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價貼水不存在 不勞而獲成過去

1 : GS(14)@2010-09-18 17:28:37

2010-9-16 HJ  

一、

美國成功投資者、財經作家佐治.古德明(G. Goodman),一九六八年以「阿當.史密斯」為筆名,寫了一本充斥着華爾街軼事逸聞趣談及實際買賣伎倆且文筆流暢文意幽默因而可讀性非常高的《金錢遊戲》(Adam Smith: 《The Money Game》),《明報晚報》「第一時間」全書譯出(當年版權法不若今日嚴密),讀者的反應似乎不錯;雖然事隔約四十年,筆者仍清楚記得從這本二百餘頁的「小書」吸收不少有用的投資知識,舉其犖犖大者有二。第一是和業餘投資者(散戶)一樣,職業投資者(基金負責人)面對瞬息萬變的股市,亦不知所措(一買一賣皆無一定能獲利的把握;其實,若有十足把握賺錢,誰還樂意當受薪收佣的基金經理?),他們有比一般投資者多的「工具」、資訊和消息,但市場的複雜性令股價倏升倏降的導因無迹可尋,換句話說,職業投資者與業餘投資者在公平即「大鱷」不能設計引誘散戶跌入陷阱的市場情況下,盈虧機會是均等的。第二是作者引述凱恩斯的一段話,認為除非投資者具有無比的賭性,不然投資可以是一項非常沉悶的活動。

這些年來,筆者寫過不少職業基金經理的投資成績遜於大市的文章,事實真是如此,遠的不說,以香港而言,金融管理局及強積金管理局雖然本身人才濟濟(「柏金遜人多好辦事定律」的有效性在這類經費多得不得了且當局沒有足夠監管機制的公營機構充分彰顯),但外滙基金及強積金還是交由千挑萬揀出來的投資機構管理,可是,它們的回報,仍然無法擺脫大市好成績不錯、大市差成績倒退的宿命,這即是說,它們的成績與普通投資者閒坐家中打電話購買指數基金分別不大;分別的只是經過基金經理之手,投資者(在這個例子中是香港納稅人和受薪者)的收成肯定差於直接買賣甚多,而虧損的數額則有過之,因為基金經理是不問贏虧都要收管理費手續費的。

凱恩斯的學說,並非四時可行,但這位投資老手—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斜臥床上飲早茶讀《金融時報》的股市行情表,倫敦開市時便「落注」(當然有賺有蝕,有數次蝕得幾乎要「走佬」)— 有關投資的看法,不少則是四海皆準的。「阿當.史密斯」所引這段話便如此。購進「好」股然後束諸高閣「臥」待股票升值為你帶來財富,在此漫長的靜待升值過程中,其「悶」可知;賭性強的投資者當然不願如此,他們的刺激來自炒出炒進有輸有贏中。傳說中不少香港「老財主」(old money)「不勞而獲」的致富之道,便是華爾街中人所說的「咖啡罐(投資)組合」(「Coffee Can」Portfolio),這是職業投資者卻比(R. Kirby)一九八四年在《組合投資管理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發表一篇短文的題目,該文收在筆者多次提及的《投資者經典文選》(Classics: 《An Investor's Anthology》)。「咖啡罐組合」是個很易撩起讀者好奇心的題目,說穿了則一文不值,因為這是說卻比一位客戶長期來把若干小額股票塞進咖啡罐裏,然後置諸不理,到了他魂歸天國,他的太太發現此「寶藏」,數千數千元購進的股票,竟然變成市值近百萬(應該是八十多萬,確數已忘)的「股票投資組合」!卻比因而建議投資者「小額地購進多種股票,塞進咖啡罐裏,多年比如十年後才啟封點算,必然大有斬獲」。這種投資方式,只宜有正業和有廣泛興趣的業餘投資者,不然便應了凱恩斯的推斷,即使財源廣進,生活亦會枯燥乏味。對於不嗜咖啡且對金錢的「胃口」較大(不然怎能置業)的香港「靜態」投資者來說,「咖啡罐」要改為「火水罐」。當然,這類比喻在「古時候」才有效,因為股票早已電子化,無須以「載體」存放了。

二、

今期《大西洋月刊》的〈股市大迷思〉(〈The Great Stock Myth〉),引述兩位經濟學家的考證,在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後期,以紀錄最齊備的美國股市為例,年回報率比政府債券孳息(經濟學家所說的「沒有風險(利)率」〔risk-free rate〕)高百分之六,這意味長期持有股票,即使是不必持有人動腦筋的咖啡罐式投資,亦能為投資者帶來遠勝於收取固定孳息的回報(不少經濟學者如大名鼎鼎的薛高〔J. Seigel〕據此寫出鼓吹長線投資的大眾化書籍),不怕悶的人因此可當「長期持有不賣」為最穩健而又穩賺的投資方法。這種二十世紀前的股市投資回報,深深烙印在現代投資者腦海,這即是說,經歷二十世紀末科網股爆破股民屍骸遍地繼而跌市持續多年的大熊市,幸存的投資者仍然堅信藉股市創富可能最大機會最高。一項一九九九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股民期待股市能帶來三成利潤,非常明顯,這項調查完成後的二○○○年,股市跌個四腳朝天,股民只有「負收益」,哪來三成增長……。

令人愕然的是,經過連串挫折後,「股票貼水」(the equity premium)即股票能帶來比其他投資較佳回報的想法,依然深入股心,揮之不去,今年三月間ING對其客戶的「民調」中,仍有近三成人期盼股市每年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資本增值」,但事實上絕不可能,除了股價大幅波動(左右股價的因素愈來愈多,除了公司盈利,還有利率去從滙價走勢以至政治變幻等等無人能夠預測的變化),近年因為經濟呆滯資金「缺乏出路」,因此流入股市的資金日多,那意味上市公司不必憑派比債券孳息高且穩定的股息,亦不乏買家(看國企的派息政策便清楚);另一方面,仍有不少人堅信股市會帶來可觀回報而把部分資金或退休金投入股市,股價搶高了股息率便相應下降。

股價每年有百分之十以上回報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以當前英美可信性較高的投資顧問估計,美股年回報在百分之五至八(《經濟學人》)及百分之一點八到二之間(著名的 Smithers & Co),這種回報都比債券孳息佳,但對於靠投資股市所得養老的人來說,現在便得投入更多資金才能安度晚年;但為日後而投入較大部分的收入,當前的生活水平又如何得以維持?

