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170922
不當行為(四十一)異例的價值
朝日執筆
上集講到,秉持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信念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P. (LTCM)」發現了荷蘭皇家蜆殼的「不合理價格」,於是果斷出手。可惜 “天道不行”,鎩羽而歸,LTCM破產收場。
不過,原來早在LTCM悲劇發生前,已有人作出了預告。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Vishny1997年在《金融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發表了題為「套利的極限The Limits of Arbitrage」的論文,指出,當價格趨勢(不知什麼原因)「更」不合理地與基金經理的預期相悖時,基金投資者也會開始要求贖回基金,於是價格將會被推向對這些Fund佬更更不利的方向,如此惡性循環, “究竟涅槃”。論文的結論就是,價格變得混亂無序並非不可能,「Smart Money」並不必然能夠解決一切!
回說Thaler,話說他與Owen Lamont那篇有關3Com和Palm的論文,在期刊發表前,曾先於芝大的金融研究討會上,以「市場懂得做加減法嗎?」發表。結果,卻招來「芝派護法長老」法瑪Eugene Fama的質疑,這個 “有趣的故事”與諸如「封閉式基金」之類的案例,究竟有什麼「重要意義Significant Meaning」?在法瑪看來,相對於整個金融市場的資產規模,這都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婆乸數」。故此,即使相關研究的結果,當真不符(他本人發明的)「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所涉及的金額也是「崑崙三聖」—-何足道?
然而,Thaler的看法卻與法瑪不盡相同,甚至可說是「方法學」上的差異。稍稍看過有關演化生物學或者遺傳學的人,大概都會知道「(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對這學門的 “偉大貢獻”。Thaler認為,那些「特殊案例」之於金融(經濟)界,正恰如果蠅之於遺傳學。就整個生態系統而言,果蠅的確不算是什麼有 “Significant Meaning”的物種,但牠們某些特質(例如高繁殖力),卻能讓科學家發現許多以前難以觀察到的現象。
上述的例子正是「金融學」中的「果蠅」,讓人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中,判斷出某股票「真正」的「內在價值」。誠然,正如以往一再強調的一般,沒有人能 鐵口直斷3Com和Palm分別的股價「應該」是多少,但透過無懈可擊的邏輯演繹和最簡單直接的數學計算,卻令我們可以「斷定」在這次分拆上市後,3Com的股價「應該」至少是Palm的1.5倍!
法瑪把這些例子視為「整座冰山」的本體,覺得這些發現的意義,就僅限於其本身,若然的確如此,它們當然是無足掛齒;然而,若這些「異例」只是揭示了「市場錯誤定價」的冰山一角,那就很「Significant」、很「Meaningful」了。
這些例子的意義何在呢?如果我們在「果蠅」的身上,發現了某些遺傳學現象,可以合理猜想在其他物種,大概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同樣道理,既然「一價法則」在這些「市場異例」中,可以被如此硬生生地違背,那麼,我們當然也可以合理地認為,在整體市場的層面,必然會存在更大的價格差異。
還記得在第卅四至卅五集中,席勒Robert Shiller以不同角度,質疑股價(還有樓價)的「不合理」。固然,無論在當時,抑或若幹年後的現在,我們都不可能「證明」九十年代的熱潮中,不斷飇升的科網股價格到底是不是「高得不合理」。
然而,若(全知全能的)神也會表示「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撒上15: 11),作為(不能猜度神的智慧的)凡夫俗子,當然會動搖,懷疑神是否當真每一個作為,都「已經是最好的安排」(摩西都忍唔住撲多咗下地啦!)。同樣,若市場連3Com和Palm這樣簡單直白的情況,也不能作出「合理」定價,我們當然也有理由質疑,在變數更多、環境更複雜的狀況中(例如整個以科網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會出現更多、更大的「不合理」定價。
相對於作為「整體」的3Com,作為「局部」的Palm貴得「不合理」。這種情況難道就不會發生在(作為「整體」的)整個市場和(作為「局部」的)科網股之間嗎?
然而,儘管Thaler(還有大量其他的研究),一再對「效率市場」的「有效性」作出質疑,但他卻依然對「效率市場假說」的價值作出肯定的評價。誠然,作為一個無論在「理性」和「邏輯」上皆無懈可擊的「規範性理論」,「效率市場假說」的確為我們研究「真實世界」時,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理性基準」──如果整個世界當真是由「理性經濟人」所組成,它確實必然會是「效率市場假說」所描述的樣子。
如果沒有一個「規範性理論」告訴我們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或者怎樣才是(唯一)「正確」,我們就不可能察覺到「不當行為」的「異例」,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現所謂的「行為金融學」。在整個西方學術傳統,至少是「科學」傳統,就是不斷建立「規範性理論」,然後又不斷為這些「理論」找碴的過程。東方學術傳統中正是缺乏這類型的「規範性理論」,又或者所謂的「規範性理論」過份具有「彈性」(例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到底怎樣才算「久」呢?抑或是「事情還未發生」本身,就證明還不夠「久」?)以致難以被證偽,當然也就不會朝向「科學」這個體系發展了。
「效率市場假說」作為「規範性理論」,固然(在理性和邏輯上)是「無懈可擊」,但作為「描述性理論」又如何呢?
如前所述,「效率市場假說」有兩大要素──「價格永遠是對的!」和「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對於後一個要素,Thaler認為,這「大致是真實的」!
異例當然會存在──市場有時會反應過度,有時則會反應不足──這也是格拉漢(們)能夠「搵到食」的原因。然而,絕大多數採取「積極策略」──也就是時刻尋找「以聰明錢套利」──的投資者,都未能打敗市場。LTCM和荷蘭皇家蜆殼的故事教訓我們,就算是有聰明的投資者當真發現,並「確實知道」價格「真係」出現錯誤,這些錯誤也不見得就會被「聰明錢」糾正過來。很多時候,情況反倒是價格「錯得更離譜」。
從「錯誤定價」中賺錢並非不可能,但做起來卻不一定像表面看來一樣容易,而且成效也通常很有限。「LCTM之死」也許會讓我們想起一個經典的說法──明顯的錯誤定價何以一直存在,而沒有被「套利交易」所糾正/地上有張一千元鈔票,何以一直都沒有人撿走──唔!一定有陰謀!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吖?不過,細細隻嘅都可能有嘅……我最多都係執過兩蚊銀咋!
(PS. 文中提到的所有論文都可以在網上搜到免費資源,有興趣者可以自行找來讀讀。)
第41集關鍵字:
套利的極限The Limits of Arbitrage
異例的重要意義Significant Meaning
(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偉大貢獻
規範性理論:理性基準
作為「描述性理論」的「效率市場假說」
「(可能有)細細隻蛤乸隨街跳!」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說史170920
丹麥的諷刺先知漫畫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40
〈劇場1:丹麥的諷刺先知漫畫〉
2005年9月30日丹麥最大日報《日德蘭郵報》(愚蠢地)刊登了12幅以先知 模罕默德為題的漫畫, 分別由不同的漫畫家執筆,寓意諷刺.***
事緣上年底,荷蘭一名電視製作人拍攝了一部針砭穆斯林虐待女性的短片, 遭到一名摩洛哥裔年輕荷蘭人當街割喉殺死. 現場留下一封五頁譴責信,怒斥死者冒犯伊斯蘭教.*** 此事震動歐洲. 人心不定之際,一名作家找不到插畫家為他有關先知的新書配圖, 因而公開抱怨. 郵報的文化版編輯聞悉,遂有廣邀行家參與這項 “反噤聲計劃”之舉.
其實12幅應約作品中,有5幅根本主題含糊,且沒有畫出先知的形貌;另兩幅則是不含批判意味的簡單畫像; 只有5幅才稱得上寓意諷刺. 五幅中3幅取笑了穆斯林對待女性的態度; 最後兩幅闖下彌天大禍,一幅畫了先知頭上長角,另一幅將先知的頭巾畫成一枚炸彈!
雪上加霜的是,該專欄附了一段文字, 內容說明:「現代文明諸概念與基督教信仰渾成一體; 而伊斯蘭信仰則處處體現出黑暗面. 」*** 尋且認定 “文明間的戰爭無法避免”,呼籲 “克服心中的恐懼,投入善與惡的對抗.” 該報的總編輯更以題為《來自黑暗面的威脅》的社論來介紹和力撐文化版的舉措.
