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鷹聯合策略2014年投資自述報告 明日之星
來源: http://xueqiu.com/9686344425/34734281
#2014年投資總結# 天鷹聯合策略整體業績概述 至2014年天鷹聯合策略持倉情況:
天鷹聯合策略 85%
600827 百聯股份 10.15%
601318 中國平安 8.43%
113001 中行轉債 8.00%
600015 華夏銀行 5.91%
600000 浦發銀行 5.66%
002023 海特高新 4.97%
000850 華茂股份 4.70%
002400 省廣股份 4.62%
601328 交通銀行 4.26%
300336 新 文 化 3.99%
600272 開開實業 3.93%
002587 奧拓電子 3.77%
150001 瑞福進取 2.65%
600369 西南證券 2.10%
600520 中發科技 2.07%
600098 廣州發展 1.65%
002273 水晶光電 1.61%
600706 曲江文旅 1.19%
300142 沃森生物 1.15%
600719 大連熱電 1.09%
300350 華 鵬 飛 0.99%
600679 金山開發 0.99%
500056 基金科瑞 0.68%
002236 大華股份 0.48%
天鷹聯合策略2014年凈值收益率為56.53%, 2005年至今凈值收益率為2496.36%, 凈值年化收益率為38.47%,內部收益率為35.07%, 投資周期10年 。
(中發科技、華鵬飛按停牌前一天收盤價計入持倉,另外未計入中簽新股國信證券、海南礦業)
天鷹聯合策略各板塊持倉占比:
金融保險:34.36%
中小創業:21.58%
上海國資:15.07%
其它:14.03%
2014年全年主要重倉股表現情況(按2013年末計):
省廣股份:-9.97%(減持)
新 文 化:+3.11%(減持)
友誼股份:+85.58%
中國平安:+82.09%
華茂股份:+63.54%(減持)
海特高新:+29.11%
浦發銀行:+78.91%
華夏銀行:+65.56%(少量增持)
水晶光電:+8.23%(少量減持)
新安股份:+0.10%(清空)
中行轉債:+62.28%(買入並增持)
交通銀行:+89.94%(買入並增持)
05年至今天鷹聯合策略業績表現:
2005年:+33.88%,上證指數:-8.33%,相對上證指數:+46.05%
2006年:+116.82%,上證指數:+130.43%,相對上證指數:-5.91%
2007年:+221.68%,上證指數:+96.66%,相對上證指數:+63.57%
2008年:-45.56%,上證指數:-65.39%,相對上證指數:+57.30%
2009年:+134.72%,上證指數:+79.98%,相對上證指數:+30.41%
2010年:+10.79%,上證指數:-14.31%,相對上證指數:+29.29%
2011年:-24.17%,上證指數:-21.68%,相對上證指數:-3.18%
2012年:+12.72%,上證指數:+3.17%,相對上證指數:+9.26%
2013年:+46.80%,上證指數:-6.75%,相對上證指數:+57.43%
2014年:+56.53%,上證指數:+52.87%,相對上證指數:+2.39%
凈值指數比:
*由於按原圖表制式,本年度曲線對照過於誇張,不能直觀反映真實情況,因此在縱向收益率指標方面采取了等比數列,這樣一更改後,視覺沖擊力就小很多了。
資本投入比:
04-14年持倉
敘述報告 2014年的證券市場是如此令人記憶猶新,在於它是承啟改革的一年,產業規劃、國企改革、自貿區規劃、一帶一路推進無時無刻不挑動著資本市場的情緒,這一年證券市場終於實現由冷轉熱,然而因此所帶來的個股分化程度之烈令人始料未及,毫無疑問每一天市場行情的變化包裹著每一個投資人深深地激動、意外、後悔、遺憾之情。2014年本賬戶實現凈收益率56.53%,連續第二年收益率超過賬戶年均值,其間所蘊含的卻是五味雜陳。
以相對收益為主的投資策略考量,本年度賬戶在第四季度尤其是12月單月出現重大相對回撤,最終全年表現勉強及格。從全年投資配置而言,天鷹遵循了年初及年中的投資規劃,在逐步提高藍籌配備的背景下控制中小創的投資比例,從全年結果看,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方面它穩定了天鷹相對收益預期,使得在紛繁複雜的投資環境下保持積累收益的傾向,並且從全年走向上看,這一總體策略是符合行情發展規律的,也是天鷹還能夠維持市場跟蹤能力的堅實保障,但另一方面,卻造成了全年賬戶極其被動的投資表現,既沒有充分把握上半年中小創延續的投資機會,也沒有享受到第四季度大盤藍籌股暴動機遇,究其原因在於本年度各階段市場波動和分化程度遠超過我預期,而自身為跟隨市場,在超預期背離時做出保守策略所致,這一保守策略帶來的結果是在中小創行情發展後期持倉部分沒有繼續減持而采取跟隨,導致增持藍籌股進度一再放緩,而在藍籌行情發展前期,又相信自己盤中再增持的決策力,然而如此迅速的行情發展正擊中漸進策略的弱項上,致使形成大幅度相對收益損失,隨著後市兩極分化加劇,無奈出現了牛市賠錢的尷尬局面。
具體到細節而言,可能現在的悲劇當初已經註定,並且是一環接一環的:
1) 從事後看,一季度雖然對傳媒類個股進行了一定程度減持,但由於持倉量較大,全年存量表現不佳依然對賬戶產生了較大影響,另外新文化停牌也造成了當期調倉進度停滯,並間接影響到從去年末新進投資的通航及led板塊,雖然海特高新和奧拓電子前三季度表現良好,但由於沒有完成底部建倉及從傳媒類的調倉,導致的結果是在它們表現良好之際,天鷹既不敢增持也不敢減持,保持了被動持倉狀態,於是非常遺憾的是,以上兩只個股股價在12月出現了全面回撤,天鷹沒有因此獲得哪怕一點點的超額收益。
2) 賬戶衛星配備失準,主要體現為三四季度之交時,其實當時盤面已經明顯可以感受到藍籌股的崛起和中小創的滯漲狀態,這可以看作是市場籌碼調倉過渡期,雖然我有所預備,但沒有引起充分警覺,想當然認為行情會以接近共漲的態勢出現,這樣尚存在觀察調整的時間和空間,對應天鷹只是加大了對主板的關註力度,還在以追求所謂投資彈性作主要衛星標的取向,然而後期已是藍籌一方推進,部分衛星倉建立的效果就是雪上加霜,既沒有很好做到彌補主倉偏差,同時又放大了虧損,完全是向下彈性的效果。