股息低、股價增長沒保障,對賭性不大的投資者來說,不僅僅是沉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很難和過去一樣當收長線投資的收益便有晚晴!

‧ 代郵(在電郵無處不在的時代,「代郵」算是「一景」吧)。昨文把音速寫成光速,為筆者之錯而非「手民」之誤;十四日本欄說青木幹雄當二天日本首相,讀者富柏村詳細指出青木為小渕惠三政府(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至二〇○○年四月五日)的內閣官房長官;小渕首相因腦梗塞住院,青木幹雄遂做了「數天」的「首相臨時代理」(代首相),這即是說,在第五十四任首相小渕惠三及第五十五任森喜朗之間並無其他正式首相。謹向諸位致謝。

林行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04

施永青.洪小蓮之路──半斤六兩之道(2010/09/19)

1 : GS(14)@2010-09-19 13:09:17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737

呢一段,可算是近日的「奇聞」:


「Y世代唔捱得」 僱主僱員互存誤解【明報專訊】80後(Y世代)求職時往往被僱主形容為「唔捱得」、「太自我中心」,一間人力顧問公司調查發現,剛畢業的大學生求職除覑重金錢,亦覑重發展,但缺乏人生經驗,要重新調教,「應該由斟水、拉門教起」。為配合這批Y世代,有公司更為員工特設休息房玩遊戲機,上司更應該「識做」,不入內打擾。
Y世代是指1980年至94年出生的年輕人,這批年輕人求職時往往被僱主形容「唔捱得」、「太自我中心」。
以為青年重興趣多於前途
麥田、麥基爾國際顧問有限公司較早前為112名僱主及179名Y世代(上班族、大學生及非大學生)做網上調查,另面見其中的僱主。調查顯示,大部分僱主以為Y世代覑重金錢和物質,其實他們亦看重升職路徑及未來。另外,大部分僱主傾向提供大量工作自由予Y世代,但原來初出茅廬的Y世代十分需要協助。
調查結果顯示,僱主認為Y世代選擇工作時,最大考慮依次為金錢、興趣和職業路徑,不過,Y世代選擇工作時,最大考慮卻是金錢、職業路徑和興趣。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蔡惠琴說,僱主誤解Y世代只看重金錢,其實他們亦重視工作的前途。調查又發現,近五成僱主以為Y世代希望有工作自由,但有近六成Y世代反而希望需要協助時,有師傅會根據情況提供幫助。
「應由斟水拉門學起」
蔡惠琴認為,僱主與僱員存在誤解,與雙方缺乏了解有關。「剛畢業的大學生自小在家受盡萬千寵愛,又缺乏人生經驗,當然什麼也不懂。僱主明白這點後,應特別關注這批新人。」她說,剛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從頭學習,甚至斟水、拉門也要學。
她續說,提供有趣味性的工作環境可令Y世代更投入工作﹕「訪問之中有公司為員工特設休息房及休息時間,讓他們可以在房內打遊戲機,高層亦會『識做』不入內打擾員工休息,讓他們自由自在談天。」
蔡惠琴又批評僱主不了解Y世代的要求﹕「公司曾聘請80後實習生,他跟我們說最不喜歡把文件歸檔,最想見高層。」她認為,僱主應嘗試給予Y世代有挑戰的工作,讓他們獲得滿足感及成功感。
蔡惠琴建議僱主多跟Y世代溝通,明白他們的要求及能力,可大大減低雙方可能產生的摩擦。

呢位蔡小姐又要人斟水拉門,又要工作有趣味,又要有挑戰性、滿足感及成功感的工作,呢D自相矛盾的要求,究竟係想刁難僱主,還是害死那些所謂Y世代呢?此文在香港討論區被熱烈討論,其中一個回應幾切合:


http://news.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096023&extra=page%3D1&page=3

畢業三年,同學基本都辭職了

當時公司招了大批應屆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的新新人類。平均年齡25歲。那個新的助理,是經過多次面試後,我親自招回來的一個女孩。名牌大學本科畢業,聰明,性格活潑。私下裡我得承認,我招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她在大學裡優秀的表現之外,還因為她寫了一手漂亮的字。女孩能寫一手好字的不多,尤其像她,看起來長髮飄飄,多麼女性化的一個姑娘,一手字卻寫的鏗鏘倜儻,讓我對她不由多了很多好感。   

  手把手的教。從工作流程到待人接物。她也學的快。很多工作一教就上手。一上手就熟練。跟各位同事也相處的頗融洽。我開始慢慢的給她一些協調的工作,各部門之間以及各分公司之間的業務聯繫和溝通讓她嘗試著去處理。
  
  開始經常出錯。她很緊張,來找我談。我告訴她:錯了沒關係,你且放心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遇到問題了,來問我,我會告訴你該怎麼辦。仍然錯。又來找我,這次談的比較深入,她的困惑是,為什麼總是讓她做這些瑣碎的事情?我當時問她:什麼叫做不瑣碎的工作呢?

