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威英博,未來全球每三瓶啤酒它賣一瓶啤酒巨獸C E O下個購併在中國?


2015-10-12  TCW

全球啤酒龍頭百威英博想併市占率第二的對手米勒,這份野心,也反映在讓員工放棄社交生活的公司文化。

九月中,全球最大啤酒釀造商百威英博(Anheuser- Busch InBev)提議收購南非對手米勒(SABMiler),合成一家市值二干七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兆元)的超級大集團,屆時全球每三瓶啤酒就有一瓶是它供應。

這個關鍵數字不僅改寫二

〇〇七年以來交易規模新高紀錄,也擠進史上第六大之列,更象徵一道非同尋常的整併潮正襲向啤酒產業,背後推手正是以巴西首富雷曼(Jotge Paulo Lemann)帶頭的投資團隊。

今年稍早,《金融時報》專訪素以精明幹練聞名的百威英博執行長布里托(Carlos Brito),他坦承,收購米勒是關鍵任務,因為儘管它穩坐市場龍頭地位,在非 洲這塊全球成長最快的市場卻幾乎毫 無立足之地。

這正是百威英博「求併若渴」的主 因,尤其是它的市 值超過一千六百億歐元(約合新台幣 六兆元),甚王大 過滙豐銀行、花旗 銀行等國際金融機 構,唯有超大型購 併才能再次提升它 的規模。

順著這個成長策 略觀察,百威英博這啤酒巨獸的胃口應該還沒填滿,因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市場值得耕耘。中國就是一個例子,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占率只有一八%。布里托說:「我們在亞洲的行動力與活躍度都比在非洲高很多,但聚焦是我們的信條。一心數用很難做好。」

求成長,市場點名可口可樂

市場普遍認為,百威英博若要繼續靠購併保持成長,交易金額至少達九百億美元等級的對象才夠看,細數全球有潛力的候選人,包括市值干億美元的百事公司與可口可樂;較小的烈酒供應商帝亞吉歐(Diageo),和眾多小規模互補型對手。只不過,規模越大,相對之下執行風險也更高。

眼尖的讀者會發現,百事和可口可樂與酒業八竿子打不著,竟然出現在收購名單裡,其實是呼應布里托的觀察:美國是百威英博的最大市場,如今卻有兩大隱憂,其一是市場太成熟,消費者飲用量不容易成長;其二則是螞蟻雄兵一般的手工啤酒業者,正磁吸年輕消費者。

遇挑戰,

年輕客戶遭手工啤酒攔截

布里托被問及跨界購併軟性飲料議題時,重申自己不喜歡亂買一通,「啤酒相關」產業還是最理想:反之,他看待手工啤酒的挑戰卻謹慎得多,只說在浪潮剛興起的 時候就買進鵝島(Goose lsland)、衝頂(Shock Top)等地區型業者,未來還會繼續尋找互補標的。

根據釀酒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統計,二〇一〇年,手工啤酒市占率僅五%,至今已攀抵一一%,翻逾一倍。百威英博北美行銷副總裁薩奎特(Jorn Socquet)坦承,流失的客層都埋單「手工精緻釀造」的行銷話術,主流的大眾口味看不上眼。「不知道如何和千禧世代對話」,曾讓他焦慮到睡不著。

平均而言,過去十六年來,百威英博每四年就玩一場大購併,至今效益驚人:根據金融數據商Fact Set,一九九二年,百威英博市值僅八億三千萬美元,今日已膨脹超過兩百倍:營業利益率則是業界最高的三二.五%。投資銀行高盛稱它是「購併天王」,推估 明年出手會更豪氣,高達一千四百五十億美元。

上述成績全拜布里托一九

八九年投效雷曼之後,就採行大膽的擴張政策之賜。五十五歲的他在一九八〇年代末期獲雷曼贊助獎學金,赴史丹佛大學攻讀企管碩士學位,學成後正好啤酒事業初具雛形,他立即加入經營團隊。

起初,他先推展當時名為梵天啤酒(Brahma Beet)的小酒廠深入中美洲,慢慢隨著拓點的過程中演化成橫跨全洲的安貝(Ambev):二〇〇四年,它加入比利時的英博(lnterbrew);再過四年,一個五百二十億美元的合併案造就今日的百威英博。

精管理,

巴西人鐵腕風格管美品牌

布里托自稱是工作狂,沒有個人嗜好,唯一娛樂只是每天跑步三十分鐘,他已經把祖國的名字釘進世界投資地圖上,連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多伯斯 (Richard Dobbs)都讚譽:「巴西人經營全美最優秀的企業之一,而且做得比美國人有聲有色。」儘管百威英博是巴西人主導的企業,管理之道卻是不折不扣的鐵腕風 格。

五年前加入的馬伊俄(Adrien Mahieu)說,公司希望 員工全心投入,菜鳥幾乎一開始就被洗腦放棄社交生活。一位大學教授更轉述教過的百威英博學生說法:「上級不願你過得太舒服,每個想晉升的人都得踩過三個同 事的肩膀前進。」暢銷商業書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是百威英博頭號粉絲,極認同它的企業文化:「當狂熱分子遇上狂熱分子,加乘效果勢不可當。」這句話形容布里托的野心倒是挺貼切,他最近才 寫了一封致股東信,承諾為他們創造一份「下一個百年的價值」。

(本文獲《金融時報》授權 刊登)

譯.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04

一家神秘礦商 恐釀下個雷曼風暴


2015-10-12  TWM

全球第十大企業,帳面現金僅債務1/10?

高槓桿投資虧本, 加上中國經濟成長趨緩、金屬價格狂跌,讓世界第四大礦業公司嘉能可背債三百二十億美元,面臨破產危機。

「嘉能可會是大宗商品界的雷曼兄弟嗎?」這是美國財經頻道CNBC,對全球第四大礦業公司嘉能可(Glencore)的憂慮。九月底嘉能可股價連續兩天單日重挫近三成,市場擔憂其債務違約將掀起大宗商品業倒閉潮,宛如引發金融海嘯的雷曼兄弟。事實上嘉能可出現危機,也和雷曼一樣,是「高槓桿」加「外在環境惡化」的結果。

身為今年《財星》(Fortune)雜誌全球第十大企業的嘉能可,是礦產界龍頭之一,主要資產從煤礦到銅、鎳、鋁等基本金屬。《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曾指出,在倫敦金屬交易所進行交割的鎳和鋁,有一半至九成掌握在這家公司手中。雖然它在一一年就於倫敦及香港上市,但行事低調神秘,《路透社》(Reuters)曾稱為「你從沒聽過的最大公司」。

瑞士最大企業

因購併案市值縮水3/4

這家年營收逾千億美元的瑞士最大企業,股價今年來卻跌掉近六成。要從該公司由「交易商」轉型為「生產商」說起。

導致嘉能可陷入危機的原

因,是斯特拉達(Xstrata)收購案。二〇一三年五月,嘉能可以近三百億美元購併斯特拉達。當時完成這宗礦業史上最大宗收購案的嘉能可執行長葛蘭森柏 格(Ivan Glasenberg),心裡並不踏實。《華爾街日報》記錄他當時自白:「大宗商品價格會續漲嗎?投這麼多錢在一家礦業公司是對的嗎?這是我最大擔憂。」如今擔憂成為現實,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趨緩,今年前六個月銅、鎳等金屬價格比去年同期分別跌三至四成。過去重壓礦產的嘉能可嘗到苦果: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二五%,虧損六億七千萬美元。在購併斯特拉達後,嘉能可市值至今縮水四分之三。

嘉能可股價大跌,市場最大憂慮是:若該公司失去投資信用評級,將打擊償債能力,可能聲請破產,屆時該公司所有礦產都會被封存。由於嘉能可帳面有一百九十億美元的衍生品負債,若不能履約,將為交易對手帶來損失,會把更多公司拖下水。

從資產負債表來

看,嘉能可今年與明

年共計有三百二十億

美元債務,但帳面

現金只有三十一億美

元,今年上半年淨現

金流入不到二億五千

萬美元,因此,市場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嘉能可雖被視為

「大宗商品界的雷曼

兄弟」,它不會像金

融海嘯也對一般人

帶來衝擊。因為一來

大宗商品不像金融機

構,與各經濟部門都有密切關係。二來原物料等大宗商品乃是「衍生需求」,它是從最終產品如房屋、汽車等需求衍生出來的。因此嘉能可風暴是經濟趨勢變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對一般人的衝擊也不像金融海嘯那麼大。

嘉能可危機讓有人獲利也有人受害。最大受害者是卡達主權基金。《彭博》(Bloomberg)九月底估計,卡達主權基金因持股嘉能可,十天內帳面虧損十一億美元。

做空基金大賺

預言將有新一波QE

最大獲利者則是兩家對沖基金:倫敦的蘭斯道尼(Lansdowne Partners),以及舊金山的護照資本(Passport Capital)。這兩家對沖基金持有嘉能可最大的空頭部位。九月二十八日嘉能可股價暴跌,這兩家對沖基金獲利超過一億六千萬英鎊。

「護照資本」由著名經理人伯班克(John Burbank)操盤。

他當初放空嘉能可,是認為美國聯準會(Fed)數年來量化寬鬆(QE),導致「錯誤的人也獲得資本,這包括新興國家、能源礦業等週期性產業,特別是頁岩油。」因此他大量做空這些標的,他旗下兩檔對沖基金,報酬率皆名列今年以來全球表現最好的前十五名。

伯班克認為QE的苦果陸續浮現,最終將衝擊美國,因此他認為,「聯準會將明白他們不但不會升息,反而會推出新一波QE。」

伯班克的看法和美國前財

政部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crs),以及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主席達利歐(Ray Dalio)不謀而合。據今年八月《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桑默斯和達利歐都認為,聯準會下一步應該是再推QE。桑默斯並稱若聯準會近期升息將是「嚴重錯誤」,他認為聯準會應再啟動債券購買計畫。如 果真如伯班克及桑默斯等人的預言,嘉能可風暴反映出的經濟情勢,恐怕仍不能太過樂觀。

嘉能可

成立:1974年

創辦人:李奇

執行長:葛蘭森柏格(圖)

2〇15上半年成績單:

營收85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少25%)、

虧損6.7億美元

地位:2〇15年《財星》全球第十大企業、

瑞士營收最高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10

德銀裁員1/4,綜合銀行模式末日將至 歐陸最大銀行 為何淪落「下個雷曼」?

