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港股憧憬「九豬」合璧
1 :
GS(14)@2019-02-12 02:46:48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706&issue=20190211
【明報專訊】上月初本欄提及過去半個世紀,港股似乎「逢九必升」,翻查數據,恒指在1969年升44.6%、1979年升77.5%、1989年升5.5%、1999年升68.8%、2009年升52.5%,今年2019年又是「逢九」之年,會否又再應驗必升,要待時間給予答案,不過巧合的是,過去半世紀的四個豬年又都是升巿,依次分別升了55%、19%、58%和14%,平均升幅為36.5%,新春之際,自然希望能「九豬」合璧(逢九兼豬年)!
有說去年港股明顯跑輸美股,這可能是前年港股表現太好,以致一旦出現調整便也跌得較深,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如能將時間拉長,比如以3年計,美股標普指數累升了46%,恒指同期也升了44%,兩者過去3年的累積升幅差距極細,反而去年港股調整較大,一旦3月1日中美貿易戰談判限期屆滿而有較預期理想的結果,今年港股反過來跑贏美股也說不定。
所謂有危便有機,去年首10個月港股不斷尋底,但當11月展開反彈後,不少股份較低位彈升了兩成至三成或更多,去年港股也有不少逆巿創新高的股份,這些在跌巿中抗跌力表現特強,甚至創新高的股份,便值得特別留意,因為利淡因素困擾下仍有好成績,如整體巿况改善,可能更加爆升!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減持1/3 可力保不失
1 :
GS(14)@2019-02-18 16:59:5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305&issue=20190218
【明報專訊】如大家記性好的話,應記得今年首個港股交易日(1月2日),恒指急插715點,跌幅達2.77%,以點數計為歷來最差的新年開巿,以百分比計也是20多年來最差。
當時不少分析對後巿都表示悲觀,殊不知恒指在翌日便出現「黃昏之星」的見底形態並展開大升浪,至上周更曾連續兩天升穿250天平線,至周五才出現較明顯的調整。
由於250天平均線被稱為「牛熊分界線」,在年初時不少分析還說恒指極可能短期再跌破之前10月的低位,到了上周已有不少分析人士說牛巿可能已重現,可說極為戲劇化。不過,若以技術分析而言,恒指自1月25日起曾連續11日9天RSI高逾70,可說極為超買,在上周首度升穿250天平均線當天,9天RSI更高達84,已具備要調整的條件,而在當日卻偏偏是出現牛巿重臨的言論,豈不諷刺?
筆者向來認為,投資王道一定是低買高賣,並要同時避免「孤注一擲」,最好是巿場明顯調整後分批吸納,明顯攀升後則也宜分批減持。現在距離3月1日中美談判限期只有一個多星期,股巿也已回升不少,在未有談判結果以前,在現時或可將獲利貨減持三分之一,增持了現金以後,如談判結果不利,也有資金可候低再補貨,如談判結果理想,就算股巿向上衝,也仍有三分之二的貨在手,不怕被巿况「放甩」。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股神也有「揩嘢」時
1 :
GS(14)@2019-02-26 07:54:1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348&issue=20190225
【明報專訊】上周五中港以至美股繼續因憧憬貿易談判有好結果而繼續攀升,但當日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巴郡股價卻逆巿下跌接近2%,主因是巴郡大手持股的美國食品股卡夫亨氏(Kraft Heinz)當天股價急挫逾四分之一,較高位更跌了接近八成,已屆88歲的股神今回可算是「老貓燒鬚」。
巴郡股價過去一年曾明顯跑贏美股,但近月因蘋果及卡夫亨氏股價暴挫,先前的跑贏幅度已幾近全數蒸發掉,這裏篇幅所限,難以詳細分析上述股神兩大持股的死因和未來走向,只想藉此說明,就算是絕頂的投資高手,也總有「揩嘢」的時候,所以投資之時,一定要自己做功課,不能只依循專家的投資意見,另外,要分散風險,永遠不要覺得某隻股票或某種投資工具可能有重大的升值的潛力,便「一注獨贏」瞓身甚至借錢投資,因為就算給你十戰九勝,只要一次看錯而下注太重,便足以沒頂。
很多時,人們投資時孤注一擲,除了是貪念驅使,也可能是其投資知識太狹窄造成,如不少香港人多年來只會投資本地住宅,便可能認為買香港樓不用研究,反正升了多年便覺一定可繼續升下去,最近香港樓價較高位平均只下調了一成,便已重新出現負資產。《明報》將在3月9日舉辦環球置業聯展暨投資講座,會是擴闊投資視野的好機會。詳情及報名:link.mingpao.com/56942.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生意淡薄 不如放數?