一石激起千層浪,翌日立即招來社會上一片指責之聲, 各大報章紛紛發表評論,斥責該報存心挑釁,不知分寸.
要命的更在後頭, 幾位定居丹麥的伊斯蘭教長率先發難,要求郵報道歉; 要求不遂,於是在哥本哈根街頭組織了一場示威遊行. 穆斯林又聯署陳情書,請求丹麥首相介入處理. 此時,漫畫家們都收到死亡恐嚇,警方很快逮捕和起訴了一名十七歲犯人.
鑑於國內訴求無果,教長們踏出決定性的一步, 擴大事件,向全世界的穆斯林求助.
〈劇場2:世界風雲大混戰〉
他們向串聯57個國家的「伊斯蘭會議組織」,與及所有駐哥本哈根的穆斯林國家大使館申訴. 伊斯蘭會議組織與11國大使聯合致信丹麥首相,表達他們的憂慮. 丹麥首相以「言論自由原則」二話不說地加以回絕,**** 並且(更愚蠢地) 重申 “丹麥政府無法幹預媒體”.
首相此舉過於輕率,沒有運用外交手腕對事件進行軟化處理,乃致引火焚身. 其時,國內外也出現若幹非穆斯林的聲音,對郵報的作為與及丹麥政府的無作為感到遺憾. 22位丹麥卸任大使對政府的做法表達失望; 一位義大利政治顯要(時任歐洲司法委員會委員.) 公開對郵報加以譴責.
更要命的還在後頭,屢遭拒絕的教長們決定直接號召各自的母國, 與及全體穆斯林同胞起來行動,將事態升格為「護教運動」.**** 他們將那12幅漫畫,加上另一份報紙的9幅, 以及在網絡上擷取的3幅特別具攻擊性的,製作了一個資料夾. 於2005年12月初親自送交 埃及,沙地阿拉伯,黎巴嫩,敍利亞等國家的宗教主管機構,各部會,與及公眾人物,提出申訴. 這當真是 “唯恐天下不亂” !
各國政府同樣地二話不說,立即加以利用!在埃及,執政黨為了與「穆斯林兄弟會」競爭選票; 在敘利亞,政府受困於介入鄰國黎巴嫩內政的指責,正好轉移視綫; 巴勒斯坦的 法塔赫為了與敵對派系 哈馬斯較勁….. 紛紛推波助瀾,爭著扮演宗教捍衛者的角色.
2006年1月底許多伊斯蘭國家爆發反丹麥示威, 攻擊大使館,抵制丹麥產品, 死亡威脅四飛….. 2月初暴力升級,據統計共造成139人死亡. 這次輪到歐洲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介入, 要求穆斯林國家阻止暴力行為,穩定局勢.***
西北歐的極右團體理所當然地渾水摸魚, 指稱事態發展恰好證明了伊斯蘭教的暴力本性. 一個丹麥小團體散發先知在駱駝上喝啤酒的漫畫; 另一個則宣稱打算公開焚燒古蘭經. 擾攘經年,餘波不息, 07年一份瑞典報章刊出一張人頭狗身的先知畫像,基地組織立即發出追殺令…..
極右政黨「丹麥人民黨」在其競選海報上放了一張先知肖像, 標語寫著:「言論自由是丹麥價值. 」***** 這標語點出了深層的意識形態分歧:歐洲人覺得穆斯林既然生活在當地, 就得 “入鄉隨俗”,接受 “合理的”批評甚或嘲弄; 但對穆斯林來說,先知是聖人,絕對不能褻瀆.*** 本書深入探討
〈sense:言論自由vs宗教情懷〉的分際.
原來丹麥是個宗教國家,國教是路德宗(ie信義會)基督教, 其神職人員具有公務員地位,基督教課程是所有公立學校的必修課. 然則《日德蘭郵報》會否刊登同樣意涵而諷刺耶穌的漫畫呢? 或者,丹麥社會又會否在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容忍公開汙名化基督教呢? 答案是 “不會”, 因為丹麥立有 「反宗教褻瀆法」, 而該法只關乎國教路德宗!
歐洲諸國已建設了共識,立法嚴禁一切反猶言論和圖像表現. 否認猶太人大屠殺史實是刑事罪, 奧地利法院就曾將英國史家判刑三年,罪名是著書抹殺納粹集中營存在毒氣室. 「新納粹主義」和「撒旦主義」團體常遭取締和判刑.
同樣是06年,德國 “基督教社會聯盟黨” 主席要求禁止放映 土耳其電影《伊拉克惡狼谷》, 理由是該電影 “充滿仇恨,種族主義和反西方”. 法國主教界尋求司法覆核,禁播一個模仿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拿耶蘇基督搞笑的廣告. 法國內政部長 薩科齊則以歌詞有辱法國警察,向最高法院提告一個饒舌歌團. (最後兩例與諷刺漫畫案可比性甚高.)
為何這些人沒有「言論自由」?***
最後出臺了終極對決. 06年2月,法國著名諷刺報刊《查理週刊》轉載了丹麥漫畫. (該期發行量暴增十倍.) 兩個穆斯林團體採取法律行動,次年初雙方對簿公堂. 週刊總編輯在庭上宣稱,要捍衛言論自由和對抗原教旨主義, (無恥地)自認是啓蒙思想之化身,上承笛卡兒與史賓諾莎之遺緒雲雲. 當時法國正大選, 各黨派的重量級人物都主動出庭作証,暢談自由無價. 薩科齊致信司法部, 表達對週刊的支持, “我寧願諷刺畫過度誇張,也不要沒有諷刺畫.”*** 毫無意外,該報被判無罪. 本書作者認為事件中司法並未保持中立, 受到政治力量左右,因而失去權威.***
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 「言論自由」, 而是標準何在?
雙重標準不是標準. 媒體應該給自已制訂尺度,毫無節制的自由只會扼殺自由.
《野蠻人的恐懼La peur des barbares》(2008) Tzvetan Todorov
讀書札記170915
不當行為(四十)寧從眾人之愚,莫取孤獨之智
朝日執筆
上集跟大家講了3Com與Palm「兩母子」的神奇故事,今集繼續講故。話說明明一個果籃有「磅半檳榔」加上「其他水果」,才賣$82,但市場上的投資者,卻還會搶著用$95去買「一磅檳榔」。這應該怎樣解釋呢?
很明顯,這表示有些人原來對「檳榔」情有獨鍾,而且還有「潔癖」,極渴望買到沒有被其他水果 “玷汙”的「檳榔」。吃水果的口味是很個人的問題,經濟學家當然也不好置喙。那會不會市場上也當真有部分投資者,在買股票時也會有這種「檳榔偏執」,堅持要得到「又Pure又True」,完全不含一點「雜質」的「純Palm」股票,而不是摻雜了額外權益,還有另一家「連年賺錢」公司股份的股票呢?這些投資者就是非常典型的「雜訊交易者Noise Trader」(或森瑪斯Lawrence Summers所說的「市場笨蛋」)了!
當然,根據凱因斯「選美遊戲」的「你諗我點諗」原理,也許很多買入「純粹檳榔」的人,也知道它的價格確實已經「過高」,他們仍然入貨只是希望以「更高」的價格把這些「純粹檳榔」賣給「笨蛋」。不過,即使按照這個說法,市場上也總得有一批「真.笨蛋」呀!