2015-12-07  TCW

一百四十五歲的德意志銀行,向來被視為德式企業代表,如今被迫裁員、官司纏身,一代優等生因金融監管趨嚴而落難。

歐陸最大銀行、也是德國銀行業品牌價值最高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簡稱德銀),日前在德國裁掉四分之一員工,未來兩年,全球將再裁兩萬人。這家一百四十五年歷史的銀行,如今被迫裁員降成本,反映大環境不利綜合銀行生存的趨勢。

據今年十月公布的第三季財報,德銀大虧逾六十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二千零七十億元),主因是資產減記及官司纏身。事實上,高成本不斷吞噬德銀收入,歐洲四大 投資銀行中,成本收入比最高的就是德銀(超過八成)。為降低成本,今年六月上任的執行長克萊恩(John Cryan)除宣布裁員,還將關閉丹麥、墨西哥等十個國家據點,停發今年與明年股利,這是二戰後德銀首次停發股利。

德銀「原罪」來自它是綜合銀行,就是傳統銀行與投資銀行合一。這種「左手拿存戶錢,右手投資」的綜合銀行,自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後,就被歐美各國嚴加看管。它們須提高流動性資本比例,以向監管當局證明自己能承受投資風險。

德銀是目前歐洲最大投行,總收入超過四成來自投行。監管趨嚴成了德銀的麻煩:去年四月,德銀的資本未符規定,被迫增加十五億歐元的一級資本。一個月後為籌 足流動性,德銀又打七折賣掉價值八十億歐元的股票。今年三月美國聯準會的壓力測試,德銀也未過關。標普(Standard & Poor)在今年六月將德銀評等,降為只比垃圾等級高三等的BBB+,過去曾獲此評等的金融機構,是引爆金融海嘯的雷曼兄弟。

偏重投行,曝險程度奇高

德銀之所以偏重投資銀行,主要是傳統銀行已無油水。一來,各國量化寬鬆壓低利率,德銀的傳統借貸業務幾無利可圖。二來德銀七年前雖曾購併從事傳統借貸的 「郵政銀行」(Postbank),不過在該領域,德銀仍無法和對手「德國儲蓄銀行」(Sparkasse)競爭,如今「郵政銀行」也落到被德銀出售及裁 員的命運。

相形之下,回報較高的投行自然成為德銀的重點。目前美國是全球最大投行市場,去年超過九百億美元投行費用收入裡,德銀市占率排第八,在固定收入資產銷售與交易領域,德銀排名第一。

但德銀押注投行帶來兩個結果,一是使得其曝險程度奇高:據二〇一四年財報,德銀的衍生性商品曝險部位超過五十二兆歐元,這是德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二十倍,美國摩根大通(Jp Morgan)的衍生性商品曝險部位,還不到其十分之一。近年來有些輿論擔心德銀是「下一個雷曼」,正是為此。

二是投行讓德銀吃上官司。三年前德銀將印度人詹恩(Anshu Jain)升為執行長,正是想倚重其投資銀行經驗——他幫德銀在倫敦建立了投資銀行業務。今年四月德銀被控操縱倫敦同業拆放利率,遭罰二十五億美元,就是追溯到詹恩當時在倫敦留下的結果。

策略不明,雙執行長制失效

德銀獨特的「雙執行長」制也沒幫上忙。除詹恩外,德銀還有另一位執行長費斯臣(Jurgcn Fiitschen)。費斯臣專長是傳統的企業銀行業務,他和詹恩搭配,是要凸顯投資銀行,還是要發展傳統銀行?也讓外界摸不清。

這種策略不明展現在今年四月,兩位執行長公布五年計畫,目標之一是將德銀轉型成如高盛那樣的投資銀行,但又同時宣布要削減其他國家的投行業務,並稱要出售 零售銀行分支「郵政銀行」。《經濟學人》指新策略公布一個月內,德銀股價下跌一〇%。今年五月的股東會上,有四成股東反對德銀管理團隊的策略。

「 雙執行執行長」另一作用是制衡,不過德銀的出包案例並未因此較少。或許是意識到「雙執行長」作用有限,今年六月德銀宣布執行長詹恩立即去職,另一位執行長費斯臣也只待到明年六月。未來德銀將恢復單一執行長,由瑞士銀行出身的克萊恩獨掌大局。

詹恩的去職,反映投行勢力在金融界的式微。近年來有不少投資銀行家成為執行長,除詹恩外,包括戴蒙(BobDiamond)曾被拔擢為巴克萊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andit)曾任花旗執行長。

不過如今戴蒙及潘偉迪已分別從巴克萊及花旗去職,他們的職位都由傳統銀行業務人士取代。德國前央行行長韋伯(Axel Weber),不久前也空降到瑞銀,任務之一就是為投行瘦身,德銀的詹恩去職,也反映這股大趨勢。

未來投行能否再帶來高報酬已成疑問,特別是像德銀這樣的綜合銀行,將面臨更嚴格管制,這將促成金融機構轉向單一銀行。德銀裁員,見證了綜合銀行沒落的開始。

文.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704

65%縣市財政竟持續惡化 誰是下個苗栗? 地方債大體檢》最新財政昏迷指數出爐

2015-12-21  TCW

二○一五年「參玖參公民平台」最新公布的地方財政昏迷指數,全台有三成五的縣市進入「插管區」,意即,這些縣市若缺乏中央政府支持,其重要的財政機能無法順利進行。

本次結果,財政最佳的是台北市,其次是嘉義市,該市同時是六都外第一名;而最差的兩縣市是:苗栗縣、花蓮縣。台灣地方財政困難,為了提出預警,參玖參公民平台深入研究,自二○一四年年初開始,針對各縣市財政狀況,製作財政昏迷指數,做為地方財政體質評等的參考指標之一,其研究方法刊登在財政部所屬、在近代台灣財政發展中,奠定重要歷史地位的財政刊物《財稅研究》;當時發布的指數顯示,苗栗財政已瀕臨「腦死」,隔年七月苗栗即爆發公務人員薪水發不出來,地方財政惡化浮上檯面。

苗栗縣》連2年走不出「重度昏迷區」

最新的昏迷指數,苗栗依然是後段班。

「從政二十多年來,最大的傷害,就是不應該當縣長。」苗栗縣長徐耀昌近日在議會,面對議員詢問就任一週年的感想時,如此表示;他說,就任一年以來,每天因為財政問題,睡不著覺。

發不出薪水,營造商跳票、包工跑路

苗栗縣財政惡化,不只縣府員工的薪水發不出來,承包縣府工程的營造包工領不到工程款,紛紛跳票,連身心障礙等社福支出,都發不出錢來。

「我做營造四十多年,從來沒有踫過這樣的政府,」台灣區綜合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苗栗辦事處處長洪啟坤說,縣府共積欠苗栗包工五、六十億元,目前還了三十幾億元,據他了解,有六家營造商跳票,通霄一家包工的住處,還被潑漆、撤冥紙,只好跑路:苗栗兩百多家營造商,紛紛停業,現在剩下一半。

「縣府工程,沒人敢標了,」七十多歲的洪啟坤,本身也是營造商,之前都是承包縣府學校、漁港工程,他說,選擇做政府生意,雖然利潤較低,但,不會收不到款項,因此,一直以政府工程為主要業務,現在呢,「只好轉型蓋房子。」他說。

苗栗土木包工業公會常務監事黃天禧說,包工目前都透過財政部的「融資平台」,以縣府的應收帳款向台灣銀行融資,融資再由中央補助款還給台銀,但,包商得支付四%手續費,也是損失,「最起碼,還拿得到錢,有錢,就還能運作。」他說。

社福經費因遭到挪用,苗栗縣社工師公會理事長孫保珍曾經率十多名社福機構負責人,向徐耀昌陳情。

社福沒經費,家屬每月自費額增加

孫保珍說,社福團體承接縣府委辦業務,如家暴、高風險家庭、身障保護等,但遲未收到政府補助款,社工師很沒安全感,社工師協會做問卷調查,發現三成社工師有高度不安定感,如不解決,會造成社工人事不穩定,社福服務品質下降。

陳情後,「已經陸續撥款了,」孫保珍說,他們會共體時艱,努力募款。

但,據了解,苗栗部分社福機構,因為縣府欠款,為營運下去,只能向家屬提高自付額,例如,以前一個月自費一萬元,現在,就會要求提高到一萬五千元,甚至兩萬元,讓家屬負擔加重。

為解決財政問題,苗栗明年的預算大砍五十億元。其中,福利支出、人事費用均大幅縮減。例如,過去末排富的免費營養午餐,自今年九月起排富,非弱勢家庭每餐要繳二十元,一年可省下一億二千萬元,不排富的免費課輔,也改成排富:婦女生育津貼,由每胎三萬四千元分四年撥付,改為兩萬元、分兩年撥付;警消的超勤加班費每人縮減兩千元,省下三千萬元。

甚至,縣府約聘、臨時員工,裁員三百二十六人:更首開先例,拿高鐵站附近的土地當擔保品,準備向銀行辦理聯貸三十億元,過去縣市政府向銀行貸款,幾乎不須提供擔保品。

「苗栗會發不出薪水,不是負債過高,而是週轉失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崇哲博士說,週轉失靈,來自缺乏財政紀律,一步步走上財政敗壞之路。

問題:浮編收入、挪用金庫惡性循環

苗栗財政為何惡化至此?苗栗的兩大問題,值得其他地方縣市借鏡。

一、浮編收入。從苗栗決算書來看,〇八年起,苗栗財政紀律開始出問題,因歲出(支出)大幅增加,但歲入(收入)卻無法同時成長,苗栗就採取「預列無上級政府核定文號之補助收入金額」的方式來虛列歲入,也就是先編列一筆「虛」的收入,讓收入膨脹,目的是為了「花錢」,結果,年度結算,收入沒進來,但支出已經花了,結算結果,就變成差短(赤字)。

錢不夠花,就只好去借錢,等借到「上限」 (編按:公債法對地方政府訂有舉債上限,一年期以上長債,可借歲出預算的五成,一年期以下短債,則可惜歲出預算的三成),無額度可借,就開始「挪用」。

二、挪用「小金庫」。舉債上限用罄,苗栗進一步挪用「特種基金」,這是縣府以外的「小金庫」,例如學校、社福等均設專戶基金,帳戶獨立,縣市政府若有短

期資金週轉需要,可合法向基金調借;但,調借的前提是,不影響基金的運作。不過二〇一四年底苗栗縣向各「特種基金」的借入款高達一百四十七億元,所有基金裡的現金幾被挪用一空。忽視財政紀律的結果,縣府員工、社福團體、營造包工,都拿不到錢。

苗栗接下來,會如何?

解方:依人口減預算、制定還債比例

「只剩縮減支出一途了,」台北大學財政學系副教授林恭正說,苗栗明年度預算規模降到一百九十億元,刪減五十億元,「這應該是它正常的歲出規模,」他說,以嘉義市為例,嘉義市人口二十七萬多人,年度預算約一百一十億元,但,苗栗人口五十多萬人,年度預算卻曾高到二百六十億元,因此,控制在兩百億元以下,是正常規模。

接下來,「比照歐美做法,財政部應訂苗栗每年的還債比例,」林恭正認為,歐美針對財政惡化的地方政府,都會訂出法案,有所要求,台灣可比照辦理,讓苗栗財政早日恢復元氣。

苗栗縣》從插管區惡化至「重度昏迷區」

最新的昏迷指數,花蓮和苗栗同級。花蓮昏迷指數變差的最主要原因是,非稅課收入大減。

地方政府的收入有兩大部分,一是自籌財源,二是中央補助款。自籌財源又有兩項,一是稅課收入,即房屋稅、地價稅等地方稅,及罰款、規費;二是,非稅課收入,指處分資產等。

問題:非稅課收入減,一般支出仍增

「此次花蓮縣分數下降,是因為非稅課收入(包括財產處分等)的大幅度縮減,」黃崇哲指出,花蓮二〇一三年有東洋廣場的處分收入,將近十億元,去年少了這筆收入,造成自籌財源大減,昏迷指數下降。

進一步檢視花蓮的財政狀況,發現它的收、支部有改善空間。

花蓮在二〇一三年,因虛列中央補助款,遭監察院糾正;同年遭糾正的,還有宜蘭、苗栗、新竹縣市、台南市、南投縣。

但,該縣虛列的情況,並末改善。根據審計部花蓮審計室編製的《花蓮縣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花蓮去年因虛列十一億多元中央補助款,遭財政部罰款一千一百多萬元。

