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調整三年,走到2015年的第三季度,終於有走出寒冬的趨勢。目前已披露第三季度成績單的酒企中,大部分已經出現止跌回漲,行業虧損的上市酒企中,僅剩下皇臺酒業(000995.SZ)一家。
在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看來,白酒行業處在一個築底期,行業的格局出現了,但是行業內部結構在深度重構。他表示:“現在國內啤酒五大巨頭占了啤酒總銷量的76%,但是白酒的結構、集團模式一直沒有什麽變化,但是現在開始,白酒行業要開始洗牌了。”洋河股份副總裁朱偉也認為:“持續的行業下行將加速行業集中度的步伐。”
六成公司凈利實現增長
目前,國內17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其中16家已經披露第三季度成績單,相比2014年,大面積的業績負增長的情況已經有明顯改善,凈利潤下滑的公司只剩4家,包括五糧液(000858.SZ)、山西汾酒(600809.SH)、伊力特(600197.SH)與沱牌舍得(600702.SH),同比分別下滑2.39%、8.1%、15.66%和34.98%。
大部分酒企業績實現了增長,其中,白酒大佬貴州茅臺營業收入達231.49億元,同比增長6.59%;凈利潤121.27億元,同比增長6.6%。洋河股份以及老白幹酒則實現雙位數增長,洋河股份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增長了11.02%和12.01%,達到136.61億元及44.61億元;老白幹酒則分別增長了22.78%和25.94%。六成上市公司凈利潤實現增長。
即便是2014年一同出現虧損的“難兄難弟”酒鬼酒(000799.SZ)、水井坊(600799.SH)也已止虧,前者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6101.33萬元,同比增長180.25%;後者前三季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為7074.58萬元。該公司2014年同期虧損了1.399億元。
同花順iFinD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僅有皇臺酒業在前三季度仍處於虧損狀態,1~9月,凈利潤虧損137.34萬元,營業收入0.57億元。不過該公司預計,2015年凈利潤將在500萬元到1000萬元之間,皇臺酒業稱,增長是因為主營業務收入逐漸回升,全資子公司新疆安格瑞的番茄業務將實現銷售收入,帶來經營業績的增長。
盛初咨詢董事長王朝成認為,2015年第三季度,很多白酒企業業績恢複,一方面是由於行業正在觸底;另一方面是由於2014年同期大幅下滑,所以2015年前三季度,大部分出現增長,不過,由於行業調整還沒結束,“2016年第一季度可能會比2015年差”。
前三季度實現雙位數增長的洋河股份對短期市場也存在擔憂,洋河股份副總裁朱偉認為,目前行業受到經濟環境影響還比較大,“經濟和白酒行業的相關性可能超出我們很多人的想象,經濟看上去和白酒行業隔很遠,GDP數字看著很抽象,但2015年經濟下行,GDP從9%到7%對白酒行業的影響不小”。
“相信從中秋行業來看,很多廠家和經銷商也感受到了白酒銷售的寒冷。一個白酒銷售的大省,幾乎沒有一家中秋銷售是增長的。所以短期來看,白酒短期受到經濟影響會比較大。”朱偉認為,不過,他依然看好白酒長期的未來,他甚至認為,基於白酒的剛性需求、收入水平提高以及通脹,白酒未來可能是一個萬億的產業。
並購重組將會越來越猛烈
在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看來,白酒行業處在一個築底期,行業的格局出現了,但是行業內部結構在深度重構。他透露,2015年1~8月,行業累積產量是809萬千升,同比增長3.82%;銷售收入按工業系統統計為3390多億元,同比增長6.49%;利潤為458億元,同比增長6.85%;稅金340多億元,同比增長5.52%。“現在是我們築了底向好的階段。高端價位消費受到了抑制,但是老百姓消費,商務消費卻沒有掉下去,維持了比較好的和社會相適應的價格區間,所以效益的增長高於量的增長。”他表示。以今世緣(603369.SH)為例,該公司就出現了營業收入微跌,凈利潤增長的情況,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2.09%。
王延才認為,就目前來看,未來會出現以不同主線為紐帶的產業集團,高端一線的品牌,如茅臺、五糧液,通過這兩年的調整已經穩定見底了,次高端的品類價位競爭仍將繼續,他們之間的競爭將會促使我們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對於目前的市場競爭環境,今世緣酒業副總經理胡躍吾坦言,在一個成熟市場上,競爭的最終局面是雙雄爭霸,在白酒行業競爭加劇的時期,茅臺五糧液的地位反而得到鞏固。而過去黃金發展期,憑借香型、風格,從營銷手段上獲取消費的品牌已經敗下陣去,所以今世緣也要錯位競爭,“我們也在轉型,將做中國婚慶產業的整合者、領導者作為戰略定位”。
其實2015年以來,一些表現不好的白酒公司已經開始成為被收購的對象,天洋集團就以38億元競購得沱牌舍得的控股權,洋河股份更披露,實施的“雙核驅動”戰略中,新業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並購。有白酒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從2014年至今,公司已經尋找了多個標的在評估,“很想在這一塊(指“並購”)有成績”。