  她答不上來,想了半天,跟我說:我總覺得,我的能力不僅僅能做這些,我還能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次談話,進行了1小時。我知道,我說的話,她沒聽進去多少。後來我說,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先避免常識性錯誤的發生。然後循序漸進罷。
  
  半年以後,她來找我,第一次提出辭職。我推掉了約會,跟她談辭職的問題。問起辭職的原因,她跟我直言:本科四年,功課優秀,沒想到畢業後找到了工作,卻每天處理的都是些瑣碎的事情。沒有成就感。我又問她:你覺得,在你現在所有的工作中,最沒有意義的最浪費你的時間精力的工作,是什麼?她馬上答我:幫您貼發票,然後報銷,然後到財務去走流程,然後把現金拿回來給您。
  
  我笑著問她:你幫我貼發票報銷有半年了吧?通過這件事兒,你總結出了一些什麼資訊?
  
  她呆了半天,答我:貼發票就是貼發票,只要財務上不出錯,不就行了唄,能有什麼資訊?
  
  我說,我來跟你講講,當年我的做法吧:98年的時候,我從財務被調到了總經理辦公室,擔任總經理助理的工作。其中有一項工作,就是跟你現在做的一樣,幫總經理報銷他所有的票據。本來這個工作就像你你剛才說的,把票據貼好,然後完成財務上的流程,就可以了。

  其實票據是一種資料記錄,它記錄了和總經理乃至整個公司營運有關的費用情況。看起來沒有意義的一堆資料,其實它們涉及到了公司各方面的經營和運作。於是我建立了一個表格,將所有總經理在我這裡報銷的資料按照時間,數額,消費場所,連絡人,電話等等記錄下來。

  我起初建立這個表格的目的很簡單,我是想在財務上有據可循,同時萬一我的上司有情況來詢問我的時候,我會有準確的資料告訴他。通過這樣的一份資料統計,漸漸的我發現了一些上級在商務活動中的規律,比如,哪一類的商務活動,經常在什麼樣的場合,費用預算大概是多少;總經理的公共關係常規和非常規的處理方式。等等等等。

  當我的上級發現,他佈置工作給我的時候,我會處理的很妥貼。有一些資訊是他根本沒有告訴我的,我也能及時準確的處理。他問我為什麼,我告訴了他我的工作方法和資訊來源。

    漸漸的,他基於這種良性積累,越來越多的交待更加重要的工作。再漸漸的,一種信任和默契就此產生,我升職的時候,他說我是他用過的最好用的助理。
  
  說完這些長篇大論,我看著這個姑娘,她愣愣的看著我。我跟她直言:我覺得你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用心。在看似簡單不動腦子就能完成的工作裡,你沒有把你的心沉下去,所以,半年了,你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她不出聲。但是收回了辭職報告。
  
  又堅持了3個月,她還是辭職了。這次我沒有留她。讓她走了。

  後來她經常在MSN上跟我聊天。告訴我她的新工作的情況。一年內,她換了三份工作。每一次都堅持不了多久。每一次她都說新的工作不是她想要的工作。05年的時候,她又一次辭職了。很苦惱,跑來找我,要跟我吃飯。我請她去寫字樓後面的商場吃日本料理。吃到中途,忽然跟我說:我有些明白你以前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了。
  
  所謂的職業生涯,其實你很難預測到你將來真正要從事什麼工作,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是否跟你在大學裡學的專業有關。大多數人,很有可能將來所作的工作,跟他當初所學的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從22歲大學畢業在26歲之間這四年,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重要的是你在工作中養成了怎麼樣的良好的工作習慣。這個良好的工作習慣,指的是: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以及是否學會了如何用最快的時間接受新的事物,發現新事物的內在規律,比別人更短時間內掌握這些規律並且處理好它們。具備了以上的要素,你就成長為一個被人信任的工作的人。
  
  人都有惰性,也都願意用那些用起來順手的人。當你具備了被人信任的基礎,並且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漸表現出你的踏實,聰明,和細緻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就會提供到你面前。原因很簡單,用一句話就能交代清楚並且能被你順利完成的工作,誰願意說三句話甚至半小時交待一個怎麼都不明白的人呢?溝通也是一種成本,溝通的時間越少,內耗越少,這是作為管理者最清楚的一件事。
  
  當你有比別人更多的工作機會去接觸那些你沒有接觸過的工作的時候,你就有了比別人多的學習機會,人人都喜歡聰明勤奮的學生,作為管理者,大概更是如此。
  
  一個新手,大多數新手,在這四年裡,是看不出太大的差距的。但是這四年的經歷,為以後的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很多人不在乎年輕時走彎路,很多人覺得日常的工作人人都能做好沒什麼了不起。然而就是這些簡單的工作,循序漸進的、隱約的,成為今後發展的分水嶺。
  
  漫不經心的對待基層工作的最大的損失,就是將看似簡單的事物性處理方式,分界成為長遠發展的能力問題。
  
  聰明的人,總是不認為自己的能力有問題。時間長了,他會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抱怨那些看起來資質普通的人,總能比自己更能走狗屎運。抱怨她容貌比自己好,或者他更會討領導歡心。等等等等。慢慢的,影響心態。所謂的懷才不遇,有時是這種情況。
  
  工作需要一個聰明人,工作其實更需要一個踏實的人。在聰明和踏實之間,我更願意選擇後者。
  
  而踏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和先天條件沒有太大關係。


中原地產施永青先生的發跡史,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他本是中學教師,後來轉到新昌地產做文員,負責影印文件,就在他短短的影印生涯中,發現了一項新生意。筆者又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篇前長實董洪小蓮女士的訪問,居然找到了:


http://www.zaobao.com/zaobao/stock/pages4/hk220200b.html

長實董事洪小蓮∶我好努力(22/02/2000)

  “我覺得香港人在工作上多多少少會歧視女性,但辛好有個好老闆和家人支持我!”這句短短的說話,已經包含了現時身居要職的洪小蓮多年來工作的辛酸,也反映了她和家人及上司李嘉誠的緊密關係。