花蓮縣主計處長施欣蘋指出,這是事實,監察院也有提出糾正案。她也坦承,今年虛列了補助收入十四億元,大概占歲出預算八%左右,明年大概會虛列十億元,占歲出預算五.八%。

為何要虛編?施欣蘋說,公債法舉債上限,是以占歲出總額,來規範最高舉債上限,所以,把歲入撐大,歲出也可以撐大,可以舉債的空間就會變大,這是其他縣市也有的行為,非花蓮獨有;另外,這裡(指花蓮)的文化,是希望各單位執行業務時,能積極向中央爭取補助款,這就是努力的目標,所以,才會虛編。

「我沒有辦法馬上來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逐年讓這個情形改善。」施欣蘋說。

房屋稅率30年沒變,稅負嚴重失衡

花蓮財政與其他農業縣相同,均「自籌財源」不足,必須大幅仰賴中央補助的問題。以二〇一四年為例,根據審計部公布的《直轄市及地方縣市決算審核結果年報》,花蓮自籌財源占歲入比率二一.八五%,低於五都以外縣市的平均值三一.六四%,以東部縣市比較,花蓮自籌財源比台東的一四.三六%高,較宜蘭的三五.三三%低。

該縣自籌財源不足,但,仍有努力的空間,像房屋稅,許久未調。《花蓮縣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花蓮房屋標準單價,自一九八四年訂頒迄今,已逾三十年未曾調整,其所計算之房屋評定現值,仍遠低於一般市場交易價格,造成不動產租稅負擔嚴重失衡。

財政部統計,目前已調整房屋標準單價的縣市有: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宜蘭縣、苗栗縣等六縣市,其餘縣市均逾三十年末調整。

補助開銷大,中小學費、午餐全免費

審計部指出,包括花蓮、雲林、嘉義縣、屏東、台東、澎湖等六縣,其自有財源加計中央統籌分配款後,占歲入未達五成,顯示自有財源拮据,財政自由程度偏低,但仍長期未調整房屋標準單價,已送財政部,做為考核縣市補助款的參考。

收入面不足,如果支出面能夠控制,財政惡化也能控制:但,從支出面看,該縣也出現該減而未減的情況,即教育支出未排富。

《花蓮縣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花蓮一般性經常支出達一百三十五億多元,且呈逐年增加趨勢,但因收入不足,二〇一四年產生一億三千多萬元「差短」,即一般企業所謂的「赤字」,當年度有赤字,但若有累積盈餘,赤字就能消除,就不需要舉債。

但,截至今年十月,花蓮累計長短期負債仍有一百二十億元,其中長債占歲出比三九.四五%,短債占歲出比二一.三一%,均未達五成、三成上限,花蓮縣審計室說,花蓮負債雖有效控制,「財務惡化現象有待改善」。

雖然花蓮的財政不理想,但包括花蓮國中、小學的學費、營養午餐、教科書、作文簿、數學簿,卻全部免費,課後輔導課一小時免費,「小學生入學後,只需要交一百元家長會費,」一位花蓮家長說,另外,中央補助幼兒園學費,花蓮加碼,再向下延伸至四歲,每年補助三萬元,花掉三千萬元。

其中,不排富的免費營養午餐,一年花費將近兩億元,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曾經表示,未排富的免費營養午餐政策並不合理,可能會排擠到其他教育經費。

解方:補助該減則減,以利控制支出營養午餐是否排富,曾引起論戰,有的縣長為顧及財政,堅持排富,例如,台東縣四、五年前,實施營養午餐排富,一年省下一億元:又例如財政狀況佳、負債僅十億元的嘉義市,直到負債下降後,才實施不排富免費營養午餐政策。

此外,花蓮縣還曾採購清明節掃墓的金紙、鮮花、供品,提供給民眾使用,《蘋果日報》等媒體報導,金紙上還曾印上「花蓮縣長傅崐萁敬贈」;後經花蓮審計室查核,目前僅剩下提供鮮花,金紙、供品已取消。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一代的負債,必須下一代來償還,苗栗啟動了地方財政惡化的列車,能夠踩下煞車的,只有地方首長:每位首長心中都有一把尺,這把尺,能讓這部惡化列車繼續前進,也能停止。

幫地方財政打分數,用財政昏迷指數評估更全面

為了加強民間監督能量,參玖參公民平台提出「地方財政昏迷指數研究」。

這是台灣首度採用國際標準,追溯自二〇〇一年至今、長達十四年的地方財務資料,編製方法參考國際城鄉管理協會(ICMA)等相關文獻,由現金償付

能力、預算支應能力、長債償還能力、永續服務能力等四大面向,檢視地方政府的財政體質。過去財政部評估地方財務方式,多半偏重在債限總額,今年七月苗栗開始發不出薪水,顯示官方評估預警效果不彰,地方財政昏迷指數研究則試圖建構一套更全面的綜合指標,盼能喚醒全民對於地方財政紀律的重視。

該研究計畫主持人、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祟哲博士表示,地方財務資料來自歷年各縣市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相關評分計算皆取各縣市的具體數據轉換相對級距值,以利進行整體比較,避免偏頗。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徐仁輝,著有《公共財務管理》一書,他在這本國內相關科系的指定用書中提到,評估政府財務狀況可由這四大面向來看。

雖然四面向的具體內涵,每個專家有不同看法,但徐仁輝認為,民間自發性建立地方財政衡量指標,仍是一件好事。

(文·陳筱晶)

花蓮縣政府聲明:長債比已逐年下降,為16縣市第七

針對本次昏迷指數結果,花蓮縣政府提出說明如下:本府同仁五年來努力施政、籌編預算情況如下:從民國七十七年凍省後至九十八年間,花蓮縣政府十年間歷經三任縣長,縣庫赤字一百三十三億元(由前任縣長編列),早已負債百億。縣府年年增債十多億元,不曾減債。直到傅縣長九十八年底就任,已達舉債上限,既不能再舉債,還要想方設法還債,財政艱困為歷屆縣長之最。

本縣依公共債務法規定,自九十九年至一百零三年度債務呈下降趨勢,債務末償分別為一百三十三.七四億元、一百三十二.〇六億元、一百二十七.七五億元、一百二十四.〇六億元、一百二十四.一二億元。

財政部列管之長期債務比率(一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占歲出總額比率),亦逐年下降,自九十九年至一〇三年度則為四三.四%、四二.四%、四一 .八%、四〇.六%及二九.六%。

又監察院一百零二年就各縣市政府財政有違失糾正一案,主要為「規避公共債務法債限規定」及「多年來虛列歲入歲出」二項。

依財政部推動之地方政府債務分級管理,針對地方政府長期債務比率,分為超強度、強度、中度、輕度。一百零四年九月底苗栗縣及宜蘭縣超過法定債限,列為「超強度」管理;雲林縣等四縣債務比率超過四五%,列為「強度」管理。本縣及其他四縣(市),債務比率三〇%以上末達四五%,列為「中度」管理,為十六縣市第七名。

(整理.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42

西華少東,主導全台投資額最高飯店 他要用「牛排學」打造下個信義計畫區

2015-12-28  TCW

從洗碗盤開始學服務的劉恒昌,挑戰經營台灣新地標,用一道牛排料理,領悟要比別人看得更遠、更長。

採訪這天,西華飯店董事長劉文治、劉恒昌父子一起拍照。穿著風衣、圍著圍巾的劉文治,一會兒興奮的向記者介紹,台北萬豪酒店大廳的孔雀和蝴蝶壁畫,出自加拿大藝術家之手,一會繼續開炮:「我對柯P的定義是加稅市長!」

當劉文治大剌剌說開發十二年來地價稅已調高四倍,劉恒昌站在砲火四射的父親旁,表情也和他的一身西裝、領帶等衣著一般,顯得拘謹,幾乎未發一語。

25歲,從美國回台當洗碗工搬家,只為與360位工作人員一起上工

劉恒昌的個性與行事作風就像拍照時的表情一樣低調與靦腆。他二十五歲時在美國念書,被劉文治叫回來,第一個任務是清理小西華飯店,接著從西華洗碗盤、採購湯匙等基層工作開始做起。

「他也要洗碗盤,非得要這樣做不可,這是一個服務,我們主要靠人,假使不瞭解基層人的辛苦,不行。」劉文治說:「我總有一個想法,你要很誠意的服務客人,不能說後面老闆對你很兇,前面叫人家笑,一定要前後一致。」

因為這句話,劉恒昌為了萬豪酒店的營運,從劉文治所住的陽明山別墅搬到萬豪酒店旁的宜華國際豪宅裡,二十四小時跟著三百六十名飯店工作人員一起工作,服務 萬豪酒店住客與宜華國際住戶,因為這是全台第一個五星飯店集團開發的豪宅案。與劉文治不同的是,三十六歲的劉恒昌要挑戰的,是基地面積為西華飯店十倍,總 投資案三百億元、全台灣地標型的飯店與建築。

二0一五年十一月中,國際飯店業者萬豪國際集團(Marriott)宣佈將購併喜達屋(Starwood Hotels &Resorts),成了擁有全球逾一百萬間房、近八千萬名會員的全球最大飯店集團。

29歲,面臨接班第一個挑戰

合作案一度喊停,靠服務讓萬豪點頭

這背後,來自全球飯店業大洗牌的網路創新競爭。由於房屋出租平台Airbnb崛起,其房間數幾乎已經成為全球最大飯店集團,這逼得國際飯店集團進行合併,以面對網路挑戰,形成會員基礎龐大的飯店集團和超低價的兩極化趨勢。

劉恒昌主掌的台北萬豪酒店雖是十二月初才正式開幕,但透過萬豪國際集團會員系統,從八月底試營運至今,已經來過四萬名會議客戶,兩岸三地之外的國際客更高達七成。

還沒正式開幕就有此成果,是劉恒昌二十九歲時解決的第一個挑戰:搞定「萬豪」這個國際連鎖飯店集團。

他父親口袋夠深,在二00八年金融海嘯時逆勢投資,對劉家來說,這個案子在台灣飯店版圖上,是要挑戰打造全台彎第一家國際會展飯店。

原本,這個以宜華公司為主導的開發計畫是萬豪集團在台灣的第一個據點,但因宜華團隊更換頻頻,讓萬豪一度要放棄台灣市場。劉家接手原本的宜華股權後,劉文治認為西華的服務品質夠好,萬豪並不是非合作不可。

「他們覺得奇怪,跟以前不一樣,那時候說不定也覺得我們是(玩)假的,」劉恒昌說,合作案一度差點胎死腹中。直到他主動找對方到西華吃飯,讓萬豪看到西華服務金字塔頂端客戶的實力,才能沒正式開幕,就吸引國際會員來台開會。

做投報率低、冷門的會展生意

即使一年只賺一%,仍「鋪路」養客但結合餐飲、飯店住宿、會展中心的國際級會展飯店坪效很低,經營難度很高,這是過去台灣飯店業從沒人敢做的嘗試。

一位在飯店業服務超過二十年的人士透露,經營國際會議的難度比婚宴等餐飲更高,一來會議客製化程度高,且量體太大,一出事,絕對賠不起;二來敢開會展飯店,光有錢投資場地等硬體還不夠,問題是投報率低:「台灣一年可以接幾場超過五百人的會議?」

以一場五百人、每人每天會議費兩千五百元計算,就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滿,也才貢獻四億五千萬元營收;反觀五百人的場地做婚宴,以一桌三萬元、六十桌,一 週光只做兩天,年營收就有近四億元,還不算每週還有五天可以出租場地的收入,再加計會展需要更大服務空間,婚宴的坪效至少多一倍。

