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寫字樓租金全球最貴 九龍東或成香港新核心商業區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15/1076513.html

近年來,香港黃金地段的甲級寫字樓一直受到中資機構的追捧。

“中資機構近年來在香港掃入了很多整座的甲級寫字樓,作為自用或者出租。然而局限於成本效益,中資機構的寫字樓租賃叫價一般高於市場平均水平。過去三個月,租務市場有明顯放緩的跡象,中環和上環的寫字樓主要都是一些小面積的成交,面積達到一萬平方英尺(即英尺,下同)以上的租賃極少。”高力國際商業服務總經理顏慧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流動性最強的投資物業之一,香港寫字樓物業每年可以提供2.5%-3%的穩定租金回報,因而成為香港商業地產市場中的“香餑餑”。據市場人士指出,去年單筆成交金額超過1億港元的投資物業成交中,寫字樓占比達到74%。

2015年底,恒大地產以125億港元的天價購入全幢灣仔美國萬通中心,英尺價高達3.6萬港元,創下當時最大額商廈買賣及英尺價最高紀錄。去年2月,光大控股斥資100億港元,收購同樣位於灣仔優質地段的甲級辦公大樓“大新金融中心”,以總樓面面積約40萬方英尺計算,英尺價達到2.5萬港元。

中環寫字樓租金遠超紐約和倫敦

隨著大批的內地金融機構湧入香港市場,中環甲級寫字樓租金亦連年飆漲。

戴德梁行香港區董事總經理蕭亮輝指出,中資機構占用中環甲級寫字樓的樓面比例,由5年前約13%,增加至去年第四季約19%。他指出,內地中資機構仍然積極在香港物色寫字樓用於擴充香港業務,預期今年超甲級寫字樓的租金增長3%至6%。

根據戴德梁行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資機構在香港甲級寫字樓共租賃了40萬平方英尺的面積,其中65%位於中環。去年中環甲級寫字樓新租賃成交達到50萬平方英尺,其中60%的租賃方為中資機構,而2015年該比例僅為31%。目前,內地企業占香港各區甲級寫字樓總面積的比例達到11.7%,相比2011年的8.6%明顯增加。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中環寫字樓的租金則已“貴”絕全球。根據仲量聯行的統計數據,香港的甲級寫字樓租賃成本遠超同為國際級城市的紐約和倫敦。香港中環的甲級寫字樓每平方英尺租金為302美元,相比之下倫敦西區為197美元,紐約中城區為194美元。

高力國際研究部總監石峰指出,今年中環、金鐘的寫字樓租金的平均水平將達到每平方英尺117.6港元,相比之下,銅鑼灣、灣仔,港島東等租務較為活躍的地區則分別漲至67.7港元、48.7港元,租金差距十分明顯。

“過去三年,中環甲級寫字樓的租金水平升幅達到20%左右,一些企業需要重新估算運營成本。我們預計,未來五年一些跨國公司將加快遷往非核心商業區,比如兩家外資律師事務所已經從中環搬至港島東,這是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現象。一些大型的跨國銀行也紛紛縮減在中環的寫字樓規模。”某外資寫字樓租務部主管表示。

去年下半年,匯豐銀行在位於銅鑼灣WeWork服務點租下300多張辦公桌以壓縮辦公租金成本。摩根大通則在去年第四季度在九龍東的海濱道領展項目承租了22.5萬平方英尺的寫字樓面積,並將現有分散於旺角、沙田、港島東等多個辦公地點進行整合。

九龍東或成香港第二大甲級寫字樓集中地

由於中環甲級寫字樓供應持續緊張,租金節節飆升,已無法應付跨國公司對優質辦公室的需求。近年來特區政府積極將九龍東打造成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

九龍東包括啟德機場舊址、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曾是香港制造業鼎盛時期的重要工業基地。隨著機場遷往赤英尺角、香港制造業的基地北移,該區失去了一些舊有的活力,留下大量未有被充分使用的工業大廈。

為此,香港特區政府推出“起動九龍”計劃,並於2001年將觀塘及九龍灣的工業用地改劃為“商貿”用地,容許將工業單位用作辦公室用途或將工業樓宇改建為辦公室及商業樓宇。2010年4月,政府推出了活化香港工業大廈的措施。同時,連接中環的紗中線計劃於2021年落成。

“事實上,早在1998年渣打銀行就率先在觀塘創世紀之城一期購入其中15層,並命名為渣打中心,作為該行的後勤總部。在2002年,東亞銀行亦在該區設立東亞銀行中心。未來一些銀行如果需要較大的面積,也會傾向選擇九龍東。”顏慧萍表示。

她預測,未來五年內,九龍東甲級寫字樓的占地面積將會增加400萬平方英尺,至2020年該區將成為香港第二大甲級寫字樓集中地,占地面積將超過1.5萬平方英尺。同時,由於該區寫字樓的空置率過去五年徘徊在7%-7.8%,隨著供應增加,今年該區的租金將會下調7.5%至34.6港元/平方英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11

【財富管理】家族財富傳承核心問題:傳的到底是什麽?

“當前各種傳統金融機構和工具,主要是解決家族金融資產的傳承這一個問題。而真正家族傳承其實包括四個維度:管理權傳承(標誌是CEO/總裁的傳承)、治理權傳承(標誌是董事長的傳承)、股權傳承(標誌是控股股權的傳承)和財富傳承(標誌是家族金融資產的傳承)。”研究家族企業已經10年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高皓對記者說。

“然而,並不是建立了完善的傳承體系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家族傳承不只是有形財富的傳承,更深層次地涉及到價值觀、文化和理念的傳承。”高皓補充道。

就拿曾經的世界首富阿斯特家族案例來說,尤其讓人唏噓。

1784年,約翰·雅各布·阿斯特一世(下稱“老阿斯特”)以貿易起家,一度壟斷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之間的皮毛貿易。發家後,他因地產投資而富甲美國,被稱為“紐約地主”。1848年,老阿斯特去世時,留下了市值2000萬美元的遺產,相當於美國當年GDP的107%,其中大部分是曼哈頓的房產和土地。按曼哈頓如今的地價來算,老阿斯特留下的這些土地價值將輕松超過百億美元。