  事實上,長江實業執行董事洪小蓮由一個負責內務的秘書,成為獨當一面的房地產業務專才,也全賴李嘉誠的提點。話說有一日洪小蓮於午餐時候看報章的娛樂新聞,碰巧他路過,便提醒她不要浪費時間,應爭取機會學習有用的東西。

  那時洪小蓮的反應是老闆竟然連自己用來“鬆一鬆”的時間也要管!然而她經過反復思量後又認為十分有道理,便開始利用公餘時間來吸收多方面的知識。結果沒有接受過建築師訓練的她也學會看繪圖,而負責的事務範圍也由細讀繪圖開始,到印刷售樓資料、設計廣告策略、定價、發售過程中的行政管理,以至現時連交樓後的房地產業管理都包括在內。

  同時,這位只有中學程度的房地產界女強人,直言讀書多和是否有才能是兩回事。如果年輕人畢業後不繼續進修,那數年的大學教育不會令人有多大改變。反之一個人若有上進心,不斷充實自己,培養靈活的腦筋,他所得著的會更多。

  所以她認為年輕人要多留意身邊的事和社會趨向,好像在這個年代不願意認識資訊科技,就會很容易被淘汰。她表示自己現在也要跟隨時代進步,認識資訊科技。

  總之,這次訪問給記者的感覺,就是洪小蓮如她自己所言:“我是一個好努力的人!”

  (轉載自香港《明報》)


以下是另外一篇訪問: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71611

  近年,李嘉誠於國際間叱吒風雲,洪小蓮追隨他近30年,被形容為李嘉誠的心腹大將。其實,洪小蓮由普通秘書,攀上長實的執行董事,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外,還要多得與李嘉誠這位伯樂的賞識。

  洪小蓮說:“我很慶倖,能夠在一位那麼矚目及受人尊敬的人物身邊工作。”

  對李嘉誠,她有說不盡的感激之情:“我很感謝李先生給我機會及栽培我,所以我用成績報答他。”她一向視李嘉誠為榜樣:“他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能掌握,我對他由衷佩服。”

  多年來,洪小蓮最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李嘉誠勸勉她努力學習。72年,洪小蓮加入長實後不久,一天中午的用膳時間,她翻開報紙閱讀,湊巧李嘉誠經過時,她剛翻到娛樂版,他對洪小蓮說:“有時間就應該進修充實自己,不要浪費時間。”而李嘉誠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說話,“不認識的,就應該學習”、“事在人為”一直為洪小蓮的座右銘。

  然而,儘管與李嘉誠並肩作戰近30年,原來洪小蓮從未與李嘉誠單獨用膳,也未曾與他閒聊私人事。但李嘉誠在她心中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永遠尊敬他,他永遠是我的老師。”說時,洪小蓮一臉莊重之色。現時,她是李嘉誠基金會的董事,繼續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繼續為李嘉誠工作。

  不過,曾長時間掌管長實樓宇銷售業務的洪小蓮,亦經歷過遭人白眼,歧視及失意的日子。

  洪小蓮72年初加入長江,同年10月長江才上市,初期任職房地產部秘書,並負責部門的總務及行政工作。雖然,洪小蓮中學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但其後的五年多,她一直在當時的工專(即理工大學前身)進修行政秘書及工商管理等課程。

  接下來,由於洪小蓮經常跟隨李嘉誠開會,接觸房地產發展的業務,逐漸對售樓工作產生興趣。78年,她向李嘉誠提出,轉做售樓工作。

  轉職初期,她曾面對不少猜測。例如:“她一定是某人的親戚,或是某人的女兒,或是潮州人,李嘉誠才會那麼信任她。”面對這些質疑,她明白到需要加倍努力,以實力證明自己並非靠關係。

  憑著努力,80年她終於登上物業租售管理總經理一職,85年更成為執行董事。對於物業發展工作,洪小蓮從不厭倦。

      (摘自《資本》雜誌)


讀到此,筆者就想起康泰前總經理劉美斯小姐,她臨離職前在電視機前說:當年有人傳她與人「有關係」才能升至高位,事至今日謠言不攻自破。還是那句美國甘迺迪總統的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甚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甚麼」,如果將國家換成公司,聽落就很肉麻。

事實上打工就是「半斤換六兩」的遊戲,換足八兩,老細賺乜?那些係都要半斤八兩,甚至想半斤十兩的人,為甚麼不去想想由半斤變成一斤,甚至一擔呢?反而出盡腦筋,將半斤變為0.375斤,以便等價交換老細手上的六兩?

在工作崗位做多點,學多點,永無蝕底。東家唔打打西家,仍然是半斤功夫的話,永遠最多只能換八兩;《天龍八部》少林寺掃地僧,就是在藏經閣抄抄寫寫執執,而武功大進,Y世代或80後未必有此際遇,但凡事度住度住,東家西家也沒有多大分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05

谁换了我的教材?