王延才認為,“十三五”期間,白酒行業會有幾個趨勢,當中包括了行業的競爭強度會不斷提升,企業的兼並重組將會在一定規模下展開,“現在已經有一些企業在兼並重組上邁開了步伐,過去行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兼並,但那些往往是業外資本,現在業內強勢品牌的兼並重組已經開始顯現,並且會越來越猛烈”。
對於白酒的未來,王延才也表達了擔憂,從目前來看,紅酒、預調酒等作為白酒的一種替代品正在上升,白酒作為烈性酒在酒類飲料的比例正在下降,“所以我們要有一種思想準備,必須研究怎麽適應這種變化”。
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大幅增長99.65%,零售業務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接近48%。10月29日晚間,招商銀行披露了其2015年三季報,零售業務收入的快速增長,已經支撐起整個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
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招行總資產為4.93萬億元,比年初增長9.82%;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31萬億元、2.4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89%、8.66%;實現營業收入1489.17億元,同比增長25.4%,實現凈利潤450.59億元,同比增長5.67%。
從上述數據來看,招行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增速,較上半年有所放緩。2015年上半年,招行實現凈利潤329.7億元,同比增長8.26%。按上述數據計算,該行三季度單季實現凈利潤121億元,較前兩個季度平均數下降了近30%。
截至目前,包括招行在內,已有農行、中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等8家上市銀行披露三季報。其中,中行、農行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已跌破個位數,同比僅增長0.79%、0.57%,中信銀行業僅增長2%,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增速相對較快,分別增長7.62%、13.04%,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增幅同比仍然達到24.48%、16.06%。
盡管如此,招行今年三季度的表現,仍然相對不錯,在已披露三季報的各家銀行中居於中間位置。平安證券此前預測,三季度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為2.2%,2015年全年則為2.1%,凈利潤將會呈現逐季下行的趨勢。
值得註意的是,同上半年相比,招行三季度的凈利差和凈利息收益率,均有所上升。前三季度,該行凈利差為2.65%,凈利息收益率為2.81%,同比分別上升0.17個和0.14個百分點,而第三季度凈利差為2.67%,凈利息收益率為2.8%,環比分別上升0.12個和0.08個百分點。
財富管理業務,對招行非息收入也產生了顯著推動作用。前三季度,該行累計實現非利息凈收入508.83億元,同比增長42.09%,在營業收入中占比為34.17%,同比提升4.01個百分點。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17.16億元,同比增長48.27%,其中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208.8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99.65%。
值得註意的是,零售業務對利潤的貢獻也進一步體現,在營收、利潤中的占比,已經接近一半。前三個季度,招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282.60億元,同比增長31.12%,在稅前利潤中占比達47.67%,同比提升6.7個百分點;零售業務營業收入684.55億元,同比增長37.27%,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達45.97%。
業績仍保持相對較快增長的同時,和整個銀行業一樣,招行三季度的不良貸款也呈快速增長之勢。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招行不良貸款余額達到428.41億元,比年初增加153.76億元;不良貸款率1.72%,比年初上升0.52個百分點。
今年7月份A股股災發生後,受命救市的中央證金公司,在各大上市銀行三季報中“現身”。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證金公司持有招行7.25億股A股,持股比例為2.88%,在前十大股東中位居第八。
美的集團(000333.SZ,下稱“美的”)發布最新三季報,今年前三季的電商收入已突破100億元,即今年前三季的電商收入便達到去年全年水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美的內部人士處獲悉,2015年全年美的電商收入有望達到160億元。