老阿斯特對身後財富傳承可以說做了幾近完美的規劃:首先要求兒媳簽署婚前協議,放棄丈夫的遺產分配權,但能得到一筆固定的金錢。這在此後成為阿斯特家族的傳統條約。再次,他為後輩設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家族信托,他還對出售、贈與土地和房產等行為做了諸多限制,希望後代不要因為一時頭腦發熱而賣掉祖傳的土地。最後,他在遺囑中為後代立下了財富傳承的“家規”:集中傳承,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1912年,時年47歲的阿斯特四世作為當時的世界首富登上了泰坦地尼克號,還沒來得及安排好身後的一切,就與泰坦尼克號一同沈入海底。他的兒子阿斯特五世將祖訓“除非是為了增加其他地產的價值,否則不要賣掉你手中的地產”忘得一幹二凈,逐漸賣掉了總共價值4000萬美元的土地,比如紐約時代廣場賣了237萬美元,帝國大廈的土地賣了756萬美元(去年已價值30億美元)。自此,阿斯特家族逐漸沒落。

孟子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曾經富可敵國的阿斯特家族不正是這句話的寫照嗎?老阿斯特對財富傳承的規劃不可謂不嚴格細致且富有遠見,但仍未改變衰落的結局。這個跌宕的故事讓每一個家族企業都要正視一個核心問題:家族財富傳承,到底傳的是什麽?

高皓走訪和調研過不少國內和國外知名企業,考察他們的家族財富傳承現狀。家族企業的傳承實際上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只是有形財富的傳承,更深層次地涉及到價值觀、文化和理念的傳承,這是更重要的傳承。”高皓認為,在價值觀傳承上,家族憲法是一個較好的工具。

如何制定家族憲法?首先要定義誰是家族成員。很多家族的結構非常複雜,包括直系血親、姻親、收養的孩子,繼子女,由於婚姻變動,可能還存在二婚、三婚甚至非婚生子女,到底哪些被定義為家族成員,這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此外,家族憲法要制定一些重要規則。“每一個家族成員因為所在的位置不一樣,所以視角、利益、對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看法、立場等都不一樣。有些家族成員同時也是企業股東,關系到分紅、出售股權、並購、購買新的企業、企業上市、接受外部投資者、企業分紅多少去投資、怎樣投資家族未來的人資資本、第三代的教育等問題。這些都應該在家族憲法中作出規定,以期尋求達成共識。”

高皓認為,怎樣塑造子孫後輩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理念和能力,這種投資帶來的回報比任何財富傳承都重要。而歐美有些家族的做法非常值得中國學習,他們用很多制度設計固化優良傳統和理念,使其變成家族的DNA,“比如,有些家族從來沒有想過個人利益可以淩駕在家族利益之上,想都不會想,更加不會去做。”

他非常推崇的一個案例是愛馬仕。愛馬仕家族已傳承到第七代,家族強大的價值觀這充分體現在LVMH與愛馬仕歷時4年的股權紛爭中。

2010年10月,歐洲首富LVMH集團突然宣布持有17.1%的愛馬仕股份,成為愛馬仕家族繼承人以外的最大股東。當時,愛馬仕家族繼承人共持有70%多的股份,分散在六七十位家族成員手里。據悉,當時LVMH集團提出以3倍價格收購這些家族成員的股份。但是愛馬仕的家族成員選擇了集體利益。在2010年12月初,愛馬仕家族60多名股東就收購事件開會商討應對方式,宣布將集合愛馬仕家族繼承人超過50%的股份成立一家控股公司,該公司對家族持有的股份擁有優先購買權。這一行動最終終止了LVMH對愛馬仕的敵意收購。

雖然中國的家族企業對財富傳承的思考和實踐遠未如歐美這樣發達,但可喜的是,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族企業在思考,甚至實踐這個問題。

高皓考察眾多民營企業家族後,印象深刻的是立白集團的案例。立白集團由陳凱旋和陳凱臣兩兄弟創業而來,2007年,陳氏家族首次編制完成陳氏家庭憲法,到2016年已更新至第五版。陳氏家族憲法借鑒了英美憲法,同時參考了方太、李錦記的家族治理方法,為此還曾登門請教。

除制定“家庭憲法”外,陳氏家族還成立了以家庭成員為主的治理機構,包括家族理事會、家族委員會和傳承委員會,有著嚴謹的投票機制、晉升機制,每三年進行一次選舉。家族成員們不僅要對公司述職、講工作得失,還要對家族述職。家族設置了“家庭貢獻獎”、“自我犧牲獎”等獎勵,鼓勵包括家族傳承、照顧家人在內的行為。

“家族會議每個月要召開一次,不僅僅是談業務,也談家族如何治理、家族下一代怎樣培養教育。這個家族的第二代已經在企業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有這種制度化的東西存在,一代和二代在理念上存在的分歧都可以公開地得到討論和溝通,成效很顯著,樹立了家族文化,降低了家族成員的溝通成本。”高皓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486

宜信唐寧:財富管理行業的核心是資產配置

2月23日,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在宜信財富2017年資產配置策略指引開年分享會風險會上表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最大的機會在於資產配置。

唐寧稱,財富管理行業最重要的問題、根本性的目標,就是要幫助高凈值人士以及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家庭實現資產配置。

整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已有萬億市場規模,未來10年、50年都會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唐寧認為。

在唐寧來看,資產配置並不是每個類別隨機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風險分散。而是每一個資產類別都要做好投資,並針對每個資產類別要形成獨特的投資策略。

唐寧認為,財富管理行業持久發展的標誌在於高凈值人群,中產階級有一套科學、穩健、均衡、長效的資產組合,並且可投資資產能夠得到很好的配置。

對於未來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資產配置,唐寧認為,高凈值客戶、超高凈值人群因需求比較複雜,將會由財富管理專家、理財規劃師去協助生成資產配置組合。而對於可投資資產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的大眾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在無法享受專門的人工理財規劃師幫助時,可以利用手機或者機器人進行資產配置。

在資產配置標準、資產配置組合方面,唐寧表示,資產配置的“黃金三原則”,即跨地域國別配置、跨資產類別配置、以FOF的方式超配另類資產,可以有效覆蓋全球各個資產類別的資產。