1 : GS(14)@2010-09-19 13:21:40

官办发行公司与民营教材公司激战,110万名学生付出代价
      《新世纪》周刊记者 兰方 任波 张艳玲
英语书中途换版孩子很难适应
  会说英文的黑头发卡通男孩KangKang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张陌生的真人版少年照片。
  2010年9月3日,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学九年级(相当于过去的初三)男生小陈,终于拿到了新学期的英语书。他发现,陪伴了他两年的教材被替换了,封皮上熟悉的人物换了面孔,课程难度也明显增加。课文更长,听力速度更快,一些从未见过且未加注释的单词和时态,让他觉得“不适应”。
  新学期伊始,在安徽省阜阳、宿州、淮南、滁州、蚌埠5市26县(市)1149所学校的七至九年级,已使用六年之久的英语教材突然全部更换。
  “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对本刊记者说,中途临时换教材,不符合教育科学,即使要换,也要从七年级(初一)开始,不应中途变更。
  教育部2005年颁行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用工作的通知》,更是明确规定:各学科教材选用工作应在起始年级进行。为保证教学工作的连续性,每一学科教材版本一经选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中途更换。
  然而木已成舟。安徽教育厅方面介绍,8月30日下午5时前,新教材已经全部分发到校。
  被换下的110万册教材,由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下称仁爱所)编写。相应的出版和发行工作,也由其策划组织。
  这批码洋高达1000余万元的教材,原本已于8月27日送达安徽省26个县区仁爱教材专用仓库,最终未能如往年般到达学生手中。其中一部分被当地新闻出版局作为非法发行出版物予以扣押,其余仍堆放在仓库。
  安徽省五地市110万册教材的临时更换,引起各方关注,更有媒体直指教材发行过程中的回扣猫腻。而事实上,教材更换背后,是民营资本在教科书出版发行领域遭遇到难以逾越的壁垒。
  在9月2日上午安徽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厅方面将矛头指向教材原供应方——仁爱所,称其拒不承认安徽省免费教材招标方式、拒不向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皖新传媒,601801.SH)供货,是导致教材更换的直接原因。
  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勇对此不能接受。9月6日,他对本刊记者说,安徽省教材发行的行政垄断才是冲突的根源。赵勇透露,仁爱所方面正在积极与上级部门接触,并准备通过司法手段维护自身的权利。
被绑架的教材
虽然仁爱所是自编教材的著作权人,但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享有教材的发行资格。冲突的种子由此埋下
  事情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
  仁爱所编写的教材,早在2004年便已进入安徽省,并获当地政府认可。当年,仁爱所编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被安徽省六个地级市和两个县的初级中学选用。作为中央财政免费提供的教科书,该教材从2005年秋季起在当地实行政府统一采购。
  这源于中国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教材多元化改革。此改革放开了全国所有出版单位、个人、团体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权。获得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材,即可出版投入使用,从而打破了全国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的格局。借此契机,仁爱所成为惟一一家教育部认可、拥有中小学教材编写资格的民营教材研究机构。
  不过,虽然仁爱所属于上述教材的著作权人,但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享有教材的发行资格。
  在现实中,至2008年,原创教材在各地普遍采用这样的发行模式:地市选定了使用的教材后,组织教材编写的出版社或独立的教材编写机构出资组织出版并印刷教材。他们虽然属于发行权所有人,但须再与通过政府采购程序确认的发行商签订合同,授权由后者办理发行。
  这意味着,政府指定的发行人,才有资格将教材配送到各个学校,并负责收取教材的货款。在安徽省,皖新传媒是被政府认可的惟一教材发行人。
  皖新传媒系由原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华集团)2008年经股份制改造而来。而新华集团的前身,即是当地的国有企业新华书店。目前,股份制改造时成立的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皖新传媒75%的股份,其余股东主要为出版发行、传媒、商业地产等领域的国有和民营战略投资者。2010年1月,皖新传媒在上交所上市。
  自2005年起,安徽教材连续五年交由皖新传媒独家发行。也就是说,安徽所有教材,自然包括仁爱所教材的发行权所有人,都必须授权皖新传媒发行教材。
  近年来,仁爱所一直设法取得安徽的教材发行资格,但始终未能如愿。它与安徽方面因此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至2009年,双方的合作已屡现裂痕。此番临时改换教材,则是双方积怨再次爆发。
  2010年7月3日,仁爱所再次向安徽省教育厅、省招标采购中心以及财政厅等部门发函,申请教材配送发行权。
  然而,8月6日,安徽省政府尚未宣布教材发行权归属,负责仁爱所教材出版业务的北京教育出版社,即收到了“安徽新华传媒教材提印单”,要求出版社开始安排印刷仁爱版英文教材和教师用书,一共九个种类110万册。
  据本刊记者了解,仁爱所并没有立即安排教科书的印刷。寄望于获得仁爱版教科书发行资格的仁爱所,认为皖新传媒当时尚未从法定程序上获得当年教科书的发行资格,故无权下发印刷指令。
  8月10日,仁爱所接到安徽省教委招标中心有关人员电话通知,要求他们于8月11日下午16时到安徽省教育厅十楼会议室开会。赵勇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他以为发行权花落有望,十分兴奋。次日便一行六人,专程从北京飞至合肥,准时参加安排于安徽省教育厅的会议。