雙十一是年底最關鍵的一仗。10月28日上午,當本報記者步入在順德的美的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時,迎面便是紅色的標語——“春風吹戰鼓擂 雙11誰怕誰”。不過,美的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海泉坦言,雙11銷量要沖,但更重要的是轉變經營模式。
“關鍵要用數據來驅動經營”,吳海泉說,為了與用戶直接接觸,在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的同時,美的也做自己的官方網上商城。未來,從產品定義到市場營銷,都離不開用戶的參與。明年,美的從工廠到用戶,產品只需經過兩次流轉,“壓貨模式將過時”。
從批發到零售
2014年,美的成立專門的電商公司,吳海泉也從1號店“過檔”到美的。“電商是零售模型,但美的原來是經銷商模型。成立電商公司後,美的做了許多後端整合,來支撐前端。”
吳海泉說,後端整合包括:一是物流體系,從B2B物流到B2C物流;二是IT系統,從外包變為自我研發;三是數據,從粗放到精準;四是營銷,從投廣告到數據驅動精細化營銷。
“我們的思路已經轉變:從在網上賣貨,到橫向、縱向的內部體系改革。”吳海泉舉例說,與去年同樣的電飯煲,今年肯定打折,如何支撐呢?關鍵是體系優化、成本下降,讓利給消費者。
在美的電商公司的後臺信息系統,記者看到,美的2000多家電商店鋪(自營的、經銷商開的)的交易金額、訂單數、暢銷商品、用戶評價等實時數據,全部都呈現出來了。
“以前一個電商店鋪提了1億元的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麽賣的”。吳海泉說,“但是,現在它每天怎麽賣,有沒有刷單;什麽價格賣,利潤如何,我都可以監控。所以,滯銷商品一目了然,還可以分析是產品、定價還是促銷出了問題,並及時反饋給各事業部。”
數據從哪里來呢?吳海泉透露,只要付費,阿里巴巴的數據是相對開放的;同時,由於美的與京東合作的規模很大,因此京東也會向美的開放一些數據,以便雙方共同挖掘用戶需求。而阿里、京東的數據已經占了國內網購數據的大部分。
渠道“電商化”
除了管理全網的美的電商店鋪的後臺信息系統,美的電商公司還要做自己的網上商城。既然大的電商平臺這麽強,為什麽還要開美的官方網上商城呢?
“基於用戶需求”,吳海泉解釋說,用戶到美的官方網上商城,一是查找商品更準確的信息;二是查看保修的信息;三是團購也會來找;四是忠誠的美的用戶。“我們不會燒錢來導流。把體驗做好,消費者自己願意來才最重要。”
更關鍵的是,美的網上商城還與美的國內約1800家線下旗艦店對接,形成O2O(線上線下融合)渠道。吳海泉說,線下旗艦店的主要功能是體驗,美的產品很多,門店只能部分出樣,其余產品消費者可以在店內上美的官方網上商城查看。
一旦消費者在美的線下旗艦店下單,貨物並不需要從美的總部發到這家線下旗艦店,再轉給消費者;而是從美的倉庫,直接發給消費者,節省物流成本。
經銷商的利潤何來?“原來批發商給錢、提貨、把貨拉回去。明年,絕大部分批發商,不用拉貨,貨放在美的,變成一個集中倉庫。真的有人買,貨直接送給消費者,由美的旗下安得物流負責送貨。於是,從N次送貨(從工廠到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用戶),變為兩次送貨(從工廠到倉庫,從倉庫到用戶),直接產生新的利潤。原來的壓貨模式,不適用了!多出的利潤,工廠與經銷商分成,或者讓利給消費者。”吳海泉說。
下一步“移動電商”
通過電商數據,可以優化店鋪、滯銷商品,可以直接送貨給消費者,還可以助力新品開發。吳海泉強調,“產品仍然是核心”。
美的最近推出了一款999元的3公升凈水機,就是美的電商公司與事業部聯手開發的,與以前的產品開發、推廣流程完全不同。“以前是看市場上的產品,進行優化。現在,第一看數據,從價位段、型號、功能,找出大概的方向;第二看用戶在網上搜索什麽;第三是找典型用戶深入交流,讓意見領袖提建議;第四在傳播上,定位精準人群,口碑營銷”。
吳海泉接著說,“下一步的方向是移動電商”。美的網上商城,目前80%的流量來自於移動端。“不只看雙十一的增長,我們有長期目標,關鍵是能力和體系,以及怎麽向無線端轉型。否則做數字沒有意義,不知道以什麽支撐。”
他認為,今年電商雙寡頭PK雙十一,價格戰不可避免。因為美的跟京東、阿里都簽了戰略合作協議,因此大家都有共識,今天不是價格戰就能解決問題,還是要圍繞用戶的需求來生產產品,美的會專門針對它們的數據,聯合開發適合不同渠道的智能家電,並聯合營銷。
“今後,消費者將越來越細分。美的還會跟許多細分的垂直電商平臺合作,包括一些APP和社區,如,下廚房、辣媽圈、烘焙社區等,甚至會為這些細分平臺制訂產品。”吳海泉說,“怎麽讓消費者投入到你的產品,形成歸屬感,我們正在逐步嘗試。”
一筆引爆餐飲業大地震的買賣,買家以仰德呼聲最高,第三代兄弟檔積極布局,一旦入主成功,可望奪20年合約。 台灣麥當勞經營權交易案,進入買家現身前的倒數讀秒階段! 據知,擁有士林電機、國賓飯店、新竹貨運、新豐高爾夫球場與仰德高中等關係企業的老牌傳產業者仰德集團,將以黑馬之姿,成為入主台灣麥當勞的新經營團隊,雙方正進行購併前夕,相關財務與法律文書的查核作業,預計最快於三、四月間,正式對外宣布此一交易案。 條件嚴苛一波三折一年來十餘組買家上門洽談 此一市場消息雖獲餐飲業圈內多方證實,但由於交易雙方簽有保密協定,對於媒體查證,台灣麥當勞方面與仰德集團財務主管,均表示不知情。 事實上,自去年六月間,經本刊率先披露並獲台灣麥當勞證實,將出售在台近三百五十家直營門市經營權,改採「發展式特許經營」模式經營本地市場以來,這宗百億交易案隨即引發國內外大型財團關注,並在瑞銀集團等多家投資銀行牽線下,吸引不下十餘組國內外買家上門洽談。 其中,最早被接觸的統一集團、一度進行收購前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簡稱D D )的新加坡豐樹投資集團(Mapletree Investments Private Limited),與農曆年前也前往台灣麥當勞進行D D的仰德集團,則是過去一年來,不同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買家。 