在跨地域國別配置上,唐寧建議,要做好海外資產的有效配置,僅僅做好人民幣資產的配置是不夠的,要先把資產配置於美國,然後尋找其他國家資產配置。

中國高凈值客戶現在面臨的挑戰是“三少一多”:固定收益類太多,房產投資太多,人民幣資產太多,而可投資現金流較少。對此,唐寧稱,要跨資產類別配置資產,各大主要資產類別都要有對應的配置,分散任何類別的系統性風險,通過對沖基金,量化策略以及其他各種策略,試圖尋找回報機會。

利用私募股權,在企業的發展初期,成為原始股的擁有者,往往有機會獲取較高的回報,但又面臨著很多風險。“如果投資者通過母基金投資另類資產,會極大境地投資風險。另外,由於母基金受市場波動影響低,在波峰實現退出時,會享受時間和複利帶來的紅利”,唐寧稱。

另外,對於超高凈值人群來講,唐寧建議,“要超配另類資產,做中長期投資”,凡是沒有短期現金流需求的資金都可以做中長期配置,用母基金的方式作長期投資是優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03

許小年:創新與投資不是追風口,靠追熱點無法建立核心競爭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6/161705.shtml

許小年:創新與投資不是追風口,靠追熱點無法建立核心競爭力
許小年 許小年

許小年:創新與投資不是追風口,靠追熱點無法建立核心競爭力

我從來不認為有什麽朝陽和夕陽行業,但我認為有朝陽企業和夕陽企業。

3月5日,在天鷹資本2016年會上,經濟學家許小年現場發表“從資本積累到技術創新“的主題演講,分享他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式的解讀,以及經濟下行情況下的創投機遇。

許小年認為,國內經濟L型經濟態勢會在3-5年內保持不變,當下制度重於政策的供給側改革、效率形增長成為新主題。創新與投資不是追風口,創新的本質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在宏觀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各個行業都面臨著歷史性的重組。

以下是許小年演講全文:

大家好,非常高興到這里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我今天把宏觀和微觀一起講,放在一個框架之下,也許會有新的發現。

去年5月份人民日報發表權威人士看法,他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是L型的。我們也看到生產價格指數(PPI)在去年的4季度之前,連續50多個月、4年多不增長,基本符合L型經濟形態。但在2016年三季度後,PPI、鐵路貨運等指數實現微微上揚,是不是預示中國經濟形勢將從L型走向U型形態?

我認為國內經濟L型經濟態勢會在3-5年內保持不變。近期指數的微微上調的原因是,一是狹義貨幣MI的供應增長,通過增加貨幣和信貸供應,為居民和企業加了杠桿;另外土地供應連續兩年的負增長,導致2016年房地長畸形繁榮。還有可能庫存周期以及有限的去產能發揮了一定促進因素。中國經濟多年借債投資,以及創新落後、技術進步緩慢而導致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投資收益長期在臨界點之下依然沒有解決。

效率形增長成為新主題

比如說一個農民種一塊地,只靠勞動力的投入來生產,假設畝產量是400斤。這個時候有資本投入,給這個農民配了一臺拖拉機。如果第一臺拖拉機帶來增產是200斤,再投入第二臺拖拉機可能只能增產100斤。給它第三臺拖拉機,帶來的增產一定更少,我們猜測第四臺增產效果為零。因為在第三臺的時候產能已經過剩,再給農民添置拖拉機沒用了。

如同給田地增加拖拉機促進生產,政府再讓央行增加流動性、讓銀行放貸款,鼓勵對企業投資,效果已經幾近於無了。當資本邊際收益接近零時,旨在刺激投資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失效。相反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流向資產市場,系統風險上升,經濟發展容易進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我認為政府今後將不會再采取4萬億那樣的政策,人為的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去年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要靠去產能、提高供給側的效率來拉動經濟增長,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盡管L型經濟新常態在宏觀層面上來講不一定是好消息,但是微觀層面上未必是壞消息,也許會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在資本積累驅動的增長階段行將結束時,企業需要從制造型、交易型轉向技術型、創新型增長的發展模式,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這種改變確實是很痛苦的,但是你不改沒有辦法,你不改有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

制度重於政策的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關註企業有效供給的增加,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來提高企業的效率,而創新也需要制度的保駕護航。諾貝爾獲獎者羅斯在《西方的崛起》一書中寫到,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完善產權保護的國家,所以工業革命首先在那里發生。即產權保護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然而中國的企業為什麽存在不願意投入研發,不願意創新的問題?我認為中國人的問題不是不聰明,而是太過聰明。聰明到了他老想投機取巧,不想幹苦活、累活去做研發、去做創新。企業家喜歡做短線投資,企業之間抄來抄去,誰都不願意在長線的研發上投資,沒有長期經營的計劃。所以我們講在供給側,政府要采取制度改革,推動制度改革來促進企業的創新,而推動制度改革第一條就是保護私人產權,鼓勵創新,提高抄襲犯錯成本。

第二是縮小國有經濟的範圍,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創新是需要動力和壓力的,創新非常辛苦,並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原來手機的第一大供應商諾基亞,沒有從鍵盤式的手機快速過度到智能手機,於是被淘汰了,這就是創新的壓力。同樣國有企業也缺少創新的壓力,凸顯推進市場在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行業競爭,顯得尤為必要。

第三是放松和解除管制,中國的創新型企業,數得上來的華為、BAT等企業,都是成長於缺少監管的政策紅利時期。

第四就是全面減稅,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創新與投資不是追風口

中國人講的窮則思變,而經濟下行時期正是企業轉型良機,因為此時企業的轉型機會成本相對較低。但關於企業的創新、轉型,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認識。有人給我講:教授,我們很贊成在新的形勢下,企業一定要創新轉型,但是我們發現創新轉型是找死,不創新轉型是等死,就發現轉型的悖論。

我認為這是對轉型與創新的理解發生了偏差。比如現在很多企業一窩蜂的,朝著當下流行的互聯網金融、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概念湧過去,等過兩天流行的概念變了,再跟著變。他會有疑問,企業轉型了為何還是失敗了?因為靠追隨熱點,企業永遠無法建立起自己核心競爭力。轉型不是轉行,也不是跨界,而是在過去基礎上,通過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還有很多傳統企業主認為自己從事的行業是夕陽行業。我從來不認為有什麽朝陽和夕陽行業,但我認為有朝陽企業和夕陽企業。如果你能夠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能夠以創新為主線來推動企業發展,哪怕你處在夕陽的行業中,你也是一個朝陽企業。

