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羊年計劃:無為
一念間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2vmjg.html
【There is always time. Time is
priorities.】
按習慣該寫羊年計劃了,但一直遲遲未動筆——因為今年沒有計劃。投資、工作、家庭和生活一切都按部就班走在正軌上,暫時無需調整,羊年就一切順其自然了。沒有計劃其實也算一種計劃吧,因此還是決定簡單寫寫。最初想取名“無我”,但深知自己還遠遠達不到那個境界,無法脫離貪嗔癡,因此取名無為。
很多朋友看到這又該調侃我故弄玄虛,把投資宗教化了。那就讓我們借用Kevin
Kelly《失控》一書的說法,用科學的方式來表述“無為”:放棄以還原論為基礎的近現代科學的計劃方法,轉而使用自下而上,基於系統論的原則,通過各部分的自組織來湧現出整體的發展方向。我覺得這和佛家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道家的“無為無不為”,或心學的“吾性自足”一脈相承。簡單說,按波普爾的科學哲學,所有的科學都只是一種猜測和假說,並非真理;而未來是不可預測的,人類的知識相對於未知,不過是沙漠里點綴的綠洲而已,因此自上而下的計劃和控制是有局限和極限的,自下而上的無為而治也許是另一種方法。
言歸正傳,先說投資。2014年操作很少,基本是長線投資(也許是懶吧),收益還算滿意。投資最重要的事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在自己的天賦、興趣、資本、能力、時間等要素的空間中找到穩定較優解。巴菲特那樣逆天的成就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只做好自己即可。過度地學習巴菲特很可能會陷入對高收益的貪,常常讓人迷失本心,欲速而不達。其實大道至簡,要想在股市穩贏是一件簡單的事。下圖是我在多篇文章里都提到過的滬指月市盈率,只需要機械地照著操作,收益應該會超過市場中的大多數人。(具體操作見《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三):這次不會有什麽不同》)
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而這方法需要投入的時間是多少?每年應該不需要超過一小時即可。對很多人來說,把時間花在其它地方也許更好。說來慚愧,我也只有為兒子建的投資帳戶才能完全按這方法操作,自己的帳戶還是按耐不住選股的欲望。
過去的一年是回歸家庭的一年。多年來讀書工作結婚,基本上把所謂的“事業”排在了第一位,只關註小家庭而忽略了親情。直到孩子逐步長大,父母漸漸老去,才發現家庭是值得花更多時間的地方。近來我對帶孩子的興趣甚至逐漸超過了投資。與其說帶,不如說是向孩子學習,生命有太多不可思議的神奇之處,我得感謝孩子時時提醒我以一顆初心重新認識世界,我也才進一步體會到尼采精神三變的終點為什麽是嬰兒。
今天是七九,從冬至開始到今天,一共跑步56天,出勤率88.88%,還算滿意(其中包括大病一場缺席了5天)。基本每天5點至5點半起床,先騎車去奧森跑完步後再回家洗澡吃早餐上班。今年計劃參加至少一次全馬,一次鐵人三項,還有一次短距離的TNF100越野跑(先從25公里開始)。我對運動的執著和興趣恐怕也超過了投資,當然我覺得收獲也遠遠大於投資的滿足感。運動讓我明白,困難其實只存在於想象之中,很多事只要開始做,遠沒有那麽難。There
is always time. Time is priorities. 所謂沒有時間,都只是借口。
工作也算按部就班,繼續積累和發展。因此對我而言,沒認真想過全職投資,這也許是保持良好的投資心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投資收益的變動更多只是成就感,並不會改變日常生活。
投資於我而言,金錢的刺激和激勵越來越弱,更多的只是成就感,和對企業以及經濟的興趣——就像我對哲學、宗教和稀奇古怪的交叉學科的興趣。我不知道這是離投資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但至少對我而言,是一種更自然的狀態。(相比之下,其實我喜歡芒格甚過巴菲特)
港股炒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首募钱厚-Tcoins
http://xueqiu.com/8301293543/42915960
导读:相对于A股,港股新股中签率毫无疑问很高,也就是这个原因,吸引了众多内地投资者加入港股炒新的市场。然而资本逐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港股高企的中签率是港股投资者千万次试错的结果。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港股炒新市场算得上是蛮荒之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既有嗜血的庄家,也有希望之地。本文通过介绍港股特殊的上市制度与新股上市表现,希望帮助初入港股的投资者更好的了解港股市场。
上市方式:神奇的配售制度
与A股不同,港股上市机制五花八门,但究其本质的话,也就两种:非公开发行与公开发行。
公开发行的机制有很多种,主要有“发售以供认购“和”发售现有证券“两种:
而非公开发行其实就是以配售的方式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采用这种形式。配售相当于A股中的“定向增发“,发行人向为数不多的投资者出售股票,而个人投资者很难参与公司一级市场的首发。同时由于以配售方式上市的公司股票集中度较高,股票发行后被高度控盘的概率很大,股票暴涨与暴跌犹如天堂地狱。
配售上市:
由于以配售方式上市的公司股票集中度较高,股票发行后被高度控盘的概率很大,股票暴涨便是家常便饭,比如4月30日在创业板铸能控股(8133.HK),首发上市当日涨幅965%,而这支股票PE(TTM)-1082.3,PB60.78,实在是看不到股票上涨的理由。
今年2月初在创业板上市的俊东控股(8277.HK,PE 238倍)的走势更是“节操碎一地“,发行价1.2港币,上市首日涨幅373%,当天盘中最高价12港币,而后股价一路狂泻,至4月30号收盘1.5港币,一朝回到解放前。有趣的是,这支股票上市一周内成交量极度放大,换手率最高达25% ,看来不少炒新资金也加入了这场”博傻“的游戏中。
港股市场中,这种股票不在少数,下面罗列了今年年初以来以配售方式上市的公司一览:
对于这类暴涨的创业板新股,纵使其上市当日或者上市之后几天的股价不断创新高,涨幅多么惊人,然而都不是市场行为,最后大概逃避不了鸡毛一地的结局。
中签率:最低消费(1手100%),分档递减
香港新股一般会分为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两部分,90%的股票会在国际配售配发,保荐人和包销商会把股票配发给比较有实力的基金、机构或个人客户,一般而言这类客户资产值要达3000万港币以上或有800万投资组合才符合配售资格;另外的10%就是公开发售,给所有投资者去认购,如果说公开发售很火热,就会在国际配售回拨给公开发售,例如超100倍以上,回拨50%到公开发售,那国际配售跟公开发售就会变成各50%,但要注意这里说的都是主板的新股,创业板的新股是100%做配售分销,不会进行公开发售的。
