人。****
讀書劄記141209
香港簡史(六) 風雲長遣動心魂
魚尾執筆
近日,因政改問題而爆發的群眾運動(雨傘運動)攪得香港滿城風雨,朋友間常因立場不同引發爭拗,社會出現撕裂現象。
這次是近幾十年來香港最激烈的社會運動,然而比起五十和六十年代的抗爭及社會運動,其激烈程度卻是小巫見大巫。
〈1956雙十暴動 〉又稱 九龍暴動
(29) 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新中國成立,大量逃避共產統治的中國人來到了香港,很多親國民黨難民聚居在山邊的木屋區。 木屋區衛生環境惡劣,還隨時發生火災。政府在1952年有意推行建屋計劃,然而遭到華人精英反對,因為他們會是負擔成本的階層。***
“大火”終於1953年尾在 “石硤尾”發生,超過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 事件使得政府決心推行公共房屋政策,華人精英階層恐怕社會動盪,再也不敢阻撓。
大量徙置房屋在九龍興建,因居民多屬親國民黨難民,所以在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時候,社區內常掛滿青天白日旗。
1956年10月10日,徙置區事務處職員撕去了李鄭屋村徙置區的青天白日旗及徽牌,引發居民不滿及集結,警察出動鎮壓。
暴亂很快擴散至其他區分,隨後演變成襲擊左派工廠及工會,工聯會助護更遭到輪姦。
10月12日,港府出動英軍鎮壓及戒嚴。 10月14日事件平息。 事件做成59人死,443人入院,超過1,000人被補,部分人士被逮解出境,前往臺灣。
有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周恩來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當時港督 葛量洪反駁,認為北京幹預香港內政,好一句熟悉的「幹預內政」!
〈1966天星小輪事件〉
(30) 1958-62年間,中國大饑荒引致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人口高達五百萬,對社會造成沈重的壓力。
1966年4月4日,因為天星小輪頭等(二樓)加價五仙, 年輕華人 蘇守忠絕食抗議。 第二天警察以阻街為由拘捕他,引起其他青年騷動,向警察擲石。
4月6日及7日晚,群眾再度聚集,放火燒車,搶掠商店,並攻擊警察。 政府出動英軍鎮壓,發射了772枚催淚彈,62發木彈及62發實彈! 一人被殺,超過1,400名青年被補。
吊詭的是,事後成立的調查委員會指稱騷動並非由經濟,政治或社會現況引發,但卻不提出任何解釋!
深層次社會問題未得舒緩,為次年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暴動埋下了火藥。
〈1967 六七暴動〉
1966年5月,中國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當時國內的指導方針是:不要在香港發動文化大革命。***
平靜的局勢到了1967年5月1日終結。
勞動節傳統上是工人慶祝和遊行的日子, 兼且4月份香港人造花廠的勞資糾紛還未解決,這天,是三場罷工的開始。
5月6日,罷工演變成暴力衝突,警察拘捕21名工人。
5月11日,事件終於演變成政治運動,在新蒲崗有人貼出大字報及揮動毛語錄,又唱革命歌。 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石頭和玻璃瓶,警察則以木製子彈及催淚彈還撃。 12日,工聯會宣布成立「港九各業工人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鬥委會」。***
到5月中,暴動蔓延到整個九龍和香港島, 此時謠言四起,如即將停水停電及大罷工等,市面物價飛漲。各行各業,甚至一些政府部門都爆發罷工。
到6月尾7月初,中港邊界沙頭角的華界村民用炸彈及自動武器襲擊警崗,做成五名警察殉職! 而在香港其他地區的暴亂,也有一名警察殉職。
7月中,香港及九龍實施宵禁。 因有警員殉職,警察及英軍用更激烈的手段掃蕩懷疑是共產黨的活動中心,收繳武器,炸彈和宣傳品。 而左派也改變戰術,開始以炸彈襲擊警署及其他政府建築物,最後擴至戲院,街市及公眾地方。
到了8月份,左派由策動暴動改為襲擊反對他們的人,甚至在一次英軍的掃蕩行動後,改為把炸彈放在兒童容易接觸的地方! 更伏擊批評左派的播音員 林彬,把他活活燒死!
到了九月,本地左派開始失去北京的支持,眼看大勢已去。 警察乘勢查封許多左派大本營。 同時間,英國繼續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中英關係也得到改善,中國依照新協議,每天二十四小時向香港供水(暴動期間供水量有所減少)。
左派的暴力鬥爭路線一直得不到廣大市民的支持,騷動到1968年初大致平息。騷動做成51人死亡,802人受傷,1,936左派活動分子被檢控,更涉及1,167個炸彈!
記否上文敍述雙十暴動時,中國政府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鎮壓暴動;今次暴動,中國政府也有說話,只是將「要求」改成「譴責」而已! 即「中國政府強烈譴責港英政府鎮壓暴動」!!
六七暴動對香港是關鍵的轉捩點,港英政府雖然顯示它不會容忍這種動亂,但也明白到官民之間的鴻溝非縮窄不可,從此在政策上更關心及照顧低下階層,包括往後推出的免費義務教育,制訂更多的社會福利和勞工法例。 (例如: 1970年實施的每週一天的強制休息日。)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M. Carr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