一開價就擺高姿態要賣逾300億,嚇跑統一集團 根據麥當勞總部規畫,此交易案原本預定二〇一五年底前敲定,也導致內部高階主管異動,如超過十五年資歷的台灣麥當勞行銷副總裁李意雯,即已於今年二月離職轉戰對岸連鎖品牌。目前確知的是,最遲三月底前,台灣麥當勞須提交買家名單給總部,由於大型購併案尚須經濟部投審會等行政程序核可,不排除要到第三季才能完成最終交易。 一位和經手此交易案的外商投資銀行有多次接觸的連鎖餐飲品牌高層指出,台灣麥當勞全台約四百家店面,每年約兩百億元營業額創造的龐大現金流,確實很吸引人,但由於麥當勞方面一開始持高姿態,開出的交易條件過於嚴苛,加上近來總體景氣劇烈波動,均是這宗堪稱國內餐飲業世紀交易案的買賣,一波三折延宕迄今,仍未對外宣布的主因。 據了解,麥當勞去年初,一度開價逾新台幣三百億元,包裹出售台灣市場經營權,及台北館前路、民生東路等,全台近二十筆精華區店面不動產,但因開價過高,精算後投資報酬率不具吸引力,嚇退統一集團等第一波買家後,交易價格開始下修,並提出經營權與不動產分拆,或配套附加其他交易條件等的銷售方案。 以某國內上市餐飲集團,去年下半年曾洽談的交易條件為例,除一百五十億元的經營權轉手費用,買方還要承諾至少維持五%年營收成長率,並須支付後續品牌使用權利金,但由於台灣麥當勞過去三年來大量展店,營收再成長的空間有限,對買方而言亦不具誘因。 地產估值出現落差景氣急轉直下,星財團退出 至於,先前呼聲頗高的新加坡豐樹集團,則因對全台近二十處店面的不動產估值,與麥當勞開出的賣價落差不小,已於今年初退出買家候選名單。 以地產投資與物業物流管理為主要業務項目的豐樹,一開始看上的,是台灣麥當勞北中南黃金商圈不動產的開發價值。據了解,由於去年底國內地產景氣急轉直下,豐樹傾向保守看待資產增值潛力,成為影響其來台投資意願的原因之一。 一位在去年第四季,也曾參與台灣麥當勞出售案談判的投資界人士指出,「麥當勞開出的條件不僅售價超過百億,合約一簽要長達二十年,而且還要求買主必須有企業第二代參與經營。」尤其是最後一項,要有第二代參與經營,這個條件就是麥當勞總部要確保新的台灣麥當勞買主,在台灣有長期經營的承諾,才真正符合麥當勞的長期品牌利益。 要企二代參與經營仰德拚餐飲一哥,挺進決選 由於豐樹屬私募基金性質財團,以財務投資為主,不在麥當勞的首要考量範圍內,以實業起家、成立逾半世紀的仰德集團許家已經進入第三代接班,最符合麥當勞挑選買家的條件,因而進入決選圈。 餐飲業界人士認為,仰德集團有意接手麥當勞在台的特許經營權,除資金實力雄厚,也十分符合該集團近年來,加速布局服務業市場的轉型策略,對買賣雙方來說,是具互補條件的理想合作對象。 尤其,在仰德集團第三代接班人、士林電機董事長許育瑞,和接受美式教育的國賓飯店總經理李昌霖,這對五年級兄弟領導人的帶領下,不只國賓飯店旗下的副品牌「意舍amba」設計酒店,近年來積極在全台拓點,他們更早已瞄準外食商機,接連開出三明治與手工漢堡等,總計六個朝連鎖化經營的館外餐飲品牌,這次若入主麥當勞成真,將一躍站上國內餐飲業的一哥地位。 此外,由於仰德集團也擅長土地開發的關係企業士林開發,購入麥當勞店面等不動產,長期持有或進行資產活化,亦有自家專業團隊操盤,故不論餐飲事業或地產開發,對集團事業成長都可帶來綜效,也被認為是其願砸重金,出手爭取台灣麥當勞經營權的關鍵。 撰文者尤子彥 | ||||
2016年的IPO新規,不僅減弱了新股擴容對二級市場的沖擊,其先申購後繳款的操作模式還大大激發了投資者的打新熱情。
在這股興起的打新熱潮之下,IPO超額認購倍數水漲船高,投資者中簽率卻跌至萬分之幾的低位水平。據德勤中國統計,今年以來,120只新股在接受投資者網上申購中,全部獲得100倍以上的超額認購,其中表現最佳的朗科智能獲得的超額認購倍數高達6135倍,遠遠超過去年同期的發行紀錄。
新股“奇貨可居”
2016年IPO新規實施以來,預繳款舊制一去不複還,這使得打新一時間風靡市場。但市場上可申購的新股數量卻出現了縮減的勢頭,這讓新股變得“奇貨可居”。
若不把上半年未有新股發行的2013年統計在內,2016年前三季度的新股發行數量和融資金額均為2010年以來的低位水平。據德勤中國統計,截至2016年9月23日,今年以來120家新股IPO合計募資金額749億元人民幣,新股數量和融資規模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38%和49%。在前三季度,前兩個季度新股緩步發行,半年融資規模控制在300億以內;三季度市場乍暖,截至目前融資規模超過了450億元。
今年前三季度,滬深兩市均未出現百億以上規模的IPO,最大IPO江蘇銀行融資額為72.1億元,排在其後的三角輪胎、貴陽銀行、中國電影、玲瓏輪胎的募資規模均低於50億元門檻,融資額分別為44.1億元、42.5億元、41.7億元、26.0億元。前三季度的IPO發行相比去年同期明顯式微。去年同期,國泰君安、中國核電、東方證券融資額均超百億大關,分別為300.6億元、131.9億元、100.3億元。
德勤中國預計,2016年全年A 股巿場將會有大約180只~220只新股上市,發行數量較去年同期跌幅不足18%,融資額約為860億~106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下降33%~45%。跟前三季度一樣,今年四季度大部分新股將主要來自於自制造和科技企業,且多數為中小盤股。
超額認購倍數狂漲
取消新股申購預繳制度、新股縮量發行雙重“利好”之下,投資者的打新熱情大幅升溫。
一大批機構及大資金擁有者正在跑步入市。申萬宏源新股策略小組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參與網下打新的初詢配售對象以月均18.24%的增速快速上漲。