  结果令自认为已符合发行资质要求的仁爱所大失所望。赵勇称,会议只开了不到30秒钟,主要的内容仅为省教委招标中心主任王东华口头宣布:对仁爱所提交的教材配送发行权申请“今年将不予考虑”。会议迅速结束,对仁爱所方面提出应给予书面回复的要求,在场官员亦不作答复。
  2010年8月12日,安徽省宣布2010年秋季-2012年春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费教科书的总发行权项目,中标者仍是皖新传媒。宣布皖新传媒中标的当日,安徽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向该省19家教材被选用的出版单位致函,要求他们向政府采购中标人及时供货,确保“课前到书”;并表示如在8月18日前不能提供,“将不再使用相关教材”。
  19家出版单位中,也包括仁爱所教材的出版机构——北京教育出版社。该社次日即与仁爱所沟通接洽印刷事宜。但与8月6日接到提印单即开始备货的其他出版社不同,此刻留给仁爱所的印刷时间只剩下五天。
  仁爱所方面因而指责说,任何单位也无法做到在五天内将110万册教材印制好、并送到1000公里以外的城市。“这分明是安徽省新华传媒公司在怂恿安徽省教育厅故意刁难我单位,为8月底更换安徽五地市教材版本找借口。”
  仁爱所方面表示,他们从8月13日起仍安排了教材付印。8月25日之前,仁爱所加班赶印教材。并在8月27日中午12时以前,将110万册教材送达安徽省5市26个县区仁爱教材专用仓库,并将送达情况告知函一并送达26个县区教育局。其中相当一部分教材,还直接送到了学校。
  仁爱所方面表示,当时只要教育部门一个指示,只需两天时间,110万册英语教材即可配送到每一所学校。
  不幸的是,这距离安徽省教育厅函件所要求的交货日期,已经迟了9天。更重要的是,仁爱所赶印的教材,未能交付皖新传媒。
  对此,安徽省教育厅公开声明称,8月18日,该省选用的全国19家教材供货单位,除由仁爱所供应的初中英语教材,其他教材均按要求配合新华传媒做好了教材的供应和发行工作。“有关方面也多次与仁爱所沟通,即使是在18日以后,还组织双方进行了一次协调。但仁爱所未给予积极回应,更未给予应有的配合。”
  对于教材的临时更换,安徽省教育厅解释,由于仁爱所“拒不向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供货”,“从维护学生利益、维护我省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考虑,“不得已”而作此决定。
谁具有发行资格?
教材多元化改革进展迅速,破除教材发行行政垄断的呼声也日渐高涨,但在现实中,选择发行单位的决定权下放到省级政府相关部门
  从现状看,仁爱所和安徽省教育部门之间分歧的根源,在于安徽有关部门拒绝将教材的发行资格给予拥有发行权的仁爱所,甚至否认其具有申请资格。
  但在仁爱所所长赵勇看来,到2010年,仁爱所已完全具备申请安徽教材发行权的资格。
  仁爱所是赵勇1990年福州大学毕业后,于1992年来北京创业并独资创办的民营图书公司。虽在教材出版发行领域小有成就,但作为一家民营机构,仁爱所其实并不具备与国营出版社同等的市场地位。在中国极为严格的出版单位设立条件的限制下,仁爱所无法获得出版资质,只能与国有出版社合作;在发行方面,仁爱所也只是到2004年才获得出版物批发资格,至2010年方才争取到全国总发行资格,成为全国第93家具有这一资格的机构。这对于民营机构而言已属不易。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中小学教材发行的工作都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华书店系统统一承担。而在出版发行领域日益市场化、经营主体增加的现实面前,破除教材发行行政垄断的呼声日渐高涨。
  与此有关,2001年,国务院也提出要改革单一渠道发行体制,引入新华书店以外的发行机构参与教材的发行,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要面向全国招标。一系列出版发行条例也有相应修改,教材出版和发行招投标的试点逐步推开。
  就教材发行而言,此前对于发行商有严格限制,要求限于“由新闻出版署核准的出版物发行单位”;此后则演变成“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以招标或者其他公开、公正的方式确定出版物发行企业”。这意味着发行单位的决定权下放到了省级政府相关部门。
  不久后的2003年,《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教材的发行亦属于应纳入政府采购的项目之列。据该法和《免费教科书政府采购工作暂行办法》,省级政府有关部门确定发行商的主流办法应是公开招标,在诸如只有惟一供应商等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方式进行采购。
  不过,安徽省多年来并未采取公开招标的模式选择发行人,而是始终坚持使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根据《政府采购法》,在只有惟一供应商、发生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不能从其他供应商处采购,或者需要继续从原供应商处添购不超过原合同金额10%的项目时,才可以采用该方式。
  安徽省教育厅对此解释,之所以连续几年来都使用单一来源采购,原因正在于符合教材招投标资质及发行资质的,只有皖新传媒一家。
  仁爱所认为这是借口。对于参与公开招标企业的资质的规定,仅在2005年修订的《中小学教材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中有明确规定。该办法最核心的要求是:除了有相应的发行能力,还需是在“试点省、市、区范围内注册的”“具有总发行资格的”企业。
  2008年,出版和发行两项招投标试点扩大的计划不了了之,上述《实施办法》也在2009年4月被新闻出版总署明确废止。2008年以后,除了《政府采购法》中对供应商资质的一般要求,再无特别的文件规制教材发行投标者的条件。
  然而,事实上,最初各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继续沿用《实施办法》。安徽省教育厅的官员告诉记者,安徽对教材发行投标者的认定即依据该《实施办法》,安徽教育厅在进行解释时,将前文所述的作为招投标企业限定条件的“试点省境内”,替换成了“招标省境内”。如此一来,本来全国有至少93家拥有总发行资格的企业符合招投标要求,但现在仍只剩下皖新传媒一家。
  事实上,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一位官员向本刊记者确认,如果有全国的出版发行资质,就可以跨省招投标。在过去几年教材发行招投标的试点中,大部分的省份都选择了更宽泛的解释,在任一试点省内注册的企业,即可跨省参加招投标。
不愉快的合作
在业内颇有“敢为”之名的赵勇,把安徽作为自办发行的突破口
  2008年1月,仁爱所与皖新传媒就安徽省内仁爱教材的发行合同到期。尽管对方多次催促,仁爱所也没有再续期。