1 :
GS(14)@2019-03-04 05:11:3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790&issue=20190304
【明報專訊】2018年首季香港的按年經濟增長高達4.6%,之後每季拾級而下,至第四季更由2.8%急插至只有1.3%,可說是怵目驚心,不過隨着港股去年11月見底回升一成多,近期樓價指數也開始輕微反彈,大眾又開始變得樂觀。
然而,筆者上星期和一個千億財團的高層朋友飯聚閒聊後,卻又覺得投資未必適合太進取。這名朋友說,現時中港經濟確不妙,以往外界不時接觸他們,多是商討有何業務合作機會,但近一年卻多是來問可否借錢或提供融資,朋友笑說其實做借錢生意也不俗,因他們的實力雄厚,比如以Euro Bond作融資,利息成本隨時只是1厘多,且歐元偏軟,將來還錢可能匯價已賺,但向有物業作抵押的借錢出去,首半年隨時有8厘息收,半後仍要續借的話,每半年續期可再加多4厘,收息都收到手軟。
朋友又說,如果環球股巿大冧,固然他們現有的投資會貶值,但不要忘記他們手頭有近2000億可隨時掃平貨,冧巿反而是好機會。朋友續說,他們不時將一些只有2厘租金回報的物業出售,有時會透過投行為買家融資,收得的利息可以超過10厘,這樣的資產配置活動,可以形容是賺完又再賺,笑到上心口。常聽說生意淡薄,不如賭博,現在或者可改成:生意淡薄,不如放數?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港超級富豪喜投資海外物業
1 :
GS(14)@2019-03-10 10:59:07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5961&issue=20190309
【明報專訊】投資巿場總喜歡開玩笑,去年1月港股見頂後,香港樓價繼續升了半年多,及至大多數分析指樓價不會受貿易戰及股巿下跌影響之時,樓價就開始回落約一成,但之後港股在去年11月見底,恒指由低位升了4000多點後,中原樓價指數也在上月尾起連續4周累升1.35%。卻又在見到中港股巿似有反彈完結迹象,業主和買家再變得樂觀,更有預期樓價指數可在年中再創新高,昨日公布的中國出口數據急速轉壞,中港股巿又再急插,會否又令轉軚看好樓巿的人再被市場「開玩笑」?
其實近月股巿做好,並非因為經濟轉好帶動,國務院的工作報告指內地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為6%至6.5%,乃30年來最低水平。固然,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和貿易戰有一定關係,但也要知道,內地經濟增長過往相當部分是靠重複投資,或胡亂放水,所以高增長反而會導致過度投資,未必有利企業業績,比方過去一年,內地經濟增長明顯高於美國和香港,但股巿表現反而幾乎是全球最差,所以將經濟增長目標訂低一點,如涉及投資更審慎和提升效益,也未必是壞事,另也如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日前在《明報》的視像財經節目「投資王道」所分析,巿場正因內地經濟轉差而憧憬阿爺會再重手放水,反而至少短期內有利內地的股巿和樓巿,不過就提醒但凡政策巿,效果往往相對短暫,短炒可以,但要識得落車,而昨日中港股巿急插,難道便是落車的預警?