網下投資者跑步入市的同時,網上發行勢頭同樣火爆。據德勤中國統計, 2016年前三季度所有的IPO都在網上申購中獲得超額認購,並且均獲得了100倍以上超額認購。其中,最佳IPO朗科智能在網上發行中獲得的超額認購倍數達到6135倍,遠遠超過去年同期田中精機809倍的發行紀錄。緊隨朗科智能其後,今年前三季度網上發行情況排名第二的紅墻股份獲得超額認購倍數6024倍,此外同益股份、達威股份、微光股份超額認購倍數均超過5000倍。
如此發行熱度,使得普通投資者打中新股的概率微乎其微。相比過往,今年以來上市新股的中簽率大幅下滑,普通新股的網上申購的中簽率低至萬分之幾,個別品種甚至不足萬分之二。
德勤中國合夥人鮮燚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今年自取消新股申購預繳以來,中簽率下降,新股上市的累計收益相比過往實際有所下降;“但有時也會出現一些上市後收益率非常高的股票,諸如一次中簽500股賺15萬的神話。神話仍然有,但總體上有所收斂。”
港股的IPO盛況
前三季度,中國企業融資規模之最落到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郵儲銀行”,股份代號:1658.HK)身上。
9月28日,郵儲銀行正式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這是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H股定價為每股4.76港元,據估算,在扣除承銷傭金及其他開支後,並假使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郵儲銀行全球發售將募得凈款項566.27億港元,這一數字大幅超越去年港股最大IPO 華泰證券388億港元的融資規模。
早在郵儲銀行上市幾天前,德勤中國提前發布了一份香港市場前三季度的IPO報告。據德勤中國預計,截至2016年9月30日,假設郵儲銀行以發售價範圍的中間值定價,並且於2016年9月30日處於穩定價格期期間並沒有行使超額配售權,前三季度香港將會有71只新股上巿融資額超過1300億港元,但無論發行數量還是融資較去年同期仍是小幅下降。
值得註意的是,香港市場今年前五大IPO均為金融服務機構,合計融資金額超過1000億港元,但仍較去乃同期小幅下調約 5%。除去超大型IPO,香港新股市場今年所籌集的資金大約92.8億港元,創出過去六年來新高。
德勤中國合夥人牟正非預計,2016年全年香港市場將會有115只新股上巿、融資金額達到2000億港元的水平,繼續保持全球最大新股市場地位。在第四季度,仍將有3至4只超大型新股登陸香港市場,其中最小的IPO融資規模也將達到甚至超過78億港元,這將會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市場份額。同時,目前大約150宗上巿申請也意味著更多中小型新股陸續上市。
名家匯9月29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擬向控股股東程宗玉在內的不超5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7000萬股,募集資金不超17億元,用於補充照明工程配套資金項目、景觀藝術燈具研發生產基地暨體驗展示中心建設項目、合同能源管理營運資金項目。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定價基準日為發行期首日。
公司同日公告稱,公司與與漢中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漢中興元生態旅遊示範區亮化工程合作協議書》,協議總額估算為人民幣30億元。雙方擬就漢中興元生態旅遊示範區漢文化建設項目相關的樓宇亮化,景觀亮化,道路亮化,雕塑亮化,室內照明等的設計、產品、施工業務展開全方位的戰略性合作。
此外,公司預計2016年1至9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10.13萬元-5058.62萬元,同比增長30%-60%;預計2016年7-9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12.34萬元-2660.83萬元,同比增長81%-182%。
公司表示,2016年7-9月份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相比上年同期增幅較大,主要原因是期間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實現了較大的增長,加之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較低。
大唐發電10月11日晚間發布業績預減公告,預計公司2016年前三季度經營業績將出現大幅變動,合並報表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為負值,且較上年同期下降約180%-190%;合並報表利潤總額仍為正值,較上年同期下降約85%-95%。
據此前數據,大唐發電2015年前三季度合並報表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人民幣35.87億元;合並報表利潤總額約為人民幣68.21億元。