中签率港股跟国内市场最大不同,香港新股市场是用”认购愈多,分到愈多”的公平机制分配,简单说就是你认购100万跟我认购100万,大家都是会分到一样多的股票,不用像A股要摇号抽奖一样,而且港股会先力求一人一手,大家都分到股票,然后按照比例递减的机制去分配,希望参与者不会空手而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港股上市公司申购一手中签率大多高达100%,就是这个原因。
如何提高分中签配比率这应该是最关心的议提,如上面所述香港是用“认购愈多,分配愈多”的机制,因此要提高分配率,最简单就是增加资金,有见及此,券商大都会提供10倍的孖展(保证金)融资,就是你出金10万,券商借你90万,共可认购100万,假设最终中签率是10%,就相当于你拿10万出来就能分到10万的股票;另外港股中签率是递减的,多户头申请会比一个户头申请综合中签率要高。
新股上市后走势:创业板新股,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统计了2014年以来港股新上市公司首日和五日收益,发现:
以配售方式上市的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虽高达300%,但是上市5日涨幅仅仅只有1.85%,扣除各种税费,这样的收益难抵成本,5日中如此大的落差是庄家嗜血本性的体现,也是小散回不了头的高点;而主板上市公司则比较稳健,上市首日平均涨幅6.72%,上市5日涨幅也有3.25%,整体上看,对于港股来说也是比较好看的收益,但从个股上看,有首日涨幅超过60%的新股,也有首日跌幅超过50%的股票,分化明显。
人類誤判心理學:承諾和一致 一念間
http://xueqiu.com/4624725729/22527993在各種論壇上呆久了,漸漸養成了不爭論的習慣。明白的人點到就明白了,不明白的累得吐血也是對牛彈琴。爭論的結果常常是讓錯誤的一方(有時是自己)更加堅 定地堅持錯誤的觀點,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即使正確的一方也常常更加偏執地走上另一個極端,直到變成錯誤。有一句老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能客觀 地看待/反思自己的觀點或錯誤談何容易。我一直對此非常奇怪,為什麼高智商的人在這個時候突然像變了一個人,對那麼顯而易見的事實視而不見,直到瞭解了心 理學中「承諾和一致」原則。
心理學家曾在賭馬者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賭馬者一旦下了賭注,他們立刻對自己所買的那匹馬的信心 大增。其實這匹馬獲勝的概率一點也沒有改變,馬還是原來那匹馬,賽道還是原來那條賽道,賽場還是原來那個賽場。但在這些賭馬者的眼中,一旦下了賭注之後, 這批馬獲勝的希望就大大地提高了。雖然這種轉變乍見之下有點讓人迷惑不解,但其成因卻與一種常見的社會影響力的武器有著密切的關係。這種武器就是一種要與 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保持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之 下,我們會採取某種行為以證明我們之前所做的決策。讓我們再來看一下賭馬者的實驗。在下注前的半分鐘,他們猶豫不決,對下注的馬屁能否獲勝沒有一點把握; 然而下注之後,他們馬上變得樂觀起來,對下注的馬匹信心十足。令其態度發生根本轉變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他們所做出的最後決定(在這個例子中是下注)。一旦 選擇了某種立場,必須保持一致的壓力迫使這些人產生要與他們過去的所作所為相一致的想法。他們只能說服自己他們所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而且毫無疑問,他們 對此的感覺相當地好。
「承諾和一致」原則非常有用,應用也非常廣泛,在這裡只談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特徵,那就是這種一致性的自我強化傾向 (希望對此原則有更多瞭解的童鞋建議看《影響力》)。這種內心的變化會「長出自己的腿來」,也就是說,保持一致的壓力會讓人們自動來強化這種內心的變化。 比如說,當一個人將自己看成是一名富於公益精神的公民時,他會說服自己投身公益活動才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他會開始關注以前不曾注意過的與社區服務有關 的事情;他會花時間去聽以前從未聽過的支持公益行為的辯論,而且覺得這些論點比過去更有說服力。總而言之,因為要與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他會說服自己關心 公益事業的選擇是正確的。而這個用其他原因來證明承諾的正確性的過程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其他這些原因是一些新發現的原因。因此,即使當初哪個讓他變得關心 公益事業的原因已不復存在了,這些新發現的原因也足以支持他的信念,使他依然相信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1、並非只有賽 場上的賭馬者才會自欺欺人,讓我們看看莎拉和她的男友蒂姆的故事。對莎拉來說,這場戀愛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過。她想和蒂姆結婚,想要蒂姆停止酗酒,但蒂姆 都不答應,為此他們總是吵架。最後莎拉終於下定決心,結束了這段關係。然後莎拉和其他人定了婚並向親朋好友發出了請柬。然而就在此時,蒂姆打來電話說他很 後悔與莎拉分手,希望兩人能夠言歸於好,並像以前那樣和莎拉生活在一起。又說他願意和莎拉結婚,保證以後再也不喝酒了。莎拉覺得,如果蒂姆真能做到這幾點 的話,他還是有他的優勢的,因此決定解除婚約,取消婚禮,收回請柬,並讓蒂姆搬了回來。不到一個月,蒂姆就告訴莎拉他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停止喝酒。一個月以 後,他又決定他們應該「等一等,先觀察一段時間」,然後再考慮結婚。兩年過去了,蒂姆和莎拉仍像以前一樣生活在一起。蒂姆仍然酗酒,仍然沒有結婚的打算, 但是莎拉卻比前更加忠心了,即使那些讓她選擇蒂姆的條件沒有一條變成現實。她這個選擇蒂姆的決定,客觀地看是很不明智的,但它卻衍生出自己的支持系統,使 莎拉在他身上發現(或者說創造)了不少的優點,儘管在她做出這個巨大承諾之前根本就不能接受這一切。顯然,那些賭馬者並不是唯一對自己所做出的艱難抉擇深 信不疑的人。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時不時地欺騙自己,好讓我們的想法和信仰與我們已經做出的決定或採取的行為保持一致。
