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四)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v3g.html

篇章解讀《在蒼茫中傳燈》(四)

原創    2017-09-19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9月18日  文/姚斌

第四章題為“投資修行”,由21篇文章組成。修行就是修煉自己的言行。投資的整個過程總是痛苦多於愉悅。如果這個痛苦可以得到解脫的話,那麽就是修行。修行是一條道路,一條通往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而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獲得投資的真諦,使我們的投資自動達成充滿了愉悅的狀態,這樣才有可能每天都“跳著踢踏舞上班”,成為最美好的事業。

投資看似門檻很低,其實卻是很高。投資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更是一項危險的事。作為一門學科,投資不見得比醫學來得容易。如果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跟你做手術,你肯定不幹。以此類推,普通投資者若要試圖戰勝專業投資者,也是一項無比艱難的事。即便是專業投資者,如果不能固守久經考驗的原則和避免情緒控制造成的偏差,同樣難以戰勝市場,尤其是要長期持續戰勝市場。

出現這樣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查爾斯·麥凱曾寫有《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這本書現在已成為經典名著。但沒有人能夠想到,查爾斯·麥凱當年本身卻深陷於“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之中。他曾參與投機英國鐵路股票,而這只股票的價格後來竟然縮水了2/3,以今天的價值來計算,相當於損失了1萬億美元。這個案例表明,人的生物特性就潛藏於內心深處,時不時地掙脫理性的韁繩,形成幻想與癲狂,要改變生理上的事實,無比艱難。

行為金融學有許多重大的發現,比如,在情緒壓力下,人們會傾向於高風險高回報的選擇,即使這些選擇顯而易見很不高明。當把這些發現引入投資領域的時候,市場上的許多怪異行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要控制情緒波動絕非易事。有了情感,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沒有情感,我們又無法做出決定。而在投資領域要想獲得成功,又必須控制情緒,如果無法控制情緒,就無法獲得成功。所以,這就是專業人士也無法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那麽,難道就無望成為成功的投資者了?不是的。通過瘋狂的學習,成為學習的機器,打下理論與實務的基礎,與成功的人為伍,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正確,盡可能地不犯重大的錯誤,是通向成功的捷徑之一。投資者只有確立了以自己的投資策略為中心,沿著自己的發展邏輯走下去,保持自己的風格,控制貪婪的欲望,保持足夠的冷靜,不跟隨公眾起舞,按照理性決策,並非就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如果價值投資只是“次優”的方法,那麽這是針對那些缺乏必須的訓練來進行價值投資的人而言的。實際上,要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並不難。價值投資對智力要求不高,但對常識和良好的判斷要求較高。培養這些本領,需要依賴一個精確的思維框架。不過,隨著投資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通過清晰、明確、富有邏輯性的方法來學習價值投資的原理,就能夠幫助投資者建立一種思想框架和思維框架。

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種人格特質,這是一種由經驗、知識與渴望投資獲利所形成的心理狀態。價值投資者不會在消費上支付超額的價格,這反映了他們不願意為商品支付超過公平價值的思想。價值投資更需要的是一種性情:冷靜、耐心和理性。在投資中,這種性情遠遠超過智商。除此之外,還需要逆向思維。最著名的表述就是,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如果你做了與眾相同的事,只能得到與眾相同的結果。只有你做了與眾不同的事,才能得到與眾不同的結果。

成功的投資者往往善於學習。巴菲特就是從本傑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雪和查理·芒格那邊學習的。巴菲特教導我們說,“你可以從別人那里學東西,那麽你就不必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你只需要運用自己了解得最好的那部分就行了。”查理·芒格先生絕對相信“別人悟出的道理最精彩”,對此他補充道,“我不相信僅靠自己坐下來就夢想出一切觀點,沒有人是那麽聰明的。”

查理·芒格歸納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學習。巴菲特的成功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但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持續的學習。巴菲特即便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仍然進行有效的學習,持續性地改善技巧,在65歲以後更是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第二,品性。巴菲特沈著、冷靜、自制、獨立思考,能夠非常自如地控制非理性的情緒,永遠不會去做非理性的事情,也不會被一時勝利沖昏頭腦,這使得他一次又一次地避開金融風暴。

那些出色的投資者,雖然他們的成功道路不盡相同,其中還有一些往往是對立的,但是每個人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本傑明·格雷厄姆通過了解掌握基本價值而獲得成功,巴菲特發揮從格雷厄姆那里學來的知識和經驗而獲得成功,索羅斯則是把國際金融與深刻的哲學結合起來而獲得成功。他們並沒有簡單地去複制誰,也沒有想成為誰。他們要發展的是不同於他人的投資哲學以及投資個性,最終成為一個獨特的自己。

投資需要鈍感力,其實傳達的是一種投資的“基因”,這種基因就如同塞思·卡拉曼所說的“不向光的果蠅”。大多數人對投資都太敏感。他們以小時為限,持續不斷的監控所持有的投資組合,並常常以令人吃驚的頻率迅速改變手中持有的股票,對市場每一瞬間設定的價格做出快速反應。因為太敏感,所以容易受到驚嚇。而一旦受到驚嚇,則很難做好股票。而鈍感力渾厚的人絕不會與他們相同。他們可以做到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堅守能力圈,夜夜安枕,一旦機會出現則全力出擊。

最後,投資還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所謂“開放的心態”指的是,摒棄偏見的思維、不與人為敵的心理、樂觀的視角以及接受和理解他人的姿態。在投資領域,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尤其重要,因為它將比那些把自己完全鎖定在特定種類的投資者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封閉和固執有時則是災難。在構建一個優秀的投資組合時,更需要保持對不同類型投資的開放心態,因為沒有一種投資項目總是好的。

《聖阿格尼斯學校的投資課》來自彼得·林奇。這個案例顯示,對於中小學生實施投資這樣的素質教育是如何的重要,它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從而改變命運。如果要投資,一定要趁早。像我們這一代人學會投資都太遲。過去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幾乎是空白,這在金融市場日益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最近,證監會開始推動將投資者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試點,這是一件好事。未來一代的投資家必將從中誕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