3) 預期不好但總想等反彈,預期良好卻總想等回調,很可惜市場很任性,現實很殘酷。當時我想當然認為,我沒有必要把銀行保險配置持續提高到上限,等行情來時再提高也來得及,但實際上,四季度牛市行情發展之迅速大為出乎意料,容錯性的再判斷依然做出等待結論,而等待的結果不但是留有的資金完全踏空,還搭上了8股的泥沙俱下,兩邊一撕扯,還怎麽做調整呢?只好繼續保守不動,諷刺的是,同樣的策略卻和上半年對應標的完全相反。我想說,其實就目前配置而言,只要當時能做到哪怕10%的相互調整,局面都會好很多,可是事後看無濟於事,事前看依然撲朔迷離,如何處置如今的爛攤子將無可逃避地影響賬戶未來表現。
當然在這一年里,雖然諸多錯誤、遺憾和後悔,但由於賬戶受益於本身積累所帶來的有限良好的家底,這一從起始算已持續6年建立起來的銀行保險板塊,至少在行情開展前達到了天鷹目標底線配置之上的水平,從而使得賬戶在牛市中不致於一敗塗地,另外以價值為主要取向的第一重倉股百聯股份十年來終於首次錄得了全年超越賬戶收益率的表現,同時也向自己提示,雖然操作策略可以力爭完美,但在行情變化過程中,受制於執行力及反應能力的局限性,同時又處於非專職投資,我缺乏炒手所具備的敏銳和決斷力,僅僅依靠一些看盤小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在此背景下配置比操作顯得更可靠、更重要,所以多年來天鷹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持倉配置策略及邏輯,而操作則是用於對配置的調整和容錯。
另外在這一年中,我也嘗試了以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套利操作,包括股債套利、封轉開套利、分級套利等類低風險投資,由於涉及面較小、影響幾乎沒有,因此不展開敘述,但通過一些交易,我認為這可視作是未來投資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資金管理、收益補償等方面有利於彌補目前持倉體系已存在的一些缺陷。
絕大部分人在經歷了這段轟轟烈烈的行情後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往事可以重來,我不會將這樣的機會輕易失去,然而如果只局限糾結過去,我們必將失去未來,以史為鑒,正視過去,方可爭取未來。接前之所述,雖然經歷了行情及主流品種的轉換,但天鷹依然面臨著如年中同樣的困擾,藍籌板塊持倉比例接近下限之於當初在通航led上配置不足,而中小創們雖然經歷了較大調整,但較之年初藍籌股卻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並不知道被資金拋棄後的它們估值底線在哪里,於是越跌越買就成了風險收益的不對稱,因此持倉整體不安全感超過以往,在12月如此迅猛行情撕扯下,持倉有分崩離析之感,又對於持倉結構控制形成挑戰,在此情況下,天鷹必須意識到風險程度並做好較大幅度收益回撤的心理準備,當然也有可能的是藍籌出現階段性回落後,對應中小創見底反彈以此形成沖抵,但必須認識到這是喘氣之舉,也是在劇烈撕裂化牛市行情中調倉的一種時機,激進以板塊間調整,保守則按板塊內調整。
而從大局看,14年後期行情有06年隱約再現之感,那麽15年是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07年的翻版?畢竟從政策推進、整體環境方面看趨於相同,估值方面分化嚴重但總體偏低,而增加的創新性品種則是助漲助跌,遠超預期的場外資金規模的投資取向調整都創造了行情發展的有利因素,因此如假設成立,雖現階段面臨個股分化,但預期總體向上方向將趨於一致,15年整體行情將值得期待,行情發展將最終脫離估值而落於趨勢性行情延續和資金的自我強化。當然凡事皆可假設,然而最終結局卻只有一個,因此天鷹需要在運作中保持相當的容錯和平衡,縱然是藍籌四季度的突飛猛進,之前也是提供了至少兩個月的觀察期,相對應,中小創整體低迷表現從成立到改變也是需要時間來驗證,這將在明年行情發展中做出再判斷,畢竟達摩之劍依然懸空。
基於以上判斷,天鷹做出可預期的明年的投資配備,首先,銀行保險主力品種雖然經歷短期大幅上漲,但靜下心來我們發現它們的估值依然處於低位,因此天鷹仍然會保持基本配置不變,並預留小部分增減持的操作空間,如出現回調不排除形成增持,衛星配置保持對於建材、電力等品種的輪動,對應中小創成長股,天鷹依然會保持審慎策略,為保持可能存在的局部主動性的投資機會,計劃從工業4.0(機器人)、環保領域為主發掘投資標的,並做好從原有配置中調出準備,包括部分傳媒及電子產業,按反彈策略進行運作,衛星配置押註小市值轉型重組品種,總體投資目標在於降低部分中小成長股在退潮期中不可預知的估值風險,而在主題投資方面,基於國企改革及迪斯尼預期依然存在,因此天鷹仍將延續這一方向的配置,但可能會做一些內部調整,衛星配備方面完全不如人意,說明在判斷上存在偏差,不可在某一具體個股上感情用事。另外基於巨大價差,港股藍籌股配置也將成為關註點,同時在如有可能存在的閑置現金領域方向爭取把握潛在的套利投資機會。
綜上,2015年天鷹將會面臨挑戰,這種挑戰來自於行情的撕裂程度,對應為藍籌過快上漲積聚的風險及中小創成長股殺估值的雙重影響,任何一點均將造成相對收益的難以為繼,甚至造成絕對收益的重大損失,但目前天鷹持倉比處於歷史低位,因此在風險之中也有成為機遇的可能,這在於如何正確合理地把握調倉時機及調倉目標,雖然可能從比例上看不成正比,但平衡調整將是天鷹延續的動力所在。
台灣之星亂入 打壞郭台銘4G大計
2015-06-01 TCW
鴻海集團傾全力打造的三創數位生活園區,盛大開幕後,國內各大電信業者爭相進駐,唯獨缺了「台灣之星」。頂新魏家的台灣之星,雖在三創拚門面大賽缺席,但,台灣之星總經理賴弦五可沒閒著,他才剛祭出奇招,可能會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再度跳腳。