並且我認為在傳統行業中,依然有著大量的創新機會。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是德魯克寫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他認為創新並不一定需要高科技。書中舉例麥當勞對漢堡的制作標準化、運輸工人將散裝變成了集裝箱,大大提高港口轉運速度等案例,都是在管理而非技術層面的創新。

同時做投資也要差異化競爭,不追隨世界上這些熱鬧的概念。比如說互聯網+、生態圈、工業4.0、人工智能。不看這些概念,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規避概念造成的紅海市場。因為紅海市場很難打差異化競爭,投資要去關註行業升級和產業升級,這里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

創新的本質是提高企業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競爭對手缺乏但是又是難以模仿的優勢。我認為有兩大類創新,第一大類創新是有形的,是產品與技術層面的創新;另一類是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生長方式、新的組織管理創新。凡是能增加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效率的我們都歸為企業創新。這里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培育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幾個走訪過的案例來解釋一下。

火鍋連鎖餐飲店海底撈,從事的是傳統的餐飲行業,我發現他用漸進式創新,而不是顛覆式的創新取得成功。我們知道吃火鍋的痛點就是油煙四溢,在火鍋上面放一個抽風機,煙吸不幹凈,還產生很大噪音。海底撈創新得在刷鍋邊上裝了一排進風口,油煙不上桌面。還有火鍋的勺放在鍋里面久了,顧客拿的時候燙手,海底撈解決的辦法是增加一個勺子支架。都不是很有科技含量的創新,但卻細致入微,點滴的差異化服務,就能夠使得客戶記住它,這些小創新積累起來,就成為它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案例是天鷹投資的C2M(顧客對工廠)模式的紅領集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對定制化服裝需求越來越多,但你定制一套西服,面料稍微好一點,要1萬多元,而且線下的量體裁衣等交付過程很慢。這家企業選擇在網上和線下對款式面料進行選擇,通過3D掃描量體,在數據庫中找出最接近的版型,通過算法調整,分解下料,電腦控制自動裁剪,布塊釘上IC卡,流水線工人根據系統發出的指令加工,成衣打包直接郵寄給客戶,實現客戶管理、設計、生產、倉庫、供應鏈、財務一體化。不用有經驗的老師傅,企業也可以批量做出合適的西服。並且它的交貨期從1個月縮短到7天交貨,價格也大大縮減,一套西服可以不超過600塊。

沒有多麽高深技術,通過對3D 掃描和IC技術等現有技術整合,就能有效解決傳統服裝定制行業的痛點問題。現在都講工業4.0,工業4.0有必要嗎?技術不是性能越高越好,而是性價比越高越好。

還有一個案例是小微金融項目,這里會提到P2P為什麽失敗?因為沒有抓住金融業的本質。它以為技術問題可以改變金融業的本質,金融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是風險控制。互聯網講求的是什麽?講究的是規模。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喜歡標榜他的客戶每隔6個月翻一翻,如此快速增長會造成金融產生一堆壞賬。這家公司就是在風險控制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建立了線上線下的信息系統,通過這套系統,降低信息收集和處理成本;運用數學和統計模型,更準確地評估信用風險;同時分解業務流程,用標準化模塊搭建產品,滿足多樣化需求。

過去我們總是講顛覆式創新,但有幾個人能成為喬布斯?創新需要專註執著的的笨人,盯在在這個行業里面,長期的做一件事,一定會有創新的突破。比如山姆•沃爾頓幾十年的零售經驗造就沃爾瑪的商業模式,華為不炒股、不賣樓、不做金融、不上市,對技術投入一直占到他的營收30%左右。谷歌造車貌似跨界,實際上非常專註,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部分是有極高運算能力和數據的處理系統,這是它的核心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是大數據運算,這是谷歌的長項。而機械根本不是它做的,機械部份外包就行了。

重點關註消費與產業升級

在宏觀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一級市場微觀怎麽樣操作?我認為創新時代的投資,要投商業模式和市場潛力。所謂商業模式,就是創造價值、企業賺錢的能力。核心競爭力決定了今後的利潤,它成功了之後,是否會被別人模仿?模仿的難度有多高?它享受的壟斷地位能夠享受多長時間?我們關心的第三個就是創始人團隊,Boss的誠信,團隊的執行能力,大概是從這3個角度來考察投資。

在宏觀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我判斷各個行業都面臨著歷史性的重組行為。所以你去看那些不太性感的行業,實際上機會很多。比如說零售業,2016年中國第一大零售商是華潤,去年1400億銷售額,中國的零售總額是14萬億,它的市場份額僅為1%,沃爾瑪的市場份額是多少?沃爾瑪的在美國市場份額是14%,這個數字告訴我們,中國的零售業效率太低,零售業太分散,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整合的機會,如果誰能夠抓住這個機會,來領先進行市場的整合,也許將來中國會出現一個沃爾瑪。

其實不光是零售業,各行各業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歷史上美國的汽車業曾經有200多家企業,經過行業不斷的整合,集中度不斷的提高,現在就只剩下2家,美國汽車現在就兩家一個福特一個通用,克萊斯洛已經被收購了。目前國內整車制造商有70多家,是否也最終也會整合成一兩家大的企業?

包括中國的醫療行業短板也在供給端,所以我個人看中醫療行業增加供給能力的公司,而不是在搶需求這個地方。

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一定是未來的主旋律。但關註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前提是什麽?前提是滿足我們創新的3條件,有前景的商業模式、擁有市場潛力、公司在註重、培育和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團隊是有抱負、有誠信,並且有執行力的,所以這就是我們的投資理念。

謝謝大家!