只是,光是「笨蛋」的存在,並不足以讓這種違背「一價法則」的情況持續。因為由「5%理性菁英」掌握的「Smart Money」,應該會很快就把這批「笨蛋」秒殺,並把價格推回「合理」的位置。
誠然,3Com與Palm「兩母子」的故事並非特例。近年來其中一個例子,就是2014年中,「雅虎」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其總值竟然超過了「雅虎公司」自身的總市值。而早在1923年,還未滿三十歲的格拉漢Benjamin Graham就註意到,當時化工巨擘「杜邦du Pon」持有大量「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M)」的股票。這些GM股票的價值,竟然幾乎相等於杜邦的市值。換句話說,儘管杜邦是一家盈利相當可觀的企業,但它除了其所持有的GM股票外,「自有價值」竟是接近零!雖然當時還未創出「價值投資法」這套絕世武功,但作為「5%理性菁英」的青年格拉漢還是果斷出擊,一方面大手買入杜邦,另一面大手放空GM,及後價格「回復正常」,格拉漢「兩隻手收錢」,好不過癮,獲得了他「自立門戶」以來第一次的重大勝利。
何以那些Smart Money不去大手買入3Com,然後再大手賣空「適量的」Palm?這招在八十年前已有人這樣做了,今天應該也不算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秘技」吧?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應該是Palm首次發行的股票數量實在太少,無法滿足所有打算「借貨沽空」的投資者。且不論這是否3Com有心為之的「邪惡操作」,反正事實就是融券放空的需求,遠超可供借出股票的供應量。這也表示,即使那些Money是如何的Smart,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把3Com與Palm的相對價格,推回「至少是」1.5倍的「理性平衡」。
不過,真正的理由似乎還不止於此。凱因斯曾經在「選美比喻」中,悟出名句曰:「寧從眾人之愚,莫取孤獨之智」。打算從違反「一價法則」的局面中獲利的「聰明」投資者,固然不少,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那一次的)格拉漢一般,得獲善果。
「荷蘭皇家Royal Dutch(RD)」和「蜆殼Shell」在1907年合併成「荷蘭皇家蜆殼集團Royal Dutch Shell plc」。合併後的RD維持在紐約和荷蘭上市,而Shell則繼續在倫敦買賣。根據合併協議,新公司60%盈利歸RD的股東,40%歸Shell的股東。根據「一價法則」,這兩隻股票的價格比率,就是60:40,或者1.5倍(又是1.5倍!)無疑了。然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兩者的股價並沒有一直維持著這個比率,反倒是起伏不定—RD有時會比「合理價」低三成,有時卻會高出15%。
看了這麼久,大家應該也足夠「聰明」,知道該怎樣做了。對了,就是拿出計算機,然後把握時機,一手買入該股票的「平價版」,另一手沽空「貴價版」。與3Com與Palm的故事不同,RD和Shell的股票在市場上流通量極大,想「借貨沽空」隨時都可以。夫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按理兩者的「股價比」只要稍稍偏離「黃金比率」,就應該會被Smart Money連串的「套利交易」讓「股價比」瞬間返回1.5倍的「理性平衡」。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Palm的價格雖然在上市初期「不合理地」偏高,但過了幾個月,總算是「回復正常」。不過,RD和Shell股價之間的「長期不合理比率」,卻是不明不白的持續了幾十年。
Thaler曾在某社交場合,將RD和Shell的故事告訴某大型退休基金的CEO,對方表示難以置信,並認為Smart Money應該必然會買入「便宜的」股票。Thaler於是建議打賭一餐晚飯,他賭那位CEO旗下的基金必然持有數以百萬計的「貴價版」。對方「聰明地」拒絕了,因為他知道旗下遍及全球市場的各式「指數追蹤基金」,必然會同時持有「平」、「貴」兩個版本。
這位CEO有的是凱因斯的「大智慧」,「追蹤指數」就是「從眾」—即使市場看起來是多麼的「愚」(不理性)。當然,市場上也有一些不懼孤獨的「聰明人」,(曾經)相當有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P. (LTCM)」就是其中之一。
這間公司的董事會和合夥人可謂「星光熠熠」,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出事前)被視為「格林斯潘接班人」的聯儲局副主席David Mullins,還有共享1997年諾貝爾獎的 Robert Merton(Paul Samuelson的弟子)和Myron Scholes(Milton Friedman與Merton Miller的弟子)。這兩位都堪稱炒界的一時俊傑。要知道,以Myron與Fischer Black命名的「Black- Scholes Model」(後來經默頓改良,加入「派息」變項,故有時亦會稱為「Black- Scholes- Merton Model」。),至今仍是「歐式期權」計價的基礎。
這些「聰明人」用他們的「聰明錢」進行了「聰明的」操作,買入「便宜」的Shell,同時沽空「昂貴」的RD,結果……
1998年8月,由於之前在亞洲金融風暴和俄羅斯債務違約中的連番受挫,LTCM必須要減持部分持貨,其中當然包括Royal Dutch Shell plc的「兩兄弟」。不過,LTCM當然不會是市場中唯一想透過RD和Shell的價差以作「套利」的投資者。同樣可想而知的是,這些和LTCM步伐一致的「行家」,大概也一樣在亞洲和俄羅斯受了不少傷。於是當大家都需要沽出「平價版」的Shell,同時買入「貴價版」RD「平倉」的這一刻,市場的趨勢卻變得對他們越來越不利—「平價版」越來越平,「貴價版」卻越來越貴。短短幾星期的光景, LTCM,就因為這項及其他類似的「套利交易」(這幾乎就是LTCM的唯一業務),在股價「回復正常」之前,慘遭滅頂之災了。
凱因斯的那一句名言,再一次得到實現:
市場不理性的時間,一定 “長過你條命”!
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remain solvent.
PS. 文中提到的所有論文都可以在網上搜到免費資源,有興趣者可以自行找來讀讀。
第40集關鍵字:
雜訊交易者Noise Trader
Smart Money
理性平衡
套利交易Arbitrage
《不當行為》Richard Thaler著/劉怡女 譯
讀書札記170913
美中開戰的起點(二) 海空總體戰 與 近海控制策略
掌門執筆
基於美國是個民主制國家,作為三軍統帥的總統沒有發動戰爭的權力, 美軍在戰略上排除了 向假想敵先制攻擊的可能性.*** 於是必然地,戰略考量的前設只能是 承受“一次攻擊” 的對策. 按照這條思路,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遭到攻擊後的 瞬時反擊佈署, 這種消極性應對是不可或缺的戰術設定.
Def.美國在西太平洋只有一個假想敵,那就是中國. 於是具體的戰略目標明訂為:假設美國的先遣基地,或者盟國本土(一般情況下,前者會先於後者發生.), 遭到中國的飛彈襲擊,美國如何發動全面反擊. 這種軍事行動綱領稱為「海空總體戰AirSea Battle」策略.***
Def.與此相對的是積極性應對,在中國發動先制攻擊之前, 試圖透過海上封鎖和「經濟絞殺economic strangulation」來限制其發動戰爭. 這種政治和軍事混合綱領稱為「近海控制offshore Control」策略.***
這兩種戰略思想的辯論,構成現今美國軍事政策論壇的主戲碼.
〈海空總體戰〉
策略由五角大廈的「淨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Net Assessment」分析師Andrew Krepinevich提出, 包涵三個前提:
a美國有必要持續扮演 “全球霸權” 和“世界警察” 的角色, 以保護 自由民主制度,區域和盟國的安全,與及 環球貿易暢順.*** (說穿了, “全球美元秩序” 才是真格.)
b美軍在重要的西太平洋地區的行動能力,正愈來愈受到來自中國的強烈挑戰.
兩者相合,可導出c美軍有必要竭盡全力維持區域 穩定的軍事平衡.
這策略之所以稱為 “總體戰”,是因為要應對中國軍方的飛彈攻勢, 美軍的 四大軍種(空,海,陸,海軍陸戰隊) 必須緊密協作,一體行動. 作戰路綫圖規劃出兩階段計劃:
在首階段行動,空軍必須執行 “太空反制任務”, 破壞中方的 “人造衛星海洋監控系統”(那是反艦艇彈道飛彈的眼睛.), 藉以阻止其瞄準高價值航母.*** 除了要摧毀太空中的中國衛星,還預設攻擊多個境內地面戰略目標, 包括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新疆的大型 “相位陣列雷達” 和反衛星武器設施, 與及散處多地的衛星發射和監控基地.
另一方面,海軍則利用 “神盾系統” 防禦空軍在日本和韓國的先遣基地, 使其免受中方巡弋飛彈的大規模攻擊,以爭取時間啓動次階段作戰.
次階段作戰計劃充滿爭議性,具體做法就是以非核子武器攻擊中國本土, 以因應中方對區域中的美國軍艦和先遣基地的非核武先制攻擊.**** 簡言之,即是對中國進行全面戰爭.