  赵勇告诉本刊记者,之所以不想再继续合作,源于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例如皖新传媒收到书款后,并不及时向仁爱所支付,时有拖欠现象;皖新传媒在配送仁爱教材时,强行搭售计划外的教辅材料,且质量不佳,至2010年,教辅材料价款平均每个学生达到80余元,这让一些学校和家长对仁爱所颇有怨言;同时赵勇也不满意皖新传媒的发行服务,他称有一半的教材都是学校去仓库领取,而非由其主动送至校园。如果教材由仁爱所直接配送到校,还能与学校、老师进行更畅通的沟通。
  同时,在教材的选择权下放到地市一级后,发行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营销工作,事实上均由教材的原创单位在承担。赵勇介绍,这些工作包括营销推广人员深入各地市的宣传游说,还包括对一线教师的售后培训,这些占教材发行所有环节时间和费用的80%以上还多。
  如此一来,所谓的“发行”,就只剩下配送一项。而这项工作,仁爱所目前已逐步建立了自身的网点,因而“没有必要拿给他们来做” 。
  在赵勇看来,在教材实行免费之前,新华书店由于承担着在地方代收货款的职责,尚有一些合作价值,那么目前由于落实了教材免费制度,这一项工作已简化为由财政一次性拨付,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因而合作的必要性进一步降低。
  仁爱所由此有了自己从事配送的想法。在赵勇看来,仁爱所若能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获得政府教材发行的资格,自然有利于打破垄断,降低发行价格,节约财政资金。
  在业内颇有“敢为”之名的赵勇,把安徽作为自办发行的突破口。
  之所以选择安徽,是因为在2008年秋季学期以后,仁爱所连续两学年获得了安徽省政府采购免费英语磁带的发行权。与此同时,仁爱所在安徽的配送发行网络也相对成熟。“既然音像教材可以,纸质教材为什么不可以?”
  于是,2009年8月,为取得教材在安徽的发行权,仁爱所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但这次计划,却似乎被一份在赵勇看来没有法律效力的授权合同打乱了。
仁爱所折戟2009
对于在安徽树大根深的皖新传媒而言,即便没有从仁爱所手中获得合法发行权,也不妨碍其通过政府许可,获得发行仁爱版教材的资格。仁爱所第一次意欲在安徽取得发行权的尝试失败
  由于著作权的特殊性质,发行机构要想发行教材或者图书,除了获得政府的许可,取得发行资格,更有一个前提:应获得著作权人对发行权的授权。
  但事实证明,对于在安徽树大根深的皖新传媒而言,即便没有从仁爱所手中获得合法授权,也不妨碍其通过政府许可,获得发行仁爱版教材的资格。
  从2003年到2009年,仁爱所将其教材交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要求对方将湖南地区以外的发行权授予自己。后者由仁爱所亲自与各地的发行商签订合同。
  2009年,没有从仁爱所手中获得发行授权的皖新传媒,绕开仁爱所,直接找到其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除仁爱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在安徽还有其他种类教材。皖新传媒要求该社将手中全部教材的发行权对其授权。
  2009年8月11日,湖南教育出版社将其出版的所有教材在安徽境内的发行权,打包授给了湖南新教材公司,后者又将其转授给了皖新传媒。
  而事实上,湖南教育出版社当时没有仁爱教材在安徽的发行权,这意味着它并无权力将仁爱所的发行权“授予”皖新传媒。不过,上述打包授权合同中却未明确将仁爱教材排除在外,成为当年的一项争议。
  仁爱所对本刊记者表示,为了“以正视听”,甚至在2009年8月13日,它又要求并不具备有关发行权的湖南教育出版社出具一份文件,写明仁爱所乃是仁爱教材在安徽的惟一供应商,应由其参加仁爱教材的政府采购。
  随即,仁爱所要求安徽省教育厅对仁爱教材进行单一来源采购,并补充完善采购手续。但在7月底,政府的教材采购招标工作即已结束,安徽省教育厅断然拒绝了仁爱所的请求。
  最终的结果是,仁爱所第一次取得发行权的尝试失败。
  此时,一个奇怪的格局便出现了:没有真正得到仁爱所授予教材发行权的皖新传媒,反而获得当地政府的认可,得到了安徽省内教材发行的资格;而拥有自身教材发行权的仁爱所,却无法获得政府部门的承认,也就得不到安徽省内教材发行的资格。
  当时已近开学,仁爱所称为保证学生用书,选择了自行配送。安徽省教育厅认定这一举动为“扰乱教材招标程序和发行秩序,违背招标合同”。仁爱所已配送的教材被扣押,教育厅更提出要启动重新选用教材的预案。
  最后在教育厅调解之下,仁爱所与皖新传媒达成了一个临时合作送书协议,搁置争议,由北京仁爱所和皖新传媒共同完成剩下的发行工作。
  一年后的2010年,仁爱所意欲再次争取安徽地区教材的发行权。此次,仁爱所已获得全国总发行的资质。此时,仁爱所已经找到了新的出版合作单位——北京教育出版社。吸取此前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合作的教训,仁爱所此时让北京教育出版社明确了对其发行的授权。自此,仁爱所认为自身不仅满足单一来源采购的条件,更符合公开招标的资质。
  然而,由于安徽省教育厅对招投标资质的狭隘解释,仁爱所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
  显然,仁爱所方面对法规的理解,根本无力改变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其自身的解读作出的决定。
为什么要争夺发行权?
发行环节成为教科书出版行业公认的利润大头。据业内人士分析,仅发行仁爱教材,皖新传媒的纯利润就可达644万元
  在这场突换教材的风波当中,皖新传媒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公众的质疑并未能撼动其在安徽市场的稳固定位。
  有公开数据显示,按照中小学教材的发行折扣标准,皖新传媒可以获得发行码洋(图书定价)28%的发行费。
  在码洋的构成当中,除了发行费占28%,印刷成本占45%,原创出版社大概能获取27%左右的毛利润,但还须扣掉10%的开发成本、6%左右的培训费用,及一定比例的推广营销服务成本。赵勇说,原创出版社的出版纯利润一般只有5%。
  因此,发行环节成为教科书出版行业公认的利润大头。赵勇告诉本刊记者,中小学教材配送的最大特点是教材品种数量少,单品种数量大,送货地点(学校)固定且集中,所谓的教材发行工作,已经转变成物流配送工作。“那可是最最便宜、最最容易实现目的的货物配送。”
  赵勇称,实际配送费,加上1%-1.5%的合理利润,也不会超过教材总价格的3%。在他看来,教材的发行利润极厚,其实存在巨大的让利空间,以降低政府采购的成本。
  皖新传媒2007年的发行折扣让利为3.6%、2008年以来仅为2%。其2009年度公布的教材发行金额为12.6亿元,发行费收入应超过3亿元。