公司稱,業績下降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1、因煤化工及關聯項目轉讓事項,減少公司合並口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人民幣55.18億元。2、受年初國家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及公司電量結構影響,平均上網電價同比降低,致使公司電力板塊業績同比下降。
公司煤化工及關聯項目已於2016年8月31日完成交割,該轉讓事項完成後,公司合並報表資產總額減少約人民幣754.92億元,負債總額減少約人民幣713.27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減少約人民幣41.65億元,資產負債率降低約4.87%;利潤總額減少約人民幣43.14億元。
為推動煤化工重組工作,實現虧損業務剝離。大唐發電將持有的大唐能源化工、錫林浩特褐煤開發等資產以1元為對價轉讓給中新能化。此前申萬宏源研報分析稱,煤化工業務的剝離將有助於公司拋開包袱,集中精力發展電力業務,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增強。
該機構還預計,轉讓交易標的將導致公司利潤總額減少約60億元,今年全年累計凈利潤將出現大幅度下滑。公司調整2016至2018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4.16、45.1和47.21億元,調整前預計16至17年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9.69、62.09億元。
財政收入是經濟的晴雨表,10月19日,財政部披露了9月份財政收支情況,受經濟下行壓力、營業稅改增值稅等減稅舉措落地,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形勢嚴峻,第四季度也不容樂觀。
房地產相關稅收高增長
財政部數據顯示,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400億元,同比增長5.9%,略低於同期經濟增速(6.7%),不過以地方土地收入為主的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達到29777億元,同比增長11.3%,遠高於經濟增速。
上述兩項收入相加,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5萬億元(15177億元),而這離不開房地產相關稅收高增長的支撐。受今年來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商品房銷售較快等影響,帶動相關稅收強勁增長,遠超全部稅收收入增速(6.6%)。
前三季度,房地產企業所得稅303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5.4%,契稅3158億元,同比增長11.7%;土地增值稅3280億元,同比增長13.7%。受二手房交易活躍等帶動,前三季度個人所得稅中的財產轉讓所得稅增長27.2%,個稅增速也因此高達17%。
樓市增長,也直接拉動地方土地收入的高增長。
前三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約3萬億元中, 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約2.3萬億元(23306億元),同比增長14%。
去年全年,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約3.3萬億元,同比下降21.4%,而今年前三季度這一增速直接飆升至14%,增長強勁。
營改增減稅沖刺5000億元
今年5月1日,國家全面推開了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被納入營改增試點,預計全年減稅規模達5000億元。
根據財政部前三季度數據,這一減稅效應正愈來愈強。財政部稱,考慮收入在稅種間轉移因素,將改征增值稅與營業稅合並計算,1-9月累計增長11.4%,其中上半年增長24.2%,7、8、9月則分別下降10.9%、17.6%、21.3%,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的政策性減收效應逐步體現。
此前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今年1~7月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2107億元,其中全面推開營改增後,5月至7月減稅規模達1260億元。
營改增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後,減稅力度明顯增加,今年前7個月營改增減稅總規模相當於去年全年,5月~7月每個月平均減稅大概400億元,而之後力度會更大,如果按此推算,今年全年有望實現5000億元的減稅預期目標。
除了營改增外,其他減稅效應也在體現。比如,受去年10月1日起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政策影響,前三季度車輛購置稅同比下降10.8%。資源稅改革後,首個月減稅達5.54億元。
財政部預判,今年第四季度,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營改增政策性減收效應進一步顯現等影響,財政收入形勢依然嚴峻。
財政部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要密切關註經濟形勢變化,加強財政運行監測分析,積極做好預研預判,切實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財政收入平穩增長。