劉恒昌不諱言,會場場地要服務一千人,加計會議空間、走道、後場動線,必須要有兩千坪才做得到,「假如投資兩百億元,一年只賺一%,要是你手上有這塊地,絕對不會做這樣的投資。」

他坦言,台北萬豪酒店也接婚宴,婚宴確實比較好賺,但會議客人需要時間培養,不能因為週末有婚宴就不接會議,所以一般飯店九九%都接婚宴,萬豪仍選擇把更 好賺的婚宴上限控制在四0%,其餘時間保留給會議,「做會展前面要鋪一點路,還是必須trade-off(取捨)。」

認識劉恒昌超過十年、宏碁自建雲事業群總經理施宣輝透露:「Mark(劉恒昌)身分比較特殊,不是純專業經理人短期投資要拿分紅,還有所有權的他會看比較長期、比較遠。」

做高價乾式熟成牛排,學捨棄料理中領悟:做好特定市場就能贏如同「牛排教父」鄧有葵打造出老饕牛排,挑戰別人沒做過的事,才有機會一炮而紅,現在五星飯店牛排館的另一個主流產品「乾式熱成牛排」,最早就是由劉恒昌在西華時一手打造。

八年前,台灣市場少有人知道乾式熟成牛排,一般消費者習慣的牛肉口味以軟嫩,或添加黑胡椒醬、大蒜片、奶油等調味料為大宗。但劉恒昌為了讓西華走出不一樣的路,選擇引進外表酥脆、能引出牛肉原味的乾式熟成牛排。

這個挑戰台灣食客味蕾做法,推出後卻被認為是烤焦,客人一再要求廚師重做,廚師也只好改食譜,設定好的東西一個禮拜就變樣。劉恒昌衝到廚房,要求每個廚師煎的都要跟主廚的口味一模一樣,光要做到食物標準化,就至少花了兩年,才逐漸打開市場。

乾式熟成牛排的難,在於熟成過程中,每塊牛肉會有四0%部分乾掉而必須捨棄。因此每塊牛排的食材成本等於比一般牛排高出四0%,除非單價夠高,一般人不願 意這樣做,所以一客兩千元起跳,要價比一般牛排多一倍,高單價就是乾式熟成牛排的競爭門檻。乾式熟成牛排的故事,讓劉恒昌學到只要集中做好特定市場區隔, 就有贏的機會,「你不一直polish(指磨練自己),就很難一直往前定。」

就像乾式熟成牛肉要口感好,要犧牲四0%的食材成本,他在經營會展飯店時,懂得主動把上門的婚宴生意往外推,這是他要打造全台唯一會展飯店,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如今有形的地標已蓋成,他接著還要打造大直新商圈的無形地標。

「都市計畫講地標,對我們來講,地標不是硬體、不是你蓋多高,而是你能扮演的角色,」劉恒昌認為,唯有自家新飯店變成新旅客來台北的目的之一,才算真正打造出新地標。

但過去外界對大直的印象多在美麗華、賓館和量販店。為重新定位商圈,他找來打造東京六本木之丘一戰成名的日本森集團當商場顧問,希望從零開始創造商圈,吸引更多高質慼商家與消費者,翻轉既定印象。

全球最大商用不動產企業、世邦魏理仕(CBRE)台灣分公司董事總經理林俊銘認為,近市中心的大直區位潛力很大,「商業活動可以當信義計畫區第二。」

但劉恒昌未來的挑戰仍不小,除了會展生意回收慢,商圈發展也要時間醞釀,新的房屋稅、地價稅每年約多出一億元成本,至少二十年才有機會回收,時間至少比原先計畫拉長一倍。

三十六歲的劉恒昌經營台灣第一家會展中心飯店,就像當年他在西華領悟的乾式熟成牛排學,比誰看得夠長、夠遠。

劉恒昌(右)出生:1979年學歷:台大土木碩士經歷:西華飯店董事長特助現職:台北萬豪酒店常務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08

虛擬VR現在假慢卡、沒內容,但可能會造就下個蘋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4/154174.shtml

導讀 : 資本在O2O和智能硬件領域逐漸撤出,而虛擬VR的長期想象力使得這個行業如今在資本的春藥下顯得蠢蠢欲動。

2015年6月,科技圈媒體人婁池離職創業,創辦了虛擬VR公司焰火工坊。在離職創業後的,婁老師曾寫下這樣一篇文章《VR是騙局?別鬧,半年後就是虛擬現實爆發期!》當時虛擬VR的價值雖然被行業普遍認可,但由於國內虛擬VR行業尚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多數人對虛擬VR的近期投資和發展空間還是將信將疑。

半年後的今天,CES 2016上,有媒體用了“到處都是虛擬現實,漫天都是無人機”這樣的話語來形容虛擬現實和無人機的火爆。討論虛擬現實的文章在2016年年初也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更有媒體猜測,2016年將會是虛擬現實元年。因為市面上最火的三大虛擬VR設備公司Oculus、HTC VIVE、索尼都在推出面向消費者的平價VR產品,價格都在3000元—6000元不等,基本處於普通消費者可接受的水準。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誰能把握這次虛擬VR的風潮,誰就有可能掌握5—10年後的流量分發權,甚至成為下一個蘋果,賺得百億市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產業現狀:細看虛擬現實技術的前世今生

早在1963年,虛擬VR的技術設備就已被初步發明。當時的計算機科學家Ivan Sutherland開發了一款終極顯示器,該頭戴式顯示器是一個真實的虛擬和增強現實設備的最早例子之一,能夠顯示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網格並覆蓋在佩戴者周圍的環境上。由於這款立體視覺系統還很笨重,需要用繩子和天花板相連,以減輕重量方便佩戴,所以被稱為“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樣一款設備給人一種理工男點錯科技樹的“中二”感。

此後,在20世紀70年代嗎,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了日常訓練,曾開發出名為“VIVED VR”的虛擬現實設備,然而作為一項不成熟的技術,這樣一款設備並無太大影響。而在1993年,世嘉推出了消費級的VR遊戲系統,並為這一VR平臺開發了4款遊戲,不過同樣沒給行業帶來太深刻的印象。2006年,東芝也曾推出頭戴式顯示器,也就是虛擬VR設備,然而這樣一款設備甚至比宇航員的頭盔還大,重量也高達六磅,最後這樣一個項目被東芝狠心砍掉。

其實,虛擬現實這些年來年年都被業內看好,然而卻遲遲難以迎來真正的突破,其主要原因還是集中在產品層面。大多數虛擬現實設備都很難擺脫畫面太卡、太慢、太假以及佩戴的設備讓人感覺太重、太累、太暈的等難題。

去年12月,筆者曾在華為總部的體驗館以及鈦媒體T-EDGE峰會上感受過“傳說中”的虛擬現實設備,遠沒有所謂的“讓假的越來越真”的那種震撼感。頭戴著笨重的VR頭盔,在,眼看著分辨率極低而且還很假的畫面,還要配合其中的畫面做出各種各樣的遊戲動作,很難給人體驗的快感。如果非要讓筆者來形容其中的感受,那就是拿著當年諾基亞超低分辨率、充滿像素顆粒的手機貼著眼睛面前做各種操作。太卡、太慢、太假的畫面帶來的直接感受就是太累、太暈。

其實,對於Oculus、HTC VIVE、索尼來說,產品層面上還是相對過硬的,遠比國內所謂的百元虛擬VR設備要強。目前比較領先的三家主要還是在這些基礎層面上不斷努力,讓用戶的體驗得到整體提升。通過改進傳輸設備降低延遲,用戶就不會感覺暈了;通過改進屏幕提高分辨率,用戶就不會感覺假了;提高硬件配置水平,提高刷新率,用戶就不會感覺卡了。

競爭格局:三巨頭的大格局下覬覦者不少

目前的虛擬VR的競爭格局中,主要以Oculus、HTC、索尼這三巨頭為主。Facebook收購Oculus得到Rift,HTC則與著名遊戲制作商Valve合作開發VIVE,索尼則是利用其遊戲主機PS4作為優勢推出PlayStation VR。

目前來看,雖然這三款頭戴VR設備都將首先應用於遊戲,隨後將探索更多應用。但三巨頭中,又分為Oculus和HTC VIVE的“革命派”,以及索尼為代表的“改良派”。所謂“革命派”是希望虛擬VR設備能像手機、筆記本那樣普及、廉價,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社交、遊戲以及觀影等諸多方式。而所謂的“改良派”則是以索尼為代表的只是想做更好玩的遊戲機、電影,給人們更加豐富多樣的娛樂體驗。

從2014年3月,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Oculus公司開始,虛擬VR便從此走向話題期。由於Facebook收購帶來的宣傳效應以及Oculus的大量炒作,在EEDAR 2014年的消費者調查中有45%的美國電腦或主機玩家表示了解Oculus Rift,超越了其他任何VR產品。而在今天,八成的美國玩家已經都聽說過Rift的名號了。今年1月,Oculus宣布旗下的消費者版本的頭戴顯示器Oculus Rift CV 1將會在“全世界大範圍零售”。Oculus公司計劃從今年4月份起開啟線下零售業務。某種意義上來說,Oculus趕在了所有競爭對手的面前,搶占了Rift頭顯和虛擬現實市場的先機。

HTC進軍虛擬VR由來已久。HTC的表現同樣不俗,在2015年12月18日的HTC Vive全球開發者峰會上,HTC便透露說正在開發完全屬於HTC自己的虛擬現實內容平臺。隨後,在CES 2016上,HTC的內容平臺Viveport隨之公布。

索尼在虛擬VR領域最引以為豪的便是20年來在遊戲領域無可撼動的市場地位以及用戶底蘊。索尼企圖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自家的遊戲之中,給用戶帶來更加沈浸的體驗。據了解,借著PS4主機大獲成功的東風,曾經被稱為墨菲斯計劃的PlayStation VR自2014年以來也有了非常大的知名度上升,產品認知程度由18%跨升到了47%。

除了Oculus、HTC、索尼外,蘋果、谷歌、三星等巨頭其實都在覬覦這樣一塊大蛋糕。1月27日,蘋果發布2016年財年一季度財報之後的電話會議中,庫克就暗示他非常看好虛擬VR技術,“我不認為它是小眾技術。我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會變得非常酷,會擁有一些有趣的應用。”實際上2015年5月,蘋果就收購了虛擬現實初創公司Metaio。這正是蘋果進軍虛擬現實領域的第一步。外媒通過蘋果公司的一些專利文件發現,這家公司已經開始為iOS設備打造視頻頭套、動作感應虛擬3D界面,以及“超現實”3D顯示屏。蘋果甚至在近期聘請了虛擬現實專家道格·鮑曼來參與相關項目。

三星則是在2014年推出首款虛擬現實頭盔Gear VR Innovator Edition之後,又推出新一代產品,並在去年11月份推出了面向消費者的版本Gear VR。Gear VR的價格更加親民。Gear VR的零售價只有100美元,是Oculus Rift售價的六分之一。

從Oculus、HTC、索尼,蘋果、微軟、谷歌、三星等巨頭的舉措以及如今面向消費者的廉價、可用的VR設備逐漸湧現來看,VR市場的火熱的確到了爆發期,已經從開始的設備配套使用模式向平臺生態模式發展。