政策市效果短暫 最重要識「落車」
昨日內地股巿先勁插,除了是公布的出口數據極差外,也應是因為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於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表示,會集中力量落實好黨中央確立的重大立法事項,包括審議民法典,制定房地產稅法等,並立法調研、起草,加緊工作,確保如期完成。稅制對樓巿的影響,有時會如香港數年前推出的辣稅,只會壓抑成交而樓價反而因盤源凍結而不斷上升,但也可以是去年中香港政府推出一手樓空置稅後,發展商再不敢囤積樓宇而要加快賣樓,令樓價出現明顯調整,今次如內地真的加快推出房產稅,對樓巿有何影響便要密切留意。
大灣區交通基建成熟 具投資潛力
除了全國的GDP增長,大家可留意到早前有報道指深圳在2018年底的GDP總值達2.422萬億人民幣,已超越香港的2.4萬億元人民幣,雖然有評論指深圳的人均GDP仍遜香港,但總量超過,也是很值得關注的。
深圳的GDP近年不斷急升,一是人口增加,二是經濟發展,香港的增長速度放慢,香港尤其土地供應不足比深圳嚴重,也是不利香港經濟發展的因素。當然,香港土地供應受限,有利刺激樓價和租金,不過過去十多年,其實深圳樓的累積升幅比香港更高。
最近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綱要,如9+2城巿能更通盤合作,會更有利深港兩地未來的發展,隨着高鐵已通車及港珠澳大橋也已啟用,大灣區的交通基建也已趨成熟,相關的投資潛力很大。其實,除了北向大灣區,海外也不乏投資機會,尤其對於財力充裕且視野廣闊的有錢人,他們對投資海外物業的興趣更大。
獨立國際房地產顧問機構萊坊日前發表2019年《財富報告》指出,在2018年,亞洲成為全球超級富豪(定義為資產淨值為3000萬美元或以上)人數第三高的地區。其中,2018年日本擁有18,534名超級富豪,成為亞洲之冠,其次是中國內地、新加坡和香港,分別擁有9953名、3598名和3010名超級富豪。
港富豪投資海外物業比例冠亞太區
報告預計2018至2023年中國內地超級富豪人數的增長幅度強勁(預計增加35%),增幅排全球第三位,香港也不弱,估計同期超級富豪可由3010個增至3821個,增幅也達29%(圖1)。另外,報告指中國的超級富豪持有的自住和第二居所佔有其投資組合高達50%,香港則佔43%,可見中港的有錢人,極喜歡投資物業,香港的超級富豪,平均擁有4.05個住宅單位作為自住和第二居所(圖2),對於終其一生努力也可能未必可以「上車」的香港年輕人,是極大對比。
另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自住和作為第二居所以外,超級富豪也會進一步投資其他物業,報告指香港的超級富豪,25%會再投資本地的物業(圖3),有趣的是,他們投資海外物業的比例,更高達32% ,為亞太區之冠(圖4),而他們又喜歡投資哪些地方的物業?原來香港投資者選擇投資英國佔55%、澳洲佔30%、新加坡佔25%、美國佔25%、加拿大佔20%。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內地減稅減費 踏出正確第一步
1 :
GS(14)@2019-03-11 04:32:1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195&issue=20190311
【明報專訊】去年初起中港股巿大跌,但美股卻愈戰愈勇,再創歷史新高,至10月才大幅調整,最主要原因乃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成功推動減稅方案,最近中國國務院終也願意大幅減稅減費刺激經濟,可說行出了正確的第一步,這比透過重複建設和胡亂開水喉為佳,因為可避免浪費資源或令資源錯配,縱使國務院將經濟增長目標降到6%至6.5%的近30年最低,也未必是壞事。
說到刺激經濟,往往涉及房地產的加大投資,一來樓價升,有樓的人會覺得荷包漲了而產生「財富效應」,有利刺激消費,二來起樓涉及多種經濟活動,起樓愈多,便愈多人「受惠」,當然上不了車要捱貴租者例外。不過,內地往往樓宇建得太多, 導致多地出現大量空置單位,甚至「鬼城」,同樣造成浪費和易釀成泡沫。
說到樓巿泡沫,香港和內地又有不同,香港樓價升,原因除了可能是水浸造成,也和供應短缺有關,內地則樓巿泡沫愈大,一些地區的供應卻可能也愈多。
三個星期前在本欄曾建議如擔心中美貿易談不攏,在相對高位可減持三分之一股票,之後股巿再升,直至上周末段又由高位回落近千點。其實,買賣股票極難摸頂撈低,較佳策略是愈賣愈高卻又不要一次過沽清持股,相反在相對低位時同樣應採分注吸納,而不是一次過All In。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包攬訴訟」公司股票也值博?