日前,賴弦五的老東家台灣大哥大,收到台灣之星的一紙公文,希望協商讓台灣之星用戶也能「漫遊」使用台灣大哥大的4G網路。「他們確實有主動來接觸。」台灣大哥大公關發言系統證實確有此事,但不願多談細節。
賴弦五的這步棋,表面挑釁老東家、其實衝著郭台銘來。去年十二月,台灣大斥資新台幣六十三億元,買下鴻海集團旗下國碁的5MHz頻譜,雙方並締結協議,自此,郭董旗下的另一家亞太電信用戶將可以「漫遊」方式使用台灣大網路。
業界對此案炮轟連連,其中賴弦五火力最強。因此三創開幕,台灣之星不在內,就引外界好奇,如今賴弦五再出招,更急遽升高了電信業之間檯面下的角力戰。
「真沒想到結果是這樣!」一位電信業高層表示。郭台銘入主亞太電信後,屢屢觸碰業界敏感神經,與台灣大締結這紙合約,撥亂了所有人的如意算盤。
亞太標得4G頻譜後,確實曾想認真建設,基地台採購案也已發包。不料在去年五月被國碁購併後,策略急轉彎,至今,亞太只建設約三百座基地台。
亞太割肉餵敵,換4G資源
當時,新亞太依法應釋出5MHz頻譜,遠傳與台灣大爭相拋媚眼。從技術角度看,與遠傳合作是亞太整合自身資源的最佳決定。豈料最後,亞太跌破眾人眼鏡:把頻譜以成本價賣給台灣大,等同於割自己的肉來餵胖敵人,再與敵共舞、求得棲身之所。
靠一紙協議,只有三百個基地台的亞太用戶,就能享受台灣大哥大引以為傲的「人口涵蓋率九九.二%的大滿貫4G網路」。如此精打細算,難怪通傳會主委石世豪坦承,當初確實沒想到會有這麼「巧(台語的聰明之意)」的申請人。
亞太這步險棋,讓台灣大成功得到「業界最大連續頻寬」的名號,台灣大內部對此非常自豪,台灣大總經理鄭俊卿還直接嗆聲:「既然要付同樣資費,為何不選擇涵蓋最廣、速度最快的電信公司 ?」據了解,這股共主姿態,也確實在中華電信內部釀成一股緊張的備戰氣氛。
遠傳嘴邊肉飛了,不爽開轟
不過,面對台灣大富邦蔡家、鴻海郭董兩大勢力,主管機關通傳會態度也是唯唯諾諾,決定把「問題」交給公聽會解決。關鍵時刻,眾家業者同步開轟,要在輿論戰上搶占上風。
「共用網路是不合法的,有頻譜就應該要積極建設!」遠傳電信總經理李彬痛批。一位電信業高層透露,李彬已經忍了半年,先前,遠傳的態度一直很曖昧,儘管中華電信、台灣之星炮火猛烈,李彬卻始終不願先把話說死。
李彬先前的曖昧有兩個原因。第一,遠傳始終仍想向亞太購買另外一段頻譜;第二,遠傳跟台灣大仍有歸還2G頻譜的協議在身。但眼看亞太對台灣大的依存關係越來越深,跟遠傳合作機會越加渺茫。另一方面,遠傳提前繳回2G頻譜維持4G戰力,無須再顧忌與台灣大的協議。
忍讓理由不復存在,李彬決定反擊。除了幫腔亞太與台灣大的合作違法,還質疑國碁、亞太、台灣大三者互相持股,日後競標頻譜等同「圍標」;一開炮就比誰都還大聲。
台灣之星攪局,變大贏家
曾是台灣大總座的賴弦五不是省油的燈,他因應「市場機制」,向老東家提出合作協議要求。台灣之星公關發言系統表示,既然台灣大歡迎大家來「漫遊」,那也就希望了解該模式的內容與做法。
據了解,台灣大內部收到這份公文,大家都傻了眼。但礙於法律規定,也只好硬著頭皮開了第一次會議。如果三個月內沒有共識,台灣之星極有可能一狀告上主管機關、把事情鬧更大。
一位了解內情的三大電信業主管評論,賴弦五這招很高竿,如果協商破裂,他有證據反對這起「漫遊」案。要是台灣大礙於輿論只好開放,台灣之星更可擺脫頻寬最小的先天障礙。無論結果成敗,賴弦五都穩賺不賠。
目前為止,台灣大是這場電信商戰中唯一的獲益者。但當亞太電信一百八十萬用戶全部湧入其網路,以較低的資費,卻享受比台灣大用戶更優惠的福利,台灣大不但面臨網路塞車考驗,更將面對用戶質疑。
當初協商時,台灣大雖然知道會共用網路。但新亞太在郭董入主後到現在,還真的能不建基地台就不建基地台。這番引火上身的風險,恐怕富邦蔡家兄弟也是始料未及。
【延伸閱讀】亞太最先漫遊台灣大,掀連鎖效應—4大電信業者布局影響
中華電被超越:中華電「連續最大頻寬」名號被超越,當時砸錢效益下降
台灣大網路塞車:亞太自建基站數量太少,用戶湧入台灣大網路恐大塞車
遠傳合作破局:遠傳與亞太合作破局。遠傳決議提早全數繳回2G執照,惹毛台灣大反嗆一切依法辦理,雙方協議形同破局
亞太恐兩頭空:對台灣大的依賴度越高風險越高,且台灣大已無購併亞太之必要。一旦通傳會裁定漫遊違法,亞太將兩頭空
資料來源:各業者 整理:朱致宜
李開複:智能硬件明日之星在中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8/151180.shtml
首先,我說一下創新工廠的一些方向,我們目前在很多方面都有布局和投資,包括數字娛樂內容、社交軟件、商務應用和移動的投資等,但我們重點的六個方向之一還是硬件。
今天我們的論壇主要是討論硬件和智能硬件,我想更多的談一下,對於為什麽在創新工廠特別認為硬件創業的明日之星必然會誕生在中國,我們對這方面抱著巨大希望,但是希望歸希望,我們還是對這個行業有一定的理解和規劃。
創新工廠最新的一個投資點是在2009年,大膽的預測了移動互聯網即將誕生,而且會改變一切,現在看來我們看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我們經過了PC時代,經過了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把很多學習的東西轉移到移動互聯網和手機,同樣今天我們也可以預測智能硬件能否也可以造成一個新的創新創業的浪潮,和目前的移動互聯網一樣偉大,對此我們是抱著很大的希望的,但是對今天看到的很多項目也是有顧慮的,對於未來的趨勢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今天我想說,對於智能硬件我們為什麽看好,為什麽擔憂,給創業者有什麽樣的建議。
從宏觀來說智能硬件已經開始滲透到我們的生活與經濟,可以看到在今天,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開始介入。我們今天看到移動互聯網的巨大崛起,目前全世界已經有幾十億了,非常龐大的數字,也就是說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和其它的物聯網有多少臺機器,未來的五年我們可以期望有七倍的成長,在2020年的時候,我們可以期望世界上會有四百四十億臺,萬物互聯,移動IOT的存在,這肯定是一個讓我們非常樂觀的一個預測。