未來挑戰:兩大普及難題背後的前景廣闊

虛擬VR未來的未來的普及其實主要面臨兩個難題,一是硬件的進步,二是內容生態的充實。著兩點將成為未來虛擬VR普及的難題。

正如前文所說的,目前來看,雖說Oculus、HTC、索尼都還做的不錯,但大多數虛擬VR設備還是逃不開卡、慢、暈等諸多負面體驗,在玩格鬥類遊戲時,很多動作無法跟上,而虛擬戀愛類的遊戲更是如看漫畫一般無從談起,很難給人足夠真實的感受,所謂VR女友的說法目前想要實現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硬件水準的不斷進步來實現。

而從內容生態來看,整個行業標準仍然不統一,內容制作也十分緩慢。要買回家中持久使用可能還會有很大的困難,多數虛擬VR產品購買之後可能會淪為“新鮮過後就放在櫃子里吃灰”的結局。要解決這一問題,則是要靠巨頭們著力於軟硬+內容+平臺的全方位建設,在硬件相對成熟的情況下,豐富軟件、完善生態、制定標準等做法必不可少。Oculus目前在搭建類似蘋果Apple Store的虛擬現實應用商店,這種做法目前相對來說較為可取。但是整個虛擬VR行業還是期待殺手級應用和殺手級遊戲大作的到來,也就是要走向平臺生態模式。

不管怎樣來說,虛擬VR的明天是值得期待的。Facebook在收購Oculus時,曾直接否定了Oculus將重心放在遊戲領域的做法,紮克伯格表示:“10億(Oculus的虛擬VR)用戶,這確實很瘋狂,但當你實現這一成就時,你會意識到10億只是一個不重要的數據。我們的使命並不是連接10億用戶,而是連接世界上的所有人。Facebook錯失了掌控手機的機會,但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個大型計算平臺。我認為,目前是時候開發下一代平臺。虛擬現實設備也將取得了類似的發展趨勢。”

也就是說,虛擬VR設備可能將取代手機,成為下一個計算中心。

寫在最後:

虛擬VR今天的火爆與技術進步有關,也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資本仿徨的表現。資本在O2O和智能硬件領域逐漸撤出,而虛擬VR的長期想象力使得這個行業如今在資本的春藥下顯得蠢蠢欲動。不管怎樣,虛擬VR的未來值得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72

虛擬VR現在假慢卡、沒內容,但可能會造就下個蘋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4/154174.shtml

導讀 : 資本在O2O和智能硬件領域逐漸撤出,而虛擬VR的長期想象力使得這個行業如今在資本的春藥下顯得蠢蠢欲動。

2015年6月,科技圈媒體人婁池離職創業,創辦了虛擬VR公司焰火工坊。在離職創業後的,婁老師曾寫下這樣一篇文章《VR是騙局?別鬧,半年後就是虛擬現實爆發期!》當時虛擬VR的價值雖然被行業普遍認可,但由於國內虛擬VR行業尚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多數人對虛擬VR的近期投資和發展空間還是將信將疑。

半年後的今天,CES 2016上,有媒體用了“到處都是虛擬現實,漫天都是無人機”這樣的話語來形容虛擬現實和無人機的火爆。討論虛擬現實的文章在2016年年初也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更有媒體猜測,2016年將會是虛擬現實元年。因為市面上最火的三大虛擬VR設備公司Oculus、HTC VIVE、索尼都在推出面向消費者的平價VR產品,價格都在3000元—6000元不等,基本處於普通消費者可接受的水準。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誰能把握這次虛擬VR的風潮,誰就有可能掌握5—10年後的流量分發權,甚至成為下一個蘋果,賺得百億市場,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產業現狀:細看虛擬現實技術的前世今生

早在1963年,虛擬VR的技術設備就已被初步發明。當時的計算機科學家Ivan Sutherland開發了一款終極顯示器,該頭戴式顯示器是一個真實的虛擬和增強現實設備的最早例子之一,能夠顯示一個簡單的幾何圖形網格並覆蓋在佩戴者周圍的環境上。由於這款立體視覺系統還很笨重,需要用繩子和天花板相連,以減輕重量方便佩戴,所以被稱為“達摩克利斯之劍”。這樣一款設備給人一種理工男點錯科技樹的“中二”感。

此後,在20世紀70年代嗎,美國航空航天局為了日常訓練,曾開發出名為“VIVED VR”的虛擬現實設備,然而作為一項不成熟的技術,這樣一款設備並無太大影響。而在1993年,世嘉推出了消費級的VR遊戲系統,並為這一VR平臺開發了4款遊戲,不過同樣沒給行業帶來太深刻的印象。2006年,東芝也曾推出頭戴式顯示器,也就是虛擬VR設備,然而這樣一款設備甚至比宇航員的頭盔還大,重量也高達六磅,最後這樣一個項目被東芝狠心砍掉。

其實,虛擬現實這些年來年年都被業內看好,然而卻遲遲難以迎來真正的突破,其主要原因還是集中在產品層面。大多數虛擬現實設備都很難擺脫畫面太卡、太慢、太假以及佩戴的設備讓人感覺太重、太累、太暈的等難題。

去年12月,筆者曾在華為總部的體驗館以及鈦媒體T-EDGE峰會上感受過“傳說中”的虛擬現實設備,遠沒有所謂的“讓假的越來越真”的那種震撼感。頭戴著笨重的VR頭盔,在,眼看著分辨率極低而且還很假的畫面,還要配合其中的畫面做出各種各樣的遊戲動作,很難給人體驗的快感。如果非要讓筆者來形容其中的感受,那就是拿著當年諾基亞超低分辨率、充滿像素顆粒的手機貼著眼睛面前做各種操作。太卡、太慢、太假的畫面帶來的直接感受就是太累、太暈。

其實,對於Oculus、HTC VIVE、索尼來說,產品層面上還是相對過硬的,遠比國內所謂的百元虛擬VR設備要強。目前比較領先的三家主要還是在這些基礎層面上不斷努力,讓用戶的體驗得到整體提升。通過改進傳輸設備降低延遲,用戶就不會感覺暈了;通過改進屏幕提高分辨率,用戶就不會感覺假了;提高硬件配置水平,提高刷新率,用戶就不會感覺卡了。

競爭格局:三巨頭的大格局下覬覦者不少

目前的虛擬VR的競爭格局中,主要以Oculus、HTC、索尼這三巨頭為主。Facebook收購Oculus得到Rift,HTC則與著名遊戲制作商Valve合作開發VIVE,索尼則是利用其遊戲主機PS4作為優勢推出PlayStation VR。

目前來看,雖然這三款頭戴VR設備都將首先應用於遊戲,隨後將探索更多應用。但三巨頭中,又分為Oculus和HTC VIVE的“革命派”,以及索尼為代表的“改良派”。所謂“革命派”是希望虛擬VR設備能像手機、筆記本那樣普及、廉價,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社交、遊戲以及觀影等諸多方式。而所謂的“改良派”則是以索尼為代表的只是想做更好玩的遊戲機、電影,給人們更加豐富多樣的娛樂體驗。

從2014年3月,Facebook以2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Oculus公司開始,虛擬VR便從此走向話題期。由於Facebook收購帶來的宣傳效應以及Oculus的大量炒作,在EEDAR 2014年的消費者調查中有45%的美國電腦或主機玩家表示了解Oculus Rift,超越了其他任何VR產品。而在今天,八成的美國玩家已經都聽說過Rift的名號了。今年1月,Oculus宣布旗下的消費者版本的頭戴顯示器Oculus Rift CV 1將會在“全世界大範圍零售”。Oculus公司計劃從今年4月份起開啟線下零售業務。某種意義上來說,Oculus趕在了所有競爭對手的面前,搶占了Rift頭顯和虛擬現實市場的先機。

HTC進軍虛擬VR由來已久。HTC的表現同樣不俗,在2015年12月18日的HTC Vive全球開發者峰會上,HTC便透露說正在開發完全屬於HTC自己的虛擬現實內容平臺。隨後,在CES 2016上,HTC的內容平臺Viveport隨之公布。

索尼在虛擬VR領域最引以為豪的便是20年來在遊戲領域無可撼動的市場地位以及用戶底蘊。索尼企圖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自家的遊戲之中,給用戶帶來更加沈浸的體驗。據了解,借著PS4主機大獲成功的東風,曾經被稱為墨菲斯計劃的PlayStation VR自2014年以來也有了非常大的知名度上升,產品認知程度由18%跨升到了47%。

除了Oculus、HTC、索尼外,蘋果、谷歌、三星等巨頭其實都在覬覦這樣一塊大蛋糕。1月27日,蘋果發布2016年財年一季度財報之後的電話會議中,庫克就暗示他非常看好虛擬VR技術,“我不認為它是小眾技術。我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會變得非常酷,會擁有一些有趣的應用。”實際上2015年5月,蘋果就收購了虛擬現實初創公司Metaio。這正是蘋果進軍虛擬現實領域的第一步。外媒通過蘋果公司的一些專利文件發現,這家公司已經開始為iOS設備打造視頻頭套、動作感應虛擬3D界面,以及“超現實”3D顯示屏。蘋果甚至在近期聘請了虛擬現實專家道格·鮑曼來參與相關項目。

三星則是在2014年推出首款虛擬現實頭盔Gear VR Innovator Edition之後,又推出新一代產品,並在去年11月份推出了面向消費者的版本Gear VR。Gear VR的價格更加親民。Gear VR的零售價只有100美元,是Oculus Rift售價的六分之一。

從Oculus、HTC、索尼,蘋果、微軟、谷歌、三星等巨頭的舉措以及如今面向消費者的廉價、可用的VR設備逐漸湧現來看,VR市場的火熱的確到了爆發期,已經從開始的設備配套使用模式向平臺生態模式發展。

未來挑戰:兩大普及難題背後的前景廣闊

虛擬VR未來的未來的普及其實主要面臨兩個難題,一是硬件的進步,二是內容生態的充實。著兩點將成為未來虛擬VR普及的難題。

正如前文所說的,目前來看,雖說Oculus、HTC、索尼都還做的不錯,但大多數虛擬VR設備還是逃不開卡、慢、暈等諸多負面體驗,在玩格鬥類遊戲時,很多動作無法跟上,而虛擬戀愛類的遊戲更是如看漫畫一般無從談起,很難給人足夠真實的感受,所謂VR女友的說法目前想要實現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硬件水準的不斷進步來實現。

而從內容生態來看,整個行業標準仍然不統一,內容制作也十分緩慢。要買回家中持久使用可能還會有很大的困難,多數虛擬VR產品購買之後可能會淪為“新鮮過後就放在櫃子里吃灰”的結局。要解決這一問題,則是要靠巨頭們著力於軟硬+內容+平臺的全方位建設,在硬件相對成熟的情況下,豐富軟件、完善生態、制定標準等做法必不可少。Oculus目前在搭建類似蘋果Apple Store的虛擬現實應用商店,這種做法目前相對來說較為可取。但是整個虛擬VR行業還是期待殺手級應用和殺手級遊戲大作的到來,也就是要走向平臺生態模式。

不管怎樣來說,虛擬VR的明天是值得期待的。Facebook在收購Oculus時,曾直接否定了Oculus將重心放在遊戲領域的做法,紮克伯格表示:“10億(Oculus的虛擬VR)用戶,這確實很瘋狂,但當你實現這一成就時,你會意識到10億只是一個不重要的數據。我們的使命並不是連接10億用戶,而是連接世界上的所有人。Facebook錯失了掌控手機的機會,但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個大型計算平臺。我認為,目前是時候開發下一代平臺。虛擬現實設備也將取得了類似的發展趨勢。”