表面看來,總體戰策略邏輯清楚, 道德上合乎 “舊約式以牙還牙” 精神; 政治上合理;軍事上可行, 近乎是種必然性選擇.*** 但是細究之下,情況異常複雜.
基於資源配置,中國的 常規和核子飛彈武器庫並未進行區隔,編制上共同隸屬 “第二砲兵部隊”, 無論是貯存,監控和發射作業,都在相同的基地進行.*** 即是說,美軍針對二砲飛彈基地的任何攻擊,便等同於對中方核武設施的先制攻擊. 在面臨毀滅性進攻之下, 中方出於害怕失去 “核武二次攻擊” 能力,極有可能搶先啓動核武!從而引發全人類不能接受的核子戰爭.
(由近海控制派提出的) 對總體戰更專業的批評意見則指出該策略的執行,在兩個層面上是無效的. 首先,中國幅員極度遼闊,作戰重心分散, 根本不可能針對全部飛彈基地和控制中心進行同步深度打擊. 美軍徹底癱瘓中國戰鬥神經網絡的可能性甚低.*** 其次,美軍阻截行動中飛彈的可能性更是低之又低. 兩者相合,策略根本上無效.
於是反對派戰略學家提出方法論上截然不同, “孫子式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謀略.
〈近海控制〉
策略由「美國國防大學」戰略學家TX Hammes上校和「美國海軍研究院」的專家們提出, 具體行動為將“第一島鏈”變成一條封鎖綫,禁止中國的商船和軍艦越過.**** 這是美國版的「區域阻絕anti-access,area denial」, 透過「遠端封鎖」扼殺中國的全球貿易,招數非常毒辣.
第一島鏈的末端和咽喉要道就是 「馬六甲海峽」,通往 印度洋的必經之路, 中國絕大部分石油和原材料進口,工業製品出口的門戶. 閉其關,鎖其戶,則敵方將不戰自潰; 或者起碼威嚇這樣做,就足以使敵方不敢輕舉妄動, 此為近海控制策略的要義.***
再者,第一島鏈的 “琉球弧綫” 段落是中國進入西太平洋的拒馬索. 弧綫上的咽喉點「宮古海峽」是中國商船和戰艦(特別是潛艇,需要 水深和海底地形活動條件.) 的進出要道. 而日本已在海峽佈署了 大型雷達系統和“88型岸置反艦飛彈”.
總的來說,這策略的 戰略強度十足; 加上美國海軍實力天下無雙,而沿鏈盡皆盟國,故此 可行性也極高.*** 表面看來,也不像 “總體戰策略” 那樣直接導入全面戰爭; 更重要的是,我僅僅封鎖你,你總不成動用核武吧! 於是,近海策略在政策辯論中隱然佔了上風.
〈評估近海控制策略〉
Hammes上校言辭犀利, “本策略是要逼迫中國在美國力量最大化; 並且本身力量遭到持續削弱的情況下作戰.”, 換句話說,單是拖就足以把你拖垮!他的理論, 稱為「勝利理論」, 很有深度,共分為三個部分:
A目標
不是消滅或摧毀中國, 所以應該盡可能不攻擊中國本土,盡可能避免全面戰爭. 他認為在這個時代,要完全擊敗一個核子強權, 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智的. 他的目標是,在中國動手壓迫西太平洋盟國的情況下,導入局部有限度戰爭. 「勝利」就是停戰,然後撤兵.****
B前設
“只要不摧毀中國的基礎設施,就能促進戰後全球貿易迅速復元.”**** 全球需要中國這間 “世界工廠”; 美國也需要中國的十四億消費者. (這種想法謀慮深遠,真的了不起!)
C後果
根據 克勞塞維茨 “激情, 機會和理性造就戰爭.” 的說法,總體戰是錯誤的. 攻擊中國本土只會燃點中國人的愛國激情,勾起 “百年國恥” 的集體回憶, 引發漫長的戰爭.
海軍研究院則提出了本策略的最後重點D迴旋:施加壓力的過程是 緩慢,有序而漸進的, 這種「蟒蛇式」攻擊方式 (相對總體戰的「響尾蛇式」瞬時攻擊.), 能在緊握主導權的狀況下, 於開火前,為雙方進行外交斡旋提供所需的時間和空間.*****
以上的正面評估確實理據充實,擲地有聲; 但是有如總體戰,近海控制也有其負面評價之處. 首先,中國對美國這項策略瞭如指掌,刻下正釐訂一系列對策, 開發多元海陸貿易運輸路綫,繞過第一島鏈和馬六甲海峽,以避敵鋒芒. 「一帶一路」國際經貿和基建開發計劃的拓展, 其大戰略深意在於牽涉進幾十個國家,令美國的封鎖策略無處著力!*****
其次,執行近海控制策略端賴美軍在日韓和關島的先遣基地, 但這些基地卻充分暴露在中國密集飛彈攻勢的威脅之下. 一旦中方針對美方的遠端封鎖還以顏色,則不出此途, 那麼大勢仍得還原為海空總體戰格局.***
其三,有趣的是,遠端封鎖策略既傷敵亦傷友(甚至也傷己). 盟國日韓澳洲與中國經濟已然一體化,受害顯明, 封鎖曠日持久,則勢必抗拒背離.***
其四,無趣的是,近海控制因其施行緩慢, 反倒給中方充分時間進行戰術佈署,先發制人.**** 這是總體戰派的最大擔憂和非難.
棋局兩難,固事理之常也.
《美中開戰的起點Crouching Tiger:What China’s Militarism Means for the World》(2015) Peter Navarro
以線下為基礎,在線上去爆發。
文 | 張乘輔
柳鷙,大龍燚創始人,江湖人稱柳葉刀(形似柳葉,曲線溫和,削力迅猛)。
2013年6月,柳鷙創辦的第一家大龍燚火鍋店在成都營業,四年後,媒體出身的他在全國開到了150多家門店,在火鍋紅海市場上算是獨辟蹊徑。
大龍燚創始人柳鷙
2017年3月,大龍燚又抓住新零售的勢頭,推出隨身鍋,快速布局方便火鍋市場,嘗試用線上賦能線下。2017年5月,大龍燚在納斯達克連打7天巨幅廣告,打出“全球戰略”,火鍋走出去的做法伴隨著很多肯定,但更多的則是質疑。
對此。野草新消費想要探討的是,在火鍋這個品牌林立的領域,半路出家的餐飲人如何能將店鋪快速擴展?一家開始以線下服務為特色的火鍋品牌,為何要將餐飲零售化,做外賣隨身火鍋?