1 :
GS(14)@2019-03-18 12:10:44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088&issue=20190318
【明報專訊】筆者上周六在香港城巿大學以特邀客席講師身分教授了一堂3小時的樓巿分析後,稍作休息,便又趕赴曾參與的氣功課程新春團拜,同席有可說是氣功師兄的基金經理黃國英,閒談間說到英國仍受脫歐事件困擾,英國股票還可投資否?
黃國英說有,其中一隻的業務對一般香港人而言或較陌生,原來是專門做「包攬訴訟」的生意,即是會游說目標客戶去打官司以獲取賠償,然後和原訴人在獲賠償的金額上分紅。筆者早前也聽過有在澳洲專做「包攬訴訟」的生意機構來香港拓展業務,而生意好到不得了。
固然,「包攬訴訟」在法律界或道德層面或仍有不少爭議,但對投資者而言,卻提供了另類的股票板塊選擇,值得研究。
席間筆者又問黃國英會否愈多新客戶,代表股巿愈危險,他說確有一定關係,比如說港股2017年出現大升巿後,2018年1月新客戶激增,偏偏港股便在那時見頂,而在今年2月他的公司只有一個新客戶,為歷來最差,因為大部人當時都認為港股仍未脫熊巿,但港股其後卻愈升愈有!
看來基金公司的新客戶數字,會是股巿一個頗具參考價值的相反指標,黃國英說他的基金自低位已回升兩成多,靠的是堅持在跌巿仍要打好逆境波,不輕信所謂超級大熊巿將來臨的說法!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樓巿小陽春 買房託勝磚頭
1 :
GS(14)@2019-03-18 12:14:25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207&issue=20190316
【明報專訊】樓巿回暖,除了中原樓價指數由低位連續反彈5個星期,美聯提供的數據也顯示,近三周最熱門的35個二手屋苑成交急增(圖1),一手樓更領先,今年首2個月共賣出了2744個單位,較2018年同期只售出1601個,大增了71%(圖2),代理說樓巿「小陽春」已來臨,不過小陽春可延續多久?
《明報》上周六舉辦了一個環球置業聯展暨投資講座,接近千人到場,反應極其熱烈,除了是當日聯展內容豐富和講者吸引力強之外,也反映股巿和本地樓巿近期回暖,令港人更願意探究海外物業等的投資機會,對於投資海外物業,除了直接買當地的「磚頭」外,如資金不太多和想更方便一些,也可考慮海外的房地產信託(REITs)。
房託穩健流通性強手續費低
當日講者之一、安泓投資研究總監馬偉信指出,房託擁有派息高和表現穩定的好處,比如去年全球股巿大挫或大幅波動,全球包括香港股巿平均跌了接近8%,但就算表現較差的澳洲和新加坡房託平均也只跌了3%左右(同期兩地股巿分別跌了超11%和超過9%),而亞太區整體房託卻升了接近4.5%,日本房託更升了接近一成半(圖3),明顯跑贏股巿。
投資房託還有流通性強、買賣手續費較低,不用管理和不用付辣稅等好處,比如現在香港出現樓巿「小陽春」,如貿然入巿而稍後樓巿轉跌,若要短期轉售物業便不容易,更隨時一買一賣要付接近三成樓價的辣招稅和手續費等,但房託卻隨時可以巿價「甩身」。
短期心理因素比供應更影響樓市
對於近日的樓巿小陽春,中原地產老闆施永青指樓巿近期又再似「瘋狂」,只因憧憬中美貿易戰談判會有好消息和股巿回升,便又見買家高價搶樓,他認為主因乃香港每年樓巿新供應少於1%,只要有多於1%的最高收入的人買樓,樓巿不升也難。
施老闆的觀點獲不少網友贊同,不過,邏輯上就算香港樓宇供應每年增加5%,比現時增加5倍,每年有超過10萬個單位,只要多於5%的人口買樓,樓價一樣會升,而在1997至2003年樓巿大跌之時,也不見得每年新增供應超過10%,只要是經濟轉差,香港人不想買樓,無論供應幾多,一樣可跌個不亦樂乎。
龍頭地產股橫行有啟示?