也就是說,虛擬VR設備可能將取代手機,成為下一個計算中心。

寫在最後:

虛擬VR今天的火爆與技術進步有關,也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資本仿徨的表現。資本在O2O和智能硬件領域逐漸撤出,而虛擬VR的長期想象力使得這個行業如今在資本的春藥下顯得蠢蠢欲動。不管怎樣,虛擬VR的未來值得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73

直擊三大實驗室現場 下個十年投資首選:人工智慧

2016-03-14  TCW

一場圍棋賽,可能成為70年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大里程碑;臉書、Google、蘋果等科技領頭羊,今年都在瘋的新趨勢。

三月九日,一場正在首爾四季酒店進行的圍棋棋賽,讓全球十二國媒體齊聚首爾,屏息以待,因為他們很可能將見證,人工智慧發展七十年的新里程碑。

新世界棋王是它?進度超前十年,機器人自己變聰明

對戰的兩名選手分別是圍棋九段棋士李世石,和Google專為棋賽研發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李世石擁有多項世界冠軍頭銜;後者則是當今最強大的電腦棋士。

圍棋發明二千五百年來,從沒有電腦能夠下贏人類。它的複雜度,比西洋棋還複雜一千到一百萬倍,專家曾預測,電腦下圍棋想要打敗人類頂尖棋士,至少還要十年。

但人工智慧的進展竟正大幅提前!去年十月,AlphaGo宣布其已打敗歐洲圍棋冠軍二段棋士樊麾,震驚科學界。這次AlphaGo採用仿人類大腦的類神經網絡學習法。以前IBM的深藍電腦跟西洋棋手對弈,打輸了,工程師就手動修改程武,深藍便「學會」如何避免失敗。現在AlphaGo工程師只負責給數據,讓電腦自己消化三干多萬張棋譜,它一天可以跟自己比三萬局,每一場比賽都讓它從經驗中學習,一次又一次降低失敗率,與深藍截然不同。

機器,竟然可以自己越變越聰明了。無論輸贏,都宣告了沉寂多年的人工智慧研究,正重新回到全球的主舞台上。這一次,人工智慧不只將衝擊科技業,更將深入金融、製造、媒體等領域。被《富比世》雜誌評為全球第一創投的拜爾(Jim Breyer)今年初時說:「如果一九九五年投資網路是好選擇,○五年投資社群網路是好主意,一五年就是人工智慧了,這是未來十年最好的投資。」人工智慧,將是大數據之後,最重要的一步。

你以為未來還很遠不只矽谷,百度緊追在後

三月初,《商業周刊》來到北京IBM論壇。這天,IBM宣布十五年來最重大的轉型戰略:以華生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商業分析在中國落地。我們也進入北京圖靈機器人和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前者替宏達電與軟銀子公司機器人打造中文大腦;百度,除了有無人車外,其語音辨識技術,甚至被麻省理工學院選為二○一六的十大創新突破科技。

我們拜訪三大團隊,試圖釐清,為何此時此刻人工智慧出現大爆發?未來,將有多少可能?

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林元慶說,人工智慧發展的三要件為:海量的數據、強大的演算法和運算能力。如今,三個關鍵要素已逐步到齊。

「大數據像是原料,機器學習像這些原料轉化的過程,人工智慧是結果,現在這條路是可行的,從過程到結果,現在變得比較寬廣。」沛星首席資料科學家林軒田說。

原料的充裕,讓機器人股神(詳見五十一頁圖)出現,可以取代基金經理人的工作,甚至是醫生。例如,IBM華生電腦可以在十七秒內讀完二十四萬份期刊、分析六萬多份實驗數據和十多萬份臨床報告,為一名癌症患者提出三個治療方案。

當臉書創辦人佐伯格發願,今年的目標是要用人工智慧打造個人管家;蘋果從近年招聘比原先多出三到四倍的人工智慧專家時,你也許覺得這些矽谷科技大廠口中的未來,離台灣很遙遠。但其實,就在對岸,人工智慧已發展得如火如荼。

根據研究全球一萬五千多份學術期刊的國際論文分析平台《SCImago》,中國的人工智慧論文發表數為全球第一,美國雖是第二,但被引用數是中國的三倍以上,顯示美國仍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頭羊,然而,中國近年來緊追在後。三月初兩會期間,人工智慧成兩會最熱門關鍵字,百度和騰訊的大老闆,三句不離人工智慧。

當我們造訪了中國兩家頂尖的人工智慧公司時,門口迎接我們的已經是:大跳迎賓舞的機器人、會自動辨識人類年齡和表情的智慧眼鏡,以及全球少數幾台會說中文的機器人Pepper。

在這裡的中文機器人,讓人感覺,人工智慧離我們很近。

第一站:圖靈機器人實驗室宏達電、軟銀都找它「說中文」

「你好,我叫圖靈機器人,我雖然只有七個月大,但是我會做很多事。」說話的是一隻高五十八公分,站起來只有我膝蓋高的機器人NAO。這隻藍白相間的機器人,不同於沒有腳的Pepper,全身具備二十五處關節自由度,跳舞或蹲下都難不倒他,話講一半,還開始跳起中國洗腦神曲:小蘋果。

NAO是軟銀旗下子公司Aldebaran推出的家用機器人。後者為了打進中文市場,找上圖靈機器人公司,賦予NAO能夠理解中文的大腦。

以中文自然語音辨識起家的圖靈機器人,中文語音辨識率達九五%。中文辨識遠比英文還難,中文雖只有四百個單音節,但同一個發音可能代表著不同字,而且,這四百個音節當中,還有四種聲調變化,差異十分細微。

圖靈機器人創辦人俞志晨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數學系,是中國人工智慧專家賀仲雄的學生。

他早在二○一一便開始開發中文語音助理,而蘋果的Siri直到二○一二年才開始支援中文,根據俞志晨所述,Siri的中文辨識率要比圖靈低了五%到一○%。

軟銀不是唯一一家找上圖靈合作的公司。後者的合作夥伴遍布手機、家電和網路產業,攤開合作名單:海爾、微軟、微信公眾號和阿里旺旺,還有宏達電。

二○一四年,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以個人旗下基金的名義投資圖靈機器人,就為了宏達電One系列手機內的語音助理「小Hi」。「(二○一三年下半年時HTC要投資我們)那時候華為、中興、聯想還有小米(都想投資),三星聊了好幾次,那時候王雪紅很有魄力,她本人跟我們談過兩次,現場試用我們的產品。」俞志晨說。

現在,圖靈機器人總共有十三萬個合作夥伴,研發重心從中文語音辨識延伸至人工智慧,強調納入情境、文字、時間和環境感知等因素,目前已可辨識出二十五種情感、四百六十八類內含有情緒的語詞(例如期待、害怕、高興)和八十八套表情動作。

情感該如何辨識?圖靈機器人納入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兩個要素,給予系統大量數據,幫助機器人記憶情緒特徵,並做出相對應的反應,例如同樣跟機器人說「給我跳個舞」,若機器人察覺說話者的語氣不開心,機器人也會跟著不開心耍脾氣不跳,若機器人判斷說話者心情愉悅,便會欣然同意開始跳舞。整個教導過程實際操作起來,每一種情緒都成了一串串代碼輸入到程式之中。

第二站:百度無人車實驗室用無人車接駁、送外賣不是夢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中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中,最用力發展人工智慧的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這是百度研究院旗下三個人工智慧實驗室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負責圖像辨識和無人車開發。

百度是全球第二家插旗無人車事業的網路公司,起步雖然比Google晚,但去年年底已經完成首次公路駕駛測試,在北京行駛了三十公里,預計三年內商用,五年內量產。

比起Google,百度無人車還在起步階段,但市場認為百度有一個獨特優勢:法規。雖然美國政府正著手擬定無人車法規,但外媒看好,中國政府訂定無人車法規的速度可能超越歐美,未來有可能,無人車市場會率先在中國起跑。

林元慶分享,他是如何讓無人車變聰明的.他說,無人車的核心技術是人工智慧,包括如何讓車自動閃避障礙物、認得路上車輛,為了讓無人車「認得」車子,他們得給電腦看不同角度、明暗和顏色形狀的車子,圈出照片和影片中車子的特徵,讓電腦記憶住車子的概念。

百度實驗室裡因此需要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好手。前年,百度更挖角「Google大腦之父」吳恩達擔任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我們在發展各個項目時,還沒有遇過經費不夠的狀況。」林元慶說。

有意思的是,中西方的搜尋引擎廠商成為這波人工智慧的領頭羊,百度在這塊領域,遠比阿里巴巴集團更出鋒頭。

關鍵就在於百度龐大的用戶數,以及多樣的資料種類。比數據量,光是行動端,百度搜尋的月活躍用戶數就多達六億多人,百度每天處理的數據量近一百PB(Petabyte),將近五千個中國國家圖書館。

未問世新品搶先看影像辨識眼鏡,帶盲人看見世界

比數據廣度,百度業務涵蓋雲端、搜索、團購、外賣、地圖、新聞和多媒體,能精準且全面的反映用戶的喜好和興趣。二○一一年,百度數據中心發布的黃金週熱門旅遊目的地預測報告,結果跟中國政府最後發布的數據一模一樣。

對人行為的全方位理解,讓百度把無人車看作一門好生意。林元慶說:「把所有服務串起來,那不是很好嗎?這後面的Potential(潛力)是非常大的,不是覺得它酷,所以我們做。」

在百度的未來藍圖中,若百度可以開發出無人駕駛的技術,就能結合無人駕駛巴士或接駁車和百度地圖,提供無人駕駛的公共接駁服務。甚至,可能結合百度外賣,讓無人車直接替大家做食物外送。

離開前,林元慶又給了我一個驚喜:他展示了百度尚未正式面世的DuLight,這是百度專為盲人打造,看起來像一個沒有鏡片的Google眼鏡,連著手機,穿戴者望向我,一秒鐘後,手機竟自動傳來一個女聲:「這是一名面帶微笑的二十五歲女性。」

答案,雖非正解,但僅差一歲亦不遠矣。

第三站:台灣IBM總部

機器行員、醫療助理預計今年上工

回到說著同樣語言的台灣,人工智慧正進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IBM大中華區總經理特助賈景光表示,IBM已經與台灣的數家銀行合作,近一到二個月開始,預計會有許多像日本機器人Peppcr一般的「迎賓機器人」出現在銀行分行。

「它會整合銀行後台,知道你的交易、上一次什麼時候來,例如,它會問你最近是不是有基金需求,需要替你安排理專嗎?可以提升分行營運的效率。」賈景光表示。此外,今年也預期將有人工智慧進駐台灣的醫療院所,協助醫生診斷,及進行研究。

人工智慧即將滿地開花,但台灣腳步仍然太慢,跟台灣的優越人才水準恰成反比。

以無人車為例,台灣廠商現階段,多僅能切入較低階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供應鏈,即還沒達到自動駕駛境界,系統僅提供警示,仍須靠駕駛人判斷決策。但此大趨勢已經讓相關類股,如專攻倒車雷達的同致,股價在一年內飆漲逾兩倍,衝破四百元。外資預期近三到五年內,輔助駕駛系統相關需求仍續看好。

許多台灣科技大廠如鴻海跟華碩,也插旗人工智慧。但整體而言,簡立峰認為「口灣相對被動,傳統做硬體的人,比較沒有慼受到AI(人工智慧)這件事情。」

他指出,大數據是推動人工智慧的關鍵,但要取得數據,必須要有成功的網路服務,在這個層面上,台灣處於弱勢。不過,工研院IEK電子組組長紀昭吟認為,製造業是台灣的強項,我們在生產累積的數據資訊,或許會是台灣發展人工智慧時的突破口。

