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團(000333.SZ,下稱“美的”)發布最新三季報,今年前三季的電商收入已突破100億元,即今年前三季的電商收入便達到去年全年水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美的內部人士處獲悉,2015年全年美的電商收入有望達到160億元。
雙十一是年底最關鍵的一仗。10月28日上午,當本報記者步入在順德的美的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時,迎面便是紅色的標語——“春風吹戰鼓擂 雙11誰怕誰”。不過,美的集團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海泉坦言,雙11銷量要沖,但更重要的是轉變經營模式。
“關鍵要用數據來驅動經營”,吳海泉說,為了與用戶直接接觸,在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的同時,美的也做自己的官方網上商城。未來,從產品定義到市場營銷,都離不開用戶的參與。明年,美的從工廠到用戶,產品只需經過兩次流轉,“壓貨模式將過時”。
從批發到零售
2014年,美的成立專門的電商公司,吳海泉也從1號店“過檔”到美的。“電商是零售模型,但美的原來是經銷商模型。成立電商公司後,美的做了許多後端整合,來支撐前端。”
吳海泉說,後端整合包括:一是物流體系,從B2B物流到B2C物流;二是IT系統,從外包變為自我研發;三是數據,從粗放到精準;四是營銷,從投廣告到數據驅動精細化營銷。
“我們的思路已經轉變:從在網上賣貨,到橫向、縱向的內部體系改革。”吳海泉舉例說,與去年同樣的電飯煲,今年肯定打折,如何支撐呢?關鍵是體系優化、成本下降,讓利給消費者。
在美的電商公司的後臺信息系統,記者看到,美的2000多家電商店鋪(自營的、經銷商開的)的交易金額、訂單數、暢銷商品、用戶評價等實時數據,全部都呈現出來了。
“以前一個電商店鋪提了1億元的貨,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麽賣的”。吳海泉說,“但是,現在它每天怎麽賣,有沒有刷單;什麽價格賣,利潤如何,我都可以監控。所以,滯銷商品一目了然,還可以分析是產品、定價還是促銷出了問題,並及時反饋給各事業部。”
數據從哪里來呢?吳海泉透露,只要付費,阿里巴巴的數據是相對開放的;同時,由於美的與京東合作的規模很大,因此京東也會向美的開放一些數據,以便雙方共同挖掘用戶需求。而阿里、京東的數據已經占了國內網購數據的大部分。
渠道“電商化”
除了管理全網的美的電商店鋪的後臺信息系統,美的電商公司還要做自己的網上商城。既然大的電商平臺這麽強,為什麽還要開美的官方網上商城呢?
“基於用戶需求”,吳海泉解釋說,用戶到美的官方網上商城,一是查找商品更準確的信息;二是查看保修的信息;三是團購也會來找;四是忠誠的美的用戶。“我們不會燒錢來導流。把體驗做好,消費者自己願意來才最重要。”
更關鍵的是,美的網上商城還與美的國內約1800家線下旗艦店對接,形成O2O(線上線下融合)渠道。吳海泉說,線下旗艦店的主要功能是體驗,美的產品很多,門店只能部分出樣,其余產品消費者可以在店內上美的官方網上商城查看。
一旦消費者在美的線下旗艦店下單,貨物並不需要從美的總部發到這家線下旗艦店,再轉給消費者;而是從美的倉庫,直接發給消費者,節省物流成本。
經銷商的利潤何來?“原來批發商給錢、提貨、把貨拉回去。明年,絕大部分批發商,不用拉貨,貨放在美的,變成一個集中倉庫。真的有人買,貨直接送給消費者,由美的旗下安得物流負責送貨。於是,從N次送貨(從工廠到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用戶),變為兩次送貨(從工廠到倉庫,從倉庫到用戶),直接產生新的利潤。原來的壓貨模式,不適用了!多出的利潤,工廠與經銷商分成,或者讓利給消費者。”吳海泉說。
下一步“移動電商”
通過電商數據,可以優化店鋪、滯銷商品,可以直接送貨給消費者,還可以助力新品開發。吳海泉強調,“產品仍然是核心”。
美的最近推出了一款999元的3公升凈水機,就是美的電商公司與事業部聯手開發的,與以前的產品開發、推廣流程完全不同。“以前是看市場上的產品,進行優化。現在,第一看數據,從價位段、型號、功能,找出大概的方向;第二看用戶在網上搜索什麽;第三是找典型用戶深入交流,讓意見領袖提建議;第四在傳播上,定位精準人群,口碑營銷”。
吳海泉接著說,“下一步的方向是移動電商”。美的網上商城,目前80%的流量來自於移動端。“不只看雙十一的增長,我們有長期目標,關鍵是能力和體系,以及怎麽向無線端轉型。否則做數字沒有意義,不知道以什麽支撐。”
他認為,今年電商雙寡頭PK雙十一,價格戰不可避免。因為美的跟京東、阿里都簽了戰略合作協議,因此大家都有共識,今天不是價格戰就能解決問題,還是要圍繞用戶的需求來生產產品,美的會專門針對它們的數據,聯合開發適合不同渠道的智能家電,並聯合營銷。
“今後,消費者將越來越細分。美的還會跟許多細分的垂直電商平臺合作,包括一些APP和社區,如,下廚房、辣媽圈、烘焙社區等,甚至會為這些細分平臺制訂產品。”吳海泉說,“怎麽讓消費者投入到你的產品,形成歸屬感,我們正在逐步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