2、汽車經銷 商「虛報低價」的詭計。經銷商會給一些顧客開出一個比競爭對手的價格低400塊的好價錢。事實上,他們從來就沒有打算過要以這個價錢成交。他們給出這個價 格的唯一目的,就是讓潛在顧客做出從他們這裡買車的決定。一旦顧客做出了這個決定,銷售員便會採取一系列的行動來讓顧客產生對這輛車的承諾感--填一大堆 的表格,考慮各種各樣的貸款條款。有時候,銷售員還會鼓勵顧客在簽合同之前試開一天,以便對這輛車有更真切的感受,而且還可以給鄰居和同事們看看。這些銷 售員很清楚,在這一段時間裡,這些顧客們會下意識地找出一大堆理由來支持自己所做出的選擇。接著,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有時候是發現了計算過程中的一個 「錯誤」,有時候則是在最後一分鐘老闆不同意做這筆生意,因為「這樣做就賠本了」。也就是說,先給出一個很有誘惑力的價錢,讓顧客做出買車的決定;接著, 在顧客做出決定之後,但還沒有最後成交之前,最初給出的那個誘惑卻被巧妙地拿掉了。在這種情況下,顧客們還會購買這輛車似乎是一件讓人難以相信的事情,但 這個辦法卻屢試不爽。汽車經銷商已經意識到,個人承諾有能力建立起它自己的支持系統,而這套支持系統會為這個承諾提供一套新的理論依據。正是由於這些理論 依據為這個承諾提供了很多堅強有力的支柱,因此,即使汽車經銷商挪走了最初支持這個承諾的那一支柱,這個承諾也不會坍塌。所以,就算顧客吃了一點虧,他們 也不會介意,甚至還會很高興,因為還有那麼多的理由支持自己的選擇呢。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最初的那個承諾,那這些額外的理由可能永遠都不會出 現。
讓我們回到投資上來吧,其實看完上面的例子,童鞋們已經知道我想說什麼了。投資者對自己研究或投資的股票也受一致性傾向的影響:自己 持有的股票,往往會愛上它,偏執的相信它。這是投資的大忌!!!投資成功的原因多種多樣,虧損的原因常常是因為固執地死守一支不值得持有的股票並期待奇蹟 發生,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能以客觀事實為判斷依據。因此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每個投資論壇的爭論永不停止,有時甚至持續好幾年(比如銀行 股。。。)。尤其當雙方公開了自己的立場後,會產生更強的維持這個立場的壓力,因為他想在別人眼裡顯得前後一致。誰都不想被歸入自相矛盾的行列。所以,為 了保住面子,知道你的立場的人越多,你就越不願意去改變它。
這也是我佩服那些能坦然面對自己錯誤的大師們的原因。當有人問巴菲特在生意上 犯過哪些錯誤時,巴菲特風趣地答道:「那要看你有多長時間聽我說了!」於是,他就曆數自己投資的種種錯誤,滔滔不絕。再回過頭來看看巴菲特每年的致股東 信,其中必有的內容,就是對自己在當年所犯的錯誤做自我檢討。喬治索羅斯認為他自己的優勢在於「有認錯的勇氣」。他說:「對於其他人,犯錯是羞恥之源。對 我而言,認識到我的錯誤是我感到自豪的事。一旦我們意識到不完美的理解是人之常情,那麼就不會因犯錯而感到羞恥,而只是因未能及時糾正錯誤而感到羞恥」。 索羅斯認為,他的真正快樂來自於發現了一個錯誤。他號稱成功「不是來自於猜測正確,而是來自於承認錯誤」。約翰?坦普頓爵士坦陳,他所做的每三筆投資就有 一筆是錯的,他也因此變得特別謙卑。彼得林奇承認,他曾經把40塊錢買進來的股票,在50塊的價位上賣掉,發現它漲到60塊,又趕緊買回。他不覺得承認這 件事傷他的自尊。
芒格曾用一個詞來總結他的成功:「理性」,而我理解所謂理性就是不帶自己的偏好、偏見或執著。為了化解一致性偏見對我們 投資的影響,我們應該訓練自己努力考慮任何有可能證偽自己觀點的證據,尤其是在我們自認為觀點特別出色時更是如此。由於清楚地認識到人類會由於天生的避免 不一致性傾向而犯認知錯誤,我會對那些自己不想聽的關於自己持股的負面消息給一個更大的權重,或者完全就以反對者的立場來參加討論。道家講:「無我,無 慾,無爭,天人合一」,儒家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家講「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古希臘哲人說:「認識你自己;人最大的敵 人就是自己;人是自己的牢籠」,其實都是教導大家「破我執」,要認識真理,就要跳出自我。
決定為我的簽名檔加上後半句: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上市公司;不怕以最冷的利刃來解剖自己!
私募大佬這樣買:重倉還是謹慎一念之間
2017年2月底,私募基金認繳規模11.35萬億元,公募基金規模8.82萬億,私募規模超過公募逾2成,私募市場地位進一步提高,儼然能夠與公募相提並論。在目前已經發布2016年年報的760余家上市公司中,也有約三分之一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了私募的身影。
第一財經了解到,過去一段時間來私募普遍倉位不低,較好地把握住了年初以來的這波行情,這在私募產品的業績中也有所體現。不過,一位受訪私募人士表示,盡管不悲觀,但是私募的態度開始變得謹慎起來。
與此同時,私募的調研步伐並未停歇。統計顯示,在過去一個月來約150家迎來證券私募公司的調研,其中最多調研私募家數也超過30家。在調研的私募中,淡水泉、重陽、從容、星石等老牌私募身影頻現。
重倉股一騎絕塵
私募大佬的堅持往往有其根據,王亞偉便是典型之一。
Wind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四季度末,千合資本旗下產品“昀灃證券投資”和“昀灃3號證券投資”合計持有三聚環保3561.01萬股,持股比例達3.98%。截至3月28日,今年以來漲幅達到31.26%。
實際上,王亞偉“奔私”後,四年來一直堅守在三聚環保,而四年間三聚環保後複權的漲幅也超過11倍。
另一位堅守的私募大佬是淡水泉的趙軍。2014年四季度起淡水泉對歌爾股份的持股比例達0.85%,隨後淡水泉加大了對其的投資,在2015年二季度,淡水泉投資合計持股比例達2.40%,隨後淡水泉在其股價回調的過程中不斷加倉,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淡水泉精選一期、淡水泉成長基金一期和投資精英之淡水泉合計持股比例達到4.05%。年初至今,歌爾股份的漲幅亦達到27.68%。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三聚環保,王亞偉出現在了大連熱電2016年年報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名單。
並且,千合資本和淡水泉對歌爾股份和三聚環保的持股市值均超過了10億,也遠超其他私募重倉股的市值。
Wind也顯示,截至去年年末,按照持股市值的大小從高到低排列,陽光私募持有市值排名前十的個股依次是歌爾股份、三聚環保、山西焦化、機器人、乾照光電、用友網絡、陜國投A、靖遠煤電、海虹控股及貴州百靈。在這十大重倉股中,淡水泉、千合資本、民森等私募大佬現身。
其他老牌知名私募中,景林資產的重倉股是雲南城投;和聚投資重倉持有保稅科技和捷成股份;展博投資的重倉股是江陰銀行;高毅資產的重倉股是東易日盛;博道投資的重倉股是安圖生物;民森投資則重倉了天原集團等。
這些私募的重倉股大多表現搶眼,除上述的歌爾股份、三聚環保,江陰銀行更是值得一提。江陰銀行於去年9月上市交易,10個板後打開,隨後在9月末跌去近20%。Wind也顯示,到了4季度網下打中的眾多公募獲利離場,展博卻在四季度挺身而入。
第一財經統計發現,去年四季度江陰銀行的平均價格是12.92元∕股,截至今年3月28日收盤江陰銀行股價已經漲到21.76元∕股。也就是說,若持有江陰銀行至今,去年四季度至今的漲幅大概在68%。