火鍋的跨界者
回答以上問題,我們還需要從柳鷙的經歷談起。柳鷙並非餐飲行業出身,創辦大龍燚前他主要從事媒體工作,也許正因為不是傳統餐飲出身,“媒體屬性”和“消費者視角”成為大龍燚的獨特基因。
1)從內容到餐飲
大學畢業後,柳鷙先是到了一家建築公司工作,但之後他發現建築行業的刻板、嚴謹與自己相對隨意、天馬行空的性格並不匹配,於是轉行做了房地產策劃,加之當時的興趣所向,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創辦成都在線(當時BBS論壇)。
因緣際會,此後在一位網友的介紹之下,柳鷙到搜狐成都站成為了一名房地產編輯。在此期間,柳鷙除了練就一套正規化的工作流程,還積累了豐富的互聯網內容營銷經驗。
從搜狐出來後,柳鷙覺得自己做一點事情的時機已到,正好負責過騰訊地方頻道的袁國華創立了汽車垂直門戶,柳鷙於是加入企圖大幹一場。
“因為沒有把握好節奏,一下鋪了十幾個城市,每個地方都需要後端、內容、銷售、財務等很重的人員配比。”步調太快,後臺跟不上,柳鷙的創業以失敗快速告終。
轉折發生在2013年,當時正是微博爆發期。柳鷙日常喜歡在微博上寫一些美食類文章,網友對他的推薦尤為認可。與商家接觸之後,他也發現,一些商家生意並不好,於是他開始免費幫商家寫文推廣,還會組織一些美食達人和網友進行試吃。
實踐的效果是,通過網絡渠道推廣宣傳的火鍋、燒烤,效果十分良好,甚至高於平面媒體的滲透率。柳鷙心想,“與其幫別人推廣宣傳,還不如幹脆自己做火鍋”,於是,2013年柳鷙動手開始自己的二次創業項目——一家200平方、17張桌子的小火鍋店。
第一家火鍋店剛裝修時,柳鷙就充分利用微博和朋友圈進行宣傳,勢能往往突破預期。“從第一天還沒招牌的時候,顧客就開始排隊,一直排到現在。”
2)回到消費者視角
“在當時,不管是拼裝修、服務還是菜品,我們都沒有優勢”,那會成都火鍋店都不賣調制飲品,而大龍燚就開始選擇在店內賣酸梅湯、金駿檸檬、百香果一類的飲品。他們還在每一張桌子旁邊配上一個帶USB接口的插座。
“其他老板都想著客人吃完就走,提高就餐率,所以每張桌子配插座都不常見,更不要說帶USB接口了”,柳鷙說,“我們希望客戶能拍照發微博、發微信,來告訴他的夥伴這家火鍋店跟其他的不一樣。”
大龍燚和其它火鍋還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辣,讓人吃了就忘不了的辣。“辣對人體的刺激相當於性愛,能讓人的腦幹細胞產生很爽的感覺”。
柳鷙表示,在大龍燚之前,其實成都還不流行印度椒,因為印度椒辣度非常高,處理不好尾端口味是苦的,“大龍燚開始用印度椒後,成都甚至全國火鍋市場就開始跟風,印度椒的價格也上漲了很多”。
這幾年,有很多行業外人士進入餐飲,比如有航空公司出來的,有外企銷售高管,也有互聯網產品經理。他們通常思考的維度和傳統餐飲人不太一樣,也給餐飲行業帶來了很多新的形態。“我們會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消費者喜歡什麽,我們就提供什麽。很多像廚師出身的餐飲人,會更註重產品,他們的出發點是自己做出什麽,顧客就喜歡什麽”。柳鷙告訴野草新消費。
紅海市場,如何三年開150家火鍋店?
其實,在國內的火鍋店加盟大張其道的時候,火鍋市場的競爭變得非常之大,如何在紅海市場中找出一條自主的生存之道,避免虧損,變成了火鍋店的首要問題。
大龍燚則有自己的一套策略:註重國內外市場,強調存活率;註重口碑,善於營銷宣傳;註重創新,與時俱進。
大龍燚憑借“市場”、“營銷”、“創新”三把刷子,在固本的同時,不斷實現著躍進。
1)市場:多股東加盟機制 + 走出去戰略
目前大龍燚在全國有150多家店,加盟(合營)和自營的比例是12:1,運營存活率則在95%以上。對於為何可以保持高存活率,大龍燚有一套自己的打法,除了設置的門檻很高,同時它也配備了非常嚴格的加盟體系。
首先,加盟商不能是個體加盟商,需要是多股東制。
其次,股東群分為管理股東團隊(2-3人,絕對控股,占60%-70%,)和資源股東(10人左右,股份占30%-40%)。管理股東統管運營管理,資源股東只貢獻資源,不參與管理。
最後,股東管理層要財務公開,並要求資源股東評選出財務督導,監督整個財務流程。
這樣,股東管理層之間既能相互借力,又可相互制約,以此確保整個加盟管理層大方向的正確性和穩定性。
除了對股東架構有明確要求,大龍燚還會讓加盟商填寫商業計劃書。比如商圈選址怎麽樣?前期三個月的營銷推廣是什麽?同一城市、區域的競爭品牌如何?認可後,會同加盟商進行面談。
確認加盟後,還會協助選址以及員工培訓,“現在有四個崗位的培訓,前廳的店長、後廚的廚師長、收銀組長和營銷專員”,柳鷙告訴野草新消費。
能否把加盟做紮實,很大一部分要依靠供應鏈的成熟程度,在供應鏈方面,大龍燚也專門成立了分公司。“供應鏈非常重要,如果後端供應鏈跟不上,前端即使開再多的店,也會死得很難看”,柳鷙認為。目前,加盟商都會采用大龍燚集中采購的物料,“因為我們是集中采購,所以一定比他們找的渠道更靠譜且價格更低”。
除了布局國內市場,大龍燚也將觸角延伸到了海外。
“2016年考察國外市場時,我們發現洛杉磯、紐約是有很大火鍋需求的。在新西蘭的奧克蘭,華人有十幾萬,火鍋店大概已經有十幾家了”。2016年底,大龍燚就把走出去定為公司的戰略重點。今年5月,大龍燚火鍋在納斯達克連打7天巨幅廣告,以“讓世界愛上成都味”的口號宣布它的全球戰略。
將火鍋落地到海外,讓人不免產生幾個疑問,客源是否充足?成本能否覆蓋?到底能夠擴展到多大規模,是否值得重度投入?
談到國外項目時,柳鷙表示國外的政策法規會和國內不同,像美國還需FDA認證。此外,底料需從國內配送,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也會增加。但柳鷙依然看好國外市場,把它當成一塊不可缺失的領地。“我們把國外市場看成品牌的一部分,雖然國外體量沒國內大,但國外本身的消費能力高,像海底撈在國外只有幾家,但銷售額能占百分之十幾”。
2)營銷:明星火鍋+跨界營銷
火鍋店很多,但是在這個市場能打出差異化的火鍋店很少,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就是營銷。因為媒體出身,柳鷙經常跟營銷團隊講一個詞——“快感”。他要求營銷團隊對身邊發生的一切要快速感知,快速反應,快速執行。而且,柳鷙認為做營銷首先要自己感到快樂,然後才能讓受眾有相同的感受。
大龍燚的一個名頭是“網紅火鍋”,因為周星馳、謝霆鋒、範冰冰、黃曉明等眾多明星都到過大龍燚。但柳鷙表示自己跟明星本身並不熟悉,第一波明星主要靠他們朋友推薦過來的,之後在圈內形成口碑和集聚效應,越來越多的明星到成都吃火鍋時,開始選擇大龍燚。
重視口碑,也延續在大龍燚的營銷活動中。大龍燚舉辦過“回家第一餐”、“千人戶外火鍋宴”、“暴雨營銷”等營銷活動。他們發現,很多消費者會拖著行李箱來店吃火鍋,因為在外地,特別是國外吃不到純正的成都火鍋。於是,大龍燚就和航空公司一起做了“回家第一餐”的跨界營銷。柳鷙說:“所有的活動都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消費者就會有好口碑,否則就是自娛自樂自嗨了。”
3)創新:火鍋店+新零售
查閱《中國餐飲報告》的數據,我們發現2016 年火鍋占到了餐飲業總營業額的 22% ,數十萬的火鍋店使得火鍋行業已然一片紅海。今年年初,大龍燚看中了一個新的藍海——新零售,並順勢推出了方便火鍋——“隨身鍋”。
“新零售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它是線上加線下加物流,線上的企業要走到線下,線下的企業要走到線上”,柳鷙認為火鍋店融入新零售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大龍燚正在完成線上和線下合並轉化,從堂食火鍋到火鍋外賣,到火鍋底料,再到隨身鍋,這其實就是火鍋領域典型的新零售。”
至於為什麽要做隨身鍋?柳鷙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大的消費背景:在中國 2 億未婚男女中,有超過 5800萬人目前獨居,“一人食”成為人口紅利拐點後的典型飲食場景。如此來看,方便速食需求量應該是要不斷增加的。
但統一的方便面業務2017年上半年營收39.5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1.4%,但它旗下高端產品湯達人,卻同比增長260%。由此可見,人們需要更加高端、健康的方便食品。
中國的人口基數很大,有千萬人的消費頻次就是很大的市場。“隨身鍋對於處於紅海的火鍋餐飲是新的機會,我們要快速推出這個東西”,柳鷙跟研發團隊強調,“無論如何要做出一版,先解決‘0-1’的問題,然後再不斷叠代升級。”
新零售下,隨身火鍋的競爭與突圍
只需要一瓶礦泉水,再稍等 15 分鐘,就可以得到一份熱氣騰騰的火鍋。
對於一人食背後的消費升級需求,方便火鍋的出現,主要是克服了傳統方便食品不好吃、沒營養、不健康的問題。同時,還解決了沒有熱水和炊事條件下制造一頓熱餐的問題。項目好,門檻低,大龍燚、德莊、小龍坎、海底撈等眾多品牌都紛紛入局方便火鍋市場。
1)產品研發叠代是關鍵
目前,大龍燚隨身鍋共有兩大品類5個SKU,但各品類的方便火鍋之間對比,就像統一方便面對比康師傅方便面,並沒有太大差異性。