消費升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73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6/161678.shtml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盛盛GO 盛盛GO

獵豹傅盛:絕境當中的核心武器,是認知而不是資源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是人的四種境界。

本文由盛盛GO(微信ID: fstalk)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傅盛。

我一直在思索,怎麽才能讓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長?一個人怎麽才能從一群人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

人的四種認知狀態

最近我看了一幅圖,我在其上加了一個數字註腳。

5a3bbac2191056405055ee9d0252c589

這是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種境界。我將其簡單翻譯為: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麽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認知的最高境界。

現在我終於意識到,人和人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處在第一個狀態,甚至更多。這也就是為什麽碌碌無為的人是大多數。視而不見,只會失去升級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態,一個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長,實現跨越。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大拐彎的時代,每一個行業的認知都在迅速疊加,跨界越來越普遍。如果不保持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很難完成對快速變化的行業的認知。

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記得在香港約過一次馬雲喝茶,他幾乎不用電子郵件,當時我就琢磨,他為什麽能去指揮那麽大一個帝國?後來發現,他在不斷觀察行業變化,從變化里找關鍵切入點,找資源和人配合。

人和人比拼的,是對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對行業的洞察。執行很重要,但執行本質是為了實踐認知。

有時候,我也會鑒古通今地去琢磨,為什麽鴉片戰爭時期,大清帝國輸那麽慘?簡單說,一群懷揣現代物理學認知的人,打敗了另一群信奉四書五經認知的人。其實就是兩種不同認知的較量。

認知升級的兩個誤區

真正的認知需要通過行動展現,行動一旦缺失,認知容易陷入誤區。我總結了兩個可能遇到的誤區,未必全面,拋磚引玉:

誤區一:以為自己知道,遠遠不如以為自己不知道

自以為是,是自我認知升級的死敵。回想奇虎當年搜索沒幹過百度,老周一度總結為不小心把公司賣了,百度沒賣。他沒想到,當時李彥宏對搜索的認知遠高於他。老周不願打硬仗,不願打重型戰役,不願搞大研發,不相信算法。那時候賣,本質上是打不下去了。可他不這麽認為。

自我否定,就是假設自己無知,是自我認知升級的唯一路徑。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認知上不了一個新臺階。即使正確信息擺在面前,你也會視而不見。這基本是區別英雄和凡人唯一的機會了。

誤區二:以為自己認為重要和真的認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有一個詞叫自我迷惑。自認為覺得很重要,但根本沒把它轉化成真正的行動。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對頭條的理解。兩年多前,我說頭條就是移動端的搜索。我的反思是什麽?我當時認為挺重要的,一直到15年四季度,我才開始召集人馬,著手海外頭條的業務。

這是認知里經常出現的一個誤區:以為自己認為很重要和真的認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麽用?一個浪潮打過來,認知就沒了,如同沒有。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結合。

認知升級的三劑解藥

把一件事情轉化成行動,難度之大。認知到行動,中間有巨大損耗。我給認知升級開了三劑解藥:

解藥一:堅信大趨勢

想法要立刻轉為行動。堅信大趨勢,堅信這家公司的各種認知決定。不要簡單的批判,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業領頭人。他們拿到的信息肯定比你多,處理信息的能力比你強,他們的認知不是現階段的你所能趕得上的。不理解,就執行,在執行中理解。

盲目堅信,立即行動,在行動中形成認知。不要怕死,早死早超生。去年,我想出做機器人的決定,幾乎沒人認為可行。我就想,先去找人,堅信趨勢,立即行動。那種情況,不做,更沒有機會,只能是大量時間的損耗。

不行動,是最糟糕的。行動,才有可能證偽。坐而論道,沒有意義。

解藥二:對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

有一個對外求教的心態,非常重要。對外求教,是為了擴展你的視野。要找到帶路黨,吃過豬肉不一樣。他們比你強不是他們聰明,而是有著你不知道的認知。

當年我和徐鳴做可牛影像,我們的口號是我們來了。我們的技術水平,做過的客戶端體驗,見啥滅啥。我們來這個行業了,誰還活得下去?結果,美圖秀秀把我們打得內心都快崩潰了。

這是我們特別容易陷入的一種狀態:以自我為中心,不向外看。面對新事物,很多人甚至連嘗試和對外溝通的欲望都沒有。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麽。

強調一點:認知理解與聰明度無關。只有從認知角度,而不從聰明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所在行業,你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認知,才能看到更多別人看不到以及頑固不願去理解的機會。

越是處在絕路的團隊,越是往外看得多。

解藥三:活在當下,面向未來

活在當下,恐懼時,想想錯了又如何?多錯才有機會對。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思維訓練。當你面對一些事情,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麽?想完你會發現,最壞結果與你內心的恐懼,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恐懼就是恐懼本身。不肯嘗試的本質是不敢面對所謂失敗。但,這個失敗的後果是什麽?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其實絕大部分失敗是沒有後果的。

再就是面向未來,糾結時,想想五年後會怎樣?會不會被淘汰掉?如果五年後,你跟這個時代已形同陌路,這才是最可怕的。行業變化之快,超出我們想象。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所謂成長,並不來自於所謂的位高權重,不來自於所謂的財富積累,也不來自於你掌握的某一個單項技能。

行業里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史玉柱。最慘時,欠了一屁股債,什麽都沒有。靠一個腦白金,重新崛起。因為他在整個營銷上的認知水平,領先了一個時代。即便失去所有財富,甚至所有隊伍,就憑他對營銷的理解,也是那個時代無人可望其項背的。只要他活著,隨時可翻身。

絕境當中,他真正擁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資源,而是認知。

想想騰訊這些年的發展。3Q大戰前,騰訊講花瓣策略——我的花朵上長出很多花瓣,每個花瓣都能幹掉你。這種態勢,使得騰訊在每個領域都不得不與當時各個領域最先進的認知打,非常困難;3Q大戰後,騰訊的策略改為生態鏈。第一個投資的就是獵豹,接著又投了一批公司。

結果如何呢?騰訊市值從300億美金漲到了今天的2000多億美金。《福布斯》雜誌曾經做了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下的四十位中國商業精英年度排行榜“40 Under 40”,第一位是劉強東,其次是王小川、我、姚勁波。馬化騰當時留言說,前五個當中,四個都跟我有關系,很榮幸。

此後,我一直思考,其實馬化騰通過投資形成的生態系,幫助他建立了足夠的行業認知。因為,當他投資了這些公司之後,他就不是在跟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聊了,而是跟劉強東聊電商,跟王小川聊搜索,跟獵豹聊國際化。