金門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陳鍾誠舉例,德國,和台灣一樣,以製造業為強項,在網路軟體和行動裝置時代深受美國威脅,因此提出工業4.0,「這就是他們(在下個世代)彎道超車的東西,利用這個方武,避開美國強處,把自己的強處找回來。」

從大數據到人工智慧,這是近五年來最大的一波產業典範轉移。人工智慧時代,得大數據者最有可能贏得先機,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命運。電腦或許聰明絕頂,甚至可以打敗圍棋高手,但是能夠指引台灣產業切入人工智慧,引領下一波趨勢的,從來,都只有人腦。

撰文者李欣宜、吳中傑

台灣超強的AI人才,臉書、雅虎搶著要

這大概是另類的台灣之光:我們有超強的人工智慧人才。

去年打敗歐洲圍棋冠軍的AlphaGo系統,其開發團隊Google Deepmind中,就有一名成員是台灣人,他是黃士傑,年初Google Deepmind一篇發表在《自然》期刊的論文,他就是兩名第一作者中的一名,他本身就是一名具有業餘圍棋六段實力的棋士,二○一○年取得師大資工所博士學位,博土論文就是做電腦圍棋系統。

十九年前,打敗世界西洋棋王的IBM深藍電腦,其背後的發明人也是來自台灣的許峰雄。

台大資工系副教授林軒田,也曾帶領台大連續五年,在機器學習界深具指標性的KDD CUP比賽,拿下四座冠軍,讓台大在KDD CUP創下無人能及的紀錄。林軒田當年的奪冠隊伍,學生多在國外的網路公司工作,有的在日本雅虎,有的在臉書。

而在業界,全台第一個被矽谷知名創投紅杉資本投資的沛星互動,就是一個台灣的人工智慧公司站上國際舞台的例子。沛星主打運用人工智慧分析跨裝置用戶數據,為廣告主找到最精準的受眾,提高廣告投放效益。

台灣能養出這些人才的關鍵在於,扎實的軟體人才教育和學界長期投入人工智慧研究。

日前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在臉書上表示,他在矽谷看到美國現在做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博士生,一畢業就有兩百萬到三百萬美元的年收入,這是有史以來從沒發生過的。因為直正懂得深度學習的人太少,供需非常失衡。

可惜的是,台灣有人才,但卻沒有一個產業,讓這群高手得出走海外才能發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196

大讀世界 美國學貸 下個金融風暴?

2016-03-04  TCW

截至2015年年底,美國共累積1.2兆美元學生債,是10年前的3倍有餘。學生債已超過信用卡,成為美國拖欠率最高的消費者債務,更有逾10%學生債拖欠超過90天。替股東賺錢的營利學校興起,近年來更積極吸引低收入人士入學,更助長學生債狀況惡化。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夏爾(Jennifer Char)當年去念亞特蘭大的西木學院(Westwood College),是希望能成為一名繪圖師。如今她的工作是賣美容產品,而西木學院下個月將永久結業,夏爾懷疑自己在這間學校念書兩年是否值得。

「我覺得當年有些課程比較像高中選修課,對我的學位是不必要的。」她說,她畢業時作品不夠提供給潛在雇主參考。「為什麼我要為一些不值得的東西付錢呢?」

夏爾從西木學院畢業,至今未能擺脫的東西之一是學生債。她表示,每個月四百至五百美元的學貸還款支出,占了她可以拿到手的薪酬一半左右。不過,她的學生債難題,在美國一點也不獨特。

無法籍破產免除

拖欠嚴重,症狀似2008年房貸

截至二○一五年底,美國人總共累積了一兆二千億美元的學生債,是十年前的三倍有餘。許多美國人不惜背負沉重學貸,也要接受高等教育,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擺脫低薪困境的最好方法。

但有些人現在發現,這麼做的負擔超過好處。二○一二年,學生債超越信用卡,成為美國拖欠率最高的消費者債務。截至去年十一月,逾一○%的學生債處於拖欠逾九十天狀態。更令人擔心的是,研究顯示,承受能力最弱的學生面對最大的財務問題;他們是美國的低下階層,借了金額較小的貸款,支付他們在沒有名氣的學校研讀課程。

根據美國聯邦法律,學生債多數無法藉由破產程序免除;也就是說,學生債可能拖累個人財務狀況很多年,這令人擔心學生債將損害許多美國人創業或購屋的能力。二○一四年,學生債債務人平均背負略低於二萬九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五萬元)的學貸,遠高於十年前的一萬八千五百五十美元。

目前,美國學貸主要監理機關是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該局認為學生債具有觸發二○○八年金融危機的有毒房貸的一些特徵。CFPB的學貸代理申訴專員佛特曼(Seth Frotman)表示:「學貸拖欠惡化情況,令我們想起房貸危機時的狀況,真是有點恐怖。」

他說,不像其他類型的消費者債務,學貸並無全面的規則規管,諸如支付處理、申訴受理,以及財困債務人援助等問題。「有一個世代的人背負著空前沉重的學生債。我們認為這會衝擊家庭的資產負債狀況,而且對經濟也有廣泛的影響。」

弱勢借款人增加遏止營利學校歪風是關鍵

學生債問題的一個關鍵爭議點,是企業擁有的營利學校出現特別嚴重的學貸拖欠問題:這些學校經營目的是替股東賺錢,近年來非常積極吸引低收入人士入學。

美國教育部已成立一個執法單位,針對以詐欺式行銷引誘學生入學的學校:這些學校讓能力不足的學生入讀不合適的課程,也可能不誠實的替學生申請聯邦政府資助。教育部次長米契爾(Ted Mitchell)表示,弱勢借款人增加,部分原因在於學校增收成年學生,包括單親媽媽和二、三十歲的退伍軍人。

他說:「這些人的收入通常低於傳統中產家庭學生。因此,問題不但是學生和家庭承受了財務負擔,更在於負擔日益落在窮人身上,他們並沒有可觀的儲蓄可以仰賴。」

關注這問題的赫連因(Luke Herrine)敦促教育部寬免學生債。他認為營利學校興起已經造成嚴重問題:財力薄弱的人認為高等教育可以提升他們的賺錢能力,但結果卻陷入財務窘迫的處境。

米契爾表示,教育部已經發現「零星的學貸危機」,但他強調,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很好的投資」,都有望帶給畢業生豐厚的報酬。

研究也支持他的說法。麻省理工教授奧托(David Autor)發現,美國男性大學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的收入中值差距,一九七九年至二○一二年間擴大了一倍。

因此,許多美國人仍然確信念大學是值得的,住在南卡羅萊納州首府哥倫比亞的威廉森(Lafontant Williamson)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身邊沒有任何朋友計畫上大學,但他卻計畫申請藥學系,因為他相信比起高中學歷,大學將帶給他更高薪的職位。他說:「我寧願負債十年,但最後仍可賺到錢。」但他也承認,對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學貸感到不安。

撰文者喬普森、弗萊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5

等夏天等秋天,下個季節的“二次元”投資該怎麽選項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1/154799.shtml

導讀 : 且動漫行業具有特殊的衍生彈性,可以釋放出網絡動畫、電視動畫、動漫遊戲和動畫電影等多維度的紅利,具有萬億的市值空間。

為什麽說“二次元內容平臺”是有產業控制力的標的?

從日韓美整體文化娛樂的大版圖來看,優質IP,其對應的生產、分發、運營、跨界及長期儲備,成為了泛娛樂產業布局的核心。 隨著IP管理的收緊,讓基於IP的商業模式更有可持續性。

小說的蛋糕已經由騰訊(閱文集團)和百度(縱橫)瓜分完畢,電影、電視劇、遊戲的投資的註資要求較高,且前者受到演員陣容、制作團隊、上映檔期、頻道選擇等多重變量的疊加,後者則往往只能觸及分眾的用戶,對於早期投資機構來說,如何切IP的蛋糕?可能的方向是相對低成本、表現力也不弱的漫畫,和漫畫的後續衍生品。此外,文學通常有明顯的男性向或者女性向偏向,不能兼顧市場,動漫則因為人物的立體有更廣的受眾。

先來看這塊蛋糕究竟有多大的盤子:國漫行業處於破冰之初,由低幼市場進軍全年齡市場。日本動漫市場占 GDP 總額約0.3%,且統計數據中不包含動漫遊戲市場,若中國動漫市場達到同樣比例,按照 2014年GDP 總額計算,動漫行業市場空間達 2000 億。若考慮動漫遊戲市場,空間將更加廣闊。

且動漫行業具有特殊的衍生彈性,可以釋放出網絡動畫、電視動畫、動漫遊戲和動畫電影等多維度的紅利,具有萬億的市值空間。如《屍兄》手遊IP授權價達5000萬,而動漫、遊戲、 影視、廣告、周邊在內全線打通的泛娛樂產業將固定給其每年帶來約2億收賬。

我們再來估算一下二次元IP的變現價值,其基本的計算模型是:

1.營銷價值=IP粉絲量*IP影響力系數*多平臺分發潛在用戶比例

2.付費價值=營銷價值(每人)*轉化率*ARPU

《2015年中國二次元用戶報告》顯示,2015年動漫用戶井噴,以6000萬動漫粉絲為核心的二次元人群達2.2億,可覆蓋62.9%的90後及00後,其中89%的用戶都認可並喜愛以網絡為新興基地的國漫。隨著動漫IP化運營日益顯著,動畫電影不斷滲透,核心二次元用戶和泛二次元用戶都將穩定增長。

一輪圈地過後,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一輪快速“跑馬圈地”之後,盡管從體量上,騰訊、光線、奧飛已形成“三巨頭”之勢,但國內動漫尚未進入“三國爭霸”時代。一方面,這三家公司各有各的優勢。騰訊有網絡平臺,光線有發行,奧飛動漫有衍生品,目前它們也在根據自己的優勢在資本層面延伸布局。巨頭之間尚未形成真正的競爭,更多地則是基於自身體質進行資源整合,形成一個有在ACG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上都有所建樹的完整的產業鏈。

更多垂直和細分的需求也正在得到市場的大力回應,目前來看,二次元領域的創業項目可以被分為如下幾類,其中,又以第二和第三最為突出:

1.渠道/社區二者之一起步的IP或UGC內容生成平臺,如Bilibili,鬥魚;

2.精英與UGC共同形成的制作類聚合,如暴走漫畫、有妖氣,青青樹和鋒繪動漫;

3.高質量核心IP的生產,如萬合天宜,盧恒宇與李姝潔工作室;

4.高粘性高ARPU的社交聚合,如JUJU、Neta和次元社。

日韓美等國的語境中,IP一詞更多強調娛樂產品的對外輸出;相比之下,中國的娛樂產業當中的IP一詞,更多強調的是同一種創意在文學、動漫、遊戲、影視不同形式之間的轉換。但是如果稍加冷卻細想,二次元崛起的核心節點如“字幕組”——類似於開源文化社區里的共產或者眾包,“AB站”和有妖氣——廣場式設計、去中心化,我們便不難發現,二次元天然不具備在2C端獲取營收的基因,這意味著二次元領域的創業項目可能很容易通過興趣標簽來導入二次元星人,卻並不一定能順利完成付費轉化。