“這波流動性帶來的行情私募基本都把握住了,從機構的業績也都能剛看得出來,這波行情非常明確。”清和泉資本策略分析師趙宇亮也向第一財經表示。
據格上理財統計,截至目前,私募機構持股市值前五的行業分別為房地產、醫藥生物、化工、電子和機械設備行業,占私募持股總市值的58.83%。從持股總市值來看,房地產行業持股總市值達295.46億元,占持股總市值近三成達28.73%,為目前私募持股集中度第一的行業。
行情過後偏謹慎
除把握到能抓住的確定性機會外,私募也加緊了調研的步伐。
過去一個月,近150家上市公司迎來私募調研,宋城演藝、華東醫藥、長春高新、榮泰健康和尚品宅配被私募調研家數最多,分別是33家、23家、19家、17家和16家。
具體來看宋城演藝的調研者中包括有淡水泉、拾貝、呈瑞、世城等;長春高新的調研者中不乏淡水泉、朱雀、新價值、翼虎等知名私募;拾貝、玖歌、從容、尚雅等私募則去調研了尚品宅配。同時,本報也註意到,淡水泉、重陽、星石等百億級私募都在過去一個月調研了歌爾股份。
除此之前,還有12家私募調研了匯納科技,其中包括星石、玖歌;13家私募調研了索菲亞,神農、拾貝、中歐瑞博等在內;調研科大訊飛的私募家數也超過了10家。
“2017年中國股市的整體表現要好於2016年,股市的上下震蕩幅度不會太大,但總體上還是穩中有升,個股方面將繼續延續2016年的分化局面,即低估值的指數權重股上漲,高估值的中小創上市公司延續調整。” 華南一位私募基金經理便告訴第一財經。
對於2017年的投資機會,廣東富利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樊繼浩認為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第一個投資機會主要來自於業績增長、估值較低的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第二個投資機會則來自於大型央企上市公司。
“在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一定要是行業龍頭上市公司,因為隨著新股發行節奏的加快,滬港通、深港通以及潛在滬倫通的深入發展,中國股市總體上來說將向成熟的資本市場一步步邁進,只有優秀的上市公司才能夠受到市場的關註,大部分的中小上市公司的股價格將回歸到合理價格,同時,A股上市公司在數量上已經不再稀缺,但行業龍頭卻是唯一的。”樊繼浩說。
“中國上市公司的大部分利潤來自於央企的上市公司,有一部分央企的上市公司已經進軍世界五百強,同時2017年又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年,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提高央企的整體業績與效益,給這部分公司帶來新的投資機遇。“對於第二個其認為的投資機會,樊繼浩進一步向第一財經表示。
不過,站在當前時點,也有私募人士向本報提示特別是要註意風險。“站在當前時點,我們認為一季度末是偏謹慎的。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考慮,首先是三季度應該是經濟考驗節點,三月份的PPI見頂,四月份趨勢往下。其實當前市場對此已經比較充分了,1-2 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幅上升,這兩天行業卻不開始反應。從各個宏觀指標來分析,二季度有下行的壓力;二是近期流動性緊張,MPA考核是一個原因以及央行的政策偏緊等。展望二季度,貨幣政策也不會有很大改變。”趙宇亮便表示。
“同時我們還要特別提防發生黑天鵝事件,對於投資來說,我們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麽樣的黑天鵝事件以及什麽時候發生,但是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上述華南私募基金經理也進一步表示。
一念無明
在這個瘋癲的世界裡,我們都沒有看清事物的心念和智慧。
電影《一念無明》借一個躁鬱的人,去看一個城市的躁鬱。電影的英文名字是《Mad World》,指的,是我們不由選擇也無力改變的大環境;「無明」,則因為我們總未能看清事物的本像,在一念之間,就做了一個無法挽回的決定。
好心做壞事者,有之。就像Jenny帶阿東回教會分享見證的一幕。Jenny的出發點是寬恕和愛。但對阿東來說,不但不是救贖,反而是再次病發的觸發點。
壞心做壞事者,亦有之。劏房的隔離左右,本來相安無事,忽然變臉,只為自保。踐踏弱者的,往往不是強者。強者與弱者的世界,難以交疊,頂多視而不見。但弱者與更弱的,困獸鬥,難免互相廝殺。但誰又有權去判斷他們?他們每個人都身處絕境。老人家、寬頻仔、南亞人、單程證媽媽,各有各故事,各有各難處。
結局不算快樂,但至少父子同行。編劇說,同行,就是面對生命的答案,也提出控訴:「其實係咪咩都可以判俾人做?」。但作為觀眾,我禁不住想,躁鬱的阿東,要不是當初堅持獨力照顧明顯也有情緒問題的媽媽,結果會否不一樣?如果,途上有專業的照顧者分擔重擔,或許阿東就不會在盛怒失控之際殺死媽媽?
當然,外判的無力感,一樣叫人難受。尤其看見戲中醫生的機戒式診症:「食唔食到?瞓唔瞓到?有無唔開心?有無想自殺?想自殺就要再入院架啦。」社會制度,本該疏理社會問題,最後卻往往變成問題本身。
電影中的童角是瘋癲世界中唯一清醒的人。或許,創作人最想叩問的,是咱們在充斥標籤與欺凌的環境中,長期被受壓抑的狀態下,如何重拾一念澄明的初心。
文藝片《一念無明》將代表中國香港地區競逐第90屆奧斯卡外語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21/1149729.html
今日晚間,新浪電影發布微博稱,據Variety消息,由黃進執導,余文樂、曾誌偉、金燕玲、方皓玟等主演的電影《一念無明》將代表中國香港地區參加第90屆奧斯卡外語片競逐。據悉,《一念無明》是在與《追龍》《擺渡人》《七月與安生》的競爭中勝出。

《一念無明》海報
隨後,電影《一念無明》的官方微博轉發了新浪電影的該條微博,並附上“我會加油”。

電影《一念無明》官方微博截圖
關於這部電影,每經影視記者曾在電影上映時做過相關報道(更多關於影片信息請點擊查看文章《成本200萬。謝謝《一念無明》。》)
(綜合來源:新浪電影、Variety)
港台套「一念之間」唔錯
1 :
GS(14)@2010-10-02 10:19:46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 ... 010-09-29&m=episode
初頭好live
痛愛 第1集:
2010-09-29 HKT
痛愛
Picture
PicturePicture
主題:家庭暴力
編導:夏桂昌
編劇:張飛帆
助導:周頌添
演員:邱廷輝、黃慧慈
年輕夫婦樂樺(黃慧慈飾)與阿澤(邱廷輝飾)當初雖然是奉子成婚,而阿澤表示過未有心理準備當爸爸,但面對已懷孕的樂樺,在結婚初期,阿澤卻表現得無微不至,把主要收入放在家庭之上,甚至向朋友借錢維持家庭。而樂樺也體諒丈夫的經濟困難,婚事不舖張,其母更遷出舊屋讓他們居住,以迎新生命;孩子的出生令二人的關係產生變化,在工作與經濟壓力下,他們開始互相猜疑,阿澤更動手傷害了樂樺,轉念之間,固執的樂樺相信自己能處理一切,拒絕求助,結果卻是事與願違,衝突與暴力不斷加劇,甚至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們如何才能把關係修補?