財政支出積極
今年國家明確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除了上述大規模減稅助力企業發展外,另一大舉措就是加大財政支出力度。
數據顯示,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5956億元,同比增長12.5%,遠高於收入增速。
財政支出進度也明顯加快,年底突擊花錢現象將不再。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財政支出為年初預算的75.2%,超過序時進度(75%)。
具體來看,今年財政在基建領域發力明顯。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財政城鄉社區支出15657億元,增長34.1%;農林水支出12000億元,增長11.4%;住房保障支出4614億元,增長22.7%。
另外,前三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28121億元,同比增長7%。
此外,財政部等力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落地,近日推出了第三批萬億規模的PPP示範項目,以示範效應推動總投資規模破12萬億元的PPP項目落地。
另外,國家發改委推出的專項建設基金規模已經達到1.8萬億元,這也解決了地方政府基建的資金缺口。
總資產增長11.33%,凈利潤同比增長5.52%。10月20日晚間,平安銀行發布的2016年三季報,為邵平的平安銀行行長生涯,交出了最後一份成績單。
同日晚間,平安銀行正式宣布,孫建一、邵平分別辭任該行董事長、行長,所遺職務由中國平安副總經理謝永林、平安銀行副行長胡躍飛接替。
該行同時披露的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平安銀行總資產達到2.79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1.33%,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1.91萬億元、1.43萬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10.32%、17.63%;實現營業收入819.68億元,同比增長15.2%;準備前營業利潤561.6億元,同比增長29.88%,凈利潤187.19億元,同比增長5.52%。
根據三季報披露,截至9月底,得益於銀行卡、理財、資產托管、代理等業務仍快速增長,平安銀行實現非利息凈收入274.05億元,同比增幅19.43%。非利息凈收入在營收中的占比為33.43%,同比提升1.1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受外部環境影響,平安銀行過去幾年一直持續提升的凈利差、凈息差水平,開始出現穩中有降的情況,截至9月底,其凈利差、凈息差分別為2.62%、2.73%,其中凈利差同比提升0.03個百分點,凈息差保持去年同期水平未變。
而在資產質量方面,三季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23億元,比去年底增加47億元,不良率為1.56%,較年初上升0.11個百分點。受不良貸款影響,截至9月底其資產減值損失達到316億元,其中三季度為116億元。
受上述因素影響,平安銀行三季度單季營業收入、凈利潤出現穩中有降的態勢。今年三季度,該行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長10.67%、4.42%,比上半年下降6.92、1.68個百分點。收入結構方面,非利息收入占比也比上半年的33.91%略降0.48個百分點。
稅收是經濟的晴雨表。10月20日, 國家稅務總局通過分析前三季度稅收收入等變化,來揭示正悄然發生的經濟變化。
8月重點稅源民企投資首超國企
去年底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快速下滑驚動決策層,5月國務院首次對民間投資政策落實情況展開專項督查,隨後一大波促進民間投資“藥方”開出,近兩個月民間投資增速企穩回升。
稅務總局分析稱,進入8月份,重點稅源民營企業投資增速大幅加快,達到33.5%,並且今年首次超過國有企業投資增幅。其中,電力、航空、電氣機械等行業民營企業投資更是快速上揚,成為帶動民營企業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
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副司長鄭小英表示,1-8月份,重點稅源民營企業外購用於增值稅進項可抵扣的固定資產金額同比增長10.2%。這說明國務院5月份對促進民間投資政策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之後,重點稅源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呈現止跌回升態勢。
國家統計局投資司司長賈海近日也撰文分析稱,民間投資增速回升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大環境有所改善,特別是工業企業出現生產平穩、效益持續改善。二是相關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今年國務院先後組織了兩次針對民間投資的專項督查,並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做好民間投資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進了政策落地速度,有助於解決民間投資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加快了民間投資的建設進度。