我們為什麽對中國抱著巨大的希望呢,這個是我提出的五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中國是世界工廠,我們在矽谷看到的幾乎每個項目幾乎都在跑深圳,包括創新工廠在美國投了大概十個硬件項目,所以幾乎所有的電子器件都能在深圳找到,這也是為什麽今天中國能有世界工廠的這樣一個稱號,未來中國會在這個領域扮演一個角色。
第二個是要做智能硬件,它對工科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移動互聯網崛起的時代,可能會看到媒體出身或是其它領域出身的人,靠著一個創意做了一個簡單的應用,然後就火起來了,但是在硬件的領域這個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硬件都需要一個很強的團隊,團隊不旦能做軟件,不旦要搞互聯網,還要能夠做硬件,中國的工科人才更是全球最頂尖的。
第三個理由是中國本身作為一個市場是有巨大消費需求的,因為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關鍵的臨界點,就是消費升級,消費升級我們可以理解成為兩種,一種是很少人買的起的,突然變便宜了,另外一種是過去傳統的使用突然改變了,變成一個更高級別的使用,因為他的量會巨大的增長,中國產業性的比例是非常小的,所以他的發展空間未來非常巨大的,而且整個領域在整個經濟可能是7%左右的成長,這個消費市場是有10%以上的成長。
第四個理由是今後機器人將會代替人工,我們看到未來的空間是巨大的,這是一個全球的趨勢。我們談到硬件,除了消費者硬件還有工廠,還有機器這些領域,目前中國的機器人采購量已經達到三萬六千多,是世界之最,這意味著未來機器人會越來越多,中國會成為巨大的機器人使用國家,而且機器人的成本每年下降百分之三十,越來越便宜,而機器人取代的工人他們的成本,過去的十年增長了三倍,中國是制造大國,這樣的一個使用,會繼續催動技術的發生和成長。
第五個優勢當然是高效的政策扶持,我們希望很多人出來做這種創新創業,做硬件方面的創新創業,這個是非常需要國家的扶持的,我們可以看到克強總理推動的整個領域中,是創新,創業創客,方方面面都是有非常大的力度支持。
下面我想提出四個硬件方面的創業者的一些建議,第一個建議是當創業者選方向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要去跟風,有很多創業者都會比較同質化的說什麽最火就跳入什麽樣的領域,這個現象其實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對小的創業者來說,如果創業者都在談這個,當巨頭都已經介入的時候,這時候作為一個小創業者你處於的地位是非常嚴重的劣勢。
我建議創業者一定要謹慎,也許你可以說小米當時也是創業公司,但是小米是有特殊資源豪華團隊的創業公司,他在還沒有什麽產品的時候,估值就已經上億美金,如果你有這種能耐的話你可以試一試,如果沒有的話,不如找一個其它的領域。還有就是山寨問題,所有的新創業者一定要避開大公司已經明顯做出不錯的產品的領域。千萬不要同質化的做很多人在做的。
當然,還有一些東西是國外已經做的很好了,但中國還沒有,我覺得這個也要慎重的考慮,因為很多中國創業者都在網上看過一些報道,他們會覺得美國做的這個不錯,我也來做做,所以千萬不要同質化,做這些東西的時候要有自己的想法,除了不要做同質化的產品之外,還有第三點就是一些通用式的概念也會很明顯的。
硬件創業者我們建議選擇方向要謹慎,專註的解決一個明確的用戶痛點,想做平臺以後在說,這個是第一個建議,第二個建議是很多創業者說你看我們偉大的硬件公司,中國的小米,都是軟件創業者創出來的,硬件人不行了,軟件人用互聯網模式一打就把你們思維僵化的硬件人打敗了,真的不是這麽簡單的,如果單純的簡單粗暴的去想,雷軍的成功是把互聯網模式移植到硬件,我們想的是絕對不夠透徹,互聯網模式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們簡化把互聯網模式認知為賠錢賣的產品,這樣能夠有很多用戶,一旦用戶來了,我們覺得他們的數據,這個數據就可以挖掘就可以賺錢,我的商業模式就出來了,所以我要賠錢賣硬件越滾越大,這個思維肯定是有問題的。
做硬件和軟件不一樣,因為軟件產品他的創造、編輯是比較簡單的,而且成本很低,而硬件真的不是如此。如果你還不相信我說的話,我們看看所謂的世界最大的最棒的最賺錢的公司他是怎麽做的,蘋果作為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忠誠的大量用戶的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到了2014年,iPhone快過十年周歲的時候,它的銷售額還是百分之九十來自硬件,所以那些幻想硬件可以推一大堆用戶量可以套各種方法來變現的,連蘋果都沒有做到,所以我們這方面千萬不要太樂觀了,這個是第三個建議。
第四個建議是智能,我們都知道智能這個詞是人人都用的詞,我們投資了很多公司,也號稱智能,但是我們千萬不能把智能當做一個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跟我們的功能這兩者是不一定一樣的,比如說以前我在蘋果的時候,做“牛頓”,我們可能都還記得這個產品,雖然他很智能,但是並沒有什麽用,因為他雖然很智能,當你在這個上面只要稍微畫一畫,這個東西就會被丟到一個垃圾桶里面,甚至還會有聲音出來,甚至比iPhone產生的反應更多。但用戶要買的不是智能,而是功能,相對來說同樣的一個公司蘋果,十年前所開發的“牛頓”再現在看來一點也不智能,但是iPod不怎麽智能卻為何能火?因為他是靠能夠明確的告訴用戶一個痛點,就是你可以存一千首歌在這個機器上,當時我們可能都記得MP3都很好用,但MP3的致命的弱點就是只能放幾十首或者是最多一兩百首。