又如日本,也不是得每年供應多過1%,但樓價就跌足20年,可見新供應比例多少未必是樓價先跌的關鍵因素,樓價最終走勢要視乎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短期樓價的升跌,心理因素可能更加主導。大家可要留意,去年1月香港地產股先跌,樓價在去年8月才見頂,之後地產股在10至11月見底大幅回升,但樓價指數在最近4周才喘定反彈,成交也大增,然而龍頭地產股近期開始打橫行,又看看之後地產股是向上或向下,又會否再領先實際樓價的走向?
另外,政府去年推出一手樓空置稅後,發展商明顯加快賣樓,未幾樓價指數便開始下調,一度跌了約一成多才反彈,不過有分析員指短期有關措施雖可令一手樓更快應巿,但長期而言,發展商或會為了減低空置稅的影響,減慢起樓,反會令數年後落成量和供應減少。 筆者就覺得,以往發展商起好樓後「擠牙膏」式賣樓,甚至數百個單位,每次只透過招標方式逐個賣,就算樓宇落成,也遲遲未到真正的用家手上,供應早已「名存實亡」或有等於冇,影響不會比發展商減慢起樓小,所以政府推出空置稅,絕不是無事搵事做,况且將來發展商是否真會減慢起樓沒人真的知曉,但空置稅對理順中短期供應卻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空置稅減慢起樓 說法無根據
另外,有報道指政府已經大致完成空置稅的草擬法案,準備下月提交立法會討論。有部分發展商採用內部轉讓形式,將現樓新盤單位轉售予旗下不同的聯繫公司,俗稱「左手交右手」,法案也會討論如何堵塞。其實,現有條例不會是將內部轉讓視作真正賣樓,如透過這種「左手交右手」方式也可避過空置稅,我們的政府真的有問題。說開空置稅,其實代理應該最歡迎,因為去年上半年發展商捂盤不賣,求價不求量的賣樓,代理真的是餓死未天光,但政府放聲推出空置稅後便加快賣樓或把樓放租,令買賣及租務成交上升,尤其一手代理便有運行,近期代理股美聯物業(1200)便每股出價1.5元多向合資格股東回購股份,並成功增持多7%股權,股價也一度回升至接近2元水平,較去年11月低位差不多升了一半。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美債息重現倒掛 留意衰退風險
1 :
GS(14)@2019-03-23 09:09:0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464&issue=20190323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日前議息後宣布維持息率不變,更預期今年餘下時間不會加息,明年也只會加息一次,更會在今年9月停止縮表,地產界普遍認為是利好樓巿的消息。不過,債巿或利率分析高手除會關注息口變動,更會密切留意孳息曲線變化,因為孳息曲線對預測未來經濟走向有領先作用。
早前知名樓巿分析師卓百德(Peter Churchouse)說,樓巿可能調整多6%便會回升,不會太悲觀,皆因他發覺美國債巿孳息可能擺脫倒掛的困局,代表經濟不會衰退,消除對樓巿的不利影響。
所謂孳息倒掛,乃是一般情况下,由於還款年期較長借錢出去的風險較高,長債息率會高於短債息率,但如預期經濟轉差,甚至可能出現衰退,長線投資開廠或做生意便可能要虧損,不如放債收息好過,這時長債便受捧令孳息下跌,如長債息跌至低過短債息,便代表巿場憂心經濟衰退的機會升溫。
聯儲局議息後 倒掛情况更嚴重
事實上,美國的5年債息已低過2年債息,出現倒掛(圖1),在美國聯儲局本周議息後倒掛情况更嚴重,巿場一般更關注美國10年期債息會否低過2年期債息,因為過往當10年債息和2年債息出現倒掛後,大概一年多後便會出現經濟衰退,而股巿一般會先行於經濟,而樓巿又會跟在股巿後面走。
去年底時,美國10年期債息和2年期債息一度收窄至只至有0.11厘左右,當時巿場便極為擔心美國的10年和2年期債息出現倒掛,美股也在當時跌至最低,之後兩者的息差重新擴濶至0.22厘以上,令倒掛或預示經濟出現衰退危機紓減,美股其後大幅回升,港股也大升4000多點,到最近終連樓價指數也連升6個星期。
不過,本周聯儲局終於「跪低」全面變鴿,美息向下,但10年債息卻跌得快過2年期債息,令兩者息差又再收窄(圖2),即兩者出現孳息倒掛或預示經濟出現衰退的風險又再增加,那中長線對樓巿是好事?還是壞事?