2 :
GS(14)@2010-10-02 10:20:43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 ... &e=116719&m=episode
娃娃媽媽
主題:疏忽照顧兒童
編導:李麗珊
編劇:陳冬青
助導:卓健欽
演員:曾浩嵐、余敏鳴、宋卓熙、吳悅牽
二十一歲的Sue (曾浩嵐飾)及十七歲的詠儀(余敏鳴飾)同樣是年青媽媽,Sue是盡責的單親媽媽,帶著四歲大的兒子,鄰居詠儀是典型的問題少女,成天掛著玩耍,完全沒有當母親的自覺。
兒子開始唸書後,經濟負擔日重,Sue決定放棄綜援,重新投入社會工作,並請社區保姆照顧兒子,生活看似漸入佳境,但疲累的在職母親生活,及重新接觸年青的同事,令Sue開始感到自己為兒子犧牲太多…
男友阿強因傷人入獄數月,詠儀頓時失去經濟支柱,更糟的是,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不想再被孩子綑綁的詠儀,硬著頭皮四處向朋友借錢打胎,最後找上了Sue。
為了錢、為了對照顧孩子的態度,二人大吵一場。這一夜,一個母親獨留孩子在家,另一個母親對未來感到絕望…
3 :
GS(14)@2010-10-02 10:21:53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867&art_id=14500464
【專題報導】「贏咗場交,輸咗個家,值得咩?」家庭暴力中,施虐一方明知「不值得」,也可能會在盛怒一刻傷害身邊最愛。 50後大男人,面對經濟壓力借酒澆愁,威脅「白刀入,紅刀出」; 60後男女權力趨平等,男方感被「削權」,妻子露臂竟責發姣; 70後後生仔不懂相處,妒忌心重,激情變慘劇。幸好,他們都能及時回頭。
記者 袁慧妍
贏咗場交 輸咗個家浪子終回頭
50後 事業不如意舉刀要刺妻
大男人心態,差點令四分一世紀的婚姻畫上句號。 58歲的成哥 25年前結婚,成嫂的噩夢卻在婚後開始。成哥經常一晚飲幾十罐啤酒,借醉虐打妻兒,用拳頭、皮帶,妻子懷孕時也不能倖免,家裏地板滿佈刀孔,有次甚至向着成嫂「拎住把菜刀話白刀入,紅刀出」。但當他看見兒子在卡紙畫上一家人拖手圍圈的情境,終醒覺自己是罪魁禍首。今日的成哥提醒天下男士︰「做一個真正嘅男人,就唔好郁手」。
成哥曾擁近千名員工的製衣廠, 25年前結識比他年輕 12年的成嫂,拍拖數月即抱得美人歸。他第一次動手是他跟朋友外出吃飯,成嫂問了一句「咁我食乜嘢」?即被掌摑。當時她只有 20多歲,後來成哥虐打次數越來越多。
解開鬱結歡樂家庭重現
放大圖片
成哥(右)曾手持菜刀對成嫂(左)說:「白刀入,紅刀出」,但成嫂對他不離不棄。 馬泉崇攝
成哥(右)曾手持菜刀對成嫂(左)說:「白刀入,紅刀出」,但成嫂對他不離不棄。 馬泉崇攝
12345678910
90年代初,香港經濟轉型,製造業不再吃香,成嫂的保險業務蒸蒸日上。成哥飽受生意壓力,借酒澆愁,一晚豪飲 60罐啤酒,曾企圖襲警,被判守行為。因傾生意北上過夜,成嫂噓寒問暖卻變成虐打妻兒的導火線。
02年家暴曝光後,社署跟進,成哥開始明白自己不肯承認事業失敗和身份危機,卻發洩在家人身上。後來他參加社署男士成長小組,現在心情欠佳時會落街飲茶平復心情。
專家之言(社署社工主史文正)︰這年代男士普遍大男人,適逢成哥事業走下坡,成嫂卻經濟獨立,令成哥把怨氣發洩在成嫂身上。輔導過程中成哥參加的小組全是男性,讓成哥暢所欲言,把心中鬱結解開;兒子一家團聚的願望,最終成為消除家暴的轉捩點。
60後 樣樣不滿妻露臂責發姣
48歲的丁先生與 44歲的丁太結婚 23年,育有兩名兒子。丁生曾以籐條打當時兩歲的兒子,打至手指骨裂,與太太在教子和宗教信仰上又出現鬥爭。丁太憶述:「我做乜嘢佢都唔鍾意,着 T恤露出手臂佢覺得我發姣,引誘男人」。
丁先生多年前已曾掌摑丁太,打兒子,後來改以言語暴力,精神虐待妻兒,包括在公眾場所大聲辱罵丁太。丁先生形容當時的心態是「搞到老婆無地自容,我會舒服啲」。
丁生不懂溝通,「佢哋叫我一齊睇電視,我都唔理,寧願去餵魚」,以為賺錢養家已盡丈夫、父親責任。兩夫婦在管教兒子上又有分歧,「我鬧阿仔,我覺得佢(丁太)都要幫手鬧」,丁太則說︰「我覺得有一個做醜人,一個做好人,咁管教先會好。」
解決分歧夫婦有商有量
丁生父親過身,信佛教的丁生要求信基督教的丁太披麻帶孝,丁太不欲參與某些儀式,丁生以為丁太存心作對,不斷發脾氣,甚至擲東西發洩,「試過連刀都掟」。丁太離家出走,丁生才懂得向專家求助。丁先生現在明白,「男人過咗 40,憂慮會不停咁嚟」,他害怕家庭地位受損,因此傷害家人。現在,兩夫婦有商有量,對丁太的提問,他總是答「係」、「你啱」。
專家之言︰這年代男女讀書機會開始平等,拉近男女之間距離,造成家庭崗位上的權力鬥爭。丁生希望自己的意見是最後決定,但當角色不被重視,形成自卑性格,矛盾、衝突、怨恨累積;管教及宗教爭執只是表徵,二人要解決深層次分歧。
70後 妒忌心致傷妻永留疤痕
31歲的林先生與 28歲的林太九年前奉子成婚,婚後雙方承諾不會單獨見異性朋友。林太有晚深夜用 MSN跟男性舊同事聊天,妒忌心重的林生發現,心裏有刺,後來爭執間,門邊擊中妻子額頭,令她頭破血流,後來傷口要縫六針,疤痕從此不滅。
林先生在茶餐廳一星期工作六天、日做 15小時,以 15,000元收入養家。本是父母掌上明珠的林太則把心力時間都放在兩個兒子身上,變成「黃面婆」。當初的熱情,因現實冷卻下來。
拔心中刺重拾拍拖感覺
林太在 MSN找朋友傾訴,有時又會帶同兒子跟男性舊同事到遊樂場玩。去年暑假,林太跟林生因瑣事吵架,晚上她趁家人入睡,在 MSN向男性舊同事訴苦,「想電話講,但怕嘈醒屋企人,最後出咗去傾」。碰巧林生的同事撞見她。林太怕林先生亂想,解釋「一個人落街食麪」。林先生從此心裏有刺。
一個月後,發生了流血事件,林先生自簽守行為。社署跟進,林生接受輔導過程中,明白一切出於妒忌,後來終放下男性尊嚴,挽留有意離婚的林太,並轉工多花時間聽林太心事。已懷孕四個月的林太,現挽着林生說︰「我覺得我搵番拍拖嘅感覺!」
專家之言︰這年代男女欠缺溝通,男方忽略女方需要被愛的感受。本應先了解溝通,才拍拖結婚,但林生林太次序調轉,先結婚,後了解,衍生連串溝通問題。
女性施虐上升半成
社署資料顯示,虐待配偶個案由 04年的 3,371宗,增至 09年的 4,807宗,增幅近四成三。女性施虐者比例由 04年的 11.3%,增至 09年的 16.5%。社署社會工作主任史文正指出,家暴通常會「越打越重手,越來越頻密」。元朗則是多年來虐偶的重災區。
近年女性施虐者比例上升,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督導主任黎偉倫稱,男女趨平等,女性不再只會處於被虐一方。女性在學識和工作崗位有可能越過男性,「會睇低自己配偶,覺得佢唔可以喺收入上爭一口氣,令到自己咁辛苦」。
肯說心中話輔導較易
但他認為,輔導女性施虐者較易,「女人肯講自己嘅嘢,願意搵社工幫助,樂意去聽意見。男人比較自我中心」。無論男女,任何一方也不應使用暴力。
香港電台製作一連八集家庭實況劇《一念之間》,以家暴等家庭危機為題材,今起逢星期三晚七時,於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
2010年第一季虐待配偶數字
─種類─
身體: 675( 84.8%)
性: 3( 0.4%)
精神: 53( 6.7%)
多種虐待: 65( 8.2%)
─地區分佈─
第一位:元朗 110宗( 13.8%)
第二位:觀塘 87宗( 10.9%)
第三位:葵青 83宗( 10.4%)
資料來源︰社會福利署
4 :
龍生(798)@2010-10-02 17:31:32郎才女貌!
這不是恭賀說話, 而是殘酷的事實,
男人一旦失去才幹, 即賺錢的能力, 便失去生存價值,
女人失去容貌, 己面臨絕路了, 拖了個油瓶, 更是終生無望
這些女人的悲歌, 不論用何種角度唱, 我都演繹為悲劇....