過剩產能成效初顯
今年以來,國務院加大去產能,煤炭產量下降。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采礦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有色等行業稅收分別下降31.8%、2%和2.5%,降幅比上半年分別收窄7.3、4.2和7.4個百分點;煤炭行業稅收下降23.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8.6個百分點;鋼鐵行業稅收增長1.4%,比上半年提高10.5個百分點,扭轉了下降趨勢。
這表明,隨著淘汰落後產能和清理僵屍企業進程的推進,以及煤炭、鋼鐵價格回升,產能過剩行業出現好轉跡象。
值得註意的是,部分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情況更好一些,如鋼鐵和有色重點稅源企業中的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1—8月稅收增長35.3%和20.5%,比兩行業重點稅源企業增幅分別高24.6和24.3個百分點。
另外,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稅收增速高於全國水平,反映出國家實施重大戰略取得成效。
鄭小英介紹,前三季度,京津冀地區、長三角經濟帶稅收增長增速高於全國2016年上半年區域內貿易總額同比增長1.5%,占地區國內貿易總額的比重增加2.2個百分點。河北省積極承接轉移產業,商貿物流發展搶眼,倉儲、租賃行業稅收增長明顯,1—8月稅收增幅分別為43.8%和23.5%。
前8月營改增減稅2493億元
今年5月1日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全面推開,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此次稅務總局也公布了營改增減稅情況。
據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副司長林楓介紹,截至8月31日,建築、房地產、金融和生活服務四大行業試點納稅人共計1048萬戶。5-8月份,四大行業累計實現增值稅應納稅額3127億元,與應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486億元,稅負下降13.45%。目前,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運行平穩,呈現出逐月向好的發展態勢。
稅務總局公布了詳細的減稅數據,以證明納入營改增的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5-8月份,四大行業均實現減稅,金融業實現增值稅1013.19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108.35億元,稅負下降9.66%;建築業實現增值稅756.22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44.73億元,稅負下降5.58%;房地產業實現增值稅655.01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51.13億元,稅負下降7.24%;生活服務業實現增值稅702.29億元,與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282.11億元,稅負下降28.66%。
此前業內多有爭議,認為金融業稅負上升。但數據顯示,金融業的稅負下降明顯。而營改增中稅率上升幅度最大的建築業也實現了降負,而營改增減稅效應最大的屬於生活服務業。
營改增專家、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全面實施營改增引發的減稅可分為試點企業直接減稅和下遊企業間接減稅兩種情況,前者可稱為企業減稅,後者可稱為產業減稅。產業減稅效應更加明顯。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營改增除了四大行業自身減稅486億元外,前期納入營改增試點的“3+7”行業減稅541億元,原增值稅行業減稅619億元。這意味著營改增試點企業之外的減稅力度更大。
全面營改增後減稅力度明顯加大。
稅務總局數據顯示,1-4月份營改增減稅847億元,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後,5-8月份合計實現減稅1646億元,幾乎是前四個月減稅數據一倍。2016年1-8月份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2493億元。
林楓表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結合前期營改增運行情況,進一步做好納稅服務工作,特別是引導試點企業加強財務管理、完善內部治理,最大程度地享受營改增政策紅利,更好促進廣大企業和經濟發展。
按照國務院今年營改增減稅超過5000億元的目標,9月~12月減稅規模或超過2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