所以,騰訊用這樣一種開放的生態策略,本質拿到的不是投資掙來的錢,而是投資掙來的認知。它和大家建立友好的關系,怎麽會不知道出行市場的規模、方向和目標呢?怎麽會不知道國際化有哪些機會呢?核心就在於行業認知。

回顧360崛起給我帶來了什麽?簡單說,就是讓我拿到行業最一手的認知——一種對於安全行業,對於客戶端軟件,對於互聯網怎麽顛覆一個行業的認知。

離開360時,我的前東家只給了我1塊錢,但朋友安慰說,沒關系,你積累的認知,別人都拿不走,將來所有東西都會還給你。我就帶著一個認知,走上了茫茫創業人海。

就因為這麽一個小小的認知。

我才能那麽堅決做Clean Master。沒人知道APP全球化怎麽做,好多單詞也不認識,沒做過商業。當時幾乎對所謂國際化,對美國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做了All in Clean Master的決定。就因為有那樣的認知。

因為我就信一點——360單點撬動一個行業的事情,在我面前真真切切發生過,而我就是親歷者。

所謂成長,就來自於認知。

有時候,想起這個時代,我腦海常浮現一個歷史典故——煮酒論英雄。兩人坐在那,一個指點群雄,一個一味謙恭。問天下英雄是誰?曹操說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了。縱然天下各種人物擁有千軍萬馬,但曹操真正顧忌的卻是這個正在種菜的劉備。雖然劉備寄人籬下,內心卻是匡扶漢室的認知。

後面的歷史走向也正如以上的認知討論一樣。天下大勢,何其複雜;即便如此,也能簡化到最關鍵的點,即關鍵人的關鍵認知。

而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最大的區別。你擁有的資源、兵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里的大圖和你認知的能力。

單點也好,勢能也好,獵豹能有一點成績,本質是在移動互聯網巨大紅利增長之下,做了一個未必那麽關鍵但很正確的決定。那個時候,我們開了先河。但這個認知,不足以支撐我們變成一家卓越而偉大的公司。我們依然需要認知升級。而獵豹和我在過去一年獲得的最大財富,就是開始了認知升級。

我開始思考一句話:一個人卓越,造就不了一家卓越的公司;一群人卓越,才能造就一家卓越的公司。而卓越的核心是一家公司和一群人的認知升級,否則不可能真的上新臺階。

只會陷入死循環:認知不統一,事情推不動。推不動的本質是大家沒有建立對這件事重要性的認知。看不見也罷,頑固拒絕也罷,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

如果一個人,不斷想學習,想了解,去反思;空杯心態,放下恐懼,不拒絕改變。認知升級,其實也就是捅破那層窗戶紙。成長如是。

傅盛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96

重磅!“外星人”馬雲開啟“NASA”計劃,儲備未來20年核心科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3/161835.shtml

重磅!“外星人”馬雲開啟“NASA”計劃,儲備未來20年核心科技
黑智 黑智

重磅!“外星人”馬雲開啟“NASA”計劃,儲備未來20年核心科技

阿里巴巴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2017年3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召開首屆技術大會,動員全球兩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新技術戰略”。

會議透露,阿里巴巴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馬雲透露,阿里將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組建嶄新的團隊,並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我希望,對一些技術趨勢的判斷,阿里巴巴要有自己的哲學思考。”馬雲指出,“最近人工智能很火,那麽更應該把機器智能做好。機器應該是幫助人類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我們要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助手,而不是剝奪人類的樂趣,甚至成為人類最大的對手。”

17ce025

這份計劃中透露阿里的技術力量包括: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之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做得再好,也做不出導彈來。”馬雲說。

所以,馬雲表示,這次,阿里要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這是要逆天了。

f4b43da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表示:

“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今天,我們已處在一個技術創新的臨界點,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的臨界點。”

關於“NASA”計劃,馬雲如是說

73d4d5c

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

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新經濟體必須建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術思考之上。

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

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

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

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

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馬雲在大會上還說,沃爾瑪過3萬億銷售額的時候,有230萬人,我們實現37000億交易額時參與的員工總數加起來不到1萬人。我們用1萬人做了人家過去60年230萬人做的事情,這就是新技術的力量。

我希望,對一些技術趨勢的判斷,阿里巴巴要有自己的哲學思考。

阿里巴巴的“NASA”,必須圍繞新經濟體的三大使命展開技術思考:

讓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機會更加均等

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Sustainable)

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Happy&Healthy)

最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很火,那麽更應該把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做好。機器應該是幫助人類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我們要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助手,而不是剝奪人類的樂趣,甚至成為人類最大的對手。

阿里巴巴技術力量揭秘

目前,阿里巴巴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

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成果斐然。

acc4949e4dd3cf1796a8f4b0cad02c89

050b6e1941d862508011aedd7cca648a

69b6788588bb7994f902cfc0674a1347

043bd7557c4ac1470fa8410b94f609f3

7c771d6707abd4d82bfab610729673b7

4459fbb628f933563607e11775ac3e78

e657637533afb1dd933bf28ee607bf22

96750c8a30fea1c8e2897fb4d45f5a12

1d94643d24f06fd526d269cec363c254

2a2393fbff8792d1e61b318f2de88d38

推薦關註黑智微信(ID:VR-2014)

593985eeeaeb242561601d553e262956

NASA 阿里巴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09

馬雲啟動“NASA”計劃 為未來20年研發核心科技

阿里巴巴集團近日在杭州召開首屆技術大會,動員全球兩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投身“新技術戰略”。會議透露,阿里巴巴正在啟動一項代號“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說,阿里巴巴是一家技術驅動、技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公司。電商雙11、支付金融、雲計算、物流……這些獨一無二的商業場景,不斷驅使阿里巴巴在互聯網工程技術領域攀登量級巔峰,代表中國最先進的水平。“今天,我們已處在一個技術創新的臨界點,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的臨界點”。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當天亮相。他表示,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新經濟體必須建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術思考之上。

馬雲進一步闡釋:“一個服務20億人的經濟體,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我們將建立阿里巴巴的’NASA’,以擔當未來的責任。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馬雲在大會上還說,沃爾瑪過3萬億銷售額的時候,有230萬人,我們實現37000億交易額時參與的員工總數加起來不到1萬人。我們用1萬人做了人家過去60年230萬人做的事情,這就是新技術的力量。