所以同樣的一個公司,做智能沒有成功,但是做有用的東西成功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我們做產品的本質,要做真正的好東西,解決真正用戶的需求,痛點和問題,而不是說加個芯片就智能,能連上網就好用,真正的好用我們心里都應該是很清楚的。
最後的一個誤區,我們需要做一個智能硬件,我們需要找一個好的硬件團隊,設計出來,扔給工廠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因為整個硬件的開發過程和軟件不是一樣的,軟件你開發好了,部屬好了丟到網上,真的是進入了使用階段了,但是硬件還有優化,量產,甚至你在設計的時候,選的芯片可能是很好的,實際上可能是沒有考慮到這個芯片是不是最便宜的,或者他是不是質量最高的,還是會出問題,可能你也沒有考慮到他今年量產能不能達到你的量和需求,我們如果真的想要把一個硬件產品做好,他的開發,生產和量產是要結合起來的,你的公司需要這方面的專業的人才,所以我們實際的工廠就看到了很多硬件創業者的共同的特點。
中美結合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的關鍵,我們剛開始看到未來有440億的智能硬件的產生,到底什麽是會造成井噴的作用,這個是在於高速發展期,我們認為現在井噴的狀態還有一些瓶頸,第一個是行業的標準還沒有發生,現在很多廠商它的目標是希望全部用他們家自己的產品,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現在這些大廠商可以共存,所以這些業界的大佬們需要結合起來,同意在一些業界的標準上合作,能夠共存,這個行業標準是要花一些時間的。
第二個是價格,在一些產品里是比較貴的,還有投資,開發,創業的過程他的成本也比軟件高,我們相信平臺會先有一個殺手級的產品出現。兩個月前在美國,我會見了安卓的創始人,他覺得安卓讓手機創業,從一個可能要花三億美元做的手機公司在十年前,現在三百萬美元就可以做一個手機公司,因為有標準平臺和有代工這兩個事情,很大的問題是像IOT的時代,會不會有這兩件事情發生,我認為可能會有,然後要關註殺手級應用,從他那了可以衍生出一個標準的平臺,這個平臺一出來後,我們每個創業者所花的創業成本就會大幅度的降低。
怎麽樣能夠解決一些用戶的強勢的痛點,比如說糖護士能夠幫助你去做血糖方面的檢查,比如說極路客能夠幫助你在開車的時候非常智能的拍到新車的記錄,剛才談到的中美,中國生產美國人的創意是很好的結合,一旦發生以後這些創意可能在中國落地已經不可能可以激發中國創業者的一些靈感,我們在美國做了接近十個不同的智能硬件的創業,包括了智能膠水機器人,包括演講使用的硬件,包括了一些智能的珠寶,都是很多很特殊的領域,在國內還沒有看到的。
最後我們看到的一個巨大的現象,就是李克強總理非常認可工業4.0的看法,我們也開始布局了很多投資,在工業的4.0能夠有所貢獻,所以創新工廠的期望是在未來的一年左右,走好這幾個關鍵詞,這些是對用戶產生共鳴的機會,之後我們也認為一個平臺會產生,創業的成本會下降,真的帶來硬件創業時代的黃金時代 。
版權聲明:本文述者李開複,整理楊博丞,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 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
下關沱茶,未來之星
在普洱茶品飲與收藏的世界,「下關沱茶」是一顆被旁落的明珠。
玩老普洱的朋友都很清楚,「下關沱茶」的知名度,是與「勐海茶餅」並列一二,但「下關」的追捧遠遠不及「勐海」。就收藏的價值而言,「沱茶」(編按:一種製成圓錐窩頭狀的緊壓茶)更遠落「餅茶」(圓餅形的蒸壓黑茶)之後。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戲稱:收藏勐海生普,品飲下關生沱;和許多老收藏家交流,收藏順序的看法也是「一餅二磚三沱」。
沱茶,是否長期被低估了收藏價值?最近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我認真地翻閱楊凱主編的一本小冊子《從大清到中茶》,裡面介紹了沱茶的來龍去脈,引發了我的好奇心。
早些年玩沱茶也有過一部分樂趣的,只是,從來沒想過它會否增值。一九八九年一批一百公克重的「鳳慶小沱」,就是很有趣的例子。
十年前和友人合購,一顆新台幣一百五十元,我買了一整批(數量不到一百顆),兩周後,友人說,店家還剩下最後一批,一顆要價新台幣兩百二十元。
小巧可愛,又能增值天呀!隔兩周,漲了近五○%!這是個什麼吃人世界?我向友人抱怨著,卻傳回店家的消息,沒貨了,兩百五十元一顆,整批已全賣光了。
接著的兩、三年,朋友們對我還是抱怨連天,一批九○年代的臨滄小沱,新台幣三百二十元,我們購入八百顆,但剩四百顆,店家要價四百元被我推拒了。
「下關雪印青沱」被譽為小沱第一,我們第一批新台幣八百元買的,第二批一千兩百元,我學乖了,包拿!
好的小沱茶,不能不搶,不只是看增值的倍數,而要兼具它既小巧可愛,又令人愛不釋口!看了《從大清到中茶》,才知道沱茶在雲南普洱茶歷史的位置,並不輸給在西雙版納的勐海餅茶。
沱茶的歷史,可分成民國初年私人商號、雲南中茶公司 和
下關茶廠三個主要時期。一九一六年前後,私人茶號「永昌祥」用剛剛興起的鳳慶春尖茶,改革姑娘茶製茶法,在饅頭形的茶下面壓出一個窩,成為窩頭形,是為沱
茶。精緻沱茶用料較優,原料用幾個地方拼配,鳳慶茶樹條索漂亮,但樹齡較淺,滋味稍顯突兀,與勐庫大樹結合,使成品醇和。
下關茶廠是在一九五一年才開始生產沱茶,市面上的「雪印青沱」被推估是七○、八○年代的極品代表,九○年代的「甲級」青沱量多質精,也成為市場新寵;九○年代中後期下關沱茶改為松鶴商標後,卻顯得後繼無力,沒有贏得口碑的傳奇代表。
令人驚訝的是,在八○年代中期,下關茶廠推出代號八六六三、八八六三鐵餅生普,經過二十年的轉化,反倒成了搶手貨。我在一九九二年以新台幣一千元(約人民
幣兩百元)購入時苦澀難以入口的「下關鐵餅」生普,現在非但韻足氣霸,而且市價衝到了一餅人民幣五萬元,二十三年的漲幅驚人,達到二百五十倍!
下關沱茶呢?從歷史的角度看,下關茶廠的「正宗」產品並非鐵餅而是沱茶,它的精品沱茶質量和品飲口感,都不輸給下關鐵餅生普,但在價格上,缺乏鐵餅的爆發力,一顆「雪印青沱」,十年不過十倍!