真不是個個都係小雪....失敗了仍有第二次機會...
湯兄可有看過小雪的專訪?
很有意思的...
5 :
CHAUCHAU(1254)@2010-10-02 20:38:42好慶幸我同另一半由相識結婚至今剛三十年
暫時仍恩愛如舊,過程中得到理念
家庭相處包括老少,只要能做到溝通與關懷
凡事易地而處代入對方角色去想
紛爭好多時都可避兔發生
6 :
龍生(798)@2010-10-03 03:13:10恭喜chau 兄...
趁科技潮創業 年輕IT人上位 低潮下站穩腳 「放不放棄僅一念間」
1 :
GS(14)@2010-12-31 17:47:182010-12-31 HT
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擊倒了多少「新經濟」的創業家,但其後10年,由寬頻變隨時上網,由Google、Yahoo變成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由商用VPN進化至發展雲端科技,科網股來年又將成炙手可熱的熱煎堆。新一個科技浪潮,又就造一批年輕人乘浪而上,如網絡公司第一線創辦人文立帶領公司走出泡沫後扶搖直上;而80後IT人鄭斌彬亦加入主攻網絡軟件,未來繼續靠運用中港商務科技掘金!
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不少借科技為名搵錢的公司倒下,但其後10年,科技浪潮並沒有停下,即使不諳科技的人,也可手拿智能電話、擁有fb帳戶,趕上WEB 2.0的潮流。
37歲的文立憶起10年多創業路:他於中大讀日本研究,見證互聯網於日本商業化,回港後加入哥哥公司,幫商戶搞56K上網。公司98年賣盤,他用分到的資金,翌年創立自己網路公司第一線。
遇沙氏首收支平衡 逆市奇葩
「新經濟嘛,要找資金很容易。」為公司將中港辦公室和工廠建立VPN(虛擬網絡連綫),方便資訊流動溝通,亦為網站提供ISP(互聯網服務),收取月費,得到美國創業投資公司Egarden和KML等投資。但「dot com熱潮」翌年就開始爆破,網站客戶紛倒閉,衝擊其陣腳未穩的新公司,裁員四分一,捱過03年仍資不抵債,欠債2,000萬元:「前前後後投資了2億元,股東見我們有做實事,2億元都放進去了,不差在2,000萬元。」
成功說服股東再次注資,同年即報捷,03年沙氏來襲,樓市暴跌,公司卻成功收集製造業客戶,首次錄得收支平衡:「可能大家不覺得,當年香港出口很好,因歐美經濟仍向好。」
「放不放棄只是一念之間。」文立網絡公司多年來成逆市奇葩,05年為內地零售業建網絡連綫,兩年前進軍IP電話服務,為香港麥當勞、北京吉野家、上海世博等提供call centre外包服務。現時亞太區VPN佔有率有3成,年生意額少於十億,乘內地市場發展,料明年將有30至40%增長。
25歲的IT 人鄭斌彬,出身中大信息工程學系,亦於08年金融海嘯前與兩名友人創立科技公司Oursky,研發SaaS雲端運算服務,用家可簡易於網上製作表格、平台等,不需添置記憶體,直接經公司儲存資料到網上,主打中小企市場。
金融海嘯下接job 「大小通吃」
不過,一般研發網上軟件服務至少數十萬元,遇着金融海嘯,手執5萬元資金的他,惟有四出找客戶,工作「大小通吃」,如製作網頁、公司內聯系統等都接來賺本金。幸而,去年獲科學園納入其科培計劃,津貼辦公室租金等優惠。
今年鄭斌彬與拍檔終儲夠錢讓雲端服務「Pandaform」面世,現已有超過10間海外及本地公司,每月付款使用,兩年間營業額逾100萬元。
雲端服務在美盛行近10年,有公司能因此上市,鄭斌彬相信,未來中港市場發展空間甚大:「現時已有私募基金投資數十萬元,請我們製作同類型的網上客戶服務平台,私人投資者可透過平台進行投資程序,令投資更簡易。」他亦看好iPhone、iPad作商務用途,如可以用App閱讀招股書等。他們今年亦開始代製iPhone Apps,惠氏及Watson's Wine也是其客戶。(系列四.完)
2 :
GS(14)@2010-12-31 17:47:272字頭任CEO 狂啃管理書
第一線創辦人文立沒在大公司工作過,但未畢業已入行搞網絡公司,26歲時已擔任行政總裁,11年來他狂啃管理書邊學邊做;而科網公司Oursky鄭斌彬更23歲就創業,而早在小學開始,已幫人砌機寫網頁,累積工作經驗!
「最印象深刻是Acer CEO(Gianfranco Lanci)一句back to basic,其實管理書講的都是common sense,無絕招的!」第一線全個亞太區有37個數據據點、400多名員工,還未計上千個IP電話服務中心的接綫生,文立看過很多管理參考書,亦向股東請教。
「我的確沒有特定一個老師,但我有很多個導師。」由辭退人時收起批評,到現在談生意學喝酒,文立雖不會與同事成為密友,但希望多與同事溝通了解,「廁所位」亦不放過:「即使有executive toilet,我都不會去。」
科網熱易賺錢 「吃飯不理價錢」
鄭斌彬的創業路則由前綫工作開始,高小時期,家住屯門的他已流連電腦商場,兼職「砌機」,更試過看書自學,替小商店設計條碼系統。初中時科網熱潮,撰寫簡單網頁盛惠2萬元,他還替電腦雜誌寫專欄近一年,稿費由數百至千元不等:「那時我和同學在(屯門)市中心吃午飯,根本不理會價錢!」
他貴為公司老闆,與員工打成一片,生日時獲同事送贈熊貓頭套,他亦不介意展示記者,為新雲端軟件Pandaform代言。
山谷流水人家 一念樂土
1 :
GS(14)@2013-12-09 23:45:59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1209/18542229
著名舞台設計師曾文通家朝東北,處於林村谷中,村屋頂層連天台,冬日陽光「不毒」,在天台曬著太陽做訪問甚是愜意。新界丁屋豪宅化,我等悲觀主義者總在抱怨香港快要沒有淨土,文通因緣際會來到大埔梧桐寨村:「好像玩遊戲,不斷地尋找缺口,原來香港還有這種地方。」
記者:邵超
攝影:陳國良