“我希望,對一些技術趨勢的判斷,阿里巴巴要有自己的哲學思考。”馬雲指出,阿里巴巴的“NASA”,必須圍繞新經濟體的三大使命展開技術思考:讓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讓機會更加均等;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Sustainable);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Happy&Healthy)。最近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很火,那麽更應該把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做好。機器應該是幫助人類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我們要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助手,而不是剝奪人類的樂趣,甚至成為人類最大的對手。

目前,阿里巴巴有超過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36位合夥人中,有9位擁有工程師背景。此前,阿里巴巴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布式數據庫、機器學習平臺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持續投入近10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30

美圖:公司核心價值在11億用戶 不會因股價波動受影響

據證券時報報道,美圖公司(01357.HK)3月20日晚回應,美圖的核心價值是其擁有超過11億的用戶,並不會因股價短期的波動受到任何影響。美圖一直以用戶為中心,並致力於通過平臺化、國際化和商業化來為用戶和股東創造更大的長遠價值。

美圖公司港股今日上演了一部多翻空的逆轉大戲。當日股價最高上漲28.06%,報23.05港元,14:40以後,股價突然跳水,最低跌至15.40元,收盤股價報15.98港元/股,跌11.22%。全天股價震幅達到42.50%,成交量38億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60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64.shtml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羅斌

以前我寫文章都是研究探討什麽樣的創業者能夠成功,或者如何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有沒有可能成為獨角獸。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創業者在天使、A輪融資時候如何選擇真正優秀的早期投資人?當然,如果創業者融資的時候很困難,那只能是只要給錢的投資人都接受;但今天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在天使、A輪就面臨很多選擇,那麽今天討論的希望能夠給予這些創業者一些啟示和幫助。

微信圖片_2

從我個人的經驗和思考,我認為創業者選擇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是否懂行業、是否有優秀的戰略洞察力,有沒有豐富的幫助早期項目快速成長的經驗。

這是判斷一個投資人是否足夠優秀的核心。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來說,組建公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無論自己曾經多麽優秀,但總是短時間需要大量學習來應付組織、行業的變化,並且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做出正確的決策。好的創業者強大之處就在於總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如果遇到一個糟糕的投資機構可能總是出歪主意,在那種複雜的環境下甚至可能是導致創始人做出錯誤的決定。

所以,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能夠在他不太了解的領域給予建議或者思考框架;次幸運的就是遇到一個投了錢什麽都不管的投資人;倒黴的情況是遇到一個出歪點子、亂幹預公司決策的投資機構。

這里我舉幾個例子:

2012年底我們基金投資了滴滴打車的A輪,很快騰訊就找到滴滴要投資B輪(當時其實A輪都沒有做完)。當時創始人程維和王剛很猶豫,為什麽呢?

首先,程維、王剛都是阿里出生的背景,拿騰訊的錢其實心里接受度並不那麽高;其次,在中國互聯網拿了BAT一家的錢當時就叫站隊,滴滴是否要在這麽早就站隊呢?這是個問題;第三,騰訊這麽大的金主,如果讓其投C輪、D輪是不是可以拿更多的錢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程維王剛猶豫是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

作為滴滴A輪投資人,金沙江創投方面朱嘯虎非常堅定地要求程維王剛接受騰訊的投資,理由是如果騰訊投資市場上其他的打車軟件,滴滴將非常被動。這里可以提醒大家一點,為什麽朱嘯虎這麽堅決,而程維和王剛還會猶豫。絕大部分原因是大多數創業者剛創業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有多麽的慘烈,程維王剛當時也沒有意識到,而朱嘯虎意識到了。

微信圖片_3

朱嘯虎意識到得原因是金沙江之前投資過去哪兒、拉手,已經充分了解到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競爭之殘酷。後來的補貼大戰證明了B輪引入騰訊是滴滴發展最關鍵的戰略選擇,所以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當時作為A輪唯一投資人的朱嘯虎說不拿騰訊的錢滴滴後來將會是什麽樣的境地。

2015年11月我和朱嘯虎投資了映客直播的A輪,A輪錢到位後我們12月初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我當時代表金沙江創投在北京參加了該會議。映客的業務數據當時就在飛速上升,會議結束後我跟創始人奉佑生又聊了一會兒,有一個話題在董事會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及,就是要不要馬上開始B輪融資。

映客A輪大概融了2500萬人民幣,按照當時映客的財務數據,公司已經不燒錢了,所以奉佑生覺得可以過完年之後業務數據更好的時候融B輪。當時我突然想到Marketing的事情,然後我問奉總,我說我們計劃什麽時候投廣告,奉說過完年後投放。

我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我們最早融到錢,業務發展這麽快,為什麽還要等三個月?我跟奉總說廣告春節能上就盡量春節,越快越好;融資有人找就融一個B輪,A輪的錢和B輪的錢加起來1個億我們砸下去做廣告;我們既然領先,就要徹底領先。這樣沒過多久映客就拿了昆侖萬維的B輪大概7000萬人民幣。後來映客的院線和分眾媒體廣告在春節上,而且正好上了電影《美人魚》的貼片廣告,《美人魚》成為2016年觀影人數最多的電影,映客一炮而紅,幾個月就登上移動直播第一的位置。

同樣的問題,很多創業者都知道競爭殘酷,但自己真正做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意識會淡薄一點,只有你真正經歷過你才會刻骨銘心。

既然這一點這麽重要,如何判斷一個投資人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呢?我覺得判斷的核心就是這個投資人有沒有良好的投資業績,成功投資過有影響力的獨角獸項目,跟創業團隊一起打過硬仗。創始人成功有必然的原因,一個投資人成功也一樣,成功早期投中大量優質項目的投資人絕大部分情況擁有如上特質,最差的情況也是這個投資人至少不添亂。

微信圖片_4

優秀的投資人也不是天生,當然肯定天生是聰明的、有學習能力的,優秀的投資人也是在跟創業公司一起在市場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投資的項目影響力越大、競爭環境越複雜,投資人也越能在這種項目中獲益,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有些創業者比較看重投資人在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附加價值,我認為這完全不是一個優秀投資人的關鍵特質。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東西,只要花錢就能找到合適的專業人員來處理,並不是投資人向創業者提供價值的核心。

創業者從優秀的投資人那里獲取的恰好就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投資人對於行業的理解、對於早期創業項目戰略方面的協助,而市場上真正能提供到這種價值的投資人其實並不是很多。當然,有經驗、有品牌的投資機構,擁有非常好的行業人脈圈,可以向創業者推薦非常多的人才;而在後續融資、上市過程中,也可以提供很多積累的經驗和建議,但這些都絕非專業意見,專業的意見是很容易從市場專業人士那里獲得的。

投資人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21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64.shtml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金沙江創投 金沙江創投

創業者到底該拿誰的錢?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什麽?