這幾年老生普,甚至年分只有十幾年的生普,都成了愛茶人士競逐標的,對「下關沱茶」少了關注。在市場上,下關沱茶的價值是否被低估了?這顆來自雲南大理小而美的明珠,遲早是要閃爍發光的。
(本專欄每月刊出)
沱之源紀念茶宜飲宜藏
位於山明水秀的大理古鎮、從1902年創始,具有濃厚的歷史背景的下關沱茶,1941年改名下關茶廠,是國營中茶時期,生產內外銷沱茶的茶廠,2004年改制為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因為擁有獨到的沱茶製造技術,分別在2009年以及2011年5月,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殊榮。
為慶祝入選為國家文化遺產,茶廠在2010年特別生產、發行500公克的「下關沱之源」的紀念茶,採用點蒼山的天然山泉水蒸壓制成,倏索分明肥厚,湯色橙
黃明亮,香氣清純,包裝上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讓下關沱茶正式走入原產地認證的時代,為一款宜飲宜藏的好茶。
撰文 / 許怡先
中醫O2O平臺金華佗獲聯想之星千萬級Pre-A輪融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12/154661.shtml
導讀 : 資金主要用於完善藥品供應鏈,自建中心藥房,加大線上推廣和用戶導流的力度和構建線下醫館的標準化服務流程。
i黑馬 訊 3月12日消息 中醫O2O平臺金華佗宣布公司已於今年2月完成了由聯想之星領投,天使灣、就醫160、啟賦資本跟投的千萬級Pre-A輪融資。
金華佗創始人戴韻峰表示,資金主要用於完善藥品供應鏈,自建中心藥房,加大線上推廣和用戶導流的力度和構建線下醫館的標準化服務流程。同時,未來不排除會將線下醫館的流程化服務體系共享給其他醫館,和其他醫館一同服務和培育用戶。
金華佗成立於2012年,致力於為中醫名師與中醫學生、中醫愛好者、患者之間搭建一條電子溝通之路。旗下共有四條業務線,分別是:金華佗就醫助手、自建線下醫館、24小時動態經絡儀、中藥配送。
在推廣手法上,金華佗使用了線上和線下聯合等多種操作方式,加強用戶習慣和增加用戶數量。移動端對接線下問診買藥,創造更高效的患者互助,患者可以直接在微信支付中完成預約掛號、候診叫號、繳費取藥、查看檢查報告、與醫生互動、評價醫院等流程。
金華佗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醫生端,金華佗線上平臺的認證醫生是1288名,日活能夠達到約15%;在患者端,微信公眾號“金華佗就醫助手”共有20萬粉絲,每天UV能達到2000-3000,其中2%-3%可以轉化為實際的購買用戶;在訂單方面,金華佗每天的訂單在百單左右,到現在為止付費用戶達到1.2萬人次。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 ,i黑馬 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台灣眼科醫生 做出最炫AR產品 擴增實境明日之星 台大團隊打敗MIT、微軟
2016-04-18 TWM
你、我都曾使用過顯微鏡,但這台特別不一樣。 結合罕見的近距離擴增實境技術,台大Scope+團隊開拓出一塊未來應用的新天地。
前一秒在手上還是標本,下一秒的鏡頭裡,蝴蝶的翅膀卻開始翩翩飛舞,然而將眼睛移開鏡頭,蝴蝶卻像什麼都沒有發生般,靜靜地躺在顯微鏡底下。
在台灣大學德田館五○五實驗室裡,一台外表看似3D印表機,上頭卻裝了個Oculus Rift顯示器,還放了兩個工業級相機,好像小學生胡亂搭湊的古怪機器──Scope+,就是讓蝴蝶瞬間重生的祕密。
在Oculus、宏達電、索尼掀起的虛擬實境(VR)熱潮如野火般燒向全球時,微軟HoloLens開始出貨的消息,則是再次帶起市場對擴增實境(AR)的關注。事實上,擴增實境的開發難度要比虛擬實境高得多,商機卻也更大。而就在台灣的台大校園內,一個擴增實境界的明日之星Scope+,已經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醫生愛寫程式 跨界讀資工Scope+,是這台古怪機器的名字,也是開發這台機器的團隊名稱。去年三月成軍,Scope+先是在SIGGRAPH(計算機圖形學頂級年度會議)的AR╱VR競賽入圍全球前十強,後來又在人機互動與使用者介面設計領域最頂尖的國際會議UIST上,獲得UIST Best Demo 2015。這座冠軍,意味的是Scope+擊敗了包括迪士尼研究中心、微軟研究院、韓國科學技術院、日本產業綜合研究所等十多個國際頂尖研究機構。
「最強的是麻省理工學院(MIT)多媒體實驗室。」Scope+專案負責人黃宇軒說:「能打敗他們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今年三十六歲的黃宇軒是Scope+的發起者,更是團隊中的靈魂人物,而有趣的是,他目前除了是台大資工博士候選人,同時還是一位眼科執業醫師。
其實早在小學三年級,黃宇軒就已經展現出對資訊的興趣,開始寫程式,而在就讀長庚醫學系大五那年,他和同學組隊參加全國Java程式設計競賽,和無線通訊軟體競賽,更一舉以醫療應用「掌心華陀」,和實境線上遊戲「幻境迷城」,接連拿下亞軍和冠軍。
「那個年代,連『新創』是什麼都不知道。」黃宇軒說,當時還沒想到要把得獎的作品進一步朝商業化發展下去,「如果是現在的氛圍,當時可能就去創業了。」他說。
不過他和資訊的緣分沒有因此中斷。進入眼科實習後,他發現這是一個相當高科技的科別,科裡至少有十三台以上不同類型的檢查儀器。但他也發現,不是所有儀器都能夠把資料送到PACS(醫療影像傳輸系統)。「這不解決,我們眼科會有很大瓶頸,速度沒辦法快。」有資訊底子的他,開始在台大協助眼科專用PACS系統的建置。
過程中他也發現,醫療領域在大眾想像中是一項高科技,實際應用上,卻與最先進的科技有一段距離。而當中最大的問題,來自溝通落差。「資訊人不懂醫師的需求,醫師卻也不知道怎麼幫助資訊人員做得更好。」發現自己有能力作為兩方橋樑的他,對相關醫療資訊系統工作的投入也愈來愈多。