不可置否,方便火鍋的入局門檻很低,容易被模仿,為了打造行業壁壘,大龍燚對產品進行了快速的叠代更新。比如,發現隨身鍋1.0版不隔熱,馬上升級做了隔熱層;發現消費者控制不好水量,便做了水位線;包括盒子模具,也都由自己團隊進行設計。
在一些結點推出新的產品特別重要,柳鷙一直強調研發和叠代:“如果有人抄襲我們,我們就要從其它維度推出新的產品,而且是全新顛覆性的產品。”
“線下門店也在不斷換新菜品,我們會根據線下的數據,對隨身鍋的食材進行優化升級”,柳鷙表示,大龍燚不僅要自主研發,還要借鑒其他方便食品。“不管是方便面、方便米飯還是其它方便菜品,我們都要進行橫向的比較和學習”。
2)線上線下互相賦能
堂食火鍋、外賣火鍋和方便火鍋三個貌似不同維度的產品,在柳鷙眼中像是他商業構想里的幾個支點。外送火鍋解決的是“不想出門”的需求,方便火鍋更進一步解決“不想等待”的問題,外送火鍋和方便火鍋做的則是增量市場。
同時,它們也能借此互相導流。線下門店相當於品牌宣傳,進而促進線上銷量;線上銷售也能反饋到線下門店。
目前,大龍燚門店的布局要求是該地點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必須達到一定值。“縣級城市我們就不會去做,但隨身鍋不僅能覆蓋到縣,甚至村都能覆蓋到”,柳鷙認為,對大龍燚品牌有認知的線上消費者,如果有機會的話,會偏向於選擇大龍燚的門店,這就完成了線上對線下的導流。
柳鷙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原來以為珠三角、長三角、東三省對太辣的火鍋是不容易接受的。現在隨身鍋在這些地方賣得很好,所以以後開線下店線也會優先考慮這些地方。”
3)質疑與變革
現在方便火鍋的市場尚處於孕育期。很多品牌都只是入局嘗試,第一、二輪的市場洗牌後,前幾名的品牌才會進入到真正的競爭階段。“能存在消費者概念中的快消品牌最多七個,並且前兩名會占據整個市場份額的20%以上”,和其它品牌的方便火鍋相比,柳鷙認為大龍燚隨身鍋主要有以下幾點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第一,大龍燚隨身鍋有獨家專利授權。第二,研發能力、後端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線下門店的數據都是競爭的有利因素。此外,柳鷙還表示會在電商、微商、直播、影視IP等方面下工夫。
不過,目前大眾對方便火鍋這個新品種還存在著若幹的質疑。
首先是價格高。方便火鍋平均價格在30-40元之間,方便火鍋客單價比傳統方便面要貴上十倍,也高於普通快餐的價格。
柳鷙認為,價格並不會成為阻力,越來越多的人不會只在意價格,而是更在意口味、健康,沒有貴不貴的問題,只有值不值的問題。機上隨身鍋的消費客群定位是 20-35 歲之間、,他們是更加追求便捷生活、且具有較高收入和高購買力的人群。
其次,方便火鍋像冒菜一樣,不能涮。不能涮的火鍋還叫火鍋麽?開始柳鷙和團隊也考慮到這個問題,但通過目前消費者的反饋,隨身鍋通過發熱包在煮,還是具有煮火鍋儀式感的。
最後是不安全,網友使用方便火鍋有出現過炸碎玻璃茶幾的情況。柳鷙表示,發熱包技術非常成熟,在軍事食品中也已經用了十年以上,同時大龍燚隨身鍋選用了最好的發熱包,也增加個隔熱層。現在唯一的問題是加熱包不能帶上飛機,這是一個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大龍燚未來會成為什麽樣的企業?柳鷙看的很淡然,“以線下為基礎,在線上去爆發。大龍燚一直強調存活率,而不是開多少家。營銷推廣只是一部分,推廣的主體還是產品,所以還是要把內功做紮實,然後走得更穩,走得更長遠……”
*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乘輔,編輯長歌。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18710037601)。
HTC智能手機是如何倒下的?
來源丨 (ID:kejilinzhang)
隨著HTC宣布將原參與打造谷歌Pixel手機的HTC成員以11億美元的價格並入谷歌的塵埃落定,從某種層面來說,HTC 為智能手機業務基本畫上了休止符。
又一曾經的智能手機巨頭倒下了,但問題是:作為曾經的巨頭之一,臺灣科技產業的明珠,HTC智能手機是如何倒下的,在其出減輕售智能手機業務的包袱後,又將面臨怎樣的未來?
HTC的昨天: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坦率來講,在智能手機業務上,HTC是曾經的弄潮兒之一,憑借著敏銳的嗅覺和大膽投入,HTC創造了其在智能手機歷史上的多個第一——諸如推出了第一支 Windows 智能手機、第一支 Android 智能手機、第一支 4G 手機、第一支全金屬智能手機的輝煌歷史。其大膽投入安卓陣營,更使其一度成為了安卓智能手機的領頭羊,在市場的競爭中,與蘋果平分秋色,在2010年,憑借其智能手機的表現強勢,HTC在北美市場,更是一舉超越蘋果成為了北美市場領頭羊。
但美好往往總與危險相伴,在HTC笑傲北美市場的同時,危險也悄然而至。
2011年,蘋果對其舉起了專利大棒,成為了HTC智能手機業務有盛轉衰的轉折點。當年,面對HTC的強勢表現,蘋果對其揮舞起了專利大棒,控告HTC侵犯了蘋果的10項專利,並要求在美國禁止出售HTC產品。而在這場戰爭中,專利儲備的HTC不幸敗北。在2011年12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蘋果與臺灣手機制造商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HTC)的專利訴訟案做出判決,認定HTC侵犯了蘋果iPhone的一項專利。而涉及此項專利的所有智能手機,自2012年4月19日起,HTC手機正式實施進口禁令。
與這條導火索相比,其實HTC智能手機業務衰敗更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總結下來大致有這樣幾點:一是失去谷歌扶持;二是HTC在其風頭正勁之時,不思打造精品,反而是產品線混亂而又創新不足,喜歡劍走偏鋒,但往往是失敗多,成功少。其三則是對區域市場形勢與權重的錯估,使其錯失中國市場。
1.失去谷歌Nexus品牌支持
過往,Nexus品牌不僅代表了原生的Android體驗,亦是谷歌親近、扶持廠商的標誌,其一度有著十分神奇的魔力。似乎是誰代工Nexus 品牌,誰就能夠取得大發展,但在2011年之後,谷歌將Nexus 品牌的代工權交給了三星或者LG,這使得HTC一度尷尬。
2.HTC產品線混亂而又創新不足
在失去谷歌扶持的同時,HTC在產品線上的混亂與創新不足,更是給了HTC重重一擊。一度,HTC的產品上出現了HTC One、HTC One X、HTC One X+、HTC One XL、HTC One V、HTC One S這等壯觀的命名模式,重疊的旗艦,微弱的差異化,使得HTC原本努力打造的精品高端形象嚴重受損。
而在發現這一失誤之後,HTC在後來推出了M系列,做出來諸多的改變,但其在產品關鍵要素(如拍照)上卻是劍走偏鋒,使其不及蘋果三星的同期產品,最終叫好不叫座。諸如在HTC推出的M7 、M8,漂亮的設計、全金屬機身,弧線腰背使其一度成為了國產智能手機的工業模板,但其在這些旗艦產品身上使用的的UltraPixel拍照技術,卻因為當時受限於在超像素下無法將將像素做高,只能將攝像頭限制在400萬像素上的技術瓶頸,逆潮流而動的400萬像素,其解析力嚴重不足,實際體驗差強人意。
3.錯失機遇市場,思變卻未逢時
在HTC成為安卓一哥的那段日子里,面對中國市場這個潛力股,HTC卻並沒有放在心上。這給了三星、以及華為等國產品牌在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的一個絕佳機會,而當HTC在歐美市場遇挫之後,想起中國市場,但此刻的中國市場早已不複當年光景——三星在中國市場一家獨大,雖經過多方努力,使之份額有所提升,但隨後而來的一波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廠商又給了HTC重重一擊。
在HTC痛定思痛,欲要做出改變,想重回巔峰,開始與微軟合作推出WP手機,但WP生態短板和當時諾基亞的存在,使得HTC在WP陣營總是處於可以忽略不計的萬年老二位置,而後微軟放任WP系統的自生自滅,亦是使得HTC在WP陣營重建美夢落空,而後,其余與Facebook合作推出HTC First,同樣也是無疾而終。
而有時候,命運就是如此的捉弄。
HTC的現在與未來:押註VR,初具成就但前途未蔔,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顯然,當下談市場份額只有1%的HTC智能手機業務,已經沒有多少現實意義,從現實來說,其已基本沒有了重新崛起的可能。但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上帝在關閉HTC智能手機業務這扇門的同時,也為HTC打開了VR這一扇窗。而這也似乎為走在虛擬現實前端的HTC,有了一次重生的可能。
過去兩年,VR成為了業界風口,擁有著強大的發展潛力。諸如在此前高盛發布的一項討論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產業未來發展狀況的研究報告中就預測:VR和AR擁有巨大的潛能,不論是VR還是AR都有能力發展成年營收數百億美元的產業。報告顯示到2025年AR和VR硬件軟件營收將達800億美元,如果它們迅速跳出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年營收最多可以達到1820億美元。