  具体到发行仁爱教材上,每年皖新传媒共发行110万册,两个学期则共220万册,每册书定价11.06元,总码洋达2433余万元。按教材码洋的28%提取发行费,则每年可收入681万元。这其中,据业内人士分析,运输成本大约为1%-1.5%,因而纯利润可达644万元。
  截至9月10日,皖新传媒的股票市盈率近100倍,这644万元左右的利润,对应着约6亿元的股票市场。
  当然,这笔预期的高额折扣只是仁爱所单方面的估算。皖新传媒的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教材的发行绝不像仁爱所所说的那么简单。发行企业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软件设施投入,同时还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运行费用、人力成本来保障。配送仅是发行的一个环节,既有平原地区的配送,也有山区的配送;既有正常情况下的配送,也有非常情况下的配送。“只以平原地区正常情况下的费用计算是对配送工作的故意曲解。”
  不过,2009年底,原安徽省新华书店作为皖新传媒谋求上市,其公开的2009年招股意向摘要中,教材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50%,这也印证了其发行环节的高收入。
  其招股书也并不掩饰其对发行利润的依赖,说明称:“ 2006年秋季至2007年春季、2007年秋季至2008年春季、2008年秋季至2009年春季,发行人通过政府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取得安徽省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材的发行权,中标的发行折扣分别为教材码洋的3.6%、3%、0.6%,逐步恢复至全国各省区免费教材发行折扣的平均水平。”
  招股书还指出:“免费教材发行折扣由省教育厅、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免费教材采购领导小组,每学年通过与发行人进行竞争性谈判确定,如果未来发行人中标的免费教材发行折扣出现上升情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行人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
  显然,对于安徽省的政府部门而言,他们依旧要为教材的发行支付高昂的费用——不过,其中的大部分是由中央财政来负担。
无言的结局
最大的受害者是受波及的100多万中学生,“就像打拳的套路,不同老师教的都不一样,中途换了教材怎么接得上?”
  时至今日,冲突已经酿成,孰是孰非并无明确结论。
  仁爱所折翼安徽,令其在全国其他地区取得发行资格的憧憬变得更加模糊。据了解,仁爱所现已在教育部立项,且被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三套国家课程教材, 仁爱所自称,目前三套教材已被中国大陆22个省、市、自治区教材选用委员会全部或部分选用,其中仁爱英语教材(7年级-9年级)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已被近千万中学师生选用,为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二名。
  目前,在大多数省份,仁爱的教材都由仁爱与通过政府采购程序确定的发行商合作,其中绝大多数发行商,都是各地的新华书店。
  内蒙古和云南两地有所不同。在云南,教材的发行由新华书店和邮政公司两家承担。有媒体报道称,由于邮政公司的进入,云南省中小学教材的均价总体下降了3.3个百分点,这即成为全国最低价。
  与之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步子则迈得更大。由于当地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事先已选定各学科的教材版本,且已确定具体版本教材的订数,因此根据规定,免费教材的采购工作,全部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模式,即由当地教育厅从已选定教材版本的教材原创单位处采购,最后的中标供货单位,则是所有版本教材的原创单位或授权供货的代理单位。
  因而,仁爱所的教材由仁爱所自行发行,由仁爱和教育厅等部门协商后,内蒙古方面仁爱教材的价格,实际上仅为图书码洋的77%,相当于仁爱的发行收入,仅为图书码洋的5%,远远低于在安徽支付给皖新传媒的28%。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和安徽省仁爱教材的价格相比,高达图书码洋23%的发行折扣对于财政资金无疑是一笔可贵的节约。而这一切对于安徽抑或是其他地区而言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前,仁爱所在竭尽一切可能,希望能重回安徽市场。否则,仁爱所方面在安徽五年的经营成果一朝化为泡影,被换下的教材,也都将成为废纸,“明年教材改版,旧教材也不能再用”。
  但事实上,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受到波及的100多万中学生。
  随着新教材的到位,安徽省教育部门希望事态能够逐渐平息。不过,教材更换的影响一时尚难消除。
  涉及教材更换的五个地市,小学英语教育普遍滞后,七年级学生往往需要从零开始。之前使用的仁爱版教材,其特点是零起点教学,正适合七年级以前没有任何英语教学基础的中国农村。而新换的教材,有四地市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下称人教社)引进的美国原版教材,这套教材针对南美学生编写,其前言亦曾介绍,“适合于教学条件较好、教师水平较高的学校使用”。
  教师普遍对此毫无准备,措手不及。安徽省教育厅从9月3日开始在五个地市分年级举办培训,每个年级的任课老师仅有一天半的时间。9月7日,在宿州宾馆里,来自各区县的上百名八年级英语老师云集一堂,甚至还有老师带着孩子,会场颇为嘈杂。
  一位学生的父亲很担忧,孩子就要中考了,还要花大量时间适应教材。
  “就像打拳有套路,不同老师教的不一样,中途换教材怎么接得上?”这位家长对本刊记者无奈地说。
2 : oneirocriticism(809)@2010-10-29 23:45:02

因為實在太長了,所以我只看了一點,上半部份吧
由過程繁複到積怨到報復
過程繁複 / 很多部門 / 大家用報復手段來表示自己的重要性 / 損人不利己幾乎是我對中國的印象
3 : abbychau(1)@2010-11-22 19:07:30

因為實在太長了,所以我只看了冰漓的回覆
原來是這樣啊, 真可惡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