「但做得愈多,(發現)有很多基礎的東西,是我們這種半途出家者缺乏的。」他說:「所以我才會想說,既然這樣,眼科(實習)結束後,再來進修,真正做一些高深的研究。」而Scope+這個案子的原型,正是來自他當初就讀碩士班所提的研究計畫,一個可以幫助醫師進行術前訓練的輔助工具。
協助術前訓練 開發新工具他解釋,在進行白內障手術的過程中,最關鍵也最困難的一個步驟,是要用一個非常細的鑷子,在水晶體表面撕出一個完美的圓圈。在過去,他們能夠依靠的只有醫師的經驗與手感,而他想要改變這樣的情形。
有趣的是,在研發過程中,他發現這項技術的應用,其實不只能用在手術練習,而是比他所預想的還要更廣得多。
想像幾個常見的情景,「解剖課上,當你切開一隻老鼠,想要找出心臟、血管、神經時,旁邊一定得擺著一本書,讓你不時能抬頭對照圖譜。可能老師還得不停地逐桌去親自引導學生。」又或者,「進行電子零件組裝時,旁邊也需要一份電路圖,才能找出如何放置正確的電阻,和正確的腳位。」簡單來說,不論是生物、化學、電子,還是教育用途,這些使用顯微鏡工作的專業人士,總是得不斷重複這樣的動作:抬頭翻書、低頭看顯微鏡,接著再抬頭看書。
而Scope+可以做到的,就是把原本只存在紙本上的資訊,直接加到顯微鏡畫面裡,並且可以同步連網,讓顯微鏡不再只是獨立的一個工具。更進一步,甚至還能發展成專業引導工具,就像在進行手術練習時,醫師不再需要將視線移開顯微鏡,「(藉由擴增實境的即時反饋)我隨時可以知道對或不對。」黃宇軒說。
黃宇軒的指導教授認為,這項技術之所以能在UIST脫穎而出,最重要的是,「他們進入很微小的世界,是很近距離的。」他說,不同於目前市面上看到的擴增實境和虛擬實境主流應用,多是在電影、電玩這類大規模、遠距離的畫面,「Scope+開創的是一個很新奇的眼光,所以特別引人注意。」他認為,台灣要和既有的產業巨擘比拚娛樂市場很困難,但Scope+找到了新的切入點。
短距離擴增實境 超越前人事實上,這也是黃宇軒相當引以為傲的部分,「過去在這麼短的距離做出AR是沒辦法的。」他說:「我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顯微鏡核心模組,才能讓你在正確的視覺,看到真實世界的畫面,這是目前AR、VR都還無法做到的事情。」他還記得,一開始啟動這個計畫時,幾乎找不到相關資料,「就算找到也沒辦法直接用。」他說,以相機這個關鍵零組件為例,他們需要的是提供機器視覺使用的工業等級產品,而他能做的,就是一個一個打電話給光學自動化檢測公會會員,找出最合適的產品 。
而且,要找出適合的零件難,要將軟硬體整合成系統更難。特別是他們在設計上,希望可以做到如同醫師實際執刀時,不須使用雙手,只要利用腳踏板就能進行顯微鏡方向和焦距控制的使用情境,「我們花很久時間才讓它動起來,超乎想像的久。」黃宇軒說。
第一個加入Scope+的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碩二生游子杰記得,當時為了趕上參賽截止時間,幾乎每天都忙到凌晨三、四點才離開,然後隔天一早又回到實驗室繼續趕工。而這樣的努力,最終讓他們獲得國際學術界的肯定。
幾次在國際會議做展示時,黃宇軒和他的團隊總是不免會被問及一個問題:「這個產品什麼時候要賣?」他說:「他們都覺得這東西好像已經很完整,快要上市了 。」但黃宇軒直言,這畢竟是一個學術研究計畫,不是以商業為目的開發的專案。
然而他也不否認,計畫開始的目的,就是希望Scope+最終能夠在市場上實際應用,只是他也強調,在此之前,「每一個部分都還要做到更好一點。」而開往下一代產品的引擎,已經啟動。
撰文 / 何佩珊
百度任命前聯想之星合夥人劉維為百度風投CEO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06/161060.shtml
百度任命前聯想之星合夥人劉維為百度風投CEO
i黑馬
2017-02-06 11:40
i黑馬 訊 2月6日消息 今日,百度宣布前聯想之星合夥人劉維作為副總裁正式加盟百度,任百度風險投資公司(Baidu Ventures)CEO,全面負責BV各項工作。
據悉,百度風險投資公司成立於去年9月,專註於人工智能,以及AR、VR等下一代科技創新項目,集中投資早期項目的風險投資基金。百度集團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親自出任Baidu Ventures董事長及投資委員會主席。一期基金規模2億美金,百度將持續提供資金支持。
劉維表示,希望憑借在前沿技術投資領域豐富的經驗以及對TMT行業的深入洞察, 帶領Baidu Ventures成為專註於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一流風險投資公司,為百度在人工智能時代成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公司,貢獻力量。
據了解,劉維擁有劍橋大學政策管理碩士和電子科技大學工學學士學位。在加入百度之前,劉維先生擔任聯想之星合夥人,負責TMT、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和海外投資工作,對近百個項目進行了天使投資。
2011年開始,劉維即系統投資人工智能領域,在6年時間內,他在中國、美國共投資了60余個人工智能領域的早期項目,其中的Face++、思必馳、好買衣、Airmap、丁盯智能、Ablecloud、歐瑞博、作業盒子等項目,已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知名企業。
與劉維一同加入Baidu Ventures的合夥人還有齊玉傑及蔡薇。齊玉傑是老百度人,曾任多盟聯合創始人及CEO,後成功被藍色光標以2.89億美元收購。蔡薇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MBA學位及清華大學本科學位,曾任高盛執行董事及TA Associates合夥人多年。
百度風投的日常投資運營工作已經全面展開,目前有部分投資項目已接近完成。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百度資本
劉維
贊(...)