不難看出,在文化娛樂的山頭上,具有長期生命力和商業價值的二次元項目正被多方競逐,然而到目前為止,如何讓手持的IP實現既有預期,依然是行業內亟待回答的問題。

硬核的動漫,軟萌的內容與流動的二次元

二次元集群的嶄露,其基礎是作為實體的動漫。動漫作為一種內容表現形式,它的地位和文學、影視、音樂、遊戲等並駕齊驅,其承載的故事主線和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核是可以多種多樣的。

而二次元是作為當前主流的動漫內容(大部分是日漫和日本動畫)所衍生出來的一種文化,是整合特定審美觀及想象力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中的用戶是存在一道轉化的,不是所有的動漫內容的消費者都是二次元用戶。與之同時,一切有趣的、美好的、高辨識度的成分也都可以成為二次元內容,核心二次元用戶和更大規模的泛二次元人群正在不斷在拆解和重組其身上流動的、複合的、多重變奏的調性。

目之所及的是,二次元的邊界不斷在擴大,而且越來越模糊。二次元市場正走在一條從小眾到大眾,從低齡到全年齡,從亞文化到主流文化的快速前進道路上,而相關的用戶群體也處於快速成長階段,而其規模和消費能力在未來幾年內也將持續增長。

二次元用戶肖像的更多細節

搜索“中國二次元用戶研究”,我們能夠獲得有關這一群體人口特征、生活形態、消費方式的相關信息,這部分結論可以作為產品邏輯的數據基礎,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用戶畫像中的其他部分需要進一步的描摹。

首先,這部分用戶雖然有較強的“我群認同”,但同樣印刻著同期群的個性特質,不難想象有這樣幾個關鍵詞:愛與歸屬的需要,年輕人的好奇心(獵奇),競技、自我感知與自我實現,挑剔與從眾並行,對“真善美”的追尋(可能包括軟色情)等。

如果對核心二次元的受眾畫像進行進一步分析,這個群體的特征大致包括:高消費、高傳播、高要求,對平臺缺少忠誠。

高消費:二次元人群消費的 ARPU 並不算很高,但具體來看,在消費品類上,這一群體有較為均衡的分布,周邊、漫畫、遊戲、手辦/模型、同人畫等都可以作為合理的切入。

高傳播:二次元人群高度依賴社交網絡獲取信息、進行人際互動,有著高頻的轉發、評論和推薦行為,群體的互聯網傳播力非常強。據調研,二次元人群中微博的使用率遠高於平均水平,而微博的廣播路徑只需要單方的關註,可以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的傳播勢能。

高要求: 在美漫“合家歡”內容引擎、日漫“宅腐萌”精良制作的引導之下,國內觀眾對二次元作品藝術水準、作業方式、品牌聲譽、商業運作的要求也不斷進階。

追逐內容而非平臺:平臺往往是中性的,缺少平易近人的個性或者說“萌點”,二次元群體則往往只追逐內容,對平臺缺少忠誠。

一般而言,動漫畫在項目策劃階段會選定目標受眾,以此為基礎對劇情、作畫、人物塑造進行把關,隨著細分的消費市場逐漸明確,分眾化的傳播方式越來越重要,“觀眾中心制”的項目運作形式無疑是創作者和運營者高度尊重市場心理與觀眾情感的顯著信號。但在產品創作和生產機制之外,基於觀眾消費行為的數據分析也將成為二次元項目觸達觀眾的重要路徑:B站點擊率、百度指數、貼吧熱度、快看及布卡評分、騰訊動漫榜單,這些數據的功能不僅在於能夠成為路演的融資背書,更為關鍵的是,整合不同平臺上用戶的在線行為數據,能夠從實證層面上區別刻畫觀眾。不同的分發渠道本就對應著不同的人群屬性,在此基礎上,給受眾的不同維度貼上標簽,從之前的人口屬性標簽,走向行為標簽,興趣標簽,更精細的標簽,多維立體的用戶畫像將推動更為精準的創作和營銷。此外,話題性和關註度的實時數據也將有助於發行方及時調整當前及中長期的運營策略。

大規模的發行費用是提升作品認知度和導量效果的關鍵已成為行業共識,“從數據到傳播力的有效轉化”將成為拉動產業和市場升級的重要突破口。這里面有兩個環節,一是如何將原始數據分析加工形成對產業發展有意義的數據產品,二是如何將數據產品與產業上遊各個環節有效對接。內容產業的基因是“細水流深”,能夠有效整合分析數據、自產詮釋框架和洞見的團隊,其後勁將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好項目難以駕馭,但也有章可循

以上對目標受眾的探索,都指向對二次元領域發力點的提示。對IP本身價值評估主要圍繞傳閱度、作品表現力、作品熱度、生命力指數四個方面。而對IP改編潛力的評估則需要從大眾關聯度、可行性、題材獨特性、用戶匹配度四個方面入手。這里我們再作一個更細化的描摹。

首先,內容生產至關重要。這又包括這樣兩方面:一來,要搭建好內容生產的骨骼,不同於強調現場感的綜藝節目,二次元IP需要蓄謀傳遞某種價值,人物關系、情節發展都需要被設計。關於傳播,有種很經典的觀點認為,任何優秀的傳播品本質上就兩個字:故事(story),而故事的四要素——對抗性角色,代入感很強的情緒,細節和懸念——也將決定著傳播力度。也就是說,對於二次元作品的劇本策劃,所有要素都需要拆解、量化,國內的許多漫畫平臺上,其漫畫大部分都是低質量的,並不像日本那樣的產業化,也不具備較高的商業化價值或詳細的規劃,與之相對的是,追光動畫中190 多名員工中藝術、管理、技術各占 1/3 的設置,強調藝術和技術之間相互配合,而這也是皮克斯所采取的模式。

另一方面則要在基礎架構上充實血肉,利用市場中已經有熱度積累的元素做整合和改良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方式,如現階段符合青少年喜好且能夠陪伴他們成長的關鍵詞包括:冒險、穿越、重生、愛情、玄幻、熱血。類似的體系培育也有比較成功的案例:如《我叫MT》中蠟筆小新的臉,人物是典型的屌絲,情節是最受歡迎的“豬一樣的小夥伴們熱血成長”,故事是《魔獸世界》的同人,主題歌是超燃的“Saint Seiya”改編版,美術是粗糙的迪斯尼,情懷是屬於幾百萬DAU的共同情懷。年輕人對這些題材有了解、感興趣,接受程度也相對較高。

剝離掉形式、故事上的有機組合,更為核心的是要塑造可以被識別的流行元素和文化符號,例如將華人世界中特有的武術和狹義江湖作為故事的背景設定。又比如,可以嘗試建立一定的評價維度:如個性鮮明的形象,適於劇本延展和多平臺呈現的人物,畫面質量、美型設定,體系化的宏大世界觀,高潮不斷、價值觀複現的故事。這些柔性的準則能夠幫助明確非標品二次元項目的主推人群、切中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在怎樣的場景下會被觀看和傳播。

另一方面,在內容產品的設計和粉絲運營上,要重視交互方式的改良,引導和促使粉絲們在產品或內容里充分玩起來,最好可以沈澱和積累。在已有IP的商業運作上,需要通過多渠道接觸用戶形成海量粉絲,加強辨識度和文化符號:操作層面上例如核心內容通過系統按季生產,周更覆蓋全年,定時播放積累IP的粘性和口碑,或者UGC做人氣和氛圍,強調互動,聚合同人。總之,好的二次元作品應該讓大量粉絲有參與感和代入感,是經歷協同、分享、叠代之後的呈現,類似於好萊塢在系列電影上的做法,內容生產方既要牟足了勁兒塑造二次元經典形象,同時也要培養自己的品牌和故事,在此基礎上培育更為成熟的工業體系。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可以依據對主題、技術、成本等多重要素的考慮,選擇有潛力實現跨媒介運營的項目,逐步融通外部資源,降低打通產業鏈的風險。影視、文學、動漫、遊戲可以為IP產業鏈的“四大金剛”。四者正在加速行業整合,形成文化娛樂產業的閉環。對於真正的IP運營來說,跨媒介內容的生命力和商業價值是巨大的。但是,橫亙在大部分投資機構面前的難題是項目的甄別,只有IP受眾與其它形式受眾的類似性才能實現用戶的導入:不是所有的遊戲都可以改編成為優質動畫,改編後的動畫能否對觀眾感興趣、是否有足夠吸引力的看點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地方。而將遊戲改編成動畫或者電影或者反向的轉化,都會對技術和資金提出不低的要求。另外,與電視劇和綜藝等節目可重複播放的方式不同,電影的熱度往往僅出現在上映期間,在缺乏相應對應助推熱度的同時,極易導致新增用戶速度逐步放緩。如何通過版本更新和推廣來拉動新用戶入駐及用戶付費,將是發行方所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在有了明顯的人群屬性、場景屬性後,大流量大用戶量的二次元項目是非常容易找到變現手段的。除了品牌授權、遊戲開放,粉絲經濟帶來的服務、實體商品的售賣,線下活動的直播和線上活動,票選等諸多手段都可以運用。

年年都是元年,究竟什麽是篩選好項目的正確姿勢?

二次元們最大的公約數就是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簡單的說就是相似的內容需求。所以二次元創業應該是圍繞內容展開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各類作品,二次創作和有質量的評論與討論。投資者既需要衡量被投公司持有IP的變現能力,更需要評估這是否是一個具有持續孵化能力的內容提供方,這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1.有能力做出爆款新內容,且通過系統或生態長期有效維持;

2.產品能夠利用新一代網民的人口和時間紅利,不單純堆砌內容,具有鮮明特色或者抓住細分人群;(就像沒有觀眾會質疑《小門神》8000 萬小時的動畫渲染,因為事實就是跟迪士尼水準的制作非常接近,所有口碑都是正向的。但跟《大聖歸來》一比,觀眾會覺得差一點點。門神這個概念距離我們太遠,以致於嚴重影響到它衍生出的形象和故事引起人們共鳴的能力。因此,IP 內容質量的高低不再是唯一的標準,想要制造爆點事件,IP 本身需要高頻和情感屬性

3.在PC端和移動端準確推廣、鋪量,能夠調動漫展、漫畫雜誌、漫畫平臺、大V等二次元核心宣傳資源優勢,具有可爆發性和強自傳播能力。

4.深度粉絲運營,具有一定的辨識度,賦予粉絲歸屬感,榮譽感,使命感;考慮90後特別是95後的價值觀、審美和歸屬感。每個年輕人對愛情、友情、夢想、自我實現的認同是相通的,切中相關元素的調性會讓他們更富有參與感和行動力。

5. 多維度的覆蓋:在某個維度獲得的粉絲群體和品牌影響力需要精細化的運營來保證其活躍,然後迅速通過各種渠道滲透到最相關的維度。

最後,在形成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對團隊的考量可能是重中之重,其中的邏輯在於:稀缺的優秀內容必須依賴“內容精英”來制作。但精英們不僅狀態起伏很大,而且感性情緒化,和老板吵架,最後還可以被挖走。這意味著公司做出第一個爆款後具備極大的不確定性。行業經驗積累(對劇情表現、視覺呈現及中後期節奏的把控是否足夠專業)內部管理與運營(是否已經建立了一定的系統,能夠預期股受眾情緒的小高潮和大高潮)、勞動人事情況(核心人員履歷及主要成員訪談)、內部激勵體系(期權、福利等),將是判斷一個二次元項目是否可持續、可規模化的重要依據。

內容為王和粉絲經濟會成為未來支撐二次元產業的兩條腿。燈塔還在,地圖有了更多細節,同路人也在不斷增加,是時候裝點行囊,道一聲“生態圈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