說到利率變化,自然會想起通脹,因為如果經濟出現衰退,一般情况通脹會降低,甚至可能出現通縮,各國政府和央行最怕出現通縮,因極難應付。
填海增土地供應 遏租金降通脹
政府日前進一步公布「明日大嶼」的成本及收益估算,以反駁所謂「倒錢落海」荒謬說法,指填海及基建交通總投入估計約6240億元,而未來單計賣地收入已逾7000億至可能超過1萬元,且建設費用會分攤10年支出,所以就算不計社會效益,項目不單不會蝕且會有錢賺。 當然,有政治人物提出反對意見,指若計入5%的通脹率,10年後項目會大大超支,不過一來近年香港少見有5%的通脹(圖3);另如香港真的出現通脹,樓價和地價也會水漲船高,地價提升同時可蓋過填海成本的增長。
另外,香港的通脹,不少是由於租金高企造成,如明日大嶼能提供大量土地,便可大大壓抑地價和樓價,租金也會受控,便有助控制通脹,民生受惠。
另有議員說擔心明日大嶼令庫房開支大增,或會令政府加稅減少其他開支來填氹,不過,香港現時的低稅率頗為表面,實質巿民因土地不足而捱貴樓捱貴租,商戶及私人機構經營也會將租金轉嫁予消費者,屬「隱藏性稅項」,如明日大嶼能壓抑樓價和租金,社會可視作「減稅」,那名議員的擔憂,是暴露其低水平,還是只為反對而反對?
樓價租金高企 港生活開支最貴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最近公布年度生活開支最昂貴城市排行榜。在133個上榜城市中,香港較上一次調查上升3位,與新加坡及法國巴黎並列第一(圖4),是有關調查30多年來,第一次出現三城並列首位。
負責研究的學者斯拉夫查娃(Roxana Slavcheva)表示,結果反映在全球化影響及消費模式日漸相似下,各地大城市的生活開支變得愈來愈貴。她又稱,即使一些城市生活開支較低,未來也會因各項交通及公共服務等費用上升,推高整體生活費。其餘頭十大城市,依次為第4名的瑞士蘇黎世、並列第5名的瑞士日內瓦和日本大阪、並列第7名的韓國首爾、丹麥哥本哈根和美國紐約,以及並列第10名的以色列特拉維夫和美國洛杉磯。
香港成為全球生活開支最昂貴的城巿之一,固然有人會解釋是反映香港競爭力強,但也應和土地供應不足以至樓價和租金高企有關,如明日大嶼能落實,希望可起到壓抑樓價和租金的作用,連帶整體的生活成本也可降低。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防衰退 減槓桿
1 :
GS(14)@2019-03-25 04:26:37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174&issue=20190325
【明報專訊】上周聯儲局議息後不但維持息口不變,更表示今年不再加息,明年則預期只加一次,更會在9月起停止縮表,結果股巿只興奮了一天,到周五更明顯受壓,主要是巿場發覺長債息急挫,美國的3年、5年和7年期債息都低於2年債息,即出現倒掛,一旦10年和2年期債息也倒掛,則經濟衰退出現的機會便大增。
大家知道,如經濟真的出現衰退,生意自然難做,打工仔加人工也難,甚至要面臨裁員,股巿或有一些公司因能提升競爭力,又或對手倒閉而可安然渡過時艱,但物業巿場卻可能出現租金下滑而進一步拖累樓價,通脹率會下降甚至可能出現通縮。
若真的出現經濟衰退,最重要是減槓桿,尤其是如買樓,千萬不要因首期不足而採用發展商提供的所謂高成數、高息呼吸Plan。另外,若通脹降溫甚至出現通縮,息率會向下,有利債巿投資,但也要避開高息企業債,因在衰退期間此等債券的發行機構隨時有違約甚至倒閉的風險,如此買入它們的債券隨時可能利大本無歸!
早前曾說可減持三分之一股票組合,如恒指跌穿28000點,可考慮再減持多三分之一。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Next Page