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

本文由金沙江創投(微信ID:GSR-Venture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羅斌

以前我寫文章都是研究探討什麽樣的創業者能夠成功,或者如何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有沒有可能成為獨角獸。今天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就是創業者在天使、A輪融資時候如何選擇真正優秀的早期投資人?當然,如果創業者融資的時候很困難,那只能是只要給錢的投資人都接受;但今天有很多優秀的創業者在天使、A輪就面臨很多選擇,那麽今天討論的希望能夠給予這些創業者一些啟示和幫助。

微信圖片_2

從我個人的經驗和思考,我認為創業者選擇優秀早期投資人的核心是:是否懂行業、是否有優秀的戰略洞察力,有沒有豐富的幫助早期項目快速成長的經驗。

這是判斷一個投資人是否足夠優秀的核心。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來說,組建公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無論自己曾經多麽優秀,但總是短時間需要大量學習來應付組織、行業的變化,並且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做出正確的決策。好的創業者強大之處就在於總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但如果遇到一個糟糕的投資機構可能總是出歪主意,在那種複雜的環境下甚至可能是導致創始人做出錯誤的決定。

所以,創業者最幸運的是遇到一個優秀的投資人,能夠在他不太了解的領域給予建議或者思考框架;次幸運的就是遇到一個投了錢什麽都不管的投資人;倒黴的情況是遇到一個出歪點子、亂幹預公司決策的投資機構。

這里我舉幾個例子:

2012年底我們基金投資了滴滴打車的A輪,很快騰訊就找到滴滴要投資B輪(當時其實A輪都沒有做完)。當時創始人程維和王剛很猶豫,為什麽呢?

首先,程維、王剛都是阿里出生的背景,拿騰訊的錢其實心里接受度並不那麽高;其次,在中國互聯網拿了BAT一家的錢當時就叫站隊,滴滴是否要在這麽早就站隊呢?這是個問題;第三,騰訊這麽大的金主,如果讓其投C輪、D輪是不是可以拿更多的錢呢?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程維王剛猶豫是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

作為滴滴A輪投資人,金沙江創投方面朱嘯虎非常堅定地要求程維王剛接受騰訊的投資,理由是如果騰訊投資市場上其他的打車軟件,滴滴將非常被動。這里可以提醒大家一點,為什麽朱嘯虎這麽堅決,而程維和王剛還會猶豫。絕大部分原因是大多數創業者剛創業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有多麽的慘烈,程維王剛當時也沒有意識到,而朱嘯虎意識到了。

微信圖片_3

朱嘯虎意識到得原因是金沙江之前投資過去哪兒、拉手,已經充分了解到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競爭之殘酷。後來的補貼大戰證明了B輪引入騰訊是滴滴發展最關鍵的戰略選擇,所以我們可以設想如果當時作為A輪唯一投資人的朱嘯虎說不拿騰訊的錢滴滴後來將會是什麽樣的境地。

2015年11月我和朱嘯虎投資了映客直播的A輪,A輪錢到位後我們12月初開了第一次董事會,我當時代表金沙江創投在北京參加了該會議。映客的業務數據當時就在飛速上升,會議結束後我跟創始人奉佑生又聊了一會兒,有一個話題在董事會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及,就是要不要馬上開始B輪融資。

映客A輪大概融了2500萬人民幣,按照當時映客的財務數據,公司已經不燒錢了,所以奉佑生覺得可以過完年之後業務數據更好的時候融B輪。當時我突然想到Marketing的事情,然後我問奉總,我說我們計劃什麽時候投廣告,奉說過完年後投放。

我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我們最早融到錢,業務發展這麽快,為什麽還要等三個月?我跟奉總說廣告春節能上就盡量春節,越快越好;融資有人找就融一個B輪,A輪的錢和B輪的錢加起來1個億我們砸下去做廣告;我們既然領先,就要徹底領先。這樣沒過多久映客就拿了昆侖萬維的B輪大概7000萬人民幣。後來映客的院線和分眾媒體廣告在春節上,而且正好上了電影《美人魚》的貼片廣告,《美人魚》成為2016年觀影人數最多的電影,映客一炮而紅,幾個月就登上移動直播第一的位置。

同樣的問題,很多創業者都知道競爭殘酷,但自己真正做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意識會淡薄一點,只有你真正經歷過你才會刻骨銘心。

既然這一點這麽重要,如何判斷一個投資人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呢?我覺得判斷的核心就是這個投資人有沒有良好的投資業績,成功投資過有影響力的獨角獸項目,跟創業團隊一起打過硬仗。創始人成功有必然的原因,一個投資人成功也一樣,成功早期投中大量優質項目的投資人絕大部分情況擁有如上特質,最差的情況也是這個投資人至少不添亂。

微信圖片_4

優秀的投資人也不是天生,當然肯定天生是聰明的、有學習能力的,優秀的投資人也是在跟創業公司一起在市場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投資的項目影響力越大、競爭環境越複雜,投資人也越能在這種項目中獲益,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

有些創業者比較看重投資人在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附加價值,我認為這完全不是一個優秀投資人的關鍵特質。財務、法律、人事方面的東西,只要花錢就能找到合適的專業人員來處理,並不是投資人向創業者提供價值的核心。

創業者從優秀的投資人那里獲取的恰好就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投資人對於行業的理解、對於早期創業項目戰略方面的協助,而市場上真正能提供到這種價值的投資人其實並不是很多。當然,有經驗、有品牌的投資機構,擁有非常好的行業人脈圈,可以向創業者推薦非常多的人才;而在後續融資、上市過程中,也可以提供很多積累的經驗和建議,但這些都絕非專業意見,專業的意見是很容易從市場專業人士那里獲得的。

投資人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