分享到:
獨家:新雲醫療獲聯想之星千萬級pre-A輪投資,提供基層醫療疼痛科整體解決方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8/166826.shtml
獨家:新雲醫療獲聯想之星千萬級pre-A輪投資,提供基層醫療疼痛科整體解決方案
李秀芝
2018-01-08 11:05
新雲醫療在2017年11月完成了來自聯想之星的千萬級pre-A輪融資。
來源 | 創業家 (ID:chuangyejia)
作者 | 李秀芝
創業家訊(李秀芝)近日,新雲醫療創始人兼CEO趙雲向創業家&i黑馬 獨家透露:新雲醫療在2017年11月完成了來自聯想之星的千萬級pre-A輪融資。
(新雲醫療創始人兼CEO趙雲)
我國一大醫療現狀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即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隨著國家分級診療政策的推出,越來越多公司瞄準基層醫療服務市場。
比如,遠程視界、藍海之略、麥豆醫生、醫到家、旭新醫聯等。它們的服務內容大多類似,涉及人才、技術、設備、運營等,比如幫助基層醫院聘請專家來當地坐診、開展手術、教學培訓;幫助醫院營銷拓客,轉診病人;提供這些醫療活動需要的相關設備、耗材等。
趙雲認為,醫療服務市場是一個運營密集型的市場,如何借助技術手段標準化運營、提升有效運營占比是各家機構面臨的挑戰。
新雲醫療的差異化是集中優勢資源 於 基層醫療疼痛科的科室運營提升 。同時,新雲開發了一套疼痛科TaaS管理平臺來標準化基層科室疼痛科運營管理。該平臺具有大數據檢測、匯集和BI分析,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提升患者的疼痛管理體驗。
在這個平臺中,新雲醫療為醫院提供的硬件設備都能通過物聯網進行管理,且能將設備的實時定位、運行情況、患者疾病管理數據等系統性匯集起來,形成有效的科室運營管理方案,同時也具備流行病調研的模塊(包括不同區域的疼痛病人種類、數量、發病率等)。
趙雲向創業家&i黑馬介紹,新雲醫療旗下神經調控類設備比如理療儀為自主研發,同時也和各大醫療器械廠商合作研發適合基層醫療的產品。
目前,新雲醫療已經與60多家醫院簽署了服務協議。“從財務上來說,公司其實並不缺錢。但從公司的戰略角度來看,通過融資可以幫助公司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趙雲對創業家&i黑馬說。
在趙雲看來,基層疼痛科的痛點在於缺醫生、缺資金、缺設備、缺少規範化的建科經驗,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機會,但同時也存在著挑戰。因為相比其他科室,疼痛科建科時間不長,大眾對於疼痛科的認知程度不高,相關政策也不完善。
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新雲醫療還效仿海底撈制定了“同心圓”內部管理制度。2018年1月,新雲醫療將停掉所有業務來做內部培訓,“通過練內功、打基礎,爭取做到全員營銷,讓每個人都知道公司在做什麽業務,而且都能談客戶”。
趙雲還透露,再下一步,新雲醫療計劃自建疼痛病專科醫院,用於醫生多點執業和臨床示範教學基地;新雲醫療也將與濟生疼痛醫學基金會深度合作,通過開展慈善公益活動減少因病致貧。在服務領域,未來新雲醫療還會從疼痛科延伸到功能神經外科。
新雲醫療總部位於北京,註冊於2016年6月。同年10月,獲得了百萬級種子輪融資,由精一天使公社和天使投資人虎歌(張懷清)、徐霄航合投。同年12月,再獲得中路資本領投的數百萬元投資。
目前,新雲醫療有100余人。趙雲曾任香港瑞京集團營銷總監、飛華健康網VP,具有近10年醫療市場相關經驗;副總裁冀誌光曾任306醫院體檢中主任助理、總政機關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擁有多年的醫療科室經營和管理經驗;副總裁薛誠曾長期從事基層醫療規範化建設的管理和運營工作;產品經理韓寶陽曾在華為、富士康擔任硬件產品經理,擁有多年智能可穿戴設備從業經驗。此外,新雲醫療還得到了韓濟生、樊碧發、吳士明等數位疼痛科專家教授的指導和支持。
趙雲向創業家&i黑馬表示,本輪投資方之所以選擇聯想之星,主要是因為聯想體系的品牌知名度高,有利於新雲醫療未來的發展和成長。而且聯想之星在醫療服務領域的投資布局也很有可能給新雲醫療帶來新的合作。
[本文作者李秀芝,創業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創業家(ID:chuangyeji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新雲醫療
趙雲
贊(...)
分享到:
STARMAN'S COLUMN - 江小魚 初探「股壇明日之星」 (2012年08月14日)
1 :
GS(14)@2012-08-14 09:54:43 真是不知所謂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6849&d=1819
股海氣氛霎時又變死寂,主板成交額只得361億元,與上週每日平均成交額都有500億元相較,又差一橛!若不以人廢言,本月初以來,坊間對大市看法其實略趨正面,不少淡友被挾,否則恆指又何能炒上2萬點過外?
前一役淡友遭挾,當時市場氣氛背景係予人感覺大市難以炒上,惟股海出現一陣「空軍」打算去沽之際,升勢突然發動,藉口係歐元區誓死捍衛貨幣等老套,加上美股表現不俗,港股裂口即挾上20,200點水平。現階段又看似無力炒上,但又無力去沽,走勢蠱惑,散戶要明哲保身,對現今股海大勢千萬別胡亂有立場。
有些股票單睇表面,無甚買入價值,個人仍樂於持有,甚至伺機見價合適就吸納。好似我「年度愛股」之一、花名「身懷巨富」的新華匯富(188)即入此類。該股昨逆市又見異動,炒上近11%,收報0.123元。升因當然不明,但我炒股強調只看股價,消息藉口事後再搵,因股價炒上要真金白銀,無得「呃」人,消息新聞可以是煙幕,作為散戶炒家不必替人搵藉口。
稍前在6月初曾推介新華匯富,買入理由係一個憧憬,認同與否見仁見智,惟我個人相信市值不高的細價股是大有條件得人垂青者!這類股份名不見經傳,靠炒消息?該股月內曾表示,預期截至今年6月底止年度業績,會錄得重大虧損,主因是歐債危機,導致當前金融經濟形勢困難,對資本市場及公司業務各方面均有消極影響。新華匯富預期將於今年9月刊發年度業績。發盈警喎?你同我講炒業績、炒消息呀?我統統不理,我只「睇價」行事。
另外,翻查368隻恆生綜合指數成分股表現,踏入第三季(7月1日至今)表現最好十家上市公司按次序為北方礦業(433)、中化化肥(297)、第一視頻(082)、中國聯通(762)、瑞年國際(2010)、西藏5100(1115)、東方海外(316)、中國電信(728)、中煤能源(1898)及六福集團(590);7月至今表現介乎升19.9%至33.3%,但當中過去一年只有北方礦業及東方海外分別錄得4.35%及29.1%升幅,其餘8隻股票都係要跌,尤以六福跌得幾「金」達52.4%。
上述股份我都炒過,但依然在手者只得俗稱「西藏水」之西藏5100,因該股業務概念我幾buy!「西藏水」係內地高檔樽裝礦泉水龍頭生產商,市佔率近三成,加上該集團近年積極簽入新客戶,如中糧集團同中國石化(386),又打算進軍香港市場。集團盈利能力亦強勁,去年就多賺2.24倍,相信今年上半年業績仍有憧憬,只要有基金肯將之「湊大」,隨時變「股壇明日之星」。
作者為DBC數碼「大錢台」、及高清翡翠台《小魚大茶飯》炒股節目主持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