而從現實來說,HTC在虛擬現實領域有著不小的話語權,其擁有出色的合作夥伴與出色的硬件已經初具規模的生態構建。
在VR業務上,HTC與Valve Software(維爾福軟件公司)結成了聯盟關系,共同開發VR產品,也正是因為與這位強大的合作夥伴合作,雙方的共同努力,也使其推出了幾乎是當下體驗最佳的高端VR產品——HTC VIVE。其在業界頗受好評,諸如此前就被Engadget、The Verge、pocket-lint,CNET、TechRadar等諸多測評機構稱為當下最為完美的虛擬現實產品。
而在生態構建上,也開始初具雛形,HTC推出了一個類似蘋果AppStore的應用商店——VivePort,其為了吸納開發者,HTC更是為開發者提供了免費的早期開發版,早在2016年3月份的時候,HTC就對外透露,其Vive開發者套件已經對外發出超過7000套,面向中國開發者將發出1000套,HTC虛擬現實的開發者團隊已經初具規模。
也或正因如此,HTCvive在市場上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此前來自國外媒體VentureBeat的報道稱,HTC Vive在開售後10分鐘內便收到超過15000臺訂單。
而此番HTC出售打造谷歌Pixel手機團隊給谷歌獲得的11億美金,也將為HTC VR的發展和生態構建,提供更多支持。而根據IDC的估計:HTC在開發高端Vive虛擬現實系統HTC vive這款頭顯在出貨量和市場份額方面排名第三,這意味著,這可能將成為強大的應用開發者基地,可以幫助谷歌與三星、索尼和Facebook等對手競爭。
但從現實來看,HTC的未來也或將面料更多的挑戰。
如上所述,雖然當下HTC在VR領域能夠排名第三,但是其面對的競爭對手卻是三星、索尼、谷歌、Facebook 等等強大的對手挑戰。而這些競爭對手這在資本、人才、技術、內容等方面的沈澱和號召力,相對於HTC而言,無不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一方面,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當下VR的風潮似乎正在消退,而AR的風潮正在隨著微軟、特別是蘋果在移動市場,推出AR開發工具而強勢崛起。在未來,這股風潮究竟該往何處發展,仍然是個疑問。
在這里,只能說一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原創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9月12日
價值投資要研究的是企業,而不是市場。研究的目的在於更好地投資。價值投資者視股票為企業,做公司的股東。他們知道,只有好公司才有好股票。只有企業健康發展了,他們的投資才不會付之東流,一無所得。因此,第三章“企業思考”部分就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這一章由39篇文章組成,闡述了如何識別並判斷優秀公司或卓越公司的問題,其中引用不少案例進行說明。
第一篇《我的投資清單》基本上確定了投資之對象。依據這份清單,它將排除95%以上的公司,如果再考慮到能力圈或其他的一些問題,剩下來可選擇的將寥若晨星。當然,即便是好公司,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遭遇困難的時候,只有在彼時,股價才可能最便宜。如果其未來出現經營反轉,那麽反轉就是催化劑,而這種反轉將帶來高收益,這就是“戴維斯雙擊”,這也是巴菲特經常采用的“在水足夠溫暖的時候下水”的策略。
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是創造財富的巨大原動力,這種企業很有可能就是超級明星企業。這種企業或者是提供某種特別的商品和服務,或者是公眾持續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的賣方與低成本買方的統一。這樣的企業通常利潤穩定,沒有負債或少負債,無需頻繁更新產品和廠房設備,無需浩大的研發費用,現金流充沛,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長期經濟優勢,低成本運營,幾乎不可能瀕臨破產的邊緣。投資這樣的公司,風險可以最小化而收益可以最大化,是長期投資的首選。
冠軍企業或稱駱駝公司值得投資者關註。這種公司的產品種類長尾遠比我們想象得要長。由於其市場規模一般有限,容不下太多的競爭者,極端情景下可能只有一家公司,就可能形成了寡頭壟斷。其競爭的重點在於公司相對於產業的規模,而非公司的絕對大小。其經營的時間長達幾十年,沒有炫目的商業模式,只有紮實的基本功,在細分市場上精耕細作。
投資小公司也是一種風格,但長期以來在A股市場卻演化為極端的投機,只是到了2017年才逐步開始恢複理性,並初步實現價值回歸。巴菲特和芒格曾經說過,如果他們只有100萬美元的資金的話,那麽首選將是小公司。但是,這並不成為必須投資小公司的理由。如果要投資小公司,同樣必須仔細研究其商業模式、產業地位、企業競爭力、經濟護城河、公司財務狀況以及管理水平,要以做實業的方式,以並購的角度考慮買入的價格,遵循“不理解不熟悉不購買,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行事”的原則。
有的人總是要尋找“偉大”的公司。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願意聽從彼得·林奇的教導。彼得·林奇認為,投資者永遠不可能在事前得知誰是偉大的公司。我想,這是因為即使是偉大的公司或許也會在偉大與不偉大之間不斷輪回。如果在它不那麽偉大的時候買進,一直持有到很偉大時賣出,那可能就是一筆很好的投資。但如果在它很偉大的時候買進,一直持有到不那麽偉大時賣出,那可能就是一筆很差的投資。
如果我們視企業為一個生命體,那麽它自然也就擁有了一個興衰存亡的的過程。這個世界既沒有一個理想公司的模型,也沒有一套完美的永恒的成功理論。無論企業積蓄了多少能量,依然很難擺脫衰落的命運,過去的輝煌並不能永遠確保未來的成功。搞垮一家公司總比搞好一家公司來得容易。越是卓越的公司越是可能走向衰落,使得基業難以長青,摩托羅拉就是一個典型。
關於企業高增長的問題,第三章里總共有四篇文章對此進行闡述。投資者通常都喜歡高增長的公司,而許多公司也極力追求高增長,以此迎合市場。事實上,增長的欲望是導致許多公司犯下錯誤的關鍵原因。必須牢記,增長只是正確行事的副產品,本身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企業的價值當然在於增長,但是短期內增長總是不穩定的,甚至起伏不定的,即使平穩增長也是暫時的,這對於長期投資者確實是一項挑戰。
企業失敗的頭號殺手在於戰略出現了失誤或偏差,它既不是執行力的問題,也不是領導無方的問題,更不是運氣不佳的問題。有七種戰略失誤值得註意:虛無縹緲的協同效應;漏洞百出的金融工程;令人沮喪的席卷式的行業擴張;誤判相近市場進入多元化;不合時宜地固守舊業;涉及了成熟行業和衰退行業。就這樣,一個劣等的戰略往往就把一筆筆的好生意最終演變成了一筆筆的壞生意。
當然,企業的失敗也不都全是因為戰略的失誤,具有最大成功的可能性的戰略同時也具有最大的失敗可能性,這就是“戰略的悖論”。這種思想極具顛覆性。成功的對立面並非都是失敗,而是平庸。成功的企業反而和失敗的企業具有更多的共性。這些共性在造就了企業輝煌的同時,也為其失敗埋下了隱患。正是戰略的不確定性使得風險和收益保持了平衡,高增長或高收益反而意味著高死亡率,這就是戰略悖論的精髓。
在分析企業的過程中,還會經常遭遇一些分析的錯誤。這些錯誤很常見並且似是而非,稍不註意就會誤判:第一種錯誤假設,行業增長率就是公司增長率的極限;第二種錯誤假設,運營和商業模式阻礙了對核心市場的再投資;第三種錯誤假設,“現金牛”業務對再投資率的要求降低。這些錯誤都有可能導致企業增長停滯。管理層總是傾向於逃避核心業務中的挑戰,而選擇其他看起來更容易利用的機會。對此,需要投資者特別註意。
家族型企業至今依然占據了我的投資組合,但並不表明投資這種公司就不存在風險,它們肯定不是避風良港。在中小創板塊中,這種家族型公司現在比比皆是,但是我們無法確定這些公司果真就會完全脫胎換骨成為真正的公眾公司。投資者應該思考,是否只是為了獲得親屬關系帶來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而采用家族式經營,反而回避了為了取得高效經營而做出的努力——小心家族式經營中的陷阱。
因為是長期投資,投資者必須思考公司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它們是否會出現衰退或停滯,是否會讓投資者付出沈重的代價。公司自取滅亡的方式有很多:或不能創造現金,或揮金如土,或過度負債,或過於依賴運氣,或愚蠢至極,或會計造假等等。對於這樣的公司必須毫不留情地列入黑名單。詹姆斯·查諾斯提出有四類公司也可以作為“殺死”的對象:即將垮臺的熱門股,特別是由債務支撐起來的資產泡沫;技術落後的公司;涉嫌造假的公司;消費時尚造就的熱門企業。