山谷梯田,晨霧繚繞,是香港鄉村的概括印象,梧桐寨村是少數保留古村原貌的一個,曾文通說,多年前遷到這兒,是緣份。數算著他的居住史,木屋區的記憶因年紀太幼而模糊,成長期的黃金十年、廿年,都在紅磡、土瓜灣度過。日間車水馬龍,深宵油車駛進油站,灌油的聲音,點滴到天明,夜裡無意識地吸進汽油味,是文通對他蕪湖街舊居的記憶:「以前像『瞓街』,很吵。最初搬進來時,真的有耳鳴,驚訝如此寧靜。」家在村中央,車路不通,只有羊腸小徑,很快便能進入靜心的狀態,車聲換來牛蛙、蜻蜓、蜜蜂、蝴蝶,細心傾聽,風裡傳來溪流的聲音。文通近年鑽研及教授振頻療癒及西藏頌缽演奏,客廳沒有梳化、電視,只有靜心及療癒用的器具,包括頌缽、療癒音叉、鑼等,文通指著眼前有三百年歷史的西藏頌缽,是佛教僧侶坐禪或冥想時用的器具,由尼泊爾來到香港。他於兩年多前接觸頌缽,每個頌缽有一個音調,或高昂,或低沉,像寺院的暮鼓晨鐘,聲音穿透身體,聽著便不自覺地輕鬆起來。學術一點的說法,是頌缽的聲音有助平衡及調和人體的七個脈輪。
文通常常獨自或帶著修讀頌缽的學生到溪邊修行,形容空氣中充滿濕潤的水份:「山上有梧桐寨瀑布,流到家附近的溪邊,撞擊出很多負離子,有山有水,心胸自然張開,對於聲音治療的修行很有幫助。」大自然本無美醜,人心而論,文通覺得人本性喜自然,人在自然中,喜悅由心而起。
與自然對話
鄉村生活,本來就是一種修行,文通形容人在山中建村,是人類入侵大自然,自己是村外人,也是一種入侵,與自然對話,與村民交往,應常存謙卑的心:「你上到山,仍然睇手機上網,斷掉了與大自然的聯繫,那麼你住在山中也沒意義。」曾文通幼時暑假常到外公位於南丫島的家玩,喜歡海的能量,現在搬到山林中,卻沒有排斥,山中有他喜歡的竹、木,興之所至就以竹籤繪畫,撿拾枯枝當柴薪烹茶,屋裡散見竹、野花,文通說是把自然引入家裡:「大自然有著豐富的資源,尋找,便能獲得。」文通習慣每早六時半就在這裡耍太極、做瑜伽,有時上來打坐、睡覺。「住在村裡,你不可能晚起,除了鳥聲,農夫五時多便到田裡忙活。」文通是全素食者,家附近就是有農田,可以即買到即摘的新鮮蔬菜,屋前荒地的野菜也很味美,問他是有機菜嗎?他說現代沒人說得準認證孰真孰假,但心態決定一切:「抱著正念吃東西,不用吃太多便覺得滿足,也健康。」正念是慢慢咀嚼,感謝食物之心。
清空家居
處身於政府向地產商傾斜的社會,文通在九七年時經歷過加租的壓力,火炭工作室租金由三千到過萬,外公糊裡糊塗賤賣南丫島的祖屋土地,文通看得開。「在瘋狂建丁屋的時候,這條村的發展密度不算高。」一旦寧靜不再,文通可以搬到更遠。問文通,理想家園在哪?「有陽光的地方。」中國人喜歡朝東南的房子,討厭西斜,文通像外國人百無禁忌,巴不得房子吸滿陽光。屋裡每個房間都有窗,米白瓷磚反映一切,靜看陽光在屋裡移動的軌跡。「陽光照到客廳,攤在這兒就睡。」文通最討厭鑽石形:「暗角積聚著負能量不能散卻。」
以為標準七百呎村屋四平八穩,又是美麗的誤會,文通說:「很多村屋一進門就是長玄關,不開揚。」文通的房東有見識,屋中每個空間都由大小不同的方形組成,大小適中。跟文通說,他家屋前懷抱整個山谷、農田,屋後是種植年花的花園,再後才是十數間村屋,空間是如此的奢侈。他認同,但也不曾因環境差而標籤那兒不舒服。「最初搬來這裡,覺得交通很費時間,住慣便不覺得,覺得可以更深入山林居住。當然,現在搬回市區住可能不習慣,但人總是能屈能伸,不同環境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狀態。沒有空間也可以憑藉想像,在屋裡畫出一個特定的靜心空間,譬如一張凳也可以。」文通又拿露台養著的青苔做比喻,青苔養在盆裡,澆水後有水殘餘,只要進入那個環境,那麼這個盆便有了山(青苔)和水,聽著很禪,但看著看著便明瞭。文通崇尚簡約的空間,續說:「一個空間越窄,產生的衝突越來越多,一個環境越空,流動性才大;人需要一個大的空間,人裡面要空,環境亦要空,心才會寬廣。但人心難清,清空環境較易執行。」人心確實難清,修禪可能是其中一種方法,跟移民孰易孰難,得看各人造化。然而,能起居於有「桃花園」美名的林村鄉,在現時仍有人務農的梧桐寨村中,日日呼吸著山林間的氣息,又有幾人能有如此造化,樸實的「淨土」又能延續多久……
2 :
GS(14)@2013-12-09 23:46:22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1209/18542231
梧桐寨建於清順治年間,古稱王寨,梧桐寨村主要是丘、古、沈三姓人聚居,它既是大帽山環山八古村之一,亦是林村鄉26條村之一,至今300多年歷史。林村於南宋時期的1287年開始有人定居,村名一般與地形有關,原居民村代表丘觀連說:「小時候村口仍有圍牆,可能就是寨的來歷。」瀏覽林村網站,各村代表的感言中,常寫到「昔日交通不便,二千年後,政府收地築路,交通改善,村貌發生劇變。」
政府遂了村民改善道路的要求之時,地產商就來了。這彷彿是雞先蛋先的哲學辯論。一條方便的村路,從來就不簡單。相對其他鄉村,梧桐寨村的丁屋不算密集,公認保留古村原貌,丘觀連說是有意為之:「本村的丁屋在村口同慶堂三百呎範圍內最為密集,我們不願破壞村裡的寧靜,也為了原居民和非原居民的和諧,上一代變賣丁權,到了我們這一代便要把關,不容許非丁的人建屋,包括發展商。其實有不少人已賣地,但下一代怎想,我們老後也管不了。」現時仍有人種植年花和務農,丘觀連說昔日村民務農,主要自給自足為主,「五六十年代,村民紛紛出國謀生,包括英國、荷蘭,流失大量人口,七十年代農產品被中國市場打垮,故轉為廣植桃花、菊花、百合。」林村鄉的「桃花園」美名,原來源於農村經濟轉型。如今開會聯誼用的同慶堂也是一般村屋,最老的便是圍牆一角。傳統習俗已式微,每年正月十五過後進行祈福,冬至後還神,同吃客家燜豬肉,並有林村十年一屆的打醮。
一念之間 張學友 林嘉欣 2016年03月11日
1 :
GS(14)@2016-03-13 02:56:28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5182
2002年,張學友和林嘉欣在《男人四十》裡分飾國文老師與學生,譜出一段師生戀,踩入進退兩難的道德禁地,
一念之間,女學生抽身而去,老師保住家庭與事業;14年後,這對銀幕上的好拍檔在《暗色天堂》再度合作,
國文老師搖身變成杜牧師,飾演學生的嘉欣則化身虔誠教徒Michelle,
兩人暗生情愫,關係卻持續曖昧不明,本來定情的一吻,
一念之間,女方告上法庭,牧師身敗名裂,弄得雙輸局面,天堂從此變得灰暗。
愛情沒能開花結果,爭議在於一吻是否小事化大?
嘉欣說:「10個人睇完套戲,有10個不同的意見。」光影世界映照人心百態,
非為提供答案,在於引發觀眾思考,延伸討論觸及人性善惡與個人信念,執迷與釋懷,在乎剎那轉念,
學友說:「對事情轉個睇法,便會有較多出路。」
文:許惠敏 圖:莊振邦
髮型:Hin Wan @ il Colpo(林嘉欣)、Herman Law @ I (張學友)
化妝:Will Wong(林嘉欣)、Julie Hui (張學友)
服裝:I.T (林嘉欣)
場地:馬哥孛羅香港酒店
從盲信中醒覺
《暗色天堂》改編自2005年的舞台劇《法吻》,原著編劇莊梅岩的創作意念來自真人真事,電影版由林嘉欣的丈夫袁劍偉執導,話說前年學友邀請嘉欣拍攝MV,「其實我們甚少私下見面,有次拍MV聽嘉欣提到這個project,我話有需要便找我啦!」學友此言一出,當上電影的男主角,促成這次銀幕上的重聚。故事裡的杜牧師是國際慈善機構香港區總幹事,做事能幹兼為人風趣,深受信眾和下屬歡迎,學友嘗試解釋杜牧師心態,「他是古惑仔出身,某天走入教堂,信了耶穌,自此人生便一切順利,他的信仰是建基於這起點。」是典型藉宗教求順利保平安的迷信心態,當遇上不如人意的事情,便質疑:「點解你照咗我咁耐,現在搞成咁?」動搖也是意料中事,學友續道:「他一直依附這宗教,覺得做甚麼也會掂,我覺得這點很值得討論,當你面對現實生活,是否可以完全不去思考或不用邏輯去判斷?最後,他是需要為自己所做的負責,一句信主得救,其實也可以有事的!」一切源於對信仰缺乏全面認知,疑惑反可推動深入反省,「他曾經懷疑,直至最後知道自己錯在那裡,我覺得角色結尾是完整的,他知道為甚麼信這宗教,也更清楚自己對人生的睇法,是一種釋放。」
完美象徵破碎
本身是教徒的Michelle,初入職牧師管理的機構,已被這位戲中形容為「唔靚仔來講,都算幾有型」的牧師所迷倒,視他為完美的信仰象徵,嘉欣說:「車廂半醉的一吻之後,杜牧師將所有慾望也說出來,Michelle首次看見他最醜惡一面,破壞了對這位敬重的人的印象,不想再跟他扯上任何關係!」作為教徒,Michelle自覺有責任讓對方知罪,受到應有懲罰,「當看見街燈熄了又再亮著,便確認是神託付她懲罰杜牧師的記號。」結果,杜牧師身敗名裂,從此遠離宗教,如願的Michelle卻仍陷於誰對誰錯的糾結中,即使5年後再遇杜牧師,還是設法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她一直想找答案,要得到救贖,不斷讀懺悔詩(聖經的詩篇51篇),可惜,最後都是得不到。」
信念破產 轉念釋懷
深信不疑的信念突然破產,是杜牧師和Michelle的共同經驗,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難發生,學友點頭道:「我好相信朋友應該兩脇插刀,義無反顧,直至發生一些事,才發現自己對這觀念的認知不足。於是,我嘗試理解事情的背後是怎樣,可能對方受經濟環境影響?或是他對朋友的看法跟我不同?甚麼也可能,不用太執著。」事情既已發生,無法改變,總不能天天耿耿於懷,他半說笑:「唯有認命啦!其實,總得找個理由給自己去解釋事情,不能要求別人,唯一可要求的是自己轉個睇法。」旁邊的嘉欣和應道,「是一念之差,改變自己的諗法,比較實際可行,才不致於很痛苦!」信念破產或經歷挫敗,不失為一個自我重整與催促成長的機會。嘉欣為人所熟悉,是憑《男人四十》獲最佳新人及最佳女配角獎。其實,她曾經因與經理人合約糾紛而令事業停滯,原本不如意的經歷,她卻形容為幸運,「我初入行便衰了,所以,當機會來臨,不會抱有過高期望,也不會覺得是必然。」把負面經歷轉化為面能量,造就今日嘉欣的成就。
難掌握成敗 唯有努力
曾經在教會勸勉信眾力抗誘惑的杜牧師,最終發現自己就是敗在虛榮與驕傲的試探下。作為藝人,當在演藝界擁有一定地位,自然會備受各界推崇和吹捧,如何讓自己不沉醉於虛榮之中,而不覺地自大驕傲起來?學友坦言曾經迷失,「所以我經常跟自己說,全世界又不是只有你識唱歌,個個都有把聲,去過卡啦OK,點解要聽我唱?如果我唔努力去練唱功,隨時都可以被人取代。事實上,這行很沒安全感,因為我們的成與敗,都建基於大眾是否喜歡我,完全沒辦法掌握,講得白一點,我們要盡量做到別人喜歡。」最簡單的做法是建立一個人見人愛的形象,可是,人總不能每時每刻都在角色扮演,早晚會給揭穿,「唯有在自己的專業上盡量做好,或是比人早一點找到自己的問題,去面對解決,讓人少一個藉口不喜歡你。」嘉欣認為必須要有警覺性,時刻保持清醒,故此在首次獲獎後,她已經很想去進修演技,「公司覺得我好傻,但我覺得即使你有潛質,也會有耗盡的一天,若不去進修豐富自己,對事業是好危險的。」
演技派 天才變專業
相隔14年再合作,昔日的青澀少女如今已是兩女之母,再遇學友這位大哥哥,嘉欣笑言:「他睇住我長大,那感情是騙不了人的,跟他做戲好舒服!」她憶起一次拍攝的小片段,那是男女主角5年後的重遇,兩人在一間書房互相對質的情景,「拍攝時間好短,戲好重,對白又多,我是有點塞住,要求有個break,那時他主動跟我說『你信便可以!』」一語開解嘉欣的困擾,順利完成拍攝,她形容學友為工作的好夥伴:「有些演員休息會返自己的化妝間,不是每個演員都肯跟你一齊處理這些問題,但在我叫救命時,他會拋個水泡來救我!」學友則回應:「初次跟她演戲時,已經覺得她有天份,只是有時會因現場氣氛而感不知所措,現在她已拍了不同作品,又得到不少肯定,我覺得她是由天才型轉變成專業型,不知所措的反而是我,依然是一嚿飯咁!」嘉欣聽罷,立即向學友回禮:「我覺得他犀利之處是演一場戲,可以完全重複地做,動作手勢都是有設計和意思的,好清晰,樣子又無變過,激死人。」
直斥其非與獨善其身
學友與嘉欣,前者是歌神,後者是影后,都是對自己的演出有要求的藝人,學友自言與杜牧師都是做事要求高的人,有時會令合作的同事難受,談到如何平衡?他笑言:「無辦法,平時對他好一點!」接著,他以籌備演唱會作例子,始終是自己站在台上,會特別堅持己見,「開會時,每個人都會說出自己認為好的建議,但若是很差或不合用,我會當作沒有聽過,然後叫下一個同事繼續,最緊要是對事,當同事做得好,也要讓對方知道。」不過,闊別影圈5年再拍戲的嘉欣,自言很重視每次工作的機會,遇上不認真的人,會直斥其非,「我試過在現場話人!」學友登時嚇得瞪起雙眼,嘉欣很認真地說:「因為我很喜歡拍戲,做了媽咪後,要割捨陪女兒的時間,我希望整個團隊也投入拍攝,所以,覺得睇唔過眼便要出聲,我覺得他唔努力,無天份都唔緊要,但經常在片場傾偈,又唔留意片場發生甚麼事,最大件事是他沒有反省,完全覺得自己無問題!」學友直言,遇上同類情況,他不會開聲斥責對方:「可能我是獨善其身,在我範圍內可控制的,便會堅持,拍戲是群體合作,鬧了他可能會影響片場氣氛,不過,下次不會再合作。」最後,嘉欣補充:「都是基於關心才對他說,想他進步,但他不接受也沒辦法。」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