以上的這些問題構成了第三章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有在經濟危機中哪些產品和服務會受影響,以及零售業或連鎖業的問題,在此就不一一解讀了。最後還有11個商業案例,這些案例都從各自角度詮釋了它們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可以參考。
原創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9月18日
第四章題為“投資修行”,由21篇文章組成。修行就是修煉自己的言行。投資的整個過程總是痛苦多於愉悅。如果這個痛苦可以得到解脫的話,那麽就是修行。修行是一條道路,一條通往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獲得投資的真諦,使我們的投資自動達成充滿了愉悅的狀態,這樣才有可能每天都“跳著踢踏舞上班”,成為最美好的事業。
投資看似門檻很低,其實卻是很高。投資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更是一項危險的事。作為一門學科,投資不見得比醫學來得容易。如果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跟你做手術,你肯定不幹。以此類推,普通投資者若要試圖戰勝專業投資者,也是一項無比艱難的事。即便是專業投資者,如果不能固守久經考驗的原則和避免情緒控制造成的偏差,同樣難以戰勝市場,尤其是要長期持續戰勝市場。
出現這樣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查爾斯·麥凱曾寫有《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這本書現在已成為經典名著。但沒有人能夠想到,查爾斯·麥凱當年本身卻深陷於“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之中。他曾參與投機英國鐵路股票,而這只股票的價格後來竟然縮水了2/3,以今天的價值來計算,相當於損失了1萬億美元。這個案例表明,人的生物特性就潛藏於內心深處,時不時地掙脫理性的韁繩,形成幻想與癲狂,要改變生理上的事實,無比艱難。
行為金融學有許多重大的發現,比如,在情緒壓力下,人們會傾向於高風險高回報的選擇,即使這些選擇顯而易見很不高明。當把這些發現引入投資領域的時候,市場上的許多怪異行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要控制情緒波動絕非易事。有了情感,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沒有情感,我們又無法做出決定。而在投資領域要想獲得成功,又必須控制情緒,如果無法控制情緒,就無法獲得成功。所以,這就是專業人士也無法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那麽,難道就無望成為成功的投資者了?不是的。通過瘋狂的學習,成為學習的機器,打下理論與實務的基礎,與成功的人為伍,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正確,盡可能地不犯重大的錯誤,是通向成功的捷徑之一。投資者只有確立了以自己的投資策略為中心,沿著自己的發展邏輯走下去,保持自己的風格,控制貪婪的欲望,保持足夠的冷靜,不跟隨公眾起舞,按照理性決策,並非就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如果價值投資只是“次優”的方法,那麽這是針對那些缺乏必須的訓練來進行價值投資的人而言的。實際上,要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並不難。價值投資對智力要求不高,但對常識和良好的判斷要求較高。培養這些本領,需要依賴一個精確的思維框架。不過,隨著投資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通過清晰、明確、富有邏輯性的方法來學習價值投資的原理,就能夠幫助投資者建立一種思想框架和思維框架。
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種人格特質,這是一種由經驗、知識與渴望投資獲利所形成的心理狀態。價值投資者不會在消費上支付超額的價格,這反映了他們不願意為商品支付超過公平價值的思想。價值投資更需要的是一種性情:冷靜、耐心和理性。在投資中,這種性情遠遠超過智商。除此之外,還需要逆向思維。最著名的表述就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如果你做了與眾相同的事,只能得到與眾相同的結果。只有你做了與眾不同的事,才能得到與眾不同的結果。
成功的投資者往往善於學習。巴菲特就是從本傑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雪和查理·芒格那邊學習的。巴菲特教導我們說,“你可以從別人那里學東西,那麽你就不必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你只需要運用自己了解得最好的那部分就行了。”查理·芒格先生絕對相信“別人悟出的道理最精彩”,對此他補充道,“我不相信僅靠自己坐下來就夢想出一切觀點,沒有人是那麽聰明的。”
查理·芒格歸納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學習。巴菲特的成功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但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持續的學習。巴菲特即便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仍然進行有效的學習,持續性地改善技巧,在65歲以後更是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第二,品性。巴菲特沈著、冷靜、自制、獨立思考,能夠非常自如地控制非理性的情緒,永遠不會去做非理性的事情,也不會被一時勝利沖昏頭腦,這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地避開金融風暴。
那些出色的投資者,雖然他們的成功道路不盡相同,其中還有一些往往是對立的,但是每個人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本傑明·格雷厄姆通過了解掌握基本價值而獲得成功,巴菲特發揮從格雷厄姆那里學來的知識和經驗而獲得成功,索羅斯則是把國際金融與深刻的哲學結合起來而獲得成功。他們並沒有簡單地去複制誰,也沒有想成為誰。他們要發展的是不同於他人的投資哲學以及投資個性,最終成為一個獨特的自己。
投資需要鈍感力,其實傳達的是一種投資的“基因”,這種基因就如同塞思·卡拉曼所說的“不向光的果蠅”。大多數人對投資都太敏感。他們以小時為限,持續不斷的監控所持有的投資組合,並常常以令人吃驚的頻率迅速改變手中持有的股票,對市場每一瞬間設定的價格做出快速反應。因為太敏感,所以容易受到驚嚇。而一旦受到驚嚇,則很難做好股票。而鈍感力渾厚的人絕不會與他們相同。他們可以做到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堅守能力圈,夜夜安枕,一旦機會出現則全力出擊。
最後,投資還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所謂“開放的心態”指的是,摒棄偏見的思維、不與人為敵的心理、樂觀的視角以及接受和理解他人的姿態。在投資領域,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尤其重要,因為它將比那些把自己完全鎖定在特定種類的投資者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封閉和固執有時則是災難。在構建一個優秀的投資組合時,更需要保持對不同類型投資的開放心態,因為沒有一種投資項目總是好的。
《聖阿格尼斯學校的投資課》來自彼得·林奇。這個案例顯示,對於中小學生實施投資這樣的素質教育是如何的重要,它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從而改變命運。如果要投資,一定要趁早。像我們這一代人學會投資都太遲。過去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幾乎是空白,這在金融市場日益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最近,證監會開始推動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試點,這是一件好事。未來一代的投資家必將從中誕生。
我不以為然,並傳上本人以前的一篇小文:
股市不由貨幣政策決定
(2015-01-11)
附:
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